激情点燃魅力课堂(通用10篇)
激情点燃魅力课堂 篇1
“人之初, 善恶无。”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小学生, 他们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璞玉, 有待于能工巧匠的雕琢。小学品德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因此, 小学品德课的特点即:“激情、明理、导行”三者有机结合。
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 要让情字贯穿整个教材之中, 以形激情、以情激情, 以行激情是贯穿品德课教学激情的一大特点, 寓教于乐, 以乐促思, 以思导行,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做人的原则, 形成良好的习惯, 是每位教师所探索的目的。因此, 在品德课中贯穿情感教学, 激发学生情感是关键。
一、采用直观体验教学法,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以形激情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 乐于接受新事物。采用“看、听、议、辩”四步教学法激情,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而且能达到良好的激情效果。
1. 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一切美好的事物从人的眼睛传入内心, 产生共鸣, 采用“看”实物、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方法,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便于理解新知识。例如, 我在执教“面对自然灾害”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自然灾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当汹涌的洪水奔腾而来, 使成千上万公顷的良田顷刻之间变成汪洋, 无家可归的人们流离失所这一惨状出现在画面上时, 许多学生都不住地发问:“洪水到底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洪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杜绝洪水的肆虐, 拯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这样, 通过视觉效应使学生这种真实的情感油然而生, 并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2. 听: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古往今来许多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数不胜数, 让学生大体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蕴涵的道理, 产生向榜样学习的情感。例如, 我在执教“人民的公仆”一课时, 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张思德叔叔小时候的故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并从中汲取养料, 加上适时的配乐合成, 学生从心底里流露出敬佩和赞叹, 受到了“理想、目标”的人生观教育。
3. 议:
从身边小事谈起, 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解脱出来, 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论事情的是非曲直, 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记得我在执教“热情大方对外宾”一课中, 我问学生:“外宾到你的学校来, 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和他打招呼。”还有的说:“我又不会外语, 还是躲到一边去为妙。”针对两种不同的答案, 我抓住时机, 让学生自由讨论:打招呼好还是躲到一边去好?打招呼时需要注意什么?千万别怎么样?我们说的对吗?这样, 使学生在学文之前已经对全课教育意图有了大体的了解, 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辩:
新的时代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口才好是其中的重要的内容, 针对这一点, 我创造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辩论, 使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学生搜集的各种资料变得浅显易懂, 而且有理有据。如“做好家庭的一员”这一课就有矛盾的双方面, 帮妈妈做家务到底算不算为别人劳动?应不应该要报酬?上课的时候我设计了小小辩论会这一环节, 学生对此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就这样, 学生个个进入角色, 在“争”中研讨, 在“辩”中明理。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感染力, 能够做到以情激情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 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完全地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 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讲述抗日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和敌人在监狱中做顽强的斗争, 坐电椅、上老虎凳、灌辣椒水这些常人不可忍受的酷刑时,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相信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但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些内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授出来, 就会使学生体会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 从而有助于新知识的传授。
在品德课中, 激情显然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但激情也应有序、有法。离开了这两点, 再谈激情, 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1. 在激情中, 教师应循序渐进, 使其有序进行。
人的思维过程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 激情也应符合这样的规律, 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节约水电”一课中, 为了讲清楚电的用途, 我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课堂上边演示, 边讲解, 使学生获得了最直观的知识。穿插着讲了“电”的小故事, 是紧跟上一环节而言, 巩固刚刚得出的结论, 让学生拥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材料, 在获得直观认识知道电的用途如此之大后, 懂得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度电, 不能浪费它, 从而成为学生接受新信息的需要。
2. 在激情中, 教师应有独特的方法, 不能千篇一律。
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每位教师对于每一主题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 紧扣教材, 选取与内容紧密联系的独特激情方法, 是我们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相反, 如果教师的激情手段单一、枯燥无味, 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感, 就彻底违背了品德课教学的实质, 教师在采取多种激情手段。
三、在情感实践中, 以行激情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 实践是情感形成的基础, 也是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 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表演练习, 通过对实践情况的探讨, 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对人说话要有礼貌”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迅速进入角色, 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 表演小品的激情模式:当你找别人借东西的时候, 你会……用完了别人的东西, 需要物归原主的时候你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又能使课程的讲授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 任何美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情”字, 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动力, 激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引起学生内心世界与真善美情感的共鸣。情感教学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条件, 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取适当的激情方法, “有序、有法”地激发学生情感, 一定会在品德课堂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 要让情字贯穿整个教材之中, 以形激情、以情激情, 以行激情,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做人的原则, 形成良好的习惯, 引起学生内心世界与真善美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品德,以形激情,以情激情,以行激情
用激情点燃历史课堂 篇2
一、树立竞争意识
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竞争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学生上历史第一节课时,我就引用《高效学习法》中的一段话,来培养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在非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黎明的曙光刚刚划破夜空,一只羚羊从梦中惊醒:我要赶快跑,如果跑慢了,我就可能被狮子吃掉。就在羚羊醒来的同时,一只狮子也醒了,它想我要赶紧追,如果慢了,就可能会被饿死,于是它奋起直追,向着羚羊飞奔而去。它们中一个是自然界的兽中之王,一个是草原上的食草羚羊,等级确实是有差异,实力也相当悬殊,但它们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要为生存而努力奋斗。人与人的竞争,不仅是实力的竞争,更是行动速度与效率的竞争。因此,不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你都必须快速奔跑,无论你是优等生还是一般生,你都必须为理想而奋斗。
二、主动学习精神
历史故事引人入胜,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陶行之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一次他去武汉大学演讲,在他走上讲台后,就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了,不知陶先生意欲何为。陶先生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样才能让鸡吃掉桌子上的米呢?于是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而大公鸡却拼命挣扎,也不肯吃米。陶先生轻轻地把手松开,把鸡就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慢慢退了几步,大公鸡看见无人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跟喂鸡一样,学生在老师强迫下去学习,他很不情愿学老师教给知识,即使学了也难以消化,而且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可是如果让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肯定会好许多。台下听众顿时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通过喂鸡这一事例,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道理:要发挥学生主动性,让自己悟出学习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下功夫取得优异成绩。
三、语言渲染课堂
教师要做到用激情点燃课堂,其遣词用句要富有激情,语调要抑扬顿挫;同时要善于抓住时机,在适当时机“煽风点火”,达到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学生的心也会紧随着教师的语气、感情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课堂用语,让教师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心灵的共鸣。比如在讲“工农武装割据”有关内容时,我就采用了上述方法。我是这样导入的:面对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的“七一五”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时,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继续战斗了。学生听了无不为之动容,对那黑暗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前仆后继的精神所感动,达到了渲染课堂氛围的效果。如讲黄海海战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致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發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他就将爱犬先按入水中,然后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沉没在黄海的惊涛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卫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歌曲充实课堂
历史歌曲带有时代特征,它能将你带回那个时代,并感染情绪,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讲述《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关“九一八事变”时,我在上课前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进入歌曲所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就很快的进入状态。通过对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也对东北三省迅速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歌曲的适当引入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时,涉及到有关大生产运动,我就亲自给学生演唱了歌曲《南泥湾》,学生对我的演唱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也从《南泥湾》这首歌中了解到:南泥湾曾是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经王震领导的359旅官兵的开垦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听完后,我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由此导入教学,使得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情境中投入学习,这也符合寓教于乐的教学理论。
白板点燃课堂激情 篇3
●点燃教师教的激情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时的预设, 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和教师不断修改课堂预设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交互中, 通过师生的讨论与交流, 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利用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 可以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熟练使用白板的各种功能, 有意识地将白板的交互功能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 并将白板自带资源和自备资源相整合。让备课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使教师能充实自信地走进课堂。有备而来, 使授课变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教师上课的激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传统教学中, 教师精彩的讲授与连贯的思维往往因为要在黑板上板书而断开, 教师急, 学生等, 碰上内容多时还得擦了才有板面书写, 前面的板书也就“灰飞烟灭”了, 教师想要联系前后知识点也无从下手了。学生上课时只顾低头做笔记, 顾此失彼, 忽略了课堂的参与和思考, 让课堂变成“一言堂”, 教师也就没有了上课的激情。白板改变了这一现状, 它可以记录下课堂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当教师讲解运用到前面的知识时, 可以随时调用前面的内容, 教学思路不会被打断。教师可在白板上操作计算机, 还可自由书写、涂改和擦除。
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对需要注释的地方进行注释, 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教师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由于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 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 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教学活动。
●点燃学生学的激情
教师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处于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利用白板的交互式教学形式多样, 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发自愿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利用白板的互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生动的互动教学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例如, 教师在给出一些关键词后, 可指导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利用拖拽、连线等白板功能尝试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逻辑推理,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在白板上画出几何图形的时候, 教师问:“哪位同学想到前面来试试, 画出这个几何图形?”好几位学生跃跃欲试, 平时他们在课间早就使用过很多次了, 这下可有机会展示一下了。于是一位学生到讲台上使用白板注释库中的几何绘图功能画出了漂亮的几何图形, 并对其进行了标注。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 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白板可以用通用格式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 这一功能解决了学生抄笔记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或交流反馈中来,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同时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交流、合作、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白板的资源建设。由于白板的易学易用, 加上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 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 对白板功能有所掌握。此时, 便可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知识, 协助教师设计、制作、搜索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 也可以是Flash动画, 还可以是可用于数理化课程中的各种几何图形、用于物理化学课程的仪器设备图等。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共同完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白板上, 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见或要补充的内容, 可以用白板笔选用不同的颜色随时进行圈点和擦除, 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 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习激情被点燃了。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将学生的想法做以展示, 使学生看得更加清晰,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有利于后面的评价。
用激情点燃课堂的活力 篇4
一、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协调配合,课堂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情趣去激起学生的情趣,而教师的情趣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上。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当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幽默,掌握好分寸,恰当运用。要避免低俗的幽默,低俗的幽默对教学有害无益。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原因是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这个结论虽有点绝对,但说明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知识与生活脱节、知识与应用分离,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本身并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应用之中,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鲜活的,鲜活的生活介质会拉近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的距离。知识与生活的融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師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和赞赏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乐趣。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发展能力、体现自我,把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这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难易适度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充分享受回答问题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能用满脸灿烂的阳光去面对每一个孩子,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尤其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那么课堂就会洋溢着融洽的氛围,学生就会敢言心中之言,敢问心中之疑。
三、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学生是非常聪明和敏感的,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尾声优如“压轴戏”,处理好了,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之学而不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感到其中的乐趣。
四、加强课后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当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让孩子在成功时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因而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批评、责怪。对学生在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消除厌学心理。
总之,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 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激情在课堂中点燃 篇5
一、调查摸底
首先我通过调阅、比较学生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 发现很多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并不是各个学科成绩都不好, 总有一些学科成绩是非常突出的.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现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找学生来谈心摸底.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困生”并不是什么都学不好, 也不是没有能力学好, 而是“没有兴趣学”.由此可见, 所谓的“学困生”, “困”在对学习缺乏兴趣, 缺乏热情, 缺乏能带给他们激情和活力的老师.至此, 我心里终于有底了.
二、实验探索
在上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时, 我通过改变自身外观形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失时机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形象, 跟上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嘛!当然, 我们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呀!从今天起我将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轻松学习法, 跟大家一起学习化学.”
“大家先看第九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中的第一部分:‘高考命题走向’、‘备考方略’和后面的‘考点分析’, 如有不懂的地方, 前后相邻的同学可以分组讨论, 20分钟后全班共同讨论, 把你们在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如果大家都无法解决, 我可以帮助解决;若是我也解决不了的, 大家课后共同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开始吧!”全班同学依然呆呆地望着我.教学方法的突然改变, 使许多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我进一步开导学生说:“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大家闺秀, 而是要培养有自信、有活力、有激情、敢创新的人.同学们, 你们今天坐在这里, 不要只想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因此, 你们也可能成为老师的老师, 如果你们还是靠老师强行灌输给你们, 这就跟老师把饭放在自己嘴里嚼过一遍后吐入你们的嘴中给你们吃一样, 你们会觉得好吃吗?”十分钟过去了, 大家看完了书, 前排的同学都自觉地转向后排, 开始还有一些不好意思, 特别是女生的脸上还有一点羞涩, 一些大胆的同学开始提出自己的问题.慢慢地小组讨论的声音开始变大, 有的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之间相互争论、有的同学相互探究对方的观点的不足.“老师, 你能加入我们小组的讨论吗?”平时比较“窜”的同学问我.我又是一振, 马上回答: “完全可以!我们是共同学习嘛!”听到这句话, 大家的热情上来了.一时间教室里成了一个问题的海洋, 同时也成了讨论的海洋、探索的海洋.
20分钟过去了, 轮到全班集体讨论的时间了, 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依然坐在那里不动, 偶尔有一点私语, 但没有人敢站起来.见此形势, 我假意说:“如果没有人有问题, 我们的《化学反应速率》就过了, 接着学习《化学平衡》.”班上顿时发出叹息声, 有的目光充满疑问, 有的胆怯地看着自己的手, 看来问题还不少, 就是没有胆量站起来.于是我提示:“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和‘幸运52’吧?那些闯关失败者在离开舞台的时候都会激动地说:‘虽然我失败了, 可我能够站在这里, 把我的才艺展现给大家, 我也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我也是成功的!’同样, 如果你能提出问题, 回答问题, 指出别人的不足, 完善别人的答案……无论你怎么样, 你都是成功的……”“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既然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的物质表示, 又有不同的数值, 那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还没等我说完就有一个女生站起来抢过话了, 说完她低着头, 脸憋得通红.我冲她挠起大拇指, 笑了, 示意她坐下.刚想解释, 另一个同学又站起来问到:“老师, 书上例3就是讲这个问题的, 我的理解是:将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就可以比较了.”这一问一答可把我振住了, 这可是我原来打算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呀!赶紧竖起两个大拇指:你们完全正确!接下来, 全班宛如集市一般, 沸腾了, 大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不断地引起新的争论热潮.对一些双方争论不下的问题我再让他们来个正反“PK”, 最后再做“专家点评”.不觉间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意犹未尽, 还有更多的同学要举手发问, 我不得不愉快地丢下一句话:我晚上在办公室随时接受你们的挑战, 然后不舍地离开了教室.
三、归纳总结
点燃语文激情,打造有效课堂 篇6
一、迸发自身的激情
1. 情源自文本。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批文入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 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 出言才会真切, 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才会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例如《印度洋上生死夜》, 作者将故事主人公皮埃尔安置在灵魂的十字路口、生命的风口浪尖, 眼睁睁地看着他怎样在爱妻与游客之间、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口不断地迷惘徘徊、犹豫矛盾、冲突抉择。
初读课文, 隐约感觉英雄有一种使命感, 这就是课文中有一句话暗示的———“我有责任向过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再读课文, 读出了凄美。再次读到“海啸即将爆发, 而皮埃尔抱起死去的妻子, 反而变得异常平静, 在亡妻的耳边轻轻说话之际……”时, 我想到了设计这样的口语练习:“亲爱的, 原谅我, 我曾经答应过你……”我想学生一定能通过对皮埃尔夫妇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明白皮埃尔心中那博大的爱。
2. 情生于感悟。
还是以《印度洋上生死夜》为例, 通过前面的几次朗读, 皮埃尔的形象似乎已渐渐丰满起来, 但是我觉得把这些作为合适的支点似乎还是不够。再次捧起课本, 细细读来, 我读出了同情和爱。古往今来, “爱”一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世界因爱更美好。爱有很多种, 皮埃尔的爱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我要用这种“爱”去唤醒学生, 让他们明白怎样的爱才是高尚的, 令人肃然起敬的。
3. 情发于导语。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成功导语的设计, 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 当讲完老天鹅破冰的场面后, 我这样引导:“此时的冰面上已是白羽片片, 血迹斑斑, 看到这情景, 天鹅们会怎么问老天鹅?她又会怎么回答呢?天鹅们又会怎么赞叹老天鹅呢?”学生听完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答案精彩纷呈。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1. 明理激情, 感而有思。
要激发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 懂得有关道理, 只有懂得的道理越深刻, 思想感情的火花才能迸发得越多, 达成情感共鸣。如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思考:苏格拉底让学生到麦地摘取麦穗提了哪些要求?提这些要求的用意何在?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弟子们是如何寻找麦穗的, 结果如何?由此明白“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而抓住眼前的一穗才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进而让学生深入读课文, 思考如果是自己该如何去摘取“麦穗”。
2. 以情激情, 感而有染。
情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感染性。所谓感染性, 就是以情激情, 教师在教学中用自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 让学生想去了解它, 诵读它。如在讲《海底世界》一文时, 我这样引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如果把全世界的土地合起来, 那就大极了, 你们知道地球上什么地方比全世界的陆地还要大吗?”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大海”。之后, 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世界地图说:“你们看, 这一片蓝色的就是海洋。你们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今天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乘上潜水艇去海底世界进行紧张有趣的探秘!”充满激情的语言, 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带着向往进入情境, 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
3. 以读激情, 感而有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如何通过朗读做到这一点, 让学生走进文本, 受到艺术熏陶, 提高语文素养, 唤起情感共鸣, 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的关键之点, 重要之点, 辉煌之点, 就在于学生很好地进入文本品读文本” (史绍典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是文学作品的一大境界, 但由于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存在一定的困难, 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 仅让学生自读, 就不容易从文本中感悟生命的豪放、粗犷和张扬。教学时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 辅以激昂的朗读, 那咚咚的鼓声, 生龙活虎的场景, 使学生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 一下子对文本有了全新的理解, 甚至感觉超越了自我, 在情感上走向更加光明的境地。
4. 设境激情, 感而有发。
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使学生进入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如在教学《雨点》这一课时, 文中活泼可爱的雨点落到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这四个地方, 展现了不同的姿态。这时, 出示动画, 让可爱的小雨点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跃入我们的眼帘, 拉近了儿童与文本的距离, 瞬间, 孩子们全身心倾注在这些画面上, 激活了他们储存的表象。我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爱的小雨点, 你们从大地妈妈的怀抱里跑出来, 落在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你们还想去哪儿呢?能向大家说说吗?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我落在桃花上, 去闻闻花的香味;我落在树叶上, 给树叶洗个澡;我落在小草上, 和小草说几句悄悄话;我落在屋顶上, 在屋顶上滑梯梯。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 为他们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用我们的激情点燃语文课堂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 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地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也就是说, 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路,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 只有教师充满激情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不断涌动,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 才能让生命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最具活力和灵性的学科, 语文课堂需要激情的支撑, 有了激情, 语文课堂就有了生命力。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去展现我们的激情呢?
首先, 教师要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
激情首先源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也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 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上做出非凡的业绩。于漪老师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激情, 这不能说那不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诉。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 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
激情来自对教学的自信。教学的自信源于精心的备课。语文教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文本,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试想, 一位教师自己都没有熟悉教学内容, 怎么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 运用自如呢?所以, 只有熟悉教案, 才会成竹在胸, 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带来的激情, 才可以营造语文教学的生动气氛, 开辟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激情还来自高尚的志趣。热爱生活, 对教育事业怀有远大的理想, 兴趣广泛, 性格乐观、豁达, 这些应是语文教师的良好素质。志趣广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师底蕴深厚, 头脑灵活, 幽默风趣, 反应机敏。有了志趣带来的激情, 可以构建语文教学的全新框架, 真正落实关于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二,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激情。
课堂上, 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掌握好轻重缓急, 做到抑扬顿挫。“言为心声”, 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 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平淡造成的。课上总是一个腔调, 没有重音, 没有起伏。学生听着索然无味, 很容易昏昏欲睡。建议这类老师应该从基本功练起, 从朗诵入手, 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做到有声有色地进行教学。例如, 讲解重点内容、中心问题时, 语气要加重, 语调要提高, 要适当放慢语速, 甚至暂时停顿;讲解非重点、浅显易懂的内容时, 语速稍微放快, 一带而过;讲成就时, 应热情奔放;讲历史教训、问题或困难时, 要低沉凝重等等。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表达激情的“度”, 教师的语言激情是发自内心的、饱满真挚的、自然流露的一种情感, 而不能声嘶力竭、哗众取宠, 亦不能矫揉造作。
第三, 课堂设计要形式多样。
1.激情导语入佳境
精彩的课堂就好比优美的文章, 文章的开头好了, 就能吸引读者, 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且富有激情的课堂导语, 先声夺人, 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 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心, 顺利进行教学, 还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有位教师执教唐诗《登高》时, 如此导入:
1200 多年前, 一个秋天, 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 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 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 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 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 老眼浑浊, 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 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 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 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 一生坎坷, 穷愁潦倒, 他远离家乡, 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 面对孤独的飞鸟, 面对衰败的枯树, 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接下来, 老师在《二泉映月》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伴随着老师如泣如诉, 如怨如怒的真情导入, 学生神情凝重, 捧读入境。教师的情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 学生在吟诵时情绪饱满, 感情充沛, 课堂效果非常好。
2.精思巧问, 迸出激情
教学改革的深化使课堂教学有了显著变化, 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更开放, 学生思维空间更广阔, 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了。但是, 一个教师如果不能把自己的问题有序地、层层深入地组织起来, 不能把学生无序地问题、有时看上去甚至是无理地问题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层, 就很难驾驭课堂。只有精思巧问, 激发学生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才会活起来。
记得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 成就一个教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 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 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激情的教师。”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也说过“: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可见, 教师的魅力在于激情。点燃我们的激情, 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吧!
摘要: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 才有认知的渴望, 才有表达的欲望, 才有智慧的灵动, 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语文,激情,热爱
参考文献
激情点燃魅力课堂 篇8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精巧务实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交流中, 教师应注意预留出一部分时间, 让学生自由提问, 通过班级的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来完成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注意讲究平时课堂的提问技巧,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课堂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时间是效率最好的体现, 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最高效率。在课堂上尽量达到少讲精讲, 多学多练的目标。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点内容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教学活动进行落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要求做好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小学生的独立性、自立意识逐步强化, 教师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 很难保证预定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学环境的变化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变大、种类变多、教材内容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差距。针对这些新的变化,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各类信息, 建立教材与现实情况的桥梁, 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三、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氛围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是缓解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首先, 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改变角色, 以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为主,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其次,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指导和鼓励,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进步。通过不断的鼓励与表扬, 才能使小学生逐步进步, 最终达成学习的既定目标。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 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注意加强专业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发挥好教学的引导作用, 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提高备课实效,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 为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奠定现实基础。尽管学生的个性特征千差万别, 教师的个人素养不尽相同, 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则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 使学生体会到在高效课堂中轻松的学习氛围。
摘要:大家都知道, 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关系到以后能否很好地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 所以, 小学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小学语文基础的学习内容, 也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言文学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因此, 近年来如何切实做好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 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刻苦钻研的一个重要课题简要分析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的课堂, 以期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点燃技术课堂学生活动激情 篇9
关键词 通用技术课程;技能素养;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添设,是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而任何课程都只有扎根于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生命力才能持久、旺盛。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技术活动,对于较好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有效达成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讲究综合、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技术活动包括设计、制作、实验、试验、参观、调查等,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它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的亲历情境,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和探究能力,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围绕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征集社会热点,采用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进行设计制作的实践。那么如何设计技术活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活动设计的几点看法。
1 活动的设计要添加活力因子
“活”,生命之存在也。活动中有了其依存的活力因子才能不是一潭死水,才能源远流长。技术活动中的所谓“活力因子”就是与学生生活相关、时代特征相连的社会热点问题。
1.1 与生活相关,增添活动动力
活动的设计源于现实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实际意义,不是生造的,而是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活动的动力与热情。比如在学习“设计课题的确定”时,笔者选择一段现有学习桌导致学生驼背、近视的视频,让学生七嘴八舌讨论现有课桌设计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它,并设计出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学习桌。学习桌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再熟悉不过的学习工具,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学习桌存在的问题。再者学生对于学习桌的缺陷实际上早就有很多的想法,因此,设计思路特别多。除此之外,可以设计很多与生活、学习相关的活动。
1)利用生活中可以找到或买到的纸板、塑料、矿泉水瓶、坏光盘、吸管等简单材料,开展以班级为单位,个人或集体参赛形式的校级创意设计比赛。设计作品包括各种造型桥梁、相框、相片架、灯笼、小背包、钱包等。
2)组织策划“青春飞扬”班徽设计或“活力青春”校服设计。有些作品从造型创意、个性风格、色彩及工艺制作设计上,既达到设计风格鲜明、色彩搭配合理、工艺制作精美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展现了他们的青春活力。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在设计体验中感受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2 与时代接轨,增添活动魅力
活动的设计应贴近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时代是能影响人的意识的客观环境,比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每个时代具有各自的特征。现时代科技发达,网络、多媒体应用广泛,信息传播快。但社会问题明显,像资源问题、浪费问题、环境问题等,在设计活动时要与时代发展相衔接。例如,在讲“设计的基本原则”时,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现在正处于能源消耗严重、资源匮乏的时代,环保、节约成为时代话题,此时设计的活动是“变废为宝”,学生利用废旧的易拉罐、饮料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生态相框、生态笔筒等。除了日常教学中设计的活动以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市、省、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充分展示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1.3 与热点相连,增添活动吸引力
社会热点十分吸引人们眼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通信工具的应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快捷,学生虽在学校课堂,但并不是“井底之蛙”,新时代的学生能很快地了解热点。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融入社会热点,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关注,如设计关于“环保型染料的几个热点问题”的调查,“网络问政”问题调查,新职业“威客”的调查,等等。现阶段校车频频出事故,校车问题成为社会、政府、学校讨论最多的热点话题,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校车改革的问题,同时校车问题也与学生息息相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车问题之我见”讨论会,充分发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处理能力。总之,活动中吸入社会热点能很好地增添活动的吸引力,极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活动的设计只有融入生活、时代、热点因子,才能使活动活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活动的热情,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
2 学生兴趣是活动设计的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芒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大文豪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是何等的重要。技术活动对于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达成通用技术课程目标极其重要,但是强制性的、枯燥的、简单的、模仿式的活动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一点活力,学生没兴趣,完成它就显得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技术教师活动失败的原因所在。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活动的设计提升学生兴趣是关键,也要与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到活动成功完成的可能性。如在“工艺制作”这节课,设计学生采用木材,充分利用木工制作中的锯、刨、凿、钻等技能完成作品。木工技能学生不是很熟练,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既要考虑学生所学技能的训练,也要考虑作品完成的可能性,所以笔者选择了让学生用长木块做三块的孔明锁。活动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孔明锁是一个神奇的锁,即使学生亲自拆开它,再次插起来也很难。学生善于挑战,对于揭开它的秘密,很感兴趣,学生亲手制作它,显得格外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训练了三视图的画法、识图、各种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等等。
3 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卓见成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像进行精彩的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或辩论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看法、态度,在交流中促进主动学习新知。在学习了“技术的性质”后,针对“技术的两面性”,笔者组织了一场辩论:网络应用利弊之我见。正方:网络的应用给我们带来福音。反方:网络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危害。在辩论中学生激情高昂,案例鲜明,有根有据,掌声不断。在课堂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技术活动的设计中,学生为主体,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天地,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活动。在学习了“结构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稳定的结构,由于材料有限,在设计活动时,尽量采用开放性的活动为主,设计的结构不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任意设计结构、搭配色彩、选择连接方式等,比较哪个组设计的结构既美观又稳定。在这个设计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搭建小房子、相框、飞机模型、眼镜框、小汽车等各种模型结构,体现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了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活动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能激发学生自主进行活动,同时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牢固。
总而言之,活动焕发精彩,决定失败,倘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多点用心,活动中增添生活、时代、热点元素,学生感兴趣,自主、自觉完成活动,技术课堂将更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
用“历史的生命”点燃课堂的激情 篇10
关键词:历史,生命,课堂激情
记得赵亚夫老师曾说: “……把历史课上得不像历史课了, 历史课就已经死亡了。同样, 把历史当成儿戏, 胡编乱造的演绎, 不仅失掉了历史教育者的良知, 更糟的是它会扭曲学生的历史意识……”因此, “讲历史就一定要讲出历史的‘道’, 学历史就一定要学出历史的‘味’”。这句话, 我至今记忆深刻。历史就应该具有历史的味道, 更应当借鉴于现实。“历史”应该是有生命的, 它不应只是故纸堆里的老掉牙的陈年往事, 而应该是“动起来”的有哭、有笑、有追思、有激情的连动的音符, 它给了人们尽情地展开想象翅膀的广袤的空间, 给了人们心灵自由舞蹈的宽阔的舞台。这些不正体现了历史的生命吗? 就像齐健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历史, 就必须也必然应当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即它应当是‘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和‘有生活’的历史。而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融, 才有可能使我们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那么, 应怎样让历史的生命在历史课堂上绽放光彩呢?
一、构建敢于探索、善于思辨的课堂
历史本来是很生动的, 但是传统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历史变成了死记硬背, 使大多数孩子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缺乏历史人物的风采, 缺乏历史画面的重现, 缺乏人物事迹的渲染……可以说, 在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给教材内容赋以生命, 让“历史味”浓起来,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 不断的学习、借鉴、更新, 实现教育和学习观念的根本转变, 走出一味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死胡同, 多读书, 开阔视野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例如情境导入、解读历史故事、角色体验、问题探究、合作探究等, 让历史“活”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时的历史课堂, 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表演”课, 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敢于阐明观点、善于思辨的舞台, 这样的课堂; 培养的不是只会机械记忆的机器, 而是有着历史意识、有着思辨能力的人。这样的历史课堂怎会不生机勃勃!
二、营造富有情感、充满激情的课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我认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则是三维目标的魂之所系, 它并不是仅仅指让学生记住或懂得了多少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生成一些让人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 也就是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然而, 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仍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舞台上逗留, 从而使历史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 学生缺乏一种情感体验, 无法在愉悦中感受历史的智慧。其实, 学习历史应该是一个体验喜怒哀乐的过程。刘铁方说: “尽管教育并不是为儿童的趣味而教, 但教育也绝不意味着放弃儿童世界的儿童趣味。”我想, 一部没有趣味的历史书, 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趣味去读的, 我们的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去感动”, 而绝不是“如何让学生去记忆死知识”。学生喜欢历史却又不由自主地讨厌历史课, 这是对新时代的历史教师的一项艰巨的考验, 如何才能营造出富有情感、充满激情的课堂呢?
首先, 必须重视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像赵亚夫老师所讲:……“以往凡是把历史课讲的不熟不透的教师, 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因此, 教师要注意自身内在人文修养, 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 “触动情感的语言是最深刻的”, 抑扬顿挫、生动活泼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师也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及时丰富更新,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情境导入、图片影视资料欣赏、角色扮演、录制微课等, 调动学生激情迸发并从中获得对历史的审美感。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能随心所欲, 资料的选择必然与授课内容息息相关, 既能寓教于乐, 博得学生喜爱, 又能寓教于史, 触动学生创新思维,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 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展现历史科特有的功能之美。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得好, “只有借助现实, 我们才能理解过去; 只有借助过去, 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 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 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把古与今, 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 有利于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正确地评判能力的培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事与物, 都可寻找到历史的渊源, 同样, 任何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历史教学也更加生动起来, 比如, 人类的永恒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环境污染引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舞台上的不安定因素———恐怖主义问题; 世界动荡不安的源头———大国强权问题、现代政治的毒瘤———腐败问题等, 都是与我们都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对此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国际风云变幻, 关注人类社会, 更多的体会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当然, 我们也应当重视乡土教材的利用,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就在身边、就在家乡,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青少年享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 引起心灵的共鸣和回响。
【激情点燃魅力课堂】推荐阅读:
让太空课堂点燃青少年学科学的激情05-14
点燃读书激情08-24
点燃学习激情08-30
点燃孩子阅读激情08-28
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11-01
创业板点燃创新激情07-20
激情点燃梦想 研究擦亮思想05-19
中考命题作文:激情,在心中点燃06-15
点燃工作激情打造高效团队学习心得05-26
用激情点燃梦想,用青春奉献后勤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