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

2024-11-03

省属高校(共12篇)

省属高校 篇1

一、高校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

高校作为非营利事业单位, 其财务管理制度决定了其对于成本核算的困难, 加之政府财政拨款的存在, 高校的管理层往往对于高等教育成本意识淡薄,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教育发展阶段, 高校规模和数量在前几年进行了较大的扩张, 但是高考生源却在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措施下出现较大规模的减少趋势。而且国外的高校对于许多生源也存在着很强的吸引力。以上因素都加大了目前高校的生存压力, 核算高等教育成本, 进行绩效考核,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高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迫切需要, 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线。

1、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为高校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学校的运转离不开资金的运转, 进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有利于为学校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提高教育资源管理水平。财政部、教育部已经修订了高校财务制度, 对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引入了资产折旧等, 这些都将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方式由原来的拨款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科学地推行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以进行绩效考核和资源优化配置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也是促进学校由硬件的扩张到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政府确定教育收费标准的依据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12月颁布) 第五条给出了高校学费占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 这个比例和标准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共同作出原则规定, 比例的需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制定, 这个比例目前为25%。因此教育成本的核算是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制定、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3、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和公众知情权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学费收入和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在学校上学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消费, 其实质是通过交费获取知识, 尽管其并未负担全部的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学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财政拨款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款, 公众对于资金的使用是有知情权的。因此, 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公开, 有利于主管部门、公众和消费者知情和监督, 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二、国内外教育成本研究综述

对于教育成本的研究, 国内和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教育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达成了基本的共识, 教育成本作为成本的一种, 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总和。广义的教育成本包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主要是社会、学校投入的各种人力、物质资源的成本。

曾晓东从经济学角度对美国近十年来大学成本和收费制度进行了研究阐述。大学的组织机构性质为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决定了其成本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这使其在市场化竞争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定价权, 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竞争来决定价格。因此高校面对成本的上涨可以使用定价权提价来进行成本补偿。市场化竞争中, 商品的定价由市场而非企业决定。企业的存活依赖于其成本的高低, 成本高于市场价的企业无法存活。市场化环境下的商品价格研究应该从供求关系着眼, 而非商品成本。而市场化环境下的非营利组织则有着不同的利益格局, 其组织性质使其具有成本和价格等他的趋势。用公式表示为:R=I-C, 如果R→0, 则I→C。其中R为利润, I为收益, C为成本。

阎达五、王耕、王善迈等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观点也是教育成本即教育过程消耗资源的价值的体现。本文不再列举。

三、测算样本的选择以及数据的折算界定

1、在校生人数折合的确定

教育部在财教便函[2008]28号《关于报送有关调查数据的通知》中要求学校上报的学生人数来源应根据学历生人数统计, 不同学历的学生按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1∶1.5∶2的折算比例进行折算。尽管目前没有对于该比例的准确性相关的研究, 但是基于其教育部门调查的权威性, 较多的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研究采用了这一比例。本文也采用了该比例进行学生人数的折合。

2、科学研究支出与教学支出的折合

袁连生认为, 高校的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是存在关系的, 科学研究往往能够成为最新的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成本的统计概念科学研究消耗资源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列入教育成本之中。高等学校除了承担培养学生传播知识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 知识传播与技术创新是高校的两大职能, 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但是应纳入教育成本的比例尚无确切的研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中对于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的占比为2/3和1/3。崔邦焱曾针对两者的关系向高校教师做过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将科研成本30%计入教育成本。本文采用了将科研支出的30%计入生均培养成本的办法。

3、人员经费支出界定

目前在职人员经费支出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下“工资福利支出”科目来进行核算, 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是通过“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下“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来进行核算的。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再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任务, 经费的性质应该属于社会保障支出, 对于该经费的是否应该计入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也存在争议。施卓晨、郑健壮 (2006) 提出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与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没有关系, 应该剥离。吴娟 (2006) 认为, 尽管离退休人员经费一部分由社会统筹, 但是一部分离退休人员经费仍由学校支付, 因此高校生均培养成本中应包括这部分支出。基于离退休人员支出与学生培养成本关系的密切度以及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本文的核算为将离退休人员经费计算在内。

四、S省13所省属高校决算实例

S省高等教育近年规模稳步发展, 高校基建扩建基本结束, 内涵建设全面加强。2011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56所, 普通高等学校139所 (含独立学院12所) , 其中本科院校63所, 现选取其较有代表性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实例, 以2012年度部门决算数据为依据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12年度S省统计范围内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的平均值为20177.19元, 其中人员经费支出占比24.4%, 商品服务支出占比27.3%。按照学费不高于生均教育成本25%的要求, 学费水平应低于5000元/生。目前S省的生均学费水平在4000元左右, 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

五、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建议

1、现行高校财务制度的缺陷

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目前的财务制度具有简单、容易掌握的优势, 但缺点是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不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以及资产的折旧的摊销等。2012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废止了1997年印发的高校财务制度, 新制度中在计提资产折旧、成本费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版的财务制度将会对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提供制度方面的便利。

2、电算化条件下教育成本核算的细化方法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使用了电算化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账务处理, 这也为教育成本的核算提供了便利。通过横向的科目体系结合纵向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构成一张全面纵横向的帐表。各学校可根据专业类别、年级、费用类别等不同需要对教育成本核算进行细化, 以得出更加精确的教育成本。

3、教育成本核算应纳入政府决算财务报告

尽管存在可行的教育成本核算办法, 但是由于成本核算细则性的文件并没有颁布, 政府部门并未将教育成本核算纳入年终财务报告中。为了满足公众财政款项收支的知情权和便于监管部门对财政款项的监管, 建议政府部门应将教育成本核算结果纳入到决算财务报告中, 使得教育成本核算成为一项常规化的工作, 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高考生源的减少,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市场体制的深化完善, 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管理方式与水平日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了解高等教育成本以确定收费依据和教育投入水平, 高校自身也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规划。因此进行测算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对某省14所省属高校的2012年度数据进行了测算, 以期对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财务管理,高校

参考文献

[1]刘经纬: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研究——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实例[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0) .

[2]唐志涛、李兵宽: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理论综述[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10 (8) .

省属高校 篇2

“回头看”督查工作方案

按照•转发†关于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的通知‡的通知‣(湘群办发„2014‟50号)和•关于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湘群办发„2014‟51号)的要求,省委活动办组织对省属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进行一次全面督查,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督查对象

对省属28所公办本科院校、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和11所高职学校逐一进行督查。

二、督查时间

2015年3月9日至3月13日。每校督查时间1天。

三、督查内容

按照“六看三查一通报”的要求进行督查。1.各省属高校开展“回头看”的情况。2.各省属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措施情况,重点检查整改方案落实情况、专项整治进展情况、制度建设情况、上下联动整改情况、整改责任落实情况。

3.高校基层党组织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发生在师生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是否有效整治,向师生群众承诺的事项是否办好办实,省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是否健全落实。

4.高校党员干部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情况,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精神情况,解决查摆出的突出问题情况。还要督查党员领导干部牵头负责的班子整改任务落实情况,指导推动分管部门和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整改工作情况。

5.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前期对高校下发的整改督办函的落实情况。

四、督查方式

1.听取汇报。听取高校整改落实“回头看”情况的汇报。2.查看资料。主要查看高校整改落实“回头看”的有关台帐等。

3.个别访谈。访谈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及班子成员和教师、“两代表一委员”了解情况。

4.随机抽查。每所高校重点抽查2个二级院系。5.实地查看。到高校各个部门,教学、科研、办公和后勤服务场所实地了解整改落实情况。

6.群众测评。每所高校抽50人(其中中层干部20人,一线教师30人),对本校整改落实“回头看”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表见附件1)

7.督查通报。督查情况在全省教育系统进行通报。

五、督查人员分组安排(见附件2)

六、有关要求

1.接受督查的高校要按照湘群办发„2014‟50号和湘群办发„2014‟51号文件以及湘教群办„2015‟1号文件要求,在认真自查、逐级督查、重点抽查的基础上,形成本单位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的专题汇报材料,督查时交督查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撰写个人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自查报告,以备督导组抽查。

2.具体督查时间由各督查组与所督查高校具体衔接确定。请各高校做好“回头看”督查的有关准备工作。

附件:1.省属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群众满意度测评表(省略);

2.省属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督查人员分组安排。

中共湖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3月5日 附件2:

省属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

督查人员分组安排

第一组: 组

长:罗云寿

员:张

平、林亮亮、王雅平(兼联络员)督查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二组: 组

长:张宏益

员:谢桂平、谭华坤、尹素云(兼联络员)督查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

第三组: 组

长:夏智伦

员:朱日红、刘

江、曾宇(兼联络员)

督查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警察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四组: 组

长:周德义

员:冯宗君、张润槐、黄小喜、李丰涛(兼联络员)督查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五组: 组

长:陈飞跃

员:贺星辉、闫宗玉、张

洪(兼联络员)督查邵阳学院、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六组: 组

长:王玉清

员:周韶峰、万检新、张

韬(兼联络员)督查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商学院、湘南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

第七组: 组

长:徐

员:刘伟忠、刘勇平、王明权(兼联络员)督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女子学院、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八组: 组

长:冀学锋

员:周预分、马丽、王召亿(兼联络员)督查吉首大学、怀化学院、长沙学院、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4所高校。第九组: 组

长:刘建国

员:邱国良、熊向荣、罗新宇(兼联络员)督查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

第十组: 组

长:杜纯梓

员:舒

欣、蒋清元、许向东(兼联络员)

省属高校 篇3

关键词: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近年来,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了许多实践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在设计这些实践教學活动时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行过程中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学生在毕业后仍然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了构建有效的省属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对吉林省内典型的院校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证调研,总结其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各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但“双师型”教师和专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欠缺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都较高。以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2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3名,占专任教师52%,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1名。但是这其中大多数专任教师都是“从校园到校园”,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很少;另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的指导教师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由于其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课程和实习材料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汇总了各学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来源情况发现,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都是由学校理论教师兼任,只有14%左右的教师是专职的实践课教师;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兼任的,如实验员、代课教师等;只有3%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兼任。

二、实践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在实验课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一定学分比例的实验课程,但是这些实验课程的上课效果却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院校虽然购置和配备了实验所需的硬件设施,但是却忽略了软件配套,有些软件需要由任课教师在网上下载免费试用版或演示版,而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在实验课上课过程中,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授课模式相同,即上课的前20~30分钟时间由任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的情况,尤其是分组操作时,只有少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认真操作软件,大部分学生只是应付了事,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校外实习分散,校企合作不稳定

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多数学校会将实习工作安排在校外,与校外实习单位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进行“认识实习”。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都比较多,在安排校外实习时不得不分散在各个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后,指导教师就无法亲自带队指导实习,只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工具对学生进行“遥控”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学生校内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内容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不大,学生的学习诉求被忽略,在企业中的融入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学生在实习中也比较被动,部分学生抱怨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好,导致实习期间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实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调查了各学校实习单位的稳定性,发现各学校固定的实习单位很少,大部分实习单位都在不断变动。我们对各学校实习单位合作时间进行了统计,大部分院校与其实习单位的合作时间在1~2年,一部分较稳定的能达到3~5年,但保持合作关系在6年以上的只占5%,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合作一次就结束。这种实习单位的不稳定性更加剧了学生无法融入实习单位的情况,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实习质量。

四、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各学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一般对实验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但是,对如何确定学生实习成绩却没有明确规定,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无法使用。大多数学校采用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作为考核标准的办法,以报告撰写的好坏为标准转换为实习成绩,有的院校以实践时间为依据计算相应分数,有的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一锤定音”给学生实习成绩。这些方法都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深入企业工作,只根据实习报告和单位提供的实习证明就拿到了较高的实习成绩,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李群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讨[J].教育科学,2011(1).

[3]陈思源.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与“四种能力”培养研究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注: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省属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3299)。

省属高校 篇4

任何地区的高等教育制度都难以达臻完美无缺, 对自身教育制度的“反观”与“检阅”, 从中找寻突破是一种比较好的优良做法[3]。本文遵循这一方法, 抛弃高教研究中常见的理论说教和空话套话, 以一所省属A高校和一所部属B高校为例, 运用比较法从微观的层面探讨广东省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所获得上级支持的一些政策和经费差距, 为政府资源的配置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对相关高等教育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推进科教兴粤战略、推进“创强争先建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要差距

因主管部门不同等原因, 广东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在获得主管部门支持方面, 存在较多和较大的差异。

(一) 政策支持严重倾向部属高校

1. 政策在各类项目支持方面倾向部属高校。

国家有些项目只对部属高校开放, 其他地方高校根本没有申请资格。例如, 2006年起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遴选范围为中央部、委、局、办所管理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4]。还有一些人才建设项目、平台建设项目等的指标和比例也明显倾向部属高校, 比如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的选拔、教育部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等, 使得大多数省属高校处于规则的边缘和弱势地位。

2. 研究生教育政策存在的差距。

省属院校的招生政策支持较为缺乏。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省属院校在研究生招生指标、招生自主权等方面缺少部属高校所得的政策支持。例如A高校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受国家计划控制, 招生指标较少, 录取分数线也必须按照国家线来执行, 不能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推荐免试研究生占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仅为2%, 与B校相比太低, 导致大量的优秀生源流出, 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而B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较多, 在招生自主权方面也比省属院校有较大优势, 可以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 研究生院可以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 生源优势明显。

学位点审核自主政策存在差异。A高校在学位点设置尤其是专业学位类型设置方面缺乏自主性, 目前只能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 或自主进行学位点调整, 在一级学科审核及专业学位点申报等方面必须通过各级评审, 不利于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 与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不适应。而B高校在一级学科审核及专业学位点申报等方面可以自行审核。

(二) 经费支持方面

教育经费的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 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 普通高校尤其是本科二批以上高校基本由政府举办, 政府仍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广东省在经费支持方面, 省属高校与部属高校存在以下主要的差距。

1. 财政资金投入失衡。

部属高校存在多头投入问题, 它们既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拨款, 又有地方财政的配套。例如, 自“九五”以来, 中央、省财政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向B高校投入20多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亿多元, 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左右, 而其他一百多所省属高校的总投入却不够15亿元。此外, B高校每年还有来自中央财政的稳定的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而A高校等其他省属高校没有, 财政投入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2. 学科建设投入差距巨大。

A高校有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6个, 省重点学科16个。但是, 财政部和省财政经费投入只支持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以及省立项建设的“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其他学科没有支持。2010-2013年, A高校获得财政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经费1570万元, 省第三期211工程项目经费8180万元, 合计9750万元。同期, B高校“985”和211项目经费合计达8.22亿元。A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数额不仅与B高校相差甚远, 而且获得的投入面窄, 非常不利于该A校学科的发展。

3. 生均拨款。

目前广东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是8600元/年, 而部属高校除了获得中央财政的生均拨款1.8万元/年外, 还同时获得广东省财政生均拨款 (国家招生0.6的系数, 广东省招生1.1的系数) 。

4. 研究生教育投入差距。

在研究生教育投入方面, 部属高校有国家财政拨款、改革专项经费、省财政配套及生均拨款及广泛的社会资源, 教育经费比较充足, 而省属院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省财政的生均款和学校的自筹资金, 经费投入的力度不足, 使得很多研究生工作如学位点培植、实践基地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等无法正常开展。

5. 科研专项。

2008年,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只对部属高校进行支持。在财政部的支持下, 200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面实施, 经费总额15亿元, 涵盖92所中央高校[5]。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这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央级高校青年教师和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工作。而省财政没有设立类似专项, 制约了省属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6. 修购专项。

中央财政设立了“修购基金”专项, 用于中央高校大型修缮、仪器设备改造等方面支出。而省属高校没有相关经费支持, 只能从有限的事业收入中挤出资金支付修购费用。

7. 化解债务。

中央部属高校债务全由中央财政偿还, 目前B高校的债务余额为零。而省属高校除近三年获得了少量的化债奖补资金外, 其余债务全靠自有资金偿还, 背负沉重的利息负担和债务本金偿还压力。

二、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 争取教育部等的政策支持

部属高校获得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等各方面的资源比非部属高校多很多。建议广东省教育厅等努力争取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直属机构对广东省高等教育的支持, 使省属高校也能享受教育部等部属院校的类似支持。争取更多的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如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上升至国家层面, 以全国试验区的形式率先试点, 等等。

(二) 人事政策

公开招聘工作在核准编制范围内由学校具体实施, 在岗位设置和聘任、高级职称占比上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设置, 建议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后由学校组织实施, 报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建议广东省的人才项目 (如珠江学者) 在申报时将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分开, 适当向省属高校倾斜。

(三) 学科建设

1. 增加学科建设投入和投入面。

建议省财政不仅参照部属高校学科建议经费标准支持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 而且, 增加投入面。除了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省立项建设的“211工程”项目以外, 对省属高校的所有学科均予以大力支持, 特别是对省属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予以重点支持。

2. 适当放宽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范围。

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对学科建设经费用途做适当调整。今后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应该重点向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团队、培育与建设国家级平台等方面倾斜。

(四) 人才培养

1. 增加外省本科生招生指标。

建议增加省属高校外省招生指标比例到招生总数的40%~50%。目前该A高校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达9, 500余人, 但是外省的招生只有1900人左右, 占20%上下。这导致了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非农专业全部是广东省户籍的学生, 没有外省户籍的学生, 而农科专业基本全是外省籍的学生而没有广东省籍的学生, 使得外省相关人员认为该农业高校是纯农科高校而不是综合性高校, 严重影响其声誉, 与此同时也对外省籍的学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外省有大量的优质生源, 但是因为指标少而不能录取, 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外省优质生源的晋升机会, 也影响该校的办学质量。该校地处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对外省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高校要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 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不能局限于地域与当下。

2. 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和扩大研究生招生自主权。

第一, 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受国家计划控制, 招生指标较少。2013年, A高校招收博士研究生190人;硕士研究生1173人;另外, 录取非全日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人, 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11人。研究生招生指标太少, 不能满足导师科研工作的需要、制约了A校的发展、限制了A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步伐。建议给予A校的研究生招生指标数与部属高校看齐。其次, 扩大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议参照“985高校”让省属高校在招生自主权方面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 并大幅提高推荐免试生占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比例, 让省属高校可以像“985”高校一样招收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第三, 增加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建议参照“985高校”增加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保障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正常有效开展。

3. 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建议教育部、广东省与师范生一样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并开展农科人才培养专项支持, 以生活补贴、高额奖学金等方式加强助学力度, 补助农科等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 支持和保障农业院校围绕“农”字做文章, 努力办好涉农专业[6]。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建议落实教育部等的文件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秋学期起, 逐步免除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涉农专业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2013年11月22日,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3]9号) 。其中的“8.强化涉农专业招生和就业政策支持”提出:“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科专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涉农专业免费教育”[7]。目前北京市对于北京农学院的农科大学生已经免学费, 浙江省对浙江大学的农科学生也已经免除学费, 江苏省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建议广东省落实实施该文件的精神, 与师范生一样免除农科专业学生学费, 并开展农科人才培养专项支持, 以生活补贴、高额奖学金等方式加强助学力度, 补助农科等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 发挥导向作用, 体现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对农业教育的重视, 支持和保障农业院校围绕“农”字做文章, 努力办好涉农专业。

(五) 科研方面

1. 建议设立“广东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广东省经济总量从1989年开始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经济强省, 完全有能力参照中央财政的做法, 制定相应的政策, 即由教育厅、财政厅联合设立“广东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对省属高校进行基本的科研业务费投入。

2. 建议广东省用于科研的财政专项应向省属高校倾斜和重点支持。

广东省用于科研的财政专项资金应更多地向省属高校倾斜并重点支持, 以防专项资金向部属高校的重复投入, 同时防止由于投入的过于分散而造成资金的低效使用, 进一步加大部属高校与省部高校的不平衡发展, 结果造成不良的“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 (2010-10-26) .http://www.gdhed.edu.cn/main/www/126/2010-10/118684.html.

[2]胡春华.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N/OL]. (2014-04-08) [2014.3.8].http://news.southcn.com/g/2014-04/08/content_96992393.htm.

[3]焦磊.微型社会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3.

[4]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EB/OL]. (2006-08-30) [2014-03-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35/201001/xxgk_82287.html.

[5]杨晨光.国家三大奖高校获奖比例超七成[N].中国教育报, 2011-01-15.

[6]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呼吁农科学生应免学费[N/OL]. (2009-11-08) [2013-12-18].http://news.sina.com.cn/c//014516571178s.shtml.

省属高校 篇5

该校此次报考增加了计算机网上报名环节,考生寄送个人报考材料时,需提前在该校招生就业信息网上填写报名表。考生必须注意的是,若仅寄送纸质材料,却未进行网上报名,将一律被视为无效报名信息。

今年,该校自主招生考试将分为数学、英语、计算机信息、综合这4个学科组分别进行测试,以专家面试为主。报名时,每名考生只能根据个人特长及兴趣选定一个组别报考,但同时可在报名表中另选一个组别作为调剂组;当第一志愿组别满员时,该校将结合考生意愿,对其测试组别进行调剂,从而加大考生参加测试的入围几率。

入围考生若高考成绩达到该校在鄂投档线,学校将按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予以录取;若达到省批次线却未达到该校投档线,但服从专业调剂,学校保证录取。

省属高校 篇6

摘 要: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观反映。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贵州某省属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该类学校的学生具备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是却没有付诸实践,无论是课堂表现、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习方法的利用上都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态度;省属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从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来体现。本研究对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现状调查进而分析,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现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成五个模块,分别是自身情感品质;课程学习行为表现;专业课影响因素;教师因素;学习结果调查;要求被调查学生回答其赞成程度。问卷共对贵州某省属高校发放300份,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男生85人,占28.3%;女生215人,占71.7%。大一学生28名,占9.3%;大二学生85名,占28.3%;大三学生187名,占62.3%。

二、大学生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1.对自己学习整体的认识现状

对学生自己学习整体的认识包括学生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以及对学习方法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自己到大学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态度 “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共占49.4%,“不确定”的有35.7%,“不太符合”的有11.7%,只有3.3%的学生觉得“完全不符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来大学学习的目的明确。

学生对自己成绩感到满意程度认为“不确定”为32.7%,“不太符合”的为31.3%,“比较符合”的25%,“非常符合”才4.7%,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满意程度不是很高。

对于学习方法认识,通过分析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很重要,但是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满意的只有30%。进一步研究班上的排名与“自身认为学习方法很重要”之间的相关性,得到P=0.007<0.05,表明两者之间是显著相关的,且班上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更能认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课程学习行为表现分析

课程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状况、课堂表现状况和考试水平状况。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新课前并不会去预习,只有5%的在课前预习功课这项上选择“非常符合”,而“比较符合”的选项也只占19%左右。

就课堂表现情况,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持不确定的态度,仅有12%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利用方差分析进一步研究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会认真听讲的情况,P=0.032<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两两比较可以发现,大二与大三上课听讲状况差异显著。

而考试检验水平状况,有32.3%的学生对于考试能够检验我们学习水平的说法认为不太符合,甚至有1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符合,只有4.7%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试不能检验出自己的学习水平。

3.学生专业情感状况分析

学生的专业情感状况包括学生喜欢专业状况,掌握专业知识状况。

学生喜欢自己专业的状况 “不太符合”和“非常符合”的(约34%)略多于“完全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约29%),而认为“不确定”的占了大多数(约36.3%),说明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呈现出“三分天下”的状况,学生对专业的喜爱情况并不佳。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喜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08),并且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掌握专业知识状况同样也表现出“三分天下”的情况,其中选择“不确定”的占到了42%左右,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完全符合”。这一研究结论也正好对应了学生对专业喜爱程度的结果。

4.学生与教师情感状况分析

学生与教师的情感状况包括学生向老师提问状况以及老师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状况。就主动向老师提问情况来看,约35%的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约37%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只有28%的学生会跟老师进行主动交流。而教师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状况,有50.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习影响很大,有26.3%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这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也能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贵州省属高校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一定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情况发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不是很强,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主动,不是发自内驱力,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相关知识,不会主动向老师提问。

参考文献:

省属高校 篇7

双语教学目标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当地, 知识文化素养一般, 英语水平有限。并且我校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型, 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性工作, 所以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我校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校双语教学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在专业工作中的运用技能,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开展一般工作的能力即可。

就具体课程而言, 双语教学的目标分为学科目标和语言目标两种。目前, 其定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认为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第二种往往采取“汉英整合, 不分主次”的授课模式。第三种则通常采取“以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的授课模式, 以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准确和到位。

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 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原因是理工科课程的内容有独特的逻辑体系, 揭示的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中英文的符号系统相近,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科目标, 也就是说首先是学科教学, 其次才是语言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我校工科开设的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汉语教学相同。理工科双语教学中, 有两个教学难点:学科难点和语言难点。为了避免学科目标的打折, 应尽量避免两个难点同时出现。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双语教学刚开始时, 学生还不太适应双语教学方式, 且教学内容上出现大量不易理解、介绍性强的专业术语。所以, 刚开始的双语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 暂时放缓学科教学的步伐。等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 找到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调整好学习心态以后, 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科教学方面。

关于英语原版教材的选择, 既要注重本课程所需的基础, 又要对比分析教材内容, 避免教材选用出现偏差, 影响教学效果。适合中国国情的原版教材极少,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中文教材为纲要, 从多套国外优秀教材中选编内容。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 有些课程直接采用原版教材, 笔者所授流体力学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 对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删减和改编。在编排顺序上, 与中文教材相同。在每一个章节后面, 对专业和语言的难点加上注释,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作电子教材、视频教材, 逐步形成了以先进教材、电子教材、视频教材、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学模式

关于双语教学有一种误解, 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用得越多越好。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在我校, 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全外型:即所开课程直接用外文讲授;混合型: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可用中英文讲授交错进行;半外型:即采用外文教材, 用中文讲授。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精品课程, 生源好, 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 教师英语口语素质高, 所以该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采用全外型, 效果较好。大多数双语课程采用混合型。混合的程度也要视学生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如我校民办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低于公办生, 所以给公办生进行双语教学的英语比重高于民办学院学生。工科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教学内容为代价, 否则, 双语教学将流于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 英、汉比例也应有区别。如笔者所授的流体力学中流动的基本概念和水静力学部分的内容, 其难度相对低一些, 可进行全英教学。微分形式的连续性方程和能量方程推导有难度, 这部分内容适合英文板书, 中文讲解。对于流体力学研究前沿CFD有关知识, 引入英文研究成果, 混合型介绍, 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最初进行流体力学双语教学中, 笔者曾经就相同的内容用英语说一遍, 再用汉语翻译一遍, 带来很多不良后果, 如教学进度不能完成, 内容讲不透, 思路被打断, 缺少用英语去思维的动力等等, 这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我国工科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几方面, 相对来说比较擅长读、写、译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都是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在听说的口语能力方面极其欠缺, 而且听说能力对现场的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 如果课堂上没听懂, 课后就很难补救,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所听即所见”形式。所谓“所听即所见”, 就是在重要的内容上, 学生在听到英文的同时也可看到英文, 这就要求英文课件同步跟上老师的讲解, 但切忌“照本宣读”, 否则, 课堂会变得索然无味。关于作业, 采用全英文格式是没有太多困难的, 原因是有了例题作基础, 本来就擅长读、写、译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据学生反映, 英文作业可使学生有成就感, 建立了自信心。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 它有引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也各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有平铺直叙、演示实验、科学史实、认知冲突、温故知新等。常见的展开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法、观看法等。常用的结束方法有归纳法、练习法、问题法等。

与汉语教学相比, 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扩展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教学难度增大了。因此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工科双语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将学科教学方法与语言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的是要有利于学科教学, 其次考虑有利于语言教学。如引入方法中的平铺直叙、科学史实、温故知新等以听说语言教学方法为主, 演示实验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流动现象, 思考问题, 所以重点是解释关键的英文专业术语。在用讲授法进行双语教学展开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如何搭配使用, 如前所述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度而定。讨论法展开教学时, 显然以听说为主, 这也是最难实施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生不愿开口。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开口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自己口语不好, 缺乏自信心交流;二是学生对讨论内容的正确性没把握, 羞于开口。针对这两种原因,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发言前有时间准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适应,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让“说”的内容要浅易些, 激励学生开口是较好的办法, 每当学生开口说英语, 教师就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豪, 有成就感。即使说错了, 也要表扬学生的勇敢精神。万事开头难, 只要学生能够“说”起来, 再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得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演示法和实验法的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易展开。练习和自学法的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学生的读、写、译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展开所遇的困难是较易克服的。

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双语教学初期, 学生的畏惧心理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聋哑英语”让学生无信心。为了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在双语教学初期, 笔者先向学生中文介绍有关的专业术语, 然后再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难点上。每次课的“引言”就是前一次课的“总结”, 英文的“总结”与“引言”将每次课串成整体。有了前一次课的英文“总结”作基础, 学生对本次课的英文“引言”有了亲切感, 畏惧的心理逐级衰退。在这一阶段, 对于教学语言难点的克服主要是正确处理英文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英文讲义, 借助数理逻辑推理和对插图的形象化思维分析, 正确理解内容。英文阅读以一个完整句子为最小语言单位, 一大段阅读完成后, 老师再讲解语法关系、句子结构、文体规律、科技英语构词法等, 点到为止。

在双语教学中, 学生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突出, 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调查, 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很必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 它们可以极大地增加书面语言的传输量, 弥补口语听说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最常见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以Power Point课件为主。课堂上使用课件, 可以减少板书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课堂容量, 还可以展示逼真的画面, 增加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多年的实践发现:Power Point课件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比如关键的推导运算过程必须要在黑板上板书, 这样学生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过多地使用Power Point课件, 并不受学生欢迎。实验还是要让学生亲手操作, 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课件无法做到的。此外, 实物或模型还是要展示, 其效果远高于课件。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验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 是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措施和方法。由于双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与规律性, 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并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校定期组织教学督导进行表1所示的双语教学评价, 通过评价, 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 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综合评价, 可使学校及时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改进双语教学管理, 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激励机制方面, 在我校凡获批准立项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 学校给予一定的双语教学基金资助其开展工作;凡参加双语教学的教师, 其教学工作量按2倍计算, 这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摘要:省属工科高校, 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别, 在重点大学以学术为主线的双语教学在省属工科高校不切实际。本文结合我校双语教学实践, 指出省属工科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科目标, 采用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三种教学模式, 教学中了解、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科学评价教学效果, 建立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语教学,省属,工科高校

参考文献

[1]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90-92.

[2龙琪.理科双语教学的实践现状与理论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文, 2006:116-137.

[3]红.双语教学在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2) :95-98.

[4]陈志国, 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 2005 (2) :107-109.

[5]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 (3) :87-88.

省属高校 篇8

关键词: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运营,银行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时期, 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这种状况, 省属高校自身发展时在多方寻求资金支持, 以期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众多的获得资金的渠道之中, 银行贷款成为目前主要的方式之一。省属公办高校作为法人主体, 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不能满足学校资金需求的时候, 通过银行贷款是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普通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也会给学校的运转增加较大的财务风险。

一、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运营的问题分析

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本和新体制的运行成本偏高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本评价, 应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成本,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改革成本, 包括改革过程中的组织成本, 收集、处理信息的成本, 设计和实施方案等的成本, 还包括全部改革过程中所费的时间的价值、新旧体制的磨擦成本等。第二阶段, 即新体制建立后的运行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道路上, 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改革内容当属招生制度的改革, 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学费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着生源增加而增加的师资成本等问题随之而来, 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构成了体制改革过程的第一阶段中的运行成本;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二阶段成本即管理、教学和学生就业问题的运行成本。

2. 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目前, 很多高校在办学层次上不清晰从而造成结构性的浪费。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低于4.19%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生均高等教育预算内经费在扩招后下降幅度更大, 这些都不利于高教质量的提高。另外, 我国教育经费又存在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从政府角度看, 一些拨款方式无法体现学校之间在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上的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一些学校为得到更多经费不顾办学条件盲目扩大规模、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设备等, 使得学校负债数字增长, 但教育资源效率低下的逆向现状。

3. 政府职能及角色错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 政府一直担当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 因此, 政府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中, 集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种角色于一体。这种完全由政府垄断的模式必然造成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差、缺乏竞争力和主动性、效益低下, 使高等教育行政化、官僚化, 成为腐败滋生场所。此外, 政府对高校的长期规划、宏观调控、评估监督角色过弱, 对具体细节执行角色过重, 这样的角色错位也给政府带来了不利影响, 无形中加重了政府的责任负担, 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自由发展。

二、化解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运营问题的对策

1. 地方财政直接帮助高校偿还部分本息

大多数地方政府在贷款之初就承诺给予高校还贷的支持, 在还贷的实践中也是这样执行的。在2006年, 全国就有将近半数省份的地方政府在帮助高校偿还贷款, 在得到数据的26个省份中, 对地方高校还本付息支持力度最大的是新疆和福建两省, 还本付息总额分别占全省区地方高校贷款总额的34.38%和8.43%;其次是云南和贵州, 这一比例分别为4.87%和4.46%。天津、山西、内蒙、黑龙江、上海、江西、海南、甘肃、青海、宁夏等10个省区的地方政府则对地方高校的贷款没有提供任何还本付息的支持。

2. 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又称利息补贴, 是一种隐性的财政支出, 用于帮助还款单位归还贷款利息。当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都正在采取贴息的方式对高校的贷款进行补助。具体操作上, 财政贴息又可分为财政“全额贴息”和“部分贴息”两种。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大部分省份都对地方高校的贷款采取不同程度的贴息补助, 但并不是所有的贷款项目都能够得到贴息补助。另外, 在各级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也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式, 先将原安排用于高校的部分财政性资金改为用于向银行贷款的财政贴息补助。

3. 科学经营高校

(1) 树立风险观念, 加强风险防范。高等院校从各级领导到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要树立风险观念, 加强对负债融资风险的认识。要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完善的今天, 管理高校和运营企业一样也是存在着许多风险的, 并且藏匿于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任何环节稍有不慎, 都可能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学校关门倒闭。高校管理者要有独立自主办学的意识, 要改变过去那种消极执行政府计划、事事依靠政府的旧思维。

(2)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各高校管理层必须坚持科学的、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上, 高校既要立足于国情和校情, 从当前急迫需求和自身能力出发, 要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有先为, 有后为”的原则, 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整体发展与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又要着眼于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做好中长期规划。

(3) 突出办学特色, 培养、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企业还是团体甚至个人, 都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高校不同于企业, 但是高校的竞争性与企业并没有太大差别。高校也应注意培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放在突出位置,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负债融资风险。

(4)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来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高校只有不断地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和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合理预测, 科学设置学科专业, 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适应能力强的大学生, 并且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提高学生就业率, 才能提高学校声誉、提高办学效益, 保障高校快速、健康的发展。

4. 加强高校负债管理

如果要解决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运营问题, 就必须提高高校的还债能力和债务承受能力。具体来说,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来加强省属公办高校负债运营管理:

(1) 政府与学校共同解决贷款风险。省属公办高校贷款问题是在国家下达了“扩招”任务, 而相应办学条件的基建投入不到位造成的, 这是一个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扩招, 但全国平均生均事业费拨款却在逐渐下滑;另一方面, 扩招后大多数高校进行了建设新校区, 而同期国家并没有增加相应的基本建设投入。公办高校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银行贷款完成了扩招任务。因此, 我们在研究公办高校贷款风险时不能一味地在学校自身找原因, 可以将公办高校在贷款中被动的一面向各主管部门及时反应, 通过国家与高校共同分担机制, 解决公办高校的还贷困难, 化解一部分高校的贷款风险。

(2) 正确把握负债的规模。省属公办高校要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办学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经费核拨渠道、预算定额标准和收费项目的标准等综合因素分析参考, 测定出资产负债率的最高限额, 控制好高校负债的规模。负债规模与偿债能力相结合,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学校的实际需要、规模大小、未来可预见到的收入能力等因素按需举债、量力而行。如果负债过度, 势必会使学校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 影响学校正常业务的开展, 对学校发展形成不利局面。对此, 必须建立一套负债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 以便更合理地确定负债规模。

省属高校 篇9

目前我国高校总会计师设置方式有两大类:第一种是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教育部曾在2012 年、2013年公选了两批共16 所部属高校的总会计师, 职级为实职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异地或异校交流任职。 主要程序为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职业综合素养评估、面试组织考察(德能勤绩廉)、公示任职人选、正式任命上岗等。 第二种是省属高校模式,这类模式又细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委派制,由主管部门和组织部门考察,异校交流任职,专职总会计师(实职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以陕西省11 所省属高校为代表, 这种模式下, 高校设置实职副校级总会计师,由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及财政厅考核任命, 但总会计师必须异校交流任职。 总会计师受校长委托,分管财务和国资等经济工作。 二是内选制(本校任职),这种模式下,按照是否兼任财务处处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总会计师兼任财务处长,正处级、校长助理或享受副校级待遇(非实职),如天津市、黑龙江省等。 另一种是专职总会计师(正处级),不兼财务处长,协助校长(或副校长)分管财务工作。

分析对比上述设置模式, 笔者认为,教育部部属高校全国公选模式和省属高校第一种选拔模式相对更合理,这两种模式下,能够较好地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应是今后高校总会计师设置的主流和方向,但由于现实中多种因素制约,其推进速度缓慢;而省属高校第二种模式仍属总会计师设置的大多数,这种模式下的总会计师不是副校级实职干部,而仅为中层干部,系执行层而非决策层,职权和话语权很有限,总会计师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二、地方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 对于高校总会计师职务设立的表述,仅仅是“试行”,没有硬性规定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岗位。教育部和财政部2011 年发布的 《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同样未明确达到何种条件的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职位,即没有相应的强制性要求。 目前有陕西省、上海市等在逐步推行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但是总体上仍处于试行阶段,总体方案中没有明确高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此外,传统观念认为高校资金管理不像企业那样复杂,也不像企业那样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无需专门设置分管财经工作的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

(二) 副校级职数编制限制, 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可能受阻

《办法》规定,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总会计师条例》指出,凡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在行政领导成员中不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职。 地方高校是教育事业单位,教学和科研是其主业,副校级领导的配备也以这两类人员为主,如果设立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必然就要挤占其他副校级职数。传统观念认为,教学、科研背景的副校级领导对学校的发展更为 “有用”, 在组织部门没有专门明确增加相应副校级职数的情况下,副校级总会计师岗位一般让位于其他副校级领导,所以,在总会计师岗位副校级编制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会遇到很大阻力。

(三)总会计师职务在高校的地位总体偏低

从目前地方推行总会计师的总体情况看,总会计师在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地位偏低,话语权较低。 有的地方高校尽管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但是没有按照有关制度的规定赋予总会计师相应的职权,因此不能真正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 有的地方高校设立副总会计师职务,一般由财务处长兼任,因为副总会计师仍属于学校中层领导,没有达到副校级领导的层级,并不能全面参与学校经济管理和分析决策活动;有的地方高校虽然设置了总会计师或副总会计师,但却未能进入校级领导班子,或在领导班子中排名末位,造成了高校总会计师的地位总体偏低的结果。

(四)缺乏能够胜任高校总计师岗位的管理人才

高校总会计师职务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岗位,需要有会计、法律、金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 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管控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高校总会计师人选, 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勤奋敬业的精神, 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财经理论水平, 既是学校财经管理工作的专家, 又要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副校级领导干部。 诸多因素导致我国能够胜任副校级总会计师职务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高层次会计管理人才的匮乏,也是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推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地方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的措施

(一) 完善现有制度, 明确要求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

目前现有的制度都没有明确说“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以陕西省为例, 陕西省教育厅2013 年发布的《陕西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 》仅仅是“经批准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陕西省教育厅、财政厅2011年联合出台的 《陕西省高等院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试行)》也属于逐步推行阶段, 没有强制性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 因此建议地方高校的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者修订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时,能在制度中明确,地方公办高等院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务岗位,并且提高发文的级次,以此来提高总会计师委派制度的执行力。

(二) 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规范,增加高校总会计师副校级职数

由主管部门向省属地方高校委派副校级总会计师, 必然要增加高校的副校级领导职数, 如果能够彻底解决总会计师的编制问题, 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因此建议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应当取得组织、人事、省级机构编制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专门为地方高校制定统一规范,增加设置副校级总会计师职数1 人,这样有利于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的顺利推行。教育部2011 年在其直属高校中首次实行东南大学等6 所高校总会计师全国选拔试点,职位全部为增设,2013 年对其直属武汉大学等10 所高校公开面向全国选拔高校总会计师,做法也是增设1名副校级职位; 而陕西省在2011 年向省属11 所高校委派总会计师时,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就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即及时增加副校级编制1 人。教育部和陕西省成功的案例必将为地方高校委派总会计师起到引领和示范性作用。

(三) 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高校总会计师地位

随着地方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简单的会计核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经济管理要求,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逐渐增多,出现了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考核和评价等财务会计新课题。 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重视提高总会计师在单位的地位。对于总会计师在单位的地位总体偏低的问题,主要应当通过授权的方式来解决。凡是属于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利,应当全部授权由总会计师负责执行,改变总会计师只能涉及会计领域和财务管理的传统思想,赋予总会计师副校级管理职权,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授予总会计师会计、 财务管理、审计、招投标、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要让其能够独立发表专业意见,提高总会计师的地位和话语权,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学校全面管理和决策。 同时,也要对总会计师进行考核监督,按照考核结果予以相应奖惩。

(四)组织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认证,规范任职资格和条件, 加强后续教育及后备人才选拔

随着地方高校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发展到以高校自筹和社会自筹为主,财政拨款为辅,地方高校资产规模、资产组合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科学高效地管理地方高校的财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高校总会计师应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加强领导和架构建设工作, 积极参与高校的审计工作、战略与风险管理工作和新型的财务关系管理活动,从而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以促进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因此,高校总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实行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办法,从基本条件、专业技能、执业能力、执业道德等方面对申请人员做出考核认证,符合要求的颁发高校总会计师资格证书,作为主管部门选拔任用总会计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另外, 也要加强高校总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工作。地方高校因其特殊性,总会计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管”, 地方高校总会计师不应仅仅是资本运作的高手,还应该熟悉教育规律和科研规律,要敢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必须加强培训和学习, 不断提高总会计师的自身素质。因此,地方高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委派的总会计师进行后续教育,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省属地方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对中央部属985高校和部分省属高校的总会计师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省属地方高校,总会计师,委派机制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试行)[S].2011.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S].教人(2011)2号,2011.

[3]高红梅.修订《总会计师条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N].中国会计报,2011-05-06.

[4]罗晶晶,惠赞瑾.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正当时[N].中国会计报,2012-03-02.

[5]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S].2013.

省属高校 篇10

一、“投入”与“产出”界定

本文分析了江苏省28所省属本科高校2010-2012年期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投入”包括: (1) 人的投入, 主要指教师、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职人员, 用教职工人数表示 (数据采集时取年度平均值, 即用年初数加年终数除以2) 。 (2) 财的投入, 各高校每年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和经营收入等。 (3) 物的投入, 包括图书、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用房及其他固定资产, 用各高校每年固定资产净值考察 (统计时也取年度平均值) 。

“产出”界定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 用2010年至2012年江苏省省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表示。

二、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分析

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分析是将参与分析的高校视为相互独立的系统, 分别计算每个高校的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具体分析时, 用“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反映某一高校利用全省高校1%的投入, 对应取得的产出占全省高校总产出的比率。

例如, 相对系数为1, 表示该高校利用全省高校1%的投入取得全省高校1%的产出。相对系数大于1, 意味着同样的投入获得的产出高于平均水平, 投入的绩效较好;相对系数小于1, 意味着同样的投入获得的产出低于平均水平, 投入的绩效低。

某一高校某年投入相对系数为:

从中, 得出其产出-投入相对系数为:

根据计算公式和样本高校2010~2012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 本文分析得出各高校产出—投入相对系数 (表3) 。

(因《中国大学评价报告》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得分的计算滞后一年, 故在计算相应系数时做了调整。)

三、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知:全省高校的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平均值仅为0.843, 产出—投入相对系数低于1的高校有17所, 占参与分析高校总数的64.3%;各高校产出—投入相对系数差距非常大, 最高的为1.9, 最低的仅有0.34, 两者相差4.89倍;大学和办学时间久的学校一般比学院和办学时间短的学校产出—投入相对系数要高些。

影响高校产出—投入相对系数的外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师资水平, 在分析“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和“正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两项指标时, 发现产出—投入相对系数高于1的高校这两项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学校;二是学科水平, 在分析“学校是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排名”指标时, 除学校NJY外, 产出—投入相对系数高于1的高校这两项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学校;三是科学研究能力, 在分析“学校2012年获得的科研经费”指标, 产出—投入相对系数高于1的高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明显高于其他学校。

影响高校产出—投入相对系数的内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高校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到中级再向高级逐步完善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人、财、物的投入, 需要教学管理经验、师资队伍培养建设以及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本文分析的高校中有一些升格为本科学校时间不长、积淀不足、学科建设基础相对薄弱, 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 内涵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 教育产出存在滞后性, 学校在产出投入关系上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从低水平起步的过程, 目前投入产出效益较好的学校只是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先行走出了“低迷期”。 (3) 部分高校近年来规模扩张过快, 一味“粗放式”发展而忽略了应有的配套建设, 特别是内涵建设未能及时跟进。 (4) 区位差异, 高校办学所处地区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 在生源、人才、经济、环境、交通、就业、观念、机制等方面都有反映。

(JSS同时为省立项博士单位。)

四、政策建议

建议从“托低”和“拔尖”两个方向同时优化完善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政策, 一方面帮助多数高校缩短由“初级发展阶段”到“中级发展阶段”即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的周期, 另一方面让少数高校尽快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序列。落实到具体政策上, 建议省财政将来按照“保基本、抓效益、促提升”原则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按“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翼推进”的思路调整投入结构, 即增量投入主要用于提高生均拨款, 整体推进和重点提升相统筹,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增强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政策建议如下:首先, 进一步提高财政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 在依法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 要注重引导和激励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 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加强内涵建设, 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其次, 完善高校生均拨款政策, 进一步发挥其“既体现公平又兼顾效率”的特点, 同时避免出现学科和专业“同质化”、师资队伍提升不快和内涵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 省财政新增高等教育经费主要通过生均拨款安排, 对现有拨款系数进行三方面改革。一是考虑专业系数, 根据培养成本将拨款系数逐步细化到专业,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的拨款系数, 针对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减少部分学校盲目开设同质化及办学效益较差专业的拨款系数。二是考虑办学质量, 高校投入产出比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出, 决定产出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 要在生均拨款指标体系设计时体现并强化师资优化和发展要求。三是考虑效益系数, 根据学校办学效益年度排名及其变动情况调整拨款系数, 促进高校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内涵发展。再次, 有机整合归并现有高等教育专项资金, 按“抓大放小”和“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 将省级财政专项重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产学研结合, 突出财政专项资金在重点领域的支撑作用。

摘要:对高校财政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有利于让高校了解现有办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文章对江苏省省属本科高校的投入产出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绩效对策。

省属高校 篇11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理论总随实践的产生而发展,随实践的需要而深化。在国外,早在1879年,冯特就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用物理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而普世、实用的心理健康治疗及职业指导已在上个世纪初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而在我国,因为整个近代社会工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心理健康教育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重视,并和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政策同步发展。

1 概述

1978年,文革结束,我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重新步入稳定、有序、持续发展阶段,也逐步进入改革转型时期。于是,大量知青返城,高等教育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在那个年代,百废待兴、高考制度刚恢复,“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异质性群体组成,而且庞大稳固的家庭结构、保守统一的观念信仰和计划集中的教育体制无形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家园、凝聚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说,人们对生存的期待远远大于对心理的关注。在学术界,尽管有少数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但内容几乎都是全盘吸收国外经验,很少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方向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未走向实践和人们的生活;研究范围仅从中小学生心理和特殊群体的教育推演整个人类心理,而大学生的心理只在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零星点到。

2 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理论价值

改革开放,我国学术界重新掀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浪潮,心理学这支奇葩也再次如雨后春笋生根、开花;但是,因为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化进程缓慢,众多科技文化均从国外移植而来,故而很多学科建设都离开了本土文化,心理学的建树更是如此。1985年6月,北师大成立全国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7年2月,浙江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走进学生课堂;1990年11月,第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国大学身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但是,因经费缺乏、技术落后、传统文化等因素限制和人本身的复杂性,中国的心理学大多数拘泥于纯理论研究和宏观研究,而具体应用到临床实践、心理治疗、普及宣传等发挥实效的实证研究较少;运用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少年”等特殊群体的较多,而关注全体学生和终生发展的较少。因此,开展西北地区、立足于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坚持从实践出发、面对全体学生和实际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中央政府将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强调培养良好道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响应党和中央政府的号召,全国各省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始关注本校学生心理状况。但是,因经济、文化、观念、体制和社会演进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西北欠发达地区赶不上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少数民族地区赶不上汉族地区,省属高校赶不上“211”和“985”高校。以甘肃省为例,除了少数师范和医学院校及专业外,其他各高校均未对心理健康教育其他专业引起重视,无论教育理念、体制还是具体实施。因此,研究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甘肃省省属高校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省共设置普通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除临夏外)设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59.0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3.3万人;全省高校专任教师达2.32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6.3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47.74%;高考录取率达74%,再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24%,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3.2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是其一切生活表现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价、生活目标的选择及对教育价值的取向等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根据对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显示:77.4%的同学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也有17.74%的同学认为“满足于过得去”更加符合实际;54.2%的同学认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使生活能过得充实、幸福;12.3%的同学认为其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11.2%的同学选择以“财富”作为其人生目标,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46.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是发展自我,实现梦想;19.1%的同学认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大的快乐,1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来自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有12.6%的人认为“享受生活”是人生的快乐。总体上看来,当前大学生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的生活价值理念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趋同,也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期待基本相符合。

3.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由于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而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我省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讲授心理调适技巧,开展心理挫折训练,团体咨询、心理剧、心理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排除成长中的困惑或烦恼,有效提高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4 如何解决好甘肃省省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3.4.1 理念创新

首先,逐步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纳入素质教育与高校职能范围之内。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区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立的研究范围,是门独立的学科,也有独立的实践性,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再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生理疾病相区别。心理健康不仅关注少数神经质特质与心理不良反应的疾病与障碍,更多关注的是人今后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最后,将心理健康从少数人的治疗转向所有人的发展。

在今天的社会,因为竞争的压力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从长远和局部来看,他们的心理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乃至在某个难以承受的时段内将发生很大的波动和冲动,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

3.4.2 体制完善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实施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以健全的体制做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建立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治疗和评估等一系列机制。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平台机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及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认定和监督,其他相关社会支持和防御体制的简历与完善。

3.4.3 具体操作有效

在基层,我们一定要建立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代课教师兼顾的心理咨询系统,真正惠及全体学生所有问题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复杂又长期的工程,但是,并不是说复杂就不管了,不“教”了。相反,我们一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根据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身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4).

[2]吴凤彬,刘耀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策——女生传话惹祸的心理教育案例[J].价值工程,2010(23).

[3]朱林.大学生心理教育初探[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4(Z1).

省属高校 篇12

全国各省、直辖市 (以下统称市) 、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 前身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立之初是依照原《国家教委关于建立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培训点的通知》 ([86]教师管字096号) 的要求。之后, 为了拓展高校师资培训领域, 更名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各省、市、自治区“中心”依托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高等师范院校, 隶属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和所在大学的双重领导;接受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武汉中心和全国各片区中心的协调指导。各地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具有从事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职能职责, 是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

二十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实践证明了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从成立以来, 依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教法》、《教师法》以及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 依托所在省、市、自治区师范院校雄厚的师资和物质资源以及优越的教学条件;在“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以及全国各片区中心的协调指导下, 结合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 组织开展了“助教 (研究生课程) 进修班”、“高校教师进修班”、“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高校骨干教师培训”、“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高校教师高级研修班”、“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等各层次培训工作和课程进修班”。

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 在努力做好日常培训、管理、协调、服务的同时, 还按照教育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布置的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总体要求, 针对辖属地区的高校教师队伍状况与建设需求, 进行调查分析, 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制定本地区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项目。在组织培训过程中, 不断总结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利弊效应, 努力探索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为本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和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各地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在开展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工作方面也积极履行了职责, 竭诚为本地区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和成效, 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高校的充分肯定。此外, 还积极协助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协调指导本地区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的信息采集、汇总、初审、上报等工作。

二、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困惑与彷徨

(一) 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态势,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处于阶段性困惑与彷徨状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1999年年初, 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国家做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连续三年的高校扩招, 带来了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校园面积、教学仪器、人均费用、师生比例等也相应地提高。扩招后的高校专任教师增加了12.46万人。但是, 与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一倍的情况比较, 教师总量只增长了31%, 严重滞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 以致到2001年, 全国普通高校师生比骤然增长为18.2%, 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1]。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教师队伍的需求也在相应扩大, 且对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增强。

面对高等教育扩招以及高教快速发展的新态势, 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处于阶段性的困惑与彷徨状态。一方面, 在认真开展常规的师资培训工作, 例如:“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助教 (研究生) 课程进修班、高校骨干教师培训、高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等;另一方面, 对于如何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与教学能力, 拓宽高校师资培训工作渠道, 丰富培训工作形式, 加强和规范职后培训, 规划中长期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蓝图。在困惑与彷徨之余, 期望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政策导入与经费投入, 促使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更加明晰工作定位与思路, 更好地把握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方针和战略。

(二) 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 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处于深思与研讨状态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 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需求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共识。但是, 几十年的高等教育,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个教育大国已悄然崛起, 由高教大国变为强国的呼声和期盼热切而坚毅。然而, 面对培养创新人才, 转变教育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教育质量, 仍然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重屏障。至此,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两大不适应, 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

探究式课堂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学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

教育部主管高教杜玉波副部长指出:“要来一次教学方法大改革。教学方法是点燃学生创新才智的火种。要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基础性工作, 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4]

探究性学习从古到今是以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培养目标, 以探究学习为基础, 体现指导与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

然而, 我们现行高等教育的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模式, 仍然是以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 始终形成你教我学的被动学习方法, 学生也养成了懒惰的学习习惯, 更谈不上探究与创新。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也适应于单一的课堂式、单一的教材, 不断地轮回教学。由于高校师资培训弱化等原因, 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依然处于深思与研讨状态。

(三) 面对提升教师理念和能力, 高校师资培训只能周而复始地研讨

探究式课堂教学催生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首先,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 教师必须勤于学习, 善于科研, 不断拓宽知识面, 把握学科的知识点与知识结构, 适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创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探究, 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针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主管部门和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必须有计划、分层次、按类别地对广大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能培训,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 增强课堂教学的科学与艺术, 尽快适应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课时设计、甚至教学大纲的修订等一系列教与学的问题上, 都得打破常规进行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所以, 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者, 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打破原框架, 构建高校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也是全面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5]。

但是, 作为担负高校教师业务培训的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 面对现行高等教育的形势和要求;面对新进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学技能存在的不足;面对广大中青年教师的职后的培训提升问题, 还是缺乏相关的新政策、新制度、新措施与经费投入。所以, 高校师资培训只能处在研讨中。

(四) 面对《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30条意见》, 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在困惑中寻求拓展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30条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 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指出:“高校教师发展, 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方面, 现状堪忧。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现实要求。如果不引起重视和解决, 必然会误人子弟。中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基本上放任自流。”钟秉林教授还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预算中要大幅增加高校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经费, 高等学校应多方筹资用于教师职业拓展;要加大高校教师的职业拓展和教学状况的调研、分析, 提炼问题;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进行相关政策研究, 加强对高校教师发展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引导”[6]。

面对《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30条意见》, 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 同样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状况、教学质量、教师培训及提升等存在的问题, 都已达成共识, 在日常工作过程也都在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甚至是呼吁, 急切期盼能为所属地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 加强和完善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与提高, 做出更多的努力, 更好地履行“师培”机构的职责, 健全和拓展省属高校师资培训工作, 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履行部门职责。

但由于较长一段时间, 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弱化了高校师资培训机构, 缺乏相应的新政策、新措施, 以及师资培训管理归口等问题, 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停滞不前, 明显滞后于现代高等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职责应强化和履行

(一) 强化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职责, 协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组织管理、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是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四大职能。由于主管部门的重视管理等原因, “师培”机构除了常规培训工作, 其他工作职能职责开展还不尽如人意, 即使是调研或了解掌握一些问题, 也无法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落实。

面对现代高等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必须在原有工作基础上, 积极争取政策与经费;积极协同配合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共同把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工作全面铺开, 把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造就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骨干和领军人才视为己任, 同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题立项调研, 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汇报问题、解决问题, 扭转教学改革工作、教学质量工程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基本的课堂规范和一般性的评价, 忽略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30条意见》也都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对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在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同时, 应该也必须重视和发挥全国片区、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职责与引领和辐射作用, 重视和加强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建设, 并以此为中心, 保障政策、提供经费, 建设适合本地区高校特点的本科及高职高专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培训及实践基地, 充分发挥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协调、统筹、管理、引领与辐射的职能职责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地位作用;协同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需求;统筹相关高校的专家组成调研力量;选聘教学名师或企业高工、高管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素质和教学质量, 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 全方位制定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规划, 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孕育了传统的培训格式。但就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现状, 由于教学编制、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等种种原因, 青年教师一进高校就担负教学任务。事实上作为高校刚刚毕业入职的新教师, 对新到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特点、教材建设、教学规范等情况了解甚少, 且绝大多数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的, 他们既没有学过教育理论, 也没有接受规范的岗前培训, 又缺乏老教师的传帮带, 就匆匆上岗教学。教学效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 甚至是误人子弟, 更谈不上探究式、讨论式课堂教学。

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应协同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紧紧依托相关学校和培训基地, 实施“面向全员、注重实效、规范培训、分类提升”的原则, 制定和规划“岗前培训、职后提升、骨干培养的实施细则。针对1-3年入职的新教师, 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岗前培训、校本教育, 切实执行教研室传帮带和助教制度;提供名师讲坛和网络精品课程的交流平台;3-5年内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技能技巧、科研能力、专业学科、个性化教师教学发展、课堂教学艺术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训练; 5-10年内, 协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相关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师资培养规划以及各校各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 通过高级研修、国内外访学、建立国外 (境外) 培训基地等途径, 遴选培养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应用型专业骨干教师。

在严格培训培养管理的同时, 还必须制定有效的组织措施和管理制度, 将各类培训培养成效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确定、聘任、教学科研成果的评定等紧紧挂钩, 确保培训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此外, 还必须重视管理干部尤其是教学管理干部的教学理念、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的培训。

(三) 完善和改进当前高校师资培训模式与教材内容

根据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要求, 从1996年开始, 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学校新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4门理论课程的岗前培训。十几年来, 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工作, 对岗前培训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培训过程, 不断研讨、不断总结、努力完善, 力求培训班的教学质量。

但由于岗前培训和高校师资培训工作较长时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原有的教材内容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和时代的需求;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课时设置、教学评价等问题都需研讨和完善。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编写岗前培训的教材;共同研讨培训模式, 注重基本原理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增加教学实践观摩与互动环节;增加教学法原理、课堂教学艺术、多媒体教学技能与课堂应用的培训, 全面改革岗前培训模式;把岗前培训工作与探究式课堂教学合理对接。

(四) 教育行政部门应归口统筹高校师资培训工作

作为培训职能的省属高校师资培训机构, 其职能职责是要担负辖区高校师资、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而辖区高校有本科、高职高专院校, 两者之间的办学要求、干部、师资培养、教学规范等既相同又有区别。但最为关键问题是师资培训工作多出口管理, 给现实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交叉和不便。特别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的培训, 往往就因为行政隶属问题, 培训工作沟通协调难度更大。因此, 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理顺归口高校师资培训工作, 加大对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领导力度, 重视发挥高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 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 以项目带经费, 全方位提高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质和量, 为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 为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充分发挥和履行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职能职责。

摘要:省属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的职责是担负辖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工作目标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从成立至今, 为本地区高校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也取得了瞩目的业绩。然而, 近年来由于对“师培”机构的管理缺失、战略缺乏、经费缺少、导向不明等因素影响, 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业务未能得以完善与拓展;面对高教新形势, 总是处于徘徊与期盼;职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就省属高等学校师资培训机构当前存在的困惑与展望, 以期探究原因, 提出思路。

关键词:业绩,困惑,展望,高师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EB/OL].中国经济学教育网, 2002-11-12.

[2]浩歌.开拓高等教育工作新境界[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3) .

[3]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11) .

[4]向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抓大不弃“小”[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7) .

[5]张学金, 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5) .

上一篇:激情点燃魅力课堂下一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