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稳定

2024-05-08

高校稳定(共12篇)

高校稳定 篇1

0 引言

高校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稳定历来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坚实根基。近年来,高校稳定问题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维护高校稳定,持续改进和完善高校管理。

1 高校稳定与高校稳定机制释义

1.1 高校稳定释义

稳定,字面意即“稳固安定而无太大变动”的意思。杰克·普拉诺等人编著的《政治学分析词典》认为,稳定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保持或恢复到固定关系的一种状态。稳定往往被看作是没有根本的或破坏性的变化,或者就是把变化看作是可以接受的或是在特定范围内有限制的。”放到高校管理上,就是确保高校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思想与价值形态的稳定,就是师生员工心态和情绪的稳定。高校稳定是党委的工作,也是行政的工作,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

高校稳定不是说高校系统完全静止不动,而是指通过高校系统的自觉调控,而达到的安定、协调和有序的动态平衡。高校稳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范畴,是指高校系统在管理者的有效控制下能够合法有序地运行,表现为高校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出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所谓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秩序的合理性,整个高校整体上保持一种符合规范的和谐状态。所谓连续性,是指高校系统不发生质变的情况下,功能发挥不受阻碍,保持动态的正常运转。

1.2 高校稳定机制释义

高校稳定机制是指高校系统各组织和部分之间(各构成要素之间)为实现动态稳定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过程与方式,其目的是维护高校运转的正常秩序。其中动态稳定是指系统在受到较大的扰动后,仍能保持同步运行的能力。

稳定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机制不光要解决各环节的管理效率问题,更要具有长期效能。要建立高校稳定的长效机制,一靠高校体制,二靠管理制度。高校体制,主要是指高校系统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高校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高校稳定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应该说明的是,各项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与变革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体制与制度应相互交融,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制度可以规范体制的运行,体制可以保证制度落实。同时还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体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执行者不行,稳定机制还是到不了位。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和根本的作用,高校系统自然如此。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稳定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高校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正常的生物机体(如人体)就具有这种机制和能力。

2 高校稳定机制的构成与构建原则

2.1 高校稳定机制的构成

就我国目前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建设的现状而言,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强调应急。高校对于一些非稳定事件的处理多属于“事后救火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未建立起维护高校稳定的长效机制;二是在处理非稳定事件时,高校系统内外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各高校只是按照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应急预案,高校之间、高校与各级教育部门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等缺乏紧密配合,学校内部无法及时传递信息,与学校外部也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我们必须明确,高校稳定工作是一般意义上的事件管理,而不仅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事后反应机制。高校稳定机制的形成,必须包含预警和处理两种机制。

2.1.1 高校稳定预警机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对高校而言,非稳定事件表面看来是突然出现的,但它的发生和发展总需要一个过程,为了从源头上消解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尽量避免一些非稳定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对影响高校稳定因素进行早期监控、预测和预警的机制,提高高校处理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运用相关手段监测影响稳定的因素,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机程度进行科学评价,然后在此基础上超前实施相应的预控措施,把可能造成高校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高校的稳定。

2.1.2 高校稳定处理机制

在预防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处理非稳定事件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为应对高校一些突发性非稳定事件或情况而制定的处置方案,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的工作基础。可设计为总体处理机制和针对不同事件的专向机制两个不同层次,前者是高校稳定处理机制的总纲,具有指导性质,后者是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并发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非稳定事件的处理方案,它覆盖高校经常发生的非稳定事件的方方面面,并且要根据客观形势和高校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

2.2 高校稳定机制的构建原则

高校稳定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盲目行事,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原则的指导下,抓住构建机制的切入点,解决在法律、政策、学校、方法和手段等相关层面上的相关问题。其构建原则归纳为以下七点:(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3)实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4)人本化和法制化相结合;(5)预防为主和科学应对相结合;(6)责任明晰和齐抓共管相结合;(7)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为平时。

3 系统论的应用和高校稳定系统的提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门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论的内容主要包含三大观点和三大特征。三大观点是指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系统观点是说一个复杂事物的功能远远大于各组成要素和环节的简单总和;动态观点是说一切事物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这符合哲学中的事物普遍联系、绝对运动和向前发展的观点;等级观点是说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系统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三大特征是指系统具有目的性、动态性和有序性。

以系统论为依托,把高校也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它既有内部各组织机构、各部门、各成员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又有外部更大的城市系统、社会系统所含盖。它同样符合系统论的三大观点,也具备普遍意义上系统的三大基本特征。高校系统的稳定受诸多因素影响,笔者这里参考某学者关于社会稳定系统的理论模型,提出高校稳定与六大支持系统的构成关系,如图1所示。

3.1 高校生存保障系统

该系统是整个高校稳定系统的逻辑起点。如果高校生存都得不到有效地保障,那么和谐稳定就无从谈起。当然,高校的生存又和招生、教学和就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生存保障系统在六大支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诸系统都是该系统不同角度的延伸。

3.2 经济支撑系统

该系统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不仅为高校生存提供物质前提,也为高校控制系统提供能量,同时对高校分配系统和高校心理系统产生深刻影响。

3.3 高校分配系统

高校成员为高校所提供的劳动是有差别的,要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形成一个能够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利益分配体系。事实证明,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对高校发展和稳定有正向功能,反之则产生负向功能。

3.4 高校控制系统

任何高校系统的运行,都应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表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规范和高校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高校控制系统是高校和谐稳定的维护机制,它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手段,促使其他系统之间达到协调与均衡。

3.5 高校心理系统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主体,人的各种行为及行为效果受主观意识支配。高校内众多教职员工的意识形态、价值形态和心理活动会深刻影响到他们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们的心理活动就构成了“高校心理系统”。该系统的状况是其他系统运行状况的映射,同时又通过人们的动机、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对其他系统的运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6 外部环境系统

该系统是高校系统以外的大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高校系统的开放性和与外部因素相关联的日愈缜密,决定了外部环境系统对高校稳定的扰动必将越来越频繁。

摘要:高校稳定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维护高校稳定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高校稳定机制的科学构建以及高校稳定系统的合理运行。对高校稳定机制的构成与构建原则和高校稳定系统的构成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稳定,高校稳定机制,高校稳定系统

参考文献

[1]李薇菲.高校稳定与社会和谐[J].高等函授学报,2011,(2).

[2]宋富军.当前高校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应付[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3]李治,陆根书.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建设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

[4]罗新阳.诚实社会稳定预警机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5]刘建军.新形势下影响高校稳定工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高校稳定 篇2

学院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2013年度,我院的安全稳定工作在学院的领导下,全院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警种长鸣,为确保校园安全为目的,增强全院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院安全管理入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经过全院师生共同努力,学院的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领导重视

学院安全稳定工作,不仅关系到全院师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院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确保全院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私财物的安全,我院成立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学生处长为副组长,各学部领导为组员,统一领导学院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确保了学院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在防火、防盗、消防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督察作用,使相关工作得以圆满完成。定期召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开会研讨学院安全工作。

二、完善制度

结合学院实际,我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有关部门和人员先后制订并落实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进出校门管理规定》、《宿舍值班制度》、《进出宿舍检查登记制度》等。

三、认真抓好值班工作,切实搞好安全防范

认真做好宿舍区全员值班和校门口值班工作,学院安排宿舍值班

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宿舍安全用水、用电、卫生和生活秩序的检查,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校门值班老师维持好师生进出校门的秩序,对学生冲校门、带违纪物品进校门等进行教育,对学生没有带证件进校门的给予其本人信息的核对,针对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带证件,保卫处与院办、教务处合作,开发学生信息查询系统,便于保安对没有带有效证件的学生进行查询。保证了学生进出校门有序。

四、定期重点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

保卫科人员每月固定两次对宿舍区进行消防安全的检查,12月份组织各学部对宿舍区消防器材的检查、保养、维护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条件的设备及时予以整改,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

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为了在学院内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学院在

2013年1月份“消防日”邀请广州消安防火中心专家对全院师生召开消防安全讲座,提高全院师生的消防安全知识。

存在问题

一、个别学部对安全稳定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清,导致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防范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防控工作中还需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才能有效控制各种案件的发生。篇二: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汇报总结

如何做好学校安全稳定

一、高度重视

在开学后,把安全工作切实作为学校当前中心工作来抓,列入了重要行事日程,严抓严管,且把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人。

二、切实加强了学校安全工作管理

(一)加强了对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要认真做实饮水安全、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控、节约用水保水等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饮水安全事故和聚集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从本校实际出发,科学配置水资源,保障师生正常生活用水,维护正常教学及生活秩序;加强了饮水、饮食安全管理,同时,建立了安全应急预案,严格执行了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了疾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加强了消防安全管理。学校根据防火重点、部位情况,注重对消防设施投入,及时购置了消防器材,并对消防器材实施专人管理;各校对老化线路认真进行了检修改造;教学楼、学生集聚场所等做到了消防通道畅通,无挤占和堵塞现象,并均设置了明显的“安全出口”标志和安装了应急照明设备,防止了一些衍生事件的发生;利用校会、班会等形式加强了对学生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了师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了学校安保工作。认真落实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强化了对学校门卫的管理,严格规范了进出学校大门制度,坚持了外来人员实名登记,强化了门卫值班人员的责任意识,工作期间无离岗、漏岗之现象,保证了学校秩序稳定。

(四)加强了交通安全管理。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校会、班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了学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加大了宣传教育和管护、防范措施,杜绝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各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学生乘用车驾驶员的法律法规学习教育,严格杜绝了超载、超速、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发生,提高了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五)落实了防溺水、防汛措施。学校完善了预防溺水、防汛措施、应急预案等,强化了防范工作。一是采取了有效途径加强了对师生的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及防范工作,确保了师生的生命安全;二是及时疏通校园周边的排水沟道,加大了对危房、漏雨房屋的改造与维修,加强了对周边易引发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点的进行了监测和防控,确保防汛度汛的安全有效。

(六)加强了安全教育。学校在开学第一周普遍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校班会、举办安全展板等形式普遍对师生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切

实增强了师生的安全和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按计划认真组织上好每双周一节安全教育课,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七)加强了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学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了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按照“三想”部署工作、按照“三做” 落实工作、按照“三个不放心”去抓工作、切实做到了“六个底数清楚”,实现了“六个确保”的目标。

(八)切实加强了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工作。学校严格落实了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应急保障体系,做好了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确保了有专人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并保持了通讯畅通。真正达到一旦发生事故,能严格按照事故报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任务繁重,形势严峻。我们一定继续扎实做好两个排查工作,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健全各项监管机制,坚持安全共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不能保师生安全、校园秩序稳定,推动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篇三:xx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安全管理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校安稳办、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保卫室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物防、人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了校园安全措施。

第一,做到三个到位,建立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1、制度建设到位。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保证。学校制定了校舍安全管理制度、多功能管室管理制度、用电安全制度、器材管理制度、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等多项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对门卫管理、教职工值勤规范、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出台了配套的工作表格10个,对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规范。

2、人员职责到位。根据《重庆市学校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学校制定了《龙形镇小学安全管理图》,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和校园执勤教师的工作职责;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班主任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全员目标、全员责任、全程管理的校园安全

管理长效机制。学校根据《全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细则》要求,立即成立了由校长郑肸任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室和由全体男教师为队员的学校安全护校队,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3、工作落实到位。为确保落实《全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细则》小学生入校要求,学校严格落实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每天安排1名领导全天值班。为确保每位值勤人员能够按时到岗,安稳办会提前通知带班领导,由带班领导通知到每位值勤人员,并及时进行反馈。为及时掌握值勤情况,要求值勤人员每天填写学校安全管理台帐。

第二、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为提高安全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2、加强物防建设。学校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先后配备了警用钢叉、橡胶警棍、催泪剂等警用器械,专门配备了橱存放警械,安排专人管理。

3、加强技防建设。为落实《全市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细则》中强化电视监控和报警、预警系统要求,学校大门口、后校门、楼梯口等重点部位安装了监控系统,实现了24小时监控。

三、加强学生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常规化、规范化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严格落实市教委的课程规定,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足、开全安全教育课程,保证每两周不少于一节安全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2、重视、加强安全演练。为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学校根据《规范》要求,每学期举行一次以消防、地震等内容的应急疏散演练,并纳入常规管理,在日常的体育课、升旗等学校大型集会中,要求学生按照疏散路线行走。

3、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学校制订完善了校园暴力防控、地震、消防等应急处置预案,对责任人、应急措施、具体分工和职责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4、认真做好安全教育活动月工作。学校安全教育活动月以安全发展、预防为主为主题,在安全教育月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5、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班进行了每日3分钟安全教育。还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四、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市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

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本学期我校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

一是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做到学校安全组织机构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安全管理做到网络化,保证我校安全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居安思危。学校领导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高度出发,增强抓好学校安全的使命感、责任感。学校领导在安全工作上齐抓共管,严格执行学校安全工作规定,讲安全、抓安全,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是做到宣教结合,提高素质。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逢会必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确保我校安全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学校安全涉及面广,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我们将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净化外部环境,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使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再创我校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xxxx学校

2012年1月7日 篇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汇报

石河子教育系统开展校园安全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石河子教育系统在上级和师市安监、公安、消防、卫生、文化、城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逐步完善了安全管理各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现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已连续四年获得师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为师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今年3月23日至4月底以来,全国部分省区连续发生不法分子侵入校园伤害师生的暴力事件,我局会同师市安监、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于4月27日——28日联合举办了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市区各直属中小学校、团场各学校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及勤办(综治办)负责人。教育局分管领导在开班典礼上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各职能部门分别就学校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与应急预案编制、校园安全保卫等进行了专题培训,收效显著,反映良好。并于4月30日迅速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石教发?2010?51号),要求要高度重视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提高防范意识,认真制定防止不法分子入侵校园的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学校领导要亲自带班,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着力加强门卫管理及校园周边及校内昼夜巡查工作,不断加大警民联系力度,发现异常行为,及时上报,严防不法分子侵入校园伤害师生和确保五一假期教育系统的稳定。

2010年5月3日,国家召开了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

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即,兵团召开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兵团党委常委、副政委王继亮、副司令员宋建业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师市教育系统按照国家、兵团维护校园稳定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全力维护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一、紧急召开教育系统维护校园稳定工作会议,制定教育系统关于维护校园安全的规范性文件。5月3日下午,教育局党委即时召开紧急会议,对当前形势下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作出部署,在《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石教发?2010?51号)文件的基础上,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防止校园及周边发生极端暴力案件的紧急通知》(石教发?2010?53号)和《关于在师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石教发?2010?54号),并电话通知各学校、幼儿园开学后按照要求积极做好安全防护各项工作。

5月6日,师市党委常委、副师长母隽同志听取了教育局党委关于近期开展的校园安全防护工作专题汇报,并对教育系统如何加强校园防护工作作出明确要求:一是教育系统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大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安全防护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三是要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防护能力较弱的小学、幼儿园的安全防护和隐患排查工作,扎实落实各项防护措施,提高学校的自主防范能力。根据母副师长的指示,局党委再次召开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会上,教育局分管领导传达了兵团教育局关于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各类文件,并对5月4、5日教育系统拉网式督导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如

下安排:一是针对入校、放学等薄弱环节强化管理;二是迅速成立校园护卫队、防暴队,并配备安全防卫相应设备;三是明确门卫职责及管理,聘请能够胜任的人员或专门的安保人员;四是强化人防、技防、物防的综合防控体系;五是加强班主任工作。再次明确了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负有安全教育和保护的职责、义务;六是积极加强校警合作、家校合作,与辖区派出所、学生家长联系,共同做好校园安全防护工作;七是加大夜间安全巡视力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八是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护工作长效机制。局长孙力军对各学校作出的积极应对给予了肯定,并要求各学校继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加强校园安全防护工作,确保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二、认真开展校园安全检查,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5月4日起,教育局共组成三个检查组,由教育局副局长朱卫星同志带队,对市区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及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督导检查。

通过检查,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当前安全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肩负安全责任的“一岗双责”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到部位。所有学校都加强了对广大师生安全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形式多样、载体丰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市一小“每节课一分钟”,对小学生进行紧急情况下自救、防卫、逃生小常识、小知识宣传教育;十六中举办了“四个一活动”(一次紧急疏散演练、一次防侵害、防伤害专题讲座、一次安全主题班会、一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大多数学校都发出了“致学生家长的一份信”。各学校都能按局党委的要求加强了学校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学校实行24小时全封闭管理;

门卫加强了对无关人员、车辆进入校园的登记、盘查工作力度;上学、放学、大课间等学生集体活动的重要时段,校领导轮流值班、学校中层干部、教师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成立了护校队,统一配发了辣椒水、防刺手套、大头棒等防爆器械;内初、内高班及寄宿制学校均加强了饮食卫生检查和宿舍安全管理;不少学校低年级段采用错时放学,并由班主任从楼道到大门口排队将学生带出,防止出现拥堵、踩踏事件;等等。不少好的做法与经验已在垦区教育系统推广。

三、积极协调公安、综治、街道等部门共同做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5月4日,石河子紧急召开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石河子市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吴敏主持会议,强调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维护好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从而维护师市稳定的大好局面。教育局认真做好与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工作。交警、巡警、派出所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加大巡逻,提高处警率;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治安岗亭加强点、面控制;加强对学校安全防范的督导检查;利用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对学校大门、主要路段进行实时监控。

四、存在问题:

人员和资金不足,部分学校存在安保人员不足或安保人员年龄偏大的情况,聘请专业保安费用很高(1800元/月);为学校配发大头棒、辣椒水、防刺手套等安保工具,也需要资金,规模较小的学校无力承担。校园及周边监控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在校园内及大门口需安装可昼夜使用的监控设备;应当进一步加大入校、放学四个重要时段的出警力度、警车巡逻频率,但警力不足。篇五:高校安全工作总结

强化校园管理 维护安全稳定

—200x年安全工作总结

xxxx年,我校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开展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考评为契机,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学院安全稳定,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局面

学院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一是调整充实了学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将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三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院与各部门(系)负责人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保证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能够落实到位。

二、教育先行、重在引导,努力增强安全宣传效果

(一)召开会议,传达精神。我们及时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市教育局《关于印发的通知》(x教执?200x?6号)文件精神,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院安全工作情况,要求各部门(系)要确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落实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并结合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教育,抓好管理,在团学干部、辅导员会议以及学生主要干部会议上,深入进行动员,提出要求,使安全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三、落实措施、强化管理,创建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一)有效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一是我们根据上级关于做好高校稳定工作要求,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制定《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对敏感时期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校内发生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十分注意收集师生的思想动态,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妥善地处理,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根据xx市委教育工委和教育局的要求,从4月份开始到奥运会结束,我校坚持实行24小时有领导带班的值班制度。三是学院一名女生在校外被害,我们及时召开会议,努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一是我们经常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保养。今年以来重新更换了40瓶灭火器,56块安全出口和疏散指示标志等。目前,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等都配备数量足够、性能完好的消防器材,保证在发生火灾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邀请xx市公安消防大队指导员到我校给师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并在消防大队的指导下,成功地举办了消防演练,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班级中选派并培训了一支学生心理保健员队伍,使不同的学年层次学生提出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挫折,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认真排查化解不安全因素。坚持积小安为大安,经常召开学生干部、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完善服务。一是全面落实食品卫生及疾病预防工作。经常强调师生要重视传染病预防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学生膳委会也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要求食堂严把食品采购关、贮存关、加工关、销售关,保证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达到标准要求。二是认真开展学院是否有危房排查工作。三是针对汛期或台风即将来临及时处理了图书馆洪涝问题。四是加强学生宿舍防火安全工作。采取定期、不定期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对违规使用电器及私拉

乱接电源电线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坚持落实整改责任人,确保学生宿舍的安全。五是重视解决学生最直接的实际困难。为杜绝学生在宿舍使用电热棒烧开水现象,我们引进由饮水公司提供饮水机进学生宿舍等办法来解决学生开水供应问题。对学生反映的学校体育设施较少的问题,我们也积极采取措施,新建和改建了3个篮球场,7个排球场和新增3个乒乓球台,1套健身活动器材,同时支持学生社团多开展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并利用节假日和周末为同学播放电影、举办舞会等活动,获得同学们的好评。

四、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推动学院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学校十分重视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的综合治理工作,坚持集中重点整治与日常长效管理相结合,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在今年5月份,我们把校门口治安问题、交通隐患问题、非法营运车辆问题作为我们整治的重点,及时向xx市有关部门报告;在xx市综治委、公安局、公交公司等部门都派人来我院现场勘察、了解情况、研究对策等,经过以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了整治,为学院的教书育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技防工作不完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比较低。校园周边还时常存在着非法经营的流动饮食摊点。我们对这些问题十分重视,正在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关于高校稳定的思考与对策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稳定

近几年来,高校稳定愈来愈成为全社会都很关注的一个敏感话题,有关方面,尤其是党政机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校领导倍感责任重、压力大。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成为高校管理者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和思考,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高校稳定的作用和意义

1.维护高校稳定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稳定是学校发展改革的基础。如果高校发生了意外事件,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这样就会分散领导的精力,干扰教师授课,影响学生情绪,使学校的工作秩序出现混乱。目前,高校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诱发不稳定的因素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维护高校稳定的责任十分重大。

2.维护高校稳定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高校没有稳定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这一任务是很难落实的。石中英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理性的缺失,使得学校很难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理性建设者的职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要么是墨守成规的人,要么是激进偏执的人。前一种是社会变革的阻力,后一种是‘革命’的嗜好者,他们都不是清醒的社会建设者。”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保守者”和“革命者”,因此,高校一定要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形成和谐、理性的氛围,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3.维护高校稳定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

高校稳定工作在整个社会稳定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由高校组成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经验的相对缺乏,使青年学生容易受到误导和煽动。高校的学生来自于四面八方,他们的安定与否牵动着其背后的亲戚朋友,一旦被误导,就会对整个社会认同度产生冲击,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稳定。因此,高校的稳定工作对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维护高校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简单地说,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保证高校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和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支持,同时,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的直接贡献。因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原因分析

1.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渗透,并把高校作为重点目标。一些“民运分子”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大做文章,公开造谣,蛊惑人心,蒙蔽学生;不法分子利用讲学、文化交流等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猖獗,“法轮功”邪教残余势力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工具,经常向大学生散布反动言论,破坏高校稳定。

2.社会不稳定因素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显露。这些矛盾在各行业、各领域、各阶段均有存在,具有广泛性和社会化。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进入更深层次,一些人出现信仰、信心、信任危机,心不顺、心不平的现象多有表现。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据2007年河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7.73%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来自“社会环境”,有51.62%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排在外在因素之首,可见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社会不稳定因素给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3.高校内部管理缺失或滞后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院校合并、系科调整、办学层次和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校小社会”的特征更加明显,致使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多。从河南省最近几年的情况看,个别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虚假宣传,多校区办学中的管理缺失,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管理脱节等,都是引发高校内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4.高等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期,高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直接、深刻的影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有不少缺失或滞后的地方。据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有50.69%的学生认为“一般”,有17.0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思想政治理论效果”,有49.16%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7.58%的学生认为“较差”;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有45.90%的学生认为“一般”,有21.9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辅导员的印象”,有31.09%的学生认为“一般”,有8.26%的学生认为“不好”;对“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因素”,有68.36%的学生认为是“学习风气不好”,有44.74%的学生认为是“考试制度落后”;对“学生非常需要实际上却比较缺乏的”,有68.11%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有56.33%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的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都存在着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三、维护高校稳定的思考与对策

1.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高校里都会有所反映,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稳定的前提。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把握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总之,要将矛盾和问题消化在发展之中,要靠发展经济来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二是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合政法、公安、交通、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搞好校园周边治安治理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内部,隐患消除在萌芽。三是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正气、树新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情操,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政府要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国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推动高校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速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需求。以河南省为例,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为每生每年4988元,到2007年每生每年只有4080元,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为5228元、2007年为5445元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仅靠收费和贷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只有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继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才能使高校摆脱目前的困境。二是要加大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世界各国的经验早已证明,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办全部的高等教育,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以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要妥善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是要密切关注粮油等食品价格波动,继续加大补贴力度,稳定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确保高校稳定。二是要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三是要继续稳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同时,逐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解决好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是按生均培养成本的25%确定的,按成本分担原则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按能力支持原则来衡量,现在的标准有些偏高,按每生每年收费5000元计算,占2007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1477元的43.6%,更远远超出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的水平。因此,当前高校应继续稳定收费标准,不能随意提高。

2.切实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高校要贯彻“稳定是政治、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提高认识,居安思危,还要认真总结保持稳定的经验,及时研究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牢把握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措施上要周到严密。高等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经常排查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层层落实责任制,切实把维护高校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根据高校稳定工作的特点,做好预测,制订一套完整、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意外事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同时,采取措施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各种信息,掌握各方面动态,牢牢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及时把不稳定事件平息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的扩大。

工作上要细致周全。高校要配足配好辅导员队伍,全方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从关注、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争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定期摸排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存在影响稳定工作的苗头,就立即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情绪上有波动的学生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方法上要得当稳妥。高校要构筑学生事务服务平台,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就业观培养和职业训练;要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要给学生多提供民主实践和能力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真心感恩的基础上,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上要潜移默化。高校要充分认识教书和育人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重大课题始终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使之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将稳定记在心上,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维护高校稳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信息上要开放透明。要及时准确地将真实的信息和国家精神与政策向师生传达,而不要堵截、隐瞒。当前,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遍使用,在校学生获取各类敏感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堵是堵不住的,我们只有将正确的信息传达得越及时,才能越主动、越有效。同时,要深入师生学习、生活第一线,尤其是在开学初、重大事件前后或敏感日子等时期,更应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和破坏的新动向,以及校园内可引发闹事苗头的信息和可疑迹象,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切实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

充分理解稳定的意义。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同样,高校只有保持稳定,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维护高校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自觉成为维护稳定的一分子。

深入学习自由与民主的知识。石中英教授指出,“自由需要启蒙”,“民主需要教育”,也就是说,自由与民主都需要靠理性教育来传授、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因此,广大青年学生应该广泛深入地学习自由与民主的知识:深刻理解“爱好秩序与爱好自由,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统一的”;深刻理解“自由的认识系于理性,自由的实践应该深思熟虑”;深刻认识“民主的多样性、民主的局限性和民主实践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民主公民既要有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更要掌握民主知识、民主能力,进而树立民主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地思考,而不迷失方向。

要掌握表达的方法。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来自心理的或生理的,有来自生活的或学习的,有来自同学的或家庭的,有来自校内的或校外的。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除了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引导和化解之外,学生个人也要学习一些化解的方法。例如:遇到感情问题要争取同学和辅导员的理解、帮助,遇到经济方面的困难,要争取学校的资助或支持,想表达爱国热情要采取合乎法律规定的方式。总之,遇事要多与同学沟通,与辅导员沟通,与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这样思想才会敞亮,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进死胡同。

要培养自治的能力。大学阶段,大学生没有中学时代高考升学的压力,又远离家庭,脱离了父母的管束,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更多地靠自己来打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广泛参与学校内的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总之,要选准人生的奋斗目标,有意识地锻炼自己,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4.处理好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关系

妥善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相继显露,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如何科学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高校,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在校生的增加,高校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征地建设新校区,贷款建设新校舍,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师资力量,等等,都必须加快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激发学校的活力,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调整原有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势在必行。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如果考虑不周,操作不当,就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不满,进而酿成事端,打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高校必须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掌握发展的速度,把握改革的力度,控制稳定的程度。

妥善处理学生的爱国热情、合理诉求和故意闹事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个性张扬独立,接受新事物快。他们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注国内外大事,尤其关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他们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的爱国表现,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爱心奉献,无不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爱国、理性、奉献的优秀品质。当然,由于受信息多样化、社会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化的影响,大学生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和诱惑,加之自身阅历少、心理成熟度低,有时会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学校和教师,以及家庭和父母,都应该客观对待,以宽容的心态区别对待、正确处理他们的行为。对爱国热情的表达,我们要爱护和引导;对合理诉求,我们要理解和帮助;对故意闹事,我们要制止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维护高校的稳定。

妥善处理大学生校内与校外活动的关系。有些同志认为,应该尽量将大学生的活动控制在校园内,这样既能防止事态扩大,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反映出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我们不能把将大学生控制在校园内视为高校稳定的前提,而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敌对势力煽动蛊惑的闹事行为,要及早发现,严厉打击,将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学生的合理诉求或情绪宣泄,要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而对学生爱国热情的表达,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出现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稳定。今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前,针对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部分地方的大学生举行集会活动,反对西方歧视,表达爱国热情;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大学生在校内外举行哀悼活动,纷纷捐款捐物,争当志愿者,奉献爱心。对于这些爱国、爱家的行为,我们应该引导好、组织好、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江剑星.试论和谐社会主题下高校稳定[R].江南大学调研论文.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探析 篇4

政府干预和高校重视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安全稳定与否, 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国内一些省市先后深入开展了“平安高校”创建和评估工作。2006年, 天津市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平安高校建设的实施方案》, 印发了《天津市“平安高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七大类36项评价指标要求。面对有利形势,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下, 高校抢抓机遇, 开始了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热潮。高校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平安和谐校园建设领导体制, 把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切实把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对高校真正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 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保障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般情况下,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以及应急突发处置机制等内容。

第一, 高校安全稳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依据。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要依靠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 否则可能会出现安全管理漏洞, 形成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制度是学校实施安全管理、维护稳定, 保障教学、科研、生活安全运转的重要制度保障, 也是依法治校的必要内容。高校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建立校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消防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以及保密、邪教防范等政治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只有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才能形成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 为加强项目管理, 根据专项工作需要, 高校应建立校级安全稳定管理组织机构, 如学校维护稳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保密、食品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导机构。各机构根据不同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 及时召开会议, 专题研究和具体部署安全稳定工作。高校内部要形成党委统揽全局, 专门机构统筹协调, 部门密切配合、分工明确,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运转机制。

第三, 高校内部时有突发自杀、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直接威胁师生安全, 严重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是对高校应急处置系统的考验。由于突发因素不可预知, 引发的突发事件难以在初期得到控制, 处置不好则可能将学校推向难于控制的局面, 甚至引发政治问题。鉴于突发事件的严重危害性, 高校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校内发生的火灾、斗殴伤害、食品卫生、爆炸、建筑物倒塌、自然灾害等事件制定详细的、有层次的处置程序, 并明确分工和责任。进一步加强保卫部门快速反应能力建设, 配置应急响应、防护装备, 保证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期控制和及时处理。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工作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是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仅凭保卫部门的管理显得尤为不够, 这种现实情况也使得高校保卫部门要转变职能, 实现由“人看”到“制度管”, 由被动管理到主动预防。因此, 高校安全工作必须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谁使用, 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安全工作分级管理。如, 在综治工作方面, 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各二级单位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人。在消防工作方面, 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各岗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学校领导与各二级单位领导签订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书, 登记备案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一些高校面积大, 全面管理难度较大, 可将校园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 实行治安目标管理。对单一校区或多校区高校实行网格化的安全管理, 是落实责任制的一项有效途径。此外, 高校内部应制定实施安全稳定工作考评体系, 对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将更加有力地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责任追究制度是对高校各级领导、责任人的有效监督, 使安全管理工作者时刻敲响警钟。在当前重大安全事故高发的严峻形势下, 高校应在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方面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并依法对发生责任事故的部门或责任人进行处罚。

构建群防群治体系

高校群防群治体系犹如一条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立体式的“统一战线”。群防群治的形成需要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过程比较漫长, 对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高校安全稳定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高校自身的努力,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度、范围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工作方式和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 国内一些高校具备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第一, 高校应与当地公安、教育系统建立联络机制。积极获得属地公安机关的工作支持, 加大安全管理支持与工作指导。高校应定期向属地公安、教育系统汇报学校近期安全情况, 公安机关也应根据治安形势适时提醒师生加强安全防范。定期邀请公安民警进校开展安全知识宣讲, 用鲜活的实例更加直观的教育师生。对于大学城高校, 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公安、城区管委和高校保卫部门的三级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将对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 高校应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在属地公安、综合执法、卫生等政府部门协助下,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 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减少或消除校园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应积极争取公安、司法、工商、交通、城市管理、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支持,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和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形成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合力。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妥善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端。

第三, 高校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大量事实证明, 安全教育是预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有效武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普及安全法律知识, 提高安全自救技能, 增加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和遵纪守法自觉性。近年来, 国内部分地区和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 这是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是安全教育由日常事务管理到常态化管理的一种目标形式。安全教育已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教学与研究阶段。高校要创新安全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体验。成立大学生治安保卫组织, 成员覆盖各学院、各班级、各宿舍楼, 真正将安全管理网络覆盖整个学生群体和活动区域。这种方式对群防群治体系的构建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综合治理与宣传教育, 使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校园安全氛围日益浓厚, 师生在校安全感强, 师生见义勇为行为不断涌现, 校园整体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共管、师生共建的群防群治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游建军, 陈于后, 王伟.高校安全稳定法律适用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2]崔卓兰, 江乐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蒋冀聘.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1) .

[4]尹力.论依法治教的实质[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4) .

[5]高晓英, 王雁, 李义禄.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6]张文礼, 孙健.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7]徐初旭, 吴彬.冲突理论视野中的高校稳定问题[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8]胡晓轩, 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8) .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总结 篇5

1月12日下午,梧州学院召开安全稳定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文件精神,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部署。校党委书记唐耀华,各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上,校党办、校办主任李远林传达了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做好“两会”期间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梧州学院工作实际,对梧州学院安全稳定工作作了部署。

唐耀华代表学校党委、行政,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两会”期间安全稳定和全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的要求,认清形势,切实落实责任,各项措施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加强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化解影响稳定的风险,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严防各类突发事件。

高校稳定 篇6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校安全稳定;作用

1.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

对高校学生展开的生涯教育是主导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重要方式,据社会治安数据初略统计,目前意外灾难和人身伤害,如车祸、矿难、自然遇险灾害、生活意外、社会纠纷等案件,已经高居死亡原因前列,而其中意中又有80%的伤害是人为的疏忽、误判或者行为意识的偏差造成的。在校园里发生的伤害事件,不仅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环境,阻碍有序地教学过程,从而直接对学校本身以及邻近社区的社会管理秩序形成严重挑战。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神圣之地,为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基础与必要前提,同时生涯教育对于走出高校的学生,为社会作出的价值贡献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攀升,对于高校安全稳定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挑战。生涯教育需要学校提高创新预判能力,放宽思路,为学生的未来之路打好相应的基础,高校的生涯教育对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塑造健康稳定的人格以及实现社会价值贡献社会力量有着促进作用。

2.生涯教育的阶段过程

2.1生涯认知阶段

这个阶段为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其主要任务是: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有初步的认知,使个体对生涯的意识初步觉醒。

2.2生涯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为小学六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其主要任务是:个体发展有关自我和职业世界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索生涯方面的知识和其他有关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掌握一定的生涯决策技能。

2.3生涯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为初中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其主要任务是:个体进一步掌握有关的职业知识,能评价工作角色;进一步澄清自我概念、探索自我,了解社会的需求及个体自身的需求,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了解生涯计划与社会需求、自身需求的关系。

2.4生涯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为高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其主要任务是:个体进一步掌握进入某一个行业所需要的知识、相关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个体自身的需求,澄清自身能力倾向、对职业的兴趣和价值倾向;拟定接受高中后教育或其他的教育或训练计划。

2.5生涯安置阶段

这个阶段为高中以后,其主要任务是:个体进一步探索对职业的兴趣及能力倾向,或重新认定职业选择;发展生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人际关系;正式跨入选定的教育或职业征途。

从上面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在生涯探索阶段和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发展和教育的任务彼此有重叠,这主要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在初中三年级已经需要选择专业或职业的方向,还有部分学生要到高中三年级才选择专业或职业的方向。另外,以各年级的生涯教育和辅导重点来看,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是以生涯认知为重点的,初中阶段(7~9年级)是以生涯探索为重点的,而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是以生涯准备为重点,高中以后再进行生涯安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学阶段是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密集阶段,也是实施生涯教育和辅导的重要时期,个体中学阶段生涯发展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生涯的整体发展。高中之后的生涯发展途径则主要分为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与就业三个途径。

高校的教育在整个生涯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面临的选择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个人未来的走向与价值实现,做好最后阶段的生涯教育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因此,高校需要随着社会形态体制的进展随时调整教育模式,为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涯教育体制提供基础。

3.生涯教育所起的作用

生涯教育对于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稳定学校环境、安定管理发挥着显著作用。

3.1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

高校生涯教育的引进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优化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有了不同的要求,生涯教育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承接性,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社会、生活、学科教育融为一体,贯穿了整个高校学习过程,教育方式与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化,从而从根本上简化了教育形式,节省了资源成本。同时生涯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的人性化学习方式,更多加以鼓励、引导等辅助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效益。

3.2对教育内容的拓展,稳定校园环境

生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内容思想与形式方法提出了拓展,在生涯教育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丰富的校园活动将更多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学习教育的主动、互动性,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互动,能够收获更多的信息,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心境、认知与方向有着指导作用。

3.3对教育工作的深化、升华

生涯教育的连续性、贯穿性比较强,涉及面比较广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思想息息相关。因此生涯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有了深化提升作用。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马上面临着走出校门接触现实社会的局面,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思想认知、职业方向都是被检验的重要指标,生涯教育将更注重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提高目标认知,促使学生的行为思想与认知凝聚到自我发展的目标上来,对学生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另外,通过生涯教育辅导课程与师生咨询的方式,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心理发展,适时答疑解惑,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

结束语

生涯教育的形成符合个人自身的人生奋斗目标,有助于高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结合职业生涯发展来关注人生、关注未来,是生涯教育的重点任务。生涯教育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开拓了高校学生对外认识的思想与眼界,充分将人力资源利用理论、人际交往相处理论、社会经验学习理论、事物认知理论等知识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培养工作,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实际问题;同时,生涯教育创新了高校学生培养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解,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科学化水平。

维护高校宿舍安全稳定的对策 篇7

一、高校住宿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产生宿舍矛盾的成因

(一)大学生年龄段的性格特点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1]同时他们也处在渴求被重视,徘徊在自傲和自负的矛盾阶段。许多大学生在较大的程度上按照他们喜欢的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喜欢一种宽松自由的空间;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的社会层次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与社会上的一些人不尽相同,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愿。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这种关心是抛开切身利益,他们对社会产生这种种埋怨的情绪,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他们热衷讨论社会焦点问题,喜欢对这种社会想象发表自身不成熟的见解。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社会经验还很欠缺,理想与现实脱节。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幼稚的想法,不能切合实际。这样就会导致同学之间产生不同意见,甚至产生更深层次的矛盾。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产生矛盾的主要成因

1. 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的矛盾

高校住宿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尽相同,生活习惯就有所差异,有的学生喜欢晚睡晚起,有的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较差,还有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兴趣偏好,这就会间接影响他人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几名性格不同的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难免会产生诸多矛盾,

2. 贫富差距产生的矛盾

熟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人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都会选择与自己身份或是家庭条件相似或相同的人交往,然而大学住宿生来自五湖四海,自身情况不同,这样无形中,在宿舍中便形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有的同学生活奢侈,什么贵买什么,什么好吃什么,铺张浪费。而有的同学可能是家庭条件所限,生活节俭,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是因为看不惯这种浪费的行为,从而与第一类学生产生矛盾。

3. 性格不同导致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有的人是急脾气,有的人慢脾气,有的人爱说爱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有的同学则沉默寡言,城府较深,性格特点各有所长,没有对和错之分,然而就是因为性格的错综复杂,导致宿舍内学生因为某些观点不一致导致发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因为性格的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同性格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相互产生敌意。

二、解决宿舍矛盾的方法

(一)学生从自身方面进行改变和适应

处理好宿舍之间人际关系应做到"三诚"为以诚交流、为以诚交友、以诚劝解;"三多"为多理解舍友的难处、多凉解舍友的短处、多赞扬舍友的长处,达到同学之间平等互助、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亲近友善。[2]

1. 应做到理解和包容

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生活环境,但大家来到学校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不要因为宿舍中不和谐的关系影响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舍友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以真诚相待的根基。真诚是交往的潜在力量,能够使我们相互理解,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缔造幸福美满的生活。人际交往是一个不断包容的过程。一旦丧失真诚,做人做事也就丧失了交往的根基。[3]

2. 应做到相互尊重并增加宿舍成员间的交流

宿舍成员间应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增加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产生荣辱与共的信念,互相帮助,相互信任,从而彼此尊重增进与对方的友谊。沟通不良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首要原因。沟通不但可以预防冲突,而且可以促进冲突的建设性解决。[4]

3. 换位思考,改变视角

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到换位思考,即使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情况,也不必过分激动,不要过于偏激,从另一个方向出发也许就是一条捷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其实并不难,只要选对方法,心大些,多为别人考虑,就能轻松愉快的生活。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干预

充分发挥宿舍辅导员的作用。宿舍辅导员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不能将每位学生都看作问题学生,将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来解决,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形成矛盾的迹象,将可能诱发的宿舍矛盾扼杀在摇篮里。

总而言之住宿生的人际关系是一件复杂而又需要时刻面临的问题。将宿舍人际关系处理得当是大学生经过历练走向社会的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是提高情商水平的关键时期。遇到问题是正常的,解决问题也是必要的,只有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才能不断成长,走向成熟,相信只要大家的心胸再开阔些,眼光在长远些,一定会与宿舍同学和谐相处,从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赵芝瑞.浅谈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关键——正确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J].职业圈,2007(7).

[2]蔡杨.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正确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今传媒,2012-04-09.

[3]周婷,韩晓东,邹兵.大学生寝室暴力事件与高校生命教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2).

关于高校稳定的思考与对策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稳定

近几年来, 高校稳定愈来愈成为全社会都很关注的一个敏感话题, 有关方面, 尤其是党政机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校领导倍感责任重、压力大。因此, 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成为高校管理者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和思考, 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高校稳定的作用和意义

1. 维护高校稳定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稳定是学校发展改革的基础。如果高校发生了意外事件, 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 这样就会分散领导的精力, 干扰教师授课, 影响学生情绪, 使学校的工作秩序出现混乱。目前, 高校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进程中, 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诱发不稳定的因素也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 因此, 维护高校稳定的责任十分重大。

2. 维护高校稳定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高校没有稳定的环境、和谐的氛围, 这一任务是很难落实的。石中英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理性的缺失, 使得学校很难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理性建设者的职责,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 要么是墨守成规的人, 要么是激进偏执的人。前一种是社会变革的阻力, 后一种是‘革命’的嗜好者, 他们都不是清醒的社会建设者。”当前, 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需要高校培养大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不是“保守者”和“革命者”, 因此, 高校一定要始终保持稳定的状态, 形成和谐、理性的氛围, 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3. 维护高校稳定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

高校稳定工作在整个社会稳定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这是由高校组成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 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人群聚集的地方。但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经验的相对缺乏, 使青年学生容易受到误导和煽动。高校的学生来自于四面八方, 他们的安定与否牵动着其背后的亲戚朋友, 一旦被误导, 就会对整个社会认同度产生冲击, 进而影响全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校的稳定工作对于维护全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维护高校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简单地说, 和谐社会就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高校的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保证高校有一个稳定的、良好的教学科研秩序和校园环境, 不仅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的支持, 同时, 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所作的直接贡献。因此,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将有力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当前影响高校稳定的原因分析

1. 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 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渗透, 并把高校作为重点目标。一些“民运分子”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大做文章, 公开造谣, 蛊惑人心, 蒙蔽学生;不法分子利用讲学、文化交流等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非法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猖獗, “法轮功”邪教残余势力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工具, 经常向大学生散布反动言论, 破坏高校稳定。

2. 社会不稳定因素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在当前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显露。这些矛盾在各行业、各领域、各阶段均有存在, 具有广泛性和社会化。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各种社会矛盾进入更深层次, 一些人出现信仰、信心、信任危机, 心不顺、心不平的现象多有表现。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据2007年河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7.73%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来自“社会环境”, 有51.62%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是“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排在外在因素之首, 可见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 社会不稳定因素给高校稳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3. 高校内部管理缺失或滞后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院校合并、系科调整、办学层次和方式日益多样化, “大学校小社会”的特征更加明显, 致使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多。从河南省最近几年的情况看, 个别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虚假宣传, 多校区办学中的管理缺失, 后勤社会化过程中的管理脱节等, 都是引发高校内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4. 高等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期, 高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直接、深刻的影响。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有不少缺失或滞后的地方。据2007年河南省教育厅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有50.69%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17.0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思想政治理论效果”, 有49.16%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27.58%的学生认为“较差”;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有45.90%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21.9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辅导员的印象”, 有31.09%的学生认为“一般”, 有8.26%的学生认为“不好”;对“大学生作弊的主要因素”, 有68.36%的学生认为是“学习风气不好”, 有44.74%的学生认为是“考试制度落后”;对“学生非常需要实际上却比较缺乏的”, 有68.11%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有56.33%的学生认为是“对社会的了解”。这些数据表明,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都存在着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三、维护高校稳定的思考与对策

1. 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高校里都会有所反映, 因此,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稳定的前提。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把握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总之, 要将矛盾和问题消化在发展之中, 要靠发展经济来全面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二是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整合政法、公安、交通、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 搞好校园周边治安治理工作, 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矛盾化解在内部, 隐患消除在萌芽。三是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讲正气、树新风,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情操, 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政府要为高校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 我国不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推动高校的发展。但是, 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速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需求。以河南省为例, 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为每生每年4988元, 到2007年每生每年只有4080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为5228元、2007年为5445元相比, 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仅靠收费和贷款,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短缺的困难。只有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继续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才能使高校摆脱目前的困境。二是要加大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世界各国的经验早已证明, 政府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办全部的高等教育, 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 以多种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要妥善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一是要密切关注粮油等食品价格波动, 继续加大补贴力度, 稳定高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确保高校稳定。二是要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 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三是要继续稳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 同时, 逐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解决好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 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是按生均培养成本的25%确定的, 按成本分担原则理论上讲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按能力支持原则来衡量, 现在的标准有些偏高, 按每生每年收费5000元计算, 占2007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1477元的43.6%, 更远远超出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的水平。因此, 当前高校应继续稳定收费标准, 不能随意提高。

2. 切实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认识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高校要贯彻“稳定是政治、是大局, 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提高认识, 居安思危, 还要认真总结保持稳定的经验, 及时研究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牢牢把握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 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措施上要周到严密。高等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经常排查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 层层落实责任制, 切实把维护高校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根据高校稳定工作的特点, 做好预测, 制订一套完整、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确保一旦发生意外事件, 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同时, 采取措施利用现代通讯信息手段, 广泛收集各种信息, 掌握各方面动态, 牢牢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及时把不稳定事件平息在萌芽状态, 避免事态的扩大。

工作上要细致周全。高校要配足配好辅导员队伍, 全方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多从关注、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 争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定期摸排学生的思想动态, 一旦发现存在影响稳定工作的苗头, 就立即采取措施, 因势利导, 对情绪上有波动的学生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 帮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学习上的困难。

方法上要得当稳妥。高校要构筑学生事务服务平台, 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就业观培养和职业训练;要积极创造条件, 丰富校园文化, 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要给学生多提供民主实践和能力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在切身感受和真心感恩的基础上, 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上要潜移默化。高校要充分认识教书和育人的重大意义, 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重大课题始终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和管理, 使之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始终将育人放在首位, 将稳定记在心上, 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为维护高校稳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信息上要开放透明。要及时准确地将真实的信息和国家精神与政策向师生传达, 而不要堵截、隐瞒。当前,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遍使用, 在校学生获取各类敏感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堵是堵不住的, 我们只有将正确的信息传达得越及时, 才能越主动、越有效。同时, 要深入师生学习、生活第一线, 尤其是在开学初、重大事件前后或敏感日子等时期, 更应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 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和破坏的新动向, 以及校园内可引发闹事苗头的信息和可疑迹象, 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 切实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

充分理解稳定的意义。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同样, 高校只有保持稳定, 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学生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认识到维护高校稳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自觉成为维护稳定的一分子。

深入学习自由与民主的知识。石中英教授指出, “自由需要启蒙”, “民主需要教育”, 也就是说, 自由与民主都需要靠理性教育来传授、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因此, 广大青年学生应该广泛深入地学习自由与民主的知识:深刻理解“爱好秩序与爱好自由, 不仅是不矛盾的, 而且是统一的”;深刻理解“自由的认识系于理性, 自由的实践应该深思熟虑”;深刻认识“民主的多样性、民主的局限性和民主实践的复杂性”;深刻认识“民主公民既要有民主意识、民主态度, 更要掌握民主知识、民主能力, 进而树立民主信念”。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地思考, 而不迷失方向。

要掌握表达的方法。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 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 有来自心理的或生理的, 有来自生活的或学习的, 有来自同学的或家庭的, 有来自校内的或校外的。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除了学校、教师, 尤其是辅导员的引导和化解之外, 学生个人也要学习一些化解的方法。例如:遇到感情问题要争取同学和辅导员的理解、帮助, 遇到经济方面的困难, 要争取学校的资助或支持, 想表达爱国热情要采取合乎法律规定的方式。总之, 遇事要多与同学沟通, 与辅导员沟通, 与教师沟通, 与家长沟通, 这样思想才会敞亮, 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进死胡同。

要培养自治的能力。大学阶段, 大学生没有中学时代高考升学的压力, 又远离家庭, 脱离了父母的管束, 所以,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都要更多地靠自己来打理。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 广泛参与学校内的各种活动, 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总之, 要选准人生的奋斗目标,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

4. 处理好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关系

妥善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转轨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意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相继显露, 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 如何科学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高校, 改革开放30年来, 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在校生的增加, 高校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征地建设新校区, 贷款建设新校舍, 加强学科建设, 培养师资力量, 等等, 都必须加快发展, 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 激发学校的活力, 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 调整原有的利益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势在必行。改革就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 如果考虑不周, 操作不当, 就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不满, 进而酿成事端, 打乱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 高校必须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掌握发展的速度, 把握改革的力度, 控制稳定的程度。

妥善处理学生的爱国热情、合理诉求和故意闹事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个性张扬独立, 接受新事物快。他们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变化中, 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对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关注国内外大事, 尤其关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民族尊严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问题。他们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的爱国表现, 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爱心奉献, 无不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爱国、理性、奉献的优秀品质。当然, 由于受信息多样化、社会多元化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化的影响, 大学生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和诱惑, 加之自身阅历少、心理成熟度低, 有时会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是党和政府, 还是学校和教师, 以及家庭和父母, 都应该客观对待, 以宽容的心态区别对待、正确处理他们的行为。对爱国热情的表达, 我们要爱护和引导;对合理诉求, 我们要理解和帮助;对故意闹事, 我们要制止和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 维护高校的稳定。

妥善处理大学生校内与校外活动的关系。有些同志认为, 应该尽量将大学生的活动控制在校园内, 这样既能防止事态扩大, 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反映出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我们不能把将大学生控制在校园内视为高校稳定的前提, 而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敌对势力煽动蛊惑的闹事行为, 要及早发现, 严厉打击, 将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学生的合理诉求或情绪宣泄, 要及时查明原因, 妥善处置,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而对学生爱国热情的表达, 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影响社会稳定。今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前, 针对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 部分地方的大学生举行集会活动, 反对西方歧视, 表达爱国热情;汶川大地震后, 各地大学生在校内外举行哀悼活动, 纷纷捐款捐物, 争当志愿者, 奉献爱心。对于这些爱国、爱家的行为, 我们应该引导好、组织好、保护好。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 篇9

一、分类指导的内涵及工作思路

所谓分类指导,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分门别类, 科学指导。一方面, “分类”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和把握。分类学中, 分类要经历区分和鉴定分类单元、确定阶元等级和建立分类体系三个阶段。这无形中便把原本无规律的事物, 依据不同的特点, 变成了几个有规律的群体。因此, 对事物性质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 从本质上实现了对某一特定群体基本规律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 自然也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了逻辑预算的功能。另一方面, “指导”是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指示和引导。“指导”一词, 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 是一种影响性技术。既不是强求事物按照某一个既定的方向发展, 也不是任由事物任性散漫地发展, 而是以“咨询—分析—对话”的形式, 对事物正确的发展方向给予指示, 引导受众群体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方法, 帮助事物进入正确的发展方向。

分类指导的核心是“准确把握事物规律, 正确引导发展方向”。高校分类指导工作务必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分析—正确引导”这一思路, 结合“困难学生”特点, 分门别类, 做好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教育。也就是说, 我们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潜在的矛盾问题, 做好危机预防和前期教育, 不断提升增强教育效果。因此, 分类指导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 是保障校园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二、分类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分类指导工作要求因时、因地、因人规范建档, 重点在区别上下功夫, 真抓实干, 落实个性化指导工作。

1.明确标准、规范建档是做好分类帮助“困难学生”工作的前提

(1) 全面梳理, 做好分类建档工作。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谈话、问卷、查档以及集体活动等形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前期先行梳理需纳入到分类指导工作的学生信息, 建立数据库, 以方便信息管理。

(2) 及时更新, 做好材料归档工作。为确保信息更新的及时准确, 高校学生工作者实时将谈心谈话、上报信息及开展工作情况记入档案, 关键是做好留存原始材料, 尤其是与学生及家长沟通联系的书面或音频资料。同时为进一步掌握重点学生动态、科学预判危机情况、检验帮扶措施的有效性,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定期对个案连续帮扶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力求帮扶对策可行有效。

(3) 职责明确, 做好档案存放和及时销毁工作。档案涉及学生自身隐私,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前提下, 坚持以学生为本, 由年级学生工作者担任年级档案第一保管责任人, 并严格按照有关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确保所有档案材料的信息安全。结合学生帮扶效果适时终止帮扶指导, 待一定时间后, 档案予以销毁。

2.细致研究、有效帮扶是开展学生个性化指导工作的关键

针对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即“困难学生”的特征和问题的根源, 专题研究, 深入分析。基于初步探究, “困难学生”可分为七类群体, 实现分类学生科学化, 帮扶措施的个性化, 提高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学习困难群体。学生第一天职是“学习”。加强学风建设, 出台有效帮扶措施,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通过共同自习、集中答疑方式, 让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结对, 督促带动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学习, 引导其从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2)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以人为本”, 以学生资助工作基地建设为契机, 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生活和心理等问题。

(3) 违纪大学生群体。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做好个性化教育, 切忌“一刀切”, 以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为主要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痴迷网络群体。根据不同年级制订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 如在同家长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对低年级学生的电脑使用进行限制。加强高年级学生的网络技能培训, 举办电脑技能比赛, 将兴趣与比赛活动结合, 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络, 规范网络行为。

(5) 人际交往困难群体。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认知结构, 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准确的认识。加强交往技巧培养, 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同时, 与学生单独谈心, 进行心理辅导, 并提供沟通平台, 鼓励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6) 心理问题群体。一方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对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学生, 积极进行教育指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 及时进行约谈,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另一方面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疏导工作, 并安排专人进行看防, 做到有异常报告。

(7) 少数民族群体。少数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教育背景等因素, 这类群体学生表现差异性很大, 必须重视对这一群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档案, 开展具体个性化帮扶指导。

三、分类指导工作的教育意义

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科学指导”,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我们务必要将问题防患于未然, 及时发现和掌握潜在矛盾, 做好危机预防和前期教育, 保障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第一, 分类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 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降低内外部不良条件影响, 减少学生问题。

第二, 分类指导工作可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能力的提升”。提高工作规范性及实效性,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迪.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的研究[J].文教资料, 2009 (21) .

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10

一、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现状

高校作为知识形成、文化传承的主要育人场所, 是青年人的聚集地, 也是政治稳定的晴雨表, 从来都是安全稳定的敏感区域。高校的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大局的大问题, 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对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目标、维护全社会的稳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高校中的独立学院有其自己的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化, 学校校区逐步郊区化, 后勤管理日趋社会化,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高校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 影响高校校园政治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 针对高校及高校学生的刑事、治安案件屡有发生, 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日益面临严峻挑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 但是往往心理上不够成熟。如理想、目标不明确, 人生观、价值观不健全, 为人处事不当等等, 这些都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内因,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 自我防卫知识比较缺乏, 无法成熟应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就是说, 大学生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的主体性要求与其实际地安全意识与技能存在矛盾。

因此,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增强安全意识, 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防范能力, 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可靠保障; 丰富管理手段, 更好的完善教育,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也是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对策分析

( 一) 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安全稳定工作机制要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就是为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这一工作目标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 并按照一定规则规范运行的过程。是构建和谐校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而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 安全稳定工作、突发事件处理不健全, 安全机制建立不完善不规范, 这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由党政班子牵头, 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保卫部门、后勤集团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协作, 层层落实, 齐抓共管, 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充实, 规范工作行为, 使工作有效迅捷。

( 二) 探讨如何构建安全文化, 突出预防为主的核心观念

加强安全文化宣传, 安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备研究如何通过各种载体以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文化宣传, 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学生热线”等及时服务学生,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校园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 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稳定, 人人懂得安全防范, 人人参与安全稳定工作良好氛围。

( 三) 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大学生在重视学业考试的同时, 忽视安全知识, 学校将安全知识教育列入必修科目, 包括网络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遇险的自救互救技能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 增强心理健康防御能力。同时建立相对稳定的安全专家队伍, 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将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 四) 完善困难生数据库

困难生数据库可包括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生活困难等数据, 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数据库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心理困难可采取“个性化”“点对点”的帮助和辅导, 学习困难的可采用同辈教育或团体辅导等形式, 及时化解矛盾, 尽量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

( 五) 加强安全队伍建设

学工部、保卫处、后勤处等部门都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中, 本课题准备把各部门人力资源统筹协调, 集中培训, 并健全学生信息员、安全员队伍, 建立纵向和横向的安全队伍, 加强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掌握。成立领导小组、各级安全队伍, 全面介入学生的管理工作, 广泛收集学生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掌握安全稳定情况。

摘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 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 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独立校区远离学校本部, 无法有效共享本部资源, 资源配置现状与安全保卫工作要求相对不平衡。拓展社会资源, 构建具有独立校区特色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成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途径,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独立校区,安全教育,校园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董振寿, 吴星旭,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8, (12) .

[2]杨玉海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8, (1) .

[3]管曙光, 程俊卫.健全和完善新时期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和机制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5) .

高校稳定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安全工作

社会安全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的影响具有特殊性。一是社会敏感性。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具有较强的社会敏感性。二是矛盾扩散性。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在处置高校安全稳定事故时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事态的不可控性和扩散性。三是影响深远性。掌握安全稳定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影响。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正确分析把握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在增强危机意识、突出师生主体地位、提高统筹能力上下工夫。

一、准确分析判断形势。增强危机意识

目前,高校安全稳定形势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师生思想情绪稳定、教学科研秩序正常、校园治安状况总体上好于社会,校园安全隐患逐渐减少。但是,校园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当前形势看,一是西方反华势力借西藏、人权、贸易等问题不断制造事端,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加剧;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高校稳定造成的压力加剧;三是民办高校违规招生、高校违规举办脱产自考助学班等造成不稳定隐患加剧;四是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加剧。近来,由于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加上情感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给学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安全隐患加重。从工作层面看,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高校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一是安全稳定工作与高校改革发展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从精英化教育向大化教育的转变,安全稳定工作无论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还是力量分布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在许多问题面前尤其是重大危机事件来临时,往往难以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二是法制教育和防范意识与高校的开放性不适应。随着校园的开放,外来人口增多,学生生活需求的增加,校外学生公寓、餐馆、超市、商店、网吧等场所使学生走出了校园,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治安防范工作的难度,而法制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力度普遍较弱。三是专职力量与装备技术与安全防范的要求不适应,存在治安防范手段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范要求的现状。在专职队伍方面,高校的保卫编制不足,保卫人员素质低的现象没有根本改观;在防范手段方面,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保卫部门的机动能力不强,安全监视监控系统不健全,基本上靠人防和“三铁一器”的物防,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防范体系。

综上所述,高校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严峻的安全形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危机意识。因为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严重影响高校的科学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

1树立安全是前提,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理念。高校肩负着建设科教强国的重任,维护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局面,是保证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高校的各级领导和从事安全服务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高校安全服务工作肩负的保障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转变在高校只有教学和科研出效益而安全服务工作只是负效益的观念,树立“安全是前提,稳定是保证”、“安全也是效益,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

2建设安全工作队伍,提高保卫工作效能。目前,高校安全服务工作队伍的总体素质仍然普遍偏低,这与当前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安全稳定工作的客观要求不适应。合格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者,不仅应具备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素质和熟练处理各类案件、治安问题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具备一定的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及科学技术与设备进行科学化、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对于在职的从业人员应积极采取脱产学习、在职成人教育、岗位培训及自学等多种方式尽快提高其综合素质,并充分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妥善解决他们应有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员工法制意识。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法制教育和防范意识教育,切实提高师生员工防范能力。将法制、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的切实保证,辅以法制宣传、安全信息提示、安全教育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 逐步推进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朝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改进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设备,组建校园“红色网站”和校园网络教育体系,利用校园网、校广播媒介,以广大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道德思想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构筑和巩固广大师生员工抵御腐朽反动思潮和一切有害信息侵蚀的思想防御长城。

三、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增强统筹能力

1改变过去保卫部门一家包揽的管理模式,建立“党委领导、保卫牵头、条块结合”的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对高校的经济实体或实行承包制的创收单位采取承包合同制管理。将安全稳定工作有关要求、考核标准、奖惩措施一并纳入承包合同,落实考核和奖惩。二是对学生公寓等物业管理部门或单位实行契约制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校方(部门)与物业管理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高校应采取“主动介入”的方式加强对物业安全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三是对于校园公共场所、要害部位和无具体责任单位的区域,由保卫部门直接负责管理。四是对各院系、部门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五是对于跨地区的校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即在宏观上实行高校统一领导指挥、统一管理制度、统一部署要求、统一考核奖惩标准;在微观上则实行以块为主,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改变单一依靠专职队伍防控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学生治安助理队伍、学生督导员队伍。保卫部门要加强对三支队伍的业务指导,同时要健全信息采用情况通报制度;建立信息员工作实绩考核制度,建立信息员定期培训制度。二是通过网站、校报等为载体开展高校、家长及大学生三方安全信息互动教育。通过安全信息互动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三是加强同当地公安、国家综治委的联系,保证及时高效处理倾向性问题和各类安全事故。四是坚持定期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五是加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高校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与高校安全稳定研究 篇12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高校,安全稳定

一、研究现状

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日期设定为2004年6月至2014年5月, 选择2004年6月为起始时间, 是因为社会管理创新是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关键词检索情况为:“社会管理创新;高校”检索, 搜索到相关文章3篇, 关键词为“社会管理;高校”, 共有文章16篇;关键词为“社会管理创新;高校安全 / 稳定”为0篇。篇名检索情况为:篇名为“社会管理;高校”, 有1篇;篇名为“社会管理创新;高校”为0篇;篇名“社会管理创新”有相关文章686篇。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检索未剔除相关新闻报道。

从检索看, 当前对社会管理创新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单项研究较多, 将二者结合研究的还很少。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对内涵、意义、路径、模式等进行论述。但我国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慢, 通过对检索情况的分析, 笔者发现, 篇名中包含社会管理创新的文章, 2004年- 2009年的文献篇数只有19篇, 关键字包含社会管理创新的仅有4篇, 反映出在社会管理创新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但在2010年之后, 文献量增长迅速, 其中篇名中包含社会管理创新的文章667篇, 关键字中包含社会管理创新的文章508篇, 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底,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将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政法系统“三项重点工作”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的组成部分之一, “由此引发了学界特别是政法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从而使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1年3月, “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7月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对高校安全稳定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及法制建设等层面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因素、预防机制建设等进行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 主要是选取某一个方面或以某个案为基础进行论述, 如从高校党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及高校社区建设等工作的创新入手, 研究如何推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高校安全稳定机制建设的则少之又少。

二、研究内容

此课题可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研究社会管理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 进而寻找通过创新社会管理确保高校安全稳定, 此方向研究的是社会问题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解决社会问题来保证高校安全稳定;二是从社会管理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加强和创新高校管理, 促进高校安全稳定, 此方向研究的是将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高校管理, 给高校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模式, 为高校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笔者认为, 上述两个方向, 一个是从外部找原因, 一个是从内部强管理, 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个研究方向中, 首先要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研判。如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 收入分配不均, 就业压力增大, 教育不公、情感变迁及社会文化建设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渗透或影响到高校的稳定。近年来本应宁静和谐的校园屡发血案或群体性事件, 不得不引起重视, 如2003年 , 在浙江发生的某高校大学生怀疑招工公正性竟刺杀公务员 ; 2007年 , 安徽某民办高校发生了部分学生因毕业文凭问题在校园起哄闹事、损坏公物并前往市政府上访;2010年3月-5月, 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山东、陕西等地接连发生了6起针对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的校园凶杀案;2013年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一女生因情变遭男友杀害、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杀害舍友等。“一些高校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校园环境, 承受了额外的社会管理成本,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都曾因假期游人蜂拥而至, 被迫实行限入政策而引起争议, 湖南大学因市政公路横贯校园以及地处国家风景区核心地带, 长年面临着巨大的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压力等”。这些事件告诉我们,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是维护高校教学秩序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对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则是基础。其次要通过对社会矛盾的分析, 寻找解决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方法, 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以社会和谐发展保证高校安全稳定。

第二个研究方向中, 要重点研究将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的新成果、好经验引入高校管理, 从社会管理的视域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一是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关键是建设服务性党组织,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党员的精英作用, 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高校管理创新。其次要探索高校学生组织参与高校管理的新模式, 实现学校管理为主的行政式管理向高校引导下的教师组织学生自治的民主化管理转变。第三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通过对人的科学有效管理实现高校的安全稳定。第四要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与管理, 防止不良舆论对教职工和学生的渗透, 及时开展危机干预, 引导舆论走向, 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稳定。

三、研究价值

1、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的稳定深切地影响着社会稳定的普遍性, 而且有利于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同时也是为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的子系统, “作为文明传承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组成要素”, “是和谐社会理念、社会管理理论的贯彻主体、实践主体和发展主体”, “在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理应承担起运用社会管理理论优化自身建设, 并推动社会管理理论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当前, “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对高校事务发生影响, 另一方面, 高校越来越主动地介入社会发展”, 如何将社会管理和高校安全稳定的研究结合好, 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社会精英作用, 利用好他们敏锐的社会嗅觉, 对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有助于建立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高校维稳机制

当前, 对高校安全稳定的研究更多的是“就安全稳定而谈安全稳定, 研究的视角比较窄, 较为零散 ; 研究内容比较空泛 , 缺少前瞻性 ; 对高校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多数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原则性意见和建议, 口号式的论述较多 , 操作性差 , 尤其缺乏理论的支撑”。借助专家学者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专注和研究, 将社会管理理论和研究成果与高校管理相结合, 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 有利于对高校的维稳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有利于探索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振强, 何彩英.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学术滞后探微——文献学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现状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05.

[2]阳征, 王红悦, 王婷婷.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稳定预警机制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58.

[3]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15-16.

[4]阳征, 王红悦, 王婷婷.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稳定预警机制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58.

上一篇:公益性组织下一篇: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