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精选12篇)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高校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高校朝着更加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 高校面临的学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问题日益严重,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要保证我国高校更加科学地发展, 我们就要结合学生以及高校的特点等开展相关工作。
一、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因素
(1) 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袭, 他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 以人生的个性化作为这一时期的人生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 过于天真, 容易轻信社会人员的话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他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再加上无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心理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而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低, 心理一旦崩溃就容易出现极端事件, 轻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
(2)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学生安全受到威胁的直接因素。我国现时代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处在完全与世界分离的教学环境中, 他们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大学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与社会的接触。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的好奇, 希望在社会上能够一展身手,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说学生动力十足但是准备明显不足,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轻信别人的言论。大学的开放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接近学生的机会, 学生安全意识的缺失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作案的机会。
(3) 网络等新技术对学生安全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等高科技交流手段逐渐盛行。大学生是应用这些高科技的重要人群, 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上鱼龙混杂, 垃圾信息非常多, 网络诈骗的案例数不胜数, 总有一部分学生不注意加强防范, 轻信网络好友的甜言蜜语, 在没有任何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约见网友, 这就使学生面临着安全隐患。
(4) 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是成年人,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 再加上校园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 学生的安全稳定越来越难维护。很多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没有建立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完整体系。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缺乏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而且安全稳定工作多在校园内开展, 学生校园外的安全稳定工作不到位。
二、促进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措施
(1) 建立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但是现在我国过于重视高校形式上的发展,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 是社会上的轻弱势群体。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稳定维护机制, 联合公安部门以及学校保卫部门做好学生安全维护工作, 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 提高校方的安全意识。
(2) 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加强学生安全稳定管理工作是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很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校安全员制度,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不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学校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 由于学校的开放性比较大, 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强, 学校不仅要开展校内安全教育, 也要针对学生的校外安全行为做好规划。
(3) 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可以说现今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在生活中无法做到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没有合理的渠道进行心理发泄;过于轻信社会人员的花言巧语, 追求人生的个性化, 错误地认为特立独行是展示人生个性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一定要及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找到合理的心理发泄渠道。另外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防护意识, 不要轻信网友的言论, 更不能轻易约见网友。网络垃圾信息比较多, 大学生一定要理性应用网络, 自觉屏蔽网络垃圾信息。
三、结束语
高校是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 开展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一定要联合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进行。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2
大会总结了近几年来青岛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情况,表彰了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交流了工作经验,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和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丽作了典型发言,工作总结《高校安全稳定工作》。
胡绍军在讲话中指出,近几年青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学校领导得到加强,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各高校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共同抓,形成了领导有力、组织健全、运转协调的工作体制。二是“三防”建设不断强化,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各高校逐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不断完善各种安保设施,加强安全稳定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胡绍军强调,各高校要积极探索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新思路、新办法,增强防范和应对高校安全危机的能力,努力探索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认清当前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二是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防范工作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应急处置机制、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机制。三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确保高校政治稳定。切实增强阵地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尝政治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四是深化校地双方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及时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形成校地结合、联手联建的工作局面
构建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篇3
关键词: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高校安全稳定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最重要、最敏感的环节。在新时期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构建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既是高校稳定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大而追切的政治任务。
1 构建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1.1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复杂性需要
1.1.1目前高校自身的特点。高校稳定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师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活动能力,其言论和行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内部的稳定被打破的可能性更高。高校是教学科研单位,没办法单纯的为追求稳定而不让师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是非权力机构,正常情况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1.2内外环境原因。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使得多元思想和文化纷至沓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也通过各种方式涌入,相互碰撞、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呈蔓延趋势,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和矛盾冲突。社会转型加快引起的各种矛盾更加尖锐,经济利益、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并存和碰撞的情况,以及社会治安状况不尽人意等等。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更加多样、复杂,原因也更加复杂,相互关联、相互交叉,导致高校现行安全稳定工作体系运转略显吃力,安全稳定工作出现较为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考验。
1.2传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的局限性
1.2.1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高校按照“领导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部署、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了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横向上将安全稳定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分配到保卫、学生、宣传后勤、网络和教学等多个职能部门, 实际工作运行又涉及行政办公、财务、纪检等部门,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进而造成部门缺少沟通、合作、协调,致使安全稳定工作在日常管理和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出現信息滞后、反应迟钝现象,延误最佳时机;容易顾此失彼,多方管辖、重复管辖,反而容易出现扯皮现象。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复杂性没办法在这种安全稳定管理体系下得以解决。
1.2.2运行效果的局限性
其一,传统的高校安全稳定模式重制度、轻执行。安全稳定制度制定很多,但是可操作性不强,使得制度也无法得到更好的执行。其二,传统的高校安全稳定模式重管理、轻服务。更多的是主管部门对底下的管理,忽视了广大的师生的需求,出现师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中是安全稳定的工作。传统的体系,却不是如此,而是内外体系相对独立,还是缺少沟通,资源不共享。
2 构建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的类型
上述分析我们看出,传统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过于封闭,不利于高校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协同体系是根据协同学基本原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以协同协作、资源共享作为序参数,激发安全稳定体系的潜能,促进高校安全稳定体系更加完善。所谓协同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是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合作、师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协同、多主体多层次的整合型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具体类型分为内协同和外协同。
2.1 校内协同体系
2.1.1校内纵向协同体系,即学校—院系—学生班级和宿舍(学校—院系—教研室和实验室)三级安全稳定工作的协同体系。
学校负责统筹宏观政策,统筹意识形态、民族宗教、邪教防范处理、校园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处置群体性事件等工作,发挥其宏观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危机预警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决策指挥中心和协调监督枢纽的重要作用;
院系发挥信息传递和决策传导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执行学校宏观决策,是联系学校主管部门和普通师生,确保其实体化和执行力,强化对其人员、经费和财物的支持力度,确保安全稳定工作重心下移至院系;
班级和宿舍、教研室和实验室,是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线, 应由专人负责安全稳定工作,制定安全稳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其在信息搜集、舆论导向、应急处置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2.1.2校内横向协同体系。即校内部门协同,以保卫部门主责单位,涉及学生工作、教学信息、宣传、网络、宿舍、食堂、后勤和基建等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二级单位,发挥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能动作用,建立横向的协同联动机制,相互合作、配合,通过整合功能实现管理成效最大化,通过部门之间协同,增强大局意识,促进相互配合与支持,避免推诿扯皮,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
2.1.3师生协同体系。即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安全人人有责,事事关己的协同机制,干部要“一岗双责”;教学科研人员和行政人员要有安全稳定的责任意识;生管队伍要具备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教育学生;学生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团、学的优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充当生力军的角色,学生要自觉维护和防范安全。
2.2校内外协同体系
2.2.1校校协同体系。即学校类型相同或相似的高校之间建立的协作体系。各院校安全防范目标都是相同的,通过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资源共享。
2. 2.2学校与地方的协同体系。即高校与属地政府部门或公安部门的协作。高校主动与公安、政府、地方等校外机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机制,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为重点,建立安全防控网络体系,与校外相关部门分享一定的安全稳定工作的资源,吸纳相关社会力量参与“平安校园”建设,更加的完善高校安全稳定体系。
3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的内涵
3.1实现制度协同。制定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让协同效应更加明显;制定跨部门协同的专项规章制度,让合作关系和相互的协同程序更加畅通,让安全稳定协同体系有制度的保障,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高校协同机构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真正形成高校稳定安全工作的协同体系。
3.2实现资源信息协同。建立有效的安全稳定协同平台,尽可能广度和深度的采集学校各部门,各高校,高校与地方的安全有效信息,对安全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处理、传递与反馈,提高实效性,实现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反馈机制。建立跨部门配置和调动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避免安全资源浪费和重复。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4
安全稳定工作一直受到国家、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在近几年, 国家陆续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等行政法规, 并在《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对高校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我国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其实学术界一直在关注我国高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 通过制度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高校的校园稳定是一个相对模式的概念, 需要有相关管理指标和管理标准作为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据, 因此需要构建校园安全稳定保障体系标准化体系。 (石加友, 2011) 这种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基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基础之上的。因此, 从人员分配上需要考虑社会安全力量的介入, 并在自我安全管理机构的构建过程中考虑专门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 建立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监控报警系统。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已经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也受到高校的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有利于我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但综述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缺少有关的安全稳定的实践讨论, 缺乏有效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统的构建, 本课题就希望通过实践管理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
本文以杭州下沙某高校为例, 因为该学院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该学院18个二级学院为调研对象, 共发放问卷500份, 实际收回问卷480份, 有效问卷为475份, 占问卷总数的95%, 符合之前的问卷发放的要求, 并通过对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达到0.948符合问卷设计之初对其的信度要求, 因此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能较客观的反应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现状。调查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1) 安全稳定主体的分析和安全稳定意识的调查; (2) 安全管理模式的调研; (3) 安全稳定控制模式的调研。
首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行为主体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意识不高。在对高校行为主体的组成的调研过程中, 有30%的调查者对安全稳定的主体不清楚, 有60%认为高校安全稳定的主体是高校行政管理者, 只有10%的调查者认为高校安全稳定的主体也包括了行为主体本身即高校的学生群体。可见我国高校的安全稳定的主体意识并不高, 对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的自我主体意识并不清楚。在调查过程中, 在问及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时, 47%的调查者认为学校负主要责任, 认为高校中如果发生事故时高校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 40%的调查者认为自我的安全应该由高校来负责, 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缺乏。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学生群体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并不认知, 对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并不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有37%的调查者也并不了解。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群体对高校安全稳定的意识淡薄就成为了高校学生群体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就有必要加强高校安全主体的安全意识教育。
其次,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对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调查, 主要是集中于: (1) 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的安全稳定的主观意识; (2) 高校的安全主体学生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 (3) 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性检验。安全的主观意识指标主要为:高校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现了可能危害高校安全稳定或者自我安全的事件。在调查过程中, 有近45%的学生选择了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 并认为有近12%的事件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影响后果, 但60%的学生认为相关管理机构并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制止这种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对高校安全主体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调查中, 反应出了安全稳定问题, 即高达48%的学生认为缺乏一定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可能是与高校周边的环境和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直接的管理, 有近52%的学生对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表示效果一般。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有效性检验。通过安全稳定事件的整理和相关安全因子的检验, 发现从安全预警机制到安全处理能力我国高校的处置能力一般相关检验只有0.745, 并未达到之前预期的0.835的预警范围之内, 属于有效性一般。
再次, 我国高校的安全稳定控制模式效果一般。安全模式的控制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了: (1) 安全预警控制能力; (2) 安全管理模式的实践控制能力; (3) 程序性的安全控制能力等。因此, 对安全控制模式的效果调查就主要集中于: (1) 事前预警机制控制能力调研; (2) 安全事中控制能力, 即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和反应机制有效性; (3) 安全控制的程序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习惯形成现状。调研的主体主要是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安全管理机构。对安全预警机制的控制能力的调研中, 我们通过对高校之前发生的安全事故整理发现有近43%的安全事故时发生在预警控制发生之后之前, 从侧面反映出高校的安全稳定的预警机制存在的安全漏洞, 其预警机制缺乏有效性。57%的安全事件可以被安全预警机制识别, 但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 即安全事件控制过程中28%的事件不能有效的被安全管理机构处理, 并缺乏相关的安全联动和管理协调。其中的72%的事件处理过程中, 并未形成一定程序性的管理经验或者管理实践将其显性化, 可见程序性的管理控制和管理习惯并未形成。
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对策分析
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即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表现在:系统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共性的管理目标的制定和执行;安全控制机制的完善。个性表现为高校符合自身管理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首先, 高校需要形成系统性的安全管理模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包括了: (1) 管理主体的形成及管理分工体系的形成; (2) 安全管理联动机制的形成; (3) 安全管理预警和控制机制的形成。安全稳定工作的系统性需要制定从安全管理目标、管理控制指标到管理联动等多角度的管理模块, 并通过管理线来有效的进行串联。第一, 需要明确安全稳定的管理主体, 其应该包括了高校主要的行政管理主体即安全管理部门, 也要将高校周边的相关的政府行政部门纳入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行为主体中来, 并通过相关的社会舆论宣传来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提高高校中的安全管理主体即学生群体的安全意识。这种安全意识包括了安全教育中的人身安全, 也需要进行安全心理教育, 提升高校学生自我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和主动性。第二, 安全管理联动机制的形成, 这种联动机制是多方的管理联动和协调, 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事件处置能力和素质提升, 和管理渠道中的信息畅通和信息共享等。第三, 预警系统的形成和预警控制能力的提升。预警是高校安全管理系统的情报识别系统, 需要提高其工作的敏感性和敏锐性, 并通过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为高校管理者及时提供有效的安全事件信息。
其次, 注重事前处理, 加强事中处理的有效性。在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要掌握一个原则, 即早发现早处理, 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因此高校安全管理相关部门需要注重安全事件的事前处理过程。事前处理机制包括了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整理, 关键在于构建合理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 提升安全预警系统的预警有效性。预警系统构建需要配备相关的管理人员, 其中包括了辅导员、社区安全保安和校园内的安全管理人员等。其中高校辅导员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观察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种安全隐患也包括了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安全隐患, 需要构建基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安全心理相关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群体中的重点人群。作为高校中的安全保卫, 保卫处就需要时刻关注高校周边及高校校园内的安全隐患, 主要为高校中的非本校人员和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社会人员等, 定期对高校环境进行评估, 通报社会安全管理形式和高校内部自身的管理模式稳定性, 提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完善安全管理网络。
再次, 强化安全事件的控制环节。安全事件的控制包括了事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为高校的安全稳定的预警控制系统, 能有效的识别事前的相关信息, 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其关键在于信息的发现和整理, 信息的重要性的有效筛选和通报, 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安全事件处理行为等。事中控制表现为:安全事件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事件处理的程序和合法性问题;多方利益群体的协调和管理等。这期间的控制就需要制定相关的事件处理的原则和目标, 提高处理过程中的客观性, 关键需要掌握人身安全这第一要务。事后控制主要为:高校相关安全事件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反思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等。需要对事中控制的管理处理进行反思, 发现其中可能导致事件处理出现偏差的原因, 并形成一定的程序性的管理控制模式应用到一般的管理过程中, 提高安全事件处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海涛、王延伟.论高校安全稳定的舆论引导体系构建[J].前沿, 2010 (10) .
[2]周元武.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是高校党委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01) .
[3]万玉刚、史立伟.高校安全稳定预防预警体系的制度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12) .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总结 篇5
整改目标:系统学习从事汽车销售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理念、流程、技巧,培养精英型销售顾问。
整改方法:通过每日与销售顾问个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培训需求并做记录,然后针对性的制定单月培训计划,同
三、认真抓好值动态、学生宿舍安全用水、用电、卫生和生活秩序了学生进出校门有序。
四确保校园安全万无一失
保卫科人员每月固定两次对宿舍区进行消防安全的检查,12月份组织各学部对件的设备及时予以整改,及时排除消防安全隐患。
1.已开始着手向文化服务业转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能力准备)
媒体内已有一个或数个内容生产经营单元涉及细分的文化服务领域,内容延伸经营收入已占一定比重。
目前,专长型媒体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具全国市场竞争优势的专长型媒体。其营收规模已超过20亿元
(如北京广电、浙江广电、安徽广电),并具有明显的专长与品牌(如浙江广电的综艺精品节目带打造能力与“中国蓝”品牌运营能力、安徽广电的影视文化产业链运营能力与广告整合营销能力)。
”“十一”长假和寒暑假到来之际,学院要求班主任向所负责的班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班主任每周定期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为了在学日”邀请广州消安防火中心专家对全院师生召开消防安全讲座,提高全院师生的消防安全知识。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6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形势现状和原因
1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称,2009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1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2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严重洪涝灾害影响,造成大批企业停产,出现大批失业人员,对全国就业局势带来影响;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完成今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职工安置挤占就业岗位,加剧了对有限蛋糕的切分。据原劳动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大约在2400万人。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高校毕业生规模在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今后几年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从高等教育内部看,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不同学历层次就业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有些地区和高校仍然对扩招有较大冲动等矛盾。
4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首先,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到位、办法不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特别是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其次,供需信息不对称,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第三,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预期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5高校毕业生就业陷阱多
由于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以致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如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保证金押金陷阱、安全陷阱等等。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欺骗性、诱惑性、隐蔽性、违法性。
6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大
当外界环境发生了不利的改变,而心理行为不能随之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冷漠、浮躁、焦虑、从众、依赖、妒嫉、自负、自卑等负性心理Ⅲ。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所说:“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在就业阶段,大学生离开校园步人职场,不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难”的窘境,大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失衡。
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的途径和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新的转型期,从注重体制和机制建设应转变为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是高校下一个阶段工作的中心任务。有关各方应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来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确保就业安全与稳定
全面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高校今后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和巩固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尤其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切实落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教学科研,增强对就业工作的理性思考。要通过各种形式对毕业生开展贯穿全程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当前要着重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对未就业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一对一”的重点推荐和重点服务,把对毕业生的政策指导和就业服务做实做细。针对招聘活动安全薄弱环节,以及离校前后敏感时期,高校要制订好具体的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就业安全教育,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并防范传销和就业陷阱,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2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努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高校要精心实施好积极配合组织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团组织等部门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项目,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类地方基层就业项目。高校要为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针对这部分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要广泛开展动员、宣传和组织工作,把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建设。要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认真总结基层项目经验,形成长效机制。同时,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校可以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重组知识。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3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通过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努力使网络招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开发启动了“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立体化平台”,集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网络招聘等九大功能为一体,整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资源的
优势,采用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开展丰富、快捷的就业服务。高校要按照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的要求,积极参与平台举行的各类网络招聘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努力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信息网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加大对网络建设的软硬件投入,充分挖掘和开发就业网的丰富功能,积极开展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多种服务。高校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市场。
4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l%,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国家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各地要切实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借鉴辽宁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本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高等学校要始终把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全过程,加强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训和实习实践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5继续做好灾区毕业生和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整体部署,按照“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上岗”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灾区毕业生顺利就业。继续开展对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未就业灾区毕业生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要继续深入细致地做好“双困”毕业生的帮扶工作。高校要对“双困”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服务和重点培训推荐,并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7
思想稳定是政治稳定的牢固基石, 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所以, 辅导员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对党的领导和社会的改革发展有坚定的信念。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的传播提供机会, 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辅导员还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 对特殊的纪念日、历史事件、时事政治要做到特殊的关注。
二、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 稳定校园环境
对于高校来说, 稳定的另一层含义是安全。安全无小事, 有时甚至生活细节问题, 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能诱发政治问题, 所以应高度重视校内外综合治理工作, 全方位、全过程地保证校园稳定, 学生安全。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班会、年级大会、座谈会等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 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同时, 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学生的求生训练、安全演习、通过宣传栏对安全稳定进行宣传和指导。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 如加强新生入学、外出实习、社会实践、节假日期间、毕业生离校之前等重点时期的安全稳定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可采用举办讲座、模拟现场、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等方式, 以案说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严格日常学生管理, 深入掌握信息, 防范危险
1.辅导员应严格日常管理, 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掌握学生信息和动态, 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课堂和寝室, 娱乐和情感, 常与学生谈心, 关注学生的言行, 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情感, 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从他们的思想行为轨迹中判断动向, 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 做到早发现, 早解决, 防患于未然, 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一支得力的学生干部信息反馈队伍。充分发挥主要学生干部的作用, 及时把学生的动态信息反馈上来。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从分利用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让他们及时准确的去捕捉大学生中思想意识中带有苗头性的东西。
3.同任课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任课教师在授课和解惑当中, 不同程度地了解学生的潜在意识, 能够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动态,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一定发言权。
4.勤走访宿舍管理人员。宿舍时休息场所, 也是学习场所, 在休闲时间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面貌。
5.开展网络教育和监控。辅导员一方面可以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在网络上发布安全教育的信息, 分析典型案例, 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 关注到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 利用网络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同时, 还要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不要沉迷于网络。网络教育必须趋利避害, 科学引导。
四、扎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稳定个体
安全稳定不仅要做好学生共性的方面,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 违规违纪的学生、受到处分的学生, 还有成绩两极化和日常行为两级化得的学生也属于特殊群体大多属于高危人群, 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通过心理调适和干预, 有助于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中。辅导员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关注这些问题学生,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给予关注和关心, 通过心理教育和咨询等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 稳定个体, 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 能够有效的预防不稳定现象的发生。
五、建立和完备安全稳定预案和应对体系, 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建立完备的安全稳定预案和应对体系, 对辅导员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体系使问题有章可循, 防范于未然, 做到上传下达的通畅, 辅导员老师应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 了解事件的情况, 以理性的思维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 果断采取措施, 控制事态, 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联系相关部门, 做好资源协调尽早与家长取得联系, 以取得家长的而配合和帮助;做好善后工作, 解决危机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必要的业务素质
辅导员应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法律常识、心理学常识等, 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 以便在做好学生安全稳定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 也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综合素质, 保持自己在处理危机事态面前临危不乱, 果断准确地做出判断。
摘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是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前提, 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和处理人, 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高晓英, 王燕, 李义禄.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5, (1) :3-7.
[2]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 2007, (22) :165-166.
[3]杜汇良, 刘宏, 薛辉.高校辅导员九项知能教程.
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探析 篇8
政府干预和高校重视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安全稳定与否, 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此,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国内一些省市先后深入开展了“平安高校”创建和评估工作。2006年, 天津市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平安高校建设的实施方案》, 印发了《天津市“平安高校”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七大类36项评价指标要求。面对有利形势,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下, 高校抢抓机遇, 开始了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的热潮。高校普遍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平安和谐校园建设领导体制, 把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切实把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 对高校真正起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 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机制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保障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保障。一般情况下, 高校安全稳定管理机制应包括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以及应急突发处置机制等内容。
第一, 高校安全稳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依据。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要依靠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 否则可能会出现安全管理漏洞, 形成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制度是学校实施安全管理、维护稳定, 保障教学、科研、生活安全运转的重要制度保障, 也是依法治校的必要内容。高校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等问题建立校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消防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以及保密、邪教防范等政治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只有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才能形成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 为加强项目管理, 根据专项工作需要, 高校应建立校级安全稳定管理组织机构, 如学校维护稳定、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保密、食品安全管理、消防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导机构。各机构根据不同时期安全稳定工作的特点, 及时召开会议, 专题研究和具体部署安全稳定工作。高校内部要形成党委统揽全局, 专门机构统筹协调, 部门密切配合、分工明确,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运转机制。
第三, 高校内部时有突发自杀、打架斗殴、交通事故等案件及群体性事件。这类事件直接威胁师生安全, 严重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 是对高校应急处置系统的考验。由于突发因素不可预知, 引发的突发事件难以在初期得到控制, 处置不好则可能将学校推向难于控制的局面, 甚至引发政治问题。鉴于突发事件的严重危害性, 高校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对校内发生的火灾、斗殴伤害、食品卫生、爆炸、建筑物倒塌、自然灾害等事件制定详细的、有层次的处置程序, 并明确分工和责任。进一步加强保卫部门快速反应能力建设, 配置应急响应、防护装备, 保证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初期控制和及时处理。
建立安全稳定管理工作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是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仅凭保卫部门的管理显得尤为不够, 这种现实情况也使得高校保卫部门要转变职能, 实现由“人看”到“制度管”, 由被动管理到主动预防。因此, 高校安全工作必须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谁使用, 谁负责”的原则, 实行安全工作分级管理。如, 在综治工作方面, 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学校与各二级单位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各二级单位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 落实到人。在消防工作方面, 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各岗位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学校领导与各二级单位领导签订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书, 登记备案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一些高校面积大, 全面管理难度较大, 可将校园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 实行治安目标管理。对单一校区或多校区高校实行网格化的安全管理, 是落实责任制的一项有效途径。此外, 高校内部应制定实施安全稳定工作考评体系, 对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 这将更加有力地促进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
责任追究制度是对高校各级领导、责任人的有效监督, 使安全管理工作者时刻敲响警钟。在当前重大安全事故高发的严峻形势下, 高校应在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方面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并依法对发生责任事故的部门或责任人进行处罚。
构建群防群治体系
高校群防群治体系犹如一条能够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立体式的“统一战线”。群防群治的形成需要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过程比较漫长, 对高校安全文化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对高校安全稳定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高校自身的努力,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度、范围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 工作方式和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 国内一些高校具备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第一, 高校应与当地公安、教育系统建立联络机制。积极获得属地公安机关的工作支持, 加大安全管理支持与工作指导。高校应定期向属地公安、教育系统汇报学校近期安全情况, 公安机关也应根据治安形势适时提醒师生加强安全防范。定期邀请公安民警进校开展安全知识宣讲, 用鲜活的实例更加直观的教育师生。对于大学城高校, 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公安、城区管委和高校保卫部门的三级联动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将对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 高校应加强校园及周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在属地公安、综合执法、卫生等政府部门协助下,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 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 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校园安全检查, 减少或消除校园安全稳定隐患。高校应积极争取公安、司法、工商、交通、城市管理、新闻宣传等部门的支持,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和社会参与监督机制, 形成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合力。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及时、妥善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端。
第三, 高校应加强对师生员工的安全教育力度。大量事实证明, 安全教育是预防发生各类安全事故的有效武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普及安全法律知识, 提高安全自救技能, 增加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和遵纪守法自觉性。近年来, 国内部分地区和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 这是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是安全教育由日常事务管理到常态化管理的一种目标形式。安全教育已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教学与研究阶段。高校要创新安全教育机制,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体验。成立大学生治安保卫组织, 成员覆盖各学院、各班级、各宿舍楼, 真正将安全管理网络覆盖整个学生群体和活动区域。这种方式对群防群治体系的构建发挥更加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地综合治理与宣传教育, 使师生的安全警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校园安全氛围日益浓厚, 师生在校安全感强, 师生见义勇为行为不断涌现, 校园整体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共管、师生共建的群防群治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游建军, 陈于后, 王伟.高校安全稳定法律适用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2]崔卓兰, 江乐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蒋冀聘.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1) .
[4]尹力.论依法治教的实质[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4) .
[5]高晓英, 王雁, 李义禄.对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6]张文礼, 孙健.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7]徐初旭, 吴彬.冲突理论视野中的高校稳定问题[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8]胡晓轩, 潘申洲.新时期构建高校维稳机制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8) .
安全稳定视阈下高校资助工作探析 篇9
关键词:高校安全稳定,资助工作,贫困生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化,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贫困生因其心理、行为的特点,往往是校园内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也是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潜在因素。因此,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支撑,必须加以重视、研究。
1 关注贫困学生心理,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相对剥夺是指人们被剥夺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相对人们的期望而言的,是一种关于人们认识自己生存和发展障碍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当前,我国政治、社会和经济改革均处于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分配也处于大调整时期,各种利益的差别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缩小,因而社会成员的相对被剥夺感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贫困生的相对剥夺心理主要来源于同学间家庭条件的差异。青年学生同处一个校园环境,彼此之间会感受到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素质等方面明显的差异,因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青年学生会产生与和自己家庭成员相同的被剥夺感。
贫困生的相对剥夺感使得他们较于其他同学易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自卑和消极
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问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于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1.2 人际交往困难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基于这一特点,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基于上述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使得贫困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如不加以重视,往往容易导致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
从维护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分析贫困学生的上述特点,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这就给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安全稳定角度下,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探析
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角度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利用好国家各类奖、助政策,让真正的家庭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解除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更应包括对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
2.1 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进一步促进资助工作公平、有效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明确指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但正因为此类资助措施均针对贫困生,所以一些实际并不贫困的大学生往往夸大、伪造困难事实,以获得困难学生的资格,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行为,不仅使得真正困难的学生利益受到损坏,而且还加剧了贫困生与普通同学的矛盾与冲突,为校园稳定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因此,高校资助工作首先要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维护党和政府资助政策的公平、有效,为校园安全稳定扫除不安定因素。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不同地区生活指数的差异,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贫困”标准;(2)认定过程中,严肃考察认定材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完善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程序;(3)建立贫困生档案,对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贫困生资助方式及力度。
2.2 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构建和谐校园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除了在制度上保证资助工作公平、有效之外,关键还在于对贫困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真正从内心深入帮助困难学生摆脱困境,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构建健康温馨的和谐校园。
励志为先,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首先要转变所有同学的贫困观念: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通过不懈努力,迟早会扔掉“贫困”的帽子。同时,要让家庭苦难的贫困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学校的资助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贫困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贡献社会,而不是终极目的。要引导贫困生不要因为暂时的经济困难,刻意掩饰,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要抱着“等、靠、要”的心理,坐等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好逸恶劳,而一旦没有享受到资助时,就心怀不满,滋生敌对甚至仇视心理,做出对校园、社会稳定不利的行为。另外,贫困生往往有逃避倾向,不愿意过多和人交往,主动寻求心理开导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心理辅导工作中,要注意改被动提供咨询为主动辅导,改集体灌输为单独谈心的方式。
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对学校、社会的浓浓深情。应将感恩教育纳入高校经济资助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开展方式,鼓励困难学生以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实际行动和成绩主动的回报学校和社会。
素质教育,培养贫困生成人成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还应搭建各类实践拓展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通过各类活动,让贫困生走出相对封闭的自我环境,让他们既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又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只有将困难学生真正培养成才,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资助;也只有将贫困生培养成人,才能够更好的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2.3 加强贫困生管理制度化,落实管理,完善不足
高校资助工作除对资助对象开展各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对受资助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资助对象的管理制度化,通过加强管理,弥补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使得资助工作更好的实施开展。如学校要详细记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信息,受资助情况,及其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受表彰和处分情况,为选择资助对象及资助力度提供参考。对受资助学生的操行表现、学习成绩、消费行为提出要求,对生活不简谱有高消费现象的贫困生取消困难资格;学生毕业时将将受助、获贷信息装入毕业生档案,督促受资助者诚信履约。加强管理,使资助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才有根基。
3 发挥辅导员作用,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3.1 深入细致,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对贫困生困难身份的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只有认定准确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除了之前提到的做好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注意之外,认定工作中还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作用。目前比较通行的困难生认定方式是“自我申请—同学意见—辅导员意见—名额限定”。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申报的真实性如何?同学、辅导员意见依据什么标准?名额如何限定?这些都是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而辅导员作为资助工作具体的实施者,应深入细致的做好以下几点:(1)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收入来源、地区差距等第一手资料,在认定过程中不凭一纸“调查表”简单判断;(2)辅导员形成评定意见前,充分了解班级(年级)民主意见,有必要时要采取与同班、同宿舍同学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申请人在校日常消费情况;(3)不拘泥于“主动申请”的形式。现行的“自我申请”认定模式,一方面可能使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因“好面子”而不愿意提出申请。同时,有的困难学生表述能力较差,申请材料往往得不到辅导员、同学的认可,错过认定。鉴于此情况,辅导员要通过深入学生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主动排查真正困难的学生,让其成为困难生认定对象的主体。
3.2 以情动人,关注贫困生心理资助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贫困生较普通学生更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在与贫困生的沟通中应以主动辅导、单独谈心的方式为主,增强相互的情感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于交流的内容之中。同时,在交流中注意引导、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潜移默化的灌输给贫困生,增强他们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这就给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队伍工作者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普及知识及辅导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结合,将心理资助落实到位。
3.3 励志自强,建设贫困生精神资助体系
在进行经济、心理资助的同时,还应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对待贫困和资助的思想,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增强贫困生战胜贫困的勇气和能力,这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通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才能够让学生信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励志、自强教育,让贫困生看到未来的希望,体会到学校、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而也和其他同学一样拥有一个阳光的大学生活。
“校园无小事”,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前提。高校资助工作应从安全稳定角度出发,制定相关对策,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一线作用,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小元.论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应金萍.加强高校的感恩教育与约束机制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8,(6):30.
[4]单华生,郭秀蓉,蒋凤等.扩宽贫困生资助方式实现扶贫与“育人”功能并举[J].理论界,2007(5).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10
根据墨菲定律和调查研究可知, 高校学生应急突发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应急突发事件前的“信号”。与传统管理思维相比, 网格化管理为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防范工作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管理思维模式, 对于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事件可以及早发现、及时反馈,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和解决, 它是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防范体系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网格化的内涵
( 一) 网格的内涵
网格 ( Grid)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是继互联网之后, 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项信息组织与处理方式的革命。根据Foster和Kesselman的定义, 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 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 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随着网格技术在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延伸, 管理与服务领域中的网格就是将目标对象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 使这些网格成为管理部门进行基层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单元。
( 二) 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 即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 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 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 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
网格化管理, 这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正好契合了管理思维向整体的、全面的管理转变的大方向。目前, 它已被运用于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应急防控等方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积淀了许多应用性的经验。这些成效和经验都说明,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二、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体系中的应用
切实抓好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关键是深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并探索长效机制, 构建防范体系, 确保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各项举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将网格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 不仅是管理思维的创新, 更具有较强的工作实效性。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网格划分、网格工作内容、网格人员配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 一) 网格划分
网格化管理要求将管理对象分为多个网格。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高校学生应急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实施网格化管理的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性,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网格的划分应以“寝室”为基础, 一个“寝室”一个“网格”, 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对接的要求构建“寝室—班级—年级—院系—学校”五级网格安全稳定防范体系, 即一级网格: 寝室;二级网格: 班级; 三级网格: 年级; 四级网格: 院系; 五级网格: 学校。网格之间存在着隶属和包含的关系, 即一级网格隶属于二级网格, 二级网格包含一级网格等。
在网格划分的基础上, 学校作为最高一级的网格, 要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 制定并落实五级责任制, 一级抓一级, 确保责任主体落实到实处, 落实到具体岗位、环节、个人, 并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工作。
( 二) 网格工作内容
在合理划分网格的基础上, 高校网格管理责任部门要把大学生心理危机、群体突发事件、事故灾害、非正常死亡等与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密切相关的防范管理工作落实到网格之中。网格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基础数据
四、五级网格提供设备支持, 以三级网格为主体, 一、二级网格为辅助, 通过心理普查、深度辅导、日常观察等形式, 了解掌握并及时更新网格内人、地、物、事、组织的基本情况, 做好相关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和维护工作。
基础数据的掌握程度和真实程度将会直接决定网格管理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效。因此, 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来看, 此项工作内容应以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采集为主, 每学期开学初采集为辅, 并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日常更新维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反映学生诉求
五级网格统筹三、四网格, 以一、二级网格为主体, 加强对网格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与实施, 经常深入学生网格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 帮助排忧解难, 及时了解掌握并且解决和反映学生的诉求。
学生诉求的及时掌握、解决和反映有赖于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力量的整合, 建立责任主体、志愿者队伍等舆情信息收集网络, 并以此为抓手, 深入到网格中去, 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学业就业、生理心理等困难群体更应及时关注、重点关注, 努力获取行动性、内幕性、源头性信息等应急突发事件前的“信号”, 把握工作主动, 将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开展防范教育
五级网格制定总体规划, 四、三级网格逐步落实,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安全教育主题报告、参观学习、消防演示等形式, 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等。
防范教育的开展, 要注重增强实效性, 不仅要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专题讲座、趣味文体活动等形式,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维护安全稳定的意识, 还要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 并落实学分。此外, 大力加强与公安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的合作共建, 聘请专家为学校师生做安全稳定和预防犯罪等方面的报告, 并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进行参观以丰富防范教育的形式、增强防范教育的效果。
4. 排查化解矛盾
一、二、三级网格应定期排查网格内矛盾纠纷, 及时发现并报告苗头事件, 组织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四、五级网格应建立完善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建立分级挂账制度, 一般问题实行三级网格挂账, 重点问题实行四级网格挂账, 特殊问题实行五级网格挂账。
5. 组织文体活动
三、四、五级网格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接触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开展精神明文创建活动, 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 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在组织文体活动过程中, 每一项活动都要指派专人进行负责, 作为临时网格的负责人应确保活动组织期间学生的安全以及杜绝邪教组织、地下宗教组织、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渗透。
( 三) 网格人员配置
网格化防范体系功能的发挥需要有效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整合学生骨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各方力量, 并把必要的工作力量配置到网格中去, 做到人员配置到网格, 工作延伸到网格, 任务落实到网格, 力量下沉到网格。同时, 学校要根据网格工作内容和具体情况落实网格管理人员, 既可以采取一人一格的方式, 也可以采取一人多格或多人一格的方式, 逐一明确网格工作人员和网格负责人, 并进行实名制公示。
网格管理人员的配置由五级网格进行统筹, 四级网格进行具体安排。网格管理人员的隶属关系不做改变, 工作上接受原单位和网格负责人的指挥调度和监督检查。网格工作人员要做到脑勤、腿勤、手勤、嘴勤、笔勤, 成为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第一人”。
网格负责人的配备可以是: 一级网格的负责人为寝室长, 二级网格的负责人为班主任, 三级网格的负责人为辅导员, 四级网格的负责人为院系总支书记, 五级网格负责人为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每个网格根据工作需要可配备网格工作人员, 如班长可作为二级网格的工作人员, 并且下一级网格的负责人自动为上一级网格的工作人员。网格负责人是本网格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指挥者、组织者, 也是第一责任人。
三、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的运行流程和处置机制
再好的理论, 哪怕它是科学的正确的, 没有“行”的动作和过程, 以及制度和机制的保障, 都是无用的理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作用的发挥必须有合理有效的运行流程和处置机制的支撑才能体现出来。
( 一) 建立闭环工作流程
高校要切实围绕落实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的各项工作任务, 发挥五级网格安全稳定防范体系的作用, 就应建立“信息采集上报—诉求反映—秩序维护—矛盾排查—系统评价—结单归档”的闭环工作流程, 并制定每一环节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以确保安全稳定防范网格化的各项工作职能履行到位。
( 二) 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防范工作的成效有赖于应急突发事件前“信号”的获得, 这就要求建立并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以便及时做好沟通协调、解决处理。一是构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机制; 二是构建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之间的纵向协同机制; 三是构建校内相关单位与校外公安、医疗、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内外协同机制。最后, 在信息传递机制的基础上, 做好相关日报、周报、月报工作, 真正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没有盲区、不留死角”, 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
( 三) 建立重点问题协调处置机制
建立联动协调制度, 充分动员和发挥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和个人的职能和作用, 依靠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 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对于网格上报的涉及多个部门的重要问题, 或者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 由相关网格负责人和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协调解决。
构建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网格化体系的最终落脚点, 是探索建立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长效机制, 实现综合施策、防患未然、争取主动、固本强基, 确保高校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管理理念, 不仅使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实现了“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架构和运行机制, 还实现了安全管理中心下沉, 全员协调联动, 资源力量有效整合, 方法手段更加综合, 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的目标, 最终将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体系的优化, 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校的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高校的稳定是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大局的大问题, 而高校的稳定有赖于高校学生的稳定。根据研究可知, 影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应急突发事件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对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的机制、流程等进行改进,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工作体系, 通过体系的构建, 以真正做到应急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范工作多级联动的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网格化,防范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 2005, 23 (3) :1-7.
[2]马柯娜.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 24 (4) :54-56.
[3]肖伦友.构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研究[D].2009.10.
[4]晏子康.高校维护学生安全稳定机制研究[D].2011.
积极推进高校稳定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稳定;管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9-02
一、当前高校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
1.总体上看,高校内外治安状况仍不容乐观
经过“严打”和校内外社会治安秩序的专项整治工作,高校社会治安状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校园内外的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与高校相关的案件上升幅度虽然不大,但总量仍在高位徘徊,抢劫、抢夺、爆炸、盗窃和诈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居高不下,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等时有发生。此外,吸毒有蔓延到高校的势头,这些影响高校师生员工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内外的治安基础还比较薄弱。
2.高校学生心理障碍已越来越突出
从最近几年高校招生情况看,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贫困生多的现象,校园里贫富群体分明,贫富差距挫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没钱交际远离学生组织,仇视心理蔓延,“相对于富裕一点的同学来说,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除了一般讲到的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思想教育跟不上现实影响,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价值社会阅历不深,遇事不冷静,加之就业压力,致使同学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思想、行动偏激。
3.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加剧,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机会、手段和方式,图谋对我国进化西化、分化,尤其在高校。它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网络,对我国高校进行全面渗透,推销西方政治制度的价值观、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极力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并以间谍情报部门为依托,与“法轮功”、“民运”、“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全方位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环。所有这些,往往给高校大学生带来思想迷茫,产生信仰危机,部分学生甚至会走向歧途。
此外,目前高校正处在转型期,学生管理、思想教育相对滞后,新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安全保卫部门对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完全到位,稳定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不足,导致警惕性不
高。
二、维护高校稳定的主要措施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维护高校稳定工作
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推进高校稳定工作的方向、动力和检查工作的标准,紧密联系维护稳定工作的实际,认清高校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重大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职能和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维护稳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维护稳定工作的机构建设,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及干部的业务培训,以满足扩招后日益艰巨复杂的维稳工作的需要。
2.按照“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
学校党政领导工作要把维护稳定工作提到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和落实维护稳定的党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严格实行维护稳定的部门责任制;狠抓落实,督促检查,学校每年必须同部门签订《维护稳定责任书》;对于矛盾纠纷和不稳定的因素,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决不允许把本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学校的上级部门;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官僚主义作风,工作严重失职,导致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群体事件的部门和单位,实行倒查,追究领导责任。
3.提高警惕,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要从意识形态、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角度的高度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问题;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封堵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要加大对高校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力度;要积极研究和探索西方敌对势力在高校开展非法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进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致使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和平演变”、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以及打着各种宗教、学术团体和“法轮功”等非法活动难以得逞。
4.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对校园内外周边治安程序进行治理
高校保卫部门要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深入师生员工中,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争取主动,将各种内部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依靠上级教育、公安和属地政府等职能部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坚持“严打”方针,不断改进“严打”方式,做到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治安问题严重就整治什么问题。同时,努力构建高校治安防控体系,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预防和减少犯罪。充分发挥好高校学生会、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到维护稳定的工作中;校工会要加强职工调解工作的力度,疏导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校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和法制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寓教于乐的开展活动;医疗卫生部门要做好健康教育,关爱生命,拒绝毒品;后勤部门要妥善解决好学生提出的衣、食、住、行等问题。
5.“以生为本”切实解决学生的困难
切实增强学生观念,诚心诚意地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特别随着贫困学生、下岗职工子女和弱势群体学生的增多,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学校要在认真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为他们开设“绿色通道”,解决好问题,切实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实处,不断完善帮困助学和助学贷款的配套的机制。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时摸清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学课程,积极举办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6.妥善处置群体事件,力争把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旦发生群体事件,要积极妥善地加以处理。按照“敞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工作规律,用说服、疏导、谈心的办法,冷静稳妥地进行处理。学校党政领导干部、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班主任要及时亲临现场,面对面对学生做好工作,决不能动用强硬的手段对付学生,更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保卫部门推到第一线。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防止事件扩大,要做到“矛盾不解决不罢手,隐患不消除不罢手,多数学生不满意不罢手”。
7.积极稳妥,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高校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保卫部门要努力拓展情报信息渠道,有目的,有针对性在师生员工的离退休人员中先拔培养信息员,全面及时的掌握影响学校稳定的情况和动向,尤其是深层次和预警性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真正做到情况清、信息准、反应敏捷、防范到位;高校稳定工作属一项涉及面广、时间性及服务性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提高认识,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从而促进学校稳定工作地顺利开展。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篇12
为确保新校区安全, 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各高校做了大量有关新校区稳定安全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常遇到学生不理解, 执行难度大等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 配合学校有关稳定安全工作的规定, 提出稳定安全教育提纲及实施细则, 帮助高校新校区将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目标和要求
高校新校区地域位置一般远离市区, 相对偏僻, 这大大增加了新校区学生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的困难。在稳定安全教育工作中, 始终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教育广大学生理解新校区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在为同学们的安心学习和健康成长创建优良环境, 引导广大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要有“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精神准备和奋斗思想。
二、稳定安全教育工作实施细则
(一) 以宿舍文化建设为抓手, 建立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1.宿舍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创建文明、整洁、安全、和谐的宿舍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宿舍文化育人的功能。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加强和谐宿舍建设工作, 有效排解学生之间的摩擦。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宿舍成员间常常由于小事引起摩擦。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管理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宿舍是公共环境, 强调集体意识。所有学生在宿舍内部活动都不能过分强调个人主义, 个人生活习惯要与学校作息时间相协调。
3.教育学生增强防火防盗意识。
妥善保管宿舍财务及个人财产;不私接电线、网线;不使用蜡烛和违规用电器等容易引发火灾的用品。引导学生认识到, 宿舍是集体生活的环境, 学校门禁制度和楼长值班制度并不是密不透风, 不法分子会寻机进入宿舍, 实施盗窃破坏活动等, 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要求广大学生增强防盗意识, 妥善保管个人物品, 出门随手锁门, 贵重物品严禁随意乱放。此外, 违规用电器等危险用品的使用不容忽视。从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名女生丧生事件被报道以来, 经常可以看到有类似的校园火灾事故的相关报道。
4.教育学生不得留宿他人。
宿舍的使用权归宿舍成员集体所有, 一旦有人留宿亲朋好友, 宿舍其他人出于礼貌, 往往不会拒绝。但本宿舍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和规律的作息习惯, 外来留宿人员可能与之发生冲突, 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影响宿舍内的稳定安全工作。
(二) 加强养成教育, 合理规范一日学习生活制度。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轻松,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为进一步加强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应专门制定新校区学生的每日生活制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操, 早读, 晚自习等重要环节的必要性。
1.教育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学校早操制度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早操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措施。“一天之计在于晨”, 出早操时, 学生呼吸着新鲜空气, 沐浴在阳光之下, 迎接朝气蓬勃的一天。
2.教育学生能够理解晚自习制度的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晚自习制度对加强新校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 学习需要及时总结、消化。经过一天紧张的课程学习, 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记忆并不牢固, 理解并不深刻。晚自习的学习时间, 学生可以对知识充分地总结和消化。其次, 学习需要交流, 集中上晚自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对学风建设必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 新校区周边环境比较复杂, 如果学生不上晚自习, 难免有自制力较差的学生翻墙外出, 出入网吧等, 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三) 加强门禁制度和请销假制度, 确保学生出行安全。
各高校新校区周边环境一般都较为复杂, 吸毒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寻衅滋事, 抢劫盗窃案件时有发生, 治安环境恶劣。诸多的安全隐患与不稳定因素对各高校新校区的稳定安全工作造成极大威胁。一方面, 学校保卫部门要积极与当地公安机关沟通, 尽可能调动社会和政府机关的力量排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为了确保新校区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新校区应坚持门禁制度和学生外出请销假制度, 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1.实施门禁制度。
首先, 门禁制度实施后, 不法分子无法进入校园, 从根本上杜绝了校园内案件的发生。其次, “90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若教学时间不实行门禁制度, 那么有些学生就会逃课外出上网、逛街等, 严重影响学业。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懒散的学习生活习惯, 从白天外出发展到晚归或者夜不归宿, 会为学生稳定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学校的门禁制度, 减少了学生学业堕落, 人身危险的机会。
2.坚持请销假制度。
简单的请销假手续, 给学生的安全提供了又一道保障。学生何时外出、去向、事由、何时返回等信息, 学校通过请销假制度都会及时掌握。一旦学生发生意外, 未能及时销假, 学校会在第一时间发现, 并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保证学生的安全。
三、结语
由于诸多现实原因, 新校区的管理, 尤其是稳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很多学生认为新校区现有管理制度与他们希望的自由、张扬个性、轻松的大学是背道而驰的, 这是学生对大学生活理解的误差, 对个人大学生涯规划的失误, 这些思想直接造成了同学们对现行制度的不理解, 从而产生了叛逆, 焦躁的情绪。实际上, 所有制度都是学校从有利于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习的角度出发的, 都是学校关心同学、爱护同学的具体反映。从这个角度讲, 学校的做法与家长的愿望和学生个人前途是协调一致的。
困难是暂时的, 只要稳步扎实、细致耐心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不断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 学生一定可以平安顺利地完成学业, 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周边治安环境恶劣等原因, 高校新校区的稳定安全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加强学生正面引导教育为思路, 提出高校新校区稳定安全教育提纲及实施细则, 帮助高校新校区将稳定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稳定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晓斌, 李芳.高校多校区办学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 4
[2].潘兴明.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J].柳州师专学报, 2007, 3
【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总结11-23
高校后勤安全稳定工作计划08-01
高校安全稳定07-24
高校安全稳定存在问题07-02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07-15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09-04
高校学生评教工作06-25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09-24
高校学生工作者06-04
高校学生入党工作问题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