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2024-07-15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1

摘要:高校安全管理面临形势复杂但又意义重大。要做好高校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 必须以预防为主,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高校要以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为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部门应以“系列化、品牌化”, “点线面、多层次”, “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思路策划组织安全教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职能, 并且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意义重大。对学校而言, 平安校园、和谐环境则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 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条件, 而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利益关系复杂多样, 社会治安问题不容乐观。而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 成长于不同家庭, 脾气秉性各有不同;大学生又呈现出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的特征。因而, 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带来挑战。

同时, 做好高校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意义非凡。首先, 这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最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关乎高校本身、教育系统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稳定大局。其次, 这是实现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平安是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利, 是维护师生权益、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最后, 这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1]。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条件,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学生在校园里成长成才, 并最终走向社会。因此,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学校环境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安全管理工作当以预防为主, 做好预防、避免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是安全管理的关键[2]。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 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对象, 做好学生群体的安全管理对于整个高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十分重要。

首先, 这是依法治国加强法制社会建设的需要。目前, 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 各种利益矛盾凸显, 法制社会的建设显得更加急迫。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总人数已达2 563万。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 在大学期间接受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安全法制意识, 对其今后走向社会、遵守维护践行法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 这是营造稳定育人环境的需要。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使命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稳定、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 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因而, 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 让大学生主动投身平安校园建设, 并充分享受平安校园建设所带来的“红利”。

再次, 也是进一步实现安全保卫部门管理育人职能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进入全方位、立体化的时代, 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专职教育人员严重不足, 师生配比要求从198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的1:120到1995年国家教委《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1:120~150, 再到2006年教育部24号令的1:200。即便如此, 不少高校的专职人员配备仍不达标[4]。为了解决此矛盾, 学校安全保卫、后勤保障等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基础上, 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职能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5]。对于安全保卫部门来说, 除了做好事后监控和处置外, 更应当充分重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 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从源头上教育引导学生, 从而更好地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新形势下, 高校更应该注重校园安全问题,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笔者认为, 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管理, 应当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为中心, 从以下几个层面不断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一) 以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为出发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稳定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要想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首先必须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6]。要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 成立校级层面的安全工作管理小组, 集中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 科学划分各部门职责, 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其次, 要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与时俱进, 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用得上、可操作、实效强。最后, 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

(二)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当前, 我国高校已经把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 “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也应当切实重视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学生既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 又是教育对象, 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笔者认为, 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必须避免生硬、僵化的工作方式, 避免单纯事后“救火”式的工作方法, 而应当以预防为主、以教育为主, 借鉴和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将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

(三) 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当今社会, 信息传递快捷, 价值观念多元, 大学生群体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更具自我意识、更有自主想法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 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 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 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需要。笔者认为, 在安全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应当更多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抛弃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 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做好安全教育。

1. 系列化、品牌化。

突破以往松散的宣传教育方式, 以系列化、品牌化战略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 整合成固定名称的品牌, 在具体执行中充分贯彻系列化、品牌化的指导思想, 让大学生逐步认可接受。并且, 今后每年均可以同一品牌作为载体, 来包装组合一系列子活动, 以打造成安全宣传教育的传统品牌。比如, 可以打造“安全宣传月”、“消防安全周”等这样的安全教育品牌, 在这样的品牌下策划组织安全知识巡展、安全讲座、防身术教授、消防演练等一系列活动, 在各个活动的海报、展板、网络宣传等方面均采取品牌化包装, 使用统一的色调、版式进行宣传报道, 使学生充分认可这些安全教育品牌, 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 点线面、多层次。

策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到点线面结合, 多层次布局, 使得安全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比如, 在“面”上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巡展这样的活动, 多采取漫画、表格、案例等生动活动的形式精心编写展览内容, 将展板流动布展于食堂、教学楼、宿舍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让绝大多数同学都接受到安全教育;“线”上则可以参与性强的形式让一部分同学参与到安全教育中, 如“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宣传标语征集”, 通过有奖知识问答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各种实用的安全知识, 通过安全标语征集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平安建设;“点”上则可以定期设立“处室开放日”, 在“走出去”的同时把学生“请进来”, 邀请一批同学参与了解校园安全管理, 与安全管理人员充分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了解到了学生的想法, 而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理解安全管理工作, 从而使得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更能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 进入良性循环, 避免安全管理措施遭遇反感、贯彻不力的情况发生。

3. 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活动策划中, 应充分考虑安全管理部门与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 避免单一说教的僵硬教育形式, 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平安校园建设, 并充分感受到安全管理部门乐于服务同学、倾听同学声音的诚恳姿态。例如, 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某一安全问题展开调研, 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建议, 在具体执行中适当考虑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 变被动为主动, 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另外, 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凝聚一批热心安全教育工作的学生并形成人才培育长效机制, 定期选拔“安全宣传大使”, 或者成立如“学生安全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社团, 充分发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 做实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 谋求与全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和平安校园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必须以昂扬向上的斗志、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踏实肯干的责任感, 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 为谱写好中国梦的教育篇章、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德珍.新形势下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36.

[2]孙珠红, 翟青, 焦兰.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内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4) :1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 (机构) 学生数[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72.html, 2013-09-04.

[4]徐家庆.高效安全稳定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江苏高教, 2010, (6) :91.

[5]裴劲松, 高艳, 邓小凤, 邵虎.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Z2) :75.

[6]周亚夫.“平安校园”建设中提高主动安全意识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93.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2

学校是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主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校还应教会学生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及如何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第一篇: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与对策

1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内涵上来讲主要包括“大安全”教育和常识性安全教育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结构以及特殊的学生构成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大安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开展.

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化冲突、商业欺诈等巨大的隐患.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当下,我国周边局势日益复杂,不断有外部势力企图扰乱和消解我国的崛起态势,网络媒介自然会成为一些势力发布虚假信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要基于社会环境、学生来源等的特殊性和我国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对一些信息和谣言缺乏判断力,容易误听误信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散布的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谣言.

这些都是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大“大安全”教育的工作重点.

常识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身体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

“身体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理安全以及行为安全教育等.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因学生来源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均存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安全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突出.

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等的特殊性,在生理安全、行为安全等都急需加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加之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就存在着招生来源狭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等诸多特殊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因其语言、专业以及基础知识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更加大了其日常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未来就业的难度,往往造成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解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十分复杂,而我国周边地区也十分混乱.

因领土、宗教、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冲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制造混乱、散布谣言、破坏民族团结.

正因如此,在边疆地区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和自身素质的较高的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未来.

而且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公众群体,他们在高校的“大安全”教育从客观上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具有最直观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会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走上社会不断的发酵,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个体层面,常识性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制度的调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安全事件也表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

预防和缓解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造成的冲击,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校园管理更加系统和条理,一方面防止了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安全稳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学校更加和谐稳定,净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结合当前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以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身心安全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

这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大安全”教育开展的不够深入.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崛起的情况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尤其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一些虚假信息所左右.

而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上都进行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

在教育形式上仅仅拘泥于国际形势讲座、时事政治课甚至只是在一些特定敏感时期、事件等发生之后进行开会、讲座等.

这些常规举措在目前网络信息、娱乐生活空前发达的阶段显得滞后和空洞.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范围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一些虚假信息、登录到一些具有民族极端主义、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站,高校管理人员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管理.

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大安全”教育中未能充分有效的进行.

第二,安全教育的方式传统,内容单一.

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资金、规模、周围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高校在安全教育上仍旧采取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过安全讲座、常规的安全检查、开会下达通知或者布告宣传等手段,内容上也是以防火、交通安全为主.

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在以开会或讲座形式加强安全教育.

这些常规的安全教育方式无论内容还有教育方式都显得空洞、单一,且僵硬的安全教育模式,很多的教育内容大都千篇 一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面对学校的安全检查和讲座也是疲于应付,不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同时,过于频繁的检查、会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安全教育平台建设缺位,跟不上时代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学校—二级学院—学工办—辅导员—班级干部—学生”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模式上,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工具组建系统化、扁平化的安全教育平台,致使大量的安全教育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在安全信息和安全教育上存在费时、费力、拖沓等不利因素.

在智能手机、网络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不仅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反而使上下级脱节、信息滞后、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虽然在一些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也与学生组建了QQ群进行沟通、管理、宣传安全教育,但是也仅仅只是部分人员和一些小团体.

无论是影响范围、参与人员数量都十分有限,在缺乏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和实用的安全教育平台情况下,只能通过逐级管理模式,很难及时、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第四,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和实施存在问题.

说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大部分高校都有着较为完备规章和制度.

民族地区高校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上均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里制度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

但是,部分院校的很多的制度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只能是在某些大学生发生安全事件或出现意外之后,才能在一段时期内被严格执行.

诸如某些高校把禁止学生饮酒、禁止打架等做为加强学生管理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处罚规定,同时也在开会和安全讲座中加强宣传.

但是这些规定长久以来并未严格执行,导致学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才开始重视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的严格执行.

应当说,高校在安全教育制度和相关惩处规定上都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浮于表面管理方式都让完善的制度只停留在文本之上,未能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也没有使大学生真正牢记于心、深思于行.

3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第一,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坚持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

与传统的报纸、手机平台等传统交流媒介相比,智能手机、网络工具具有容量广泛性、交流及时性、传播多样性、空前开放性.

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网络交流工具发布各种消息、浏览各种网站、接收海量的信息.

正是网络信息工具的独特能力造成了对舆论和信息监控、引导的难度.

这就为某些势力或组织提供了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抹黑我国政府的机会.

特别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敏感性,使“大安全”教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群体由于涉世不深,对一些信息和一些文化意识方面的宣传都缺少足够成熟的理性判断,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左右.

因此为了维护边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长期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加强“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QQ、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工具扩展信息来源,严格控制某些虚假信息和带有挑唆民族矛盾的、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和文化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二是积极利用网络阵地,宣传我国主流正能量信息.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做到从思维到物质上的与时俱进.

对任何在网络散布不良虚假信息或是宣传民族极端主义的网站和文化作品都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三是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实时新闻、文化作品、网络谣传等,由学校组织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思想意识端正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成熟、理性的来分析和认识这些网络谣言、文化作品,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反动网站散布的抵制虚假信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

四是通过法制宣传和时事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通过宣传《国家安全法》让学生认识到制造和参与网络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等所需承受的法律后果,并且通过时事讲座对一些势力和组织散布虚假消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手段和方式或列举实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和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大安全”的知识和阅历.

第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安全教育拘泥于通过会议、讲座、书面通知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收效甚微,同时又费时费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常识性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过于陈旧的安全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难以让同学们乐于接受.

以最近一段时期众多的女大学生“失联”为例,用以往开会和讲座的形式很难使学生提高警惕性.

学生工作人员要对大量公布的“失联”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共性和特点,能够为学生讲解“失联”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容易造成“失联”的一些征兆和犯罪手段,并通过QQ群和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发布.

同时要结合其原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可以通过QQ、微信等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安全教育和有效管理.

第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创建安全教育平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

在传统的逐级、多层次学生管理模式中,大量的安全信息和教育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传达和表述,同时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扁平化管理和安全教育.

而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网络通讯手段,组建高效的安全教育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将安全教育的信息所包含的图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上传共享,还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扁平化监控管理.

在微信平台上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学生动态、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学生个体,甚至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查看学生大概的所处位置.

浅析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若干问题 篇3

一、由目前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引发的思考

1、高校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从高校学生的成长来看,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重智育,轻安全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实际社会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以致不断出现财物被骗、被盗、被抢、人身遭受非法侵害等事件。

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能够弥补其在中小学阶段接受安全教育的不足,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质。

2、缺乏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薄

缺乏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薄是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有的学生受到不法侵害不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有的知情不报或纵容、包庇有违法行为的人;另一方面,个别学生知法犯法,有的贪图私利,盗窃他人财物;有的意气用事,为琐事泄私愤而故意伤人甚至危及他人性命等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法纪观念,用法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律、明事理、懂荣耻、守纪律。

3、校园泛社会化带来的诸多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管理方式日益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招生规模扩大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周边总体治安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引发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侵害高校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各个领域的有益信息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因其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公开性,以及其间充斥的煽动性、诱惑性、黄色、反动等有害信息,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亦日益突显。

因此,面对新形势下衍生出的这些问题,高校安全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诸多安全隐患各自的特点开展工作。

4、各种竞争及就业压力导致各类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显著提高,由于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长辈的溺爱等,造成部分学生吃苦精神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适能力较弱,经受挫折和磨难的能力低。当面对就业、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与压力时,一些学生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其情绪色彩与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如不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

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卫能力和安全防范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我们今后的高校安全教育必须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开展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深入开展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的安全隐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高校安全教育,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是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对高校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应从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人手,如《宪法》、《刑法》、《消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的作用,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来推进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2、网络安全教育

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依法文明上网、严格自律、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不登录有害信息内容网站等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上的各种渗透活动。

3、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高校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其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和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规避因职业危害产生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救助能力。我们的近邻日本是一个多灾国家,他们高校的防地震、防火或防原子弹的演习,差不多每月都有一次,相信当灾害来临时,他们有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灾害损失。因此,通过普及安全防范知识,使高校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和应急方法,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有效保护自身安全。

4、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安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安全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挫折应对教育。这些内容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

开展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进行。

一是抓好重点人员的安全教育,如对有不良行为的“后进生”要以防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帮助、引导他们遵纪守法;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积极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等等。

二是抓好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如食堂、礼堂等,要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时无所适从。

三是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如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等等,强化安全教育实效,以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2、贴近实际,针对性教育

安全教育必须贴近高校学生实际,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各种典型的事件和案例加强安全教育,以形象生动的事实和惨痛的教训警示学生,同时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大力宣传,教育学生引以为戒,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教育的效果。

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办黑板报(宣传橱窗)、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开设模拟法庭、旁听法院审判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真正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既有主渠道,又能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多方位、全天候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首先应建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负责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安全教育内容,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育效果等。第二是理顺高校安全教育体制,把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整个教学计划。第三是建立和完善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配套制度。第四是明确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保证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传授与该课程专业相关的公共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提高防险避灾能力。诸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结合本专业内容讲授安全知识,如在化学、物理等专业的实验课中,讲授相关防火、防爆安全知识;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讲授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等。总之,应将安全教育的有关知识融合到高校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危险有时是如此之突然,生命有时是如此之脆弱。只有通过有效途径、有针对1生地加强安全教育,才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防患于未然,才能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培育社会需要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安全教育应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篇4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 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 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 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安全教育,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安全教育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 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二是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三是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 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四是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 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 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 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 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标准的不断提高, 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已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 (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 均明确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从而基本上形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 这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要使大学生遵纪守法、把法律规章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深入、全面和规范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则是必然途径。

2.2 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 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 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 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 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 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在校学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同时, 应更多地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 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或他人的正当权益。因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 掌握必备的安全防范技能, 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当前的办学模式, 需要进行安全教育

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校园扩充到多校区, 人才培养也由过去的单一向多方元化发展;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 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有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进行勤工俭学, 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干脆吃住在校外, 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大学生接受来自于不同主体、不同途径传递的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 其信息摄取行为也愈显个体化、隐蔽化, 接受信息的自由性也越来越强。而目前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说教上, 且基本与学生特色的活动 (娱乐活动等) 无缘,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就很难创造出安全的环境来。所有这些都说明,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法律知识教育

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教育, 应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入手, 例如:《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基础课、法学专业课以及相关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论坛等作用, 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来推进法律知识教育, 应与公检法执法机关建立共建关系, 通过举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增强学生守法自律意识, 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校纪校规教育

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教育, 但对大学生来说, 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这一方面与有的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 没有养成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通过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学习, 知道什么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 这对大学生在学校的安全成长乃至走向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把法律和道德规范具体化。新生一进校, 就要认真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 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 特别是涉及日常行为安全的规范。平时, 也应随时随地进行校纪校规教育, 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并对少数严重违反校纪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3.3 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大学生涉及的网络犯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参与网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另一种是网上购物或网上交友被骗, 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为此, 首先应当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 通过网络法律知识的学习, 使大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在网上是非法的, 是法律严令禁止的, 以免大学生由于网络法律知识的欠缺, 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去;再者就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使大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中保护自己, 不要轻信他人, 更不要随意的接受他人的邀请, 或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人, 避免上当受骗,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4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 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 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表现形式为焦虑、恐惧、忧郁、冷漠、偏执、暴躁、消沉等, 情绪色彩和偏激行为十分强烈。因此, 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 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4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4.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安全教育齐抓共管的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工作者、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 加强管理, 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要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完善安全教育运行机制, 进一步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制。安全教育工作由各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 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及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 明确职责, 加强协作, 层层抓落实。班主任、辅导员、专兼职老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都应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4.2 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中

校级安全教育课领导机构要由各高校主管安全工作的书记、校长担任主要领导, 保卫、教务、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组成, 下设教研室, 具体负责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工作。高校要将这一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学评估中去, 及时督促检查安全教育课的落实情况, 经常性地选派教师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开展安全教学研究, 将成型的科研成果推广开来, 进而推动安全教育课的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 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把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下去。要明确责任, 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 统一教育内容, 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应统一编制高校安全教育的教材, 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规定课时, 以保证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4.3 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为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首先应建立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机构, 负责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确定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制定安全教育计划, 组织进行授课, 考评教学效果等。其次是理顺安全教育体制。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整个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教务处指导下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制度。第四是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载体, 主要是系统的课堂教育与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 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

4.4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事实证明,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仅靠保卫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学生组织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别要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此外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如在化学、物理实验课中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等。

5 结语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 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在前面, 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摘要: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分析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入手, 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保卫学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M].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 2000.

[2]江苏省高校保卫学研究会.大学生安全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童宣海.对在校大学生应进行安全教育[J].保卫学研究, 2001, (2) .

[4]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5

摘要:当下我国社会针对学生群体的犯罪案件、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学生个人责任意识的欠缺,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应有怎样的调整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2015校园安全文化节的举办就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学生管理 安全 文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业潮流汹涌澎湃,社会因之而起的利己、拜金等个人主义思潮也不断高涨,由此产生的犯罪问题、群体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诚然,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制度上与法规上的不健全增加了我们基层学生管理队伍的工作难度,但学生管理的对象为学生、工作的“以人为本”原则却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如何在高校日常的学生活动之中运用坚持传统且合理新颖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学校及老师管理工作的认同感,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的“2015校园安全文化节”就是我们将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安全教育管理模式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学校有效引导为辅开展的创新学生管理理念的有益尝试。

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问题不断增加、学生安全事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目的:首先,学生管理工作应始终以维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与校园的和谐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其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自立能力为主线,通过具有前瞻性、计划性、可行性的有力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学生管理工作应为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宗旨服务,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为此,我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调整应从以下三个角度为切入点:首先,保持优良传统,坚守工作底线,师范类院校所应有的日常工作我们要有效落实,工作方法以奖励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严肃处理学生不良行为为辅;其次,洞悉学生普遍心理、深入把握学生情况,针对社会与校园的热点问题开展同学生的平等交流,兼顾思想引导的教育方式;最后,合理分配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且饶有兴趣的社团活动,加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突破学校以班集体为活动单位所造成的教育影响瓶颈。以上述理念为指导,我们在“安全文化节”的活动实践当中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以当代大学生注重网络信息分享、自身切实参与、追求实际奖励的普遍心理为出发点,在活动正式启动之前就开展了活动LOGO的征集活动。我们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以微信、QQ等社交工具为平台,所有参赛作品均以电子邮件形式采集,由负责承办活动的老师与学生干部在网上与参赛同学进行交流,说明活动以安全理念的传递为宗旨,鼓励学生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宣传标志,启发学生对安全一词应有内涵的思考,使学生对安全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其自身的安全观念。与此同时,QQ与微信的沟通增强了各学院之间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将网络社交平台从及时传递学生管理工作日常任务与通知学生生活学习信息这一功能单

一、自上而下式的传声筒转化为密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感情的工具。

第二,以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较重易于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公共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集体活动不太热心的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在举行本次活动开幕式的同时,要求参加活动的学院派出一定数量的观众,并邀请成都市消防支队龙泉消防大队为在场观众演练寝室突发火灾的应急方法。在演练结束后,由学校保卫处配合消防官兵,以自愿参与的形式,对在场师生进行灭火器使用方法的陪训。消防演练的开展不但在参与集体活动的问题上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明确遵守集体规则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操作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兴趣,也切实加强了他们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讲解员在活动中对师生提出的遇到突发安全事故要保持镇定、第一时间报警、合理选择逃生路线及时离开现场等建议,其适用范围不止于火灾事故,而是人们面对绝大多数突发安全事故时所应采取的最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此项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与自己生活学习联系最为密切的校园环境安全情况的认识,有效地加强了他们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心理素质,同时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体行为不当可能会给他人、乃至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不良后果,为其树立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其集体主义精神做了有力地提醒。此后,由副校长谢名春教授开展的寝室安全文化讲座,用传统的教育讲解方式,从寝室这一小集体入手,不断将个人安全责任扩展到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集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适应能力,减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负面情绪。

第三,以当下大学生虚拟环境交流较频繁,而往往轻视实际生活交往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将宣传海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PPT制作比赛、辩论比赛四个子项目活动同时开展,通过赛制的合理安排使四个子活动有机结合、彼此产生良性互动,如:将海报设计比赛中的优秀获奖作品,在校区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决赛的现场进行展示;将演讲比赛的校区决赛与辩论比赛的校区决赛共同举办。这样的活动安排,一方面使每一个参加单项活动的选手与观众可以对其他活动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交流机会,扩大了各项活动的影响力与安全文化教育的效果。在参赛学生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能够及时看到自己努力付出所获得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观摩,增强了其荣誉感也激发了观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演讲比赛与辩论比赛均以与学生生活安全息息相关的内容为话题,用社会发生的真实事件为案例,增强了参与活动学生的获得感。PPT制作比赛则在宣传安全知识的同时,使软件应用这一作为学生毕业工作后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得到其重视,参与活动的同学则在活动中得到了远多于活动内容的收获。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安排有效地整合利用了学校在正常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时比较紧缺的场地资源,节约了师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精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活动可能对其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因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同时也减少了活动的开销。

最后,以当前食品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为出发点,我们在活动闭幕式上,通过学生工作部部长朱建军平实的总结报告,运用传统的理念灌输方式再次向学生强调了安全对其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寝室管理、外来车辆管理、周边黑车摊贩治理的阐释,表明了学校采取严厉手段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决心。其后的颁奖仪式,在发放获奖证书的同时,我们为获奖学生分发奖金一万余元,在注重精神表彰的同时,遵循商业竞争时代应有的物质鼓励原则,以此对学生的功利意识做正确的引导,向学生证明参加集体活动与个人生活追求并不冲突且有所裨益,为学生适应社会规则打好基础。

文化内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发:首先,本次活动以入学新生为主体,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为主要目的,兼顾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培育、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无论学生工作的形式如何变化,其工作目标都是学生这一群体,教育之中融入人文关怀是我们有效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突出了“文化”教育的作用。诚如C.S路易斯在《人之废》一书中所言:“老教育是一种传承:人之为人代代相传;新教育则只是宣传。”在网络社交平台发展迅猛,资讯传播十分便利的时代背景之下,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因网络亚文化所滋生出的一些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不良思想倾向而为许多人所鄙薄废弃。被这种危险思潮所裹挟,许多高校学生管理的理念也都强调创新以适应当下学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却极少有人注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一重要论断,总是试图将学校的管理措施与应对学生现况挂钩,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尤其是适应集体、适应社会这一“使学生学会生存”的教育根本目的。因此,在本次活动当中,我们对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纪律要求比较严格,对社团组织活动的效果做了明确规定,不止于对学生做宣传,更采用实际手段促使他们养成集体意识、明确一个成年人理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进行了强调。其次,本次活动以工学院开展多年的安全论坛为基础,着重发挥本学院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丰富其他专业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是在校学生第一任务”的认识为目的。针对学生中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所普遍存在的“学校是小社会”、“学习知识对未来发展并无决定作用”、“情商与人脉是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等思想做有力地矫正。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功利意识的正确定位,在实行奖励机制的同时,使学生明确“先义后利”这一正确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反对因过往形式主义宣传“重义轻利”的错误观念使学生产生矫揉造作、言行不一的虚浮作风的同时也反对当下“唯利是图”的社会思潮对学生行为的错误引导。最后,我们通过对入学新生参与本次活动的要求与引导,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涯有一个合理地规划,在自觉对其参与活动所得产生反思之后,达到“认识自己”这一为人生的目的。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思考 篇6

摘要:学生公寓是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重点。公寓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本文就公寓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公寓;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分类号:TU714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6—7个小时在公寓活动,如果加上晚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公寓度过。而且公寓人员高度密集,是高校安全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公寓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学生宿舍安全问题就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公寓安全存在的問题

大学生在公寓的时间居多,学生公寓的安全已成为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高校扩招,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地,目前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公寓内部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如热水器、公共生活区等。以我校为例,全校1万多名学生一个热水房,且靠学校一端,有许多公寓里的学生住的离水房远、楼层高。需要热水时走到很远,且热水定时供应,过了供水的时间学生就打不到热水,生活不便,就偷偷选择违规电器加热棒在公寓内烧热水。另外,公寓内部没有设置学生公共生活区,供学生使用生活必需的大功率电器的区域。如冬季学生洗完头发以后,冒着被处理的危险偷偷违规用电,选择在公寓内使用大功率的吹风机把头发吹干。学生违规使用大功率违规电器,直接加大了公寓电路的负荷,也增加了公寓危险的系数。而这些,皆因学生公寓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造成的。

2、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多是临时从由学校周边的失地农民担任,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管理还存在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不利于和谐公寓的建设。由于部分公寓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和清除,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使得事故更加容易发生。

3、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公寓安全缺乏足够的重视

学生在公寓经常出去不锁门,又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钱包等随意摆放,以为到卫生间或水房或到邻寝时间短,这增加了贵重物品丢失的风险。我校是工科学校,男生居多,有些学生烟瘾大且不注意安全。在宿舍床铺上吸烟并随意将烟蒂放在铺下或者乱扔。学生虽然知道学校禁止学生在宿舍内抽烟,但仍会存侥幸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以为然,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不会被宿舍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查到,更不会认为抽个烟就能失火,他的行为会导致火灾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另外随着电脑的普及且进入公寓,学生公寓电脑数量增加,由于电源插头少,学生乱拉电线,造成电力设备常常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有的学生经常把电插座、充电器放置在床上、被子下面等等,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二、公寓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

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刚进高校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但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学生工作部与保卫处对他们要开展安全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危机的演练。通过这些活动的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公寓案件发生。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开展安全、法制为主题的班团会,定期开展安全、消防等自查行动,将安全观念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并适当加以引导,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安全行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学生公寓安全事故的发生。

2、逐步完善公寓基础设施,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

在学生公寓每一区或每个楼层最少安装一台热水器,方便学生生活。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学生在公寓内频繁使用加热棒等违规电器,也会减少给公寓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在每一楼层设置公共用电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学生可以付费使用电吹风等大功率电器。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冬季早晨洗头,避免因头发淋湿而感冒。设置公共用电区域,也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加强公寓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加大公寓管理中的安全防范力度

公寓安全管理人员在学生公寓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支文化素质较高、具有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对高校学生公寓安全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公寓管理人员各种培训,多开展安全、消防、突发事件等方面应急措施培训,提高公寓管理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加强在岗人员的思想政治、文化知识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业务能力,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4.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作用

在大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是公寓安全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寓安全要依靠学生来开展工作,发挥学生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动员宿舍中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等力量,调动其自身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公寓安全管理中来,成为管理者的一部分。构建群防群治的安全网络,实行一级抓一级,一层对一层负责的工作制度。即形成寝室长对舍务部负责,舍务部对老师负责,老师对学校负责的工作链。发现隐患,第一时间逐层上报,做到不隐报、不漏报、更不能谎报。安全检查工作做到反复抓,层层管,真正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三、结论

学生公寓安全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生命。学校各相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大家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才能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稳定开展。要切实保证学生公寓的安全,必须从提高管理人员责任心、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完善学生宿舍设施等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公寓生活环境,携手共创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赵玉发.浅谈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杨琳琳.关于高校学生宿舍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尹勇培.高等院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科技创安版),2013(3)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篇7

一、高校学生公寓失窃案件的特点

作为学生在校集中住宿的场所, 学生公寓失窃案件与一般小区或其他公共场所相比, 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时间集中。

由于一般短假或夜间, 学生没有上课的时段, 每个学生公寓基本有人住守, 小偷不敢轻易下手。学校寒暑假等长假期间, 学生贵重物品携带回家或集中保管存放, 盗窃收益不大, 一般也不会发生失窃。学生公寓失窃一般发生学生在学校正常学习和生活期间, 而且多发生于上午或下午第一、二节课, 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另外, 老生离校和新生入学期间, 由于人员进出频繁, 闲杂人员易趁机混入公寓伺机盗窃。

2.连续作案。

由于目前学生公寓普遍采取按院系、分年级统一集中住宿, 一层楼多个宿舍学生往往同时集中上课, 多个宿舍连续失窃的案件呈现多发态势, 特别是建筑结构复杂、弯道死角较多的大型联体公寓更易发生此类案件, 引起的震动和不良影响也更为严重。

3.手段多样。

盗窃分子摸清学生住宿的时间规律, 采取毒辣手段, 撬开门锁或翻窗入室实施大胆盗窃时有发生;采取“钓鱼”, 将晾在走廊、阳台等处的衣物盗走, 也是常见的失窃方式。另外, 主人不在或主人虽在公寓但稍有不备, 小偷乘虚而入, 顺手牵羊偷走手机、相机等小件贵重物品, 在公寓失窃案件中也占有相当比例。还有偷配钥匙, 预谋行窃的。

4.责任难分。

由于学生公寓住宿人数众多, 学生之间和门卫值班人员短期内无法全部认识住宿学生, 部分外来小偷以找人、卖东西等名义或直接冒充本栋住宿学生混入宿舍行窃。同时, 由于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 部分学生一时见利忘义、铤而走险实施作案。因此, 公寓失窃后, 由于内盗外盗责任主体不易区分, 无法明确责任。

二、当前高校学生公寓失窃多发的原因分析

学生公寓失窃案件不断呈现多发、易发态势, 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和不断开放的校园, 是学生公寓失窃的大环境。当前, 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各种暴力犯罪、盗窃、抢劫、经济犯罪等, 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安全感。以上犯罪案件中又以盗窃案件为多, 占了80%以上。一段时期以来,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 内部治安相对单纯安定。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校园日益呈现社会化格局, 内部治安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校园的日益对外开放, 高校与社会的接触更加频繁, 大量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流动人口素质参差不齐, 鱼目混珠, 防不胜防。

2.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不足, 为盗窃分子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 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了解不够, 缺乏许多基本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 贵重物品保管不当, 随意丢放而脱离自己的视线, 因此常被顺手牵羊者轻易得手。对陌生人缺乏警惕, 甚至部分学生不遵守管理规定, 私自留宿外来人员、为他人配制本宿舍钥匙等, 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以上这些, 为盗窃分子提供了许多可乘之机, 也是造成学生公寓容易失窃的主观原因。

3.公寓硬件设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安防设备。考虑防火安全或建筑美观等原因, 学生公寓通道出口多、建筑结构复杂, 巡视死角多, 小偷易于藏匿或逃脱, 部分门窗及外走廊缺乏防护设施, 盗窃分子攀爬容易。另外, 由于住宿人数众多, 人员进出缺乏门禁系统, 外来人员不易分辨, 同时, 由于没有内部监控设施, 外盗作案、内盗也会同时混水摸鱼。

4.管理不严, 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目前, 大部分公寓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 年龄结构偏大, 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管理不到位, 责任心不强, 对进出的可疑人员不能及时发现, 对宿舍检查巡视不深入、不细致, 导致人员、物品进出管理和安全巡视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

5.个别学生侥幸盗窃, 甚至走上不归路。随着复杂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个体构成也出现多元化, 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学生存在道德、经济、心理状况等各方面的不平衡, 部分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个人价值观一时产生偏差实施盗窃, 甚至凭着侥幸心理走上长期盗窃的不归路。

三、加强高校学生公寓安全防盗的对策

1.构建“五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安全防范机制。

公寓安全防盗是全校的大事, 单靠少数部门的有限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安全, 甚至在发生问题时出现相互抱怨和推委。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后勤、学工、保卫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及住宿学生的相互理解与融通协作, 共同构建后勤、学工、院系、保卫、学生“五位一体”、群策群防、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防范机制, 做到事务管理、思想教育和自我成材的有机结合, 克服管理与教育脱节、各方信息不畅通的现象, 增强公寓安全管理的生命力。后勤部门重点保证公寓人员进出管理及内部巡视检查, 主动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 及时发现和反馈矛盾和问题, 争取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学工部门及各院系重在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引导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文明有序住宿, 协助做好各项应急处理;保卫部门则要加强校园整体治安及对公寓的安全检查, 督促落实安全责任;学生自治组织要与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 营造民主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氛围, 调动学生参与公寓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导性, 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2.严格人员进出管理, 防止外盗、震慑内盗。

公寓失窃案件中外盗与内盗相互交织、责任难分。外盗得到有效防止后, 内窃人员也不敢轻易混水摸鱼。目前, 公寓防盗重点在防止外盗的的基础上, 震慑和减少内盗。一方面, 加固寝室门锁, 落实防踹、防撬、防插“三防”要求, 提醒学生加强警惕, 同时, 减少公寓公共进出口, 在公寓楼外围增设防爬装置, 另一方面, 公寓管理部门必须严格人员进出管理, 尤其是在学生集中上课的关键时段, 要加大内部巡查范围和频次, 杜绝闲杂人员进出。条件好的高校, 可以人防、技防结合, 引进刷卡或指纹门禁系统, 或者安装闭路监控系统, 帮助管理人员有效掌握人员进出和公寓内部公共区域人员活动情况。

3.优化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强化安全值班管理。

目前高校公寓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年纪偏大、体力较差、文化素质低的现象, 人员进出管理和内部巡视检查制度往往落实不是十分到位, 更无法承担对部分违纪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生平等交流的能力。同时, 由于公寓管理人员上岗及吃住睡全在值班室, 工作时间与私务时间难以区分, 容易造成人员脱岗管理断档现象。加强公寓安全管理, 一方面必须优化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充实体力好、文化较高、责任心强的年轻同志, 同时, 要加强队伍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快速掌握住宿学生情况、多方有效沟通能力、安全管理技能和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理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改变值班人员上岗方式, 明确各人上岗时间区段, 对部分大型公寓适当增加流动岗人员, 同时, 大楼内部卫生保洁人员也可以承担兼职安全巡视员职责, 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全面落实“谁在岗、谁负责”的安全责任制。

4.调整住宿安排, 实行年级“插花”住宿。

目前, 学生在公寓内的住宿都是按院系分班级集中住宿, 学生集中上课时间, 往往会出现整层公寓空无一人的现象, 盗窃发生时无人知晓, 而且常常是连续多个宿舍同时被窃。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可以在安排住宿时, 同一院系住不同楼层、不同班级间隔住宿, 一方面, 有利于不同院系、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日常学生、生活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 基本可以保证每层公寓不同区域时刻有人, 增加盗窃分子作案时间难度, 更可以避免多个宿舍连续被盗的发生。

5.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大学生是公寓住宿的主人, 也是失窃案件的直接受害者。由于学生群体住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作为公寓防盗主导力量的大学生, 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责任意识, 往往忽视自身的作用和责任。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防范能力, 安全防盗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着“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 公寓管理和学工部门应尽力履行告知责任, 在公寓公共场所, 张贴安全标语和警示标牌, 将安全知识、管理制度向学生进行友善提醒, 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度化、日常化, 帮助学生居安思危,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不让坏人有机可乘, 尽量避免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差错,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 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宣传,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保护自己的同时, 不去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不危害社会, 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面临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 公寓防盗工作不能一劳永逸, 只有不断分析客观形势和不断变化的不安全因素, 积极摸索内在规律, 实施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公寓安全管理模式, 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 才能打造全方位的立体安全防护网络, 才能切实保障学生住宿安全。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作为一个群体住宿的特殊公共场所, 频繁发生的失窃案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多种原因。打造全方位的立体安全防护网络, 营造平安住宿环境, 必须不断分析客观形势, 实施多方协作、相互融通、齐抓共管的公寓安全管理模式, 采取切实措施, 强化并落实各方安全责任。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防盗安全

参考文献

[1].宋江浩.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高教高职研究, 2007 (34)

[2].章学军.高校内盗案件及其对策探讨.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

[3].刘仁忠, 蔡贤浩.关于高校校园治安问题的调研报告.湖北社会科学, 2006 (12)

[4].沈惠章, 李赛杰.新形势下高校治安问题探析.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篇8

(一) 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定义。

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是指高校为了保障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安全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也是指高校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 分析和研究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 防范和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 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留学生安全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 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背景。

留学生教育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拓展,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国家十分重视在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指导下, 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高校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层次逐步提高。

留学生安全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点建设方面。随着对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被众多国家认可和接受, 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迅速增多, 这对高校外国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需要大力提倡和开展对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究和实践, 实际调查分析高校留学生的安全隐患, 努力从机械防护和人员防护两个方面入手, 及时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通过实践、调查本国高校现行的留学生安全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对比分析国外高校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模式, 总结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完善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指导, 推行新的留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二、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意义

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理论探索和研究, 以及实践, 促进高校加强和完善对留学生的安全管理, 不断增强安全管理工作效果, 对高校自身建设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探索有其具体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一)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经济运行继续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衡量一所高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的标志之一。留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一个数量众多的群体, 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完善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对发展和促进高校留学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一方面,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 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留学生层次的日益提高, 对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 做好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是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必要内容。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 可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保障留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是高校全面开展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面对这样一支复杂的留学生队伍, 如何管理就成了留学生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要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 还要关注文化差异, 做好留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管理。防止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 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 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三) 加强留学生安全管理是促进高校间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使者, 留学生的多寡和层次高低是交流水平的重要标志。来华留学生工作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加强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扩大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的重要渠道, 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留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 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 其中保障留学生的安全是基础。因此, 健全和完善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策略

留学生安全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必要环节。高校对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究和开展, 既要基于我国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现行法规的具体特点和具体高校的行政法规和高校特色, 又应该考虑到留学生的文化背景, 考虑到国际教育和管理的形式,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学习外国高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 高校对本国学生和留学生趋同管理。

来华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环境等的不同, 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特殊群体, 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不同, 留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留学生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对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高校不能笼统地遵循同一套管理模式和流程。目前许多高校把留学生集中起来和本国学生实行分开管理, 留学生学习、生活区域都划分开来, 专门安排留学生教师, 建设留学生公寓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服务和安全管理, 从而维护留学生在校秩序和各方面的安全。

但是, 这样集中管理留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留学生和本国学生隔离开来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留学生融入中国的社会和学校生活, 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也不利于本国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同时容易在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造成人为的界限和隔阂。因此, 让留学生和本国学生融合成为一个集体, 实行趋同管理是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在趋同管理的同时根据实际做到同中求异, 既能有效地管理留学生, 保障他们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以及人身安全, 又能消除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隔阂, 使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互帮互助, 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 融入中国社会。

(二) 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

留学生管理的国际化重点是管理规范化。实现规范化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合理的留学生管理规则、章程、制度, “有法可依”才能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 保证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1]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发展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直接面对国际评价和国际竞争, 我们应以管理国际化为基本方向, 学习先进国家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结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改革和优化留学生的管理体制、管理方法, 使之与国际接轨, 更好地促进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事业正快速地发展, 但就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和地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整体实力不强、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弱、办学国际化思路不宽等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因此我国各高校应学习吸收外国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使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 走国际化道路, 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三) 实施一体化和协作化一体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模式大约有两种:一体化管理和协作化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把招生、教学和后勤服务工作都归口于留学生中心, 实行统一管理, 统一指挥。协作化管理是把招生、教学和后勤服务工作按职能分给各个负责部门, 各部门协调配合。实践证明, 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 体现管理与服务的一致性, 管理部门能集中掌握学生的动态, 及时调整管理方法, 加强了管理者、教师、留学生三者之间密切联系,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从发展高层次学历生的角度来看, 这种体制又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为的分离隔阂, 不利于学习和交流, 不能真正融入学校和社会。

高校应该实施综合安全管理模式。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即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综合一体化管理和协作式管理, 既具备一体化管理统一管理指挥中能充分利用资源和人力、节约时间等优点, 能克服其职责混乱不分的缺点, 又具备协作化管理职责清晰、协调合作的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各高校应该基于自身的特色, 不断探究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可行模式, 努力使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面都参与管理, 营造一个安全的管理环境。特别要加强对校外住宿学生的管理与服务, 保持与他们的联系畅通, 对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并与学校保卫部门和公安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 最大限度地保障校外住宿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防范和减少相关治安案件的发生, 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实处。[2]还比如, 有的学校为每一位外国留学生配备了一位中国学生, 建立了互帮互助小组, 不仅帮助外国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使其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而且有利于建立管理人员与外国留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3]

此外, 留学生安全管理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仅是高校的任务, 而且是全社会应该关注和重视的任务。政府和社会应该为高校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可以借鉴外国高校的管理模式, 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 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 政府和社会要为高校提供人员、财政、物质、后勤等方面的支持。

四、结语

为了使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理念更加进步, 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层, 社会和高校都致力于管理层面的研究探索, 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 结合我国高校和社会的特点, 提出更多可实行的新型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理念和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 管理工作会更有效, 高校教育发展会越来越好。

摘要:留学生安全管理是高校留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一些实行留学生教育的高校的调查研究, 探究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新理念、新策略, 为高校对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定义,意义,工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103) .

[2]于淼等.试论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7) :131-133.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9

1.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 对于法律知识和道德判断有一定的认识, 加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所以高校往往给予大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生活时间。但由于大学生思想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 对事务的处理有时比较偏激,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导和诱惑, 而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 由于高校部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 或者是现实条件的制约, 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问题有待研究。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潜在问题。

进入大学后, 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工作人员会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 指引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 处理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 但要完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学生活逐渐深入以后, 学生与学生或者与教师的交往越来越深, 由于思想观念或者是生活习惯的不同, 矛盾逐渐产生。此时学生由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缺失, 往往会造成比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 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问题, 导致矛盾激化, 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针锋相对或者是冷战的情况, 由于时间的积累, 矛盾的扩大, 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出现伤人事件, 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对于自我认可的追求, 很多学生违背校园管理的规定, 进入社会不良场所或者接触一些社会闲杂人员, 在受到诱惑或者不良指引以后, 导致伤害家人朋友甚至危害社会, 触犯法律的事情发生。这类事件由于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大学安全管理人员, 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1.2 互联网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大学校园基本普及互联网。大学生在接受多年教育以后, 一方面对于科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 另一方面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 所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 互联网技术对于大学生来说早已熟练掌握。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加之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网络中的任何信息, 这对于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大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 对于信息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 一些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进而形成偏激的思想或者作出偏激的行为, 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而网络安全及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指导工作只能通过安全教育进行提前指导与预防, 现实的管理工作比较困难, 加强互联网安全问题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3 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近年来, 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严重, 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数据表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0%, 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10%, 最严重的已占1%。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某些反常或恶性的安全事件更凸显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 因此提前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困难, 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往往比较难以控制或者预防。因此, 对于学生安全工作, 高校的辅导员仍然需要从教育入手, 预防为主, 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点抓。

2.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 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久发展, 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安全教育作为头等任务,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开展。

2.1 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 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首要课程。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必要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以外,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班会课的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及优秀学生表彰等, 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进而形成成熟的认知观、价值观, 并以之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 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 防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偏激行为产生, 出现安全问题。

2.2 日常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修课。

由辅导员和大学后勤安保部门合作的安全教育工作,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提升其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安全是大学生生活安全的基础, 包含生活安全、活动安全、财务安全、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在安全教育开展过程中, 除了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防护技能的教育外, 高校还应通过案例讲解、海报宣传等活动, 不断根据社会和大学校园的变化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 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的安全知识, 在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2.3 法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国家在校园内进行法制知识的普及, 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 知道最基本的法律规定, 并良好遵守。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完善的法制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要。

法制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班会课形式, 或者是法律教育片收看、专家讲座、校园法律活动周活动等形式开展, 从最基本的法制安全教育到大学生犯罪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

2.4 心理辅导与咨询为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提供保障。

现阶段, 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 大学校园内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室, 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教育课, 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培养健康心智。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辅导员往往根据心理教师的指导, 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课程, 同时关注学生的现状, 及时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情绪问题, 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3. 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

根据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及高校的相关举措, 文章通过研究, 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做进一步分析, 使研究有利于强化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

3.1 实行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保障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 有利于从重点方面把握学生工作的内容, 同时从细节着手, 完善学生工作。由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大学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 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能够在责任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动态,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必要的指导, 纠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因此,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 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发挥出来。

3.2 建立学生骨干队伍, 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 建立专门的骨干队伍进行安全教育的落实工作。一方面, 让骨干队伍成为学生的通信员, 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并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 指导骨干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之间信息的传播, 将安全教育更深化, 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3.3 辅导员自身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 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教师, 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在安全教育开展之前及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一方面要与高校的专业部门合作, 例如后勤安全部门、心理健康咨询处等等, 来加强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通过培训班、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形式, 丰富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 并学习其他辅导员老师安全教育的经验, 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4. 结语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安全教育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防止安全事件的产生。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 通过思想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能够有效地提升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学辅导员可以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并建立专门的学生骨干队伍, 让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路长胜.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7) :243-243.

[2]林桂红.浅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10 (5) :140-143.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10

一、当下学生宿舍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隐患

(一) 用电安全隐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量电子产品和通电设备被学生在宿舍中使用, 其中不乏变压器、移动电源等新进电器, 也存在热得快、吹风机、暖手宝、电饭锅、电熨斗等宿舍禁用的大功率电器设备, 甚至还有伪劣电器。同时, 这些电器设备的不恰当使用和不安全存放大大增加了发生用电事故的可能性。

(二) 消防安全隐患

消防安全一直是室内空间安全关注的焦点。学生宿舍楼属于人员密集型场所, 大学生又缺乏安全逃生的演练, 一旦发生火灾, 后果非常严重。然而, 在这样的形势下, 宿舍仍存在抽烟、点蚊香、用蜡烛等使用明火的行为。不安全地使用电器设备也容易引起火灾。

(三) 财产安全隐患

当下学生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 无论是对于钱款, 还是对于手机、电脑、相机等贵重物品的保管能力与保护意识都还是比较滞后的。例如:手机、电脑、相机等贵重物品常随意置于桌面或放在储物柜中, 没有上锁以及随手关门的习惯都增加了失窃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行为安全管理模式探索

行为安全, 简称BBS, 主要是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 促使人们形成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做出安全行为, 即通过对学生在宿舍中的不安全行为的行为收集、诱因分析、实施干预和结果反馈, 按照“行为—诱因—干预—结果—反馈”的模式, 对学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循环管理, 促使良好安全氛围的形成, 从而提高学生宿舍的安全水平。

把抓安全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都放在学生身上, 即抓行为安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安全, 抓行为安全的基础是依靠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高校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宿舍的安全防控中, 通过观察不安全行为并收集相关数据, 对个人行为过程进行干预,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提出解决办法, 然后再次进行过程干预和结果反馈, 适时地调整管理模式, 以形成良性循环。

三、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在高校学生宿舍安全防控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理论, 笔者建议以郑州大学成立的学生宿舍自律委员会为例, 依靠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 以安全检查表为载体, 多部门协调管理, 将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学生宿舍的安全防控中去。

(一) 不安全行为的识别与收集

高校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座谈、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行为收集, 将大学生在宿舍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宿舍物品使用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等详细如实地记录下来, 并进行分析。高校要列出系统、完整的安全检查表, 重点包括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 避免学生自律委员会在检查过程中的走过场和盲目性, 从而提高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二) 针对“不安全行为”的分析

基于大量的调查问卷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笔者发现只有约60%的学生对宿舍安全有较高的关注度。而私拉电线、滥用变压器、抽烟、点蚊香等使用明火的行为在学生宿舍中仍屡见不鲜。高校可以通过对不安全行为人的严格管理, 对他们加强安全教育、检查和督导, 使其明确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安全性, 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从根本上防微杜渐, 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 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不完善, 无法满足相关需求也是不安全行为发生的重要促因。针对此因, 高校应当联系后勤保障部门, 解决不合理的方面。

(三) 事先传达安全行为的干预方法与要求

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应用事前预防的基本原理, 通过事先传达安全行为的干预方法进行管理, 这有利于形成安全行为先入为主的思想和环境。走近学生, 深入接触,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是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前提;开展日常教育, 宣传安全相关知识与安全事故案例,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坚持安全的行为举止是基础;进行过程干预, 改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是补充和保障。这三个关键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大量、细致的工作。

(四) 形成良性循环的结果反馈

观察不安全行为并收集相关数据, 进入一线场所了解一线资料, 对正确的行为给予激励, 对不安全的行为在出现时就进行纠正和指导, 对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后期解决, 这对于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进行理论分析, 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规律, 提出解决办法, 并协调各部门进行过程干预。例如:结合学生自律委员会的检查情况、辅导员的走访情况与后勤的管理情况, 综合结果反馈, 适时调整管理模式, 并对个人行为过程进行干预, 阻止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并反馈相关的结果。

四、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模式是一项有效的、实际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宿舍安全防范方法。其重点在于通过调研, 制作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安全检查表, 加强安全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同时, 高校要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宿舍安全知识宣传, 协调多部门的管理, 综合多次循环结果反馈, 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以期为学生提供整洁、舒适、安全的宿舍生活环境, 保障学生的安全及日常生活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尹勇培.高等院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 2013, (3) .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11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问题表现

综合分析高校学生公寓内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人身安全问题。高校学子是家庭之希望、祖国之栋梁,他们的人身安全往往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高校学生数量逐渐增长和高校管理社会化程度日渐深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负面影响逐渐扩大,其中在公寓内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尤为突出。2002年贵州省各高校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3人,2005年上半年北京有25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引起的恐慌至今未能平复。学生公寓宿舍内的学子来自全国各地,各自的性格、兴趣偏好、起居习惯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容易引发宿舍内部的冲突矛盾,甚至导致人身伤害事故。

2.财产安全问题。公寓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各种财物的主要存放地。近年来,许多学生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电脑、手机、相机等高档用品,这些成为盗窃分子偷窃的主要目标。盗窃案在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案件中是数量最多的,大约占90%以上。以“高校盗窃”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可找到相关网页约1150000篇,而且多数报道的案件涉及财产数额巨大。2006年北京警方破获了当地最大的高校系列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韩某从2004年起作案数十次,盗窃电脑、手机、MP3、MP4、电脑配件等财物总价值数十万元。

3.消防安全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高校学生公寓内使用的电器日趋增多,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难度随之加大。主要安全隐患包括自购床头灯、电脑、复读机等学习用电器大量增加;学生私拉电线,在公寓内使用电饭煲、电炒锅、电熨斗、电吹风、热得快等违规电器;使用不合格电插座、接线板等劣质产品;电视、CD、VCD机、洗衣机等使用后不切断电源;个别学生在公寓内焚烧报纸杂物、乱扔烟头等。早在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全国高等院校共发生火灾700余起,死亡30人,烧伤7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00余万元。

4.政治安全问题。受国际政治局势、国内治安形势的影响,恐怖主义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极端主义分子、“法轮功”邪教分子、台独分子对中国内地实施的恐怖、破坏活动愈加频繁,高校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阵地。部分西方国家将我国青年学生作为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的首要目标,政治安全问题给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增加了新的任务。高校学生公寓作为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管理不严而导致的人员混杂情况容易给不法分子制造活动空间。另外,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也为某些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进行别有用心的政治煽动和政治动员提供了便利。

5.心理安全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学生群体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期望值也很高,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曾对2639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分析,其中曾在一年内产生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受测学生总数的2.4%;表现异常人数高达196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作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以上是五种常见于高校公寓内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交通安全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安全现象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往往是几种安全问题交织杂陈,这也使得高校公寓内的安全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事故来看,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在安全管理制度上,上至高校相关管理机构,下至具体管理人员,均未能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异常重要的公寓值班人员的管理制度设计上,由于公寓建筑的物业管理性质与学校垂直管理体系的矛盾冲突,使部分高校学生公寓在值班人员的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约束机制。部分高校学生公寓特别是校外公寓尚未配备值班人员,缺乏安全管理的第一道关卡。即使是配备有值班人员的公寓,因部分人员责任心不强,往往无故离岗,或者在岗而未能履行本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安全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安全检查不深入、不细致,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和予以清除,使得事故更加容易发生。更有部分管理人员带头违反规定,擅自使用违规电器设备,对外来人员出入宿舍楼不闻不问,放任小商小贩进入挨门兜售货物等。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虽然许多高校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但学生对此置若罔闻,安全意识极其淡薄。一些学校的学生宿舍拥挤不堪,电线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现象屡禁不止,火灾隐患突出。一项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敲响警钟:52%的被调查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不知如何使用灭火器,43%对安全规范抱有侥幸心理。此外,一些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私自留宿外来人员、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或为他人配备本宿舍钥匙等行为时有发生,看到陌生人进出宿舍楼也漠不关心,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3.安全设施陈旧落后。公寓安全通道不畅通,安全设备陈旧,安全设施不全,如安全应急出口堵塞,消防栓陈旧,灭火器数量不足或失效。加之学生居住混杂,搬动频繁。许多学生公寓楼没有应急疏散预案,如果有电缆或其他物品发生火灾,人员得不到及时疏散,后果不堪设想。国内各大学目前仅着重于学生公寓楼的基本建设,对于楼内的安全设施投资重视不够,除少量的灭火器、消防栓外,仅有少数高校安装有现代监控设备,难以满足公寓的安全管理之需。据四川省消防部门对部分高校消防工作的调查,消防资金投入有保障或有基本保障的高校仅为被调查总数的31.3%,而消防设施与装备不达标的却占39%。

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 篇12

一、大学生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社会矛盾凸显期”引发的道德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 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社会诚信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对诚信的坚持以及和谐的心态逐渐下滑, 而对物质、短期利益、欲望的追求则逐渐加强, 引发了社会的一系列矛盾。

2.社会结构和家庭教育的问题。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 当前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2015年5月,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 留守老人接近1/4, 留守将成为常态家庭模式。不圆满的家庭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 而隔代教育也使得他们缺乏沟通和交流, 这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二) 内部因素

1.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内容单一。安全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以及高校、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 安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却处于边缘化境地。学校对于安全教育缺乏科学化、体系化、长远化的认识, “安全工作做得最好, 就是不出事, 投入很大却看不出成绩”。因此, 很多高校对于安全教育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安全课程没有学分、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学生大学4年的安全教育课仅仅是新生教育中的“2小时”。

2.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较差。目前, 高校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青年人, 由于独生子女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而他们从小就受到学校和家长的保护, 自我控制力较弱、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技能相对欠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加之他们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 缺乏基本的社会认知和应对能力, 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所以, 一旦出现危机时刻或经济、 情感、就业等问题, 由于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和心理准备都有所欠缺, 极易成为各种不稳定问题的受害者。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机制的体系化构建

(一) 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机制

高校的安全稳定, 事关学校的科学发展、事关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首先, 高校的安全稳定保障工作, 要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机制。在校党政统一领导下, 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和后勤部门具体负责, 各部门落实自身具体的安全稳定职责和义务, 并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沟通、信息共享;各学院负责本学院学生的日常安全稳定教育工作, 并与上述部门之间相互协调, 相互合作。

(二) 完善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建立“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四级安全稳定工作网络和信息反馈渠道。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小组负责制订整体的安全教育计划, 统筹协调各部门安全稳定具体工作以及突出情况形势下进行决策等任务;学院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由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 (副) 书记负责, 认真开展本学院的安全稳定教育工作, 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各种不稳定因素;年级层面的安全工作由各年级辅导员负责,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日常状况, 使学校的各项安全稳定教育计划落到实处;在班级层面设立安全稳定联络员, 负责了解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状况, 及时反馈班级的不稳定因素或个人问题, 遇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反馈信息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处理。

(三) 多策并举、强化合作, 实现安全教育实践的全覆盖

安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大学生安全行为能力及处置突发情况能力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来说, 安全教育实践课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在设置安全教育课程时, 应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多开设操作性强、参与性高、效果好的安全教育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的措施和技巧, 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 (11) .

[2]唐碧华, 姚远, 朱渊.加强大学生安全管理的意义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

[3]李少奇, 郑丽萍.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2 (3) .

上一篇:性质、目的和任务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