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24-10-19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1

大学生需要接受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人们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愿景就是理想, 理想和幻想、空想是有区别的, 理想能够实现并且有一定依据。而信念则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是引导人生前进的向导, 是贯穿于人生的命脉, 也是一种精神动力, 支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政党和民族精神的支柱, 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势必不会有坚定的民族精神, 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是最致命、最危险的, 要保证一致的向心力和强盛的凝聚力,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信念应有三个层次, 即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信心。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

(一) 部分存在模糊性和片面性

在当前经济的大环境下, 社会组织形式、经济成分以及社会意识都趋向多元化, 并且具有多变性, 不同种类信息以及各种社会思想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影响, 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和倾斜的问题。部分大学生没有深刻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复杂, 对社会缺乏信心,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偏差, 缺乏社会责任感, 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心理素质低下。

(二) 整体健康和积极向上

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生主流的思想是健康并积极向上的, 对我国提出的拥护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梦持高度赞成的态度, 对关乎社会、国家以及切身利益的大事高度关注, 有强烈的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 有充足的信心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一) 加强理论学习

马克思理论能够有力支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首先, 辅导员要带领学生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第二,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如探讨式、案例式、讲故事等, 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兴趣, 进而深入思考, 为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第三, 辅导员要和学生展开平等的、面对面的交流, 敞开心扉, 尽量不用空话、大话和套话, 让理想信念教育更加有趣鲜活;第四, 辅导员要积极利用各种可用的教学工具, 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例如, 可以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 还可以使用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网上开展研讨会, 为学生表达自身诉求建设渠道。

(二) 采取针对性教育

在世界信息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 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观念相互交流与融合, 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让他们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行为和心理。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 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信息库”, 和学生平等、和蔼的交流, 切忌高高在上, 而是要尊重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性, 将学生人格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三) 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

辅导员应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实现具有时效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完成学业, 还要面对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压力等, 如果辅导员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就事论事”, 无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对理想信念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 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因此, 理想信念教育要站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角度上进行, 学生和辅导员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让学生敢于向辅导员表达自己的心理诉求, 这样辅导员才能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人公的使命感、归属感, 培养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际问题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桥梁,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系统解答学生的疑问, 以问题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 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介绍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最后分析了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培铭.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科技资讯, 2014 (10) :243.

[2]朱喜坤.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6) :85.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2

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关键时期。学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回生活,学回做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 只图舒适,缺乏目标,学习上懒惰,没有吃苦精神,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缺乏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爱人爱自然的博爱精神。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1

半途而费。对于孩子们的种种不良习惯,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

小学生理想信念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网络教化的正面作用弱化,负面作用强大;

二、学校理想教育重视并且擅长静态的概念定义,但是在个人行为和理想目标的过程联系和工具价值方面缺乏系统的教材、教法和教学体系准备,这样的教育可以应付考试,可以形成审美意义上的向往,但是不会成为真正的人生奋斗目标;

三、现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但是又缺乏世俗化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实力意识、机遇意识、合作意识。由此形成的是缺乏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的个人主义,这样的个人主义还称不上世俗化的个人主义;

四、现在学生对于正统理想观念的偏离不是证伪意义上的理性见解,而是一种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情绪化反应。

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在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首先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具体做法是:

第一、开展诚信教育。我们在小学生中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坚持崇德求实、关注情感、关注生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给诚信教育活动注入时代的内容。坚持把诚信教育与落实行为规范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链接,与养成教育相融合,为学生开拓了诚信高雅的文明世界,互助互爱的人际世界,优美善良的心灵世界。时间:第十一周-----第二十周。

第二、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实践中,广泛进行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和命运,把个人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时间:第一周----第十周。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校而言,说到底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蟠猫中心小学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3

摘要: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党员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用“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43-02

收稿日期:2014-12-22

作者简介:何桂玲(1985-),女,广东嘉应学院,副科级辅导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梅州/514000)

陈惠如,广东嘉应学院学生。(广东 梅州/514000)一、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201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图片展《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个人未来前景的美好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丽憧憬,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

二、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师生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实现,它关系到高校师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和社会认识,它是决定“中国梦”伟大构想实现的精神核心。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状况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广大党员对于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的认同程度是比较高的,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东西方文化多元化发展和多媒体网络爆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自于国际、国内、高校师生主体等诸多因素的挑战,制约了良好的信念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党员在理想信念方面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党员被某些不良的、消极的、落后的思想政治观点所迷惑,对我们国家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存在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趋向,把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脱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高校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 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之间的有机联系

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高校党员个人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中国梦”体现着包括高校党员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国每一个高校党员的命运,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从集体意识来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具有强大的指引、凝聚功能。另一方面,高校党员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高校党员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高校党员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为此,我们应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四、当前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高校党员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信息等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另外,一些高校党员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对他人不关心,忽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和人民利益背道而驰。

五、“中国梦”背景下助推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中国梦为向导,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

新时期推进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以中国梦作为思想向导,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在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面向全体师生,将中国梦作为价值引领,分层次、分主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高校要加快完善课程体系,尽快构建和完善以爱国主义为原则,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理想信念为核心,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另外,要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传统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究式等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热点讨论、主题辩论、调查研究、师生对话型、自由发言及情景交流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主要阵地,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理想信念内容应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结合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点和政策,全面深刻剖析当前国内外出现的敏感、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用我党最新的理论观念武装高校党员,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内化理想信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想信念教育也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课程除了传统的观看视频、大讨论等外,应该积极引导大学走进社会,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如: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专业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通过调查研究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体验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为人民谋福祉的大无畏精神,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从而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自觉将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激发起强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四)以红色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形式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认真研究决定,寻找文化教育与活动的有机结合点,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高校师生。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文化基地,将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展现于高校师生眼前。也可以根据特殊的日子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专题研讨会、文艺活动、班会及组织生活会。或者利用近年来备受欢迎的红色之旅的方式,将高校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参观红色文化相结合,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灵魂震撼,从而激发高校师生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长青.“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2).

[2]刘娜,王凯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体化模式探析[J].思政党建,2013(10).

[3]刘洪抵.以“中国梦”助推高校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5).

[4]武进.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4

1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当前, 我国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基本上是正确的、向上的。 但是, 也有个别高校学生党员的信仰判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与理想信念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很不匹配的, 因此, 正视并研究阻碍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负面因素, 是笃定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前提条件。

1.1 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

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采取传统思维模式, 导致背离社会前进方向, 与实际生活不相容, 既无方向也无效率, 下面几个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第一, 教育目标不清晰, 毫无层次感, 走向了极端。一方面, 一些高校往往非常重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极少关注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和知识素养的提升, 与知识发展的路径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却非常看重实践能力对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 由此冲淡了对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和目标的教育, 致使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合力缺失, 从而迷失了方向。 第二, 教育内容死板陈腐, 针对性不是很强。 现实中许多大学没有专门的针对党员的教导老师, 对理论研究不够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长期滞后于社会发展状况, 脱离实际与高校现实格格不入, 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 无法解决高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现实困难。 对此, 他们疑惑重重。 第三, 入党过程要求高, 入党后教育反而少。 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素质培养存在加入组织前重视而加入后无视的问题, 造成“入党前严格, 入党后则比较松懈”、“加入组织前拼着干, 加入组织后看人干”[2]的现象。 最后, 教育方式单一老化, 没有新鲜感。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很多高校热衷于双向、多向的现代化互动性的通讯交流方式。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往往采取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向高校学生党员传授教育内容, 这已经和信息化大潮中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背道而驰。

1.2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是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沿阵地, 但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却明显滞后,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 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是学校党政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专职辅导员。 但是, 在实践中进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往往是党政团干部, 而“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却很少。二是, 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尽管我们强调不要把学习拉下,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但是在当今的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中, 一些教育者对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认识不足, 往往注重经验, 凭借自身掌握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进行教育, 缺乏基本理论知识训练教育教学。 因此, 面对行为活泼、思维敏捷的高校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答疑解惑”的要求。三是, 教育队伍不稳定。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理想信念教育队伍往往使用的多、培养的少。 许多学生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 加之工作压力大、待遇低, 很大一部分人将这一工作视为临时性、暂时性工作, 没有终身从教的愿望。 因此, 造成学生辅导员三天两头换人, 人才流失严重。

1.3 理想信念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整体工作, 需要由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力量相互配合, 并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自觉来完成。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则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努力, 不能仅靠学校一己之力来实现。 令人满意的社会风气、和谐康乐的家庭环境, 健康活泼有序的学习环境, 是高校学生党员信念理想形成的重要保证。 但是在实际中往往是学校做得多, 社会还可以, 家庭则看热闹, 没有形成理想信念的合力。

2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应对策略

理想信念是人们行动的航标, 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和努力的方向。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他们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 实现其德智美劳全面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 为其理想信念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点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 所以, 必须强化高校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 为其理想信念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及提供有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 怀理想而探索, 遇挫折而不惧, 循认识而深化, 随实践而创新, 与时俱进, 是坚定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 ”[3]所以, 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以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来充实学生的大脑,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 引导和促使高校学生党员透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主旨, 以此为契机深化和拓展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 尤其要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和功能导向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就学生党员笃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其以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付出自身力量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 必须发挥这一优势, 通过教育使高校学生党员拥有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信念理想, 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始终做到祖国和人民利益最大, 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能否实现预设目标, 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的努力程度关联度极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队伍必须合理配置, 使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品德, 这样才能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实现。首先, 优化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结构, 选配一支专兼相结合的理想信念育人工作团队。一方面, 要积极吸纳文化素养高, 思维活跃、爱学习能学习, 忠于本职工作的年轻的不同性别的理想信念培育工作者,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育人队伍输入新鲜力量。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培育工作团队要专兼结合, 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齐心协力推动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繁荣和复兴。其次, 推进教师素质建设, 全面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教师的文化思想能力素养。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 应该坚定思想政治立场, 有极深的理论素养和较高的能力素养, 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用自己的一点一滴来影响、感化学生。

) 2.3优化教育环境,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空间

教育的实施必须以环境为依托,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同样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氛围。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环境对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很大。 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能于无形之中增强教育的效果, 歪风邪气充斥的育人环境则很容易使人对教育丧失信心。 因此,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还必须推进教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理想信念培养基地。 第一, 建设和净化社会环境,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育人环境。 第二, 建设和净化校园环境,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 第三, 推进家庭环境建设, 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造一个和睦、友善的家庭育人环境。 在此基础上, 努力实现上述三种力量相互配合, 互相支持, 共同教育, 使全社会“劲往一块使, 力往一块用, 拧成一根绳”, 形成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凝聚力, 使信念理想教育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 2012-11-19.

[2]杨镜.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9) :13.

[3]陈文斌, 张煜.普通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4) :129.

浅谈七年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5

摘要 根据七年级学生所处的特殊时期,阐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奋斗目标,充实学习生活。

关健词 七年级近期目标远大理想 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对于刚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一般还显得比较幼稚,“孩子气”浓,主体意识、个性的张扬都很强烈,他们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取舍,总是有自己独到的理由,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对问题缺乏思考,缺乏思想性,对未来没有目的,缺乏理想和信念。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遥远的古代到当今的信息社会时代,多少英雄豪杰都/ 6

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奋力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特别是作为跨世纪的青年,我们更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但也应该要进行一些近阶段的理想教育。如果一味的求大求远,不注重近期目标的实施,不重视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理想就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现实抓起,从近期目标抓起,只有很好的完成了近期目标,远大理想的实现就会越来越近。

二、七年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如何对七年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呢?

首先,利用学校“三三五”课程辅助活动,激发兴趣,树立理想。我校教学课题“三三五”课程辅助活动,如主持与演讲、书法、烹饪、科技实验、美术手工、象棋、音乐、篮球等十八个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理想教育于各项兴趣爱好中,使学生通过活动,既激发兴趣又培养能力。并结合我的科技兴趣小组的特点,通过一些科技小制作,变废为宝,使学生从小具有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的意识,并引导学生树立起开发新能源,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理想;通过观看记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激励学生未来勇于去探索宇宙的理想;通过参加市级科技比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视频展示“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玉兔号”月球车的登月,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嫦娥奔月”的梦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知识是自己的事,从小树立远

大理想,并持之以恒,从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学习一些教育理念,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要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重要的不是父母一定要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所以在与孩子的生活细节中,要不断的贯输一些理想信念教育。让孩子明白,国家有计划、目标;家庭有计划、目标;我们自己也应该有学习计划和目标。另外,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给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学校进行了教师党员示范岗的建设、教师与七年级学生结对子帮护,以党员、教师的引领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七年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全面准备。我所结对帮护的一名学生中,有一名从外县转来一名学生,性格孤僻,身体瘦弱,极易与他人发生纠纷,且属后进生。后来经过了解,她的父母离异后投亲转入我校。知道情况后,我主动找她谈话,并以我自身为教育材料,告诉她要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不让自己的生活重复父母的老路,就要树立起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经过多次交流谈心,让她感受到老师是一位可信可亲之人,渐渐地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也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真可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有这样可敬可亲的老师,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经过几年的努力,她考入了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并选择了师范专业,想在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寻找身边榜样,坚定理想信念,找个榜样作目标,借鉴它的好处,祛除他的缺点。学习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习刘胡兰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的精神;学习邓小平的自我评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再次,利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促进理想信念的形成。七年级学生所处时期的特殊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对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要注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礼仪常规》以及《中学生一日常规》,并根据以上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言行都能受到一定制度约束、道德规范的约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理想信念的形成。我校德育处开展了《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行动研究》课题,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保驾护航,为理想信念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召开全校德育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等,用党的革命史,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荀子说:“人不知耻,乃不能成人。” 马克•吐温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 只有知耻明德才能修身立业,也才能回报国家和社会,做到爱党、爱国、爱人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把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想。

3、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我国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8%,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实施行之有效的公民教育,促成各种意识的形成,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做合格公民,一要树立国家观念;二要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民主意识;三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四要有理想,要有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但是一个人,更应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人,国家的人。

三、结束语

总之,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奋斗目标,充实学习生活。理想信念教育要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选择不同内容、不同方式进行。通过教育,使学生感到追求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之物,而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现实,从而坚定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饶鑫 论对中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维普资讯2002第17卷:

[2]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本网:

[3]一江春水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新浪博客

[4]Sòrγy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九九文章网2010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理想信念 现状

从文献检索来看,专门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题来展开研究的资料很少。目前专门性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从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开展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

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蓝天学院非学历教育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共发出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16份,有效问卷回收比例为86%;召开座谈会及个别访谈10余次。整个调查范围涵盖非毕业班三个年级的本、专科生,一年级760份,占50.14%;二年级460份,占30.34%;三年级296份,占19.53%。基本上包含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

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认为理想信念对于自己的意义很重大,是人生的支柱和动力的达到82.8%;认为理想信念对于自己一般,不很重大的占15.3%;认为理想信念对于自己没有什么意义的占1.9%。

对“你是如何选择目前就读的专业”的问题,86%的学生是父母或者其他人根据目前社会的就业情况及热门程度替自己选择的;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某方面比较大的困难时,27%的学生会坚持理想,21%的学生左右迟疑,13%的学生踟蹰不前,37%的学生重新理性地审视理想的可行性后再做进一步计划。

有人认为没有理想的人没有动力,走不远;也有人认为有理想往往挫伤自己的积极性,走不远。对此,74%的学生选择理想很重要,关键是自己如何看待得与失,找准定位,不给自己制定太高的目标就行;17%的学生选择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还有4.8%的学生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理想容易使人心灰意冷,压力太大。

当问到“你拿什么做理想”时,23.8%的学生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2.6%的选择了商业巨子,16%的选择了平凡充实的人生,28%的选择了充满挑战与新奇的人生,约9%其他。

当问到“您对于未来的信心”时,38%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实现理想;46%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够,不确定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理想;12%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

……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多元化,但主要表现出两个特征:

1.从整体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从政治观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坚定了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不但为祖国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由衷地高兴,而且关心国家形势,比如青海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2010年9月发生的钓鱼岛事件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明显增强。这几年,蓝天学院在支援西部大开发志愿者招募中,有很多毕业生踊跃报名;有70%以上的在校学生提出了入党申请,学生对国际国内政治问题比较关心。

从道德观角度说:大多数学生追求理想人格,欣赏成功人士并以他们为楷模,不少学生发扬奉献精神,积极争当青年志愿者,在校内外义务服务、助人为乐,如每周六下午的免费家电维修活动、经常组织前往SOS儿童村、到省戒毒中心帮扶等等。实践表明,这样的活动学生都能热情参与,愿意以自己的专业所长去帮助社会困难人士。

从文化观角度说: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很高,他们希望学校能多增加一些反映科技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内容。他们重视参与校园科技和学术性文化活动,对各类科技竞赛、专题讲座、社会热点、网络文化等兴趣很高,希望在现代文化娱乐活动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展示自我、实现自我。此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增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成才欲望,每年年底在学校举行的“双向选择”人才交流大会,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渠道,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无情淘汰,他们感到自己肩上的压力更大了,从而更刻苦地学习。

2.民办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消极现象

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在对待某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态度。血气方刚的他们常会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大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面前却难过权钱名利观。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有很强的优越感,从某种程度说,他们从小生活在人为的“保护”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实际经验和现实环境磨练。大学生本人也缺乏大学生的道德角色意识和行为表现,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公共场所毫无顾忌,我行我素,随大流,行为从众化、世俗化。主要表现有:

第一,轻思想教育,重智育发展。有些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对社会不良现象口头抨击的多,不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较差;不少学生只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感兴趣,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政治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厌倦和反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判断表现出某种模糊的政治意识。

第二,轻集体荣誉,重个人好恶。一些学生有时候把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混同起来,认为集体主义与许多现行政策相矛盾,认为集体主义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接受集体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没有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将来的命运,关注他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强调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实惠、优越、舒适的生活。

第三,轻理想信念,重现实利益。有些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格调不高,价值目标层次较低,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没有建立起对共同理想的信仰,思想侧重于实际、实用和实惠。如表现在专业思想不牢固,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即“落榜生”,内心里不愿就读,但迫于压力又不得不读,因此情绪波动大,存在无奈失意、混日子、弄个文凭向父母交差等心理。还有少数学生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缺乏奋斗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因为轻视理想信念,一些学生认为现在讲理想、讲奉献是唱高调,而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一些学生片面强调功利原则而不讲道义原则,只想到“社会为我提供了什么”,却不想“我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一些学生认为奉献精神是昨日的辉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经济人”而不是道德人。

第五,轻艰苦奋斗,重安逸享乐。一些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想要进步,却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想做生活的强者,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所适从。有的学生认为:“60分和90分同样可能毕业,只要能及格,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就好了,何必太辛苦。”还有些学生信奉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及时行乐,青年不乐,一生白活。” “生活就是享乐,艰苦奋斗是苦行僧。”在调查中,有33.2%的学生同意人生在世享乐最重要。这使得一些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KTV、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在生活消费上,大肆挥霍和浪费。甚至一些学生法纪观念淡漠,偷窃等违法情况时有发生。

可见,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迷失,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表现更突出。这是在今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7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 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组成部分, 既有高校教师的共性, 又有不同之处。特殊之处在于整个青年教师群体表现出年龄小、学历高、职称低、阅历浅等特点。多数青年教师从校园到校园, 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 加之现在大学生属于“90后”, 众多高校形成了“70后”、“80后”老师教“90后”学生的独特格局。部分青年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 对某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 将自己的认识混同于学生, 萌生以偏概全的想法, 对已经树立的正确理想信念产生负面影响。

1. 政治意识淡薄。

青年教师从校园到校园, 缺少实践锻炼, 缺乏理性思考。部分青年教师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 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我国的民主政治缺乏历史的全面的比较研究, 在意识形态中没有形成关于中国国情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 而是片面地运用西方的某些学术观点来对国内的民主政治加以简单论断, 对西方的所谓民主倍加赞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某些丑恶的社会现象, 对青年教师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导致青年教师政治意识淡薄, 当遇到某些突发重大事件时, 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 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缺乏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 而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做出一些与身份不符的事情。

2. 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大后, 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较少。虽然多数青年教师在学生时代已经开展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作为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 面临结婚、购房、赡养父母和抚养子女等问题, 疲于工作, 淡忘学习,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认识模糊不清, 理想信念淡化、迷茫, 甚至缺失。

3. 价值观念模糊。

青年教师工龄短、职称低, 福利待遇相对而言较低, 加之房价日益飙升, CPI指数居高不下, 收入与支出存在较大逆差, 为了支付高涨的日常开销, 很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活动。现实社会中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日益影响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部分教师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怀疑, 学生时代形成的良好价值观被社会尊崇的金钱观所代替, 价值观念逐渐模糊, 价值取向日益扭曲。在面临年龄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学生时, 总是忘记为人师表的身份, 跟学生称兄道弟, 课堂内外向学生灌输“金钱万能”的理念, 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 职业道德滑坡。

伴随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模糊, 部分青年教师逐渐淡忘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座右铭, 尤其与社会其他行业朋友交往时, 收入与付出的巨大反差, 导致心理失衡, 工作态度发生改变, 工作热情逐渐低落, 工作责任感降低。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不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 而是想方设法利用高校教师身份和专业优势, 在校内外开办各类辅导班、培训班, 以赚钱为目的。少数青年教师冒着违法犯罪的危险, 在培训班上, 公开承诺保证百分之百的过关率、过级率, 私下通过金钱交易, 为培训班学生透露试题, 有损教师职业声誉。

5. 诚信教育缺乏。

青年教师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 接受了20多年的学校教育, 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 诚信教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近年来, 高校教师科研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 无论是国内培养的所谓“人才”, 还是从海外引进的“千人计划” (1) 都存在, 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的硕博士论文数据造假, 引用他人科研成果不标注来源, 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翻译过来, 署上姓名就直接作为自己的成果, 缺乏科学精神和学术良知, 诚信教育缺乏。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高校与青年教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高校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青年教师创设一个实现人生理想、奋斗目标及干事创业的舞台,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也要抓住机遇,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的提升,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奉献青春与智慧。

1. 帮助青年教师端正政治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建国60多年来, 高等学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及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 高校青年教师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 高校教师必将承担更加艰巨的任务, 青年教师将是教师群体中的主体, 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不但要学专业知识, 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学政治知识, 实践知识, 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高校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的地位, 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理论水平。尤其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 使他们深刻认识教师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在工作中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道德规范转化为自我行动, 内化为自我认识。要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或组织生活的机会, 正确引导和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帮助青年教师端正政治方向, 夯实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为培养政治坚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树立良好榜样。

2. 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思想认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 是改变命运的源泉。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产生积极的行动, 才会产生好的结果。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群体, 在履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时,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教师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 能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产生积极作用, 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学校型校园和学习型社会活动中, 要将提高青年教师思想认识与提升业务能力水平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甚至提高思想认识更为重要。要对政治意识淡薄、理性信念缺乏的青年教师开小灶, 指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一对一”帮扶, 并定期向组织汇报培养情况, 真正将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成政治骨干、业务尖兵, 让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 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简称“三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总看法。“三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紧紧相连, 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 价值观引导人生走向, 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和发展着世界观。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希望所在, 青年教师的“三观”决定着“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的观念。青年教师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员, 所处地位极其特殊,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加强青年教师“三观”教育, 有助于树立优良学风教风, 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

4.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多数青年教师属于从一所大学校门走出去, 进入另一所大学的校门, 甚至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就在一所大学求学和工作。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 办学目标不一样, 许多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 工作经验不足, 纵有高深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实践能力却不敢恭维,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 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成长成才。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机会, 选派一批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地方各行各业挂职锻炼, 积极创设条件, 鼓励青年教师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 自觉承担服务社会的义务, 主动到生产第一线提供专业服务。学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要对长期从事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5.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上进。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取得了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巨大胜利, 物质财富极为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社会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党和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 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在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下取得的。党和国家的事业要持续不断地发展, 需要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充实到党组织中。汉代学者杨雄说过:“务学不如师。师者, 人之模范也。”高校要通过宣传栏、广播、校园网和校园电视台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让优秀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中。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 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耳濡目染, 对学生潜移默化, 使学生受益终身。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 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要将青年教师群体中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吸收到党组织中, 加强培养。在学校一些领导岗位空缺时, 要有“不唯资历、唯能力”的选才观念, 将一些优秀青年教师选拔到合适岗位, 以便他们早日成长成才, 为推动学校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6. 增强青年教师责任意识。

职业道德是指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高校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劳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具体体现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追求、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方面。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中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等六个方面进行意见征求。教书育人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意识, 有助于改善高校师生关系, 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搭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平台。

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能力。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在1931年就说过:“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高等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教师为本, 人才第一”的理念, 强化“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思想, 确立教师三个地位:“在教职工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分配中的优先地位。”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 定期召开党政会议专题研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意青年教师个体培养和引进与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国内外重点大学外部培养和引进与校内校本培训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学理论功底扎实, 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 培养和引进一批青年教学名师、青年科研骨干和青年管理精英, 构建一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后继有人的人才队伍, 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 2011.10.26

[2].廉思.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调查[N].学习时报, 2011.10.24

[3].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5/180138/10818652.html.

[4].高文兵.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抓手[N].中国教育报, 2011.10.17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8

1.在入学教育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刚入校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满怀期待,他们的心声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什么都想知道”。如果在这个时期将入学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把新生的好奇、新鲜与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初就弄清楚自己是谁,家长和老师的期盼是什么,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在他人心目中的定位是什么,有助于学生在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

1.1解除迷茫,适应大学环境。

在高中,大学是指引学生前行的一盏明灯,进了大学,有些人反而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像是走进一个目标盲区,有松懈感、失落感,加上高中阶段“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巨大压力得以释放,从而失去奋斗的目标,再也无法保持原有的求知热情。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会出现一些适应上的难题。进入大学后需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想要做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有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把宿舍里的书本全部卖给收废品的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三年中我用一麻袋的钱来上学,毕业后卖书的钱刚好够我买一个麻袋装走大学的行李。”这句话看来有些夸张,却在当前大学中真实存在,值得深思。在入学教育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告诉学生大学不是天堂,更不是“只玩不学”的地方,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补充专业外的知识;既要学研究方法,又要学实验、技术操作;既要学做事,更要学做人;通过大学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那样的人。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学生弄清楚这些问题,找到方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

1.2找准定位,确立学习目标。

朱熹说:“百学须先立志。”诸葛亮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明确目标才是成功的关键。走进大学后,书本上的知识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选择,社团、实践、同学……处处留心皆学问;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表明已经有半个身子踏进社会,原来两点一线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每天充斥在耳边的不再是熟悉的乡音,取而代之的是夹杂着各种口音的普通话;高中时,品学兼优常常是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大学成绩平平但会跳会唱一样出类拔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那就无从谈及家庭、社会使命。所以,在入学初期,通过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找到兴趣所在,当原先的优势条件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那么突出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合理定位;通过大学的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大学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信念教育让学生明白理想与信念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信念是理想之基,理想是信念之魂。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支配人的行动最持久的精神动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坦途,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有来自于外界的原因,也有来自于自身的原因,只有坚定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轻言放弃,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1.3明确使命,立志成人成才。

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肩上担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和亲人的希望和嘱托,还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虽然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给处在理想信念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考验。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在入学教育中,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弄清楚未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大学生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才能带着目标、带着使命去学习、去实践。把自身的成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用理想信念的汗水浇灌成长、成才之花。

2.入学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当前,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95后”大学生,应针对他们的特点,理想信念教育要结合鲜活的实例,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每一个大学生亲身的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高校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关键时期,适时、适当地导入理想信念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注重教育结果的时效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自觉地把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活中。

2.1制作一张“理想卡片”。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如单纯采用枯燥说教的方式,描绘未来美好场景,那么,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显得很抽象、很苍白。老师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眼里是高谈阔论,起不到效果。95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些人在家长的倍加呵护中长大,体现出优越感强、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的特点,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韧劲不够,但同时,他们对外部环境却有较高的要求。在近两年的招生中家长和学生过多地关注学校的住宿条件就是例证,甚至还出现学生报到后发现宿舍条件不好直接办理退学手续的极端案例,原本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显然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可以组织一堂“谈理想信念”的主题班会,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作为组织者只给予肯定,不发表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的看法。事先在同专业的学长中挑选一名成绩、能力都较突出的同学现身说法,让学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事先准备好的纸张(最好是各种颜色的彩纸或者便利贴),要求每位学生都写下自己的理想或者大学目标,并附上保证达成目标的宣言。制作完成后,放进班级理想箱封存,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保管,也可以统一贴在班级操行记录台账每人相对应的那一页。制作“未来的名片”和此活动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就笔者三年的实施看,效果很明显。在个别学生偏离“轨道”的时候,从这个理想卡片入手开始谈话,比单纯的说教更高效。

2.2坚持一堂“主题班会”。

制作理想卡片(我未来的名片)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开端,主题班会要坚持开展,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理想信念教育主题班会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结合学校学生活动主题和内容;二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三是结合一些特殊节日;四是结合学生特定的时期。例如,新生入学军训时,学校经常会组织学校层面的国防知识竞赛,由班级先组织一次选拔,这就是一次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再例如,根据苏教学字〔2011〕13号《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校大学生中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各高校每年都会开展此项活动,此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以身边榜样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找准“身边榜样”所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注重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选树典型的过程转变为大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宣传、努力争做典型的“助梦、圆梦”过程,各个班级组织推荐榜样的过程是一次可亲、可敬、可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在大一注重与适应教育相结合,大二注重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三、大四注重与岗位教育、就业教育相结合。主题班会时间除了一些特殊的节日外,可以放在每学期的开学或者期末。主题班会,总结和展望必不可少,还可以适时地拿出理想卡片(我未来的名片)进行对照,发挥,促进、监督的作用,让无形的关注激发学生身上的无限潜力,朝着理想坚实地迈进。

2.3建立一个“微平台”。

“无网不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微信(QQ)上、购物都在淘宝上。同时,网络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既为多渠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便利,又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给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提升,“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这是学生的口头禅,这使得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多样性的选择下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对于各个高校而言,要按照中共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的: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网站与网页,与学生加强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及时解决大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模式。在新生入学前,各个学校的BBS、新生群、贴吧等为新生答疑解惑,给新生尽快地了解和适应新环境提供了便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把网络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各个班级建立起班级的微信公众号,设置理想信念专题,由班级的团支部负责,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晒晒我的理想”、“理想信念大家谈”等,开展活动时要强调全员参与,可以尝试在班级分小组,或者以宿舍为单位,对于表现突出的给予精神奖励,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评比“理想信念之星”,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优势资源,精准关注、精准引导,化解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大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大道理讲透,小道理讲深,从细小处入手,到宏观上落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认识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自身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角色成功转变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抓住学生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看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通过这个平台打破老师对理想信念知识的垄断与权威,在平等的基础上敞开接纳、倾听与诉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3.结语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说:“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他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用了44年的时间实现自己在15岁那年写下的127个愿望中的106个。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个阶段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最后一次系统的学习知识,在这个阶段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就会觉得好多事都做不了,那这辈子可能什么也做不成。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身发展的期望,拥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塑造自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各高校要充分重视新生入学这一时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确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然后将这个理想信念升华,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建立长效机制,注重连续性和长期性相统一,把入学教育作为起点,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当他们踏上社会时,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思想的不断成熟,最终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成就自己的人生。

摘要:在生活的海洋里,理想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着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行;信念如同航船上的帆,为前进提供强大的、不竭的动力。在新生入学之初,要着眼于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信念。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又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认清自己的前途,认准前进的方向,把握大学时光,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敏.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3).

[2]庄美燕.“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科教导刊,2013(1).

[3]刘祥松,陈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7(1).

[4]程耿.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2009(1).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9

一、职业生涯规划嵌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能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从时代发展,国家的高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理想抱负,用行动践行信念。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决策与行动以便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在这其中就饱含大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互补与融合成为可能。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理想信念教育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内心的修养,通过教育学生自我反省和思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动中不断的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的自我认识,挖掘自我潜质和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在行动中不断完善目标,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两者的目的性都是让大学生不断的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学习和实践中知识积累和训练,避免在成长成才中的盲目和被动,目标实质是一致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的互补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嵌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功能具有互补性,主要表现出更高意识形态在职业规划中的引领,不单纯的讲述职业范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化职业倾向,由简单的工作向事业规划过渡,避免大学生克服对未来职业定位的恐惧心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定位有很好的缓冲作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嵌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有助于减少其空洞的一面,增强其实效性,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两者在教育功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二、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嵌入理想信念教育中能够弥补其中的不足和弊端,能更好的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激活梦想

目标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风向标,大学生目标明确,就容易找准努力方向,目标模糊,可能导致懒散甚至颓废。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坚定信念实现人生价值,单纯的说教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与学生的学习互动中充分了解自我,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他们设立目标,明确目标,激活梦想,积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规划,敢于行动

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从宏观角度,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理想信念,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育的实效性不足。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理想这方面弥补了这一不足,当学生的职业梦想被唤醒,就会督促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实现梦想的行动计划,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学生成长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大学生敢于规划,敢于行动,为理想信念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激发潜能,实现理想信念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可持续学习、行动、修正、完善直至良性循环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促使大学生更充分认识自我,激发潜能,克服面临的困难,理想与现实能更好的融合,为理想信念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教育之本,国家、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都寄予厚望,如何更好的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确实值的从业者深入探讨研究,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挖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创新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嵌入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也许就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即符合时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呼唤,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虽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本次探索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嵌入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

摘要: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之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关乎大学生的发展路径。本文旨在探索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嵌入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从嵌入的可能性进行相关阐述,论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信念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

[2]陈舒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3]王琴.曲士英.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德育研究,2012(10)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10

任何事情只要切合需求、把握规律,就能事半功倍,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就业可以说是大学生最关注的自身发展需求,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都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所以,本文从就业创业这个视角审视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把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增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概述

(一)理想信念的时代内涵

理想和信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信念是理想的支撑,理想在追求和实现上体现了信念的坚定性;理想又为信念做方向和内容,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信念。在不同的社会中,理想信念的内容、实现程度都是不相同的,具有时代性,不同的社会阶段和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具体为个体理想和社会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及社会理想。

(二)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实质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实践活动的结果符合主体的预期目的,则有效,反之则无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任务的实际完成状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理念、内容和方式时必须坚持的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体性和科学性,才能有实际显性效果。

(三)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从客观现实的紧迫要求来看,大学生思想观念存在理想信念真空、心灵无所依归的问题,面对就业等社会压力容易迷茫无助,必须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己价值追求的韧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趋向非理性,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许多疑虑,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并未解决,必须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存在“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心理素质脆弱化,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改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根据调研,认为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有必要的大学生达到30%,认为树立自身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有必要的大学生达到80%,认为已经树立理想信念的大学生达到60%,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最关注的是职业理想的大学生达到45%,认为生活理想的大学生达到35%,认为道德理想的大学生达到12%,认为是社会政治理想的大学生达到8%。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树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理想信念有必要,而且已经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的理想信念集中表现在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但是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信念似乎有些遥远,大多数认为没有必要,树立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的大学生非常少。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1. 理想信念教育队伍薄弱,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主要是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繁重,理想信念教育很难落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思政专业性强、理论水平较高,能通过理想信念课程教育、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史教育等增强学生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使命责任感,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职业选择,也就有不同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来开展相应的实际理想信念教育,而且思政课集中在大一阶段,在大二、大三阶段很难进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所以基于现有的理想信念教育队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队伍薄弱、内容脱离学生职业发展实际的问题。

2. 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来实现,但是思政课存在教学时间短、与专业职业结合度低、偏向理论化教学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该如何构建,关键是切合需求、把握规律。首先,新时代大学生最关注、最迫切的是建立职业理想信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要契合这个需求,加大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延伸到生活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层面。再者,理想信念教育规律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好主体原则;坚持层次性、全程战略性原则;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实践性原则;坚持崇尚理想与生存现实利益原则;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原则。目前大学生偏爱的实践性教育、参与性教育、理论性教育、灌输性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根据这些规律,要改革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实习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中。

三、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研究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新时代大学生最关心的理想信念是职业理想,根据这个需求,必然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落脚于就业创业教育,找到现实落脚点才能奠定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改革的基础。而且,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现实追求是理想信念的确定化和具体化,就业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现实强有力的落脚点。通过就业创业教育,逐步建立职业理想,将理想信念的形成落脚于职业理想的形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并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形成并追求职业理想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树立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同时,理想信念教育也要为就业创业实践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从就业创业这个视角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落脚于就业创业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设想

1. 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队伍建设。

从学生需求来讲,学生最关注职业理想,而职业理想的形成、巩固,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政队伍、大而泛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全员化,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资源整合,将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引入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中来,加大专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力度,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中。

2. 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程设置。

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程采取“2+X”体系,“2”指的是开设“思政课”、“就业创业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两门必修课,“X”指的是多元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贯穿于大学整个过程,比如结合学生党建、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网络信息平台、实习实践五大载体,结合就业创业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 基于就业创业教育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实施。

在课程内容和实施方面,大一阶段开展“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加强理想信念基础教育,加强“三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二、大三阶段开展“就业创业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教学,由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担任课程教师,该课程根据专业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将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专业课程引申、岗位实务分享、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实际和实践中,帮助学生把时代使命感转化为明确、具体、可行的职业理想信念;毕业阶段,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和就业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巩固职业理想信念,进一步深化为道理理想、社会理想,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新时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如何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让理想信念教育具体化,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要让看似大而空的理想信念教育真正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呈现,从而保障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朱艳.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2.

[3]郑冬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5.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11

【关键词】新时期;理想;信念;大学生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Chang1 Liu Hongbo1 Wang Ailing2

【Abstract】Ideals and beliefs that people desire and pursuit of the future is a world view and political position of people in the struggle of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target. Students are in youth, is the ideals of the age, the form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is a critical moment, there is no proper ideals and beliefs,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their development and future.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ideals and beliefs is a positive, healthy, progressive,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dilution phenomenon. New era, how to deal with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nd improving the college’s ideals, beliefs,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period; ideal; beliefs; Students

大学生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迷茫与困惑。大学梦是我们迈入大学之前心中最绚丽多彩的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我们的人生理想。仿佛一脚踏入大学的门槛,就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由于迷失了目标以致丧失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时常感到空虚无聊,找不到寄托,哀叹生活没有意义。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没有理想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生活如荒凉的戈壁,更别提有所作为了,每一个初入大学的大学生该扪心自问一次:大学梦已然实现,我还有理想吗?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了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现阶段和将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但是,在当今网络时代,随着教育体制和高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受信息网络技术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多元化趋势。因此,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为网络时代教育者们肩上的重任。

1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与问题

就总体而言,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性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大学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影响,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回避。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素质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

2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2.1 充分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分思想理论课教师立场缺乏“坚定性”,教学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加上大学生理想信念受社会大众理想信念迷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某些腐朽落后生活方式的侵蚀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2.2 加强实践检验,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是最好的教师,是最生动的课堂,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方法。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他们理想信念的磨炼和成熟,是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最直接、最生動的方式。我们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模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国情,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体验人生价值,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2.3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当大学生在思想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就会发生犹豫,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对原有的信念产生动摇。一旦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则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相一致的方面。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应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和现实。

2.4 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但网络社会化的存在并未消解传统社会化的功能。家庭、学校和社会仍要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及相关法制教育,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保证其网络社会化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懂网络、会操作、高素质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教育理论水平, 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 既要有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 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承担起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

2.5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水平:

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的水平。人文素质对一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坚定一个人理想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调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和理想信念的水平。可以在高校开设有关宗教、党派知识的选修课,澄清学生对宗教、党派的一些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它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通過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大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和职责,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成为引导、鼓舞、激励大学生的一种动力。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消极、庸俗、低下、颓废、腐朽的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体现不同层次和特点,广泛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各种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讲座、参观、调查和阅读活动,举办有关人生、理想、奉献的讨论会、演讲会,寓教于乐。同时,要努力办好校报、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窗等,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总之,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在对理想信念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思考。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我们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

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篇12

一、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及其作用

1. 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理想”这个词, 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 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在中国古代, 理想被叫做“志”, 即志向, 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现在, “理想”通常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于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它具有时代性、可实现性和超越性等特征。

信念是指一个人坚信某种观点或事物的正确性, 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信念是激励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的思想倾向, 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它具有坚定感、稳定感等特点。

2. 理想信念的作用

(1) 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是引领人生进步的指路明星, 使贫困的人变成富翁, 使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使绝境中的人看到希望, 使梦想变成现实。为此, 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海伦·凯勒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而生动的话:“当一个人感觉到有高飞的冲动时, 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地上爬。”

(2) 理想信念能够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目标奋斗的动力, 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 坚持走下去, 向着目标前行。1953年, 耶鲁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理想的调查。当被问及是你否有清楚、明确的人生理想时, 结果只有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20年后, 有关人员又对这些毕业多年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 那些3%的学生, 在财务收入上远高于其他97%的学生。

(3) 理想信念能够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状况的不同, 反映了人们对生命价值认识的不同, 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境界。这其中, 最糟糕的状况就是没有理想。这意味着他没有主动地去寻找自我, 当然也就谈不上主动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这样的人精神匮乏, 内心空虚而迷茫。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认识越深刻, 他的理想越崇高, 精神境界和人格就越高尚, 而他也就越快乐。

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 他们正处于一个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 他们更需要理想信念这盏引路明灯和这张推进的风帆。理想信念能回答他们为什么学, 走什么路, 以及做什么人这样一些不能回避的人生问题。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概述

调查研究表明, 当前, 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在思想上追求进步, 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 普遍拥护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 对我国继续保持政局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 他们关心时事政治, 对国家大事比较关心。但是, 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和不稳定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

1. 理想信念模糊甚至缺乏

他们没有远大的抱负, 对未来生活没有目标。当前, 在部分学生中流行这样的话语:“我平庸, 我快乐。”他们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 平庸为快乐之本。人的期望越高, 压力越大, 给自我预留的生活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宽松, 从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留言:“……上课, 枯燥, 没劲;自习, 无聊, 没劲;睡觉, 多了也累, 没劲;打工, 累死累活, 让人剥削, 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 我的大学……”

2. 对理想的追求缺乏持久的执着力

理想是美好的, 但是,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 人们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力求做到败而不弃、功而不傲, 在不断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但是, 当前一部分大学生把理想的实现想象得过分容易, 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足够的信心, 经常半途而废。

3. 偏重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淡薄

人的价值只有通过为他人与社会服务, 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认可;人生只有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才能变得丰富而有意义。无论个人的理想信念多么远大, 脱离了社会需要, 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些大学生在确定理想目标时, 表现出极强的务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理想是贴近现实的,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轻视社会共同理想, 如有的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我不想把理想谈得有多高尚, 至少现阶段我渴望钱, 也许这是一个最‘俗’的理想, 但也最现实的……也许有一天我把金钱看得无所谓的时候, 会有高尚一点的理想。”

4. 对人生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它既包含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也包含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而且, 在二者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第一位的, 即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为此,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价值, 应当看他贡献什么,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但是, 当前, 一部分大学生忽视社会价值而过分注重自我价值, 他们把挣钱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重索取轻奉献。

三、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影响因素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而且关涉国家前途、民族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转型时期,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日益深入, 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他们的心灵也受到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另外, 社会上的某些不良新闻, 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包养情妇等, 更是给一些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化等现象。

2.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但是,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教育、父母的榜样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 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为人处世方式, 也事事处处在点点滴滴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 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只顾忙着赚钱, 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致使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进而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实现。

3. 民办高校教育自身的因素

一是重视不够。多数民办高校存在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大力气、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上却投入少;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等。二是教育手段单一、落后。例如, 有学生反映, 理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重课堂理论讲授, 轻实践参与, 致使民办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实效性。三是教育方法老套, 说服力不强。目前, 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方法仍是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 忽视了演讲、辩论、讨论等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使得教育收效甚微。

四、小结

理想信念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人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 才会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特别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他们乘风波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 政治思想观念如何, 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 着重分析其原因, 找准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摘要: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这背后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缺失, 民办高校自身的问题等。

关键词:社会转型,民办高校,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休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邹芳芳.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

上一篇:覆膜水稻下一篇:第三方物流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