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2024-10-18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共10篇)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1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和保障,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心理教育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通过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校园文化等途径,使高校音乐教育切实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 者:琚军红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2

1. 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首先, 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是学生, 他们也有自己紧张的学习压力, 与多学生不能承受这种学习压力, 以至于出现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 不注意听课, 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接着, 情绪心理障碍。大学生真属于朝气蓬勃的时期, 他们的身心不断发展, 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并且自尊心、好胜心都非常强, 所以会产生跌宕的情绪。再接着, 自我认知障碍。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大学生的认知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偏差, 这无疑就会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 自傲。以自我为中心, 感觉自己是最好的, 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 但是会轻而易举的指出别人的缺点, 不屑于向别人学习。第二, 自卑。以他人为中心, 感觉自己是最差的,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第三, 虚荣。爱慕虚荣, 并为了别人的夸赞儿沾沾自喜。除了以上这三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渴求独立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假象的独立, 希望自己去认识新的朋友, 然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 所以有时会造成人际交往时的困难。

2. 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锻炼体魄、增强体质的主要教育, 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过体育教育, 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 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 使身体更好的发展, 同时通过锻炼也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 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应身体的需求, 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围更广阔了, 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 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导性的锻炼, 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神, 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 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样才能使深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3.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3.1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 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与形成。但是, 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 不仅仅依靠开展心理活动, 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 比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3.2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 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开阔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在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使学生在今后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半途而弃。

3.3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还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发展, 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 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 以至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影像

4.1 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由于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 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智力训练, 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 但每个人有有所不同, 因此要因人而异, 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 而且大多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2 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育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 这两种课都有其一定的教学方发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 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师生问答教学法、教师引入教学法等;就教学手段而言, 包括:分等级教学以及考试、课下补习等。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王水泓, 杨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探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2011 (01) .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人能够在社活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二、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多数的证实,其重点主要集中于五方面:情绪状态;睡眠模式;自我概念与自尊;协调人际以及培养意志品质来论述。笔者亦主要从这此方面探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

(二)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运动对儿童自尊心有积极的影响,其最佳的运动方式是健身运动。

(三)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理论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四)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五)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不但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而且要组织好两操,课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以及其个人影响对学生的运动锻炼有着重要的辐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严于律己,精于教业,力争在形成学生锻炼兴趣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六)学校因素

学校应该布置好场地,提供体育器材,以便学生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这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学校体育业已开展的课程体系改革,在重视锻炼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追求快乐体育的同时,不应过分淡化技术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一)采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设置外界挫折情景使学生获得挫折经验和体验,以增强其心理承受挫折及抗挫折的能力而进行的有关教育活动。

(二)适度批评

现在的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宠爱,从小受赞扬多,批评少,傲气随着赞扬和自赏不断升级,和周围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其实,人的成长离不开批评就像离不开表扬一样,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如整队时讲话,着装不符合要求,练习时不认真,比赛时不遵守规则等,队这些现象适当的批评,有利益他们养成正视自己,容忍挫折的品格。

(三)增加劳累

现在的学生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几乎和劳动无缘,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活一点不做,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也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走路都很少,这就容易形成好逸恶劳,怕苦怕累,个性最弱等不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不愿意练,怕练的内容和手段。要求学生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困难和障碍,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四)设置困难

由于溺爱,诸事由父母办代替,所以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回避,或请亲朋帮忙,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胆小怕事,不善于克服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项目,如田径的跨栏,体操的单杠,双杠,支撑跳跃中的跳箱等,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以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指导,不仅有利于与体育课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生活也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2006 .

[2]于晶等.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4

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309-2班普朝阳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大学生积极作用分析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了本身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 还有众多其他的原因, 如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的变迁等,以及“应试教育”【2】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 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本文对此问题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元,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高校体育学科区别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 而且也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情绪;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

结语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4】

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2]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3]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5

摘要:分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从音乐及舞蹈方面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或作用进行讨论,说明了体育舞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体育舞蹈、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的健身作用

(一)加速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机能

舞蹈可以健身、悦性早已被人们注意。我国古代乐舞的创立也是为改变“民气郁于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的状况。美国体育家古里克曾说:“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在德国,有人对业余体育舞蹈运动员和800m跑运动员做过比较,发现体育舞蹈运动员在跳过一个1.5min 的快步舞后,心律与 800m跑运动员并无区别。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起能量消耗指标属于中等,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快步舞、恰恰恰接近于长跑;华尔兹和探戈高于网球;狐步舞接近于网球;伦巴和牛仔接近和高于广播体操。所以,参加体育舞蹈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起到了丰富大学生健身内容的作用。

(二)有利于改善身体形态

体育舞蹈练习者的姿态是舒展挺拔的,跳舞时始终要保持抬头、挺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种严格的身体姿态要求,符合体育美学原则(姿态美)。合理地进行体育舞蹈运动,通过优雅的姿态练习,使身体各个部位和肌肉得到协调、匀称的发展,增强整个躯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弥补缺陷、优化姿态。合理的运动量能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脂肪,改善身体曲线,使人体外形更加的挺拔、体态更加刚健优美。所以说体育舞蹈是一项很好的健与美的形体训练项目。学生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将影响其今后的一生,体育舞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非常重视,因此,学校体育舞蹈课对增加学生体质,塑造良好体态,培养良好的气质风度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调节大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消除疲劳,缓解心中压抑

现代大学生任务繁重、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日益严格,他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逆反心理强,社会交往能力弱,这种现状是我国高校正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舞蹈运动能消除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安。体育舞蹈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人体美的形体展现人体的健和美一种特殊健身运动,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的心情畅,精神愉快,还能调节某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态,如意志消沉和情绪沮丧等。美国心理学家德里斯考发现体育舞蹈能成功地减轻大学生们在考试期间的忧郁情绪,人们还发现通过舞蹈练习可以松弛人的烦躁情绪,消除疲劳,缓解心中的压抑。体育舞蹈的音乐可以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放松,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舞蹈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敌意。

(二)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带有群众性,通常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特别是大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候,40多个同学在同一间教室翩翩起舞,产生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体育舞蹈仍然继承交际舞交性的特点,它是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得到彻底的解脱,舞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体育舞蹈活动即增进了舞伴、舞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了社会生活,提高了参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评价、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大学中,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环境及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各个学生的审美意识、经验、修养、感官和心理结构思维、想象力都不尽相同。体育舞蹈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潜在的能量。各种舞蹈的风格形式、音乐、速度不同,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能给大学生以较强的艺术感官刺激。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时,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曲,还可以在优美的舞步中领会人们的形体美和动作美,并充分展现他们的青春活力。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6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研究未来社会对人才知识, 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 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而言, 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素质、劳动技能等应跟上时代的发展, 才能成为栋梁之材。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图书馆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献数据中心。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基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图书馆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教育的重要场所

转变观念, 深化服务,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优秀的图书资料鼓舞人, 教育人, 是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地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 要把图书馆看作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 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两课”教师和宣传部门的事情,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工作。馆员的态度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文明的程度, 馆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新观念。只有这样, 图书馆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树立崇高理想, 培养高尚情操。好书是人生的导师, 它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中, 有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有大量宣传革命传统, 讴歌英雄人物的书籍;有大量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之作。大学生们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书籍, 从内心深处产生出对社会的责任感, 民族自豪感, 有助于大学生改进处世态度, 拓宽知识, 开阔眼界。图书馆内醒目位置设有名人名言和先进楷模的事迹专栏, 使大学生们直观的受到爱国主义、奋发学习的教育。

从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看, 他们普遍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愈来愈显示出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中心理教育的信息资源, 定期推荐心理学专题书目, 组织心理学专家讲座, 帮助大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调节和减缓了紧张情绪, 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 增强社会责任感。

3.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历来有“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美誉, 是大学生们拓宽、加深专业知识的场所。专业教育是人才的必要素质, 它使大学生们能掌握专业技能, 深入地做学术研究工作, 将来能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学科之间以综合及整体化为主导的趋势。不仅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各自在自身领域内的联系加强了, 而且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因此对大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精于某一专门学科的知识, 还必须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每一个大学生不可能收藏所有的书籍, 但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结构的信息源, 以它海量的专业文献, 为大学生创造了拓宽知识、跨学科学习的条件。

图书馆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园地。创新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灵魂, 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创新教育, 改变过去传统教育的“一刀切”、教师主导、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为注重个体、学生中心、自主学习。这样调动了大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激发了他们求新钻研的动力, 培养了他们批评性与创造性的思维。大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学习, 馆中的经典文献及工具书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高校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图书、期刊及视听资料, 图书馆可定期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如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会等, 尤其遇到重大节日、纪念日, 更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 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图书馆是智力开发的宝库, 是更新知识、解惑答疑的第二课堂。当今时代信息和知识快速增长,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一位知名学者说过“知识的一半就是知道在哪里去寻求它”。大学生要做到科学利用图书馆, 为学习服务, 必须具备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 熟悉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目录体系, 熟悉各种工具书使用。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 文献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等。按文献的载体划分, 文献可以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目前可利用到的电子型文献资源有网络版、软磁盘版和光盘版三种。进行文献检索就是从文献集合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文献或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根据检索对象的不同, 检索可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实检索三种。文献检索是以查找相应文献为检索对象, 如查找某一课题、某一著者的相关资料。数据检索是以数据为检索对象。事实检索是以各种史实、结果、现状为检索对象, 如查找某一机构的概况。从文献检索的手段来看, 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形式。

检索工具是用以存贮和检索文献线索或报道、累积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检索工具的类型可分为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目录, 又称书目, 这是对一批相关信息外部特征的揭示和报道。索引是将信息源中所刊载的信息标题、作者及所讨论的主题、人名、地名、术语等, 根据一定的需要,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排列起来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信息集合检索的途径。文摘是系统揭示文献外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信息系统, 是对文献内容简略、扼要而准确的表达。题录是单篇文献外表特征的揭示和报道。题录一般只著录文献的题目、著者、出处、文种等。

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 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而成的一种揭示与报道文献的工具。不同的目录指出了不同的查找途径。图书馆目录通常有三套, 即书名目录、分类目录和著者目录, 有的还有一套主题目录。任何一本馆藏图书都可以通过这四个途径来找到。目录是打开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 掌握了目录体系, 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图书馆大门的金钥匙, 你才可登堂入室, 尽情阅读。

5.加强馆风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既是教育者, 也是受教育者, 同时更是教育影响者, 其工作行为,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广大学生, 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和凝聚作用三方面。

(1) 馆风的导向作用, 是指馆风可以起到引导和控制工作人员、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图书馆的价值观念, 这是馆风所体现出来的群体观念, 行为规范对个体的“感化”结果, 并使之成为人格的组成部分, 表现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精神。 (2) 馆风的约束作用, 是指馆风在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气氛,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广大学生起到心理制约作用, 由此规范他们的道德和行为。 (3) 馆风的凝聚作用, 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同目标观念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对广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它可以使离心力转变为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加强馆风建设, 是高校图书馆对广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主题, 它将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是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结论

在现代社会教育活动中, 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图书馆的教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体现了十分鲜明的社会属性。图书馆必须不断加强阵地建设, 增加投入, 改善环境, 提升图书馆档次和地位。同时, 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 依靠馆员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以期优化图书馆教书育人的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真正达到育人效果。高校图书馆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和情报职能,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全面进步, 要求高校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人才, 这些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 还要有全面的素质, 这样才能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图书馆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是每一位图书馆同仁面临的挑战。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是现代信息检索的中心。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当今谈论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阐述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晓燕.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3, (1) .

[2]王丽艳.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情报, 2003, (1) .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7

关键词:形体舞蹈 训练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如今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外界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而且还设立了不少训练项目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形体舞蹈训练就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们就形体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来进行分析。

一、形体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现在有很多的高校都将形体舞蹈训练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让学生自由选择,它完全是出于各自的喜好而定,所以这就是和专业课程有所不一样的地方。形体舞蹈训练在大学是特别受女孩子的喜爱,她们会把它当做是一个塑身的好方法,其实它不仅仅是塑身还可以在心理和精神上面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就是由于他有很多的好处,所以参加报名的人数要比其它选修课程要多。而对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心理和情感上都还没有很快转变过来,那么高校就要给他们寻找一个出口,让他们能够释放情感和压力,而形体舞蹈训练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能够积极向上、乐观的过完大学生活。

(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大学生正是在发育的时期,所以他们的心理和情感也不是很完善,而且面对学校和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得他们情绪低落、心理失去平衡、不自信,所以为了解决大学生情绪、心理、情感上的问题,就要通过形体舞蹈训练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情绪的波动,这也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第一,形体舞蹈训练可以让学生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因为在形体舞蹈训练里面含有很多美的元素,动听的音乐和舒展的舞蹈动作都是我们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而且它和专业学习生活相比,多了一些活力和热情,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学习形体舞蹈,就算学生开始不是很自信,表现得很僵硬,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在肢体语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渐渐变得自信开朗起来,这样的一个变化就是形体舞蹈带给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在欣赏能力和气质上也都会有全面的提升,然后用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第二,形体舞蹈训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从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舞蹈中的形体美和动听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将一切坏的情绪都抛之脑后,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舞动,去找回最初的快乐。要知道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便可以使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乐趣,而在形体舞蹈训练正好可以给予我们一个愉快的心情,减少情绪上的不稳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形體舞蹈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舞蹈训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多样化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保持兴趣,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与教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精神,让他们在沟通和交流中增进感情,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从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形体健康训练

(一)分析学生心理进行形体舞蹈训练

作为一个形体舞蹈教师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从学生心理出发来进行形体舞蹈训练。就比如在练习下腰、抱后腿等柔性动作时,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身体没有很强的柔软度,就展现不出优美的体形,这样就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心理障碍。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心理出发,告诉她们不要过度的去在意身体的柔韧性,一步一步的来,舞蹈训练不只是看柔韧度,其实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内容。然后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其它方面,让他们从其它的地方找到自信,这样就能够达到训练的效果,让他们不仅不会对舞蹈产生厌倦的心理,而且还会爱上舞蹈,这就是从学生心理出发所带来的好处。

(二)观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解决

在形体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体形偏胖的学生来说,柔韧性就成了她们的一个噩梦,这样就会使他们对舞蹈失去自信,也会开始感到自卑,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要去指导他们帮主他们从心理上自信起来,如果教师对此不闻不问的话,学生在心理上一定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也会对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教师的细心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形体舞蹈训练在大学中是一个很有艺术性的教育方法,虽然它只是一门选修课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很有意义的一门课程,它不会像必修专业课那样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带给学生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同时也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润生,赵燕.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李明蔚.艺术教育中德育的渗透[J].时代文学,2009,(10).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8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平台。校园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个这个桥梁,大学生可以对社会有一个较深刻,真实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观;

一、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胡锦涛同志强调,广大青年学生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永恒的青春。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早在1953年,政府就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决定》,强调实践环节对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的意义;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报告》,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逐步锻炼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知识分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作用[1]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和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就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而言,所希望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这一目的,它既便于学校组织以扩大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密;既便于安排,又便于检查;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解决了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效果很好的一些教育活动,学生也乐于参加,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参加的人数很少,致使相当部分的学生滞留在活动圈子以外。这个问题的解决,使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受益面大大扩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了高校“两

课”的教学,较大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提高了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也是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每逢假期,青年学生们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到学校、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而受到学生们的高度重视。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青年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办法。

三.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

1.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对改革开放事业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对改革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学习工人、农民善良、纯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2.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待于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实践是意志形成的关键。以个人意志从脆弱到坚强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炼中得以实现。

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养成,才能体现。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能力,增长才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将主观认识系统与行为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推动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的一生是选择的一生,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十分重要,而选择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在比较中,才能逐步提高。二是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与各方面人士广泛交往,多次反复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成果等,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三是培养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学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激发创造灵感,创造新的成果,因而,改变了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低的状况。创新、创造是创业的前提,通过到企业公司兼职、勤工助学、创办企业和注册公司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成果应用于社会,从而培养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

[2]陈红艳.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J].安顺学院学报,2007

(6)

浅析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 篇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廉洁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局限于政治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同样也需要。而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各个领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从而有助于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够保持清正廉洁。

关键字:大学生 廉洁文化教育

一、对大学生的不廉洁现象浅剖

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案例,讲的是一个从农村来的大学生,一直以各种理由向家里年迈的父母伸手要钱,起先是因为学习需要买电脑,然后是电脑需要更新,朴实勤劳的父母东凑钱西借款一次又一次的满足了他的需求,后来他又和父母要钱说是交了女朋友需要在城里租房子住,父母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了,他就和母亲争吵并动手推搡自己的母亲,最终忍无可忍的父亲终于举起了院里的柴棒狠狠砸向了儿子的后脑勺„„

这确实很令人深思,也让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的廉洁素质充满质疑,同时也让学校对对加强学生的廉洁教育增强了重视。为什么原本伶俐乖顺的儿子会那样对待他的父母呢,这都是因为他在学校缺乏廉洁教育而又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导致的。

学校本是传授知识的一方圣堂,老师传授科学知识和做人的真理,学生接受知识的浇灌提升自身各种素养。但是,在这种和谐明媚里也不知不觉中混杂了一些不和谐。

1、盲目的消费观念和攀比之风日益盛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颇具大学生特色的攀比之风日益盛行。随着时代前进科学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只是满足于对简单的吃饱穿暖,他们开始了有意无意的攀比,吃要吃高档的,穿要穿名牌的,玩要玩时尚的,就连日常用品也是不断的赶时尚追求时髦。手机成了入学的必备品,电脑也日益走进大学宿舍,其它的MP3和MP4等科技产品也备受青睐,有的甚至开着私家车来上学„„这一切的一切,看似普通平常,其实却是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正面影响。

2、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恍惚间成为了大学生中间广为流传的“金科玉律”似的格言。期中考、期末考、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过级考试等等考试中,代考、作弊现象频发,更有甚者迎合考生的作弊心理进行买卖标准答案并以此赚取利润!

3、学生干部队伍“模拟腐败”。在某大学网络论坛上浏览到了一个帖子,说得是奉劝大学生千万不要去参加班委的选举,那样会让你过早的体验到腐败从而腐蚀人的心灵。后面跟帖的人很多,皆表明现在的大学班级学生干部队伍里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表面上虽然很民主,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班费的开支也往往不清不楚,这些都不能否认其的存在性。

4、恶意拖欠学费。有的大学生以“在学校所受教育和自己所缴纳的学费不等值”为由恶意拖欠学费,致使很多大学因学生拖欠学费而遭遇很多的困扰。

5、大学生诚信缺失,骗取或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通过国家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这个政策,编造虚假的家庭经济情况信息骗取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偿清所欠的助学贷款,并用隐瞒工作单位、拒绝透露联系方式等办法来逃避还贷。

6、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也往往缺乏诚信。虚构自己的个人履历、制造虚假的学位证书或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和毁约违约等,都表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诚信缺失。

二、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目的廉洁,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文化是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而廉洁文化对大学生的要求则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心公益、勤俭节约、远离腐败等。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今天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究其实质其实就是在对明天的社会人才的职业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岗前培训”。在校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是最有活力的人群之一。同时,由于其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来自外界的任何冲击都可能对大学生形成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让大学生们通过对廉洁文化的学习,在思想以及精神层次上有所提升,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精神支柱,将“敬廉崇洁,知诚讲信”带上工作岗位,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精神氛围,并使廉洁文化广为人知。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也是从职业的视角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洁的教育,它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措施

廉洁文化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对腐败文化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廉洁这种内在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在人的后天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廉洁品质的手段,就是要从外界对他们施加有目的的影响,并通过促进其自身主观因素的矛盾运动转化,从而实现廉洁的内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呢?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才会使得廉洁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呢?

首先,加强对廉洁文化的弘扬和宣传,让廉洁文化走进校园。

加强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宣传,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刊发相关的刊物,播放相关廉洁廉洁文化的影视,做宣传海报等等。

让廉洁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要宣传,还要进行一定的实质性的教育。而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应坚持正确的导向,以正面说理教育为主,以榜样示范教育为主。并要与其它的党建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结合起来,努力营造敬廉崇洁的学校氛围。因此廉洁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认识水平,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防止教条化,提高针对性,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素质。

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方面,云南师范大学向来都很重视。不仅开展了廉洁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开设了校级公选课——《大学生廉洁文化修养》,不仅把廉洁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德育教育。还成立了全国高校里的第一个以宣传和弘扬廉洁文化为宗旨的高校学生社团——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廉洁文化传播者协会。活动也多种多样,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等都成为加强和提升学生廉洁道德素质的重要渠道。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廉洁理念、树立廉洁意识。

其次,把廉洁践行到生活实践中,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懂得廉洁并不一定就会拥有廉洁,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廉洁在深入人心之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只有在真真切切深入人心之后,它才成为一种精神食粮支撑起一个人的高尚信仰,才能增强大学生抵抗外界诱惑的信念和能力。

而践行廉洁,并不像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它需要在把廉洁的观念深植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基础上,再来规范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在实践中,通过褒扬廉洁文化的榜样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廉洁文化艺术生活,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的把廉洁的观念渗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把廉洁清白、刚正诚信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准则。

这也说明要真正把廉洁践行到实践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而这种坚持也就要求一个良好的廉洁文化盛行的气氛环境保障其实现。而这个良好的气氛环境则又要靠宣传教育来维持。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措施就是要求把廉洁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在生活中践行廉洁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二者缺一不可。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浅析 篇10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和教育方法探究

(一)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的心理状态及其阶段特点

结合本人六年辅导员工作经历,总结自身心理感受,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激情期(热情期)、困惑期、经验期、平稳期、低落期。2011年8月我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辅导员培训,会上同各位专家老师以及来自于全省各高校的辅导员精英们讨论交流经验,受益匪浅。大家对于辅导员工作经历感同身受,会上的专家也做了这样的分析:辅导员工作入职第一年前期,甚至可以精确到前3至6个月为激情阶段,即心理的热情高涨澎湃期。这是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过度时期,刚刚工作的辅导员,因为角色的互换,从心理上是一个接受全新角色的新鲜时期,终于可以从听之任之的学生阶段过度到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教师阶段,这时他们热情高涨,激情四射,成就感极强,决定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大干一番。接下来的半年到一年中,由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琐碎繁杂性,新手上道又没有太多经验,使得在工作中开始碰壁,或是遇到纷繁多样的学生问题使之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亦或者是领导的不满和批评,使之负面情绪不断上升。这时候的心理容易呈现低谷状态,也就是困惑期的到来。接下来大约从第二年开始,开始在挫败中反思总结教训,逐渐把工作重心从机械地做到提高效率上的转移,心理开始由不稳定向平稳转变,总结经验的同时已经能够应对一些负面情绪,具备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从第三年开始,基本处于平稳期,这时候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作重心,具备相应的科学工作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基本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辅导员。这样的时期经历三到五年后,辅导员工作如果没有更大的突破和上升的空间,加之繁杂的日常工作在无休止地重复,其心理情绪开始走向低落时期。这时只有寻找到更好的突破口,走向更高的阶梯方能缓解心理失落的情绪,正面情绪才能再次萌发。也就是说辅导员工作一般属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负担的加重以及人的精力匮乏,心理状态也可能会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工作。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管是从时间的划分还是从心理状态的分析,因人而异。所以应该根据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调整,方能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心理过程的成长大致概括成这样几个阶段:

1一般心理素质的强化阶段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者和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应具备四方面的心理素质,即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其中,辅导员的人格心理素质在整个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居重要地位。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良好的认知品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力、良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思维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具备这些认知能力方能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并及时果断正确决策。第二,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能以尊重、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学生及周围的人相处,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并帮助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同心协力,合作共事。第三,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表现在承担辅导员角色时,能够按照角色要求、社会要求调整自我,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第四,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格其所思、所言、所行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在学生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人格魅力,诚信、正直、善良、热情、廉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2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阶段

高校辅导员特殊心理素质的成长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教育-咨询教育-危机预防”三级心理知识素质的形成。第二,具备“发展性、辅导性与防控性”三类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发展性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辅导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三是防控性心理教育能力,即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监控、干预的能力。第三,具有敏锐觉察、处理自身与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情商。第四,富有品格向上、举止得体、宽容无私、充满爱心、高度负责、爱岗敬业的人格。

3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实现阶段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动力与归宿,是辅导员心理成长的理想境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心理成长密切相关,他关系到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对策

本人精读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经验》材料汇编,其中包括全省54所高校的辅导员建设工作经验。我们提取精华,寻找各个院校在工作中共同法宝,我们发现要在高校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我们提炼总结归纳如下:

1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切实做好辅导员的物质保障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本项措施几乎是每个高校辅导队伍稳定的共同法宝。对辅导员的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方位予以支持,及时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辅导员工资、福利待遇,实施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实施岗位津贴,对于8小时工作之外的工作量给予岗位补贴,发放加班费。有条件的院校在住房分配等方面向辅导员大力倾斜。在各项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方面给予优厚待遇。物质保障是辅导员工作的动力基础,只有做好每个辅导员的物质保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保证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最大的工作热情去投入到本职工作中。endprint

2高度重视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工作空间

(1)设立学生管理工作基金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划出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经费,用于鼓励辅导员组建学术研究团队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实现以研究来带动工作,逐步向专家化方向发展。(2)让辅导员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如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等课程。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教学水平,让辅导员真正成为既能承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能担任课堂教学的“双师型”人才。加强培训,注重交流,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学院设立培养培训基金,定期输送一些辅导员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或辅导员专业培训会,必要时候也可以输送辅导员出国培训,全面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3)拓宽发展途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出路。解决出路问题是激励辅导员工作信心的基本保障,也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和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级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特权,保证辅导员在不断工作中得到职位、职称的认可。其次,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最后,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任用,安排到学院其他各级党政管理岗位,或者作为学院各级党政部门管理岗位的后背干部来培养,以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分析

1心理特点

(1)行为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叛逆,渴望独立,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缺乏团队意识,自我意识及其个性很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心理成熟度与社会实际有较大的偏差,行为貌似成熟,但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明显较弱。调查显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情感特点。“90后”多数生活无忧,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空虚甚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虚荣心,愿意张扬个性但缺乏深度,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3)思维特点。“90后”是在新时期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前卫的思维意识和思想观念,对新鲜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高科技时代使得他们掌握的信息知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空虚、脆弱、冲动、极端的思维特点。(4)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上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90后”大学生富有智商高、好奇心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强等特点。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在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时常常有悖于常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功利性的思想和价值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意识强。

2当今大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1)是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的产物。现代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这些大众传媒途径广泛传播的负面影响随之而来。“90后”由于对互联网过分依赖,使得他们心灵空间封闭,对于某些是非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弱;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得许多媒体为了争夺市场迎合受众,追求利益,导致很多媒体刊登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其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2)是家庭环境的产物。大多数“90后”生活在“6+1”家庭,这类家庭结构中,因为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不懂得艰苦奋斗和居安思危,同时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伴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使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磨难。因为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使得“90后”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系统及培养对策

1高校辅导员的对象互动系统

(1)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内涵。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是指在想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出现,以平等、尊重为原则,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主体间关系为联系作用方式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方面特征: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以价值传递为根本。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了解为前提。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相互尊重为原则。第四,辅导员与学生互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向。(2)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第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思维:一是要树立“对话式”思维,二是树立系统性思维,三是要树立发展性思维。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二是实现政治价值传递的原则,三是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原则。第三,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实施方略:一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渠道,推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现实载体建设与虚拟网络平台建设相结合。三是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对策

上一篇:新上岗教师培训制度下一篇:《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