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音乐(共12篇)
高校传统音乐 篇1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几乎所有音乐学校都将钢琴作为音乐教育的必修课程, 而中国传统的古筝、琵琶等乐器却没有走进必修课堂, 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也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样的现状给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引导, 高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去中小学或高职类学校任教, 又给下一代的学生们灌输了重西方音乐轻中华传统音乐的观念。
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中, 教师给学生们讲授音乐知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例, 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已经离国家的高校音乐教育越来越远。部分传统音乐研究专家曾经呼吁将传统音乐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之中, 呼吁国家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但是收效甚微。传统音乐的社会地位不高, 注定了它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也不会高。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就必须要提高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传承
早在20世纪40年代, 我国的少数音乐教育家已经认识到了国家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教育的缺失, 并且有部分音乐教育家也提出了发展传统音乐的观念, 但是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认可。直到现在, 人们才逐渐意识到了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但是如何传承在目前仍是研究中的难点。笔者认为, 将传统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去, 让传统音乐成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具体来说, 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 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将传统音乐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范围内。很多高校在音乐教育中都忽视了传统音乐的教育, 无论是在教材的选取或编写中, 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 都没有真正重视传统音乐教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关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并且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而国内却还没有对自己的文化给予必要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的教育。学校要对本校的教师开展培训工作,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让他们将传统音乐教育放到一定的高度, 然后在教学中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们, 让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传统音乐, 在他们以后的音乐研究中, 或在参加工作后, 都能够保持这一理念, 并且再将这一理念传输给更多的学生,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 改变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新型音乐教材。各高校要选取新型的教材, 或重新编写教材, 增加传统音乐的内容, 减少或压缩西方音乐的教学内容, 在乐器一章中要着重介绍中国传统乐器, 可以开设传统乐器必修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一门课程并能熟练掌握。在刚开始改革的过程中, 必定会面临着一些阻力, 国家可以选取教学试点进行传统音乐教学,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补充教学要点,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等试点成功后再进行全国性的改革。
(三) 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除了让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理论知识, 还要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必要时聘请外界知名传统音乐家来校任教或者做客座教授;针对不同地域的学生, 可以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 比如浙江地区可以开设越剧课程, 陕西地区可以开设秦腔课程, 北京地区可以开设京剧课程, 这样能够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 发展各个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 从而实现传统音乐的继承。
三、结束语
总之, 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 需要加入传统音乐元素, 发展国家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传统音乐教学;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内容, 编写或者购买新型音乐教材, 同时要设置传统音乐教学课程, 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一门传统乐器;结合实际, 改变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针对不同地域侧重教授不同的传统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掌握国内传统音乐文化, 从而培养出传统音乐人才, 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 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教育, 导致其一直得不到发展, 甚至逐渐走向灭亡。虽然有部分音乐教育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努力改变当下的状况, 但收效甚微。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长远发展, 必须将传统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对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传统音乐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多元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市场, 2012 (49) .
[2]王文俐, 赖涛.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校的传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 2010 (11) .
[3]李灿旭.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促进性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6) .
[4]张伟.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现状及成因述略[J].民族音乐, 2012 (6) .
高校传统音乐 篇2
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2.中华民族音乐
2.1中华民族音乐的定义
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
目录: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因此对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这个词来说,欧洲艺术音乐的定义更加准确。
欧洲艺术音乐与其他的非欧洲音乐和流行音乐体系的主要区别是记谱法有所不同,其规则大约源自于16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记谱法。在西方记谱法中,作曲者给演奏者规定了音调、格律、速度,独特的节奏和对于一同段音乐准确的演奏方式。这种即兴演奏发挥空间很小的记谱法模式,极大的不同于非欧洲艺术音乐(相对于传统的日本音乐和印度音乐)和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这里的 classical理解为“古代+经典”,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最高层次是理智的欣赏,也就是说不仅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能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分析和评价。要想达到这个层次,我们必须了解欣赏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元素,即创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创作;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弟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个时期是浪费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化,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是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
2.1中华民族音乐 2.1.1中华民族音乐的定义
中华民族音乐(简称民乐),又称民乐、国乐、华乐,是指中国传统音乐及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各种音乐。其音乐型态包括各种中华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协奏曲、传统中国的各种器乐合奏、近代发展出来的民族管弦乐大合奏曲(国乐团合奏)及小合奏曲、以管弦乐团演奏的中华民族风格乐曲、以及中华民族声乐等。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华民族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以五声音阶为主。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华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国时期的上海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与研究,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民族音乐受到了港台流行音乐等诸方面的冲击与挑战。近年来,不少音乐人提出了“新民乐”或“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音乐创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
3.1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
东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就是音列的不同
调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所以,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不过大致的说,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如果用声乐波来说的话,西方的这类交响乐的声波递进与人的大脑神精思维进度有着相似的脉动。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定性。我们暂时把西方的乐波称为“辅助思维脉动乐波”。
国内目前传统的声乐艺术流行的似乎只有一些戏曲乐。通过仔仔细细的分析这些传统戏曲的声乐,发现我们的戏乐声停留在一种感触的平面,不管是从戏曲的演唱风格还是戏曲声乐的波谱来看,我们传统的戏曲声乐总是平和的跳跃式,以曲线辐度做渐进式的跳跃,这类声乐最大的特性是与人的隐层情感神经思维有着相似的脉动性。所以我们在观看戏曲、听戏乐的时候,很容易触动我们的非理性情感神经。当然,这种非理性情感神经受到戏曲声乐波的触动,自然就能唤醒人的情感记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的理性思维神经处于一种抑制冬眠状态。我们姑且把我们传统戏曲的声乐波称为“触动感性思维脉动乐波”。
参考资料
高校传统音乐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雄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伴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都会出现很多代表时代意义的传统音乐形式。现如今,由于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外来音乐文化开始冲击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很多传统音乐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这一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定位,使其得到完善的发展,成为了音乐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无需置疑的是,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责任。
一、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1.教育内容相脱节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指的是在音乐学院或者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教育的对象是本科生、大专生和研究生。这些学习音乐的人将来很多都成为了演出团队里的演艺人员或者是相关的工作人员,或者成为学校的音乐教师、研究人员等。这些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理论和音乐修养很多都受到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和方式的影响,并且决定着我国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走向国际之后肩负着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的音乐教育必须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模式。但是,自从西方音乐传入高校以来,很多的高校音乐教育都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不管是基本乐理、和声,还是对位、作品的分析方式等;特别是一些学校将钢琴课定为学生的必修课,而中国任何一件传统乐器都没有过这个地位;在音乐界很多都将演唱俄语和意大利语的歌曲看做是音乐的高水平,这种形式的教育使很多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厌倦和自卑。这种高校音乐教育方式下,很大部分的学生都十分崇尚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从根本上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都应该以本国的文化为基础,但是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却完全与之相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都不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
2.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音乐很多都是在民间兴起和衰退,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都是由民间艺术家们传承下去的,并且自生自灭。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研究者都是相分离的,总的来说,只有当那些研究者需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时候,才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民间向传承者去了解。即使很多的民间传统音乐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还是缺乏继承人,最终还是会自生自灭。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继承者人数很少,并且高校音乐教育很多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十分的困难,在加上很多有关部门并不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没有做好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衔接工作,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有关部门没有及时调整有关的政策和执行有效的措施,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步履维艰。
二、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现如今,我国很多的传统音乐由于缺少继承人,很多都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何振兴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这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加强传统音乐的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关键。高校大学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体,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最高层次。1994年我国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了“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教学和文化策略”的四点要求,高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一个社会化和文化传承的场所,高校以自身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具备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接受力和学习能力强的阶段,他们情感丰富并且对音乐怀有兴趣,所以,在高校中更加有利于展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活动,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尤其,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于中国的天南海北,这里有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传统音乐的环境和背景,更加有利于对中华母语音乐和地域音乐的弘扬和传承。
三、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发展建议
1.思想观念重建
高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思想观念,改变对中国传统音乐狭义的看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中国教育者要充分重视传统音乐的地位,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否认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上的作用。传统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但是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同等重要。许多高校都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理论,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严重脱节,很多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所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重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传统音乐中并不缺乏明快的节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比如在《音乐鉴赏》中听《忐忑》来欣赏京剧,听《地图》来感受湘西土家苗族音乐等。
2.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关键性人物,及时更新教师对传统音乐的教学理念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有效保证。一切事物都是有好有坏,对事物的传承都应该有选择性的继承,更多的是对精神方面的学习。例如,传统音乐中的“天人合一”精神。高校音乐教育是打开学生通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大门的钥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是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关键任务。
3.重新审视课程
高校音乐教学课程需要全面的介绍多种形式的传统音乐,不能受限于极少种类的音乐课程。笔者在对音声选择中首先是选取多民族的音乐,其次是在此分类下的多民族。在传统音乐教学中,首先要针对某一个省份的多个民族,接着是东北、西南或者东南中多个民族,最后是针对整个南方或者北方的多个民族;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接着介绍这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等。
4.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
很多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低、教学成效低的局面,很多学生即使对传统音乐有兴趣,但却厌倦课堂教学方式。所以,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有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比如,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合唱或者是教师演奏的方式;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另外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不一定要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渠道,比如:网上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也可以组织和举办校园民歌大赛、乐队大赛等校园活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2)
[2] 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2)
高校传统音乐 篇4
一、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脱节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 指涉的是针对音乐院校、师范院校, 以及综合性高校类音乐专业实施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1], 其主要的教育实践工作对象是音乐类专业在校大专生、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的音乐理念认知和音乐修养建设水准, 对我国音乐艺术实践事业的长期发展具备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这些人往往同时承载着音乐艺术创作实践, 以及中国音乐艺术基本特色跨国宣传的双重历史责任与使命。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类相关专业培养和输出的音乐艺术人才, 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力量, 透过大学在校期间系统化且科学化的音乐专业课程学习, 应当促使这些学生切实掌握开展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和解读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深造, 以及综合性音乐艺术实践的稳定有序开展创造充分的理论性和实践技能性支持条件[2]。
但是, 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国家音乐艺术理念的引入, 使得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类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完全被西方音乐艺术理论所占据, 这种高等音乐教育发展格局, 使得我国音乐艺术类专业学生, 在实施乐理、和声、对位、复调, 以及音乐艺术作品分析的实践过程中, 难以避免地形成了完全以西方音乐艺术理论为基点的认知体系。在现行高校音乐类的绝大部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钢琴课都稳定处于必修课地位, 同时又没有任何一种中国传统乐器弹奏技术能够进入必修课教学体系之中, 现行声乐艺术界也往往倾向于给具备外文歌剧艺术作品演唱功底的音乐艺术家以较高层次的评价[3]。由此可见我国院校音乐艺术教学事业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事业之间的脱节性和不一致性。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结合式改革的实现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开放性特征的日渐清晰,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而繁荣的传播与发展, 得到了西方民众的广泛青睐。要想实现我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事业的蓬勃有序发展, 势必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实施适当的针对性改革, 主要实施路径如下:
第一, 高校可邀请一些具备较好音乐教育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共同合作, 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音乐类专业重新拟定一套具备充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元素的教材, 并首先在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专业展开教学试点, 依照试点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良, 并将建设成型的教材实施普及推广应用[4]。
第二, 针对之前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开展传统音乐艺术传承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的引入与借鉴, 不断探索和推行适应高校所在地文化艺术氛围的传统音乐艺术传承模式。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工作方法, 最大限度地位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体系中的经典剧种、曲种, 以及乐种创造充分且稳定的物质支持条件以及时间空间环境。
第三, 引入正确的音乐艺术理念对学生展开科学准确的教导, 帮助学生在多元音乐艺术文化形态相互交织的历史背景之下, 实现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正确定位, 在接纳多元性音乐文化形态共同发展的现实格局之下[5], 明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存在价值, 并坚持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现实音乐艺术版图中的主流地位。
三、结论
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 本文从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脱节现状, 以及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传承结合式改革的实现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论述分析, 事实证明, 在高等院校音乐的教育过程中切实做好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工作, 对于相关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日益明显, 西方多元化音乐艺术形态在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引入, 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类专业的现行教学体系中日渐呈现出了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而中国音乐艺术在西方世界的发展繁荣也给中国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深刻的变革要求, 本文围绕相关内容展开了简要论述分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参考文献
[1]闫飞.浅析高校艺术教育与中原传统音乐的传承[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9) :53+71.
[2]周景春.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 (04) :85-89.
[3]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 2010, (01) :261-266.
[4]杨海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资源[J].民族教育研究, 2005, (01) :72-76.
高校传统音乐 篇5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大概会想到吐鲁番的葡萄,走钢丝,烤羊肉,手鼓等等,我最早听到的跟维吾尔族有关的民歌是《达阪城的姑娘》、《打起手鼓唱起歌》、《青春舞曲》等,通过表演者的歌声和舞蹈,我对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这个民族的音乐来作为论文的主题。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不同的音乐体系,但其中主要是波斯—阿拉伯和中国音乐体系,大致可划分为南疆、北疆、东疆以及刀郎四个不同的风格区。
东疆地区的民族音乐多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裕固族西部民歌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回鹘音乐的成分。
南疆地区的民间音乐多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与裕固族民间风格相去甚远,看来主要继承了古代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音乐成分并有所发展。
北疆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不仅综合了南疆和东疆的特点,并且吸收了当地汉、回、哈萨克、塔塔尔等民族音乐的成分,经过杂交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跳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刀郎舞的唱词,有表现狩猎、打仗和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刀郎热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龙、小手鼓等。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从体裁上可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器乐、说唱音乐、木卡姆。这五种体裁形式各有特点,但相互又有联系。
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东北地区有不少民歌运用五声、六声音阶。
维吾尔族的民间歌舞轻盈优美,以快速的旋转和动作复杂多变而著称。民间歌舞大多为踏歌形式,主要有来派尔、赛乃姆两种。前者是一种小型歌舞,多由男女二人表演,动作比较简单,以对唱为主。赛乃姆是一种民间大型舞蹈,常在节日、晚会上表演,是乐队和观众围成圈圈互动表演。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有中国一带的古乐器埙,又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萨它尔、弹布林等。大部分得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少数则是同名异器,反映出伊斯兰世界所用乐器的共性。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是中亚、西亚许多国家中的主要乐器。这类乐器在维吾尔民间同样流行。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这显示出维吾尔族器乐的发展水平。同时,维吾尔族乐器吹、拉、弹、打各种形式俱全,打击乐器在音乐和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北疆木卡姆,是19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特色表现在音阶、调式、节拍、节奏、旋律线条和旋律发展手法等方面。
高校传统音乐 篇6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 教学创新 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使我国的教育教学焕发了新的活力,音乐课堂教学也显得生机勃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多次观摩相关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堂教学,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课堂氛围依然是单调枯燥、繁琐而压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状态低迷,缺乏一定的主动学习精神与创造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缺乏张扬的个性精神与活力,学生没有获得学习愉悦感,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无法获得真正的提高。
一.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高校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在当前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音乐学习的审美情感体验与表现。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缺乏有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进行情感体验、品味与模仿、创造等方法,导致学生无法发现其中的艺术价值。例如,部分音乐和艺术作品,要经过反复的聆听与观察,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中的审美意蕴、艺术表现等,才能获得艺术灵感与审美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尽管教师已经做了精心的课前设计,而且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是由于其教学节奏过于平缓,缺乏一定的起伏变化幅度,而且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导致音乐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二.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创新对策分析
(一)有效营造教学情境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学会遵循音乐本质,遵循音乐规律。在高校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听音乐的氛围,通过反复的听觉训练,使学生对该音乐产生熟悉感与共鸣性,提升音乐情趣。例如,教师在教授《木瓜恰恰恰》一课时,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感受体验。教师可先放给学生听,然后提问该首歌的情绪特点与最让学生印象深刻之处,并请学生回答问题;随后,教师可让学生的 x中加入喜欢的动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唱歌曲。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跟着一起练唱,并引导学生发现这首歌曲的其他演唱形式。拓展。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例如教授学生学习吉他的流行奏法—空气弹奏法,或是在歌曲中加入一些肢体伴奏。④小结。对本课的有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强化其记忆的同时,使其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同时,教学内容的設计要符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予以增减,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音乐审美性和信息合理性,例如,在教授《我是小小音乐家》时,教师可以将学习歌曲作为基础、以感受该课的旋律线条来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其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二)大力开展有效性教学
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运用有效性教学,对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能够有效的调控课堂氛围,使学生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师讲授的内容上,使课堂氛围显得安静而和谐。例如,在教授歌唱时,教师通过自身的指挥,能够让学生注意到歌唱的起始、停顿与结束,高度集中注意力,统一歌唱步调,从而使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变得默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运用体态的律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觉,把运动与声音给人的感觉进行内化,帮助学生注意并记忆该感觉,对已有的感觉加以补充、完善,使学生能够快速感知、记忆,产生音乐上的共鸣感。再次,能够进一步增强其音乐感知力。有效性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认识程度,加深其理解程度。教师通过体态的律动能够吸引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使其热爱音乐,学会体验情感。在高校音乐课堂中运用有效性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表现力,从而有效提升其音乐素养。除此之外,教学有效性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使其专业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三)在教学内容上寻求突破
高校音乐教学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根据学分和相关课程要求进行教学,生硬刻板,单一乏味,教师应该要寻求改变,例如在讲流行音乐的时候,可以讲周杰伦,播放一些他的流行歌曲或是让老师、学生自己唱这些歌曲,找一些关于他的视频资料,流行音乐在他的音乐历程中是怎么开始、怎么发展又怎么到达巅峰的,通过举这些鲜活有趣的例子,学生可能会喜欢上他的歌曲,或者是爱上流行音乐,真切感受到流行音乐的魅力,课下或许还会自己找更多的关于流行音乐的歌曲或素材,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发现,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流行音乐这一概念,比生搬硬套知识点来的快很多,效率还更高,掌握更牢。还可以由流行音乐延伸到摇滚音乐、美声音乐等,通过相互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流行乐,顺便也掌握了其他几种类型的音乐,从内容上突破,不仅学的更全面,还可以拓展思维发展创新教育。
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学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关键阶段,不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音乐能力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这一阶段的教学,可见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地位和肩负着的神圣重大使命。而做好高校音乐教学离不开发展创新教育,创新是一种潜意识,创新是能力,创新是革故鼎新、发展进步的前提。发展创新教育,音乐教学才会顺应时代潮流,培养音乐人才,高校音乐教学才能再进一步、更进一步、步步高升,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莉.高校音乐传统教学创新及发展方向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53-155.
[2]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专家笔谈[J]. 音乐研究,2011, 02:6-26.
高校传统音乐 篇7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 从声乐理论到歌唱教学, 从发声技术的训练到歌唱教材, 基本上都是学习西洋的美声发声方法、欧洲的美声歌唱技术, 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但对于声乐教学而言, 还是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 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唱形式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这是体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 是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 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点。我国传统音乐表现了我国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很多的优秀代表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 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
长期以来,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处于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单一音乐文化教育模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 建立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声乐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传统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 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
1、利用情感体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的影响, 其民歌风格各异, 丰富多彩。也因此, 民族音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传统音乐的融入, 首先就要从情感入手。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很多同学一听都只知道这是一首情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先对歌曲的的背景做好交代, 让学生对这歌曲的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 就不会只是一味的模仿。在做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我们的声乐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会合理地分析音乐的走向、歌曲的高亢、低沉、缠绵。同时, 教师要教学民族音乐的唱法, 美的声音应是珠回玉润声音响亮, 声线自然松弛, 音色要优美共鸣处理充实等等。课堂训练在具体到每个学生时, 一定要结合其自身的嗓音条件, 在培养他们声音音质时, 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风格, 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发挥感知能力
因个人爱好、趣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是有差异的, 对民族声乐的感知能力也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但它依然反映的是现实中对美的体验。音乐无国界, 民族音乐也就更没有美的界限, 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来感受民乐的美。如在欣赏了一曲民族音乐之后, 提出问题:这首曲子产生的文化背景怎样、民族音乐唱法是什么特点、其需要什么情感体验、这一民间地区的唱法又有什么要求等, 然后让学生表演, 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感知、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在注重对歌曲的气韵和意境的把握后, 还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速度、节奏、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技术性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教学更积极地引导他们对音乐本身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和表现。另外,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 感知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 然后做一定的学科探索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3、提高教师的素质
高校声乐教学想要发展民族音乐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 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唱法有整体把握, 让我们的音乐课多一些文化指向, 多一些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 民族音乐的旋律、声腔特点等都要深刻地知晓, 还要能够准确地区分各类民歌, 并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作品。掌握在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如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陇剧等, 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曲艺的风格特点。总之, 声乐教师自己必须要喜欢民族音乐, 讲课时感染学生, 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4、利用现代化手段
声乐教材都应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 并且要尽可能是原唱。如今, 教育媒体的形态日新月异,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音响设备为这种资料配备提供了可能。享受原声的民族音乐能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特色了解。如《山路十八弯》的原声演唱, 在播放音乐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 弯曲曲的山路, 极富地方特色的衬托, 加上委婉又大气的音乐旋律, 再保留方言的一些发音, 真实地演绎了山路的美和人民鲜活的心境。利用影像手段整理搜集资料、讲解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 做到史论相融,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地参与教学。学生一方面欣赏着原汁原味的民调, 一方面又学习民乐的演唱技巧, 很好的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
总之, 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佳宇: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刍议, 飞天, 2010
浅论中国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 篇8
1.培养人才, 提高人才素养
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 首要的任务是育人, 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 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 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 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 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 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 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 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 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 培养合作意识,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 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963 年8 月, 周总理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 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 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 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他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外关系: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 要有芭蕾舞团, 要有交响乐团, 也要演外国歌剧, 但这些不会是大量的发展的, 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 民族文化艺术。所以说, 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 我们以儒家思想主的传统优秀思想被重视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关注传统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 “乐教”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时代的“六艺”, 就将音乐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成为承担“君子”名号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儒家的乐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教育, 而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 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此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作为私塾教育的先驱, 他把礼乐的教育思想教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不仅如此, 乐教之于社会, 不仅仅是美育。美国音乐人类学家阿兰·梅里亚姆很早就指出, 音乐的功能至少有情绪、审美、娱乐、传播、象征、身体反应、社会控制、服务与社会制度和服务与宗教仪式、文化延续、社会整合等十数种, 仅仅看见审美或美育, 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综合性出发, 开发学生智慧, 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 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 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建议
1.课程设置
不管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还是吸收外来传统, 必须有坚实系统的中国音乐课程基础。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 要以本土音乐为主, 重视和加大民族音乐课程, 建构民族音乐门类、形式、风格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有《中国民乐鉴赏》、《中国民歌鉴赏》等艺术欣赏类课程, 《中国民乐演奏基础》等艺术实践, 还有《中国音乐简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 使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育。另外, 学校可设置一些额外的课程, 请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音乐艺人到学校演出民歌、曲艺、戏曲等等, 让学生在观摩民间艺术演出, 进行严格的唱腔记谱训练, 也不无裨益。
2.在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中, 也应促进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对话
近年来, 中国传统音乐在国外的演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位音乐家曾感触地说:中国音乐学院的人要有自己的风格, 搞出民族音乐学派来, 眼睛尽可能瞄准世界大赛, 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东西征服别人, 而后者更有说服力, 20世纪90年代, 全球多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重点话题。我们应该鼓励接受传统音乐教育的学生与国外音乐院校接触, 进行交流演出, 参加国内外的音乐比赛, 在交流中促进提高。
3.多媒体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尤为重要。这时, 你便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 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 来创设教学意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 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使传统课堂音乐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和弥补, 它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例如MIDI系统, 它是由电子乐器制造商们建立起来的, 用以确定电脑音乐程序、合成器和其他电子音响的设备互相交换信息与控制信号的方法。利用MIDI音乐声音素材丰富的特点, 利用MIDI音乐的创作随意性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传统音乐中的一些限制, 发挥他们的音乐创作灵感。比如, 可以用某些民族乐器来进行爵士乐的创作, 让学生在不断地反复视听、修改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鼓励建以计算机、MIDI设备为中心的多媒体音乐教室。例如, 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上有无限的涵盖了传统音乐的音乐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图文影像资料, 还可以进行网上搜索、学习、借鉴、模拟等学习活动。
三、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前年, 传承至今, 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高校的传统教育又是重中之重, 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不断创新。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 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试从高校的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校教育,教学教法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3]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人们音乐出版社, 1997.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吕骥.在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J].南艺学报, 1980, (2) .
高校传统音乐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传承
一、引言
传统音乐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传统音乐在高校英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很多英语教育专家的关注与重视。传统音乐一直以来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尤其是对一些将要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加大力度,在高等音乐院校中进行传承,培养传统文化艺术的表演者。这不仅是传统音乐的发展之路,更是高校音乐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职责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与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与继承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对普通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及其相关的解决策略。
二、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首先,传统音乐作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必修内容虽然已经被广泛开设,但是很多院校将传统音乐内容多作为欣赏课内容,欣赏课中往往只能够将传统音乐中的部分内容略微地提及,而未能够深入地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所以,虽然传统音乐是必修课,但是未能够引起很多学生的重视。比如,音乐专业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对国外的一些音乐领域,常常开设有专门的欣赏课,比如交响乐赏析、国外经典歌剧欣赏等等。然而,对于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艺器乐民歌等领域却未有专门的欣赏课程,可以说当前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课程的开设比例方面,远远不及西方音乐课程的比重大,这无形中给大学生造成一种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的误导,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西方音乐高雅、中国音乐通俗”的观念,这都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完整地欣赏过一出中国的戏曲或者戏剧所造成的,甚至有些大学生都说不出我国民族器乐的经典曲目。对于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认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我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开始借鉴学习西方的教学方式与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我国一批先进的音乐教育者在认识中国与西方音乐上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盲目的以西为师,认为中国音乐教育必须完全效仿欧洲先进的音乐理论体系、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体系,这种教学思想对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高等院校中仍然存在这种音乐教育思想。
2)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我国音乐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美育和德育,而未能够将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深入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比如,高校音乐教学一直是以一种非常单一的音乐形态存在,而并非以一种音乐文化的形态进行文化的传承,以至于音乐的文化属性没有被挖掘,音乐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
三、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1)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该更新教育的理念,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放在教育的主要位置上,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态。不论是音乐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老师都过多地将音乐作为一种技巧或者音符来传授给学生,降低了音乐的文化属性,从而学生未能够理解音乐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因此,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更新音乐教育理念,拓展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在运用传统音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将传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重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承担起传递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储备与社会交际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应该将传统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一个高度上。即使对于普通高校的普通音乐公共课程来说,还是要让学生开拓眼界、提升思想高度,不能够仅仅将传统音乐视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或者音乐形态,除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与了解,我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将传统音乐放置在民族音乐的视野中,从整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分析和认识传统音乐,理解特定的地区与民族的人们为什么创造出了这样的一种音乐,而并非那样一种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一种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应该了解这种音乐背后的时代背景以及民俗行为与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层次。
2)重建我国高等院校在传统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观。由于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深受西方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想要重建属于我国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更新思想,剔除对西方的历史偏见,客观认识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差异性,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上面,树立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比如,部分音乐教师由于习惯于用西方的音乐理论与审美来衡量、评价我国的传统音乐,在课堂上无形中会得出我国音乐落后的结论,从而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思想意识的绑架,认为中国音乐不如西方音乐。所以,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从内心真正的转变观念,这样才能够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观传递给学生。同时,对于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应该借鉴学习,西学中用,而并非完全照搬,这样才能够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樊祖荫.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音乐探索.2012(03)
高校传统音乐 篇10
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对于教育乃至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阶段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黄金阶段,通过这段时期的教学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致实现有效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钢琴教育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重要性
1. 钢琴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被誉为“乐器之王”的现代钢琴,以其庞大且复杂的构造、优越的性能及广泛的用途等与生俱来的优势,另其他乐器望尘莫及。一台现代钢琴所具备的宏大音量和宽广音域,加之音律准确和转调快捷的特点,使演奏更加灵活自如,表现力大幅提升。同时钢琴又是一种性能全面的和声乐器,让无穷变化的和声手段成为可能,使各种形式的多声部旋律与和声达到近乎完美的结合。它可以平衡交响乐团甚至模拟其他各种乐器的音色,所以它既是一件独奏乐器,又兼具伴奏功能。这使得钢琴在与我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即便是针对中国戏曲音乐的演奏,也极富表现力。
自1822年世界上第一架双重擒纵装置钢琴问世以来,世界范围内涌现出如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等大批钢琴奇才,他们以自身的艺术灵感及传世作品对钢琴这项人类伟大的发明做了最好诠释。时至今日,钢琴依然用它极强的生命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2. 钢琴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钢琴的全面性,确定了它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无论是声乐或是器乐、试唱或是练耳以及和声与作曲,钢琴作为众多音乐课程的必修内容,普遍发生在现有音乐院校的教学中。作曲家用钢琴来构思旋律、配置和声、配器,甚至通过钢琴演奏大型管弦乐曲。此外,钢琴适合各年龄层次人群的练习用琴,被视为最佳的乐器之一。在我国近些年钢琴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百姓家庭,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钢琴,足以证明钢琴音乐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走进校园,你或许会惊异于众多与钢琴结缘的学生,他们或许并没有报考艺术类院校,但自幼接受的钢琴教育在他们内心早已播下艺术的种子,只需一点点雨露,那些种子便会破土而出、枝繁叶茂。
3. 传承传统音乐文化,钢琴可承担重任
上世纪初,由蔡元培、萧友梅先生共同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作为中国首所专业音乐学院,即提出:“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教育目标。钢琴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中国钢琴家们在借鉴欧洲钢琴艺术的同时,积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从而使中国钢琴艺术迅速崛起。伴随着中国钢琴事业接踵而至的辉煌成就,西方乐评家发出惊呼:“我们正步入钢琴的中国时代……”
事实上,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音乐传统应当是一脉相承的。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我国著名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傅雷。当1955年傅聪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后,傅雷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述:“傅聪在钢琴方面的成就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尝试,正如王建中的《百鸟朝风》、黎英海的《夕阳萧鼓》以及储望华的《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钢琴作品向我们展示的那样,依托中国作曲家的钢琴语言以及多声部思维,使浓郁的中国民间韵律通过钢琴精巧的表演技法得以全新的展现,同时也拓展了世界钢琴技巧的表现手法,开创了钢琴教学中音乐民族化的一条新路。
二、在高校钢琴教学中传承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1. 有效推进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国家今后的教育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部分,让学生接受更多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革命教育。”这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作为学生接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钢琴教学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也是推进国家教学改革、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伴随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将会愈发受到重视,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也将获得更为广泛的共识。通过现有条件,尝试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以带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重视与发掘,使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成为足以催生优秀乃至伟大创作的沃土,回归其应有的地位。
2. 应对传统文化危机
当王光祈先生早在六十多年前喊出那句“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血重新沸腾”的豪言壮语时,心中一定充满对民族音乐文化危机的痛惜之情。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全球化的今天,音乐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性丰富着人们的选择,也使很多传统音乐面临消失的危机。西化与国粹或交相出现或各自为战,事实证明若偏于一隅均难堪重任,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导始终是融本土及西洋技法与音乐思维于一身的。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也必须诚实地面对问题并通过有效手段来应对现实的危机。“我常常感到,一个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南怀瑾先生在其生前的多部著作以及多次演讲中深切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因此从教育领域着手,以钢琴教学为手段,丰富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导和稳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事情。
三、高校钢琴教学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作用的探索和实践
1. 以文化传承使者的身份开展教学
教师职业不仅在于培养人的技能,同时也要哺育人的心灵。对于高校钢琴教师来说,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只是基础目的,使学生获得知识与素养的全面提升才是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钢琴教师要积极扮演好文化传承使者的角色,积极促进有关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黑白琴键来发现和捕捉属于华夏民族的音乐内涵。
高校钢琴教师若想扮演好文化传承使者的角色,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学识的同时努力补充和积累国学素养,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艺术解读能力,使之更符合使者这一角色定位。
2. 营造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对学生的艺术感悟存在潜移默化且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高校钢琴教学对传统音乐有效且健康的传承,悉心营造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从器材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从内容的制定到考核的办法,需要缜密的思考以及精心的准备。例如现有钢琴曲目中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非常多,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加以选用,需要根据实际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必要的考核措施以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荣誉感与成就感。使学生在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让钢琴与传统音乐在意识里完美契合。
3. 开展校园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为达成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的主题选择上做些尝试,让学生获得更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如举办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让同学亲身参与演奏及聆听,增加现场感。此外还可以举办中国钢琴曲沙龙,让学生以演奏和交流的形式表达自身对于传统音乐的弹奏技巧、相关知识及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了解和掌握校外各类有关钢琴的活动及比赛信息,为学生量身定做并鼓励其积极参与,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自信,也可以通过更广泛的音乐交流提升音乐素养。
4. 将支架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内敛和含蓄时常会成为练习过程中的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支架教学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强化学习效果。支架式教学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的学习主题、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就是支架,学生依靠教师的引导来逐步掌握学习的诀窍,实现自主学习并自行总结学习经验。这一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
支架教学法的一个关键点是教师撤去“支架”的时间点,这需要教师整体掌握学生的情况,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钢琴作为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层次的“支架”为学生提供帮助并建立起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初步理解和基本鉴赏能力。此外,还可以将支架式教学法运用到课外活动的开展以及乐曲的创作过程中。其间,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曲目进行配伴奏、改编或创作。使学生最终体会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此后逐步消除“支架”,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所谓“扶上马,走一程”,这也是在钢琴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内容时最为理想的状态。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所遗留下来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也应该成为每一位国人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归宿。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更应对传统文化危机的需要。高校钢琴教师对此肩负着重要使命,为了在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音乐氛围,积极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校园活动,增加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助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充分利用时下开放的艺术环境以及钢琴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与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趋势保持同步,这不仅能使中国透过钢琴而了解世界,同样也能为钢琴音乐注入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根固本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流传至今,其厚重的历史感与深邃的意境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础与架构,对现代乃至后代影响至深。随着近现代东西方文化在多领域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如何定义以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与实践,必将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分析钢琴教育的多元性、广泛性以及在音乐学科中的重要性,得出其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上具备优势的结论,同时对发展高校钢琴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围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目标,在教育实践上展开积极探讨。
关键词:钢琴教育,文化传承,传统音乐,高校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萧友梅.国立音乐院一览[R].上海音乐学院,1928.
[3]“郎朗旋风”在美刮起[N].长沙:中小学音乐报,2001.(5.29)
[4]傅雷.傅聪的成长.傅雷文集[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5]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自序[M].中华书局,1925.
[6]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盛艳.张伟平.新课改视野下的支架式教学:师生角色调适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8).
如何让传统音乐融入学校音乐课程 篇11
我们诸城具有悠久的音乐历史与文化,2006年诸城古琴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奖牌。诸城大鼓则是流行于山东诸城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它产生于唐,形成于宋。诸城大鼓常见的说唱形式有集市说书、炕头说书、街头说书、舞台说书等,它产生于民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说唱灵活多样,鼓词创作及时,宣传快捷,集演、唱、评、表为一体,生动活泼、声情并茂,深受群众的喜爱。
现在,诸城大鼓的说唱人员主要集中在百尺河镇,他们演出的诸城大鼓节目多次获奖并参加过全市春节晚会的演出,曾被中央电视台录制电视节目《诸城大鼓及其传人》向全国播放。
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并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此,我们音乐组教师专门和学校协商,合力搭建热爱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动平台。
首先,我们百尺河镇中心学校依托百尺河初中国家级少年宫这一优势,成立了“诸城派东路大鼓”研究会,设立了“诸城派东路大鼓”综合传习中心。传习中心本着“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师生参与、社会支持”的原则,将“诸城派东路大鼓”纳入学校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组建“诸城派东路大鼓”社团,聘请五老志愿者及传承人,每周开展两次培训活动课,做到辅导教师、辅导学生、辅导内容、辅导时间四落实,为诸城派东路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于2015年10月22日将创新排练的诸城大鼓《育人楷模》报送由山东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承办的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才艺展示大赛并一举荣获一等奖。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其次,依托百尺河初中国家级少年宫这一优势,我们于2012年成立了古筝社团,主要面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以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教给学生基本指法,训练学生基本练习曲的连贯性。并且将古筝引入音乐课堂,定期给学生欣赏名曲以及名师的讲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因为古琴购买的成本太高,我们将重点放在对诸城古琴名曲的欣赏,在音乐课上我们共同欣赏名曲并小组讨论,集中观看古琴音乐会,如欣赏2015年8月8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联合中国古琴学会共同举办的“诸城雅韵,琴响泉城”音乐会,我们欣赏到由诸城派古琴第六代传承人及其20余名弟子齐奏的诸城派保留曲目及其代表曲目,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捣衣》《水仙操》《秋风词》《挟仙游》《关山月》《双鹤听泉》《秋江夜泊》《长门怨》等。尤其是看到年仅6岁的杜星辰演奏琴曲《关山月》我们的学生都受到极大的鼓舞。于是在兴趣活动时间就鼓励学生尝试用古筝来演奏古琴名曲,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视就是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中华文化之根和文化形态,也要对我们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有所了解,将传统音乐融入学校的现代音乐课程,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文化沉淀,我们教育工作者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2]刘永江.音乐教学与课程价值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4).
[2]张艳.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J]. 音乐时空,2015.
[3]冯巍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1).
高校传统音乐 篇12
一、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
(一)推崇欧洲音乐的浪潮冲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对音乐文化的需求特征在不断的变化。19世纪以来,随着欧洲经济飞速发展,欧洲音乐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家,如:贝多芬、巴赫等。这些音乐家创作的很多优秀音乐作品引起了乐坛的轰动,至今仍旧受到全球范围内音乐爱好者的推崇,致使欧洲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在乐坛拥有至高的话语权。受欧洲音乐盛行浪潮的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教学目标都逐步向西方音乐靠拢,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欧式歌唱技巧以及发声技巧的运用,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推崇欧洲音乐的浪潮冲击,是致使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处于弱势地位
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三大音乐体系逐渐呈现出汇合的态势。然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处于弱势地位,从国际角度来说,世人对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进而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乐坛的话语权不足。久而久之,不少高校声乐教育者逐渐形成“传统音乐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的错误认知,加上欧洲音乐盛行,人们推崇欧洲音乐浪潮冲击逐步增加,让这一错误认知逐步在内心扎根,影响了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也正是因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处于弱势地位,让更多的高校声乐教学者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高校教育体系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力度不足
高校教育体系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声乐教学目标设置中难以体现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通过教师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讲解、疏导,使学生的内心情感与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和品行修养的目的。通过声乐教学让学生掌握歌唱、发声等基本技巧,为促进学习者者未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作品奠定一定基础。基于这声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音乐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乐坛影响力较大的音乐作品的选择,而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素材的运用力度相对较低。其二,课程设置中难以体现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中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学课程设置占比较小,传统音乐文化仅仅是作为一项选修课,而不是高校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对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等教学内容设置份额占比低,致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减少了学生接触传统音乐文化的机会,也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传统音乐文化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增设了传统音乐文化相关课程,但在实际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形式化,无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知识。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音乐教学体系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不重视以及声乐教育工作者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错误认知。致使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西方音乐的教育,而忽略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促进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首先就优化高校声乐教学体系,提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力度,改变声乐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设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增进学生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知识的接触和了解,从内心本质上认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对其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提升高校声乐教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能力
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其自身音乐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声乐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及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要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首先就要求声乐教师必须对传统音乐文化有一个深入、全面地认识、了解。而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传统音乐文化展开更深入更细化的研究和分析,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音乐修养,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提供指导、参考。
(三)创新声乐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声乐教师在实际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的实际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及资料,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一些科技产品逐步运用于高校各科教学。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因此将多媒体运用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和多维性的特点,能使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促进学生在声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实际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合理地将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寻找到学校传统音乐文化的乐趣和意义,提升学生音乐修养以及专业知识,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
情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也是声乐教学的精髓。如何让学生深入领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是声乐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声乐教师要让学生能充分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首先,声乐教师自身对传统声乐作品的情感能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在自身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对作品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知。因此,在学习一首声乐作品时,声乐教师应先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情感经历等做细致地研究及详细介绍,让学生能充分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景象中,领悟创作者创作意图,感受创作者赋予音乐作品的情感,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了解,提升其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传统音乐涉及范围广阔、内容繁多、题材丰富,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逐渐多元的音乐文化冲击下,长时间以来,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困扰我国众多学者以及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高校声乐教学是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在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脱节的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促进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校,声乐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明一.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高教学刊,2015,21.
[2]张永全.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5,07.
[3]梁金平.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4.
【高校传统音乐】推荐阅读:
传统高校08-28
高校传统体育08-04
传统高校图书馆10-17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09-19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论文07-26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10-09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30
传统音乐保护01-17
西藏传统音乐06-14
传统音乐作品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