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2024-08-21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通用10篇)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某部位的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大的脑血管疾病, 多发于40~60岁女性。血管内栓塞治疗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和恢复快的特点, 为广大患者和医师所接受, 该方法已日益成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从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采用股动脉穿刺经血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栓塞术30例, 效果满意,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19例, 男11例, 年龄平均49岁 (26~71岁) 。入院后意识清楚18例, 浅昏迷10例, 深昏迷2例。头颅CT检查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因素, 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便秘等, 尽量少搬动患者, 避免震动其头部,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探视, 避免声光刺激, 以保证休息质量, 以利自然止血和脑血管修复。严密观察患者的头痛、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等情况, 每小时观察1次, 并做好记录。如有头痛加重、意识改变, 恶心、呕吐、瞳孔异常改变、瞳孔对光发射迟钝或消失, 此时可能出现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等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有肢体活动障碍常提示脑血管痉挛或脑梗塞。应向患者提倡低渣饮食, 有助于减少大便次数和大便量, 但应富含有营养, 多食蔬菜和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定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每天的出入水量。

1.2.2 心理护理与术后指导。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 使其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多与患者沟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栓塞治疗的过程及配合要点, 告诉其术后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 并列举身边同类手术成功的实例,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的心理, 保持情绪稳定,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应取平卧位, 告知患者治疗成功, 已经脱离再出血的危险, 保持安静, 避免情绪激动。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 以补充术前禁食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加快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以保护肾脏的功能。

1.2.3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遵嘱拔除股动脉鞘, 拔除后应按压穿刺点10~30min, 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用无菌纱布覆盖, 给予粘性透气胶带以十字交叉固定, 并用砂袋 (1~2kg) 继续压迫3h。穿刺肢体制动8h, 患者还需卧床24h。应注意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肢体皮肤颜色是否苍白, 皮肤温度是否下降, 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如出现肢体剧烈疼痛、麻木、肢端苍白、皮肤温度下降, 可能是股动脉血栓形成,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应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小的血肿一般无需处理, 大的血肿 (大于8cm以上) 24h后局部热敷。

1.2.4 疼痛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神志清楚的病人来说, 头痛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其次患者长时间卧床, 且穿刺肢体伸直制动8h, 由于长时间的固定体位, 患者往往有全身酸痛或腰背酸痛的现象, 难于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 可让病人平卧与侧卧交替更换, 但侧卧位时穿刺肢体髋关节要保持伸直, 另一侧肢体可自由伸曲, 这样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患者如疼痛难忍, 无法正常休息, 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是有必要的。

1.2.5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动脉瘤的破裂:动脉瘤破裂是颅内动脉瘤严重的并发症, 在动脉瘤治疗后仍然有潜在再出血风险性, 应积极消除引起动脉瘤破裂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①控制探视人员, 保持病室安静, 以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②保持大便通畅, 如术后常规给予口服果导片, 指导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以免排便时过分用力致血压升高;③保持卧床, 避免用力活动, 情绪不稳, 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 如使用约束带, 加床档。④观察和控制血压。 (2) 脑动脉管痉挛:脑动脉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造成脑功能严重损害, 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关键在于预防。联合运用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是解决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的主要无创治疗方法之一[1,2,3,4];护理上要注意以下情况:①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护理。为了防止出血后的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 如尼莫地平, 该药能优先作用于脑部小血管, 改善脑供血, 静脉给药时, 应现配现用, 并注意控制好输液速度, 防止发生低血压。②保证持续足够的血容量, 及一定的血液稀释, 病人术后进食量少, 应将液体量24h均匀输入;中心静脉压应控制在8~12mmHg (1mmHg=0.1333kPa) , 肺毛细血管楔压控制在12~16mmHg。监测全血成分、血气、电解质、尿素氮、肌酐、血糖和血浆渗透压。③血压, 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后收缩压可控制在150~175mmHg, 未行栓塞术者控制在130~150mmHg, 一般使平均动脉压高于基础值10~20mmHg, 对出现脑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适当提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术后经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栓塞满意,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经积极治疗恢复。随访1年, 临床症状消失, 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如前, 效果满意。

3 讨论

近年来, 显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 使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十分重要。要求护理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 并具一定的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发生, 确保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让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其早日康复。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2]李义召, 韩丹春, 李明欣, 等.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 (J) .新药与临床, 1996, 15:311.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48.

[4]王胜, 陈劲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J) .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3) :359-361.

颅内动脉瘤夹毕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篇2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病人病情严重,病死率及病残率极高。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动脉瘤夹毕术,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继发性脑出血及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因此术后应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抢救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我科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20例,均采用颅内动脉瘤夹毕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护理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35——68岁。患者均有剧烈头痛、神智改变等。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其中后交通动脉6例 ,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中动脉4例。患者均采用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动脉瘤夹毕术。

2 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与再出血,术后恢复良好,定期随访,生活自理方面基本可以解决,生活状态良好。

3 护理

3.1患者入院后即予以安排比较安静舒适的病房,术前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悲观思想,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注意保暖。告诫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切勿用力排便,从而引起动脉瘤破裂。应多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对疾病不了解的方面要给予全面细致的讲解,为患者和家属解除疑虑,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3.2一般护理 麻醉未清醒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以防呕吐物误吸而造成窒息,带有气管插管的患者定时开放气囊,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太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麻醉清醒后6小时,无吞咽困难方可进少许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易过快,防止呛咳。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由于手术创伤,牵拉致使脑组织受刺激,术后2-4天可发生反应性脑组织水肿,正确应用脱水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床旁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四肢活动情况。术后高热患者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3.3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管道扭曲、受压、阻塞和脱落,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如引流管突然增多、颜色呈鲜红色,则有可能显示有活动性的出血,应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4 脑血管痉挛期 动脉瘤夹毕术后易造成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的监测主要在于完整的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定向力、判断力、瞳孔、肢体活动能力及颅神经功能。如患者出现乏力、躁动不安、打哈欠等,很可能是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先兆,而出现意识障碍、剧烈头痛、语言功能缺失、偏瘫或瘫痪程度加重,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尼莫地平是作用于脑组织的钙离子拮抗剂,它既能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又可作用于神经元细胞,增加其抗缺血、缺氧能力,加速其正常生理活动的恢复,并且产生保护和促进记忆的作用,因此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由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缺血性损害。术后给予尼莫地平40-60mg口服3-4次/d.或给予尼膜同微量泵输入,50—100ml/d,2-5ml/h持续微泵泵入,常规给予10—14天。护士在安全给药过程中,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治疗效果。三高疗法是目前预防颅内动脉瘤夹毕术后脑血管痉挛比较公认的方法之一,即术后维持高血压、高血液稀释、高血容量,以保证足够的脑灌注,但亦可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如脑水肿、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或上消化道出血,应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腹痛、血便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5术后颅内血肿 颅内动脉瘤术后血肿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动脉瘤夹毕不全,动脉瘤夹滑脱,术区血管牵拉或血管梗塞,手术止血不彻底,术后麻醉苏醒过程中血压波动。应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以便及时发现再出血,及时处理。术后有效控制血压,避免一切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指导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3.6脑积水的观察与护理:动脉瘤破裂后约1/3的患者在急性期或慢性期发生脑积水,急性期可使病情发生急骤变化,引起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慢性期发生于动脉瘤破裂后2-6周。护理上对有脑室引流的患者,应做好相应的护理。

3.7肺部感染:由于术前误吸、呼吸道一旦梗阻,会严重影响预后。所以要绝对的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持续氧气吸入,防止低氧血症。及时翻身、拍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3.8康复护理 术后康复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详细的康复措施,对神经障碍者指导其进行脑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对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从口腔肌肉开始,缓慢过渡到字、句、断句等,并进行多次练习,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康复。

3.9出院指导 告诉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不从事重体力劳动,戒烟、戒酒。

参考文献:

[1] 刘清涛,脑动脉瘤夹毕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2011,7:12

[2] 黄秋芬,吴丽娜,前交通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2:57-58

[3] 杜书秀。郑君,许志彩,急诊颅内动脉瘤夹毕术43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4):95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3

1 病例介绍

病人, 女, 48岁, 于2013年8月2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1d, 伴恶心、呕吐数次”入院。CT提示:蛛网膜下隙出血、左侧颞叶血肿。初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左侧颞叶血肿, 收治神经外科一病区。病人主诉于1d前搬运煤块时突发头痛、头晕, 并伴恶心、呕吐, 否认昏迷史, 无肢体障碍。查体:病人意识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0 mm, 对光反射灵敏, 体温36.8℃, 脉搏66/min, 呼吸22/min, 血压156/92mmHg (1mmHg=0.133kPa) , 伸舌居中, 颈强。术前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病理征未引出。既往体健, 无家族史。入院后由于病人处于脑血管痉挛期, 给予补液降颅压、扩容、解痉、止血、保护脑细胞治疗, 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CT血管成像 (CTA) 初步排查和脑血管造影 (DSA) 最终确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于9月12日08:00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翼点入路。术中充分打开侧裂, 接手术显微镜分离侧裂后清除部分颞叶血肿, 使颅内压下降, 并充分暴露颈内动脉近端, 沿颈内动脉分离蛛网膜至中动脉分叉处, 可见2个动脉瘤2 mm×3 mm和1.0mm×1.5mm, 分别予以动脉瘤完全夹闭。再沿大脑前动脉可加有大脑前动脉有2个动脉瘤, 再次予以夹闭, 术中出血200mL。16:00术毕转入我神经外科监护室, 入科时全身麻醉未醒,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0 mm, 对光反射灵敏, 测肛温38.2℃, 脉搏96/min, 呼吸25/min, 血压150/88 mmHg, 血氧饱和度98%, 双鼻塞给氧3L/min吸入中, 带入导尿管、头部引流管均在位通畅, 医嘱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术后3h后病人意识清楚, 肢体活动自如。术后给予“3H”疗法 (升高血压、血液稀释、扩容) 、降低颅压、止血、解痉、制酸、抗癫痫、营养支持。术后6h内复查头颅CT, 术后2d复查CTA, 显示多发动脉瘤已成功夹闭, 未见明显出血, 血肿已吸收。9月16日病人病情好转, 转出神经外科监护室, 于9月25日出院, 出院后1个月、半年随访, 各项指标均正常。

2 术后护理

2.1 绝对卧床

麻醉未醒给予平卧位,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予床头抬高30°, 以有利于头部静脉回流和降低颅内压。由于30°头高位时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降低, 而脑灌注压、脑血流量、脑代谢率、脑血管阻力均无明显变化, 超过30°有变化[5]。

2.2 病情观察

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功能、血糖变化及辅助检查阳性体征等变化, 根据病情2h观察记录1次,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目标血压控制在 (140~160) / (60~90) mmHg。及时发现再出血的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神经功能障碍等脑血管痉挛的发生[6]。

2.3 引流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头部伤口敷料是否干燥, 如有渗出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病人头部带入一硬膜外引流管, 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记录引流液颜色、质、量。翻身时注意保护引流管, 避免过度牵拉、滑脱、扭曲、受压。本病人术后1d引流出血性液体312mL, 逐日递减, 术后第4日拔管。

2.4 基础护理

观察病人皮肤情况, 填写院内压疮评分表, 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 给予定时4h翻身1次, 结果无压疮发生, 病人满意。通过观察病人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 实行适时吸痰[7]。给予G5振动排痰, 每天2次, 每次15min。积极预防了脑肺综合征的发生。给予生理盐水口腔护理, 每天2次,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感染。保持导尿管在位通畅, 每天2次会阴护理。同时做好深静脉置管的常规护理。

2.5液体管理

正确执行“3H”治疗, 管理好输液速度,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根据血压输液应均衡24h输入, 控制补液总量和注意速度, 一般每分钟30滴~40滴, 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输入液体而加重肺水肿。防治脑水肿, 于甘露醇快速滴入。术后预防脑血管痉挛, 给予尼莫地平5mL/h微量泵泵入, 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尼莫地平为乙醇溶酶[8], 使用前要询问病人有无乙醇过敏, 对乙醇过敏者慎用或禁用。其不良反应是头痛、头晕、血压下降、面色潮红, 如输注速度过快, 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漏现象, 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尼莫地平见光分解, 因此输注时需避光使用。

2.6 心理护理

颅内动脉瘤病人可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兴奋悲伤等而破裂危及生命[9]。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防止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重要措施。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应使用简洁的语言与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告知病人手术成功等信息, 在各项治疗、操作前均向病人作好解释, 取得病人理解和配合。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到病人的心理需求:需要亲人的陪伴。由于病人家属白天上班, 家属主动要求探视时间调为18:00左右, 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需求, 经过医务科和护理部同意后首次开设监护室预约探视制度, 取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稳定了病人的情绪。

2.7 营养支持

本例病人术后当日禁食, 术后给予置入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 使用袋鼠营养泵将能全力持续胃管内滴注, 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 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6h抽吸1次胃残留量, 如>200mL, 应暂停输注营养液并汇报医生。及时评估营养状况, 每天1次或2次, 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针对性地补给营养,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8 预防颅内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 警惕颅内再出血。经常呼唤病人姓名, 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运动情况, 以判断其意识状态[10]。本例病人术后3h后意识清楚、肢体活动自如, 未有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2.9 便秘的护理

颅内多发动脉瘤术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排便动力不足等原因, 容易导致便秘[1]。本例病人术后3d未解大便, 汇报医生, 给予自髂窝向上、再沿肋弓下缘从右至左, 然后沿左侧腹部向下至小腹正中轻轻按摩15 min[12], 同时给予氯己二醇药物使用。术后4d仍然未解大便, 汇报医生后使用开塞露后排便。

2.1 0 肢体锻炼

由于病人手术时间长达8h、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少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重要诱发因素。术后第1天就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13], 病人取抬高床头30°, 踝关节主动、用力伸直和屈曲, 达到不能再伸直和再屈曲的程度, 每天4次, 分早、中、晚、睡前, 每次3min~5min。也可随时做踝泵运动, 促进深静脉血流流动,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原则以病人不感到乏力、无心悸、无气促等为标准。

3 讨论

随着DSA脑血管造影技术的普及和CTA技术的不断成熟、提高, MIA的检出率逐年提高, 有文献报道, 多发颅内动脉瘤每年的破裂率在7%左右, 是单发动脉瘤的3倍~4倍[14]。术后早期预防及护理、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护, 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抢救为手术成功提供保障, 也是提供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15]。本例是一次开颅夹闭4个动脉瘤的病人, 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护理中加强病情的观察与护理、预防性的观察和护理病人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做好基础护理, 管理好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加强营养支持;有预防性地观察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从心理方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 效果满意。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中护理 篇4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术中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30-01

导致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管壁发生局限性扩大,从而引起一系列脑血管疾病,40岁~60岁的女性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1]。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对脑血管实施造影,确定动脉瘤的类型,然后借助微导管技术在瘤体内放入弹簧圈,从而将动脉瘤实施闭塞,起到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10例脑动脉瘤患者采用栓塞治疗并配合积极的术中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2年5月收治10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3例男,7例女,平均年龄为53岁,全部患者手术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1.2 临床症状与病因 脑动脉瘤通常出现在脑底Willis動脉环的分叉处,导致出现的过程目前不清楚,通常可分为由于动脉管壁出现局部缺陷的先天性原因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外伤等导致的后天性原因。

1.3 护理方法

1.3.1 患者准备

(1)调整心态 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将栓塞手术的目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防止患者出现精神紧张,指导患者保持休息,避免过度的活动以及情绪激动,从而防止血压出现升高导致动脉瘤发生破裂[2]。

(2)常规准备 对患者腹股沟以及会阴部皮肤进行备皮,手术前4h禁止饮食,进行过敏试验。协助患者处于仰卧位,对患者四肢及尿袋采取固定。开放静脉通路,确保手术过程中以及并发症出现时将急救药品通过静脉给药,在穿刺过程中要避免导管插入人体。

(4)药物准备 准备好安定、解痉药物以及甘露醇、硝普钠和鱼精蛋白等药物。手术过程中,患者由于受到微导管以及栓塞剂的刺激,会引起脑血管发生痉挛,此时要根据医嘱使用安定或解痉药物;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要使用鱼精蛋白进行止血[3];由于患者血管受到高渗性造影剂影响导致颅内压出现升高,要使用甘露醇、硝普钠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1.3.2 术中观察与配合

(1)血压 栓塞手术发生失败和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是手术过程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因此为了保证手术能够安全进行要运用控制性低血压[4]。患者在术中实施气管插管的同时对血压进行控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血压进行严密监测,当血压升高时选择控制性低血压,从而防止动脉瘤因血压过高导致破裂出血。通常收缩压的控制范围在100mmHg~110mmHg,舒张压的控制范围在60mmHg~80mmHg,每隔5min要对患者血压测量1次。

(2)心电监护 手术过程中要对患者心率变化、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维持患者的心率和呼吸正常,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

3.3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对造影剂产生不良反应,由于术中采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射进患者体内,注入速度快、注入量比较大,因此要对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

3.5 手术结束后 帮助医生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患者要保持卧床24h,4h后才能进食,患者穿刺部位要采用沙袋进行压迫,并对出血和渗血情况进行严密观察。要对患者手术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到足背动脉搏动出现减弱,皮肤颜色呈现发绀,说明患者下肢出现栓塞。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 全部患者通过对脑血管造影实施栓塞手术,术后观察持续1周,其中1例患者神经功能出现缺损,原因是弹簧圈放置部位不当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功能障碍,其余9例手术取得成功,术后1周出院。

2.2 术中并发症

2.2.1 颅内出血 主要原因有:动脉瘤发生破裂;血管内导管的存留时间过长以及造影剂刺激均会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都可以导致血管发生破裂出血[5]。

2.2.2 脑栓塞 由于弹簧圈发生移动导致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出现缺失。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优点是创伤比较小、患者痛苦程度轻、身体恢复快。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该病的致病原因、手术方法以及普遍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要将手术目的、手术操作方法及常见并发症详细告知患者,使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手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向医生及时报告[6],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本次研究,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除1例由于弹簧圈放置不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外,其余9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临床疗效显著,并且配合积极有效的手术护理也对手术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颖.李虹彦,韩洁.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8):765-766.

[2]高秀兰,范渡胜,朱继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0):46-47.

[3]吕美云,易萍,何红.循证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2C):3331-3332.

[4]严凌燕,蔡晓琳,蔡友锦,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3):298-299.

[5]陈颖.李虹彦,韩洁.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8):765-766.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5

关键词:动脉瘤,夹闭术,关键环节,护理管理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的第三位, 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 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神经外科先驱Dandy在1937年就成功地进行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但由于条件限制, 大多数患者仍采用保守治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通过大量研究及临床实践, 目前在显微手术下夹闭颅内动脉瘤已经成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手术成功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初期患者都转入神经外科ICU治疗, 因此对神经外科ICU的护士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神经外科ICU收治10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患者, 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 特别是重视对几个重点环节的护理管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我科ICU的107例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48例, 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47.5岁, 全部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 (DSA) 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5例, 后交通动脉瘤32例, 大脑前动脉瘤11例, 大脑中动脉瘤13例, 大脑后动脉瘤3例, 小脑后下动脉瘤4例, 多发性动脉瘤9例。107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 有明显头痛、呕吐85例, 突发意识不清或偏瘫22例。出血后Hunt-hess分级, 1级15例, 2~3级70例, 4~5级22例。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在全麻及显微技术操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行动脉瘤蒂夹闭术, 术后在常规补液、止血、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的基础上给予3高治疗 (高血容量、适当提高血压, 维持高渗透压) 结果:发生颅内出血8例, 2例死亡, 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4例第二次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后好转, 恢复良好;合并中、重度血管痉挛39例, 及时给予改善循环, 抗血管痉挛等治疗, 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随访3~15个月, 生活完全自理者89例, 出现肢体功能障碍, 需协助生活者11例, 长期植物状态3例, 死亡4例。

3 护理

3.1 术后全麻未清醒期的护理

手术结束后, 麻醉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苏醒过程中, 意识的观察尤为重要。瞳孔是反映意识的窗口, 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灵敏度是及时了解患者有无颅内出血的有效手段。护士应掌握瞳孔观察的技巧。如果术后4h患者意识仍未好转, 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 寻找原因, 给予及时处理。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应每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严密观察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等的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最好偏向健侧)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连接各种引流管, 并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管通畅, 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准确记录, 24h引流量超过500m L, 应适当抬高引流袋, 防止过度引流和颅内压过低, 引流液的颜色由浅变深或引流液浑浊, 应及时报告处理, 脑脊液引流袋每日更换, 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分泌物引起误吸、窒息。保证有效给氧, 患者全麻尚未完全清醒, 氧气吸入2~4L/min。放有通气道者应等病人有吞咽反射后才能拔除。

做好基础护理, 如口腔护理, 每日2~3次, 皮肤护理, 每2小时翻身拍背, 建立床头翻身卡, 加强肺部护理及大小便的管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2 预防颅内再出血的护理

颅内出血是脑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 多发生在24~48h内, 如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脑疝, 危及生命。颅内出血病人往往有意识改变, 表现为意识清楚后又逐渐嗜睡、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术后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每30分钟观察1次, 若病人意识由清醒转入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对侧肢体偏瘫、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减慢, 可能发生脑水肿或颅内出血, 及时报告医生, 并作好抢救或再次手术清除血肿的准备工作。

避免增高颅内压的因素, 保持监护室的环境安静, 光线柔和, 空气清新, 各种操作集中进行, 进食速度不宜太快, 以防呛咳。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病人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便秘时可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 必要时低压灌肠。预防感冒, 避免过度用力打喷嚏及咳嗽。清醒病人避免情绪激动, 控制不良情绪, 给予心理安慰, 保持心态平稳。烦躁者可应用束缚带,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高血压病人将血压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切忌血压忽高忽地。

3.3 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护理

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0%~60%, 并且手术操作亦有可能加重脑血管痉挛, 一旦发生脑血管痉挛, 将持续2周左右, 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术后重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对抗血管痉挛有一定疗效, 但在应用时应注意: (1) 避光保存, 输注时使用避光注射器和延长管; (2) 输液方式选择持续微泵泵入, 以维持有效的、恒定的血药浓度, 有利于发挥疗效; (3) 保持输注通畅, 防止管路脱落、扭曲等; (4) 注意观察其毒副作用, 观察病人有无面红、心率增快、低血压、恶心等, 并及时处理, 注意配伍禁忌。

“三高疗法”是目前预防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之一, 包括血压调控、维持高血容量、维持高血液稀释, 术后的血压调控非常重要, 血压变化可引起脑灌注量的改变, 而诱发脑血管痉挛, 术后应严密观察和控制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 Hg, 有高血压者, 目标控制在基础血压下降20%~30%, 降压需缓慢进行, 能有效防止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3.4 帮助患者安全渡过水肿期的护理

脑手术后均有脑水肿反应, 术后3~7d是脑水肿高峰期, 由于颅内压增高, 清醒病人常表现为搏动性头痛, 严重时伴有呕吐, 在护理上应特别注意。

意识清醒、血压平稳的病人宜抬高床头15~30°, 头下不宜垫枕头, 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术后脑水肿。

脑水肿期需依赖脱水剂、激素治疗降低颅内压, 缓解头痛, , 脱水剂和激素的使用应注意在24h内合理分配, 使用脱水剂后, 尿量增加, 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还要注意额外丢失, 如气管切开、脑室引流、呕吐、高热、大汗等的丢失应酌情补足, 定期监测电解质、血气分析, 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脑水肿高峰期因脑组织缺氧及皮层运动区受激惹易发生癫痫, 癫痫发作时, 应报告医生, 及时给予抗癫痫药物控制, 肌肉注射苯巴比妥和地西泮, 并立即给予持续静脉滴注抗癫痫药物;癫痫持续状态时可静脉缓注地西泮10mg, 发作停止后改用丙戊酸。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 避免情绪激动, 以免诱发癫痫, 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严重梗阻时, 给予气管内插管, 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 癫痫发作时应注意保护病人, 避免意外受伤, 病人未清醒之前不可喂水和进食, 以免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发生, 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同时观察发作时表现并详细记录。

3.5 预防感染的护理

由于病人自身抵抗力受损, 药物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如抗生素) , 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使用呼吸机的病人, 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及血管相关性感染。在危重病人中, 肺炎是常见的致死性的感染。是ICU病人导致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 (病死率高达30%~40%) 。ICU护理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感染。

一般方法:在接触病人前后和接触病人污染物品以后, 应常规洗手;床单元应每天用含氯消毒液的抹布擦洗, 地板用含氯消毒液的拖把拖地;每天定时进行三氧机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监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 达到减少院内耐药细菌的产生。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加强呼吸道的的管理, 及时排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方法有:清醒病人帮助学会有效咳嗽, 护理人员用手叩打病人的胸背部, 可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 可给予雾化吸入, 祛痰药, 及时吸痰, 气管切开的病人按气管切开常规护理。

4 结语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设备、麻醉、影像学的不断进步, 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在不断下降, 确立了动脉瘤手术夹闭这一金标准的牢固地位。但是, 颅内动脉瘤, 特别是巨大动脉瘤仍是当今人类致死、致残常见的脑血管病。此类疾病手术前后的护理, 特别是手术后ICU的护理对保证疗效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礼刚, 孙晓川, 唐晓平.神经外科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11:259~263.

[2]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358~370.

[3]王丽华, 李庆印.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2~15.

[4]陆殿霞.出血性大脑中动脉瘤的围术期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用杂志 (护理版) , 2009, 5 (4) :51.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病人中, 男4例, 女6例;年龄42岁~79岁;前交通支动脉瘤3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5例, 大脑中动脉瘤2例。

1.2 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24 h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选择L4~L5椎间隙为穿刺点, 应用一次性腰穿包, 18号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至腰大池蛛网膜下隙, 通过针芯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 导管方向朝向骶尾侧, 导管在椎管内深度约6 cm, 导管末端通过专用接头外接无菌脑室外引流装置, 引流装置置于床边行持续引流, 通过调整引流装置的高度控制流速和流量, 每日引流量控制在150 mL~250 mL。定时更换引流袋并做脑脊液压力测量及常规检查。拔管指证:脑脊液呈淡黄色, 度过脑血管痉挛期[1]。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将病人安置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严密监测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情绪状况, 观察病人神经功能是否出现不同程度障碍或比之前加重。如果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好转情况下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偏瘫、失语、深浅感觉减退、失明、精神症状、去皮层强直及脑膜刺激征明显加重, 多为颅内再出血、脑水肿。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

2.2 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

持续腰大池引流可使血性脑脊液通过自然的循环途径经蛛网膜下隙引流清除, 做好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尤为关键。将硬膜外导管末端通过专用接头外接无菌脑室外引流装置, 沿脊柱侧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 从肩侧伸出挂在床头, 这样既可防止引流管打折、受压, 方便病人翻身, 又可远离肛门而减少引起感染的机会。一般引流滴管口必须高于腰椎管水平3 cm~4 cm, 引流袋侧低于椎管水平[2], 以维持正常的脑脊液压力。随病人体位、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调整引流管, 严格根据病因控制流速, 一般为1 min 2滴~5滴, 1 h引流量6 mL~10 mL, 每日引流量150 mL~250 mL[3], 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过程中, 要保持匀速外滴, 切忌阵发性快滴。注意观察腰大池引流液的颜色、量, 并做好记录。引流液中含有较多血细胞时, 每日定时从内向外轻轻挤压引流管, 防止小血块阻塞。发生堵塞时,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下降、细菌计数减少, 应及时拔除引流管。拔管前先试行夹管24 h~48 h, 如无异常, 则可拔管, 置管部位予缝合1针加压包扎, 嘱病人严格卧床至痊愈。

2.3 加强基础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或瘫痪的病人, 要勤翻身、叩背,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留置尿管应注意观察引出尿液颜色、性状、量的变化, 保持大便通畅。若因麻醉呼吸型态改变的病人, 可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湿化气道, 随时吸痰。有脱机指证及时拔除气管插管, 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出现中枢性高热病人, 可持续冰敷大动脉, 必要时使用冰毯物理降温, 注意观察皮肤情况, 防止冻伤, 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

2.4 心理护理

在神经外科, 无论手术大小, 病人及其家属都有一定的心理负担, 常有恐惧、害怕心理。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耐心地解释, 使其了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减轻控制症状的方法, 并讲明在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让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情,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2.5 饮食护理

腰大池引流时, 脑脊液中的蛋白随着引流而丢失, 指导病人加强营养, 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 忌辛辣食物, 并告知病人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 (韭菜、芹菜、香蕉) , 保证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每日保持水电解质和热量的最低需要量。

2.6 功能锻炼

病人需绝对卧床4周~6周, 减少头部搬动, 置于头高脚低位, 头部抬高15°~30°, 以预防再出血的发生。每日协助病人做被动运动2次, 手腕和足部置于关节功能位, 避免形成关节僵直、畸形、挛缩和肌肉萎缩。

2.7 预防并发症

2.7.1 低颅压

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 引流量过多, 导致颅内压降低。控制引流量和速度后, 症状很快消失。

2.7.2 脑脊液漏

置管时间过长, 引起瘘道。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渗液, 需及时拔除引流管, 丝线缝合穿刺点并更换穿刺点。

2.7.3 神经根刺激症状

部分病人可出现轻度的神经根痛、双下肢不适, 但拔管后短期内自行消失, 可能与引流管置入蛛网膜下隙过长有关, 此时应调整引流管的置入深度。

2.7.4 颅内感染

严格控制置管引流时间, 以5 d~9 d为宜, 尽量不要超过10 d。严格无菌操作, 引流伤口处的纱布要保持清洁干燥, 一旦污染要及时更换。因改变体位或搬动时要夹闭引流管。每日配合留取少量引流液标本做脑脊液检查, 检查脑脊液糖、蛋白、细菌计数, 或送细菌培养, 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1次, 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保持空气新鲜。

3 小结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于部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病人, 能够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在持续腰大池引流的同时, 脉络丛不断地分泌新的脑脊液, 起到冲洗、置换的作用, 从而减少了因血性脑脊液吸收引起蛛网膜颗粒堵塞所致的迟发性交通性脑积水减少并发症, 改善预后。作为神经外科专业护士, 应熟练掌握腰大池引流术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引流速度及引流液的性状,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人康复。

摘要:对10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行动脉瘤栓塞术后, 24 h内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 每日引流量控制在150 mL250 mL, 定时更换引流袋并做脑脊液压力测量及常规检查, 通过严密观察病情, 维持有效的密闭引流, 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及预防并发症。结果临床效果满意, 未发生低颅压、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持续腰大池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宋仁兴, 赵奇煌, 杨新乾, 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 2005, 7 (2) :82-83.

[2]黄蕾.神经外科病人行腰穿持续外引流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 2007, 33 (3) :207.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女12例,男18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2.5岁;头部CT检查: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2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4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术前分级:16例Ⅰ~Ⅱ级,13例Ⅲ级,1例Ⅳ级。研究组女13例,男17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4.5岁;头部CT检查: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3例基底动脉瘤,2例椎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术前分级:14例Ⅰ~Ⅱ级,15例Ⅲ级,1例Ⅳ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行尼莫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尼莫同治疗

术后对患者行尼莫同注射液治疗:取10 mg/50 ml的尼莫同注射液通过静脉行微量泵入,泵入速度控制为0.5 g/(kg·min),持续使用2周。由于尼莫同注射液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护理人员要对患者面色、血压进行密切观察,适当调整泵入速度,观察输入血管情况,有无外渗;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如果发现患者谷丙转氨酶(CPT)升高,立即停药。

1.2.2 心理护理

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参考患者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指导其正确的放松技巧以及心态调整方法,并通过耐心宣教,稳定患者情绪。

1.2.3置管护理对患者反复行腰椎穿刺术或行腰大池置管,可对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快速清除,减少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护理人员要对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其出现扭曲、脱落、堵塞等情况,保证引流顺畅;对患者脑脊液的量、质、颜色进行密切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引流管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证手卫生,减少病房人员流动量,保证所有操作均符合无菌要求,避免患者出现导管感染。

1.2.4三高疗法护理①保证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容量,以降低患者血液的粘滞度,改善患者脑组织微循环,保证灌注压有效,可以避免患者出现延迟性脑缺血;②患者入院后,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避免出现血压骤升情况,保证患者血压稳定;③遵医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输入速碧凝,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促使患者血粘度、红细胞压积降低,避免患者血管内形成血栓,改善脑组织供养以及微循环[4]。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参照组患者术后7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0例出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Hunt-Hess术前分级为Ⅳ级的患者出现单侧肢体轻瘫,并发症发生率为6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可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的脑组织,甚至诱发脑动脉痉挛情况,而且通过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需要在血管内长期留置弹簧圈或支架,在一些刺激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也极易出现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5,6]。

本次实验过程中,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行尼莫同+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几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刘玲玲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本研究结果具有临床广谱性,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术治疗后,对其行尼莫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避免患者罹患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强化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实意义以及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行尼莫同干预,观察其在脑血管痉挛方面的影响以及护理措施。方法 60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尼莫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参照组为6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行尼莫同+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降低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可能,避免患者致残,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生存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尼莫同,脑血管痉挛,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靳玉萍,程春梅,刘萍,等.尼莫同防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安徽医药,2011,15(8):1050-1051.

[2]凌学健,李丽霞,刘绪凤,等.尼莫同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9-120.

[3]吴世菊,吴军玲,田硕,等.尼莫同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中华全科医学,2013,11(6):974-975.

[4]王文利.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体会.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5):520-521.

[5]刘玲玲,张琼,张芳,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96-197.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1例, 女19例, 年龄在18~69岁, 平均为 (47.6±3.1) 岁。其中, 9例伴动眼神经麻痹, 2例伴有外展神经麻痹, 1例伴有眼神经麻痹, 2例伴有共济失调。25例合并高血压, 1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的Hunt-Hess[3]分级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脑血管造影方法

首先行血常规检查:采集5 m L静脉血并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肝肾功能检查:空腹抽血化验, 检测患者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白蛋白等指标。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术前30 min通过肌注方式注射0.5 mg阿托品和0.1 mg苯巴比妥钠。冲洗器械后消毒, 铺单, 让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暴露出来, 于腹股沟带下1.5~2 cm左右处局部浸润麻醉并进行穿刺, 置入导管鞘。于透视下依次进行DSA检查, 疑存在粥样动脉硬化患者的主动脉需要从上而下进行分段造影。结束后将导管鞘拔出并压迫穿刺点20 min左右加压包扎。

1.2.2 介入治疗方法

术前掌握动脉瘤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位置等信息, 于术前30 min持续泵入40 mg尼莫地平 (国药准字H33022107) , 避免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问题。患者取平卧位, 气管插管全麻并消毒铺巾, 穿刺股动脉后置入导管鞘并经由其置入指引导管。于透视条件下将微导管头端导入动脉瘤腔内的适宜位置同时置入弹簧圈, 确认无载瘤动脉堵塞的情况后将微弹簧圈解脱并拔出输送导丝, 以造影结果为基础填充栓塞, 所使用的材料有弹簧圈、颅内支架以及可脱性球囊等。然后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等决定介入治疗方式, 并使用合适的辅助装置闭塞载瘤动脉。施行载瘤动脉闭塞术, 术中留意患者的动脉瘤是否破裂、弹簧圈末端是否溢出、血管内是否形成血栓等。术后6 h患者需禁食水, 平卧并监测血压情况。SAH患者还需要应用尼莫地平预防血压升高以及血管痉挛, 应用抗生素并采取适当减轻脑肿胀以及脱水降颅压等措施。

1.2.3 随访方法

随访时间定为6个月, 从患者出院时开始计时, 6个月后联系患者回医院进行DSA复查。

1.3 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 并且提升之后处于I级或以下, 为治愈;Hunt-Hess分级情况提升两个等级以上, 处于Ⅱ级或以下, 为好转;提升不超过1个等级, 处于Ⅱ级以上, 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 (%) 表示。

2 结果

2.1 造影结果

40例患者共有48个动脉瘤, 其中窄颈动脉瘤为29个, 宽颈动脉瘤为7个, 梭形动脉瘤为4个。

2.2 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

48个动脉瘤中, 窄颈动脉瘤全部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7个宽颈动脉瘤中, 1个使用双微导管技术, 1个使用球囊辅助治疗, 2个使用支架辅助治疗, 其余2个使用载瘤动脉闭塞;4个梭形动脉瘤中, 1个进行支架辅助治疗, 1个进行单纯支架植入, 2个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

2.3 随访结果

40例患者中, 36例患者为治愈, 1例患者为好转, 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肾功能衰竭, 1例为合并感染。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多见, 患者多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问题。该病的致残与死亡率达到65%[4], 而在微创技术以及血管内栓塞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与改善下, 总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 因此该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的死亡率为5%, 与报道数据有所出入, 原因主要是该次研究患者术前的Hunt-Hess分级情况均比较好, 仅有3例患者的状态比较危险。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与先天以及后天因素都有一定关系[5], 如果人体存在先天动脉发育不良的问题, 那么后天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以及血涡流的冲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动脉壁弹力纤维出现断裂或者消失问题, 管壁薄弱处就会逐渐向外膨出进而形成动脉瘤, 增加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几率。而当动脉瘤承载的动脉压力超过一定值时, 薄弱处就会发生破裂最终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6]50~69岁是该病的高发人群, 大约占总发生率的2/3左右。该次研究对象中, 29例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 所占比例达到72.5%,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此外, 该次研究还发现, 动脉瘤患者中90%都合并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 提示该病的发生与二者有着重要联系。同时推测原因可能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有关。基于此, 为了预防该病的出现, 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适当放松身心。

血管内介入治疗共包括动脉瘤瘤腔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 其中前者又包含Remodeling技术、微弹簧圈栓塞术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等。在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不断出现的形势下, 尤其是3D弹簧的出现[7], 让该项技术的适应性得到了提高, 原因在于它释放之后可以沿着三维方向展开, 形成支撑结构, 利于其它弹簧圈的盘旋与存留, 阻止了后续弹簧圈的脱出。但是对于宽颈并且较为复杂的动脉瘤, 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该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 原因主要是肾功能衰竭以及合并感染, 共同点为动脉直径较大并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 因此提示大动脉瘤不适宜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

此外, 由于颅内动脉瘤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长期稳定性还不够理想, 因此术后的随访工作非常重要。有研究证实[8], GDC栓塞后瘤腔内就会形成血栓, 4 d后炎性细胞和纤维细胞就会浸润, 1个月后瘤腔内的血栓就会变成基质样物质, 而3个月后血栓就会完全机化, 瘤口会被内皮细胞膜完全覆盖。由此, 于术后3~6个月进行复查可信性较高。

综上所述,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强化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后随访的实施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脑血管造影后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 36例患者为治愈, 1例患者为好转, 治疗有效率为92.5%。2例死亡患者中, 1例为肾功能衰竭, 1例为合并感染。结论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微导管到位的难易程度以及栓塞材料的特点等进行综合考虑, 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强化治疗效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瘤体,脑血管

参考文献

[1]顾大群.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3.

[2]吴迪.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复发的临床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2.

[3]莫杭波.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3.

[4]孙美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泰山医学院, 2011.

[5]姜彬.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6]邱鹏.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D].长春:吉林大学, 2010.

[7]蔡涛, 黄春燕, 吴惠芬, 等.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附35例报告) [J].当代医学, 2011, 4 (25) :12:2-3.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9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并发症;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突[1 ] ,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随着颅内动脉瘤栓塞材料的不断发展及栓塞技术的不断进步,绝大部分动脉瘤均能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得到满意的治疗,而且由于其损伤小、恢复快,临床上广为应用[ 2 ] 。但手术产生的并发症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我院2000年10月~2009年6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92例,术中出现并发症11例,经对症处理无死亡病例。先将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 臨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3例,女29例,年龄32~73岁。86例经CT扫描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余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9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前交通动脉40例,后交通动脉3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10例,颈内动脉2例,椎动脉3例,基底动脉5例。

1.2 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下进行,术中全身肝素化,采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F导引导管, 行载瘤动脉造影,3D-DSA三维重建后明确动脉瘤位置、形状、大小及瘤体、瘤颈的宽度; 选择合适的弹簧圈逐渐植入动脉瘤内, 待弹簧圈在瘤体内放置合适后, 使用解脱器电解,继续植入弹簧圈直至将瘤腔致密填塞,且经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

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可危及生命,主要与导管、导丝和弹簧圈的操作及过度填塞有关[3 ]。同时术中血压波动及高压注射器造影时导致的动脉瘤内压力骤升也和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有关[4 ]。因此护士必须配合医生正确及时给微导管塑型,减轻术者操作困难,并密切观察微导管及微导丝的走行,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瞳孔变化。本组2例在栓塞过程中血压骤然升高至200 mmHg左右、瞳孔扩大,观察发现造影剂外溢,判断发生动脉瘤破裂,立即遵医嘱静脉推注鱼精蛋白,按1 :1 比例中和肝素,配合麻醉医师迅速降压,同时配合术者快速进行瘤体封堵,直到无造影剂外渗为止。

2.2 脑血管痉挛 脑动脉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造成脑功能严重损害,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由于SAH及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微导丝刺激载瘤动脉均可引起脑血管痉挛。术中常规微泵持续静脉注入尼莫通,并注意控制好泵入速度,防止发生低血压。同时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变化,保证持续足够的血容量,及一定的血液稀释。本组4例患者造影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域缺血,提示脑血管痉挛,立刻配合医生经导管内注入罂粟碱或尼莫地平,3例经积极补液、扩容与支持治疗症状缓解,1例经处理不能缓解,选用合适球囊进行扩张后缓解。

2.3 血栓形成或栓塞 因栓塞术操作时间长,治疗中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膜受损,使血小板集聚,易形成血栓,引起脑梗死。血栓形成重在预防,正规的抗凝和同轴导管导丝之间的加压液体滴注是一个重要环节[5 ] 。因此术中应随时观察生理盐水是否在持续输入,随时加压,防止血栓形成,并且要严格全身肝素化。本组3例术中造影发现载瘤动脉远端血管栓塞,立刻配合术者先栓塞动脉瘤满意后将微导管置于闭塞血管行尿激酶溶栓,经处理症状好转。

2.4 弹簧圈末端逸出或过度填塞 主要是最后一个弹簧圈选择不当,瘤内已致密填塞,弹簧圈不能完全进入动脉瘤腔,或过度填塞压迫载瘤动脉。当动脉瘤接近致密填塞时,应配合医生选用直径小、长度短的弹簧圈。本组2例出现弹簧圈末端逸出,术中虽经解痉、抗凝处理但愈后不佳。

3 讨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当前较先进的治疗手段,由于其复杂性和精细性,导致长时间在体内操作,在整个造影和栓塞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上述并发症。术中血压的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血压过高可引起动脉瘤破裂,血压过低会造成脑灌注不足引起损伤,一般以降低收缩压原有水平的30 %~35 %为宜[6 ] 。尼莫通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正确应用肝素,准确记录术中肝素每次应用的时间、剂量,熟练掌握肝素的降解半衰期,以及保持加压输液的持续输入,是预防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有效措施。护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熟悉手术操作步骤, 术中主动灵活的配合,及时观察病情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 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滨,曹贵文. 介入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5.

[2] Molyneux A, Kerr R, Stratton I, et al. 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 ISAT) 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 2143 patients with rup 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02, 360 (9342) : 1267-1274.

[3] 杨莘,王玲. 神经疾病特色护理技术[M].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37.

[4] KusumiM, Yamada M, Kitahara T. Rerup ture of cerebral aneurysms during angiography—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3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Acta Neurochir (Wien),2005,147(8): 831-837.

[5] 王大明,凌锋,李萌,等.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中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1 ,39 (1) :36—38.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 篇10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共208例患者, 男82例, 女126例,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51岁, 通过头部CT明确诊断182例, 头部CT阴性者26例。在颅内动脉栓塞术前, Hunt-Hess分级I级28例, II级72例, III级99例, IV级9例, 均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在出血后早期进行栓塞治疗。

1.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脑血管痉挛出现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者28例, 脑梗死者9例, 脑积水者34例, 其中轻度脑积水25例, 中至重度积水9例, 并发癫痫患者7例, 穿刺部位血肿者2例, 丘脑下部损害者2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死亡6 (3%) 例, 中至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6 (8%) 例, 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可自理者42 (20%) 例, 完全治愈者144 (69%) 例。到目前为止, 无一例再发动脉瘤破裂。

3 讨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患者, 在急性期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丘脑下部损害、癫痫等[2], 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 解决了再出血的问题, 但其它并发症依然存在, 并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尤其对那些在早期就完成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 积极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及处理已发生的并发症变得极其重要。另外, 术后因为降低了再出血的威胁,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1 脑血管痉挛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一方面, 由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释放出多种化合物, 损伤的脑血管内皮和粘附其上的血小板释放多种缩血管物质, 急性期受到缺血性损害的脑组织释放某些物质均可以导致脑血管痉挛[3], 另一方面, 介入治疗后, 导管、弹簧圈等异物对脑血管的刺激, 亦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后, 可出现意识障碍加深、颅内压增高、局灶定位体征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预防及处理:1.尽早将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引流出来。一般在栓塞术制动解除后, 最早可在栓塞术后即开始行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疗法。如果患者无脑积水, 颅压高者, 采取直接缓慢放出脑脊液的办法, 直到脑脊液滴数达6~8滴/分左右停止;颅压不高者, 采取缓慢放取脑脊液4~5ml, 再向鞘内注射4~5ml生理盐水的办法置换, 可反复置换数次, 总量20~40ml。对有脑积水的患者, 可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2.三高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4]。 (1) 高血压: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 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70mmHg对原基础血压偏低的患者, 将收缩压调节在基础血压之上0~40mmHg。部分患者, 静脉使用尼莫地平后, 血压偏低必要时可改用法舒地尔扩血管, 或者同时使用多巴胺升压治疗。 (2) 高血容量:每日静脉入水量应达3000~5000ml。 (3) 高血液稀释度:通过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银杏达莫注射液等, 以及大量输液, 加速血液循环, 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供氧。3.钙通道拮抗剂的使用:血压较高, 可继续予以尼莫地平50mg, 2~4次/日, 血压偏低者, 可减量或停用尼莫地平, 同时加用法舒地尔抗脑血管痉挛。 (4) 减轻异物的刺激:术后可给予地塞米松10mg/每日, 使用3~5日, 减轻导管, 支架、弹簧圈等介入材料对血管的刺激。

3.2 脑积水

由于颅底或脑室内血液凝固使脑脊液循环受阻, 可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由于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蛛网膜颗粒,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对急性中重度脑积水的患者, 因脑积水影响到患者的神志, 栓塞术后, 立即应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5], 另可同时辅以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 在保证脑脊液压力的情况下, 每日可引流脑脊液200~400ml, 脑脊液明显变淡或穿刺5~7天后可试闭管24小时, 闭管前后查头部CT对比, 并密切观察神志变化。如神志无变化, CT变化不明显, 可考虑拔出脑室穿刺引流管, 如脑脊液颜色仍较深或闭管后CT提示积水明显加重, 可拔出原有引流管, 再从对侧脑室穿刺引流。部分患者最后可能需要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3.3 脑梗死

其发生与过度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得不到及时处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患者的支架内狭窄、原有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6],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龄、吸烟等因素有关。积极的预防处理脑血管痉挛, 控制好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栓塞术后立即停用氨基己酸止血;对支架辅助的颅内动脉栓塞的患者, 坚持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 疗程1年, 氯吡咯雷75mg/日, 疗程3月[6], 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5日预防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外, 根据脑梗死的面积, 给予适当脱水减轻脑水肿, 并可加用清除自由基等护脑的药物。

3.4 癫痫

由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水肿、病变血管的刺激均可出现癫痫发作, 在积极处理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水肿的同时可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3.5 丘脑下部损害

脑水肿、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均可引起丘脑下部不同程度损害, 导致神经、内脏功能及代谢紊乱, 出现呕血、黑便、中枢性呼吸障碍、心电改变、血压变化、高热或大汗、高血糖、尿崩症等。积极处理脑水肿、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同时, 给予对症处理, 如抑酸护胃、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血压等。

3.6 穿刺处渗血或血肿

常与反复穿刺、压迫时间不够、按压不当、术后穿刺侧肢体未严格制动有关。减少穿刺次数, 术后弹力绷带压迫止血24小时, 注意穿刺侧肢体制动, 若在压迫过程中发现有渗血, 及时重新压迫包扎, 大部分患者无或仅有少许渗血。对24小时制动后, 仍在穿刺局部有血肿的患者, 可适当延长弹力绷带压迫时间, 血肿稳定后可使用万花油调龙血竭粉末外敷一段时间促进血肿吸收。

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 病死率约50%, 生存患者中致残率约30%[7], 我科患者尽早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术后积极预防控制并发症, 89%的患者可基本康复, 遗留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者约占8%, 死亡率仅有3%,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建平, 崔丽英, 王伟.神经病学.[M].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92~197

[2]王维治, 罗祖明, 谢鹏等.神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51~156

[3]SalaryM, QuigleyMR, Wilberger JE1Relation among aneurysm size, amount of subarachnoid blood, and clinical outcome[J].J Neuro2surg, 2007;107, 13 (6) :171

[4]王胜, 陈劲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J].实用医学杂志, 2006;22 (3) :359-361

[5]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95~396

[6]Pasternak JJ, Mc GregorDG, Schroeder DR, et al1Hyperglycemia inpatients undergoing cerebral aneurysm surgery: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term gross neurologic and neurop sychological function[J].Mayo Clin Proc, 2008;83 (1) :406~407

上一篇:财务报告粉饰下一篇:高校传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