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注射

2024-09-03

颅内注射(共7篇)

颅内注射 篇1

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导致患者死亡[1]。颅内感染患者由于有血脑屏障的存在,静脉应用抗菌药物常不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治疗相当困难。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了45例颅内感染,取得较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5~70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5.5±7.3)岁;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6.2±6.7)岁。两组术后并发颅内感染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根据脑脊液和血液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443) 10mg,经5m L注射用水稀释后缓慢鞘内注射,注射后夹闭3h, 1次/d。

1.3 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2]制定标准: (1) 治愈:治疗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 (2) 显效:治疗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 (3) 进步:用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但不够明显。 (4) 无效:用药72h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79%(44/4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37/30),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444, P<0.05),见表1。观察组治疗时间(5.5±0.6) d少于对照组(10.5±1.3) 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1。

3 讨论

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由于有血脑屏障、脑膜、颅骨及头皮等组织的保护,不易发生感染,尤其是血脑屏障的特殊保护作用,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要低于机体的其他系统,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破坏了这些屏障,使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3]。陈艳龙[4]对634例行开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34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发生率4.42%(28/634),在感染率发生方面:手术时间较长者、留置引流管者、急诊手术者、脑脊液漏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高于手术时间较短者、未留置引流管者、择期手术者、无脑脊液漏者及无其他并发基础疾病者;结论认为影响颅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手术类型、脑脊液漏者及有无伴发基础疾病。靳桂明[5]等对46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34篇论文43766例患者,颅内感染发病率为2.60%(1137/43766);其中23篇论文918例颅内感染患者,发现颅内感染患者病死率为21.02%(193/918);其中26篇论文发现颅内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5.4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及其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0.18%,铜绿假单胞菌、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32.28%,真菌占7.13%;结论认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以G+球菌为主,亦有不少真菌感染病例,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颅内感染患者临床上多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静脉给药治疗,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多数抗生素在脑脊液中不能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颅内感染致病菌中耐药菌较多且静脉给药疗程长,代价昂贵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6]。目前治疗颅内感染常用的药物仍为万古霉素,尤其万古霉素能够明显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7]。但由于万古霉素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差,所以静脉用药是否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浓度还有争议[8]。鞘内注射给药可配合腰穿同时进行,由于药物不经过血脑屏障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药物浓度高、效果好,同时又避免了大剂量静脉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9]。任志平等[10]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结果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要高于单用全身应用抗生素;结论认为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患者可减轻颅内感染的程度,治愈率高。在本研究中,笔者在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提示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具有较佳疗效,能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颅内感染患者,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79%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具有较佳疗效, 能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关键词:鞘内注射,抗生素,颅内感染,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立春, 叶云飞.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7) :86-87.

[2]白治军, 王志扬.鞘内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4) :282-283.

[3]岳盛魁, 王中, 赵军, 等.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鞘内注药治疗重症颅内感染5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8) :6972-6972.

[4]陈艳龙.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99-100.

[5]靳桂明, 董玉梅, 余爱荣, 等.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荟萃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3) :149-151.

[6]裘天仑, 金国良, 王晓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9) :2553-2555.

[7]尹龙, 张可帅.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182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02 (8) :163-163.

[8]Wang Q, Shi Z, Wang J, et al.Postoperatively administered vancomycinreaches therapeutic concentration in the cerebral spinal fluid of neuro-surgical patients[J].Surg Neurol, 2008, 69 (2) :126-129.

[9]王正锐, 高永清, 李平.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1) :58-59.

[10]任志平, 王海, 陈春起, 等.鞘内注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8) :1851-1852.

颅内注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2 186例患者, 发生颅内感染32例, 男21例 (65.63%) , 女11例 (34.37%) ;年龄3个月~82岁, 中位年龄46.2岁;其中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感染11例,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9例, 脑室外引流术后10例,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1例, 脑肿瘤切除术后1例。出现感染症状时间为术后3~7d, 平均5d。金色葡萄球菌感染15例 (46.88%) , 表皮葡萄球菌感染5例 (15.63%) , 肺炎球菌感染4例 (12.50%) , 大肠杆菌感染2例 (6.25%) , 链球菌感染1例 (3.13%) ,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 (3.13%) 。32例患者均有高热 (>39℃) , 意识障碍加重, 均有颈项强直, 并有通常出现的伴随现象, 如呼吸、心率加快等, 其中发热32例, 意识障碍26例, 头痛16例, 呕吐15例, 肢体无力13例, 寒颤5例。

1.2 排除标准

治疗前排除以下情况: (1) 术前已经诊断脑脓肿等感染性疾病; (2) 术后病理检查为脑脓肿者; (3) 对头孢曲松钠过敏者。

1.3 诊断标准

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 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由主管医师和感染科医师根据临床表现认定, 具体标准: (1) 发热 (术后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或体温下降后又骤然上升者) 、头痛、颈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2) 脑脊液呈炎性表现, WBC>0.01×109/L, 以多核白细胞为主>0.75; (3) 血液中WBC>10×109/L; (4) 脑脊液中糖含量<2.25mol/L, 蛋白质含量>0.45g/L; (5) 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凡具备第5条诊断即可明确, 脑脊液的细菌培养阴性者需结合其余各条。

1.4 实验室检查

经腰椎穿刺和 (或) 脑室穿刺获取脑脊液 (CSF) , CSF检查示WBC计数增高者32例[最高值为 (10~12 590) ×106/L, 平均1 332×106/L];糖含量降低者30例 (最高值为0.3~2.25mol/L, 平均1.78mol/L) ;细菌培养4例阴性, 28例分离出致病菌, 培养阳性率为87.50%;外周血常规检查显示WBC计数增高者30例[最高值 (10.6~22.5) ×109/L, 平均13.24×109/L], 均以中性粒细孢增高为主;腰穿测脑压增高26例 (最高值190~650mm H2O, 平均227mm H2O) 。

1.5 治疗方法

确诊为颅内感染后, 局麻下取腰椎4~5或3~4椎间隙穿刺入蛛网膜下腔, 在控制颅内压的情况下缓慢先放出脑脊液20~30ml, 然后取20~60ml生理盐水进行脑脊液置换术, 最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ml+头孢曲松钠0.1g, 每天1~2次。待颅内感染症状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 继续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3d。每次腰穿常规取CSF复查脑脊液生化检查和脑脊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6 观察指标

应用头孢曲松钠鞘内注射治疗后观察神志、体温、脑膜刺激征、血常规、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头颅CT等。

1.7 疗效评定

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连续3d脑脊液检查示WBC计数、糖定量和蛋白定量恢复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阴性;血常规检查WBC正常。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30例患者均在系统治疗2~6d后体温开始下降, 意识障碍逐渐好转, CSF中WBC开始减少, 糖、氯化物和蛋白定量逐渐恢复正常;2例患者因经济问题而自动出院, 但是出院前上述情况也有明显改善, 治愈率达93.75% (30/32) 。

2.2 细菌学疗效

治疗前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 治疗后菌株均被清除, 未培养出新的病原菌。

2.3 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安全性

1例患者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等刺激症状, 给予营养神经、对症处理后24h内缓解, 未观察到下肢迟缓性瘫痪、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毒性反应, 未发现脊髓粘连及耳毒性、肾毒性。

3 讨 论

开颅手术并发颅内感染多为院内获得性感染, 随着清洁手术间、无菌技术的改进和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逐渐降低。国内几项回顾性研究报道的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率在3.26%~9.4%[1,2], 本组颅内感染率为1.46%, 低于国内同类报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手术创伤、开放性颅脑损伤、血脑屏障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术后脑脊液漏、连续再次手术、手术时间长、合并糖尿病、留置脑室外引流管、留置各种引流管等[3,4]。

开颅手术后患者头皮、颅骨、硬脑膜因手术或者外伤而被开放, 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使客观屏障作用减弱, 一旦有某些因素影响, 则比较容易引起颅内感染, 使得神经外科的术后治疗变得十分棘手,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 重视及探讨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形成和处理原则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抗生素的广泛普遍应用, 细菌耐药性和细菌株的变异, 感染细菌对多数抗生素耐药, 使单纯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的效果不很理想, 而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对大多数抗生素成分耐药, 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脑脊液中不能获得有效抗菌药物浓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均可使治疗效果不显著。戴自英[5]认为抗生素浓度达到有效杀菌浓度10倍时, 其效果更好。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脑室内用药[6,7], 但由于对脑组织存在侵袭性操作, 有一定风险, 且有研究显示术后引流可使感染危险率增加8.4倍[1], 故在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而有研究表明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开颅手术并发颅内感染效果显著[8]。笔者通过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可直接避开血脑屏障, 既能使抗生素达到较高的局部浓度, 又可减少全身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抗生素经腰椎穿刺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 可以适当地放出感染性脑脊液, 减轻颅内感染的程度, 同时进行脑脊液的置换, 能减少感染脑脊液中的细菌数和白细胞总数, 并解决了脑脊液单向流动的特性对鞘内用药进入脑室系统的限制;还可及时清除颅内感染的脑脊液, 降低感染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和脑积水的发生, 从而减轻了发热、头痛症状, 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 颅内感染患者使用头孢曲松钠鞘内注射后, 其体温、颅内压及脑脊液生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证明本方法治疗颅内感染有效、缩短治疗周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并解决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是临床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值得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

参考文献

[1]王星星, 贾佐庭, 王翚, 等.开颅手术清洁切口感染的诸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5, 5 (5) :148-150.

[2]袁源, 刘运林, 付鹏.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1) :363-365.

[3]周炯, 李桂萍, 王爱, 等.颅脑手术部位感染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7, 23 (10) :758-760.

[4]许刚, 张帆, 陈谦学.颅脑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 13 (6) :362-364.

[5]戴自英.实用抗菌药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02-304.

[6]刘安民, 李方成, 钟志光, 等.脑室冲洗引流术治疗开颅术后严重颅内感染[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6, 11 (2) :109-110.

[7]吴涛, 袁先厚, 江普查, 等.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治[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4, 9 (12) :433-434.

颅内注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纳入标准:凡年龄在18~70岁的颅脑损伤、脑出血 (脑实质及脑室出血) 所致的颅内压增高患者皆可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 合并水电解质紊乱, 具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 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符合上述条件的66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研究组:男19例, 女14例;平均年龄 (41.3±22.5) 岁。颅脑损伤14例, 脑出血19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44.2±19.6) 岁。颅脑损伤16例, 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应用20%吡拉西坦注射液 (商品名:朗欧, 每瓶50m L含体征的变化。 (3) 记录用药期间6h及用药停止后6h尿量。 (4) 用药前后抽血进行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

1.4 疗效评价

计算降低颅内压的百分比。计算方法:降低ICP的百分比 (%) =×100%, X1每次用药前的ICP均值;X2每次用药后的最低ICP均值。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颅内压监测ICP降低≥75%。 (2) 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颅内压监测75%>ICP降低≥50%。 (3) 进步:症状体征减轻, 颅内压监测50%>ICP降低≥20%。 (4) 无效:颅内压监测ICP降低<20%。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χ—±s描述, 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见表2。对照组中肾功能不全2例, 高钠高氯高渗血症2例,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研究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本项研究结果表明, 吡拉西坦注射液和甘露醇均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本研究中其总有效率达97.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吡拉西坦10g, 山东威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快速静脉滴注, 100m L次, 10min内输完, 每隔6~8h一次。当ICP≥18mm Hg时, 按时给药, 否则停止给药。疗程3~14d;对照组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 (南京正大天晴公司) 250m L/次, 快速静脉滴注, 每隔6~8h一次, 其他治疗方案同研究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观察指标

(1) 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10min、20min、30min、1h、3h、6h的颅内压, (2) 密切观察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瞳孔及神志改变等症状和

3 讨论

20%吡拉西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吡拉西坦 (piracetam) 。它是比利时UCB研究所于1963年首先合成的属γ-氨基丁酸的环状衍生物。研究[1]表明, 它可以提高脑细胞ATP/ADP的比值以及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从而增加了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 并为脑细胞的修复和信息传递提供能量。因此具有脑保护作用。临床研究也表明[2,3], 吡拉西坦对急慢性脑血管病、脑外伤、各种中毒性脑病所致的记忆与思维障碍均有一定的疗效。近来一些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4,5,6,7]已证明大剂量20%吡拉西坦快速滴注时具有较强的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它作为高渗溶液, 进入人体后, 通过渗透压的作用, 将脑细胞内多余的水分排入组织间液, 再通过血管与组织间液渗透压的作用进入血液循环经肾脏排除, 这一阶梯性渗透压的改变有助于快速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同时又有缓冲作用, 不会突然增加心脏负荷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损伤心肾功能。本研究通过吡拉西坦注射液与甘露醇对颅内压增高患者治疗作用的对比发现, 快速输注适量的吡拉西坦注射液具有明显的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其降低颅内压的幅度, 起效及持续时间, 用药期间和用药后的排尿量等, 同甘露醇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本研究也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吡拉西坦注射液不仅有效的避免了老年患者输注甘露醇诱发肾功能损害的危险, 同时又具有脑保护及促醒的作用。因此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颅压增高的理想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内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天津市黄河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66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研究组静脉快速输注20%吡拉西坦注射液, 对照组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护或定时腰椎穿刺测颅内压, 并同时观察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显效4例, 有效14例, 进步14例, 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3例, 有效13例, 进步16例, 无效1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7.0%,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用药期间研究组未观察到与所用药品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吡拉西坦注射液脱水、降颅内压效果明显, 安全可靠, 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吡拉西坦注射液,甘露醇,颅内压

参考文献

[1]张殿镇.促智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84, 11 (6) :349-355.

[2]Kessler J, Thiel A, Karbe H, et al.Piractam improves activated blood flow and facilitates rehabilitation of poststroke aphasic patients[J].Stroke, 2000, 31 (9) :2112-2116.

[3]De Reuck J, Van Vleymen B.The clinical safety of highdose pirac-etam—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J].Pharmacopsychiatry, 1999, 32 (Suppl) :33-37.

[4]蔡际群, 范维岚.朗欧注射液对家兔颅内压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4) :203-204.

[5]唐青云, 李久玲, 许绍衡.吡拉西坦对麻醉犬颅内压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 (5) :274-276.

[6]林欣, 苏晨芳, 张赛等.吡拉西坦注射液降低颅内压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 9 (3) :190-192.

颅内注射 篇4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全部病人均有头部外伤史, 经头颅CT检查确诊, 符合外伤性颅内血肿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为2005年11月至2008年12月的住院患者,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受伤至人院<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coma scale GCS) >8分。

1.3 排除标准

(1) 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疾病者; (2)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3) 其他系统或器官严重损伤者。

1.4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 男性26例, 女性6例;平均年龄 (36.2±18.9)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 坠落伤5例, 重物击伤2例, 其他外伤2例;脑内血肿10例, 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9例, 混合性血肿6例。对照组36例, 男性29例, 女性7例;平均年龄 (35.7±20.5)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 坠落伤5例, 重物击伤3例, 其他伤2例;脑内血肿12例, 硬膜外血肿9例, 硬膜下血肿10例, 混合性血肿5例。2组颅内出血量均在10~50m L (根据头颅CT利用多田公式:π/6×长×宽×层面数, 计算颅内血肿出血量) , 治疗组平均 (28.12±13.53) m L, 对照组平均 (27.89±14.11) m L。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脱水、抗感染、神经营养及其他对症处理。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第5天加用疏血通注射液 (2mL/支, 牡丹江友博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6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14d.

2.2 观察指标

(1)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d行头颅CT扫描及测量血肿体积; (2)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进行GCS评分, 并抽取静脉血5mL, 行凝血谱化验,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r) ,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Y) , 凝血酶时间 (TT) , 纤维蛋白原 (Fbg) , D-二聚体 (DD) ; (3) 出院时给患者行格拉斯哥预后评级 (GOS) 。

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近期疗效主要依据颅内血肿量及GCS分值进行判断。远期疗效按GOS方法进行评价。显效 (5分) :恢复良好, 能正常生活、工作, 尽管有轻度缺陷;有效 (4分) :轻度残疾, 但生活能自理, 能在保护下工作;进步 (3分) :重度残疾, 意识清楚, 生活不能自理;无效 (2分) :植物生存状态或转手术治疗;死亡 (1分) 。GCS分值升高或GOS的值越大说明患者治疗有效或恢复越好。

3.2 治疗前后GCS和治疗后GOS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2组患者GC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GOS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0.05) (表1) 。

3.3 治疗前后颅内血肿体积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血肿体积显著缩小,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0.05) (表2) 。

3.4 治疗前后凝血谱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其余指标检测2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表3) 。

3.5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

4 讨论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血不利则病水”。颅脑损伤后, 经脉破裂, 血溢脉外, 积于颅内不散形成颅内血肿, 继而发生脑水肿。脑为髓之海, 颅脑外伤, 血脉瘀阻, 精气不能上荣于脑, 脑失清灵之用。治则当遵循“治血者必先祛瘀”、“化瘀生新”, 以活血化瘀为主法。疏血通注射液由水蛭、地龙组成, 水蛭味咸性平、破血祛瘀, 地龙味咸性寒、活血通络, 水蛭配地龙, 达化瘀通络之功效。

脑外伤后除脑出血致颅内血肿引起的急性损伤外, 脑水肿所致血肿周围继发性损害也是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尽快消除血肿, 促进水肿的吸收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 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研究中, 凝血酶已成为最为关注的焦点, 凝血酶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一系列过程。已有研究表明, 凝血酶具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 可导致受损局部的神经细胞凋亡, 同时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凝血酶对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对血脑屏障的破坏是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此外, 凝血酶还会引起脑组织炎症、瘢痕形成和反应性胶质增生。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合理组方经低温提取、膜分离等先进工艺精制而成的, 其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酶样作用物质。水蛭素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 可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形成高度稳定的非共价键化合物, 使结合到血块或游离的凝血酶灭活, 阻止凝血酶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并能有效抑制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而蚓激酶能降解纤维蛋白和激活纤溶酶原。现代研究证实活血祛瘀药物能改善脑微血管构筑, 有利于破裂血管的修复并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 使血肿与周围血管充分接触, 加快血肿吸收并改善血肿周围低灌注, 从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 促进脑细胞神经元功能恢复。

颅内注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神经外科2009 年1 月—2014 年1 月行开颅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患者38 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28 例, 女10 例;年龄22 岁~68 岁, 平均年龄32.5 岁;颅脑损伤29 例, 高血压脑出血9 例。

1.2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制定的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卫医发[2001]2 号) [1]:患者有颅脑侵袭性操作 (如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 史, 或颅脑创伤或腰椎穿刺史;出现发热、不典型颅高压症状、体征, 经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炎性改变:脑脊液常规化验有核细胞>10×106/L, 有核细胞分类中多核细胞>55%, 潘氏试验阳性。满足上述条件者尚需满足下述二条件之一:①脑脊液中培养出病原菌或脑脊液涂片找到细菌。②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脑脊液恢复正常。

1.3 治疗方法

1.3.1 采用常规腰穿方法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用14 号腰椎穿刺针穿刺L3~4椎间隙, 至腰大池蛛网膜下腔, 置入Medtronic腰大池引流管, 约5 cm~10 cm, 并用透明敷料粘贴固定, 将引流管由腰部一侧引出固定, 导管尾端接三通阀后接引流袋。引流量一般控制在每日约200~350 m L, 引流管放置时间5 d~14 d。

1.3.2 全部患者术后24 h内给予鞘内注射0.5%盐酸万古霉素5 m L (商品名:稳可信, 美国礼来亚洲公司产品) 关闭三通阀门, 闭管2 h后打开阀门, 隔日鞘内注射给药1 次。如果患者呈脓性脑脊液不易流出时, 每日经三通阀门给予生理盐水50 m L+庆大霉素4 万U冲洗液每次注入约5~10 m L反复冲洗。隔日取脑脊液行常规、生化检验, 并行细菌培养。

1.3.3 根据药敏情况常规给予静脉抗生素治疗。

1.3.4 治愈标准:颅高压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1 周;细菌培养3 次阴性, 血常规正常, 脑脊液常规、生化连续3 次正常。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36 例患者置管后引流通畅, 2 例患者出现引流管阻塞, 给予重新更换引流管。所有患者置管后2 d~7 d体温下降至正常, 平均4.6 d。38 例患者经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其中恢复良好24 例 (63.1%) , m Rs为0~1, 轻度残疾6 例 (15.8%) , m Rs为2, 中度残疾5 例 (13.1%) , m Rs为3, 重度残疾1 例 (2.6%) , m Rs为4, 植物状态生存1 例 (2.6%) , m Rs为5, 死亡1 例 (2.6%) 。

3 讨论

许多颅脑损伤以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必须行开颅手术, 而开颅术后的颅内感染一直是神经外科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 是临床难以克服的难题, 其一旦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使住院时间延长, 而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3], 而其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以往常规通过降颅压、全身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效果欠佳, 病死率高达57%[4]。大剂量静脉给予抗菌药物也是许多临床医生常规的处理方法, 但效果欠佳, 主要原因为:脑脊液感染后其内在的调理素缺乏和杀菌活性降低, 因而必须给予大量的杀菌药物而不是抑菌药物[5];血脑屏障使多数抗菌药物在脑脊液中杀菌效果不理想, 而且随着抗菌药物的大剂量及不合理应用, 使得颅内感染的致病菌中出现较多的耐药菌[6]。

鞘内注射给药是通过腰穿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 使药物弥散于脑脊液中以及整个脑室系统, 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从而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7]。目前对于万古霉素是否可以脑室或鞘内注射还有一定争议, 但Pfausle等[8]研究证明万古霉素 (稳可信) 可用于鞘内或脑室内注射。万古霉素对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最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效果, 许多研究已表明, 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以往的庆大霉素, 而且鞘内给药的剂量小, 可以降低医疗费用[9]。

以往颅内感染后临床医生多给予单一静脉大剂量抗生素, 或者反复腰穿冲洗, 效果往往不理想。很多专家认为, 颅内感染合并颅内压增高是颅内感染患者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10]。故本组患者发现颅内感染后首先给予腰大池置管引流, 持续降低颅内压, 并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 取得良好疗效。体会如下:①行腰大池引流或更换引流袋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引流时间一般为5 d~10 d, 最长时间不超过14 d。②如是炎性脑脊液则不能引流过快、过量, 每日一般不超过350 m L。③腰大池引流避免了反复腰穿, 避免重复感染, 患者耐受度较好。④持续引流, 随时可行庆大霉素液冲洗, 减少了因感染脑脊液浓稠而引起的堵管。⑤引流管接三通阀后便于鞘内给药。⑥随时采集脑脊液行常规、生化检查。

综上所述, 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万古霉素注射对于颅内感染是有效并切实可行的, 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具有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314-320.

[2]霍云燕, 刘存义, 崔京美.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1) :3312-3313.

[3]李瑞龙, 郝解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2 (6) :510-513.

[4]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 (修订版)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47-250.

[5]荆楠, 唐明忠, 刘志忠, 等.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7) :1272-1274.

[6]蔡建勇, 孙军, 陈茂华, 等.颅脑外伤后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2) :3615-3617.

[7]白治军, 王志扬.鞘内给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4) :282-283.

[8]Pfausler B, Haring HP, Kampfl A, 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CSF)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tricular vancomycin in patients with staphylococcal ventriculitis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CSF drainage[J].Clin Infect Dis, 1997, 25 (3) :733-752.

[9]钟德泉, 徐伟光, 殷利明, 等.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脑出血引流术后颅内感染[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4) :49.

颅内注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了2010年10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颅内感染患者32例, 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6例。试验组男10例, 女6例, 年龄15~56岁, 平均 (32.7±4.8) 岁;对照组男9例, 女7例, 年龄19~57岁, 平均年龄 (34.1±5.2)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一般病情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以患者的脑脊液及血清细菌培养+药敏检查结果作为依据, 全身应用抗生素药物, 同时使用同一品种的抗生素进行鞘内注射[2]。对照组只按照患者脑脊液与血液细菌培养的药敏结果, 对患者采用全身静脉应用抗生素。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数据与资料进行处理的时候,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使用t检验对其疗效以及疗程进行检验。当P<0.05, 则两者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有效率方面, 试验组有效15例, 无效1例;对照组有效14例, 无效2例。两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愈时间方面,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大大缩短,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t=1.41, P<0.05, 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目前, 在临床治疗颅内感染的过程中, 通常采用常规静脉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但是极易因为诸多因素而未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3]。如脑脊液因血脑中存在屏障, 从而获取不了有效扩菌药物的浓度;患者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已经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出了足够的耐药性;此外, 治疗颅内感染需要耗费大量的医疗费用, 这使得一些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止颅内感染治疗[4]。

鞘内注射 (intrathecal injection) 在临床治疗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治疗方法, 尤其是在防治中枢神经性白血病中, 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5]。鞘内注射在腰穿时不易通过脑屏障的药物直接注入到蛛网下腔, 使得患者脑脊液中的药物可以具有较高的浓度, 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出现脑室炎的患者非常适用, 而且还可规避因使用大量静脉用药后而产生不良反应[6]。除此之外, 运用鞘内注射还可以使药物以最快的速度弥散到患者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内, 不仅可将蛛网膜粘连得到有效减少, 还可以对细菌进行局部的杀灭。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在有效率方面, 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愈时间方面,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愈时间大大缩短, 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患者运用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可以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并有效地缩短了治愈时间, 节约了医疗资源, 使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正锐, 高永清, 李平.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1) :58-59.

[2]熊斌.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45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574-575.

[3]柏基香, 顾云霞, 苏雪琴, 等.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的观察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0) :75-76.

[4]周艳宏, 李彦伟.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的用药途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 2003, 24 (20) :44-44.

[5]阿晓军, 万玉麟, 石建宇, 等.腰大池持续外引流+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1, 1 (1) :1245-1247.

颅内注射 篇7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醒脑静注射液,临床疗效

脑出血是一种神经内科的多发疾病, 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急、发展迅速等特点, 患者多会出现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不良症状, 病情严重时易导致患者身体残疾或病死, 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临床中单一应用开颅术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 效果均不够理想, 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作用持久等明显优势,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 加快身体康复, 进而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78例, 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89例患者中, 男58例, 女31例, 年龄50~82岁, 平均 (63.8±2.6) 岁;研究组89例患者中, 男59例, 女30例, 年龄51~83岁, 平均 (64.6±2.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 根据CT定位确定穿刺点, 避开脑膜、侧裂血管及大脑主要功能部位。局部麻醉选用由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合适型号的YL-1型, 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穿刺血肿成功后, 选择5 ml注射器对血肿部位进行抽吸, 第1次抽吸量为术前20%~40%, 并用肝素+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待颜色变浅后注入血肿液化剂, 关闭4 h后再引流, 2~3次/d, 确保清除血肿达70%以上。此外, 予以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40 ml醒脑静注射液 (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564) , 加入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 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昏迷、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定意识状态,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 评定生活质量, 分值越高情况越好;采用1995年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分值越低情况越好[1,2]。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昏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昏迷和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 讨论

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能抑制脑水肿, 有效缓解颅内压升高;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有麝香、冰片、郁金、栀子等中药, 能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和开窍醒脑等功效, 可促使昏迷患者快速苏醒[3]。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 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使患者身体康复效果更理想, 意识状态逐渐恢复正常, 且缩短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治疗方案使患者呕吐、头晕及语言、运动障碍等不良临床症状逐渐减少或消除, 其身体疼痛感、障碍感明显减轻,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此外, 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说明患者对治疗效果较满意, 心理健康指数增高, 医患关系良好。

综上所述, 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较好,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春华.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4 (2) :68-69.

[2]辛海宾.醒脑静联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 (6) :155-156.

上一篇:在线采集论文下一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