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栓塞

2024-09-30

颅内栓塞(精选8篇)

颅内栓塞 篇1

产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Post-natal encephalic venous sinus thrombus P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现将我院2000年2月~2010年3月确诊为PCVST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20~38岁, 平均28.2岁;初产妇3例, 经产妇4例;顺产2例, 剖腹产5例。发病时间为产后2~20d, 平均9d, 可能诱因:高脂、高蛋白饮食2例, 卧床过多4例, 产后大出血2例, 进食少3例, 多汗2例, 高龄产妇2例。

1.2 方法

1.2.1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起病, 其中5例首发症状为全头持续性隐胀痛, 平卧加重, 坐位及立位稍减轻, 伴食欲不振4例, 恶心呕2例, 其中喷射性呕吐1例;肢体瘫痪7例, 肌力Ⅰ~Ⅳ级, 其中2例表现为突发性意识障碍;视盘水肿4例, 视力下降1例;颈强直6例;局灶性癫间发作及失语各2例。

1.2.2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血、尿常规及凝血4项检查, 其中纤维蛋白原Fib高3例 (4.6~5.6 g/L) ;血小板计数升高3例 (340~460×109/L) ;红细胞压积增高4例 (0.53~0.56) ;尿蛋白2例阳性;腰穿脑脊液检查5例, 压力均高 (230~320 mm H2O) , 白细胞轻度升高1例 (15×109/L) , 蛋白、葡萄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1.2.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发病后24h行头颅CT检查, 其中2例可见双侧顶叶边界不清低密度灶, 病灶内有片状高密度影, 双侧基底节区不对称梗死1例, 其中1例梗死灶内不规则高密度影, 1例双侧颞部、右枕叶边界不清低密度影, 1例CT见直窦及上矢状窦高密度影而确诊, CT平扫1例未见异常。6例发病后2~6 d行MRI及MRV检查, 2例表现为上矢窦、直窦、窦汇、横窦及乙状窦未见显影或信号不均匀, 或充盈缺损, 边缘模糊, 部分节段不连续或静脉细小;上矢状窦充盈缺损, 边缘模糊3例;直窦充盈缺损1例。发病后5d行DSA检查1例, 提示上矢状窦、窦汇、横窦及乙状窦显示不清损, 边缘模糊。详见图1。

1.2.4 治疗

所有患者均予脑保护剂、脱水、抑制脑脊液分泌、改善微循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其中3例同时予低分子肝素治疗4000 IU皮下注射1次/12h, 疗程为7~16 d, 1例同时予尿激酶30万IU, 1次/d, 共5d, 3例行手术去骨瓣外减压手术。

2 结果

痊愈2例, 遗留轻瘫2例, 视力降低l例, 放弃治疗出院1例;植物状态1例。

3 讨论

PCVST多见于产后1个月内发病;感染性多继发于头面部感染或败血症或继发于外伤等, 以海绵窦受累常见。非感染性常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全身衰竭、脱水、血液病、心脏病、腰穿等, 以上矢状窦受累常见[1]。本组病例均于产后1个月内发病, 无感染证据, 考虑为非感染性PCVST。可能发病机制: (1) 分娩时及产后因出血、排汗多, 进食及喝水少, 造成血容量减少, 且患者高蛋白高脂饮食, 使血液黏度升高, 血流缓慢; (2) 产后卧床过多; (3) 分娩后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使血液中血小板及凝血因子Ⅰ、Ⅶ、Ⅹ增多, 血液呈高凝状态。有资料[2]表明, 孕妇的血Fib水平增加约50%。

PCVST其表现取决于血栓形成的速度、范围、阻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严重地进行性无缓解的头痛, 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的临表现。部分病人以额眶部闷胀为首发症状, 可能因海绵窦代偿性引流的血液量增多使眼上、下静脉内压力[3]增高所致, 其他还包括进行性意识障碍、复视、视力下降, 癫痫发作常见, 少有定位体征, 当上矢状窦血栓扩展致皮质静脉梗阻时, 可有双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失语、黑朦等。炎性血栓可有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本组中1例因伴发热曾误诊为脑炎, 1例因偏瘫、高血压误诊为脑梗死, 1例仅有头痛不适。

PCVST CT表现的直接征象:包括条索征和高密度三角征, 上世纪80年代即有研究;间接征象无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脑回/大脑镰和小脑幕出血性梗死和缺血性梗死;约1/3增强扫描可见Delta征或空三角征。本组均予CT平扫, 1例见直窦及上矢状窦高密度阴影而确诊;另外5例CT示双侧出血性梗死征象, 故临床上产后出现不符合血管支配的出血性脑梗死应考虑PCVST可能。MRV可以清晰显示脑静脉结构, 不受血栓形成时间影响, 直接征象为脑静脉窦高信号影缺失, 血流再通时可见边缘欠清, 且不规则的较低血流信号。本组6例行MRV检查, 表现为静脉窦未见显影或信号不均匀或充盈缺损, 边缘模糊, 部分节段不连续或静脉细小, 以上矢状窦为主的多发性血栓, 这与上矢状窦的解剖特点有关。DSA可清楚显示血栓形成部位及范围, 并可分别测定脑动脉期、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的循环时间, 了解颅内静脉循环代偿情况, 是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PCVST的金标准, 可为治疗提供依据。但DSA有创伤检查, 临床上应用受限。本组仅1例患者行DSA检查, 提示广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本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 治疗包括降颅内压、抗凝、溶栓以及对症处理。在抗凝治疗中, 不管是否为出血性梗死, 欧洲已将肝素 (剂量调节性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PCVST的一线药物[4]。而早期的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同时并无加重颅内血肿[5]。本组中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例患, 无出现颅内出血加重表现。部分学者认为溶栓治疗效果好, 但目前没有统一的剂量标准。

总之, 对临床上产后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升高或肢体瘫痪或癫间发作应警惕PCVST可能, 应尽快行影像学检查, 以明确诊断, 及时抗凝和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冯璞, 黄旭升, 郎森阳, 等.影响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148.

[2]Jan Stam, M.D., Ph.D..Thrombosis of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J].NewEnglandMedicine, 2005, 352:1791.

[3]李宝民, 张纪, 尹岭, 等.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血管内溶栓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 1998, 78:128~130.

[4]Tsai F Y, KOSTANIAN V, RIVERA M, et al.Cerebral venous congestion asindication for thrombolytic treatment[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7, 30 (4) :675~687.

[5]Ferro JM, Canhao P, Stam J, et al.Prognosis of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thrombosis: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Cerebral Vein and Dural SinusThrombosis (ISCVT) .Stroke 2004;35:664~670.编辑/贺丽

颅内栓塞 篇2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89-0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严重疾病之一,若患病后没有及时治疗,一旦动脉瘤出现破裂出血,那么可能会造成患者直接死亡,所以,在发病后应该及早到医院诊治。为了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对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效果进行详细探讨,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12——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行颅內动脉瘤栓塞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检查、X线检查等影像学检查确定为网膜下腔出血,且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诊断下,可以判断所有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根本病因为颅内存在动脉瘤。动脉瘤的最小直径为3mm,最大直径为22mm,其中直径在3mm-5mm之间17例,直径在6mm-10mm之间38,直径在11mm-22mm之间15例。使用Hunt和Hess分级法对动脉瘤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状态进行分级结果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有16例、32例、17例、5例。

1.2治疗方法首先,给予全身麻醉后性脑血管造影。在麻醉起效后开始进行脑血管造影,通过影响准确观察患者全脑血管的走向和循环情况,以及动脉瘤所在位置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情况等。其次,置入导引导管和微导管。导引导管是作为微导管植入的一个引路导管,所有在置入导引导管过程中必须要一次性就能够知道动脉瘤腔内,如此能够方便微导管顺利进入动脉瘤腔[1]。第三,使用弹簧圈并将动脉瘤取出。选择一个直径大小等于或者大于动脉瘤直径大小的专用弹簧圈,使用弹簧圈具有的闭塞血液作用将动脉瘤与承载动脉瘤组织的血循环隔断,防止动脉瘤扩大破裂。在血循环被隔断且导管造影已开始显示弹簧圈已经将整个动脉瘤填满后,将整条微导管快速取出。给予相应的术后伤口消毒处理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休养。

1.3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非常高,很多患者在未开始手术或者手术后都有可能出现出血死亡,所有很多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均会表现出紧张、绝望、恐惧等不良心理,而这种消极的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在确诊后,护理人员应该第一时间安抚患者情绪,耐心且详细的给患者讲解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的优势和治疗的意义,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更好的配合医生手术[2]。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在手术前2h内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如血压变化情况,意识变化情况、瞳孔变化情况以及呼吸状态变化情况等,确保患者在准确手术这段时间内,身体各种功能都处在正常或者最佳状态。③药敏检查和抗感染治疗。在手术2h内对患者身体各种指标进行检查,如常见的血常规、尿常规检查等,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检查,比如尽享碘过敏试验检查。同时,为了防止手术感染引发严重并发症,护理人员还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予患者适当的抗感染治疗。且若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或过度紧张血压升高或者身体严重抽搐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该尽快帮助患者调整,完成各项基础治疗和护理工作。

1.3.2术中护理①给予常规心电监护、麻醉和无菌护理。首先,要求患者取仰卧位,身体自然放松,头慢慢枕到托内。然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全身皮肤进行详细检查,查看是否有存在过敏或者抽搐现象并及时解决。其次,给予患者常规的心电监护,建立一个专用的静脉通道,同时给予患者麻醉和吸氧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无菌操作,所有手术物品均要做好消毒并放在专用的无菌台上。②按照医生嘱咐正确的注射肝素和鱼精蛋白。完成微导管穿刺后,护理人员在医生要求下给予患者注射相应的肝素,肝素注射量按照1kg=1mg来确定。整个手术过程需要不断的追加肝素注射,一般是以每小时10mg的量追加。在拔出微导管后还需要同时注射一次肝素和鱼精蛋白后才能够进行伤口包扎。③手术前必须要了解电解器的正确使用方式,确保手术过程中熟练的使用电解器,更好的协助医生完成电解弹簧圈的工作。④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在包扎完成后需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呼吸变化情况、肢体温度情况以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待患者意识开始复苏且脉搏、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后,帮助患者掖好被角并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

1.3.3术后护理①常规护理。术后将患者安全运送回病房,继续给予患者心电图监视和吸氧治疗。在手术接触6h内必须要求患者进食,且手术结束24h内应该尽可能不要随意乱动,安静卧床休养。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变大或者肢体有抽搐现象等,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发症,如血栓,从而及时呼叫医生抢救。若病情比较紧急,那么必要时还可以立即使用阿司匹林等能够抑制血小板形成的药物进行急救治疗。另外,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穿刺位置情况,若发现有红肿或者渗血情况,那么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及时诊治。由于在手术结束麻醉药开始消散后,穿刺部位一般均会有刺痛感,所以这时护理人员应该按照医生的嘱咐给予患者适量的止痛药。②体征观察护理。术后的密切观察护理对于促进疾病的快速治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手术接触48h内需要护理人员24h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主要是为了预防患者在术后仍有严重出血导致死亡现象出现。另外,在体征观察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该嘱咐患者食用流质食物,尽量在手术1d后就能恢复正常排便[3]。③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微弹簧圈性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动脉瘤破裂、血栓栓塞和动脉痉挛。这三种并发症中,动脉破裂是最危险的一种并发症,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患者抢救无效死亡。而目前,临床上预防动脉瘤破裂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血压有升高迹象,那么必须立即进行血压调控;血栓栓塞是三种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形成血栓栓塞的原因比较多,如血液高凝固或者脑血管痉挛等。目前,预防和控制血栓栓塞的最有效方法是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规程进行操作,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以及瞳孔的变化,一旦出现瞳孔放大或者意识障碍现象,那么必须要快速进行CT检查确诊血栓栓塞然后给予相应控制措施。2结果

70例患者中,除了2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为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68例患者病情全部好转。颅内动脉瘤腔达100%、95%、90%分别有48例、13例、7例。在1年随访过程中,未有严重并发症或者再出血现象,患者满意度较高。3体会

微弹簧圈性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理是通过将微导管将微弹簧圈运送至动脉瘤腔内,隔断动脉瘤与承载动脉瘤组织,并使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防止其继续扩大或破裂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相对传统的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而言,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可控制性强的特点,能够较好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从以上研究可知,严格按照标准规程进行手术,并在手术过程中给予精心且默契的配合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参考文献

[1]裴秀艳,赵惠敏,冷秋.微弹簧圈栓塞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35):114-115.

[2]辅小芹,丁蓉,汤琪春,何月红,陈茂刚,李君.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0,41(21):748-749.

颅内栓塞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女19例, 男11例, 年龄平均49岁 (26~71岁) 。入院后意识清楚18例, 浅昏迷10例, 深昏迷2例。头颅CT检查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

1.2 术后护理

1.2.1 一般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因素, 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便秘等, 尽量少搬动患者, 避免震动其头部,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探视, 避免声光刺激, 以保证休息质量, 以利自然止血和脑血管修复。严密观察患者的头痛、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等情况, 每小时观察1次, 并做好记录。如有头痛加重、意识改变, 恶心、呕吐、瞳孔异常改变、瞳孔对光发射迟钝或消失, 此时可能出现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等情况,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如有肢体活动障碍常提示脑血管痉挛或脑梗塞。应向患者提倡低渣饮食, 有助于减少大便次数和大便量, 但应富含有营养, 多食蔬菜和水果, 避免辛辣食物, 戒烟酒。定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每天的出入水量。

1.2.2 心理护理与术后指导。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 使其放下思想包袱, 积极配合检查及治疗。多与患者沟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栓塞治疗的过程及配合要点, 告诉其术后注意事项及良好的转归, 并列举身边同类手术成功的实例, 帮助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及不安的心理, 保持情绪稳定,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应取平卧位, 告知患者治疗成功, 已经脱离再出血的危险, 保持安静, 避免情绪激动。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 以补充术前禁食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加快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以保护肾脏的功能。

1.2.3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当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应遵嘱拔除股动脉鞘, 拔除后应按压穿刺点10~30min, 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用无菌纱布覆盖, 给予粘性透气胶带以十字交叉固定, 并用砂袋 (1~2kg) 继续压迫3h。穿刺肢体制动8h, 患者还需卧床24h。应注意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肢体皮肤颜色是否苍白, 皮肤温度是否下降, 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如出现肢体剧烈疼痛、麻木、肢端苍白、皮肤温度下降, 可能是股动脉血栓形成,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同时应注意观察局部出血情况, 小的血肿一般无需处理, 大的血肿 (大于8cm以上) 24h后局部热敷。

1.2.4 疼痛的护理。

颅内动脉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神志清楚的病人来说, 头痛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其次患者长时间卧床, 且穿刺肢体伸直制动8h, 由于长时间的固定体位, 患者往往有全身酸痛或腰背酸痛的现象, 难于忍受。这时我们要关心体贴病人, 可让病人平卧与侧卧交替更换, 但侧卧位时穿刺肢体髋关节要保持伸直, 另一侧肢体可自由伸曲, 这样可减少患者的不适。患者如疼痛难忍, 无法正常休息, 适当使用镇静止痛药是有必要的。

1.2.5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 动脉瘤的破裂:动脉瘤破裂是颅内动脉瘤严重的并发症, 在动脉瘤治疗后仍然有潜在再出血风险性, 应积极消除引起动脉瘤破裂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①控制探视人员, 保持病室安静, 以保持病人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的情绪刺激;②保持大便通畅, 如术后常规给予口服果导片, 指导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以免排便时过分用力致血压升高;③保持卧床, 避免用力活动, 情绪不稳, 躁动不安的患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止痛药, 如使用约束带, 加床档。④观察和控制血压。 (2) 脑动脉管痉挛:脑动脉痉挛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病人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造成脑功能严重损害, 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关键在于预防。联合运用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是解决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的主要无创治疗方法之一[1,2,3,4];护理上要注意以下情况:①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护理。为了防止出血后的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 如尼莫地平, 该药能优先作用于脑部小血管, 改善脑供血, 静脉给药时, 应现配现用, 并注意控制好输液速度, 防止发生低血压。②保证持续足够的血容量, 及一定的血液稀释, 病人术后进食量少, 应将液体量24h均匀输入;中心静脉压应控制在8~12mmHg (1mmHg=0.1333kPa) , 肺毛细血管楔压控制在12~16mmHg。监测全血成分、血气、电解质、尿素氮、肌酐、血糖和血浆渗透压。③血压, 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后收缩压可控制在150~175mmHg, 未行栓塞术者控制在130~150mmHg, 一般使平均动脉压高于基础值10~20mmHg, 对出现脑缺血症状的病人可适当提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术后经血管造影证实全部栓塞满意, 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 经积极治疗恢复。随访1年, 临床症状消失, 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方面基本恢复如前, 效果满意。

3 讨论

近年来, 显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 使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十分重要。要求护理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 并具一定的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发生, 确保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让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及详细周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患者配合手术, 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其早日康复。结论:做好动脉瘤栓塞术病人术后护理是促进病人尽早康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2]李义召, 韩丹春, 李明欣, 等.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 (J) .新药与临床, 1996, 15:311.

[3]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48.

颅内栓塞 篇4

关键词: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30~60岁多见, 80 %在颈内系统, 极易在偶发的紧张、疲劳致血压升高时发生破裂。由于颅内的容积受颅骨限制, 尽管可能发生的出血量不多, 也会造成脑神经组织受压、破坏等严重后果[2]。特别是在发病2周内, 主要是严重的首次出血和早期的再出血可引起直接脑损害以及迟发性脑缺血。临床上常以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防止再出血。我科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5例, 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21~69岁, 平均46.4岁。按Hunt-Hess分级法分级:Ⅰ~Ⅱ级7例, Ⅲ级5例, Ⅳ级3例。所有病人在3 d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1.2 影像学检查

15例患者均经CT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 伴脑内血肿4例, 其中破入脑室1例。脑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瘤5例,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 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 后交通动脉瘤2例。动脉瘤大小:2~6 mm 4例, 5~10 mm 8例, 12~25 mm 3例。全组均为单发动脉瘤。

1.3 治疗方法

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成功后将5F导管置于颈内动脉、椎动脉行脑血管造影, 确定出血部位, 对可疑部位调整角度使动脉瘤显示最佳及明确供血血管。15例均符合血管内栓塞术指征。换6F导引导管在超滑导丝导引下插入, 将Prowler-10微导管在Enssence12-14微导丝导引下头端超选进入瘤体内。造影证实导管位置合适后, 经微导管向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其中1例大型前交通动脉瘤填入GDC-105X10、GDC-104X10、GDC-103X6及GDC-102X6等4个弹簧圈, 填入第1个弹簧圈后全身肝素化, 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盘绕成形良好, 复查造影动脉瘤基本不显影, 双侧大脑动脉血流通畅, 术毕。术后常规抗凝处理, 病人基本情况稳定。

1.4 结果

本组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 栓塞治疗15例, 栓塞术后当时动脉瘤腔完全闭塞8例, 栓塞达90 %以上4例, 栓塞在70 %~90 %者3例。4周后造影复查, 15例术后恢复良好。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教育

(1) 病人对新方法有顾虑, 首先说明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是很低的, 已是非常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3]。相比之下, 脑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险性更大, 如不及时正确诊断治疗会致残、致死; (2) 向患者介绍已完成治疗病例, 解除顾虑; (3) 介绍本科室目前从事该项治疗的专家、技术现状及导管室硬件设备; (4)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 使其给予患者精神与经济上的支持。

2.1.2 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治疗过程、方法、材料构成和性能, 并用图谱的形式加以解释, 使其能接受治疗, 增强心理安全感。

2.1.3 手术配合教育

告知患者手术一般采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 介绍术中配合的方法, 如何时屏气, 治疗时不能咳嗽以及造影时可能会有眼部一过性涨热等现象。

2.1.4 常规术前准备

(1) 术前凝血四项及常规生化化验检查; (2) 会阴部备皮; (3) 碘、抗生素皮试; (4) 禁食、禁水4~6 h; (5) 必要时予导尿; (6) 术晨评估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7) 左侧上或下肢建立静脉通路; (8) 备沙袋, 术前将CT、MR资料及病历带入导管室。

2.2 术中护理

(1) 给予心理安慰, 随时询问有无不适感; (2) 给予心电监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3) 观察意识有无改变。

2.3 术后护理

2.3.1 穿刺点护理

平卧, 术侧下肢伸直制动24 h, 拔除导管鞘后, 局部沙袋压迫6 h,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远端血循环情况每小时1次, 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皮下血肿等。值得注意的是, 术侧下肢制动期间, 也需协助患者翻身, 方法是术侧卧位, 术侧下肢伸直, 健侧屈曲, 以保证患者舒适, 预防压疮。

2.3.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1次/h, 24 h后据病情改为2次/d。根据医嘱控制血压。

2.3.3 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

观察意识、瞳孔、有无失语、肢体活动情况, 有无患侧头痛, 及时发现栓子脱落引起的脑梗死, 警惕过多灌注综合征发生。

2.3.4 饮食护理

术后即可进食, 最好为流质或半流质,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排出。

总之,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行脑血管造影, 明确诊断的同时, 根据瘤体的部位、性状及患者条件, 酌情选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经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 疗效可靠、创伤微小、适应证更宽, 是目前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4,5]。围手术期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确保脑血管造影及治疗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灵芝, 杨丽华, 柯绍发.12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5) :141-142.

[2]刘群带, 张小玲.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3) :122-123.

[3]刘丽贞, 方妙君.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与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9) :2462-2463.

[4]耿素萍, 王立兴, 朱吉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配合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6) :31-33.

颅内栓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3例, 其中1个动脉瘤76例, 2个动脉瘤7例。女65例, 1个动脉瘤61例, 2个动脉瘤4例。年龄10~76岁, 平均49.3岁。所有患者都通过CT和DSA来诊断。DSA示1个动脉瘤137例, 2个动脉瘤11例。动脉瘤的位置:后交通动脉71个, 前交通动脉54个, 大脑中动脉13个, 眼动脉7个, 颈动脉海绵窦段1个, 颈动脉鞍段3个, 大脑前动脉2个, 大脑后动脉1个, 基底动脉分叉处1个, 椎动脉1个, 椎动脉夹层3个, 大脑后动脉夹层1个, 颈动脉创伤性假动脉瘤1个。动脉瘤大小:d<0.5 cm 10个, 0.5~1.0 cm 112个, 1.0~1.5 cm 14个, d>1.5 cm 5个, 宽颈动脉瘤18个。148例患者中134例是因为SAH而入院的, 根据Hunt和Hess分级134例患者的结果如下:0或1级104例 (76%) , 2级19例 (17%) , 3级11例 (7%) , 分级在4或5级的患者不进行血管内栓塞。而其余的14例患者是因为经常出现头痛症状进行DSA检查时发现的。

1.2 手术前预处理

静脉内输注尼莫地平 (2~4 mg/h) 1~3 d。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紧张和兴奋的患者给予镇静剂。

1.3 方法

患者经脑血管造影确认为动脉瘤后给予全麻、气管插管、全身肝素化均采用可脱微弹簧圈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经造影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瘤体颈比, 瘤颈与载瘤动脉最佳角度, 在路图引导下进行治疗, 术中尼膜同静点预防血管痉挛。

1.4 手术后处理

所有的患者给予高血压、高血容量、血液稀释处理和尼莫地平。对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并引流3~7 d。脑室内出血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后脑室引流。术后血管痉挛、脑缺血症状、或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的患者抗凝剂时间要适当的延长, 口服阿司匹林片3个月。

2 结果

在159个动脉瘤中, 131个动脉瘤100%闭塞, 23个90%~95%闭塞, 5个80%闭塞。148例患者中145例被治愈。3例死亡的患者全是急诊手术的, 其中1例死于严重的SAH引起胃肠出血后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另2例是由于手术后2周动脉瘤的再出血。9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 5例有严重的脑血管痉挛。5例患者有小弹簧圈的移位, 其中包括2例已经抗凝治疗3个月的患者, 其弹簧圈移位不明显, 随访显示没有症状。

3 讨论

随着栓塞材料和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能导致患者一年内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23.9%, 风险完全降低7.4%[1,2]。总体的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 永久的并发症发生率3%~5%, 主要是颅内动脉阻塞, 术中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再出血, 穿刺点出血, 弹簧圈移位, 血管痉挛[3]。在动脉瘤引起的SAH患者中脑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造影显示2/3的SAH患者有脑血管痉挛的表现, 1/3患者完全恢复, 1/3有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 1/3死于顽固的脑血管痉挛[1]。因此, 发生SAH的动脉瘤患者应该尽早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治疗。在本次研究中, 手术前处理明显降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但仍然有7例患者有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造影揭示血流阻断在紧急溶栓和抗痉挛治疗后有所缓解。人们普遍认为手术中血管痉挛的起因如下: (1) 指引导管, 微导管和指引导丝对血管壁的刺激效应。因此应该将这种刺激效应降到最低。 (2) 过度使用高渗对比剂对血管壁会有某种刺激作用, 这可能进一步加剧脑血管痉挛甚至血管闭塞。因此提倡使用等渗对比剂[4,5]。

手术中动脉瘤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包括管壁紧张, 血压增加和微导管、微导丝伸入瘤腔过多。通常的要求是微导管的末端应在动脉瘤腔的外1/3[4,5,6]。根据经验, 外科医生应该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角度调整微导管的末端。适时地根据阻力来调整用力是阻止动脉瘤破裂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在笔者的研究中, 6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 在手术中血压突然增加, 脑血管造影揭示对比剂泄漏。2例是由于微导管塑形差, 2例是由于放置动脉瘤时用力过猛。弹簧圈填充时多角度的观察有助于阻止弹簧圈穿透动脉瘤腔。

手术中微弹簧圈移位是一个常见的、危险的并发症, 包括微弹簧圈移位到蛛网膜下腔和载瘤动脉。前者 (与动脉瘤破裂有关) 能够导致SAH, 有生命危险;后者能够导致远处动脉闭塞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也有生命危险[7,8]。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和栓塞技术对阻止弹簧圈移位是很关键的。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的弹簧圈移位到载瘤动脉中, 其中2例是由于弹簧圈太大而突出到载瘤动脉中;另3例患者是由于瘤颈较宽和第一个弹簧圈较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固有优点就是创伤小, 但对于形状复杂或宽颈的动脉瘤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摘要: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 重点讨论手术技巧、并发症及阻止方法。方法:148例患者中的159个动脉瘤用可脱弹簧圈进行栓塞。34例用GDC, 31例用DCS, 83例用EDC。结果:在159个动脉瘤中, 131个动脉瘤100%闭塞, 23个90%95%闭塞, 5个80%闭塞。在148例患者中, 9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5例弹簧圈脱到载瘤动脉, 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5例有严重的血管痉挛, 3例死于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是一个安全、有效、创伤最小的方法。精湛的栓塞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郭洪松, 刘宝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2011, 8 (26) :149-150.

[2]Molyneux A, Kerr R, Stratton I, et al.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 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cular coiling in2143patients wit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randomized trial[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02, 11 (6) :304-314.

[3]Gallas S, Pasco A, Cottier J P, et al.A multicenter study of705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J].Am J Neuro-radiol, 2005, 26 (7) :1723-1731.

[4]Lubicz B, Leclerc X, Gauvrit J Y, 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matrix coils:a preliminary study of immediate post-treatment results[J].Am Jneuroradiol, 2005, 26 (2) :373-375.

[5]Murayama Y, Nien Y L, Duckwiler G, et al.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neurysms:11years’experience[J].J Neurosurg, 2003, 98 (5) :959-966.

[6]Brilstra E H, Rinkel G J, vander G Y, et al.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embolization with coils:a systematic review[J].Stroke, 1999, 30 (2) :470-476.

[7]Henkes H, Fischer S, Weber W, et al.Endovascular coil occlusion of1811intracranial aneurysms:early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J].Neurosurgery, 2004, 54 (2) :268-280.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6

1 方法

采用美国Conlis公司生产的Turfilldcs可脱性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 在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后, 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插管穿刺植入6F动脉鞘, 插管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 , 发现颅内动脉瘤后, 了解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颈宽度及周围血管情况, 插入微导管并缓慢送至动脉瘤颈口, 然后置入GDC, 解脱GDC, 闭塞动脉瘤, 并保证载瘤动脉通畅, 使动脉瘤不再破裂出血, 达到治疗目的。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清醒病人对SAH和栓塞治疗技术知识缺乏, 担心治疗风险及治疗效果, 存在精神紧张, 睡眠差, 情绪不安, 血压升高等, 通过向病人讲解手术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等, 更要让病人了解该手术创伤最小, 痛苦最小, 不需要开颅手术等优点, 并举例介绍同病区动脉瘤病人行栓塞术后成功的病例, 消除病人紧张心理[5], 使病人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 消除紧张心理以取得其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

2.2.1 生活指导

对SAH病人要求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刺激, 避免情绪激动导致动脉瘤破裂。

2.2.2 相关检查及备皮

术前行血、尿常规及CT、磁共振成像 (MRI) 、心电图、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查, 术前清洁会阴部及腹股沟处, 备皮, 术前12 h禁食, 6 h禁水。

2.2.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 稳定血压, 一旦发现血压升高, 及时通知医生, 遵医嘱采用降压药物治疗, 必要时用微量泵控制液体输入速度, 无论对手术操作还是防治动脉瘤破裂均有益处[6], 血压高易引起脑出血, 血压低易引起脑缺血。

2.2.4 Matas试验

为测试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及促进交叉充盈形成, 术前1周行指压预栓塞侧颈动脉, 时间从10 s、30 s、1 min、2 min逐渐增加至30 min, 病人无不适感, 无偏瘫失语等症状为可接受栓塞治疗[7]。

2.2.5 避免颅内压急剧增高因素

颅内压突然增高的因素有便秘、咳嗽、癫痫发作、精神紧张、病房环境条件干扰等因素, 因此, 病人进食采取侧卧位或头高位, 防止呕吐误吸及呛咳, 预防感冒、咳嗽, 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2.6 术前用药

术前3 d常规静脉输注尼莫通10 mg, 以防脑血管痉挛, 观察血压变化,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纳0.2 g, 阿托品0.5 mg。

2.2.7 术前指导

由于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24 h~48 h, 术前应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 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大小便通畅, 对有癫痫发作的病人应预防性服抗癫痫药物, 并设床挡保护病人, 留陪1人。

2.2.8 其他

配血, 以备栓塞术失败时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时使用, 术晨留置尿管。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卧床24 h~48 h, 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 健侧翻身, 床头抬高15°~30°。

3.1.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栓塞后由于人工性血液流向改变, 可因侧支循环建立不畅而出现动脉灌注不足致缺血, 或动脉瘤内血栓逸出形成脑栓塞[7],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血压变化, 以增加脑灌注, 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3.1.3 饮食

术后6 h鼓励病人及时饮水、进食, 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另外, 多饮水可加快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以保护肾脏的功能[8]。

3.1.4 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用力排便。

3.1.5 咳嗽

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避免腹压增高导致局部出血, 严重咳嗽遵医嘱对症治疗。

3.1.6 局部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外观有无渗血情况, 发现有出血倾向, 立即通知医生, 指压止血后再行包扎,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1.7 功能训练

术后出现运动或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 病情稳定后, 早期行肢体功能锻炼, 指导清醒病人配合训练, 昏迷病人做被动运动, 失语病人应加强语言方面学习, 从数字, 单字, 短语开始训练, 循序渐进。

3.2 并发症护理

3.2.1 脑出血

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是血管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多因血压波动, 过度灌注和术中应用抗凝治疗导致凝血机制改变引起[4], 术后对血凝状态进行严密监测。采取措施严控一切引发血压增高的因素, 做好术后健康宣教, 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将血压控制在130/70 mmHg (1 mmHg=0.133 kPa) 左右。发现病人头痛、恶心、眼痛、躁动不安等表现, 立即通知医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做好手术准备。

3.2.2 脑血管痉挛

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病人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如头痛、反应迟钝、肢体功能障碍加重, 可能是脑血管痉挛的表现,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及时应用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药物扩张血管[9]。

3.2.3 血栓栓塞

是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痉挛, 血压低, 血容量低致脑灌注不足, 相对高凝状态是发生血栓的主要诱因[10], 如果病人无颅内压增高, 可以不用脱水剂, 应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系列变化动向, 必要时随时予以治疗。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是否正常, 防止下肢血栓发生的并发症, 以降低血液黏稠度。2 h翻身1次, 增加四肢的被动运动, 使用弹力袜, 以降低血栓发生率。

3.2.4 穿刺部位血肿

多发生于术后6 h内, 原因是穿刺操作造成血管损伤, 拔管后按压不当, 或局部压迫力度不够。因此, 应严密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并加压包扎24 h, 下肢制动24 h, 一旦有出血迹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遵医嘱用药, 普通饮食, 注意食物应易消化, 保持大便通畅。术后1个月避免体力活动, 注意休息,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如跑步等) 。术后3个月来院复查, 了解术后栓塞治疗后情况。

参考文献

[1]贠秀俐, 贺宝丽, 宋园园,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8B) :60-61.

[2]王大明, 凌峰, 李萌, 等.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4 (9) :621-624.

[3]曾小玲, 胡敏, 胡康, 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8 (31) :268.

[4]段传志, 黄庆, 李铁林, 等.机械可脱式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J].国外医学:脑血管分册, 2000, 12:367.

[5]Tummala RP, Chu RM, Madison MT, et al.Outcomes after aneu-rysmrupture during endovascular eoil embolization[J].Neurosur-gery, 2001 (49) :1059-1067.

[6]施伟华, 徐秀群.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34例围术期护理[J].交通医学, 2009, 23 (3) :325-326.

[7]高云.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A) :319-321.

[8]任红弟, 林玫.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4) :145-146.

[9]宋敏, 冀雅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 4 (2) :186-187.

颅内栓塞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例, 男2例, 女8例, 年龄42~68岁, 平均53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 前交通动脉瘤3例, 大脑中动脉瘤1瘤, 基底动脉瘤1例。

1.2 结果

10例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并随访6个月,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颅内动脉栓塞治疗是一项新技术, 患者及家属不能接受医务人员应积极的向患者及家人讲解其优点、手术方法等, 并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病例, 使其在心理上接受, 并主动配合治疗。

2.1.2 合理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而引起患者咳

嗽、打喷嚏及用力排便, 以免反射性引起颅内压升高, 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2.1.3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愉快心情, 避免情绪激动。

2.1.4 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各项检查 (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心电图等) 、禁食水、备皮、留置导尿、股动脉和足背动脉博动情况, 以便术后对照等。

2.2 术中配合

2.2.1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用头圈固定,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用防护板固定, 建立静脉通路, 连接心电监护。

2.2.2 遵医嘱实施全身肝素化。

2.2.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功能、感觉及运动功能等神经功能。如有异常, 及时汇报医师。

2.2.4 检查静脉加压系统, 随时注意压力袋压力的变化, 及时调节, 及时更换输液袋。

2.3 术后护理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建侧, 备吸痰器, 以防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

2.3.2 术侧下肢制动12h, 24h下肢伸直位, 禁止屈曲, 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2周, 限制活动4周。

2.3.3 穿刺点护理

术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用盐袋或沙袋压迫6h,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 观察穿刺侧下肢温度、皮肤颜色、末梢血运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等。

2.3.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2.3.5 饮食指导

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其多饮水, 有利于对比剂排出。

2.3.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术后常规用尼莫通2周, 微量泵泵入, 24h 100m L, 以预防脑血管痉挛。

2.3.7 加强基础护理

如口腔护理、褥疮护理、会阴部护理等。

2.4 出院指导

教育患者保持愉快心情, 生活要有规律,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活动, 防止受凉。定期门诊随防, 如有异常及就诊。

摘要:目的对10例颅内动脉瘤术的患者进行探讨。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充分的准备, 术中严密的配合, 术后严密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精心的护理是保证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颅内栓塞 篇8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10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穿刺下肢股动脉在数字成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共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7~55岁, 平均年龄41.5岁。

2 术前护理

2.1 保持绝对安静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外来刺激, 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 增加出血的可能,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改变。血压维持在100~110/60~70mmHg (1mmHg=0.133kPa) , 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0.4~2mg/h, 扩张血管, 防止血管痉挛, 控制抽搐。

2.3 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头痛、恶心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 脑血管痉挛引起的颅内压升高所致。

2.4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5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配合的事项, 对意识障碍的患者, 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他们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 手术的目的和意义。

2.6 术前6~8h禁食、水, 留置尿管,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钠0.1g或地西泮10mg。

3 术后护理要点

3.1 术后入ICU, 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 血压保持在120~130/80~90mmHg。

3.2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 防止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由于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各种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均可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不安、意识障碍,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3 术后去枕平卧, 患者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 拔除股动脉鞘后, 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h, 术侧肢体制动24h, 沙袋压迫穿刺点8h, 禁止屈膝屈髋。如患者肢体酸痛不适, 可协助更换体位, 向股动脉穿刺侧翻身60°或向对侧翻身30°, 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 对侧肢体自由屈伸, 按摩腰背部。

3.4 穿刺部位的观察: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血肿形成。观察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等。

3.5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肢体制动时间长, 易引起下肢血栓。因此在制动24h后, 让患者自主活动, 对于意识障碍、偏瘫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翻身及肢体活动。给予气压治疗3次/d或穿弹力袜。

4 效果观察

32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 29例痊愈出院, 1例大型基底动脉瘤死于二次出血, 2例大脑中动脉瘤死于脑血管痉挛之脑干缺血。

血管栓塞术具有病死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 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的严密监测, 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田香哲, 周晔.4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J) .医学信息, 2008, 21 (2) :282-283.

上一篇: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论文下一篇:人民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