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共5篇)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 篇1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严重的继发性病变, 而急重症颅内血肿患者多合并有脑疝, 患者病情危重, 且有较高的致死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是临床上抢救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的常用方式, 而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较高的价值。因此, 为探讨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行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抢救的手术护理措施及术中护理配合要点, 对接收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29例, 年龄最小21岁, 最大68岁, 平均 (35.5±7.5) 岁;致伤原因:车祸损伤36例, 高空坠落伤18例, 硬物击伤8例, 其他6例.本组68例患者中42例患者合并有脑疝。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最短1 h, 最长6 h, 平均 (3.5±0.8) h;患者GCS评分为3~8分, 平均 (5.5±0.4) 分。其中硬膜外血肿45例, 硬膜下血肿13例, 同时合并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0例;血肿量30~100 m L, 平均 (55.5±10.3) m L。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行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抢救, 同时配合手术室护理。
1.2.1 术前准备:在接到急诊电话或急诊手术通知单后, 手术室护理人员应镇静、合理进行各种手术准备, 调配人员、控制手术室环境等, 通常温度应控制在23~25 ℃, 湿度应控制在50%左右;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并送患者到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需冷静、客观评估患者情况。巡回护士应配合主治医师及麻醉医师展开安全查对, 转移患者到手术台, 取合适体位。若患者衣服沾有异物, 比如呕吐物、大小便等, 护士要帮助患者更换衣服, 利用吸引器将患者口鼻分泌物吸出, 留置导尿管。如果患者合并有躁动、昏迷现象则应采取进行适当约束。
1.2.2 术中护理:建立静脉通路, 利用套管针穿刺, 加强患者心电监护。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体征、意识状况, 重视气管插管。护理人员需小心谨慎、动作轻柔的将患者头部挪动至头架上, 为避免消毒液进入患者耳内或眼内, 应将其双目、双耳贴住。同时护理人员应合理的对管道及线路进行处理, 确保患者体位稳定, 以防压疮发生。器械护士应在做好器械准备后及时洗手, 并且应认真对无菌台进行整理, 铺无菌单, 做好各项仪器连接准备。术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术野, 快速、准确的传递所需器械。巡回护士供应所需无菌物品要做到准确、及时、无误, 且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展开严密监测, 对患者出血量进行动态观察及记录;同时应根据术中监测结果、患者出血情况合理调控输血量、输液量;准备好压力袋。手术期间可适当升高液体温度, 对患者输液、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1.2.3 术后护理:术后巡回护士应与医师配合认真、小心的对患者头部进行包扎, 帮助患者清洗面部污渍, 并对受压部位皮肤情况进行观察, 了解该处是否有灼伤、压疮等现象发生, 并且应妥善安置尿管及引流管。搬运患者时应确保动作一致, 以防患者颈部发生扭曲及震动现象, 且应做好保暖工作, 确保输液及氧气供给正常。此外, 还应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及手术室护理后57例患者抢救成功, 占83.8%, 11例患者死亡, 占16.2%, 且11例患者均有病房内死亡。死亡原因:4例患者为并发脑疝, 4例患者为中枢性衰竭, 3例患者为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讨论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一种严重的继发性病变。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在颅腔内的一定部位聚集, 待聚集到一定体积后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脑组织受压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即为颅内血肿[2]。据统计颅内血肿的发生率约占据了全部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 而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发生率则可高达40%~50%[3]。急重症颅内血肿患者因损伤部位较为特殊, 患者出血量较多, 且该类患者还具有伤势严重、病情紧急等特点, 其极易在受伤后数小时内便死亡。据调查急重症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4]。因此, 医护人员必须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进行抢救。
临床上通常将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手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在解决血肿、降低患者颅内压方面有显著疗效, 可争取更多宝贵时间[5]。而为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给予患者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手术治疗时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这就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抢救流程及相关操作技巧, 且应具备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 及时准确的配合主治医师进行各项操作, 以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笔者认为为有效的抢救成功率,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对急重症颅内血肿患者进行护理时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及时建立2~3条静脉通路;其中一条用于麻醉给养及术前给药, 另一条用于术中输血及补充体液。②术中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正确体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舒适、术野良好, 以促进患者颅内压降低, 为抢救提供方便。③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协助患者伸展颈部, 在舌钳作用下牵出患者舌头至口腔外, 同时可采用吸引器清除分泌物;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避免吸管自鼻腔进入, 应尽量从口腔进入, 以防患者因有脑脊液、颅底骨折等现象而引起颅内感染现象。④应及早进行手术,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做好各项物品准确, 且应熟练、准确的掌握术中各步骤, 及时快速传递各种器械。确保微创手术引流顺利后再配合医师进行开颅手术。
总而言之, 给予急重型颅内血肿患者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抢救时配合有效的护理, 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帆, 朱志辉, 李义游.紧急微创联合开颅术抢救急重型颅内血肿32例[J].广东医学, 2008, 29 (11) :1861-1862.
[2]张均迈.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和颅内血肿及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4, 36 (19) :2922-2924.
[3]吴明超, 曹铭华, 江顺福, 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7) :45-47.
[4]张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4, 35 (26) :5876-5876.
[5]吴锋, 徐颖洲, 任洪波, 等.颅内血肿微创术中30例活动性出血的紧急止血方法探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 22 (4) :272-274.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8例, 女26例, 年龄55岁~86岁, 平均年龄69岁。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头颅CT结果诊断和评分, 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 其中嗜睡31例, 浅昏迷14例, 中昏迷10例, 深昏迷9例, 病灶侧瞳孔散大合并脑疝者15例。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头颅CT表现:额叶出血12例, 颞叶出血10例, 基底节区出血32例, 丘脑出血10例;出血量30~110 ml;血肿破入脑室者18例;发病时间6 h~4 d。
1.2 方法CT定位后, 应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
碎穿刺针, 在手电钻动力驱动下经皮穿刺颅内血肿, 抽出血肿的液态部分, 反复用0.9%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从穿刺针套管侧管接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排出颅外, 待冲洗液变清后注入血肿液化剂, 夹闭2 h后开放引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家属交待病情的危害性及手术的目的、方法、优点, 消除家属的心理负担, 取得其信任与配合, 以利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护理工作。
2.1.2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大小, 并准确记录在护理单上。
对血压过高且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时按医嘱给予脱水, 以有效适度地降压。躁动者应予适当的镇静治疗, 以免诱发血压升高。使用降压药物应严密监测血压, 避免血压过低使脑灌注量不足, 加重脑出血。
2.1.3 尽快做好一切术前准备, 包括剃头、配血、药敏试验、相关实验室检查, 同时留置尿管, 以便准确记录出入量。
根据病情静脉滴注抗生素, 预防颅内感染。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可将患者头部垫高或将床头摇高30°, 以利
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对于躁动患者为严防坠床及其手抓引流管, 应加床挡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
2.2.2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每30 min 1次, 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生命预后的重要指标。
术后应有效控制血压, 一般维持收缩压128~158 mm Hg、舒张压75~90 mm Hg, 必要时根据医嘱静脉滴注降压药。对昏迷患者血压高者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补充血容量, 一条静滴降压药, 应注意静注其他药物时切勿从静滴降压药的输液管道静推, 以免引起血压骤降。患者常规给氧, 以改善脑缺氧。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如持续头置冰帽, 以降低脑细胞代谢水平, 减少耗氧量, 保护脑组织。脑出血患者多为中枢性高热, 药物降温效果差, 经常更换部位, 防止冻伤, 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冬眠疗法以有效地降低机体代谢, 特别是脑组织的代谢,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抽搐躁动者, 适当给予镇静止痉, 防止脑水肿发展及颅内压增高而再出血。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抬高15°~30°, 并保持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及时翻身叩背, 有利于痰液的咳出, 及时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分泌物, 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 减少肺部感染。一般不用安定类的药物, 以免抑制呼吸、咳嗽反射。给氧, 2~4 L/min, 视病情调节给氧时间。已经气管切开者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室内定时空气消毒, 预防感染。本组气管切开9例, 无1例发生并发症。
2.2.4 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 引流颜色正常时, 呈暗红色, 比血液稍稠。
如引流量多与血肿不成正比, 颜色呈淡血水样, 说明出血已破入脑室, 引流液中混有大量脑脊液。如引流液突然变红且外流速度加快, 则提示有再出血可能, 应及时汇报医生。每4 h记录1次引流量及性质, 以了解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2.2.5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 引流管避免受压、扭曲及高于头部。
(1) 穿刺针与穿刺部位原则上呈水平位, 引流器低于穿刺部位20 cm~30 cm。如为脑室引流, 引流器液面应高于脑室15 cm左右。更换引流器和调节引流器高度时应避免大幅度升降。 (2) 头部制动, 头下垫无菌巾, 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翻身及护理操作时, 避免牵拉引流管。昏迷患者用约束带固定健侧肢体, 以防抓脱引流管。 (3) 防止管腔阻塞, 如出现引流不畅, 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及血凝块阻塞等, 可由上而下轻轻挤压引流管, 2~4次/d, 或按无菌操作原则用生理盐水500 ml加肾上腺素2 mg冲洗, 1~2次/d, 每次200~300 ml。如阻塞仍未解除, 可在严格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或遵医嘱注入液化剂, 适当调整穿刺针以利引流。本组有14例因血凝块阻塞针管出现引流不畅, 立即注入尿激酶2万U, 夹闭引流管2h后血凝块液化, 引流通畅。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激活物, 有较强的溶解血块作用, 还可以清除抑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 无抗原性及毒性。小剂量应用短时间内可达到分解血凝块的作用, 体外血凝块分解实验证明, 4 h对血凝块的分解作用可接近完全[2]。 (4) 搬运时夹闭引流管, 避免引流液回流。
2.2.6 当引流量与血肿的比例基本相符时, 一般在置管2 d内如无引流液即可拔管。
拔管时间一般为3 d~7 d, 拔管时, 钻孔处用碘伏消毒, 纱布覆盖, 加压包扎。对有脑脊液流出者, 要随时观察敷料是否干燥, 如湿润后, 要立即更换纱布, 如发现纱布湿润并呈鲜红色, 可能有再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
2.2.7 并发症的护理:
(1) 泌尿系感染。本组发生1例,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并用0.02%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 2次/d;外阴及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 每天3次, 1周后感染控制。 (2) 肺部感染。本组发生2例, 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静脉应用抗生素, 用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 000 U、地塞米松5 mg加生理盐水20 ml行雾化吸入, 3次/d, 连续1周好转。 (3) 肠道感染。本组发生1例, 经调整饮食配方及鼻饲抗生素, 4 d后好转。本组未发生穿刺处及颅内感染。
2.2.8 加强基础护理:
(1) 限制探视人员, 定时开窗通风和行空气消毒。 (2) 用复方氯已定行口腔护理, 3次/d, 预防口腔炎及霉菌感染。 (3) 加强皮肤护理, 如卧气垫床、温水擦洗、定时翻身、局部按摩等;搬动患者时避免推、拖、拉, 动作要轻柔。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预防褥疮发生。翻身时注意头部不宜过屈、过伸或过度转动, 以免影响脑血液供应。 (4) 昏迷者以鼻饲流质供给营养, 宜现配现用, 少量多次。鼻饲前吸痰, 鼻饲后30min内避免吸痰, 防止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刘安玲.急性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9) :855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 男53例, 女37例, 所有患者在脑出血发病前均有高血压史, 经CT证实为脑出血, 且出血量在80~130 m L之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5岁~72岁, 平均年龄 (62.15±2.54) 岁;出血量82~130 m L, 平均出血量 (108.5±5.6) m L;发病至手术之间间隔2 h~20 h, 平均间隔 (7.41±0.54) h;其中丘脑出血6例, 脑叶出血16例, 基底节区出血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7±4) 分。对照组患者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3岁~72岁, 平均年龄 (61.86±2.72) 岁;出血量80~127m L, 平均出血量 (108.0±6.2) m L;发病至手术间隔2 h~19 h, 平均间隔 (7.07±0.73) h;其中丘脑出血7例, 脑叶出血17例, 基底节区出血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6±4) 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在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生化、胸透、心电图、血糖以及肾功能等检查, 并测定血肿中心点与头皮的距离, 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表投影线和穿刺点。取侧卧位, 让患者头皮和颅骨在穿刺过程中保持一致,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方向和角度, 并把握穿刺针穿颅的深度,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行穿刺, 在穿刺针进入血肿腔后拔出塑料针芯, 将针体侧管和塑料管相连, 并旋紧针体后端的顶孔盖帽。轻轻抽吸, 将液态血肿和半液态血肿抽出, 抽吸完成后将穿刺针拔出,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静脉全麻, 根据CT定位在血肿最近最厚的地方标记于头皮, 于标记点做直线切口, 对颅骨钻孔, 扩大骨窗, 悬吊硬膜, 然后将硬膜呈十字形剪开, 电凝止血。将脑皮层切开, 用小脑压板将脑组织分开, 进入血肿腔, 用小号吸引器吸除血肿, 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对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11 22组组患患者者的的临临床床疗疗效效比比较较见见表表11。。
从从表表11可可以以看看出出, , 试试验验组组患患者者的的总总有有效效率率显显著著高高于于对对照照组组患患者者, , 差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22..2222组组患患者者治治疗疗前前后后的的神神经经功功能能缺缺损损评评分分比比较较见见表表2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严重的影响, 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非常高, 出血量大和出血破入脑室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 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等优点。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脑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陈润成, 王合金, 谭朝晖, 等.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3) :216-217.
[2]李迪, 申平, 刘映辉, 等.颇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6) :68-70.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 篇4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性, 49岁, 于1990年8月6日晨6时, 因马车惊车被摔伤, 当即意识丧失、失语、频繁呕吐, 于当日35分由门诊以“外伤性颅内血肿”介绍入院。患者发育, 营养中等, 抬入病室, 检查:T 35.4℃R20次/min BP20.0/13.0kPa, 瞳孔左大于右, 左侧肢体偏瘫5h, 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颈强 (+) , 心肺 (-) , 肝脾 (-) , 腹平坦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其余正常。入院后给予冰冒枕于头部完善各种化验, 于4pm留置导尿, 于5pm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 术中发现颅内有一动脉血管破裂, 逐步深入, 清创淤血约150mL, 经做吻合清创术后, 并遵医嘱给予术后一级护理, 抗炎对症治疗及配合针灸等方面的护理32d, 先神志清醒、言语流利、食欲正常、二便正常、能坐起、在床上活动、治愈出院, 6个月后随访肢体活动自如。
2 护理体会
2.1 对脑外伤, 意识丧失的护理, 要突出一个“急”字, 医护人员应
十万分火急地投入抢救, 护士应立即检查生命体征报告医师, 清除口鼻道异常, 应偏向一侧吸氧, 呼吸中枢对缺氧尤为敏感, 出现呼吸不振, 遵医嘱立即给予中枢呼吸兴奋剂, 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输20%甘露醇或全血, 病情稍稳定尽早急诊手术。
2.2 疑有颅内血肿其护理要突出一个“快”字, 脑外伤患者疑有颅内
血肿要护士在护理方面要争分夺秒, 同时又要分工合作忙而不乱, 清除口鼻道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氧, 迅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 必要时行静脉切开输液, 交叉配血剃光头, 立即送手术室。
2.3 术后送回病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时要突出一个“细”
字, 要综合观察: (1) 意识状态的变化, 术后早期多有一过性血压升高; (2) 注意血肿的再发尤在术后6~24h内应观察有无瞳孔缩小及扩大, 若有瞳孔逐渐散大, 光反射由迟钝到消失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的加深, 提示“脑疝”的形成, 应立即抢在脑疝形成前进行抢救, 其他还需观察并记录肢体活动障碍、深浅反射, 液体出入量的变化及术口敷料的变化; (3) 防止脑水肿及肺部感染综合措施。脑水肿是继颅内血肿的第2个险关, 尤以3~5d高峰期更应加上面观测和加强综合性护理措施, 对医嘱结合病情合理安排用药程序。如速尿宜于甘露醇后应用以延长脱水时效和控制反跳现象, 甘露醇的投入与颅内压高时同步, 对防治脑水肿采用综合性护理措施, 如根据血气分析检测血氧含量, 酌情输氧或高频输氧以防治脑缺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 每天更换吸痰管和输氧管, 并严格气管切开特护, 高烧及时降温, 常规使用冰冒, 适当人工冬眠以降低脑组织代谢和耗氧, 使用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和脑活素等改善脑功能。关键是防止肺炎, 误吸者及深昏迷患者常行口腔护理, 雾化吸入翻身按摩、针灸、通络、防止长期受压部位褥疮的发生。抗生素合理应用, 医护协作采取高效措施尽快控制肺炎防止或切断肺-脑恶性循环。
本病的观察及护理, 重点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强烈的时间观念。抢救患者时要分工明确, 协作默契, 有条不紊方能提高急诊及术后护理的成功率。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 篇5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术,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疾病, 有较高的发病率, 占脑卒中发病率的30%。高血压脑出血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微创技术的应用, 使得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针对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男35例, 女25例, 年龄33~76 (56.8±2.7) 岁。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34~77 (56.9±2.9) 岁。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经过脑CT诊断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 且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以及其家属资源参与本次研究, 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抗感染、控制血压、营养治疗等。对照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进行脑CT检查确诊患者的血肿位置、大小, 选择合适的颅内血肿穿刺针, 并根据患者最大血肿位置性穿刺点。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 然后进行穿刺, 钻穿患者的硬脑膜之后, 取下针芯, 使用钝圆头针芯, 缓慢的将其推入血肿腔内, 接着推出针芯, 连接引流管, 将患者脑中的血肿液缓慢的抽出。插入针形粉碎器, 使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反复的冲洗, 直到冲洗液为透明为止, 注入尿激酶5万U, 拔除粉碎器, 夹闭5h候开放引流。手术后进行头部CT检查, 血肿清除率>80%, 则可拔除微创针, 无菌敷料包扎, 结束手术。试验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亚低温治疗。本次研究中的试验组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操作同对照组, 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降温使用水循环式降温毯, 肛温保持33℃~35℃。亚低温治疗维持3~5d, 采用复温方法, 每4h复温1℃, 持续12h, 使得患者的体温恢复到37℃。
1.3 观察指标
针对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1.4 评价标准
针对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采用的标准[2]为: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90%;显著进步:经过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在46%~90%;进步:经过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程度在18%~45%;无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或增加程度<18%;恶化:经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增加程度>18%;死亡。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采用C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涉及到的数据, 使用医学统计软件包SPSS 11.0处理, 使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t检验计量资料, 如果P<0.05, 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00%, 对照组为68.33%,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3]。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占位明显、出血量大, 患者的颅内压会快速的升高, 造成脑疝。传统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 虽然血肿清除效果较好, 但是对会产生较大的神经功能损伤, 加重患者的脑损伤病情[4]。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微创外科技术, 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其应用效果较好, 对患者产生的损伤较小,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实施微创手术治疗,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对患者产生的损伤[5]。本文针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使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00%, 微创组的为68.33%, 有显著差异 (P<0.05) ;微创组和联合组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与治疗前比较, 均有显著差异 (P<0.05) , 且治疗后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显著的优于对照组 (P<0.05) 。杨倩等[6]的研究中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 患者意识恢复程度优于微创组;陈伟轩等[7]的研究中, 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组治疗有效率为78%, 微创组为50%, 联合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优于微创组;陈捷[8]的研究中联合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平面分与微创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之相比较, 结果相似, 由此得出, 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降低死亡率,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王志恒.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16-19.
[3]黄洋, 任伶俐, 冉光宝.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1) :2516-2517.
[4]陈继云, 陈坚, 周坤.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2) :131-132.
[5]刘海峰, 杨松, 兰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6) :698.
[6]杨倩, 沈衡升, 李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6) :415-417.
[7]陈伟轩, 黎学谦, 何志鹏, 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32) :51-52.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推荐阅读:
颅内血肿06-26
颅内血肿术后07-22
创伤性颅内血肿07-03
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05-26
进展性颅内血肿诊治06-08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09-16
继发性颅内血肿11-09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05-28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07-05
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