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通用10篇)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在CT应用于临床之前, 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高达70%~80%, 100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治疗脑出血的办法, 近20年~30年来病死率虽有所下降, 但仍较高。自从应用微创清除术后病死率明显下降, 一般可降至20%以下, 致残率、重残率也有所减少, 并且减轻了费用, 缩短了住院天数, 而且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掌握, 因此全国许多医院、科室都纷纷开展了此项技术。
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的演变与发展
1.1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或残疾程度取决于颅内血肿的大小 (出血量) 、出血部位和血肿存在或持续的时间, 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也取决于此。非手术治疗即所谓内科保守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 预防和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防止再出血, 促进血肿吸收,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促进脑功能恢复。但内科保守治疗只对出血量较少且非要害部位出血的轻症患者有效, 而且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 使得很多老年人或心、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能耐受, 对于出血量较多或要害部位出血或体质较差的脑出血患者, 显得保守而消极, 此时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及时清除血肿, 以挽救生命。
1.2 1903年Cushing最早对1例43岁, 突发昏迷, 右侧偏瘫的女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手术治疗, 术后3 d死于肺炎。之后Russel对1例54岁女性患者在病后11 d开颅清除血肿, 术后9个月症状改善, 成为世界上第1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的病例。上世纪50年代, 脑血管造影应用于临床, 但手术病死率平均在50%左右。到了60年代, 一方面Mckissock180例手术治疗的病死率高达65%, 而对照组内科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51%, 否定了外科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Lussenhop Paillas和Alliez报道手术病死率分别为32%和46.7%,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 对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争议。传统的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 一般在颞部去大骨瓣开颅, 经颞上、中回前部交界处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 或者再加上去骨瓣减压术。这种手术方法能彻底清除血肿, 但对危重患者手术创伤大, 对年老体弱者难以耐受这种全麻大开颅手术, 术后也很容易引起或加重脑水肿、脑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 即使在严格限制适应证的情况下也难以提高疗效。
1.3上世纪80年代后, 我国一些单位开展了应用CT定位, 单纯钻孔或锥孔穿刺抽吸血肿的方法,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978年Bocklund首先设计成功立体定向血肿排空器, 称之为阿基米德型螺旋器, 其外径为4 mm, 前端开两个侧孔, 利用负压将凝血块吸入侧孔, 旋转阿基米德螺旋针使其粉碎后排出体外, 首次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我国大连医科大学的陈牺光教授也是根据以上原理设计出简易碎吸技术, 但由于手锥锥颅较为困难、负压吸引有时损伤脑组织、器械故障率高等因素, 目前使用单位逐渐减少。
1.4远滕等报道超声波体层诊断装置指导下的血肿清除术, 其方法为:全麻下钻孔, 咬除4.0 cm×2.5 cm的骨窗, 将超声波探头放在硬膜下测量脑内血肿的范围, 然后将探头固定在血肿最大层面的方向, 从穿刺处放入外径3 mm、内径2 mm的穿刺针, 拔除针芯后用注射器抽吸血肿。血肿的动态及血肿腔的缩小能从超声波屏幕上观察, 吸除血肿的80%~90%后插入引流管固定后结束手术。此外内窥镜清除颅内血肿也在国内一些单位应用。但以上方法由于止血困难、费用高, 不易推广使用。
1.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是由贾保样教授于1967年-1994年间研究完成的, 他设计的YL-l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针钻一体, 设计合理, 操作简便, 固定及密闭性好, 由于具有正压液流血肿粉碎技术和由尿激酶和肝素组成的血肿液化剂能通过血肿粉碎针均匀地分布到血肿内, 引流效果明显, 安全有效, 适合有CT的单位开展。特别是可以在保持颅内压平稳的情况下对血肿进行连续引流、置换, 并可通过有效的止血技术对再出血进行防治, 该种方法极大地减化了治疗颅内血肿的步骤, 在治疗上突破了对患者年龄及身体状况的限制 (最大成功病例为98岁, 最小的成功病例为35 d的婴儿) 。通过之后几年全国10万多例的临床实践, 证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 该种方法是目前治疗颅内血肿特别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理想方法。
2各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2.1内科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小血肿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对大于40 ml的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接近100%。
2.2开颅手术 (包括小骨窗清除术) 适用于创伤性脑出血及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但需全麻, 创伤大, 费用高, 对患者打击大, 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有严格要求, 手术也会带来一定损伤, 对于较深部出血清除困难, 并对相关医院人员条件及设备也有严格要求。受我国医疗状况的限制, 即使如此, 此种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病死率仍高达40%~60%, 但对创伤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有确定的疗效。
2.3神经内窥镜技术主要用于神经功能介入治疗, 也有人用于血肿治疗, 但治疗血肿疗效有限, 且过程操作复杂。此种设备非常昂贵,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医院拥有, 患者治疗费高, 很少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2.4单纯抽吸及简易碎吸技术适用于颅内血肿治疗, 但血肿清除不彻底, 操作中不易控制, 极易引起再出血, 并有神经二次损伤, 故疗效不佳, 此两种方法正被广大医院弃用。
2.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主要由配套专利器械、血肿液化技术及临床治疗方法组成。2000年4月,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24个省对144家医院做了随机抽样调查, 统计结果如下:全国24个省144家医院共治疗了4 912例患者,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 986例, 平均出血量57.69 ml, 总病死率仅为12.83%, 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为15.18%;总致残率为22.5%, 其中重残率 (指卧床等) 仅为6.75%, 只占总致残率的30%。2002年底在长春召开的全国第二届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研讨会上制定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是该技术的又一里程碑。
3微创手术的优势
高血压脑出血常被界定为“内科急危重症”。所以临床首诊或接诊科室常为内科、急诊科, 而外科被放到了“二线”位置, 这就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失去最佳治疗手段。
3.1微创术由于避免了大剂量脱水剂的使用, 而减轻了患者心、肾负担, 更适合于平素体质差、心肾功能不好的老年和儿童患者;还解除了水、电平衡紊乱之虑。
3.2由于血肿清除早而彻底, 出血囊出现时间早, 患者脑水肿、脑损伤机会小, 持续时间短, 意识恢复快,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脑功能, 减少了并发症, 降低了病死率、重残率, 提高了生活质量, 更早地进入康复期。
3.3脑出血后, 新鲜血液释放活性物质, 如氧合血红蛋白、5-羟色胺、血栓烷A2、组织胺等刺激血管和脑膜, 引起脑血管痉挛和蛛网膜颗粒粘连, 可致脑梗死和脑积液;血液可刺激和诱发下丘脑功能紊乱, 致高血糖、心率紊乱及诱发再出血;血液凝固, 导致脑脊液回流受阻, 而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液。微创术直接引流血性脑脊液, 解除梗阻, 减少不良刺激, 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损害因素。
3.4由于手术相对于开颅而言创伤小, 本身几乎不会带来直接危害, 其直接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3.5因为避免了全身性止血药物的运用, 而无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新的并发症之忧。
3.6微创术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 且费用相对便宜, 适用于基层医院。
4方法
4.1简而言之, 在CT机下定位并选取微创针, 以电钻将微创针钻至硬膜下, 钝性插入到血肿中心, 抽吸并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溶栓药物使用, 悬吊引流管, 引流脑脊液, 直至大部分血肿溶解、冲洗及引流, 拔除微创针, 缝合创面, 一般需引流5 d~7 d。
4.2严格依照颅内血肿微创技术规范操作。
5在“技术规范”基础上我们又作出一些改进和拓展
5.1手术进针靶点选择。通常选用废旧心导管垂直CT扫描平面贴耳屏前0.5 cm用胶布固定作为标记物行CT检查, 从而了解血肿与标记物的位置关系, 并调整进针位置, 优点是同一层面便于前后调整, 但有时进针位置或高或低, 不能从出血最大层面进针。我们改进并选用直径6 mm螺钉作为标记物, 解决了这一问题, CT片显示有螺钉层面与血肿关系更直接, 易于前后、上下调整进针点。
5.2微创术主要针对大量出血患者, 血肿极易破入脑室, 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虽然大部分血肿被引流, 少量出血进入脑脊液循环, 导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患者在发病第10~14天常出现意识障碍加深, 复查CT除外新发出血后, 可给予尼莫地平口服或静点, 意识往往迅速改善。
5.3少数患者不能耐受哪怕是很少生理盐水的颅内冲洗, 有时可诱发癫痫, 只需在置入微创针后抽吸部分出血并打入溶栓药并引流即可。
5.4对于Hunt分级Ⅲ~Ⅴ级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我们采取微创脑室引流术, 取得较好疗效。
5.5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 在救治生命的同时, 应考虑早期康复, 以减轻残疾, 减少并发症,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0-02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危急,进展非常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危险疾病之一[1]。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外科开颅手术治疗,虽能可以将血肿有效清除,但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会给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后遗症[2]。近年来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并且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为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4例;患者年龄最小41岁,最大79岁,平均(55.4±5.3)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最小40岁,最大81岁,平均(55.7±5.4)岁。两组患者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对比具有均衡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
待患者入院就诊后,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年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疾病状态等相关情况,同时应组织护士长、管床医生、科室主任等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同时,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工作,包括治疗方法、流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费用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多向患者讲解一些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其次,术前应准备好手术专用器械、胃管、留置尿管、备皮及相关的抢救药物。
1.2.2术后护理
1.2.2.1病情监测。术后3 d应严密观察患者血压、瞳孔、意识状态、呼吸、体温等各项生命体征,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引流不畅、颅内高压、再出血、高热等异常症状。尤其应注意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如果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应考虑可能出现颅内继发性出血。若患者体温升高,应积极采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措施。
1.2.2.2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术后应取患者平卧位,并且将头偏向患侧,适当抬高患者的头部,大概15-30°左右。同时应注意避免患者误吸,准备好相应的吸痰用具,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必要时应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使患者呼吸道随时保持畅通。
1.2.2.3引流护理。从原则上而言,穿刺部位和穿刺针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术后5-6h左右将引流管开放,应注意适当控制引流速度,以防引流过快而降低颅内压。而且应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其性质,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出血倾向。在更换或者搬运患者时,应暂时夹闭引流管,而且应注意不可扭曲、压迫引流管,从而保证引流管的畅通。每次在更换引流袋时,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避免出现颅内感染。
1.2.2.4并发症预防护理。术后应注意保持患者床单、被套的整洁、干燥,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并且局部按摩常常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同时,应做好患者呼吸道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时清除,必要时应进行雾化吸入,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次,应密切观察患者大便颜色、呕吐物及全身状况,避免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若患者意识清醒,应及早给予一些低盐、清淡食物,若患者昏迷,应进行胃管鼻饲,确保患者的营养。
1.2.2.5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再次补充相关的疾病专业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可能科学、正确的看待疾病。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且应通过电话、上门家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用药依从性等,对患者实施延续护理。
1.3 疗效判定标準
治愈: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5%-90%左右。有效: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 45%左右。无效: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下甚至较护理前有所增加。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5例;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11例,观察组护理有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68.6%),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2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 论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而言,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操作更为简便,大大提高了血肿的清除率,患者的预后良好,而且也有利于术后观察及护理。何秀兰等[3]提出,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预后。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提高了17.1%,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5.7%,与祁丹等[4]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笔者认为,在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时,术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应做好术前准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缨立功.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l 临床分析[J]. 安徽医学,2011,32( 5) : 599.
[2]刘毅,渠翔. 超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 2) :l87.
[3]何秀兰,林冬香.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0).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8例出血量在20~30 m 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并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CT确定, 血肿量采用多田公式计算。其中对照组39例患者中,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44~72岁, 平均年龄为 (57.3±2.1) 岁。治疗组39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6例, 年龄为48~77岁, 平均年龄为 (60.9±1.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脑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 即包括控制脑水肿、控制高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感染并发症等措施。而治疗组则利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行颅内血肿穿刺术。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 根据CT扫描肿最大的层面, 算出该平面矢状面血肿中心距前额或后枕的距离, 再测出血肿中心距头皮冠状面距离, 作出头皮定位标志, 选择YL-1型穿刺针的适宜长度, 注意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多血管区和静脉窦。沿穿刺点垂直穿刺, 钻穿颅骨, 拔除针芯, 插入塑料棒, 推入血肿中心, 再将塑料棒拔出, 扭紧密封帽盖, 通过侧管接管抽吸血肿, 抽出血肿半液化部分, 注入尿激酶2万~3万U, 闭管3 h后开放引流, 经复查头颅CT, 80%以上血肿清除即可拔管。
1.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均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2]。评定标准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效果比较 (表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2%,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7%,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总有效率= (基本治愈+显著好转+好转) /39×100%。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DI)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FDI分别为 (37.2±8.11) 和 (36.9±7.83) ,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治疗14 d后两组NFDI分别为 (25.5±7.13) 和 (14.7±6.88) , 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 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 (P<0.01) (表3) 。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统计, 我国的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生率为50~80/10万, 约占整个急性脑血管病20%~30%, 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70%, 而且发病率还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因此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减少患者的病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治疗措施的关键在于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维持正常脑灌注压。近几年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运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越来越普遍。高血压脑出血壳核出血占60%~70%, 壳核出血对内囊功能的损伤是由压迫和直接破坏内囊两种方式实现的。它在发病初期出现内囊体征的原因应该是挤压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 血肿的占位效应、局部微循环障碍、凝血酶被激活以及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等因素, 造成内囊及周围组织水肿, 最后导致内囊结构的继发性损伤, 这是使内囊的损伤演变为永久性损伤、增加致残率的关键所在。如果早期及时清除血肿, 不仅能缓解压迫, 还能阻断脑水肿的发展, 由此可以缓解内囊的进一步损伤, 从而挽救功能[3]。单纯的内科保守治疗只能等待脑内血肿自行吸收, 25 m L以上的血肿被吸收一般需要1个月或更长时间。较长时间的血肿压迫及血肿周围的严重水肿, 会进一步损害内囊功能, 造成遗留永久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微创手术可在1~4 d时间内清除血肿, 明显短于内科保守治疗血肿吸收时间, 从而减小了血肿及血肿降解产物对内囊及包括血肿周围脑细胞的持续性损害, 保护脑组织、特别是内囊的重要功能, 这将有利于患者脑神经功能恢复, 减小致残程度。
对于较小的血肿容量, 如何防治微创穿刺手术的并发症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经验认为: (1) 应谨慎选择病例, 所有病例应有严重的神经功能损, 完全排除血管畸形及系统禁忌证; (2) 手术时间不必强调选择超早期手术, 超早期手术有继续出血及再出血的风险, 应该选择病程相对稳定, 确定出血停止及没有再出血倾向的患者进行微创穿刺手术, 一般选择6~72 h为宜; (3) 严格按照微创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尽量减小脑组织和脑内血管的损伤, 为了减小再出血损伤, 穿刺后的治疗方法以液化引流为主, 尽量不作冲洗, 每次使用的尿激酶以2万~3万U为宜。
在本研究中, 对治疗组患者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术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结果显示其治疗总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2%, 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显示采取颅内血肿穿刺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清除血肿, 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 在患者发生脑水肿6~72 h内采取血肿穿刺术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复[4]。总而言之, 目前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受到了普遍的肯定, 与保守治疗相比,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方便,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9, 29 (6) : 379.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 李中秋, 陆兵勋, 吕田明.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血脑屏障的超微结构观察[J].临床神经病杂志, 2005, 21 (12) :1595.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4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损伤中最严重的继发型病变。往往是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当出血量达到一定的体积后,就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从而使脑组织受压而引起意识障碍、瞳孔改变、四肢无力以及心率减慢,进而呼吸骤停等临床症状。所以,颅内血肿以临床上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为其临床特点,降低颅内血肿的致死、致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成为神经内科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手术操作简单、见效快而且以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为主要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endprint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5±5.38岁,病程0.8~10小时,平均5.23±0.88小时;出血部位:颞叶11例,基底节13例,脑室16例,小脑1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5~82岁,平均62.24±5.25岁,病程1~12小时,平均5.56±0.89小时;出血部位:颞叶9例,基底节15例,脑室20例,小脑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于血肿部位颅骨进行穿刺,通过引流将血肿彻底清除。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术前的发病处理及手术准备、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液以保证手术效果、术后保证引流管通畅并预防感染;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主要从护理环境、护理方法、心理疏导等3个方面进行:①护理环境。优化病房环境,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使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多安全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护理方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在手术前后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灌输患者正面、积极的思想。③心理疏导。对已出现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情绪得到释放,保证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及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效果评价[3]
痊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0级,功能受损程度<20%;显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2级,功能受损程度<40%;有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无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
1.3.2 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分,8~10分为非常满意、4~7分为满意、<3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4.34%,对照组满意率为86.79%;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血肿形成才能停止出血[4],而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则会在这段时间出现水肿、变性、出血、坏死等,这也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5]。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主要通过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创口小、恢复快、效果好,是当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在手术治疗中强化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了致残率,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从而大大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23.
[2]张彩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62-263.
[3]张方梅.38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24):5072.
[4]陈广雪,叶月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4):330-331.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 男53例, 女37例, 所有患者在脑出血发病前均有高血压史, 经CT证实为脑出血, 且出血量在80~130 m L之间。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试验组患者男26例, 女19例, 年龄45岁~72岁, 平均年龄 (62.15±2.54) 岁;出血量82~130 m L, 平均出血量 (108.5±5.6) m L;发病至手术之间间隔2 h~20 h, 平均间隔 (7.41±0.54) h;其中丘脑出血6例, 脑叶出血16例, 基底节区出血23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7±4) 分。对照组患者男27例, 女18例, 年龄43岁~72岁, 平均年龄 (61.86±2.72) 岁;出血量80~127m L, 平均出血量 (108.0±6.2) m L;发病至手术间隔2 h~19 h, 平均间隔 (7.07±0.73) h;其中丘脑出血7例, 脑叶出血17例, 基底节区出血2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为 (36±4) 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在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血生化、胸透、心电图、血糖以及肾功能等检查, 并测定血肿中心点与头皮的距离, 确定血肿最大层面的颅表投影线和穿刺点。取侧卧位, 让患者头皮和颅骨在穿刺过程中保持一致,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方向和角度, 并把握穿刺针穿颅的深度,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行穿刺, 在穿刺针进入血肿腔后拔出塑料针芯, 将针体侧管和塑料管相连, 并旋紧针体后端的顶孔盖帽。轻轻抽吸, 将液态血肿和半液态血肿抽出, 抽吸完成后将穿刺针拔出,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采用静脉全麻, 根据CT定位在血肿最近最厚的地方标记于头皮, 于标记点做直线切口, 对颅骨钻孔, 扩大骨窗, 悬吊硬膜, 然后将硬膜呈十字形剪开, 电凝止血。将脑皮层切开, 用小脑压板将脑组织分开, 进入血肿腔, 用小号吸引器吸除血肿, 止血, 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死亡, 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对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11 22组组患患者者的的临临床床疗疗效效比比较较见见表表11。。
从从表表11可可以以看看出出, , 试试验验组组患患者者的的总总有有效效率率显显著著高高于于对对照照组组患患者者, , 差差异异具具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22..2222组组患患者者治治疗疗前前后后的的神神经经功功能能缺缺损损评评分分比比较较见见表表22。。
从表2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有很严重的影响, 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死率非常高, 出血量大和出血破入脑室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具有操作简便, 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等优点。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 对照组患者接受小骨窗开颅手术,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并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7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后脑缺损评分均有所下降, 但试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病死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小骨窗开颅手术,临床对比
参考文献
[1]陈润成, 王合金, 谭朝晖, 等.微创清除术救治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3) :216-217.
[2]李迪, 申平, 刘映辉, 等.颇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6) :68-70.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7年至2011年住院治疗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42例脑出血患者, 均符合国家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为32例, 女性10例;年龄在44~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7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3~15年;CT检测:颞叶和额叶出血各10例, 基底节区出血20例, 深度昏迷2例。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42例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人性化护理的跟踪观察, 对比之前未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患者的表现上看, 发现经过人性化护理的患者, 情绪稳定, 精神状态良好, 术后的恢复速度快, 甚至有多例完全康复。而未经过人性化护理的患者, 情绪较多低沉、悲观, 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甚至情绪暴躁, 为手术准备工作及术后的康复工作都形成了较大阻碍。
2 结果
在收治的42例通过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患者中, 经过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除2例患者因为病情过重放弃治疗陷入昏迷外, 其余40例患者, 22例经过一段时间后完全恢复生活能力, 12例基本恢复了生活能力, 6例可借助拐杖行走, 即便放弃治疗的2例患者也因为人性化的护理延长了生存时间, 存活时间均超过了7d。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即患者神志清醒程度、瞳孔大小、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程度, 并做好记录;根据患者病情如实告知患者家人, 并向他们介绍手术的优点和成功案例, 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同时与神志尚清的患者沟通, 简述手术的伤害性低, 可靠性高等优点, 介绍更严重患者的成功案例, 增加患者的信心, 提高患者抗争病魔的勇气, 以稳定的心理状态配合医师的手术。同时, 做好术前相关设施的准备工作, 一边为患者用冰袋垫头, 一边为患者打气, 称赞他的勇敢。做好定位扫描和消毒工作准备手术[1]。
3.2 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后, 在护理过程中, 应按照医学要求严格执行稳定颅内压的相关措施, 因为颅内压的稳定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2]。对引流管的护理应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进行, 每日及时更换引流管、引流袋, 以防止逆行感染, 并用碘酒或酒精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每天进行的操作都应以保证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状态为前提。
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作好记录。脑出血患者多为中枢性高热, 所以需要必要的降温措施。对此, 医务人员在护理中应极力体现人性化的作用, 放弃降温效果较差的药物降温, 以及需要让患者经常调换位置的物理降温方法, 应尽可能地采用人工冬眠疗法, 此法能有效地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 尤其对脑组织代谢效果显著, 便于患者早日康复。
对术后意识恢复的患者, 首先应高兴的告诉患者手术很成功, 患者的表现得很棒, 要再接再厉以便早日以康复, 可以在日常的护理中与患者聊天,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入院前的经历有选择的与患者进行沟通, 同时及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3.3 护理技巧
对于患者的提问, 在回答上应讲究技巧, 既合乎逻辑, 又不能让患者感到治疗无望,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 不可因为讨患者一时之欢心, 而对他作出承诺, 因为一旦你的承诺没有兑现, 你之前建立起来的关系将不复存在, 患者也很难再对你产生信任。理解万岁, 对于卧病在床的患者更应该给予真诚的理解, 对于脾气暴躁的患者也应以情处之, 真诚的的态度是对患者最大的宽慰, 也是护理工作人性化的最直接表现。
3.4 总结
医务人员与患者应建立健康而积极的护患关系。首先, 医务人员应给患者留下深刻而美好的第一印象, 从仪表、言谈到对患者的尊重, 都是为以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大方得体的仪表和恰到好处的言谈会让患者放心, 而被尊重的感觉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最佳桥梁。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如果一个护理人员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 不但会在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而且很可能很快打破患者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印象, 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所以娴熟的专业护理操作和理论知识是一位优秀的护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在护理的过程中, 很多患者口不能言, 但是却可以聆听, 护理人员完全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喜好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通过患者的眼神读懂患者的意思, 这是护患关系默契的开始, 应注意在沟通的过程中, 因为患者都是躺在床上, 因此应在言语间流露出对患者的同情和鼓励, 建立患者抵抗病魔的信心。同时, 应积极的引发患者的斗志, 让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思, 从而产生战胜病魔的动力[3]。
摘要:目的 了解人性化护理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中对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的作用。方法 根据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术前、术后的病情变化, 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的护理, 以及康复训练。结果 通过对收治的42例患者的ADL分级, 有22例完全恢复生活能力, 占54%;基本恢复生活能力的有12例, 占29%;扶拐能力6例, 占15%;不能自理者2例, 占2%。结论 经过人性化护理,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的致死率和病死率降低。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脑出血,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瑜.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 2011, 24 (2) :315-316.
[2]赵长青, 杨旭莲.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25例临床观察[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29) :40-41.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50例, 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8~77岁, 平均 (62.5±3.6) 岁。入院时临床表现:17例头痛, 19例呕吐, 23例昏迷, 7例有高血压病史, 6例肢体偏瘫, 21例失语。其中一侧瞳孔散大27例, 两侧瞳孔散大2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诊断标准, 且经CT检查血肿部位包括:13例基底节区内囊出血, 17例外囊出血, 5例丘脑出血, 4例枕叶皮质下出血, 3例额叶出血, 3例脑室内出血, 5例小脑半球出血。血肿量为30~110 ml, 平均血肿量为53 ml。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25例,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39~73岁, 平均 (59.7±4.1) 岁;对照组25例, 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38~77岁, 平均 (63.8.7±3.5)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患者头部备皮后将眶耳 (OM) 线和矢状线标出, 参照头部CT片确定血肿的最大层面, 同时, 将穿刺点在头皮上明确标出, 其穿刺针的进针深度为该层面血肿正中心矢状线与头皮的垂直交点间的距离。根据进针深度选择相对应的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 并将限位器安装好, 手枪式可变速充电电钻连接好, 且按照常规进行消毒后, 自穿刺点经头发向血肿中心点快速钻颅骨, 直至有明显性突破方可停止。此时, 将限位器取下, 将针托部塑料卡环剪断, 除去电钻和针芯, 并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后将针缓慢刺入血肿中心, 再次将圆钝头塑料针芯拔出并将塑料帽盖紧。引流短管连接在侧孔处, 选用容量为5 ml的注射器将血肿缓慢吸出, 抽吸完毕插入粉碎针, 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之后, 注入4 ml血肿液化剂 (将2万单位的尿激酶与12500单位的肝素加至生理盐水中) , 3~4 h的闭管后再进行闭式引流。此后可依据血肿引流量, 每天给予2~3次的冲吸和液化剂注入, 滞留引流3~5 d后拔针。
1.3 术后护理
1.3.1 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若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统一, 对光反射迟钝, 且伴有意识障碍多为颅内高压、脑疝先兆, 说明有再次出血可能, 应马上报告医师进行处理。术前已有脑疝者, 术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反射灵敏, 则说明脑疝消失。1.3.2血压的观察血压过高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80 mm Hg上下, 同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 但血压下降不能过快, 以防发生继续出血。每30~60分钟监测1次, 若出现呼吸不规则、脉搏减慢或血压升高等, 要及时报告医生。
1.3.3 引流管护理
(1) 确定引流管高度:脑室无积血者将引流管自然放置在床头低于血肿水平进行引流;侧脑室引流时, 引流高度为侧脑室水平上10~15 cm。 (2) 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引流管堵塞需及时处理, 烦躁不安患者应制动, 必要时予以镇静处理。 (3)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引流液初为深红色混有血凝块, 逐渐变淡直至正常颜色。若引流液突然出血或颜色加深,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 记录引流量:一般24 h引流量约200~400 ml, 引流量反映患者的颅内压, 以此指导脱水剂用量和补液量。 (5) 引流管放置时间:置管时间一般为6~8 d, 对采取高位引流的患者, 携带引流管复查CT时, 应暂时关闭引流管, 以防颅内低压。拔管后可取头高卧位,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降低颅内压, 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2]。
1.3.4 一般护理
每天采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护理两次, 并及时清除口鼻、气管内分泌物及呕吐物, 防止坠积性肺炎。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并进行局部按摩和温水擦洗以防止褥疮[3]。昏迷患者吸痰时, 注意吸痰方式和时间, 避免患者过度刺激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继续出血。 (5) 饮食护理:由于意识障碍导致24 h不能进食者, 要给予高热量、高营养鼻饲饮食, 鼻饲前先回抽胃液, 如抽出胃液为暗红色, 应暂停鼻饲。采用止血药物治疗, 直至出血停止, 继续给鼻饲饮食。
1.4 疗效标准
参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疗效标准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8%或增加18%以内;死亡[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 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 进展快, 治愈难, 对患者的构成严重的威胁。微创穿刺引流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而术后给予精心护理, 对病情发展进行严密细致地观察也是关系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4], 本研究发现, 对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 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 其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 术后进行精心护理, 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且安全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疗效与护理。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5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 研究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 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 术后进行精心护理, 疗效显著,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施雪英, 袁良津, 蒋鸣坤, 等.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3) :314-315.
[2]黄有能, 黄甫沿.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疗效分析[J].微创医学, 2007, 2 (6) :572-573.
[3]赵俊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5) :201.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9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老年;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108-01
脑出血属于中老年人高发的一种脑血管意外,在脑卒中总发生率中占20%~30%,高血压、高血脂、血管老化及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变是脑出血主要诱因,致残率及死亡率高[1]。为了研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42例老年脑出血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观察老年脑出血治疗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观察组男12例,女9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61岁,平均年龄(68.94±3.25)岁,平均出血量(55.48±8.67)ml;其中17例为基底节区出血,3例为脑室出血,1例为脑叶出血。对照组男13例,女8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62岁,平均年龄(69.05±3.31)岁,平均出血量(55.52±8.14)ml;其中18例为基底节区出血,2例为脑室出血,1例为脑叶出血。上述所有病例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2],均属于首次发病患者。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降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抗感染、调血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并发症等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礎上观察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根据血肿部位取恰当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后根据患者CT结果确定穿刺点,并选择长度恰当的穿刺针,沿穿刺点方向进入靶点位置,随后将针芯拔出拧上帽盖,将5ml注射液连接后将患者颅内血肿进行缓慢抽吸,患者颅内血肿清除干净后将引流管拔除。
1.3 疗效判断[3] 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该评分标准主要包括患者意识、言语、水平凝视功能、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手肌力、面瘫及步行能力等内容,满分为45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者NHISS评分为(35.11±5.13)分,对照组NHISS评分为(33.01±5.08)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HISS评分为(15.24±4.67)分,对照组NHISS评分为(23.28±4.68)分,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脑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对于小量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但出血量大的患者治疗中保守疗法的临床效果一般。脑出血后患者因大量出血可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在短时间内升高易导致患者发生脑疝,威胁其生命安全;并且受血肿占位效应的影响,血肿可有大量血红蛋白、凝血酶及多种细胞因子释放,脑水肿症状明显,所以在临床中及时将颅内血肿清除,使颅内压快速下降,缓解脑水肿症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属于微创技术,主要是利用立体定向仪穿刺针进行治疗,穿刺针直径仅为3mm,对患者机体损伤小,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后在30min内即可完成操作,能够在1~6h内将患者大部分血肿清除干净,从而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缓解其血肿周围组织受压情况,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半暗带缺血区血管状况,从而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NHISS评分为(15.24±4.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8±4.68)分(P<0.05)。由此可见,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脑出血临床疗效明显,有较高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超,于金录,邬巍,等.23例急性期老年脑出血的微创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421-1425.
[2]易振恒.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95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8-80.
[3]王伟,杨丽萍,黄旭.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5,29(3):150-151.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
脑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重症,其病死率高达40%~60%[1],病死率占脑卒中的首位,且大部分患者死于并发症。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急性脑出血,能及时有效地减轻颅内压,这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2]。因多数医院在病室完成该术,故易发生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的发生及预防与护理工作质量有直接关系。现将颅内血肿穿刺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护理做一论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CT确诊出血量为30~60 ml。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0~80岁,平均41.2岁。
1.2 手术方法
依据CT定位穿刺点,多选在血肿距离头皮最近,避开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区的位置。血肿穿刺成功后,对血肿慢慢吸除,一般约占1/3~2/3,然后注入尿激酶,夹管3~4 h,再放开。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无1例并发症发生,其中,恢复正常生活12例,生活自理20例,部分生活自理8例,完全生活不能自理2例,术后死亡5例,放弃治疗3例。
3 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原因
3.1 患者自身因素
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卧床时间长,机体因过度消耗、脱水、高热等因素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年龄偏大、抵抗力差,病原体很容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3]。大多患者可因高代谢状态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并易发生细胞免疫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甚至死亡[4]。
3.2 外部易感因素
正常脑组织都有血脑屏障及颅骨的保护,行穿刺术后可以破坏血脑屏障,颅骨因钻孔亦被破坏而形成一个易感通道,加之脑血肿本身给细菌造成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其极易大量繁殖,加之操作均在病室进行,所以易发生颅内感染。钻孔前消毒不严格,操作器械被污染也容易引起颅内感染。
3.3 空气污染
人群流动过多,吸烟、不通风造成空气污染,在这种环境下手术及术后血肿冲洗等操作时易发生感染。
4 预防措施及护理
4.1 加强消毒预防感染
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安全,光线暗淡,保持室内温度在20~22℃,湿度40%~60%[5],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5~30 min以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每日早上7点和晚上7点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病室2次,每次照射60 min,应从亮灯后5~7 min计时。以健之素500 mg/L的消毒液擦拭墙壁及病床1次、地面2次,各种仪器定期清洁消毒。加强探视人员管理,集中探视时间,限制探视人数,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应更衣换鞋戴口罩,以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者禁止探视。减少不必要的人群流动,减少陪护人员,病室门上应标明无菌间。
4.2 无菌技术操作
进行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做到消毒严格并符合消毒范围,操作器械必须保持无菌。严格的操作方法是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保证钻孔处伤口敷料清洁无污染及渗血。护士应随时检查钻孔处伤口敷料有无渗血及污染,并及时更换。头置冰袋定时更换冰水时应保持冰袋外面干燥,不可浸湿伤口,若被浸湿应及时消毒伤口并重新更换敷料。
4.3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单纯血肿引流者引流袋应低于穿刺部位15~20 cm, 过低会引起“拔罐效应”[6];脑室引流者应抬高引流管,其最高点距穿刺点15 cm。保持引流通畅,注意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移位、脱落,昏迷及躁动者加用床栏和约束带约束健侧肢体以防抓脱引流管,翻身时避免牵拉,防止引流液逆流致颅内感染,引流不畅时应自上而下轻轻挤压引流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每次冲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1次无菌引流袋及穿刺处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冲洗完毕应夹管3~4 h,待药物充分溶解血肿后再开放引流。
4.4 预防感染做好基础护理
常规用抗生素,预防控制感染,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痰色、尿色有无改变。体温在38℃以上者每日4~6次,在39℃以上者应行物理降温或肌注降温药物,同时报告医生给与调整抗生素。做好口腔、皮肤护理,翻身时应注意钻孔一侧的头部,勿使引流管压折脱落。
4.5 做好特护记录
对烦躁不安者应防止坠床,并适当给予镇静剂,对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有痰时应及时吸出防止窒息。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经常观察并记录每24 h出入量及引流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晓卫.高血压脑出血326例治疗体会[J].河北医学, 2007, 29 (4) :356.
[2]王忠诚.神经外科[M].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86-689.
[3]陈怡, 孙丽.ICU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2, 8 (9) :697-698.
[4]郑聪, 金桂芳, 陈晓东.ICU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J].临床荟萃, 2000, 15 (6) :254-255.
[5]蒋冬梅, 唐春炫.ICU护士必读[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8-269.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推荐阅读:
微创清除颅内血肿技术09-16
颅内血肿06-26
颅内血肿术后07-22
创伤性颅内血肿07-03
急重症颅内血肿论文05-15
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05-26
进展性颅内血肿诊治06-08
继发性颅内血肿11-09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05-28
颅内血肿的观察与护理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