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血肿引流

2024-10-05

穿刺血肿引流(共9篇)

穿刺血肿引流 篇1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其中有60% 以上患者有轻度的外伤史。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介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具有完整包膜的血肿, 起病时隐匿,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 神经功能障碍等[1]。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钻孔引流术, 是临床常使用的治疗方法, 疗效确切, 但是手术方式较为复杂, 对患者损伤大。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穿刺引流术将手术过程简化, 对患者损伤小。本组研究将两种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3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0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0 例。对照组男35 例, 女15 例, 年龄40~80 岁, 平均年龄 (60.5±10.9) 岁, 平均血肿量 (110.6±20.5) ml, 单侧血肿30 例, 双侧血肿20 例;研究组男36 例, 女14 例, 年龄42~84 岁, 平均年龄 (61.6±11.3) 岁, 平均血肿量 (108.6±20.3) ml, 单侧血肿32 例, 双侧血肿18 例。所有患者全部进行颅脑CT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除, 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降低, 反应迟钝、恶心、呕吐、四肢乏力, 少数患者存在小便失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以及单双侧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 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 将头皮切开, 选择血肿前方较厚层面进行钻孔, 可选择单孔或是双孔。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十字切开硬脑膜, 将引流管深入血肿腔, 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冲洗液变淡为止, 连接引流袋, 全层缝合头皮, 引流3~5 d后进行头颅CT检查, 血肿清除后拔管。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 确定血肿范围后选择理想的层面进行穿刺, 穿刺点尽量避开脑膜血管。选择直径为3 mm, 长度为2 cm的YL-1 型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 经皮快速穿刺颅脑和硬脊膜, 进入血肿腔, 将针芯拔出后拧紧帽盖, 侧管连接引流管, 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直至颜色变淡为止, 侧管连接引流袋, 引流3~5 d, 复查头颅CT, 血肿清除后可拔除穿刺针, 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双穿刺引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疗后神志清楚, 检查配合, 临床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影像学检查血肿基本消除为治愈。患者出院后进行3 个月随访, 每个月定期进行头颅CT检查, 比较两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术中出现癫痫1 例, 发生新颅内血肿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00%, 对照组发生3例术中癫痫, 3 例颅内血肿, 2 例脑脊液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高发于成年人, 其发病机制目前并没有完全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老年脑萎缩导致蛛网膜下腔空间增大, 增加了颅腔内脑的移动度, 轻微的脑外伤即可引起桥静脉撕裂, 发生硬膜下的血肿[2]。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 所以外科手术治疗仍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首选方法, 主要目的是迅速清除硬膜下积血, 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 减少血肿腔内渗透压, 促进血小板凝集, 达到阻断慢性出血的目的。钻孔引流术仍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手术方法,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 疗效确切, 操作更为简单, 损伤小, 患者预后良好。但是对于很多基层医院来说, 仍不能广泛开展。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穿刺引流也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是遵循了钻孔引流术的治疗原理, 将其更为简化, 手术的操作步骤更简单、创伤更小, 在床旁便可完成。微创穿刺持续闭式引流, 反复的冲洗, 可在短期内清除陈旧的积血和血凝块[3]。

本组研究中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手术并发症明显多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 微创穿刺引流操作更为简单, 对患者损伤更小, 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患者恢复更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治疗, 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手术与住院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均较好, 微创穿刺引流操作更简单, 安全性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钻孔引流术,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

参考文献

[1]夏平, 谢德才.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7) :678-679.

[2]王志明, 殷尚炯, 杜秀玉, 等.微创穿刺引流术与钻孔引流术对高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4) :240-241.

[3]黄宜生, 余力.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分析.中外医疗, 2013, 32 (18) :48, 50.

穿刺血肿引流 篇2

关键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 高血压 脑出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7-02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高热量、高糖、高盐等过度摄入,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病率在不断升高。高血压脑出血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可以及时排除患者颅内淤血,对于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病有显著疗效。作为医护人员,能够找到一种最优的护理方法应用于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疗效十分重要。本研究中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挽救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就诊于我院内科并住院进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岁,住院时平均血压为最高血压235/120mmHg,最低血压140/100mmHg,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1];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入院时病情表现为12例昏迷、18例浅昏迷状态、15例昏睡状态、11例嗜睡状态;入院前均出现头疼、肢体瘫痪、呕吐等不良症状;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就诊时的症状、血气分析、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比较,均P>0.05,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56例高血压脑出血例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为患者剃头并使用CT对需要穿刺的部位进行确定,手术实施者在无菌操作下对穿刺部位钻孔,使用YL-1型穿刺针,进行冲洗和引流,同时配合颅内降压、止血以及药物脱水,并严密监测和控制患者血压。

1.2.2 术后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使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尽量避免患者移动和刺激、保证引流管时刻畅通、观察引流管内液体颜色是否正常以及监控患者的意识和瞳孔、生命体征的恢复;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配以生活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后的并发症率、生活自理率、存活率、手术满意度进行调查回访。

1.2.2.1 生活护理。每日对口腔进行清洁,预防口腔炎症;按时为患者翻身和清洁身体,防止褥疮;饮食以高纤维、低脂地热、低盐的健康饮食为主,防止便秘出现诱发颅内血压升高再次脑出血;定期对患者的体重、血糖、血浆蛋白等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的营养供给作出调整。

1.2.2.2 有效地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如肌肉按摩等被动训练;待患者可自行活动时,鼓励患者进行散步、慢跑等训练;对于出现失语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多听广播,与社会接触,增加患者自信心,使患者的社会心理得以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1.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分析,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病是常见的老年常见急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通过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显著。但是由于术后不易护理,容易导致颅内压反复升高而再次脑出血,使脑的损害度更加严重,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中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加以生活护理和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降低了由于饮食等生活方面所造成的颅内压升高再次脑出血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于肢体及语言方面的训练,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肢体功能尽快恢复[2],保证了患者家庭的完整。本文中通过对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使患者的術后并发症率、生活自理率、存活率均有很大提升,在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十分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穿刺血肿引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男32例, 女13例, 年龄46~85岁, 平均63岁。有头部外伤史33例, 原因不明的12例, 病程1~6个月。

1.2 临床表现

头痛36例, 恶心呕吐29例;懒言、精神异常9例;癫痫发作3例, 38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

1.3 辅助检查

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单侧血肿35例, 双侧血肿10例, 血肿量70~200mL, 平均96mL。CT表现为低密度者29例, 等密度者9例, 混杂密度者7例。中线移位5~10mm共27例;10~20mm共13例。

1.4 方法

以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点, 距外耳孔前或后的垂直距离, 标出在头颅的垂直线, 再以CT或MRI轴位显示该中心点在水平面上的定点, 与垂直线相交之点即为头皮穿刺点[1]。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后, 把2cm长的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安装于枪式电钻上, 垂直头皮并快速穿透颅骨及硬脑膜, 进入血肿腔, 退出针芯, 加盖密封帽, 侧管接上引流管。即可有暗红色或酱油样液体流出, 要注意控制流速。当流出液量达到术前估计积血量的一半时要夹闭引流管, 暂停引流。因慢性硬膜下血肿积血量一般较大, 快速放出全部积血可引起脑快速复张、牵拉, 可导致桥静脉损伤出血。若患者在术中引出积血过程中出现明显不适感, 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时, 也应停止引流, 夹闭引流管后, 多可缓解。术后停用脱水剂, 要抗炎、止血、补液, 去枕平卧等处理。所有病例均于夹管3~4h后再次开放引流, 均无明显不适感, 无再次出血。术后1d复查CT, 调整穿刺针深度, 以刚透过硬脑膜为宜。若脑复张良好, 且引流液渐变清, 则不用冲洗血肿腔, 可继续引流2~3d后拔除穿刺针。若脑复张欠佳, 仍有较多残余血肿, 可先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等量置换至流出液较清亮为止。最后注入含尿激酶1万~2万U的生理盐水5ml并夹闭引流管2~3h后再开放引流。通常冲洗、注药1~2次, 带针3~7d。

2 结果

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有36例于微创引流术后3d内血肿消失, 术后3d拔除穿刺针, 均不用冲洗血肿腔。9例术后1d复查CT仍有较多血肿残留, 加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尿激酶灌注共引流5~7d后血肿消失。所有病例术后颅内高压、偏瘫、各种精神症状迅速好转。头晕、头痛逐渐好转。本组病例均痊愈出院, 无并发症, 无死亡。随访1~3个月, 血肿均无复发。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 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具有包膜。好发于老年人, 占颅内血肿的10%。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 一般在1~3个月[2]。成人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 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 脑组织在颅腔内移动较大, 易撕破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粒出血。非损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少见, 可能与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其它脑血管疾病有关。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 可能与患者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可将其归纳为3种类型: (1) 发病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者, 较常见。 (2) 发病以智力和精神症状为主者。 (3) 发病以神经局灶症状和体征为主者[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 经CT扫描后即可确诊, 而MRI更具优势, 对CT呈等密度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和体征时, 即应进行手术治疗, 首选的治疗方法为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4]。目前临床上仍常用。但该方法存在创伤相对较大及易发生脑损伤、颅内血肿、颅内积气、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缺点。而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如下优点: (1) 操作迅速简便, 微创安全, 只需局麻。 (2) 系统密闭性好, 可杜绝气颅的发生, 感染机会少。 (3) 手术在治疗室或床旁即可进行;疗效肯定, 创伤小, 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 (4) 本穿刺针具有颅骨自锁功能, 患者带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 术后冲洗、引流方便。

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1) 术前定位要准确, 穿刺冲洗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 穿刺时要注意避开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区及血管。钻孔时先钻透头皮, 稍微水平移动钻头约0.5cm, 再一次性快速钻透颅骨及硬脑膜。拔针后骨孔可被回缩的头皮遮盖, 可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生。 (3) 术中引流血肿时, 若患者感到剧烈头痛、恶心等不适时, 要暂停引流, 即可缓解引流过快, 导致颅内压骤降引起的不适感。当首次引流量达到术前CT估算血肿量的一半时, 要先暂停引流, 过3~4h后再次开放引流。可避免脑组织快速移动复位, 引起桥静脉撕裂出血的危险, 尤其是较大血肿者 (>90mL) , 中线移位较大者 (>10mm) 。 (4) 术后头低位, 卧向患侧, 不用脱水药。心功能正常患者, 静滴生理盐水1500~2000mL/d, 连输3d。有利于脑组织复张, 促进血肿腔闭合。 (5) 术后1d复查CT, 调整穿刺针深度, 以刚透过硬脑膜为宜。若脑复张良好, 血肿量少, 则不用冲洗, 继续引流2~3d后拔针。若脑复张欠佳, 仍有较多残余血肿, 可先用生量盐水冲洗, 等量置换至流出液较清亮为止, 最后注入含尿激酶1万~2万U的生理盐水5mL夹管2~3h后再开放引流。 (6) 术后要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若每天引流量在200ml以上, 则为脑脊液漏, 可能为脑组织复张后脑表面蛛网膜被穿刺针划破所致。可抬高引流管高出外耳孔10~15cm, 避免过度引流导致低颅压。只要引流液颜色变浅, 无颅内出血, 3~7d可拔除穿刺针。本组有18例引流7d临床症状消失但仍有少量血肿残留, 是因脑膨胀不充分所致, 1~3个月后完全吸收, 机理可能是颅骨钻孔后头皮组织参与吸收, 增加吸收速度所致[5]。主张引流时间7d以内, 以免留针时间过长增加颅内感染概率。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只需局麻、创伤小、操作简单迅速, 0.5h内可完成全程操作;并发症少, 安全疗效好, 恢复快。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 住院时间短, 医疗费用少, 患者和家属容易接受, 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最为安全简便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 均采用长2cm的YL-I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治疗。结果 45例均通过一次穿刺引流后治愈, 无并发症, 无死亡。引流时间3~7d, 平均4d。住院时间4~10d, 平均6d。结论 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好的优点, 可作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微创穿刺,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参考文献

[1]刘道清, 江敏, 许海鹏, 等.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8例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6 (2) :1991-199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6-337.

[3]费舟, 章翔.现代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78-279.

[4]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284-285.

穿刺血肿引流 篇4

摘 要2006~2007年收治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50例,其中30例患者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辅助检查:头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能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均通过钻孔引流手术,术后延长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一般2~3天,长者可达1周,但应预防颅内感染。所有50例患者均能过上述手术方法,其中40例完全康复,10例术后颅内少量积气、积液。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89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6~2007年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50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55岁,平均年龄63.5岁,其中30例患者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患者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三个方面:①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②血肿压迫所致的局灶症状和体征,如轻偏瘫、失语和局限性癫痛等。③脑萎缩、脑供血不足症状。如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下降等。老年人不论有无头部外伤史、如有上述表现时,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多以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和记忆力下降为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

辅助检查:头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能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如出现等密度影像难以确诊,可行头MRI检查。头MRI检查有特异性。不论T1或T2像血肿区影像均可为高信号。利于明确

诊断。

手术方法:不论单侧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子引流,手术体位相当重要,一定要取侧位,钻孔部位尽量位于颅骨的最高点,血肿清除后置管。通过硅胶管向颅内血肿腔注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血肿内不凝血由暗红色变清淡为止。利用气体向中上的原理,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将血肿腔内气体完全挤出。血肿残腔及引流管注满生理盐水后引流管向上密闭。将骨孔用明胶海绵填塞密闭。逐层缝合手术切口后,固定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引流袋。回病房前,引流管应始终夹闭。回病房后,将引流管调高于患者耳屏10~20cm处固定,然后将引流管打开。调高的目的是有利于患者脑组织缓慢回膨,逐渐将注入的生理盐水及残余血挤出,利于患者康复。术后延长放置引流管的时间,一般2~3天,长者可达1周,但应预防颅内感染。术后病人取头低足高位,静脉多补生理盐水,每日2000ml以上,各可多饮水。多饮水比静脉输液安全。

结 果

所有50例患者均能过上述手术方法,其中40例完全康复,10例术后颅内少量积气、积液。平均住院10后出院。出院2个月之后,随诊复查,其中5例患者颅内少量积气、积液完全吸收康复。余5例血肿复发,再次手术后康复。

讨 论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2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内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内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夏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头部外伤3周以后出现症状的硬膜下血肿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老年病人。老年患者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宽,桥静脉断裂后易形成血肿。但往往头部外伤轻微,如头碰门窗、雨伞击头等情况,伤时并未引起注意。数日后出现头痛或肢体运动障碍而就诊。对于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间定为伤后3周的概念,尚要缜密思考。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复位情况。老年人脑萎缩加之血肿压迫时间较长,尽管钻孔引流,排出陈旧积血(水),但脑组织仍不复位,这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势必影响手术的效果。尤其是颅内积气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再者是血肿复发现象的出现,血肿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钻孔引流术患者的术中体位相当重要。钻孔部位选择颅骨侧位最高点,利用气体向上的原理利用冲洗的庆大生理盐水可完全排出颅内积气,完全避免和减少术后血肿腔积气。术中利用庆大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既可以预防感染,也可清除血肿腔内的红细胞碎片,血凝蛋白和血小板等成分。术后积留少量积液,大多数可吸收,极少复发。术后将引流管调高,有利于患者脑组织缓慢回膨,不至于使其脑组织的移动,造成新的桥静脉的破裂,形成新的硬膜下血肿,目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是临床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操作过程中对于老年人一定要注意细节,这样才能得到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穿刺血肿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科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的患者76例, 男43例, 女33例;平均年龄67岁;有明显外伤史者52例, 其余外伤史不明显;头痛71例, 呕吐32例, 偏瘫46例, 昏迷9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6例;全部经CT扫描确诊, 右侧38例, 左侧26例, 双侧12例;血肿多位于额颞顶部, 血肿量80~150ml, 平均 (120.0±14.2) ml。

1.2 方法

经CT检查定位后, 选用2cm长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 使用专用电钻, 在血肿最厚层面穿刺, 局麻下快速穿透颅骨、硬膜, 进入血肿腔, 拔出钻头, 有黑褐色陈旧性血液涌出, 待压力稍减后, 拧上盖帽, 连接侧管进行缓慢轻柔抽吸血肿, 再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 同时变换冲洗方向, 等量置换, 直至冲洗液基本澄清为止, 留置穿刺针, 接引流袋闭式引流, 术后常规补液, 预防感染, 不使用脱水剂, 采取去枕平卧体位, 促进脑组织复张。

2 结果

76例患者微创穿刺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术后症状改善, 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术后2~3d拔针, 住院时间5~15d, 平均8d, 无死亡病例, 亦无发生脑损伤、癫痫、张力性气颅、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

3 护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钻颅引流术[1], 大部分在全麻下实施手术, 术前准备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微创穿刺术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恢复快, 实施专科护理措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

3.1 术前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麻醉方式、微创穿刺术的优点和必要性,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最佳配合;术前备头部皮肤, 做药敏试验, 抽血查凝血指标及常规生化。血压高者给予降压处理, 躁动者给予镇静。床旁备急救药品、监护仪、吸引器及氧气装置等;做好术前健康教育, 应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手术适应证、疗效及经治成功病例, 让患者了解该手术的优、缺点, 对脑组织损伤轻微, 方法简便实用,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

3.2术后护理措施

术后去枕平卧休息, 床脚抬高10~15°, 术后补液2000~3000ml, 以促进脑组织复张, 头偏向健侧或患侧, 躁动者架床栏保护, 被动约束双上肢, 防自行拔除头部引流管。病房空气紫外线消毒, 及时更换穿刺点纱布及引流袋, 配合医生行颅内血肿冲洗时应准确记录引流量, 定时翻身叩背, 咳嗽排痰, 预防肺部感染。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生命体征监测, 避免血压波动, 预防术后再度出血。

3.3 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质、色、量并记录, 加强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每日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引流袋及敷料, 并记录引流量。严密观察敷料有无渗血, 引流量及性质。保持引流管畅通, 随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 避免导管受压脱出, 保持引流管通畅, 穿刺针一般保留1~7d, 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后可拔管。

3.4 并发症的护理

3.4.1 血肿复发

老年患者脑萎缩明显, 术后脑组织膨胀困难, 血肿包膜坚厚, 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或血肿腔内原有血凝块未彻底清除, 均可引起血肿复发, 需注意防范[2]。术后不宜使用脱水剂, 应适当鼓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补充低渗液体, 但要注意输注的量和速度, 以防老年患者发生心功能不全。

3.4.2 颅内积气

传统理论认为术后取头低足高位, 可减少颅内积气的发生[1];而我科采用YL-1型一次性穿刺针, 密封效果好, 加之术后采取生理盐水灌洗、适当补液等措施, 仅有18例患者发生颅内积气, 且量较少, 未作特殊处理, 1例患者颅内积气较多, 达30ml, 在床边行注射器轻度负压抽吸后痊愈。

3.5 防治泌尿系感染

尿失禁或昏迷者常规导尿, 记录24h尿量, 膀胱冲洗2次/d, 尿道口消毒2次/d, 严格无菌操作, 并保持会阴部清洁, 观察尿液的颜色有无异常, 定时夹闭导尿管, 训练膀胱收缩能力, 一次性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 一次性硅胶三腔导尿管每3周更换1次, 防尿道感染。

3.6 预防褥疮

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 必要时每小时1次, 并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 有条件的可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 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洗净擦干, 患者皮肤不可直接卧于橡胶单或塑料单上, 应卧于透气排汗的棉质中单上, 搬动患者时切忌拖、拉、推, 适当局部或全身按摩,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并发症。

4 体会

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不需要进行全麻的优点, 费用低, 疗效可靠, 有利于患者和家属接受, 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给予正确施治手术治疗方法, 积极有效的护理, 防治各种并发症, 提高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总结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经验。方法 采用YL-I型微创穿刺针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抽吸、冲洗液化和引流术, 术后常规补液, 预防感染, 去枕取平卧体位, 促进脑组织复张, 采取专科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措施。结果 本组76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颅内血肿清除满意, 术后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微创穿刺术后的观察和有效护理, 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治愈效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白治军, 王志扬.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9) :49-50.

穿刺血肿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患者36例, 男24例, 女12例, 年龄6岁~67岁, 平均年龄37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原因:车祸伤19例, 坠跌伤12例, 打击伤5例。受伤部位:额部14例, 颞部12例, 枕部10例。伤后至来院时间1 h~24 h.入院GCS12分17例, 13~15分19例。

1.2 临床表现

头痛32例, 恶心、呕吐35例, 抽搐3例, 原发昏迷9例 (昏迷时间1 min~30 min) , 面色苍白6例, 烦躁3例, 单侧锥体束征阳性6例。头皮瘀肿、挫伤25例。

1.3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示单纯线状骨折24例, 凹陷骨折及粉碎性骨折4例;血肿部位为颞顶部18例, 额顶16例, 顶枕2例。血肿部位多与骨折及受伤部位一致。中线结构移位31例, 移位范围3 mm~8 mm.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为25~57 m L.

1.4 治疗方法

(1) 根据CT定位, 以血肿最厚处为中心穿刺靶点, 避开重要血管和功能区, 常规消毒。局麻下经皮、骨锥孔后向血肿内置入带侧孔的10号硅胶引流管, 然后以注射器抽吸一定量的血肿 (3~5 m L) , 以利于及时减压并为注入尿激酶争取空间。然后注入尿激酶 (4万U) +自体血清 (3 m L) 混合液, 3次/d, 1次/6 h~8 h, 夹闭引流管, 保留1 h后开放引流, 每次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患者治疗不同时期的血肿量及GCS评分, 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第3, 5天的残余血肿量与治疗前相比, t=15.9 543和33.3 972, P<0.05;GC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t=2.0 301和2.0 300, P<0.05,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血肿增大, 改行手术开颅清除血肿, 因例数少, 未行统计学分析。

3 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约占创伤性颅内血肿的30%左右。本文分析收治的36例GCS≥8分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 常有原发性昏迷, 多为数分钟至数秒, 有时只有片刻的发晕, 较难发现, 因而致病史表现多数不明显。头痛、呕吐更为多见, 对于小儿来说, 小儿颅骨薄弱柔软, 受力后容易变形, 呕吐中枢受压力冲击,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容易受激惹;小儿颅缝未闭, 颅骨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部分血肿尚可经颅缝被挤压至颅外, 减轻了颅内压力, 头痛相对不明显。本组资料显示:一旦出现精神或意识障碍, 多提示颅内血肿已经较大, 小儿颅骨结构的弹性扩张作用能对颅内高压有所缓解, 有时血肿多达30~40 m L仍不引起明显的意识障碍。因小儿创伤性单纯性硬膜外血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1], 对有头部创伤史的小儿, 如出现头痛、频繁呕吐、抽搐, 应高度怀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一旦出现精神改变、意识障碍或失血貌则多提示血肿已较大, 及时的CT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关键。

出血量为45~50 m L的幕上硬膜外血肿尚可用保守治疗, 但硬膜外血肿吸收最为缓慢, 容易被机化包裹而长期占位压迫脑组织[2], 特别对小儿脑组织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常规的开颅手术并发症多, 手术损伤大, 对患者的身心发育也可造成不良影响。GCS≥8分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出血缓慢, 血肿相对稳定, 同时颅骨的弹性扩张特点对颅内高压有所缓解, 血肿相对较大而意识变化及中线移位仍不明显, 所以大多数GCS≥8分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可避免急诊开颅手术治疗。有文献报道, 采用锥孔后灌注尿激酶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取得一定的疗效[3], 但血肿清除较慢, 需多次反复灌注, 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而易致颅内感染。

尿激酶为较好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 可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纤溶酶作用于血块中的纤维蛋白并使其降解, 此过程为酶促反应, 反应速度取决于底物及酶的浓度。可见血肿溶解的速度与纤溶酶原及尿激酶的浓度密切相关, 因硬膜外血肿凝固而缺少纤溶酶原, 应用自体血清足以弥补纤溶酶原的缺乏, 同时两者的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尿激酶更有利于提高血块的溶解速度[4]。由于硬膜外血管附着于硬脑膜, 结构相对稳定, 尿激酶及自体血清均不进入脑, 对组织无直接损伤作用, 所以每次4万U的尿激酶用量较安全。

本文应用锥孔后灌注尿激酶加自体血清引流治疗的方法能较快清除血肿而又使手术损伤降至最小。总之, GCS≥8分创伤性单纯性幕上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大多可避免开颅手术而选用损伤较小的锥孔引流术。灌注较大剂量的尿激酶加自体血清能明显加速血肿的溶解及清除速度, 其疗效明显,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坚, 罗世祺, 马振宇, 等.儿童硬膜外血肿的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20 (9) :533-535.

[2]葛明, 赵继宗, 马振宇, 等.小儿外伤性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J].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 (12) :713-714.

[3]翟晓辉, 郝伟.幕上硬膜外血肿的个体化治疗 (附108例报告) [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1, 10 (2) :114-115.

穿刺血肿引流 篇7

关键词:颅内穿刺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 atom a,CSD 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钻孔引流术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 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CSD H 7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龄22~83岁,平均53.7岁。病史中有头部外伤史者58例,受伤时间3~6个月,系经治疗好转后发生CS-D H;其中头皮挫裂伤37例,脑挫裂伤5例,脑震荡16例。无明显外伤史者14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临床表现:头痛64例,恶心呕吐23例,轻偏瘫39例,锥体束征阳性36例,智力减退和精神异常15例,感觉障碍16例,癫痫大发作3例,浅昏迷4例,深昏迷1例,一侧瞳孔散大1例,视神经乳头水肿25例,无症状体征、在健康检查时发现者2例。根据Bender分级法:Ⅰ级24例,Ⅱ级41例,Ⅲ级7例。

辅助检查: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CT显示颅骨内板下呈半月形或新月形等密度影27例,低密度影23例,混杂密度影22例;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顶部,少数波及枕部,左侧31例,右侧27例,双侧14例;血肿量为50~160 m L,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获得:T(m L)=π/6×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cm)。

1.2 手术方法

根据颅脑CT定位[1]确定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2 cm长的Y L-1型一次性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按照头皮及颅骨的厚度调整穿刺针的进针深度。进入颅内血肿部位后退出针芯,固定针鞘,加密封盖,连接侧管,此时有陈旧性血液流出,注意控制流速。如果有血凝块或流出量较少,可用注射器略加抽吸,然后接引流袋持续闭式引流。如果患者耐受较好,术中无明显不适,即可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等量置换至冲洗液基本澄清时为止;如果病情较重,或出现术中明显不适,可于第2、3天冲洗,通常冲洗2~3次,带管3~5 d。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如仍有血肿,则用尿激酶溶解(生理盐水5m L+尿激酶4万单位注入血肿残腔),夹闭引流管4h后,开放引流至血肿消失,拔管停止引流。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CT血肿腔残液量<30 m L;好转:临床症状改善,血肿腔残液量>30m L,而<60 m L;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全组72例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单孔引流58例,双孔引流14例。65例经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后5~7 d复查头部CT,56例血肿完全消失,9例血肿部分消失,经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8例血肿复发,6例经再次微创穿刺引流获得痊愈,其余2例施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治愈。并发脑损伤2例,硬膜外血肿2例,癫痫1例,无死亡病例。6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半年~1年,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血肿消失、无复发,神经系统功能正常。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 H)系指头部受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具有包膜的血肿。颅脑损伤是CSD H的重要致病因素,本组58例有头部外伤史,占80.56%。研究表明[2],头部外伤可引起蛛网膜破裂致硬脑膜下积液,桥静脉出血形成CSD H。硬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炎性反应、纤维蛋白沉积、毛细血管形成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释放及血凝块液化可导致持续慢性出血。因此,治疗CSD H,需将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一并清除,才能阻断再出血的恶性循环,这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目前,对CSD H的治疗基本一致,即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2]。传统的钻孔引流术及锥颅置管引流术均存在一定并发症[3~5]。采用Y L-1型穿刺针治疗CSD H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有如下优点:(1)操作简单,创伤小。(2)安全可靠。用2.0~2.5 cm长Y L-1型穿刺针一次性快速进入血肿腔,且借助颅骨自锁功能,患者带针后头部活动不受限制,避免了钻孔或锥颅置管时角度和深度的控制不当以及固定不牢而引发的脑组织损伤。(3)容易控制引流速度。术中可调节血肿液缓慢引流而不致颅内压骤降引发颅内血肿。(4)完全密闭的冲洗系统可避免气颅发生。微创穿刺引流术的不足之处在于:(1)穿刺后冲洗局限于引流管周围区域内,难以到达全血肿腔,血凝块常需多次冲洗才能清除,增加颅内感染机会;(2)穿刺具有一定盲目性,可能损伤正常结构。

笔者认为,手术操作的关键是确定穿刺部位及深度[5]。因此需要掌握影像学、颅脑断层解剖、立体定向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做法是选择血肿量最大的一个层面为依据,利用长方形两对边相等的原理变内测量为外测量,确定穿刺点。穿刺深度一般以2.5~3.0 cm为宜。由于多数血肿位于额颞部,穿刺时避开侧裂及语言中枢。如血肿腔内有分隔,应视为两个血肿分别钻孔。如两侧均有血肿,可先穿刺一侧,再至另一侧。血肿量不大时,可选择血肿中心穿刺,而不宜选择血肿边缘。因为在脑复位时,脑组织可贴近引流管口使血肿引流不畅,造成血肿残留,并可能使脑组织受到损伤。穿刺的深度以使引流管侧孔进入硬膜下为宜。引流使血肿腔逐渐变小,应根据CT所示将引流管不断调整,使之留在硬膜下腔的长度约2 m m,以免损伤脑组织。注意防止引流管堵塞,带管引流时间一般为3~5 d,根据CT所示决定拔管时间。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CSD H,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6]:(1)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病程长、血肿钙化者不宜采用。(2)穿刺点既要在血肿中心,又要避开颞浅动脉、颅骨板障血管和脑膜中动脉。(3)操作时垂直进针,防止针体摆动,通过内板硬脑膜时应一次性穿透,以免分层进针造成硬脑膜剥离形成硬膜外血肿。(4)穿刺抽吸、冲洗引流时,应缓慢等量冲洗,防止出血、进气及急性脑疝;(5)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与引流液的性状和引流量,注意有无新鲜出血,若有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

总之,与传统的钻孔引流术及锥颅置管引流术相比,微创穿刺引流术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适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传宗,顾志恺.慢性硬膜下血肿与CT[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4):178-179.[1]DENG CZ,GU ZK.Chronic subduralhem atom a and CT[J].Chinese Journal of Traum a,1994,10(4):178-179.Chinese

[2]赵继宗.慢性硬膜下血肿.见: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45.[2]ZH AO JZ.Chronic subdural hem atom a.In:YI SY,ZH I DS.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Skull and Brain Injury[M].Beijing:People’s M edical Publishing H ouse,2000:44-45.Chinese

[3]曹武,陈凤华,王君宇,等.改良型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1):113-115.[3]CAO W,CH EN FH,W ANG JY,et al.Treatm 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 atom a by an im proved single burr hole drainage[J].China Journal of M odern M edicine,2003,13(11):113-115.Chinese

[4]龙洪,兰松.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0):1244-1246.[4]LONG H,LAN S.Approach to influence of recurrence of various surgical treatm ents of chronic subdural hem atom a[J].China Jour-nal of M odern M edicine,2007,17(10):1244-1246.Chinese

[5]KRAVTCH OUK AD,LIKH TERM AN LB,PRTAPOW AA,et a1.Postoperative com plications of chronic subdural hem atom as[J].Prevention and Treatm ent Neurosurg Clina,2000,11(3):547-552.

穿刺血肿引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48~79岁,平均62.35±5.38岁,病程0.8~10小时,平均5.23±0.88小时;出血部位:颞叶11例,基底节13例,脑室16例,小脑13例。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45~82岁,平均62.24±5.25岁,病程1~12小时,平均5.56±0.89小时;出血部位:颞叶9例,基底节15例,脑室20例,小脑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于血肿部位颅骨进行穿刺,通过引流将血肿彻底清除。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术前的发病处理及手术准备、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液以保证手术效果、术后保证引流管通畅并预防感染;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主要从护理环境、护理方法、心理疏导等3个方面进行:①护理环境。优化病房环境,规范护理工作流程,使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得到更多安全感,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护理方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在手术前后为患者及家属答疑解惑,灌输患者正面、积极的思想。③心理疏导。对已出现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情绪得到释放,保证患者能以稳定的情绪及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3.1 效果评价[3]

痊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0级,功能受损程度<20%;显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2级,功能受损程度<40%;有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无效:经治疗、护理后,患者伤残程度>3级,功能受损程度>60%。

1.3.2 满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总分为10分,8~10分为非常满意、4~7分为满意、<3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4.34%,对照组满意率为86.79%;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血肿形成才能停止出血[4],而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则会在这段时间出现水肿、变性、出血、坏死等,这也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5]。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主要通过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创口小、恢复快、效果好,是当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笔者通过在手术治疗中强化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了致残率,促进了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从而大大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冬.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4):5323.

[2]张彩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62-263.

[3]张方梅.38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3,34(24):5072.

[4]陈广雪,叶月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4):330-331.

穿刺血肿引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经过CT证实,有高血压病史,脑叶血肿量在30mL以上,丘脑血肿量在10mL以上,年龄在45~75岁,发病后6h~5d内就诊并治疗,无凝血功能异常,无全身感染和器质性病变,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平均为(64.84±5.77)岁;发病到入院就诊的时间平均为(18.51±4.66) h。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平均为(64.99±5.06)岁;发病到入院就诊的时间平均为(18.74±4.34) 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就诊时间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内科治疗, (1) 20%甘露醇125~250mL, q6h~q12h(有肾功能障碍者可应用甘油果糖,慎用脱水剂降颅压); (2) 注意控制血压(SBP≥180mmHg或DBP≥100mmHg时应采取降压措施); (3)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4) 脑保护剂的应用。

治疗组在对照组单纯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的情况,进行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引流术,备皮后,在CT下用标志物定位,确定进针点及进针方向,并避开重要血管及大脑皮层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麻后,根据穿刺点到颅内血肿中心的距离选择合适长度的YL-1型穿刺针,在充电电钻驱动下,直接穿颅进入血肿中心,接引流管后退出针芯,拧紧盖帽进行抽吸及冲洗,先轻轻抽吸血肿周围未凝固血液,后冲洗半凝固血肿,在此过程中感到血肿腔内为负压状态,及时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后再行抽吸,对固态血肿可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粉碎血肿,然后注入血肿液化剂(2万U尿激酶),经针形血肿粉碎器喷注到血肿各个部位,闭管3~4 h后开放引流,2次/d,术后复查头颅CT,无血肿时拔针(一般不超过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4d及3个月时状况,神经功能相关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判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量表判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I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植物生存状态。将ADL I~Ⅲ级划归为恢复良好;将ADLⅣ~Ⅴ级划归为恢复不良。

1.4 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计数资料对比方法采用χ2检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可信区间范围为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两周、3个月的神经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较为被动,主要需要依赖患者自己对血肿的吸收,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增高。使用开颅手术尽管能够清除血肿,但是创伤较大,患者的耐受性较差[2,3]。

使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首先,此方法操作较为简单,通过CT在手术中的定位,能够将穿刺针较好地送入到血肿中心,患者仅需要采用局部麻醉方法[4],对患者的创伤小,且痛苦小,经济负担轻;其次,由于创伤小,患者手术后管理更方便,且能够降低感染率,对危重和高龄患者也能够使用。第三:手术中容易掌握穿刺点和穿刺的方向,采用硬通道还有利于固定,对脑组织的创伤小。第四,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手术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血肿清除,有助于早期降低颅内压,并解除脑疝,成功率较高。此外。手术可以将血肿部分清除,因此手术后能够减少甘露醇等使用,避免了甘露醇对肾脏等影响。

本次实验对治疗组患者采用了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手术,手术的效果较好,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通过临床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需要注意:围手术期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手术中再出血;血肿穿刺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不可用力抽吸[5];对较大血肿需要分次进行抽吸。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较好,此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两周、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两周、3个月的神经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 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微创穿刺血肿粉碎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脑出血,高血压

参考文献

[1]覃柱艺, 农永栋, 蔡恒森, 等.YL-1型粉碎针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体会[J].海南医学, 2010, 21 (21) :75-76.

[2]黎景光, 王小东, 罗益民, 等.YL-1型针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0, 14 (6) :469-471.

[3]付秀全, 陈纯, 王淳, 等.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31 (10) :1501-1502.

[4]刘明, 李永奇, 李凯, 等.微创穿刺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38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2) :1938-1939.

上一篇: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下一篇:信息伦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