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2024-10-05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精选11篇)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1

一、现代德育指导思想的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将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观点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崇高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人的自由发展中, 个人自由是极其重要的, 人的德行发展又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强调青年知识分子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还在《关于正确处理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有一点要提醒大家, 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 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 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邓小平提出的“四有”要求, 对德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德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体现了“四有新人”德才统一的思想并赋予以新的时代内容。“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证。只有真正实践了“三个代表”, 才能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德育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代德育指导思想的基础, 核心价值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也是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没有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德育指导思想的指引, 社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导致信仰危机, 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生命的价值归根到底要以他在社会风尚的演化中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力量来评价。任何民族的力量和文明也全都依赖于这个民族集体地确立起来的价值体系的发展水平, 正是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价值体系社会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需要有那么一些人, 率先树立起一种较高的人格理想, 并运用政治手段来灌输和影响社会风尚。

三、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指导思想

1.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服务。

在经济社会建设中, 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遵循来谋划发展、促进和谐。社会主义发展以人为本, 把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高度统一起来,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体现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概括, 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为人民谋利造福的发展目的贯通起来, 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应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大力宣传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 积极推动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创业机制, 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2.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就是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过程中, 要将道德规范体系的建设与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在花大力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同时, 也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规范体系。借助于法制的力量来推行道德、弘扬道德, 借助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劝导、规范、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 使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彼此促进。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 强烈谴责不道德的生产和经营行为, 说明了人们道德意识的充分觉醒, 表现出更高的道德诉求, 因而, 对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普遍的强烈的谴责和愤慨。同时, 道德意识的觉醒和道德标准的提高, 又会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和快速地发展。

3. 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内涵, 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 强化了道德意识, 提高了道德标准。

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 繁荣发展文化市场, 坚持进行扫黄打非, 让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疑虑和实际问题, 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 从而引导全体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4. 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结合起来, 以创建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作为重要载体, 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 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 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涵。应把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 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 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建立机制, 完善制度外,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途径, 和谐的道德秩序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在符合社会发展对道德需要的基础上, 直接增进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 (集体)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全民参与的德育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德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德育体系, 在现代德育体系建设中德育指导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现代社会指导思想的构建, 以期有助于现代德育建设的和发展。

关键词:德育,指导思想,构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3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江泽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Z].人民网, 2006-08-11.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2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和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大幅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一、农村党员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农村干部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培养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四、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推动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一、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整合利用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资源,共同建设,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情况,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把工作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统一起来,不增加农民负担。

三、建管结合,学用结合。把教学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组织管理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最大效益。

四、以人为本,务求实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既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又要鼓励欢迎广大农民群众收看。根据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创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3

现代心理学高校思想教育管理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未成熟性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身高、体重、内脏系统、大脑等生理素质方面发展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还表现出不成熟性。因其不了解中国国情,未能充分把握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所以,当代大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2.片面性

当代大学生要求独立自主,勇于接受挑战,对未来充满期待,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良好,但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并没有同步发展起来,所以, 当代大学生存在智力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造成了其心理发展的片面性。

3.不稳定性

处在17~23岁之间的大学生在对待许多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然而,因其大多是独生子女,且缺乏挫折教育,所以,他们在情绪、人格等方面还表现出不稳定的特质,会经常性地出现情绪波动、健全人格缺失等现象。

二、现代心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现代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一般情况下,我们从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经历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流派发展,逐步建立起研究人类认识、情感、意志、能力、需要、动机等内容的心理学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不断深入,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的社会化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学习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思想政治管理水平,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能力培养、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一方面,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调试,强化教育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发展,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综合考虑教育管理,教育与管理有机统一的良好态势。

3.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心理学中的许多学习心理、发展心理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范畴。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表示,刺激-反应-强化是进行成功教育与学习的程序,只有在教育中不断给学生提供刺激,使其行为正常反应出来,并且定期强化。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成败就在于教育者是否充分地利用了刺激-反应-强化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目的是现代心理学的狭义范畴,即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使其得到健康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策略

1.促进大学生积极认知

(1)积极进行自我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诸多不良心理都或多或少地源于认知。现代心理学主张从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出发,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其积极因素,使其看到自身潜能与美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

(2)形成高度的自尊感

自尊源于大学生对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有对自己的学业、道德、为人处事进行正确的评价才可能形成高度的自尊感,否则就会出现由成绩下滑、应变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导致的挫败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满足学生需要,使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其自尊心、自信心。

(3)增强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家、后行为主义者班杜拉从强化出发,区分了外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自己对完成或组织某一特殊任务的主观评价,并且认为学习是由社会模仿、替代性强化、榜样示范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应该考虑在学校树立典型、模范、代表以供大学生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积极的情绪体验

不良情绪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而积极地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愉悦感、成功感和满足感,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多种成功的体验。

3.发展大学生人格

人格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情绪的统合模式。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统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两个阶段,是获得忠诚与自信、爱与友谊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我们应着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忠诚、友爱的良好特质。

(1)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握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时代主义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落实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2)培养良好的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每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到气质的作用,全面认识气质类型,对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做到心中有数,联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选择,培养良好的气质。

4.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规模巨大的不良行为及意识,所以,只有通过创建教育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芳芳.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03):12-39.

[2]蒋翠云.积极立心理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12,(05):17-25.

[3]唐元,龚光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3):50-51.

[4]彭云,张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科园地,2011,(07):84-85.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4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有对应的营销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西方先进的营销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家不断吸收着新思想、新理念,结合企业实际具体化为本企业的营销指导思想,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营销行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其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肯定和欢迎。

但我们也看到,我国很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让顾客满意;我们也看到各种媒体时常曝光一些企业的不良营销行为,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践踏了法律,破坏了我们所固有的伦理道德。究其根源是这些企业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指导自己的营销活动的哲学,没有很好地建立科学、正确的营销指导思想并贯彻落实。

企业营销的指导思想属于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的核心价值观。有些企业确立了科学、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念,并在网站上展示或印制在手册上,但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在实际经营中为了短期的利益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践踏法律,最后受到市场的惩罚,法律的制裁,企业的经营不可持续。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其结果是被市场和社会所淘汰。

现代企业家几乎没有不想造就百年老店、塑造品牌、获得可持续经营的,要作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厘清自己的营销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贯彻、坚守。

日本“经营之父”在谈到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时认为有三个理由:(1)第1个理由,所谓哲学,首先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企业忽视了经营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规则,就会出现丑闻。丑闻之所以发生是没有明确确立自己的哲学,或者这种哲学没有在企业里面渗透。(2)第2个理由,所谓哲学,它用来表明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标,即要将这个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同时这种哲学还要表明,为了实现自己希望的、理想的企业目的,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3)第3个理由,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有企业的品格,企业经营非常需要优秀的哲学,就是因为这种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优秀的品格。[1]

2 现代企业营销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

现代企业营销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包括至少三个层面:卓越营销、伦理道德营销和社会责任营销。

2.1 卓越营销

卓越营销即在营销活动过程中追求卓越。这是企业营销指导思想的“科学方面”的内容。只有卓越才能胜出,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营销观念认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在面向目标市场创造、交付和传播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更有效果。”[2]这就是卓越营销的思想,相对于竞争者为顾客创造和交付更多的价值,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得到顾客的响应和购买,产品和服务才会更好地销售,企业因此才会有利润。

现代企业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中心,不断地研究市场需求和研究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科学的策略规划。通过市场定位,确定企业的产品档次,属性组合和特色。然后通过严谨的供应链管理,创造具有良好品质的产品,辅以适当的传播,向市场传递信息,交付产品。

比竞争者做得好,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如产品质量好,服务好,产品有特色,产品交付快,给顾客带来便利。根据不同的行业而有不同的偏重,如制造业产品,偏重性能、质量、服务、价格,如服务业偏重服务有效性、便利性,等等,这些都是差异化的内容和方向。

我国企业在营销中要追求卓越,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尽量避免产品的同质化,不断创造,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必须改变“应付了事”的作风,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逐渐改变低价竞争的思维,培养以质取胜,以差异化的价值取胜的非价格竞争思维。

2.2 规范营销

企业的营销行为应是符合规范的,即守法和合乎伦理道德。衡量企业行为有三条标准:一是法律标准,这是行为底线,不能突破,否则商业活动便无法进行。二是伦理道德标准,高于法律,引导企业家从事不仅正确而且善良的行为。三是理想信念标准,体现出具有社会使命感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理想追求。[3]

(1)守法应是企业家的底线。现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研究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守规矩,不逾矩。目前我国商业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商业贿赂问题。我国有规范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与行政机构相关人员存在的贪腐问题相对应,很多企业为了实现不当的利益而大肆进行行贿,破坏了商业秩序和商业形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行贿事件也屡见不鲜,如典型的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涉及此事件的主要厂家葛兰素史克,利用贿赂手段谋求不正当的竞争环境,导致药品行业价格不断上涨。葛兰素史克中国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向政府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行贿。这也反映了医药销售领域广泛存在的问题。此外房地产行业的行贿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王石的“万科不行贿”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问题。王石认为不行贿应该是一个企业家的底线。此外马云也倡导“浙商不行贿”。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法律法规,受法律的约束,这是底线,不能践踏。

习主席说过,我们国家反腐是下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作为企业,不管出于何等理由和借口,行贿都应该杜绝。行贿破坏了公平交易的商业环境。“不行贿”应该是做企业最基本的底线,老板给官员行贿,树立的榜样就不对,底下的员工就可能受贿,整个企业就扭曲掉了。

这些年跨国企业的营销行为中也不乏违规违法的例子,如大众汽车的尾气排放作假事件,锦湖轮胎的轮胎搀假事件等。

(2)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企业在遵守法律外,还应受到伦理和道德的约束,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问题广泛地存在,营销伦理简单地说就是处理营销过程中利益各方相互关系的准则。[4]

企业经营中要考虑伦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文化给我们留下来了很多经商和经营企业应该遵从的规矩,这就是伦理标准,我们要传承、要发扬广大。

遵守伦理准则的营销就是有道德的营销。在现实利益和伦理发生矛盾时,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否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些问题经常会令企业领导者在实践中产生困惑。有些企业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不惜违背道德标准,不仅坑害了投资者和客户,而且也给社会造成了危害。

目前我国企业的营销中,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真实存在,并且大量存在。营销如做人,应先做人,后做营销。“我们在必须作出经营判断的时候,总是扪心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坚持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1]诚信已经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现在不少的行业有潜规则,即为外界所知道的,几乎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经营不规范的现象,如蜂蜜行业的蜂蜜加果浆搀假,较难觅纯真蜂蜜;果汁厂用瞎果、滥用添加剂的现象;茶叶、蔬菜的农药滥用,农残超标问题;养殖业的激素、抗生素滥用,速成鸡、速成鸭;蜜饯厂家滥加漂白防腐剂;餐饮业的地沟油,假羊肉假牛肉,死猪肉;制造业的以次冲好,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网店的假冒伪劣问题,等等。以及跨国企业在经营中的双重标准问题也饱受诟病。这些都说明规范营销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3 社会责任营销

企业是社会的一员,企业要做良好的企业公民,企业的经营必须为社会增加福利。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并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企业必须考虑的营销活动是否会破坏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是否会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社会责任的营销,一是要考虑环境问题,企业的经营是否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二是要考虑资源利用问题,企业的经营是否浪费了资源;三是要考虑消费者和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四是要促进社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讲求企业的营销的社会责任,就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做慈善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些企业打着做慈善的幌子牟取商业利益就更不可取了。

3 对我国企业科学和规范营销的进一步建议

3.1 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商业文化和思想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其中不乏优秀的商业文化和思想。今天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经营价值观念时,应不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应充分挖掘整理、传播,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商业文化和思想。如一些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成为百年老店,与其经营信条和传统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如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的传承和践行。

中华民族商业文化和思想与卓越营销有关的:如酒香不怕巷子深———质量方面;物美价廉,薄利多销———质量,价格,获利之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差异化方面;互利互惠———双赢方面的,等等。

中华民族商业文化和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有关的:诚信、信誉至上;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善良、正直;真才实料,货真价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欺诈、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等等。

3.2 培育“工匠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匠精神”今天已经是热议的话题,并且已经上了总理的政府报告。我国不缺工匠,“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但今天我们缺乏了。应该深究其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探究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5]这些年社会有些浮躁,很多个人和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出现了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应付了事的心态和做事方式,导致我们的产品粗糙,不够水准,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说严重点甚至会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培育“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是提升我国产品竞争力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我国企业营销指导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

3.3 贯彻执行已经建立的科学的、正确的营销指导思想

一个好的经营哲学要付诸实施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看到不少企业经过外部机构或自己的努力已经厘清和建立起一整套好经营的哲学或原则,接下来就是贯彻和实施的策略。在企业经营中常会出现短期利益的问题,当短期利益和企业的经营原则冲突的时候,如何决策这是考验企业管理者水准和境界的关键时刻。坚守正确的经营原则,不为短期利益所动摇,才会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当丑闻被曝光之时就是企业衰落和管理者被绳之以法之时。

3.4 建立企业营销伦理准则,自我约束营销行为

企业应成立伦理道德委员会,成立合规控制管理部门,并制定自己的营销伦理守则。现在的政治要求是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那么商业要求也应讲诚信、懂规矩、守法律、讲道德。我国企业在营销中的不合规的内部原因在于缺少内在驱动、内在约束,缺少自律,缺失信仰、无底线,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企业要从组织和制度上来保证企业能够合法合规经营。

3.5 政府重典治市

我国应进一步理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为了维护良好的商业秩序,对于不法行为应予以严厉的制裁,以建立有序的商业环境和商业生态。美国有《反海外腐败法》,制药巨头施贵宝公司在华合资公司的销售代表,以多种形式向中国医生行贿,然后将这些贿赂记录为合法的开支,因为违反了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被罚1400万美元。我国有关企业行贿的法律法规或模糊或执行不到位,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治理的作用。

商业秩序混乱的外部原因是缺少法律法规规范,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不严厉。这将会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国务院近期将对诚信问题进行立法,将是一个好的开端。

3.6 加强企业的伦理培训教育

我国相关部门应整理、编纂、发布相关伦理准则,行业协会等组织要把具体的伦理准则进行宣讲和普及,使企业把握伦理准则,学习形成伦理推理能力和思维习惯,在遇到有关商业行为或个人行为的情景时,能够进行正确的伦理性思考,作出正确的决策。

3.7 规范政府机构行为,重构新型政商关系

随着国家反腐的深入,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的行为,强化政府机构的规划、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减少政府官员寻租行为,也有利于杜绝企业行贿行为,营造公平交易、良好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日]稻盛和夫.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M].曹岫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2][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14版.王永贵,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3][美]哈特曼.企业伦理学(中国版)[M].苏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王方华,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5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二班 姓名:付刚 学号:1041303058

我国古代相继出现了“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管理思想。管理是一种方法,从远古的“结绳而治”,到现代的工程控制,皆因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起。管理是一种文化,无论“图腾崇拜”、“行业禁忌”、还是“组织制度”、“品牌标识”,都同时具有工具属性和文化观念属性。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和子产,形成于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因其强调“ 法治”,西汉以后被称为法家。

经过2500多年的荣辱兴衰,法家思想依然一起持久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人,它在国家管理,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和我国古代其它学派的管理思想一起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企业管理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秦法家管理思想体系以价值论,历史论,人性论,知识论这四大支点为基石。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强国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他们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法家的管理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来实现其社会理想。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历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大多有丰富的执政和管理经验。虽然这些人物所获毁誉各异,但法家理论却从未被遗忘过。)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仍能从中不断寻求启示。

人们在认识问题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要看它的发展和将来;管理还要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利,它虽然柔弱,可是其力量却强大无比。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管理要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利,它虽然柔弱,可是其力量却强大无比。法家的管理思想强调法治,强调他律,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强调集权的权威,强调管理手段的运用,强调尚贤。法家的管理思想追求效益,充满着强力、竞争、严密控制的倾向。

法家主张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须达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管理的核心:以奖惩赏罚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这一社会理想,赏罚的公正来源于可观的可靠的资料。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远古时代信息的不发达,难以获得可靠的资料;在高压作用下,没有任何的人情味。长期会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可能产生麻木不仁的结果。

法家严格的法令制度无论是对古代的军事管理,人事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家管理所注重的“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同时,它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以严格的奖惩制度来治理,避免了贪污腐败的误区。然而,它所注重的高压政策,没有任何的人情味。人们渴望被重视的心里的不到满足。长期执行这种制度必然会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可能产生麻木不仁的结果。

因此,要想让法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要以公司实际为出发点,将法家思想与其它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最终找出适用于本公司的发展方略。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6

一、心理战成为现代战争中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战略手段

孙子的思想精髓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理战在孙子军事思想中享有崇高地位。当前,心理战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

心理战是交战双方为赢得战争胜利而进行的心理搏斗,目的在于依托强大的军事优势,通过多种手段鼓舞己方、瓦解敌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随着高技术武器的广泛应用,心理战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仅贯穿于战争始终,同时经常可以用很小的代价换来战争的胜利,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战争中的一种经济而人道的作战方式。不仅如此,其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军事斗争领域,而是广泛地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多领域,直接服务于国家大战略。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戰争追求的已不再是军事征服,也不再是大量消灭敌有生武装力量,甚至不再追求将对手逼入绝境而迫使对方投降。现代战争目标主要是孤立、限制、削弱和瘫痪对手,震憾其心理,动摇其战略领导层、军队和民众的战争信念和抵抗意志。在冷战结束以来所发生的多场局部战争中,作战双方都高强度、大范围地实施心理战,谋求在心智上影响、控制对方,从而达到战争的目的。

此外,现代心理战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进程与成败,是以较小代价换取较大胜利或不战而胜的重要法宝。实施心理战能使对手产生紧张、犹豫、大意、厌战等不良心理反应,迫使对手或铤而走险,或指挥失误,或消极怠战,加速对手的失败。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在总结报告中指出:“心理战在这次战争中的运用是极为成功的,心理战对促进伊军失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呈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

1.心理战层次得到极大的提升

现代心理战的形态更多地表现为战略心理战的运用。心理战通常由统帅部乃至国家领导人作出决策,并直接指挥控制。在以往的战争中,心理战大多是作为武力作战的辅助手段。战争形态信息化的发展,迅速把心理战推向了战略高度。现代心理战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战场范围,而是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融为一体,成为覆盖全球范围的“大心理战”,包括动用军事全部力量,向对手国家的民众、军队甚至其友好国家及国际社会施加强大的心理压力,不但要影响对手的思想、心理,还直接服务于政治和外交斗争,达成战争的速胜。

2.心理战日趋信息化

随着战争形态的信息化,心理战也日益信息化。信息传播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为心理战创造了新的手段。现代战争中心理战的高科技含量显著增大,除了空投心理战物品、广播宣传、阵地喊话等传统技术手段外,多种高技术手段,如仿形技术、隐形技术、迷彩技术、现代信声技术、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都在心理战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此外,进行信息垄断,以精确打击和持续的空袭行动所构成的“硬打击”成为实施心理战的“助推器”。在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军都广泛使用卫星定位测向和电视转播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展开心理战,一方面严格控制信息源,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另一方面实施信息轰炸,大量向对方发送有利于己、不利于对手的信息,阻塞对方的信息通道,使对方完全处于己方信息的笼罩之中。

3.心理战攻击性增大

随着实施心理战的技术支撑日趋增多和成熟,现代战争打击的重心更多地倾向对方的心理,心理战正成为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主要模式,其方法手段也向更高层次发展,攻击的力度增强。如通信技术手段使心理战的快速性和可信性逐步提高;心理战和武力战一体化趋势加强,高精度现代化兵器大量投入战场,使心理战的威慑性不断增强;先进电子技术的使用,使心理战的突然性和欺骗性更易达成;心理战人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化士兵成为战场心理战的基本攻击对象。

4.心理战内涵外延扩展

现代心理战的内涵,已不再限于军事斗争领域,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形成全方位、大纵深、多层次的作战效应,既攻城夺城,也攻心夺心。战前就频繁展开外交,联合盟国力量,争取中立国支持;运用经济手段,对敌国进行制裁封锁;发动舆论攻势,美化自身,诋毁对手;展开军事行动,调兵遣将,造成大兵压境之势;通过新闻媒介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渲染其自身武器装备的威力,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

三、灵活运用心理战的特点,谋求战争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现代战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与发展,心理战在未来的竞争对抗中将更加丰富多彩,它可以是:①政治分化。现代战争中,充分利用对方不同的政治力量、派别以及民众间的矛盾,是削弱对手力量的重要方式。②经济诱压。经济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一国民众的心理态势,甚至影响一国的政局走向,因此动摇其经济基础也成为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③外交封锁。在现代战争开始之前,运用各种手段,为己方争取同伴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孤立对手,从而达到外交封锁的目的。④武力威慑。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向敌方表明我动用武力的决心,使之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影响战争的决策。

在进行心理进攻的同时,还应注重增强己方的心理防御能力,“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采取防范措施,缩小对手心理渗透范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加强平时引导,弘扬民族气节,培养敢打敢拼和不畏牺牲的精神,维护内部的高度团结统一;严格控制各种媒体的渗透,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清除对手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建立起一道强大的心理防线。

总之,新军事变革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战争既是兵力、武器的对抗,更是心理的角逐,作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战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作战样式,可直接达成战略需要。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其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内涵将更加丰富,外延将更加拓展,借鉴、运用孙子思想,遏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在战争不可避免时,努力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战争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7

一、对《园冶》借景思想的认识

计成于首篇“兴造论”中提出“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而“借”字在整部《园冶》中提及了19次之多, 可见其重要性。文中对借景的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晴峦耸秀, 绀宇凌空;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不分町畽, 尽为烟景, 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所谓借, 不论是由此及彼, 由内到外, 要能借得巧而得体, 还得下一番屏俗收嘉的剪裁功夫。

借景是我国传统的园林手法之一, 它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将园外的景物就“借”到园内。这不仅可以在有限的场地下创造出无限的景观, 同时也不断地丰富观赏的内容, 可谓事半功倍。

借景的分类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几类: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 例如靠水的园林, 在水边眺望水面和远处的岛屿;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等;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 俯瞰园外的景物;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 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等。

园林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和谐相处, 实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上共同的美感, 而“借景”恰恰满足了这些要求。它的景色是都是取自自然之景, 能够最大程度的将两个或是多个景色融合在一起, 表现自然之神韵、自然之美。同时它还可以结合人文历史, 将古代的人文故事、典故巧妙的融入现实的景色当中, 从更大程度上丰富了景观的内容。

二、中国传统园林借景手法的应用

在中国的不同尺度的园林和风景区中, 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如北京颐和园, 有一处“湖山真意”, 借了远处的西山和近处的玉泉山。傍晚落日时, 远望晚霞洒向山顶, 景色妙不可言。建于乾隆年间的妙高塔,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侧山峰上。这座砖石筑成的金刚宝座式塔, 由砖石堆砌为方形, 方形台的周围有护栏设置, 其四个角均坐落有小型的覆钵式塔, 中间为大型塔。大塔有两层塔座:下层塔座为方形座, 上层塔座的八角形石雕仰莲瓣承托覆钵式塔身。白色塔身上有三条金刚圈, 塔顶的十三天相轮承托着宝珠。此塔造型奇特, 堪为清代建筑艺术杰作。而倒映在昆明湖中的玉峰塔, 仿镇江金山妙高峰慈寿塔建。塔体的建造美轮美奂, 东有昆明湖, 西有香山红叶, 北边明皇陵宫绿墙, 景色可谓美不胜收 (如图1) 。

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 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 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登上宜两亭, 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 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 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 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 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 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但如果我们把“借景”单纯地理解为扩大视野, 囊括周遭景物便过于肤浅了。传统园林中对于应时而借的手法更是富有自然情趣, 并渗入诗的意境和水墨山水画的情趣。在网师园中的彩霞池西面的月到风来亭就西岸的水面而建, 被水环绕, 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 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 庭户开时月正圆”。月到风来亭最有情趣之处在于临风赏月, 表达了园主人至高至雅的情趣。

三、现代景观设计的借景应用

借景这一造园手法的应用, 已经大大突破了仅仅是景观层面的理解。事实上, 即便是西方的一些现代景观设计, 都运用了借景理论。

1. 泪珠公园

泪珠公园 (如图2) 坐落在Battery公园城, 是一个占地约73万m2的开放性公园。公园城位于曼哈顿下城区西南侧, 是一个多功能社区。泪珠公园的设计通过独特的地形、互动的喷泉、天然的石材以及密集的种植形成一个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的空间, 强烈的外形差异和精致的视觉效果,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阅读角, 人们同样可以欣赏到远处哈德逊河的风光。公园成功展示了应用天然材料造景的可能性, 同时也重新定义了都市自然游乐理念。除去分割空间、增加层次、提供庇护外, 石材也是对纽约州地质的隐喻和再诠释。

设计师通过近借, 将这个公园设立在社区高层建筑之内, 在公园内游客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绿意盎然, 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气息。同时在这个公园草坪的西侧有一块湿地, 虽然其面积不大, 但是草木葱茏、充满野趣, 这就是通过互借, 将湿地的自然景观置于公园当中。这不仅丰富了公园景色, 同时也增加了公园的趣味。此外设计师还为这个公园建造了一面冰水墙, 这是将纽约的基本地质融入到了景色当中, 让身处其中的游客能够立刻联想到纽约这座大都市。同样通过互借的理论, 设计师在泪珠公园中建造了一个儿童嬉戏玩闹的场地。这不仅能够让在此游戏的孩童感受到公园的美丽景色, 同时这些相互打闹的孩童也为公园的景色增加不少生趣。往南面看, 倾斜的滚球草通往冰水墙, 复杂的地形和蜿蜒的小路配合上周围的景色, 让公园的空间看起来变得更大了。

2. 哈佛大学唐纳喷泉

唐纳喷泉 (如图3) 是彼得沃克1984年设计的作品, 位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人行道路交叉口处, 由159块花岗岩不规则排列组成直径约为18.3 m的圆形石阵, 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圆形石阵跨越草地和混凝土道路, 包围着两棵已有的树木。石身部分埋于地下, 像顺势蔓延到草地中, 仿佛是从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喷泉不仅通过与哈弗校园互借景观, 丰富了自身的景观特色, 同时也融入到了哈弗的校园当中, 使之浑然一体。159块花岗岩采自于20世纪初期的农场, 设计者巧妙的将人文历史融入到了景观当中, 唤起对英格兰拓荒者的记忆。石阵中心处没有水池, 石头更加密集, 有32个喷嘴。

随着春、夏、秋三季的轮流交替, 水雾像云一样在石上舞蹈, 模糊了石头的边界, 设计师用应时借景的原理将唐纳喷泉的景观变得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白天阳光的反射令水雾产生彩虹, 晚上水雾在灯光的控制下发出神秘的光。冬天当水雾冻结时, 利用建筑的供热系统喷雾。当喷泉完全静止时, 则成为白。

雪优雅表演的舞台。喷泉为雾喷泉, 池中腾起的水雾覆盖柏油路、草坪和树木。水雾从32个喷管中喷出, 使校园更加添奇幻色彩。整个喷泉优雅独特为来往行人和学生增添了富有动态的景观, 同时哈佛校园中的美丽景色也为这座喷泉增色不少。它们相互融合, 可谓已经成为了此地旅游的必经之地。

四、园冶借景思想的现代运用手法

随着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在现代园林中借自然之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即便是郊野公园也很难保证完整的自然天际线。林立的住宅和城市开发使得周边环境相当局促, 借景手法的应用变得十分有限, 难道借景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中就无用武之地了吗?那种风花雪月的情怀是不是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了呢?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现代景观设计并没有拘泥于对借景的理解, 而是充分挖掘了借景手法的精髓, 恰当地利用了场地特有的一切优势, 形成了富有场地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上述两个实例都充分拓展运用了借景手法的内涵, 并通过现代的设计形式予以体现。因此不将借景局限于景, 而是从对自然的认知观念、对场地的悉心解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即将成为借景思想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摘要:本文通过对园冶借景手法的探讨, 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通过案例论证了园冶理论在当今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 并就借景方面提出了未来继承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园冶,借景,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纯青.刘新宇.浅析《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 (下册) [C].2011.

[2]王立科.唐纳喷泉景观设计解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8

那么, 如何加强学生学习心理指导, 形成、保持与发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心理”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并结合新课程理念, 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心理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入手, 开展学习心理指导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变换教学形式, 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 使学生的兴趣与日俱增。兴趣不是天生的, 是靠后天启发、诱导和培养的。对学生要讲清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对升学、对未来生活、对将来事业以及对国家人民方面的重要性, 将远景和近景效益进行客观分析, 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 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趣、有味、有奇、有感。

二、培养优良的道德情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感的培养。首先, 中学阶段是道德成熟的时期, 抓住成熟前道德感的培养, 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对任何事物的态度, 都以党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前提, 凡是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就产生肯定的情感, 否则就产生否定的情感。在道德的培养中应该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应该发挥榜样的感染力, 即首先在道德情操上要起表率作用, 这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 是理智的培养, 人们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烈、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 理智感也就越深厚。中学生理智感主要是指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求知欲表现在学习活动上, 是指对学习的兴趣、对疑难问题的好奇心和追求解决问题的体验等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 培养学生广泛而深厚的学习兴趣, 为探求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是美感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 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情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信、行等几个因素组成的, 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公民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应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得以和谐统一的培养和发展。

三、重视坚强的意志锻炼

意志是磨炼出来的。学习是艰苦的劳动,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学不好的。我采取在学生前进道路上设置一个又一个障碍的方法让学生去跨越, 使学生每跨越一个障碍就受到一次磨炼, 体验一次人生, 感悟一次人生。当然, 对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来说, 自我锻炼更为重要。让学生采取多种办法进行自我锻炼, 如树立自我效仿的学习榜样, 伟大人物、英雄模范人物等典型形象, 科学家苦战攻关献身祖国的实例, 都可以成为学生自己学习效仿的榜样, 可以促进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

四、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 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我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讨论、分析、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有效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紧密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 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 因人指导。特别是已经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 以及不能适应现代学习模式的学生, 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

五、进行智力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

1. 培养观察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 只有这样才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会观察的技能。

2. 培养记忆力。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这是增强记忆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排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刺激, 使他们不分心, 以便能够准确地听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 这是保证记忆的基础。其次, 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内容, 对记忆内容理解越深刻, 思维活动越积极, 则记忆效果越显著。如果对内容没有深刻理解, 只靠死记硬背, 记忆就很吃力, 并且遗忘也很快。第三, 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和分析事物的异同, 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识记的发展, 而且也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如通过图表或从外延上弄清意识、认识、理论、科学、真理之间的关系, 那么这五个概念就容易记了。第四, 提高记忆效果。要记忆的材料很多, 可采取分类、分段、拟定小标题等方法, 这样就能使所记的内容重点突出, 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3. 培养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学生的头脑。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才可能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 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看问题, 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 客观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看问题而不是主观教条地看问题。其次, 要注意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协调发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从众多的个别事实中归纳出一般的法则, 还必须注意通过练习或解决问题的实践, 将原理和法则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 以检验认识的可能性, 并加深和巩固已有的认识。第三,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打开想像的大门。想像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 在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还会怎么样呢”, 大胆探索, 发展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逐步打开他们想像力的大门,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总之, 在实施新课标, 开展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 深入钻研新教材,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 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 使学生学习思品课具有“优势心理”, 处处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达到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树生.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9

捷克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封建制度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他对宗教神学的信仰和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尊崇共同反映在其思想中,使他的自然观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认为,神创造了大自然并使其和谐发展。“秩序”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保证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心理好像“种子”一样,受自然秩序的支配,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和谐发展,教育活动才会迅捷、有效。因此,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要依据他们的自然本性,即天性和年龄特征,并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使儿童顺其自然地得到发展。从这一原则出发,夸美纽斯提出早期教育的主张和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循序渐进、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巩固知识等。此外,他还将学生年龄进行分期,据此提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对人的认识尚未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他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科学和片面的看法,但其中也包含不少合理因素。而集中体现他的这种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使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尖锐批判了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经验主义教育,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指出,封建性质的教育,按照传统和偏见,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强制儿童接受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同时,卢梭反对教会教育的“原罪”思想,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的。因此,他主张对儿童实施教育,应该热爱他们,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自由,顺应他们天性自由发展的规律。根据自己对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理解,卢梭将儿童的教育进行了阶段划分,并确定了各阶段的教育任务。他认为,通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就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摆脱了神学的桎梏,竭力倡导教育回归自然,虽然不乏偏激片面之处,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带有不科学的主观武断成分,但是对后来儿童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仍有可贵的启示意义。

卢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John Heim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在教育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活动中,继承并发展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裴斯塔洛齐认为人生来具有道德、智慧、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对儿童实施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力求在心理学基础上改革教育教学。他认为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并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逐渐进行,因此提出要素教育的理论。他确定了体育、德育、智育的最简单要素。其中,对智育的要素作了重点探讨,确定了事物的基本要素为形状、数目、名称,认识事物首先需要经过自然观察,感知数、形、名三要素,获得“感觉印象”,然后发展成“确定的印象”,再转变成“清晰的印象”,最后上升为“明确的概念”。对这个过程,裴斯塔洛齐认为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

裴斯塔洛齐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教育问题,探索教学方法,开始把教育理论置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探讨,他的教学方法理论显然比卢梭的认识细致。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实验缺乏精确性,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真正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论证教育方法,考察教育规律,是由其后的赫尔巴特等人进行的。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并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教育、教学系统,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他将事物呈现于人的感官留在意识中的印象称为“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中所包含的观念转化为学生意识中表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传授知识、形成表象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支柱。兴趣是在旧有表象群类化新表象时产生的。

赫尔巴特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示了教育内部规律,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把心理活动简单化、机械化,而且忽视了心理活动所依赖的外部客观现实和人的生理基础,只把它视作单纯的观念活动。加之赫尔巴特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使其建立在观念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学并不能算作是他所称的“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及问世,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美国本能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把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运用到心理学上,用生物进化的规律解释人的心理发展,认为儿童心理内容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的心理机能不断生长、发展及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过程。以本能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基础,杜威提出的教育学说认为:教育的本质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的改组。在这种认识指导下,杜威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发展,这就需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本能的能力和主动性,即“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能的生长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展开的,学校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应该像一个小型社会,即“学校即社会”;经验是世界的基础,要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从而不断获取经验。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以儿童亲自获取经验为基础来考虑,即“从做中学”。

本能论心理学是生物化的心理学,以此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虽然存在不少缺陷,但是仍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发展。如,“儿童中心”论一反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的做法,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这既继承了早期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又因为注重儿童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的主张而超越了早期自然教育理论。杜威关于教育即经验的改组的认识对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心理建构学说也不无启示。

当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提出:教育科学产生于儿童心理学。他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解决“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无数难题”。在坚持生理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研究,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重点探讨儿童智慧发展的规律。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操作”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结构的机制和模式包括适应与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与自我调节、认知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把发生认识论运用到教育学中,皮亚杰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如:按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把发展儿童智力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等。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

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也受到许多批评,但对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强大的,特别是对学前和小学教育有深远影响。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10

1 近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1.1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

1.1.1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内容及社会背景

1840年, 鸦片战争的炮声打开了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2]。甲午战争惨败以后, 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 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自己的统治政权。把教育作为“救亡求存”、“富国强兵”的手段, 体育成为“救亡图存”的工具。1903年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使近代体育体制得以在中国逐步确立, 近代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普遍的实施。国家以政策的形式肯定了军国民教育之尚武的重要性, 军国民教育的体育思想得到了政府的确立。

1.1.2 军国民教育思想时期课程设置及其实践影响

在1906年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析》中, 明确指出:“凡中小学堂教科书, 必寓军国民主义”、“体操一科, 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智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养威重, 以造成完全之人格”[3]。可见, 军国民教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以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为主要内容强调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人精神的培养, 从而达到健身以卫的目的。由于该思想深深植根于国家危难的社会现实, 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所以一经提出就被社会及统治阶级所接受, 成为当时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1.2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2.1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及社会背景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强调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 运动要注意适应生理和心里的需要, 反对形式化的体操, 提倡自然的体育运动, 主张从儿童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发展”出发。我国自然体育思想来自美国, 当时的政府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作为当时的一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育思想。并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体制日趋完善。在国民统治的22年中, 一直占主导地位。

1.2.2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期课程设置及实践影响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目标多样化, 反映在发展学生身心上。在体育内容的设置上包括发达身体, 谋全体的正常发育;发展运动能力, 培养以运动为娱乐的习惯;培养诸多方面的个人品德和团体精神三个方面。使学校体育内容由原来的单调、枯燥和较为局限的状态向丰富、活跃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 因“儿童中心论”衍生了“放羊式”教学, 抹杀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否定了学校体育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过分的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 忽视了增强学生体质这个主要目的和功能

2 现代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封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 我国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全盘苏化阶段:该阶段全盘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模式, 把以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二是多元化格局:此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 先后出现了“体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

2.1 全盘苏化阶段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影响

全盘苏化阶段的教育思想, 即运动技能教育思想, 是指在体育教育之中, 以学习运动技术, 掌握运动能力为主导的一种指导思想。中国学校体育的技能教育思想主要是受原苏联传统教学理论中重知识技能传授思想的影响。教学项目上以竞技项目为主;内容上要求系统化;组织、评判标准上要求规范化、统一化;强调教师的教法, 突出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机械模仿为特点的“传习式”教学模式。这有利于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但是, 由于过分偏重运动技术教学, 忽视了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效果及学生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多元化格局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影响

(1) “体质教育”思想是针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而提出, 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 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为目的。体质教育思想下的体育教学是以“达标”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测验课、练习课为主导, 导致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评价体质的科学指标和手段, 忽视学生心理, 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2) 终生体育思想是指体育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一种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具体操作过程中,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的“三基”与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终生体育教育思想下的学校体育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锻炼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涯, 强化终身体育观念。 (3) 快乐体育思想是指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体验运动过程中的乐趣, 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快乐体育思想以情感教学入手, 强调乐学、好学, 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4) 以“健康第一”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在健身中的学习兴趣、情感转移、主动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现了以“社会适应、生理、心理”的三维健康观, 加大了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将课程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划分各领域的水平目标, 使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具操作性。由此,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之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对体育教育目标产生深刻影响, 而且对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有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3 结语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思想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基础上, 从萌芽期到发展期以至成熟期, 无不体现着社会需求与主体需求因素的影响, 体现着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与体育的制约, 并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与体育的目标服务。在学校体育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 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教育思想, 它们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学校体育产生影响。但是, 作为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唯一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 有着不同的学校体育思想, 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面考虑体育思想形成的综合因素, 以确定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思维, 为今后提出适合的学校体育思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细谦.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J].广东体育学报, 2000, 20 (5) :139-143.

[2]筹议海防折, 李文忠全书.“奏稿”第24卷.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223.

[4]苏竞纯.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1-33.

[5]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李一平.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进历程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7, 5 (2) :162-165.

现代心理学思想指导 篇11

一、关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简要概述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教授与被教授的模式,其主要提倡平等的观念,打破了以往教师将教学完全把握住,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控制学习行为方法。即以“去中心”作为教学理论,其教学模式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1]平等交流“对话”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理解以及尊重的和谐教学氛围被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同时,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同样对于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视。该思想提倡将在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其引入,这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该专业,主动探究其深意。与此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这不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后现代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对其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考试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统一定义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独特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以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不同的评价尺度对学生的特点予以总结,通过针对性的评价,让其感受平等性的关注。在这样的指导下,最大限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从全方位提高学生了解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强烈。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一)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

从以往的教学模式来看,其教学法多半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此方法虽然明确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汉语言文学学习难度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且理解不够透彻。此外,其教学法灵活性存在较大程度的缺乏,且实用性也不高。[2]因为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教学是老师对课堂节奏、内容等予以掌控,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下的被动学习,研究发现,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效果较差。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多,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艺术性强,学生难以识记,从而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并予以综合性考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结合教学计划的同时,从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辅助应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在较好地增强学生吸收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中小说、诗词、散文以及曲赋等占多数,这类文学内容的专业性强,就传统的以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无法对其内容予以深刻的解析。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将开放与互动作为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其通过以“对话”为要点,在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回答中交流互动,建立平等对话的教学。因问答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其说出对该类问题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补充,对问题进行深化。这样一问一答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教学模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结语

后现代教育思想是教改后新形成的教育思想,该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教育,以学生的人性化以及个性化作为中心思想,同时以对话式教育方式与提问式教育方式作为提倡点,主旨是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以便学习质量的提高。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突破传统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限制性,进而可以更好地把我国优秀的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汉语言文学是最能体现其意义的,该专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传播。本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为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12(2):77.

上一篇:宫外孕临床治疗方法下一篇:穿刺血肿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