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思想

2024-07-21

现代科技思想(精选12篇)

现代科技思想 篇1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法家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 其中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提出以法治国的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 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法家推崇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法治, 二者在本质、目的和主要方法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法家,韩非子,法治思想

一、引言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当属韩非子。以他为代表的法家所推崇的法治思想,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并不相同。笔者将主要从韩非子的理论主张为切入点, 探讨法家的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区别。

二、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为何尚法?

韩非子提出“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立于宫府, 而布之于百姓也”, 他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 让官府来具体实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法家认为, 法是道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 是治天下的根本原则, 可以制定行为规范, 界定每个人的地位和职责, 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 他不信任社会道德秩序, 提出“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治强生于法, 弱乱生于恶”, 认为只有严刑峻法才能有效地管理民众, 维持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

2、如何法治?

在立法方面, 法家的“法”来源于君主的意志, 君主是最高的立法者, 君主掌握恶劣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的立法权, 权力大大加强。君主所立之法, 必须要合乎人心, 顺应民性并且合乎实际, 强调立法需要“观国政, 料事务, 察民俗”做到“法可立而治可行”。韩非还主张法律要详明, 事无巨细, 皆有法式, 使各方面都要“服之以法”;

在执法方面, 法家主张“发矢中的, 赏罚当符”。韩非说“奉法者强, 则国强;奉法者弱, 则国弱”。他主张依法办事, 而反对“妄怒”和感情用事, 反对凭个人的好恶动用刑罚。他还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全体臣民是平等的, 让官与老百姓在法律面前平等, 这就使这种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开性和普遍适用性。

3、法﹑术﹑势的循环互补

术是君主运用权谋技巧来控驭臣下的方法, 势是指君主应有的尊崇的权位和强大的威势。法﹑术﹑势互相需要, 相互不足, 是循环互补的关系。将三者统一起来使用, 使其相互补足, 称为一套完整的统治方法。法, 术, 势在赏罚﹑刑名上是一致的, 法制讲赏罚, 术治也靠赏罚作后盾, 势治追求的二柄就是赏罚;术治讲形名, 势治所依据的定分, 其实就是形名。冯友兰先生所谓“韩非以为法术势三者, 皆帝王之具”, 也就是说, 法术势都是君主的统治手段, 为君主的专权服务。

三、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

法家的法治理论尽管提出了富有见地的主张, 但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1、古代法家的法治理论是从强化

君主统治秩序的角度来讨论治国之术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是君主以法来治民, 胜民, 弱民, 他不重视且不可能做到用法来有效约束君主的权力。韩非的法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以君为主”, 君权的存在被当作不加质疑的前提, 其法治思想体系完全是为君权服务而展开的, 实际上落到实处的还是权大于法, 法律纯粹是君主手中任意挥舞的权杖。而现代法治则与民主制度相联系, 它是为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并确保相应的民主制度服务的。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法律是社会的最为基本的规范,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任何社会成员都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政府也不例外, 它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2、法家的法治究其实质是人治,

所以人大于法, 权大于法, 人在法上, 法在人下。它虽也讲“刑无等级”, 但此种“无等级”与现代法治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截然不同的, 它之上还存在着“圣人”“明王”, 他们是法律之外的生法者。它注重的是民众对君主的服从义务, 这只是除君主之外的平等。与法家的法治思想根本不同的是:现代法治注重的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包括全体公民的人格尊严的平等, 它从形式上破除了等级特权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3、法家的法主要是刑法, 是镇压

制裁之法, 使君主用以威慑和镇压人民的工具, 人民被要求毫无保留地牺牲自己的一切, 无私奉献给国家, 没有任何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充其量, “这种法治是一种运用法律实现的人治。”而现代法治则以保护调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为基本精神, 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人, 要实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四、结束语

法家的法治思想内容丰富, 系统深刻, 我们研究时应该结合时代环境, 掌握总体联系, 把具体主张置于思想体系和历史进程中去评价, 才有利于对法家法治思想的内在原理和科学意义作出中肯的评价, 从而为现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历史的养料。

参考文献

[1] (战国) 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1] (战国) 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蒋重跃:《韩非子的政治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丁小萍:《中国古代政治智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88·[4]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88·

现代科技思想 篇2

热爱本职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各项制度,管理好软件、资料,能够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下载资料,懂得远程教育工作中,管理员“管理、操作、辅导、指导”的岗位职责。协助村上搞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下载,按时播放实用的视频资料。能够按时开展远教研究,组织、总结电教经验。

总体来说,要全面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现代远程教育操作基础知识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协管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做到常培训,常提高,才能适应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需求,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地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服务,实现我村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贯彻现代远程教育各项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各项工作计划。积极配合乡、学校做好八杜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

诺斯替思想和现代 篇3

诺斯替派(Gnosticism)原来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一个秘传宗教,基督教产生后,成为其中一个教派。在公元三百二十五年,罗马皇帝君士旦丁召开尼西亚教会会议,目的是建立一门统治罗马帝国的神学体系。参加这场会议的人多为讲希腊语的主教,甚至讲拉丁语的罗马城主教也没有出席。会议后,不少基督教异议分子被放逐,他们的经典被搜集焚掉,诺斯替派也在这时受到迫害。罗马皇帝基督徒狄奥多西一世(他曾是军人)在公元三百八十九年进一步下令焚烧亚力山大城图书馆,共烧掉七十万卷经典与其他文物。据推测,现在这部诺斯替派经典就是在狄奥多西一世焚书时由僧侣秘密收藏下来的。现在,这部经典已在一九七八年全部译成英文出版(J.M.罗宾逊编,哈帕和罗出版社出版)。

自从亚力山大帝征服了中东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开始东移西走,散布在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地区。从巴比伦至迦太基,差不多每一个城市都有犹太人的足迹。在希腊文化熏陶下,犹太人接受了希腊的语言和他们的宇宙神的观念,这对诺斯替派有很深的影响。

诺斯替派的学说基础是颠倒式的柏拉图哲学。他们和基督派一样,奉耶稣为导师,尊重耶稣的话,发展他的学说,视之为超越时间、空间和历史的二元心理学。他们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皆藏着自由的火点。这个概念曾给摩尼教很深的影响,而摩尼教曾传至中国。诺斯替派的僧侣生活、风俗还带有佛教的色彩。他们认为,蛇神代表一个智者,象征这种人生观是一“蛇咬尾”符号(见上页题头插画),认为人类历史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诺斯替派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人:物质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和讲精神者。有些诺斯替派认为耶稣并未有死,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只不过是一幻象,这样的学说通称为幻影说,这影响伊斯兰教思想甚重。诺斯替派女人的地位很高,耶和华的母亲是智慧女神苏菲,她给劣神的诞生是一个错误。耶稣在生时极为尊重玛德尔琳,并常常吻她,告诉其他门徒好好地待她,因此众门徒很妒忌她。

有关诺斯替派学说的记录都是它的敌人(如圣爱利纳斯[St.Irenaeus,一二五——二○二年]等人)传下来的。西方研究这一门宗教的学者认为那些经典居然可以被发现,是上帝所特别留下来的。加上西方社会中,人们感到精神上的威胁,一直在寻求一个心灵的避难所。在这种背景下,诺斯替经典的发现风靡了西方几十年。

诺斯替派的教师,有名的是异端神学家马西昂(Marcion),他活动在一四四年左右。还有如华伦提诺斯(Valentinus),生卒不详,活动在一四0年至一六0年;巴斯列德(Basilides),活动在一三0年左右。这些人后来都被基督教正统派视为坏蛋,以致被消灭。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理论散布在西方思想内,影响后世甚巨。受影响的主要的有英国僧人炼金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一二一四——一二九四年);诗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一七五七——一八二七年)。他们的作品皆含着深沉的诺斯替概念。据近代大不列颠女学者弗南斯·耶茨(Fra-nces Yates)说,文艺复兴乃汉密脱科学与诺斯替教的复活,看来是颇有根据的。

近代学者属于诺斯替派思想一路的还有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德国文学家海塞(H.Hesse)、德国宗教学者汉斯·乔纳斯(Hans Jonas)、德国解释学神学家布尔特曼(R.Bultmann)和法国左派女哲学家魏尔(Simone Weil)。波兰哲学家柯拉科夫斯基(L.Kolakowski)认为马克思思想也是来自诺斯替宗教,并且认为这是一历史上的普洛米休士情结产生的悲剧之重演。

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同诺斯替派有密切关系。两者有下述共同点:一、均无教条,并均注重灵力。二、以“人”为主体,并反对集团下意识行为。三、均反对群众公认的现实,而强调个人内在的事实。四、看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实存的事物,如个人的内在变化,以迎合那内在的真实。均注重真实性的生活。五、皆有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虽然他们不否定事物的存在,但真实的存在是内在的“自有”。

西方的哲学自从苏格拉底之后,都注重物质主义,将存在的主体(人)渐渐疏忽,终至抛弃。乌托邦思想、达尔文主义都是向外的(extraverted)。近代以生产为目标的机器时代,也慢慢地取人而代之。换言之,将“人”吞噬了。同时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又渐渐的脱离了各种学科;科技成了人崇拜的偶像,终而产生了异化的苦恼。而且这种苦恼与日益增,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存在于世界上的事事物物,越来越复杂,人的精神也越来越无法负荷,更无法加以纾解。存在主义和诺斯替教思想的核心都在追求真实的创造性。

从神学观点看,受诺斯替派影响大的有克尔凯戈尔(一八一三——一八五五)。这位丹麦的神学家是反对黑格尔的国家主义和清教主义的健将,也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之一。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亚伯拉罕受神的委托之后,杀子献给神的故事,由是不知不觉接受诺斯替教思想,并深受影响。他指控上帝为劣神,咱们有权选择而不应被囿在“不是……就是……”的范围内,劣神带头领导我们杀死自己的儿子而且把他奉献给神!在那一刹那之间,亚伯拉罕告诉他的儿子说:“我儿必不害怕,因为那是神所规定的”。如此荒唐的安慰,已将哲学、神学、道德一概委弃道旁了。因之,惟有“咱们”的断定才是实事求是的最佳方法。在这恐怖与忿怒的状况下,亚伯拉罕只有走向黑暗、绝望一途。但也惟有在黑暗中,他才看到光明。那是神的上帝给他的光亮。克氏认为如此的个人主义,方可保持咱们的生活、道德和自由,才是真实的。

克尔凯戈尔的心理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真实的。克氏否定逻辑的理论,也反对法国伏尔泰的理论。上帝是真理么?法国大革命之后,启蒙主义抬头,于是一步步的迈向今天的高科技。人类现在处于星球大战的危机中,不也在无形之中成了魔鬼的工具了吗?那么,克尔凯戈尔的反叛则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虔诚基督徒了。

诺斯替思想和对犹太宗教的不满而视耶和华为劣神的思想早已传至欧洲。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它们无法表达而被压在欧洲人的潜意识内。正如荣格所说,上帝是在下意识的仓库内。很多西方人经常以百战不挠以及卧薪尝胆的精神来应付生活对他们的挑战。不少人永不放弃他们的追求,更不言投降,其苦行僧般的精神,实际上来自诺斯替思想。

现代科技思想 篇4

前现代范式是自古希腊文明开始并得以发展完善的,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体现前现代秩序便是“道德品质是一种中庸,居于两种恶性之间,一种是过多,一种是过少。之所以如此是德性指向中部”。从这位古希腊文明杰出代表的话里我们可以窥探出前现代的含义———它强调一种平衡、均匀、完美,这一点恰好和儒家思想不谋而合。虽然工业化发展迅速,让现代文明得以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本身的思想根源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充斥着现代文明和号召推进后现代文明的今天,前现代思想仍然有它的一席之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着一种迷茫和混乱,在自身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和消化的前提下,过于猛烈推进效率至上的现代主义课程观,抹去了人文主义的厚重感。而在后现代文明尚未明确,甚至还和现行的素质教育有所冲突时,现代主义教育观受到来自前现代和后现代双方的冲击,它们都有合理性,也都存在不合理性,所以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后现代课程思想与现代课程的对立与融合

1. 后现代主义

从思维方式的变革来看,“后现代主义”主要指一种发散性、多维化、逆向性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线性思维方式不同,它更强调不确定性、不连续性、质疑性,去否定性和去中心化。如果拥有信念,那么拥有的信念应以怀疑性而非确定性为基础。无论做什么,在作出行动前甚至在做行动时都要怀疑做的可能是错误。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万物也不具备确定性。一切都建立在怀疑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随时可能被推翻而从头再来。绝对的正确也是不存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的普遍性、确定性、准确性、正确性,在后现代领域中都是无法被感知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下做的特殊决定。我们希望它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确定它是否会一直正确下去,只能说在当时当地是合理的,而未来的一切却无法预知。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来说,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是恐惧。如果说一切都不再确定,一切都无法预知,也不存在绝对性的真理,那么我们之前建立起的所谓的理性世界随时都将会推翻。

2. 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想而来,它不同于现代教育观强调着科学实证主义、理性主义、线性因果这样的思维模式,教育目的也是试图追求一种具有确定性的量化结果。后现代教育观不认为目的能够以具体的、量化的结果表示,它认为“目的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通过后现代教育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的表达形式、内容和现代主义教育家大相径庭,很多后现代教育家以诗歌、童话、隐喻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因为这类文体不同于议论或叙述,它们是开放式的,具有启发性的,只有通过此类形式才能让教育目的保持下去,而逻辑性、精确性话语是封闭的、呆滞的,不具有生命力的。因此,以此为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后现代课程中就应该具备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去中心化等。只有这样的课程观才能符合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思想,在此课程观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未来那种不确定的世界。

3. 对立与融合:合理与不合理的交融

在多尔的《课程愿景》一书中,不乏将现代主义称作幽灵的说法。泰勒模式、斯金纳程序、布卢姆目标在后现代者眼里都是幽灵,因为它们是理性主义与精确性的产物。后现代主义者视察目前的教育系统之后,认为这些幽灵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遍布在整个教育系统之中。像实验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以及各种分支的教育学正在逐渐蚕食真正的教育,将教育划分为一块一块,使其“支离破碎”。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把控着目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现代主义的教育生怕一旦放松了控制的弦,整个教育体系就会崩塌,尤其是在课程领域,丝毫不敢掺杂除现代主义外的思想。客观来看,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另一方面,在教育目的上,现代主义很容易忽视真正的内在目的,也就是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多尔也认为现代主义思想的运作以确定性、封闭性和非转变性的框架为前提。因此,尽管现代主义在大机器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却无法有效地处理人的发展、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追求极致的精确性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却没有跳出来看看这样做是否正确。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指导不能够为人类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因此与后现代思想的相遇将成为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契机。

后现代教育的观点是对现代教育存在问题的正视与抨击,后现代教育针对目前教育过于工具理性化,一切教育任务、教育过程的背后都有功利性目的,且课程分科过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会自我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概念和知识,整体意识不强,缺乏逻辑推理与思辨精神。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一味地鼓吹后现代主义理论,其不良结果也显而易见。

首先,后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这样无形中就是反对学科的存在,要求消解学科之间的界限直至完全融合。他们认为现有学科教材体系已经很难容纳无限膨胀的知识,如果仍是延续以往科学知识的分科体系,将只能学到片面的、碎片化的知识,而无法整合起来。认识到知识的爆炸性从而改革课程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一想法敏锐地把握了目前信息社会的发展动向,也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以此为依据要求取消学科甚至不同类别知识的边界是需要商榷的。

其次,后现代教育强调过程,不允许预设价值和目标的存在。这一点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允许教育目的明确化、确定化是很难推行的。现代教育的确存在在教育目的设置方面忽略了“人”,也就是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状况,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要求彻底抛弃预设价值观。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失控,也就是教育的无效化。

由于现代主义教育发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它的理念在不断地扩充和巩固,并广为传播和接受。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而后现代教育观在此时跳出来也是时势使然。当然由于它本身不如现代主义教育观成熟,它的局限也更为明显。如除了上述,还有认同不确定性的知识观消解了一切真理,这很容易滑向虚无主义并导致最终信仰的缺失等。所以说,不是学科的划分就是错误的,而是要思考如何设置学科或者分配学科的比例最为恰当是关键;不是要讨论教育无目的是对是错,教育重在过程不要结果这样的说法也是因时因地而对错不同的。在现代主义教育势头正劲,而后现代主义教育也言之有理的情况下,坚持‘绝对运动’和‘绝对静止’都会有片面性,因此,以自身的教育状况采纳不同教育观才是明智之选。

二、前现代课程与现代课程的矛盾与冲突

1. 前现代文化教育观

前现代文化于我们而言就是传统文化,前现代教育就是人文主义为主的教育观,它充斥着融合的氛围。古人喜用“是……也是……也是……”的句式来表达观点,这是一种对多种属性认同的全局式的观点,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特征。反观西方,古希腊时期则注重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观:真、善、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它们三者也是不可分的。从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前现代的教育理念重视整体性、均衡性、对称性,并且求知、求真、求美。古人学术思想的表达往往采用“隐喻”“叙述”“例示”等方式,而不是思辨“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前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具备系统的、明确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的知识状况和古人所持的学术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前现代思想目前来看并没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大,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2. 前现代课程教育的缺失

我们经历了前现代,处于现代,又开始受后现代影响。尽管历史久远,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遗忘前现代的文化观和教育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历史环境影响,我国没有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而如果连仅存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消亡,我们国家的前途是令人堪忧的。因为一个抛弃自己文化放弃自己根源的人是没有办法立足于世界的。

我们现行的教育基本上是民国时期确定下来的科目再加以丰富,纯科学科目基本都在,与我们本身文化息息相关的目前只剩下语文一科。我们并不缺资源,但是这一方面的教育却越来越差,应该说在一开始没有把这个点作为关注点。毕竟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太多太多,所以在一开始教育得以呼吸外来的新鲜空气时就潜意识地将传统暂时搁置一边甚至是持抵触怨愤的态度。而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把学校也变得像工厂一样生产学生。数学、物理、化学,这样学之有用且见效迅速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最经典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传统文学这样的人文主义学科底蕴深厚,且学习起来费时费力,在短期内只能作积累之用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趋势。更可怕的,因为环境的影响,国学方面的大师越来越少了。由于传统文化在目前课程体系中的缺失,不少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尽最大的可能让文化在教育活动中传递下去,所以目前的课程现状就是前现代与后现代共同影响的现代课程的变革。

3. 如何看待前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

现代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矛盾简单说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因为很多经典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如果想让具有正能量的传统文化嵌入现代教育之中是完全可行的,二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对立。所以想要二者兼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和生活取向,一定要让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一种形式或者仪式的概念。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虽有明显差别却又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看上去前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所有思想的融会贯通,一个字“合”,而现代教育正好和它相反,是“分”,但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却是相互渗透的。前现代文化教育追求真善美,力求平和之美的目的是去除现代教育中浮躁和寡薄之气所需要的。只有处于低层次的教育观才会不自觉地将二者分开,要想真正地做好教育,不仅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对立,更要调和矛盾,毕竟根源性的东西是不能被抛弃的。

总而言之,我们要理性辩证地看待前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尝试构建三种观念和平共处的局面,这当然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愿景。现代教育的现状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不要固执地认为某种趋势或观念一定会永存,现代教育已亡论、后现代教育式微论这些观点都是过分看重了某种教育观。教育现状在发展,教育现状自然也会改变,教育终究会向它本该前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文明.后现代教育观与素质教育的契合与背离[J].当代教育科学,2010(8).

[2]王玲,周小虎.后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3]姚文放.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J].西方哲学研究,2011(4).

[4]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篇5

即墨市实验学校 八年级三班

组长:曲翔前 组员:孙仕昊、华军、张秋尧

指导教师:于伟昌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人们之间彼此隔膜,快节奏的生活更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环境不断恶化,干旱、洪涝交替肆虐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等许多环境问题不断显现。

在当今这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然而在两千年前,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还是荒昧的时候,儒家就已提出了超越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后对于现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或许会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中学生,学习儒家思想更会使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中国的文化。浅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

归纳结果:

一: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为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是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他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扩充恻隐之“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颜渊),明确本质是爱人。儒家本着“四海之内皆兄

心。孔子人的弟也”(《论语〃颜渊》)的仁爱精神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或困难境地者伸出援手,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值得大力弘扬,对于当代社会,这种仁爱思想显得更加尤为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隔膜,人情的冷漠等等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儒家的仁爱思想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学生,学会帮助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用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仁爱思想的体现

二:儒家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儒家思想中,有着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理念,比如现在国家积极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在当时就已经被儒家提出来了,下面一段话可以印证这一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上》)宋朝时的儒家又一位大师朱熹曾对这句话这样批注: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川林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樽节爱养之事也。“这里所说樽节爱养,即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物生长规律,才能取之不竭,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儒家没有把征服自然自然万物臵于同等的地一体;不是把自然万物看将人类的仁爱情感倾注于仁民,仁民而爱物”,说的视为己任,而是将人与位,看作是血肉相连的作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天地万物。所谓“亲亲而就是这个意思。

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以自己是实践去践行可持续发展,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热爱环境,这就是我们中学生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贡献。

三:儒家思想中的诚信: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以诚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品德,对于诚信,儒家也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比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阐述诚信的句子,比如: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儒家历来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之目。历来以“诚信”为立身、立业、立国之本,并且重视“诚信”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

在党的十四大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蓬勃展开,商业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诚信与商业看起来是矛盾的、是对立的,然而儒家思想中对于商业中的诚信又是怎样的认为的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儒家商业伦理主要的,是基础;利是义的派生物。没有义,成立。义是产生利的缘由,利是使民丰衣证,离开义,不可能实现利的丰实。

然而时代又毕竟转入技术文明带来的市场经济社会,时代既不可扭转,难道最基本的道德律条就可弃臵吗?

从古到今,儒家并没有排斥必要的经济活动;相反,儒家认为,越是复杂的经济活动,越要依靠信用来维系。否则,人类在机巧发明用尽后,最终毁掉的是自己。儒家虽然以义利之辨来区分君子小人,但从来就没有否定“利”的基本合理性,而是要人们以合符道德的途径、手段、方法去获取正当利益。在根本上,儒家要求一种较完美的境界:义利统一。实在不能统一,将取义弃利。

儒家诚信价值观衍生出的许多观点对当今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如儒家强调的“君子生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对当代中国企业商业伦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儒家思想中的“孝”: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重要地位。孔子曾对弟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孝道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

呢? 认为:义是利就难以足食的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而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恪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应该把家庭美德与家庭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以及家庭问题同国家的安定和谐等关系统一和一致起来,非常有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孝道,其实父母不需要你能给他们多少物质上的东西,其实如果你能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 聊聊天 他们就很满足了。父母最希望得到儿女的爱,就是常把他们挂在心间,多打打电话问候,常回家看看,多和他们聊聊天,和他们出去游玩,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总之,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心里有他们!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担心!

五:儒家思想中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史称“万世师表”的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见在思而不的明明

《论语〃为政》中,孔子说道:“学而不思则罔,学则殆”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将怎样学习阐述白白。只有既学习又思考才会学好,仅仅依靠思考或仅仅依靠学习都会使自己走人学习的误区。

在《论语》中,阐述如何学习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及时复习,对于学过的东西及时复习会有许多收获。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决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摒弃别人的短处,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会使自己更加完善。

孔子的这些有关学习方法的阐述,到了今天,对于我们的学习依然是适合的。如果能将这些学习方法付诸行动,我们会受益匪浅的。

心得体会: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刮了起了一股国学风,诸如《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日渐流行。电视上、报纸上关于国学的信息日益增多,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接连挂牌成立,国学热在当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悄然升温。

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日益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思考。不可否认,现代生活确实有许许多多的便利,有许许多多的科技。但同样的,现代生活诚信缺失,尔虞我诈,人们厌恶欺骗,可人们却在互相欺骗;现代生活人情淡漠,住在同一层楼住了两年彼此之间竟谁都不认识谁,看到小偷,人们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冷眼旁观;现代生活在带给我们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混浊的河水,愈发污浊的天空,不断升高的气温,越来越高的海平面……

面对这种境况,人们开始开始从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儒家的思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虽然儒家思想已经提出了两千多年,可是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儒家思想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它以它超前的眼光,睿智的思维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儒家从春秋末年创立,经过战国的勾心斗角,秦汉的荣辱浮沉,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以后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儒家思想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地走向成熟。

在国家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等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天儒家思想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在儒家思想中有一小部分是反映男尊女卑等的封建思想的,像“三纲五常”、“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等。所以学习儒家思想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价值 篇6

关键词:家族本位;父权;农耕;财产关系;个人主义;家族成员;集体

一:中国古代的家族本位思想

1. 产生原因:以自给自足农耕形式的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以团体为单位形式成为主导。家长权成为控制由自然血缘关系形成的整个家族集团的主导,家长权有权决定整个家族发展命脉,家族生产管理分配,以及家族各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同时也形成了各成员对家长权的高度尊崇与信仰,“家法”成为调整家族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主流,成为了中国最早期的法律渊源。

2. 核心内容:家族成员都以整个家族利益为核心,家族的荣辱兴衰代表着个人的荣辱。整个家族以父为中心,父拥有整个家族的至高权利。

二.家族本位思想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家族本位与国家本位的高度结合:中国古代封建统治以“礼,刑”为核心,而礼的精神原则为“亲亲,尊尊”。亲亲为亲近该亲近的人,亲亲父为首,全体家族成员以父为中心。尊尊为尊敬该尊敬的人,尊尊君为首,以君王为中心。家庭本位是国家本位的基础,全体家族成员团结一致,维护家族内部的稳定。家族本位是国家社会秩序的基础。

三.家族本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1.家族本位思想对现代立法的影响:在整个立法中已消除了家族本位思想的束缚,但由于整个历史传统的影响,家族本位思想还影响着现代的法律。家庭观念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这种土地经营的方式,以家族利益为主导,在家族利益的一致化下,个组成人员可在家族利益之下分割收益,可谓家族成员“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家庭承包经营制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各各家族成员形成一个集体整体享有土地利益,这是家族本位思想在土地制度上的体现。

2. 家庭本位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家族成员仍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家族的荣辱在家族成员心中仍占重要位置,家族成员仍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在家族成员心目中整个家族是个整体。

四.家族本位思想与个人主义的对比: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分别是中西传统文理文化的重要特征,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分别是孕育中西两种道德文明的摇篮。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思想导致的诸多差异:私有财产与集体财产和国家财产法律地位上的差异,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主流地位不同,以及在养老问题上现实和法律层面的不同处置。

1. 产生渊源:家族本位思想产生于农耕经济的环境下,而个人主义思想产生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

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农耕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性的经济。家族是整个农耕经济的基本单位,各家族成员之间缺少交流,整个家族形成严密的家族体系,由家族最高统治者——家长决定整个家族生产经营方案。古希腊各岛地产不同,各岛又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商品经济的流通便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方案。古希腊主要是依托海上贸易和对外殖民扩张,个人利益追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各成员为求满足自身生活发展的需求,个人主义思想成为了主导,这也为西方个人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财产关系上的差异:

家族本位思想下的财产关系:家族本位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家族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各家族财产以及各家族成员都归属于整个家族所有,各成员不享有私有财产,个人利益归属于家族利益。个人的生活所需由整个家族统一支配。

个人本位思想下的财产关系:古希腊罗马城邦对私有财产的重视奠定了西方个人本位的基础。在个人本位的主导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的保护,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3. 利益导向的差异:

家族本位思想:在家族本位思想的主导下,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家庭利益,集体利益。否定了个体的独立性,确定个体对集体的服从,集体对个体的包含思想。

个人本位思想: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了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鼓励个体独创性的发展,确定了个体利益第一的地位。各成员相互独立,平等发展,成员之间无归属,成员之间不能互负责任,责任互不牵连。

4. 家庭孝养与社会养老:

家族本位思想:家族本位思想贯穿始终,父慈子孝,子女赡养父母成为基本原则,提倡家庭关怀。社会养老机制并不健全,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族宗亲互相扶持。形成了以家庭孝养为基本形式之一的老龄道德关怀模式。

个人本位思想:由于对个人利益的肯定,私有财产的保护,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契约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家长权的绝对削弱,家族血缘关系弱化,养老不是家族义务,相应的社会关怀增加,社会养老机制的逐渐健全。

五.家族本位思想的利弊

家族本位的利处:1.重视血缘亲情。家族本位思想建立起个人利益服从家族利益,各成员共谋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模式。家族血脉相成,各成员合作团结,各成员分工明确,有利于家族和谐繁荣。2.有利于国家团结一致。家族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各家族内部团结,社会矛盾削弱。

家族本位的敝处:1.父权过大。父权过大限制了其他家族成员的思想,不利于整个家族的发展。2.导致男权主义。男女在家族中的不平等地位,使妇女失去了对人身自由权,更是对女性的一种压榨。3.不利于家族成员的创新和自我发展。家族成员受家族利益的限制,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所长。

六.家族本位思想的传承

家族本位思想仍然存留在中国人心中,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个人主义思想也逐渐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最后将达到家族本位与个人主义的完美结合。

总结:家族本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又将在新的社会世代传承,其中融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这一中国古代思想必将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法的“家族本位”与“国家本位” 完颜绍平(上海政法学院)

2.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价值简论曹德本陈飞

3. 家族本位和男权主——《大宅门》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评论刘红梅

4. 家族观念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吴燕

论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篇7

几乎每本历史书籍的大事年表中都记载着这一行字。

你可以崇拜他, 也可以批判他, 但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你不可能不认识他。历史长河, 大浪淘沙, 终见峥嵘。多少个平凡抑或不平凡的生命淡退出人们的记忆, 被历史抛弃。然而孔子, 两千多年前诞生的一个平凡的生命, 却至今被人铭记。孔子是智慧的, 他没有企图用石刻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 而却用另一把尖锐的凿子把他的思想深深镌刻在华夏民族的心中, 刻穿了几千年的岁月。

对于孔子, 我们记住了他的贡献, 祭奠了他的诞辰, 尊称他为圣人, 然而众所周知, 代表其最大价值的仍是他所创始的儒家思想。

从先秦百家争鸣中一支普通的流派, 到秦焚书坑儒法家称雄时的暂时消沉, 再到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接着北宋程朱理学备受争议的“存天理, 灭人欲”, 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儒批孔, 到现在儒学再热, 儒家思想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 起起落落, 却又一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不倒的道路。而在现代化的今天,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又何在呢?

首先, 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个华夏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 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识。

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也处处可见。它已经深深渗透在华夏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细胞之中。无论你在神州大地, 还是漂泊海外, 只要你身体里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脉, 那么至少在你心里某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 种着一棵儒家思想的根, 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 你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广泛的共识, 所以它也成为中国人民共融, 中华民族团结, 中国社会和谐的一种思想保证。

其次, 中国社会基本的道德体系标准大都源于儒家的道德思想, 因而儒家思想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识字的农民, 可能没听说过四书五经, 可以不会背一句论语, 甚至可以不知道孔子为何许人也, 什么叫“儒家”, 但是他不可能不知道孝顺长辈, 诚实守信, 仁义厚道。难道能说这些朴素的理论不是儒家思想吗?家庭需要伦理, 交际需要礼仪, 商场呼唤诚信, 社会需要秩序。家庭的和睦, 礼仪的运用, 买卖的畅通, 生活的规范。整个社会的种种行为, 都是由法律和道德来支撑和维护的。而对于很多生活琐事, 法律无法细管, 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道德来规范。而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更多时候源于继承下来的儒家思想。

一个在家中孝顺父母的人, 才能在社会中为他人献出爱心;一个对朋友忠诚重义的人, 才能在交往中对他人诚实守信。当然,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好似陈蕃“不扫一屋而扫天下”的壮志, 不孝顺自己的双亲, 也可以思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关爱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背叛自己朋友的人, 也可以在社交中一诺千金哪。当然有这种可能, 但是我想, 一个不孝顺自己父母的人, 至少是一个不懂亲情, 没有爱心的人, 这样的人拿什么来博爱他人?一个不忠诚于自己朋友的人, 至少是一个不珍惜友情, 没有责任心的人, 这样的人又如何在社交中诚信?由此可见, 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是古今所有人所必备的品质, 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规范, 是我们必须遵从的道德底线。

再次, 儒家思想深入中国政治, 文化, 教育等各个领域, 并且在这些方面至今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地位千年之久, 与它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密不可分。三纲五常中“父为子纲, 君为臣纲, 夫为妻纲”垫定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体系, 以“孝”为核心, 稳定社会体系秩序, 让人民安于现状, 不反抗压迫剥削。西汉董仲舒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改革, 不仅与当时汉武帝时国力强胜, 想改变汉初重道无为, 修养生息的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密不可分, 而且与其“天人三策”中强调君权神受, 天人感应, 维护君主专制密切相关。北宋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也一样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当今社会, 我们的政治统治理念中也一样蕴含着儒家思想。我们强调政府代表人民利益, 为人民服务, 关爱三农, 呼吁人民树立荣辱观, 重礼仪道德品质, 提倡社会和谐, 这无不体现儒家实行仁政, 致民之产, 重视礼教, 共融和谐的社会理想。这并不是落后, 也不用奇怪。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 无论政府, 还是人民, 其政治理想多常与儒家政治主张的某一方面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极其优秀的部分, 对我们现代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古代典籍的经典, 《论语》许多学习, 做人, 处事的哲理。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 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为人准则, 处事习惯, 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教育方面, 儒家思想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儒家宣扬“有教无类”, 而我们今天提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不让贫困儿童失学。儒家宣扬“因材施教”, 而我们今天提倡素质教育, 特长发展。儒家教育的一大目的是入仕辅佐社稷, 而我们今天教育的一大目的是就业建设国家。儒家提倡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我们提倡的学习教育态度。

第四, 儒家思想帮助维护中华思想文化的持续性和独立特色, 可以改造同化其它外来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是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 我们姑且把其它非汉族思想文化称为外来思想文化。那么纵览古代, 外来思想入侵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以本来面目入侵成功的例子却少之又少。无论是分裂并立的北朝, 是称雄亚欧的元帝国, 还是入主中原的清代, 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从未撼动过以汉族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反而都是被儒家思想所同化。不仅少数民族文化会被同化, 外国宗教进入中国也一样会被改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儒家为其增加了礼仪孝道, 改造成为符和中国传统, 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服务的宗教。

在现代社会, 外来思想进入也一样受到中国人民思想潜意识中儒家思想的改造, 使其以一种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走入我们的世界。

最后, 儒家思想需要我们在批判中继承发扬。

作为一种古代思想, 儒家思想毕竟有很多不适于当今社会的地方。从儒家思想自身说来, 其创始于奴隶社会末期, 形成发展于封建社会,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极深的阶级烙印。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 “民贵君轻”, 却又坚持“贵贱有序”, 维护周朝礼制。三纲五常中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北宋程朱理学的“存天理, 灭人欲”都不适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儒家维护专制皇权, 学习的迂腐与功利都应摒弃。

当今儒学新热, 全球祭孔, 论语心得热卖, 民间重办私塾。一方面反映了飞速发展的中国, 思想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思想被重新提起, 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 生活节奏加快, 外来思想文化进入, 这一切都可能让人怀疑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儒家思想, 一些我们要摒弃, 一些我们要发扬, 而更多的需要我们结合当今实际改进运用。可以肯定的是, 只要我们好好运用, 儒家思想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祖先的遗产, 今人的资本, 是财富, 还是负担, 靠我们自己把握。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晋商管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篇8

一、晋商崛起的背景

(一) 自然地理优势与商业文化为晋商崛起奠定基础

山西地理位置优越, 北依长城, 长城以北是蒙古游牧经济文化区, 山西以南是中原农耕经济文化区, 山西成为游牧区与农耕区相互联系的纽带。蒙古游牧区需要农耕区的茶叶、丝织品、陶器等, 农耕区则需要游牧区的牛、羊、马、皮毛等, 山西成为商品集散地, 这为晋商从事南北商品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 山西自然资源丰富, 粮食、丝织品、煤、铁、盐等物产丰富, 促进了手工业品的发展, 众多商品由此推向外省乃至海外, 这为晋商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山西商业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 晋商早在尧舜禹时代便已出现。秦汉隋唐时期, 便已出现了众多的商业城镇和集贸市场。明清以来, 晋商的发展达到鼎盛。与“学而优则仕”不同, 山西人重商观念盛行, 清代山西巡抚刘于义曾说“山右积习, 重利之念, 甚于重名, 子弟俊秀者, 多入贸易一途, 其次宁为胥吏, 至中才之下, 方始之读书应试。”

山西商业文化十分丰富。春秋时期出现了计然、白圭, 段干木等大商人。计然的商业贸易理论主要有:一是根据天时变化规律来预测商品供求变化的趋势, 并积蓄相应物资。《国语》中记载有“夏则资裘, 冬则资絺, 水则资车, 旱则资舟, 以待乏也”。二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来判断物价的变化。“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三是要求国家调节供求来控制物价。《史记》中记载:“上不过八十, 下不过三十, 则农末俱利, 平籴齐物。”白圭提出了“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商业理论。源远流长的商业文化指导着晋商的经营活动, 是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 善抓机遇成为晋商崛起的关键因素

晋商崛起的关键在于善于抓住机遇。明代“开中法”的实施为晋商致富开辟了道路。明政府为防范北方元蒙势力南扰, 整修万里长城, 沿长城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太原九大边防重镇, 史称“九边”, 派重兵驻扎, 九边重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需求, 为解决“九边”的军队粮饷供应问题, 明政府实行“开中法”。“开中法”, 就是政府利用对食盐的专卖权, 招纳商人把军需物资运到边关, 取得盐引 (贩盐的专利执照) , 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 再到指定的销盐区销售。晋商抓住了这一机遇, 从河南、山东等产粮区运送粮食到边关, 或者招募人员开垦荒地, 进行商囤, 等粮食收获后换取盐引。凭借“开中法”这一重要机遇, 晋商完成了原始积累。

清初, 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以促进双方贸易。晋商又一次抓住了机遇, 大力发展并垄断了中俄贸易。俄罗斯对茶叶需求迅速增大, “宁可一日无食, 不可一日无茶”, 茶叶成为恰克图占主导地位的商品, 晋商从茶叶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使资本得到扩张。

康乾时期, 政治稳定, 生产发展, 促进了商业贸易发展, 不同地域间资金调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品交易, 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不同地域间的现金收解和债务清算的问题。晋商审时度势, 顺应这一需要, 创设了票号, 并从此“执中国金融业之牛耳”。票号的诞生是晋商伟大的贡献, 充分显示了其机遇意识, 推动其走向辉煌。

二、晋商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来自于管理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着管理实践, 并经受管理实践的考验。晋商在长期管理经营活动中, 积淀了丰富的管理思想, 这些管理思想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诚信仁义的管理观

诚信, 是诚实守信, 不欺骗他人。诚信至上, 是晋商一贯的经营理念。晋商认为, 诚信经营, 才能赢得顾客信任, 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抓住发展机遇, 因此诚信是经商之本。清代晋商乔致庸教育子孙:“经商之道首重信, 即以信誉赢得顾客。次讲义, 不以权术欺人, 该取一分取一分, 昧心黑钱坚决不挣。第三才是利, 不能把利摆在首位。”祁县乔家坚持诚信作风, 从总号到分号, 商品质量都有保证, 价格公道。光绪年间, 乔家在包头的复盛油坊准备把一批胡麻油运回山西销售, 当时油坊还存有一批劣质胡麻油, 几个伙计贪图小利, 把劣质胡麻油掺入好油中。复盛油坊掌柜发现此事后, 立即扣留了掺入劣质油的胡麻油, 换上好油, 并惩罚了那些伙计。乔家没有将此事保密, 反而进行宣传, 从此乔家复字号的信誉更高了, 赢得了更多顾客的信赖。正是由于复字号“宁可赔折腰, 不让客吃亏”的这种信誉至上的精神, 才使其长期兴旺发达。

晋商在经营管理中坚持仁义。用义来制约对利的追求, 即利以义制。这就是说,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只要符合义的要求, 便是正当的, 否则就是不正当的。晋商主张利以义制, 义先于利, 不发不义之财。“仁中取利真君子, 义内求财大丈夫”、“诚信仁义, 利以义出, 先予后取”这些晋商的经商格言体现了其先义后利的价值观。明代晋商王文显曾发现家族内子弟在做买卖时有缺斤短两的不道德行为, 便将家族内子弟带到关帝庙, 在关羽像前核准了秤杆的刻度, 并在秤杆的最后钉了三颗星, 代表福、禄、寿。在做买卖时如果少了一两, 就是缺德;少了二两, 就会破财;少了三两, 会折阳寿。他教育后代:“夫商与士, 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 而绝货利之径, 是故必名有成。故义以利制, 名以清修, 各守其业, 天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必昌, 自安而家肥富。”晋商正是凭借着仁义的经营观念坚持公平交易, 互惠互利, 乐善好施, 最终开辟了更大的市场,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二) 用人管理

晋商对人的管理十分重视。如票号收学徒有严格的要求。学徒也叫练习生, 要想成为学徒, 首先要有担保人, 票号向保荐人询问学徒的履历, 之后对其进行口试和笔试。如果合格, 择日进号, 称为请进。被请进的练习生要经历10年的学徒生涯。《晋商习俗》中记载:“黎明即起, 侍奉掌柜;无壶四把, 终日伴随;一丝不苟, 谨小慎微;顾客上门, 礼貌相待;不分童叟, 不看衣服, 察言观色, 唯恐得罪;精于业务, 体会精髓, 盘算口诀, 必须熟练;有客实践, 无客默诵;学以致用, 口无怨言;每岁终了, 经得考验;最所担心, 铺盖之卷。”逐一过关后, 才能进行正式培训。在技术方面为打算盘, 习字, 背诵平码, 抄录信稿, 练习写信及记账等;在道德方面为重信用, 除虚伪, 节情欲, 敦品行, 贵忠诚, 鄙利己, 奉博爱, 薄嫉恨, 喜辛苦, 戒奢华等。在日常礼仪方面, 要“行有行品, 立有立品, 坐有坐品, 食有食品, 睡有睡品。”经过三年的培训, 对练习生还要进行严格考察。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中记录:“练习生成熟, 再测验其做事能力与道德, 如远则易欺, 远使以观其志;近则易狎, 近使以观其敬;烦则难理, 烦使以观其能;卒则难办, 卒间以观其智;急则易爽, 急期以观其信;财则易贪, 委财以观其仁;危则易变, 告危以观其节;久则易情, 班期二年而观其则;杂处易淫, 派往繁华以观其色。如测验其人确实可用, 然后由总号分派各分号任事。”

晋商不仅重视对练习生的培育, 还重视对其他员工的培育。大德通票号大掌柜高钰开办号内学校, 聘请名师, 讲授儒学, 要求全号员工都读《大学》、《中庸》, 培养员工的道德素养, 正心修身, 杜邪教之入。

晋商任人唯贤, 用乡不用亲。用乡的好处在于知根知底, 便于节制;不用亲是指少爷、舅爷、官爷不被录用, 好处在于避免因缺乏有效监督而产生徇私、腐败、渎职等弊端。乔致庸善于用人, 复盛公派伙计马公甫回祁县报告经营状况, 由于马公甫汇报得十分条理, 而且在汇报中显出经营谋略, 乔致庸认为他是个人才, 当下便给他加了顶身股8厘, 并在复盛公大掌柜退休后聘用马公甫为大掌柜。乔致庸任人唯贤, 求贤若渴, 重视人才, 使得乔家积聚了许多优秀的管理人才, 员工积极性得以调动, 乔家达到鼎盛。

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 晋商坚持信义用人的原则。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东伙制下, 东家是出资人, 只决定一些重大事项, 而大掌柜负责商号的一切事务。东家对大掌柜“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 大掌柜“受人之托, 忠人之事”东家与大掌柜精诚合作, 同甘共苦。东家在谨慎选择大掌柜后, 便以优厚的薪酬聘用, 充分放权, 对其经营活动一概不问, 只静候决算时报告。《山西票号之构造》中写道:“苟非人力所能制止而丧失资金, 财东不但不责怪经理失职, 且加慰勉, 立即补足资金, 令其重振旗鼓。盖以商业赔赚, 犹如兵家胜败。倘出于误而非故遭致损伤, 亦须励其前进, 始可挽回颓势, 此信之表现也。经理倘视环境不佳, 恐将损及血本, 必挥其铁腕预筹退步, 绝不肯稍有疏虞。故营业范围, 系以环境为比例, 活动为宗旨, 务使操纵自如, 绝不行险侥幸, 致碍个人人格, 同事地步, 财东资产, 此义之表现也。”1900年,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到太原, 由于走时匆忙未带够资金, 命山西巡抚筹措。各大票号都不敢借给清政府银子。当时贾继英任乔家大德恒太原分号主事, 未与东家商量就借了30万两白银。后来东家得知此事, 不但没有责怪贾继英, 反而加以褒奖。之后慈禧回到宫中, 钦点贾继英为户部银行行长, 大德恒票号也得到了清政府许多支持。正是由于东家信任掌柜, 掌柜才敢在没有告知东家的情况下作出这一重大决断。信义用人让经理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 尽心竭力, 兢兢业业, 忠于东家, 将自己的命运与商号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以回报东家的知遇之恩。

资料来源:信德俭《明清晋商管理思想》,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三) 制度创新

1. 股份制与身股制。

随着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 晋商为了集中资本, 从独资经营到贷金制 (向别人借贷经营) , 朋伙制 (若干人合伙经营) , 逐渐演变为股份制。股份制是为了实现资本的筹集和降低个人风险, 将经营所需的资本划分为若干股份, 由出资人认购股份。股份制当时成为“股俸制”。

身股制是晋商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有:“出资者为银股, 出力者为身股。必俟基础确定, 而后从事开拓。且择齿近弱冠之年少略知写算者使习为伙计, 历数载, 察其可造, 酌予身股, 不给工资, 惟岁给置备衣物之资。三年结账, 按股分余利, 营业愈盛, 余利愈厚, 身股亦因之以增。从此人人各谋其私, 不督责而勤, 不检制而俭。其发起之人及效力年久者, 于其死后, 必给身股以赡其家, 子孙而贤, 仍可入号。未得身股以前, 不得归, 毫厘有差立摈之, 他号不得录用, 以是作奸者少。”银股是东家出资而构成的股份。身股是不出资而依据人力获得的股份, 身股的多少由员工的技能、经验、经验、资历和绩效等因素决定。身股与银股一样看待, 一起参与分红, 这是因为晋商把身股持有者的技能、知识、经验看成与银股一样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随着票号的规模越来越大, 各票号的身股数逐渐超过银股数。从表1中可知, 大德通票号银股数从1889年到1908年都是20股, 而身股数却从9.7股猛增至23.95股。顶身股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员工顶股数不断的增加, 员工越来越将个人利益与票号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将个人前途与财东、掌柜的收益联系起来, 以更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票号的经营活动中, 殚精竭虑, 为票号创造更大的利润。

2.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晋商创造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出资者为东家, 东家不直接经营商号, 聘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当大掌柜, 大掌柜负责商号一切具体经营活动。这样, 商号所有权归东家, 经营权归大掌柜, 两权分离。东家对商号负有无限责任, 只拥有一些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如对大掌柜的任免, 红利分配, 确定商号的业务范围等;大掌柜具体负责商号的一切事务, 如人员的配备和选用, 经营方针和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东家与大掌柜之间相互信任, 同甘共苦, 精诚合作。乔致庸是大德通票号和大德恒票号的东家, 财力雄厚, 聘用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钰、阎维藩为两号的大掌柜, 两权分离体制的成功建立使东家与掌柜之间有了共同的追求目标, 相互扶持与信任, 为大德通、大德恒的成功经营建立了重要基础。

3. 花红制。

晋商为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创造了花红制。票号中资金, 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是股东按照合约投入的货币资金。副本也称“护本”、“花红”, 目的是保护股本, 应对风险和确保资本充足率, 包括两种:一是票号东家除正本外存放于票号的资本, 因东家对票号负无限责任, 因而东家存款也是“护本”;二是在结账期, 东家、掌柜和顶身股的员工将所得红利中的一部分存入号内, 只计利息, 不分红, 为未来资本周转做储备。“护本”是弥补未来意外损失的风险基金, 用来防范金融风险, 保障票号正常运转。此外它还能激励分号掌柜, 若分号利润越多, 提取的准备金就越多, 未发生风险条件下获得利息就越多。若分号掌柜任期满退休时, 未发生意外风险, 则连本带利一起付给分号掌柜。这样分号掌柜在经营管理时会更加谨慎和卖力, 票号也就越稳定繁荣。花红制是晋商经营管理建立的积极稳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制度, 体现了晋商的深谋远虑。

三、现代启示

晋商丰富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启示。现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应该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拥有善抓机遇的战略眼光, 诚信仁义的经营理念, 善于用人的管理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灵活思维。

善抓机遇是晋商崛起的关键因素。晋商抓住了“开中法”实施所带来的机遇, 完成了原始积累;利用中俄贸易的商机, 扩张了资本;根据时代需要, 设立了票号, 走向辉煌。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 必须有善于发现机遇、利用机遇的战略思维。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尔公司抢抓先机, 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 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 1996年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走国际化道路, 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诚信仁义是晋商重要的管理观念, 渗透于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晋商也正是凭借这一价值观才筑就了百年基业。“售货无诀窍, 信誉第一条”, “买卖公平天经地义, 童叟无欺以信为本”这些晋商的经商格言中所包含的诚信仁义的管理观念, 在信用缺失的现代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 我国一些企业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达5855亿元,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减少2个百分点, 这些损失与我国年财政收入的37%相当。三鹿企业生产“毒奶粉”而最终破产;集贸市场中缺斤短两的现象随处可见;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代企业缺乏诚信、不仁不义的做法较为普遍。因此, 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已刻不容缓。现代企业应将诚信仁义的经营观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 培养诚信仁义的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员工的诚信教育, 以信誉赢得顾客, 企业才能拥有稳定的市场, 得到长远的发展。

晋商的用人管理是现代企业应借鉴的第三个方面。乔致庸当家时乔家达到鼎盛, 商业规模和财富迅速增长,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乔致庸善于用人, 任人唯贤。年过70的乔致庸在得知极富经营管理才干的阎维藩因故辞职还乡的消息后, 命人用八抬大轿在途中迎接, 并亲备筵席, 款待这位年仅36岁的后辈。乔致庸对人才的重视从中可见一斑。晋商用人唯贤, 求贤若渴, 信义用人是其称雄商界的重要原因, 因此也是值得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管理是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的过程, 而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应以人为中心。人才选择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成败。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中仍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员工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员工产生怀才不遇的负面情绪;一些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 在于这些企业没有做到善于用人,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严重不足。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制度与环境, 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为企业注入不竭动力。

制度创新是晋商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为筹集资金, 晋商建立了股份制;为激励经理和员工, 晋商首创顶身股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 晋商建立了花红制;为了避免监督的缺失和促进商号的长远发展, 晋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同样, 现代企业管理应重视制度创新, 将创新贯穿于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各个环节中, 使企业永葆活力, 提高竞争力。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创新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一些企业在分配时仍是“大锅饭”格局, 简单根据员工的学历、工龄来确定员工工资, 而没有将业绩、对企业的贡献这些因素与工资挂钩。这样, 贡献突出的员工与一般员工获得的收入差别不大, 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和创新激励机制, 将薪酬与绩效挂钩, 给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要求企业有正确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 加强内部控制和有效监督。总之, 现代企业应重视制度创新, 使制度设计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企业提高运行效率,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持续发展。

晋商称雄商界数百年, 创造出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源于其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思想。从战略思维到经营理念, 从用人管理到创新精神, 这些宝贵的管理经验对现代企业管理乃至市场经济建设都有许多重要启示。学习和掌握先辈留下的优秀管理思想, 才能再次谱写晋商的辉煌, 推动祖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1) 1.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1)

[2].信德俭.明清晋商管理思想[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10) 2.信德俭.明清晋商管理思想[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10)

[3].孔祥毅, 陶宏伟.晋商案例精选[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4) 3.孔祥毅, 陶宏伟.晋商案例精选[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4)

墨子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篇9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兼相爱”其本意就是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要爱所有的人。他认为, 要达到“兼相爱”就必须要使大家都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认为如果真正出现了“天下兼相爱”的局面,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亡有, 君臣父子皆能慈孝”, 这样, 天下就能得到治理, 就会出现太平盛世。所以墨子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 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墨家的“兼爱”主张在当时社会上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甚至连反对墨子的孟轲也不得不说“墨子兼爱, 摩顶放踵, 利天下而为之”。孙中山先生曾说, 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 称赞墨子”兼爱”是一种平等意义的爱, 是包括人民大众在内的广泛的“爱”。时至今日, 墨家的“兼相爱”思想在国家决策部门和人民大众中间也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墨家“兼爱”的思想一直以来也被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被我国政府和人民所推崇和践行。从管理阶层来看, 自中央到地方, 各级行政领导都提倡“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无私奉献”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曾经提出“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口号, 号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风格。后来社会上掀起了资助贫困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 城乡之间的“手拉手活动”以及青年大学生掀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上各种“献爱心”活动, 这些都应看作是墨家“兼相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墨子的“兼爱”思想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许多企业家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上, 实行以情治厂, 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使企业生产蓬勃发展, 取得了可喜的效益。墨家的“兼爱”思想可以用孔繁森的一句话来概括, 他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一个干部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认为这样的思想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墨子所主张“交相利”的思想, 直接针对并批判当时财富分配不均的社会弊端。他认为一部分人不劳而获, 却生活奢侈, 挥霍无度, 另外一大部分人虽终日劳动, 却过着“饥而不得食, 寒而不得衣, 劳而不得息”的生活。因此墨家主张实行“兼相爱, 交相利, 侈 (多余的) 相分”的政策, 鼓励大家“有力者疾 (勤奋) 以助人, 有财者勉 (慷慨) 以分人”, 要达到物质利益上“交相利”, 就必须反对“亏人自利”的行为, 提倡爱人、利人, 并将这种爱人、利人的思想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 那种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腐化堕落、欺骗敲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亏人以自利”的行为依然存在。“权利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腐蚀瓦解了一些人的灵魂。他们为了达到升官发财享乐的目的, 不顾党纪国法, 为非作歹,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脑后, 行贿受贿, 贪赃枉法, 陷入了罪恶的深渊。一些富豪挥金如土, 却不愿为他人, 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造成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仇富现象。

正如墨子所说, 这些从个人出发, 追逐私利的行为, 是一切奸诈、欺骗、争斗、篡夺等罪恶得以产生的根源, 必须否定和制止, 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现今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 也正是采取各种措施, 对上述损人利己、牟取非法财利的行为加以制止和打击, 对严重者绳之以法。在全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公民爱国、爱家、助人为乐。要求各级干部遵纪守法, 反腐倡廉, 抵制权钱交易, 树立浩然正气, 当好人民的公仆。对那些严重的腐化堕落分子则坚决查处。

二、尚贤任能的人事管理思想

墨子主张富国安民治天下, 必须靠贤能之人。他认为, 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坏, 关键在于管理国家的各级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贤能, 则能治理得好;行政长官不贤, 则治理不好。所以他提出了重视贤才的方针。他说:“国有贤良之士众, 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 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 将在于众贤而已”。因此, 作为国家的决策人, 必须认真奉行的治国要务, 在于发现和任用更多的贤能之人。

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 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发现人才和选拔人才。墨子认为, 历代贤者都是通过认真考虑, 在实践中选拔出贤能之人的。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对人才也不能过于苛求。墨子认为, 对于贤者, 不能要求他们人人都十全十美, 所谓“良剑期乎利, 不期乎莫邪”, 只要是具备德义的基本条件, 有自己的特长, 就应该把他们选拔上来, 在工作岗位上使用、考查。在墨子商贤观中, 还有一个极为可贵的反传统的思想, 就是反对贵族世袭, 主张在社会各阶层中荐贤举能, 不问身世, 只要是贤者, 就应该举荐任事。

任用贤能治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决策者管理好国家的关键。在选拔人才方面, 政府一向把它作为重大决策来考虑, 进行了多次人事制度的改革, 以便更好地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大力选拔和任用有德才的干部已成为各级领导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这无疑是古代商贤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今天在我们的各级政府中, 从中央到地方都是执行以选拔和任用贤能为方针的人才管理制度。在干部队伍的建设上,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的思想也被各级管理者所接受, 并被付诸实践。如在公务员制度实施中, 许多中央部委和省地机关, 通过公开考试的办法择优录用了一批质量合格的公务员, 而对那些不称职的干部, 各级行政部门也都实行了罢免或降职处理。那种“不犯错误不调整, 不到年龄不下岗”的传统意识如今已被打破,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逐渐形成。国家人事部制定了《“百千万人才工程”方案及实施办法》, 其目标是, 在自然科学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社会科学领域里, 要造就上百名45岁左右, 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 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上千名45岁以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带头人;上万名30岁至45岁之间, 在各自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造就出一大批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

三、生财固本的生产管理思想

墨子一再强调国家管理者必须重视生产的道理。他认为要达到国富民众的目标关键在于发展生产, 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 即他的“生财”“固本”主张。“生财”“固本”, 在墨子看来, 都是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发展了才能使人们获得衣食之源。他在《士患》中说:“食者, 过之所宝也…凡五谷者 (稻、黍、稷、麦、菽) 者, 民之所仰 (依赖) 也, 君之所以为养也。”“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固国家治则刑法正, 官府实则万民富” (《尚贤中》) , 也就是说, 只要粮食增产, 人民吃饭就不成问题了, 国家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 数千年来形成了国人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因此墨子“生财固本”的主张一直被后世人们所尊奉。如今我国已经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 发展农业生产, 解决人民的衣食, 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是摆在中央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 采取切实措施, 加强农业基础, 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农村经济, 是各级政府要抓的头等大事。

四、节用节俭的消费管理思想

墨子主张要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实行节用节俭。墨子的节用节俭是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共同要求。他既反对“奢侈之君”, 也反对“淫僻之民”;既劝告“圣人”“人君”做到“用财节, 自养俭”, 也要求平民百姓不可“恶恭俭”“贪饮食”。不过, 墨子的节用管理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阶级、社会上层的寄生消费而提出来的。他认为统治阶级上层的奢侈消费, 不但会使统治阶级之间互相攀比, 而且会上行下效, 造成淫侈的社会风气。由于社会上一部分人竞相奢侈, 必然导致“厚作敛于百姓, 暴夺民衣食之财”, 使广大百姓更加贫困, 因此墨子一再告诫统治者要深刻认识“俭用则昌、淫佚则亡” (《辞过》) 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克勤克俭的民族, 历代明君和思想家都主张“崇俭黜奢”。但是, 近些年来, 这一优良传统却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少数领导干部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与奢靡, 他们动用公款搞排场, 对国家资产蒙受损失毫不痛心;他们在衣食住行上要求“上档次”, 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 中央三令五申, 要求对干部的腐败现象严加惩治。近些年来虽然在反腐倡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问题依然存在, 需要坚持下去, 常抓不懈。在“GDP压倒一切”的政绩观的引导下, 中国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对环境的破坏早已有目共睹, 中国政府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墨子“节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 墨家的尚贤治国、崇尚节俭、重视农业、兼爱为本等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透过最近几年中国主要的政治议题, 不难发现, 诸如“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和平崛起”、“节约型社会”等等都能从墨家学说中找到精神或思想之源流。因此重提墨子精神具有非常现实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桂钿邓习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

[2]成思危: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4

[3]李少惠:墨子管理思想及其特征[J].兰州大学出版社:社科版.2003.1

现代科技思想 篇10

1.1“义”原则的淡漠

中国传统理财思想以 “义”和 “利”为主线展开,追求义利共生。《论语·里仁》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语重在阐述求取富贵的原则与态度,必须符合 “义” 与 “仁道”; 违此而获, 则被视为过眼烟云不足取。西汉大儒董仲舒亦言: “天之生人矣,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到了后世, “义以制利, 虽利不污”的观念广为流传。现代财务学则在强调 “工具理性” 的基础上以价值为主线展开,价值最大化或再加上 “风险最小化”是现代财务学框架设计的出发点。目标既然确定,在具体方法选择上, 自然只能选择净资产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营业收入或利润增长率等技术指标,这类方法易于进行成本效益比较,符合利益主体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特定要求。与传统理财思想相比较,现代财务学呈现强烈的科技特质,舍弃了传统理财思想视为两大内核之一的 “义”,这或许与 “义” 内涵难以精确货币计量、近现代以来功利主义盛行以及人们对金钱的疯狂追逐等都有关系。

诚信不仅是传统社会为人处事的核心道德准则, 也是经营理财的一大法宝。先秦文献 《逸周书·大匡解》曰: “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周敦颐则把诚信称之为 “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通书·城下》) 。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具体例证可以说明经商理财的主流人物是奉行诚信不欺的诚贾廉商,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成为传统社会比比皆是的现象。诚信是财务的内生性因素,就理财行为来说,如果理财关系双方都是诚实守信的,则理财成本与风险无疑会大大降低。但到了现代,传统理财一向精心呵护的 “诚信”招牌在现实世界里已是千孔百疮,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和欺诈案例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强烈震撼。

1.2工具理性的横决

传统理财完全围绕农业经济、个体工商业经营展开,覆盖了旧时几乎全部的经济组织。但现代财务学以金融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范围,以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他占经济总量大半的非上市公司适用性较差。可见在理论适用性上,现代财务学只关注了少数的重点,背离了传统理财思想普世、 适用的原则。

论述、格言、谚语、警句等文学形式是传统理财思想主要的表达方式,如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见利而不见害”、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 既饶争时”、“穷家富路”等,并期盼通过传播和应用,能在财富世界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现代财务学则完全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倚重许多诸如MM定理、风险收益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复杂精巧的数理工具。翻阅一下目前财务学领域的课本和学术期刊,满眼都是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数学公式推理在应用,而与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制度、习俗等难以量化的因素都被当作外生变量被抽象掉了。

古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极端缺乏,先贤们目睹客观而残酷的生存环境,发出了 “民生厚而德正”( 《左传·成公十六年》) 、“有恒产者有恒心” ( 《孟子·滕文公上》) 的呐喊与期盼。时至今日, 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 “民生厚”并没有导致 “德正”, “有恒产者”也未进入 “有恒心”的境界。原因何在? 是否人类对金钱、财富的追逐会像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永无止境、 欲壑难填? 若真是如此,那么基于 “工具理性”、 以价值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财务学的科技特质就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初衷。

1.3形态趋向虚拟化

传统理财思想的应用领域主要以实物理财为主, 货币理财为辅,在形态上实物性概念很强。实物理财包括实物的获取、储存、分配和交换等,是理财活动的初级阶段,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理财活动的基础和终极目标。实物理财出现于原始社会,繁盛于封建社会。在这一理财形态下,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币在财富中的地位不明显,商品经济及交换活动不发达,实物的获取、储存和分配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理财思想中反映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如 “人思取财于人,不若取财于天地”、 “地诚任,不患无财”、 “田怕秋旱,人畏老贫”、 “有田者不饥”、 “人勤地不懒”等。

货币理财是经典的 “货殖” ( 司马迁语) 理财之开始,它出现于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后,盛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货币理财建立在货币大量存在以及高速流通基础上,具体方式包括以货币借贷来获取利息、以货币兑换来获取差价、以股权投资来获取红利等。 “多财善贾”、 “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无债一身轻”、“财不露白”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对货币理财的描述。

现代财务学理论则主要基于金融理财尤其是证券市场而构建的,在形态上虚拟性特征明显。金融理财发迹于工业革命初期,繁盛于工业经济和新经济时代,形成的标志是证券、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的出现。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商品交换范围的极大扩展,金融业的重要性大大上升,金融理财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更多的关注。金融理财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实物理财和货币理财具有杠杆作用,因为人们从事金融理财活动最终是为了能更大量、更便捷地支配实物或货币理财活动。

2现代财务学与传统理财思想分野的原因与后果

依上分析,现代财务学并没有沿着传统理财思想的脉络发展下去,其与传统理财思想的分野与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跃、组织管理的提升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密切相关。

《荀子》云: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当前,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恶化, 物欲横流,“不言富者贪”,人与人之间隔阂日益加深。人们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自己则迷失在忙碌之中。有种观点认为,利益关系导致了财务失信。 其实,伦理道德从未排斥利益的存在,相反,王素莲等[1]认为,“伦理道德总是内含一定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于其中,一切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利益发生作用。” 古人所说的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不正是指出了利益是伦理道德的内生因素吗! 亚当·斯密[2]则说: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处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利益本无过,问题在于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曾军平[3]认为,“个体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如果是正义的,如市场的公平交易行为,则个体的自爱就会导向社会的利益; 反之,则会形成对社会利益的破坏”。在这方面,古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疑是一句千古良言。

与全球范围内伦理道德失落的同时,是工具理性的横肆。现代财务学选择 “工具理性”来构建理论框架是有历史渊源的。西方国家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普遍追求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马克斯·韦伯、 “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法国管理大师法约尔等都大肆宣扬 “效率”、“工具理性”的概念,以至于目前工具理性依然占据着管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199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关注财富和追求更高的目标是经济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源泉; 与此相对应,经济学就有两种构建方法,一是运用数理、逻辑的科技型方法,二是人文伦理方法,但后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人文伦理方法被大大忽略了。主流财务学的发展也选择了科技型的构建路径,这直接导致了现代财务学的贫困化状态。 现代财务学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经过假设过滤的基本结论,但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正如罗伯特·希勒[4]所说,社会经济政策的讨论不能太依赖这些原始的数理模型,因为后者只适用于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过分地要求精确, 有可能因过于狭隘而离题万里。

现代财务学不完备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股东价值 ( 或利润) 最大化等工具理性范式不仅造成了财务伦理的失落和虚拟经济泡沫的周期性破裂, 还带来了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消耗以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漠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财务伦理失落行为的成本低廉和利益的固定归属性是企业主体进行非伦理财务行为选择的主要动因,并且这些动因很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另外,从教育学上讲,按照现代财务学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培养出的只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德、技兼备的具有完整人格的现代人。显然,现代财务学的发展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现实的需求,亟需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和改进。

3现代财务学需要从传统理财思想中汲取营养

3.1重塑财务学伦理规范

财务学是一门充满决策、选择的学科,在每个决策、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荀子·修身》云: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社会主流要求财务人员在面临诚信与不诚信的行为选择时能毅然选择前者,但在现实中迫于上市、避税、融资、 “漂亮的报表” 等种种利益关系的要求,财务人员选择后者的绝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财务活动最初出现时一定是诚信的,第一个使用财务工具来进行财富管理的人也一定能做到财务诚信,不然他绝没有使用财务这个工具的需求; 只是到后来,个人、 社会关系复杂以后,这种需求被他人甚至自己利用了,才出现财务诚信扭曲的现象,从那以后,财务就不再是简单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项业务,财务诚信的扭曲问题也就变得愈加复杂起来。如何净化财务伦理土壤、重塑财务诚信呢? 首先,在目前道德失落、私欲横流的社会危机下,仅仅要求财务人员秉持诚信公正的伦理道德远远不够,也收效甚微。 秘鲁学者索托[5]指出: “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当局强大到能够控制住每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就越来越没有效力, 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的限制。”因此,必须净化社会大环境,倡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落入 “就财务治财务”的低效陷阱。其次,就财务人员而言,不仅要在合法和非法之间划清界限,也要在公正与不公正、道德和不道德之间划清界限。还有,目前对财务失信的打击力度明显偏弱、范围偏窄,必须健全惩戒、刑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以儆效尤; 同时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赔偿制度,这可使财务失信、违规的成本加大,减少其违规动力。

3.2将生态环境耗费纳入财务决策系统

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生态环境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企业生产过程提供自然资源,二是接纳企业排放的残渣、废液和污染物。目前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总成本包含了原料的获取成本、投入的货币资本、劳动的使用成本,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消耗却普遍地被忽略。在寻求反污染的财务策略时,可借鉴传统理财思想中的 “定分止争” 思想。 《商君书·定分》有云: “一兔走,百人逐之, 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科斯定理也表明,只要把生态环境产权明确,外部成本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谈判、排污权交易而实现内在化。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的产权问题还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建议主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实施生态环境成本内在化,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要确立 “生态环境资本” 的概念,与财务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一样, 生态环境资本是企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在投资、筹资、营运资金决策和利润分配中予以体现。 二是通过生态环境成本的内在化,将其纳入企业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并在制定价格时使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覆盖包括生态环境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 三是目前财务评价体系主要反映财务业绩,只承认能以货币计量的、经过价值确认的经营业绩,而不包括生态环境耗费等非财务绩效,其结果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却将隐蔽而沉重的治污费用转嫁给社会。在信息披露上,目前仅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做法也远远不够。

3.3构建利益分配新模式

利益分配自古就受重视。 “不患贫而患不均”、 “受大者不得取小”、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等都是先民们关于财富利益分配的总结和思考。在市场经济下,利益分配具有强杠杆作用,也是研究和构建财务理论新框架的出发点。这其中的关键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可借鉴传统理财思想倡导的 “分生不分熟” 理念,重点研究初次分配的参与主体和比例。当前迫在眉睫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被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的成本补偿。名义上,生态环境属于全民或公共所有,但由于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声张主体,在企业利益分配时往往被忽略不计,这导致了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不计成本的使用和破坏。企业收益分配前的资本保全不仅要补偿物质成本、人力成本,也要补偿生态环境成本,这可采取提取生态环保基金的形式实施。全面资本保全以后,剩余收益才能根据风险报酬合约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享。二是非持股普通员工能否分享剩余收益。按投入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进行收益分配并没有根本性错误。问题在于,人的天赋彼此不同,就象跑步一样,即使都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一些人还是跑得比其他人快。如果不加调整,经济社会一定会滑向贫富悬殊,且越是竞争激烈的时期或社会, 滑向贫富悬殊的概率越大。作为社会契约的成员, 企业的普通员工理应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这可借鉴原公益金形式,改变公益金的用途,让普通员工有机会从企业利润最大化中享受到实惠。

3.4财务理论研究和服务的重点应转向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实物财富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在朴素的传统理财思想中, 实物财富几乎是唯一的财富形态。北宋欧阳修在 《本论》 曰:“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这里的 “财”显然是指实物财富。民间谚语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中, “百鸟”对人们而言显然是 “虚拟”财富,手中的 “一鸟”才是实际财富。

但人类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虚拟化,尤其是近20年来在电子化、网络化技术的强力推动下,金融经济突飞猛进。资产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愈发分离,交换价值以资本名义形成了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全球经济正呈加速虚拟化趋势。目前在社会经济整体中, 虚拟经济的总量和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 全球每天数十万亿美元的虚拟金融交易中,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约有1% ~ 2% ,人类经济真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符号”经济。财富世界的虚拟化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速度,但负面作用也很大, 主要有3点: 一是货币滥发,通货膨胀抬头,物价普遍性上涨,人们怨声载道,社会不稳; 二是出现严重贫富不均现象,中产阶层加速向贫富两极离散, 社会人群在财富占有分布上呈现哑铃状,而非理想的橄榄状; 三是过度追求资本化形态的抽象财富, 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泡沫破裂, “符号财富” 化为乌有。十多年前,有英国学者提出了 “三重底线” ( Triple Bottom Line) 的概念,即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6]。但在科技型财务学理论引导下的经济成长模式显然与此背道而驰。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 与现代财务理论重交换价值、轻使用价值,重杠杆操作、轻现金流动关系极大。可以说,植根于资本市场的现代财务学理论是虚拟经济的绝对推手。

3. 5警惕财务学理论体系全盘 “工程化”

人类理财行为中蕴涵的文化与伦理具有不可精确货币量化的天生缺陷,但现代财务学在发展中逐渐抛弃了对人文与伦理的关注,从而选择依靠数学工具,走上了完全工程化的道路。

在西方,财务学与金融学呈一体化状况,统一用 “Finance”表达; 而中国却将其分而治之,目前至少形成了财务学、金融学两大分支。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 “金融工程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后,财务学领域内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争傍 “科技” 这棵大树。麦金森[7]在 《公司财务理论》一书中认为,财务学对企业和经济学的作用类似于科技工程对基础科学的作用。试看眼下的国内, 国内教科书有 《财务工程学》、《金融工程学》等名称,在职场上有金融工程师、财务工程师、理财工程师等岗位,还有某些高校设立了 “金融工程研究所”、“理财工程学研究所”等机构。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长久以来重科技工程、轻人文伦理的背景关系甚大。虽然马克思曾说过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8],但实际上,若将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许多不可精确量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强加量化,无疑是削足适履。财务不同于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理应趋同,但财务活动深受民族特性、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本土化、民族化的财务理论发展模式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运用科技工程方法武装的财务学并没有缓解现代财务学的贫困化状况。

摘要:现代财务学的科技特质与传统理财思想之间已出现了明显分野,表现为“义”原则的淡漠、工具理性的横决、财富形态趋向虚拟化等,在提高了决策精度的同时也让人本财务远离而去,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修正现代财务学框架,必须从传统理财思想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包括重塑财务学伦理规范,将生态环境耗费纳入财务核算系统,建立利益分配新模式,财务理论研究和服务的重点应转向实体经济等。

道家生态思想的现代启示 篇11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问题日益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究其根源,主要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足或偏差。为此,学者们纷纷提出了各种生态伦理理论,以期改善或消除危机状况。在这方面,中国古代道家哲学里就蕴含有深遂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极具启示意义。

1 “天人一体”思想为现代社会生态建设提供了哲学文化的支撑

道家哲学博大精深,其生态思想更是极具远见卓识。“天人一体”观念是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先天地生”的“道”产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而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道家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世界的各种事物和各种问题。庄子也强调人具有素朴无欲之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应融为一体,共同生存,达到他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合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他所说的“人与天一也。”

道家的上述以“道”为本、天人一体的思想,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承认人是自然界和生命世界链条中的一环,人与世界万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不能分割。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应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分析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危机就是精神危机”, 生态危机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由工业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它还与人们的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哲学文化基础有着深刻的联系。那种割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过分夸大人类主观意志的作用,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任其肆无忌惮地索取而无需回报的奴隶的哲学理论是造成今天世界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的重要根源。而道家的天人一体的思想则告诉人们,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整体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 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2.1“物无贵贱”的平等思想

在道家的生态思想里,世间万事万物,一人一物,一沙一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均等的关系。《庄子·秋水》里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在这里,庄子将人们对万物之“贵贱”的评价分为三层:以道、以物、以俗。在流俗之人看来,贵贱的差别是明显存在着的,但在“虚怀若谷”之士(例如庄子)看来,万物并无贵贱、等级之差别。

道家倡导的这种物无贵贱的精神对于自命为大自然的主人、随意压榨践踏大自然的人类有很好的警示作用,警示作为最高智慧拥有者的人类不能将“智慧”这把利刃当成损害同类和屠杀异类的凶器加以使用,而应该树立“物无贵贱”的思想,平等对待人类和自然万物,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创造出既适合人类生存发展也适合万物生长的世界。

2.2 “无以人灭天”的和谐观念

道家认为在人与自然界万物相处的关系上要做到“无以人灭天” ,就是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万物的自然天性。这里的“天”不是平时所说的自然界之“天”,而是指“自然”秉性本身。“无以人灭天”就是要人们顺应自然,不能因已之需随意地去摧残生命,不要因任意妄为而毁灭自然生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文字·上德》篇言:“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道物者物亦道之。故不失物之情性。”就是说如果人类顺应生物的自然天性,生物也会顺应人的意愿。

道家主张的“无以人灭天”的思想,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应与尊重,尊重生命的权利,与之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化解天人对立的矛盾、避免生态系统失衡的正确方法。

3 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和“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原则

3.1“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

道家在人与自然相处的理念上强调“物无贵贱”、“无以人灭天”的同时,还强调了在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上要“知足知止”。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说世界上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所能造成的更大的,世界上的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所以只有“知足”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能得到真正永远的满足。当前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人们没有止境的物质欲望,没有节制的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滥采自然资源造成的资源枯竭、过度猎取行为造成生态失衡等等,都是“不知足”的行为造成的危害。老子在第四十四章又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产生危险,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发展。

人类要想做到解决生态危机,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懂得道家“知止知足”的生态思想,合理利用土地、砍伐与种植结合;不涸泽而渔、不过度猎取,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要有规划,根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度开发,有限度地索取。

3.2“俭啬为用”的使用原则

解决生态危机,防止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遏制人的奢侈行为,珍惜天地万物。道家提出了“俭啬为用”的生态思想,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约节俭。

老子在第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主张慈善、节俭、谦让。其中所谓“俭”,意即节约、俭约。老子在第五十九章里又讲:“治人事天,莫若啬。”所谓“啬”指爱惜,不管是治理百姓还是侍奉上天,都应该做到爱惜。要爱惜子民,爱惜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才能早做准备,无往不胜。俭和啬,就是要求人们要节俭爱惜,守持自己的纯朴本性,减除私心和贪欲,才是保全性命的长生之道,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庄子更反对“多欲”,认为人们要合理消费,饮食勿奢,住宅勿豪华,宴请、穿戴、出行等日常生活勿过。因为每一项的过分之举都会造成粮食、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浪费。

道家“俭啬为用”的思想启示我们,现代人应该重新审视其消费观念,改变消费方式。现代人注重消费和享乐,甚至将消费和享乐作为生活的目的。在道家看来,这其实是一种纵欲主义的做法,是对欲望的不正确的满足,而且现代人这种消费观念和方式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导致生态危机的加剧。

3.3“知和知常”的遵循规律意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名话是说: 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根源。万物回归到自己的根源,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慧,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老庄不仅强调“知常”,也强调“知和”,“和”指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一种平衡、和谐的存在,它代表了事物的理想存在状态,并把二者统一起来,提出“知和曰常”。 “知和曰常”就是说懂得柔和、因顺情势之自然和谐是才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人们应该遵循大自然和谐的发展规律,做到“知和知常”。

二千多年前道家就提出“知和知常”的思想,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以取得恒常的发展。但由于人们的忽视,违反自然之道任意妄为,造成现在的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懂得“知和知常”,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注释

朱谦之.老子校译·42章[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

[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秋水[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8.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1.1 现代性

现代性是形成于西方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模式, 以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机器文明为基础, 与科技同步增长所确立的“中心化、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为基本原则, 所推崇的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现代性的基本理念。现代性重在强调人的理性高于宗教神性, 认为现代文明是理性化思维的产物, 在知识领域应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 推动了逻辑推理证明和实验科学的产生。在社会理性化过程中, 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组织化等成为这一过程的产物和表现。其次, 现代性一个成就是个体主义。它极力主张把个人放在首要位置, 尤其强调个人独立的重要性, 高扬主体性成为其实质。个体主义一方面使得个人得到解放, 另一方面凭借理性、民主、自律的观念, 为我们倡导了一种理性的、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

1.2 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 “后现代性在西方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1) 哈贝马斯指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传递, “不放弃现代性计划, 不屈于后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 (2) 后现代性以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 倡导与现代性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 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是其主要特征。后现代性一方面从现代性中汲取养分壮大自己, 另一方面, 抓住现代性的矛盾并展开猛烈的抨击, 试图超越现代性。后现代性认为在现代性理性中心原则下, 通过建立绝对化、工具化、功利化、标准化的理性精神并无法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相反造成了二者的分离, 因此后现代性反对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工具性理性。

2 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现代性给人类创造了现代文明,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巨大进步, 从而间接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比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设施的方便) , 以及更高的要求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

现代性的发展同时充满曲折和冲突, 造成了一些思想上的困境:一是社会关系的物化, 使人本身及其人格等变成一些商品, 间接形成了各种拜物教的基础;二是“抽象”的统治, 这种“抽象”主要代表的是财富和权力;三是形式化的控制, 不仅控制了生产过程和人手, 而且控制了人脑和人的心灵;四是异化的灾难性影响, 马克思曾以“人对物的依赖”精确概括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中人的异化这一现实状况的普遍症候, (3) 商品交换推进了人们普遍而全面的联系, 人们的观念也受到资本原则的制约。从这个方面看, 现代性使得教育过程成为一个生产过程, 人们用“理性”的内容和方式生产出标准化、统一化的商品, 作为“商品”的我们根本得不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此外, 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 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左右我们,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间接的负面影响。

3 后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后现代性值得借鉴的一个方面是其在思想上的超越性和解放性, 这种勇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有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 但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讲思想解放,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实效性, 就要坚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以开放、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另一方面, 后现代性中对人性深切关怀的理念,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和吸收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4) 以人本发展观为中心, 就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现状: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人的实际需要;看中社会本位思想, 淡漠个人发展;强调制度、形式建设, 轻视人生活世界的教育。

另外, 我们也要警惕后现代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极端的自由化思想。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潮流, 自由化思想体现在个人主义、去组织化等方面, 如果不加以引导, 就会造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标准上的冲突, 而且会引发个人自由欲的极度膨胀, 进而导致人们以对抗的形式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

4 辩证地看待现代性、后现代性,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积极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上述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一些探讨,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意: (1) 积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整合化研究。面对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 的目标, 开展整合化研究就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后现代性新视野来反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我们要打破僵化的研究思想和模式, 积极寻求整合化的科学人文主义取向, 形成一个涉及范围广、维度多的领域。 (2) 提倡建构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我们应该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多样化, 善于创新思想理论和教育方式。例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润物细无声”的隐形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教育网络, 整合三者的教育功能。 (3) 提倡文化思想的多元化, 反对文化思想的去主流化。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的主导思想, 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排斥对其他思想领域中优秀理论的借鉴。实际上, 直面多元的社会思潮, 不断地在对其它社会思潮的反思中吸收合理、有价值的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紧跟时代变迁的步伐, 不断发展自己, 真正起到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4) 勇于追求自由, 反对对自由的极端化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人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 就需尽可能地减少束缚人的发展的条件, 尤其是精神上的束缚。西方后现代性思想猛烈批判了西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使人“异化”的限制性条件 (制度、体系等) , 而且提出来一些积极的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这些积极因素, 以避免教条化。 (5) 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教育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文科学的视角来思考, 所以我们要放弃对教育功利化的追求, 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看做是自己发展自己的主人,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生活, 关怀学生的价值实现,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

5 结语

无论是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 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在关注它们的正向价值的同时, 不能忽视它们的负向价值, 要深刻剖析, 避免一些危机的发生, 从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趋向。

摘要:西方近现代史上曾经有两种社会思潮:以理性主义和个体主义为基本理念的现代性, 和以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性。深入探讨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M].紫辰, 合章,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7:130.

2胡向明.哈贝马斯的理性重建——交往理性[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上一篇:莫须有下一篇:开展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