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2024-07-20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精选12篇)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句容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工作, 把各级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各项会议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和主抓手。2011年以来, 该市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政策, 明确目标, 先后创新多项政策举措, 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样板, 在全市推出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 作为市政府五个重点项目之一加以推进。明确四套班子领导、部门与园区挂钩制度, 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 加快了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 全市思想上已高度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成立班子, 制定政策, 强化考核, 一个个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政绩的可喜局面。但一段时间以来,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中也暴露出进展缓慢和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现代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应进一步重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加大宣传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意义重大, 事关长远。必须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充分增强对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改进工作方式、加强服务指导,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咨询指导等方式, 深入基层宣传辅导、答疑解惑,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 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大力培植典型, 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利用各种媒体, 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和推广各镇 (地) 的做法和经验, 鼓励和引导广大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 (协会) 积极参与、支持, 组织相互观摩交流学习活动, 取长补短, 使他们熟练掌握园区建设的有关政策、要求和建设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等, 增强做好园区建设工作的信心和自觉性、主动性, 形成发展园区、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浓厚氛围。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以更加有力、更加扎实、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 瞄准市场、挖掘潜力, 深入推动园区建设工作再掀新高潮。

2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效果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以及纪律保障机制, 明确工作要求、细化有关规定、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日常监管, 全程跟进。查思想、查组织、查措施、查成效, 督促各级有关部门思想上要重视、措施上要给力, 履职尽责, 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协调, 统筹兼顾, 密切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园区建设工作督查通报制度, 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 着力规范园区规划建设行为, 紧紧抓住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及时研究采取有效措施, 使园区建设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全力推动本地区园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园区建设领导机构要定期印发简报, 便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情况, 研究决策, 推动全局工作。

3进一步严格落实绩效考核

建立园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 加大考核与执行力度, 确保园区建设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就是要将开展园区建设工作成效情况, 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工作标准, 加强督促检查, 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快出成效。既要防止建设搞形式、走过场, 有关职能部门又不得随意设卡、刁难企业。进一步严格和加大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核力度, 通过不懈努力, 再使一批“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群众普遍欢迎”的、崭新的现代农业园区脱颖而出。对凡因宣传发动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力、对政策知之不深导致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设计规划不合理、无发展前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 要按照有关规定,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力度大、成效显著、目标任务完成好的镇和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

降低拖拉机油耗有窍门

1.保养空气滤清器经常保养空气滤清器, 不要用布或其他物件包裹空气滤清器, 保持滤清器进气流畅, 以减少进气阻力。

2.不改变排气管方向不要随意改变排气管方向, 以免增加排气阻力, 使发动机的油耗增加。

3.常规调整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要经常调整。如果发动机因齿轮凸轮轴磨损而引起配气相应角减小, 要适当减小气门间隙, 以弥补配气相位角的减小。凸轮轴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4.调整各传动部位间隙正确调整机车各传动部位的配合间隙, 以减少传动部分的动力消耗, 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生产成本。

5.不超载、空跑正确选择牵引负荷, 做到不超载、不超速、不跑空车。

6.保持合适的冷却水温发动机应在最佳的水温状态下工作, 因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耗油量增加, 增加生产成本。

7.正确使用刹车拖拉机在行驶时尽量少用刹车。因不正确的刹车不但会增加机件的磨损, 而且还会增加动力消耗, 增加油耗。

8.防止燃油滴漏定期对发动机进行耗油技术检测, 坚决杜绝燃油滴漏现象的发生。

9.正确牵引机具正确调整牵引机具的配合间隙和牵引角度, 轮胎气压要符合标准。

10.合理选择挡位正确合理地选择挡位, 工作时应选择中、大油门, 以发动机不冒黑烟为准。

汪泽

通渭县成功研制出

两款马铃薯播种机

最近, 由通渭县百里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2CM-3G型马铃薯膜际垄作深播联合作业机和2CM-2G型马铃薯起垄铺膜喷药播种机通过四川省农机站鉴定。省农机站的专家认为, 两款播种机均具“先进、适用、廉价、轻巧、安全”等特点, 既能在川地作业, 又适宜在崎岖的山路行走、梯田作业, 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家有关标准和计划任务书的要求, 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规定水平。两款播种机的研发成功, 将为该县乃至周边马铃薯产区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新农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2

2003年,我市积极利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全市农业利用“三资”累计达到13.17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实际到位0.53亿美元,投入工商资本5.2亿元、民间资本3.6亿元,引进农业开发项目165个。“三资”开发农业,加快了我市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是带动了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资”的导入,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区、旅游休闲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利用“三资”已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5个。江阴阳光集团投资1亿元,在新桥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和苗木引繁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各类优质苗木7000多亩。锡山安镇科技示范园吸收福建客商投资800万元用于高档花卉种植。惠山区引进民间资本4000多万元,在洛社镇建成全省科技含量最高、种猪规模最大的综合型生态养殖企业,已成为我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之一。滨湖区2003年建设的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

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加速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在“三资”带动下,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极富活力的优势产业。全市已建成万亩农业园区4个,万头猪场16个,万亩以上特种水产乡镇12个,5000亩以上优质蔬菜规模乡镇11个,千亩以上苗木镇10个。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种水产、水蜜桃、林特产、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优势产业。由于“三资”的大量参与,全市经济作物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亩均产出比纯粮食作物高出许多。

三是推进了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市通过引进“三资”,同时制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培植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龙头企业 4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达116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达12家。列入考核的4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利润实现同步增长。我市龙头企业已涉足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茶叶、竹制品、畜禽、水产等众多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带动了本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建设,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依托“三资”开发农业,发展起来一批农业企业,通过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已制定各级各类农业标准32个;新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7万亩,累计已达52万亩;新增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3个,累计已达143个,其中部级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生态畜禽养殖场5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农、水、畜产品检测中心全面建成,对生猪“瘦肉精”、蔬菜残毒等重点指标进行抽查。宜兴万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与日商合资兴建的创汇企业,总投资5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是速冻蔬菜,在宜兴太华、茗岭、张渚镇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组织300多户农户生产各类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全面实行订单收购,栽培技术、加工流程和包装质量都按出口标准严格把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速冻蔬菜90%出口日本,年创汇350万美元。宜兴兴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获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滨湖唯琼园艺发展有限公司从日本独家引进培育的葡萄新品种日本紫提,在超市售价达每公斤30元,且供不应求。

我市积极引进“三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体会有四点:

一、加强领导,强化“三资”开发农业的组织保证。加强组织领导,把引进“三资”开发农业摆上重要位置。市成立了全市农业利用“三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农业利用“三资”的组织工作。加强政策扶持,先后出台《无锡市开放型经济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农业利用“三资”项目责任制考核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外商投资农业在产业导向、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专设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而这些扶持对象绝大多数是我市“三资”投入和外向型生产基地。各级党政部门都把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重要内容来部署,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宜兴市创新引资方法,改善投资环境,2003年新批外资项目13个,合同利用外资908万美元,是近年来引进外资最好的一年。惠山区通过政策扶持、编制优质项目,大力引进工商、民间资本开发农业,全区引进工商、民间资本1.3亿元,开发农业项目350个。

二、发挥优势,着力培育招商引资的亮点。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开发、构筑优势、形成特色”思路,推出优势项目,形成招商引资整体优势。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项目编制,建立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着力对项目进行广泛推介。宜兴市茗岭镇依托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引资项目,先后引进日资、德资和工商、民间资本5个项目落户园区,总投资达5亿元。

三、狠抓载体,构筑“三资”引进高地。以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善和提升基地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品质,如宜兴茗岭国家科技项目万亩经济林示范区已成为出口企业配套的竹、茶、梅基地.江阴科技示范园成为苏南地区高档苗木的主要供应基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农业招商引资和外向农业的主力军,成为农业招商引资的产业高地、政策洼地、投资福地。

四、形式多样,全方位开展招商活动。一是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类农博会、农洽会等专项招商洽谈会,着力推出无锡农业综合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在北京国际农展会、省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展示会、江苏国际农洽会、江苏省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上海)、上海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等专项大会上,我市农业招商和农产品出口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二是积极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和对口招商。2003年我市组团赴台湾开展境外农业招商活动,江阴市、滨湖区组团赴日本、韩国开展境外招商活动。在开展招商月活动中,我市组织精干人员,优选招商项目,到温州、福州、深圳等地区开展招商,在温州市还举办了无锡农业投资说明会,与福州市食用菌行业协会、浙江福清市华国水产有限公司当场签订了投资意向书,现项目已开始实施。三是加强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其它部门的招商资源,拓展农业招商渠道,形成招商合力。市、县两级农林部门积极主动地和其它部门联系,了解招商信息,及时通报农业招商项目和招商意向。每年我市举办的城市投资洽谈会、个私企业高新技术洽谈会等都增设了农业洽谈交易区,市、县在境外开展经贸招商活动时都把农业招商作为内容之一,2003年有3个外资项目通过委托招商取得成功。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8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用机械化替代大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成为现实,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避免了传统的人力开展农业生产,由于多人多次操作带来的不标准问题,而人力开展的农事活动无法达到农业机械的标准,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但可以保证操作快捷、标准,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

2 农业机械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1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农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和季节限制的问题,使农业生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开发特色农产品。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正是科技不断发展的表现,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同时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也促进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2.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民有了新的要求,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新的历史时期土地要交到会种田、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手中,而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农民懂得新型农机具的操作,保养及维修,这就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要经过培训和操练,在整个过程当中给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条件,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农机专业人才,造就高素质农民,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3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1 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逐渐高涨。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还应针对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重点环节作业费用补贴、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用油保供、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出台一些鼓励技术政策。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以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保证这些技术为农民所用,农民有所收益。例如深松整地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收获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等。以技术推广促进农机推广,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抓好特色产业机械化的推广示范工作,要重视示范工作,示范作用会让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直观地意识到先进农业机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以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规模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平台,积极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机具配套化研究,集成和融合机具、品种、栽培等农机农艺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让农民对农机化工程技术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并迅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使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农机技术人才培训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科技人才项目承包机制,努力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4 结语

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就要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与支持,共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6,(10).

[2] 雷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南方农机,2016,(10).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4

1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信息载体建设不断加强

1.1.1 农业网站颇具影响。

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网, 网站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法律法规、政策、市场信息等, 被省农委评为优秀县级农业政务网站。

1.1.2 农业信息资源发布平台有效整合。

重点建设“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开通热线, 平均每周发送惠农信息2条。利用“四电合一”项目, 将《农家农事》、《野萍说农村》节目、12316热线内容集中到海安县农业信息网, 方便点播。海安日报每周五公布农贸、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

1.1.3 电子政务工作常态化。

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2012年, 农委在行政权力运行内网办理各类权力事项222件。视频会议系统保持畅通, 按要求参加省市组织的视频会议。

1.2 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强化

利用网站、短信发布信息, 县农业信息网平均每月新增信息300多条, 月均访问量3.1万多次。12316惠农短信平台, 2012年采集了4000个惠农短信用户, 使惠农短信用户数量达到了5080户, 全年累计发布惠农短信达30多万条次。

1.3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

1.3.1 信息化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利用GPS技术开展设施农业调查、土壤肥力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中采用自动温控、加湿系统、数控系统等。生猪防疫上采用电子耳标, 便于查询和追溯生猪防疫情况。使用通讯定位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 实现对渔船智能管理, 预防和减少海洋渔业事故的发生。

1.3.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初见成效。

2011年开始物联网应用初试, 2012年在畜禽养殖业开展了物联网应用大规模试点, 天成、婷婷、科飞等农业龙头企业, 分别引进德国最先进的现代化养鸡设备和管理系统、荷兰全自动捡蛋流水线, 基于温度、湿度、光照、有害气体等传感器的物联网技术得到应用。借助有关项目, 在大公镇设立小麦苗情远程监控系统, 实时采集小麦生长期的环境参数, 结合卫星遥感数据, 实现小麦苗情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监测等。

1.3.3 农业电子商务得以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网络营销, 据初步统计, 截止2013年三季度, 全县有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网站、网店) 60个, 开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有50个;通过上网发布供求信息、企业信息, 实现的交易金额13.18亿元;通过第三方平台 (淘宝、天猫等) 开设网店, 实现的交易金额1563.44万元;通过自建营销网站, 实现的交易金额4.81亿元;2012年全县百户农民家用电脑拥有43台, 农民利用网络销售产品, 寻找商机的意识增强。

1.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4.1 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海安县农委各单位确定一名兼职宣传信息员, 按照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指标中乡镇农业信息服务“六有”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健全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完善信息体系建设, 在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明确设立信息员, 2013年在各驻镇畜牧兽医站也明确安排了一名兼职农业信息员。

1.4.2 加强农业信息培训交流。

对农技人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 对农业信息系统业务骨干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多次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生产、设施栽培及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2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虽然海安县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信息化水平滞后于农业发展水平, 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对信息化地位认识不足, 政策扶持力度不大

目前在不同层面存在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 部分镇专门的硬件环境与信息人员工作不到位, 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

2.2 信息体系不够完善

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 海安县的农业信息化县、镇、村及示范户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不能有效整合广电、电信和农口部门等的力量, 全力推进该项工作。信息化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 信息化应用软件缺乏。服务网络还未能有效延伸到最急需信息的生产经营者。

2.3 信息应用速度不快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现实水平制约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普通的钢架大棚不适宜于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 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远程视频系统等的应用在海安县刚起步。按照省考核要求, 2017年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要达30%以上, 海安县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同时, 从业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 文化水平较低, 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

3 海安县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3.1 发展目标

海安县载体发布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体系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7年, 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75%, 农业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大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中得到应用, 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3.2 建设重点

3.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激励政策。

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省市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项目, 县配套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出台鼓励发展和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政策, 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的引导, 来激发经营主体的应用积极性。

3.2.2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首先进一步健全农业网站体系。其次加大信息平台整合力度。加强与通信公司、广电部门的合作, 健全信息资源发布机制, 完善信息发布平台建设, 健全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热线、惠农短信服务系统与“四电合一”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格局。

3.2.3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推广应用。

首先,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种植业上的试点。结合稻麦高产创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公益型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的实施, 在基础设施较好的连栋温室大棚内应用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等信息技术。其次, 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养殖业上的应用。在规模较大、设施水平较高的养殖场 (企业) , 开展养殖业信息化示范。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信息沟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重点农产品的产地、价格、物流、市场、管理、交易信息沟通平台建设, 同时建立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行政管理信息公开及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

3.2.4 多途径、多形式为农业市场主体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5

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直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粮、棉、油、花卉、木材、畜产品初、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建立基地,招商引资,培育龙头,拓宽市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24家,全年企业销售收入50.8亿元,净利润3.2亿元,上交税金

1.8亿元,创汇1520万美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达到452家,其中省、市、县三级示范社25家,入社会员9040个,带动农户22600户,统一销售农产品2.2亿元,年人均增收1600元。建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种植业初步形成了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优质玉米,30万亩花生,30万亩瓜菜和20万亩优质棉花的主导产业区,推广种植小麦—西瓜—棉花,小麦—棉花—辣椒等一年三—五熟的间作套种模式50万亩,以天源面业,尉氏纺织,福甬针织,旭梅香料为主的规模以上粮棉油产品加工 1

企业83家,产值108亿元。畜牧业基本形成以生猪、肉牛、奶牛、肉鸭、蛋鸡、蛋鸭为主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各类养殖基地540个,以中原皓月、河南雏鹰、华中畜禽物流、兆丰园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128家。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县活林木蓄积量170万立方米。以尉氏森腾木业、开封市新茂森木业、晨曦木业、阿凡达精工家俱等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600余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又吸引转移农村劳动力55000人,人均增收3500元。农业产业化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实现了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8元,实现了八连快,农村经济繁荣,农村面貌欣欣向荣。

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契机,把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粮、棉、油、木材、畜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强力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农产

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加,使尉氏县早日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省级15个,市级50个,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规模企业总数达到150家,创建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业产业化集聚区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0个,创省、市、县三级示范社150个,带动农户50000户。建立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20个。具体措施是: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强龙、引外龙、育小龙原则,对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培植对象,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组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粮食、棉花、油料等加工企业,加强对外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活动,力争年底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7家。

2、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建设。从今年开始,建立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重点的支持粮食、棉花、畜牧等农

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种植养殖基地,确保全县粮棉油等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

3、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住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和紧邻港区的区位优势,在西部6个乡镇创建花生、水果、蔬菜、小杂果等示范园区,围绕粮食、花生、棉花、木材等优势产业,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粮、棉、油、木材、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功能设施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连片发展,推进产业聚群发展。

4、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名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竟争力,从今年起,政府对获国家、省级名牌的企业将给予重奖。

5、大力推进农业招商。立足我县资源优势,结合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引进一批“农”字头的大企业、大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规模。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效益;后现代农业理论;灰色优势分析;广东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5-0019-06

一、问题提出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东省作为率先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区,近年来农业产业综合实力、集约化水平、整体素质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都有明显提高。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①,广东省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6.81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47.52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2.2%和2.5%;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30.12亿美元,比2012年的213.25亿美元上升7.91%;珠三角地区农产品商品率已经超过80%;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6%。但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表现为区域差异较大、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国际水平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不高等方面(傅晨、陈春霞等,2003)。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使用有效的测度和评价方法为制定广东农业现代化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因此,本文基于广东现代农业的“成本——收益”两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对促进广东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发展规划与策略措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有关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研究

21世纪至今,国内现有的关于农业现代化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单纯农业维度、“三农”角度和“成本——收益”维度。

从农业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是判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的基本轴线,国内早期的研究就是从这一基本轴线出发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量的,其中中国统计研究所课题组(2003)的成果具有代表性,课题组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劳动力和产出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现代化指数。但由于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和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单纯从农业生产发展角度来界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忽略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可能忽略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从“三农”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针对单纯从农业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的不足,学者尝试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加入特定的评价维度。为反映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李林杰、郭彦锋(2005)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中添加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项重要指标。为了突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贡献作用,易军、张春花(2005)在测量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时加入农业科技水平的指标。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兼顾的问题,郭冰阳(2005)运用动态筛选方法构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时也包含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这一指标。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从“三农”角度评价农业现代化,对于导向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从“成本——收益”维度评价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方法难以精确地描述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近年来,后现代农业理论的出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1998年,美国学者C.D.弗罗登伯格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由机械论范例而来的简化理论,无论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精神的角度讲,现代农业都处于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C.D.弗罗登伯格,1998),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几乎完全依赖于一种矿物燃料和石油化学等非再生的、逐步耗尽的、有毒的资源,土壤耕种层的遗失严重等。他进一步提出,要试图更加全面准确地分析农业现代化成就与代价的对比情况,必须展望一种基于生态学精神的、相互关系范例的新思想,即后现代农业理论。后现代农业理论推崇多元和谐的整合性思维模式,倡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责任论和和审美旨趣多方面的和谐。

综合“三农”角度评价方法和后现代农业理论思想,李丽纯(2013)构建了一个包含由农业生产收益、农村发展收益和农户生活收益、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发展成本和农户生活成本六个方面22个指标的中国现代农业效益水平评价指标,并根据这套评价指标发现近3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效益水平总体为负。虽然李丽纯的研究针对全国的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直接应用于区域性的研究,但是作为一种评估思路对区域农业现代化评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发。

(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赋权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现有用于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优势分析法。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2012)运用德尔菲法,请有关专家针对农业现代化指标的信息量、敏感性和独立性赋予权重。蒋和平、黄德林等(2005)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的权重。为了统一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非定量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许林、宋光辉(2010)和吕杰、赵红巍(2014)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然而层次分析对数据样本有要求,还要求样本服从某一典型概率分布,德尔菲法也会受到评价人的主观判断影响。对于样本较少和样本规律性较差的数据而言,这两个方法都无法得到客观有效的指标权重。李虹来、勒中坚(2007)和李丽纯(2013)开始探讨把灰色优势理论用于确定农业现代化指标权重。

经检验,灰色优势分析法有助于解决以“贫信息”为特征的不确定性系统的小样本问题(刘思峰、杨英杰等2014)。灰色优势分析主要通过分析特征行为因素和相关因素行为组成的关联矩阵来判定行为特征因素是否优势因素。

(三)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研究

国内有学者针对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尝试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评价广东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傅晨、陈春霞等(2003)根据《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无论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规模,从农产品经济价值、农副产品加工率或从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广东农业现代化程度显示较低。康艺之、万忠等(2010)横向比较国内其他农业强省发现,广东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城乡差异水平都是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薄弱环节。以上研究有助于发现广东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症结,但已有研究未系统提及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成本因素,所使用的指标权重赋值和设置指标标准值的方法均不可避免具有一定主观色彩。

通过对文献梳理,本文从“成本——收益”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以测度过去20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赋权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参考李丽纯(2013)的研究,从收益和成本两个维度分别构建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原则,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生产收益等9个评价指标(见表1)。

(二)评价指标的赋权

1.收集整理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通过1993-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收集表1涉及的9个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为了排除主观因素干扰,提升评价体系的可信度,本文采用灰色优势分析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

2.计算评价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矩阵

命名Xi和Yj为广东农业现代化系统的行为序列,Xi代表收益特征,Yj代表成本特征。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系统3.0”计算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指标灰色综合关联矩阵,结果如矩阵C。矩阵中,ij为指标Xi和指标Yj的灰色综合关联度,ij值越大,表征Xi和Yj关联度越高。

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值37=0.891,表明关联程度最高的“收益——成本”组合是农业出口水平和农村风貌改变程度。最小值11和64=0.502,表明农业和电力消耗水平、农村教育水平和农药消耗水平是一组关联程度最低的“收益——成本”组合。

3.灰色优势分析

灰色优势分析,是指根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计算指标的关联序,表征各项指标在衡量同一项目的代表性强弱。根据灰色关联矩阵,计算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类指标的关联序为:X5>X3>X2>X7>X4>X1>X6。结果表明,最能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产业比重,依次为农业出口水平和劳均农业产值,表现最差的指标是农村教育水平。

成本类指标的关联序为:Y8>Y9>Y5=Y7>Y3>Y4>Y2>

Y6>Y1。结果表明,最能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水平的指标是家庭生活离散程度和农民医疗保健开支,接下来依次为城乡产业效率差距和农村风貌改变程度,表现最差的指标是电力消耗水平。由此得出,农业生产成本对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的作用相对农村发展成本和农民生活成本的作用小。农民生活成本是引起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变U化的关键因素,农民在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起到关键作用。

4.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灰色综合关联矩阵分别计算指标Xi和Yj的权重。首先,令Ui表示指标Xi的权重。然后,且,。同理计算得指标Yj的权重Vj,指标赋权结果总结如表2和表3。

四、广东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的测度与波动趋势

(一)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各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差异,使得定量指标间具有可比性,采用公式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公式中Xij为原始值,Zij为标准化后的标准值(i=1,2,…,7;j=1,2,…,9)。

(二)农业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测度

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每年的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数,见表4。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和成本指数分别代表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进步和损失和代价,效益指数代表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质量水平。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成本和效益指数计算结果如表5,散点图如图1。

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1993-2013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C和成本指数T均呈现不断走高的态势。2000年前,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大于成本指数,反应为效益指数M为正值。2000年后,广东农业现代化成本指数比收益指数高,反映为效益指数M为负值,这表明2000年后广东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效益为负。广东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特别在2000年后,广东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户生活等方面所付出的代价要相对大于所获得成就。

(三)波动趋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对三种指数曲线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拟合函数曲线能更准确地反映农业现代化三项指数的波动趋势。通过观察图1,根据不同期限波动差异,对三项指数分别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拟合结果见表6。从非线性回归结果可知,模型Ⅰ、Ⅱ、Ⅲ、Ⅴ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0.95;五个模型的弃真概率均小于0.001,模型均可被确定为可信模型,三类指数的拟合曲线见图2。

拟合结果描述图

收益指数C波动趋势的回归拟合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C一直处于加速增长的状态,表明20多年来广东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村生活环境有一定改善。这与以往学者对广东农业现代化进步方面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成本指数T波动趋势为:指数T的运行轨迹一直位于横坐标的上方;在2000年前,指数T比指数C略低;2000年到2004年间,指数T呈现加速上升态势;2004年后,指数T由加速上升转为减速上升。广东从1992年开始进入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营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大政府对“三高”农业的投入,广东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得到一定的提高。然而,随着广东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耕地不断下降,人地资源矛盾突出。据统计,2001-2005年间广东省减少耕地258.4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51.69万亩③。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自然灾害等导致成本直接加速增长,加上缺乏对这种模式固有缺陷的充分认识和有效应对,使得2000年后指数T一直处于加速上升状态。

效益指数M波动趋势表现为:1993-2004年加速下降,2005-2013年转为加速上升,整体呈现为一个不规则的“V”型走势。对此可以解释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在2004年后起到一定积极效用。具体表现为:农业方面,通过加快建设生态公益林,使森林覆盖率维持在高于50%水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和海洋资源方面也得到有效保护;政府落实政策治理土地市场秩序,年度复耕土地多达4千公顷;通过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供农业效益。在农村方面,坚持整村规划和整村建设原则,实现农村饮水、危房改造等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对于农户而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7.7%,全省农民人均年肩负率达到93.7%④。总的而言,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通过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收益、降低成本,使得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在近十年来有了较快的发展。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后现代农业理论,从“成本——收益”维度对1993-2013年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发现:首先,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出口水平已经成为广东农业现代收益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生活水平成为广东农业现代化最显著的成本。其二,1993-2013年间,广东农业现代化收益和成本均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进入21世纪后,广东在建设现代农业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比获得的收益要高,广东农业现代化进入“高水平、低效益”的非良性状态。最后,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战略作用下,广东农业现代化效益指数在2004年后由加速下降转为加速上升,为了保持广东农业现代化良性发展,需要继续提高“三农”收益,同时降低发展“三农”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农业现代

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7):41-47.

[2]弗罗登伯格.后现代农业[J].国外社会科学,1993(4):71-

74,49.

[3]傅晨,陈春霞,张日新.广东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

远?[J].南方经济,2003(12):36-37.

[4]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

业经济问题,2010(5):26-33,110.

[5]郭冰阳.用动态筛选方法构建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

系[J].统计与决策,2005(21):42-43.

[6]蒋和平,黄德林,郝利.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

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52-60,69.

[7]康艺之,万忠,方伟,等.广东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及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05-306.

[8]李虹来,勒中坚.灰色关联分析在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中的

应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43-44,79.

[9]李丽纯.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

评[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7-14,110.

[10]李林杰,郭彦锋.对完善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

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13):34-36.

[11]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七

版)[M].科学出版社,2014.

[12]吕杰,赵红巍.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4-82.

[13]许林,宋光辉.珠三角都市型农业(UA)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及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5):95-100.

[14]易军,张春花.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定量评价[J].

中国软科学,2005(1):134-139.

[15]中国统计研究所课题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仅仅走了

三分之一[J].中国国情国力,2003(4):12-16.

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篇7

1 现代农业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1 酒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酒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的确定, 借鉴《农业软科学研究新进展》和《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测评与分析》等, 本着科学性、数据可获性和可比性出发, 结合酒泉具体情况制定。主要设置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 酒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衡量标准的制定

指标权数的确定主要依据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该权数的确定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课题组“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和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托课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持政策研究”———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参数值。

1.3 酒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分总和即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是衡量和判断现代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以及与现代农业发展标准值的差距。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数达到70分可以认为现代农业达到初级发展水平, 达到80分可以认为达到中级发展水平, 达到90分可以认为达到高级发展水平。

2 酒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 2011、2012和2013年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分数分别为83.13、85.51和88.73分, 3年的平均得分为85.79分。即目前酒泉市现代农业处在中级向高级稳步发展的阶段, 与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5个构成要素来看, 产出效能要素变化较大 (2011年69.86%、2012年82.28%、2013年91.74%) , 其余要素这3年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其中科技支撑要素的达标率最高3年均为96.31%, 其次为物质装备要素的达标率较高, 3年平均为87.90%。可见,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同时表现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又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瓶颈因素。

化肥使用量达标率最低, 3年都低于80%, 而且每年化肥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 直接影响酒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有7个指标在这3年中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即农业科技先进贡献率、有线电视用户率、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率、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农产品加工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占比重, 由于限制因素较多, 短期建设见效缓慢, 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投入其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值、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稳步增长, 其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标率从67.98%到90.43%增长幅度最大, 说明政府对耕地面积的有效保护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酒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恩格尔系数达标率从2011年的88.57%、2012年90.29%、2013年96.25%, 显示了农民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后, 还剩下了更多的“闲钱”, 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3年 (2011、2012、2013年) 酒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综合测评, 结果表明 (3年的平均值) ,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 酒泉现代农业建设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酒泉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快, 已经发展到从中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 有6项指标达标率超过90%, 已经达到现代农业高级发展水平。有4项指标达标率在80%~90%, 其余3项在70%~80%。化肥的使用量, 农产品的加工率, 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是制约酒泉市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这几项指标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目前酒泉现代农业呈加速发展态势, 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农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 酒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望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 必将实现现代农业的高级发展水平。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8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策,广西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乡村人口仍占60%的广西而言, 要“富民”, 很大程度上要靠推进农业现代化, 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 也就解决了广西的民生问题。近年来, 广西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使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本文对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系统测定, 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建立一个科学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是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础工作[1]。在参考现阶段众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系统性、综合性、重点性、可比性和代表性的原则, 确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辅助指标等3个层次。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层的权重, 按照层级结构确定各个指标在主体评价和群体评价中所占的比重[2]。同时, 根据我国国情, 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3,4], 确定了二级指标的标准值, 见表1所示。

本文采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为

X=k=1nfki=1mkWkiΖit

式中 X—综合评价指标指数;

n一级指标的总数量;

fk—第k个一级指标权重;

Wki—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权重;

mk—第k个一级指标中二级指标的数量;

Zit—第k个一级指标中第i个二级指标的达标率, Zit= (Xit/Xi0) ×100%。

当指标属性为负时, Zit= (Xi0/Xit) ×100%;当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 取实际值等于标准值计算;达标率最大只能为100%。

本研究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为5个等级, 以区分5个发展阶段, 即准备阶段 (<0.3) 、起步阶段 (0.3~0.55) 、初步发展阶段 (0.55~0.70) 、基本实现阶段 (0.70~0.9) 及发达阶段 (>0.9) 。

2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评价

2.1 评价结果

根据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 得到本研究的原始数据, 经过整理计算获得实际指标值, 再对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各二级指标的达标率。2009年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实际值及达标率如表2所示。

同理可得1999-2008年广西农业现代化二级指标标准化结果, 因篇幅问题, 不再一一给出。再根据本文第1章中所述的计算公式, 可得到本研究所需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如表3所示。

2.2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可看出:从1999-2009年广西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1999-2003年发展较缓慢;从2003年开始,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到2009年,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得分为0.568, 高于西部0.462的平均水平, 但是低于全国0.625的平均水平, 按照农业现代化5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目前广西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表3还可看出, 与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广西农业现代化较明显的优势在于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农业产出相对较高。2009年,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31, 远远高于西部0.288和全国0.269。

从二级指标看,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贡献度最大, 达标率为100%;农业产出水平指数为0.709, 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和粮食单产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 土地产出率为56 365.15元/人,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9591.72元/人;粮食单产为4 770.01kg/hm2, 达标率为73.4%。

3 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可持续发展结构失衡

尽管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高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但从两个二级指标来看 (如表2所示) , 结构并不平衡。2009年, 森林覆盖率达标率为100%, 农业成灾率达标率仅为24.18%, 低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是波动较大, 1999-2001年和2007-2008年这两个时期内为下降趋势。同年, 广西农业旱涝保守率为27.67,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 这些都表明了广西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 风险大。

3.2 农业投入水平低且投入要素结构不合理

广西农业现代化投入水平指数从整体上看呈缓慢增长趋势, 从1999年的0.28上升到2009的0.405, 但仍然低于0.471的全国平均水平。从结构上看, 2009年, 劳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率这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值都偏低。其中, 劳均耕地面积为0.270hm2/人, 达标率仅为0.9%, 低于西部平均1.47%和全国平均1.37%;有效灌溉率达标率为40.1%, 远低于65.84%的全国平均水平。另外, 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上, 广西为543.73kg/hm2, 达标率为100%, 超过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化肥的过度使用虽然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但长期下来会造成土壤板和肥力降低等问题。因此, 如何提高土壤肥力, 改变种植结构, 投入农业高新技术, 研发出高效环保专用化肥及其他农用产品, 也成了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3.3 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低, 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

广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1999-2009年的11年间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 广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为0.48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90。具体到二级指标, 城镇化率为39.2%, 达标率为65.33%, 低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980.44元/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5 153.2元/人要低1 072.36元/人;恩格尔系数为48.7%, 高于41.55%的西部平均水平和41%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城镇化水平, 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6]。但是目前广西城镇建设面临着乡镇建设人才严重不足、目标任务不明确、管理机构不健全及资金不足等问题[7], 这都制约着广西的城镇化水平, 从而制约经济结构的调整。

4 加快广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新路子。要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融资机制改革, 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创新现有灌溉方式, 借鉴国内外先进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 提高有效灌溉率;加大水库除险力度, 减少旱涝带来的农业损失。

4.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首先, 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要狠抓主要农作物的良种选育;充分发挥丰富的光热等自然禀赋优势, 狠抓实用技术, 葡萄的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 该技术使经济效益加倍[9];建立成果展示基地, 加强成果的产权保护, 为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提高良好的载体。其次, 多元化资金支持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第三, 加快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的应用, 可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3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广西的城镇化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合理配置功能, 扎实推进。广西人均耕地资源有限, 城镇化建设要选择合理的地里位置, 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城镇化建设要与工业化、信息化结合起来, 工业化为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信息化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1999-2009年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到2009年基本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高于西部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低、农业投入要素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建设落后和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但广西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指数高, 发展潜力大。广西必须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推动力, 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保证广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傅晨.广东省农业和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5) :26-33.

[2]俞姗.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7) :136-141.

[3]辛岭, 将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6) :645-650.

[4]谭爱花, 李万明, 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 (10) :7-14.

[5]郭强, 陈东梅.四川现代农业进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11) :5960-5962.

[6]龚大鑫.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09.

[7]梁忠华.加快广西城镇化建设步伐[J].广西城镇建设, 2010 (1) :56-59.

[8]罗永乐.推进广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6 (8) :82-84.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9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 民为国之本, 农为民之本, 所以说农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而且推进农业现代化, 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目前提高农业投资效率是重点, 对于如何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则是广大学者和人民群众都关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需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 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 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的收入, 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 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怎样,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如何, 这就需要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定。

2 模型建立

2.1 数据获取和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是通过《中国统计年鉴 (2009) 》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得来的。经过筛选, 最终选取了9个指标, 同时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2 因子分析模型解释

因子分析法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基本原理就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表现为较少因子的线性组合, 即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 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从而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因子分析模型为:

X=AF+ε

具体而言, 因子模型假定观测到的每个随机变量Xi线性地依赖于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F1, F2, Fm…, 和特殊因子向量εi, 即

Xi=ai1F1+ai2F2+……+aimFm+εi

式中, aij为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载荷, 称为因子载荷。

当存在一个正交阵Γ时, 则有X= (AΓ) (Γ'F) +ε

这时Γ'F为新的公共因子, AΓ为新的因子载荷矩阵, 利用这一特性, 可以对得到的因子模型进行旋转以产生容易被解释的因子, 然后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

2.3 实证分析

利用SPSS16.0对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的适合性检验, 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概率为0.000, KMO检验值为0.738, 适合作因子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的输出结果,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本文选取了3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 表1列出了3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由此使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前3个因子为综合因子。为了加强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对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 并运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为了使计算结果误差最小, 采用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见表3) , 根据该矩阵和变量观测值可计算出因子的得分。

根据表1数据, 以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表中的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 计算各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得分:Y=49.509F1+22.901F2+13.477F3 (表4)

2.4 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结果可以看出, 排在前三位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浙江。上海、北京、浙江都在公共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 同时北京在公共因子2上的得分也很高, 浙江在公共因子3上的得分较高。因子1反映的主要包括农业投入, 农业经济结构以及农业发展能力, 因子3代表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东部和中西部的中心城市, 中部地区次之, 东北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差。

根据东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 针对中、东、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的特点, 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 综合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这些地区有一定的技术支持, 因而对于东部地区, 应该继续加强农业技术研究, 大力发展农业技术, 为增强农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应该借鉴上海的经验, 走结构转化和资本深化的途径。

对于农业现代化水平较弱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来说, 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所以应在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同时, 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 加快农业科研步伐, 达到用科技支撑农业, 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各个地方还应开展农村农业教育,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运用各种手段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产出效益。此外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还应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制定相关政策, 引导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投资结构, 发展农村金融, 实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应该继续完善土地制度和加快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 逐步在农户经营规模扩展的基础上发展农户自发性的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农户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中的谈判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业比较收益, 以此来激励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创新。

摘要:为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构建一套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辖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 提出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投入, 提高农业投资收益, 激励农户采用农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因子分析,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春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拓展[J].生产力研究, 2010, (1) .

[2]门可佩, 唐沙沙.华东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1) .

[3]孙福田, 王福林.黑龙江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9, (19) .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10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大省,从1999年开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先后创办了珠江三角洲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十二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相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现阶段广东农业现代化进程处于何种水平,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三化同步”等一系列问题是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测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徐星明、杨万江(2000)[1],刘晓越(2004)[2],蒋和平、黄德林(2006)[3],辛岭(2010)[4]等先后从全国层面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定量评价;二是单玉丽(1998)[5],鲍进(2001)[6],张春花(2004)[7]、文化(2008)[8]等对福建、江苏、大连、北京等省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傅晨(2010)[9]对1999-2007年广东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这些研究在推动全国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同时,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1 研究区概况

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大陆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mm-1600mm之间。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284.14万hm2,人均耕地0.029 hm2,常住人口96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41.4%。

广东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柑桔橙、香蕉、菠萝、荔枝、龙眼等水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有“水果之乡”的美称。2009年,广东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37.59亿元,是1999年的1.91倍;农业增加值2010.27亿元,是1999年的2倍,但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0.9%下降为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907元,是1999年的1.9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农产品进出口仍保持强劲增长,2009年全省出口农产品48.58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2 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1999年,广东省出台了《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衡量标准。该指标体系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有一个很好的结构[10],但是部分量化指标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统计数据从而缺乏操作性。本研究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提出了一个由11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保持全省指标体系的统一,本研究仅在“五高六化”的框架内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一是用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两个指标取代标准农田占水田面积的比重这一指标;二是删减一些不宜取得数据的指标(如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质合格率、农村文化站健全率)。

2.2 评价方法

(1)计算各个指标达标率。指标达标率=实际值/标准值×100%

(2)计算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各个指标得分值的加总即为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指标得分值=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各个指标的得分值实行封顶计算,即指标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只按标准值计算。

(3)农业现代化综合分数达到90分可以认为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9年度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结果的通报》(粤府办[2010]38号)。标准值来自于《广东省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粤府办[1999]65号)、《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

3 广东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

应用《广东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对2009年广东全省、省内四大区域以及21个地级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和监测(表1、表2、表3)。1999年是广东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当年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为60.91,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值相比,实现程度为67.68%;2009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为75.16,实现程度为83.51%,11年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得分提高了14.72分,年均提高1.34分。按照这一提高幅度,广东可在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 测算结果分析与评价

4.1 2009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偏低

从“五高六化”的指标来看,造成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偏低,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劳均农业总产值指标落后。

(1)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手段和条件是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2009年广东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为1.37千瓦,与1999年的1.13千瓦相比,提高幅度不大,这一指标的达标率也最低,仅为34.25%,离目标值相差甚远。旱涝保收率指标的达标率也偏低,为61.9%。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2009年达标率为84.29%,实现程度较高。但这一指标每年提高的幅度不足1%。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还需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以及抗灾减灾能力。

(2)农业产出能力。农业产出能力也是广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障碍。从农业产出能力指标来看,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实现程度尚不足50%,距离目标值还有一半的路程要走;反映土地生产率的指标——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的实现程度不足60%;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实现程度也只有69.07%。由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生产能力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还要从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4.2 与1999年相比,2009年指标达标结构明显改善,但部分指标达标率下降

2009年,广东农业现代化18个构成指标中,达标率在100%以上的指标有4个,比1999年增加了3个;达标率低于50%的指标有2个,比1999年减少了4个,指标达标结构明显改善(表1)。与1999年相比,2009年,广东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12个指标达标率提高,其中劳均农业总产值提高了21%、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提高了22.35%、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2.78%、农副产品加工率提高了52.7%、享有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人口比重提高了77.5%。有3个指标的达标率没有增长,反而下降,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下降了11.28%;有效灌溉率下降了23.32%;旱涝保收率下降了22.1%。达标率最低的指标有2个:劳均拥有农机总动力(34.25%)和劳均农业总产值(43.8%)。

4.3 广东省四大区域之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珠三角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

(1)珠三角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四区域之首。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显示(表2),2009年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达到85.13分,达标率为94.59%;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分别为69.54、68.76、63.35,达标率分别为77.27%、76.4%、70.39%。可以看出,广东四大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珠三角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三个区域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是最低的粤北山区的1.34倍。

(2)珠三角农业现代化指标达标结构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珠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达标程度高的指标数量多于全省和其他三区域,在18个指标中,达标程度最低的劳均农机总动力指标也达到了52.92%,而达标率低于50%的指标,粤东有3个(劳均农机总动力17.96%、劳均农业总产值31.13%、农副产品加工率41.97%),粤西也有3个(劳均农机总动力34.38%、劳均农业总产值43.72%、旱涝保收率44.26%),粤北山区有4个(劳均农机总动力27.94%、劳均农业总产值33.46%、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38.36%、农副产品加工率26.46%)。其中,劳均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副产品加工率等核心指标的达标率,珠三角更是显著高于其他三区域和全省平均水平。

4.4 21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不平衡,广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09年,广东21个地级市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均在65%以上(表3)。其中,广州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为90.97,已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圳、佛山、珠海、中山4个市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都在95%以上,分别为99.41%、98.92%、98.73%、98.28%;实现程度在80%-90%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东莞(88.95%)、惠州(82.27%)、江门(81.81%)、汕头(80.43%)。

4.5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富余劳动力过多,且人力资本投资不足.2009年,广东省的一、二、三产业构成分别是5.1%、49.2%、45.7%,相应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是28.04%、39.13%、32.83%。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即一产的产值比重大幅度降低,而一产的从业人口却仍超过1/4,可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充分,过剩现象仍然严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而且,农业劳动力素质和教育投资处于低位水平。2009年,广东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4%;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为296.72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9%,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2)农机化水平低,且投入力度偏小。从发展水平分析,2009年,广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71%,与全国平均水平(48.8%)的差距仍然较大,居全国22位;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排19位(表4)。从农机化投入分析,2009年,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购置投入全国平均为384.4元,广东只有284.7元,居全国26位。广东投入水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江苏的69%,浙江的54%。其中,广东地方财政对农机购置的投入强度2009年为23元/hm2,约为江苏的59%,浙江的45.6%,居全国第9位[11]。可见,广东的农机化投入水平是偏低的,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符。

(3)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尤其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至2008年,广东尚有120万hm2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41.63%,仍然受到干旱、瘠薄、洪涝、过粘或过砂等各种障碍因素的制约,耕地产出不高。与此同时,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严重影响了耕地潜力的发挥。广东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数是20世纪60-70年代兴建的,经过长期使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近年,广东把整个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放在大型水库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老化、失修严重,涝不能排,旱不能灌。至2009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09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40.18万hm2,分别比1999年下降了5.69%和8.44%。粮食生产难以摆脱“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局面(表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0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大农机购置扶持力度,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以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广东仍然任重道远。在水稻生产方面,育插秧机械化环节一直是广东农机化发展的难点和瓶颈。2009年,广东水稻机插秧率只有1.73%,远低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首先应以提高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以全面推进40个产量大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带动提高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全面加强水果、花卉、水产、畜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机械化作业和技术装备建设。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在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向重点和薄弱环节、特色农业机械倾斜,并实行省、市、县配套累加补贴,将补贴标准提高到50%以上。

5.2 完善BT融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基于地方水利建设资金配套困难,广东省探索了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2009年开始推进水利工程BT融资建设。BT(Build Transfer)模式(是指由建设工程法人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投融资单位,由投融资单位负责筹措承包工程项目除省级及以上财政投资补助和地方财政拨款外的建设资金,并负责工程建设。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法人向投融资单位支付回购价款回购工程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最核心的是解决融资问题,是解决地方自筹资金不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这种模式暴露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也亟待完善。因此,政策管理层面还需不断完善BT模式,尤其是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约束各方的行为。此外,建议根据不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经济特点,明确投资、收益主体,发动民间资本投资农田水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5.3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机会

广东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广东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74.99%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更是高达96.61%,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只有26.51%。可见,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转移到非农行业就业的比例也越高,因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农民技能培训制度,培训补助由“补机构”“补过程”向“补个人”“补结果”转变;三是逐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

参考文献

[1]徐星明,杨万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2]刘晓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4(2):10-16.

[3]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4]辛岭,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5]单玉丽.福建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估与发展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42-145.

[6]鲍进.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测评与发展思路[J].江苏统计,2001(2):12-14.

[7]张春花,吴春华,等.大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39-343.

[8]文化,姜翠红,王爱玲,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56-158

[9]傅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10]傅晨,梁小伊,陈春霞.广东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5(1):4-7.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11

关键词:江苏;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AHP法;综合评析

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23-04

收稿日期:2014-07-0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BAB11B06);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梁爽(1988—),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E-mail:liangshuangcumt@163.com。

通信作者:陈浮,博士,副教授,从事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的研究。Tel:(0516)83883390;E-mail:chenfu@cumt. edu.cn。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由最初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化肥化”,延伸至七八十年代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化”[1],再到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引入[2],直至目前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即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服务体系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3]。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更为丰富的内涵,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互协调下的农业经济产出、农村、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这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目标。当前,我国对于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探索阶段,有学者围绕低碳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低碳农业”这一概念,并对基本内涵予以阐述[4-5];也有学者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点及策略[6-8];还有部分学者对低碳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标准的确定作出了一些探索[9-12],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测度标准与衡量方法,这与学者们对低碳农业内涵的理解不同以及地区差异息息相关。

江苏省地处华东沿海地区,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农业耕作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近年来,江苏省在“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地矛盾更加突显,耕地质量不断退化[13]。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污染加剧成为太湖流域的重要污染源[14]。这就对江苏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15-16]。因此,本研究基于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江苏省农业生产现状,尝试将农业低碳化指标引入农业现代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当中,构建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对江苏省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析,以期为江苏省及同类型地区在低碳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

1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

低碳时代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内涵,使与之衡量的标准随即发生变化,从低碳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不仅包含了农业经济、农村和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这3个子系统的现代化,而且包含了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因此,要综合评价某一区域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应根据该区域地理位置、农业资源和耕作条件、农业生产现状和规模以及发展历史等不同社会背景,考虑农业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依据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结合农业低碳化的发展要求,全面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以下几点准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认识和研究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度量和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2)全面性。为全面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的评价,既要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又要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要反映农业社会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层次性。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而分层次设定指标因子既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低碳农业现化的内涵和目标,又能够分解低碳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内容,使得结构分明,不仅易于理解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而且方便使用。(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要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指标,选用指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动态性和稳定性准则。选取指标时,须要结合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特点和动态趋势来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随农业系统的发展而逐步调整,以便能够反映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趋势。

2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

2.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应包含5个方面,即农业经济现代化、农业社会发展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以及农业低碳化。其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社会发展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环境基础,农业低碳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本研究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结合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建立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低碳背景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nlc202309011121

准则层(权重)指标层属性权重标准值农业经济现代化(0.397 6)农业从业人员比重x1(%)负0.156 020.0农业劳动生产率x2(元/人)正0.264 530 000.0土地产出率x3(元/hm2)正0.195 840 000.0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x4(kW·h/hm2)正0.110 715.0农业科技人员比重x5(%)正0.074 66.0第一产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x6(%)正0.127 870.0农业企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x7(%)正0.070 515.0农业社会现代化(0.302 1)城镇化率x8(%)正0.433 270.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9(%)负0.272 135.0农民人均纯收入x10(元)正0.294 713 000.0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0.100 0)森林覆盖率x11(%)正0.500 030.0农业成灾率x12(%)负0.500 010.0农业低碳化(0.200 1)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13(kg/hm2)负0.333 3225.0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x14(kg/hm2)负0.133 38.7单位面积农膜施用量x15(kg/hm2)负0.133 38.0农田有效灌溉率x16(%)正0.066 790.0单位面积农作物碳吸收量x17(t/hm2)正0.333 311.0

2.2指标权重以及标准值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因子衡量和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程度不同,需要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一般指标权重的确定有3种方法,即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本研究采用AHP法,AHP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把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子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对这些子目标和指标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和一致性检验,最后确立各个子目标和指标的权重。首先,依据Saaty的1~9标度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其次,采用方根法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所求得的特征向量即是指标的权重;最后,为了判断权重比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进行一致性检验,经依次对各个层次指标运用AHP法求取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后,得到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值。本研究在确定具体评价指标标准时,在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结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水平,此外考虑到江苏省目前的情况,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也参考我国先进地区的水平(表1)。

2.3综合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

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水平由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来体现。该综合指数是将各指标的标准化数值乘以各自的权重,进行加和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Ij=∑WiYi;(1)

A=∑PjIj。(2)

式中:A为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Pj为低碳农业现代化第j项准则的权重;Ij为低碳农业现代化第j项准则评价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Y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本研究采用AHP法得到指标权重,采用比较法得到标准化数值,根据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相关关系可采取2种类型的标准化处理方式,计算公式为:

Yi=Xi/Xi0;(3)

Yi=Xi0/Xi。(4)

式中:Y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数值;xi为第i项实际指标值;xi0分别表示第i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值。若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采用公式(2);若指标与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采用公式(3)。

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综合指数把低碳农业现代化分为现代化起步阶段、现代化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以及完全现代化阶段等4个阶段。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3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析

3.1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算

根据以上制定的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江蘇统计年鉴》(2006—201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3)等统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有目的地调查2005—2012年江苏省农业经济、农村和农民社会生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情况,最终确定2005—2012年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并应用公式(1)至公式(4)逐步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江苏省2005—2012年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各指标分值如表2所示。表2江苏省2005—2012年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各评价指标分值

3.2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评价

由图2知,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评价综合指数由2005的0.517 1增长到2012的0.780 1,约增长50.86%。由于各年度综合指数均超过0.5,均值达到0.635 4,说明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已总体度过起步阶段,其中达到初步实现现代化阶段水平的年份有6年(2005—2010年);2011年综合指数为0.734 1,根据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判别标准,这标志着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已进入基本实现阶段;到2012年,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综合指数达到0.780 1,表明江苏省在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综合情况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并向着完全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全速前进。

从图3可以看出,江苏省农业经济现代化与农业社会现代化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指数由0484 1上升到0.888 9,约增长83.62%,说明江苏省依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农业资源优势以及政策扶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使得其劳动产出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这3项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指标指数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而江苏省农业经营

nlc202309011121

不断向产业化经营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经济现代化的良好发展。此外,江苏省农业社会现代化总体水平较高,最大值是0.921 1,说明江苏省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以来,仅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7年内的增长幅度就接近131.27%,成为江苏省农业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大贡献者。

图4展示了江苏省2005—2012年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及农业低碳化水平的变化趋势,这2项指数的变化趋势均不太稳定,且整体水平不高;但自2008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明显上升,这说明近年来江苏省在提出“绿色江苏

建设”的几年时间里,针对生态环境特点,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0%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低碳化水平指数主要受农业生产中农药、农膜以及化肥使用量的影响,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主要碳排放源之一的化肥施用强度已经达到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3.2倍,而农药和农膜的使用强度的实际值与设定的标准值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说明江苏省农业低碳化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也要求江苏省各区域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低碳化的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低碳高效式发展。

4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构建了低碳背景下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析分析法对江苏省低碳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指数和准则层各指标指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2005—2012年的低碳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和2012年的综合指数显示,江苏省已经进入基本实现低碳农业现代化阶段,且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完全实现阶段迈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社会现代化指数的增长是带动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的2个主要原因,其中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更是促进发展的2个有力推手。此外,森林覆盖率的增加也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相比较而言,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平稳态势则阻碍了江苏省低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中主要碳排放源排放强度的超标和农作物碳吸收汇有限的吸收量均会导致江苏省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步履维艰。

面对低碳时代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江苏省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促进农业增长从资源和劳动力依赖向资金和科技支持转变,农业生产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农业经营从分散兼业化向农业产业专业化转变。因此,江苏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限制化肥农药等高污染物品的使用,从而缓解农业发展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提高江苏省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低碳背景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士元.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 天津社会科学,1999(5):68-70.

[2]赵锋. 广西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6(5):10-15.

[3]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4]王昀.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 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5]高文玲,施盛高,徐丽,等. 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2):13-14.

[6]梁龙,杜章留,吴文良,等. 北京现代都市低碳农业的前景与策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30-136.

[7]杜华章. 江苏省低碳農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 渔业经济研究,2010(6):63-71.

[8]李晓燕,王彬彬.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和途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103-106.

[9]刘泽强,康智明. 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评价[J]. 北京农业,2012(18):150-151.

[10]王珊珊,张广胜. 中国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路径与评价[J]. 生态经济,2012(3):28-32.

[11]陈俊红,姜翠红,李红.都市型现代农业低碳经济进程评价及建议——以大兴区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303-306.

[12]骆旭添,吴则焰,陈婷,等. 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6):1444-1447.

[13]杜华章. 江苏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学学报,2011(8):49-54.

[14]郑建初,刘华周,周建涛,等. 江苏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目标与模式研究[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1):1-5.

[15]郭素玲. 农业生产的双重性问题及低碳发展取向[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2):379-382.

[16]姚於康. 江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及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22-324.徐敏,黄江. 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基于新疆82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27-432.

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篇12

任永昌厅长强调, 发展现代农业, 要优化产业布局, 要发挥区位优势, 要突出产业特色, 要适度规模, 要集中连片,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借助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 更要注重实际, 充分利用好地方农业资源。

任永昌厅长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要搞好产业融合, 不仅一、二、三产业要融合, 积极引导在基地、园区基础上发展农旅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融合产业, 更要利用好农业机构整合改革的有利条件, 搞好一产业内部融合, 种养产业尽可能配套布局, 协调发展。

任永昌厅长在调研家庭农场时指出, 小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要量力而行, 不能贪大求全, 面面俱到; 要突出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做精做优; 要互相借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

任永昌厅长在与家庭农场主、农业公司负责人交谈时指出, 要创新机制, 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 要创新土地流转和经营运作模式, 不要简单地仅以承包租赁土地方式经营, 而要采取更多措施吸引农户参股、入股、入社合作经营, 要让周边农民不仅仅从承包租赁和就地务工中获得收入, 还要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现代农业来得到更多的实惠, 特别是针对脱贫群众, 要有更多更有力的帮助扶持措施。

在调研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时, 任永昌厅长要求农业部门要主动作为, 深度“介入”, 要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法律法规规范等职能职责, 要全力帮助新型经营主体搞好产业规划、布局和实用技术指导。

上一篇:质量成本会计体系下一篇:销售中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