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园

2024-06-15

现代都市农业园(精选12篇)

现代都市农业园 篇1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园作为城市边缘的新兴发展地带, 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人文价值和生态优势, 使其城镇化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重效益。本文结合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规划, 探索都市农业园的特色城镇化途径, 以解决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文章从产业的视角出发, 探讨加快农业产业融合与升级, 园区功能布局和空间重组, 乡村文化与生态保护, 以及农民城镇化等问题, 发并希冀能为同类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园,三农问题,特色城镇化,“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

2004年至2013年, 中共中央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突现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13年再次聚焦“三农”, 提出着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主体,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等多项举措, 为如何破解现阶段“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探索的方向与思路。

现代都市农业园因其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 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成为城镇化关注的热点区域, 然而传统城镇化的大规模城镇建设模式并不能适应任何区域的发展, 寻求符合地域发展实际的发展道路才是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寻求现代都市农业园的特色城镇化之路, 赋予其新的创新理念,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创新点与新模式, 是实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规划的研究, 从产业角度出发, 探讨现代都市农业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以期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城镇化的特色和差异发展。

1 规划背景与思路

1.1 基地现状背景

永宁县坐落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 位于银川市南部, 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埠, 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其西北少有的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自古有“塞上江南, 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 永宁县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逐步向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是全区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被誉为“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

永宁“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位于永宁县东部城镇发展区, 占地面积约9.5km2, 北连银川市区, 南达永宁县县城。国道109、石中高速自北向南穿越而过, 交通便利 (见图1) 。就基地发展现状而言, 处于银川与永宁城市之间所带来的南北城市扩张的压力, 促使该区域面临快速城镇化。但传统城镇化的道路, 不仅会对现有农业园及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 同时大规模城镇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 这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 为都市留下一片“后花园”, 同时带动区域城镇发展, 成为“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需要创新的不同发展模式。

基地内宁夏平原的肥沃土壤, 汉延渠、永清沟等水网引黄河优质水源以及丰富的光热资源, 都为其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优美的田园风光, 自然村庄与悠久的农耕乡土文化成为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 加快农业与新型工业、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基础, 都促使园区不能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老路 (见图2) 。

就基地产业现状看, 基地内主打优质果蔬生产, 虽已形成以小任果业、董洋等多家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设施农业基地, 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业合作水平不高, 且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联动性不足。特别是, 园区内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单一, 农业加工企业较少,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同时, 园区内基础设施薄弱, 乡村环境较差, 这些都制约了农业园的发展。因此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 改善园区基础设施,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成为今后园区建设的重点。

1.2 规划思路

现代都市农业园的特色城镇化, 不单是村镇的建设, 而应是以产业发展为契机, 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与融合, 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乡村风貌和环境的保护, 实现农民的身份转变, 彰显特色的城镇化。“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寻求现代都市农业园的特色城镇化途径。第一, 农业是园区建设的核心,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和产业融合, 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第二, 农村作为城镇的物质空间载体, 承担着农业及第二、三产发展的基础,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环境的保护;第三, 农民是城镇化的动力来源与发展目标, 提高农民的参与性、创造性, 实现农民身份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园区特色城镇化的宗旨。

2 农业的发展融合与升级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 “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需改变原有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与方式使农业与其他产业分离, 制约了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随着农业自身的发展, 除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外, 与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 形成新型现代都市农业已成大势所趋。都市农业除却农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更需进一步壮大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调整产业结构;并加强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产业的边际效益。

2.1 壮大农业, 培育产业化集群

农业发展首先应实现农业内部的融合。依托园区现有的传统露天种植和设施农业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产业规模。同时, 改变农业园现有以果蔬为主的较单一产业与产品, 以生物链为基础, 对园区内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进行重新整合与布局。有序推进现有果蔬业的调整和优化, 种植葡萄、油桃、草莓、吊瓜、甜瓜等既具观赏性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特色水果;增加花卉苗圃和果苗的引进、培育, 并新增珍禽、家禽家畜的养殖, 培育林下经济;以生物技术为基础, 形成生态农业、无土农业等新型农业, 实现农业自身的产业聚集和升级, 培育复合型农业产业体系, 形成竞争性较强的产业集群。

2.2 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推进农业与技术型产业的融合。在现有农技基础上, 改进原有产业技术的生产方式, 加大农业技术革新。在园区规划中, 通过土地重新整理, 在现有农业用地不减少的基础上, 提高现有各类农业用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光、温、水等资源, 发展设施农业, 以及立体化的高效、生态、循环的种植业、果林业和养殖业项目;同时, 结合园区建设, 完善道路、排灌等基础设施, 建成栽培设施、自动化灌溉设施, 并建设果蔬菜冷库及加工车间、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等配套设施, 培育具有观赏性和可食性的新优特品种。最终,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推动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 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2.3 多元运营, 实现产游一体化

扩大农业的产业边缘效应, 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的融合, 使三者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交叉或重合。园区规划挖掘农业生产及其过程中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把“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打造集农业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以园区水果生产为例, 改变原有种植和销售单一的发展模式, 而是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式的产业开发。“产前”主要以果苗花卉培育、农技教育、果树花期观赏为主;“产中”主要包括水果采摘、水果观赏、农庄住宿、水果养生等;“产后”主要是水果较高、产品开发、物流运输等。从育苗到规模化种植, 从水果产品深加工到交易运输, 形成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一体化的紧密型产业链;与乡村旅游业结合, 构建水果加工工艺展示、水果采摘、水果品尝, 到水果养生以及水果庄园住宿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策划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旅游项目, 实现产游一体化, 使都市农业园形成产品生产、农业示范、生态旅游、会展酒店、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 (见图3) 。

3 农村的建设改造与提升

农村是城镇化的地域和空间载体, 是农业园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发展的集中体现。“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区除重视产业经济的发展, 更需要重新调整、合理安排原有乡村空间布局与景观环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传统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结合当地乡村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3.1 优化空间结构, 建设多元功能

根据都市农业园的功能布局需求, 将园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 各片区结合自身特点,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 (见图4) 。

3.1.1 桃李芬芳综合功能区

该片区依托109国道联系银川市区和永宁县城的优势, 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及龙头公司,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形成园区的核心功能区, 突出科技农业、技能培训、商贸会议、加工物流和旅游集散等综合服务功能。结合现有小任果业、天天鲜等企业设施农业的基础, 扩大产业规模, 突出其科普教育性, 打造特色绿色农业;利用置换土地, 针对宁夏降水较少, 冬季长期温低, 重点打造温室主题公园和旅游服务型小镇, 营造四季如春、冬暖夏凉的独特氛围, 以解决气候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设多个配套项目, 如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果蔬美食街、展销研发中心等。

3.1.2 幸福农舍乡村民俗区

以现存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为片区建设的根基, 是园区城镇建设的重点和亮点。规划以露天果蔬园为基础, 辅以少量温棚补充冬季旅游, 改造原有民居, 形成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乡土民居聚落,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使游客体验乡野趣味、亲近自然。以“农”为主题, 开展与生产生活方式相关联的农具体验、农事体验、民俗互动等内容, 根据季节气候变换, 推出不同的特色活动主题。结合片区民居聚落的建设, 设置特色农居、农耕作坊、民俗博览园、农村创意坊等文化产业基地, 加强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传承与交流。

3.1.3 田园牧歌农耕劳作区

为完善农业园产业结构, 为该片区增加花卉种植、苗圃培育、畜牧养殖等产业。利用该片区远离交通主干线, 突出片区“静”“养”主题, 以养生和特色景观为核心, 倡导绿色健康运动的主题理念。结合新农村和农民聚居点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配置休闲设施, 为都市人提供乡村特色的度假休闲项目, 设计庭院温室, 阳光花房等, 为游客提供休闲健身、保健养生等功能。建设花卉和苗木基地, 建立独具特色的花卉种植及观赏区域, 打造花海景观和建设温室花卉区, 为园区多元发展提供助力。

3.2 建设现代乡村, 传承传统风貌

“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的城镇化, 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过程, 是城乡景观风貌的延续与塑造, 旨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延续乡村传统风貌, 保护乡村意象和乡村文化。

3.2.1 重组乡村功能与改善基础设施

“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内原有17个大小不等的居民聚居点, 需针对村落现状的发展基础, 通过聚集、控制、搬迁等进行空间重构, 对原有居民点进行调整, 形成组团式居民点。通过对乡村聚落的再整理, 引导农民向部分村落集中, 可为村民提供集中的服务设施, 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覆盖, 可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 结合村庄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 引入旅游开发, 以特色农居、乡村客栈、休闲农庄与星级酒店等多方式结合, 分等级配置旅游设施。

3.2.2 保持乡村的原有建筑风格和村落特色

在园区城镇化的过程中, 应保持宁夏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肌理, 在不破坏现有村庄建筑特色的基础上, 尽量保持每家每户的院落空间, 并与乡村自然风貌结合, 形成乡村聚落景观。同时, 根据园区内各村落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区位优势、现状产业及村镇特色, 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具体分为乡村度假休闲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五种发展模式, 培育文化特色鲜明、地方物产独特的特色村庄, 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 (见表1) 。

3.3 优化田园景观, 保护生态环境

“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现有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面源污染和乡村环境污染并存。在农业园城镇化中, 既要优化其原有田园景观, 同时在修复原有生态的基础上, 加大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在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同时, 不能因设施的现代化, 而破坏现有的田园景观。永清沟、汉延渠作为园区重要的生态景观, 与园区农田、道路构成了农业园区的生态格局, 形成“沟—路—渠”的带型分布格局。永清沟、汉延渠、石中高速形成的生态带状格局, 依托园区产业规划功能, 形成现代农业区和传统农耕区东西两片区的生态分布, 以自然和人工两大系统的对比, 形成园区不同的生态景观 (见图5、图6) 。同时, 将农业园区内的河道、沟渠以及乡村公路打造成为绿道, 以绿道为轴线划分为若干个生产作业区, 形成生态廊道网络, 为保护生态、塑造景观和绿道等慢行系统搭建结构框架。同时, 利用园区的沟渠串联现有水塘, 恢复原生态自然环境, 建立人工湿地, 完善和建立园区旅游景观污水排放处理系统, 使人工生态系统融入自然生态体系。

4 农民的城镇化与转变

“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的新型城镇化, 实际上是农民的城镇化。园区通过对原有产业、空间, 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等的重新调整, 转变原住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开拓农民就业形式, 使农民就地转换为市民, 这些都关系到农业园的整体发展, 也是解决“三农”中的核心问题——“人”的关键。

4.1 集中居住, 实现农民市民化

都市农业园的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 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园区规划时不以进入城市居住为目标, 而是强调“大分散, 小集中”的居住模式, 尽量减少城镇建设。一方面, 新的居民聚居区可在原有乡村的基础上, 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 迁村并点, 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 既为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创造条件, 又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保障 (见图7) 。这能改变农民原有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逐步达到生活市民化。同时, 应促进社保水平提高, 使农民不但要住有所居, 平等的享受就业、社保权益, 逐步实现享受社会待遇市民化。

另一方面, 伴随农业产业化和多样化的不断发展, 农业就业岗位逐步减少, 园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等乡村产业, 可创造更多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将解放富余的农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 结合园区农业培训的功能设置, 提高农民在农业劳作以外的其他劳动能力, 强化就业服务管理, 健全就业培训服务机制, 实现农民的本地就业。

4.2 组织合作, 创新运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 是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 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原有家庭式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应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探索其他多种运营模式, 如家庭农场、农民公司、龙头企业等。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使发展多种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有能力的农业大户可相对集中土地适当经营规模的扩大, 进一步形成农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建设中, 提倡“龙头公司+农民公司”的产业化模式, 小任果业等龙头企业拥有技术、规模、品牌和制度优势, 应作为组织者、带动者、农民致富的引导者和支撑者, 成为都市农业园发展的引擎。而农民可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使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与对其他实物和现金资产一样, 变成可量化、可变现、可交易的股权, 使更多农民从土地的约束中解脱出来, 身份也从农业耕种向旅游服务转变, 成为园区的参与者和经营者 (见图8) ;并可以通过契约和资本纽带与龙头企业建立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形成产业链, 并按照企业发展规划要求, 建设优质现代农业园区。

5 结语

近年来, 现代都市农业园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人文价值和生态优势, 日益成为城镇化关注的热点。永宁“桃李芬芳”都市农业园, 围绕建设现代特色都市农业园, 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 立足产业发展, 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体, 融合第二、三产业发展, 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示范、农事体验、休闲旅游、商务会展、特色乡村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其致力于壮大产业集群, 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生态环境, 强调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地域特色, 同时, 不断创新理念为特色城镇化寻找差异化道路。

现代都市农业园的特色城镇化, 不仅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为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 促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见图9) 。

参考文献

[1]杨振之, 黄葵, 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叶林, 魏皓严.空间系统、产业系统和景观系统复合视角下的都市农业基地设计——以眉山市"中国.泡菜城"为例[J].规划师, 2012, 28 (1) :51—56.

[4]刘玉.基于三产互动与城乡统筹的区域经济空间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4) :47—52.

[5]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 (3) :303—306.

[6]弓志刚, 高川.基于产业整合的城乡休闲产业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 (12) :118—122.

[7]谷康, 李淑娟.苏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探析——以无锡观光农业园为例[J].规划师, 2012, 28 (1) :45—50.

[8]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 2005 (4) :37—39.

现代都市农业园 篇2

--“大东农业观光园”基地实践活动

设 计 者:大兴区第九小学 窦雪征

指导教师: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柏东河

(2008-05-27 13:40:19)

一、环境分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当前,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农业科技部门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但是,作为国家希望的小学生却对我国农业的了解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只认识餐桌上的蔬菜,田地里面的蔬菜就不认识了。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非常极端,认为农业生产只是辛苦的体力劳动,对其间蕴含的高科技文化知识基本不了解。

大兴区作为北京市的一个远郊区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教育资源,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向“大东农业观光园”这样的一个很好的农业教育基地。在大东农业观光园里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它目前拥有现代化日光温室34个,塑料大棚34个,露地80亩,为观光采摘、实验、示范、生产提供了场所。农业观光园里引进福建有机茶叶树,通过土壤改质能使其在北方正常生长;蔬菜嫁接的试验技术;大棚中的科学技术,如:所有地面具备节能、日光温室跨度大、内设供热、微喷、保湿、补光等多项功能;另外园区内设有科普知识长廊,为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此基地实践活动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可以在基地里面,进行参观、体验、学习了解高科技农业技术。通过基地的实践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体验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直接从事实践性主题活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引进的福建有机茶叶树的生长过程及土壤的改良方法。

2.了解日光温室有机蔬菜、水果嫁接等培育技术,如:无土栽培、立体住栽培、水培等高科技种植方式。

3.了解现代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内设的供热、微喷、保湿、补光、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等科学技术的运用。

4.参观科普知识长廊,了解农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基地的种植、采摘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实践性、体验性的学习过程,在实践操作中,了解社会实践最基本的方法。

2.通过在基地的参观、访问、体验等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搜集整理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

3.通过在基地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科技、对农业文化的初步感知,拓宽知识面,促进求知欲,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知识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获取体验和感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2.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和亲身参与实践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乡文化历史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更加广泛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活动内容和过程

活动内容分为校内活动和基地里面的实践活动两部分。教师在校内激发学生对基地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参与基地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并制定出基地活动计划书,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为能顺利的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做好前期铺垫。基地里面的实践活动分为四个项目进行:参观农业科普知识长廊;了解有机茶叶树的种植及土壤改良的方法;了解现代农业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了解日光温室中的有机蔬菜、水果的嫁接方法,及它的营养价值。

(一)激发兴趣,确定基地活动计划。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介绍有关“大东农业观光园”的一些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结组,从而制定基地活动计划书。

例如:

问题一:为了适应福建有机茶叶树的种植,是如何进行土地改良的。

问题二:现代农业中,哪些蔬菜是嫁接出来的?如何进行嫁接的?

问题三:现代大棚中,蕴含的哪些高科技技术?

问题四:大棚中运用的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技术是怎样一回事?

问题五:科普知识长廊中都有哪些农业知识?

问题六:有机蔬菜与普通种植出来的蔬菜的区别。

问题七:现代农业中是如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的?

……

2.活动准备 问:在进行基地实践活动前,我们都应做好哪些工作呢?

小组同学讨论、汇报。

任务一:联系基地活动的时间。

任务二:基地活动的具体安排。

任务三: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务四:活动中应携带的工具。

……

讨论出结果后,每个小组同学都要领取其中一个任务完成。

(二)基地活动项目

提示:

1.项目一全体师生参加,项目二、三、四学生分组进行。

2.在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调查访问的内容除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外,还可以是临时生成的问题。

项目一:参观农业科普知识长廊。

全体学生一起参观农业科普展区。随着园区内引导的介绍,学生边听边记边搜集资料。从而了解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知识;观看古老的生产工具,了解古、今农业生产的差距;观看传统手工制作,如:香油、麻将、粉丝、豆腐等产品;欣赏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品种(水果黄瓜、降压草、树状西红柿、砍瓜、番杏等)。

项目二:了解有机茶叶树的种植及土壤改良的方法。

1.走进茶树园参观。

2.向相关种植人员了解茶叶树的种植方法和土壤的改良方法。

3.学生体验采茶的乐趣,走进传统手工作坊,观看茶叶的制作过程。

项目三:了解现代农业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

1.参观现代农业大棚。2.听取相关人员介绍现代大棚中蕴含的科学技术,学生做好相关记录。

3.体验微电脑温室综合控制器智能化系统技术在大棚卷帘时的运用。

项目四:了解日光温室中的有机蔬菜、水果的嫁接方法,及它的营养价值。

1、学生到日光温室中进行参观。

2、参观的同时,学生进行现场的调查访问,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记录。

3、亲身体验有机蔬菜、水果的种植、采摘过程。

(三)活动后的整理、交流与评价。

1.整理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准备。

根据参与基地活动的情况,每个小组对在基地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电脑网络、书籍等)对相关知识进行再次搜集,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充实,同时写出实践活动心得。整理好的图片、资料学生可以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在教师指导下制成网页形式。

2.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每个小组成员把搜集的资料及基地实践活动的体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3.总结评价。

针对基地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及汇报交流情况,小组同学填写基地实践活动评价表,各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总评。

(四)基地活动的拓展。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抓住学生新的生成点进行引导,让学生继续开展基地实践活动的拓展活动。如:制定小的研究课题;进行趣味实验;制作农业科普知识手抄报,向更多的人们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种植一种蔬菜或水果,写出观察日记;制作网络宣传页面,放到学校班级主页上等。

四、课程评价 通过基地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中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的种植方法。亲身体验了种植、采摘、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参观、体验、合作、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得到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知识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更多的了解、认识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提高了学生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农业劳动并与劳动人民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对新农村、高科技农业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了农村劳动者的伟大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在交流感悟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德育渗透得到了升华。

陶行知先生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不至于迷路。” 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的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从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的价值。

参考资料: 大东农业观光园简介

大东农业观光园地处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距北京南三环20公里,104国道贯穿而过,东临近京津塘高速公路,北邻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京开高速公路,南六环高速关联东西。

(1)基础设施建设:观光采摘区目前拥有现代化日光温室34个,塑料大棚34个,露地80亩。所有地面具备节能、节水设施,日光温室跨度大,内设供热、微喷、保湿、补光等多项功能。

(2)科技推广力度: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应用为手段,努力提升科技在生产无公害蔬菜方面的应用。大东农业观光园在种植技术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大兴区蔬菜种植中心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园区指导栽培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土壤无害化处理,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种植新技术在园区的所有地块运用。

(3)加大种植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现代化的日光温室主要采取无土栽培、立体住栽培、水培等高科技种植方式,进入观光园种植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降压草:降压草又称:“神草”,实用价值很高,它既能使用、又有药用效果,还具备净化空气的作用。

树状西红柿:俗称西红柿树,西红柿树栽培方法独特,它以陶粒作基质,完全采用无土栽培方式种植,用特制的营养液为提供西红柿树提供营养,最大的一颗西红柿树结果实3500个,采摘期可达到10个月以上。品种有绿保石、京丹。口感、果形、品质出众。

砍瓜:砍瓜是一种罕见的作物,他果实里含有伤口愈合素,果实伤口自愈力很强,瓜汁对人体伤口有很好地愈合作用。此瓜皮薄肉嫩,食用方法很多。

茶树:提起茶树大家一定认为是南方种植的作物,在大东观光园就种植着茶树。农科所的专家根据茶树喜湿、耐光等特点,把茶树引进到观光园种植,利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使原来的碱性土壤变为弱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

种植的其他品种还有红、黄彩椒,水果黄瓜、球茎茴香、番杏、紫绀蓝、紫背天葵等二十几个品种,极具采摘价值。

(4)病虫害的防治:观光园在生产过程中全部采用控制室内温湿度结合生物农药防治和防虫网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采用幼芽防虫般、高温消毒、高压汞灯的物理手段防治。

大都市的现代农业(下) 篇3

首先,城镇居民的乡村游对稳定乡村经济、保护乡村遗产是一个良好机会。旅游是巴黎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特定活动也为当地增加了旅游亮点。一些修复教堂、城堡和农场本地历史的计划也得以启动。于是,当地农民为来自巴黎城区的观光客提供客房、农舍等服务。有些地方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或用作招待、婚礼、音乐会等聚会场所。森林被用于骑马、骑车、徒步行走等运动项目。面向市民的旅游成为一项政策性财产,这影响着当局的经济政策。这些长期以来专属于农场主的农业用地和环境,现在不得不满足城镇观光客的观点和愿望。

其次,生态危机要求地区政府从政策层面去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因为自然资源的持续可靠性受到了威胁,特别是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这推动着地区政府的政策向濒危的生态系统倾斜,而大多数濒危的生态系统是湿地或牧场。在乡村地区,很多污染因子来源于农业活动。40多年的集约化种植使得土地愈益集中而易于拖拉机作业,这种方式摧毁或减少了树林、灌木篱墙和特定的小生境,而这些曾经是生态系统肥力和平衡能力的基础。这种减少趋势与化学品的大量应用相联系,从而导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并使生物变得脆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对于缓解害虫泛滥和化学品浸浴不再那么有效。现代集约化农业已经引发系统性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开始干扰社会和经济生活。

市民对过度消费越来越担心。有关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警报,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意识。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一方面促使部分消费者开始对本地出产的食品产生好感,而这些本地食品参与着本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偏好本地食品的生活方式也更加适应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危机及其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质问着全球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它质问着来自全球的食品采购;在乡村,它也质问着高强度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对石油的依赖及其高水平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策引导

为了解决农业问题的政治动员已经往广泛性和综合性方向转变,成为一种系统性行动。这些动态改变了城镇及其市民和乡村及其农民之间的关系。

对于生态学问题,欧盟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建立面对环境降解的法则。这已经通过公共农业政策得到实施,这为生态保护实践引进了特别的动机。起先,在农场水平上,出于保护环境,在耕作系统中理性地使用化学药品。这种措施发生在人类深入理解自身对生态危机的影响之后。后来,为了保存自然资源,通过了诸如保护高价值的栖息地框架,或者用于濒危鸟类物种保护行动的鸟类框架,但这些措施也显示出局限性,因为在全球资源退化的背景下,这种局部措施不能达到效果。到了21世纪早期,生态学保护理念和农业保存合二为一,建立了空间参与度,考虑了面积和参与者的能动性等因素。在乡村地区,农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可能被割裂开,它们必须相互驱动,以达到明确的目标。这个新理念导致乡村地区地域化过程的出现。这种地域化过程是基于系统性分析,意味着这些因素不能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解离。农民们只要尊重整体的地域设计就可以得到补贴,完成自身的技术-经济转型。

还有一种方案是基于与社会服务前景有关的自然、农业资源和乡村遗产的保护。为了提供休闲和文化服务,乡村地区被保护起来而免遭都市化。地域化是一个强有力的方式,用以实施本地特定的政策,同时它提供一个场所,吸引市民前来,因而加强本地的服务性经济。生态学地域化的驱动来源于欧洲和国家政策,这种文化由本地居民带来,并且基于土地管理目的和经济工具角度考虑而在地区层面被支持。它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网络。在乡村地区,开始提出“自然地区性公园”概念。在巴黎大区,第一个“公园”建于1985年,位于巴黎的西南。在2010年,已在巴黎周围建成4个环绕森林,在土地规划上,它们被称作“绿带”,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过度都市化而保留最后的农业用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可持续农业经济,因为蔬菜种植者差不多已经消失,庄稼种植者愿意将土地高价售出,用于城镇化。这种“农业城市地域项目”的做法是在城镇居民、政府、农场主和其他空间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本地对话。

还有一种来自都市社会学的方案。该方案研究农业从业人员和市民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偏好有机农业运动,尽管这种运动遭到相对传统的农业的反对。有机农业拒绝使用化肥和杀虫剂这类化学药品,这意味着对农业人员的生产实践和经济平衡要全部重新定义。由于只能基于生态措施作业,产量将会减小,而且土地管理将被弄得更加复杂。不过,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倾向于采纳。这种做法的核心一条是选用产于本地的食物,而不是从遥远的地区引进。有机农业从业人员满足市民的生态学意识,通过在市民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而不通过市场的调节。在巴黎大区,谷物生产者建立这种模式已经15年了,他们为自己生产的有机面包建立地区商业化通道。他们定向分销给学校食堂、消费者团体和小型杂货店,需求量在稳步提高。这条经验已经启发了本地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者,这些生产者采用这种方式销售苹果、酸奶、牛奶和肉类。这使生态友好型的本地农业获得了支持。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蔬菜行业,这是一种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模式,在这些国家已经运行了10年:一群消费者团结成一个协会,与蔬菜种植者签订整年的购销协议。消费者要求每周拿到新鲜、安全的有机食品,这时的生态友好型农场是他们可靠的“菜篮子”。另一方面,农场主全年的销量也得到了保障。农场自身的投资、建设也因为这种购销协议而得到规划和预见,更大规模的经济平衡也就得到了保证。

上述这些农场功能的转变,值得进一步科学发展,从而带来创新。

两个创新案例

在巴黎地区,有两个生态农业的案例值得一提。

格里尼翁实验农场是一个混合有作物和牧牛生产的农场,位于巴黎集聚区西南45公里处。它是原法国国家农艺研究所的一部分。该农场拥有550公顷的作物生产面积,主要是谷物、牧场、休耕地和能料作物;拥有奶牛120头,绵羊500只。农场每年将50000升的牛奶加工成饮料、酸奶和奶酪。部分农产品直接在农场出售,每年接受10000位访客,其中4000名为学者。

自2006年以来,农场已经启动了一项新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即“格里尼翁”正向能量计划。该计划根据能量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和调节农场的整体表现。有观点人为,在资源稀缺型的21世纪,现代农场的表现不应该与流向外部的生产总量相关联。一个农业生产系统应该倾向于最小化的温室气体排放。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能量消耗会在农业生产经济中成为瓶颈,因为基于廉价能源的农业将产生类似氮的输入。温室气体排放将进入“调控市场”,排放量大的经营体将受到惩罚,而排放较少的实体可以出售它们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以此肯定经济结果。因此,“格里尼翁”正在酝酿现代农业的下一个挑战,即在后碳时代,建立一个“正向农业”——不仅生产食物,也显示能量效益和气候效益。

这是一种兼顾种植系统、养牛业和其他农场资源相互协作的多水平诊断系统。在农业生产系统的评估中引进能量和温室气体间的平衡,涉及耕地、除草、害虫控制、播种管理、畜牧饲料、挤牛奶等环节,几乎对每个单一农事操作及其能量和温室气体影响都进行了评估。通过三年的运行,该计划在第一阶段已经显示了有趣的结果,相应的方法学也趋于合法化。到2009年末为止,该农场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减少了20%,能耗减少了35%。这些结果表明,技术和知识可以提供合适的工具,可用于实现这种“生态”目标,这对于巴黎大区其他农场也应该适用。

“格里尼翁正向能量”的第二阶段启动于2009年,该阶段把这个项目带入一个新的层面——建立一个沟通和教育的平台,这已经超越了农场主和市民讨论的问题。此外,新阶段计划增强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质量的表现。要想成为一个“正向能量农场”,就要使制造生产的能量多于农场的消耗量,并且用生产平衡它的消耗。教育计划正被整合到全局管理的目标。

还有一个农场,属于一个瑞士-法国联合基金会,座落于巴黎西北部70公里处,位于法克辛地区的自然公园内部,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个职业农场,自1995年以来,成了有机农场。该农场拥有370公顷农业用地,其中310公顷既种植作物,也用作草场。农场还有80头带仔母牛和100只萨福克绵羊。另外的60公顷土地,专门用作谷物生产。

该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学发展的试验。2003年以来,有64公顷土地用于作物的生产,开展长期的试验。这是一项基于8年时间轮种制度,也是一种有机的、自主的种植系统,不再外加任何肥料,如果不是单种栽培,一般在传统的开阔地进行生产。该8年制轮作顺序为苜蓿,苜蓿,冬小麦,黑小麦,蚕豆,冬小麦,豆-大麦混合,冬小麦。试验由法国谷物作物生产技术中心、法国有机农业技术研究所和当地的农业委员会联合主导。这种种植系统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肥力的更新,二是野草的控制。幸运的是,两年的苜蓿种植有助于更新肥力并清除全部野草。其中种植的蚕豆能够通过根部的细菌瘤把空气中的氮带到土壤里去。这些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这样的谷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黑小麦是小麦和黑麦的杂交品种,用作草料。这种作物轮作制度因而是土壤资源分化使用的基础,与矿物质需求和植物根系和发育节律保持一致。冬春作物的更替有助于相同的目的。杂草的控制同样也基于作物轮作,增加多年性轮作可以限制多年性杂草增长的压力。同年栽种的作物的多样性使得工作日历非常复杂,只能根据每一种作物的特定节律和土壤的物理条件进行调解。经济上,当生产的谷物数量变得更小时,各种作物的稳定变得更困难,而饲养和种植系统之间的交互,使得农场自主能力被加强。另一个创新试验存在于传统农民作物种子的重新引入。不过,古代栽培品种有时候甚至能更好地适应本地的条件并对气候方面的灾害有更好的抗性。还有一种试验模式是在农场内将大块的田地用篱笆墙分割成一块块,这使得农场内部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因为篱笆墙能吸引鸟类和昆虫种群,借此制衡田地里的昆虫。篱笆墙还可以帮助疏松的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2006年以来,农场的经济发展中心通过组织会议、演示、课程培训和商业研讨会等形式,帮助提高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敏感性,以此增进生态性转变。农场的建筑物也是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以求电力自给并实现污水自处理等功能。农场还培育了自己的消费群体——直接向这一群体供应肉类、蔬菜和面粉之类农产品。这不仅强化了经济自治,也增进了本地的社会交流。

尽管都市农业面临产能和市场压力,但由于都市对安全的本地食物的需求和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原因,城区与乡村的联系得到了加强。本文的两个案例回答了巴黎的农场如何在本地区划的环境和可持续角度实现转型这一全局性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园 篇4

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征: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日益下降;每个单元的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而农业的布局更加分散;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而来自于农业的家庭经营性收益愈趋边缘。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要选准切入口。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深化到布局结构调整, 能凸显出都市农业的三大特征;提升农业组织化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 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联动发展, 把农民组织起来, 提高农业应对市场的竞争能力;推进设施化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是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动力, 要大力发展种源农业, 构筑装备农业高地, 推动安全农业建设。

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 把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凸显都市农业三大特征,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落脚点, 才能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上新水平。

讲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趋向 篇5

一、农业发展历史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大体上始于新石器时代,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

其基本特征是: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也可称为原始农业。现非洲的撒哈拉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地方仍保留着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其生产发展均甚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2、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逐步走“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道路,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原始农业,即用火烧方法清理土地,然后种植作物的方式,也称刀耕火种农业。

传统农业也叫固定农业,其农民有固定的居住地和固定的农耕范围,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其核心是自给自足;以自然经济为主,以实现“丰衣足食”为目标,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又低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顺应自然。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农业的发展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二、农业的特点

1、自然再生产(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

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周期性。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指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内外因素共同形成了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所具有的明显的地域性。针对这个特点,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世界上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就是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这些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从播种到收割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同样,捕鱼、造林、畜牧等也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忙与农闲之分。针对这个特点,发展农业生产时应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使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

2、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

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农业的生产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的生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逆反,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农业再生产这唯一的过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要加强事业单位对实现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创新管理,事业单位首先要搞清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尊重可贵规律,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的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健全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合理完善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表现在它 A.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B.为轻工业提供重要原料 C.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D.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积累

4、未来的农业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

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

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

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六是农业成为第六产业

三、都市农业的形成与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产生

都市一般是指较大城市,都市农业与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人口已经有一半左右居住城市,这为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无疑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关,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现代农业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根据有关资料,早在上世纪20年代,欧、美、日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就相继形成了都市农业雏形。1919年德国开创了“市民农园”的休闲农业模式,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1950年,美国农业经济与城市环境学者提出了“都市农业区域”的概念,主张在都市周边地区和都市嵌入农业区域,必须发展园林、绿地、果树业,并提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的概念。70年代以后,日本就以“都市农业”替代曾经长期使用的“城市近郊农业”的概念。80年代以来,随着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展,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现代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型现代农业部,广泛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二)、都市现代农业兴起的主要原因

都市现代农业在不同的国家,其形成的历史有差异。但是从其产生的背景分析,都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对于正在消失的农耕文化、自然生态的重新认识和天然的渴望,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取向。

1、城市化进程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同时,为适应城市产业的发展,许多规模大、原材料消耗多、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城郊结合地区,由此出现城市与农村区域犬牙交错的形态,形成城市加速向郊区农村地区扩张与渗透的现象。大城市的急剧膨胀,导致居住人口的大幅增加,从而引发生活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于是20世纪70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潮流,城市居民纷纷迁移到靠近城区的农村居住。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空前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农村与城市在生态、经济、社区等方面产生融合现象,城市生活质量与农村生活质量产生同质化倾向。这种“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双向驱动,导致都市的城乡界线逐渐消失。所以,都市现代农业的产生是现代化大都市形成与发展、农村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必然结果,也是前提条件。

2、大都市的地理优势为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发展基础

大都市拥有资金、科技、人才优势,都市农业毗邻大都市,比较容易吸收城市的各类资源,开发都市现代农业的新领域,推动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都市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具有多样性的消费需求,这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次,都市农业的生态效应,有利于美化城市的生活环境,降低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所引发的城市生活的压抑。

3、都市现代农业是人类社会提升生活品质的自然追求 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都市农业是第一产业衔接二产、三产的所产生的特种农业,它的发展完全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现代都市农业既是现代化农业一部分,又是大都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有机融合,降低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减少了城市发展与大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在满足了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让农村的居民同样享受城市的文明生活。

总而言之,都市现代农业的兴起与大都市的形成有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是以大城市资源优势为基础,都市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都市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都市农业与一般的农业在劳动的对象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都市农业兴起的背景不一样、经营的方式不一样、盈利的模式不一样,所以都市现代农业在发展形态、功能定位、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城乡结合、产业融合的特征

传统上,由于城市具有交通、信息、能源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所以工商企业一般都集聚在大中城市,而农业则分布在广袤的农村,城市与农村具有明显的分界。然而,随着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大都市的形成,这种传统的产业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局部区域仍有部分农田得以保留,或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夹杂小块农村地带,由此形成城市与农村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群,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于是都市现代农业,由原来单纯提供农产品的功能,逐步演化出生态保护、农耕体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并且朝着一产、二产、三产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所以都市农业具有城乡结合、多种产业融合的特征。

2、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综合性贡献的特征

尽管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但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还是有赖于农业生产。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除了具有普通农产品生产功能外,对于现代大都市的健康发展具有综合性的贡献。一是对于优化城市环境的贡献,都市农业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了城市空气的净化能力,绿化美化市容市貌;二是具有为城市居民就近提供新鲜名特优农产品的功能,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三是都市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观光的空间场所,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四是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农耕文化体验,为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平台。

3、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特征

一方面,都市农业由于紧靠大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大城市的科技优势、资本优势,发展高投入、高收益的集约化农业。另一方面,由于都市农业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享有物流、信息等方面的便捷,所以,一般而言,都市农业使用土地的经济地租远高于纯农业地区。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都市现代农业的经营呈现出资本、科技集约化的特征。

4、都市现代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都市现代农业具有混合型的产业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质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更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还在生态环境保护、美化城市生活、陶冶精神情操、继承农耕文明等多方面发挥独特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现代农业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城市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的经营者。从这个角度分析,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城市人群共同利益的社会问题。因此,都市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呵护。

(四)都市现代农业的类型

1、生态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作出贡献。生态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理念。生态农业简称ECO,有狭义的生态农业,也有广义的生态农业。

狭义的生态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自然转换功能,以食物链形式构建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太阳能吸收率、固化率;提高动物对于生物能的转化率;微生物对于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或者实现重复利用,以达到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农业的低碳、高效、能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性效果,使农业再生产保持良性循环。

广义的生态农业泛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建造的设施,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使农业生产能够减少或者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全天候生长的现代化“工厂化”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打破了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改变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使得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实现全年连续生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田园景观、自然生态资源,结合农业生产设施和经营活动,发展农村观光、休闲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是深度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可以让城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体验乡土情趣的乐趣,促进城乡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人们希望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生态休闲农业逐渐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

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多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多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多人次。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许多地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4、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在经济活动方面,创意是指人们通过创新思维,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组合等实现新奇的再造,从而增加或者提升产品与资源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创意是许多创造发明的前奏,是打破常规的思路创新,是超越自我的智慧火花,是人类潜在智能的天然涌泉,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近几十年,世界创意产业呈现勃勃生机,创造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跨越以生产要素与投资为动力的发展阶段,走向以创意为动力、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蓬勃起步阶段,面临无数的契机,具有广阔的前景。

创意农业属于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伴随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产生。一般认为,创意农业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科技装备、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农业的功能突破原来仅仅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基本特征,出现了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娱乐农业、生活体验农业等等新的产业形态。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并且迅速在世界各国传播。受到创意产业发展思维和理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和人文元素融入农业产业,使得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延伸,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兼有生产功能、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形态,即创意农业。

5、“互联网+农业”的概念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的跨界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现代农业的新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所形成的农业新的业态,正在打造一个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

四、浦东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统一思想,加强对发展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2、合理规划,促进都市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1)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活动丰富、绿色环保,集种植、品尝、游玩、销售于一体的超大农业广场。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结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引进社会资金为前提,结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农家乐项目,促进城乡互动。

(3)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土地规范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搞好基地建设。

(4)培育一批农业龙头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一产向二、三产业的拓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升级调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1、日本的都市现代农业 小而美的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

景观式农园,指在政府主导下的集中型农园,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在城市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土地制度,在市区保留了一些点状或片状分布的耕地,形成了大量规模不等的各色农园。一般有市民农园和专人管理的农业公园2种,前一种是分小片出租给市民业余耕种,形成一些特色的主题,后一种则像一般的城市公园,有专人统一管理,供市民参观。这些农园除生产功能外,还承担了生态和休闲体验、参观学习等功能。日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

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不少面积不大(5公顷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公顷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

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

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市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弄口现代化,蔬菜从播种到成品包装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其蔬菜与花卉生产的80%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四是都市观光、体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如日本大阪府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有70多个观光农园,其中柑橘类10个、葡萄类17个、垂钓类17个和草莓类6个。另外,还有市民农园、科学教育园地、文化资源利用型的文化馆、文化传习所、民间艺术展览厅,供游客住宿、体闲体验的农业资源利用型的“故乡之家”、“农家别墅”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产逐渐规模化。1995年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比美国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成本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日本政府采取相应激励措施(给予贷款及贴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二是农业结构逐步调整。逐渐淘汰效益低、成本高的农产品,绿色、保健食品大量生产;

三是生产手段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尤其是蔬菜、水果特别明显,因此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各种洁净、时令鲜果菜;

四是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完善;

五是生产经营管理向网络化发展。如用电脑开展全国范围内时鲜蔬菜配送,建立农产品价格、品种、经营计划等的网站与数据库等。

日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各地帝3订的振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等)不少于250项。

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

三是政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美国的都市现代农业

美国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采取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形式的市民农园加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农园。

创意农业

(1)“气栽法”的主要原理,是在一个种植盆里铺上一块能渗水的细绒布作为植物生长层,在上面撒上种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液,通过电脑控制的、位于种植盆底部的喷雾系统,定时定量喷洒到生长层上,形成一层可供种子发芽的薄膜。种子长出丝状的根后,根须穿过细绒,吸收更多的雾状营养液。随着作物的生长,有些喷嘴开始提供二氧化碳,同时用感测器监控湿度和室温。

对于蔬菜生长来说,太阳光谱里只有有蓝光和红光即可。种植盆上方可以调节光谱的LED灯取代了太阳光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害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无须喷洒农药,所有蔬菜都可以做到即采即食。虽然这些蔬菜不能被称为是有机食品,但是公司采用的种子是非转基因,因为可以打上非转基因的标志。

(2)畜牧不再靠农场

在百花深处,看都市型现代农业 篇6

都市型现代农业,让农业“洋气十足”

当人们畅游在“番茄藤上爬、红薯空中长、黄姜堆成山、草莓天上挂”的奇异景象中,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新鲜美味的农产品、感受着高科技和创意带来的惊喜的同时,也更多地了解了农业、关注了农民,共享都市农业的累累硕果。可以说,这次融会展、设施、休闲、精品、科普等都市农业新业态于一体的活动,是自2003年以来北京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特写。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看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一改以往人们对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依靠高科技、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文化创意理念,推动着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土气”的农业变得“洋气十足”。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逐步下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比重均为1%左右,而目前中国的农业增加值比重为10%,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就北京而言,2011年,其农业增加值占GDP仅为0.8%,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23.1%和76.1%,这一数据体现了北京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作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其产业的基本构成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城市”,北京的农业份额虽然不足1%,但是其农业的规划和发展不仅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全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那么什么才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呢?通常,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集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近年来,北京农业在强化生产功能、开发保护生态功能、拓展生活功能的目标框架下,正逐步进行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纵深发展。下面,我们将进入到探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时刻。

发展农业生产功能,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北京的农业科技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18个国家重点农业试验室有11个在北京;全国59个涉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占14个;北京有29家涉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130多家国家、市、区(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还拥有近2万名涉农科研人员及50%的两院院士。农业的科技创新贯穿农业生产、组织、流通的全过程,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友好技术,以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和产品治疗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等,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的力量并推动着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北京农业生物技术抢占了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首都着力推进的籽种农业发展迅速,“三中心一平台”(即中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种业企业聚集中心、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基本确立,更为北京打造“种业之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北京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148.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农业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近2倍。北京现代农业已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融合也推动了农业外延的拓展,农业的产业链延长到了第二、第三产业。农产品加工是北京农业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2010年末,北京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6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接近2∶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1~4∶1)。农产品加工业也形成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如首农、顺鑫、德清源等全国知名企业和品牌,带动了农业链条一条龙式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产业优化升级。

拓展农业生活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亲近自然中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活动的首选。农业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也开始体现在社会层面,满足人们“肺”、“眼”、 “脑”的需求。以观光、体验、住宿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成为首都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的另一种有效途径,也成为郊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2年,北京全市共有农业观光园1283个,实际经营的民俗旅游户8367户,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为1939.9万人次和1695.8万人次,收入分别为26.9亿元和9.1亿元。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拉近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距离,在消费者享受农业带来的愉悦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另外,好的创意也成为提升农业价值的“秘密武器”,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擁有创意农产品30余种,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113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全市创意农业年产值达22.3亿元。例如,首届农业嘉年华就是把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此创意不仅给市民带来了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的快感,将农业的生活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市民通过亲近农业、了解农业农村的相关知识,意识到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文化与传统的重要意义。

开发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201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数据显示,在构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三部分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和生态与环境价值)中,生态与环境价值占总价值的54.9%。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其中北京德清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鸡粪生产沼气,不仅避免了污染,而且利用沼气发电,解决了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田环境污染治理为重点,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以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为重点,实施流域内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工程、田园清洁工程和养殖粪污治理利用工程,治理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开展裸露农田治理;实施平原造林工程等。这些都是北京开发和保护农业生态功能的积极举措。

在北京市政府的战略规划和大力扶持下,凭借科技资源的先天优势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然而,相比发达国家如日本、荷兰等国的现代农业而言,北京的现代农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未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仍任重而道远。

重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篇7

一、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重庆直辖十几年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形态已初具雏形,在“三化”同步进程中走在全市前列。

(一)圈层布局大致形成。

可区分为“一中心两圈层”。中心区域包括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东南部、沙坪坝区西部,城市化程度高,农用地面积有限且零星分布,主要发展花卉、草坪、林果等绿色园艺产业。中圈区域包括江北区、沙坪坝区余域和大渡口区、九龙坡区东部、渝北区东部及南部,农地有一定规模,以发展为主城提供生鲜农产品的种养业和实现生态优化的湿地森林、水体开发为主。外圈区域包括主城余下区域,连片地域面积适合较大规模发展名特优土产、特色农产品,果林、茶园、苗木等产业比较兴旺。

(二)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水果、蔬菜、花卉苗木、茶叶等一批具有都市特色的农业产业在主城周边兴起,已成为都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市比值均超过10%。休闲观光农业由零星分布逐渐向农业旅游区、主题乐园等高端形式发展,以季节性特征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已广为市民接受并成为时尚。

(三)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不断发展。

主城各区以项目为载体,重点谋划和筛选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如北碚区建成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重庆农谷”、“多彩园艺”、“乡村嘉年华”等10个项目。巴南区建成了天天茶叶长廊基地、光大城市生态奶业基地等10个基地,打造了二圣天坪、木洞长坪、跳石圣登山等8大观光农业园区。

(四)科技支撑更加坚实。

充分发挥西南大学等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优势,搭建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经营新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技术集约优势。

(五)农民培训有力推进。

深入推进农民职业教育,通过大专院校、职业院校培训,为农村培养输送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阳光工程”等培训,建成一批农民田间学校,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育。推行专家科技大院服务模式,结合不同季节生产需要开展现场培训、农技指导,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六)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以主城农产品交易中心、特色产业基地批发市场、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三类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广泛推行农超对接直销,开办农产品展销节会,推行订单农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初级产品消化能力、加工能力,“卖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产业整体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一方面,主城涉农区作为一个整体缺乏统筹规划。都市现代农业分布呈现出自发性和无序性,各自为政、一哄而上、同质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往往没有预留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没有被作为大城市经济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已经成熟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往往不得不因为城市扩张而被“赶出”城市。

(二)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一是城郊乡村道路路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多数还是机耕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二是现有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控制性工程少,尤其是用于农田灌溉的大型水库缺乏,兴利除害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完整的抗旱体系。三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并且小型机具较多,结构不合理,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四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各种保护站、检测站等基础设施短缺等等。

(三)整体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特色不突出。

都市现代农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亮点特色,发展层次较低,经营方式单一,没有突出本区域的乡土人情特质。乡村旅游景点布局散乱,环境不优,难以让人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

(四)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现有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主城区各种农民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但农户参与度低,获益较少,参加合作社积极性不高。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龙头企业等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链不大不长。

(五)农业生产附加值低,产出效益总体不高。

一是初级农产品标准化率低。名特优新品种占比还比较低,产品质量标准不高,不利于规模化的精深加工。二是文化创意附加值不高。“地方特色”发挥不够,停留在向特色品种要效益的初级阶段,以特色文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空间未充分打开,同时对优质产品的文化包装、宣传不够,导致好产品在低端市场徘徊。三是品牌推广滞后。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现有品牌续建能力不足、有牌无名的现象突出。

(六)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劳动力要素面临结构性短缺。

一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紧缺。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都市农业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和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现代农业知识储备不足。三是实用人才流失严重。主城区一批技能带动型人才、青壮年实用人才大量流向外地发展就业,留在当地的所剩无几。四是高端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现阶段都市现代农业的比较效益尚未充分显现,难以对城市高素质人员产生吸引力。

(七)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向基层农村延伸不足、覆盖率较低,尤其是在市场信息传递、科技推广创新与应用等环节显得薄弱,影响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三、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功能定位,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一是立足市情找准功能定位。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找准与重庆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与重庆总体发展战略及其结构布局相协调的都市农业功能定位。结合重庆市情,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该是偏重生产、经济功能,兼顾生态和社会功能的模式,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既能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外,又能不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满足人们精神层面和生态保护的需求。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纳入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功能互补式规划方案,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让农业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三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市级层面,可以借鉴农业圈层理论,在城市近郊、中郊和远郊地区分别建设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不同规模的都市农业区,合理布局产业,引导差异化协调发展。主城各区应按照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着眼于市场动态需求,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确定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合理摆布产业区带,确定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以农田水利灌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安全保障为中心,突出抓好农田水利灌溉系统整治、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资源保护开发,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地区要优先保证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尤其是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对重点休闲观光线路要纳入交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郊区旅游专线,为市民到郊区旅游提供便利。三是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建设基地成规模、优势较明显、产品有特色、示范内容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创业和科技示范园区,为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搭建好成长平台。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三)探索推行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制度。

一是通过立法和规划加强对主城区农用地的保护和利用。严厉禁止擅自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避免引起土地不合理地“农转非”;除基本农田保护外,可以将部分其他土地如城市范围内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用地纳入保护范围,不应将农业全部排斥在城市之外。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前提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耕地向种养大户、科研机构、产业化基地、龙头企业等流转,促进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三是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管理制度。在加强总量控制和规划管制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综合利用,充分保障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四是探索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在符合总体利用规划的大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价、同权”原则纳入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体系,把土地非农化带来收益全部留给农民,用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四)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是采取综合措施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法律规范、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等办法,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影响力。二是把农民合作社真正建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切实做好对农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各项指导、扶持和服务工作,做到“帮生、帮长、帮规范”。“帮生”就是要加强指导,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入社或创办合作社;“帮长”就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和金融、流通、人才、科技、信息的服务力度,帮助合作社健康茁壮成长;“帮规范”就是要做好农民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推进各方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之与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关系更紧密。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探索“公司+基地+投资者+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采取风险基金、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搭建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龙头企业竞争淘汰机制,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对主营业务脱离农业、带动能力明显不足,甚至欺农害农的企业,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四是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都市型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当龙头企业与联结农民发生利益冲突时,当农民因经营农业的高风险而导致收入不稳定时,政府应承担起责任,通过制订相应政策,采取相应扶持或补贴措施,保护农民合法利益。

(五)建立都市现代农业的投融资机制。

一是改革财政对都市农业的投入方式。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建立农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都市农业发展。二是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创业。采取合作开发、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通过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和贷款贴息、担保等措施,吸引农业龙头企业或社会资金投资都市现代农业,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三是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出台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下乡发展创业人员,地方金融机构也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措施。

(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品牌保护制度。强化区域品牌的商标注册、建立区域品牌许可证制度等措施,加强区域品牌管理,做好区域品牌的法律保护。二是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政策。加强对品牌企业财政、资金、税收等优惠以及出口补贴、信息交流、管理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有效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三是强化区域品牌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监控。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四是制定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制度。制定完善标准,做好特色品牌的评价、管理和宣传推广,借助市场化运作手段,帮助企业推广品牌,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七)改革创新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涉农院校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明确涉农高校办学定位,加大对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提高都市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将培植种养加大户与开发乡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把大户培养成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化经营的致富带头人。三是完善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市、区县、镇乡三级网络人才市场体系,发布农业人才就业指导目录,优化农业人才配置,让优秀人才充实到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八)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篇8

1 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生产方式”和“都市农业区域”等,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于1977年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都市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广义的地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城;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1,2,3],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2 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重庆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经济形态,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大工业和大农业并存,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2.1 农业基础

重庆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全市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中39个区县涉农。土地总面积822.69万hm2,农用地面积694万hm2,其中农用耕地224.2万hm2,园地24.38万hm2,林地329.15万hm2,牧草地23.74万hm2。水资源总量约650亿m3,流域面积在30~50 km2的河流436条。2010年,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 100亿元,实现了由农业内部向农村3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由63.9∶2.7∶30.92.5调整到54.1∶3.4∶40.1∶2.4。

经研究,2010年重庆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为36.08%,农业水利化程度为25.48%,农业化学化程度为98.39%,农业机械化程度为4.04%,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0.85%,农业土地生产率为86.76%,农业开放度为35.56%,农业结构优化度为14.47%,由此测算出2010年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实现程度为37.81%。

2.2 相关政策

党中央提出了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于2007年对重庆新阶段的发展做了“314”总体部署,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庆市于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使命。重庆农业农村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2009年1月,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的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一批事关重庆跨越发展和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得以提速。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市31个区县纳入实施范围,这为重庆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发展模式

3.1 休闲型农业

该类型是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居民在观赏生产地景观、参与农田劳作、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加深对农业的理解,体验农事活动,从而得到教育。重庆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该模式依赖原有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达到观赏教育的目的[4]。

3.2 生态型农业

该类型是依托当地环境资源的特征与状况,利用多梯度的方式来选择自然与社会资源,通过多样化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合理匹配,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复合群体,从而将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物产品,在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同时,改善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该模式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与都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同能量流通的相互适应性[5],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有利于实现建设山水都市、园林都市、花园都市等绿色都市目标。

3.3 科技型农业

该类型以现代设施为保障,依托现代化钢架大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成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也可选择避开气候、季节的影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服务重庆都市的基础上提高品质。

4 适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范围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适合于都市圈内的农村地带和接近市区的近郊区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一是在大都市的辐射范围之内,发展现代农业可利用大都市本已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二是乡村地区可吸纳大都市的工业及其他行业的资金,通过城乡的渗透融合,大都市工业的发展可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及资金支持,进而促进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用大都市巨大的市场潜力,以此为中介,充分挖掘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进而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设施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及相应的旅游系统,从而减少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五是充分利用大都市的人才资源及先进的科技指导农业生产。六是综合大都市的各种资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可充分利用重庆市农村地域辽阔,城镇化水平较高,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初步构建集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农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6,7]。

5 发展重点

5.1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综合分析各区县种养业资源、技术、区域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形成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加快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一是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在满足市民旅游休闲需要的同时,又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发展旅游农业要根据各区县自然特点、农业资源多样化、农业布局特点,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典型农业布局,结合田园乡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可让市民参与的体验农业旅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使其引进和改造技术,进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是提高养殖业水平,以种养结合、规范养殖、规模适度、生态循环为原则,创新养殖模式,转变养殖观念。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对畜禽产品的安全监督。四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

5.2 改善农业设施

一是大力建设集农信、农资、农机、农技为一体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构建完善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利用重庆市地理位置优势,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大力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运作规范、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为社区菜市场、城市超市配送农产品。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发展高效、实用、价廉的农机装备,实现机具配置和作业标准化、设施装备科技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条件设施化。四是有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信息跟踪制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加强耕地保护,严禁随意占用。

5.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科技是促进农业进步的保障。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因、生物、种源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创新能力。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重庆市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建立示范区等方式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8]。三是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的发展。

5.4 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重庆市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是全程监控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地方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加强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5.5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规范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实行劳动、土地、资金和技术的联合引导农民走合作、规范、集约的路子。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科学素质,更新农业劳动者队伍,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民多方面就业,减少农业从业者数量,促进土地流转。三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技术人员、工商业经营者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外来务农人员服务和管理,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将直接从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体转化为实施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工人。

6 结语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研究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明确有关发展重点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科学实践价值。

摘要:基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综合分析了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重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规划了重庆市适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范围,提出了当前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以期为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模式,适合范围,发展重点,重庆市

参考文献

[1]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比较之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0(1):28-30.

[2]汤娟.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9):18-19.

[3]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4]程运康,王有超,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17.

[5]葛信勇,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2011(11):137-140.

[6]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752-8753.

[7]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30.

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9

一、阳台农业的特点

1. 阳台农业具有多重功能性。

从概念及实用上都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全新突破。传统农业生产都是以获取人们需要的生活物资或经转化加工的产品为目的, 而阳台农业则有更多其他附加的功能。如起到阳台楼顶的绿化作用;是家庭重要的菜篮子;是小孩科普教育的最佳素材;是老人怡情愉悦的美好空间, 更是环境清新的天然氧吧。

2. 阳台农业具有高产优质性。

阳台或楼顶的小气候环境, 以及栽培模式的特殊性, 使阳台植物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 开花结果性能大大提高, 特别是气雾模式的运用, 皆可使大多数的植物生长速度成倍地提高, 产量几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 阳台栽培植物所具的高产优质性除了模式特殊性, 一切采用营养液栽培外, 还与阳台或楼顶空间具有更大的边际效应及最好的通风条件有关, 使生产的瓜果蔬菜糖度及色泽指数更高。

3. 阳台农业具有广谱适应性。

阳台农业是一种完全的人工农业, 它可以采用各种集成的环境控制技术, 如阳台小温室来创造最佳的植物生存空间, 也可利用科学的栽培方法, 打破了传统土壤栽培的各种限制。它是水培气培及陶粒等人工基质培的结合, 远离了土壤及农家肥, 使植物的适应性广谱性能够采用人工技术实现灵活多变的植物适应机制。采用先进的环控技术及栽培模式, 不管什么植物都可进行人工栽培, 使受地区局限的品种格局打破, 如在北方地区也可在小阳台的微型温室内栽培上菠萝、香蕉、番木瓜等热带水果。

4. 阳台农业具有洁净无公害性。

阳台及楼顶环境及小气候除了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外, 还可利用家庭的各种无公害土方进行防治, 做到真正的无公害。采用水培气培陶粒培等养液栽培后, 生产出的农产品极为洁净, 稍作清洗即可作为净菜销售, 而不像土壤栽培, 常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及其他病虫的存在与滋生, 对人体会造成直接污染与间接危害。在通风特好及无土壤的环境下进行无土栽培, 各种病菌及虫害极少, 即使有, 也可有土制配方或家居的一些生活常用品作为替代品进行防治, 正真实现免农药栽培。

5. 阳台农业具有简便易操作性。

阳台农业从传统的槽式或盆钵式土栽发展到现在的新型栽培模式, 如漂浮栽培、管道栽培、气雾栽培等, 这些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极易与控制智能系统联接以实现自动化管理, 可以让阳台农业生产过程傻瓜化, 根本不需除草中耕浇水施肥等操作, 一切通过营养液的科学调配及智能控制来实现。而且也是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的一种, 单株间整齐度高, 品质与产量可以做到相对一致, 如果作为商品出售, 可大大提高商品率。再就是由于电资源的丰富及运用的便捷性, 许多物理农业方法也可在阳台农业中得以运用, 也就是说阳台农业完成可建成一个高科技农业的模式集成。

6. 阳台农业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阳台农业是建立在阳台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等基础上的一门科学, 它具有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传统农业在生产中常因土壤板结, 盐碱化的加剧, 或者污染后重茬病的出现等问题, 使它的生产力越来越低, 而阳台农业不存在上述的这些问题, 而且阳台农业在设计管理上是一种完全无污染的可循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栽培后残留的养液可用气雾培实现重复利用, 收获后的秸秆垃圾可以通过箱式或桶式发酵提取液肥重新返还至水培或气培的养液中, 正真实现物种间生态间的平衡, 是可持续无污染循环经济农业的一种。

二、都市阳台农业的意义

阳台的美化绿化, 阳台的蔬菜瓜果生产, 阳台的小气候环境优化等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文明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所以阳台农业的发展已完全超越了农业的概念, 是城市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一项重要辅助工程, 让人与自然达到最为完美的和谐, 让地球生态达到人工的最佳修复, 是真正实现失地复绿的一项重大项目。

对家庭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是认识自然培养科学兴趣的一个鲜活素材, 通过栽培体验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与热爱劳动的思想, 更是老人晚年寄情怡志的好场所, 让时光在充满活力的植物世界中悠闲地度过, 也是家庭主妇最为热衷与方便的信手可拈蔬菜基地, 鲜嫩无公害的蔬菜让你的品得更有味吃得更放心, 而且是自已劳动成果的醇美享受。

三、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前景

1. 营养液无土栽培成为阳台绿化的主角。

土耕的阳台农业始终不能解决承重及夏日高温的问题, 而用营养液无土栽培可轻松解决。利用无土栽培的陶粒基质培、漂浮式水培及容器式气雾培, 三种模式的结合就造就了一个可以栽培各种植物阳台农业系统。采用无土的营养液栽培技术, 可解决工程浩大的人工客土工程, 只要有水有电即可进行植物栽培。而气雾培更是先进的栽培模式, 它的重量是最轻的, 根系完全长于气雾中, 根本不需考虑栽培场所的承载问题,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 这种栽培方式比土耕或水培生长都要来得快, 同样品种同样营养液情况下, 比土耕生长快3-5倍, 比水培快1.5-2倍, 有些瓜果类植物甚至可提高上百倍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陶粒培或人工基质养液培, 又是水培及气培排出废液的最终循环利用及清除消化者, 实现阳台栽培系统没有任何废液排出, 没有任何二次污染的产生, 这主要归功于基质养液培具有较好的养液缓冲性, 不需太严格的配方。另外营养液的的循环系统能为植物肥水的需求提供与创造了最重要的保障, 不需像土壤栽培那样的繁琐和较多的技术要求。所以, 无土养液栽培在阳台农业上的运用是技术上的一大飞跃, 也是阳台农业得以快速普及发展的有力保障, 更是让都市人爱上阳台农业的关键所在。

2. 工业的发展为阳台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栽培设施。

以前的阳台农业大多是露天的, 而现代的阳台农业可以是在小型的温室也可以是塑钢结构的栽培架下进行。可以保温也可避雨。管道工业的发展, 又为养液循环肥水的供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它像人体的血脉一样, 构成的栽培植物的肥水保障系统, 而且是最直接最高效的供应, 没有土壤的固定流失而损失, 是最节水的肥水管理方案。栽培系统的营养液槽或池或者容器, 更是利用工业或装修材料, 可以创造出高雅的环境, 因离开土壤后, 实现洁净化就极为容易了, 阳台的一切设施可高档也可实用灵活解决, 高档的可以按照家庭装修来看待, 处处体现出美与典雅, 相当于一个室内装修工程来建设, 这样就可造就一个类似于室内的自然绿色空间, 这种美是在大自然中也是难以享受的。

3.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的结合, 使阳台系统的运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智能系统帮助解决栽培过程中的种植技术问题, 特别是环境优化管理的问题, 这是其他任何栽培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在无土养液栽培过程中所涉的养液循环、温度极限控制、湿度的调节等, 根本不需人为调控与管理, 计算机系统可智能地帮你实现, 比如说, 过高的温度要影响植物生长时, 系统会自动进行微喷降温, 阳台空气过干时, 会自动加湿调节, 造就一个最适植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 它是成功简便栽培阳台植物的保护神, 是忠实的呵护者。而且计算机集成技术又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特点, 它将成为未来家庭必备的电器, 就像现在的冰箱与空调洗衣机般的普及。

摘要:阳台农业不仅是传统农业提升的缩影, 也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集成, 是一种可持续无污染循环经济农业, 是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需求, 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营养液无土栽培, 工业的发展, 计算智能化技术为现代阳台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使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前景广阔。

关键词:阳台农业,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晓梅, 戴明, 刘孝慧, 等.现代都市阳台农业发展探析[J].农业科技资讯, 2013 (12) :17-19.

[2]张怀波, 张伟娟, 周保龙, 等.我国阳台农业发展现状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16) :99-101.

[3]郭迪, 王晨静, 陆国权.我国阳台农业概况及发展前景[J].浙江农业科学, 2013 (3) :33-34.

滨海新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研究 篇10

滨海新区应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

受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态势、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滨海新区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新时期滨海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1.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偏低

滨海新区农业用地以质量不高的盐碱荒地和滩涂湿地为主, 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 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 将导致农用地进一步减少。此外, 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 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劳动力素质不高, 年轻人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很少从事农业, 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妇女化严重。

2.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

滨海新区靠工业兴区, 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 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功能定位, 更加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2010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5030.11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0.16∶68.25∶31.59, 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特征, 总体看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 农村人口、农业产值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 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三成多下降至目前的两成左右,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1.3%下降为现今的不足2‰。

3.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滨海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基本上仍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 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 规模化亟待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薄弱, 龙头作用不显著, 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拉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 科技投入不够, 缺乏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 附加值不高, 关联产业不发达, 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4.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 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 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现代农业。相比传统农业,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契合滨海新区区情和产业特点的农业, 是依托滨海新区、服务滨海新区、适应滨海新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 是与滨海新区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 代表着今后滨海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滨海新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总结

近年来, 滨海新区以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为依托, 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推进企业化管理和品牌战略, 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其经验主要是:

1.构建园区支撑的设施农业布局

滨海新区以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主要组织方式, 着力打造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领航区。滨海新区初步建成天津市市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 分别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和滨海津南循环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以诺恩、海发、金豚、龙达、华大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品农业和以节能温室、联动温室、畜牧小区等为特色的设施农业。2011年, 滨海新区新增设施农业1.1亩、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8个。

2.以科技带动农业成为重要抓手

科技的融入正使天津滨海新区的农业发生着改变, 引领着滨海新区都市农业驶向高端化。“十一五”期间, 滨海新区加速研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业应用技术, 提高农业技术示范能力, 以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研发教学机构直接参与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1年滨海新区首次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20多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滨海新区农林牧渔各领域向纵深渗透。

3.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 在产业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同时农业积极融入二三产业, 不断延伸产业链,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渠道。以茶淀葡萄为例, 其以特色葡萄种植业为基础, 把葡萄深加工、葡萄园休闲观光结合进来, 以葡萄先进科技与葡萄酒文化底蕴将茶淀玫瑰香葡萄产业打造为“接二连三”有机融合体, 建成集“科技、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葡萄科技园区, 实现小葡萄大产业。葡萄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新增5000多个加工业、服务业工作岗位, 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 并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4.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 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产业组织、土地流转、投融资、科技研发、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方面, 以龙头企业为运作主体, 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化模式, 从生产、栽培、管理、服务等方面, 推进依标种植、统一管理。转变传统的自种自销产销模式, 按照公司统一标准, 以“订单式”契约作保障。农民按照岗位进行生产作业, 成为葡萄种植员工, 通过效益增值缴纳社会保险费。

5.着力打造都市型农业品牌

滨海新区以高效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渔业为重点, 打造水产良种、设施蔬菜、特色水果、新品植物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 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基本完成30万平方米温室框架搭建, 成为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参观现场;耐盐碱植物科技园与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合作建设的“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已获批复成立, 并得到国家财政部3000万元支持;冬枣产业科技园、茶淀葡萄科技园等种植园区已开始集中发力, 茶淀葡萄、大港冬枣声名远扬;杨家泊水产养殖科技园初见成果, 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渤海梭子蟹等特色产品闻名遐迩。

滨海新区进一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 滨海新区应立足于已有农业产业基础, 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外延型方向转型升级, 加速形成符合滨海新区特点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滨海新区要以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绿色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 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 构建循环型都市农业生产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着重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生态旅游业、节约循环型农业产业五个农业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 要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小王庄等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 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观赏鱼等科技园区, 加快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 规模化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循环水养殖车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 培育和孵化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 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层次和水平。

2.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优势, 实行技术对接战略

整合滨海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 把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实施技术对接战略, 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滨海新区要积极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 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提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能力、示范能力。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人才下乡进村入户, 形成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对接。

3.总结推广产业化发展经验, 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进一步总结茶淀镇构建种植业产业体系的模式和经验, 引导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 “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 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 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 提高产业附加值。立足于农村地区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选准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地域, 根据自然、人文环境特点, 加快建设旅游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 大力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 农作、观赏、休闲和旅游的特色农业, 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观光蔬菜园、观光渔场等。

4.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 推动产业链的城乡对接

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 把管理模式、品牌优势植入农村和农业,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推动滨海新区现代化农业产业资源向传统农业领域渗透和扩散, 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基地, 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链。要改善现有农业经营模式, 在农民中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 重点扶持集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增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组织形式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发展“订单农业”, 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品牌优势, 进行品牌深度开发, 不断丰富品牌内涵, 使农村地区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5.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贸易联动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建立滨海新区内城乡紧密联系、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要素和市场体系, 促进资金、资源、信息的深度融合。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 引导滨海新区资金进入科技、设施化农业, 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着力在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农村旅游业等领域加快发展, 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鼓励滨海新区现代商贸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方式, 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 使农民在当地就能买到包括药品、农资、通信、图书、音像制品等生产、生活用品。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在农村建立农产品基地, 或实行合同订单生产, 使滨海新区居民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引导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农村, 依托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优势, 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以完善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并与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相互衔接。

参考文献

[1].贺然.滨海新区茶淀镇精致农业集群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论文, 2009.

[2].刘翔, 付娜.滨海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8) .

[3].王卓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J].开放导报, 2007, (6) .

[4].蒋珊.建立“城乡联动”机制解决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6) .

[5].龚迎春.经济转轨中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6].阎金明.统筹区域发展, 完善三个层面发展格局[OL].天津政务网, http://www.tj.gov.cn/bhxq/bhgk/bhxq_mh/200802/t20080225_45636.htm.

现代都市农业园 篇11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6-1

1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杨舍镇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苏州市级4家、张家港市级5家。全镇有经认定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4家,休闲观光农业总面积2000亩,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杨舍镇都市现代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笔者认为仍存在六个方面问题有待提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不能简单的以GDP贡献来衡量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程度;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有待提高。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有统一规划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农业科技还是偏向于传统科技的推广应用,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队伍层次有待提高。农技人员队伍严重老化,现有种养大户本地人员比例偏低,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抬高,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整体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层次亟待提高;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产业内部看,部分存在规划起点低,分布零散,功能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从发展环境上看,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政策扶持,多部门管理协调力度不够;从企业发展水平上看,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思维包装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到位,产业链条尚未成型。

2 杨舍镇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2.1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培育。放眼长三角地区,充分挖掘区镇作为城关镇的区位优势。加强上下沟通,左右联动,在政策争取、项目落地、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2.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有关的基地、道路、大棚设施等硬件建设,要继续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支持并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加大“三资”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2.3发挥协会作用,强化产业服务水平

成立相关都市现代农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沟通交流。通过协会引领,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的三产开发,对农业景点规划编制统一规划,增强开发项目的特色,建立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培训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3.1 优质稻米生态湿地产业带

未来,区镇将在四个百万亩永久性水稻保护面积范围内,规划建设万亩,以村办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建成南新、东莱、农义、李巷、章卿、善港等为主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同时也是都市二环圈外的人工生态湿地保护带。在生产上严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监测用药等科学手段,100%实现农药统一配送和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物理、生物型防治措施,三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3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镇粮食绿色生产,有效保障消费者米袋子质量安全。

3.2 菜篮子工程城郊保供产业带

充分发挥好城郊型特色农业的优势。硬件设施上,抓提档升级继续投入800万元,做强350亩优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上,做大总投入1100万的金麦穗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小时快速配送圈,年配送1万吨,解决10万人的菜篮子配送问题。叶菜类自给率三年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5%,有效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安全;同时打造两个亮点,一个是位于农联村的蔬果主题公园,它将是一个集绿色生产、蔬果养生、观光教育于一体的近郊特色农业亮点。另一个亮点是位于大寨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投入一千多万元,全面采用梁丰奶牛场牛粪尿发酵产生的沼液有机肥进行灌溉,未来三年将发展成苏州生态循环农业的标杆。

3.3 晨丰公路沿线、一干河西侧的现代园艺产业带

生产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突破口是发展高效农业。沿晨丰公路由南到北将顺峰农业、神园葡萄、万家乐农林、港怡园艺、绿丰农业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有机串联,总面积2200亩,预计年总产值达3500万元,在此基础上挖掘都市农业的内涵,尝试创意型农业,注入文化元素,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整个产业带将依托一干河西侧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整体提升区镇都市休闲农业的形象和影响力。

现代都市农业园 篇12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装备,发展思路,旅顺口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导农业;是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又是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即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的必由之路。大连市旅顺口区按照“围绕都市农业,发展特色农机,实现农业装备化”的发展思路,抢抓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和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双重机遇,优先发展果园菜田机械化、优先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化,走出一条具有旅顺口区特点的“优化结构,科技助动;合理布局,项目牵动;政策扶持,政府推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路子,使全区呈现出科学发展、重点发展和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1 科学发展——优化结构,科技助动

旅顺口区在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进程中,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和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积极培育发展以大樱桃、绿色蔬菜、高档花卉、食用菌为代表的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联动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樱桃防雨棚为代表的四大农业设施,使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调整后的粮、菜、果面积为9866.67hm2。其中,粮田面积为3333.33hm2(占27%),绿色蔬菜面积1333.33hm2(占11%),大樱桃面积扩大到6800hm2(占55%),苹果洋梨等面积800hm2(占7%),粮经作物比为3:7。2010年粮食产量2.5万t,产值0.5亿元;绿色蔬菜产量15万t,产值6亿元;优质水果产量6万t,产值5.8亿元。其中,大樱桃产量2万t,产值5.2亿元,带动农民直接收入1.8亿元。2010年旅顺口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333.33hm2。其中,联栋温室10栋5hm2,日光温室404.07hm2,塑料大棚200hm2,樱桃防雨棚666.67hm2。设施农业产值2.1亿元,带动全区农民直接增收1.2亿元。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抓转型、促发展,将农业机械的发展由大田露地的常规“大农机”转向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的特色“小农机”,以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科可靠的技术物质支撑。为此,我们重点推广三大农业装备:一是推广现代农业设施。主要有联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保温被、防虫网、遮阳网、反光膜、樱桃防雨棚、果树防护网、冷藏库、加工间等。二是推广现代农业机械。主要有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园田机、微耕机、旋耕机、筑畦机、松土机、割草机、除草机、开沟机、运输机、升降机、打药机、抽水机、卷帘机、卷膜机等。三是现代农业设备。主要有育苗床、营养钵、育苗盘、操作平台、补光灯、杀虫灯、声波仪、空间电场、土壤处理机、CO2气肥机、熏蒸器、种子磁化机、热风炉、空调机、节水灌溉设备、温控设备、湿控设备、加工设备等。

2010年,全区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0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233万元,受益农民183户,户均受益5464元,购置国补农机具396台。截至目前,旅顺口区“小农机”已发展到1.8万多台件,(园田机1762台,配套机具5286台,电动卷帘机5000台,多动力喷雾机3232台,多动力抽水机2936台,割草割灌机210台)占全区农机装备总量的60%以上。由于大量新型农机具的增加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使全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新结构。一是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其数量比为1.8万台:1.3万台;二是农用汽车多拖拉机少,其数量比为4250台:2600台;三是新的机具多旧的机具少,其农机具新旧比为7:3。

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加快机械化的发展,是设施农业向高层次迈进的必然要求。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今年全国农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农民对农机的要求有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实践表明,设施农业生产中微耕机的应用,能提高生产率15倍,每台能节省劳动力10人,而且作业质量是人工难以达到的;采用电动卷帘机每天只需10~15分钟,比人工提高效率15倍以上,节省了人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可延长日照时间1.5~2个小时,提高室内温度2~3度,能使作物提前10~15天上市,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及质量等好处;采用滴灌溉技术,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60%左右,并能有效降低棚室温度,防止病虫害发生;采用覆膜沟灌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证作物在吸收水份的同时吸收养分,可节水30%,提高肥效40%;应用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可可提高工效8倍,节省30~40%的农药减少作物病害,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保温被、防虫网、加温降温设备以及物理农业技术设备的应用,可以改善设施农业产品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20%以上,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价格提高20%。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在大樱桃生产中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比如,使用园田机中耕除草,工效是人工的15倍;使用割灌机割草,工效是人工的20倍;使用喷雾机高强度喷药,工效是人工的10倍;使用挖坑机或挖沟机追肥,工效是人工的12倍;人工管理果园百亩需10人左右,而使用机械化生产只需2~3人。樱桃防雨棚的应用效果更是显著,旅顺农机推广站参考日本、韩国防雨棚技术设计的国内首家电动卷膜机防雨棚,即解决了樱桃盛果期的防雨问题,又延长了樱桃的采摘期,也为市民采摘樱桃提供了更加方便、优质的环境。

2 重点发展——合理布局,项目牵动

都市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装备的主要集散地。2009年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一带三区”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沿土洋高速公路6400hm2优势产业经济带,三涧堡街道和长城街道1500hm2高端农业产业园区,优先安排三项现代都市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一是建立三涧堡街道小黑石村、北海街道沙包村、长城街道周家村3个农机化示范园区项目;二是建立三涧堡街道土城子村“绿晨蔬菜产业园区”和长城街道李家村“灵山盛果生态产业园”2个现代都市农业装备示范基地项目;三是建立三涧堡街道东泥河村“万一樱桃果园农场”和土城子村“仁东樱桃园”、双岛湾街道“胡家村千亩樱桃园”3个现代设施樱桃(连片防雨棚)生产机械化示范果园项目。

下面以“大连绿晨都市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为例:

大连绿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地处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土城子村。该村现有农户883户,2,653人,其中农业人口2,145人,劳动力382人,全村种植蔬菜面积93.33hm2,其中设施面积66.67hm2。2000年成立了“大连绿晨园艺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绿晨”牌绿色蔬菜商标,是大连地区最早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06年投资500万元,建成2000m2的“绿晨”特菜加工区。2007年又成立了“大连绿晨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生产者+基地+龙头企业+市场+消费者”的完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该园区年产绿色蔬菜2万t,年加工蔬菜6000t,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元。2010年4月,又启动了“大连绿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规划占地16hm2,共建联栋温室8栋,联栋温室总面积50000m2总投资1.3亿元,先期投入3000万元。按照该基地各产业功能区的分布,相应配套农机装备类型分为“一心六区”,即联栋温室蔬菜育苗中心、果蔬加工储藏配送区、农机装备服务区、物理农业技术装备区、设施蔬菜农机化生产区、大樱桃农机化生产区、联动温室高档花卉装备区。

该项目建成以后,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区、现代农业经营机制的试验区、新型农民增收致富的创业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城区。目前,旅顺口区已经完成都市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项目2个,现代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项目10个、大樱桃生产机械化示范园20处、建成现代农机装备标准示范温室60栋。

3 加快发展——政策扶持,政府推动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过程。2010年,我们抢抓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农机补贴政策机遇,加大农机推广力度,使农机装备存量增加、结构优化升级。在农机推广中,我们采取调查摸底、做好计划、广泛宣传、技术培训、上网登记、售后服务等措施,重点推广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多功能园田机、多动力打药机、联合收割机、节水灌溉设备、旋耕整地机、播种施肥机、机动卷帘机和物理农业设备等10大农机装备,重点装备设施农业园区、樱桃果树农场、种植业大户、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使全区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是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扶持。根据《大连市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使用方案》,凡是户籍在我区农村的农民或集体购买《2009年辽宁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参考价格》目录中的农机产品,国家将给予产品销售价格的30%资金补贴,农民只需要交付产品销售价格的70%资金即可。2009年全区共投入国补农机更新资金427万元,其中国家补贴资金114万元,市补贴资金1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303万元。受益农户305户,户均受益4000元。共购买国补农机具326台。其中,拖拉机14台,小型挖掘机6台,久保田稻麦联合收割机2台,旋耕机12台,卷帘机232台,割灌机30台,其他机具30台。

二是区政府农机补贴政策扶持。根据《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意见》(旅政办发[2008]87号)文件,完成区2009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旅顺口区2009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事》中的“更新各种农机具1000台”工作任务,区政府对户籍在我区农村的农民或集体购买国补机具目录以外的农机具给20%的资金补贴。补贴方法:农民将购买农机具发货票复印件统一交到区农机总站管理科,管理科汇总后统一上报给区财政局农财科;区财政局农财科核准后将补贴资金总额下拨到区农机总站,区农机总站再按照20%的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民或集体。2009年全区已投入136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358台件。其中,小四轮拖拉机9台,手扶拖拉机140台,园田机57台,其它配套机具152台。区财政补贴35万元,受益农户330户,户均收益1060.6元。

三是区政府都市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根据《旅顺口区委、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都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旅委发[2009]5号)文件规定,凡本地户籍的农民不采取贷款方式搞建设,按设施面积计算,当年新建砖混钢架结构温室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10000元,普通结构大棚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5000元;高标准联栋钢管结构樱桃防雨棚,以集群3号图纸建造标准为主,每亩一次性补贴1000元,普通结构樱桃防雨棚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5000元。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大大地推动力我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33.33hm2。其中,联栋温室5hm2,日光温室404.07hm2,塑料大棚200hm2,樱桃防雨棚666.67hm2。设施农业产值7.3亿元,带动全区农民直接增收3亿元。

四是市区财政奖励农机政策扶持。2009年6月6日,在“大连?旅顺第四届樱桃节”会议上,区政府将价值7.26万元的20台园田机,奖给了“大连万一樱桃园”等20个大樱桃精品园园主。2009年4月2日,在大连市“科普之春”惠农启动仪式上,市区科协将价值4.6万元的5台园田机、10台打药机和12台杀虫灯奖给了张秀玉等27位农民。2009年9月16日,市农机推广站将价值20万元的8台土壤处理机和45盏静电灭虫灯下拨给“绿缘蔬菜园区”等6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下一篇:循证护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