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精选12篇)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综合性较强, 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更应重视。眼下全国上下一致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那么, 作为教师应切实把握课堂四十五分钟,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四十五分钟内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免造成高分低能。
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来看, 首先要重视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所谓结构, 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长期以来, 语文课与别的许多课一样, 每一堂大致设有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 这样“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算不算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呢?
诚然, 从“五个环节”的外部标识来看, 它们能够称得上是按照一定的规律, 进行了相应的“搭配”和“排列”, 但是, 仔细推敲, 它们只是一个“过程”的连续, 是几个只有外部标志的“阶段”在形式上的组合。听有些语文课, 尽管“五个环节”完整得很, 但获得的印象, 并无“紧凑”、“完整”可言, 这就说明环节的“完整”, 并不就是结构的“谨严”, 正如一篇文章, 总有开头、主题、结尾或起承转合, 但他们并不就是文章的结构一样。
课堂教学的结构, 不应当是对于上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做简单的划分和分配, 而应当以教学这一富有特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从而确定其原则。教学的过程, 事实上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理解并比较熟练地掌握知识, 同时培养有关的能力, 发展相应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应当是与所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相一致的。那就是从感性到理性, 学会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并由认识到实践, 学会从吸收到运用, 用理论指导实践, 即学会知识的转移,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有了这两个飞跃, “认识”方能比较完全。当然, 认识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 需要不断地循环往复。
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 其次应重视组成部分的综合性。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结构课堂教学, 就为课堂教学的“结构”敷设了一条“主轴”, 围绕课堂教学纵向发展的“主轴”, 首先要摆正教师、学生和课本三者的关系。有些教师对于三者关系的处理是:教师———课本———学生, 即教师通过对于课本的教学, 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另一些教师的处理是教师———学生———课本, 即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主要依靠自身的“内因”去理解并掌握课本。显然, 第二种的处理, 才是正确的办法。还要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尽可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而不是“各自为政”, 分别完成。课堂上要畅通“反馈”的渠道。由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尝试”和“发展”, 学生的尝试势必有深有浅之分, 发现也势必有误、偏全之别。而由于学生在课堂里是以群体的面目出现, 学生的水平有参差。认识事物的速度和程度势必有高低, 他们作出的“反馈”也是必有差异。这样, 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反馈”, 教师也就善于扑捉这些反馈, 并有意识地使他们产生“撞击”或“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就不至于成为教师信息的简单传递。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以及注意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围绕按学生认识规律安排的纵向的“主轴”, 就有可能形成有著有辅、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进行学习, 学生就有可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发展。课堂教学结构还要重视不拘一格的应变力。感知、深化、迁移, 是对学生认识过程的简便的划分, 就这三者而言, 它们也并不能截然划分, 往往在深化中有感知, 在感知中有迁移, 而迁移则是另一个层次上的感知和深化。所以教学得法的同志, 又总能因人、因时而异, 不拘一格, 善于应变。总之, 当我们将现代语文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原则、要求和方法, 这三者融会贯通的时候, 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将是确定无疑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 在正确的教学策略指导下, 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在课堂上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 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积极用脑, 主动思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综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2
王兰英 侯全民 2004-9-23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http:// 401
当前,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着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性、创造性的工程——课程改革。它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和更新,尤其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触动更为
猛烈、深刻。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多、慢、差、费”现象严重制约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材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素养,于是,古今中外各种教育理念被兼收并蓄,形式繁多、内容丰富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高学历综合型教师似澎湃春潮,语文改革风起云涌,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特别明显。究其因,关键是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摸索太少,缺少把优秀教材、教师知能迅速传输到受教育者身上的最佳途径,教学方式仍然是“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有好车好货但缺少良好的交通道路,教学效果最终依然
是师生两败俱伤。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课堂教学最关键的因素应是四十五分钟教学过程中教材、教师、学生、环节等诸变量的调控和优化组合,它的过程也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深层次的科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从表及里、有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课内到课外的认知规律,最重要的步骤是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到他们领会、巩固、运用知识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这里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激趣诱因(引导)、寻点剖理(共振)、迁移
扩展(放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我教《简笔与繁笔》时在黑板上写了两首诗,请学生判断优劣。一首简而淡:“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一首繁而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析诗明文,顺利入境。分析《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刘兰芝如此贤惠,焦母为何还要驱谴她?学生对此问题的参与热情很高。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物体在受到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共振。课堂师生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才可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寻点剖理就是选取师生对教学内容共有的最佳切入点,扩大师生间知识和情感认同的空间,师生能思路高度一致地信息交流、逐步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教学中都得到发展。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
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
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
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如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播放歌曲《懂你》,让学生形象与思维对接,感知主题。
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挑起兴奋点,激活思维;瞄准求知点,发展思维。
5、点到为止,仅在学生思维发出偏差时或难以达成共识时稍加点拨。此阶段要注意设计的层次性,使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充分的讨论、争辩,师生交流进入深层次,思维充分展开,形成学生一步一思考一飞跃的参与过程。
把学生带进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是否走完全程且顺利跳出是检验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尺。迁移扩展就是从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转换到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发展深化、巩固知识、融会贯通甚至举一反
三、启迪创造,将新知熔化到更完整的旧知体系中去。它包括教学效果的验证、悬而未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会学”的检测,由学会到会学,即知识到能力的再认识,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的过程。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总结、归纳、强调、模仿,而是给学生创设悬疑、迁移、比较、探究、创造的条件。要注意初步性、渐进性、升华性,让学生能够沿着课堂刺激走得更远。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实践—理论—实践过程的设计,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撞击和传递的过程。要坚持深刻性、全面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立足于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身份,减少师生因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角色位置造成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其次,明确职责,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特点、目的、价值的教育,提高教学目标的效度和期望值。再次,提高自身素养,强化自身魅力,以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独到的教学方法、杰出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自觉的配合。强化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服务于教学,及时消除教学隔阂,化解教学矛盾。再次,要坚决防止牵强附会、不分主次、哗众取宠或无目的的实验、肢解,避免因自身设计失误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最后,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评
定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刍议 篇3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开放、动态的双向活动过程,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流程,因此,“感知—理解—应用”三个阶段确定了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心理轨迹。
一、感知阶段对学生审美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驱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那么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怎样适应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绿》 这篇课文,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文眼—铺垫描写—精彩段赏析—总结”进行教学设计,这熟悉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审美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我们可以独辟溪径,抓住课文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这个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调,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理解“女儿绿”何以能将梅雨潭的绿生命化、个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导,很快将同学们置入艺术再创造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耳目一新,陶醉不已,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学生的审美注意。 其二,唤起学生的期待欲。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老师的教学,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求,使学生期待得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的注意就经常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有位老师在讲授 《七根火柴》时,故意将 《七根火柴》写成 《六根火柴》,当学生质疑时,他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位老师欲擒故纵,在学生心理放下了一个悬念,学生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理解阶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学生认识心理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方面,一是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情感体验能力,二是学生对作品内容有所评价的情感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林贷玉、贾宝玉、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时,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一位教师在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展示一幅鲜艳的《桃花源图》)同学们,有的人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你们看,那青山翠林,桃花鲜艳,安静和谐的村落,红花掩映的房屋,淳厚古朴的乡情,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就是令人神往、令人欣喜、令人陶醉的桃花源,这就是东晋末年伟大诗人陶渊明的理想天国,让我们到桃花源中一游吧!……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认识与情感相互渗透,既有生理感观的愉悦,又有认知过程中思维贯通的兴奋。
三、应用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对课文《绿》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①引导学生发散性读解——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绿”,进行概括描述;然后学生自主读解课文,抓住作者景物描写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多角度理清线索。
②让学生观察“远眺飞瀑”、“坐观水花”、“欣喜潭绿”三幅画面投影 (每幅放出时间30秒)要求学生讯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然后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
③进行比较欣赏阅读——再投影画面,要求学生抓住“绿”的内在灵魂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从画面的“气、韵、思、景、笔、墨”和作者为文的描述、联想、感悟等方面对课文和画面进行比较。
④创新性练习——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抒写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如此的阅读和感受迸射着智慧的火花,充满着创造的活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也很好地体现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训练了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飞白”艺术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这里指教学中一种艺术。合理使用“飞白”艺术可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使课堂松紧有致,张驰有度。从学生接受新信息的心理角度看,“飞白”是一种“欲擒故纵”法,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积极的思想准备。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飞白”艺术呢?课堂上教师可以少讲,讲关键点、要害,甚至一点不讲,只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自己说,自己做,自己去得到结论,自己去找规律,最后教师评价。如:莫泊桑《项链》结尾道出项链是假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艺术空白。教师讲到这里可以留下空白,让学生尽可以根据各自的想象和人生感受去揣摩,去体会玛蒂尔德此时心中的酸甜苦辣,教师也可完全不必作什么概括或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更深刻地感受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去感悟小说精巧构思形成的艺术美。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4
一.授课老师应该从整体角度进行学习任务设计
老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应站在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如果老师在上课之前仔细研读课本上的内容, 做好充足的准备, 可以帮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保持清晰的思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还应该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例来提高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清晰的讲课思路和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备因素。
二.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无数的实际案例证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所以, 老师们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质量, 更要注意处理好和学生们的关系。老师们在与同学们交流的时候, 应该注意维护学生们的自尊心, 要多鼓励学生,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另外, 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 老师还应该经常和学生们谈心, 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应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合理科学的教学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可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如果缺乏科学的教学观念, 即使具有再好的语文教科书, 再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育发展仍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 努力建立起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在转变教学观念时, 老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渐渐地被时代淘汰了。老师们在给学生们上语文课的时候, 应该采用新的素质教育的方式。另外, 老师们在教学生们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小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 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老师们在语文课堂上, 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鼓励小学生们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使得学生们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 每天被迫接受老师们灌输给自己的知识, 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而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缺点, 让同学们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快乐的学习, 从而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语文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语文的课堂学习中, 不断地教授给学生们新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这样, 老师们才能更好地通过学生们来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 才能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
四.因材施教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老师们如果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就应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还可以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小学生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们都比较活泼好动, 过于枯燥的学习内容和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活泼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 氛, 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5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结构优化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语文教育不仅仅能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母语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教育部门根据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用以规范语文教学工作,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关系到语文教育整体水平。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开始探讨如何有效转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诸多理论观点之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内容
教学结构是现代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十分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概念集合。一般来说,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方法、思维方式、教学信息传播渠道、能力培养模式等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机构同样是由这些要素构成,但是又具有一些独立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教学方法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两方面,其中教育学界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的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之下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方法研究则涉猎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扮演者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主导者,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以及传授的方法去被动地适应和理解。之所以认为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是由于教学方法贯穿了教与学两方面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将在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目标。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受到教师与学生不同的年龄结构、经验阅历、知识结构等影响而产生的。应当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是学生思维方式巩固和完善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帮助教师随时修正自身的思维和认知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思维方式,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进行过度,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能力培养模式。能力培养模式与课堂教学机构是息息相关的。小学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全面而均衡的综合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根据自身对于语文教学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偏重于强化或弱化学生某一种或某些能力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强化或弱化都是无意识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学生能力均衡培养的目标,即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体现。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对于解决现阶段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的若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完善的个性及人格。通过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解决一系列困扰课堂教学水平提升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提高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均衡培养。除此以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以强化能力培养为目标,这无疑契合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本质要求。
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新课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选择也有了重大变化,急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一系列新要求。这种改变并不是零散和分散的,而是要通过系统化地整合来实现,因此说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
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母语的综合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朗读、写作、实际交流等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实际上实现了整合教学资源的目标,也就能够有效地弥补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所导致的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培养失衡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母語语言规律特点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些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实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明确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内涵,从改变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入手,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次,是要改变教学方法,广泛采取兴趣教学法、引入式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最后,要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均衡化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转变教学信息传播的单向度模式,采取疑问式提问法和单元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评价性语言的使用,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自觉克服因自身原因导致的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培养的偏差,在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各个方面实现能力培养均衡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武宏.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易进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篇7
语文课目标是诱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 传授学习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增强综合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从内容、形式和氛围三个方面使一堂课的“猪肚”充实起来。
首先, 要做到内容充实。要求教师要认真谨慎地对待每一堂课。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要研读课文, 勤查资料, 做到所传授的知识内涵有严格的科学性。对教材的理解要透彻、深刻, 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能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来龙去脉。不能有“教参在手万事大吉”的想法, 要仔细研究, 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教师的教学, 不能拘泥于教材, 照本宣科, 要力求将课上得生动形象, 达到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育品德, 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 授课形式灵活多样。授课方法贵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内容实质,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要求, 可进行不同的处理。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精选突破口, 详讲知识点。特别是要选准选好本篇文章在某节课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要么是该文的重点, 要么是难点。总之, 它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讲授风格要自然幽默不做作。教师也应是艺术家, 只有自然才能不做作, 没有高深莫测, 只有轻松随和, 才能缩短师生课堂距离, 才有亲切, 亲切才有浅易, 浅易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 易为学生所接受。随着教育的现代化, 集“音、形、声、画”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它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 把平面变为立体, 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同电教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熟练运用, 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动起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 要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新课标下的教师有两大任务:一是构建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的探究。利用教师引导这个有效“杠杆”,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构建学习平台, 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 提供无限开阔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一堂好课, 不仅要有“凤头”“猪肚”, 还要有“豹尾”。一般来说“豹尾”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一是对一堂课的内容有一个理性的总结;二是匠心独运的结尾设计, 往往能将课堂推向一个新高度, 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次飞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起搭桥铺路的作用,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因此, “豹尾”阶段要克服此时学生心理松懈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遵循自然、简约、拓展的原则, 既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的归纳, 又要达到“课将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给学生留下了一种悬念、一种回味、一种思考, 从而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豹尾”的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总结归纳式。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二、拓展发散式。注意因文制宜, 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 扩充领域, 开阔视野,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结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 而是教学的新起点, 特别是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回味无穷式。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 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 巧妙引入, 结尾再起波澜,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篇8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已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科学的课堂结构并没有真正构建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一个观念,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当前语文学科面临的问题。在改革中,我们抓住了“优化课堂结构”这一关键,并实施了“三层级”教学。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构理论有过一个提高,即由最低级水平的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提高到较之稍高的以理解为主的教学。而现在我们致力于高一级水平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相比较而言,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略加指导和引导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准备资料的作用,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这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就改变为“以教师的相机引导 (诱导)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这其中也体现了两种办学思路,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这个角度说,“三层级”教学结构理论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二、“三层级”教学优化结构及其系统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诸要素以“三层级”的形式组装是最具效率的,也是科学的,它是在师生共同执行教学规划的阶段以“整体感知—学习语言—展开联想”的结构形式出现的,它强调学习语言,重视联系生活。
首先是整体感知。语文教学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其整体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时候作出整体性形式的反映,而且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于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是远距离的整体观察、感知。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诸如: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等,即对感知的材料有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也是旧的知识再现的阶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个了解,才仅仅是一个开始。师生在对客现材料共同认识的时候要由此逐步走向深入。
第二是学习语言。强调学习语言实际上就是给小学语文学科作了科学的定位。语文学科从贯穿始终的基本因素来说,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应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学科,所以强调学习语言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实际的。旧式的语言教学往往是单纯的解释词语或在总结写作特点时对一些语言现象作“蜻蜓点水”式的解说。而“三层级”教学思想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材料的时候,应该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并集段成篇的,体会语言的准确与精练,品味其流露的真情,感受作家对这一客观世界的描绘与独特感情。在宏观上感染,微观上细作,使学生在对种种语言现象的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熏陶。学习语言这个环节是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理解,是知识的进一步呈现阶段;是最能体现“三层级”教学思想最突出的阶段。
第三是联想生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一些语言要认真理解,揣摩体会,再联想生活。这一环节中要学习运用语言,所以说“联想生活”是对学生迁移训练的试验场,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可以说这一环节是学习语言的延伸,文字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之所以能表情达意,就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能够把语言还归生活、运用于生活,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归宿。而且,联想生活时通过“积累、归纳”、通过“说说、写写”等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层级”课堂教学结构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习惯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原则。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阶段”,发展为“学习语言”阶段,运用于“联想阶段”,这个三层级环环相扣,构成一个相连的有机的整体。
三、“三层级”教学优化结构向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们把凡是编入教科书的东西全都毫无遗漏地教给学生,事实上一味地面面俱到就十分保险吗?这样确实可能多培养一些高分数,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三层级”思想敢于打破墨守成规、面面俱到的局面,它要求教师们应该尽快更新观念,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只做教科书的“传声筒”以尽快达到“三层级”教学结构的顺利实施。
其次是构建知识体系,寻找教学方法。按“三层级”的构想,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就要求我们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体系尽快地建立起来,要备齐备全常规的资料是需要教师们通力合作才能快速高效完成的,与“三层级”匹配的知识体系应体现“三层级”教学的有目的、有计划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体现“三层级”教学中“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思想。还应积极寻找、试验一些新的更适应“三层级”教学的教学方法以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略谈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篇9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
1. 语文究竟是什么?
这是语文教学本源的问题。解说林林总总, 或说是语言, 或说是言语, 或说是文学, 或说是文化, 或说是工具, 或说是人学……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结合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的一句名言:“有限手段的无限使用。”那么语文就是无限使用语言这个有限手段。这就将语文定位成实践性课程, 其关键的核心词是“实践”, 即师生凭借以言语为主体的听说读写活动, 言意转换, 以生成语感, 形成素养。
2. 语文究竟干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 语文老师们肯定会说, 语文就是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也培养各种语文能力。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孰轻孰重, 谁先谁后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更侧重于前者, 以知识为中心展开教学。从字词句段篇到写作特色, 解析了又解析, 并在误解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 求新、求深、求广, 无限度地挖掘教材, 增加教学内容, 还美其名曰让教学内容“丰满”起来,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幸福的灌输”。
语文教学最主要、最重要的实施途径和载体是阅读教学, 它的最主要的行为方式是以训练能力为目标的言语实践活动。所以语文教学其实可以有选择性地做好“七件事”:设法读精彩, 词句理解和运用, 说话 (口语交际) 训练, 写感悟, 学习 (阅读) 方法的训练, 思维训练, 积累词句。选择、组合、统筹好这七件事, 便能使得语文教学摆脱虚空和低效了。
二、优化课堂结构的模式
所谓优化教学结构, 则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要从根本上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学生观, 坚持以“个性化解读”改革阅读教学, 将思考权和话语权交给学生, 从而遏止由于教师“教”得过度,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严重缺失的现状, 摆脱高耗低效的难堪局面, 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
1. 自学辅导式。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引导转化为主线, 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结构为主标,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主旨。具体操作模式为:揭示学习目标———设计自学程序———营造自学空间——交流自学所得。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定自学目标, 层层推进。讨论是“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其本身来说, 不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还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效果都比较好。但讨论的具体实施应以既定的自学目标为基础,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做好配角, 勇于放手, 让学生成为讨论过程中的主角。教师要对学生所汇报的学习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并顺势对学生给予启发。
2. 质疑探究式。
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 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 (1) 设置问题; (2) 探索问题; (3) 讨论问题; (4) 归结问题; (5) 问题迁移。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教学应立足于教材, 具有明确的探究目标, 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 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探究, 向外扩展与发散也不是无限制的, 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探究对象, 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探究”。
3. 学导结合式。
由教师的引导贯串于教学的始终, 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 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设计出具体的引导方案;课中,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 选择、调整原设计的引导方案, 对学生实施最佳的引导, 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导学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 注意知识系统的层次性、学生思维的水平程度、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通过提示或问题刺激, 唤醒学生的记忆进行有效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实施有效教学, 改变“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的现状, 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语文课堂要从高耗低效中走出来, 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清晰地认识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优化课堂的结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篇10
一、自学导读
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为:复习—导入—新授—巩固—作业。它只是从教师角度来考虑的。我尝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 预习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每次学习新课, 我不范读课文, 而是要求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而后让学生自读、领会课文内容。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 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这过程中, 我巡回指导, 并作必要的提示和讲解。这样学生的自学代替了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学生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问题讨论
讨论是新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形式有小组的讨论, 也有全班的讨论。一般先以小组讨论, 指导要点: (1) 分组要恰当。各小组在学习水平上要大致均衡, 男女混编, 自愿为主、适当调整, 避免互排斥者同组。人数以五人为适宜。组长最好是本学科学习较好、有威信者, 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座位根据情况, 灵活安排; (2) 方式多样、中心突出。先按讨论的内容采用讨论方式, 然后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发言方式, 再科学编制小组。小组讨论准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中心进行; (3) 在学生讨论时, 老师应观察、倾听, 然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点拨; (4) 重视评价学习效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小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可让组长汇报, 不仅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对讨论过程的评价, 从而激励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适中讲解
孔子提倡:“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如果讲解的内容低于或者太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则都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揭示中心的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先抓住它们去启发学生思考, 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如《莫泊桑拜师》一文中“烙印”这个词, 学生开始可能不理解。那么这时候老师应该适当点拨, 告诉学生其本义是用火烧铁在牲畜或器物上烫成痕迹, 不易磨灭, 然后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学生很快就能明白“烙印”是指莫泊桑把老师的话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这种点拨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力。
四、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教师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课堂作业应当堂完成并及时改错, 特别是要求背诵的课文,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 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背会。以往“学生做—教师改—学生改错—再批改”的过程要好长时间, 现在当堂可以完成, 减轻了学生作业过多过重的负担, 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使我在教学中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1)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看到一篇新课文,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查字典、自己批画、自由讨论、自学自得。
(2) 增加了多人异步训练, 面向全体学生并落到实处。多人异步训练是在同一内容和不同内容的训练, 如自由读课文、自查字典、互相批改、检查背诵等,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优生更优, 后进生也有较充足的时间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3) 减轻了教师负担。学生自学, 教师精讲, 学生课堂上能完成大部分作业并能及时订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也适当减轻了教师负担, 初步形成良好循环, 有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思路与学生认知规律如何协调的教学思想问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仍需我们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去发现, 在学习中去提升, 在思考中去创造。
摘要:对小学生而言, 学好语文十分重要, 而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就在课堂。传统的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已不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前提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形成了“自学导读—问题讨论—适中讲解—课堂作业”的教学结构模式, 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语文素养 篇11
一、优化课堂结构,改进课堂教学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是学生素质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引导学生依照规律阅读,而不是以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语言感知,是学生素质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
拓展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思维等方式,研读课文,探求知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阅读、写作的规律方法,学生的主体活动是通过遵循规律方法的阅读感知和思想表达及情感抒发来体现的。课堂教学的核心主线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可通过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使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拓展教学,就是使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向度的拓展,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例如朱自清《春》一课的教学:我们由《背影》一课的叙事散文类别特点,引入抒情散文的特点及阅读规律,实现温故知新的学习推进。进而,指导学生感知课文所写的景物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以此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然后,以咏春诗词及四季景物散文的鉴赏,使学生更充分感受春天景色和人文情感。这也是使学生突破课本局限,开阔视野、丰富感知的教学内容横向拓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情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无不寄寓作家的悲天悯人情感。这是使学生透过课文内容,深层感受民族文化传统,吸纳文化精华的纵向拓展。此外,还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景状物、寄情自然的作文题旨以及谋篇布局和遣词为文的规律方法,从而达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培养的拓展。
(二)学生认知,思维能力训练的拓展
“拓展式”课堂教学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感知和探究,老师的作用不再是依据概念去分析课文,而是引导学生遵从认识规律去感知和思考。课堂上比较法、联想想象法及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则更好地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进行探究讨论、质疑问难,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课文架设起阶梯,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和智力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发展。
二、加强课外引导,给学生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由于语文知识广阔无垠,而课本里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引入到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里去。
(一)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我认为,当学生学习了课内语文知识后,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对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应该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语文的大环境中,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从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二)拓展阅读空间,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课文仅仅是例子,老师对课文分析得再多再好,也无法替代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活动中去,多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我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课的集中阅读时间,让学生在图书室阅读,将读到的好信息、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还可以写读后感。
2.推荐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了解文学名著、欣赏文学名著,可以提高文化素质。而且,新的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定了中学生必读的书目,近几年来升学考试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的试题。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涉猎文学名著。我不但为学生推荐和提供书籍,而且还教给他们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文学名著。这样,学生可以提高阅读效果,减少盲目性。
3.上文学名著欣赏课。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几十部中外文学名著为必读书。由于学生们学习时间紧,课余时间不多,要阅读全部名著是相当困难的。针对这种实际,我每周安排一节文学名著欣赏课。对作者、故事梗概、主题思想赏析等基本情况等做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力求语文课堂结构摇曳多姿 篇12
依己浅见, 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认真消化教材, 把握作者写作动机和思想感情
语文课多是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 只有钻深钻透, 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和真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诚哉斯言。执教者只有娴熟教材, 认真构想, 才能准确把握写作寓意才能从朱自清的《春》中体味到春天充满活力的自然美, 从《背影》中感受那浓浓的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和《荷塘月色》中那月下的荷塘, 荷塘的月色所蕴含的三十年代中因知识分子的困顿与迷茫, 徬徨与挣扎。只有钻得进、跳得出, 才能有独到见解, 才能发掘出深层次的最美的东西, 才能理解“韩潮苏海”、“欧泉柳澜”的实质, 才能让学生欣赏李太白的飘逸, 杜子美的质朴豁达, 苏东坡的豪迈, 李清照的婉约。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跟随老师深入长江三峡的奇境, 走进陶渊明理想的“桃花源”……如此披文入情, 才能与学生心灵共振共鸣, 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语言美一点, 创设与教学过程相协调的情境
亲切悦耳, 愉快甜美的语言, 幽默诙谐的调侃, 使学生如沐春雨,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实践证明, 教学情境的形成, 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机智, 趣味情绪, 也取决于执教者对教材的理解, 把握程度, 更重要的取决于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 有道是“三分文章七分读”, 一点不错。有人说,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是学生智力开发的催化剂, 此话不无道理, 语文教学过程也是情感流动的过程, 教师激情满注, 以铿锵、生动的艺术语言, 时时牵系, 扣动学生的心弦, 在渲泄中和共振点共鸣、课堂会立马活跃起来, 神采流动起来, 这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组织活一点, 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教师如何组织, 驾驭课堂, 直接凸显着执教者的业务势能和能力, 新课改要求活, 这个活是要求头脑活, 思维活, 码子活, 套路活, 方法活, 要建立由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有机联系的又以学生为轴的多向课堂结构模式, 这样课堂才能活起来, 师生互动, 同学同泳, 从信息交流的渠道看既有师生之间的, 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还有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从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看, 既有来自教师方面的, 也有来自学生方面的;还有来自教材方面的。这样的课堂结构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 自主性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发挥。唯其此, 才能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 教学相长的好势头。
四、启发多一点,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倡导愉快教育, 提倡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善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多一点启发, 不但把教材烂熟于心, 还吃透学生, 摸清学生实底, 把握好提出问题的难度、角度、坡度, 掌握好火候和契机, 只有适时合度, 对准角度, 才能使学生求知的欲望, 才能变“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为风暴迭起, 波浪滚滚, 课堂才会光彩熠熠, 亮点纷呈。
五、训练形式多一点, 给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
学无定法, 但定体则无, 大体则有, 好的, 科学的, 行行有效的方法在何处?回答是在有法和无法之间, 教改的道路是宽广的,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条条道路通罗马, 靠的是大胆创新, 上下求索。执教小说, 不妨抓住三要素, 理清文章的线索, 可选用谈话法, 师生互问互答, 分析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尾完整的故事, 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执教散文不妨多朗读, 表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对读, 默读, 教法上可以用串讲与分析相结合。执教议论文, 不妨把结构当成重点, 引导学生找出论点, 论据和论证, 指出引论的作用, 如何提出问题;分析本论是如何分析问题, 把道理嚼碎, 让学生理解, 结论是解决问题, 是水到渠成得出结果, 不妨采用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重难点都分可采取讨论答辩形式, 老师相机点拨, 让优秀生和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充分表现, 展示他们的特长和优势。
【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推荐阅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9-15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语文课堂小学语文09-05
语文教学结构管理05-27
语文课堂08-12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10-22
语文课堂素质教学10-22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05-16
语文教学课堂09-16
语文课堂美育教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