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共12篇)
中职语文课堂 篇1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主张以人为本, 倡导生命化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教育动态,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冲破固有的教育思想的束缚, 让课堂展现出生机与活力, 给教师以挑战的机遇, 更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因此为了构建具有动态生成特点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就要精心进行课前预设,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善于把握生成时机, 全力营造教学氛围, 懂得尊重学生的体验。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无尽的潜力。
一. 创新教学预设, 奠定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思想保障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线性设计以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完成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 但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而是要精心预设、优化预设。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智慧生成的生命场, 应注重预设, 使其成为学习语言、荡涤情感、体验生活、滋补理趣的师生向往之地。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也是生成的前提, 没有开放的预设, 就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 两者相辅相成。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是对立统一的。如果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盲目散乱的, 只有预设却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死气沉沉的, 那么只有开放的预设才能孕育生成, 促进生成。开放式的教学应当以框架设计为主, 教师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 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供学生自由选择,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标的可能。要想使课堂产生有效的生成, 教师应该从备课入手, 从文本、生本、实效三方面来做充足的预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 预先设计出几个不同的板块,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 变化。开放的预设会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研读文本、人本合一的角色中去。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最后分析鲁迅先生文章末尾的一句话:“呜呼, 我说不出话, 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这短短的几个字,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的?正是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有的说:“带着无限的悲痛写下的, 因为刘和珍君去世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反抗。”有的说:“带着深切的矛盾写下的, 因为作者感觉刘和珍君的去世, 实在太为可惜。”有的说:“是带着巨大的愤怒写下的, 用一种看似平淡的语调, 来表明满腔的愤怒。”仅仅这一个问题, 伴随着低沉的哀乐, 学生的心却已和作者的心紧紧地融为一体, 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哀婉的情感, 带着无限的深情读出这句话, 也表达了真挚的心声。
二. 适时有效点拨, 形成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良好氛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叶澜语) 在不断即时生成的课堂中, 只有教师充满睿智的调控, 巧妙适时的点拨, 引导学生用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文本的内涵, 才能使课堂充满智慧,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难以预测的, 当学生的问题游离文本、超越预设时, 教师是置之不理, 还是越俎代庖呢?这是摆在每个希望突破自我的新型教师面前的严峻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功底较差, 学习成绩不理想, 往往觉得低人一等, 在学习上, 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兴趣, 缺乏自信, 课堂上往往不愿回答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善于运用“点金之术”, 让学生们智慧的火花在轻轻一“点”间不断迸发, 让学生们的智慧之火在巧妙一“拨”下熊熊燃烧, 尽显其个性、灵性。在实际落实和学习中, 有些内容学生常常会一带而过, 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弄懂, 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 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 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而且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开放、平等对话的,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 意见不一, 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点拨作用, 把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升, 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 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辩题让大家辩论:“当今社会, 你想做廉颇那样直抒胸臆、快意恩仇, 还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各抒己见。这时我画龙点睛: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既需要像廉颇那样敢打敢拼的忠勇之士, 又要有蔺相如那样在辩才无碍、运筹帷幄的志士仁人, 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这一番话既是对学生观点的概括、总结和提升, 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三. 引导情感共鸣, 创设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感情铺垫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在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同时, 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 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语文课堂又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 因此课堂是一幅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美丽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 要做到“三情统一”, 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 并用激情感染学生, 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达到融情于理。只有教师“披文入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某位教师在教《琵琶行》时, 为拉近时空的距离, 激发学生对诗人白居易谪居闲散之地的惆怅落寞情绪, 他使用了多媒体课件, 并伴以充满悲凉的语言, 在哀怨幽婉的琵琶声中, 引导学生建构当时的苍凉画面。乐曲结束后, 主讲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 诗人白居易正是在惆怅落寞之时,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通过阅读全篇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江州司马的忧国忧民之情。也许岁月的苍老, 命运的不济会带走我们许多的东西, 但只要秉持一颗坚忍忠挚之心, 生活总会给我以另外的启示。”教师精彩的语言、激情的演绎,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胸中对历史人物的现实共鸣, 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学生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 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解决问题。因此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 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 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 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必须学会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 有效地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催化剂。具体来看,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回答在老师的意料之中, 老师往往是满意的, 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 但对那些尴尬的答案则不够重视, 甚至心有不悦。其实, 在一些课堂中“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 如在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中, 班里的一位男同学对自己评价很低, 竟然说出了:“其实我是不愿意上中职学校的, 只是当时没办法而已, 至于我的未来会怎样, 我也不清楚。”显然这样的话语与我想传达的情感价值目标是相违背的, 但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他, 而是将错就错, 先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继而又引导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鼓励他。学生互动交流后, 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现在深圳高级技工的收入比硕士生都高, 说明我们的未来不灰暗。”另一学生补充说:“国家开始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我们的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表现。”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灵感火花碰撞中, 真正让学生占领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 还有发现的喜悦和思考的兴趣, 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学生基础。
总之,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生命的家园和思想的乐园, 是让生命充盈灵气、活力、智慧和激情的地方,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师生的生命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秀, 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J].教学与管理2007 (15) .
[2]叶澜.重建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 (5) :4.
中职语文课堂 篇2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近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近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近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习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平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开展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 篇3
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21世纪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口与经济史无前例地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类追求文明与幸福的理想正在得到逐步地实现。然而,由于认识的不足,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丧失。与此同时,人类自身也面临着诸多社会生态问题。其中,教育生态系统一样不容乐观。近些年来,虽然关于教育改革和尝试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化依然有着各种形式的不平衡,如日益过时的陈旧的教学内容与知识增长和学生学习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严重不协调和不平衡,等等。
21世纪是生态学的世纪,人们的观念开始逐渐转变,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凸显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求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国外教育界的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以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思考教育问题,并作了大量的具体的研究。因此,研究中职学校生态教育以及生态教学,是抓好中职教育生态平衡的具体举措。当然,课堂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那么,关于生态课堂的研究自然而然就成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课堂是落实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超过75%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可见,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课堂是如此真切,我们就生活在其中,不可分割。课堂,就是学生放飞理想,实现自身生命价值的地方。那么,让学生生活在什么样的课堂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师生生态地(和谐融通、动态平衡)从事各种教育学习活动。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的视野下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语文一线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研究并开展语文生态课堂的重要性。
一、开展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护生态环境。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那么,学校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和谐与生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努力地保护生态环境。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的建设者,加强对他们的生态教育就显得很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有了教师、学生这两个生态主体,并且进行了相互的作用,于是便构成了一个课程、教师、学生、环境几者之间的生态系统。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生态因素之间的作用呢?这便是生态课堂其中研究的内容。而在中职学校的教学系统中,不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它们的知识载体都是语言文字;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对于中职生来说,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尤其重要,不管是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和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时,都离不开口头语言或书面文字的表达,而这些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那么研究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便成为了社会的需要。
二、开展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个性发展,在对待学生的发展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人是具有潜能的,而人的潜能是可以开发的,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然而,在开发学生潜能的时候,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中,以考试分数来刺激学生为最普遍,学生因此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许多学生不堪重负,产生厌学、怕学、弃学。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最可珍贵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特性、创造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日渐流失,生命也由此失去了光彩。这些,无不是教育的遗憾和悲哀。这显然违背了人是自然的产物的事实,人的发展不但要全面、有个性,而且也应该是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无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而进行过度开发,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被践踏,个性发展遭到压抑,课堂的生命活力被扼杀,这样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三、开展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从2000年颁布新课程标准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在十余年间已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一代新人。”那么,按照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教育看作是宏观层面上的生态系统,而课堂则可以看成是教育在微观层面上的具体化,是教育的中心环节。以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语文生态课堂的构成因素、特征以及实施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还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来看,开展中职学校语文生态课堂都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
[3]方庆鸿.教育学[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篇4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 教学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由于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如果教师采用的教学过于的刻板,学生在课堂上势必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受到影响。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如下几种高效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1]。一,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的应用非常适合中职学生。由于中职学校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是社会考察人才的重要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一切资源,包括,手机、教科书以及其他资料,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快速的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成员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其他同学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在课堂上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部分原因在于课堂时间安排得不合理,进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教师将45分钟的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划分,课堂上的前十分钟用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在进行简单复习之后,教师开始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并且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通过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对新知识进行更好的消化,进而建立中职语文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课堂上的所有新知识。
三、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 进行有效的配合
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需要进行密切的配合,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出现了课堂上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教师配合不好的问题。针对于此种情况,学生应该与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在心理上排斥语文的学生, 应该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且在内心里建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主动的去学习语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会自觉的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有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2]。其次 , 教师在中 职语文教 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学生在受到教师的鼓励后,能够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而有助于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做好课堂总结工作
课堂总结环节非常重要,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在每堂课的学习中需要了解哪些是重点知识, 哪些是次重点知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而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结束之前,帮助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将本堂课讲授的知识分成几个模块,分别为重点知识、次重点知识以及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学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 主要是针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复习,并且对次重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而教师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在课下可不用复习,这样学生在课下的复习中更加具体针对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安排学习时间, 能够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实现了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3]。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篇5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就至关重要了。恰当的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精当的切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7-02
一、中职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
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一些中职学生认为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
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中职学生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课文和练习题,基本没读过什么课外书,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上课时思想难以集中,自觉收获不大,因此很多学生渐渐滋生出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
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大多数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不够敏捷。因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只是普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样也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职教语文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并不断追求的。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就应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下面我就针对中职语文课堂现状从课文导入的方法、教材的切入以及课堂的提问与点拨等方面谈谈自己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一)利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导若得法,则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门户,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在讲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彩的导入,就能一下子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情趣,使之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恰当的导入要做到趣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1.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某种角度来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学习者积极的探求认识和了解事物。如果课堂导入能够充满趣味性,就会促使学生对整堂课充满期待,他们会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明湖居听书》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熟悉‘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鼓琴,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谓知音。《明湖居听书》中的王小玉也有幸遇上了一位知音,那就是刘鹗老先生,那么他听了王小玉说书,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摹得生动形象、出神入化的呢?”
由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引出所讲课文《明湖居听书》,不仅增添了学生的乐趣,还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
2.针对性
课堂导入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牵强附会,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曾借用一位老师的导入:“有一件这样的趣事,音乐家想把《念奴娇》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但他们嫌这词长了,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和几位诗人提出要求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最后只好作罢。这一节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一字难易的千古绝唱吧!”
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既肯定此诗的成就之高,又点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赏析诗人精妙的炼字和炼词。
(二)利用精心的切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执教的思路铺设一道桥梁,巧妙而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非常精巧的教学艺术。恰当地切入文本,设疑质疑,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找兴趣点
“兴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这句话说得没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一样,不管我们讲课讲得多么辛苦,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设问中要细心捕捉学生的“感点”,巧妙切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孔乙已》时,我便这样设问:⑴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已》。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已呢?孔乙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⑵文章把孔乙已的悲剧置于众多的笑声中来表现,写了哪些人的笑?都是些什么类型的笑?⑶从不同类型的笑声中,你悟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串联了整个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是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继续研读课文的兴趣点。
2.找关键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深入钻研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弄清文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词切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我抓住了文章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中的“也”。这是一个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相同,前边的可以省略不说出来。接着我又问,那省略的一句话应该是哪一句呢?请补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订正,这里省略的一句话应为“别人是个美丽的姑娘,生在一个富有的家里。”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玛蒂尔德和其他的美丽的姑娘进行对比分析,其他的美丽的姑娘,由于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都能嫁到门当户对的有钱有势的人家,跻身上流社会,而玛蒂尔德虽然美丽,却由于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因此只能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至此,我紧接问学生,“玛蒂尔德是不是甘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学业回答说“不是”,“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感到痛苦。”所以常常在无聊的时候,总是梦想能过上流社会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正是她的虚荣心,才使得她在她看来是能够借以爬上上流社会的最佳时机――舞会上,丢失了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一串项链,换来自己十年的艰辛。如此,通过一个“也”字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以简驭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找关键句
这种切入是指不依循逐段、逐层设问的自然顺序,单刀直入,直接抓住能集中反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的关键句进行设问,这种设问内容涵盖面较宽,学生思维跨度较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就抓住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从“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切入。先让同学们找到本句的关联词语“所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句子。接着提问,“既然这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分析此段之前的内容。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我们之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原因之二: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原因之三: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这样,学生就懂得了作者在前半部分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这时,我又接着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对下文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的。作者首先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然后,用“孱头”、“昏蛋”、和“废物”这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来比喻说明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用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不同方法,具体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这样处理教材,眉目清楚,重点突出,既能让学生体会本文论证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特点,又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利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用语言文字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的思考的时间是无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弄清文章的内容旨意,欣赏其表达的技巧,最后又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来收口的原因所在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重视提问,而忽略点拨。要么让学生答却不给思考时间,不给点拨提示;要么答对答错不预置评,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做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很难得到真正的训练。为了使课堂的答问互相促动,把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高度重视提问与点拨的指导。
1.提问有讲究
答与问是从问开始,问题能不能答,答成什么样子,提问的方式和语言很有讲究。问得太直白,学生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会让学生无从回答,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处理好上述的矛盾,这就要求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例如:这篇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成为悲剧人物?这样的问题就不容易答好,假如调整一下问法,变为:这篇文章分几层论述中心论点的?各层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属于什么论述方法?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关系?谁的影响大一些?人们对祥林嫂的伤害主要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这样,既体现了思维的渐进,又能顺利把问题最终吃透,学生自然有更高的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致。
其次,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各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应该具有连贯性的。学习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提问也应如此。如学习《捕蛇者说》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就是具有一定层次的,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这种提问就像一个链条,而这些问题就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问题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课文。
2.点拨有技巧
不管教师的问题再怎么提得适当,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总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应想办法指点迷津,启发学生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介绍相关背景
主要指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写作背景。例如:要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就得先讲清什么是“细节”;要学生理解象征意义,就得明了什么是“象征”;这是知识背景。再如,理解《孔乙已》就得了解科举,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就得懂什么是宗法制度礼教制度,这是文化背景,而学习《拿来主义》就应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时面对的社会矛盾,要品出《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哀愁,就得明白作者当时生活的处境,这就是写作背景。通常背景了解超深透,越容易找到正确的角度,解答问题的把握性也越大。
⑵确定解答范围
有时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有必要提示回答问题提炼答案的相关表述材料范围。有时是一个或几个段落,有时是一个或几个句子,有时是一个短语,例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涉及到理解忘却与记念的矛盾关系,这时可提示学生认真研习第一段和结尾,这样便会使学生很快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⑶联系相关知识经验
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些问题的回答可通过联想比较的方式从过去的经验中来获取答题思路,这样适时引导,学生便慢慢学会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相关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了。
总之,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2]柳友荣.新编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07.[3]郑知怡.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天津教育,1981,10.[4]刘飞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2,08.[5]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作者简介: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7-01
中职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掌握语文教学的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一、恰当对待教材,选择高效教学
1.恰当对待教材
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不能一味的专注于传统陈旧的知识,而是要合理的剪裁教材,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实际,把传统的内容不断地翻新,力求在内容上出新、出奇、出彩。内容的新颖与否,关系到教学的生动与否、关系到教学的丰富与否,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内容新颖,因此我们在追求新颖的路上必须做出成就。
2.合理选择教材
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中职教学语文科目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将来毕业后的实际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教材。这样,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深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3.高效合理教学
高效合理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找出具有语文熏陶能力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者也可以组织演讲比赛等,让同学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的练习中来,通过一定阶段的语文熏陶,让同学们增进兴趣,激发学习能力。
二、制定恰当目标,课件设计合理
1.正确确定目标
语文教学,专注于教育学生。教学目标,首先要把学生的生活乐趣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要能够通过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乐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首先,学生实际生活和追求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憧憬未来,体验生活的真谛,感恩生活。其次,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尤其是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首先要将课本知识学到心里,真正掌握课本内容,并且能够从课本中总结经验,提升感受,深化目标,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2.合理设计课件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所教授的内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片段,通过对每个部分的讲解,使同学们加深记忆和理解。在播放视频中,老师要将知识点和问题结合起来,通过适当情景对同学们的提问,互动,增加学习乐趣。
三、规范提问语言,灵活有效提问
1.提高交流技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于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自身交流技能的提高,从而能够加快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师生之间相互融合,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减小摩擦阻力,加快师生、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小学生学习的负担,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进而加快学习的提高。
2.合理进行提问
课堂上,有近一半的学生最害怕的无非就是被老师提问,自己回答不上来,然后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减负,让学习变得有效,解决课堂上教师提问方式和学生回复方式这显得十分重要。中职教师要针对学习情景,尽量运用相关的技巧,合理的进行提问,加快学生语文学习参与能力。
四、合理布置作业,科学有效教学
1.适当布置作业
要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着手,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针对中职语文目前教学现状,我们需要着实考方式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将作业与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加强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2.加强巩固教学
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对所学的学习进行巩固,有助于学习的提高和各项技能的改进。在教学中能够巩固知识,加深教学效果,同时让作业的作用落到实处。加强巩固教学,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记忆,从而在心里形成掌握的趋势。
五、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学习观念
学校要重视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另外,学校要加强教师思想教育,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责任,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总结情况,并对自己的教学任务做出独立的思考和改进,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牢牢掌握这些教学策略,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有所进步和完善。对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更好的融入到新时代的创建中去。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的中职语文课堂 篇7
一、师生关系的融洽促进和谐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为,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宗旨是, 本着学生的自主性精神,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尊重每一个学生, 让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更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 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 共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 师生一起学习, 一起去发现和探求, 这才会有创造。
师生关系融洽的建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以及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学习方式的自主促进和谐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应该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 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从而推动和谐语文课堂。
在教学余光中《乡愁》一诗时, 我只是向学生简要介绍了作者身在台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再配乐示范朗诵了全诗, 便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我让学生自己琢磨着读, 一对一互读互评, 并挑选读得最好的学生, 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 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味和推敲词句, 揣摩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以课文为平台, 与文本、教师和同学展开对话, 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诵读、研讨、交流, 学生深切体会到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与作者的美好感情形成了共鸣。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旋律回荡、节奏轻快、音韵和谐的音乐美, 也领悟出了诗中每一小节所描绘的画面。学生甚至品评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些有韵味又表达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 促使学生去充分体验、深切感悟, 真正激发了学生读诗、背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和谐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强调体验与感悟。那么, 如何理解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能促进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 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点拨教学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创新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 而启发、引导的关键就是实施点拨。所谓点拨, 就是教师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和心理障碍, 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 学生普遍容易忽视文章第一小节中“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这几句描写环境的句子。实际上这里是一个关键点, 因为在这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中, 作者展现出了一幅清静且悲凉的北国秋景图, 为后面表达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埋下了伏笔。教师如果对此不作点拨, 就无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二) 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 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 因而,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 有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和扩展, 大大超出了课堂的时空, 学校教育也逐步走向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 同时还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如何活跃中职语文课堂氛围 篇8
一、点燃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之火
多数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差, 都不怎么愿学习, 甚至厌恶学习。其实, 有的同学求知欲还曾强烈过, 希望学习成绩能够提高, 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 将来毕业找份好工作。那么使兴趣之火逐渐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成绩差。成绩差的原因呢?是多方面的, 但学习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 学习欲望、学习方式、学习成绩是学习过程中互为因果关系的三个环节。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是良性循环的过程, 即兴趣浓, 方法得当, 成绩优秀, 欲望更强。后进生的学习过程是恶性循环的过程, 即兴趣低, 方法不当, 成绩上不去, 导致兴趣低。因此, 对完全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第一步的工作还不是教给方法, 而是点燃兴趣之火,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从教给适合后进生的学习方法入手, 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
二、分析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在职业教育中, 语文课程是文化基础课, 被认为是次要的, 但作为工具课, 必须加强。看看现在学生的表现:话说不成话, 字写不成字, 中国人如果都如此,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恐怕将很难发扬光大。
文化课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像专业课和专业技能那样容易看得见摸得着, 可是它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影响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是潜移默化的。文化课十分重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语文课程在中职教育中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终身学习,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生源基础比较差, 学习没兴趣, 受到学时限制, 更好地与专业课衔接等一系列具体矛盾。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都要有个根本的立足点, 而我认为, 树立“终身教育”是必需的。
三、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与教育功底的蕴积
同样是课堂, 有的教师视为畏途, 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同样一篇文章, 一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上课简直成了活受罪。课堂效果不同, 原因是多方面, 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功底, 但一些小的技术问题, 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倘在这些方面下点工夫, 课堂上,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高涨一些, 课堂氛围和效果自然就会好些。
(一) 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基础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不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是努力研究当代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升大学, 而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中职教材选取了许多名家的名篇, 但许多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接触较多的主要是比较实用的信息, 即与自己生活比较贴近的、直接有助于工作思想水平提高的信息, 如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模拟面试、模拟推销等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不断强化课程意识, 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逐步形成与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二) 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保证
课堂活跃不活跃, 与教师有密切关系。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 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教学时就能从容自如地操纵教学的每个环节。“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须有一桶水”。很难想象, 一个张口就是白字, 举手就是错字的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老师有什么感情。更难想象, 一个不懂教育理论、不会处理教材、不能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老师, 怎能让课堂活跃起来。所以,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首先, 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明确学习的主角是学生,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场所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不能像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去, 相反, 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动机驱动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的。”语文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要以“教”代“学”。
其次, 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和语文实践观。不断地积累知识, 更新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以,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激活课堂, 教师良好的素质是保证。
(三) 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手段
1. 巧设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得好,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一堂课有良好的开端。如讲《致橡树》时, 我这样导入:“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为主题的呢?生:爱情 (很大声地回答, 同学们对讨论“爱情“这一话题是比较感兴趣的, 教师要顺势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师:很好, 那么作为当代的中职生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组进行讨论, 继而引出新课舒婷的《致橡树》。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发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
2. 巧用语言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谁都能说话, 但说得好却不容易。说好了, 别人高兴, 自己愉快;说不好, 别人心烦, 自己也别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学生也好, 老师也好, 其实都是爱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 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 如果每句话、每个字都用平均速度, 不仅听的人容易疲劳, 讲的人其实也容易感觉累。音量、音调、音速的不断变化显然容易引起学生注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到重点之处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分贝, 阅读时可以用不同音速, 从而引起学生多所讲的内容的重视。一位教师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 教学互动
传统教学课堂, 多数是教师居高临下, 我讲你听, 而现代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在教学实践中尽量空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或朗读、或讨论、或对话、或辩论, 要针对相应课题设计一些抢答环节, 施展学生的才华, 形成快乐的学习园地。
WENJIAOZILIAO
创设竞赛情境。竞赛是提高学生大脑转速的有效方法, 即使是学生毫无兴趣的活动, 因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的兴趣, 也会使人忘记事情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竞赛内容要少, 以自我竞赛为主, 有时让他们互相比, 如:“这首《静女》谁先背完, 给予加分。”紧张有助于思维, 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都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提高自觉效率, 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 不仅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还活跃语文课堂氛围。
多朗诵多讨论。集体朗读或者是个人、小组朗读。朗读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胆量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普通话水平, 如《沁园春·雪》, 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别朗诵, 朗读过后, 再请其他同学评价, 最后请全班同学起立, 身子站直, 各自再调整一下表情, 就像演员在演出一样, 集体铿锵有力地朗读, 显然容易振作士气。如《看看我们的地球》, 同学们可以讨论下一百年后我们的地球会是怎么样?一部分同学认为, 人类乱砍滥伐, 破坏生态平衡, 掠夺性开采地下资源, 抢夺子孙的能源, 唯利是图,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紊乱, 最终招致自身灭亡;另一部分同学认为, 人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生态达到新的平衡, 能源开采确实过分, 石油没了之后, 一定会有更好的能源代替它, 环境污染, 但经世界环保组织的努力, 不少污染地区已经比前些年有所减轻……总而言之, 朗诵和讨论可以驱赶睡意, 汇聚学生的目光, 把他们的思路拉回到课堂和老师相互交流, 进而活跃课堂气氛。
4. 注意教态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影响到学生的兴趣, 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恹恹欲睡, 学生怎会兴致勃勃呢?教者应该愉快乐观、满怀信心、热情真挚。虽然课堂有时也有紧张的竞争, 甚至需要教师严厉, 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的真诚爱护, 基于学生的过于放纵而产生的严厉, 而绝不允许教师把从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情绪拿到课堂上宣泄。只要教师真诚、乐观、自信、认真、幽默,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巧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它分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黑板+粉笔”, 现代教学主要包括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面对学生的审美疲劳, 教师仅依靠一张嘴和几个字, 自然是很难吸引学生。新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手段, 融入适当的音乐、图片、视频等相应素材, 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在其乐融融中享受语文课堂。比如在讲相关名著《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弥补文字的不足, 给学生视觉以冲击;《永远的蝴蝶》可以梁祝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 适当讲解梁祝的爱情故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吸引他们的眼球。
四、结语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篇9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挑战与应对
(一)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重知识的传授, 轻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应用;重学科系统化, 轻职业岗位对知识的综合性需求, 知识的积累与考试成了最终目的。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后,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 又出现了“够用即可”的思想, 甚至出现了以《应用文书写作》直接替代语文教材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教得累, 学生不爱学的现状及其矛盾日益突出。
(二) 可行的应对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优势
1.倡导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 围绕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 让语文课堂针对不同的职业能力需求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各专业学生学有所得。
2.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强化了语文能力在职业岗位上的运用, 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 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考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 从过程、方法、能力、素质等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既符合企业与学生需求, 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中职能力本位语文教学模式策略
(一) 确定能力培养在中职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
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它为课堂教学活动指明方向, 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因此, 要确立能力培养在中职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 必须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为教学目标。
2.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改装、充实, 对教材中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调整, 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特点,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才能给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二) 建立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发展中的需求,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只有从评价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才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诊断, 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 落实就业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活跃中职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 篇10
一、让情感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有用的纽带。语文课如果没有了情感的介入,将变得多么的苍白和枯燥。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摆在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让情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呢?首先, 教师要热爱语文,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要注意教态大方得体,运用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赞许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渗入学生心间,令学生振奋。其次,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教学时,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的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春风化雨式的肯定鼓励,少疾风暴雨式的批评打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场戏,课前五分钟便是戏的序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按学生座位顺序,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由一个学生演说,内容不定,可背诵诗文,可讲成语故事,可发布新闻,可讲笑话,也可即兴表演等等。要求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表情自然。讲完后由学生略加点评。由于全班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内容又丰富,可听性强,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消除依赖,培养自主学习 、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则是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 “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实践。让学生带着疑问,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学会协作,充分讨论,既满足了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让学生心中产生一种自豪感、满足感,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语文课堂活跃,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的教法活,学生的学法自然活。教师不应该只是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采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津津有味。多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多联系实际生活,巧妙地利用表演、游戏等创设情景进行教育教学。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事物,记忆深刻,兴趣浓厚,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五、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
中职语文课堂的困惑与创新 篇11
一、中职语文课堂的现状与困惑
中职学生对待语文课程缺乏积极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更是没有深刻理解。不认真听讲是现存的最主要问题,老师不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不能良好地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就出现了“老师讲的热火朝天,学生睡的一塌糊涂”的不雅现象。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入性与拓展性学习。再者中职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一套“简单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语文教育教学绝大多数是服务于其他学科,对于这个重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学科,它缺少最基本的学科独立性,这也就让学生们误以为语文教学完全处于一个极低的地位上。
除了与学生、老师有关外,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不好的原因还在于所选课本在内容安排上不合理。中职语文教材采用板块教学的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但是由于教材在内容板块分配上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盲目性,中职语文教材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忽略了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中职教育是一种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但是有有教材未能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独特之处,不但语文教学价值低而且没有与实际生活相接触的新鲜内容,这样就在根本上制约了中职院校的发展。
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主要还是看重学生们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对学生们的实际知识掌握水平把握不好,认为学生们可以正常毕业就可以了。本来进入中职院校的学生成绩就不是很好,若是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严重妨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二、转换观念、积极创新
这个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文化知识更是如此。作为文化基础科的语文教学不能一味的停滞不前,新的历史时期,语文课程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要积极探索,与时俱进,转换观念、积极创新,为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转换观念是改革的前提,在以后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指导方向。教师首先要树立起这种意识,一切从学生的自身出发,为他们打造以自身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引导学生们学会扬长避短,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将语文知识讲授清晰就要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正所谓“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校也要积极创新,卡好教师的入学教学资格,完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与参与者,他们要面向不同层次的人群授课,所以他们要熟练地掌握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引入新知识,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职语文教师的道德水平在一定的层面上决定了整个院校的教学层次,师德建设是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点所在,也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保障。对于学生不会的知识老师要耐心讲解,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做到与学生共进步的奋斗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素材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直接的引领者,对所用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使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不要总是学习一些咬文嚼字的文言文,要多讲述现代文;如果采用的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古文,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次关于教材的选择是错误的,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也要学会随机应变,选择重点的、合适的内容来讲,不重要的内容可以粗略地讲解或者是不讲,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当今全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新课标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与老师要尽量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要多开展智力抢答、故事扮演、趣闻比赛等新的教学模式,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们参加比赛积极性,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以期达到在快乐与欢笑中学习新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中国的中职院校具有教育色彩鲜明的特点,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好中职院校现状的情况下要积极地转换办学观念,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姚红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进措施分析[J].现代阅读(教学研究版),2012.
[2]刘利兰.谈中职语文教学改革[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
[3]吴雪琴.中职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0.
把心理效应引入中职语文课堂 篇12
(1) 基础差。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差异性越来越大, 学生入学起点较低。一些学生连基本字词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作文中错字连篇, 甚至读不成句。
(2) 能力低。很多学生语文的学习习惯不好, 基础薄弱, 素养不够高。如在班会活动或就业应聘时, 许多学生站在前面扭扭捏捏, 说一句话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
(3) 态度不端正。有很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 认为来职校只要学好技术就行了, 基础课不用学。甚至部分学生家长也持这一观点。
而语文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 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作用与学生学习现状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使学生学有所获, 使教学更有其现实意义, 已成为职教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在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引入心理效应,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南风效应。
寒冷刺骨的北风与风和日丽的南风比威力, 最终以温暖的南风获得了胜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也要讲究方法:如果你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 动辄怒骂, 甚至背书、罚抄作业等这些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 只会使你的学生将“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循循善诱, 积极引导, 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 达到你的教育目的, 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表现在语文课堂上:首先“备学生”。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 循序渐进, 切忌好高骛远。教师应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点进行字、词、句、文的认、释、读、写, 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 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这样才能使他们感觉“跳一跳够得着”, 从而不至于完全放弃。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建立在心心相印上的。”其次“备活教材”。语文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 有着无法割舍的实用价值。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 我在讲《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人物, 从而体会中国留学生的不卑不亢、自尊自强;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让学生讲水浒故事, 从而体会官逼民反;讲求职应聘, 让学生模拟现场招聘, 等等,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其次“备作业”。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作业, 要让学生有所收获, 难度要合适。太难, 学生会失去兴趣;太简单, 学生又会随便应付了事。
二.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在你请求别人时,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 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 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 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表现在语文课堂上, 我采取循序渐进, 逐一攻破的原则。如第一次说话课, 我先拿来一幅兔子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有关它的知识或成语、故事, 学生先是一惊, 又马上活跃起来, 一口气说出许多, 课堂气氛就渐渐活跃起来了。就这样开始了说话课的教学, 学生们一开始便觉着说话并不难, 而且还很有趣味。随着说话课的进行, 说话无论在形式要求还是内容把握上都逐渐增加了难度、深度, 由片言只语的说, 到介绍事物, 叙述事件, 描写人物, 阐明见解;由有准备的发言到即席演说、辩论, 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也是保持兴趣所必须的, 因为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喜新厌旧”的, 这个“新”就是指有一定难度、深度的经过努力又可以掌握的新知识。
再如口头作文训练的顺序也是先易后难, 刚开始让学生审题之后口头谈一下作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安排、主题思想等, 并让其他学生评析, 作合理的修改补充;然后再进行片断口头作文训练。如学了小说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人物性格后, 就让学生作口头的外貌描写;最后要求学生不论作说明、叙述、议论都要出口成章。
先得寸再进尺, 往往能实现目标。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 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 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 当使人可从。”
三.留面子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 留面子效应的产生, 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的时候, 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 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 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 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 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也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 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需要布置许多的作业, 但是中专生较易过早地步入偏重专业学习的歧途, 对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产生了厌倦感, 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就注意运用了“留面子效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先给学生比平时多的题目, 等学生有所反应的时候, 装作让步的姿态说:“那这样吧, 你们可以选做里面的一些题目。”这样, 学生不仅不会埋怨语文课作业比较多, 反而感觉是老师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作业的效率也没有降低。同时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先读好课本, 再去阅读课外读物, 有了一定积累, 想写了随时写, 作文课写不出规定题目, 就把平常写的搬过来。先写好个人, 再写他人, 先写好真实, 再学会适当虚构, 先写好熟知的东西, 再深入到社会, 先求文字通顺、简朴, 再染文采, 先写足字数, 再学会布局谋篇, 作文能引用课内素材的尽量引用, 课外不限制学生阅读自己想读的健康读物, 甚而与学生在节假日互送明信片、写信问候、写心理话等。
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让语文课肩上的任务过于沉重, 给语文“减肥”, 更彰显语文的魅力。
四.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 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 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 “禁果格外甜”, 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中专生处在特殊的发育期, 好奇心强, 逆反心理重, 常会出现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启示我们, 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 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但相反我们也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 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在学完莫泊桑的《项链》后, 我希望学生开拓视野, 能继续欣赏法国的一部文学巨著《基督山伯爵》, 但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如果作为作业布置, 肯定没有几个学生会看, 于是我故作玄虚的说:“同学们, 我这里有一部小说想推荐给你们看, 但这部小说太长了, 你们肯定没耐心看完, 因为连我都没有办法看完, 看来你们就更难了, 算了, 不说了。“好几个学生请求道:“老师, 你告诉我们是什么小说吧?”我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把《基督山伯爵》这个书名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兴奋起来, 纷纷表示:老师, 我们用一个星期, 不, 半个星期就看完。“那一个星期后, 怎么证明你们看完了《基督山伯爵》呢?你们敢交一篇读后感吗?”“交就交, 谁怕谁?”在一个星期后, 大部分学生就写出了一份份有自己独特体会的读后感。课堂上, 我装做甘拜下风, 说:“同学们,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 比老师还有耐心, 你们太让老师佩服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 积极性高涨。
【中职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激活中职语文课堂11-11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策略05-25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11-20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09-13
中职语文教育课堂教学06-25
中职语文07-14
中职语文阅读10-23
中职语文口语10-29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05-17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