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本素养(共12篇)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1
“积累”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关键词, 也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且不说含积累意思的文句, 仅仅“积累”这个词在课程标准中反复出现了17次。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积累, 目的是通过语文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运用的前提是积累与内化。这17次所提的“积累”大体上可以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的积累
课程标准中所提的积累, 专门指向积累语言的有8个地方。基本理念第二条:“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第一学段阅读要求3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一学段阅读要求7提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第二学段阅读要求8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实施建议部分第4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实施建议部分第6条:“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 以利于丰富积累。”评价建议部分:“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积累语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这是因为:
其一, 语言词汇量多。比如“眉头”的“眉”就可以有很多词语, 表达不同的意思:说一个人高兴, 是眉开眼笑;再高兴一点, 叫眉飞色舞;说一个人愤怒, 是横眉竖眼;说一个人顺从, 叫低眉顺眼;两个人有暧昧, 说是眉来眼去;两个人有情意, 叫做眉目传情;事情紧急, 叫迫在眉睫;善良的人, 我们说慈眉善目;关键时刻帮助别人, 说是解燃眉之急。
其二, 语言内涵丰富。同一个词语, 能激发人们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例如“石头”这个词语, 在读者的想象中绝不可能是同一块石头。它可能是色彩斑斓光彩照人的雨花石;可能是历经大水冲刷、磨去棱角的溪边鹅卵石;可能是经过人工开凿细细磨成的大理石;可能是“千锤百炼出深山”的石灰石;可能是山间小路中阻碍人们行走的绊脚石;也可能是山上重重叠叠奇形怪状的乱石, 等等。
其三, 语言讲文法, 讲修辞, 讲逻辑。阅读积累规范的语言, 同时积累了语法知识;阅读积累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 同时积累了修辞特点;阅读积累严谨的语言, 同时也积累了逻辑规律。
其四, 语言种类应有尽有。正话反说, 反话正说;如幽默语言、风趣语言、诙谐语言、讽刺语言、辛辣语言、朦胧语言……
其五, 语言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相映成趣。积累这些表达方法, 有利于阅读感悟, 也有利于习作表达。
其六, 散文、诗歌、小说、杂文、说明文、说理文, 异彩纷呈。积累了这些文体, 就感知了这些文体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自由活泼, 诗歌的语言简洁清新且含蓄, 小说的语言生动细腻, 杂文的语言深刻尖锐,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精练, 说理文的语言严谨有力。积累了这些语言, 也就相应地丰富了人的内涵, 提高了人的语文素养。
当然, 对于积累语言, 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规范的语言、精彩的语言, 而不是积累垃圾语言。
积累语言的途径是多读多背多实践。基本理念第二条的第二段说:“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二条说:“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其中的“多读多写”“大量的语文实践”就是积累语言的途径。不管是旧大纲精神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还是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读书和背诵都作为重要内容呈现, 但在实践中总是被忽视。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把朗读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项目。听取某个教师的一节课, 然后抽10个学生朗读课文的某一个段落, 在被抽的10个班级的100个学生中, 朗读正确的只占30%。为什么刚刚学过的课文仍然不会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多少时间读书, 时间都被教师用来讲课了。我参加市级文明学校评估, 抽取五年级10个学生来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片段, 没有一个学生能够顺畅背诵。课堂教学从“朗读”到“背诵”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熟读成诵”, 可是抽掉了“熟读”的过程却要学生背诵的大有人在。没有这个过程, 学生背诵的质量当然可想而知。一节课是这样, 两节课是这样, 三节课还是这样, 学生怎么能积累语言呢?学生不会朗读, 不会背诵, 不是教师的技术问题, 而是思想问题。教师要端正思想, 舍得给时间, 舍得给过程, 让学生多实践, 并加强指导。
二、内容的积累
课程标准中的“积累”指向内容的有5个地方。课程总目标第7条:“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第3条:“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习作目标第4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3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第三学段习作目标第3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以上所提的“丰富的积累”“生活积累”“积累语言材料”“自己的积累”“积累习作素材”等大多指向内容的积累。这是因为:
其一, 日常交际以内容为支点。语文素养表现为在生活中能交际。我们在与人们进行交流的时候, 表面看起来用的是语言, 实际上语言是用来表达一定内容的。没有内容, 语言的表达也就没有根。我们跟学生说, 围绕一定的意思或者围绕一定的话题来说说自己的见解。这个“一定的意思”“一定的话题”指的就是内容, 把这个内容说出来了才是语言, “见多识广”这个词语跟积累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在叙述某一见闻的时候, 这个“见闻”就是内容, 不是纯语言。
其二, 习作表达以内容为先导。语文素养表现为能写作, 而习作, 以内容为先导, 没有生活积累, 没有素材积累, 就无法习作。许多学生习作的时候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这个“什么”大多指的就是内容和思想, 而不是语言文字。如果有了内容积累, 而内容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在学生脑子留有深刻印象, 那么表达就不是很困难。
其三, 内容的积累能促进阅读感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生活环境、生活境遇、生活见识等, 息息相关。见过的事情多, 积累的内容丰富, 阅读理解感悟就深刻。
内容的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丰富。
其一, 从阅读课文中积累。内容的积累有亲身经历, 也有间接经验。人不可能事事亲身经历, 大多来自间接了解。所以, 内容的积累同样可以从许许多多阅读文本的理解感悟中来丰富。
其二,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就是引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父母的言谈、待客、喜好、劳作、玩笑、饭桌上的交谈;屋里的摆设、用具的添置, 甚至一个茶杯、一双筷子都可以留心储存在大脑中。
其三, 从劳动和活动中积累。让学生积累自己的体验。叠被子, 钉扣子, 系鞋带, 整理书包, 收拾房间;洗衣服, 做饭, 洗碗, 洗菜, 喂鸡, 喂兔, 喂猪, 踢球, 下棋等, 留下体验的痕迹。
其四, 从观察大自然中积累。就是引导学生留心大自然积累内容。比如看见某座有特点的山、某块有特点的石头、某个有特点的山洞、某棵大树古树、某条小河小溪, 以及日月星辰等等, 在脑中积累下来。
其五, 从对社会的观察中积累。比如, 在公交车上, 老人给小孩让坐、男人给女人让坐。如, 在市场中, 看见买肉的与卖肉的争吵。
内容一点一点积累, 表象也一天天丰富, 遇到有关的内容, 就与脑中积累的表象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产生出新的形象, 运用语言表达这种形象就有了着落点。
三、思想的积累
课程理念第2条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这是说语文课程给学生的营养多种多样, 如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 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净化学生的心灵, 美化学生的形象, 等等。第二学段阅读要求第4条提出:“阅读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第5条说:“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4条说:“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5条说:“阅读叙事性作品, 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里的“体会情感”“关心人物”“受到感染”“向往美好”等都是一种思想。
思想的积累, 包括积累思想方法, 认识事物的思想倾向, 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思想感情以及不同的思想境界。我们运用语言和别人交往或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 总得有个思想的支持。有了某种想法和用意后, 才确定选择什么内容, 运用什么语言形式。人们所说“情动而辞发”就是这个道理。思想积累, 将使学生懂得怎样区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高尚与卑鄙、积极与消极, 懂得怎样为人处事, 并付诸生活实践。这就是人文素养中做人的素养。
思想的积累也可以从阅读文本中积累。读了《“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积累了一种思想是遵守公德;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 积累了一种思想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学生有了丰富的思想积累, 运用语言就有思想含在其中, 有了思想, 语言才有生命的活力。
语言积累、内容积累, 以及思想积累, 本来没有什么冲突, 可是有些人却把它们对立起来。认为教学了内容, 就不是教学语言, 教学了语言就是离开内容。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 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本来就是事物的两个面, 它们无法截然分开。同一句话, 既包含内容, 也包含语言, 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教学的关键是语言有没有理解感悟到位。如果语言感悟到位了, 内容当然也就相应地理解了。
语言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蕴涵在语言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把感悟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思想、领悟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割裂式的教学、游离式的教学、说教式的教学、催泪式的教学。
四、积累的量
量变将引起质变, 道出量的重要性。积累一定的量是实现运用的基本条件。比如买回10个鸡蛋, 坏了5个, 至少还有5个可以吃;如果只买5个, 而5个都是坏的, 那就得重新再买, 这是以量取胜。我们不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积累全都运用于学习实践, 但要求学生的积累有一部分能用。所以, 积累的量要比运用的量多。积累的量课程标准有个基本的规定:前三个学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其中第一学段,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落实了积累的量, 到了运用时, 脑子里蹦出来的才都是规范的语言。
另一方面, 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崔峦老师说, 在美国, 阅读是儿童的核心, 给孩子读书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有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前途。学校以读书立校, 以读书立班, 以读书立人, 以读书为本, 让读书走进语文课程。学校增设读书课, 每周一节不嫌少, 每周两节不嫌多。读一类书再交流, 读一主题的书再交流讨论。山东潍坊, 北京朝阳区, 都大力推进儿童读书, 每个小学生读500万字到1000万字。学生读了这么多的书, 语文素养绝对是高的。
五、积累的质
课标第四条理念的第1条说:“注重读书, 积累和感悟。”第四学段阅读目标中也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这里都把“积累、感悟、运用”并列起来, 就是说, 积累要有一定的质量。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与“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都道出了积累与运用的关系。“三百首”“万卷”说的是量;“熟”“破”说的是质;“做诗”“会吟”“下笔如有神”说的是运用。要运用起来“如有神”, 除了读“万卷书”这么多量外, 还必须把它们读“熟”读“破”。这个“破”字就是通透的意思, 也就是对质的要求。如果学生积累了不少词语, 却根本不理解它们的用途, 那就不能为运用服务。
提高积累的质, 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蒯福棣老师认为, 像陶渊明那样读书“不求甚解”的书狂行为不值得小学生仿效, 要提倡叶圣陶先生说的“潜心会文”。从死的文字中思考出活的东西, 不但悟其形, 而且悟其神, 达到神形兼备的程度。积累的质另一个方面是对量的巩固, 这要通过读读写写来实现, 把写带进课堂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积累的序
积累的序, 可以说是积累的结构。一辆自行车, 如果把它的每个零件拆开来单独用, 或许没有一个是有用的, 而把它们按一定的结构组合起来, 就起到代步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有了系统结构, 这个系统结构就是序。阅读中积累语言也好, 积累思想也好, 积累材料也好, 也要讲究系统结构, 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把握文章内部的序。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第4条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里“表达顺序”中的“序”是积累之序的一个方面。
篇有篇的序, 段有段的序, 句子也有句子的序。《望月》是按照“江中月寅诗中月寅心中月”的顺序写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按照“昆虫的园子寅我和祖父的园子寅植物鲜活的园子”的顺序写的, 《荷花》是按照“进公园寅看荷花寅想荷花”的顺序写的, 这是篇的顺序。
《莫高窟》第二段是按照“总写彩塑个性形态寅分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个性形态寅再总结彩塑惟妙惟肖”的顺序写的, 这是段的顺序。
《山谷中的谜底》中写“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 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 待压力减轻, 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 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这个句子, 是按照“积寅弯寅滑寅弹”的顺序写的;《狐狸和乌鸦》中写“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 叼了回来, 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 心里很高兴”这个句子, 是按照“飞寅找寅找到寅叼寅站”这个顺序写的, 这是句子的顺序。阅读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
积累的序, 另指多篇文章表达方法的归类。比如读了《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等同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等游记性的文章, 这类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读了《太阳》《鲸》《恐龙》等说明文, 感悟到它们有哪些联系点和区别点。
积累的序, 还包括积累语言的归类。学了这么多的词汇, 按什么方式归类, 学了这个生字, 能想到多少与之有联系的词语。比如看到“推”字, 能联想到, 在喝酒场合中, 叫做推杯换盏;不愿意接受, 叫推三阻四;换一种规定, 叫推陈出新;两个人说知心话, 叫推心置腹;选一个人替代自己, 叫做推贤让能;为别人着想, 叫做推己及人;在某件事中加一把火, 叫推波助澜, 等等。
总的说来, 积累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元素。教学要做到语言、内容、思想三者有机统一;数量、质量、结构三者相辅相成。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觉得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1、文化底蕴是前提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虽然小学语文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精妙的语言是基础
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
3、专业的知识技能是关键
对于教师来说呢,有的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学历水平 文化素养 能力素质 人格魅力
我是一个教龄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常常反思自己距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到底有多远?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养,而语文教师的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素养,应该还包含很丰富的内涵。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报告和改革措施来看,普遍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下列素质:
一、较高的学历水平
韩国计划将通过继续教育,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美国华盛顿州要求到1992年,中小学教师申请更新教师证书时,须同时具有双硕士学位,即除持有文学、理学等专业硕士学位外,还须持有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美国等国普遍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
三、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
美国认为,应着重培养未来教师探讨知识的能力、态度、风格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传播知识。认为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能力:具体感受的能力、思维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积极实践的能力。前苏联学者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教师必须具备六种能力:教学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英国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是比较注重教师的应用技术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全能型教学”是指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的教师。至于什么是“完整型教师”,前苏联认为“完整型教师”是指完整的、和谐发展的、有学问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教师。美国认为“完整型教师”既是学者、教学者、又是决策者。尽管各国对“完整型教师”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则是共同的。
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人格魅力
这里我们先谈谈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当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也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应共同具备的人文素养。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甚高,就像歌中唱的——“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关心人爱护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责任感。教育最重要的是情感基础是“爱”,教师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在教育工作中,除了有爱心还要有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切忌操之过急,那样往往会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厌烦心理而欲速不达,要用耐心和诚心来打动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待人要有谦让之心。一个人要想有谦让之心就得经常拿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别人的长处比,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无知而嘲讽挖苦学生,也不能因搭档工作中为出成绩争时间而耿耿于怀,当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不能沾沾自喜,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越是应该讲合作,团队精神。一个有谦虚之心的人就像一棵成熟的麦穗,眼睛应该多留意脚下的土地。
二、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学识素养
一个理科的老师有很强的解题能力,上课有很好的逻辑性也许就已经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在学生心目中对语文课往往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但作为一个像我这样的高三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每周十四到十六节课,还有批改作业和作文,一堆繁琐班务工作让人没什么空闲,有时真的没有时间去读书,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后,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除必修教材外,还有大量的选修教材,很多作品对于一直抱着人版教材教了几十年的老师来说一下子摸不着边际。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很难把语文这门课教好。所以,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要积极投身于继续教育中,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想上好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就必须首先充实自己。如果一堂语文课,老师能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并关注时事使语文课符合“大语文”的要求,势必成为一堂很有文化韵味的语文课。所以教师的终极追求应该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甚至现代科技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教师的知识贮备应是一本大百科全书。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博学的知识以及宽厚待人的品格来影响学生,进而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
有人说: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传授语文知识,还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作为一个爱祖国的中国人,对本国语言的学习应该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感情丰富,这种情感来自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崇,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在我参加顺德教师研究班学习时,蔡伟教授曾经说过:有些老师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本身就不具备感受作品的能力,或者说本身就不具备一颗感受作品思想感情的心灵,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激情。一个语文教师在感受作品时需要有敏感的心灵,当他走上讲台时,出于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激情就会爆发出来。学生记住的应该是一篇感动其一生的好文章,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字词句。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语文学科从教学规律上讲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我在讲到词语练习时遇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旅行社是陈世美犯法——包办。学生不理解这个歇后语是什么意思。那就要讲京剧里的《铡美案》,讲包公铡陈世美的故事。有一次遇到一个惯用语:好景不长,中报惨遭“滑铁卢”,净利润锐减。这里学生提出不理解什么是“滑铁卢”,我就找一个学历史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讲拿破仑如何在滑铁卢遭遇惨败。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是很常识性的问题,但学生也可能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个个千奇百怪的问题,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要有敏捷的思维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的,长年坚持一线教学的经验以及课前做好种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再加上良好的教师素养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这种应变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具备的。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归根结底,应该主要是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高度融合,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语文教师。
试论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4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 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多彩的人生图画, 向我们描绘出的一个个优美深邃的艺术意境,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动人心弦的真情实感, 灵活多样的艺术构思, 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无一不使我们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语言美。还有那说理透彻、论证有力的议论文, 描述准确、说明清晰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文言文, 无一不使我们思想感情升华, 视野开阔。语文教育的乳汁哺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名流学者、诗人作家, 语文教育的春雨润泽了多少莘莘学子的心田。语文教育潜移默化, 陶冶情操的独特功能, 吸引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折腰, 激励着多少青年男女为之奋斗。苦在其中, 也乐在其中, 这就是语文教师引以自豪的苦乐观。只有心甘情愿地为此献身, 也才有可能创造显著的成绩, 在平凡中感受到伟大, 在艰苦中尝到幸福的甘甜。
二、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 是语文教师政治觉悟高的又一体现,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这种热爱, 不仅是因为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理所当然的要时时刻刻关心学生思想上的进步、政治上的成长;更主要的是, 语文相对难教、难学, 在学生中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医治这些思想弊端, “热爱”是最好的药方。有了对学生的真挚的爱, 你才会把与你朝夕相处, 形影相随的学生看作是祖国的未来, 人世间的瑰宝。对他们殷切的期望, 倾注满腔的激情。你才会像慈母, 关怀备至问寒问暖;像严父, 一丝不苟、助其上进。有对学生真挚的爱, 你才会想方设法改进教学, 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体验课文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心灵美、瑰丽景象的自然美、精彩语言的艺术美, 进而以发自肺腑的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去拨动和震憾学生的心弦, 化枯燥为为形象, 变单调为活泼,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对学生真切的爱, 你才会操心费神去帮助那些厌学的学生重视语文的学习, 你才会废寝忘食地去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解决疑难问题。只有这样, 你才能圆满地完成祖国交给你的语文教学任务。
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不愿做平庸的“教书匠”的语文教师, 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 就应该树立起崇高的奋斗目标, 以热爱学生为本, 以提高学生能力, 使其全面发展为目的, 立志当语文教学的专家。
三、掌握语言艺术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最主要的业务能力之一。是讲解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形式的语言, 即经过筛选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洗练的语言。它既不是教材语言的复现, 也不是口头语言的描摹, 它除应该符合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的一般要求外, 还应该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 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 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 雅致性通俗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语言应像一篇好的文章那样, 讲究遣词造句和章法结构。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应像一位好的演员那样, 注意字正腔圆、标准规范、动听感人。根据课文、课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时而选用简洁的叙述性语言, 时而选用严密的议论性语言。或轻重缓急, 或抑扬顿挫, 或娓娓动听, 或绘声绘色, 或鞭辟入理, 或激情洋溢, 或直抒胸臆, 或委婉含蓄……总之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美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打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的联想, 最大限度地调动喾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写一手好文章
祖国的文学, 已为我们铸造了一座内蕴极丰富的艺术宝库, 而有人说这些艺术不外就是语言文字。如果说一个个散漫的没有组织的语言符号还仅仅是一片荒漠的原野的话, 那么作家手中的笔就如同阿尔迷达的魔杖, 能在这不毛的荒漠上召唤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春天。而我们语文教师则恰恰要手中有此“魔杖”, 这就必须有写“下水文”的能力。这一能力比起其他能力无疑是强度最大, 要求最高, 更有综合性特色的一种语文能力。
而鉴于许多语文教师存在“君子动口不动手”、“光说不练”、“教而不做”的通病, “善写”与否应该成为衡量一位语文教师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练一笔好书法
除写作以外, 语文教师还应该研究写字的一般规律, 具备指导学生写字、练字的能力。这种书写的能力既然是教学需要和职业的特点, 就必须下功夫。练字似音调辛苦, 但是如果没有历尽“山穷水复”之艰辛哪能得到“柳暗花明”之欣慰呢?作为语文教师须掌握有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及美术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写字时要符合正确的笔顺, 准确的笔画, 整齐的间架结构, 匀称、端庄、美观的字体, 讲究执笔、运笔、书写姿势、速度等。语文教师的书法多表现在板书上, 好的板书和作业批语给予学生的是提纲契领、画龙点睛及美的享受。诸如有些教师心血来潮“龙飞凤舞”, 仿佛“草圣重来”信马由缰, 横冲乱闯, 毫无章法, 或不分起讫, 或不留天地, 这对于青少年来说, 实在是对审美心态的践踏和蹂躏。
六、创一套好教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因此语文教学, 须讲究方法。只具备一般业务知识且有良好的愿望和爱心的人, 不等于就会教学生, 不等于就能够做称职的教师。教师自己懂、自己会, 与教学生懂、教学生会中间不能画等号。两者既紧密联系, 又互有区别。教师若无相应的知识, 当然做不出“无米之炊”。具有一定的业务基础, 并探索与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教好学生。所以说, 教法是教学生懂、学会之法, 绝非雕虫小技, 而是大有文章。
教书难, 教语文更难, 难就难在年年教此课岁岁法不同。一篇课文是知、情、意的艺术综合体, 一堂语文课往往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作文的综合认识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重点, 如何从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出发来组织安排教学的过程, 来选择并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如何正确处理文与道、说与读、读与写、求知与思维、课内与课外等矛盾关系, 都有是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特别是现代语文教学如何在继承批判我国丰富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借鉴吸收外国语文教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创造, 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有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这更是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的追求来完成的。
摘要: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 是中学语文教师具有人格素养的前提。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育学生和自我教育中努力提升着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具备正确正确的苦乐观、热爱学生、掌握语言艺术、写一手好文章、练一笔好书法、创一套好教法。
关键词:语文教师,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苗春风、杨正清《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现代教育》
[3]、王艳红《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湖南教育, 2003年14期
职业素养培养下中职语文教学论文 篇5
1.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1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服务意识进行确立,重点强调语文课程中的服务功能。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转变,必须树立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把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加强训练。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语文教师,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之前,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等进行强化学习,例如只有学习好一些基本的电子电器专业知识或者财会知识的教师,才能进行对电子电器或者会计专业班的语文教学。之后还需要语文教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及不同职业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进行一些侧重点的掌握。为了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很好的适应,需要进行教学的改革,依据一些专业的特色及侧重点进行专业课的整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能进行突出的培养,使他们的职业素养得到很好的完善。
1.2加强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听说能力是交际能力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实践能力表现的一种。中职毕业生几乎大多数都从中职学校直接走向了社会,开始各种不断的应聘面试、求职找工作的历程,然而只是一小部分的毕业生能够有机会去高校进行深造。在求职的.过程中,口语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最有成效以及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就是口语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引导学生单独的讨论课堂上的问题,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说的机会,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这样就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出现的“表达与交流”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例如,在电器职业这个专业中,结合语文教材中《说话要文明礼貌》这篇文章,联系电器专业的职业特点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情境的创设,把一个简单的口头表达训练课演变成一个“经营电器维修保养”课,将客户和维修工人这两个角色让学生进行扮演,或者师生共同合作,经过角色互换,使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锻炼,通过不同的身份扮演,可以把一个简单枯燥的口头表达课变得更生动、更容易,使学生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哪个方面表现的不足,从而能够进行改正,使得自己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进行交际,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语言应用平台的搭建进行提高。课余时间充足、思维活跃以及精力充沛是中职生所具备的几大优势,教师可以通过搭建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一些活动如“国旗下的讲话”评选、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辩论比赛以及各类主题演讲比赛等,都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3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应变能力
教师将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有目的的引入教学中来,通常教学中把这种方法称为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学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理解,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情境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启迪或者暗示,也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把情境教学与语文教学进行结合,能使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职业素养,可以把语文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导游职业进行一个情境的创设,假如某个学生是一个导游工作者,在进行导游的过程中,有的游客可能会向你询问一些有关景点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告诉这个游客自己对这个景点的了解。这时就需要考虑怎么对游客进行讲解,用什么语气对游客进行讲解,如果有的游客询问旅游线路,这时就需要告诉游客接下来将要行进的路线。导游职业需要更高的职业素养,因为在这个职业当中,导游需要跟游客时刻在一起,不仅仅要不停的向游客进行讲解,也需要耐心的对游客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通过情境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导游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职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与情境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
1.4挖掘语文资源,培养团队精神
正确职业道德观需要中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资源中进行树立,对于一些在职业岗位的语文资源要进行充分的挖掘,使学生的团队合作以及诚信敬业的精神得到培养,这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在中职教学的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的氛围中进行锻炼,提高职业道德的培养。第一点是对集体讨论思考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在集体探讨中通过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第二点是对于集体性作业要有计划的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采纳集体的意见去完成任务;第三点是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项目课程进行创设,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的去参与活动,通过集体的分工合作,共同对难点进行攻克,最终完美的完成任务。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要密切的进行关注,通过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1.5注重心理素质锻炼,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受到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为了能够在以后顺利的进行就业,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自强、自信以及自立等精神的灌输,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学生的人格缺陷或者不良的心理品质得到克服,让坚韧自信、胜不骄败不馁以及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代替不良的心理品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培养,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克服自卑、自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接纳自我、了解自我,不惧怕失败和挫折,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永远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压力,要学会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适应各种变化,对于责任勇于的去承担,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应对困难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使职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2.总结
怎样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
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递增、涵育、展露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有效施教,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四书”教学法,即抓住中职学生“听书、读书、写书、出书”的关键环节,给予恰当的引领,让中职学生沉浸在书籍的“柔波”里,促进中职学生语文慧根的增长,语文素养的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听书
初为人师,我接了一个差班,这个班中职学生普遍浮躁,纪律松散。在一次训导无效后,我捧起自己正在读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大声朗读起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于是,我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的时间陆陆续续给中职学生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所描写的那种儿童之间的纯真的友情,师生、朋友、父母与儿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同情深深地打动了中职学生的心。后来我还给这班中职学生讲现当代作家成长的故事,讲报刊杂志上文学作品内容。可以说,正是这些故事温暖了他们的心田,凝聚了他们的力量,升腾起他们的希望。后来,该班的班风明显好转,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期末素质测试中,该班的语文成绩也由原来的倒数第一跃为年级第一,语文素养明显增强。其中,“听”的作用功不可没。
让中职学生听书,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成为家常便饭,往往屡试不爽,成效显著。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下,一个人在没有识字之前,就开始了母语的学习。其中“听书”是一条重要的获取语言信息的途径。进入学校,能够专注入神地倾听老师讲述的充溢着人文精神和言语魅力的美文佳作,长此以往,必将渐臻“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之佳境。
二、读书
读书需要适当引领。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阅读理念。教学中,在中职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基础上,我总会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向中职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阅读。
读书,需要注重积累。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摸索出的一条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但不可一日无功。今日学,明日学,日日学,方能成其渊博。俗话说得好,“剜到筐里才是菜,吃到肚里才是饭。”书,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变成学问。语文教师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做到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不能总是走马观花般的读书,对精彩之处要精读,反反复复读,仔仔细细想,真正走进书籍,亲近文字,汲取营养。好的文句、段落、篇章还要求中职学生能主动背诵积累。积累的东西多了,蓄积在胸中,到用时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读书,需要环境熏陶。为此,我们加强了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建设,全方位为中职学生构建温馨的阅读环境。读书,还需要兴趣支持。为此,我们开展了阅读考级活动,评比“阅读之星”,想方设法激发中职学生持久的读书兴趣。通过读书,中职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乐此不疲。书籍成了增进中职学生语文慧根的不竭动力。
三、写书
要想使中职学生拥有的知识长河奔腾不息,还需要他(她)将所学化作自己咀嚼过的东西输送出来,变成文字,定格成永恒。有些学生虽然博览群书,写起作文来却费尽心思。究其原因,就是缺少鲜活的实践。
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开辟学生生活实践基地,创造师生共享的活动空间,提供实践活动机会,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一个荒草坪,原本埋着很多建筑垃圾,杂草丛生。现在,这块几百平方米的土地成了种植实践园。我带领班上的学生对这块园子进行开垦后种树、种花、种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平整土地,学会了播种、浇水、拔草、捉虫、施肥。我还在园子里放置了百叶箱,让学生们每天进行气象观测。学生们每天一下课就会跑到园子里来,一起徜徉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这里成了学生们体验劳动之乐的生态实践园,观察探索的科学实验园,更成了他们读书休闲、亲近大自然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为班上同学准备了一本《轮值班长日志》,并在本子的首页写道:同学们,当你使用这本日志时,可别忘了你现在就是一名副班主任了。如果说,我们班是一艘扬帆远航的船,那么,我亲爱的大副,请认真履行你的职责吧——船长。在一学年结束后,学生们共同书写完成了这本书,充满生活情趣,点亮了七彩少年。这样写“书”的过程,学生们不觉得是负担,而是乐趣,记录生活的乐趣。中职学生的语文慧根与日俱长。
四、出书
“出书”对于师生而言似乎很难,以为那都是作家的事,高不可攀,可在我原来工作的学校却变成了现实。有一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们成立了浪花诗社,指导他们学写诗歌。这位老师还带着学生们在植物园里寻花觅草,感受生命萌动的惊喜,采撷诗歌创作的灵感。在平常的生活中,更是有意识地引领同学们用充满童趣的眼光诗意地看待各种自然现象。现在,他们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当然,学生们出版更多的是“土书”。每学年结束,语文老师指导中职学生将班上每位同学一年来写得最出色的文章汇集起来,制作成《××班优秀作文选》。封面设计、序言撰写、正文排版、正文定稿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博得大家的喜爱,学生们总是对自荐的文章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些优秀的学生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个人小说选等。
总之,“四书”教学注重中职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增加了中职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开启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慧根,为中职学生一辈子喜欢阅读与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职语文课堂文明素养培养初探 篇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但并不意味着中华传统礼仪就能够简单地移植在青少年的身上。一些青少年中存在的言语粗俗、不讲礼貌等现象也十分突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不文明行为习惯。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中职语文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 应坚持育人为本, 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二、培养目标
(1) 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语文课堂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 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中学语文、用语文, 提高文明素养;
(3) 做到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 为语文教学服务;
(4) 教师热爱语文教学, 师德高尚, 以个人素养浸润学生职业理想。
三、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 中职学生不文明现象原因如下:
原因一, 逞强心理: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 认为满口粗话是豪放、霸气的代表, 用讲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原因二, 受父母及社会环境影响:中职学生不文明行为和家庭密切相关。父母在孩子面前讲脏话、粗话, 学生从小受其影响, 语言行为粗俗。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 出现说粗话等不文明现象。
原因三, 情绪发泄时口不择言: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 受了欺负, 借骂人、打架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原因四, 中职学生学习压力不大,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对学习不重视。学习风气不好, 不良行为习惯突出。
四、培养途径
(一) 课堂内外推广文明礼貌用语
教师率先垂范, 课堂教学语言文明, 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推广文明十字用语 (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活动, 要求学生杜绝说脏话、粗话,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让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 及时给文明礼仪行为积极地评价。树立榜样, 发挥榜样辐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及时发现班中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充分表扬、鼓励。
(二) 通过阅读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熏陶
阅读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或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文章, 培养文明素养及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 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 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阅读《结婚礼物》一文, 引导学生体会“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而是一个讲爱的地方”;“除了‘思念’‘艺术’外, 还有许多东西, 要放进婚姻的空盒子里”,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家庭责任感, 对父母家人满怀感恩, 对家庭要有一份担当, 学会尊重与理解家人及他人。
(三) 结合表达与交流,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使用文明用语
组织课堂情境实践, 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如何与他人交流, 如何使用文明用语, 做到待人接物周到有礼。如:向他人借物时文明用语训练:老师请你去教务处借一把尺子, 你该怎么说, 怎么做呢?
如此的活动训练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明礼貌用语如何应用到生活中, 并切身感受到文明待人给你带来的美好感受。
(四) 写作教学渗透文明素养培养
写作教学中讲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 练习写作能力, 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 努力做到格式规范、文字简洁, 并能够根据学习、生活、职业工作的需要恰当运用不同的应用文。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 不同的写作 (或口头) 表达方式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因头痛去医院检查, 须向老师请假半天, 撰写请假条时, 礼貌的称呼, 文明有礼的语言, 同样会赢得老师的理解与许可。
(五)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推进文明用语习惯培养
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项目, 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 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培养文明素养及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如组织学生参加《道德大教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道德意识,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讲文明用语, 做有修养的人, 是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成长规律, 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通过各类节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你到我家吃馓子, 我到你家吃月饼”、庆祝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纳吾尔孜节”活动、庆祝“五四”青年节活动, 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朗读比赛、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体会美好的语言可以增进感情, 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和谐。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职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 需要语文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中职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只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8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这种工具作一般的阅读表达, 引导激励学生继承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培育学生的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更具有这种明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汉语言文字的工具性, 深刻地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发展演变规律和强大的生命力, 具有语文教师的自豪感;从汉语言文字的文学性思想性, 理解语文所承载的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具有语文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从社会需要、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观照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 具有语文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从近年的汉语文教学现状, 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方向、效率, 具备忧患意识以及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该对汉语言具备天赋的或后天养成的敏感, 从心底热爱汉语言文字, 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形体、结构、内涵、声韵、语气、节奏等有敏锐的感受, 对文学、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 具有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和人文情怀;对文章表现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艺术魅力具有较强的发现、概括和探究能力。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要成为“杂家”, 要有较深远的知识背景, 不只学业素养丰厚, 还要关注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尤其要对中学语文教材有较透彻的理解把握, 能熟练灵活地使用教材, 有针对性地运用教材, 能创造性地补充自编教材。对课本内容的选择、编排、知识能力点的设置等, 有居高临下的、清晰的认识;对每一篇课文, 无论散文诗歌还是喜剧, 都能从内容到形式有全面、透彻和创意性的理解, 说起来如数家珍, 用到时信手拈来, 讲解阐发有声有色, 拆解组合灵活自如, 而不是一般的按部就班, 中规中矩, 更不是一知半解, 生吞活剥。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要具备科学高效的教学技能。知识素养丰厚, 是做好教师的前提条件。教师之所以为教师, 关键是能把知识化成甘甜的泉水来滋润学生的心田, 培育出学生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所以能为“特级”, 是能更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知识结构,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更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调动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备自己独特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技能。传授知识, 能化繁为简;训练能力, 能化难为易;积淀素养, 能润物无声。三言两语能调动学生情绪, 把学生带入意境;点拨评价, 切中肯綮;分析批评, 鞭辟入里, 富有启发性;总结概括, 深化升华, 如拨云见日;把握教学节奏, 如行云流水。指导阅读, 能引领学生走进字里行间, 由浅入深, 由课文到作者再到自己, 由内容到形式, 感受语文的“味”, 体悟语文的“道”。在一遍遍、一篇篇高质量的阅读过程中, 吸收思想情感营养, 积淀语言素养, 获得语感, 养成习惯。指导写作, 给方法, 给步骤, 做示范, 打开学生思路, 激励个性和创意, 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 写出既合乎规范, 又情文并茂的文字。评价习作, 能切中要害, 如拨茅塞。
将职业素养理念植入中职语文教学 篇9
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大胆植入职业素养理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眼于与未来的职场对接,将成为一名准职业人的思想渗透给学生,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职业的种子。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学做人,守规范。
从新生入校的第一节课起,我就把职业素养的理念植入学生心里。让他们懂得,走进了职业学校,就迈向了职场之路,将逐渐成长为准职业人、职业人。而一个职业人,首先要有专业的技能,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创造产品、品牌,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赢得利润;其次要有沟通能力,不管什么工作岗位都少不了与客户交流,沟通能力越强,就越受企业青睐;此外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尤其是标准性强的行业,每个人只能完成部分工作,需要相互配合。
2. 学说话,会表达。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试的场景训练,训练学生在面试现场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推销自己,逐步具备当众表达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勇气。
3. 学字词,能读书。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语文基础薄弱,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字尚不认识,理解课文就更有难度了。他们往往是在教师的提示下,才能磕磕绊绊地读完一篇课文,却不明白课文说的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认字,这样做,尽管教学进度会受影响,但是学生能学一点,会一点,懂一点,还是值得的。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慢慢也就能读懂一些文章了。当然,我们这等于是给学生补小学语文知识。
4. 学写作,懂自荐。
职业学校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现实,而写自荐信和个人简历是找工作要准备的基本文字材料。所以,我就把写作的基点打在教会学生写好个人简历上。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有一份好的简历,才会打动用人单位,才会给自己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我找好简历样本,带领学生分析:好的简历应该突出什么,回避什么;什么是必须写的,什么是不必写的;什么是应详写的,什么是点到即止的。然后布置写简历的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体会写简历的技巧。通过这样的练习,多数学生能够写出一份较为完备的简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一、以作品内涵阐释, 渗透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建立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模式, 让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为中职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为主,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因此中职院校语文教育需要把其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 从职业理想教育角度出发,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优秀的文化, 让学生能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能力、审美情操, 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个性, 对其全面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作品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因此教学中要深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化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二、以人物形象分析, 融合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中需要把人物形象作为职业培养的一个重要素材, 职业教育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需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人物形象教育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从多方面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为中职语文教育水平提升创造良好的平台。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文化的熏陶, 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中职语文教育作品中有很多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内涵是不同的, 中职语文教师需要从人物形象的特点出发, 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职业教育中, 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就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来说, 艾青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 选择典型生活细节和场景, 把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 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了大堰河的形象。让他们逐渐明白“大堰河”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 富有爱心的悲剧性的劳动妇女。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去同情大堰河, 去学习大堰河身上闪光的东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风大雪紧”的环境描写, 雪欺火势, 风助火威, 火增人怒, 汇成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高潮, 暗示了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揭露了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从而引导学生明辨社会现象的美丑, 在以后进入职场时能够拿捏做事的分寸, 培育职业道德和素养的萌芽, 培养对新时代的正确追求。
三、以作品主题讲解, 介绍相关劳动法规
作品主体是对一个作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通过作品讲解, 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让其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 对自身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品讲解过程中需要和劳动法规结合在一起, 让劳动者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现代职业活动的相关情况表明,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各类协作逐步增强, 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劳动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能够全面掌握劳动法规, 从而能够避免其在职业生涯中产生不必要的纠纷。职业素养提升与中职语文教材的作品人物讲解具有紧密的联系, 当前需要从多方面出发, 采取有效的措施,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以综合能力训练, 增强学生竞争实力
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素养是整个社会和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选择的一个标准, 中职语文教育只有突出综合能力训练, 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水平。企业需要人才, 因此企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职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以教育为核心, 让中职语文教学成为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不断优化职业素养综合水平, 提升中职语文教育管理水平, 从辩论、表演、游戏、展示、评价、欣赏等方面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沟通, 保证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全面开展, 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育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 为人的德智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中职语文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教学资源, 发挥资源的关键性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玛力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在汉语学习中的影响和运用[J].青年文学家, 2009 (04) .
[2]苏新花.语文校本课程之名著欣赏初探[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07)
[3]张西爱.新课程背景下,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写作课[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06) .
[4]于龙.从实然到应然:“学科教育学”的定位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03) .
[5]杨简.语文新课标与传统语文教育[J].茂名学院学报, 2005 (05) .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2-180.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11
作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语文课程同样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本文从挖掘文本思想内涵、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和实行过程性评价三方面探讨了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打好职业精神的底子,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中职语文 职业素养 课堂教学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影响人生。良好的素养正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与保证。聚焦目前的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仅关注其外显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考核着员工内在的人生态度、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道德素质,这些迹象表明现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渴望。作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语文课程也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突显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使学生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线人才。下面,笔者就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略谈自己的几点浅显认识,不正之处指批评指正。
一、挖掘文本思想内涵,触摸职业精神的“魅力”
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易经》等著作精辟的语言无不诠释着为人处世之道,警醒着世人应“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样,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就载着用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道”,尤其是古代先贤的诗词之作中,处处闪耀着道德光辉,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挖掘文本思想内涵,适时渗透,诠释“职业精神”的内涵。
例如,《鸿门宴》一文,这个耳熟能闻的历史故事暴露出项羽、刘邦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看到了项羽的自信和个人英雄主义,看到了刘邦的深沉精细,机智权变,能够忍辱负重,并善于吸取众人的智慧。并引入了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蓝领工人孔祥瑞的事迹,他常带着笔记本,努力钻研、刻苦学习,对所在岗位的各项设备、操作技术参数等都有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正是他的不懈努力让自己成为有名的“排障能手”,成为新时期的“蓝领”专家。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古人和身边真实的“蓝领”专家的身上明白一个道理:即使自己身处企业一线,只要努力,善于抓住机遇,永不言弃,一切皆有可能。同时如何处理个人英雄主义和团队精神的矛盾,并以一句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增强中职学生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让学生对敬业精神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古诗词传承着祖国灿烂文化,更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载体,如陆游的诗词往往挥洒着“尚思为国戌轮台”的激情和拯救国家危难的责任意识,苏轼词里总是抒写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之怀和战胜人生挫折的坚韧之志,在教授这些古文诗词时,只要教师适时转化、提炼,不正是对“职业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吗?
二、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感受职业精神的“天地”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重在对学生合作、竞争、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做中学”为教育理念,积极开展项目教学、角色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培养出既能胜任一线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又能在新异工作情境中具有一定迁移能力的中职技能型人才。
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我以“解读东坡的黄州贬谪生活”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PPT完成团队探究任务:收集苏轼贬谪黄州时写下的诗词及生活资料,解读苏轼的人生态度,写下读诗词后的感悟以及参与活动的感想。最后通过评分评选出最佳合作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各学习小组都使出浑身解数,制定出有条不紊的分工表,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资料整理,精心制作、反复修改PPT,在展示完成的任务时,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
通过此项活动,同学们真切地感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仅让学生在任务的探究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与分享,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和在团队中的主动性。这为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的合作意识、积极进取的工作积极性而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三、实行过程性评价,播撒职业精神的“种子”
过程性评价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全部学习成果的弊端,通过记录学生在不同环节中的学习过程而给出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这不仅能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更能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在笔者所带的班上,我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了期末总评办法,即期末总评成绩(100分)=学习态度分(占10分)+活动课题得分(占10分)+平时作业成绩(包括作业、作文、背诵、书写等成绩)(占40分)+期中考试成绩(占2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20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后,班级里的不及格人数明显下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了,做作业比以前认真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有一定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体现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并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发正确地评价他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养成重视态度和细节的良好习惯,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钱理群教授说过:“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精神的底子。”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者,应时刻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教材资源,对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学生打好职业精神的底子,提高中职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侯炜芳.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职业特色【J】.广东教育,2013(5)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 篇12
一、拓展语文教学的实践空间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特点, 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 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应充分考虑学生形象思维活跃, 表现欲旺盛, 好奇心强等特点, 遵循学生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 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 创设语文活动的环境, 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对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 联系生活学语文。
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 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机会, 可鼓励学生观察语文、观察社会,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 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 发现问题写建议书, 指导学生调查访问, 学会整理调查报告, 进行调查汇报等。
2. 服务社会用语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 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比如开展“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活动, 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形式, 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翻阅书报杂志, 考查大街小巷的用字, 区分正误, 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 并汇总分类,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 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 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 当发言人宣布科普知识等。
二、改进方法, 融创新于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是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之下, 语文教育理应参与完成的任务。中职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 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 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 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 另一方面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 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 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 在《筏子》一课中, 我主要让学生读, 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 让学生感受黄河所体现出来的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 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 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三、拓宽语文训练渠道
一是引导学生做一些活动类作业,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 从中形成语文综合能力。例如, 引导学生研究广告语言艺术, 学说明文时引导学生搜索产品说明书等。二是引导学生做一些拓展性作业。课后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教材内容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搜集有关的谚语、俗语, 搜集有关的诗词、歌曲等。三是引导学生做一些“研究性”作业。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们的必修课, 可以根据他们选择的课题, 布置调查研究、查阅资料、采访、实验、撰写小论文等作业。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不能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而应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 让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给学生打实实用的语文功底, 增强学生的职业语文素养, 使其具有综合的、历史的、开放的思维方式, 让他们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树立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 从而培养学生适合各专业的语文素养。本文从如何拓展教学领域出发, 立足于教学实践, 提出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 意在使中职学校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关键词:拓展,中职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李如岱.教学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38页.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2008.4.2008.9;
【中职语文基本素养】推荐阅读:
中职语文课程职业素养10-19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09-30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5-29
中职语文07-14
中职语文课堂08-15
中职语文阅读10-23
中职语文口语10-29
中职语文模块教学05-25
中职语文情趣教学08-27
中职学生语文能力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