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2024-09-30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共12篇)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1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 才能在“爱和美”的教育中, 含蓄、艺术化地教会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 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净化学生的心灵。

第一、语文教师要有的高尚情操、完善的人格。

中国现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 就是具备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素养的教师画像。语文教师应该有着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以肩负起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之重任。然而, 人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或自发形成的, 也不是在一般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能完成的, 必须以精神培育精神, 以人格影响人格。语文教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 使他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的外显成为真、善、美的典范, 引导学生向往真、善、美, 挖掘真、善、美, 形成高尚的情操。因此, 具备高尚的精神、完善的人格, 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首要。

第二、语文教师要关心文学发展, 研究文学现象。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对于专业的发展动态、文学现象的表现特征必须时时关注, 刻意的研究。必须关注文学的发展, 必须关注文学创作的新情况、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一名缺乏文学素养、漠视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上出优美意境是不可能的。而那种所谓职业麻痹、倦怠下的絮絮叨叨地提问, 是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唤起学生对文学的激情, 对真、善、美的欣赏与追求的。

第三、语文教师要勤于阅读名著, 树立起审美的观念。

树立起审美的观念, 就要从文学的特点出发, 使美回归文学教学的课堂, 让文学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活动, 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让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文学作品, 唤起学生的生命的激情, 用美点燃美。学生大凡都喜欢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的语文教师。当一名被学生认可的善于审美、有“文学味”的语文教师, 广泛的阅读中外名著是其职业素养的基础。语文教师的阅读实践越丰富, 对教师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越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博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语文教师, 才会有课堂上旁征博引的机智, 信手拈来的潇洒。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的浏览、精读, 势必会出现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文本兜圈子, 教学语言枯涩、见识浅陋的状况。所以, 语文教师要积极克服时间少、作业量大、上课任务重、各种培训繁杂等困难, 把广泛阅读书籍、勤于阅读名著作为自己文学素养的基本功, 培养、树立起审美的观念。在你的语文课堂就能够有精心营造的幽雅氛围;有极富语言张力的讲述;有对优美诗情画意的捕捉;有对深邃哲理的提炼。让学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意境画景, 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 从而激发出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第四、语文教师要乐于动笔、勤于写作, 努力成为学生写作榜样。

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运动, 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保持专业的优势, 就要特别注意乐于动笔、勤于写作, 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它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 还要会写散文小品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感受到写作的艰辛, 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 你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 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 下笔能文”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率先垂范, 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实际上, 凡语文教师从内心都能认识到: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 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哪位语文教师也不会轻易承认自己不懂、不会写作。当今中小学的校园里绝少有语文教师在动笔写作, 但是, 只要教师不断动笔写作, 他的绝大多数学生也一定不会将写作视为语文学习中最痛苦的事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就必须下工夫苦练内功: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完善人格;关心文学发展、构建新的专业知识;勤于阅读名著, 树立起审美的观念;乐于动笔、勤于写作, 做一名有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

摘要: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 才能在“爱和美”的教育中, 含蓄、艺术化地教会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 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 净化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情操,人格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儿童特别欢迎语言浅显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将儿童文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文学应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语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一个年龄段群体。一个教师要想利用儿童文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对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什么样的儿童文学适合什么样的儿童。关于儿童心理,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结论:(1)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2)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3)儿童做事方式与成人差别很大;(4)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与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问哪门课都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不例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塑造出了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无定法。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适时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教学方法,即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因材施教。不问是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先进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是好方法。在医学界没有一味药包治百病,同样在教育界也没有适用任何学生或任何情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是强调知识的单纯传授,突出教师的教学地位。而现代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寓教于乐,教师让位于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再现、实地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师自身形象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构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体型、服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方面组成。学生喜爱的女教师外貌应该是貌美如花;学生喜爱的男教师外貌应该是帅气潇洒。学生喜爱的教师的内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热情和爱心等。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该知识面广,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网络游戏、伊拉克与利比亚战争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观性,童话、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候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时,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熏陶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增强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儿童文学的熏陶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密不可分,现实是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对文学却不感兴趣。就其原因是网络游戏的诱惑、社会选拔制度的不科学、家庭与学校的.升学压力。如何增强小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在目前形势下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当然也是让儿童回归其正常发展轨道的重要大事。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采取各种措施,否则效果会微乎其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可以建立一些适合儿童的绿色网吧,如在中小学校园内设立一些免费或微利的绿色网吧。(2)加强网络儿童文学项目开发,如因势利导地开发一些将儿童文学与网络游戏结合

起来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文学,在学习儿童文学中玩游戏一举两得,既增强了儿童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又兼顾了儿童对游戏情有独钟的天性。(3)加强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占比,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有较论文联盟多时间来感悟儿童文学。(4)在考试中增大儿童文学的分值,利用考试的特殊作用来达到关注儿童文学的目的,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儿童的兴趣。

2.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儿童的语文素养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本身是美的,但它的美需要被人所发现,被人所感知,否则,它就像一颗被石头包裹的和氏璧。有谁能发现他的美?感知它的美?人文素养的发展一般需从以下几方面培养。(1)加强学生的道德观的培养,道德观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正面人物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2)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利用儿童文学中一些主人公单纯善良的心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3)加强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重要方面。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的即是美的,所以应注重小学音乐与美术课开设,不能流于形式。

数学教师的文学素养 篇3

人物一:潘×,女,中文专业专科毕业,教龄22年,北碚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我镇中心校骨干教师,数学学科教研组长。三年来,有六篇论文(或课案)在市区级发表或获奖,教学成绩优秀。

人物二:李×,女,中文专业本科毕业,教龄4年,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数学骨干教师,兼任英语学科组长。近三年来参加区赛课和说课比赛,获区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论文、课案两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四篇在区发表或获奖;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两名获国家级一等奖,一人获三等奖,自己也获国家级英语辅导一等奖。

从上面教师的情况简介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人的如下共同点:两位教师都是学习中文的;两位教师是数学教师,而且都是数学学科的镇(或区)级骨干教师。

从以上共同点进行分析,虽然不能说学习了中文就能教好数学,成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但我认为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肯定对上好数学课、当个好的数学教师有帮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这一课程目标反映了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一是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在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并将其纳入课程目标,让学生切实经历和感受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实践的机会、探索的机会、创新的尝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題的能力。

数学教师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好处。因此,在新课程由实验转变为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现阶段,希望我们的老师(不光指数学教师)多读读书,哪怕是与我们所教学科不对口的

书——因为开卷有益。

常言道:小学教师是万金油。这句话用现在的理念来理解,就是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从这个意义来说,作为小学教师也应该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识和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语文教师应提高文学素养 篇4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言语表达能力。民族传统文学则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基础, 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工具, 世界文学则与民族传统文学交相辉映, 共生发展。文学可以把一个民族、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所以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没有生命的教育就是一片荒漠。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文学能力。文学是人对审美地把握, 也是人对理性地把握。人类获得在生活中离不开语言交流, 而生活的本身就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因此一名语文教师要真正教好语文, 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是本质工作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现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新教材经过几次大的修订后, 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眼前。他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与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拥有主导地位, 就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就必须博览群书,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写作习惯。

1、语文教材的科学性, 需要较高文学修养的教师。语文既是母语, 又是学好各科文化知识的基础。如汉字的音、形、意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语文先学什么, 后学什么都是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语文教师必须准确掌握汉语知识, 遵循规律, 了解与教材相关的古代、当代、现代的文学史, 文学作品, 才能准确把握教材, 领悟其精髓。

2、教人文性教材需要较高文学修养的教师。教材就是一篇篇范文, 既包括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又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引领着阅读者的价值取向。因而教师博览群书, 了解不同朝代, 不同时期的人文文化,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引导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3、自主性教材需要较高文学修养的教师。自主性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材的编者是蹲下来看孩子, 跟孩子平等对话。所以, 教材的语言更贴近孩子、贴近生活, 教材有很大的自主性。因而课堂的主宰者不再是老师, 教师要改变古老的教学模式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就应该多读书, 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法, 现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书等等,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适应新时代教育。

4、开放性教材需要较高文学修养的教师。教材的思考与练习等助读系统极具开放性, 不追求固定的思维模式, 不追求回答问题要答案唯一, 可以让孩子插上遐想的翅膀, 说的有理就认可。这样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留下很大的动脑、动手、动口空间。教师为了适应教学, 必须走进现代少年的心理, 多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多看一些儿童影片、儿童心理著作, 真正做孩子的朋友。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 让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民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许多国家把提高人才素质放在突出位置, 重视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教师加强文学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1、文学修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在学校用专业工具教育孩子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让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对真善美具有鲜明的辨别力, 有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 是人的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这些素养要求很大程度可以从人的文学修养体现出来。创造文学作品的是人, 文学刻画的对象是人, 文学作品通过人的欣赏和感悟及反思, 达到完善人、改造人的目的。因而教师自身必须加强文学修养, 剖析文学作品, 渗透作品的情感与价值, 是教好学生的必要备课。老师上语文课调动孩子的情绪, 拉长孩子的体验过程, 使孩子群体和作品里主人公的情感发生碰撞、共鸣和沟通交流, 让孩子在感悟中形成核心人文素养, 那么这位老师就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语文老师。

2、文学能陶冶人的情操, 培育高素质的人。

在中华民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人民用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它们通过文学得以继承和发扬。这些经典文学作品, 对于人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陶冶作用和宣传作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 文学贵如春雨, 滋润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起到“润物细无声”推动的作用。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想有高效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多读文学作品, 多了解文学知识, 多利用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身上, 从中国大诗人郭沫若出版数学专著, 从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发表诗作的典例, 我们可以看出, 凡具有卓越才华、贡献非凡的名人, 其实都是非常喜爱文学的, 文学素养对他们的素质提升、专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三字经、唐诗、宋词让国人终身受益, 中国文学是东方文明的代表, 陶冶了人的情操;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集合中, 必然有文学的素质, 文学让语文教师的教学底气充足。因此, 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打造多彩高效课堂, 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李源田《在传统中吸收营养:沿着历史之河前行》《派往明天的教师》2006.8

中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篇5

关键词:中职中职教师素质能力

引言:新时期中职中职教师中职教师的任务,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朝着健康、和谐、全面的人格方向发展。如今对中职教师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有一个好老师教育子女。因此中职教师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现实,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职业教育教学中。

关于中职中职教师能力要素的构成,我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中职中职教师应该具备的一般能力

(一)观察能力

观察力就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中职教师应具备的必备能力之一。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对周围的事物尤其是对教育对象即学生,从外表到内心有一定认识的能力。中职教师只有具备相应的观察力,才能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权。中职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应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心理情绪等方面入手。而且,这种观察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观察;这种观察也不应该是片面的,只看到学生的某一方面就下结论,而是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要抛弃旧的观念,避免循规蹈矩,而是创造出新观念、新方法,创新的本质是不复制。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现有的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能力的中职教师,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中职教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突破旧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有独特新颖的见解。中等职业学校课中职教师应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寻求创新,结合各专业实际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三)表达能力

中职教师的表达能力主要指语言上的表达能力。中职教师主要借助语言来传递知识,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名专业中职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首先,中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为了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职教师应科学运用概念、术语准确、完整地传达教学知识;语言精练,发音准确,具有逻辑性,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其次,中职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中职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讲话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生动地表达。中职

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节奏的变化、音量的变化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总之,中职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在课堂上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引起注意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

(一)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指中职教师运用特定的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并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科认知、理解、思维,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顺利、有效地完成即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也就是上好每一堂课的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中职教师不仅应具备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在混乱的课堂上,中职教师是无法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在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学生特点,中职教师更应具备优秀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使教学活动在有条理、有秩序的环境下进行。①中职教师在心态上应把自己的地位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应该高高在上。这样,一旦课堂上出现了问题,中职教师就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会一味说教将矛盾激化。②中职教师一开始就应以民主的作风、友好的态度来面对学生,避免出现师生对立和磨擦。③中职教师应在课堂上想办法用生动的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快乐、满意的情绪,让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此外,中职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应具备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注意积累,向经验丰富的中职教师学习,总之,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对于保证教学正常进行非常重要。

(三)教育科研能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就是研究与探索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因此,科研是提高中职教师业务水平的最佳途径。中职教师只有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自身不足及努力方向,才能不断总结经验,超越自我,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成为中职教师们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中,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成为中职教师应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技能。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更丰富的材料以新颖的方式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应随时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结合学生特点,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职毕业生。

从目前中职教师的师资力量来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师的现状情况不太乐观,1、从质量上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2、从数量上看:加上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3到5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这些对于中职教师来说,不仅是对能力的挑战,而且还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挑战,做为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应该是:

一、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灵魂,他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师爱、教师的义务四个方面。

㈠职业理想

中职教师应树立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为国家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并同时实现自身人身价值的职业理想。按劳分配是需要的,把职业作为谋生手段我们并不反对,但有的教师过分的将自己的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不合适了。

㈡职业责任——爱岗敬业

做任何工作都要爱那份工作,并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其中,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只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㈢教师的师爱

教师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而且要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洒向每个学生。享受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这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师爱体现在几个方面:了解、情感、理性、奉献、公正等。

㈣教师的义务。

教师的义务包括教师的法律义务和教师的道德义务

一、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

中职的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1、专业知识

⑴以所教学科为中心,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各项专业理论知识。

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掌握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每年都组织教师到各高校进修学习,中职学校应抓住这些机会,积极组织教师进修,中职教师不能把这当成度假,应扎扎实实学到知识。

2、专业技能

⑴本专业的各项专业操作技能。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推行的是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法教学,理论和实训教学结合得非常紧密,需要大量的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中职教师。

⑵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生纪律问题,它要求中职老师改变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采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能力。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底,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差,说教式、灌输式的干讲只会让学生成片睡觉,那么我们的中职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挂图、教具等,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而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

1、中职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表现为:

⑴反应敏捷,精力充沛;

⑵体质健康,耐受力强,能够承担高强度的工作。

⑶耳聪目明,声音宏亮。有的老师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根本听不到,更要注意。

⑷具有良好的仪表和风度

2、中职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

⑴保持平和的心态,具有良好的自控力,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无理顶撞时,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处理。

⑵能放松心情,及时调整心态。教师在快节奏的今天,在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后,要于通过各种放松方法进行积极的自我放松,尽量使自己身心保持平衡的状态。

⑶具有乐观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中职教师应具有平等、合作、信任的社会交往态度,具有真诚、坦率、理解、宽容、开放、交流的人格特征。

四、中职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

(1)历史知识。(2)哲学知识。(3)宗教知识。

(4)美学知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生活得高雅,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2、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3、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现代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社会、企业、学生家长和学生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全体中职教师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我们的职业素养,使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学.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湖北教育[J],2003,(9).2、陈思平.中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中国教学与研究杂志[J],2007,(8).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李向东 卢双盈主编《职业教育学新编》高度育出版社2005(1)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试论中学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外国文学

过去的一百多年,世界各种文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壮烈的冲突激荡、交汇融合,这是痛苦与狂欢相交织、毁灭与苏生互表里的过程。面对未来,我们应尽量广泛地了解地球上的其他文明,不仅是获得关于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的精神,应该懂得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审时度势,认识自己,认识人类总的潮流,从而真正具有理性和宽容的胸襟,既能求同,又要存异,以和而不同的态度生存于这个世界。

理解其他文明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学和艺术,是得其精髓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学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性情和灵魂。你能够像认识新朋友一样,了解生长在其他土地上的丰富个性,并更深一步理解不同民族本性里相同的人性。缘此,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有“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的论述,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有“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论述。然而,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之间的差异,无形之中形成了屏障,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选择中,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学和外国文学,这样不经意地疏远了其他民族的文学,错过了采撷其他民族的精神精华的机会。如何消除人们的这种无意识的拒绝,让他们品味世界各民族的精神精华,这就需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畅游于世界民族的文学之林。究其根源,应该追溯到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具体地说应该追溯到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如果谈起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同情的叹息,谈起《皇帝的新装》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对愚蠢的皇帝和臣子进行嘲讽,说到《狼外婆》我们会担心“小红帽”的命运的话,至少可以说这些作品已经在我们的心中引起了共鸣,我们已经找到了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可是,在之后的生活经历中,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仅仅保留了童话的一个亮点。原因在哪里?结合我的教学工作实践,我认为是缺失了对其他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进一步了解。这就是我要说的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的欠缺、不完善,或是说相对滞后,直接导致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对外国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不够,一茬又一茬学生对外国文学的了解不够。教师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精彩的评析,自然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对国外精彩文章、经典作品的阅读热情和浓厚兴趣,学生们当然就难以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精神精华。

当前,我们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普遍偏低,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

一、对于外国作家作品的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和简介

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提起马克·吐温,只知道《竞选州长》和《警察和赞美诗》,而不知道更适合喜欢幻想和冒险的少年们读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让一位语文教师列举所了解的一些外国作家作品,他能无一遗漏地列举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所有外国作品,须知有些课文是科普小品,它的作者是一些科学工作者而不是作家。

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的了解仅限于作家和文章的名称

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资料的积累,对外国作家和作品看似有较全面的了解,实则仅是皮毛而已,他们对于课本中出现频率高、份量重的外国作家,能够较全面地介绍他们的生活经历,罗列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但是除过课本中出现的篇目,其他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竟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其他细节了,因为他们所注重的不是作品中所闪现的精神,而是考试考察的内容,诸如谁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谁的作品风格被称作有“黑色幽默”等等。

三、对于外国作家作品的了解,还停滞在大学时代

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参加工作之后,特别是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许多的任务都以课本和教材为中心展开,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读文学作品(这里包括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更少研究新的文学理论。这使得许多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积淀停滞在了大学时代。对于此后文学的发展了解甚微,甚至纯粹闭塞,对于外国文学更是如此。例如,现行高中教材第五册中选有四篇外国现代派作品,不少教师本身十分缺乏有关现代派文学的知识,理应提早及时补课,但有些老师并不是这样做,而是对现代派作品采取贬斥的态度,稍作评述就将其抛在一边;也有自己不做深入研究,一味照本宣科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远远滞后于时代。

语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所面临的这些现状,使得语文教师对于外国文学的品评和介绍陷入了困境。仅仅着眼于课本的简介,淡化了作家作为人类的精神传递者的全面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位作家的作品就蕴含着人们在特定时代对生存状态的求索和思考。仅从一两篇课文和一些简短的介绍,即使能“窥一斑”,但终究难“见全豹”。仅仅着眼于作家和作品的名称,在意于他的“……之王”、“……之父”等,而不去品味他的作品,终究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仅仅着眼在大学时代读过的作品和积淀,终究只能是昨日黄花,哪有现采的虞美人的水灵和芬芳呢?

当时光的车轮转到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再次开放自己的国门,吸收世界上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和优秀的事物,来取长补短,缩短自己同世界的差距,弥补历史上的误会留下的遗憾。二十多年过去,由于接受了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影响,中国变了,中国人的意识变了,中国人了解了世界,世界也了解了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在新世纪的曙光照彻全球的时候,中国的个性再一次得到张扬——中国“入世”了,中国要全面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去了。这对中国是机遇,对中国人来是挑战,具体到今天要谈的话题,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挑战。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困境,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外国文学素养,加强外国文学积淀,向学生介绍国外经典的作品、精彩的文章、优美的时文,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世界,搭建本民族精神和国外民族的优秀精神之间的桥梁。

怎样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途径着手:

一、从影视作品中间去体味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许多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时代精品,有好多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撷取了原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浓缩了作品中的精华,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原作品的概貌,了解原作品的精髓,再加上影视作品是艺术再加工,它的视觉刺激可以激发人们阅读原作的欲望。

二、读一些概要介绍原作的作品,提高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一些好的这样的作品,既介绍了原作的概貌,从它的字里行间我们亦可领略原作的精妙之处,同时,也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了解了其中的人物,有时仅一二句精妙的刻画也完全能够让一二个人物跃然纸上。这样老师们虽然没能去读大部头的原著,依然可以对外国文学的介绍作出精妙的评价,引导学生驾一叶小舟畅游世界文学之林。最为现实的一点是为担负繁重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节约了大量时间。这条途径,得益于我读《二十四史简介》的感受。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7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和观察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但对于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会阅读或者关注一些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但是,很少有教师会坚持每天阅读,将阅读作为一个日常的行为和习惯;经常写作的教师更是少数,尤其是对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日益浮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进行写作和创作的教师更是少数。所以,对于现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文学素养偏低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样的现状急需得到有效的改变。那么,是什么促使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呢?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客观因素

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都来源于师范院校。按道理经过专业化的师范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当前,在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往往偏重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忽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品读能力培养,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文学素养偏低的现状,这类学生一旦涌入高中院校,其思维习惯也容易影响到高中学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偏低是师范院校培养存在问题的直接体现。

(二)教师自身具有惰性心理

对于很多公立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旦入职,将属于已经端上了“铁饭碗”,从而使得很多教师在入职以后,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始慢慢懒散,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往往过度依赖参考书,从不思考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通过各种丰富的参考书对学生进行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思维惰性逐渐增强,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文学素养都会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阅读和写作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花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对于一些既有家庭又要工作的中年教师而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更甭谈什么阅读和写作。所以,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一方面还是源于教师压力较大,少读懒写,影响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偏低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刻不容缓。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知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明确阅读方向

教师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长期大量的阅读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对教师的阅读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和研制,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有效的阅读。例如,学校教育专家给教师开出一些专业化的阅读书目,或者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确保教师在日常行为中进行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激励教师进行文学创作

写作是展现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文学刊物的形式,激励教师写作。文学刊物的创作必须具有特色,且在每期的刊物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评比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例如,在每期刊物中,学校可以通过推选“本期人物”的方式,对一些喜好写作的教师进行一个人物概述,激励教师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让教师在日产生活中积极进行文学创作。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教师自身要具有提升自己文学素养的意识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彻底改变传统懒散的教学心理。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建设,确保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进步。

(四)学校加大培训力度

要想不断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需要多做努力。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名师讲坛的方式,对大量的青年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比武的擂台,培养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解读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息息相关。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下的现状,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蕾蕾: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8

首先, 我们必须弄清楚, 文学素养从结构性上讲, 到底包括哪些方面。文学素养, 自然溯本求源应该找到“文学”这个根子上来。我们就试图从文学的角度, 对文学素养的结构性内涵进行概括。根据西方文艺理论, 文学包含四要素, 分别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那么这四要素分别对应着哪些文学素养呢?第一, “世界”要素所对应的文学素养, 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感知力。也就是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当他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时, 他必须对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有一种基本的感知能力, 而这种感知能力, 则是来源于他对生活, 对世界的一种自我积淀的认识。如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真实的人, 对生活没有一点感触, 对世界没有一点灵敏度, 那我们不禁怀疑这样一个呆板毫无生气的人真的适合当语文老师吗?第二, “作者”要素所对应的文学素养, 应该是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学作品的作者往往不是一个单面的、简单的人物, 这些可以被人们称之为“作家”的人往往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高超的文字能力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同时, 他们也是生活在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的人。所以, 没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文学知识甚至政治、社会知识等等, 想要真正了解一名作家, 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三, “作品”要素所对应的文学素养, 应该是基本的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当一篇诗歌摆在语文老师面前时, 他所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体现了……反映了……”, 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所抒发的情感和所表现的凌云壮志或哀愁苦闷;同样的, 面对小说, 我们不应该仅仅只看到“小说三要素”;面对散文, 只能分析其“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我们更多的应该注意到文本本身独特的审美要素, 以及如何对文本进行更为深入、更为贴切的鉴赏。第四, “读者”要素, 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要素。因为教师自身作为读者, 以上三方面的能力素养足以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读者”, 但是仅仅自己读懂作品还不够, 因为还有学生这群“读者”, 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是让学生也成为一名“合格的读者”, 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所需要的就不仅是文学素养了, 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高超的教学能力等等, 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论述了。最后, 再加上“文学创作”, 则综上所述, 文学素养主要应该包含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感知力;二是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四是文学创作能力。

在对“文学素养”的结构性内涵进行概括以后, 我们将目光转到当前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现状上。通过我们此次的问卷调查可以得知, 目前还在坚持文学阅读的中学教师只占到了不到20%, 坚持文学创作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另外, 在我们问卷的最后, 是由教师任意默写一首诗, 居然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写了课本当中的诗词, 课外的作品很少。虽然这也许不能说明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低, 但至少可以证明他们没有在进步, 没有在发展, 只局限在自己的教学中。再结合其他专家学者所做的这方面的调查, 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 当前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现状堪忧。那要如何改善这一局面, 就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 我们课题组在阅读了相关书籍、研究文章以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

1 改变观念是关键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语文教师, 由于产生了职业倦怠, 因此也失去了发展自我的动力;也有的青年教师认为有一份工作就可以了, 不需要再发展自我了等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要提高教师素质, 旁观者再怎么高喊口号都无济于事, 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自身的观念转变, 有自我发展的意识, 这样外因才能通过内因产生作用。所以, 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首先要让教师重新或者开始爱上文学, 抛弃那种“高雅人才搞文学”的错误观念, 培养正确的文学趣味, 塑造良好的文学修养;其次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这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自身保持良好、年轻状态的不二法宝, 同时也是不误人子弟的必修学分。所以, 改变观念很重要, 只有发自内心的想要发展, 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我们的“大语文”观念已经提出来许多年了, 但语文老师们往往用它来教育学生, 自己却常常忘记了这个准则。许多老师知道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 却常常苦于没有时间, 没有地方让自己去学习, 去提高。其实又何必费这般力气呢。在上文中, 我们就提到, 文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就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只要我们学会在生活中发现, 在生活中思考, 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创作, 那自然我们理解文章、感知文章、体悟文章的能力也会随之大有提高, 同时对提高自身的品位修养也大有裨益。

3 拓宽信息来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文学素养, 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信息来源, 让自己的“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出, 何况我们还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 如果不能从各方面掌握最新的信息, 那可就要落伍了。首先, 书籍毫无疑问是我们的首选, 不管是现代的, 还是古典的, 不管是理论的, 还是实践的, 不管是诗歌的, 还是散文的, 我们都必须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当然, “过滤器”是少不了的, 朱光潜先生很早就教育过我们:“真正的, 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 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所以在选择书籍时, 无疑要选择那些能帮助我们培养纯正文学趣味的书。其次, 网络资源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当前的社会已经不太允许我们安静地、慢慢地读各种书籍以获取信息了, 所以所谓的“快餐信息”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但网络的普及并不是一无是处, 如何利用网络的有效信息, 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也将会成为今后的热点问题。

4 社会提供帮助

新课程改革以后, 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了。我们在指责教师的素养不高时, 是否也想过教师的难处?工作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 想要学习, 想要提高, 却苦无门路, 许多条件成熟的老师可以辞职去读研究生, 但又有多少人能有这般轻松, 有这般魄力呢?所以, 教师的再教育问题应该成为社会、教育部门、学校共同关注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据我们所知, 北京就曾开办过青年教师文学修养提高班, 并且是确确实实请名师、讲问题, 传播最新的文学理念、文本解读技巧等, 真正解决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不是像很多地方一样, 名为教师培训, 实为开大会, 念课标。所以, 要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例外, 外界给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课标的核心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达到这一目的, 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所以本课题立足这一关键, 力图从教师的文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方面, 探究其内涵、探讨其对策, 希望能切实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帮助。

摘要: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从“文学”角度概括, 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现状堪忧, 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就要从“改变观念”、“关注生活”、“拓宽信息来源”、“社会帮助”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调查,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宇新.营造文学氛围提高文学修养——北京青年教师文学修养提高班纪实[J].中学语文教学, 2001 (2) .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文学素养 篇9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机制, 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认为, 最能够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 它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教学技术素养等。其中占主导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学素养。曾经有一种在语文界很有影响的说法, 即语文就是文学, 语文教育就是文学教育。虽然这样的提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但这也确实能道出语文的部分实质。在我看来, 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到, 教师文学素质高, 其班上会有大批学生热爱文学, 反之, 教师的文学素质低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成正比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始终是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有魅力, 就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我们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逐渐地开始习惯于让学生“死记”, 让学生“硬背”;习惯于用简单的粗糙的教学方式驾驭课堂;习惯于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使用统一的教案、统一的重难点、统一的作业;甚至连续讲多少分钟, 学生必须活动多长时间也要有统一的要求, 以求“最有效”的“成果”。于是, 语文教师慢慢地开始成为单一结论的认同者, 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分析、教授开始趋同与考试的统一要求, 学生的思维也趋于同化。于是, 语文教师开始成为缺乏自己的思想却有着娴熟教书技巧的“教书匠”;语文教学的个性被湮没了, 别具一格的学生创作没有了;至纯至美的语文, 这最具灵性的科目被教成了“糟糕”。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 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 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所以我们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 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 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 只有这样, 才可能“厚积而薄发”, 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相对于学生而言, 他首先是语文教材的第一阅读者和支配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教师借助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慢慢地把隐藏在文本文字表面下的文化内涵还原, 强化并传递, 用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这一份传递, 也许并不可能将文本作者本身真实的写作意图、思想内涵一五一十地照本传递。它要受到语文教师知、情、意、行的影响。不同的年龄、性别、身处的不同时代, 不同的人生经历都会使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 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意产生差异。

同时又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自身是一个个充满生命特征的个体, 他们充满着个性魅力, 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理想, 有着独特的人文素质。他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流露自己的倾向, 自己的思想情感会与文本的表现相斥相触, 相互争执。而这份倾向又会对那些被动接受的学生产生不可抗拒, 有潜滋暗长的影响。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 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 教师在平时要特别注重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努力用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 平时和学生交谈时注重语言美。在课堂上要经常用一些诗歌或名言来肯定学生的回答;在和学生谈话时, 要经常会引经据典, “某某曾经说过”“某某写过这样一首诗”等等;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更多的不是对写作写法的分析, 而是对学生心理的评价, 其中也经常会用上一些名言、名句。

因此,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 饱读文学经典, 熟谙文学史籍。同样, 文学素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也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 有热爱文学的教师才有热爱文学的学生, 才能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倘若语文课程的实施培养不出热爱文学的学生, 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教育。热爱文学、熟谙文学, 这是成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利用文学类课程资源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占有率越高, 利用率也就越高。学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构建语文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与策略支持是这一构建过程的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来加强我们教师的文学素养呢?

首先, 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 静下心来潜心读书, 专心读书。电视让你看到的汹涌的大海狂潮, 绝不会胜过你读王鲁彦《观潮》所领略到海潮的壮美;电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 绝没有你读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眼界;电视剧中的《围城》, 绝没有你静读《围城》原著的韵味……这些美的享受, 这独特语言的韵味, 这深厚的人文底蕴, 非借读书不能提高。为此, 只有读万卷书, 才有“放翁”千余首诗的宏篇巨制。

然后, 要广读群书, 博采杂家。只读圣贤之书还不够, 只读专业书以应付职业的需要也不够。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要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 除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和典型书籍之外, 语文教师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 凡是学生应当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 教师都必须读到。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蜜”, 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品尝。

在博采与精读的基础上, 要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每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色, 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 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 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 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外国文学有外国文学的读法和教法, 古典文学有古典文学的读法和教法, 要指导学生精心品味。如果对外国文学有兴趣不妨在这方面扩展一点深入一点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学, 使他们自主体味外国文学幽默而诙谐的语言特色;如果喜欢古典文学及古诗, 语文教师不妨对所讲的古诗文倒背如流, 教师如能有感情的面对全班学生背诵流畅, 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亲切的、自然的, 比从讲解词句开始授课要强百倍。

最后, 要读写结合, 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 语文教师会写、善写是份内的事, 但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 也是检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标准。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会读书善写作, 是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写作的示范, 才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 指导学生独辟溪径, 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不仅如此, 教师如果能写作, 还会对学生起到迁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的文章如能发表, 学生读了很受熏陶, 这可促使他们萌发创作的欲望, 初试自己的笔锋, 如此几番努力, 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飞跃到一定的高度, 他们的“作品”一旦发表, 便可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快感。而今后的写作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 使他们最终走向成功。

语文老师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练好内功, 修成文化素养高深的大成者, 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文学素质去影响、刺激学生, 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爱好, 使他们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从而, 通过这种“无为而治”———即不断的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摘要: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占主导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学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所以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就应该潜心读书, 专心读书, 要博览群书, 在此基础之上再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 同时将读写结合, 用自身的知行去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 促进其文学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10

1.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兴趣

文学社团能极大地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满足他们对成就感的需求,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文学社团结合语文课堂教学, 开展诗歌朗诵赛、课本剧表演、研究型学习及成果展示, 创办手抄报等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和外出采风及写作, 并以校刊《憩园》为平台全方位展示学生作品, 激发他们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发现, 文学社对学生的语文兴趣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24.2%的同学认为加入文学社后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58.3%的人认为对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一定的提高。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社团活动的确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也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信心。

2.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校“憩园”文学社要求社员每学期读书量至少在1—2本, 社团专门为广大社员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 主要是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 通过推荐书目让他们懂得应该读经典, 读名著。同时指导老师教会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与技巧, 让他们学会读书, 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在阅读的同时我们还指导他们做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让他们写下所思、所想和瞬间的感受体悟, 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增长见闻, 学会思考, 陶冶情操,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问卷调查显示, 在加入文学社之后课外阅读量有所增加的学生占88.2%, 其中增加了很多的占33.5%;在加入文学社之后每周的读书时间在一到三小时占41.1%, 在三个小时以上的占37.3%。调查结果表明, 参加了文学社团的同学具有课外阅读的自觉性, 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培养了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巧和语文素养, 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

3.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社团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有力平台, 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兰炼一中“憩园”文学社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风采的舞台。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 社员们积极策划、组织管理、积极投稿、主办刊物。文学社活动把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由课堂扩展到了社会, 学生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可以直接了解到社会和生活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写作、主动写作的热情。

我们通过对161名文学社员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统计, 发现他们自加入文学社以来, 写作的兴趣有所提高的占74.5%, 其中觉得有很大提高的占23.6%;写作能力有所提高的74.5%, 其中觉得有很大提高的占14.3%。这充分表明, 文学社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帮助是巨大的。文学社员近年来在全国作文大赛中多人次获奖也证明了这一点。

4.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兰炼一中“憩园”文学社创办以来, 文学社员在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之后, 他们的语文成绩也随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对2009年中考和高考成绩进行了调查, 发现参加中考的11名文学社社员, 语文平均成绩为120.2分, 比年级平均成绩106.2分整整高出了14分;参加高考的30名文学社社员, 语文平均成绩为107.6分, 比年级平均成绩高出2.1分。通过调查可以明显看出, 文学社员的中、高考语文平均成绩远在年级语文平均成绩之上, 这说明文学社的活动对社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11

一、有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灵感

示范朗读是一种艺术,是教师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朗读的技巧,语音标准及无声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实现教学要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展示出多种功能。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的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中,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感染学生,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声情并茂的范读,就是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最好引领。教师利用好肢体语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绘声绘色,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随着教师动情地朗读,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殿堂,沉浸在佳作的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感染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理解与朗读相互结合,共同促进

俗话说“诗靠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不理解的诗歌和文章,多读会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形成潜意识,从而对文本就有一种不自觉的理解。然而好的诵读也需要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如果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那么朗读仅仅是机械地对文字和字句的读,而不会产生任何感情共鸣。孟子曾提出“以意逆志”说,意思就是要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研究和学习,并且对于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孟子更确切地提出要把自己当作作者,身临其境进行理解。如在《鸟的天堂》,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

三、依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在《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朗读知道,学生将感受到草原的天,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意境,也就会读出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让课文的朗读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达到从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语言。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的方法步骤,并能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朗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养成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五、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色

文章的朗读与理解是以问题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即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

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 篇12

作为一名生态型现代大学生, 需要建立和谐的生态的生活氛围, 智慧地经营自己的生活, 这是人的成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学素养是情商的一部分, 若高智商拥有高情商, 人生一定很灿烂。建筑大师梁思成说, 建筑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社会学家的眼光和文学家的洞察力。他的夫人, 同是建筑家的林徽因, 就是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不仅摘取了物理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而且他的古典文学素养也十分令人赞叹, 他的古诗视野开阔, 韵律优美。

文学是从人类文化中升华出的理想的结晶, 可以使人的勇气、荣誉感、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 文学能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 充实人的内心世界, 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带给人们真、善、美。人类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中国古代《尚书·舜典》里有“诗言志”的说法, 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的观点, 概括了他对文学功能的认识。《毛诗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强调了诗歌教化人伦、移风易俗的作用。其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说:诗“上可裨教化, 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 卷之善一身”。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说:“欲新一国之民, 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这些言论中看出文学的社会作用重大: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然而文学课在当代的大学课堂经历了尴尬的处境, 文学从“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的辉煌顶端坠落到文学无用论, 以至于我们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先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宴致辞中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 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 文学不是物质的, 她的确不像科学发明, 能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立刻改变生活的用处, 在当今不少人疯狂追逐物质生活的时候, 文学截然相反, 它培育精神力量, 平衡人类生活的生态结构, “但是文学的最大用处, 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西方当代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指出:艺术不能直接改变现实, 但它可以为变更那些可能变革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内驱力作贡献。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内涵, 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性价值, 具有心灵的震慑和引领作用。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中作用不可低估。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欣赏课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文学欣赏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选择审美意识强、经过时代洗练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 在于她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在文学鉴赏课中通过对经典作家的分析, 让学生学习作家们那种甘于吃苦、甘于奉献,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人格魅力, 把人生全部价值倾注到自己钟爱的事业中, 视金钱如粪土, 视富贵如浮云。如《红楼梦》作者曾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巴尔扎克的《乡村医生》花了十年工夫;契科夫的《主教》题材, 在他脑海里盘桓有十五年光景, 而《浮士德》更是歌德花了近六十年时间惨淡经营的一部巨著。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经典, 什么是不朽, 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使大学生沉下心来, 不再心浮气躁, 走上工作岗位不再急功近利, 不再见利忘义, 能自觉抵制身外的各种诱惑,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 投身科技革命的伟大浪潮。

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精神境界,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力。在《沁园春·雪》里领略革命者的豪情, 在《海燕》中欣赏海燕搏击风浪的雄姿, 在《荷塘月色》中感悟荷塘月夜之清幽寂静, 在《岳阳楼记》中领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文学欣赏课教师如能营造诗意氛围, 绘声绘色地临摹作品的境界,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必能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 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 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 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美育, 课堂充满了美的旋律。文学欣赏课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经》的人性自然之美, 体味《洛神赋》中洛神浑然天成之美, 在李白的诗中领略洒脱豪迈之美, 在李清照的词中感悟浓情婉约之美……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类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美, 带领大学生享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清新淡雅, 领略“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凄寒悲凉, 感悟“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豁达, 感叹“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雄奇壮阔……鉴赏作品的过程即是陶冶情操的过程, 大学生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被沁人心脾的美语所折服, 被令人流连的美景所吸引, 在欲罢不能的美境中难以忘怀……文学欣赏是一种创造, 更是一种入景入情情景交融的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承载的某些道德内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方式出现, 较之抽象的、空洞的说教, 更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和理解, 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师优美的范读带领下, 大学生的情感进入自得境界,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从而受到一次生动的文学兼道德的教育。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促进专业学习, 使学生在很多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就文科学生来说, 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能对作品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了解, 很多文学术语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情节来加深理解。对理工科学生而言,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有着非常高的文学素养的人。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不可小觑。文学欣赏课中存在具有审美功能的“潜在课程”———教师行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与美的播种者和培育者, 是审美教育的实行者和主导者, 文学欣赏课教师应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努力按照美的形象塑造自己。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较高的审美能力对大学生具有榜样的力量。教师榜样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夸美纽斯指出, 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 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都被学生视为榜样, 被学生竭力模仿。教师的风度仪表美, 是教师心灵美的表露。风度仪表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有的敏捷机灵, 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坚毅果断, 有的庄重大方;有的雍容华贵, 有的朴素自然;有的豪迈粗犷, 有的文质彬彬。如此等等。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教育气氛, 增添学习情趣, 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使他们得到高尚的精神陶冶和强烈的美的享受,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生活审美化几个方面。教师的仪表美不仅对学生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所以, 教师的服饰要整洁、美观、大方。教态美一般通过教师的举止、神情表现出来, 一个成熟教师的教态总是端庄、自然、大方、严肃的。另外, 教师的形象美不能只在课堂上树立和展现,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自己的形象美, 这样的形象美才最真实、最持久。教学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 即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和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也就是说, 课程安排要合乎审美的形式、比例;教学语言科学、准确、简练、易懂, 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和节奏感;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以审美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的审美理想。文学欣赏课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知多为师, 身正为范。审美教育效果的好坏, 主要依赖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模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 做到以美育人, 寓美于教, 在审美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 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教师的基本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闻道在先, 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如果“道之未闻, 业之未精, 有惑而不能解, 则非师矣。”[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文学欣赏课教师如果既掌握了扎实的经典性知识, 又了解专业领域内的新成果、新知识、新动向, 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 就能在教学实践中居高临下, 左右逢源, 驾轻就熟, 深入浅出, 取得出色的效果。学生最敬重的往往是那些有完美人格和渊博学识的教师。马卡连柯说,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只有通过勤奋学习, 不断丰富拓展, 精益求精, 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深厚的文化功底渗透出来的文学素养和文艺气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一种榜样作用, 从而产生一种对这种审美标准的趋同感。

与其他学科相比, 文学欣赏课教学更注重人际交往的对话———学生与作品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而教师丰富美好的情感是交流对话的纽带, 一个活力四射、乐观积极的教师总能将他的激情传递给学生, 并激发学生追寻美、探究美的热情, 牵引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中不断获得美的体验。教师的讲授应当是生动形象, 绘声绘色的, 尽可能地把学生的联想或想象调动到教师所要讲授的事物上去, 使之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同时, 还要充分调动感情的手段, 增强讲授的效果。讲到快乐的地方, 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 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 声音变得很低沉。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在美育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优秀教师的课堂语言, 犹如珠落玉盘, 清晰悦耳;犹如彩虹之悬碧空, 白帆之映秋湖, 鲜明夺目;而且随着讲授内容的变化, 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所以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耐心的诱导、生动的语言、很有讲究的板书都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若教师将讲台当做舞台, 将教学行为视为创意性的表演, 那么, 学生听课就如同在欣赏精彩的演出, 听课的过程既是接受美的熏陶过程, 也是体验美的创造过程。

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阅读经典是重要的载体。经典是民族的记忆, 是人类优秀精神的载体, 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延续。经典阅读对于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经典, 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 可以增长见识, 启迪智慧, 提高文学素养。经典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 让我们视野开阔;经典也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角度, 让我们的思想深刻。读古人之书有如与先贤对话, 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聊天。在读书中我们了解人生, 明白事理,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芝加哥大学校长、博雅教育的力倡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坚信, 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 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 是教育的使命。在赫钦斯看来, 没有读过名著的人, 就算不上一个受过教育的人。[3] (P81) 一个美妙的故事, 可以为大学生打开心性的玄门;一部优秀的影片可以使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对社会的感恩之念, 对生命与自然的关爱之心。阅读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文学作品中的美景真情能陶冶情感、净化心灵;文学作品中的榜样人物能振奋精神、升华情操;文学作品中的哲人睿语能提升境界、催长智慧;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伦理、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熏陶渲染, 给大学生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可以使他们终身有追求, 有活力, 有韧性。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并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读书活动, 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讲演比赛、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给学生创造读书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引领他们步入文学经典的殿堂。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潜在课程资源。一副精美的书法作品, 一句经典的励志名言, 一处陈列着学生优秀美文和其他学习成果的语文学习园地, 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注入了审美文化气息。将教室的布置赋予知识的活力, 使学生在每一次不经意的抬头回头间都受到鞭策和鼓励。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方式被接受的。大学生文学素养的获得, 不应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上, 影视作品、文学书刊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都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对人进行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适合其阅读的文本的、网络的、视听的课外阅读资料, 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阅读的欲望。要经常安排学生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 相互交流阅读体会, 使之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还可以成立读书互助社, 方便学生相互借阅、互换图书。鼓励学生勤逛书店, 多买好书。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读书交流形式,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 感受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乐趣。这样, 通过营造一个好读书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互相影响、彼此促进, 必能形成一个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总之,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不是一种心血来潮的时髦口号, 而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飞跃, 来日才能在振兴中华民族经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出自己的贡献, 才能在漫漫人生征途上笑对困难和挫折,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 活出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狄德罗 (1713—178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美学家, 文学家, 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

上一篇:模拟舵机下一篇:人事人才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