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与学

2024-07-26

中职语文教与学(精选12篇)

中职语文教与学 篇1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 改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方式, 拓展学习的时空, 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探索求知,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是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与学中的难点, 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位一体,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阅读课程”“写作课程”“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学, 笔者认为以下的教与学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一、情境激发式

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利用多媒体电脑网络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像或图片,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与景的交融,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中,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 我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 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 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 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使学习过程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意境中赏美, 在兴趣中生情, 在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 播放电脑制作的画面,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 大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 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的美丽雪景, 从而感受作者“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同时, 配以这首词的录音歌曲, 让学生在享受中很自然地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以上的语文教学中,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认识规律及心理特点,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有目的、分层次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全面观察, 这对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整体优化课堂结构,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启发讨论式

教师首先以多媒体形式展现问题, 然后通过点拨、启发,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产生把问题弄清楚的强烈愿望, 并在不同见解的交叉和对峙中,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先情境导入:展示中国古代被誉为“四大名楼”的图片, 配以古典音乐。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 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接着合作交流:尝试以网络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课堂上通过小组成员自主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问题一: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 范仲淹选择从哪一角度为岳阳楼作记?问题二:文中哪些独到之处使《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 形成思维的交锋, 师生交流, 达成共识。使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课文本身, 理解作者写景意图所在。最后, 进行创新训练:在蓄积情势的状态下, 以洞庭湖、岳阳楼烟波浩渺、雄伟壮观的实景展示,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借景抒情写出自己独到的感悟。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 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 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 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

三、学科交叉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支点, 对教师教育研究者而言, 它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运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 并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进行交叉综合学习。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社会相联系的学习环境, 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 实现下述目标: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 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多学科交叉中,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组织《探索月球的奥秘》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先布置学生到网上去收集关于月球文化的资料。结果, 学生找到的资料要比教师找到的丰富得多, 精彩得多。还比如, 组织“赛诗会”过程中, 学生纷纷到网上搜寻相关主题的诗歌, 如“李白诗”“革命烈士诗”“咏夏诗”“咏梅诗”等, 教师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 大大丰富了活动内容, 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从而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还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野生动物”一课, 教者在制作该网络课件的时候, 注意整合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如公益广告《我是一只小小鸟》《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要让多米诺倒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非典”后的思索系列新闻报道;保护野生动物flash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献给可可西里藏羚羊》《熊猫咪咪》;还在“探究拓展”主页面中设计了“视频馆”“动画城”“集邮屋”“新闻坊”等与野生动物有关的链接页面, 旨在利用网络“海量化”的资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总之, 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教与学的方式, 正确的运用多媒体, 发挥其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多媒体教学手段, 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中职语文教与学 篇2

思想前沿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特级教师李镇西访谈„„„„„„李节 学科视点

不能让学生失去“学阅读”的机会„„„„„„„„„徐江、邱星光 专题:教学论文写作导航

写作,让教师心灵敞亮„„„„„„„„„„„„„„王木春、谢云 问题:教育写作从这里出发„„„„„„„„„„„„„„„杨孝如 教学研究材料提炼的偏与正„„„„„„„„„„„金小敏、李哉平教师发表:何以重要与何以可能„„„„„„„„„„„„„朱利霞 课改探索

感受·体验一积累一思考·表达

——我的十年初中语文教改„„„„„„„„„„„„„„„彭莉琼 教学观察

语文课,拒绝繁复

——由一堂《端午的鸭蛋》展示课说开去„„„„„„„„„代保民 语文课堂教学“十不要”„„„„„„„„„„„„„„„„刘湘玉 教学实录

“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余映潮 教学策略

苏教版语文专题学习的文化选择„„„„„„„„„„„„„李旭东 本义追溯及其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意义„„„„„„„„„朱益群 教学研究

梁启超“教给规矩”说的当代启示

——重读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时金芳 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香港同辈量表作文互改法„„„„„„„„„„„„„„„王培 情境引写:一扇生态作文之窗

——读《传达室里访“传达”》„„„„„„„„„„„„„„董旭午 培养农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验探究„„„„„„„„„„„„赵雩 教师发展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不合格?

1.“不合格”之论并非危言耸听„„„„„„„„„„„„„„„朱娟

2.关注宜理性,求疵当慎言„„„„„„„„„„„„„„„梁浩军 中考解析

循课标,重实践,促发展

——2012年山西省中考语文命题思路解读„„„„„„„„„李子燕等 备考指导

中职语文教与学 篇3

关键词:Photoshop课程;创新;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1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202-01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以人才市场需要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在职业教育中属于一门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和艺术性很强的课,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生活中各种图书、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到处都有Photoshop的设计身影。这门课好上,但上好却不容易,如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乐于学、好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呢?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生状态确定教学方法。

在这里首先分析一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

(一)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智商不差,也有向上的欲望和冲动,但由于长期的散漫,学习习惯极差。其表现为:思想松懈、纪律散漫、学习消极、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不良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二)自身基础差,但对教师的要求高,很挑剔

从小学到初中自身成绩差,基础极不扎实,但好胜心令他们梦想成绩来得轻松,结果事与愿违;他们常常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一不如意就把老师所有的好打入地狱了。

二、教学方法探究

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多样,有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实习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做到师生互动,对经典案例和优秀作品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一)实例教学法

我感觉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借助大量实例训练来教学。一个实例教程的掌握,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学会里面用到的的各种工具,还能全面了解各种工具一起应用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同时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三得”。教学案例要能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往往能把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而且又生动活泼,能吸引人。而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案例,每个学生提出自己设计思路,包括素材的选取,背景颜色的选取,用哪些特殊效果,广告语的选取等等。这样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了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设计实例课程,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己或他人的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制作自己的“电子画册”,即能通过实例的制作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也能学习到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们处理自己的照片很用力,为了设计好自己的照片也很有耐心,这样既练习了所学内容,又让他们发挥了创新,让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的探寻。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最关键的元素,它将决定学生是主动地去学习还是被动地去接受。“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驱动下,通过对已学应用,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它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即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图片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以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结束语

探讨中职数控维修课程的教与学 篇4

一、激发学生对实训学习的兴趣

从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数修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不知道数修是做什么的。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除了教师良好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授课过程中, 采用以市场占有率较多的Fanuc数控系统为实训教学平台 (我校成立了Fanuc数控应用中心) , 与企业多次合作的经验中, 讲解一些数控维修的事例。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知识环节中, 做到边讲边练, 并随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例如, 在讲校本教材“实训项目2Fanuc数控系统硬件及其综合连接”时, 我把教师机的Fanuc数控系统硬件模块拆开分解, 然后将硬件组成部分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硬件连接图的关系, 与教师一起又将这些拆下的硬件归位, 重新将它们组装完毕, 然后启动Fanuc数控系统。学生获得成功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学习起来。

(二) 采用找“问题”的方式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例如, 在讲授“实训项目3 Fanuc 0I-D数控系统参数设定、数据备份”中, 教师引入数控机床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引出数控机床通过什么存储设备进行数据的备份, U盘?硬盘?还是其他?它的数据备份和计算机中的文件存储有何区别等问题, 这样环环相扣, 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把学生吸引到你所设计的问题上来,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和特定的问题来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润物细无声”了。

二、校企结合, 优化教学资源

学校与企业合作, 是一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校本教材的编制上, 根据企业意见和要求, 优化我们的教学资源, 从中职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点出发, 根据Fanuc设备从而编制出相关的校本教材。这样就给常规的死板的教材注入了生机。专业课程内容需重新安排, 课程中用到哪些知识点, 我就教授哪部分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培养, 因材施教

(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学生不再是一名求学者, 而是一名解决问题的厂家维修者。作为厂家维修者, 那么就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实训设备所提供的电脑, 自行查阅资料, 试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 组织“小老师”“小竞赛”

我们的学生都有着非常“可爱”的特点:敢于动手、敢于发现, 更敢于向教师发问。对于我们的实训课来说, 这些特点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利用学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教学中, 定期安排一些小竞赛。同时, 安排一部分学得快的学生担任“小老师”, 分别辅导其他学生。辅导过程中, “小老师”可能也发现自己没理解或者存在的误解, 通过教师的帮助, “小老师”和“小竞赛生”教学相长, 共同获得了提高。这样, 不仅使学生之间增进了沟通和友谊,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还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职高教师, 在课程改革、信息化的浪潮下, 如何合理地运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储备让学生更好地去学, 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在内容上, 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 采用“理实结合”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 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邓三鹏.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7.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 篇5

解读文本要有深度,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沉潜下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还要联系文本内容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想开去,更要细致的推想关键语词背后的深刻意蕴。但是,“深度解读”绝不是挖掘个别语词的微言大义,绝不是把教师个人对文本某些语词一厢情愿的曲解误读强加给学生,那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意义强加”!近日,笔者与青年教师研课,发现在解读文本时,总有断章取义、牵强勾连之象,恐愈演愈烈,特提出以商榷。

【案例一】望“佳节”而生义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在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二年级上册《看雪》原文语段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看雪》开篇的两个自然段。本课主要讲的是,台湾的孩子特别渴望看到真实的雪景,在老师的介绍下,他们更加渴望到北京欣赏并感受真实的雪景。课文洋溢着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真切期盼。解读文本时,一位教师认为,本文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过春节的时候”,正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春节,这里更含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刻意蕴。其他老师均感觉眼前一亮,认为自己解读时怎么没想到,于是也随声附和。

看雪景的事件发生在“春节的时候”,就一定含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蕴吗?

“春节的时候”只是孩子们在橱窗前看雪景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笔者以为,这一事件可以发生在冬日的某一天,或者其它的任何一个时间,而且“孩子们看棉花雪景”也只是文本起承转合的“起”而已。正是因为孩子们在冬日里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棉花做成的雪景,才有了对真实雪景的渴望。也才有了向老师的不断询问。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更有了去感受真实雪景并在美丽的雪景中快乐体验的神往和期盼。如果再细细体会教师的情感,我们会发现,教师对于故乡的怀念,是因孩子们对雪景的好奇和一连串的发问而引发的,是在事件的逐步推进中,透过教师的讲述自然而然流露的,跟事件发生的时间“春节的时候”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应生硬的解读为,因为“春节的时候”而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当然,《看雪》这篇叙事小散文的确寄予着作者对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期盼。而且文中也写道,不仅台湾的小朋友渴望在到北京玩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着和台湾的小朋友一块玩呢!两岸统一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是两岸人们共同的心愿!并且我们也坚信,这一愿望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这种情感,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展,水到渠成的表露,跟事件“过春节的时候”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因而,我们不能刻意放大“春节”的意义,牵强的勾连,把教师个人的解读生硬地强加给学生。

笔者想,我们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倡导多元解读,但绝不是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脱离文路,紧紧抓住某个语词不放,断章取义的“深挖”其微言大义,将个人误读的某种意蕴和情感,强硬的灌给孩子,这不是孩子的自我发现、意义建构和情感酝酿,只能说是一种“情感侵犯”!

【案例二】遇“赶着回家”而误读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原文语段

以上是周晔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救助黄包车夫”事件的开始语段。阅读后,我们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心。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把目光停留在“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这句话上,认为当时“人们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可以看出,人们对受伤的车夫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没有同情心,显然可以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这一表现正是鲁迅先生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实写照。

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不妨来细读文本,以上语段是伯父和父亲“救助黄包车夫”这一故事的开始,作者通过“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来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奠定了故事凝重、沉郁的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黄包车夫出现在我们视线里,“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一个被生活重担压得已经直不起腰来的底层劳动人民,他让我们想起了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在这样寒冬的夜晚,他竟然光着脚拉车揽活,也许这一整天,他还没有挣够车行里的份子钱,也许这一天里他还没有吃一顿饱饭,没有喝到一口水。但没有办法,他还得生存,还得肩负一大家子的生活,还得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去寻找下一个希望。令人痛心的是,老天爷并不怜悯这位饱经风霜、历经苦难的车夫,还要在他裸露的伤口上撒一把盐,让他可能已经冻裂的脚底扎进一块碎玻璃。此时痛苦已经扭曲了他的面容,让我们看得心碎。面对这样一个可怜的劳动者,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更何况心中装着大众疾苦的鲁迅先生。于是就有了爸爸和伯父对车夫及时的救助,那一系列清洗、包扎,以及塞给他一些钱,叫他在家休想几天的细心救助,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文豪内心如此柔软的一面!但,并不仅仅如此,在目送车夫远去之后,文中写道“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此时,伯父的神情“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系列动作、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神情严肃凝重,是因为他无法控制对罪恶的社会制度的憎恶。此时,先生一定由这位车夫,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想到他们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正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鲁迅先生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彻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一刻,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这文本的字里行间,哪里有先生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的确,鲁迅先生曾在《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对国人表露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点,以表达先生对当时国人劣根性的一种无奈,同情和愤怒。但,回到本篇课文的事件中,侄女周晔回忆的是伯父生前救助车夫的情景,表达的是一个孩子对故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伯父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伟大精神的敬仰。读者怎能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情感牵强的移植到这里?如此牵强的解读,实在违背了作者表达的初衷。

我们知道,文字承载着作者认识社会生活的意义,寄托着他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描绘的多彩世界,体验作者传递

探索中职病理学教与学的新方法 篇6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主动学习

《病理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必修课,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临床学科与基础医学的桥梁。而目前中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医学相关知识刚刚接触,病理课程又开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如何将微观世界简洁明了传达给学生,探索适宜的教与学的新方法就势在必行。

一、变换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传统病理学教学主要是“讲解—接受”,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影响学习效果,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应用,也达不到学习效果。

1.课堂整体设计

(1)新课导入——启发式教学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可将新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既往知识储备相联系,提出适宜学生能力的问题,以此为铺垫将新课引入。如,在教学《肿瘤》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听说过肿瘤吗?你知道哪些肿瘤呢?肿瘤和癌症什么关系呢?得了肿瘤就无可救药了吗?日常生活中哪些原因能导致肿瘤呢?”在教学《肺炎》时,教师可由这些小问题导入“你小时候得过肺炎吗?会有什么表现?痰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生活中与人息息相关却被人忽视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遥不可及,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路引入主题,使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课堂进行——课程重、难点明确直观,应用多媒体课件

中职学校学生培養目标是理论基础知识够用、操作熟练的技能型人才。上课时要告诉学生记重点内容,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课件中明确点出重、难点,重点内容讲解时特别点出,要求学生做好记号并记住;难点可诱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但不要占用太多时间,以免主次不分。这样内容少而精学起来就不难。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教学中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与临床课程相联系,用什么就讲什么。

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融合图像、声音、动画、临床病例等多种内容,可以动态演示疾病发展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教学内容丰富活泼,学生兴趣浓厚,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如,讲炎症白细胞渗出和吞噬过程,配合Flash动画演示,通俗易懂,一系列附壁-粘集-游出-趋化等名词,学生会很快掌握并能描述整个过程。

2.教学方法改进,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PBL教学法、临床病例讨论等

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合理的授课方式,如,讲血栓形成时,根据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临床护理时,长期卧床的病人应该如何预防血栓形成,护士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设计肝炎转化成肝硬化的病例,并给出临床表现和检查化验单,学生分组讨论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原因和机制等。最后由教师讲解更正,归纳总结。新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二、明确目标,培养学习兴趣,教学生掌握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相长”,好的教授方法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工作的优胜劣汰,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扎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要从第一堂课开始,可以充分利用教师个人魅力,由生活常识入手,结合相关电视节目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亲其师,信其道,利用首因效应吸引学生。

中职学生大都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之以计不如教之以技”,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生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功夫用在平时,布置预习任务和复习作业,并鼓励学生养成隔天、隔三天复习一次的习惯,温故知新。新旧知识联系教学,课堂上运用适当比喻变抽象为具体等。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师教法的革新和学生学法的加强,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病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雅敏.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3]宁爱莲.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06):784-785.

[4]林芳英.中职病理学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3(18):179-180.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与学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与学,思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计算机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 计算机基础知识由此也成为一项科普知识, 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其教学方法显的尤为重要。现代中职教育中所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是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的本质和重要性, 逐步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获取、使用、交换和共享信息,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如果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将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因此必须改革探新发展。

(一)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学认知不够, 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基础, 所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自我定位是课堂的主宰, 课堂内容任我行, 这样一本教材、一张嘴、一个演员、一支笔, 自始至终唱独角戏, 一堂课下来, 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却如关山望月,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迷茫, 不知所措。

2. 知识过于系统性, 不注重知识信息化。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 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 这种教条的方法, 束缚了学生奔放的思维, 并对学好计算机产生恐惧感。要知道教育对象是中职生, 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定性, 要培养他们的定向思维, 更应该积极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思维更是一种兴趣,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感受其带来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 让学习计算机称为一种兴趣使然。

3. 教学思维单一化。

中学生的思维在之前的教育中, 有了固化, 源自填鸭式的教育, 教师在这个模式中隐约的规定了学生一定要这样那样, 同时也是拒绝了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问题更是多样化, 教师在教学中多还沿用老一套, 使学生思维一样化,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更是限制了学生的能力,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探新、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1. 编写校本教材, 分层教育。

对于传统教材吸取精华, 对于新知识、新技能引领、探新。根据知识的日新月异, 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 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 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 并不断完善教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教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问题上的不同理解, 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使学生即感觉在同一起跑线, 又感觉学习不是在限制自己的思维,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施“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 (Handlungsorientierung) , 又为实践导向, 或者行动导向,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职业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由于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 所以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在行为导向的框架下, 细化教学方法, 让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醒目教学、角色扮演方法灵活切实的应用到实际中, 并且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如此学生表现出强烈学习愿望, 教师的作用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3. 教师知识多元化, 引导学生思维多元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多体现在教师知识的多元化。在中职教育中, 教师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指导者, 更应该是多元化知识的直接来源。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也在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于知识的传授不等于单一知识的生搬硬灌, 也不限于学生对规定知识的接受与掌握, 它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思维多元化, 培养学生发展创造的能力, 使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也能主动从许多信息渠道获得和发现新知识, 更新知识, 从而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挑战和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微课背景下中职数学教与学的改变 篇8

关键词:中职数学,微课,改变

近年来,各种微课教学实践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福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也在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等相关课题研究。本文结合课题研究的实践,探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载体,微课现在和未来带给中职数学教学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起源于美国的微课,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其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微课改变了人们对教学的惯性思维,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教室、时间不再局限于上下课铃声,而是进入了网络教学时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家里、宿舍、甚至是麦当劳餐厅,进行自己的微课学习。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用第二天到学校找老师,而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在网络中找到需要的微课,或者通过微课配套的讨论平台在线咨询。

网络教学所蕴含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以可汗学院为例,这个由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学习网站,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每个月的用户量都达到200万,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相比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不断的机遇和挑战。就像中国的电子商务,只用了短短十年,就已成为人们购物消费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对实体销售构成了巨大冲击。不论是否接受,在未来网络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更加重要的教育渠道和方式,如果安于现状,就无法跟上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及时调整观念,以适应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的巨大转变。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微课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1.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

传统的中职数学课堂,要经过复习引入、新知讲授、例题讲解、练习巩固、课后作业等环节和过程。但学生往往在作业环节才遇到困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有些知识点难以短时间内理解透彻,尤其是传统课堂受到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的限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借助微课,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先学后教再学”。学生课前通过微课,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时间留给了数学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课上可以目标明确地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未理解透彻的知识难点,学生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反复学习相关微课进一步解决。

2.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各种教改方法、措施都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为配合班级和教学的进度,大部分学生达到或勉强达到基本目标后教师必须继续往下教。 而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学习普遍困难,对于能力强的孩子, 教师也不能为了照顾少数而提升教学难度。

对学生而言,微课带给他们的是学习自主性的飞跃。 什么时间学、在哪里学、学多久,甚至跟哪一个老师学,他们都有更多的选择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微课带来的最大变化。

3.教学突破了时间、地点、人力的制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学习时间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时代,微课使得中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更合适、更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

同时,近年来中职数学教学往往陷于课时不足的尴尬境地,教师疲于应付基础教学,而学生只能接触到对他们而言相对枯燥、困难的数学知识。利用微课,可以突破学时的限制,向中职学生展示数学更加多姿多彩的另一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尝试制作的《对数简史》等数学史话微课,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类似的还可以开发数学趣闻、生活数学、趣味数学等微课,这将开辟中职数学教育的崭新舞台。

另外,微课也颠覆了传统的个别辅导方式。教师不必就一个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重复多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三、教师的改变

对于中职数学教师来说,未来还需要更多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发展。

1.对教材更加深入的研究

微课教学促使教师对中职数学教材要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对各个知识点、章节的数学知识体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要求都要有准确的把握。这样,在微课制作时才能胸有成竹,对微课的划分定位、例题的取舍等都能精准、有效。

2.对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

微课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所以微课的设计制作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特点。教师必须更加了解学生,深入研究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对数学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欠缺点、学习的兴奋点等。只有知己知彼的认识,设计制作的微课才能有效实用,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

3.知识讲解、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微课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知识讲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的讲解不能出现失误,日常教学的失误可能被忽略,微课中的失误会随着学生的反复观看被不断重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教师的知识讲解务求言简意赅,语言表述也要准确到位。

4.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运用微课,首先要学会制作微课。微课的制作门槛不高,一部有拍摄视频功能的手机、一块黑板或一张白纸就可以开始,但要把微课制作得实用、精巧,就要用到PPT、 录屏软件、音频视频的剪辑工具等多媒体工具,数学的学科特点又要求教师要掌握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等专业软件的应用。微课的上传和使用过程中的师生网络互动也需要教师对各种网络平台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对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和机遇。

四、学生的改变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微课背景下的数学学习带给他们更多自由、更多乐趣,也带来了新的要求。

1.更多的选择度:内容、时间、地点、团队、教师

微课的出现,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度,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甚至学习团队和教师都可以自由选择。 学生可以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到更加优秀、更适合自己的教师制作的微课。

2.学习的主动性、兴趣

一旦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必将飞速提高: 不是教师要我去学,而是我想去学。同时,微课借助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也是中职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对手机、网络的热情经常影响到了传统教学,那么,就像治理水患“堵不如疏导”一样,把学习放在网络上,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有利于把中职数学教学纳入一个良性轨道。

3.对自觉性的更高要求

由于微课带来的翻转课堂,需要学生课前课后观看和学习微视频: 一方面,需要教师认真设计制作微课; 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自觉性要求。如果学生自觉性不足,经常偷懒,就会影响后续的课堂讨论和应用,长期发展,数学学习一样没有效果。

五、教学条件的改变

由于学生微课学习需要相应的多媒体环境和网络环境,同时,教师在微课制作、传播中需要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支持,因此,现有的教学条件也需要改变。

中职学校大部分实行住校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曾经有学生开玩笑地说微课学习也不自由,也有时间限制, 月底就不敢用,因为手机没流量了! 一句玩笑点出了中职微课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不能保证每个中职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和充足的数据流量,更不可能把这些成本强加到学生身上,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条件,例如为学生提供可供上网的机房、免费的校园wifi等相应条件,并实行配套管理。

目前,微课制作方法发展迅速,包括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录屏软件录制、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等的微课制作方法层出不穷。许多国际公司也顺应这个潮流,开发研制出许多微课制作系统和工具, 例如日本东芝公司的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瑞典的Anoto智能笔、以及Show Me、Edu Creations、ZTE录课通等录课软件系统,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中职学校也都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配置,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教学条件支持。

六、结论与展望

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微课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微课有它的强大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作为现阶段中职数学教学的一种优质补充方式,微课带给我们的改变是明显的、未来会更加显露出这些改变的深远意义,每一个中职数学教学的相关者都不能忽视这些改变,而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们。

中职语文教与学 篇9

一、现状

(1) 语音基础欠缺———听, 不明白。这主要是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英语基础造成的。由于音发不好, 词读不准, 对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感觉, 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结果形成了听不懂就不想听, 不听则更不懂的恶性循环, 导致完全丧失学好英语的信心。

(2) 词汇量掌握太少———说, 不出口。中职学生因英语基础本来就差, 普遍对读书背书或对话演讲存在畏惧情绪。学生怕说的原因其一是胸无成竹, 要表达不知说什么好。其二是语音差, 走调变音, 说出来怕同学笑话。其三是自信心不足, 不敢开口。

(3) 平时疏于练习———读, 不流利。因上课不专心跟读, 课后又不进行朗读练习, 导致单词发音记不住, 有时想读但基础差不会读, 继而失去兴趣, 形成了恶性循环。

(4) 语法不通, 眼高手低——写, 不成文。主要是学生对英语的语法没有掌握好, 加之词汇量少, 一到下笔就随意乱写, 词序混乱。

二、困境

(1) 课堂教学与实际脱离, 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定位脱离, 与学生的就业趋向脱离, 毕业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 视野和思路不开阔。中职英语教学由于受到生源的影响及应试教学的需要, 仍是强调单一的语言学习, 侧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和素质能力的训练培养。结果枯燥无味的教学逐渐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了几年英语, 到头来却是:有口难开, 有手难写。走上工作岗位后一般性工作还可担任, 英语使用方面的工作却难以胜任, 对自身前途发展非常不利。

(2) 教师对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目标理解模糊, 没有区分好与普通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同, 不能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探索, 存在着教学观念定位不明确, 沿袭旧有方法, 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

(3) 课程内容陈旧, 与职业学校发展实际脱节, 偏重书本知识, 缺乏语言实际运用和综合素质能力训练内容。

(4) 师生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和交流, 教师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征把握不准, 不能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氛围。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的转变 篇10

一、课前五分钟, 口才大比拼

高考语文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针对学生在古典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及语言运用题型, 包括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下笔千言, 躲着中心打转”, 篇幅写得不少, 可是分析不到位, 要点不明晰 (而高考评判是采点儿的, 并且高考是限时的) 。我在师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搭建了一个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和学生商量决定的, 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介绍个人兴趣爱好, 描述所见所闻, 讲一个成语故事, 分析一首喜爱的古典诗词, 介绍一则名 (格) 言, 介绍一位自己崇拜的人, 告诉大家一条时事要闻, 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 进行主题演讲等。学生讲解时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 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得到登台当众讲话的机会,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 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同时对于紧张单调的高三学习也是一种调剂。

二、分工又合作, 被动变主动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件费时费力又繁琐的工作, 如果全由教师包办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而且收不到很大的成效。在高三复习中, 对于字音、字形、熟语的查阅以及作文资料的搜集, 我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后, 让学生分组、分任务搜集, 笔记可以互相抄阅。这样比在课上教师讲, 学生一字一句地抄, 或者印好资料发给学生, 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成效, 而且学生自感在查阅辞书及网络过程中, 对以前存在的许多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问题都得到明确辨析及纠正。由于学生已在查阅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期待,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此时再由教师统一分析解答, 效果显著。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加深了记忆, 对于“某字今天如此写, 明天又如彼解”、熟语望文生义的问题以及知识面狭窄的普遍现象, 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应对方法。同时, 学生形成了查阅辞书及网络的良好习惯, 对今后的深入学习及拓宽加深有长远的影响。

三、教师做主导, 学生做主讲

高三复习容量巨大, 为了赶任务, 许多教师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不辞辛苦地在讲。殊不知教师一味地讲, 剥夺了学生理顺思路、组织语言的权利, 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还丧失了思考的动机, 形成惰性——“反正老师还会讲”。最后我们只能如牵着一头站不起来的温顺羔羊, 一路滚、爬、跌、撞地走向考场。为此, 我尝试放手, 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主讲, 我只做必要的引导。

当然, 这样的训练必须从易到难, 一步一步地来。如现代文阅读, 疏通文意这简单直接的一步, 可先由学生开始在这一尝试, 开始肯定比较困难, 学生心里害怕, 语言啰嗦, 费时费力。这时, 教师的引导疏通及适时的鼓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所提问题应难易适度:太简单, 学生缺少成就感, 并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太深奥, 学生无从下手, 丧失信心。提问对象应从优等生向普通学生普及, 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训练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胆儿大了, 语言简练、准确了, 能站起来讲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讲课的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很多内容一点即清。

在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疏通文意、串讲译文的训练之后, 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作品, 由易到难地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如社科文阅读应着重注意词句、文段。例如, 指代性的词语, 开头段落的提示作用和结尾段落的总结作用, 词语本身的信息等。学生在对这些内容尝试分析后, 再去和每个选择项进行比对分析, 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从而使他们逐步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促进自身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际上,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后, 阅读作品时就会有重点地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古典诗词阅读中, 学生阅读了刘眘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一诗, 很自然地就会提出:“远随流水香”的“香”字运用得好, 好在哪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的问题很清楚地涵盖了古典诗词阅读中炼字、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内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教师抓住契机, 顺势而导, 此题的答题模式是:用字﹢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用字效果, 很自然地就分析总结出来了。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们的潜能, 使效果达到了最优。

论初中语文教与学 篇11

如何教好语文,如何学好语文,应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对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分享,以供参考。

一、提高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同时,多利用形象直观的图、文、音频、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几个方面。

在字方面,要注意字音和字形,归纳汉语拼音的规则,整理常用的易错字及形近字、同音字之间的区别等。在词方面,要掌握词的本义、语境义,注意区分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区别,并结合文中的语境去理解,同时也要整理、积累常用的易错词并分类。在句方面,要注意语法、标点、修辞等内容,熟练掌握短语、单句、复句、标点符号的用法、常见的修辞手法等。在文体知识方面,要注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内容,掌握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等知识要点,掌握说明文的对象特征、说明条理和说明方法等知识要点,掌握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知识要点,掌握应用文的常见格式等知识要点。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注意小说、诗歌、散文等基本常识,熟悉名篇中的主要内容、作家简介等知识要点。

教师和学生要重视这几方面基础知识的积累。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去梳理相关知识,并能理解运用,再遇到相关内容时,学生仅需简单回忆即可处理。

三、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能力也可称为语文素质,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是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培养形成的,主要包括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对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等。针对新课标中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手段、方法、观念、形式等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更大程度地感受语文教学的情境,不但兴趣浓厚,而且注意力更加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但是,语文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也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成为唯一手段。

五、注重教学与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般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优势,并形成科学思维,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有趣;反之,会让学生对学习抵触,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不仅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经过不断总结,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已经出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应用到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常规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朗读、背诵、听写等。对学生而言,熟读、背诵、阅读课外优秀读物、规范书写、勤查工具书、批注等既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的教与学 篇12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使学科教学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有限的时间内,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尤为重要的是, 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现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在教学《桥之美》这篇课文时, 我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 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桥之美》是著名作家、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学小品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美学常识, 得到美的熏陶。编者将本文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 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 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 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本文清新婉约, 行文典雅, 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要理解这些内容, 对初中生来说有较大难度, 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本课“教”的亮点。

因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不尽的桥”, 两个文本互相关联, 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 可跳出课堂的限制, 增大基础知识量。我把这两个文本设计成网络主题探究课, 让学生学习桥的综合性知识。课前我将学生分组分任务, 请他们自主设计主题, 主动承担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课堂上则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一起学习、讨论课文, 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网络技术把课文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转化为海量、直观、生动的信息资源, 学生在展示课上又把这些资源组合成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加工、重构知识, 有了一个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和平台。学生不但在分组搜集资源、探究任务时利用讨论碰撞智慧、优化思维, 在展示课上也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实现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通过人机对话,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在三个课时的完整学习中, 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资源, 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 极其便利地把单调、抽象的教学环境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学生由被动、抵制的情感转化成好奇、主动的学习情感, 甚至生成超越他人、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

二.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语文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乃大势所趋。它紧跟时代脚步, 紧扣时代脉搏, 充满活力, 颇受学生欢迎,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明湖居听书》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转换思维的有效手段。《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 写的是主人公老残在济南听艺人白妞说大鼓书的一段。梨花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种, 它道具简单, 说唱结合, 感染力十足, 正是这篇文章让它名传四方。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 出神入化地写出了白妞说书的声乐形象, 把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演出传录下来。

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描摹声音的方法。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和特色语段揣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先加工文本, 我将加工过的文本发给学生自学。经过加工的文本突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 听觉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的过程还是不太容易, 信息技术再一次将难题化解。学生自己动手, 网上收集大鼓书的音频、视频资料, 前人描摹声音的妙句, 美妙的现代音乐作品等建立班级共享资源平台,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由地查阅。这些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节课, 学生是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揣摩出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节课, 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我设计了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 驱动学生挖掘学习的核心问题,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改变了被动听的局面, 在读和练的环节中表现出浓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直观形象的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学习方向, 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可以从媒体中学习。良好的媒体环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在知的环节中表现出浓郁的探究精神,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特色语段揣摩中表现出有效组合和互动,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学生搜集、处理资料时, 能体验语文的乐趣;收集的资料能激起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和兴趣则象投入湖心的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千层浪。

当然,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 不能认为我把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发布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 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 意见难以统一时, 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被媒体吸引, 学习目的偏移时, 教师要及时把舵;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 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只要教师牢牢立足文本, 用好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初中语文的“教”与“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内容比对下一篇:内科门诊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