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2024-11-06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精选12篇)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1

数控机床通常由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检测系统、机械传动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组成。其控制系统及结构复杂, 涉及的知识面广, 加之数控机床的种类较多, 数控系统和机械结构不相同, 这就给开设数控维修课的教与学带来了困难。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文化水平不均衡、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的特点。下面, 我将探讨中职学校数控维修课程教学中数控机床维修教学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对实训学习的兴趣

从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 学生普遍认为数修是一名普通的维修工, 不知道数修是做什么的。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 除了教师良好的引导,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授课过程中, 采用以市场占有率较多的Fanuc数控系统为实训教学平台 (我校成立了Fanuc数控应用中心) , 与企业多次合作的经验中, 讲解一些数控维修的事例。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讲解知识环节中, 做到边讲边练, 并随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例如, 在讲校本教材“实训项目2Fanuc数控系统硬件及其综合连接”时, 我把教师机的Fanuc数控系统硬件模块拆开分解, 然后将硬件组成部分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硬件连接图的关系, 与教师一起又将这些拆下的硬件归位, 重新将它们组装完毕, 然后启动Fanuc数控系统。学生获得成功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学习起来。

(二) 采用找“问题”的方式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例如, 在讲授“实训项目3 Fanuc 0I-D数控系统参数设定、数据备份”中, 教师引入数控机床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教学内容, 然后再引出数控机床通过什么存储设备进行数据的备份, U盘?硬盘?还是其他?它的数据备份和计算机中的文件存储有何区别等问题, 这样环环相扣, 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把学生吸引到你所设计的问题上来,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和特定的问题来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润物细无声”了。

二、校企结合, 优化教学资源

学校与企业合作, 是一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校本教材的编制上, 根据企业意见和要求, 优化我们的教学资源, 从中职学生可以掌握的知识点出发, 根据Fanuc设备从而编制出相关的校本教材。这样就给常规的死板的教材注入了生机。专业课程内容需重新安排, 课程中用到哪些知识点, 我就教授哪部分知识。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培养, 因材施教

(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学生不再是一名求学者, 而是一名解决问题的厂家维修者。作为厂家维修者, 那么就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实训设备所提供的电脑, 自行查阅资料, 试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 组织“小老师”“小竞赛”

我们的学生都有着非常“可爱”的特点:敢于动手、敢于发现, 更敢于向教师发问。对于我们的实训课来说, 这些特点都是非常宝贵的。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利用学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教学中, 定期安排一些小竞赛。同时, 安排一部分学得快的学生担任“小老师”, 分别辅导其他学生。辅导过程中, “小老师”可能也发现自己没理解或者存在的误解, 通过教师的帮助, “小老师”和“小竞赛生”教学相长, 共同获得了提高。这样, 不仅使学生之间增进了沟通和友谊,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还有助于因材施教, 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职高教师, 在课程改革、信息化的浪潮下, 如何合理地运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储备让学生更好地去学, 才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在内容上, 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 采用“理实结合”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 优化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邓三鹏.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7.

[2]游煌煌.论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经济效益[J].中州大学学报, 2002 (7) .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2

解读文本要有深度,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沉潜下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还要联系文本内容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想开去,更要细致的推想关键语词背后的深刻意蕴。但是,“深度解读”绝不是挖掘个别语词的微言大义,绝不是把教师个人对文本某些语词一厢情愿的曲解误读强加给学生,那是一种断章取义的“意义强加”!近日,笔者与青年教师研课,发现在解读文本时,总有断章取义、牵强勾连之象,恐愈演愈烈,特提出以商榷。

【案例一】望“佳节”而生义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在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棉花做成的。

──二年级上册《看雪》原文语段

以上是二年级上册《看雪》开篇的两个自然段。本课主要讲的是,台湾的孩子特别渴望看到真实的雪景,在老师的介绍下,他们更加渴望到北京欣赏并感受真实的雪景。课文洋溢着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真切期盼。解读文本时,一位教师认为,本文提到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过春节的时候”,正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春节,这里更含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深刻意蕴。其他老师均感觉眼前一亮,认为自己解读时怎么没想到,于是也随声附和。

看雪景的事件发生在“春节的时候”,就一定含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蕴吗?

“春节的时候”只是孩子们在橱窗前看雪景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笔者以为,这一事件可以发生在冬日的某一天,或者其它的任何一个时间,而且“孩子们看棉花雪景”也只是文本起承转合的“起”而已。正是因为孩子们在冬日里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棉花做成的雪景,才有了对真实雪景的渴望。也才有了向老师的不断询问。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更有了去感受真实雪景并在美丽的雪景中快乐体验的神往和期盼。如果再细细体会教师的情感,我们会发现,教师对于故乡的怀念,是因孩子们对雪景的好奇和一连串的发问而引发的,是在事件的逐步推进中,透过教师的讲述自然而然流露的,跟事件发生的时间“春节的时候”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应生硬的解读为,因为“春节的时候”而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当然,《看雪》这篇叙事小散文的确寄予着作者对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期盼。而且文中也写道,不仅台湾的小朋友渴望在到北京玩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着和台湾的小朋友一块玩呢!两岸统一的情感呼之欲出,这是两岸人们共同的心愿!并且我们也坚信,这一愿望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这种情感,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发展,水到渠成的表露,跟事件“过春节的时候”并无直接因果联系。因而,我们不能刻意放大“春节”的意义,牵强的勾连,把教师个人的解读生硬地强加给学生。

笔者想,我们要求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倡导多元解读,但绝不是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脱离文路,紧紧抓住某个语词不放,断章取义的“深挖”其微言大义,将个人误读的某种意蕴和情感,强硬的灌给孩子,这不是孩子的自我发现、意义建构和情感酝酿,只能说是一种“情感侵犯”!

【案例二】遇“赶着回家”而误读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原文语段

以上是周晔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救助黄包车夫”事件的开始语段。阅读后,我们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心。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把目光停留在“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这句话上,认为当时“人们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可以看出,人们对受伤的车夫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没有同情心,显然可以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态度,这一表现正是鲁迅先生对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实写照。

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不妨来细读文本,以上语段是伯父和父亲“救助黄包车夫”这一故事的开始,作者通过“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来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奠定了故事凝重、沉郁的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黄包车夫出现在我们视线里,“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一个被生活重担压得已经直不起腰来的底层劳动人民,他让我们想起了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在这样寒冬的夜晚,他竟然光着脚拉车揽活,也许这一整天,他还没有挣够车行里的份子钱,也许这一天里他还没有吃一顿饱饭,没有喝到一口水。但没有办法,他还得生存,还得肩负一大家子的生活,还得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去寻找下一个希望。令人痛心的是,老天爷并不怜悯这位饱经风霜、历经苦难的车夫,还要在他裸露的伤口上撒一把盐,让他可能已经冻裂的脚底扎进一块碎玻璃。此时痛苦已经扭曲了他的面容,让我们看得心碎。面对这样一个可怜的劳动者,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更何况心中装着大众疾苦的鲁迅先生。于是就有了爸爸和伯父对车夫及时的救助,那一系列清洗、包扎,以及塞给他一些钱,叫他在家休想几天的细心救助,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文豪内心如此柔软的一面!但,并不仅仅如此,在目送车夫远去之后,文中写道“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此时,伯父的神情“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一系列动作、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神情严肃凝重,是因为他无法控制对罪恶的社会制度的憎恶。此时,先生一定由这位车夫,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想到他们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正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鲁迅先生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彻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一刻,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深深同情。

这文本的字里行间,哪里有先生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的确,鲁迅先生曾在《药》《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对国人表露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点,以表达先生对当时国人劣根性的一种无奈,同情和愤怒。但,回到本篇课文的事件中,侄女周晔回忆的是伯父生前救助车夫的情景,表达的是一个孩子对故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伯父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伟大精神的敬仰。读者怎能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情感牵强的移植到这里?如此牵强的解读,实在违背了作者表达的初衷。

我们知道,文字承载着作者认识社会生活的意义,寄托着他的真知灼见,渗透着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描绘的多彩世界,体验作者传递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

笔者是在中职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教师,在这几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我有深深地感触,专业英语教学难于基础英语教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道是教学内容难吗?非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与学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教学通常是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不少人认为,教学效果是来自于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这是一种简单的、不成熟的想法,实际上,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师本身有关外,还与学生本身的因素有关,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还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适合性等,都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怎样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呢?也就是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该怎么样去做,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呢?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如以下几点:

一 选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

学好一门课,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现在中职英语教材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怎样选一本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的教材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有的教材教学内容太旧,已过时,不实用。计算机专业英语与计算机的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现在的计算机知识更新极快,那么计算机专业英语要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因此教师在选教材时,要针对中职生的特殊性,选一本教学起点适当,内容简明扼要,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实用性强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教师不需要最好的教材,只需要最适合学生的教材,学生拥有了它,教师的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二 要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欲望

人的欲望,有的来自于本身的需要,有的来自于外界的影响,那么中职生学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欲望主要靠教师去引导、去激发。世界著名的英语学家L.G Alexander 认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谈英语,而不去用英语,是造成英语成了手术台上的病人的主要原因。各科医生都来会诊,就是不动手给病人治病,使病人站起来,自己下地走,教师忽略语言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表演技能。因此,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利用电脑等各种现代技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欲望。

三 要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大部分中职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主要特点是基础差、不自信、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差。来到职业学校后,上英语课,犹如听天书一般,学生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聊天……真正听课的学生少之又少,上课秩序难以维持,学生由于上课“听不懂”、“学不会”,导致教师“教不会”、“管不住”,这种现象使我们教师既痛心又担心,长此以往,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只会形同虚设。因此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首先让学生自信起来,对英语产生兴趣,不要被学习上的困难吓倒,要主动去学习,如:教师在讲述MEMORY 存储器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注意力差的特点,可利用电脑形象直观的教学特点,来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应当是一名“双师型”的教师。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他既要具有相当不错的外语学习理论,还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综合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课程,书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当讲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时,如sound card声卡、 video card显卡,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而应详细讲解声卡和显卡的功能,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于所讲知识的印象,才能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还有在阅读文章时,没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是不可能看懂文章的,因此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要多懂得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听得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学方法、教材难易之外,当然也与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接受者,学生要使自己真正学得会、听得懂,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首先要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必须要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计算机英语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机英语词汇“旧词生新意”的现象,对于学英语来说,掌握单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同样也是最重要的,那么对于学计算机应专业英语的人来说,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计算专业英语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不过它们的含义与普通英语不同,甚至相差很远,如 memory 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是记忆,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含义是存储器,part 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是部分,在计算专业英语中的含义是零件,这就是旧词生新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应该改不是“记忆”,而是“转义”的问题,因此,在学习词汇时,应记住词汇的专业含义。计算机英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句式、语法相对简单。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语法是最难学的,常使你感到似懂非懂,这种情况常常影响到我们在阅读方面对于复杂的复合句的理解,但计算机专业英语却不同,常是一些简单句,理解句子相对简单,eg. There are various devices in a hardware system. Some can be seen easily. 只有了解它的特点,才不会对它产生恐惧感。

二 学好基础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课,是为了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打下基础。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英语版的课程,它具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果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知识一窍不通,那么在阅读计算机方面的文章时,就不能正确的对单词进行转义,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有的同学不要以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很好,而对计算机英语学习不以为然,掉以轻心,那是千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肯定是学不好的,因此,在学习计算专业英语的同时,要多了解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如虎添翼,越学越好。

三 要培养自觉、自学的学习好习惯

学好英语不是一日之功,切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自己克服懒惰性,养成自觉学习,这就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因此还要养成自学的习惯,Give a man fish, and you feed him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 time.(授人以鱼,只饱一天,授人以渔,终生受益),这句话说的就是自学是很重要的,在英语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培养了自学能力,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么学好英语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总之,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只有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这样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才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

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与学 篇4

谈起语文,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这个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学科, 这个千万学生都必修的课程, 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 语文教师是一位中年老先生, 特别像以前文言文课本里的教书先生, 但是不一样的是, 这位老先生特别风趣。而且, 他异于其他语文教师的地方是, 他经常讲一些日本人、中国人的不同之处以及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对他的课堂如此着迷, 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让高考语文成绩排名突出。

之所以说我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么多, 是因为我特别欣赏这位语文教师的教课方法。还记得他曾经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看抗战片《蝴蝶行动》, 讲述日本是如何设计侵略中国的故事;还给我们讲如何为人处世, 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层次, 等等。现在的我, 在多年之后的今天回想我的高中语文教师, 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本知识, 更多的是与人沟通、人际交往, 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一名现在同样为语文教师的我, 我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也尤其重视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层次。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具体说来, 就是不仅重视教授课本知识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到老, 学到老”的学习态度。

刚刚谈到了语文的教学方面,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学习语文。正所谓生活处处有哲学, 语文也是这样,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有语文, 只要你善于发现,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并提升自己。

在书本中, 你可以学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将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你会走进鲁迅的时代, 感受他的精神世界;你会认识伦敦奥运会上优秀的运动员为国争光, 努力拼搏。同样, 你也会向著名慈善家、中国亿万富翁陈光标看齐,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 贪图名誉也罢, 我都认了。”他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当中, 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生活中, 你会向优秀的人看齐, 正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你会在课外读物中与优秀名人对话, 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 我再向大家说说针对高考语文的学习吧。高考语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文学应用, 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变换句式等等;第二部分是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名句名篇、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第三部分是现代文阅读;第四部分是写作。针对写作, 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素材的积累, 语句的灵活巧妙应用, 多搜集最新热点, 让文章新颖亮丽, 使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再加上字书写工整, 文章分数自然就上去了。对于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 我觉得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写与练。尤其是现代文阅读, 多做做题目, 掌握答题技巧, 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做题自然就顺畅了。而对于文言文, 需要平时文言文生词的积累。至于语言基本应用、字音字形、仿造句子, 还有名句名篇, 则大多靠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了。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5

北京市华严里中学凌子春

一、教师要善假于物

这个小标题出自荀子的《劝学》,意思是说:学习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教育的信息化已席卷全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样必将大大提高课堂信息传输的效率,足以帮助我们把一个颠倒了的课堂颠倒过来。这无疑是一场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欢迎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境,我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妙语迭出,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又比如我校薛梅老师在教<<胡同文化>>一课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工具,使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她的思路是:首先带领学生去游览北京胡同、四合院,用照相机照下来,亲身去感受内蕴深厚的北京胡同文化,回来后,做好了下列课件:课文的配乐朗诵录像,介绍北京胡同历史、特点的POWERPOINT,学生拍的相片扫描到电脑中,和老师从网上或图书资料中查到的相关相片做成动画演示。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相当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尽量多地去做这种课件,但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偶尔为之尚可。所以我们要提倡资源共享,把每个人做好的东西放到网上去,相互利用各自的教学心血结晶。还有一个问题,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解决了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即“教”的一方面,说到底还是在“教”字上狠下功夫,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很可能变“人灌”为“电灌”,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单向的、不完整的,盲目性的。有的老师上课为了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点,使出浑身解数,一个接一个使用多媒体,没有加以科学的安排和整理,用时髦词语说,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后一问,也是一片模模糊糊的印象。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用,毕竟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一个课件、任何一个多媒体工具都无法取代的。他们没弄明白:多媒体不管怎么发达,相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不是全部,最关键的还是不能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二、学生要当家作主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和通过反馈检测不断调控我们的教学使之逐步优化,这是我们对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但再好的技术也得要人去掌握、去驾驭的,只有“人”才是技术的灵魂,离开了“人”,技术很可能成为一堆废铁,甚至是一堆“高级垃圾”。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至关重要,特别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不能老是挂在教师的嘴上,不能总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的习惯模式去行以学生为主体之事,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是始终落不到实处的。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观念,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操作起来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上文提到的《胡同文化》一例。二是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课例: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或半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产生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电子表格(如EXCEL)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记录的影子和其他季节记录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中,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综合在一起,每当需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时才开始培训,等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掌握了他所需要的技术。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课例,但仔细思考,却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为一门课程,“影子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去研究自己、研究身边的人与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互联网进入中小学课堂,引起了诸多反响DD“网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网络便利了学习者的交流,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网络信息的查询无端地浪费了学习时间”、“网络太开放了,对青少年简直是放纵与毒害”………,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在二十一世纪,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资源型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有别于班级学习。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资源型学习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学习资源可以是印刷媒体,也可以是非印刷媒体;可以是书籍、文章、视听材料,也可以是资讯数据库及其他网络信息,网络作为资源工具,在资源型学习方式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以其海量信息成为人们现时代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我们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写小论文,然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过来;或者开辟聊天室,进行网上教与学的交流;或者做成课件,搞远程教学。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能发现利用不善所带来的弊端:比如说学生养成了惰性,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论文,纯粹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根本都没有阅读,跟别说思考研究了;还有,网络传播的便捷固然方便了学习者获取信息,但是当信息的数量超越了一定的限度以后,有用的信息往往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一位智者说:我们在汪洋的岸边感到十分口渴,因为不知道哪一滴水是我需要的。有用信息的湮没,反而阻碍了人们有效运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这意味着可供有效运用的网络教育信息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

一所学校的热心教师将网络上的信息分门别类、细细地整理发布在校园网上供学习者使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学习者的发展引起了这位老师的反思:这样细致的归类是否剥夺了学习者信息素养发展的空间?因为信息素养所包括的能力有:

△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评价信息;

△组织信息;

△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

过分细致的信息精加工,几乎剥夺了学习者有效发展寻找信息、评价选择信息能力的余地。一切都为你准备好了,只需点击、无须努力。这样做将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解决诸如:“网络能否进入课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网络又如何改变现在被动的学习方式?”我准备做这么一个尝试:专门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而设计一个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站。这个网站的学习活动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网站中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各自的观点,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网络、报刊和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合作完成电子作业或小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总结各自的学习活动以便提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角色,适时地指出正确的方向。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协作作业---展示反思。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核心,围绕着人的发展有两个直接的因素----教育的信息资源和能动的教师,而构成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实现的,两个世界的结合部就是这个网站。

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教学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的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的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地随便搬到课堂中去,而必须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中心转移;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资源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才能不断接近规律,从而保证探索实践的有效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个性化的教;个性化的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2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可见,语文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两个问题。

一、个性化的学

个性化的学强调自主学习,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义务教育课标),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扮演主角,而是成为“填鸭式”的“鸭”,或是“牵牛式”的“牛”。学生不是主动探究学习,而是被动接受知识。个性化语文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我们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通过小组的探讨来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校就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前不久,我教读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课,学生就“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这一问题的理解就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见解。有一个学生分析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这一段的动词“攀”,他从中读出了父亲的吃力,还有一位学生分析父亲买橘回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显出轻松的样子“是为了“不让儿子看出自己的吃力和劳累”,这就很好的体现了父亲处处为儿子着想,浓浓的父爱便跃然纸上。

当然,个性化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阅读和表达上也应放手,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并非规定统一的答案。因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无论说的如何高深莫测,归根到底,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学会听话和说话,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思是很有必要的。在思考中鼓励创新思维,例如,我布置学生习作《春天》,很多的孩子都在赞扬春天的美好或优点,而有一位学生却说他不喜欢春天,因为春天这个季节病菌活动能力极强,有很多人容易生病。这位同学能够逆向思维,指出春天分的缺点,我想他的见解是与众不同的,在班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学生向他学习。

二、教师个性化的教

教师个性化的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其核心是做到因材施教。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转变教师角色。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按部就班的按照导演的指示完成任务,并被动的接受知识,从中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主动性却无从发挥。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个性化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个性化的教为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学服务。我曾听一位老师上《祝福》的公开课,当课堂上分析祥林嫂为何不肯嫁给贺老六时,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祥林嫂做惯了城里鲁四老爷家的佣人当然不肯嫁到深山里去,有的说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好女不嫁二男;也有的说她恨婆婆贪钱把她卖了等等。但是,老师都不满意,拼命让学生动脑筋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好在电脑大屏幕上打出:反映了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反抗。教师归纳说,有压迫就有反抗,祥林嫂的死也是这一意味。听到这里,我为学生们感到可悲因为他们的一切主体都是一老师为中心。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特的见解性。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之上的“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不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分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略这些强项,如果教育以最大程度的个别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的、有目的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3、展示特长。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展示个性化特长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里体验。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也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有选择的学习,并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张定远主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1999年

[2] 夏杰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56—57页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的教与学 篇7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以利于积累, 体验和培养语感及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为此, 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形式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节读准确通顺, 直到琅琅上口、入境悟情。具体步骤是:a.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 读出文章写了什么, 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b.局部精读。让学生精读课文,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品赏文章的佳词妙句、精彩语段, 积累语言, 升华情感, 训练能力。c.课外荐读。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好教材课文外, 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当的精美文本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课堂可以看作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阅读之后, 努力领悟, 教师的职责是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去领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欣赏作者的华美文采。

2 情与理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又有“诗言志, 文以载道”, 都说明了每篇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好以情为线的阅读方式, 不仅要求自己投入阅读, 感染学生, 更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感情体验, 实现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作者良好的情感熏陶, 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由于现行的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人文性较浓:在内容编排上, 注重与学生的认识同步, 在主题的选择上, 注重爱的教育, 重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 这些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将课文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阅读实践中, 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3 组织讨论、激活课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长期以来,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 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要么老师讲学生听, 要么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不唯书、不唯上, 大胆提出问题, 勇敢地探究问题,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建立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 如:针对问题———生本对话;分组讨论——生生对话;筛选观点———师生对话;感悟质疑———自我对话。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有的放失、难易适度,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论”激活课堂, 以“论”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中探究, 从而学有所得、学有乐趣。

4 加强阅读教学指导

首先要注重渗透性。阅读教学指导过程是一个文道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真善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智商和情商互补的过程, 是一个知情意行交汇的过程。这样, 阅读就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课, 也不是政治课或美育课, 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从渗透性这个特点出发,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要加强指点性。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体验状态中, 每个人所获取的感悟的多少、分量、层次等, 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指点, 就是要在关键处三言两语地给学生点拨诱导。这种指点, 是描精点要, 而不是包办代替, 是给学生指出文章的精美所在, 而不是把自己的分析硬塞给学生。这种指点, 重在拨引, 可在必要时作一些精当的示范, 以起到开窍启思的作用。指点常用的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从语感中获得美的感受,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再次, 要突出意会性。语言文字可描绘的人物、景象等, 需要学生阅读后通过联想、想像进而形成种种意象, 并在个体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感悟。这种在阅读过程中间接产生的感悟, 带有明显的意会性。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前提下, 首先要明确语言文字的“意思”, 继而品出语言文字的“意味”, 然后综合种种描述, 或形成妙不可言的“意境”, 或构成底蕴丰富的“意象”, 从中发美感, 获得愉悦的享受。可见, 阅读的美感是从“意”而来。这种“意”, 是作者之“意”、文章之“意”与读者之“意”相结合的产物。从阅读中得到畅快, 正是“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游, 学生是旅客, 教材是画廊。阅读教学活动, 正是这三者之间所开展的一场富有生命体验的对话、沟通与合作。

5 以文带文, 做好迁移教学

综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并不是几个孤立的知识板块,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语文文本上, 许多课文都是作文教学的经典美文, 所以, 如果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融会在一起, 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唤起学生浓厚兴趣, 神形兼备的作文课。在教学中, 我常对学生说:“语文课本就是一本优秀的作文书, 我们应巧妙地学会'偷梁换柱', 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才是真正的读书。”例如作文的结构教学, 教师讲起来往往非常空洞, 学生听起来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 在阅读《春》时, 我让学生体会并借鉴了“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开门见山、简洁入题的开头法。讲到《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记叙文的最后一个议论段时, 我让学生分别进行了有无此段的比较,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议论段在记叙文中的豹尾作用。此外, 有的课文中出现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段落, 我便让学生熟读、精读, 并指导他们将其贴切地用在作文中, 同时让学生仿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式, 模仿佳句的遣词造句及其修辞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 使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并且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让作文在借鉴中逐渐成熟起来。

总之, 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认清目标, 强化诵读, 渗透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的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必须还学生以自由, 还学生以情感, 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因此,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 像浩瀚深邃的大海, 任鱼儿纵情戏游, 像高原辽阔的天空, 任鸟儿自由翱翔。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的教与学 篇8

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习语文的关系问题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之一, 其实也是教育教学理论中重点争论的问题之一。语文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就是因为如此, 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把语文教学过程分成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交往、共同互动, 最后老师和学生都同时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共同提高。那些只有老师努力教学, 看上去老师非常吃苦耐劳, 学生在下面努力自己学习, 其实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开了家, 出现了现在流行的假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教学和学习, 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伤害, 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一次彻底大解放。它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历来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味教学, 学生只是一味学习, 教学就是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定向地传授知识的一种单一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学为中心, 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而学习。教师是圣人, 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一种能人, 一种至高无上的圣人, 对于需要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的海洋, 就是知识的宝库, 是无所不能的圣人, 是活生生的活教科书, 没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就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 就无法成才。所以教师是课堂的拥有者, 教师是课堂的上帝,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无偿地给了学生。教与学关系成为:讲, 听;问, 答;写, 抄;给, 收。这样的填鸭式教学, 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的, 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更不用说学会了。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总之,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广大语文教师不再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是通过课堂实施教学, 通过对话而被教学, 学生在被教师教学的同时, 也是在教学。这样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学知识, 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与学 篇9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思考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教师要起到引导、教授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现在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的模式化,二是标准答案的局限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方面,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查阅各种资料,可考虑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而有兴趣。另一方面,针对标准答案的局限性与学生的被动状态,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分组讨论、自主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不知道从哪下手,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章的美,领悟深层次的意蕴,准确地说就是咀嚼欣赏。具体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形象、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现代文阅读中的咀嚼,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循善诱,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调动感官静心咀嚼文本。 要“嚼”出文眼:文章中表达主旨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就是文眼;要“嚼”出文脉:在阅读过程中要理清行文思路,解剖文章结构,总结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及作用,使文脉清晰,达到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理解的效果;要“嚼”出内蕴,含义丰富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这才能读一篇当十篇,从根本上掌握阅读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学生日常备考策略之思考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如果不喜欢阅读,没有兴趣,那就会把现代文阅读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就会成为思想上的负担,逐渐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放弃。同时,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一定要以丰富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日常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要想提升阅读能力, 平时就必须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所以积累的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题型的考查规律,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包括文体知识的讲解,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根据文体的不同,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文阅读注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等,记叙文阅读注重记叙的顺序、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等,议论文阅读注重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等。

3.坚持写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在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拿起了书籍之后,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写读书笔记,学会写批注。这样就不但学会阅读,更从中获取了知识与感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一篇现代文进行阅读分析,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有什么独特之处。同时,还会学习领悟文章中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写法思路、句子的语言美等,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就要把这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文章中去,看到文辞兼美的文章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与心得,这样就把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可以做两个本子,一个名句名段摘抄,作为日常背诵,为作文做准备,另一个就是读书笔记,相信只要坚持下来,肯定会有质的飞越。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10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转变的前提

教学过程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想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也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记得在观摩一堂研究课时,当教师刚引入新课要求读课题时,孩子们竟然把整首诗都读出来了,这既出乎听者的意外,更出乎教者的预料。执教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停下,而是听完后,做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真了不起!你是怎样学会的?”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说:“我是婆婆、爷爷教的。”“我是提前学的。”“我是猜的”“我是爸爸、妈妈教的。”这个环节看似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是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也是符合新教材强调的多元结合方式,是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把课内外、学科间、教学与生活所得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难道不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佳结合吗?课后执教老师感慨地评说这个环节:“真的不能低估学生学习能力啊!”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获得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转变的主要途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拼音“b p”时,设计的b p和学过的几个单韵母相拼的扩展学习环节,我没有出示大量的板书、拼音卡片,而是让同桌结成合作伙伴,其中一名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声母b p,另一名同学拿出单韵母a o i u。“同桌自己先读读,再互相考考拼音”,孩子们互为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帮助同学拼读、记忆,在自主活动、互教互学、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同时好学生在帮助他人时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一对一的合作也使较差的学生掌握了知识,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教师在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空基础上,学生自主性充分展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实施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讲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只有这样,才能暴露出学生思维的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是转变的催化剂

有人说,普通的教师只作讲解,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去理解,真正的教师能点燃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个好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跟学生一起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适当的引导或者做出恰当的点拨。

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与学生商量:“这节课你们来当一次老师吧。”学生跃跃欲试。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学生板书、讲解,颇有老师架势。学生积极讨论,有的用朗读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用讲故事的形式,花样还挺多。学生在轻轻松松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这样平等的交流、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既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而且使课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让每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交往,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是转变的深化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样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教科书中,安排了若干次学生自检、互检,学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时刻保持着一分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待,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

例如,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让孩子们检查自己的站姿、座姿、握笔的姿势是否正确;在家里,在学校能否专心致志的学习;不依赖家长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让孩子学会自查、互查学过的拼音会拼了吗?教过的课文会背了吗?生字词会读了吗?故事讲得好听吗?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的自检,可以加进“自我满意度”的总体性评价,用笑脸、大拇指或五星等图案或大苹果等表示;学生的自检,包括小组评价,互检是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同学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起着老师和家长替代不了的作用;学生的自检,可以和老师的评价记录在一起,它们之间如果有差异,是正常的,没必要统一,更不能借此责怪学生。

教师正确地评价学生,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再参与评价,进行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则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形成发展的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与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 教与学

新课程教学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教与学模式是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整合能力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师的被动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一、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授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都与低年级教学不同,所以应该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保证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对所有涉及教学内容的事物的分析与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包括对教学要求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对掌握差异性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分析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允许教学差异的存在。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兴趣

重复、单调的课堂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等,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教学时,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于诗词创作的革命时期背景进行了分析,保证学生真实、客观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毛泽东创作的诗词经收录的共有84首,都是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壮阔的情怀,笔者除了对《沁园春》的解析之外,还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其他毛泽东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社会背景形成系统见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运用诗化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外国侵略者恣意掠夺的屈辱和愤懑的之情,对于学生感情指向具有较强的煽动性,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笔者将课堂设置成记者招待会模式,由学生分别担任记者和余秋雨角色,围绕文章进行问答。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灵活生动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简单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理兼备的、论点论据充足的抽象性说理论文,学生对此类文章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论、语言描述的印象。例如,在《神奇的极光》这篇说理性散文中提到了磁场、太阳风等专业用语。单纯的语言描述对文章理论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图像等对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科学知识进行了解释,最终促进了学生对极光现象的科学认识。

(四)及时全面的课后检测

课堂教学结束不是教学任务的终点,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其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开拓发展。阶段性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在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传授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通过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工具书运用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管理知识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文章难点、重点进行提前预习;第二,扎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对文章中的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要及时积累;第三,拓展阅读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学生要主动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与阅读量。

(二)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

考试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虽然唯考思想违背了新课程教学标准,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素质教育不必一味的回避考试,就目前来说,考试是一种及时、有效、全面的检测教学教师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提升考试能力对学生升学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三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语文基础之中的学、用、迁等有机联系起来,重点研究大纲中的考试说明,分析试题类型以及变化等,适当的向学生传授考试解题技巧。

三、结束语

中职语文的教与学 篇12

一、言语教学,突出以学定教

通过言语实践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定教,主动调整教学过程,渐渐走出了分析式教课文的重围。多年来语文教学普遍认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要通过“读”来展示。在通过对同一篇课文的多次执教,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认识是片面、单一的。朗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有的人善于朗读,有的人不善于朗读,没有朗读出来,未必没有体会到。学生在练习“说”的过程中,其实也渗透着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有效地与语用结合起来。朗读体现出来的是比较浅层次的理解,而言语实践训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读,是学生理解后的内化的语言,这种言语训练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思维方式,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预设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要打破自己固有的教学思维,回到教学原点———教为学而服务。教语文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无论是生本教育、学本课堂、翻转课堂等等,都是先学后教,只是路径不同。所以在课前备课时,笔者始终以“教”为“学”服务这一指导思想,在课程设计时,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的准备。因为只有学生自主先学,教师再做点拨、引导、提升,教学才更高效。通过前置性作业的方式,在课前发给学生前置性作业单,让学生运用浏览、找重点语句、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找到描写老人和海鸥的语句,通过这些语句来说明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以及这是一群怎样的海鸥,从而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教学,做到有所收获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愿意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并学有所成,有所收获。通过《老人与海鸥》课文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用“概具式”的段式重组语言,讲述老人或者海鸥。在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思维,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和常用的表达方式,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义。这样既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又落实了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得以提高。

四、生成教学,实现启发教育

在课堂上,学生对老人的认知,答案各不相同。有善良、有爱心、有简朴……与教学目标想要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最准确的“对海鸥如亲人般的老人”答案不一。于是笔者抓住这一课堂生成,让学生来读一读填写的描写老人的语句,看看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们大胆表达,在相互启发和点拨中找到了文中最准确的表达词句。这些细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师的点拨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崔峦老师在2012年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今天,笔者所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就是在专家和众多教师的帮助下,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笔者坚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和我同行,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期待一路芬芳。

摘要:<正>过去,笔者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都是以读为本,以“情感”贯穿始终,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随着自己对新《语文课程标准》体系的重新认识,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发现我们的教学中缺少前瞻性的引领。因此,在备课时,笔者反复读文研究,在专家及老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真正的语文教学,要做到

上一篇:特性特征下一篇:住房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