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与学

2024-07-06

语文的教与学(共12篇)

语文的教与学 篇1

“不在乎别人匪夷的目光, 不去想别人闲杂的碎语, 我只在我的世界里书写我自己的梦想。”说起高考, 这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觉得一个人有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把“泳坛王子”孙杨的名言送给即将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 希望你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勇敢地书写你们的梦想, 让课堂活跃起来, 更让你们提高高考成绩, 在千军万马中勇闯独木桥。

谈起语文, 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这个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学科, 这个千万学生都必修的课程, 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 语文教师是一位中年老先生, 特别像以前文言文课本里的教书先生, 但是不一样的是, 这位老先生特别风趣。而且, 他异于其他语文教师的地方是, 他经常讲一些日本人、中国人的不同之处以及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以他的亲身经历让我们对他的课堂如此着迷, 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让高考语文成绩排名突出。

之所以说我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么多, 是因为我特别欣赏这位语文教师的教课方法。还记得他曾经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看抗战片《蝴蝶行动》, 讲述日本是如何设计侵略中国的故事;还给我们讲如何为人处世, 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层次, 等等。现在的我, 在多年之后的今天回想我的高中语文教师, 还是非常感谢他。因为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本知识, 更多的是与人沟通、人际交往, 还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为一名现在同样为语文教师的我, 我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也尤其重视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层次。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具体说来, 就是不仅重视教授课本知识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到老, 学到老”的学习态度。

刚刚谈到了语文的教学方面,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学习语文。正所谓生活处处有哲学, 语文也是这样,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处处有语文, 只要你善于发现,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并提升自己。

在书本中, 你可以学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将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你会走进鲁迅的时代, 感受他的精神世界;你会认识伦敦奥运会上优秀的运动员为国争光, 努力拼搏。同样, 你也会向著名慈善家、中国亿万富翁陈光标看齐, “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 贪图名誉也罢, 我都认了。”他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当中, 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生活中, 你会向优秀的人看齐, 正所谓“三人行, 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你会在课外读物中与优秀名人对话, 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

此外, 我再向大家说说针对高考语文的学习吧。高考语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语言文学应用, 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变换句式等等;第二部分是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名句名篇、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第三部分是现代文阅读;第四部分是写作。针对写作, 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素材的积累, 语句的灵活巧妙应用, 多搜集最新热点, 让文章新颖亮丽, 使阅卷教师眼前一亮, 再加上字书写工整, 文章分数自然就上去了。对于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 我觉得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写与练。尤其是现代文阅读, 多做做题目, 掌握答题技巧, 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 做题自然就顺畅了。而对于文言文, 需要平时文言文生词的积累。至于语言基本应用、字音字形、仿造句子, 还有名句名篇, 则大多靠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了。

高中生活丰富多彩, 高中语文课堂也同样为这多彩的生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高中课堂中, 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教学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 决定这门课分数的高低, 或许还决定学生成长道路的发展态势。希望每个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同样也希望学生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 达成一个良好的互动, 让语文课堂更加有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好。

语文的教与学 篇2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个性化的教;个性化的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25-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可见,语文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过程的活动。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两个问题。

一、个性化的学

个性化的学强调自主学习,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义务教育课标),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扮演主角,而是成为“填鸭式”的“鸭”,或是“牵牛式”的“牛”。学生不是主动探究学习,而是被动接受知识。个性化语文学习要求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我们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通过小组的探讨来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我校就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前不久,我教读八年级上册《背影》这一课,学生就“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这一问题的理解就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见解。有一个学生分析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这一段的动词“攀”,他从中读出了父亲的吃力,还有一位学生分析父亲买橘回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显出轻松的样子“是为了“不让儿子看出自己的吃力和劳累”,这就很好的体现了父亲处处为儿子着想,浓浓的父爱便跃然纸上。

当然,个性化的学习除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阅读和表达上也应放手,让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并非规定统一的答案。因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无论说的如何高深莫测,归根到底,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学会听话和说话,从而获得一种可以终身受益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思是很有必要的。在思考中鼓励创新思维,例如,我布置学生习作《春天》,很多的孩子都在赞扬春天的美好或优点,而有一位学生却说他不喜欢春天,因为春天这个季节病菌活动能力极强,有很多人容易生病。这位同学能够逆向思维,指出春天分的缺点,我想他的见解是与众不同的,在班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鼓励学生向他学习。

二、教师个性化的教

教师个性化的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其核心是做到因材施教。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转变教师角色。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他们按部就班的按照导演的指示完成任务,并被动的接受知识,从中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主动性却无从发挥。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个性化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个性化的教为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学服务。我曾听一位老师上《祝福》的公开课,当课堂上分析祥林嫂为何不肯嫁给贺老六时,许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祥林嫂做惯了城里鲁四老爷家的佣人当然不肯嫁到深山里去,有的说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好女不嫁二男;也有的说她恨婆婆贪钱把她卖了等等。但是,老师都不满意,拼命让学生动脑筋在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好在电脑大屏幕上打出:反映了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反抗。教师归纳说,有压迫就有反抗,祥林嫂的死也是这一意味。听到这里,我为学生们感到可悲因为他们的一切主体都是一老师为中心。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特的见解性。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之上的“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不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分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略这些强项,如果教育以最大程度的个别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的、有目的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3、展示特长。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展示个性化特长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里体验。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也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有选择的学习,并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张定远主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语文出版社.1999年

[2] 夏杰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56—57页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的教与学 篇4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可以使学科教学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有限的时间内,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尤为重要的是, 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 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 这是增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现在,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使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在教学《桥之美》这篇课文时, 我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 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桥之美》是著名作家、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学小品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美学常识, 得到美的熏陶。编者将本文安排在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 打破了过去说明文单元单调、枯燥的格局;又放在《中国石拱桥》一课之后, 既方便进行比较教学, 又方便学生归纳小结、拓展延伸与桥相关的知识。本文清新婉约, 行文典雅, 学生爱读。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要理解这些内容, 对初中生来说有较大难度, 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视频资料,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本课“教”的亮点。

因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不尽的桥”, 两个文本互相关联, 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入, 可跳出课堂的限制, 增大基础知识量。我把这两个文本设计成网络主题探究课, 让学生学习桥的综合性知识。课前我将学生分组分任务, 请他们自主设计主题, 主动承担任务。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探究问题, 课堂上则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一起学习、讨论课文, 汇报自己研究的成果。网络技术把课文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转化为海量、直观、生动的信息资源, 学生在展示课上又把这些资源组合成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加工、重构知识, 有了一个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环境和平台。学生不但在分组搜集资源、探究任务时利用讨论碰撞智慧、优化思维, 在展示课上也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实现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通过人机对话,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在三个课时的完整学习中, 信息技术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资源, 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 极其便利地把单调、抽象的教学环境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学生由被动、抵制的情感转化成好奇、主动的学习情感, 甚至生成超越他人、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

二.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 语文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乃大势所趋。它紧跟时代脚步, 紧扣时代脉搏, 充满活力, 颇受学生欢迎,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明湖居听书》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转换思维的有效手段。《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 写的是主人公老残在济南听艺人白妞说大鼓书的一段。梨花大鼓是中国曲艺的一种, 它道具简单, 说唱结合, 感染力十足, 正是这篇文章让它名传四方。作者通过精彩的工笔描绘, 出神入化地写出了白妞说书的声乐形象, 把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演出传录下来。

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描摹声音的方法。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和特色语段揣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先加工文本, 我将加工过的文本发给学生自学。经过加工的文本突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 听觉效果转换成视觉效果的过程还是不太容易, 信息技术再一次将难题化解。学生自己动手, 网上收集大鼓书的音频、视频资料, 前人描摹声音的妙句, 美妙的现代音乐作品等建立班级共享资源平台,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由地查阅。这些图文并茂的知识载体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使学生的认知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有趣。这节课, 学生是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 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 揣摩出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节课, 信息媒体成了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教师教学的环境变成了“资源+平台”。我设计了多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策略, 驱动学生挖掘学习的核心问题, 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改变了被动听的局面, 在读和练的环节中表现出浓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直观形象的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明确的目标指明了学习方向, 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 还可以从媒体中学习。良好的媒体环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在知的环节中表现出浓郁的探究精神,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特色语段揣摩中表现出有效组合和互动, 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学生搜集、处理资料时, 能体验语文的乐趣;收集的资料能激起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动机和兴趣则象投入湖心的石子, 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千层浪。

当然,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 不能认为我把学习任务通过多媒体发布出去了就万事大吉。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例如, 当学生为学习的内容或方法发生争论, 意见难以统一时, 教师要做适当的集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适时点拨;当学生被媒体吸引, 学习目的偏移时, 教师要及时把舵;当学生的知识尚未巩固、能力尚未形成时, 要设计精当的练习等。只要教师牢牢立足文本, 用好信息技术这个辅助工具初中语文的“教”与“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教与学 篇5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注意了新时期学生的个体特征,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激趣素质教育

教好任何一门课,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是双边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其四,具有多样性。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 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应是:

第一,坚持启发式。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 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第二,坚持最佳组合。现代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这种高度概括的教学任务对选择教 学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所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 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教学方法的优选和组合应注意它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实践性和迁移性。

第三,坚持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 1

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 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系统体现着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 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

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

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

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和完善传统教学方法,我认为,首先应处理好两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语文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必须讲解。欲以“不教”之手段达到“不需要教”之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教师要将自 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抑或学法运用中的教法指导,以及教法指导下学法运用,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附教法于学法之表,两者无不贯串着这种统一。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揭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不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指导的因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 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纽带,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的全部进程中。唯物史观认为,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发明创造又赋予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造。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学习中外先进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与学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 教与学

新课程教学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教与学模式是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整合能力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教师的被动传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一、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教授环节

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都与低年级教学不同,所以应该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增强个体之间的互动、合作,保证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还可以加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完善教学设计

完善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对所有涉及教学内容的事物的分析与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包括对教学要求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对掌握差异性的分析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分析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不同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允许教学差异的存在。

(二)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兴趣

重复、单调的课堂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参与式教学或启发式教学等,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教学时,首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于诗词创作的革命时期背景进行了分析,保证学生真实、客观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毛泽东创作的诗词经收录的共有84首,都是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壮阔的情怀,笔者除了对《沁园春》的解析之外,还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其他毛泽东创作作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社会背景形成系统见解。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运用诗化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于外国侵略者恣意掠夺的屈辱和愤懑的之情,对于学生感情指向具有较强的煽动性,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笔者将课堂设置成记者招待会模式,由学生分别担任记者和余秋雨角色,围绕文章进行问答。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灵活生动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文章简单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理兼备的、论点论据充足的抽象性说理论文,学生对此类文章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文章理论、语言描述的印象。例如,在《神奇的极光》这篇说理性散文中提到了磁场、太阳风等专业用语。单纯的语言描述对文章理论理解造成了很大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视频、图像等对文章所涉及的专业科学知识进行了解释,最终促进了学生对极光现象的科学认识。

(四)及时全面的课后检测

课堂教学结束不是教学任务的终点,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鼓励其对自身能力的进一步开拓发展。阶段性考试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工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在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适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传授学习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通过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工具书运用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管理知识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应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文章难点、重点进行提前预习;第二,扎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对文章中的语法、词汇、修辞等知识要及时积累;第三,拓展阅读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学生要主动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与阅读量。

(二)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

考试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虽然唯考思想违背了新课程教学标准,但是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素质教育不必一味的回避考试,就目前来说,考试是一种及时、有效、全面的检测教学教师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提升考试能力对学生升学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三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将语文基础之中的学、用、迁等有机联系起来,重点研究大纲中的考试说明,分析试题类型以及变化等,适当的向学生传授考试解题技巧。

三、结束语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的教与学 篇7

初中语文教学与学习语文的关系问题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之一, 其实也是教育教学理论中重点争论的问题之一。语文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就是因为如此, 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把语文教学过程分成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交往、共同互动, 最后老师和学生都同时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共同提高。那些只有老师努力教学, 看上去老师非常吃苦耐劳, 学生在下面努力自己学习, 其实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开了家, 出现了现在流行的假教学。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教学和学习, 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伤害, 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一次彻底大解放。它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历来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味教学, 学生只是一味学习, 教学就是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定向地传授知识的一种单一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以教学为中心, 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而学习。教师是圣人, 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一种能人, 一种至高无上的圣人, 对于需要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的海洋, 就是知识的宝库, 是无所不能的圣人, 是活生生的活教科书, 没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学生就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 就无法成才。所以教师是课堂的拥有者, 教师是课堂的上帝,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无偿地给了学生。教与学关系成为:讲, 听;问, 答;写, 抄;给, 收。这样的填鸭式教学, 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 学生是被教会的, 而不是自己学会的, 更不用说学会了。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么教、怎么学, 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总之,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在本次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广大语文教师不再仅仅为了教学而教学, 而是通过课堂实施教学, 通过对话而被教学, 学生在被教师教学的同时, 也是在教学。这样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学知识, 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浅析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的教与学 篇8

一、网络环境下的提速教与学

我国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 很多教师进行着扩展阅读教学的实践。一方面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生动活泼的有关课文知识背景的ppt, 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这些背景, 也更容易熟记这些知识, 以更好地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 我们学生自己可以利用这些高科技阅读一些课外的文章。利用这些高科技计算机技术, 我们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的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既节省时间, 又可以高速的阅读。偶尔还可以几个同学对某一篇文章感兴趣的话, 几个人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互相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各抒己见。也可以一个同学发现好的文章的话, 在线分享给别的同学, 大家互相学习。阅读这些大量的课外文章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 也可以让自己的语文知识更加的渊博。同时也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以后的初高中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这些多媒体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 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发音问题。利用现代新技术, 教师可以检查学生们的背诵问题, 可以记录下来, 从而给于很好地纠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我们的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这些高科技技术,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对山区小学教育的影响

我国还是一个相对不太发达的国家, 还有许多的偏远山区, 那里的中小学生求学之路是很艰难的, 往往为了上一节课, 他们要步行或是爬山才可以到达教室。而且那里的教室环境也是相当艰苦, 有时候冬天那里的孩子们都要忍受严寒在上课。如果这些高科技可以应用到这些偏远的山区的话, 我想对我们国人的语文教与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那里的孩子们也可以跟我们城市的孩子们享受同样的待遇, 学习同样的知识, 不至于落后很多。这些孩子们基础打好了, 以后会更好地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 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偏远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里学生求知欲强,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可能会大大提高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也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要求我们山区的老师也要努力学习这些现代高科技技术, 从而提高山区的教育现状, 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远程教育的影响

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 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 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 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 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 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更应该接受这些远程教育, 让他们开阔眼界, 跟得上世界的步伐, 不能因为地域的影响, 使他们不能享受别人可以享受到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从起跑线上就不要落后。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生活、工作的节奏。现代远程教育为所有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使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权利, 而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条件。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 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性。接受教育不光是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学习, 为以后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 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 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背景、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建立学习者模型, 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这服务。现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建立了许多这样的学校, 开学的时候, 学生也需要去学校领取一些学习所需要的必须工具, 例如:计算机、课本等, 这些这样的学校在西方国家是越来越多, 当然我们国家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有一个好处是,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 但这也是有利有弊, 对于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的话, 国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金让每个人享受这些工具, 老师可以组织大家在一起网络学习, 使他们享受到城镇学生可以享受的的学习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方式。城镇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远程教育课程, 自己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 毕竟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 课下回到家还可以学习一些远程的课程也是不错的选择。

摘要: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不能将这些高科技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很好结合起来的人, 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更是这样。我们不仅担负着自己在信息时代所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还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 让他们在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所以, 作为人民教师, 我们要审视: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该怎么利用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来帮助教学, 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加有兴趣地学习这些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教学,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魏传宪, 《语文教学概论》[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芳欣, 《网络背景下提速阅读》[D], 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育, 2006

语文的教与学 篇9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转变的前提

教学过程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上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想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也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记得在观摩一堂研究课时,当教师刚引入新课要求读课题时,孩子们竟然把整首诗都读出来了,这既出乎听者的意外,更出乎教者的预料。执教老师没有让孩子们停下,而是听完后,做出很吃惊的样子说:“真了不起!你是怎样学会的?”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说:“我是婆婆、爷爷教的。”“我是提前学的。”“我是猜的”“我是爸爸、妈妈教的。”这个环节看似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其实是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也是符合新教材强调的多元结合方式,是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把课内外、学科间、教学与生活所得语文知识结合起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难道不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佳结合吗?课后执教老师感慨地评说这个环节:“真的不能低估学生学习能力啊!”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获得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转变的主要途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拼音“b p”时,设计的b p和学过的几个单韵母相拼的扩展学习环节,我没有出示大量的板书、拼音卡片,而是让同桌结成合作伙伴,其中一名同学拿出自己准备的声母b p,另一名同学拿出单韵母a o i u。“同桌自己先读读,再互相考考拼音”,孩子们互为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帮助同学拼读、记忆,在自主活动、互教互学、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同时好学生在帮助他人时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一对一的合作也使较差的学生掌握了知识,为今后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教师在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空基础上,学生自主性充分展现,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实施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讲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只有这样,才能暴露出学生思维的过程,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教师适时引导、恰当点拨是转变的催化剂

有人说,普通的教师只作讲解,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去理解,真正的教师能点燃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热情。一个好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跟学生一起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适当的引导或者做出恰当的点拨。

如:在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与学生商量:“这节课你们来当一次老师吧。”学生跃跃欲试。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学生板书、讲解,颇有老师架势。学生积极讨论,有的用朗读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用讲故事的形式,花样还挺多。学生在轻轻松松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这样平等的交流、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既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而且使课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让每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交往,获得了成功的心理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是转变的深化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样也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教科书中,安排了若干次学生自检、互检,学生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时刻保持着一分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自身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待,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

例如,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让孩子们检查自己的站姿、座姿、握笔的姿势是否正确;在家里,在学校能否专心致志的学习;不依赖家长是否能独立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让孩子学会自查、互查学过的拼音会拼了吗?教过的课文会背了吗?生字词会读了吗?故事讲得好听吗?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的自检,可以加进“自我满意度”的总体性评价,用笑脸、大拇指或五星等图案或大苹果等表示;学生的自检,包括小组评价,互检是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同学的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起着老师和家长替代不了的作用;学生的自检,可以和老师的评价记录在一起,它们之间如果有差异,是正常的,没必要统一,更不能借此责怪学生。

教师正确地评价学生,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再参与评价,进行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则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增加相互学习的机会,形成发展的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语文的教与学 篇10

就语文的学科特点而言, 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为语文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

所谓“教的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于一炉, 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 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 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强调“学的个性”则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 即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 或者叫必经之路。因此, 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评价方式, 都应有助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在平等的课堂中, 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改革学习方式, 改变教学过程中某些陈旧、落后的习惯, 改变过去的传授式教学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个性化的教学是教学领域的“移风易俗”。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 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即变“教”为“学”。我们认为, “教”的本质是“学”, “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导航。为此, 我们在转变教学方式上作了一些尝试。我将小班化语文教学与我校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中心环节, 形式上我们采用了六个环节:1.导入新课2.分工讨论、互助学习3.板书展示、组内帮扶4.总结提升5.反馈练习6.教学反思。内容上, 为了便于使用, 我们把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整合为六个问题, 并注意各问题组之间的联系和难易梯度, 把问题分为A、B、C三级。A级是人人需过关的基础题, B级是经过努力思考也能做出来的, C级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A、B这两级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做出来。C级题预习时可以不做, 上课时经过合作重点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 保证学生人人参与, 分享学习活动的快乐。另外,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 形成了导学案的编写制度:一人主备、组内讨论、集体复备、教师个人再次复备, 形成自我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在导学案的使用方式上, 我们采用了预习指导、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小组检查、教师批改、课堂讨论、展示等几个环节, 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使用效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科学分配组员并成立学习小组, 实行优化组合。

结合我校小班化的特点, 我们把每个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 每组五到六名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也根据学习情况、性格差异、男女生搭配进行分组。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 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而这一步至关重要, 决定着后面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高效的开展。

2. 对小组长及学生进行培训, 让小组长充分明确自己的

职责, 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力求在书写、语言表达、神态举止、过程衔接等方面做到规范展示。

3. 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

个体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积极参与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是思维的参与, 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 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 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 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成果。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注重课堂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 我们尝试了通过课堂小组活动评分的形式给小组及时的评价, 我们采用学生评价和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包括小组展示情况、对其他小组展示的质疑、补充情况、小组成员倾听情况等, 注重形成性评价,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各班级有专人记录每节课各小组得分, 每星期进行班级星级评比, 其中包括管理之星、参与之星、合作之星、精彩之星、文明之星, 每月学校进行一次表彰。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展示的热情非常高,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新的课堂模式焕发出的魅力主要有以下三点:

魅力一:释放了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体验了成功, 享受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魅力二:教师从繁重的带读、讲解模式中走出来, 变成引领、适时点评、讲解, 享受教学过程, 与学生共同成长, 享受快乐。

魅力三:宽松、激情四射的课堂气氛是无价之宝。这样的教学过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课堂是他们展示的舞台。

参考文献

词汇的教与学 篇11

【关键词】词汇 学习 教学

词汇是构成人类语言的基本单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但是长期以来,广大学生始终反应单词记不住,词汇量不够。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长期困扰着广大外语教师。人们很容易将问题归结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够勤奋。事实上,词汇的习得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因此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

一、注重语音教学,鼓励学生由视觉记忆转成听觉记忆

听、说能力一直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词汇制约学生听说能力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词汇量不足,二是不能准确辨音。笔者通过实验证明,后者是主要原因。将60名大一学生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出词汇难度相同的两篇文章,一篇以听力的形式测试,一篇以阅读的形式测试,测试的题目完全一样,结果表明阅读题目的测试成绩远远高于听力测试成绩。这个实验证明了同样的词汇难度,但是由于学生辨音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听力成绩。因此注重语音教学,鼓励学生由视觉记忆转成听觉记忆可以有效改善词汇习得在听、说能力上的影响。笔者通过实验证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同样将60名学生分成2组进行听力测试,测试的内容完全相同。受试A组在测试前会拿到一份排列整齐的词汇表(包含文章中的生词和高频词汇),教师在播放录音前会讲解每一个词的用法;受试B组在测试前没有任何纸质材料也不被允许做笔记,教师在播放录音前会用口头教授的方法讲解每一个词,并且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带领学生朗读词汇,进行纠音训练。测试结果表明B组的听力成绩远远高于A组。笔者采访了部分学生,A组普遍反应当教师给出词汇表时,会不由自主地进行词形记忆,B组反应因为没有纸质版词汇提示,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教师进行讲解、领读时会仔细听辨每一个词。B组花费的精力投入大于A组。因此可以推断,在听说课程教学中,注重语音教学,可以改善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学生自身也应由视觉记忆习惯转成听觉记忆,在听、说过程中强化对词汇的学习。

二、在语境中实践,提高词汇输出能力

词汇的输出主要体现在口语、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上。学生获取词汇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而在综合英语课上所学的词汇都是较高级的词汇,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应在课堂上学习单词很枯燥,学了很多词汇,但是仍觉得背了就忘,怎么也记不住,而且很难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不仅仅是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在不断重复巩固已学单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仿真语言环境,进行词汇训练,如话题辩论、角色扮演,复述文章,话题讨论,拼词游戏或专题写作等,不断启发学生用所学单词表达观点。总之,学生只有保持积极的学习单词的习惯,才能改善单词的使用效果。

三、解构词汇,将词汇隐喻带进课堂

马新英(2013)在“隐喻对词汇深度教学的价值”一文中提到隐喻是创造和扩展词汇意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习词汇的重要资源。把隐喻思维应用到词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习者对词汇的兴趣,是促进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隐喻是一种联想的思维方式,涉及到词汇的解构。如heart一词本义是人或动物的心脏,后用来指人的心肠、内心;knowledge一词本指知识,后来指知晓、了解某事;stress本义是物理压力,后用于指人的精神压力等。这a些一词多义的词在英语中不胜枚举,教师在讲解词义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猜测词义。同样,词根词缀对词义的联想意义的影响也很大,如词根Port一词在不同的构词里却有相同的含义,portable(可携带的,便携式的),porter(搬运工人,杂务工),import(进口),export(出口),transport(运输,交通工具),可见以上此都包含carry的含义。因此教师在讲解词汇的时候可以将词汇的隐喻联想带进课堂,从构词的方法来解构词汇。

四、积极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

挖掘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枯燥的记忆过程为动态的文化吸收过程。如encyclopedia(百科全书)这个词是从希腊词enkyklopaideia来的,en即“in”,kyklos即“circle”,paideia即“education”,合起来即“包罗整个教育以及知识领域的事物”;Gymnastics(体操),字面含义是“裸体运动”,它是从希腊语gymnazo(裸体训练)来的,gymno即“裸体”的意思,在古希腊,体操运动常是裸体进行的。曾有一个时期,著名的奥林匹克径赛是裸体跑的,当时的希腊人认为裸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讲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拓展课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

目前,互联网市场上流行着多款单词辅助记忆软件,如“我爱背单词”“百词斩”“酷背单词”“拓词”等软件。学生可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单词记忆软件,随时随地地学习英文单词。

总之,词汇的记忆和使用一直困扰广大英语学习者,如何在较短时间里,更高效地记忆、使用所学词汇,不仅需要学生调整记忆策略,更需要英语教师,足够重视词汇的教学,不断探索适合实际学情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新英,蔺敏,林 易.隐喻对词汇深度教学的价值[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04).

《物理》的教与学 篇12

1 结合生活实际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认知过程, 学习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习应该结合生活, 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 很多学生听不懂, 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作业做不来, 学习兴趣不高, 整天混日子。但只要你结合实际,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多盏日光灯应如何联结, 串联还是并联呢?实际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光灯用电器等一般电压都是220伏, 而并联电路电压处处相等, 才能让每个用电器保持220伏, 同时, 不同的用电器, 采用串联, 能不能正常工作呢, 所以应该采用并联。其中一盏灯坏掉了, 别的灯还会亮, 为什么呢?如果电器都采用串联呢?别灯还会亮吗?同时, 做两个实验, 一个是电灯的串联一个是电灯的并联, 看一个灯坏了, 各自的现象, 从而得出为什么要采用并联。

2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

物理是研究很多电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讲解抽象的规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 形象的比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便学生的理解。比如, 讲到电动势, 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 但我们可以把电压比为水压, 在水压作用下, 水才会由高处往低处流, 而电流呢, 只有在电压作用下, 电流才会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而电动势比为抽水机, 高处的水在水压的作用下流下来了, 要如何不充高处的水呢, 所以要用到抽水机, 抽水机把水从低处往高出抽, 同样的而电动势把正电荷由低出往高出送, 形成一种闭合回路。再着, 在上课时, 要结合生动的例子, 如讲到短路, 什么是短路呢, 比如火线碰零线, 会出现火花, 说明了什么?电流大, 会造成火灾。

3 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技校电工类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确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教材内部分深度, 难度较大的部分应结合实践来教学, 尽量化繁为简, 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自感互感现象, 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日光灯的安装, 上理论课时讲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学生还是一窍不通, 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安装一下, 体会一下。还有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 结合实验进行现场示教, 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接受、分析, 免得纸上谈兵,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弄清所学内容意义, 抓住要点和关键。同时引进了实践性内容, 本身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动手, 提高动手能力, 加深印象, 适应以后作为一位技工的需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加强自信,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演示实验与理论结合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它将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 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化,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演示直观鲜明形象,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知各种现象的联系。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双控开关做一个双控开关控制电灯实验, 每个开关都可开可关, 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理论一一解释.演示的导入,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 促成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演示前, 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其效益。要使学生明白演示的对象, 演示的目的, 演示的结果。通过演示, 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 由低级到高级,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在旧的知识上加点变化, 导入新知识。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会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形成记忆,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科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规律, 进一步总结解题方法, 提高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做法是这样, 教师先简要交代本节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再由老师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弥补学生的知识缺漏, 使学生形成记忆与结构, 然后, 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再给学生课后独立练习。最后, 教师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辅导, 完成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与讲评,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 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一步进行巩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要有系统, 基础, 重点。对学生有针对性, 主体性, 精选所学内容进行指导, 以及顽固, 而不是胡乱取用。

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时,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力求使新课教学在复习旧知识点后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使新课导入自然、合理,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将要学些什么?如何学?怎么学?运用以旧扩新、温故而知新, 成为了新知识的支点。

6 要做到真正理解

平时, 学习本课程, 应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基本知识的内容, 弄清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公式间量之间的关系, 单位的换算。如功率的计算P=UI、P=I2R、P=U2/R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 各自分别适用的范围, 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如无功功率, 电容, 电感不消耗电能, 为什么还要引进无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意义、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的异同, 并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电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就要求学生下苦工, 认真去掌握。

7 结合多媒体教学

纯粹的黑板加讲授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 电脑的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己成为一种趋势, 并且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内的运用已普遍。成为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集中文字、声音, 图片影像等集于一体, 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并茂, 营造出逼真的生活情境, 使活泼的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耳目一新, 具强大的吸引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实用高效。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 历史和现实的限制, 有些现象很难感知的, 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 是现象由远变近, 由大变小, 由无变有, 由快变慢, 使教学生动有趣, 形象生动, 直观有, 便于学生理解。

8 课堂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时, 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教学知识, 知识不渊博, 对所教知识掌握不透, 又不善于诱导的老师, 在上课是不容易控制教学活动, 提问也不容易进行, 所以, 教师事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提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 提问的时间, 如何给学生启发引导, 学生能否顺利的回答, 都要精心考虑, 做好十足的设计。 (2)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太难, 学生回答不来, 既浪费时间, 又得不到教学效果。对简单的问题, 又起不到提问的作用, 提问中肯明确鲜明, 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正确回答的。 (3) 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事先先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等全体思考后再点名提问, 不要常常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刁难那些不会的同学, 态度要自然, 不要过于严肃, 让学生害怕的忘了回答, 对与比较差的同学, 要注意方式方法。 (4) 学生回答提问时, 老师要注意听, 不要无所谓, 要认真, 对于错误答案, 不要挖苦或讽刺嘲笑, 要中肯的评价, 采取适当的补救, 让学生有信心。对回答好的学生, 要肯定, 要表扬。同时, 提问时老师要态度耐心和蔼。

9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 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采取启发式教学,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放松, 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 突出其主体地位。授课语言力求生动, 富有感染力。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规范, 富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还可受到语言魅力的美感教育。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能力培养。

上一篇:优势传播下一篇:激光热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