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2024-07-13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共12篇)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篇1

语文学科由于其固有的深刻性、广泛性, 在“美育”方面起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科学, 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 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 将是贫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学引论》中提出的观点, 足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课标也有培养学生美好情操, 高尚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等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教学却是围绕高考而展开的一系列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而忽视“美育”教学。基于这种“名不副实”的“美育”教学现状, 我对“美育”教学做了一些尝试。

语文学科“美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美育”教学的素材因其没有系统性而较分散, 因此必须灵活地因文而异, 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利用作品自身素材

1. 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积极向上的题材, 这些内容都是“美育”教学的绝好素材。例如:《人生境界》一文的内容就是“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 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白洋淀》则是:“教育学生追求真理, 实现伟大理想的美好情感和崇高操守。”这类文章, 本身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美好人格的。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部分语言非常优美, 中华语言的绚烂精美尽显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 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从如诗的语言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从如画的风景中体会到美妙的自然形态。古诗词教学部分的内容也博大精深, 通过诵读《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元曲等, 可使学生感受诗词文学的韵律美、节奏美、结构美、语言美。

二、利用作品的延伸内容

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本身的语言美、艺术美、人格美, 这是“美育”教学的第一步, 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利用课文分析来探究作品高层次的“美”, 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可使“美育”教学又深入一个层次。例如:从阅读与分析《南州六月荔枝丹》中, 可使学生领略到文学的艺术美与结构美, 体会到这些说明方法及层次的同时, 还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美。

古诗词的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韵律美、结构美、语言美, 在诵读中还应引导学生读出作品所描绘的美好物态及人格魅力。如:《将进酒》, 不仅要体会到诗体的“感情奔放, 气势磅礴”, 还要体会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诵读苏轼的《赤壁怀古》, 去体会词作豪放语言风格的艺术美, 同时还应该体会到古战场雄奇壮美的画面美, 以及作者的“人生如梦”的情感……诸如此类的教学比比皆是。

三、走出课堂, 积累审美经验

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 以其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给人类极大的审美享受。如:春华秋实、风花雪月、名山大川、社会典范等极其丰富多彩。

1. 体味自然美。

在讲完《故都的秋》之后, 让学生走向旷野充分领略真实秋天的美妙所在, 找出两者的共同点, 指出不同之处, 比较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差异, 感悟自然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好多文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教学。诸如《合欢树》《我的空中楼阁》等。

2. 感悟社会美。

《好雪片片》讲授完以后, 让学生去街头观察周围的围观者对待“残疾人”是怎样的做法与态度, 同情?不屑?帮助?从自身回味中比较反思。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对待流浪老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从中感悟, 得出正确对待流浪人的态度与方法, 以此来净化我们心灵中那些消极的思想, 升华我们的人生境界。

3. 领略和谐美。

“自然美是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而变化的。劳动创造了人类, 也创造了第二自然。自然美已经不是自然原始的美, 它蕴含着人类的劳动、斗争和创造, 是自然物象和人类社会属性的统一和融合, 是‘人化的自然’。”人类创造的奇迹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才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和谐美, 如:三峡大坝、都江堰、三北防护林等等。让学生充分领略人类——伟大的创造者的创造美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美。

4. 课外专题。

在课外活动中, 可以搞一些关于“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专题片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山峡、黄河、长江等, 以此来欣赏自然风光的险、奇、峻和波澜壮阔、浩大无边;古建筑的故宫、各地的园林, 以此欣赏从古至今的人类智慧奇迹;古字画、碑林等名品, 了解绘画和艺术的知识, 达到鉴赏作品的高度。这样通过观看、评价来发现美、鉴赏美, 积累审美经验。

四、鼓励学生弘扬美

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美育”活动, 完成了从感知美、发现美到鉴赏美的发展过程, 从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了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事物以及美的内涵和外延,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渗透、洗礼, 使自己的心灵、品行得到升华, 达到物我如一, 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展现美、弘扬美。当然, 展观美、弘扬美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1. 衣着大方整洁。

现代生活的五彩滨纷令人眼花缭乱, 衣着、发型的“前卫、流行”也在学生中纷纷流行。要顺应时代潮流, 教育学生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穿合适的衣服、梳合适的发型, 使之真正体现学生时代朝气蓬勃、整洁美观的风格, 展现出当代学生的气质美、服饰美。

2. 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

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语言的繁荣, 新的流行语言、惯用语言等纷纷涌现, 教育学生要正确使用规范化的语言, 做到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使用敬语, 展现学生的语言美风貌。

3. 环境优美、清洁。

美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 要求学生从“不乱扔东西, 不浪费一滴水, 不损害花草树木”等“小事”做起, 进一步做到制止别人做这些破坏环境的“小事”, 从而促进环境的清洁, 提高环境质量, 展现中学生的行为美。

4. 助人为乐, 弘扬正义。

通过上面的教学,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美丽”情操, 会把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到现实中, 做到与同学友爱, 助人为乐, 对校外不良行为自觉抵制, 见到老、幼、妇、弱会关心、帮助, 能做到明辨是非, 伸张正义,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5. 专题应用美。

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经验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去应用美学知识去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板报、歌咏比赛等, 把掌握的美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 这些活动也装点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使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靓丽多姿, 充满灵动。

通过以上方法, 基本上达到了“美育”教学的高层次——展现美、弘扬美。至此, “美育”教学就完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感知美、欣赏美、弘扬美。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篇2

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论、教学论、三百千、五经四书、六艺、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红领巾》教学法、《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三个维度、三主四式、六步教学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二、:分析理解

1、古代识字、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问题、弊端;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简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

4、综合性语文教材的特色;

5、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6、板书设计美感要素;

7、阅读能力、作文能力;

8、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教学;

9、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10、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11、教学语言的特点。

三、阅读议论: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将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的场面呈现给学生,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配乐动画场景:夕阳下满树都是金黄的树叶,一阵秋风吹过,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完后,学生们已置身于这个金色的秋天中了,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要到落叶是多么的美。这节课借助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取利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多媒体的视听因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习中积累大量的表象,达到“启其所思、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等形象的视频音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观看图片,借助字母与图片的联系,用动感的课件演示拼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情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还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学习信息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也就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学习《我们去植树》时,我让学生搜集植树的好处,他们都能说出“防风、净化空气”等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联系学校正在开展的低碳环保活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低碳环保的好行为。这样,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不但会搜集资料,也会运用资料来思考问题、拓展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充分找到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传统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余胜泉 《信息技术與课程整合的层次》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语文学科与语文学习 篇4

一、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误区

1. 喧宾夺主, 将语文课讲成了其他课

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理念的指引下, 有些教师不再单纯“咀嚼”教材, 而是多渠道地寻找学习资源, 多方位地运用学习手段, 在语文课上大做“加法”, 使语文课变了味。一次年轻教师的教学比赛, 选用的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画风》。教材的内容很简单, 说的是三个小朋友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结果六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叫学生带来了水彩笔, 让学生画画。有小组画的, 有个别画的, 有到黑板上画的……一节课的大半时间都用在让学生画风上了。到后来, 笔者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听美术课了。

2. 形式繁多, 缺乏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的教师为了构建一种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或是表演, 或是展示, 或是绘画, 吹拉弹唱, 热热闹闹。学生热衷于表演、沉醉于声像, 思维与想象在不同的场景中跳跃, 很难将注意力倾注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悉心品味、感情诵读。语言文字的学习, 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于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反复读写。脱离了语言本身, 任何花哨的形式都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目睹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 为了让他们感受“闪亮”“透明”“圆润”等特点, 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露珠图片加以展示, 又播放了一段某知名导演拍摄的露珠影像, 在和谐悦耳的音乐背景下欣赏, 真是美轮美奂, 亦幻亦真。再看学生的反应, 有的瞠目结舌做惊讶状, 有的交头接耳做交流状, 有的齐声惊叹做感慨状……我内心不禁赞叹:这位执教的教师真不简单, 竟然收集到这么多的资料, 如此轻松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小露珠富于生命活力的美。课后, 专家点评时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堂课你想让学生学什么?”“学什么?”这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问题。我也开始反思:课堂上的声情并茂, 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从表面看教学的目的好像达到了, 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露珠的美丽, 但如果只是用欣赏课件取代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 就如登山一样, 是坐观光缆车到达峰顶, 却没有自己经过攀爬来得深刻。

3. 整合不当, 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一文时, 初读过后, 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 作者笔下的瀑布多美呀!请你用笔画出你心中的瀑布, 待会儿请同学展示。”学生因为要分组、勾线、涂色, 进而展示这些活动,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瀑布是画出来了, 可珍贵的课堂时间就这样大量浪费在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上。又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 一位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花了半节课时间师生合作板画。课的后半阶段又运用一首儿童歌曲的曲谱, 让孩子把文本作为歌词填唱, 这是极具创意的教法, 一是文本本身富有画面感, 可以让孩子借助画来感悟字句, 体味文本的意境;二是让孩子唱, 也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本身音韵感较强的特点, 而且这样的方式对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孩子是极具吸引力的。这种学科间的融合, 带给学生的应当是多元的享受。但当游离于文本而用半节课的时间画, 而又纠缠于唱歌发音是否准确时, 这无疑已超出了语文课应该承受的度。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 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但是不要忘记了整合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什么服务。

二、关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针对存在的一些误区, 笔者认为在实践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念时, 不仅要关注“合”, 即融汇科学、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要重视“整”, 即判断、选择、分析, 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有利于语言文字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调整、修改, 然后渗透进语文学习的活动中。也就是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为语文教学服务, 能使课堂教学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以及一些所看到、听到的课堂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目的就是要为目标的达成铺路搭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先确定与什么学科整合,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其整合在一起。打通学科壁垒, 吸纳相关学科元素并不是要抹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有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笔者在执教《画杨桃》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杨桃, 让学生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再把你看到的杨桃实事求是地画下来。然后, 展示中间与前排旁边同学的画, 看看有什么不同, 还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 再去学习课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化难为易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清晰地传授, 这时就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 为语文教学服务, 使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当学生产生了阅读疑问, 在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有困难时, 我们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 化难为易, 帮学生解疑。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为什么瓶口小, 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就喝不到水?”“放入小石子后就可以喝到水了?”“如果放入其他的东西行不行?”面对孩子们的疑惑, 我拿来一个与课文中类似的瓶子, 里面也有半瓶水, 在水平线上做好记号, 再找来一些石子, 一些沙子。我请学生分别放入石子和沙子, 很明显, 放入石子后水平面升高, 而放入沙子后却没有太多的变化, 我将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听, 他们的小脑袋相信会对这一情景记忆犹新, 并深切地体会到乌鸦的聪明。在课文教学中, 适当引入这样的小实验, 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也为学生理解乌鸦的聪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再如, 张老师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 采用抓重点段的方法, 就围绕两个问题“诸葛亮船队的航行路线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还体现在何处?”开展教学, 在研究船如何掉头时, 学生说错了, 张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这样引导:

师:好, 往南边掉, 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句子当中有没有给你提示的地方?仔细阅读这个句子。

生:我觉得是“逼近”这个词。

师:说说你的理解吧。 (板书:逼近)

生:应该是朝北掉。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 你就知道是朝北掉船呢?

生:因为他要靠近曹军水寨。

师:也只有这样, 他才能够离曹军水寨越来越近。 (CAI演示) 这样, 船身两边都受到了箭, 顺利地驶回了南岸。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条红线, 就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诸葛亮就这样, 轻轻松松、毫不费力地借到了十万多支箭。看着这条红线, 你有什么话想对诸葛亮说吗?生1:我想对诸葛亮说, 你真聪明!生2:诸葛亮真神!生3:诸葛亮神机妙算。生4:诸葛亮足智多谋。生5:诸葛亮真妙啊!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张老师不仅要学生知道路线图, 还要学生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路线, 在研究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了理解上的难题, 张老师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 用红线标出诸葛亮精心设计的航行路线, 加上船只的动态演示, 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诸葛亮这样设计的妙处, 自然而然就领悟到了诸葛亮的“神”。

思考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要追求简约、高效

从课堂的利用率来看, 有时候用语言很难讲清楚的内容, 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 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 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 也能节省了传统教学因板书或费口舌也难以讲清内容的时间和精力, 相同的时间内, 课堂信息量增加, 学生求知欲增强。有时适当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还能使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记得一次去杭州听某老师执教《恐龙的灭绝》一文时,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数学中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 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 可就短多了”时, 要让学生说说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似乎很难, 学生只能模糊感受到两亿年要比三四百万年长, 究竟长多少呢, 说不清也道不明。该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 将数学中矩形图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矩形图进行比较, 学生既形象又深刻地感受到三四百万年与两亿年的差别, 突出了恐龙历史的悠久, 自然而然地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消失了”的问题, 从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学, 强调的是渗透, 是为我所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 是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 为学生学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我们更要在整合中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 抓住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 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形式, 开展具有语文特性的学习活动, 加深学生对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3] .杨丽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J].小学语文教学, 2006 (2) .

[4] .刘岩林.有效运用阅读教学资源的三点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08 (10) .

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篇5

教学大纲

根据福建师大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省属重点师大的定位及文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拥有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专业的学科地位、生源情况,本课程为培养高中语文教学骨干的主干应用理论课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内容;了解掌握语文新课改、新课程、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重要理念,感受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热爱语文教学工作。

2、较熟练掌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原理和实践技能;尤其对中学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模拟实践,使师范生认真领会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明了提高阅读课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学所学的中文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教育学科的知识理论,二者缺一不可,在于认真钻研课文,发现作品的奥秘,并善于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操作,从而引导中学生感悟一篇篇课文的精华要妙,体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和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其热爱语文,努力地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

本课程计划总学时为112学时,周学时7节。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1、语文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课程性质:

介绍新课改的由来及其重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理念; 介绍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缺一不可的综合体;介绍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学时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介绍:

介绍课标教材的最大变化是教学目标、内容从过去的虚拟性变为立足于真实性,介绍初中教材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结构特点和设计特色;

介绍高中教材既立足基础又立足个性发展的设计思想,介绍由此形成的高中课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特点。

4学时

3、语文教师素养:

阐述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的构成要素及其理由。学时

4、阅读教学:

阐述真实阅读的基本规律;

阐述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遵循真实阅读的规律,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自主领悟优秀读物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秘妙(王国维语)”,体验、领悟读物“极要紧极精彩处(鲁迅语)”:

阐述教学操作之一是:指向秘妙,解读文本,阐述其三大任务:“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举例说明三“美”教学运作的具体要求、做法;

阐述教学操作之二是:运用知识,揭示奥秘,阐述掌握必要的知识、理论、方法的原因,介绍具体的阅读知识和具体鉴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阐述教学操作之三是:多元有界的阅读教学,阐述其理论依据,举例介绍多元认定、越界认定、创新认定的教学运作。

学时

5、写作教学:

阐述读写结合法、知识理论-例文指导法、先放后收法、多作多改法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阐述如何综合上述四法进行具体的写前指导;

阐述作文批改的原则、方式、方法,举例说明如何贯彻运用,尤其是最重要的多就少改原则如何运用,最常见的评语如何拟写;

阐述作文讲评的要求、方式,尤其是表扬为主如何贯彻实施。

10学时

6、口语交际教学:

举例阐述口语交际的五大技能:现场交流感、形成共同主题、缩短心理距离、即兴应对、语言技巧;

举例介绍口语交际三种准备法:书面讲稿法、发言提纲法、完全腹稿法; 举例介绍课本中出现的八项口语交际教学情境:访谈、讨论、聊天、电话交谈、讲故事、演说、辩论等等。学时

7、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主要介绍这二种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内涵、优点和教学要求。学时

8、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案:

介绍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重点介绍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上述第四部分的三种教学操作凝结组织到课堂教学中,尤其重点介绍转化为教学处理的“四好”要求——设计出好的课堂问题(讨论题等)、好的课堂练习、拟想好教学语言、组织好课堂教学,以及重点介绍了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串讲法、评点法等等;

详细介绍教案的规范格式和撰写要求,举出实习生的优秀教案为例,说明如学时

9、模拟语文课堂:

举例介绍模拟讲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主要包含将上述第四、第八部分等的要求融汇到“讲课”中,阐述讲课中的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板书设计技巧等;

举例介绍和阐述模拟说课的具体要求、做法、步骤。学时

10、实践教学:

核心部分为模拟讲课,学生每人30分钟讲课、10分钟说课; 对每位学生的模拟讲课、说课,均应进行师生现场评点;

辅助此模拟讲课核心环节的实践教学还有“课堂教学技能”和“教材与课例分析”。

52学时+8学时

三、考核内容及方法

1、考核内容:

学生课堂模拟讲课的内容:①钻研教材 ②教学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③教学设计:设计讨论题,设计读、讲、议步骤。

实际教学效果:①模拟学生接受程度 ②模拟教师教态 ③教学语言明晰度 ④模拟课堂气氛

2、考核方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100分的40分;分数构成:教案8分+同学点评8分+小辅导员6分+教师18分(根据当堂效果)=40分。

何将规范格式与钻研课文、发现秘妙及转化为精巧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

四、补充说明

1、本教学大纲将本课程传统教学内容中的较为虚泛的学科性质争论部分、学科历史沿革部分、上位教育学已经介绍的教学原则等等内容进行了压缩,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突出操作应用、突出前沿应用理论的九大知识模块,特别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这三大最重要的部分,许多内容都是过去的教材或者其他同类教材没有阐述或者没有着重阐述的,本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重点阐述。

2、本教学大纲要求在讲授中引入新课改和当代教育学的前沿理念,特别是要根据新课改真实体验、真实情境的理念,重视真实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入文艺学的鉴赏理论、细读理论,引入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人员孙绍振的课文细读案例和钱梦龙、于漪等等特级教师的教例,形成重视钻研教材和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教学思想。

3、本教学大纲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此,模块顺序按学科内部结构排列,实际教学时可先集中上好最关键的阅读教学及其实践环节,即先上1、2、4、8、9模块和实践教学,再上5、6、7、3模块;也可按顺序上完九个知识模块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写作教学等同样要重视实践环节,如进行作文批改训练等。

4、本课程延伸的实践教学为“教育实习”。

附: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见下页)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大纲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是高师中文毕业生职前训练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语文教育实习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本校带队教师和中学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获得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技能,在中学从事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由此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进而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检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收取反馈信息,扬长补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语文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习内容

语文教育实习主要由语文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语文教育调查三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实习量应不少于8课时新教案(不含重复班教学量),即完成约1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和1次完整的作文教学(包括指导、批改、讲评)任务。

2、班主任工作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都要担任实习班主任,参与实习班级日常管理,学习做中学生思想工作,组织1~2次班级主题活动,家访3~5人次。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在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应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中学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此外,每个实习队应根据本队实习生特长、实习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条件,开展不拘一格的语文课外活动。

(二)实习要求

1、语文教学实习

中学语文教学实习,要严格遵循语文教学的原理和原则,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实习工作。(1)备课。语文实习教学备课应根据实习课文的教学目的展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精要和特点,科学拟订教学目标;二是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语文智能水平和学习习惯,恰当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三是坚持现代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中学生语文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教学。

(2)编写教案。编好教案是实习生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实习教案一般要求写详案,并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格式完备、规范。

实习生应提前将实习教案送交指导教师审阅,并根据审阅意见认真修改,不断完善。未获指导教师认可的教案不得付诸实施。

(3)预讲。预讲是正式上课之前的练习和预演,目的在于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预案,锻炼胆量、语言表达和书写技能,还能发现备课及教案的不足,以利事前纠偏救失。预讲要依案施教,并有教师临场指导和实习生评议。预讲应以小组预讲为主,并加强个别预讲。

(4)随堂见习。目的是观察学情,学习老师的教学经验,直接补益实习教学。在进入实习学校后的见习阶段,实习生应列席实习班级的全部语文课,现场观摩任课老师的教学,条件许可时,还应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听课时,应注意观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认真体会执教老师处理教材的意图、组织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并作好听课记录。

(5)上课。这是整个教学实习的核心环节,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尤须注意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矛盾,妥善处理“意外”情况。在教态仪表上,应力求自然大方,亲切和蔼,语速恰当,衣着整洁。

课后应反思总结,主动征求指导教师意见,虚心听取同伴的建议和中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6)听课和评课。除随堂见习外,听课还包括实习生之间相互听课(每人听课不少于6节),以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评课则主要指评议实习生的课,一般由指导老师组织评议,以帮助实习生正确评价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其他教学环节的实习。主要有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作文的指导、批改和讲评,语文测验的命题、批改和讲评,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等内容,同样要预先拟出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实施。其中,作文的指导、讲评以及测验的讲评应编写较为具体的教案。(8)汇报课。指实习队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课,在年段或全校范围公开教学,宜安排在教学实习的中后期。汇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实习生获得更全面、更广泛的指导,因此,课后评议会要精心组织,取得实效。

汇报课是全队的集体行为,承担任务的实习生要认真对待,其他实习生要积极参与,做到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班主任工作实习

(1)拟订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虽然实习时间较短,也应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和班级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拟订简明、切实的实习计划,经原班主任审定后依案实施。

(2)班主任工作见习。应在进校初期就向学校主管部门了解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并在见习阶段详细了解实习班级的学情,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围、内容和方法,参加主题班会,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

(3)日常工作。在原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承担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早读、课间操、课外活动等。要有敬业精神,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请示原班主任。

(4)组织主题活动。最常见的是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班级教育的主要手段。举行主题班会应预拟方案,经原班主任同意后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并特别注意活动的安全。主题要有教育性,形式要新颖、有特色,能激发中学生的参与意愿。

(5)个别教育。即针对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其方式主要有个别谈话和家访。谈话应联系学生和班级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严禁粗暴态度和体罚行为。家访是加强家校沟通,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家访前,应当就家访的对象、目的、方法与原班主任充分协商。应坚决避免为“告状”的家访。

3、语文教育调查实习

语文教育调查,是了解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现状,研究教育教学具体问题,体悟中学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方式。该项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实习生的科学精神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锻炼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研能力,增进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认识。

调查的程序包括确定专题、制定计划、实施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等五个环节。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到:格式规范,内容真实,数据可靠,分析合乎逻辑,结论明确,建议要具体,语言通畅。

三、语文教育实习的过程

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指进入实习学校前的准备阶段,约1~2周。准备工作包括:

1、组织准备:①成立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②审查实习生资格条件,编组实习队。③制订本届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落实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和具体任务。

2、思想准备:①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意义和要求,提高实习生思想认识。②组织学习学校和学院实习计划、基础教育的文件及教育实习工作条例等。③请地方教育部门领导介绍教育现状和发展情况,请模范教师介绍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工作经验,请上届优秀实习生介绍教育实习体会。

3、资料准备:落实教学资料,提前备好实习所需的语文课本、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常用语文工具书等;根据预拟的课外活动主题,草拟活动方案并收集相关资料。

4、教学准备:①组织全体实习生观摩、讨论优秀语文教师示范教学课或录像。②实习生根据自己的实习任务,研究课程标准,编写教案,以队为单位进行预讲演练。

(二)实习阶段。

这是教育实习的主体阶段,一般在秋季进行,历时7~8周,语文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等各项工作都在这一阶段次第进行、全面展开。

1、见习(1~2周):实习生跟班见习,同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预讲。

2、实教(5周,含国庆节例休):实习生正式走上讲台上课,批改作业、作文,开展班主任工作,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语文教育调查。

3、小结(1周):实习生总结、反思实习过程,撰写实习小结;整理、分析教育调查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带队教师写出工作总结。同时,双方指导教师(含原班主任)给实习生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三)评价和交流阶段。

这是实习工作的结束阶段。基本事项如下:

1、召开由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成员、带队教师、实习队长参加的实习总结研讨会,分析和评估教育实习工作质量和存在问题;研讨今后专业教学和教育实习工作的改革。

2、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完成学院教育实习工作总结。

3、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带队教师复评、核定实习生成绩。

4、向教务处上交学院实习工作经验总结、实习带队教师总结报告,选送优秀教案、优秀学生总结、优秀调查报告等。

5、必要时举行行实习成果展览;有条件时可编印《实习教案选》、《实习论文选》等。

四、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

语文教育实习的评价是实习工作的重要内容。

实习成绩评定包括语文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语文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等三个方面。单项成绩占实习总成绩的百分比为:语文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50%;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占30%;教育调查研究和实习总结成绩占20%。若因特殊情况无班主任工作成绩的,总成绩中教学工作实习成绩占70%,教育调查报告和实习总结成绩占30%。

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原班主任写出鉴定,分别评定实习单项成绩,带队教师根据自己的指导、听课、实习生个人总结等情况,在征求实习小组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公正的调整,评定每位实习生的成绩并提交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审定。

教育实习的单项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实习总成绩按单项成绩比例求和,总成绩按五级制记分,百分制换算成五级制:优(90~100分,一般不超过实习生总人数的20%),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教育实习要重修,一般安排参加下一年级实习。

五、语文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一)学院教育实习领导小组的职责

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原则,成立由学院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指导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

1、组织语文教学论专业教师编写各专业教育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制定实习计划。

2、与学校教务处协调,组织实施实习计划(确定指导教师,选择实习地点,学生的分组和实习过程的管理等。

3、做好实习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实习纪律和安全教育,督促检查实习的准备、预讲、微格教学等工作。

4、有计划地定期到实习中学、基地检查,指导本院的实习工作,加强与实习中学的联系,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本单位的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以及延伸研究工作。

5、督促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具体工作,检查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

6、评定教育实习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平衡教育实习各小组实习生的总评分,审定实习成绩。

7、组织实习经验交流会,评选实习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院级表彰并向学校推荐优秀教案、优秀教育调查报告。

8、负责实习经费的安排与开支的审核。

9、建立教育实习档案管理制度,将实习材料的整理、归档、上报。学生的教育实习总结和教育调查报告要保存电子文档,并刻录成光盘。在适当时候,利用档案进行专题研究,以利教学和实习工作改革,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10、负责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具体管理。

(二)带队教师的职责

带队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带队教师要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并具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实习指导能力和组织才干。同时,懂得教育科学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交际和领导能力。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实习生的业务及表现情况,布置学习有关实习文件,了解实习的课程安排等。

2、向实习学校介绍实习生的情况,与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系,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具体实习任务。

3、指导、督促、检查实习生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教育调查工作。

4、抓好集体备课和试讲工作,听实习生讲课,组织和参加课后评议会。负责选拔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实习生开公开课。

5、全面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

6、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并经常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

7、协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成绩, 并写出评语。

8、及时向校、院领导和实习学校领导汇报工作。

9、具体负责实习经费的开支,严格执行经费管理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10、实习结束后及时写出实习工作的书面总结或指导实习工作的经验体会,以及有关专业培养规格的意见和建议。

(三)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

1、介绍本课程教学情况,传授教学经验。

2、安排实习生的教学见习,指导实习生备课和试讲,审批教案。

3、听实习生试教和讲课,主持评议会,及时帮助实习生不断改进教学。

4、指导实习生批改作业和进行课外辅导。

5、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6、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7、向实习生介绍班级工作情况,传授班主任工作经验。

8、指导实习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9、指导实习生组织好班级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学会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及家访等工作并主持对实习生组织活动后的评议会。

10、评定实习生的班主任工作实习成绩并写出评语。

(四)对实习生的要求

凡有学籍的我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参加实习的学生应自觉遵守《本科学生实习守则》,按照教育实习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

在实习期间应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好听课评课以及主题班会、家访等记录,完成实习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教育调查报告或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 篇6

主题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新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的教育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手段而实现的全新的教育,同时我们也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课程当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寻找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知识、能力、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三方面为准则,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不是一般性增补删改),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良好地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关系上,就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2、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网络环境下立体交互的教学过程,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和多媒体地展示教学内容;且画面逼真、色彩鲜艳和文字清晰,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学习环境的保证,使学生获得能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并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工具作为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优势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级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环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7

一、利用大容量, 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 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在初中教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二、利用多样化, 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 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现象, 虚拟现实等手段, 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 学生认知体验, 产生情感, 诱发探究动机, 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 教学《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春的画面, 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 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的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而网络的运用, 可拓宽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 拓宽知识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 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 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 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 是以课本为中心, 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 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 我们都知道, 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 与语文学科整合, 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采集到广泛的知识, 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 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 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 作文课上, 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 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 眼界开阔了, 积累的素材也多了, 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 有利于学生创作, 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 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 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 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 让更多的人来评点, 给意见, 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 来提高写作水平。

四、利用交互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 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 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媒体交互性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勇于质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一千个读者, 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 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学科与《学讲计划》理念 篇8

《学讲计划》理念之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念。为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学讲方式”中的“小组合作探究”的重要环节:全班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安排以优带差为原则, 小组之间为了彼此的集体荣誉感,组员们形成一股强大的竞争力。这样,我原来分明认定古板沉闷的七(3)班,此刻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异样的新奇感,每位学生身上都有力量要释放———为新组织的“小家庭”而尽心尽力。

课堂上以糖块奖励优胜组, 为了集体荣誉每个小组成员都争着回答问题。原来一向傲慢的班里“第一名”此时也丢掉“只扫自家门前雪,不问他人瓦上霜”的帽子 ,在她的小组里一展风采,她的“小家庭”成员无不感到光荣,连最扶不起来的卢增户同学也满眼的信心百倍。就这样她的“风采”“照耀”了每位成员,学生因为问题存在的困扰被这“风采”吹得烟消云散, 学生既羡慕又感谢她。我们坚信学讲方式教学产生的力量是庞大的。

小组成立不仅让优秀的学生频频站起来发挥, 维护集体荣誉,而且让班级里自甘堕落的后进生争先恐后地表现。如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惊喜的是原来的“拳头大王”现在竟然他的拳头伸展———数次举起来抢答问题, 而且回答得准确全面:对于猫的来历、性情、地位和外貌等,让其他同学都咂舌。学讲方式的推行让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塑造的天赋。

《学讲计划》理念之二 :建构主义理念———鼓动每位同学主动学习、理解、运用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克服传统被动学习的弊端。

在学习理解每一篇课文时, 如果教师代替学生自主参与课文的机会,作为一位运输员生搬硬套地放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学生的情绪可以是欣然或者漠然,这样的局面是尴尬的。因为让学习的主人置身事外, 教师越俎代庖,主人无法身临其境,感受是浅显的。教学《斑羚分度》这篇课文时,如果让学生围绕“(1)斑羚为什么飞度? (2)斑羚怎么飞度? (3)课文让你有什么启示”三个问题,组织小组结合自由朗读体会,就会深深体会到人类的残酷,斑羚们为了生存求生方式的壮美。学生除了很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旨把握外, 由于深入朗读还可以品味出“逼”、“目瞪口呆”、“灿烂中”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由此看来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是令人欣慰的。

《学讲计划》理念之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念。他认为学生的全部心理过程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 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正是最具计划性与系统性的交往形式。采用“学讲方 式”的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是符合这个教学理念的:班级内成立7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为了集体荣誉 ,都在尽力发挥 ,不但心智得到充分锻炼,而且互相质疑、解答,相得益彰。

采取学讲方式教学《真正的英雄》这篇课文的时候,7个小组各自承担着课后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挑战者”号飞机的相关资料、总统发表演讲悼词前奏、7位宇航员的性格爱好、课文内容中存在的理解有难度的语句、总统讲话的最终要要旨课文给我们的启迪的七个方面。整堂课都是学生的,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徜徉,享受着小组合作带来的乐趣,收获着小组合作探讨的结晶。

在教学《华南虎》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句话需要学生仔细结合时代背景揣摩,然后小组合作探究:“(1)观众们为什么会是可怜又可笑的? (2)我为什么羞愧地离开了? ”通过这两个问题,学生深入理解语句,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在困难挫折中要拒绝猥琐,奋然前行。这样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态度有积极健康的思想表现。

《学讲计划》理念之四 :“学与做”相结合内化后 ,再外化教别人的理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分歧纠结”到“争讨,释然的过程:在课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读音、词义、句意和章意等方面的争议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讨论,展示交流,这样的知识交流过程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段关于“爸爸吐血”的语句,其中“吐”的读音引起学生的争议:这个“吐”是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 学生各执己见,但我引导:“大家要说出理由来才行。”结果,经过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后,第三组的黄康宁同学确定是第四声,因为只有第四声,才可以体现爸爸愤怒的心情是无法控制的,“吐血”是身不由己的身体生理反应,同时也能深刻体现人物的正义感非常强。

《学讲计划》理念之五:学生需要满足自我需要。每位学生都有求知欲和表现欲, 学讲方式教学可以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实现成就和满足自我的机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主体,教师不会剥夺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样就连平时表现很落后的学生在简单问题上也可以踊跃展现,满足自我。

教学《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学生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纷纷举手朗读,就连以前昏昏欲睡的陈蒙蒙同学也争着要显示对家乡热土的坚定誓言。因《学讲计划》的理念指导了我:要满足每个学生希望得到师生认可的需要,因此毅然给她朗诵机会,在《松花江上》配乐伴奏下令我们惊异的是:原来读书声音含糊不清的她,现在竟然在别的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向我们流露了:一个孩子对家乡的浓烈思念、对家乡丰富物产的赞美、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对日本侵略者的深恶痛绝……错综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每个孩子都有潜力,落后生更需要得到别人认同的机会。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 篇9

一、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他们尽快融入教学活动。有了好的开头,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 教师应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 创设情境, 将学生快速引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相互合作、讨论交流的空间,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 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风习习, 大地一片绿色。远处有朗润的山, 近处有哗哗流动的水, 小草嫩绿, 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粉色、白色的花, 鸟儿在繁花嫩叶中展露清脆的喉咙, 杨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翩翩起舞。学生们看到这样的美丽景色, 都陶醉了。我趁学生兴趣高涨的时候出示了课题,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缩短教学时间, 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体会雾凇奇特美丽的特点。接着, 我出示“雾凇”的视频:雾凇那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霜花缀满了树枝, 绵延几十里, 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千姿百态, 美丽极了。此时, 学生已经有了自学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 再看到如此震撼的场景, 直观地感受了雾凇的特点。再加上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 学生们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然后, 我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学生们了解了雾凇之后, 我又播放第二段视频, 直观展现雾凇的形成过程,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 转变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 语文教学从内容、策略、方法和步骤上都靠教师, 学生缺少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权, 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 能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合作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查找资料, 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教学 《爬山虎的脚》一课时, 我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 借助网络和CAI课件,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也展现了人性化的教学资源设计,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校园局域网的支持下, 我将本课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按教学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模块, 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自主选定学习顺序。CAI课件提供了众多的学习资源、视频资料和探索题, 再加上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形象化, 学生可读、可听、可画、可思、可议, 使教学难点一一被击破,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语文学科的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 篇10

一、共性目标是个性目标的指向

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 便出现了“语文是个筐, 什么都可装”的现象。于是乎, 各科教材内容, 各科教法移植于语文教学, 渐渐地语文失却了本真, 失去了自我。可见, 语文教学实施共性目标, 必须指向本学科的个性目标。

1. 抓实语言训练:

目标的指向。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共性目标, 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重视思维训练, 促进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同向同步;重视情感教育, 促进语言发展与情感熏陶的和谐统一;重视个性培养, 促进语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自然和谐。例如, 一位教师指导阅读课文《长江之歌》 (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时, 引导同学们欣赏同名歌曲,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受、语言内涵的理解、语言情感的表达。但是, 如果仅让学生听听唱唱这首歌曲, 而不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那便是画蛇添足。

2. 解读语言文字:

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实现教学目标。脱离语言文字实施共性目标, 语文教学必然失去自我。教学中, 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 借助语言形象的想象和展示、语言空间的开掘和拓展、语言内涵的挖掘和感悟, 将语言发展、情感熏陶、美育渗透、思维训练有机融合起来。

3. 借助言语活动:

目标的依托。语文教学中实施共性目标, 载体是语言文字, 借助言语活动。语言文字只有通过言语活动,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学只有借助言语活动的动态过程去实施共性目标, 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如, 阅读《卢沟桥的烽火》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有学生说:“如果敌人真有士兵失踪, 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搜查呢?如果让他们搜查, 不就可避免这一事件吗?”对此, 教者未简单纠错, 而是先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 既而引导细读深思, 整体联系, 发表看法。

学生1:“我认为鬼子根本没有士兵失踪, 如果真的失踪了, 可在白天与我们交涉, 为什么要晚上呢?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的呢?这说明他们心中有鬼。如果失踪了, 为什么要全副武装地与我们联系呢?可见, 说士兵失踪是寻找借口, 蓄意挑衅。”

学生2:“我认为他们是在耍阴谋。你们的士兵失踪了, 向我们查询, 态度应该温和, 为什么要气势汹汹呢?他们是要故意激怒我们, 这是蓄意挑衅。”

上述过程, 既是语言的理解, 又是情感的感悟;既是语言训练, 又是思维训练, 诸多目标都融合于“细读深思, 整体联系”的言语活动之中。

二、共性目标是个性目标的融合

学科教学, 既指向于本学科的个性目标, 又指向于各学科的共性目标。因此, 没有哪门学科个性目标的达成能孤立地进行, 语文学科尤其如此。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离开各学科的共同关注, 共性目标则不复存在, 个性目标也失去意义。而将共性目标融于个性目标中进行, 既能为共性目标的达成固根培源, 又能为个性目标的实施拓展空间。

1. 激发情感, 强化语言表达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语言发展须融合情感熏陶, 语言的学习过程须重视情感因素, 让语言因情感而鲜活。如, 阅读《听爷爷说汉字》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 如果你在国外求学, 面对的是陌生的人群, 听到的是陌生的语言!有一天, 你正在大街上散步, 突然间, 一商店的霓虹灯猛然闪烁出一行汉字。此时此刻, 你心情怎样?”让学生在孤独寂寞中去感受祖国语言———汉字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慰藉。有的学生说, 看到汉字, 我好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看到了祖国妈妈的笑脸。有的说, 看到汉字, 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无边的田野, 弯弯的小河;好像看到了自家温馨的房间, 妈妈慈祥的笑脸。教师又引导学生谈感受, 有的学生说, 汉字的博大精深, 是任何民族的语言不可比拟的。从小小的汉字中, 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有的说, 在人类文字的宝库中, 汉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 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才智。这样, 激发了学生的语言,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2. 思维训练, 把语言活动引向高效。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 可求得言语活动的高效:借助思维训练, 理清思路, 可促进语言理解和表达的清晰;借助思维训练, 深入思考, 可促进语言理解和表达的深刻。如, 凡卡在梦中见到爷爷在念他的信, 这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 这一问题内涵丰富, 容量较大, 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凡卡为什么会梦见爷爷在念他的信?——逆向思维, 弄清前因;凡卡醒来后情景会如何?———顺向思维, 合理推测;凡卡的希望为什么不能实现?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多向思维, 探究内涵;凡卡的命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相似吗?为什么?——横向思维, 联系理解。这样, 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以凡卡做梦结尾的内涵。

3. 拓展宽度, 让言语活动步入境界。

把学科教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 这是各学科的共同目标。在语文学科中实施这一目标, 在于让语文资源更厚重, 让言语活动更充实, 让言语活动步入境界。语文背景材料极其丰富, 只有认真选择, 科学运用, 才能拓展宽度, 掘进深度, 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分主次, 无限拓展, 则会冲淡主题, 浪费时间, 影响教学效果。如, 一位教师教学《晏子使楚》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花10多分钟让学生阅读资料, 了解春秋末期“七国”的地理位置、国力强弱、相互关系等。初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但花这么多时间, 让学生去了解与文本阅读关系不大的内容, 实在是反客为主。事实上, 故事背景在课文第一二两节已有明确交代:“春秋末期, 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 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 想乘机侮辱晏子, 显显楚国的威风。”对此,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细心揣摩, 学生就能了解故事背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论国家的大小, 两国不分上下, 但论实力, 齐国不如楚国。楚王认为自己强大, 不把别的国家放在眼里。

在整体阅读课文, 把握了晏子与楚王斗智斗勇的经过后, 教师又这样引导。

师:一个使者, 能从容地对付不可一世的国王, 这是为什么呢?

生:晏子凭借的是勇敢和智慧, 没有勇敢, 便不敢与楚王斗;没有智慧, 便不能在斗争中取胜。

生:晏子之所以能机智勇敢地与楚王斗, 并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一个重要原因是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在支持着他。国家的尊严由于晏子的机智和勇敢得到了维护, 晏子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由于国家的强大而得到了维护。

师:说得太好了, 没有祖国的强大, 晏子就难以与楚王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没有晏子的勇敢机智, 国家的尊严也就难以得到维护。

上述案例中, 教师把故事背景巧妙、合理而又有效地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 使得故事背景对人物的凸显作用那么清晰, 使人物对故事背景的依托作用那么明显。由此可见, 面对浩如烟海的背景材料, 教师要审时度势, 认真权衡, 如文本交代的背景足以让学生去阅读感悟, 就无须多此一举。

三、双向目标———实施过程的统一

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 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 听别人说的话, 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 说给别人听, 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 书面语言的读和写, 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可见, “发展语言”应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舍此就不是语文。因此, 实施语文课程改革, 必须强化学科意识, 凸显学科本质, 重视语言发展, 把“精神提升”、“思维发展”、“个性张扬”和“语言发展”融为一体, 坚持同时、同步、同向, 实行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有机统一。

1. 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的和谐。

语言系统的丰富与精神世界的提升, 须统一在同一过程中,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离开语言发展, 精神境界的提升会成为空中楼阁;舍弃精神提升, 语言系统的丰富会缺乏生机。为实现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的统一, 须引导学生走进教材, 以课文情境和情感、作者情感和情思、课堂情境和情趣去撞击学生心灵,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得到语言的发展, 情感的陶冶。

(1) 形象理解与形象熏陶。阅读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可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 再现语言蕴含的形象,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似闻其声的心理图像。因此, 教学中可借助形象的想象和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并让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如:“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开国大典》)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你觉得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了哪些地方, 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通过想象, 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有的说, 这声音传到城市, 大街小巷彩旗飘扬, 男女老少欢天喜地, 大家敲着锣, 打着鼓, 欢呼新中国的诞生, 欢庆人民的解放。有的说, 这声音传到农村, 田间地头, 村前村后, 到处锣鼓喧天, 人们都拥出家门, 欢呼着, 高喊着, 一个个激动万分, 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这样引导, 就能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形象理解, 获得情感的熏陶。

(2) 深刻理解与深切感悟。语言情感与语言文字的整体联系, 构成了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 使得我们面对的课文景物是那么鲜活, 人物是那么活灵活现, 情感是那么真切, 为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凭借。为此, 在教学中可抓住语言文字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引导学生探究, 使他们对语言内涵的理解更深刻, 对语言情感的领悟更真切。如, 阅读《美丽的公鸡》 (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1) 如果你们是啄木鸟、蜜蜂、青蛙, 你们觉得自己美吗?为什么?———设身处地, 正面理解。 (2) 你们都认为自己美, 那为什么又不去跟公鸡比美呢?———叙谈体会, 反面理解。 (3) 如果那只跟人比美的公鸡来到你面前,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知心话?——现身说法, 升华理解。这样融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表露于一体, 就能达到对语言深刻理解和情感深刻领悟的统一。

2. 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可见, 背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必然是空乏的, 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感悟无疑也是肤浅的。只有坚持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实现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步, 这样的阅读感悟才是有效的。

(1) 深化思维, 使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画面, 才能使语言获得生命活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表象积累, 在听读训练中, 还须教者合理引导, 有机点拨, 如:“‘奶奶!’小女孩叫起来, ‘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 火柴一灭, 您就会不见的, 像那暖和的火炉, 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一样, 就会不见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应要求学生细心阅读, 联系全文, 合理想象, 进而让它们描述。有的学生说, 小女孩身着破烂衣服, 在刺骨的寒风中, 在冰冷的雪地上, 高举着双手向奶奶发出凄惨的叫喊, 她要奶奶带她离开这黑暗的世界。有的说, 小女孩骨瘦如柴, 衣服褴褛, 浑身上下冻得红一块, 青一块的。在火柴的亮光中, 她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她哭喊着, 呼叫着, 要奶奶把她带走!带她离开这个世界!可见, 学生已走进课文, 走近人物, 感受到了语言的形象, 触摸到了语言的灵魂, 进入了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的境界。

(2) 多向思维, 探究语言意义。小学生思考问题, 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直线联系。这种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也很难具体、形象、深刻地感悟语言。可见, 语言解读中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多层面分析, 使问题与目标之间构成由点向面的拓展和由面向点的聚焦。如:“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 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内涵:“作者在什么时候需要它, 需要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路就出现了多向性:有的说, 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 需要挑山工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 以鼓励自己战胜困难。有的说, 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 需要挑山工那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以激励自己坚持到底。有的说, 在他工作马虎、不求上进的时候, 需要挑山工脚踏实地、步步求实的精神, 以勉励自己毫不松懈。这样, 寓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于一体, 寓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于一体, 既能凭借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 又能借助思维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3. 语言发展与个性张扬的融合。

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个性, 就在于让学生在语言解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语言表达实践中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把鲜明个性的培养融于语言发展的目标之中, 切忌忘记学科本身、离开语言发展而另起炉灶。

(1) 提供个性解读空间。对于体现个性思想、展示个性语言的课文, 不仅要教出个性, 更要学出个性。要为学生提供语言解读的空间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张扬个性, 舒展心灵, 发展语言。请看《滥竽充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的教学片段:

师:学了课文, 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

生:我会对南郭先生说:“自己没有本领可以向别人学, 学到本领后再到乐队里来。怎能一点本领没有就去蒙骗别人呢?”

生:我会对齐宣王说:“齐宣王啊, 你是一个国王, 做事竟这样马虎。如果你留心一点, 南郭先生就混不下去了。”

生:南郭先生的同事也有责任, 如果他们真心诚意帮助他, 他肯定不会一直混下去。

如果都像上述老师这样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理解, 那么, 学生对语言就会有更深刻、更深切的感受, 而他们的创造能力、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提升个性解读效果。在提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课堂上, 学生往往神采飞扬, 语言流淌,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而由于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 学生的“独特”往往良莠并存。教师要及时矫正认识偏差, 把握好文本价值导向;要巧妙引导思维方向, 让“独特”循着合理思维发展;要提升思维层次, 让“独特”体现良好个性品质, 增强个性解读效果。请看《秦兵马俑》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 我们具体感受了享誉神州的珍贵历史文物———秦兵马俑。看到这些惟妙惟肖的兵马俑, 你认为我们最要感谢谁?

生1:我认为最应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否则, 兵马俑就可能一直沉睡地下, 我们就没有可能看到它。

生2:我最想感谢秦始皇, 没有他, 就没有如此浩大的工程, 就不会有惟妙惟肖的兵马俑。

生3:我觉得最应该感谢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前只听说有兵马俑, 但没有亲眼目睹。作者把兵马俑描写得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使我们好像来到了现场。

生4:我认为最应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没有他们, 哪有兵马俑呢?

师:说得都有道理。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原因排排队的话, 你认为该怎样排呢?

生5:我认为, 首先还是应该感谢古代劳动人民, 没有他们, 秦始皇去发动谁实施这一工程;没有这一工程, 那个农民到什么地方去发现兵马俑的陶片;没有农民的发现, 兵马俑怎会重见天日;兵马俑不能重见天日, 作者怎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结合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已不能准确地表达意义。“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或可勉强形容其飞速发展的脚步。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跨越五个时代,从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到“深蓝”到“更深的蓝”弹指不过几十年的工夫,人类的创造力也呈加速度在改变着世界。

计算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思维领域的一场革命,同时也是人类各种知识、技能、发展成果高度融合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运行,就是有无数的程序与命令语言在支撑着。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即开始接触计算机,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接触计算机的年龄甚至更早,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就已是电脑高手。所以信息技术与学校学科教育相结合,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已成为一种现实。

二、信息时代其他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科技力量的竞争,谁占据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而科技制高点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科学技术是身体,信息技术就是翅膀,只有翅膀硬了,身体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例如,制造原子弹,需要进行许多次核试验,每次实验的物质成本和社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如今不同了,发达国家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核爆炸,取得各项试验数据,达到与正式的试验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同样的,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科研教育方面,都会取得惊人的成果。这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种形式

(一)语文是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相结合。计算机发展初期就是在逻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为了简化、普及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无论开关机界面,还是应用程序都运用了语文这种工具。如今,我们打开电脑,再也不会有20年前,我们打开电脑看着眼花缭乱的外文,头立刻就变大了,输入洋文,输入命令……繁琐又复杂。现在,电脑一开,全中文界面,想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熟练地掌握汉语可与计算机的学习应用相得益彰

熟练地掌握汉语,可以更好地操控计算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可以让汉语的学习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很多操纵项目都必须输入语言文字,如果不会汉语,在电脑上,就会寸步难行。比如,搜索一个名叫《我与计算机的情结》的文章,首先要在电脑上输入这个名字,我们就要运用到各种输入法,无论是哪种输入法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无论是五笔还是微软拼音,是智能输入,还是搜狗输入。如果没有语文基础做后盾,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反,如果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又经常在电脑上做一些文字工作,比方说用现在最流行的搜狗输入法输入文字,时间不长,你就会成为一名汉语拼音高手。所以,学习汉语与学习电脑两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查找资料,课前预习

一键通天下,一网联全球。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存在和传播。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三年级以上教师可通过安排查找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可以提前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也印刻在脑海中,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又开阔了眼界,何乐而不为。

(四)运用声、光、电、影像技术增加趣味性吸引力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声、光、电、影像等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下大力气用幻灯片或Flash制作好课件,将文字、图片、播音员朗诵、影视片段集结在一起,在课堂上播放演示,就会收到非常棒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思想上来了一次漓江旅游,培养起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网上写作日志聊天

QQ是一种不错的网上交际工具。正确地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网上聊天,一问一答当中学生除飞快地思考怎样回答别人一个又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之外,还要考虑怎样向对方发问,发问什么问题、以怎样的口气与方式发问等等,这个一来一往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成长的过程。写作日志是学生我手写我心,发表自己对人对事独立的看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网上作业、讨论交流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学生书包的重量,现在已成为现实。每天放学后的作业已不用抄在作业本上,而是由语文教师直接发布在网上,学生直接回家登陆浏览即可。此外,学生还可以加入QQ群,对某项作业开展群组讨论。当然有时家长的参与也是必须的。

(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些老教师接受新思想,创造新成绩。而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对新观念的接受,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优劣与教学效果的好坏。

四、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与爱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千万不要让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患上网瘾,不能自拔。那样不但偏离我们的培养目标,反而会葬送学生的一生。

五、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

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是光明的。正如不能因为自行车掉链子就舍弃自行车步行一样,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个新生事物终究要发展壮大,我们要引导和发挥他的正能量,让它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好地结合,一定会使语文学科教学得到更快的发展。

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篇12

一、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具有必然性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 并且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强调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从而具备道德、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 传统语文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显然已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与实际生活、学生的发展相适应。但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被压制, 因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不足。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式方法, 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 起“导”的作用, 旨在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应有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 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要全面革新语文课程, 体现其现代化, 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工具以及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载体。鉴于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显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 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从而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日常的生活, 更加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 高中语文课本在每一个单元都设有练习口语的内容, 学生可以利用其训练语文口语。通常练习口语都采取演讲的形式, 传统教学工具是采用录音机来听名人的演讲, 这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 而不具有可视的效果, 有距离感, 很难激发学生演讲的强烈兴趣。而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电脑多媒体可以视听兼有, 演讲者的声音、动作、表情和神态得以全方位呈现, 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 进而得到情绪上的感染, 把自己演讲的欲念和激情激发出来,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中。由此可见, 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大势所趋。

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 两者的整合形成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

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用最广泛的信息技术是互联网和多媒体, 因为互联网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征以及特有的功能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 它们的整合可以使这些功能得以全面地展示, 使媒体传统的“线性限制”被打破, 在学生面前把语文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例如, 在《神奇的极光》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对于极光是什么, 它的形、色是什么样的, 如果只从文字上理解, 难免给学生造成乏味枯燥的感觉, 并且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此时, 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多媒体播放极光的影像, 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看到极光的形、色及其发生的全部动态过程,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积极地去探求发生极光的原理, 从而对课文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同时, 运用网络多媒体, 还能够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宽, 可以突破时空的束缚, 信手拈来自己需要的诸如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学习资料。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够促进他们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有《项脊轩志》《阿房宫赋》《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很多文言经典作品, 也有诸如《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等现代经典名片, 更有诸如《断臂的维纳斯》《世界最美的坟墓》等国外文学经典, 要充分欣赏品读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必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思想感情等, 但是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只能通过口头的讲解, 或者下发相关的文字资料以及利用音乐或者纸质图片来展示给学生, 既浪费时间, 又浪费气力, 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利用超时空性的网络, 能够有针对性地下载声音、图片和视频, 通过多媒体的链接播放, 可以完全充分全面动态地展示需求的资料, 为学生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使他们能够在这个氛围中深刻体会课文的美感和深刻内涵, 从而达到艺术化和科学化教学的完美结合。这是一种教学境界, 这一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充分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上述优势在唐诗宋词的讲解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唐诗宋词属于精粹, 但是它们对现在的学生来说, 历史过于久远, 学生要准确把握领会诗词的意境美, 深刻领会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 是具有相当难度的, 而这一困难在信息技术面前可以迎刃而解。例如, 在讲授李白的诗歌时, 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 在授课之前, 将李白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制成教学课件,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搜集关于李白的其他相关资料, 再结合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对照作品、结合资料,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分析, 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李白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本身的意识风格特色。这就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学生在理解感悟, 受到情感熏陶, 得以拓宽视野的同时, 他们材料的自主搜集、分析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 二者的整合改革拓展了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能够有效地融合教材内容和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教学内容, 实现了课本知识外延的进一步拓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 其核心是课本, 尽管也有课外知识, 但是因为时空的束缚, 学生学到的课外知识严重不足。而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其效果就明显增强了。众所周知, 互联网拥有大量的信息内容, 二者有效整合, 能够有效地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 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加广泛, 更能够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通过有机地结合课内的学习内容和课外的学习资源,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例如, 在写作方面, 这种优势体现得比较明显。在作文点评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关于写作理论、写作技巧的文章以及丰富的作文评点范例,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这可以使学生创新作文的构思和立意。同时, 在互联网中学生通过相关例文和评论的搜集, 能够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 促进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页、论坛或者QQ群等, 组织学生在这些载体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给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互相取长补短, 可以促进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技能。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其核心是教师, 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或者干脆一窍不通, 那么整合将毫无意义。因此, 要使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达到有效的整合, 使语文教学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 完美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手段和策略, 这将是高中语文教学得以优化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成为一名新型的现代化教师, 有效驾驭信息技术, 才能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目标,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熏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摘要:近年来,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并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 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呈现方兴未艾的趋势。基于此, 就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必然性、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以及整合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加以论述, 以期进一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进行英语兴趣教学下一篇:汽车维修行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