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

2024-08-29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共10篇)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 篇1

根据新颁布《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由于初二阶段是初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生经过初一年的适应后,对初中语文的特点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对学生的潜力进行进一步的开掘。计划如下: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此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4、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

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以此为基础,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 篇2

一、政治材料分析解题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维局限, 往往无话可答。不少学生对材料能够理解, 理论观点都懂, 但是要付诸语言时, 却无法顺畅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 导致无话可答、无法作答。这种“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 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无奈感。二是角度僵化。部分学生在材料理解与分析方面往往只局限在个别的理论之内, 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自身感受、综合各个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地理、信息技术等来多角度看待材料所表达的现象, 分析解答容易陷入偏执而不够理性。三是认识不深, 分析难以到位。部分学生对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求认识不深, 一些学生缺乏对材料所揭示现象的背景的了解, 对材料提及的典故与传说不熟, 对政治教材里的原理理解也不够, 导致所做的分析过于粗浅, 与所学原理也相距甚远, 生拉硬套, 缺乏条理性与说服力。

二、语文学科知识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 尤其作文教学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语言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 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1.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增强表达技巧。语文学科除了教授词语、语句知识之外, 也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力求锻炼出学生的语感、语句理解、语言表达水平;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要应用语文学科知识来增强表达技巧, 达到准确表达、语句契合情境需要、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目的, 提高解题水平。以材料一为例:为了配合全国资源节约活动, 某校决定组织一次以“节约资源”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请你帮助完成任务:为这次活动拟出至少两条宣传标语。这则材料的解答对学生的表达技巧要求很高, 宣传标语的表达一般要求朗朗上口, 大众化, 容易读;更关键的是宣传标语要契合“节约资源”的主题, 对学生的语句理解与语句创造能力要求颇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技巧无疑对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2.多角度出发,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就像很多学科一样, 语文学科也是包含经济、历史、数学、艺术等等学科的综合性科目;在语文学科领域, 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将涉及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通过多个角度来观察与分析事务。在初中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的运用语文学科知识, 就要以发散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出发, 来分析某一种事物、衡量某一现象, 增强分析的辩证性,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能力。以材料二为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社会的一股新兴力量, 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被誉为神一样的创造。请问你如何理解:“智慧和创造力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在语言世界里, 对智慧、创造性这两个事物有着浩如烟海的描述与表达;生活当中, 作为“智慧和创造”代言物的科技也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3.利用语文学科知识加深对材料的认识。读懂材料, 对材料要有整体的把握和细致的梳理;读懂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方案才能有的放矢。语文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窗口;语文学科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掌握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分析文段的要素, 评析文段涉及的人物与事件, 赏析文段的精彩文学表达手法及效果。利用这方面的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

4.利用语文学科知识提高解答问题的专业性。语文学科十分重视文体尤其是实用文体的训练, 如书信、倡议书、辩论稿、演讲稿等;不少材料分析题就要求学生就材料主题采用规定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以下面的材料为例:材料1:目前, 由于人类的乱砍乱伐、滥捕滥杀, 许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土地荒漠化。请你向全校同学发起《让绿色充满我们的家园》的倡议书。材料2:我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某班准备模拟一次新闻发布会, 一组同学作为记者采访, 另一组回答记者提问。假如你是记者, 请你提两条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倡议书、新闻稿都是有规范格式以及规范的各项要素,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体的规范, 有的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却止步于不清楚文体而无法下笔;掌握了语文学科专业的文体知识, 无疑能够增强学生解答问题的专业性。

要在政治教学中跨学科应用好语文学科知识, 对教师而言,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教学机智以及充分的语文学科知识,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才会是艺术的享受, 才能最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政治材料分析题这一占测验试卷总分分量重、被多数省市采用的、开放性试题题型, 成为考验学生的难关;在初中政治解题中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对提高学生知识的调度能力、自我感情表达等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针对政治材料分析解题中容易碰到的问题, 解题中有效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解题水平。

谈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 篇3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标准中还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让他们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得到以下两点深刻的体会。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对学生价值观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多数人只倾心于认知技能的目标制订和实施,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看得可有可无。这些做法和认识培养出的是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学生,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局限于语文这么一个主体课程,没有从整体性、全面性出发,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存在很大的障碍。跨学科学习刚好消除了那个阻碍,其意义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

(1)跨学科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中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走的几乎都是三点一线,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甚少。跨学科的学习能够及时补偿这一个缺口。教师好比一扇窗,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了解国家大事,明白做人道理,清楚别处的地理风俗。久而久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始形成。相反,如果教师一味地只是呆板枯燥地讲解语文知识,那样不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跨学科学习是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的条件。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单一的、旧的那些理念开始受到冲击,价值观也一样。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单纯地判断事物的正或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错误。跨学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形成多样的价值观做好了准备。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探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思索跨学科教学的问题。2006年3月~7月,我担任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教授工作,4月份的一天,学校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在全校的三个初中学年组范围内组织学生办手抄报的活动,活动主题不限。接到这个任务后,我犯了难,因为我对办手抄报感到特别困惑,文字方面的内容我指导起来没有问题,但办手抄报更多的是版面设计、色彩、构图方面的东西。我深深感到仅凭我一人的力量,或者是仅凭借语文老师的力量是无法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的。考虑再三,我决定与美术老师沟通,把学校对这次手抄报的要求重申一遍,并希望各位美术老师积极配合。美术组的老师欣然应允,他们专门拿出一节课讲解如何设计手抄报的标题、版面及手抄报的要求、设计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语文老师又结合手抄报的文字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两周后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交了上来,不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效果明显好于往届,语文组和美术组的老师也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的这次跨学科实践活动获得首次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也从这种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甜头。如果说办手抄报的活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话,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就是有意而为之了。讲九年下的第六课《黄河颂》之前,先请音乐老师上一节《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课,通过音乐让学生感受,作者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实际上也就是把《黄河颂》的背景进行了介绍,音乐鉴赏放到音乐课中去实施。有了音乐的感召,学生再学习文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就水到渠成了。这两节课上完以后,马上进入到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这样一石三鸟,使学生对黄河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既有形象化的理解,又有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教学内容一气呵成,效果斐然。

由我自己的教学探索可以看到:综合渗透学科教学不仅是整合各学科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到系统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的好处。学科整合能够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体现我们新课改的思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也更加喜爱语文学科的学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跨学科教学就是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课程教学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梁鸶鸶.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学科语文必读书目(范文模版) 篇4

3.《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王丽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学与文学》王富仁 郑国民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5、《教学名家谈语文》裴跃进 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郑逸农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8.《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 著 9.《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 著

10、《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著), 刘婧(译)

11、学习性评价丛书(中学版)伊恩—斯密斯(著)

12.名作细读—— 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作者 孙绍振 著 上海教育出 版社.13、《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魏天无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陈隆升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 编辑(美)黒尔,(美)斯蒂 著,刘雅 译

16、《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 徐斌艳 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17、《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余文森,刘冬岩 编 18《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 严永金 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徐世贵 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 篇5

语文命题意图

一、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深入思考中考命题导向 2016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去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用阅读知识解决阅读问题,渗透PISA阅读教学理念和整本书阅读理念,规范写作行为,用写作知识写作。

如何在一份中考试卷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用考试评价引领教学,这是命题组思考的核心。

我们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很关键。我们的考试评价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引导教师和学生多思考,少废话;引导教师和学生多静心,少浮躁;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回归语文本真;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为此,我们想,无论在试卷的选材、构架、设题上都要努力体现适恰性,既要适合学生,又要适合能力层次,努力追求大气、灵动,关注男女学生的公平,城乡学生的公平,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本意,铸就一份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于一体的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二、紧扣学科特质总体构架试卷

教、学、评应该是一个整体,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为此,我们紧扣学科特质构架命题思路,将教学和评价打通,在试卷的构架上,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暗含其中。积累部分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渗透,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重视知识的运用;阅读部分的构架依次为: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阅读方法撬动整本书阅读;根据小说特质,抓住文本特质阅读小说;用PISA阅读理念阅读实用类文本;用连结的阅读策略读透经典文章《岳阳楼记》。写作部分将任务型表达和个性化表达相结合,真正体现写作功能。

(一)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渗透

第2题,古诗文名句填空和选择,考查了传统文化的积累情况;第3题,从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论语》、王阳明《寄诸弟》、《中庸》中选取了有传统教育意义的四个句子,用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的基本义帮助理解关键字,以选择题的形式,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基本义的掌握情况,又传承了经典文化。

(二)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重视知识的运用

第3题文言字词基本释义,改变了常规识记类考法,重视知识的运用,考的是课外内容,用的是课内知识,这种有效迁移将改变教学中的死记硬背现象,会让教师、学生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核心知识、掌握核心知识的重要性。

(三)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阅读方法撬动整本书阅读

如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并不断探索的话题,本卷中,尝试着用“检索阅读”“分析阅读”的方法,以必读名著《西游记》为考试内容,第5题通过检索目录梳理唐僧何处收谁为徒,按照先后顺序填空;第6题结合名著选段,抓住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并和整部名著关联,联系孙悟空离开取经团队的表现分析孙悟空的成长。

(四)紧扣文本特质,阅读文学类文本

本卷选取了对话体小说《帽子》,该文本语浅意深,耐人寻味。第7、8、9、10题,紧扣小说特质,从“小说情节”“场景暗示”“文本形式”“小说主旨”四个方面设题,检测学生阅读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水平。

(五)用PISA阅读理念阅读实用类文本 本卷选取了发表于2018年5月8日《宁波日报》的报道《“科幻世界”中的新宁波品牌》,话题富有时代特色,内容适合中学生阅读。第11题、第12题、第13题分别从“推论信息”“诠释整合”“比较评估”这PISA阅读的三个阅读层次设题,真正检测学生的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六)用连结的阅读策略读透经典文章《岳阳楼记》 阅读经典课内文本《岳阳楼记》,可能出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料,其实,这是文言文经典阅读的回归和守望。第14题,第15题,第16题,用“与知识连结,更懂‘记’“与篇”章连结,更懂‘情’“与材料连结,更懂‘人’””这些策略与目标一线贯穿,既要求学生扎实读经典,又引导学生课内外联读,读深文本,读透坚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信条的范仲淹。我们通过上述试题想表达: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学习文言文要融“文章”“文字”“文学”“文化”于一体,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从中汲取丰富而宝贵的精神养料。

(七)关注生活,重视表达,传递正能量

第19题和当下生活紧密相关,在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多元的今天,让学生思考写纸质书信有无必要的问题,纸质书信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文化,在纸质书信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当下,在中央电视台的系列节目《信•中国》的感触下,思考纸质书信的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20题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简洁明晰,无审题障碍,直接指向写作,功能明确;题目《幸福的约束》将“幸福”和“约束”组合,有一定的思辨性,且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传播正能量。

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具体细致,体现评价的科学合理

初中语文学科分析范文 篇6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 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陶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阳光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内,就会消解、淡化。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神舟十号飞天成功、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陶。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要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内容丰富多彩, 蕴含深刻的德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语文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等,都包含深深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应“传道”,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团队协作教育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新课程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带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增进友谊。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所以教师要精心选择。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协作完成采访任务,在过程中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真诚沟通,在团队中各尽其能,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处事能力,为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在苏教版语文初中阶段的六册书本中,像这样能锻炼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材料还有不少, 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专题训练:“广告多棱镜”、九年级下册的专题训练“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的收集和运用等,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中,增进友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环境保护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 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语文课也要渗透“绿色”教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有“人与环境”单元,单元提示中说道:“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在本单元,你将倾听大自然的呼声, 谴责愚氓的恶行, 慨叹智者的无奈……”《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等都能让我们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因此,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其中,教会学生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为培养跨世纪的环保人才打下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1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更多的现代素质 , 现代语文学科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应渗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语文课程所应承载的教育使命。科学精神回归语文课程,就是要转变课程理念,树立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融的语文课程观; 改进课程内容, 增加语文课程的科学含量;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师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渗透科学精神;转变课程评价观念与方法,注重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告诉我们要在语文中学科学,在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有《斜塔上的实验》、《叫三声夸克》、《梦溪笔谈》等, 议论文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应精心引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新世纪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 在此阶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优良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苏教版语文初中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发现适合渗透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陋室铭》,就要让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刘禹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 尚情操。另有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学会忧国忧民,学会坚强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而《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又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有责任心, 对人对事有宽广的胸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六、在语文课外时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密切联系, 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它能加深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眼界, 满足和发展他们在各种知识领域中的兴趣, 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要让学生学会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 增进友谊, 加强合作精神,“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可以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让语文课展现“工具性”,也展现“人文性”。

当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课外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名著阅读,等等,教师都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语文课不仅要承传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而且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选定渗透角度,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质,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益处。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将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让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以语文作为基础。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保证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必须要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基本导向,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培养重点,大力展开语文教育改革活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立足于初中教学角度,深入探究语文学科教学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程效果不佳

传统课程模式的革新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模式,转变为学生间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常常被现在初中语文教学所运用,教师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响应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现象虽如此,但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笔者通过长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大多数小组讨论只是走形式,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在讨论中往往不会发表意见,而另一部分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讨论较为热烈,但实际的合作学习成果也不尽人意。这样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做到了“小组讨论”,而讨论出的教学成果只能是流于形式。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课堂下,教师达不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目的,学生也无法从中获益,甚至影响了课堂秩序和教学进度,导致教学质量差。

(二)课堂节奏较快,知识点较多,部分学生跟不上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重点的安排密度较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安排了过多的知识点给学生,导致课程节奏太快信息量大,学生跟不上节奏难以掌握知识点。有的教师对于课堂的教学方式设计过多,例如黑板板书、课堂提问、让学生朗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精心设计,教师绞尽脑汁而学生也精疲力竭,但实际的教学质量却不高。

(三)语文课堂成为文字传授课

对于母语的本能反应,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兴趣较高,因为语文课本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最容易产生厌倦的也是语文课本,其原因要归结为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将原本优美的诗词文章拆解的七零八落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虽然重要,但是在课堂中过于强调琐碎的知识,忽视了本身的学习目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还需深思熟虑。

二、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研究的主要意义

(一)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素养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其课程特点是发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和对文字审美的阐述,有意无意引导了学生的思维,塑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学生通过课堂的团队讨论环节,培养了较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语文自学能力也在这过程中慢慢形成。

(二)有益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过去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几乎没有重视到学生的参与性,教师更像是一本会移动的教科书,课堂枯燥乏味课后作业任务繁重,教学质量不高。课程体制改革推进以后,对于课堂质量的提高无形之中为教师的工作减轻了负担,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扩展知识面,分析和思考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处理方式,优化自身专业素质。

(三)积极参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使之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求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为学生节省更多课外时间,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从真正意义上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首先应当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爱好,从而产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研究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和需求,锻炼语文能力,从实际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才能从根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从细微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学习要求和计划,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中受益。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思考能力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于思维的训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思维训练,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不断制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反复的提问和解惑中巩固知识,活跃思维。

(三)言传身教发挥教师本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在大海中航行的指南针,对学生起到人格影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榜样作用,做一名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智慧的大脑、高尚的人格,真正使语文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定期针对课堂的总结进行教学反思

总结语文教学领域的特点,埋头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却忽视了对过去教学进行反思。只有定期对教学反思,才能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加快专业能力的成长步伐。简单来说,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并加以总结和记录,这些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因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对于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当重视,其中最主要的应当是隐性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课程中需要提高挖掘隐性课程资源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的备课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质量的好坏,由此可见,是否备课对于教师的课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自身的理解和专业知识能力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创造,使这些书本知识更生动贴切,以便于使课本中的知识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响应新课标提倡的师生间良好互动。

四、结语

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做课堂的主人。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语言技能,将语文知识灵活转化为应用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参与探索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马琳.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3]周慧军.初中语文学案编写与实践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王婷婷.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9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

本单元的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理想》是一首意象丰富、满含哲理的抒情诗,告诉我们树立理想的意义。《短文两篇》用诗化的语言说明了奉献的意义和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的重要性。《人生寓言》讲述了两则现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的智慧。《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从中展示了她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 深入思考, 反复咀嚼, 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 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2、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高潮。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选了五篇课文,分别是《风筝》、《羚羊木雕》、《散步》、《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

如下要点: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口齿清楚,语言连贯;注意字词句的积累,掌握圈点勾画的精读方法。

2、在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归纳课文主旨,体会、珍惜家庭亲情。

3、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和训练对文章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同为童话,《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个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愚蠢可笑的皇帝形象,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则赞美呼唤人间真情,营造了一个纯真、友好的美丽世界。诗歌《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带有浓厚想像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神话《女娲造人》人性化地丰富和扩展女娲造人的经过,想像丰富奇特。《寓言四则》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含蓄的短小故事里,给人以启迪。

总之,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童话、神话、寓言的基本特点。

2、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借助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二、学生状况分析 (摸底考试后填写)

三、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教学目标分类: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

17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8.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培养辅差计划

培养优生:

辅差: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 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初中语文学科课改情况调研报告 篇10

基本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七年级语文选用了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参加实验的教师约有130人。几个月来,我们深入学校听课、与老师一起座谈,检查、了解到我市七年级的语文实验教学,经过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课例观摩、研讨;成立课改实验中心组,课堂教学中能体现课改精神、课改要求和教材意图,我认为实验工作起步良好。

主要表现为:

――教学宗旨育人化。具体地说发生了以下“五变”:即学科本位、教材本位的弊端得到较好的克服,由关注学科、关注教材向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习惯,大多数教师开始了由教书匠向育人师的转变;由“教”到“学”的转变;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由“教案”到“学案”、由课堂到“学堂”的转变;

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教学目标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总之,新课改中,教师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任务明确化。学科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内容较丰富,知识本位的弊端基本得以克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得到关照和体现。

――教学方式合理化。教师本位和单向灌输的弊端基本得以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中有了明显的变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意识和课堂结构初步形成。如省中初中部汤莉的《繁星》一文的课堂教学(见教研网页)就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作风民主化。师道尊严的传统意识和习惯基本被抛弃,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如市二中沈卫《端午日》一课的教学结构及学习活动的设计(见教研网页)充分体现了这些。尊重和激励成为大多数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和自觉行为,宽松、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建设初见成效。

――教学实施创新化。不少教师的思想和手脚获得解放,不再做教材和教参的奴隶和搬运工,而是以课改精神和课标为指导,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弥补教材难以避免的不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如蒋店中学陈志春老师上的《春》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课堂实录(见教研网页),增强了教材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强化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存在问题:

1.实验培训仍嫌不足,需再加大力度,常抓不懈。

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课程实验的学习和培训任务必然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市的实验培训虽然取得了显然的成效,但实验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我们在听课时发现老师们“新教材,旧教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即使认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真正都变成教师自觉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还要假以时日。

2.部分老师对课改的理验理解不透,角色的转变不到位。课程标准建议:老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但我们有些老师仍未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虽然这些老师也注意要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然而学生还未讨论,他竟匆匆把结果讲了出来,唯恐“浪费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业任务;或者是层层设问,把学生引进自己预先设好的圈套中,说教味太浓。个别老师培训前后上的课基本一样,变化甚微。部分老师存在这样一个困惑:课改要搞,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培养,课改还要不要抓基础、抓“双基”?其实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这与课改并不矛盾。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和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总目标认真落实到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作文五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保证三个纬度的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但有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

3.学科实验教学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由于教师对课改、对课标、对语文教学缺乏宏观的系统的完整的认识,实验教学实践常常顾此而失彼,课改精神与语文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情感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与其他方面的教学等等。往往难以协调兼顾,适度把握,和谐推进。如:

①我市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作风的转变和开发学生情感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突破,在转变教学方式和体现学习过程方面也有了进步,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则有较明显的欠缺。

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本次课改的标志性任务,但在实验教学中我市有些学校语文教学还未真正实现由灌输和变相灌输向探究的转变,课堂教学合作有余而自主尚不足,形式有余而实效尚不足。

③受传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影响,对新教材的创新点、突破点、亮点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和研讨多重课文阅读教学,而对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研究还不够。

4.有些教师的基本功不过关,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不能正确给予肯定或否定;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该讲清的而未能讲清;范读课文时未能起到示范的作用,甚至还不如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有位老师安排练习时,只肯定了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答案,却漠示了台下几十个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这也反映出教师上课的调控能力不强,也没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未能用课改理念去指导教学。

5.《学习与评价》《语文读本》均编得较好,但我市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订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学校经费紧张,不敢给学生订辅助读本,导致不少学校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只有一本课本。还有的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难有保证,老师布置要课外搜集资料,学生往往手足无措,课外拓展课程资源的难度很大。

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它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新的语文教材谁也没教过,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式。全靠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去研究、去探索。如果光靠教师自发的行动,缺乏很好的组织,显然是不能保证大面积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有效地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用好苏教版国标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各校语文学科组要对实验工作给以高度重视。每学期要经常组织校内的新课标新教材研讨观摩活动,集体备课活动要突出安排对苏教版教材的备课内容,要采取多种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校际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其间,我们要不断地“冲电”,练好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2、各校要建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由校长或主任担任组长,具体的负责本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指导工作等。

3、建立备课网络和集体备课制度,确保集体备课落实到位。以校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每周集中一次,保证用集体研究的最好的教案进行教学。

4、建立联络员定期汇报制度。我们将会同市课改中心组成员在各自的学区内巡回听课,,并加以具体指导。各校备课组长要向各学区的课改中心组成员汇报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研究如何解决的办法。

5、建立定期研究课制度。各学区根据具体情况定好时间表,排出各类课型、各类学校的研究课时间,为大家提供研究的平台,共同探讨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诵读欣赏课的教学路子。同时各学区要选一所学校作为语文课改示范学校,使其他兄弟学校有学习借鉴的样板。

6.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试卷、日记、作文收集并装入成长记录袋。开展优秀作品展示、手抄报、作文集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情趣。

几点打算:

我们语文学科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方面,下学期打算做以下几项工作:

①.组织初中语文课改论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课堂实录比赛,汇集学生单元和考试优秀作文。并将此置于我室学科网页上。

②.继续组织培训,并作有关写作、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讲座。

上一篇:学校食堂检查记录下一篇:歌颂教师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