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2024-08-05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精选10篇)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1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叙事

大庆市第五十中学:张振华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枯燥无味,因此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恰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课堂上善于发现有利的契机,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和有利条件,用真诚的态度和智慧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思想和正确的方法去影响、感染学生的行为,是优化教学细节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2

一、叙事视角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主要是针对初中教材中的叙事文本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该理论依据叙事文作为载体,通过对叙事文不同角度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适时调整学生的阅读视角,帮助其从不同的人物性格、不同的人物背景出发,设身处地的理解每一个人物的情感变化,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知。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叙事文本中,一般会出现三种叙事视角,第一种是作为整个故事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进行叙事;第二种是作为整个故事的观察者进行叙事;而第三种则是作为一个评论者进行叙事。这三种不同的叙事视角产生的情感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种是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变化,第二种是将感情变化的主体留给了读者,而第三种则是带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评论色彩,同一个文本,从这三个视角进行阐述,带给读者的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

叙事视角的类型主要分为全知以及限知这两种类别。所谓全知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主体的高度高于整个叙事文中的内容,它的特点是叙事的主体能够控制住整个叙事文中人物及细节的发展;而限知叙事视角指的是叙事的主体出现于叙事文本中,这样的叙事视角容易限制读者自身的思考空间,容易被叙事主体带动情感变化,但是它的优点在于更加容易同读者产生共鸣。不管是哪种类别的叙事视角,都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相互转化相互融合。

二、举例分析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概述了叙事视角的基本理论之后,就列举初中语文人教版中两篇文章进行举例说明。运用的第一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风筝》,风筝主要是叙述了“我”和自己的小兄弟关于风筝的记忆,这是一篇记忆型的文章,通过记忆自己残忍踩踏小兄弟风筝的行为并且觉得很得意进行的忏悔。这篇文章的叙事视角为第一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感受带给读者,这种叙事视角的优点在于能够直观的将自身的情感带给读者。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风筝》这一篇文章时,总是会选择第一视角进行讲解,通过鲁迅先生对自己行为的悔恨来逐渐点明主旨。而运用叙事视角理论来讲解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来总结兄弟俩的情感变化。例如:教师在学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 如果你是当年的兄弟两之中的哥哥,你会怎么办?2. 如果你是当年那个喜爱风筝的弟弟,你的心里是怎么变化的?3. 如果你是这两个兄弟的父母亲,你又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转化视角进行文章剖析,或者转化视角重新改写这篇文章。学生经过这些思考之后不仅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封建主义下对儿童的伤害,还能够体悟从不同角度描写同一事物时,什么东西该舍,什么东西该留。

运用的第二篇文章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这一篇文章作者是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阐述的,作者在讲述这一个童话故事时,并没有带有太多自身的感情色彩,却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达到了讽刺的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一篇文章时,则可以提出这样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 如果你是该国的皇帝,在骗子进行行骗的时候,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2. 在穿上那件什么都没有的衣服时,自身的心里是怎么变化的? 3. 在儿童点明该衣服其实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变化的?通过不同阶段叙事视角的转变,学生能够体会到每一个人物情感上的细腻变化,不同的叙事视角,除了不同的人物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时间段。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的举例说明:叙事视角不仅能够从不同的人物进行分析,还能够从不同的时间段作为阅读切入点。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总是习惯于同一种视角进行阐述事件,这样的写作方法局限了学生的创作思维,阻碍了初中作文的创新发展。而将叙事视角理论运用于初中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多角度来叙述同一事物,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色彩,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叙事视角是推动初中语文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概述了叙事视角的基本理论以及叙事视角的两大类别,又通过对初中教材人教版中的《风筝》和《皇帝的新装》这两篇文章进行了举例说明,希望通过这些概述与例子能够推动叙事视角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摘要:目前,运用叙事视角理论来解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的缺失导致许多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无法得到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叙事视角,通过两篇文章进行举例说明,旨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从而推动初中语文的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情境教育叙事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情境 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90-01

七年级英语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为了让学生走好第一步,教学中我总是设法创设一种科学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英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许多农村中学的老师或许都有此同感: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总有那么一段距离,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在一些英语课上,只要我们老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通过科学创设情境,完全可以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

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像导演,要千方百计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眼神和手势等,创设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并充分享受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交通工具的相关词汇时,可以事先把bike、bus、train、plane、ship等的声音录制下来,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猜是哪种交通工具,再引出课文内容,学生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了英语学习中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较容易设置情境配合教学,又如在教学“What’s this in English?”话题时,充分利用实物、实景,通过学生手边的钢笔、尺子等,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大量的词汇。

通过这种情境的设置,就像把真实的生活带进了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充分训练,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实物能够吸引学生的视线,实人实景更能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七年级英语有关电话用语的教学中,用玩具手机作为教具,创设了一个用英语打电话的情境。(师生共同完成)

T: Hello!May I speak to Michael?

Ss:This is Michael.Who is that?

T:This is Li Lei.Are you free Michael tomorrow morning?

Ss:Yes,what’s up?

T:Would you like to play soccer?

Ss:Yes,I’d love to.

T:Don’t forget to bring your soccer?.

Ss:All right.See you then.

因为课前做好了预习,课堂上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成功地完成了模拟电话对话。接着再放录音,让学生听课文,然后跟读。之后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和例子详细讲解电话用语相关句型,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并根据各小组的表演情况分别给予扬表,“Good、Very good”,让参与的学生都有了一种成功感和被认可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也在课堂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正确的电话用语。

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写出并整理好自己小组的电话文稿。(要求:字迹工整,内容合理,语法正确)课后我选择了部分优秀的文稿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里。

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 电话用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让他们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和使用英语所获得的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另外有一次,在七年级的一节说英语的课上,我模仿电视上比较热门的节目设计了一个游戏,就是用中英文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名字,两人一组,一个人描述,另一个猜是什么。描述的人必须用英文,而猜的人可以直接说出中文或英文名字。这个游戏我没有像电视上一样限时,而是对每个事物给描述的人三次完整表达的机会,每次他确认自己表达清楚了,同伴就会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我觉得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猜“馒头”这个词,一位同学这样描述“it is our main food, it’s white and like a half ball……”在他描述的过程中回顾词汇,练习口语,同伴就像练习听力一样去听,下面的同学也会在想如何表达,有些跃跃欲试,有的会小声的讲出自己的想法,我并没有刻意阻止,因为我觉得这种气氛很好,大家都在想,台上的用嘴说,台下的在心里说,都在积极调动和组织自己心里的词汇。

我也曾经给出情景和一句话,让学生自己练习语调变化引起的意思变化。比如我给出如下几个情景让学生使用“what are you doing here?”这句话。

情景1:A在操场看见手舞足蹈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what重音)

情景2:A在操场看见本该上课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here重音)

情景3:A在操场看见破坏公物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doing重音)

情景4:A在操场看见已经退学的B;学生:“what are you doing here?”(you重音)

以上都是学生很喜欢的方式,而且行动的主体也集中在了学生身上,老师基本上是一个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愿意学,就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下,老师的规范作用就削弱了,比如学生自由发挥时语音、语法的错误,就不能及时纠正。所以,语音基础是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并且老师在以后上课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总结,让规范和引导作用达到一种平衡,让放松的课堂不放纵。

根据课标,初中学生各阶段的听说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程度,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没有专门的语音室,没有外教,比城里的条件差很多。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听说教学,老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找寻学习和生活的切合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学习的欲望,如低年级的学生会比较喜欢新事物,对游戏,歌曲等感兴趣,而高年级的同学就可能比较喜欢某些领域里的明星,或者有挑战性的东西,所以生活与学习结合无疑是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非常好的选择。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更加需要情趣、体验和互动,由教师的讲授型教学向学生的合作探究型学习转变。同时,教师要会欣赏学生,要善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学会知识,并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一切在科学合理的情境教学中更容易实现。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4

浩浩长河,悠悠岁月,弹指之间,教坛生涯20余载。铃声响,歌声起,谆谆教导,朗朗书声,日复一日。送走熟悉的背影,迎来陌生的面孔,年复一年。蓦然回首,恍然大悟:喜怒哀乐,正常教师!喜!逢年过节,欢聚一堂;婚嫁乔迁,举杯同庆;升职加薪,可喜可贺……除了这些,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之喜,还在于自己言传身教,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还在于看到学生知识技能日益长进,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还在于耐心细致地工作,家长信任放心;还在于不断学习,能力素质提高,受到同事的尊敬;还在于勤勉工作,受到领导的肯定表扬,上级的奖励,更在于他日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新的学校成绩优异,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

怒!一个小学校,折射一个大社会。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教师第一怒,最多在于学生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却不能简单粗暴,怒不能发,怒火不能冲天,只能填膺,郁积为亚健康,难以做到带着爱心笑脸进课堂;第二怒,怒规章制度太多,应付检查消耗时间精力太多,不能全身心投入搞好实际的教书育人工作;第三怒,无力改变应试教育魔咒,无法因材施教,眼睁睁看见个性被磨平,千里马平庸,无法看到中国的爱迪生;第四怒,怒自己曾经呵护过的待进生,被一些教师中的害群之马为了提高平均成绩,而逐出校门,害群之马却捧着金光闪闪奖杯;最怒,评定教师工作好坏的人不是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而是高高在上,巨人千里之外,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领导!

哀!医生之哀在于治不了自己的病,理发师之哀在于不能给自己理发,教师之哀首先是忙于教别人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教师子弟不成材,沦为败类者比比皆是。教师第二哀是社会把教风不正现象归罪于教师,没有人骂送礼要求好座位的家长,只有人骂收礼排座位的教师。教师第三哀是有人怪教师狠心给学生加重课业负担,没有家长情愿放弃上大学这座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机会。教师第四哀是忙于给学生排名的同时,自己同时身受排名之苦,挖苦讥讽排名靠后的学生,逼人寻短见时,忘记自己被人排名,面对靠后的无能与无奈时自己也寻死觅活。教师第五哀是顶着待遇高的头衔,出手却寒酸,摆脱不了酸先生的绰号,君不见豪华轿车别墅有多少在教师名下!孩子不成材,只怪教师教导无方,不怪受自己影响太大,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书本,跑到学校胡搅蛮缠的家长却不曾想到是因为孩子和生他养他的人不同。

乐!乐是一种人生观,最近网上流传一道选择题:你愿意坐着宝马哭,还是骑着自行车笑?可见,乐不乐完全在于自己。同样一个七十分,有人因为进步了而高兴;有人因为退步了而懊恼;也有人在总结得七十分的经验,丢三十分的教训。惊闻有同事因为自己带的班级平均成绩比其他班少6分而自尽,惊闻有同事因为没有评上职称而跳楼,惊闻某机构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个结论:79%的教师心理亚健康。生活在一个国富民强,衣食无忧,病有医保,退有养老的时代,怎会悲剧不断呢?把尊严看得比生命重要的老师啊,听我给您讲一个故事:考试结束,一位老师懊恼地说:完了!我能认对几千字,偏偏认

错本次试题中“千里迢迢”的“迢”,我把它给学生教成了“zhao”,成绩出来了,结果出错的只有几位同学,有几位同学早到读课文时被值周教师听到帮忙纠正了,有几位同学课后做练习时查到了正确的答案,有部分同学的作业家长检查时改正了,还有些同学上课没注意听讲,选择时蒙对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失败绝不是某一位老师的事情,相关的人都有份,再说,谁把所有学校,所有年级,所有科目的倒数第一都拿了?何不与其他有同样遭遇的人探讨面对良策呢?也许评不上职称的教师想向屈原以死唤醒国人一样以死来引起人们对不公平的关注,可是大河向东流,不公平之事从来就有,永远不会停止发生,历史的天平遭受潮流的撞击,任谁执掌也不能保证不左摇右摆。“人不知而不愠”,可见孔圣人也有不被赏识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可见欧阳修也遭贬不得志,我们比孔子的贡献如何?比醉翁的才能如何?况且没人敢没人想治谁于死地!面对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更没必要大惊小怪,问卷提问到:你有没有下楼之后又上楼锁门,结果发现自己出门时已经锁了的经历?我答道:有啊!诊断曰:应该引起注意。我说:胡扯!那几天,家里忙,学校忙,没有睡好,所以忘性大,再说这种事情又不是只发生在教师身上!大多数人不正常那不就正常了吗?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寒来暑往,光阴易逝。身处活生生的小社会喜怒哀乐之事不发生才怪,但愿各位教师同仁有喜则贺,有怒则拍桌子,有哀则抱怨,有乐则开怀大笑。但发泄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选择正确的对象,切忌在庄严的课堂上,神圣的学生面前简

单粗暴!但愿各位教师同仁能好好珍惜得到的,好好放弃得不到的,少为失败找借口,多为成功想办法,共同期望明天会更好!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5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历程中,我一直探索着最优秀最适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的探索和学习中,在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直到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的乐趣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法,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现在我的课堂教学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加强,我带的每一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都比较高。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其中有一道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于是我走下讲台给学生提示让他们分组讨论,和他们一起交流。鼓励学生去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结果学生的发言、交流的积极程度可以说是在我的几十年的教学中是少有的,而且那些所谓的后进生在后面的其他题目的练习中都能够自主完成,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看着一个个的轻松和释然的笑脸我也感到欣慰。如此的例子在这几年的课堂上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的。

其实我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数学的艺术是在于它要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和求欲的火花,开启学生智慧的 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得到收获,在生活中融入集体。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因此我认为只要每一节课都坚持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想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篇6

数学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比赛的结果当然是学困生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对差生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学困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学困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里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学困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7

在教学上运用实践法, 就是在语文作文教学上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 挖掘自身情感, 并在个人与群体的实践性活动过程中, 通过观察、调查、访谈、关注等方式体会人生百态, 获得人生经验, 进而把自己所经历的, 所见所闻的写入作文中, 自然就会有真实的情感流露。

实践法的运用能从根本上入手, 改善学生在叙事类作文写作中出现的内容空洞无物、缺乏情感、矫揉造作的状况。

以下是在课堂内外运用实践法的几个方式:

一、观察

学生没有素材可写, 不会描写人与物, 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事有直接关系。在作文课上, 教师可作出一系列举动, 如来回踱步、搔头、皱眉等表现焦急、烦躁的心情, 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 而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可在学生描述时将其描述写于黑板上, 再让其他同学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来替换, 或增添词句来丰富描述的句子。这样一来二去, 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同义的词语, 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事件, 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有词可写, 描写也能更细致了。

仅仅是靠在课上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善于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观察才是写作素材源源不断的保证。如在生活中观察宠物的生活习性或亲人的言行举止, 并养成写下观后感的习惯。

二、调查

有时候观察到的东西大多数都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具体的内心的东西就很难了解到, 这时就可以每周定一个调查主题, 如最向往的生活环境、幼年时的梦想等, 让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内对身边朋友、家人或亲戚等人做主题调查, 了解对方的世界, 对方的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做出一份调查报告, 并在课前向老师、同学作报告, 同时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调查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而在课前作报告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训练从各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三、访谈

访谈, 听起来似乎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如在作文课上, 教师随意地找一个学生做访谈, 问问其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聊着聊着, 学生就会明白访谈就是一问一答而已, 并不困难。而访谈的技巧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访谈的过程中学会总结, 学会领悟对方经历过的事情, 学会感受其中的感情, 进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最好让学生在每一次访谈后, 都要或多或少地写写访谈记录和个人感受, 并且选取愿意公之于众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一起领会他人的故事, 一起聊聊各自的感受。

四、关注

以上三种方式都可能会局限于学生的生活圈子里, 还应适当拓宽视野, 往不同的地方去观察, 或者说是关注。每年过春节、国庆节的时候, 家长们几乎都会带着孩子回老家, 去爷爷奶奶或较远的亲戚家里拜访, 又或者去名胜古迹旅游。这时, 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也不应该停下来, 而是应抓住这一时间仔细观察, 比如家具摆设、灯光设置、家庭关系等, 看看他人的生活圈子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又或者可以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特殊人群, 如疾病缠身的人、名人、科学家等人的生活及其励志故事, 或是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动态, 尽量多地了解他人的生活, 感受不同群体的情感状态, 拓宽视野, 让自己写的文章充实起来。

语文作文教学, 不能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教师还有义务教会学生如何感悟生活, 如何成为一个能理解他人、宽以待人的人。

总而言之, 写作素材就应当来源于生活的人生百态, 悲欢离合, 离开了情感和生活, 作文就不是真正的作文, 而是一堆了无意义的文字。实践法就是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生活的各个方面, 使学生在写作时描写得更细致、更真实, 同时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 发掘学生心中的情感, 使其在写作上充分抒发出真情实感来, 这样学生才能改正之前的写作缺点, 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严丽.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指导浅谈[J].新校园·理论 (上旬刊) , 2012 (3) .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篇8

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不同的语文教育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朱光潜先生用 “慢慢走,欣赏啊!”来定义,吕叔湘先生用“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来定义,夏丏尊先生用“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来定义,而“在字里行间行走”是施特劳斯的定义,“徜徉在语言之途”是海德格尔的定义。从他们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中我们不难看到这其中的每一种定义都是基于文本的细读和理解。

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是叙事散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叙事散文课堂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只有细读文本,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叙事散文的阅读和欣赏。

一、初中现代叙事散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却很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设计:什么样的导入比较好?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好?是讲授法,朗读法,还是小组活动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的教学,就只剩下“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几句看似是知识的套话。而实际上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空中楼阁毫无意义。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总是把一篇散文教得像一类散文,没有突出单篇散文的特点,更有甚者没有对散文进行类别划分而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同一类散文。

因此王荣生教授把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纳为:

散文教学不符合散文体式。在中学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不顾散文文体的特征而把散文教成小说,教成说明文,教成议论文。比如在《老王》这篇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像教小说一样去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

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在中学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因不顾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而把这一散文教成一类散文,甚至将所有的散文教成同类散文。例如在《老王》、《再塑生命》、《世俗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而展开,却将散文中最重要的人文意蕴和思想弃之不顾。

不注重散文中蕴涵的情感而去关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这一现象在中学散文课堂教学中尤其突出。仍以《老王》为例,虽然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课堂的关注点放在了“老王的悲惨命运”、“老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上,教学生学习如何从神态和动作上描写人物,甚至在课后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来学会写人。这虽然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点,但仅仅只教学生怎么写人合适吗?这样的散文教学能把《老王》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教到位吗?

二、文本细读思想下《老王》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呈现

在这里我以北京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2012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中语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的《老王》一课为例,呈现文本细读思想指导下的初中现代叙事散文的语文课堂。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以“活命”为切入点,分为“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总结——活出生命的高贵”这三个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基于文本细读的《老王》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一般的课堂有什么区别:

1.在文本细读中寻找课文的切入点

《老王》的大多数课堂切入点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愧怍”一词。而王君老师的课堂却是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句话引入“活命”一词来作为整堂课的切入点和关键词。

“愧怍”一词是一个文言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较起来王君的“活命”一词更好理解,学生们也更好把握。对“活命”一词的挖掘正是王君老师对《老王》这篇课文进行反复细读的成果,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王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凭借。在接下来的散文课堂教学中王君老师时刻关注“活命”一词,既有老王的“活命”状态,也有文中“我”(杨绛)的“活命”状态。

2.在文本细读中走近老王

大多数老师是从老王“出身苦、身体差、无亲人、经济贫”这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走近老王,主要的方法是在文中寻找“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老王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这些相关的语句来印证。

同样是走近老王,王君老师却是用“活命”一词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靠近老王。王君老师“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他们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去出生入死,去走火入魔。”

在这个部分王君老师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1)让孩子们“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之困境。

通过多样化的诵读场景,学生们对老王的认识显然比单纯找出几句话来印证要深刻的多。但细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王君老师的课堂诵读不是简简单单把课文读一读就可以的,她的课堂诵读是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举一段王君老师的课堂实例来看看她从细读所读出的老王“活命”的悲苦。

(大屏幕显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语最鲜明地表现了老王的辛酸。

生:只好。

师:太聪明了,你们。文中不仅只有“只好”,文中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词语,大家缓慢地沉痛地无奈地读。

(大屏幕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只有一只眼;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他只说:我不吃。)

师:中国汉字有几千几万个,但是老师觉得最让我感觉走投无路的,最让我感觉辛酸苍凉的就是这个“只好”,因为,那就是别无选择,那就是上天入地都无门呀,而这种状态就是什么状态?

生:活命。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来读老王走到生命尽头时的那副可怜模样(生有感情地朗读,师配乐)

师: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如鬼的生活,就是一种活命的状态呀!

在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走近老王的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她紧扣大多数老师忽略的“只”一词,让学生感受老王的孤苦无依。这样一来学生对老王的理解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找句子的表象上对老王的“苦”浅浅的了解,而是深入“只”这个词语的内涵去深刻体会并对老王的“苦”感同身受。

正是在文本细读的思想指导下王君老师才找到“只”这个词,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只”进行细读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文中的人物。

3.在文本细读中发现被遗忘的“我”

在整个《老王》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不幸者”老王的身上,关注老王的“苦”和“善”,却把文中“幸运者”的“我”忽略了,或者把文中的“我”当成老王“不幸”的衬托,或者就是简单肤浅地认为“我”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

文本细读下的语文课堂是不允许如此粗糙地解读存在的。王君老师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我”对老王做了哪些照顾和关心的事,而仅仅是从“我”对“老王”的这一声称呼中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读“老王”这一称呼。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个底层三轮车车夫的称呼竟然是“老王”,在反复读这一称呼的过程中学生读出了“我”的“博大、包容、亲切”。

王君老师在文本细读中挖掘出被大家忽略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引导学生细读“他蹬,我坐”。在细读中学生们渐渐读出了老王的费劲和劳累,读出了杨绛内心的不安。并依此挖掘文章的空白,引发后面的讨论,推进课堂的发展。

这样一来,文章中的“我”就不再是那个被隐藏起来的人,也不是那个单薄的“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博大、包容、亲切”的人,是一个在面对“不幸者”时内心不安的知识分子,这样被一般教师所忽略的“我”就立起来了。

4.在文本细读中探寻文章的主旨

关于《老王》一文的主旨,大多数老师都会习惯性的采用“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宽泛的看起来甚有深意的词汇,常常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学完以后,学生们似乎是读懂了,但是这样一篇《老王》很快就会被学生们淡忘,那段艰苦的岁月也会被抹去。

但在文本细读下的《老王》,主旨不会是老师讲述的泛泛的大而空的词汇,而是学生深入文本细读之后的心领神会。

在这一点上我对王君老师满心佩服。她并没有因为害怕学生无法理解“文革”而不作背景介绍,反而在课堂上将杨绛先生的《丙午丁未年纪事》部分内容向学生展示。重现历史情境,带学生重回写作现场。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代里,“老王”和“我”都是“活命”状态下的人;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里“香油和鸡蛋”是无比珍贵的。因此无论是老王还是“我”在那个时代里,这些点滴举动都是“高贵”的。用王君老师的话来概括“我们有时候会无可奈何的处于‘活命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高贵的内心,进入生命的高贵状态。”这样散文课堂教学内的所有内容都源自文本,都从文本的字、词、句人手,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来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三、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寻现代叙事散文的教学内容

王君老师的这堂《老王》课的成功的关键,就是她在课前对《老王》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怎样将这样成功的现代叙述散文课迁移到我们日常的课堂中?在笔者看来,就是要弄清文本的细读有哪些方法,如何将这些方法融入课堂教学。

咬文嚼字,嚼准合适的切入点。散文是情感的艺术,因此散文教学重点应放在作者对对象描述所抒发的作者情感上。因为作者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感来进行创作的,那么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会融入自己的这种情感,这样作者笔下的词也就具有了作者的情感。以《老王》为例,能找到“愧怍”一词进行切入已然不错,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个文言词汇的时候存在困难,怎样找出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又利于学生的理解的普通词汇呢?就是要通过文本细读,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找出“活命”、“只”这些饱含情感的普通词汇。

深情朗读,读出语言情感。很多老师对“读”这一环节并不重视,认为“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课后的事情,课堂上的朗读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其实,散文语言的感情不是“看”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应该是靠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对文本进行深情朗读,才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出散文语言的情感。以《老王》为例,这篇课文看起来值得“朗读”的部分似乎不是很多,但是王君老师的课堂却出现了很多对课文的部分内容的齐读、诵读、自述、演读、演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慢慢地读出了语言的情感,也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这样课本上一个一个的方块字,都充满了或“苦”或“善”的感情。

情景重现,回到写作现场。现代叙事散文的本质特点就是作家的自我言说。因此我们在确定现代叙述散文的教学内容过程时,要根据具体文本重回作家创作的历史现场,通过论世而达到知人,这样不仅能抓住散文的教学内容,还能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实现对学生人格和道德情操的提升。以《老王》为例,对文章中涉及到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么采取回避的方法,要么就只是做蜻蜓点水式的背景介绍。但是这个背景对认识文章中的人物,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却是非常重要的。王君老师没有回避它,而是通过作者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回忆将学生带入到历史背景中去,让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当时复杂的情感。

发现空白,用追问引研读。散文中的空白艺术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 的间隙地带。散文在描述和抒情中留下的空白,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空间,但这些空白却常常被读者忽略。真正读懂一篇散文就需要我们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去发现空白,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老王》为例,文中写道:“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很多老师把关注点放在了这句话前面的“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上,但王君老师发现了老王的那句话“住那儿多年了”。老王为什么不正面回答那是不是他家,只说住那里?从这个空白中,王君老师带着学生们读出了老王“孤苦的活命”状态。因为“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但老王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他只有破败的小屋没有家。

在初中现代叙事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学内容意识和理论自觉,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素养乃至涵养生命。文本细读对我们确定初中叙事散文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让学生学得相对透彻。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

初中教育叙事 篇9

课下,我发现他不起立是真有原因――他的骨骼严重变形,骨节突出,行走异常困难,可以说是在“挪行”,甚至日常起居都需要别人帮助。然而他虽身患残疾,但成绩却很优秀。登时,我所有的气恼都烟消云散,代之以满心的同情和心疼,还有敬佩。考虑到他的不便,在此后的教学和生活中,我给了他最大的照顾――别说不用值日,甚至作业他也可以免交。

可是,我却慢慢地发现,我满怀的疼爱得到的却是失望和愤怒:上课回答问题,他常常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以惊人之语引起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与老师说话,他油嘴滑舌,缺少尊重;与同学交往时,他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好吃、好玩的东西即便不是自己的,也要以他为主,稍有不如意就对同学恶言相加;上午第一节朗读课基本不上,而且还要耽误照顾他的同学上课,等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不禁开始反思。据我了解,他初一时还非常老实,初二、初三时却越来越不像话,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了这样?

上课经常打乱教学秩序,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老师不舍得训斥他;和老师贫嘴打趣,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老师“偏爱”他;对同学颐指气使,也许是因为他知道同学们对他有太多太多的关心和忍让。

我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爱也会犯错?也许太多的爱笼罩着他,使他看不清方向,迷失了自我。也许对他过分的照顾伤害了他脆弱的自尊,才会使他如此玩世不恭!也许错的并不只是他,还有我们!

如果一开始,我们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把他当作正常的学生对待,除非极特别的事才给予照顾,其他都一视同仁的话,或许会是另一种情况。

我深切地感到,有时同情并不一定真正能帮助一个人,尤其是对待“有问题”的孩子,溺爱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 篇10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

作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1,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十个指头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是人呢?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般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学生个体本身也存在学科之间的不平衡。任何老师教授一个班的学生,学习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实学习不好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们比学习好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并耐心细致的培养他们,以便他们在学习上早日赶上其他同学。班主任只有尊重和爱护“学困生”,才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恢复理智和自尊,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变为人们期待的好学生。对于“学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了解生理原因,又了解心理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因此,教育的关键是疏导、迁移,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学习上。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聪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在历史研究方面是个天才,但在数学学习上却差点儿为此上不了大学。“学困生”也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等积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捕促“闪光点”,及时的给予真诚的表扬,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一番爱心、诚心,从而迸发出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适时地给他们制订出适当的高而可攀的目标,使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学习习惯不好、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一、两次谈心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深入调查和了解反复的原因,不急噪、不嫌弃,要坚持不懈地作工作,并争取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试的试题难度要适中,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成功感。对于考试受挫的学生,要及时地帮他们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顾虑。

2,善待个性特别的学生:人是有个性的,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倾向。就性格特征而言,有的活拨好动,有的沉静稳重、还有的倔强固执、有的坚强、有的软弱……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性格特征方面的东西一般来说很难改变。试想一下,如果人没有了个性,岂不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吗?因为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没有个性的人总是墨守成规,没有个性的群体就像一潭死水。

所以,教师必须持宽容态度,并努力优化其个性优势,不断地帮助他们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就心理倾向来说,学生的爱好各式各样,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朗诵,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写作……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正当的爱好,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并加以重视和培养,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开发学生潜能,因为爱好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最直接的动力。在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创造条件,给学生多一片发展的空间。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上课时可让他上台作实验;喜欢思考的学生,可在课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多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让他们经历失败的磨练和成功的喜悦……

(2)精心培育,让学生多一份创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抓早、抓细、抓实,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鼓励早日见识历年高考题,鼓励自学选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无意的即失误,一种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们的学生一般属于失误。要说谁失误最多,恐怕要数科学家了。试问:哪一项科研成果不是经过了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取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有失误、会犯错误,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教师,而不是警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说过:“学生不管多么难教育,毕竟是青少年,其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恶丑与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站在学生的对面,让学生怎样,不让学生怎样。而要力争站在学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

可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失误、难免会犯错误,关键是学生犯了错误以后,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总之,班级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是充满了育人的科学,它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着孩子们一生的生活道路。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仅需要认清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正确高效的管理方法 。

二: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

化学新课程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接触化学、学习化学,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创设化学生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体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效落实新课标。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因为许多化学反应和化学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化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尽量贴近了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

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质为什么会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体会了解化学问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状况(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空气的污染状况、污水处理厂的流程和原理、周边农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具体情况等进行调查,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不仅使学生树立绿色食品、绿色环保、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范文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人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1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5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烧不坏的手帕”;( 2)“魔棒点灯”;(3)自制“饮料”:“矿泉水” “牛奶” “果冻” “七喜汽水”(4)“水点香烟”(5)“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又如,在§2-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补充了浓氨水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在§1-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高锰酸钾制取O2再用尖嘴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场面”。演示结束后,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学生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又记得牢。

再如,在讲述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CO2与水反应的两个对比演示实验(用两个矿泉水瓶分别装满CO2气体,再分别倒入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再同时充分振荡),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加入氢氧化钠的矿泉水瓶瘪得比装水的矿泉水瓶厉害?2,说明了氢氧化钠与CO2有没有发生反应?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3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5页习题3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7页演示实验1-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13个家庭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 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页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第118页实验6-1)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第119页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有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学生都有制作简易的教具参与展览:如水的净化简易装置,实验室制取O2、CO2的简易装置等;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3-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学习§1-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例如,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铁钉表面变得光亮,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

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氢气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H2实验室制法,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就实验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的改进加强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创设出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他们在课前积极预习和我一起准备实验,收集资料,课上主动参与实践,分析现象,解释数据。

上一篇:医院车辆管理办法和司机管理规定下一篇: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