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2024-07-05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篇1

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但是他性格外向,脑瓜很灵,尤其擅长体育运动。而且自尊心极强,特要面子。另外,他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较深,但在他们面前有时也要发脾气耍性子。

[家庭背景]

首先从他的家庭情况来分析。他的母亲在他四岁时就与父亲离婚给年幼的他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随后母亲没了音讯,使得他自小就缺乏母爱,拉开了与同龄儿童的距离。他的父亲也不管他,常年住在外面,常年不和儿子见面。父亲也未尽到应有的教育,拉大与他的心理距离,使得他对父亲很冷,毫无感情可言。平日里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他们总是过于宠爱、也放任甚至无力去管教他。于是他在家一直处于以“我”为中心的氛围中,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他就肆意指责对方,小则辱骂,大则动手。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其次,他的脾性让他易冲动,对于教师的管理也不屑一顾,常常自暴自弃。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爱心,当然也不会去爱别人。为人冷漠无情,并沾染一些坏习惯,如抽烟,喝酒。

[措施和手段]

1、耐心激励,换位认知。“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则要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因此,看到他早早地来值日,我就在班上表扬他。但看到他有问题时,我则要求自己忍耐些,做到不揭他的短,不当众批评他。而是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体态语言给予暗示,提醒他不要影响课堂纪律,等到课后再找他进行个别谈话。谈话时我多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这一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正确理智地处理,同时也让他逐步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2、量才而用 建立威信。有一回,上体育课我发现他跑的很快,就对他说:“看来我们班的运动会有优秀运动员了。” 他吃惊地又有些得意的看着我并且说:“我长跑行,短跑也很快,我是飞毛腿。”他笑着,他当时笑得很灿烂。于是我接着说到:“那我推荐你去参加我校的足球队,力争为我们学校取得好成绩。”过了几天,我和体育老师去推荐了他参加校足球队。同时我也对他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我告诉他:“体育老师同意先试2个月,第一,看看你是否能按时到校训练。第二,你在足球队的行为是否影响大家。第三,你在训练中是否能刻苦,是否有坚强的毅力。如果你的表现很差,随时退出校足球队。”他听了我的话马上答应,说“我同意,我一定努力做到。”结果,他每天早早的来到学校和其他学生一起坚持锻炼,在训练过程中遇到跌伤,他也能克服疼痛,坚持训练。他代表我校参加了全国特奥足球比赛中为上海市和我校争了光。借助这个机会,大力地表扬了他,让他成功的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另外,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我有意让他当纪律组长,负责他那一排的纪律、卫生。在我的协作下,他的工作完成很出色,他的组一直比较规范。以此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3、多管齐下 以诚感化

对他这样的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我了解到他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对他们还有感恩之情,所以我对他进行多次家访,取得他爷爷奶奶的支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多次与他谈心,利用爷爷、奶奶的亲情去打动他。在学校三八节组织的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中,由于他情况特殊,我鼓励帮助他给奶奶写封信。于是他用自己最普通的语言给奶奶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奶奶长期来抚养自己的感恩之情,做到这些对于别人来说也许不足为奇,然而对一个“问题学生”来说真是不易,对于他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为此我还特地利用班会课,在全班进行了表扬和肯定。

[心得与反思]

现在他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本学期他与同学只打过一次架,事后他主动承认错误,自我检讨,还写了反思,确实有了一些质的改变。面对他的转变,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的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篇2

新生报到了, 计算机班来了一位脸上长满痘痘的学生, 该生和学校的大部分同学一样存在听力障碍, 不能说话。入学不久他就成了班主任和同学们关注的对象, 对他的关注不是因为他的成绩而是因为他的平时表现。他花钱大手大脚, 请客吃饭, 出手阔绰, 一个月常要花掉两三千元钱。开始以为他家境富裕, 但是通过和家长的联系知道他家境非但不优越而且是当地的低保户, 他花的钱都是外公的退休工资还有亲戚的资助。除了爱花钱, 他还不讲卫生, 衣被黑脏, 蓬头垢面, 身上总是散发出一阵异味;因为他的卫生状况,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走得太近。

那年10月初母亲去世, 该生回家奔丧, 但是回家第二天还未等母亲下葬, 该生就着急着要回学校, 他外公无奈只好给班主任打电话, 让老师劝说该生等母亲下葬后再回学校, 经劝阻, 该生等母亲下葬后回学校。回校后, 该生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状况。

首先是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经常呕吐、喉咙痛、胃痛、头晕, 但是该生不愿去医院接受治疗, 学校班主任、领导多次劝说并带他去医院治疗, 但病情反复并持续。接着是他的思想行为有了改变:自述睡眠不是特别好, 经常胡思乱想, 脑子里塞满了东西;言谈之中多次流露出自杀的念头。年底, 随家人回家乡医院做心理鉴定, 经鉴定为轻度抑郁。开始接受治疗。之后, 他一边治疗, 一边继续在学校学习。该生在校期间学校的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给予他更多的关注, 试图走近或走进该生的心理世界;学校心理老师也给予了心理的咨询和帮助;学校的领导也较多地介入该生的思想工作,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案例反思】

该生来校后, 班主任通过电话家访, 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 该生家在浙江某农村, 家庭条件比较困难, 是当地的低保户。父母均为农民, 且关系不和。该生从小由外公抚养, 和外公关系较好;和母亲关系一般, 但是和父亲关系很僵;该生看不起他的父亲, 因为他父亲不会赚钱。学习生活的费用均由亲戚承担, 平时和小外公、舅舅、表哥联系较多, 因为小外公开公司, 舅舅很有钱。

在和该生接触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其实在该生的身上存在着“心理孤儿”的现象。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 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 游离集体氛围, 家庭亲子关系冷漠, 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以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1]“心理孤儿”现象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家园的封闭, 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或不当引起的正常关系的脱节。[2]它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 (包括学校) 和个人。一个家庭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还有家庭出现问题, 如父母离异, 或者一方离世, 另一方忙于生计疏于照顾, 这类问题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还有社会压力增大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存在某些生理、性格缺陷等都可能让一个人的心灵陷入孤独之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孤儿”学生的比率高于普通学校, 因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们身体上的残缺更容易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本案例中的学生其孤独的形式和其他的“心理孤儿”有所不同, 下面对其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1. 恋校不恋家。

在本案中, 该生在校期间, 逢节假日基本不回家, 如果非得回家一趟, 那是因为身上没钱了, 如果回家的话, 那么通常情况是等不及假期结束, 他就会回校。该生还和父母的关系淡漠, 甚至是在母亲去世后还未及下葬, 他都能坦然地想要离开, 而不是尽孝道。本案中的班主任还亲眼看到了父亲来校接儿子, 儿子不愿意和父亲回家, 父亲的暴力行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 方法简单, 所导致的亲子关系紧张或者淡漠。

我们知道“心理孤儿”现象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足, 本案中的父母没有成为第一任老师, 没有给他合适的家庭教育。父母关系不和谐, 他们不识字, 不会手语, 不会挣钱养家, 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无能的, 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帮助, 在需要温暖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障碍无法沟通, 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爱, 所以家在他的心里只是能一间可以挡风避雨的房子, 是一个想要用钱时的“取款机”。在这样的状况中时间久了, 孩子的心灵自然逐步封闭, 对自己的父母, 对自己的亲人。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其交流沟通能力也会受影响, 严重的就成为“心理孤儿”。

2. 制造病情, 期待获得关爱。

心理孤独的孩子都特别渴望理解和关注, 但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获得这份关注。在本案中, 该生在家庭中不能获得关注, 获得爱, 于是他渴望在学校、在班级中获得, 于是他采用了与众不同, 或者说比较偏激的方式。

某天开始, 该生开始喉咙不舒服, 呕吐, 他常去洗手间, 大声地呕吐, 然后是头晕, 对此种现象班主任和学校自然不敢怠慢, 赶紧派老师陪同就医, 医院的结果是咽喉炎和轻微胃炎。但是这个现象并没有因为治疗而有好转, 相反越来越严重, 直到有一天他站立不稳, 摇头晃脑, 甚至流露出自杀的念头。该生去医院的次数不下十次, 直到在学校的建议下去医院心理卫生科问诊。

当我们面对该生出现的问题时, 我们不敢怠慢, 担心他真的会出事。其实事后我们再次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假设, 他是为了获得关爱而采取的一个措施, 他是为了得到温暖而采取的非正常手段。因为他没有在家里得到过关爱, 他不知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这份关爱, 于是他认为:只要我病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我, 担心我。所以, 他不断地制造病情。鉴于这种情况, 该生所在班级的同学都努力地去帮助他, 在生活中去关心他, 班主任也在平时给予更多的关注。

3.独来独往, 缺少朋友。曾看到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谈到教育儿童的原则时说:“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 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 依赖式的自卑心理很难打破, 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事实上许多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实验, 结果表明孩子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同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会感觉到无比的愉悦。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笔者有亲身体会, 当自己的孩子在一群陌生孩子中, 开始的时候他有点拘束, 但是一转眼他就能融入这个群体,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 仿佛他们是已认识好久的朋友。而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 因为视角的不同, 成长经历的差异, 孩子会显得无所适从, 是拘谨的, 受约束的。当笔者带孩子出去应酬, 而身旁没有其他孩子的时候, 他就觉得很无趣, 落落寡欢, 甚至流露出以后不愿意跟我们出去聚会的念头。这就告诉我们, 孩子是需要朋友的, 孩子的长期独处, 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 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因此, 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本案例中, 该生生于一个独生子女家庭, 又加上生理的缺陷, 比普通的孩童更加缺少与朋友的交往。从小缺少玩伴使他不知道该如何去与人相处, 如何获得友谊。在学校里, 他为了找到更多的朋友, 他用金钱去购买友谊, 他请同学吃饭, 把钱借给同学, 甚至是送给同学, 他的这些行为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孤独。可是, 他这样做并没有换来真心的朋友, 同样是听障生的同学也存在一定的行为上的偏差, 在收获了好处之后并没有把关爱施舍与他, 所以他仍旧孤独。我们知道爱是双方的, 关爱是由衷的, 金钱买不了友谊。

【案例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孩子, 那么如何让他走出孤独, 扫除心中的阴霾是很重要的一课。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是很重要的:

1.坚持不懈, 不言放弃。学生某种不良行为的存在是长期形成的, 其矫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所以不能遇到问题就轻易地放弃。本案中, 该生的“心理孤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伴随着他, 期间在求学过程中, 或者亲朋好友那里, 他也曾经获得过关爱,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 他缺少的是持续有效的关爱, 如果家庭能给予他与成长相伴的温暖与爱, 或者他不会再孤独。

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我们都知道, 家庭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专家尹建莉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就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案例中, 该生所处的家庭是一个失败的家庭, 缺少关爱, 缺少交流, 缺少尊重, 所以导致了孩子的今天, 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关键在于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笔者认为:对于聋生来说, 成立家长学校, 定期给家长开办手语培训, 举办传授如何运用听障儿童心理学知识矫正孩子的心理及行为问题等方面的讲座, 这是非常有益的。相信, 只要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双管齐下, 形成合力, 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充分运用赏识教育, 寻找闪光点, 挖掘潜力。

当然, 我们常说要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优点, 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 事实上我们平时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对案例中的该生来说也是这样。他虽然不能为班级添彩, 但是他也在努力地维护着班级的荣誉, 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他最大的优点是有爱心,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捐款, 他曾捐款200元, 是全校学生中捐款最多的。他还曾经送给邻居50元钱, 因为那个邻居在他看来比他更困难。他还想把自己的衣服送给灾区, 多次表示想去灾区帮忙。也许该生是受到了家庭之外的爱的感染, 比如:亲戚的资助、学校的补助、社会上的关爱, 激发了他的爱心。也许这颗爱心, 是他和外界交流的一个支点。所以, 我们要尽量挖掘潜力, 从闪光之处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 去驱逐他的孤独。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孤儿”的现象不占少数, 本文试从一个听障生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行为表现来分析该生所存在的“心理孤儿”现象, 并进行案例分析及寻找对策。

关键词:听障生,心理孤儿,反思

参考文献

[1]东子.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徐萍.浅谈心理孤儿现象及其德育对策[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8) .

幼儿园教育叙事案例 篇3

托班是孩子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尤其重要。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孩子们的常规已初见成形。可寒假休息了二十多天孩子们回来后,我发现班上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需要孩子们移动小椅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拖着小椅子走的;有的孩子是一只手拎着椅子,摇摇晃晃地走的;有的孩子不站起来,坐在椅子上拖着走的……此时椅子与椅子之间、椅子与地板之间不是发出“咚、咚、咚”的敲击声,就是发出“吱、吱、吱”的摩擦声。而且地板上也滑出了一些小小的痕印,看到孩子们这样不爱护小椅子。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样子,椅子很容易搞坏的,请小朋友们把小椅子搬起来走路”。可是还是有小朋友无动于衷,依旧把椅子拖着走,发出很大的噪声。

二、实录

一天,我们正在开展谈话活动:“我的好爸爸”,只听“啪”的一声,把老师和小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来缪仁轩小朋友连人带椅子的摔在了地板上,当时我是又好气又好笑,但转念一想遇到事情光靠训斥、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不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呢?于是我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听谁在哭啊?”小朋友立即安静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东找找西找找。接下来我告诉他们:“中午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张老师也听到教室里有哭声,我找啊找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啦!你们猜是谁在哭?哦,原来是小椅子在哭,我问小椅子你为什么哭啊?它含着眼泪对我说,小朋友不爱护它,一会儿拖着它走,把它得腿拖得疼疼的,一会儿拎着它摇摇晃晃的走,把它身上碰的青一块紫一块的。现在小椅子还伤着呢。”此时小朋友们的脸上都露出了一些不忍的神情。我不失时机的继续说道:“现在啊小椅子想离开托二班啦,不和托二班小朋友做朋友了,怎么办呢?”小朋友开始着急了纷纷说到:“小椅子你别走,我们不拖你了,我们改正了,我们两只手搬椅子了……”此时,我灵机一动何不将老师自创的一首《小椅子》儿歌下放给孩子,帮助孩子掌握正确地搬椅子方法呢?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想和小椅子做朋友,就请像张老师这样做。”我一边念儿歌一边示范:“小椅子,我爱你。天天和你在一起,两手搬,轻轻放。累了坐在你身上”。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儿歌,这时小朋友都模仿着我的样子,轻拿轻放椅子。此后,拖椅子的现象日益减少了,“哐当哐当”晃椅子的声音听不到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改正呢。

三、反思

(一)抓住时机巧用拟人化教育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利用幼儿“泛灵心理”对幼儿教育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应善于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如上面的例子经过对孩子实施拟人化的教育,让孩子体验到了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比起向孩子们说教讲解深刻道理效果好得多。培养了他们的爱心与同情心。小椅子的事件也许是件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却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了,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光是成人的呵护和关爱,学着关心他人也同样重要。关心他人,需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就像和小椅子做朋友一样,这是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二)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

托班孩子的思维来自于实物和直观的形象,往往从事物的表面形象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思维要通过成人的启发诱导,在具体活动中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一天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尽收眼底。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首先得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不良的行为,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给他们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他们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去模仿。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教育必须从细节开始”。

附:生活儿歌《小椅子》

小椅子,我爱你。

天天和你在一起,

两手搬,轻轻放。

累了坐在你身上。

教育叙事案例 篇4

房县东城小学 王绍武

今年我带两个班数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非常的简单,领悟力好的学生上课稍微听一点就会了。所以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学期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想只要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地做作业并且认真地检查,他们的数学成绩一定会很棒的。

任晓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课不听课,虽然看他上课不说话老老实实的坐在那,但他却在下面偷偷的玩东西或开小差,这也是他成绩一直搞不好的原因.在开学的前几次的考试中都考得很不理想,最差的一次考了70多分。在和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任晓琪对珠算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学得特别的好.我想他既然珠算学得好,那么现在数学也应该得心应手的.我感觉他其实挺聪明的,考的不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上课不认真另一方面是由于考试做题不认真没有检查的习惯.我想把这些毛病改了他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于是在一天上过数学课,我把它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跟他说:“茆恩龙,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你其实是有能力考到100分的,你想不想考100分?”他点点头,我接着说:“那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想不想听?”他又点点头,我说:“好好听课,上课争取多回答问题就可以了。现在老师给你来一个小约定,从现在开始只要你上课回答对3个问题老师就奖励给你一个小星星,好么?”他说好。第二天,在我每次提问题时,他都把手举起来然后又

放下去接着又悄悄地举起来但举的很低,从他的表现我知道他很想表现他自己但又缺乏自信。整节课下来他只回答对了2个问题,快下课的时候我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表扬他,说他今天上课又很大的进步希望他继续努力,并奖励给他一颗星星,他当时很开心。下课后我跟他说:“ 虽然今天你没有回答3次问题,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希望下次你能够大胆举手,争取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他点点头,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上,他总是尽量的去回答问题,上课听课也认真了很多。在一次考试前,我跟他说:“这一段时间,你表现得很棒,明天就要考试了,只要你认真地听老师读题,认真地用心做题认真地检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考好的!”第二天,我发现他能够安静的听题、做题了,分数也有很大的进步考了96分。

教育叙事案例 篇5

高二数学组

黄政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应该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我们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理解他们的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之中,这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案例】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不合群,不太引人注意,在一次课上,我问他“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这样一个在书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的问题,而且上节课刚刚学习了,没想到他这样回答:“我不会”。我当时心里就不高兴了,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能不会呢?!”。我又叫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把这个问题回答了一遍,我再问他,他依然回答:“我不知道”。这下我火了,厉声地说:“你第一遍不知道,也说的过去,我请其他同学回答一遍了,你还说不会,你什么意思啊?!跟我过不去是怎么着?”。为了不耽误讲课,我让他下课到我办公室来。

下课后,他随我来到办公室。在从班级走到办公室的过程中,我想:我不能再训斥这名同学,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使学生得到教育,反而会使事情更糟糕。于是,到办公室后,我先给他拿一把椅子,让他坐下,然后推心置腹的对他讲:“刚才,我的心情过急了。你不会,也是正常现象。我有不妥的地方,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厉声地批评你,使你难堪,这是我的做老师的失败。我向你表示歉意!不过,我也确实是为你着急,这个问题在我们所学习的内容里,应该算是简单的了,你不应该不会。来,现在我来单独给你讲一讲。以后,有什么不会的问题,你也可以随时来办公室找我。”他低垂着头,我看到他的眼里有了泪光,他说:“老师,对那个问题,我是会的,是我不愿意回答”。“那时为什么?”,他沉默片刻说:“对于老师们的提问,我回答和不回答都是一样的,老师本来就不喜欢我。” 说着,声音有些哽咽了。“我猜得,我看你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别人,很少看我……反正我不好了……”

他说到这,我心里一惊,我从来没注意到这一点呀!其实老师常常把目光投向全班的每一个角落,示意着同学们,怎么偏偏忽略了他呢?这是我的疏忽!我赶忙微笑着说:“老师今天课上不是请你起来回答问题了吗?不是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你了吗?”。

经过谈话,彼此沟通了,距离拉进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处处事事关爱他,师生关系很融洽,他也很热爱数学了,成绩也不错!

【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启示:这件事情,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但细想起来,是有深刻原因的。很多班机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或者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因为没有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于是各种表扬、奖励远离他们,当班干部、进兴趣小组没有他们的份,课堂提问也很少“光顾”他们,甚至老师的目光也极少投向他们。于是,他们成为班级中被遗忘的人群。但是,正如阴影中的草木特别渴望阳光照耀一般,这些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的愿望尤为强烈。

作为教师,应该经常检查自己班级里有没有这样被自己“遗忘”的学生,努力消除自己视野中的“盲区”,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目光和语言,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就会消除学生内心所有的疑虑和误会。老师,请将您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您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政2008、12、26

【教育叙事案例】

不要遗忘那些学生

师爱教育案例叙事 篇6

在这样的相处之下,发现学生是比以前乖了,可也渐渐疏远了我,有些学生见了我掉头就跑,我想:他们是害怕我了吗?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

终于有一天,我被校长叫到了办公室谈心,原来,我的一切行为都已被校长知晓,当时心里是既害怕又惭愧。但校长并未严厉斥责与惩罚我,还语重心长地跟我谈了什么是师德,并还以亲身例子向我说明。说实话,我很感激李校,让我在错误的路上悬崖勒马。

后来的日子里,有些不听话的学生我会让他来办公室帮忙,抓住一切机会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给孩子写表扬信等等。渐渐地,我又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女生骨折了,上课上厕所都要家长推着轮椅。但有一次家长有事不在,女孩想上厕所,这时我看见了,便推着轮椅,抱着她,帮忙脱了裤子,由于腿不能受力。我只能抱着她上厕所。完了之后推着她进了教室。我看到她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了声:范老师,谢谢你。

还有一次,正在上着我的课,突然有学生说:老师,王紫轩想吐!我示意让她去卫生间。可还没走出教室,就全吐出来了,地上、书上、凳子上到处都是。于是班里孩子全都捂着鼻子发出嫌弃的声音。我立刻制止他们并自己去卫生角拿起拖把把地拖干净,并把她的书、凳子擦干净,在处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在小声低语并投来厌恶的目光。处理完后,我立即停了我的语文课,对他们进行了友爱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篇7

●《串联和并联》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抽象致使一些教师无的放矢

由于串联和并联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 所以教师一般只重点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 这样就导致学生们虽然死记硬背了这些抽象的规律内容, 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它们。如果初中物理教师不能把抽象的规律具体化、生活化, 极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盲点。如此一来,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就被大大削弱了, 导致教师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无的放矢的窘境。

2.填鸭式授课导致师生之间反馈不明确

虽然串并联电路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究环境, 但由于实验器材有限, 原有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如果教师在整个课堂上都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那教学就会演变成为填鸭式授课。这样只会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微乎其微。如果课堂上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那么教师就难以把握学生是否真的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难以知道学生是否能跟上目前课堂的授课速度, 等等。

3.过少的实验内容降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无论哪个阶段的物理教学, 实验无疑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 一些教师认为课上的实验教学环节是浪费时间, 学生直接看书中的结论就可以;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书上直接就有实验过程的图片, 学生完全可以看图说话, 没必要非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做的后果是, 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知识的内化与融合, 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解决办法

1. 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对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电流、串联、并联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 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一旦将抽象事物具化成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从而自主巩固已学习的知识, 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设计。例如, 在讲解“串并联电路”时, 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生活实例——小熊台灯两只眼睛的亮暗。教师通过让小熊台灯全亮或仅有一只眼睛亮的不同要求, 引导学生学习串并联电路,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2. 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撑环境

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讲授法, 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不仅能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还能加快了解彼此的进程, 为课堂教学的顺畅、高效奠定基础。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教师要为每个学习片段准备听讲式、读懂式、探究式等不同学习类型的支撑环境,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例如, 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 如《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连接技巧》等微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撑;也可以通过探究工具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如学生可以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平台, 随意选择器材来完成探究任务, 找到控制电路的不同方法, 从而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3. 有效地增多实验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操作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实验器材的更新速度与日俱增, 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及时更新。这时, 就需要引入平台来支撑初中物理高效教学。例如,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平台上, 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应有尽有, 学生不用去实验室操作, 学校更不必花大价钱更新实体实验器材。该平台软件会定期更新, 其性价比和可操作性远大于实体实验室。例如, 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 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 在仿真工具中找到电学、电路工具, 便可找到实验器材 (电池、导线、小灯泡等) , 这样做实验安全又便捷, 也极具个性化。

案例设计DESIGN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并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难点是认识串联、并联电路, 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区别。

2.教学对象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掌握了电流与电路相关知识, 并可以独立地绘制简单的电路图, 有能力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当然, 连接实体电路的经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少有的。

3.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中台灯的例子体验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初中物理教学平台中的仿真电学、电路工具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通过做任务、做实验等形式, 激发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采用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 培养观察能力;认识到探索物理实验科学之路并非易事,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4. 运用智慧教育相关理念设计教学框架 (如下页图1)

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 用任务驱动法来推进教学进程, 使学生能在不断做任务的同时攻克学习的重点、难点。每当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知识的总结与调整, 使任务的难度逐渐递增。

5. 教学过程

(1) 用熊猫眨眼的情境导入, 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的两只眼睛都亮, 二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只眨左眼, 三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只眨右眼。学生们可以边思考, 边在东北师范大学初中物理教学平台 (如图2) 上的仿真电学、电路工具中找到相应的实验器材, 进行多次试验。

(2)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结果, 进行恰当的总结, 然后抛出任务一:声控灯电路。它是指研究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 天黑时, 自动闭合, 天亮时, 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 自动闭合, 当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那么在此种情况下, 这两种开关的电路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电学工具进行探究, 教师适时总结出串联电路的特点。为了及时巩固知识点, 教师还通过小动画视频提出了保险柜电路问题。

(3) 根据学生的状态适时地抛出任务二:卫生间电路。它是指小明家里的卫生间安装有照明灯和换气扇, 有的时候需要使用照明灯, 有的时候需要使用换气扇, 有的时候二者都需要使用。那么在此种情况下, 电路是什么样的?学生仍然可以通过仿真电学工具进行探究, 教师适时总结出并联电路的特点。为了及时巩固知识点, 教师还通过小动画视频提出了护士值班电路问题。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向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任务三, 实现课堂上的分层教学, 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此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任务三仍然是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实例:教师通过小动画视频演示一个老式的楼梯照明电路。为了节能, 此设计的电路中含有两个单刀双掷开关。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行探究此问题, 并在课后展示给教师查阅, 检验是否正确。

(5) 最后, 教师抛出一个能够贯穿整个电学内容的问题——小彩灯明明看起来像是串联, 为什么一个灯不亮了, 别的灯还能亮?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答案, 让他们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在讲到焦耳定律时再提出这个问题。完成这个思考题之后, 播放关于串并联电路知识体系梳理的微视频进行课堂总结。

智慧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篇8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心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然后谈谈感受。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

生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6: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

教育叙事案例:用心感化学生 篇9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差,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

我们学校是艺术学校,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学习能力低,违纪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我们班的A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动作慢,再加上父母离异,母亲对其十分溺爱,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高一开学时的时候成绩就和班里同学相差二、三十分。到了高一结束时各科都不及格,数学时常就考0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面对这种情况,他父母不是配合老师管教,而是相互推卸责任,要不就说孩子在初中时多优秀,是老师没管教好。

面对A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等到他走向社会让家长尝尝自己种下的苦果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负责任。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做通家长工作方面入手多次进行家访。

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作业写的真工整,如果他在写作业的时候不玩就好了”“孩子,近来数学课是积极回答问题对了,同学们高兴得给他鼓掌呢!要是能在家多复习几遍就更好了” ……同时,我也了解到,家长有个灰色的童年,一直有个虽然学习很不好但是希望老师对他最好的愿望,对于儿子也抱同样的想法。找到了症结的所在,我尽最大的可能表扬、关心A同学,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

在我的努力下母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对A同学不再溺爱,也能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他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已经不再相互推卸责任。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A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高二下学期,A同学基本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在全市统考中,他的成绩都及格了。家长每次遇到我都说:“老师,真是太感谢了。我们忘不了你。”

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篇10

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在《幼儿才能开发》一书中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要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唤起女儿生命中的无限潜能,我让她找到自己是天才的感觉。由于早期识字,女儿特别喜欢读书,如醉如痴,爱不释手。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我并未将书没收,而是无限激动地对女儿说:“天才儿童行为第一条就是看书津津有味,忘记了吃饭睡觉,你就符合第一条,你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女儿眼睛一亮,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女儿的自信心越来越强。

女儿8岁时,为强化女儿天才的感觉,我郑重地问女儿:“你想不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残疾孩子,就是健全孩子也没有人会背!你敢不敢背?”女儿干脆地回答:“好!”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千辛万苦也未必能背得出来。而我是用“赏识教育法”,不断鼓励,不怕失败,让女儿感到快乐、陶醉、狂欢,把她的潜意识充分调动起来。我把一千位数编成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她一天背一百位,刚开始背一次需要二十分钟,到后来五分钟就够了。

背出小数点后一千位,创造了世界之最。生命的潜能令人叹为观止。我激动地对女儿说:“太了不起了!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爸爸真是太高兴了!”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篇11

关键词: 教材 初中语文 写作资源 案例研究

张志公先生说:“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需要充分学习教材,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

一、《生命的舞蹈》教材分析

《生命的舞蹈》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试用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十八课,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

这篇文章从中心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作者选用两件事例表现中心:身体残缺的舞者,用生命的激情跳起了“火一般忘情、热烈”的舞蹈;生活贫困的舞者,把艰辛的劳动舞成了生命的欢歌。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了生命的本质。“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在人类的生命史中,无论是平坦还是坎坷,生命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当生命舞动起属于自己的高贵和美丽时,我们涌起的是对生命的景仰。

从行文思路与结构上看,作者可谓匠心独运:本该让人恻隐、悲悯的残疾夫妻和家境贫困的小女孩,却让自己的生命张扬着自尊,迸射出激情,毫无顾忌地表露对生活的热爱。行文过程中,作者两次转折,让人总是在意想不到之时陷入对生命的沉思。

二、细读《生命的舞蹈》,研习写作思路模式

(一)教学目标

1.用心观察,归纳总结课文的写作思路模式;

2.精心构思,借助写作思路模式完成写作任务。

(二)教学过程

1.课文引路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该怎样艰难。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集会,空气里传来了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行文过程中,作者先是最写实的起笔,对残疾夫妻进行了实况直播,“男的一双脚掌向右撇,女的是哑巴”,面对这样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家庭境遇,自然让人对他们产生怜悯之情,而他们偏偏并未给作者同情的机会,反而让人“大吃一惊”。行文至此,由“初次见”到“怜悯起”,再到“事实惊”,可谓波澜丛生,而出乎正常思路之外的反常表现,正是作者应该入文之处。由此来看,这篇文章在思路结构之处,一个基本模式已经形成:起笔先来一处描写,由描写之处写出应该有的正常反应,进而转入意想不到的地方,由此引出表达重点。

可以归纳为行文思路四部曲:起笔一描——自然一感——反常一转——主旨一显。

2.仿写练习

文章中的第二件事作者描写的并不是很具体,不妨尝试仿照第一件事例的写作思路四部曲进行片段练习。学生进行了尝试,片段如下:

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有一个小女儿,大概七八岁的年纪,身上的衣服又破又旧,甚至已经洗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还缀满了补丁。初次见到她的时候,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家境,该怎样艰难!

但接下来她的表现却让我大吃一惊:只见她站在一个水池的旁边,一遍哼着小调一遍洗着碗,时不时地挥洒着手里的洗碗布,晶莹的水花洒落在她的身上。我不由得为之惊叹:她把艰辛的劳动变成了生命的舞蹈!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起笔先对小女孩进行了白描,勾勒出了艰苦环境中的真实模样,然后自然而生感慨,接下来学生抓住反常之处详写,由此引出作者对小女孩情感的变化,由怜悯变为敬佩。

3.写作构思

根据课文《生命的舞蹈》呈现出来的写作思路基本模式,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作文构思: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你看到的事物给你带来的感触和实际了解的真相反常的现象?学生作品如下:

那是一个暑假,我跟随妈妈来到老家,拜访多年未见的亲人。我来到二姨住的房子,只见那是一个平顶房,窗子破破烂烂的,还有不少修补的地方。院子里养着鸡和狗,一股浓浓的骚臭味扑面而来。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想:这样的生活条件,怎么可能住得好!

可是,妈妈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熟门熟路地走进去。本已对这里放弃希望的我,突然眼前一亮。让我没想到的是:虽然外面透露着乡下气息,但里面分明就是现代化的布置。现代化的吊灯、电视机、电脑……我不禁大喜,一脸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们要住在那么豪华的屋子里面吗?”

然而,又让我想不到的是,妈妈却不悦地说道:“房子简陋如何?豪华又如何?我住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是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而不是它豪华。”

在这个写作构思片段中,学生模仿课文思路,先是最写实的起笔,对初次见到二姨家的房子进行了实况直播,面对这样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作者写出了本能反应,接下来进行了转折,进入了表现重点:自己的判断标准是物质条件,而妈妈的标准是亲情。作者正是借鉴了《生命的舞蹈》中归纳出来的写作四部曲,抓住了思维反常之处,突出了文章主旨,完成了自己的写作构思。

通过课文写作思路学习,学生从中总结出了一种行文思路基本模式,并根据这种思路模式进行了写作练习。

由此看来,教材中的课文可以成为写作的重要教学资源。我们应好好利用现行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经典课文的写作资源,形成一个个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写作范例,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模仿和借鉴这篇课文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构思文章。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案例 篇12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 快速浏览课文, 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 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 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 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 用简明的叙述, 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阅读后讨论, 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 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 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 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 张扬他们的个性, 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 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 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 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 (5—12段) 写落潮时的大海, “海睡图”

第二层 (13—14段) 写涨潮初起, “海醒图”

第三层 (15—19段) 写涨潮达到高峰, “海怒图”

第四层 (20—21段) 写退潮, 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 要求读出诗意, 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 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 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 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 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 因为波细, 才似“银鳞”, 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 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 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 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 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 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 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 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 也发展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精彩的体现, 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素质。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探究性的, 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上一篇:电子技工毕业生自我鉴定下一篇:梁云霞个人业务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