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2024-09-05

初中语文(共12篇)

初中语文 篇1

新课程标准给予语文教学研究新的启示, 拓宽了教学研究的思维空间, 给予我们总体性动态研究新思路。初中语文试题的命题应该遵循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色彩与地方特色、引领教学方向等原则。

一、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无论是哪一门功课, 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抓基础, 不能过于追求新异, 赶时髦, 盲目使用新名词, 摆花架子, 不重实效。其实, 中考语文对基础能力很关注, 如第1、2题的字词, 第3题的默写, 第二部分古文与课内现代文的阅读等。因此, 语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 通过听说读写多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继承发扬人文精神。

二、体现人文教育,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在2010年苏州中考试题中, 第1、2题的字词 (梦幻、挺拔、孜孜不倦) 均为中性或褒义词, 第3题的默写 (《观沧海》、《饮酒》、《行路难》等都是经典古诗文, 第4题的阅读 (《西游记》、《水浒传》) 等都是经典或美文, 《愚公移山》、《我叔叔于勒》等思想性较强, 尤其人文性较强, 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 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如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或课后, 精选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美文让学生朗读,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了解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博大精深, 并培养人文精神。

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用多媒体, 如录音机的范读、画面的适时投影等都会给予人美感, 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如看戏剧《陈毅市长》、《苏州园林》的园林图片都给人直观的感受, 印象非常深刻。又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 通过PowerPoint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一系列图画, 色彩艳丽的画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视觉上的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时, 可通过声音 (或一首歌) 导入, 或画面 (包括动画、影片) 导入, 刺激学生的视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千篇一律, 甚至脱离传统, 造成人机对话, 否则提高语文素养将是空话。

三、体现具体的生活感受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我的叔叔于勒》的第11题则应揣摩人物心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才能回答正确。这就提醒我们, 语文教学应该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实践性。文学来源于生活, 语文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 同样生活体验也能反映语文学习。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等时, 可让学生讲述有关童年的趣事。在写作中同样如此, 如写儿时趣事时, 凭借课文或范文的“触媒”, 通过问题的激发和老师的启发与诱导, 使得儿时的生活趣事又活跃在学生心头。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 践应用能力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第19题对句子的理解, 第17、18题“哪些方面”和“特点”体现的是概括能力, 第20、21题“安排理由”和“表达作用”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 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我班曾有一位同学孙某, 一直很少交作文, 写作自觉性不高。一次写《龙舟赛》时, 我发现他写得相当细腻, 针对这个优点我写了评语:“你很有文学细胞。我相信, 如果你持之以恒十年或二十年后, 定能成为一个作家。”结果, 这个学生真的奋发图强, 再也没少交过作业。

五、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

初中语文试题命题对学生知识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科普说明文阅读中。如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的倒数第二篇科普说明文阅读《—暴雨的形成》, 2009年的水资源, 等等, 与自然学科掺杂, 充分体现知识性、实用性、综合性、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使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我在教授《三峡》一课时, 是这样尝试的:导入时以三峡画面切入, 给予学生感性认识, 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新课时, 通过配乐朗诵,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领略三峡风光;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三峡的景物及特点, 体会语言的优美精彩、生动简练和写景状物的方法, 品味三峡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拓展练习时, 讲究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了解祖国的三峡工程,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布置巩固练习时, 紧跟大纲要求和中考题型, 避免过多过滥。

六、体现地方特色, 突出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原来, 苏州中考语文试卷中关于地名, 如周庄、山塘和苏州名人唐寅、范仲淹、伍子胥、常建等内容经常出现。2009、2010年有所改变, 但人文色彩与欣赏性更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注意强调课文中的人文色彩与欣赏性。如我在教学《黄鹤楼》时, 就曾经让学生模仿《黄鹤楼》写方塔, 既有地方特色, 又有人文色彩与欣赏性。

七、体现思维广度和难度的结合

2010年苏州中考语文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不仅有诗意, 还有语文味道。我们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准确导向, 尤其第一语文味道要浓, 第二要有“我”, 初中倡导写记叙文, 真情实感, 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诸如四不像之类的文章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

总之, 新课程新标准下, 我们要用全新的教学理念, 用创新思维进行课堂教学。考试只是检验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试题命题的宗旨只有一个“提高语文素养”。 考是为不考, 但愿我们有不再统一命题的那一天。

初中语文 篇2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6.课堂小结。

初中语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在理解上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打造初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逐渐提升,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高效课堂的建立,是教学情感、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目的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生动的、丰富的、趣味性的高校课堂,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提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它与其他劳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教学活动的教学对象是人,他们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需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敏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对教学活动可能有一些制约。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喜爱语文,热爱语文,增强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学生向来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歧视讽刺任何学生。在班级中有的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消除学生自卑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来,对于那些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给与鼓励,表扬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寻找他们在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学习计划,一点点的进步。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打造快乐语文的课堂,在“乐”中教,在“乐”中学

教师要教的快乐。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专心的教语文,快乐的教学生。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的交流媒介正在发展,给社会语言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语文文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初中语文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语文教师自身也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例如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朗诵的能力、吸引与打动学生的能力,这是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适度合理,不可过高,不可过低。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语文教学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包含汉字之美、语言之美、诗词歌赋之美等等,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之美,并且将之传递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只有教师的教学是快乐的,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

三、打造实践语文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是实践的课程,应该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的资源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也无处不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读书,多多积累,在大量的阅读与语文实践中,体会语文教学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交际、思维等多方面进行影响,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进行把握。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的传授,更在于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感受的是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习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听清楚字音、字义,专心收听语言信息,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看法,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困惑、感悟表达出来。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环节的教学,阅读是学生、教师与作者进行对话的桥梁,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的能力,要重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评价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切的机会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建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与质疑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质疑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新课程提倡的是问题时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大有益处,将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与探究的动机,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利用这个优势,善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去质疑,去疑问,对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与多多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内心的疑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感悟出人生的道理与真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2]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04).

[3]蒋义清.初中语文积累之我见[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3).

初中语文 篇4

那么, 台湾初中语文会考怎么考呢?现就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做些分析。

一、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题型与考测要点

(一) 基本题型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共有49道题, 分三个题型, 一是“单题”, 二是“题组”, 三是“作文”。49个题目中, 只有作文是主观表达, 别的48道题 (单题34题, 题组14题) 清一色的都是单项选择题。

单题, 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单项选择题。从第1题到第34题, 都是单题。

题组, 就是给一段语言材料, 然后针对这段语言材料, 完成两至三道单项选择题。所给的语言材料都不是整篇文章, 而是文章中的一部分, 很短小, 不长。从第35题到48题属于题组, 共六个题组14道题。

作文, 即第49题, 是一篇命题作文, 题目叫《从那件事,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除了文题之外, 还有一段不足200字的提示性说明文字。

(二) 考测要点

全卷除作文以外共48道题。考测要点大致状态分析如下:

二、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基本特点

(一) 试题内容混杂编排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从题目类型上看, 分为三大部分, 即单题、题组和作文, 非常简明;从题目内容上看, 考测点比较多样。然而, 单题部分34个题目并不是按照字、词、句、段这样的一般顺序来安排, 而是无序编排、非常随意的。比如, 第4题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 第14、17、21、24、31题, 也是关于词语辨析运用的题;第13题是关于成语的题, 第16题也是关于成语的题;关于字音的一道题竟放在第27题。

(二) 没有考测古代诗文背默

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并没有专门考测古代诗文背诵的试题。

(三) 除作文外, 均为客观题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与大陆中考卷明显的不同处还表现在, 除了作文 (第49题) 是主观题以外, 别的所有题目 (第1-48题) 都是客观题, 即单项选择题, 无论是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还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测一律采用单项选择题。

由于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同, 因此,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题量达49题。

(四)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从表1就可以看到,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特别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测。

首先, 从题量的比例上看, 语文基础知识与句段材料理解主要考测学生的“双基”, 占了34题, 而单列的阅读理解题只占14题。其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点比较多, 比如, 成语运用、词语辨析、错别字判别、看图拟题、字音辨别、故事寓意概括、词性运用、句子简洁判别、语法基础、信息提取、对联理解、诗文句段理解、诗句结构理解、提炼观点等等。再次,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 多用比较性理解判断的表述方式来出题。在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 用“与下列何者最接近”来设问的题目就有11道题, 占五分之一多。

(五) 阅读理解多取片段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中的“题组”类似于大陆中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但不同的是, 卷中所选文章全为片段, 共选取了六个片段, 每个片段两至三道题, 共14道题。这样, 学生在答卷时阅读时间宽裕, 所以, 题量就大, 考测的知识点就多些。

(六) 考测多关注语文素养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的试题设计, 总体上说, 形式比较巧妙灵活, 又多取材古代诗文, 所以, 虽是选择题, 但还是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状态的。

(七) 联系生活, 题目灵活

请看一个例子:

16.下列各组对话中使用的词语, 何者完全正确?

(A) 甲:“请问令堂高寿几何?”乙:“家母屑龙, 今年贵庚七十。”

(B) 甲:“请问贵姓?府上哪儿?”乙:“敝姓吴, 府上在台中市。”

(C) 甲:“明天郊游, 令姊能去吗?”乙:“家姊有事, 无法参加。”

(D) 甲:“初次来到贵宝地, 请多指教!”乙:“欢迎光临贵宝地。”

这样的试题, 紧密联系生活, 不仅灵活多变, 而且富有语文内涵, 很值得称道。

(八) 作文试题朴实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是《从那件事中,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个题目不仅朴实, 而且贴近初中学生的成长实际, 更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可以这样说, 写作的本身就是一次心灵的淘洗。

三、台湾初中语文毕业会考试卷的启示

(一) 要尊重存在, 取长补短

应该说, 台湾卷重客观选择, 试题内容编排随意性大, 无古代诗文背诵, 特别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测等。作为借鉴, 我们要以尊重的姿态取长补短, 积极扬弃。

(二) 要多方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台湾2013年初中语文毕业会考 (试办) 试卷在多方位多角度考测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方面是优于大陆中考卷的。这一点, 很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说, 一份试卷不需也不必面面俱到地把知识能力点都设计出试题来考查, 但是, 可以通过不同的年份的变化来实现对不同知能点的考查, 以此来“指挥”一线教学, 不让一线教学走偏。

(三) 要更加注重语文素养的考查

台湾的会考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 通过这些试题, 导引语文教学, 导引学生积累, 导引学生思想, 从而起到评价与促进的双重效应, 更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 篇5

鸟瞰式预习多是在假期里或开学之初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多数能自我安排,并且学习比较轻松。比如在暑假里或开学之初,新教材刚刚发下来的时候,利用一两天的时间,粗略地预习一下要学习的内容。

但你要知道,鸟瞰式预习并不是泛泛地预习课文的表面知识,而是通过这一鸟瞰式的了解,明确学习内容的多少和难易,以便制订出科学的学习计划。比如每天学多少?大约要多长时间?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心中有底,就能增强自信心。

鸟瞰式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很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

初中语文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语文味

当前,网络、现实评课中对语文课充斥着这样的评价:现在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这可能有点绝对化,但却应该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关注与反思:这评价客观吗?回想自己的课堂,有多少学生喜欢呢?有多少学生能认认真真地听语文课呢?这与现在的评价——“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

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如何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呢?

一、净化课堂。呼唤“语文味”回归

净化课堂就是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现在经常评论说现在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教育课。而真正体现语文功能的教学则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语文教学还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不是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和谐,缺少学生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理解。就像现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这篇课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真的是这样吗?仅仅就这些吗?

前几年,多媒体教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能用多媒体尽量用多媒体”,课堂上“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用立体的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代替文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随着近几年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堂要回归文本。这种情况,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现在,语文课又陷入另一种误区——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都可扯进去,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竹影》时,这位语文老师津津有味地用了大半节课来讲解素描、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语文教师俨然是一位美术老师,语文课又成了美术课。

净化课堂,呼唤“语文味”的回归,势在必行。

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语文味”源于文本,源于课堂。文本是“语文味”的根本,课堂脱离文本,课堂就失去了依托,就如鱼游离于水。课堂的语文味,绝对不是看一遍两遍课文就可以品出来的,教师必须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作者、编者意图,课堂自然也不会产生“语文味”。语文课文,大多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言精美。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也必能充分享受到品之乐趣。

陈钟梁老先生给我们讲中国的语言文字讲到汉字自有特殊的文化底蕴时举了一个例子:教学片段一《中国石拱桥》

“边”,很简单的一个方位词,一次上课,我在黑板上画了赵州桥的外形,让学生评价。

师:我画的赵州桥好不好?

生:好!

师:美不美啊?

生:美!

师:但是对不对呢?它缺了几个小拱?(要求让同学把话讲清楚)缺在哪里呢?

生:各自两个小拱!

师:“在哪里呢?”

生:“两边”。

师:两边不对,两边到了大桥的外部,应当是“两肩”,“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茅以升作为一个桥梁学家,创造性地用了这个“肩”字。从此以后整个世界就出现了“肩拱”的专利,不能用“两边”。

以上例子涉及到字眼的范畴,字眼的变化应当最给予关注的是语文老师,因为是语文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怎样上出来的?语文味就是这样品出来的,“两边”与“两肩”的区别就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用得多么精确。语文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课堂教学落实在通过体味语言文字去体现语文味,这也就是文本细读品味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必须熟读、细读文本,我课堂才能成为有语文味的课堂。

正如朱熹所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三、发扬民主。张扬个性

语文课堂是否有语文味,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课堂是不是民主的课堂。

关于民主教学的观念,魏光军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创设平等的、民主的氛围,保护学生探求的知识性。对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重在帮助分析,弄清其出现的原因,和学生一道来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持保护的态度,学生才具有安全感,思维才可能敏捷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的资质和潜能。

有民主的课堂,才可能有学生个性化的张扬;有了个性化的张扬,才可能有语文味的生成。所以,要促进语文味的生成,还要重视张扬学科个性、教师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要紧紧围绕着语文学科的需要来展开。对于文本中存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把它们作为拓展语文魅力的沃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丰富知识,品味到语文味,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走味”,反而会有滋有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读、去品,从而进入文本,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扬民主,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要净化语文课堂,钻研文本,让语文课堂有滋有味,让语文味回归课堂。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2009(12).

[2]马恩来.“语文味”: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J].深圳教学研究,2011(4).

初中语文合作教学 篇7

一、对学生进合理的分组

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分组方式也应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可以将男生和女生、优等生和学困生、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到一组, 尽量使小组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 具有层次性, 这样有利于优劣互补, 不同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 互相提高,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二、布置自学任务, 创设尝试氛围

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 我有意识地对课文顺序进行调整, 按《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狼》《扁鹊见蔡桓公》《诗五首》《〈论语〉十则》的顺序, 从故事入手, 先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完两课后, 再逐步让学生尝试自学, 完成一些预习作业, 树立学生自信心。单元测试中, 全班学生的成绩较前几个单元有一定提高, 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第六单元时, 我见时机成熟, 便大胆放手, 向学生提出第六单元老师不讲, 全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同时, 提出激励目标:单元检测小组总成绩比第五单元成绩高的小组, 人人有奖;小组总成绩与第五单元成绩相差最大的三个小组, 人人给班上做一件好事。在小组合作尝试学习前, 我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料的来源, 如需要检索哪些参考书, 可能需要的学习资源网址等, 要求学生有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 可以问别的小组的同学, 但不可问老师。然后对A、B、C三个大组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并布置印发“‘我能行’自我挑战尝试题” (题卷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提出作业要求) , 用10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尝试学习。

三、明确合作学习方法指导

1. 明确合作的目的。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意义, 指导学生通过合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2. 指导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就近合作、自由组合、强弱搭配等。我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采用了强弱结合的做法:让学生按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进行组合,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编排, 编排成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固定后不再改变, 不够编组的学生随机参与到其他组次中。在具体合作时要求每组都要有组织者、记录员和发言人, 而且每次发言要有发言稿。四个组成员轮流担任不同角色,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3. 明确合作的任务。

为更有效地体现合作的效率, 我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配不同的合作任务。例如, 困难一点的目标交给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合作, 容易一点的目标交给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合作等。通过不同题目的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通过合作得到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不同的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学习乐趣。

4. 对合作及时总结表彰。

在每一课的合作后, 我都会对合作情况进行总结, 既要照顾表现好一点的小组, 也要照顾表现相对差一点的小组, 使得每一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 从而确保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得到体现。

四、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所以,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设计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 提出了“造成这种局面, 应该谁负责任”的问题, 让持有相同观点的人成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们分别从课文中、生活中找依据, 进行辩论。一节课下来, 他们都感觉余犹未尽, 要求增加一节课继续讨论, 在讨论出现了不少很有见解、富有哲理的观点。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 也交流了方法方面的、思维过程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 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五、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并非指没有目的的盲目合作, 也不是指教学上任何的问题都必须通过合作来解决, 更不是天马行空地自由活动。如果这样做就会使合作显得散漫、没有主题, 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教师的主导地位。即整堂课程应以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为主线, 学生围绕教学的主线来开展合作。二是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即合作时要有针对性, 重点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理解的问题进行, 而非全部放开, 任由学生随意合作, 要以实现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三是强化合作学习的普遍参与性。每个人都是小组合作的参与者, 都应处于平等的地位, 教师不能有所偏颇, 不能只盯着成绩较好的学生, 只喜欢提问那些合作成功的小组, 只抽取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发言。这样的合作是没有意义的, 也是与合作探讨的精神相违背的。四是注意合作学习的总结及时性。每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教师都应在上课结束时及时总结, 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从而不断汲取经验教训, 使合作学习深入持久地开展, 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8

一、着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兴趣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首先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沟通的需要,是我们必需的能力;其次,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要让学生感到压力存在,使学生能够破除畏难情绪,从而大胆设想,敢于创新想象,为他们营造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写自己所想所思,在立意、谋篇、选词上拥有自己的特点,对待学生的作品,要善于肯定,发现文章的美,及时挖掘文中的闪光点,以此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表达。

二、拓展写作空间,鼓励自由表达

写作需要有丰富的素材和空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要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放开对学生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资源,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拟题,如通过写读书笔记、写观察记录、生活练笔等形式来练习。另外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留给学生发挥个性的机会,如可以多提供几个命题,或是多几个角度,让学生自己选择,自由立意、自主选材,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写作空间,减少统一要求,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驰骋他们思维的快车。

三、培养学生独立写作意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交流方式,是自己与内心、与外界、与精神的沟通活动。自己就是写作的主人,写作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指导,而应靠自己的力量提高能力。因此,写作的材料、写作的立意、写作的形式、写作的结构等等,都要自己去构思、去选择、去拟定,总而言之,一切都要自己独立完成。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还意味着要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有关问题。有了有意义的题材,要能够及时记录下来;有了新的感受、体验,要能够立刻付诸笔端;有了一些发现,要能够赶快写在本子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完成写作任务,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

四、丰富阅读,蓄足水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的教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内容。书刊的经典性、思想性、基础性、批判性要符合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要。一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二可以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三可以办墙报、文学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淀,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之所以有不少学生写作时咬笔头,即使写了,也是干巴巴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肚子里没内容,无话可说。因此,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可以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的诗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的精粹,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写作材料。通过阅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信息增加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五、引导学生互助自改与讲评

新课标提出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改文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由于思维的定势影响和疲劳因素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乐意看自己的文章的。即使看也不易发现其中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互助自改,是一种较理想的批改方式。学生之间互评互改也是一种交流互动和提高的方式。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批改讲评,学生通过评改其他同学的作品,不仅可以交流写作心得,分享写作感受,取长补短,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和竞争的热情,从而达到以评改促写作的效果。学生参与作文评改的过程,实质也是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自主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通过细致分析别人的文章,并进行修改,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就进行了一次自主建构的过程。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毫无疑问意味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形成。

初中语文 篇9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让教学走进生活

新课改要求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看, 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喜闻乐见, 通过那些灵秀的文字, 结合作品的主人公, 犹如自己跃动的影子, 通过这些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文章的教学, 怎能不使学生怦然心动、趣味盎然呢?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 不急于教课文,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提出学习要求, 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 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 并写好读书心得等, 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 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看,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 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 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深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创新为宗旨,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强化校本的实施, 关注质量, 稳健推进的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观念;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教材, 灵活运用语文教材, 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落后的理念, 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 违背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明确取代, 克服过于重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 而忽略对初中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避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秀”行为, 合理构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教学, 共同探讨和挖掘初中语文教学的潜力, 注意语文交际能力的运用、情景与语文知识紧密结合, 打好语文基础, 精细讲解语文基础知识, 培养初中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四、进行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 尊重学生对教学的不同见解,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 读“懂”课文、读出“个性”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养, 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基本功。教科书为师生的个性化阅读搭建了平台, 教师还应为自己搭建广阔的平台, 对老课文联系现实, 思考它带给我们的新启示, 对新课文多读几遍, 自己摸其韵味, 而不要依赖《教师用书》, 更不应受其束缚。总之, 只有真正理解了一篇篇课文, 理解了一位位作家, 理解了一个个单元的教学要点, 理解了一册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效率。

五、创设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创境激情, 是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构建丰富课堂人文内容及表现形式, 立体展现语文魅力教师集体备课, 感悟课本内容的思想精髓, 真正从心灵出发感知教材之美, 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美、形式美, 让语文教育负载人类终极关怀, 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并力图引导学生从“灵魂”出发, 感悟语文教材的人文关怀, 引入录音、录像、书法、绘画等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于一体, 信息容量大, 直观形象, 这种立体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新奇感, 并使之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利用资源, 自动学习。

六、改进评价方法

以往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等方式实现的, 这些考试以知识技能为核心, 重点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这使得语文教学的考、教脱节。语文新课程对涉及考试和评价的地方进行了精心设计, 并建立了发展性评价制度, 因此老师必须改进评价方法, 评价不仅是检查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 更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 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七、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课标, 转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 “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产生巨大的转变, 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想, 即把学生看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 可以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 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还参与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 有章可循, 并取得成就感。

初中语文 篇10

一、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有其相应的模式。语文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生活与作文的联系, 给学生以“四多”, 这给我很多启发。创立“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在当今快节奏大容量的学生学习生活中, 定能给学生更多的帮助。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摸索出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反向运动”的规律:如果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 那么学生的思维节奏可能更慢, 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 形成“少、慢、差、废”的格局。事实上, 人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过“大容量、快节奏”的操作, 在有限的时间里, 实现“高效率”是可能的。曾记得有一教授指出, 决定智力的不是脑细胞的数目, 而是细胞与细胞的相互联系, 智力的高低, 决定于这些细胞联系的有效性。据他计算, 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他说, 古往今来均没有人充分利用脑子, 即使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星, 大脑细胞间的联系使用率也不过在10%左右。这就意味着, 人的大脑潜力是巨大的。也说明, 在相同的时间内,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 改善学习方法, 优化学习过程, 取得比通常状态下好得多的成绩, 完全是可能的。那推行“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能的。实施“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 加快阅读速度。

阅读一篇2000字的文章, 留下5—10个思考题, 是30分钟的效果好, 还是5分钟的效果好呢?实验表明, 更多的时候, 5分钟的阅读效果更好。也就是说, 阅读所费的时间与阅读效果之间并不一定总是成正比例的。限时阅读, 往往能将学生的阅读心理调控到最佳状态。

2. 提高写作速度。

作文教学中, 存在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给1小时做篇作文, 完成率80%-90%;给2小时, 完成率75%;给一天时间, 作文的完成率大致会降低到50%-60%。也就是说并不是给的时间越多, 作文做得越快, 文章写得越精彩。

3. 改革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简而言之, 就是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师生角色的变化, 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二、改教本为学本, 变讲堂为练堂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 知识的激活与内化, 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因此, 语文素质教育在教材建设上, 必须改“教本”为“学本”;在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上, 须变“讲堂”为“练堂”。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具体讲:

1. 让“讲读课”名不符实。

这是教材处理的一种策略, 也许有许多老师认为“讲读课”就应当大讲特讲, 就要慢咽细嚼。其实没有必要讲得太多。因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并不是太多, 应当充分利用学生旧有信息量, 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操作, 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 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然后稍加点拨和讲解, 学生会学得活泼, 学得有效。必要时, 教师才帮助做些归纳和总结之类的工作。

2. 让“自读课”名符其实。

许多老师出于良好的愿望, 把自读课也作讲读课处理, 有的甚至每一课用2课时去精讲多练, 我认为此法不当。纵观1—6册的自读课, 难度大大低于讲读课, 新信息量大大低于讲读课, 所以根据此情况, 老师们结合学生语文实际, 根据单元要求, 或组一套思考题, 让学生当堂作答, 或提出几个问题, 供学生读读议议, 一堂课解决问题。这种处理方法,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 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自读课”名符其实, 是语文素质教育处理教材的又一种策略。

3. 让“讲师”成“导师”。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 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德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标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五、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輸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篇12

一、活跃课堂气氛

把兴趣带进课堂, 让学生活跃起来, 这是对新课标的一个要求, 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一种要求。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然后对其产生了兴趣, 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得到提高。把兴趣带进课堂是一种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带进课堂, 然后提高学生的兴趣, 然后让他们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去接受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只有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对其感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很多老师的讲课方式还是停留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都非常的厌烦。所以老师应该尽量在课堂中穿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老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然后让他们通过看一部电影, 来阐述自己的观念。学生生活是枯燥的, 所以电影是他们乏味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他们会非常兴奋的等待这样的课程的到来。老师通过对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 联系课本知识, 让学生对这些知识做一些总结和阐述。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让他们在兴趣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知识。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这部电影, 写一些小论文, 每一部电影都要留这些任务。学生虽然不愿意去完成老师的任务, 但是他们在电影的诱惑下, 就情愿去接受这些任务了。这样的课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学生既放松了心情, 又掌握了知识。

二、鼓励同学参与课堂活动

初中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是需要朗读的, 里面有很多的对白。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场景, 然后让同学们排练成节目, 让他们以记台词的形式对课本进行记忆。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设置角色, 然后让学生们对角色的理解, 自己去自导自演。这不仅是对同学们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锻炼,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课本的记忆增加了。可能学生在若干年后, 还会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这样的活动, 而且对台词还记忆犹新,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 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去讲课, 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某一课程。这样学生由于受到了老师的鼓舞, 会非常积极的去备课, 不用说, 他们肯定会对课本掌握得倒背如流。老师可以对学生讲课的内容和方法, 进行评论。表扬他们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让他们努力去做的更好。学生通过给其他同学上课,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也是对他们掌握课本程度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 而且会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努力去提高学习水平。这样老师就可以在一种轻松状态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成立课下辩论小组

辩论对于初中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一种检测,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一件历史事件或者是课本中的一个内容让学生准备辩论赛, 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自由分组, 然后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开始辩论。为了公平起见, 各组出一个人和老师作为谈判, 这样一个辩论赛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同学们为了辩论赛中能够战胜对方, 所以他们就会通过多种途径, 然后去搜集大量的资料, 然后总结, 准备应对对方的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辩论赛的视频, 让他们掌握一些辩论赛的技巧, 对辩论的内容进行补充。辩论时, 老师尽量少的参与他们的争论, 做好笔记, 把学生辩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 作为时候教学的一种参考。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辩论赛, 找到学生掌握不够好的地方, 还可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教学的资料, 让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通过辩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包括自己总结不到的内容以及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所以教学中适当的插入辩论赛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觉悟, 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同时学校应该对其他学科也鼓励这种教学方式, 尤其是政治和历史课, 这些内容里都有存在争议的问题。所以这就为辩论赛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且还对学习更感兴趣, 这种方式必将会得到很大的推广。

总而言之, 学习方法有很多, 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中, 语文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去寻找和发现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并且还要将这些方法在其他专业里推广,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兴趣课堂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它并没有摒弃以前教育方式中的优点, 而是对其好的东西进行了继承, 同时又通过不断努力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时代在变, 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 所以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香.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性[J].教育教学专论, 2011.

[2]李运芝.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1, (6) .

[3]李春燕.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谈[J].语文教育研究, 2011, (52) .

上一篇:火灾事故调查程序下一篇:精英阶层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