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2024-05-30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共12篇)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现在的初中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和语文课堂越来越不重视, 一方面他们听到的宣传是语文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 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另一方面因为中考语文除了文言文考课本原文以外, 其他很少考课本内容。因此不少学生认为, 多听一节语文课与少听一节语文课没有区别。的确, 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长期的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 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学习能力从哪里来?阅读和思考的质量如何能提高?况且, 语文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学习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文本, 如果连这个都未学好, 要想学习更多课外的内容可能也不现实。因此, 学习语文必须首先学好语文教材, 以课堂为主阵地, 夯牢语文学习基础, 才能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语文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形成能力和提升素养。

1 真心关爱学生,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初中生喜欢情感用事, 缺乏清晰的奋斗目标且意志脆弱, 特别是学习中, 若对某教师没有好感, 那么对该教师任教的这一学科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 就成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先决条件。融洽的情感, 需要教师爱自己的学生。感情上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弟妹或子女, 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尽量靠近学生的生活圈, 了解他们爱谈论的话题, 比如喜欢哪些明星或哪些流行歌曲甚至网络游戏等, 以此为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准备。还应该特别关注后进生, 因为他们要么是被遗忘的角落, 要么是被师生嘲讽的对象, 哪科教师关心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耐心地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他们就会对哪科有兴趣, 兴奋起来, 学起来。

记得曾教初一时班上有一个“双差生”, 纪律不好, 学习成绩属倒数之列。一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 我无意识地来到教室, 坐到最后一排他的身旁, 与他闲聊, 并看他整理书包和桌子。接下来在教学现代诗《秋天》时, 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文章, 并收索了大量的秋景和秋收的视频资料给他们品味。第二周伊始, 我在周末家庭作业中发现了他仿写的一首现代诗《冬天》, 内容主要是以雪景的美丽、年饭的丰盛和伙伴寒假的快乐来体现愉悦的心情。虽然全诗问题较多, 但我发现是他第一次花了这么多心思做的作业。我抓住这一闪光点, 及时在班上朗诵他的诗, 给予表扬。从此他的学习态度慢慢有了转变, 不仅上语文课非常专心, 还喜欢看课外书籍, 尤其喜爱读诗歌类作品, 那以后又主动写了好几首诗和作文请我修改。该学生语文成绩也慢慢提高, 两年之后中考竟成了语文优生。该生毕业后, 与他的一次邂逅, 他告诉我——那次我坐在他书桌旁的交流, 让他倍感亲切, 有一种被师爱融化的感觉。从此以后, 我的语文教学一直在研究如何靠近学生的心灵。

2 精心设计导语, 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伊始, 是学生一节课精神最佳但注意力还很游离的时刻。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 最短的时间, 选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以此不自觉地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此一法也。”当然, 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 不过, 这句话对如何更好地开启语文课堂同样适用。

长期以来, 许多老师孜孜探求, 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 对联导入, 谜语导入, 故事导入, 影视导入, 赏物导入, 音乐歌曲导入, 游戏导入, 对比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 设制悬念导入等等, 举不胜举。具体使用哪种方法, 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而定。比如一次教学综合训练《雨的述说》, 课前三分钟我让学生欣赏歌曲视频《故乡探雨》, 上课后, 让学生闭上眼, 在音乐中思念故乡的微雨, 然后用一个词语、短语或一句话来描绘它。结果孩子们争相表达出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诗句和描绘 (抒情) 的话语, 这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达到了收集优美词句的教学目的, 还从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的德育教育。在教学《隆中对》时, 让学生讲《三国演义》的故事导入, 既了解时代背景, 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3 有机融合信息技术, 增强学习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营造出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以直观、逼真、形象为特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较好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灶, 调动有意注意, 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可以用多媒体朗读课文, 以弥补教师朗读读音不准, 感情把握不当的缺陷;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演示动画, 以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用多媒体链接相关信息、影片等, 以拓展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当前, 翻转课堂的发起, 让教育工作者更意识到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电子书包的运用及微课堂的制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语文课堂大添光彩, 但也不能狂用、滥用。通过电脑制作和网络下载的东西确实靓丽光鲜, 但它是预设的完美程序和内容, 不能适应复杂多变、问题百出的课堂, 不能对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机整合。还可能过分吸引学生看电影式的欣赏而轻视课程内容的学习。

4 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 激活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工具学科, 也算一门综合学科,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就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让自己成为“万金油”, 对天文、地理、历史、化学、音乐、美术等学科, 不说多精通, 也得略知一二, 借助他山之石来攻语文之玉。有些课文很形象、很具绘画美, 如果在抽象的理解课文中, 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简笔画, 突然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画画, 作为课文的插图。

例如在教学《竹影》时,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交给学生一些美术知识, 还可以让学生画竹, 学生对课文内容颇感兴趣。再如对短小精悍的诗歌, 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 古人今人都注重诵读, 这是不错的, 但我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尝试模仿歌曲用音乐来谱曲歌唱。何况有的诗词本身就是歌曲, 像“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诗词与旋律结合, 语文课堂更加优美。

5 充分利用课程活动, 增添语文趣味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由此看出,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的过程。它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品德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 必须有丰富的活动课内容。新教材语文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效率, 为语文添趣。如指导学生进行“成语拾缀活动”, 就是把成语连缀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小记者招待会”,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会, 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新闻评述”的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语文课程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和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 两翼配合得当, 学生才能去飞翔, 才能去领略语文天地的无限风光。开展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抓好“三个结合”, 既要依纲据本, 立足课堂, 又要扩充时空, 延伸触角,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创造出一个适合语文创新教育的大语文教育环境,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 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 才能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经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较低、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 许多语文教师都在力图改善这种状况。本文旨在从融洽师生情感、设计好导语、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课程活动等方面实施快乐语文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兴趣,快乐,课堂,措施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2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怎样记这个生字。

2、教师出示在井里唱歌的小青蛙挂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了____里,他不但没有____,反而,真是一只____的青蛙。

3、教师导入:那么,这只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这样快乐呢?真是太奇怪了!你们看,它的歌声把大象吸引来了。(出示大象的兔)

二、朗读、讨论、突破重点

教师导读:大象感到很奇怪,他走近枯井询问青蛙。它知道了青蛙唱歌的原因了吗?请大家朗读课文2到6自然段。

2、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名分段读,检查学生读情况。

(2)、教师指名评议学生读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感情指导。

“是谁在井里唱歌呀?”(“奇怪”“问”: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

“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读出兴奋、激动、有礼貌的语气)

“你掉进井里,怎么不哭,还有心思唱歌呢?“(亲切地、疑惑地)

“你真是个聪明有勇敢的小家伙!”(“真”“有聪明有勇敢”:读出称赞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4)、集体反馈、评议,教师适当地指导、评议。

3、讨论、交流青蛙唱歌的原因。

(1)、小组内讨论交流:青蛙掉进井里为什么还唱歌呢?(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朋友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

(3)、齐读青蛙说的话。

(4)、指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唱歌的原因,(进行说话的训练)

4、再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中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扩展详细

1、教师导:从青蛙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勇敢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读中感悟。

3、教师小结:是呀,小青蛙的勇敢,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能灰心、放弃,要主动动脑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

四、布置作业

1、把小青蛙的故事说给弟弟妹妹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结:快乐的小青蛙告诉我们快乐的秘诀,那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哭,要勇敢地面对,要用自己的用和智慧战胜它。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勇敢、聪明、有出息的人。

板书设计:

23、快乐的小青蛙

不急不慌结果

青蛙掉进枯井}勇敢、聪明———被大象救了

唱起歌

后记:

我们要学习小青蛙那种遇事不急不慌,勇敢、聪明的好孩子,但是今后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和爱动脑的习惯。

学习了这节课后,同学们都知道了遇事不急不慌,爱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但是,同学们缺少了观察能力,今后注意培养和朗读的练习。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快乐教学 篇3

一、热爱学生,作风民主,师生平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快乐学习的秘密在于师生之间的坦诚合作、交流和信赖。“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追求平等的愿望,平等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爱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丰富的情感、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快乐教学

1.超越课堂,向社会及课外要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将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观察、想象、分析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书呆子所为,笔者鼓励学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这令中国人自豪的一幕,笔者要求学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这既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良机,又是一次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抓住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45分钟,只让几名学生动起来,绝不是教育的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才是优秀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牢牢抓住每个教学契机,以快乐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时时感受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如:在讲完元曲《天净沙·秋思》后,笔者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往日浓,于是提议学生来个填词大比拼——挑战古人、挑战自我,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个个摩拳擦掌、挥动笔墨。这首《天净沙·农苑》就是当堂之作:青草绿水紫虾,芳岸炊烟谁家?归雁闲云晚霞,锄卧篱笆,邀月对酌窗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活的热爱者、追求者,教师必须不失时机、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多媒体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解析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生动优美的画面、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氛围。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要强得多。因此,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名著《三国演义》时,先让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之中,激发了进一步阅读的欲望。特别是当看到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与原文进行比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提升教师素质,实施快乐教学

1.用教师深厚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厚实的文化积累。为此,笔者特别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每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文前,笔者除了精心备课外,还率先垂范——写一篇同题材的作文。这样,学生既能得到借鉴,又可圈点其不足,引以为戒。于是,学生在笔者的感召之下逐渐喜欢上了写作,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教育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需要激情的学科,这种激情要贯穿教师从教生涯的始末。教师要用恒久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热情,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因为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3.注重语言的锤炼,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语言的锤炼,首先要有明显的节奏感,它包括:语速要与学生的思维速度相适应;语调要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来悦耳;语音要注意轻重强弱;语句要注意断连、疏、密。教师如能用幽默的语言方式将严肃的道理表现出来,会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显著提高。为了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我们都应努力让课堂语言幽默起来,可以平时多看看相声、小品、小笑话,而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从书中汲取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我的读书心得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勾画,可以养成在书上写旁批的习惯;读书面可以杂一些,但要保证质量;阅读时,要将默读和朗读结合起来,精彩处要反复读,仔细推敲;有了心得体会要称热打铁——随时记录不拖延。要成为一名语言幽默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生的习惯。

在快乐教学中学好初中语文 篇4

我记得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的语文学习是一支钢笔再加上一本语文书,教室里一块儿黑板,老师的教鞭在黑板上“梆梆”敲响。那严肃的面孔,威严的目光,挺吓人的,接着便是写大堆大堆的作业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作业写不好老师就批评,甚至挨罚。记得一首北朝的民歌《敕勒川》老师教时认真有余,严格有加,老师字字句句的读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然后跟读,背诵默写。那时的学习除教师的严厉外还是严厉。虽然枯燥无味儿,但由于老师的严厉倒也使我积累了一些东西,随着我长大成人,也履行一个教师的责任时,我深感严固然可贵,但乐应在其中,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以“乐”字为主旋律可以挖掘出书上所没有的从学生心田中自然浑成的东西,我教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说:“春天花儿开,鸟儿啼鸣,大自然真美啊!”“我爱大自然;春风也无情呀,为什么把花吹落呢?”风又言,我的花儿呀,我们在春天的花园里有一幅美丽的画,我不会向那些春眠不觉晓的人学习他们的“懒”,春天是新一年希望的开始,要勤劳……收获的东西真是太多了。那是学生耳闻目睹、心有所思、用语言诉说的心里话,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形成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或喜、或忧、或悦、或恨的妙趣横生的画图。春姑娘来了,我们可以放风筝了—天真活泼;春水到了,人们要劳累了,嗨呀!晚点来不行吗?—懒;或让大人多休息几天—幼稚;春风到了,我们这尘土飞扬,我不喜欢—自然环境恶劣,反映一个社会问题。春天到了,我们这的田野都穿上了长条形的好长好长的白裤子(薄膜棉),那是我爸妈播下的棉种,我们一家都指望它过好日子了—多懂事的孩子啊!

和谐的课堂是谱写以“乐”字为主旋律的基调。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中间学生乐不乐意接受教师文本的知识是教师驾驭课堂本领的彰显因素之一。因此,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可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种种障碍。比如《太阳》一文,我的设计是:

1.教学目标

阅读诗歌,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中“太阳”渴望唤醒敲开人们心扉的急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激趣导入

听谜语,猜答案。(太阳:九颗行星围她转,有颗星球乐开怀。青山披绿装,花儿笑开了怀。人们培育幸福花,心中感恩她。)

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太阳,说说心里想对太阳说的话。

你们对太阳说了那么多,它也有想说的话,他的话都写在一首诗中你们想读吗?

出示课题

3.整体感知课文

师读,生读;自由读;说说本文写了太阳的什么?你读文章感到快乐么?为什么?请说说。

4.阅读理解

互评:“太阳要来到我们周围”的心情。

想象太阳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带来了林间的香气,深深地吸一口气好舒服啊!看,太阳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唱歌、跳舞多么快乐啊!

太阳还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激发想象,用带着()快乐地向你走来,句式写句子,体会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我们。

5.创设情景、深化感情

领着学生朝着升起的太阳走去,观赏太阳。

你眼中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文中作者写的太阳与你心中的太阳有何区别呢?

学生说:“我要像太阳那样天天高兴,每天都精神饱满对待成长中的经历,像太阳那样执着勇往直前,向理想奋斗,我长大后要像太阳那样把人间真爱洒向世界各个角落……多可爱、多纯真、多勇敢、多快乐向上的心灵啊!

你怎么样迎接每天的太阳?

学生说:乐观向上、珍视生命、追求光明、热爱生活、学会感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树立理想……德高为师、身高为范。教师高尚的思想品格、渊博的文化知识、快乐独到的教学方法、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热爱生活的快乐之心,文以载道,学生的心扉才可以打开,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才会产生共振,爆出思想火花。南宋文学大师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我在备课时,总是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阅读,识读、熟读、品读、心读,读得自己手舞足蹈,反复地琢磨,再读。快乐时会笑,悲伤时会抽噎。所以在课堂上我觉得很快乐。一堂快乐的课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教师胸中满腔“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快乐无限。

我还开展了快乐的丰富多彩的学生、家长、教师读书活动。邀请家长来班参加读书课活动,家长读一首诗,讲一个故事,分享一个传说均可,并说说快乐;学生读书谈谈所得所感;教师也把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告知与学生和家长,分享读书的快乐,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也筑起了共同育人的网络。

“国庆节”为祖国骄傲、自豪。“春节”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中秋节”果实累累,人们喜上眉梢,丰收在望等等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增长见识,快乐学习。师生的心灵快乐自由的翱翔于“书山”“学海”之中,形成一种乐观向上,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而快乐的面对现实生活,向往美好的明天。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5

给你一片成长快乐,做我朋友好不好?——题记

我喜静。就像古代的文人雅士一样,以孤独自居,讨厌与人交往。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很久,但好像在突然间,就被打破了,快乐与幸福填满了心房。班上的女生都爱穿裙子,红的绿的紫的黄的粉的青的,五颜六色,百花缭乱。她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幼儿园老师讲完课后,凑到一块儿去比一比谁的裙子最漂亮,其中并不包括我。他们比呀比,比呀比,比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儿,她就像SD娃娃一样精致,穿着一袭白裙,黑发包着脸孔就像黑夜包着晨星一样美丽。可她总是红着脸儿,羞涩地做着自我介绍。又是一个比裙子的!我心里这样想着。

教室右边空出一个大大的房间,那是供我们午睡的地方。午饭后,我们总会争先恐后的跑向这里。寻找自己温暖的被褥。

那个女孩儿的床位在我旁边。她躺下,一直盯着我看,说:“你的蓝裙子真好看。”“嗯”我这样答道。“我也有一件这样的蓝裙子,可是妈妈不让穿。”“为什么不让穿呢?”“因为我吃饭的时候漏嘴啊。”她说:“妈妈为了让我吃饭不漏嘴,让我穿白裙子,说如果看见上面有汤汁,就有大灰狼来吃我哦!”说完,她又咯咯地笑了。

然后我也咯咯地笑了。

“说什么呢!你们!”看我们睡觉的老师不知在何时走了过来,凶巴巴的,真像只大灰狼!“被发现了呢”她又咯咯地笑了笑,然后闭上了眼。我眨了眨眼,也睡去了。

后来我发现,只要是我和她在一起,周围的一切就好像都变了,她就好像天使一样,给我带来的我以前从未享受到的快乐。

后来啊——,他突然跑过来,向我伸出手,说:“给你一片成长快乐,做我朋友好不好。”我低头一看,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维生素片,叫成长快乐,小孩儿吃的那种。我低头看了看成长快乐,又看了看她,不知为何疯了一样地跑了,跑向楼上,跑向教室。教室里只有桓老师一人,桓老师对我很好,他很喜欢我。他曾经对我说过:“你看你现在瘦的,将来一定会被你爸妈喂成小胖子!”嘿!她的话还真灵验了。

我抽起身旁的画:“老师,我画的画好看吗?”“好看,当然好看啦,为什么不拿给你朋友看呢?”“朋友?”“就是刚转过来的那个小女孩儿啊!你们每天都在一起,真是好朋友啊!”我好像突然想到什么,我甩下画,跑向楼下,跑向她。

我拿起他手中的那片成长快乐,说“我做你的朋友!”她还没有回过神来,大概被我跑来跑去的举动吓坏了。

浅论初中语文中的快乐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48-01

要知道如何教育学生,首先要知道学生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在21世纪的今天,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主题,培养学生好学、善学、乐学是施教者的首要任务,强制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中心,倡导自主的人与文本的对话,一节课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使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享受快乐!做学习的主人,做文中的主角。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广阔。语文内容丰富,情节精彩,如何把这丰富精彩的情节让学生演绎出来,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导?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这节课绝对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中心,倡导自主的人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要与文本的作者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享受快乐!做学习的主人,做文中的主角。为此,语文教学是快乐的,语文学习同样也是快乐的。我想从“听”、“说”、“读”、“议”、“写”等方面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快乐,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在“听”中感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驱动力,学生带着内在学习兴趣,其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因此,课前教师的激趣相当关键,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幅画面……都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感染,情感投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我在教《黄河颂》时,放了一段《黄河大合唱》配乐,学生静静听,大家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抗日战争年代的黄河岸边,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和磅礴气势。感受到黄河儿女的团结奋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听后学生激情高涨,都想对着黄河母亲唱出自己的豪迈的颂歌。

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在教《口技》一课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口技,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静静地听:远处的狗吠声,鸟鸣声,近处的谈话声,吃饭、举杯谈笑声……听后问他们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可能一个人发出来吗?带着这些疑问,带着这些兴致,同学们快乐地感受到了距今三百多年的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二、在“说”中感受快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师生平等,就是要改变传统学者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上课绝对服从老师的传统意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说起来,敢提问、敢质疑。通过“说”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感情;通过“说”来使自己口齿清楚,反应敏捷,表达流畅;这种“说”,其实就是交流。语文课应该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种标准答案,教师恰当的加以点评,鼓励学生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说,会说,不怕说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侃侃而谈,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在“读”中感受快乐

许多成功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位朗读的高手,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到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这种朗读,很快会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这只是教师的读,我们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带有感情的读,分角色的读,美美的读,从读中感受课文的内涵,感受其中的快乐。总之,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关注阅读者情感世界的满足和精神的建构,而不仅仅是关注阅读者文学鉴赏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享受吧。

四、在“议”中感受快乐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理念。语文课中学生的“议”,就是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来安排小组的学习,可以2人一组,可以4人一组,也可以多人一组,还可以男女生分开成两组。在小组“议”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深情的朗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将学生不知不觉带进学习之旅,从而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教师要充分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以朗诵、表演、绘画、歌唱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在“写”中感受快乐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高潮迭起,为进一步深化主题,往往会有一个“写”的过程。学了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告诉老师和同学,大胆地发表见解,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些写下来或画下来。

浅谈初中语文的快乐阅读教学 篇7

一、有声诵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摹拟人物情态。

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春》中朱自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等。

2. 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 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学生的这种诵读在不断的得以加强, 体味作者深刻的情感。

3. 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 让学生渐进入意境。

在阅读中, 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 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莫怀戚的《散步》时, 我们要营造出浓厚的亲情氛围:看着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图片, 我设计了以下导语: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 这种叫水母爱, 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使人坚韧, 这座山叫父爱, 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 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如今他们老了, 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 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 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使学生渐入意境, 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 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的艺术境界中, 陶醉其中而不自知。

二、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如教王安石的《伤仲永》这一课时, 我最后总结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 以方仲永为实例,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 才导致了才能的衰竭。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刚问完, 同学们就议论开了, 大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 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舟舟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 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教读课与自读课相结合。

新的课程教材,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和学习要求, 同时通过教读、自读课型落实该体系中的一到几个问题。每一个单元都不是孤立的, 单元内的课文都为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来设定, 在能力形成中具体分工, 而且分工不同。教读课文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 而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独立钻研课文, 理解课文;教读选准突破点, 而自读则是在点上深挖井;教读课文时教师要授之以渔, 自读课教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读是为教会学生学会自读, 因此, 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自读与教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自读既是教读的基础, 又是教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通过教读, 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 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 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2.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1) 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要教育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生活, 品味生活, 感悟生活, 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 只要用心, 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2) 要广泛涉猎。仅仅靠教材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不够的, 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阅读能力的提高。鲁迅说过:“大可看看各样的书, 即使和专业毫不相干的, 也要泛览。”对这一点是有着广泛的共识的。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就充分体现这一点, 并作了规定: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在“名著推荐与阅读”中列出了多部古今中外名著。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8

关键词:快乐教学,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自主学习

一、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试行) 和新课程标准等相关教育政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文言文普遍距离当代时间较为久远, 文章内容大多远离现实生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使用过程中有着词汇多义、语法句法差异等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知识经验、心理品质等发展有限, 理解力尚未成熟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文言文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陷入困境, 主要表现为: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由于面临升学和应试的巨大压力, 出于实用原则的考虑, 教师大多采用机械、单调乏味的“读—译—背—练”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单方面接收教师的讲解信息,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将促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学对策, 努力克服文言文教学难点、盲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使学生充分体验文言文的学习之乐、阅读之乐和发展之乐。

二、快乐学习教学法的使用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启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佳作, 这就要求同时也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习, 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创设情境、提供资料, 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利于直接而又高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精心设计、运用导入语, 以学生感兴趣的洪七公“打狗棒法”为切入点导入《杨布打狗》 , 用“吊胃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小学生相比虽然有所发展, 但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思维独立性处于萌芽阶段, 查找资料能力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或提供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提供作者创作的特殊背景;或为学生提供识别文中难字难句和翻译障碍和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工具书等,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2.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培养学习习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古语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课文理解为目的, 充分运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或诵读、多媒体名家范读等多种手段, 促使学生在“口到”的同时做到“眼到”和“心到”, 加强积累经典佳作的记忆, 以积淀良好的文化素养。

写, 是“手到”的基本要求, 这也就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课堂—教师—课本/课文的僵化模式, 开设活泼、开放的课堂, 鼓励学生进行多写训练, 或仿写、改写、评注、赏析等方式,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言运用能力, 这正如韩愈所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心到眼到, 口到手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挖掘审美、感受情感, 促进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诸多经典佳作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的美文, 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审美因素, 充分领略文言文的形式美、情意美、韵律美和韵味美, 真正体会古代美文的“文质彬彬”。并根据文章的教育意义或启发意义, 在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以更好的姿态采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后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紧紧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优化作业设计, 力求实现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以更好地促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拓展学习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真正做到“寓乐于学”。

参考文献

[1]葛亚香.五字教学为文言文课堂激趣[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 8:76-7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9

写作本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生活感悟与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学生为什么会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呢?这就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片面重视作文写作的结果,而忽视作文写作过程所导致的。学生没有用心观察、领悟生活,只是绞尽脑汁地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华丽的文章来获得教师的肯定,得到高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教学,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重视加强作文与教材阅读之间的联系,重视日常积累,教学作文写作技巧,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直接结果就是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引导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素材,在学生明确作文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世界万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激情。将这些好奇事、新鲜事引入初中教学课堂,定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教学的价值。作文成绩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明确了作文教学的价值,从认知上肯定,才会鞭策自己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文章。

例如,初一刚开始时,学生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有向教师和同学表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照片等形式,结合文字,进行自我介绍,并提倡学生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展现自我。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这就是我》(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单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借鉴、学习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达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日常积累

写作与阅读、生活密不可分,学生想要做到“下笔若有神”,就需将工夫下在平时,重视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就是无话可写。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重视生活积累。学生要写出内容真实、丰富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生应记录下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个有所触动的场面,留意生活小事。此外,学生还要重视阅读积累,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阅读教材。我们教材上的文章,都是许多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品,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细致、精彩,文质超群,是学习阅读的首选素材。课外阅读是开阔学生课外视野、拓展课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鼓励学生多阅读,从阅读中摘录名言、佳句,获得写作技巧、语言表达方式等,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例如,在教学《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我先结合社会背景引入现代人有车有房的婚姻观、“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观,让学生把握金钱的价值。然后,我再引入三鹿奶粉事件,引入某些不法商家为节约建筑成本,建造“豆腐渣工程”,并最终酿成恶果的案例,使学生在批评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接着,我让学生以所讲材料为基础,自选角度,写作一篇文章,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此外,在阅读积累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摘录教材、课外读物中的优美、精彩语段。如《沁园春·雪》中描写景物的语段。

三、强调写作技巧

学生拥有了写作兴趣与写作素材后,还面对着如何写的问题。为此,教师就需加强写作技巧指导,详细讲解教材中的文章,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一般情况下,记叙文着重分析文章抒情和议论的方式、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议论文着重分析作者通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借鉴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巧妙地加工自己在生活中、阅读中掌握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显得超凡脱俗,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此外,在学生把握了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后,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即针对一种文体,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安排写作任务,以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后,应要求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写作。例如,在教学《故乡》(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单元)时,这篇文章中令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者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文中“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段,分析作者在描写杨二嫂时所采用的恰当比喻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采用类似的比喻手法描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个人物,然后再将自己的文章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找出优势与不足,从而达到巩固写作技巧与锻炼写作基础的目的。

四、总结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从学生生活、兴趣出发,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来收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摒弃文章内容的“假”与“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写作技巧的辅助,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诗络.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探[J].现代阅读,2012(21).

[2]孟蕙.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1).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10

●●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南宋朱熹指出:“教人未见趣, 必不乐学。”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 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心理学表明:成片的文字符号, 空洞的说教, 抽象的讲析,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育效果不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生动、活泼、直观的教学氛围等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结果证实,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两者加起来有94%。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要强得多。因此, 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名著推荐《水浒传》时, 先让学生听《水浒》的主题曲, 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带入了小说中创设的社会环境之中, 再来学习小说, 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较容易了,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再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 教材安排这一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爱心的力量, 分析完整篇文章之后, 让学生听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优美的旋律之中更强化了学生对爱心真谛的理解。再如在学生朗读某些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的时候, 再配上恰当的音乐, 就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运用网络资源、课件整合等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 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 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 但不能否认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 教师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 通过课件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如教授《石榴》一课, 通过分析, 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石榴树的美丽和石榴果实的可爱, 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 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石榴树和果实、石榴的产地及生长情况、石榴的营养价值、食用和药用方法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整合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生动、有效, 通过多角度、多通道的图文和声像, 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 丰富学生感知, 开发想象潜力, 拓宽生活见闻, 实现“情境教学”, 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 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古诗文教学, 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 而且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有效地渲染气氛, 激发情感, 丰富表象, 发展想象力,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从而达到以景激情、以境激情、以情激情的目的。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即使背诵下来, 也难以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 接着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翠绿的青山, 如茵的绿草, 荡漾的碧波, 烂熳的春花, 莺歌燕舞, 马蹄轻快, 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 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受到春意绵绵, 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 学生兴趣浓厚, 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 就能充分到位, 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 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盎然、效率极高。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尽管有时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 笔者有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例如语文课本中的有些篇章已拍成了视频片断, 如《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 授课时, 就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的理解和欣赏, 有助于化抽象为具体, 化古板为鲜活。

另外,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令笔者一直困扰的是学生作文的评讲环节, 而自从有了投影设备以后, 作文教学方便了许多。现在评改作文, 笔者先把学生的作文都看一遍, 挑选三个档次的代表作文, 利用实物投影直接打出来, 然后直接在作文本上评改, 反复地改, 反复地议。同学们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师生共同参与, 一起评改例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受益匪浅。而被评学生, 由于直接地感受到了别人的反应, 面对面地接受批评和表扬, 体味到了写作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的喜悦, 心理得到了满足, 记忆也更加深刻, 同时更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经过几次作文点评, 同学们热情高涨, 纷纷要求点评他们的作文, 这便是投影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最直接的便利。

●●运用多媒体技术, 有利于创设语文教学开放的课外阅读环境

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就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平时的阅读只限于书本, 偶尔到图书室去查找资料, 这样一来, 不但阅读面狭窄, 也难以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的量也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然而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存储量比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的存储量还大, 而且信息量大, 节奏快, 活化教材内容, 交互性强, 利用计算机能增加很大的阅读量, 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 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另外, 电视栏目、电视内容、网络形式中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到课堂的东西。如:颁奖词、跟帖、论坛、贴吧、解说词、访谈录等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 既鲜活又生活化。教师善于捕捉这些信息, 善于把这些信息与语文教材结合, 与学生兴趣结合, 教师思维就会多元化、成熟化, 思路就会放飞, 学生和教师就都会在快乐的体验中完成语文学科的学习。

当然,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等需要适时适度选用, 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 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辅助地位, 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如当学习的对象偏重于需要感性思维去把握时, 如诗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情感态度的体验、伦理道德的评价等, 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作用则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如语文教学中若过分地滥用来自网络的各种相关信息, 往往会限制教师现场灵活发挥的余地和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压制了教师的突发灵感和创造, 束缚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心灵感化等等。

初中语文快乐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3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是对传统的学生被动参与、机械接收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挑战。只有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主观意愿,想学、乐学,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语文作为新课改的先头标,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乐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入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影视资源是新课改下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将影视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性,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展现语文教学信息,这样更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学习与思考,这更加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如在学习《木兰诗》时,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深刻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伊始就可以为学生来播放豫剧《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选段,通过画面的烘托与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之中,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通过学生对影视的直观欣赏,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文章展开主动而认真的阅读,以不断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观看相关的影视剧,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花木兰的形象更为清晰鲜明、生动丰满,这样自然也就可以深刻地体会文中所渗透的情感。

二、运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电子白板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兼有传统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的双重优势,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的活力与魅力,使得语文教学更加轻松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环境,借助白板这一平台来展开快乐学习、互动探究。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魅力,童话故事的生动性,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直观而生动的图片演示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解,来将静止而枯燥的文字材料转换成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传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从网上收集相关的图片,在课上直观而动态地展现相关的图片,并用优美而动听的语言来展现不同的人物,学生被深深地吸引,都想急于知道剧中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感受是学习的乐趣,学习的自在,是与教师一起、与学生一起来展开积极的阅读与互动,整个教学中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学生处于自由而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这样才能展开快乐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

学生喜爱模仿,对表演更是情有独钟。开展角色表演活动既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更加符合语文的学习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感受文字的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逼真的表演中来加深体会与理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一)再现文本场景

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对话性较强,教师就可以选取这部分对话性强的内容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的朗读不再是机械地念文字,而是进入特色的角色与场景,这样学生更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这样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如《皇帝的新装》,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开互动,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各种人物性格,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解读。

(二)创编情景剧本

语文留白是一种艺术,无限遐想的细节、意犹未尽的结尾等等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针对这些留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充与延伸,让学生来创作剧本,并进行自由表演。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为宽广的空间,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学生可以依据对文本的理解来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创作,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立体解读。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就可以让学生基于文本来对结尾进行续写,并进行生动的表演。这是对原文理解与认知上的提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四、开展问题教学,让学生在愤悱中主动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创新之门的钥匙。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自主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展开主动探究。

如在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火柴,学生对于火柴这一事物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认为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遍的点火用品,而且现在已经被打火机所取代,炊具等也不再需要直接点火,有直接的开关控制。今天我就是拿这火柴做文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途中,你能想象一根普遍的火柴所能发挥的作用吗?你知道一根普遍的火柴能够挽救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一名无名战士在生命极度衰弱之时,虽然在他的身上有七根火柴,但是他却没有舍得点燃一根,这是为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学生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展开阅读。

参考文献:

[1] 朱静娟.浅谈电子白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 夏烈.将影视资源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4).

初中语文“快乐阅读”初探 篇12

(一) 社会原因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给社会带来的不完全是繁荣昌盛的画面, 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又悄悄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读书有时确实是跟就业有些挂不上钩。读书不读书在个人发展上, 的确看不出有良性的必然关系。这些现实现象, 对学生及家长都有影响, 导致一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缺乏热情。

二是因为现在的传播媒介多了, 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影碟、手机、网络……听的、看的、玩的, 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 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一些媒体或娱乐业经营者, 总是在变着法子、挖空心思, 使传播的内容、形式及声画效果、越来越离奇、搞怪。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片、故事片、连续剧甚至是网络游戏, 使学生的头脑里接收的信息庞杂甚至扭曲。如教师跟学生讨论《西游记》, 学生脑海中出现的却是香港明星周星驰、张东健等人的表演形象。

(二) 家庭原因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家长们多数都把时间用在大大小小的商业事务上,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细心地安排及严格管理子女的课外学习。课外时间, 学生往往是独自空闲在家上网玩游戏, 不会自己安排学习。还有的家长由于分身无术, 只好常带着学生参加日常应酬。小孩的兴趣与成人的生活又有代沟, 使得他们常常被孤立在一旁默默地玩手机, 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多的家长则是寄希望于教师管, 而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面又鞭长莫及, 管不着。再者, 有的家庭, 家长把小孩留守托付给老人看管。不少老人自己所受教育不多, 无法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 学校原因

现行的教育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间在竞争, 社会和家长都要求学校看重学生学习的分数。因此, 学校、教师也就被迫急功近利抓分数、抓成绩, 没有把时间分配到费时而又短期不易见到效果的“阅读”上来。同时, 多数教师也认为阅读费时又见不到短期效果, 还不如多做些应考的试卷, 因此, 存在着一些操作上的误区。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 (1) 教法传统, 死扣教材。 (2) 偏分数, 轻能力。

二、主要措施

建构主义在学生观上, 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不是靠补课, 也不是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是要靠“阅读, 阅读, 再阅读”来提高学习能力。这正如“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感到乐从中来, 也真正地让他懂得如何掌握学习的真本事。

时代发展变化了,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改变思维、改变方式, 以新适新,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读书环境, 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使学生在偏离了的轨道上逐渐回归。

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更新理念, 改变教法

1. 更新学校、教师的理念。

要想教师更新思想、改变理念, 首先要提高学校和教师对阅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认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就是扩大阅读范围, 要经常让学生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美的东西。”因此, 学校要给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更新理念的机会。比如, 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就是一本实践性很强并能深受启发的读本。另外, 学校要多让教师走出校门, 多观摩, 多交流。

2. 转变家长、学生的观念。

第一步, 要让家长、学生树立阅读观念。说起巧克力, 你会想到纯真的浪漫;提起钻石, 又会让你联想到烂漫的爱情。这些联想, 并不是商品固有的特性, 而是广告宣传在悄然控制了你的意识。人的意识、理念, 必须要用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来铸就。因此, 教师在新学期应当尽快召集家长开座谈会, 对家长先进行动员和发动, 使家长树立阅读观念。第二步, 发动学生捐书、创建班级图书柜。教师可组织发动家长、学生捐书建立班级图书柜。虽然这样捐的书也许良莠不齐, 但营造了氛围, 并将这种氛围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图书柜的建立, 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 又集中了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谈论的范围, 并以此为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 教师也可以从每个学生所捐的“书”这道窗口中, 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 有利于下一步指导学生挑选阅读书目。实践证明:新学期开始时, 就开始进行有一定指向意味的宣传、发动, 再适时提出阅读的任务、要求, 就能顺利达成目标。

此外, 教师还应切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提出学生最害怕的作文, 以至于将学生的快乐心情赶得无影无踪。上好阅读第一课, 是中学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一课。

(二) 完善机制, 加强指导

1. 挑好读本, 事半功倍。

教师应帮助学生精心挑选阅读书目, 从硬件上进行良好的贮备。余秋雨先生说过:“现在的阅读不是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很多作品太次太烂, 读了不会有益反而生害。有些书学生一沾上就好比染上了毒品, 所以在读本的挑选上一定要把好关。具体来说, 我们一般分三步调书:第一步, 初一阶段就是学生捐书, 要做好挑选和登记。第二步, 就是初二购买一批《六角丛书》进行置换和补充。在这批书中, 我们也是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搭配, 力争种类多样。第三步, 就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引入《意林》的合订本, 一直到初三再次提升阅读的层次, 将《意林》扩展到《格言》《读者》《青年文摘》等种类。

正确的做法是:一是教师精心挑选书目,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购书实施购书计划, 比如《六角丛书》《意林》等。教师还应及时对图书柜的书籍进行置换和补充。二是要丰富阅读的“种”跟“类”, 除了读书外还可读报。这样做是为了引进读本的“活水”, 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进“阅读”的大门。也许有部分学生对纯文学不太感兴趣, 但可能对生物、科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对生物、科学不感兴趣, 但有可能对军事、地理感兴趣;某些学生对一本厚厚的书望而生畏, 但对付一张薄薄的报纸还是绰绰有余的。总之, 读本避免单一, 是为了第一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 然后找机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多渠道产生实现阅读的主观愿望。

2. 形成制度, 确保时间。

这一点, 一定要得到学校、年级和班主任的支持。在时间上, 每个星期都必须安排有一节以上的阅读课, 并制定严密的读书制度要求, 不流于形式。早读课时间除了读课文外还引入读报机制 (如阅读版的《语文周报》) , 每日课前读报 (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 。教师可按学号每天安排一名读报员, 将每天的新闻, 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摘要公示在黑板的一角, 课前简要宣读。要强调的是:要落实这些读报、看报计划一定要形成制度, 安排固定的时间, 并需要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大力配合。

3. 拓宽渠道、走出课堂。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以及家里的网络设备。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阅读自觉性以后, 我们就尝试着将学生放到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去上阅读课, 并定期开展主题阅读交流课, 让学生按主题来进行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将课内和课外衔接;二是将阅读的内容加深拓宽, 提高阅读的层次和欣赏的水平;三是通过课堂渗透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四是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也给其他学生形成“榜样”作用;五是学生在查找、收集和整理阅读材料的过程中, 不光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也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例如, 在初二下学期时, 在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之后, 我们设计了一堂阅读指导课《再塑生命——给心灵洒满阳光》。主题阅读课的开展, 强化了阅读的地位, 给学生明确了方向, 学生在课余时间查书籍、找资料, 写感悟, 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4. 定期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运用竞赛的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阅读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这比硬性规定、行政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定期举办“读书月”活动 (或竞赛) 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书籍的热爱, 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 并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以便形成关乎阅读的“羊群”效应。

(三) 指导方法, 提高效率

当今, 研究阅读方法的材料很多。阅读虽有法, 但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具体教学中, 我选择比较实用的几种方法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读书的难度, 还让学生觉得有迹可寻、有路可走。比如, 全读法和分读法。全读法就是一口气将整本书读完, 而对于比较生疏, 或较难读的, 可一部分一部分地读, 这就是分读法。分读法又可分为: (1) 逐段读。 (2) 渐进读。即先读第一段, 接着读第二段, 再一、二两段连读, 然后是第三段, 将一、二、三段连起来读, 以此类推, 直至全部读完为止。 (3) 反复读。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使用全读法, 从头读到尾。下面, 我介绍几种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1.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而采用的。比如, 在进行主题性阅读时,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就需要采用略读法。如学习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需要阅读相关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 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时先采用“浏览”的方法, 以便快速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 由表及里, 精思熟虑地阅读的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 引经据典, 情节生动, 值得细细品读。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 在学习这篇美文的时候,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精读。如在“春草图”中有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这句话从小草的情态、质地、颜色等方面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分析的时候, 教师就要进行很透彻的分析, 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表现小草的生命力的。又如, 在“春花图”中有一句话:“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在赏析这句的时候, 教师应让学生具体体会“闹”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里。对此, 教师可以找几名学生模仿蜜蜂和蝴蝶的“叫声”及“闹声”, 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这就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使口、眼、耳、心、手结合在一起, 边读, 边想, 边批注, 抓细节, 逐渐养成在阅读过程中“精雕细琢”的习惯。

3. 思考性默读。

在学生默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 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 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 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 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 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 学生掌握了思考性默读法, 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4.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做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 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 甚至是小故事, 学生都可以摘录下来, 存进自己设立的“作文贮备库”中。这样, 初中三年下来, 学生一般都能收获起码5大本厚厚的摘抄和心得体会, 这为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和故事的素材积累。

5. 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因为古人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的经验是无须怀疑的。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后, 用随笔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 就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读完后, 教师可让学生迅速说出它的主要内容。在阅读的速度上, 教师也要提出要求, 即最低限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此外, 教师还应开展“比比谁讲的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经过训练, 学生基本上达到这一标准, 部分学生还能达到每分钟700-800字以上。学生对一门学科激发了兴趣, 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思维理解能力, 教师还用担心学生学不好这门学科吗?

实践证明:经过了这一系列系统阅读训练的学生, 语文学业中考测试可以消灭“差生”, 即没有50分以下的学生, 也就是在150分值中没有80分以下的学生。做到这一点, 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不容易的。事后, 我对高中学生调查回访他们对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方面的意见。多数学生认为:幸好初中阶段读了一些书, 高中根本没时间读。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吃老本”。

(四) 常保兴趣, 摒弃功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克勒斯涅克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 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 则只能发挥智力潜力的20%左右。”因此, 兴趣是我们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呵护的东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让学生“乐于”读书的目的,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目标明确, 反对急功近利。

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清楚一个目标:虽然语文学习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 “写”是最终极的目标, 但我们绝不能急功近利, 一开始就进行大量的作文训练。作文是一项费心的活动, 在学生没有进行阅读贮备的情况下是绝不能生硬地进行作文训练的。一开始就进行作文的训练, 就会一棒子把学生打晕, 学生就会谈“文”色变, 更谈不上有兴趣和具备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作文。这样的作文即使写了, 也最多是为了完成任务, 干巴巴拼凑的一堆文字, 没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们要做到: (1) 先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贮备:将经典语句或故事进行摘抄, 或做成卡片或手抄报, 为学生日后的写作训练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语言和故事材料。 (2) 提倡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及点评。一是鼓励读书, 然后将读书的感悟写成读后感。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动笔的难度, 因为有感而发, 比硬逼着学生完成一篇干巴巴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在时间宽松的时候, “奖励”学生看一场电影, 看完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只要电影的内容是学生喜欢的, 那么, 学生是很乐意完成一篇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的观后感的。三是在学生读报的过程中要求选一、二篇学生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写点评。字数不要求多, 五十字左右就够了,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读得多了, 学生的感悟自然就会深刻。初一阶段, 除了完成必要的大、小考试的作文外, 教师不必额外布置作文。因为通过以上手段, 学生在大量阅读之中已不知不觉锻炼了文笔, 平时只需要完成读后感的写作、写报纸的点评和摘抄就足够了。教师千万不能急于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 如果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 学生有了压力, 自然就会有抵触情绪, 就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 哪谈得上有“快乐”的心情去欣赏、去品味, 甚至去创造呢?

通过以上实践, 学生的阅读面广了, 阅读能力提高了, 速度加快了, 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日渐形成。课余时间, 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 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 写作素材也丰富了, 阅读真正成了学生们的精神乐园。

2. 精心引导, 量体裁衣。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识到:教师是文本和学生的中间媒介, 教师的角色就是引导、组织、指导。具体来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室内引读。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此读本也不能要求统一, 要有针对性。在引导学生用心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会察言观色, 要给学生找到真正合胃口的读本。一般来说, 男生比较喜欢军事、体育、生物、科学等内容方面的阅读, 女生则比较钟情于故事性强的文学类的书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生阅读方面的个性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引导。教师针对课堂教材文本反而不宜讲得太细太多, 更不要挖得太深, 而应多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路人, 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引导网上阅读 (包括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家里的网络以及学生自己的手机、iPad等) 。虽然电子网络这些新科技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也可以发挥它的长处———那就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它们的喜爱和迷恋, 将一些好的阅读作品下载, 然后装入学生的电脑、手机、i Pad等电子产品中, “诱导”学生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读完后, 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心得体会, 让阅读变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等多方面沟通的桥梁。学生亲其师, 自然会乐于信其道。 (3) 引导拓展自读。从初二开始, 我们把《意林》合订本引进课堂, 一学期每人订2本合订本的《意林》, 把它跟课文有效衔接和补充, 每周进行一节半课的阅读和半节课的摘抄。《意林》中有着大量哲理性强、故事性强的文章, 读完后学生自行交换。每个学期一个学生至少能读完4本合订本的《意林》。中段考后, 我们会组织2个班的学生, 将书进行交换阅读, 这样, 读得快的学生一学期可以读完8本《意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 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因此, 语文教学要倡简, 要回归本色, 要多读、多看、多积累, 要将“大剂量”的“快乐阅读”摆在突出的位置。语文学习, 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一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落实好了, 实现好了, “语文味”也就体现出来了。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 激发了兴趣, 培植了自信, 绝大多数学生爱学语文, 爱课外阅读, 能坚持有计划课外阅读了。这样,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慢慢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在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现象, 那就是教师说得越来越少了, 学生说得越来越多了, 教师成了学生的聆听者和引导者。而且, 学生如果不赞同教师的意见, 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甚至在一节公开课上还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争辩的情况。在越来越宽松的课堂环境中,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变得善于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能, 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课外阅读的看法。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下面是我们对450名学生进行的一个阅读实践前后的一个调查结果对比, 相关项目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 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人数增加了39.78%, 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见附表1、2)

总之, 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让语文教学走上“快乐阅读”这条“回归”之路, 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无可匹敌的突出特点, 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地学习、运用“母语”的积极性。高尔基说过:“读书, 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伟大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阅读面拓宽了, 视野自然开阔, 同时也顿悟了作文之道。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能激活生命的潜能, 能提升生命的意义。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5]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打印原理下一篇:合理用药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