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通用12篇)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而持续地迈向创新发展的道路, 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变化, 教材的时时翻新、课程标准的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变更, 广大教育者开始不断地钻研教育, 不断地思考, 以寻求更好的方法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实施好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学科的教育者语文教师应该走在创新教育的前沿, 积极探索出新的方法将学生的智慧引导出来, 激发出来。语文教师该如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入课程教学中呢?下文将一一介绍一些有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方法, 以为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参考。
一、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 唤醒学生的想象思维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又是人所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具有引发人想象的魅力, 文字优雅、富有美感引人陶醉其中的句子等都能让人充满想象和假想。语文教材中, 有些文章结尾意味深长, 让人回味无穷, 聪明想象, 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特点合理地创造新颖的意境, 让学生将自己所假想的继续进行下去, 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结局。
例如, 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中最后一句, 引导学生想象, 下课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文章中没有写明, 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余地。同时教师适当地指点学生去关联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自由地发言, 有人说第二天再次上德语课时, 小弗朗士和同学们都不认真听讲, 故意为难新来的教师;还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隐于距离镇很近的山洞偷偷教学生法语, 之后, 法国人赶跑了入侵者, 他重新回归了法语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这种训练,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动起来, 创造力得以激发。
二、以学生为主, 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应试教育使属于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自由特点逐渐消失殆尽, 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是依照教学规范, 竭尽所能地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解, 学生则机械地听、写、做, 从而完全缺失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更无法体现学习创新了。长期的机械性教育, 机械性学习, 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都深埋于大脑, 而得不到激发和释放。对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应改变观念, 从人出发, 以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 注重各自的想法, 各自的目标, 从而将教学有效地进行下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应该得到重视, 新课改下, 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探讨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感悟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解读, 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释放。
例如, 在进行朱自清的《春》的学习时,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文章中的有关春之美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述对春之美的感受和解读。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句美的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幅充满生机、颜色绚丽的田园风光图, 一幅意境渐远、浓淡适中的绿水青山画。”还有人说:“春之美是一种情感, 千呼万唤的期盼情感, 万千宠爱的陶醉之情。”等等, 学生各有所感, 畅怀抒情。再如, 在进行《曹刿论战》这课学习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我理解看来, 鲁庄公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主, 在你们眼里他是一个怎样君主?”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 得出不同的答案, 在尊重学生合理意见的同时, 将答案综合化。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得以发挥和运用。
三、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习热情, 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培养, 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发现知识, 并学会寻求知识的方法策略。还是拿课本上《最后一课》来说, 教师在进行此课教学时, 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 不主动去给学生讲解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章, 然后再结合习题、预习提示和课文相关的资料, 慢慢的自己去发现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并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探究分析课题解决问题, 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 学生是积极的求学者, 他们的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 树立学生的荣誉感
荣誉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 学习心态更积极,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方式, 适时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现, 潜能得到激发, 心灵得到鼓励和支持, 从而加强他们的荣誉感, 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有些年轻气盛、好强心理严重、表现欲强等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给学生创造机会,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而提升他们的智慧,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 在进行《口技》这篇课文的讲解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景, 将学生分成四组, 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去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将语文课堂变化成了表演课程, 具有创新意义, 学生从中既能体会乐趣, 又能展现自己, 同时在参演过程中, 还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让学生学会质疑, 从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颗质疑的心。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问, 并通过思考分析去解决疑难。如,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课时, 一些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公爵所言的夏洛克是一个没有怜悯慈悲之心, 铁石心肠的恶人这种说法有疑问,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借势发挥, 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再进行讨论, 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原因, 教师通过学生的解说, 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 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肯定, 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又如, 进行《伤仲永》这篇课文讲解时, 有学生对文章中的“书具”产生质疑, 教师可以借题发挥, 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思索、探讨, 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指点, 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在实践性的语文活动中加以强化, 让创新伴随着学生, 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
摘要:长久以来,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束缚了教师的思想, 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表现和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缺乏创造热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肯定了创新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 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并探究寻找新的方法去创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分析, 以找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 2009 (06) .
[2]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3]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延边大学, 2010.
[4]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 2011 (09) .
[5]秦淑煜.新形势下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09) .
[6]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2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健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索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推理,激发学生想象,激活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生长环境。
1、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这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些趣味性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让学生的平等参与和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自身潜能被发挥的喜悦,更体到被教师肯定所带来的亲切感受,使其能尽情发挥创新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如:自己设计版面办报;自己写新闻、演说;讲故事、复述课文。也可以介绍对话,轮流值日报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2、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知识。
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平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好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勤写日记,自觉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鼓励学生剪贴,把自己所写的作文装订成集,并设计多姿多彩的封面,还可以鼓励学生设立一个成长袋,把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习作,画得最好的一幅画等等装进成长袋,以此激发学生乐于积累知识。
二、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善于质疑解难。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设计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的:例如《丰碑》中,军需处长为什么没有棉衣?他的棉衣哪里去啦?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冻僵的?临终前他心里想什么呢?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填补出这些情节、场面,军需处长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就会变得充实、丰满、有血有肉,对于丰碑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想像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也随处可见,关键在于教师要巧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就能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像。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要借尾巴呢?如果小壁虎没有回家,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它会怎样问,小动物们又会怎样答呢?《守株待兔》:种田人守株时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当他看到自己的田里长满杂草里,他心里想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老农,看到这样的情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创造性想像能有效地让学生融入到 课文当中。
2、训练发散思维,挖掘创造的潜能
发散思维训练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设计:帮助小羊逃生的散发思维练习。小羊喊:猎人来啦,快逃!小羊会趁狼分心,撒腿就跑。亲爱的狼,等我到河里洗干净再吃我吧!小羊跳到河里潜水逃走了。小羊勇敢地用角项狼的肚皮,狼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小羊逃走了。小羊正在和狼博斗,猎人来了,将狼打死。
又如,教学《小马过河》时,由学生发散想像《小马过河的续编》:小马过河以后,碰到了大象和小兔的对话及动作。小马:大象爷爷,你比我高,能过河。小兔,你比我矮,不能过河。小兔:那我怎么办呢?小马:别急,让我想想......噢,对了,让大象驮你过河。大象:我老了,驮不动啦!小马:那我驮你过去吧!有的设计在树林里做竹筏,大象、小马护送小兔过河等多种方法。通过发散想像及表演,塑造了续篇中的小马善于动脑、助人为乐的可爱形象,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续编故事,拓展想像的空间。
课文中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的空白为学生的想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我们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例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狐狸叨着肉,转身往洞里走。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到口的肉被狐狸抢走了,乌鸦心里怎样想?他会怎样呢?让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得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大胆设想,如有学生续编道:(机智的乌鸦)乌鸦知道上当了,眼珠儿一转,哈哈大笑说:吃吧,药死你!今天你可活到头了!狐狸一愣:怎么?有毒?他放下肉想看看,就在这时,乌鸦猛地扎下来,叨着肉就飞上了天空。狐狸气得直跺脚。(伤心的乌鸦)自从被狐狸骗了,乌鸦一直很懊恼,但他没有什么办法。有一天,他又得到了一块肉,正在树上歇脚,又被狐狸看见了,乌鸦刚要飞走,狐狸大叫:乌鸦太太,等一等,我有话对你说。乌鸦冷冷地看着狐狸,不说一句话,心想:看你耍什么花招。狐狸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对不起,乌鸦太太,上次的事我非常内疚,总想找个机会向你道歉。乌鸦心中一动,但他仍然紧紧地咬着那块肉,不出声。狐狸眼珠一转,做作惊讶地说:哎呀,乌鸦太太,听说要选鸟王了,依你的实力,去竞选肯定十拿九稳。乌鸦有些按捺不住。狐狸见状,又神秘地说:据说本次竞选,空中打圈的本领尤为重要,速度越快,水平越高。你别的本领大家都是公认的,只是这个空中打圈子还有很多人不服。乌鸦听后不屑地哼了一声,便在空中打起圈子来,速度越来越快,不一会儿,就晕头转向了,那块肉也掉了下来。狐狸得意地把肉接住了,嘲讽地说:老乌鸦,你空中打圈子确实快。如果你的脑子也转得这么快,就一定能当上鸟王了。乌鸦伤心地哭了起来。(第二次被骗)从这个训练中,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个性地得到张扬,激活了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填补空白,激活想像。
文章出于表达的需要常留有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像,进行补充,以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如《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结尾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去填补这个空白。
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了大片空白,如《穷人》这篇课文在结尾处留下了空白,我让学生填补这个空白。有个学生说:当桑娜拉开了帐子后,渔夫看见七个小孩正在床上香甜地睡着,看到这情景,渔夫马上跑过去拥抱桑娜,说: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桑娜说:我怕你揍我。如《凡卡》结尾的省略号,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凡卡的命运怎么样呢?对这此空白的填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篇3
一、课堂设计进行分层思维训练
分层思维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采用民主式,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分层突破,教学手段优化集中,训练成立体状发展,从而扩散学生思维。
(一)提问的分层思维
课文的问题设计一般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因此高质量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反复推敲,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对问题进行分层次设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问题,也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渐进发展。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a、换角度提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尽量生活化,对于抽象问题形象化,大问题细小化,这样就会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从而调动他们的思维。b、小结归纳提问,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答案,这时老师可以总结学生的发言,就学生在回答时的闪光点进行赞扬,并诱导学生进行再思考,进行第二次思维。C、回扣提示提问,一般情况是由于下面一个问题跟上一问题有关,为了更好地知道下面问题来龙去脉而发生的问题。回扣提示提问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再现已学知识,起到巩固旧知识、拓展新知识作用,能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已学知识,把已学知识同现有知识结合,养成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去探求未知的东西。
(二)问题解决的分层思维
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既可以进行一般问题的解决,也可制作课件渲染气氛,可展示画面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方法各异,手段有别,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梯级开发。授课内容分层,处理内容的手段也要分层,如《泪珠与珍珠》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泪珠”,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关于“泪珠”的句子,使学生了解冰心、白居易及杜甫他们的诗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泪珠之中所浸渍的感情。从而明白“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就此写出自已生活中有如“泪珠”与“珍珠”一样的事例,这时又对学生的短文进行点评,更使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教材,层次感极强,形式灵活多样。
因“材”施教。为了把课文中隐含的信息搞清楚,或者再说课文中的某些情景,可以采用拓展延伸的办法,这既能立足课本,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更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根据《漫话清高》谈一談《道士塔》的作者余秋雨属不属于清高,这样思考,既源于课文,而又不拘泥课文,这样又使问题的思考更深一层,可以使学生通过对《道士塔》的了解而了解余秋雨的思想,再结合《漫话清高》,两者一统一问题就明白清楚了。这样就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由被动吸收到主动获取,变静态认识为动态求索,把知识变为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
二、品味语言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决定其为基础科目的基础地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时应高度地重视品味语言的训练。
(一)反复咀嚼,嚼出原味。
朱光潜说过: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里的谨严就是“咀嚼”,也就是古人的“推敲”精神。
“咀嚼”不仅要求读者去努力揣摩名家的用语之妙,还要求用怀疑的目光去审视语言,去粗取精。于是在教学中告诉同学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来启示学生,“在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这就要求学生要用怀疑的精神去咀嚼,学生在这样的思想下去思考,去咀嚼,才能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扣语境,品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望文生义,会闹出笑话,这样就要求学生们学习态度应严谨、周密。
(三)对照比较,辨析语言
汉语是丰富多彩的,有的是不同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有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有的却含有几种意思,有些意思相同,但句式、语气不一样。如在讲解“山舞银蛇”(《沁园春·雪》)一句时,我先请学生将句子改写为不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比较,进行赏析,这就不觉地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从训练中领会到语言表达的技巧。
(四)由表及里,挖掘语言
课本上内容可以说是笔翰精妙,意蕴丰富,含义深刻,作者阅历丰富,我们的学生要一下就明确其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课文的引导上应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逐步的发展,也能更好调动学生的思维。
这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出现质的飞跃,再结合课堂分层思维设计,让学生从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其它科目的钥匙,从而更好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成为真正的基础学科的基础。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呢?
第一,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 解疑点。在教学方法的取用中, 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注意创设教学情景,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 增加学习容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 特别是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 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 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 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 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条件,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困难,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机遇, 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给学生一个冲突, 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对手, 让他们自己去竞争, 给学生一个权利,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个题目, 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而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 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智力的开发者, 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 是信息的提供者, 意义的建构者, 学习的帮助者等等, 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 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 思想更新了、先进了, 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 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 使得教与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 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 需要人的主动性, 创造性, 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 更要有合作的精神, 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 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兴趣, 诱发思维, 同时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6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例如组长, 记录员, 资料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 如把学生进行配对, 一个程度高一点, 一个程度低一点, 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 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 使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组成协作性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说出每一个人的观点, 然后选出一个口头报告员, 向全班报告小组里面的观点就组成口头报告小组等。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每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做出回应;帮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 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
第三, 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情景创设中, 结合对课文内容有针对性的, 为帮助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所提出来的问题, 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 对课文 (作品) 进行研究性的阅读, 通过独立发现问题, 收集与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及相关规律, 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调查了解生活, 深入研究, 寻求相关原因, 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 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 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5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激发法
何永梅
江西南昌新建县望城新区中学(330100)
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教学论文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5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6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8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篇6
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
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
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
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
的幼芽的机敏的感受性,使学生能够仔细
观察周围世界,在脑子中积累更多的表象,
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
取。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培养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
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
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
兴趣时,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
生的。离开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学习
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
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
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
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
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
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
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
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
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
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
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
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
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
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
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为了
使他们有新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努
力创设“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对某一知识产生一种亟待解决的心情。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
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
创造性构思。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
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语
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
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文字
转化为生动的、能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
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
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
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
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
话桑麻”时的情境。他们除了“话桑麻”,还
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
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
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
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
“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
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起饮过菊花
酒”等。这样,学生通过充分地发挥想象,既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又更
好地理解了诗文。
三、多方引导,鼓励探索求异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
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
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
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
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
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
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
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教学活动
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
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
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现在这些教学中的重
点和难点借助电教手段全都直观化、具体
化、简单化了。“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
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例如在学习《鸬鹚》一课时,学生对鸬
鹚捕鱼而自己不吃感到奇怪。有的学生说
它是先吃饱了再为渔人捕鱼的;有的说不
可能,它先吃饱了就不愿意为渔人捕鱼了
等。那么,时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通
过看录像,师生明白了:原来鸬鹚的喉嚷下
方被渔人用绳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
去,腹中是饥饿的,这从录像中最后一段渔
人给它们解开脖子上的绳子喂它们吃鱼可
以看出来。
四、增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创造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
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
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
造力的提高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
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
限制,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
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
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例如各种写
作、朗读比赛。这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
神和竞争能力的难得时机,我都尽力寻找
机会积极组织,认真辅导,鼓励学生参加,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总而言之,课外活动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
维,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会创造和实现创造
的过程,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体验到成功,那么创造之美也就得以实现
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儿童的
审美情感,培养了儿童的创新意识。这些将
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他们人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7
首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从而让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给我们以启发, 教学也是如此, 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关教学的成败,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 不妨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途径,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并加以鼓励, 让学生自身的潜能得以尽情地发挥, 在教师的首肯下收获成功的喜悦, 也顺便体验教师的无限关怀和爱恋, 倍感亲切中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因此而潜滋暗长。像学生的大胆发言, 各抒己见, 别出心裁的结果等都是鼓励的对象, 还可以利用好板报或者小黑板以及手抄报等阵地, 让学生进行新闻演说等, 锻炼机会不一而足, 这就从多层面、多角度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其次是让学生多积累知识,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不要走马观花, 多积累, 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才是创新的基础。有人说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 但是不乏过去的基础, 诚然, 这句话强调了过去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没有积累的精彩片段, 没有良好的积累习惯, 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不会观察, 对生活事物又不留心的人, 自己的成长足迹满是一片空白, 其创新能力也一定会受到决定性的制约。
二、激发创新思维
发现问题固然可贵, 能与众不同, 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就显得更珍贵了, 创造性思维便是这些能力的关键,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能够客观地揭示是必要的一环, 然后还要做到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认识, 拿出新颖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
首先要让学生善于质疑解难。对于那些好的文章, 平直浅露者少, 含蓄蕴藉者多, 有许多扑塑迷离的地方有待读者补充, 这些因素往往是潜在的创新的好素材, 这就需要教师慧眼发现, 捕捉情景,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填补, 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 学习《丰碑》一文, 不妨如此质疑, 为什么军需处长就没有棉衣?棉衣哪里去了?军需处长是怎样被冻僵的?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心理想着什么呢?通过设问这么几个问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这些情节和场面进行主动地想象和填补, 如此一来, 一个充实丰满和有血有肉的丰碑式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 对丰碑的理解也就更加刻骨铭心, 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培养。像这样的创新素材不一而足, 随处可见, 虽如此还要依赖于教师的巧妙创设, 置学生于一定的情景当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激发。
其次就是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 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和多方位、多层面思考问题是重要的举措。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 不妨设计一个问题, 谁能帮助小羊逃生?让大家献言献策, 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的学生说道:“小羊喊猎人来了, 快逃, 利用狼分心之际逃之夭夭。”也有的想到说:“羊向狼温和地求情, 刚路过化工厂, 身上有农药, 等自己到河里洗干净后再吃不迟, 然后小羊跳河潜水逃生。”还有的说小羊不是束手待毙, 而是拼命地用尖角顶穿狼的肚皮, 狼打滚, 羊再逃生。也有的说狼羊争斗之际, 猎人过来, 一枪打死狼, 等等, 这些发散后的结果不一而足。再比如, 学习《小马过河》后, 可以让学生编小马过河的续篇, 学生就发散想象说小马过河以后又见到了大象和小白兔, 小马对大象说:“您的个头高, 能过去这条河, 又对小兔说, 你没有我高, 过河就有危险。”小兔无可奈何之时, 小马为小兔想办法, 一种是让大象背上小白兔过河, 或者找木筏或者小马背小兔过河等各种发散的想象就比比皆是地呈现出来, 这样一来, 就塑造出来爱动脑筋, 乐于助人的小马形象, 让学生手脑并用, 又是说, 又是动脑筋, 还有的动手写, 语文实践能力得到空前提高。这些艺术的空白之处就是学生想象的极好素材, 也为学生创新提供广阔的舞台。只要教师适当点拨, 加以启发和引导便能顺利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 让学生到达思维的王国。像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结尾处是狐狸叼着肉转身往洞里走,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 本来肉是乌鸦的, 到口的肉被狐狸骗走, 乌鸦怎样想呢?狐狸怎样想的?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 并且与自己的经验也结合起来进行大胆设想, 有的学生就大胆设想出一个机智的乌鸦, 当乌鸦知道自己上当以后, 小眼一转, 计上心来, 对狐狸便说:“好好吃吧, 都说你狡猾, 今天总算把你送上西天, 药死你。”狐狸大吃一惊, 怎么?有毒了?放下肉正在打量, 乌鸦从天而降, 叼着肉飞上天空, 狐狸气得直跺脚。从此以后, 狐狸就再也没能沾上便宜。还有的学生设想到乌鸦二次被骗:又有一次乌鸦又得到了肉, 在树上歇息, 这时狐狸又看见了, 乌鸦想飞走, 狐狸又巧言说道:“上次的事情真是我不对, 总想给你道歉。”乌鸦想看看狐狸又有什么花招, 只见狐狸装作很为难的样子, 说到几天后要选鸟王, 以你的实力, 估计能十拿九稳, 这时乌鸦又沾沾自喜, 按耐不住。狐狸又说, 听说这次评选鸟王主要项目是在空中打圈, 速度要快, 水平要高, 你是公认的高手, 但我不太相信。于是乌鸦在空中打起圈子, 晕头转向以后, 肉再次掉下来, 又被狐狸捡起, 狐狸得到肉后, 挖苦道:“如果脑筋也转动的快点, 就一定是鸟王了。”通过这样的训练, 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又再次得到训练, 个性也得到张扬,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 倡导学生思考、提问的良好氛围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发现、研究与探索是人类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因此,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尤其应注意课堂问题情境与氛围的营造。一是教师需认识到自己还是问题的拥有者与解决者, 在教学中应发扬民主作风, 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开放性教学情境, 对学生提问中或许存在的幼稚、偏狭应持宽容的心态, 以激励、赞赏激发其内在的热情与潜能, 进而使提问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积淀于学生的思维品质中。二是充分挖掘文本, 以文本中所蕴含的博大人文情境, 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以教材的文学鉴赏章节为例, 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就可以大胆设问, 课文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几部分, 其主要线索又是什么?此后在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等阐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当然也可就其中的描写片段直接提问, 如《西江月》词中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体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下, 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 引领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 以更好地挖掘课文内涵。
二、以生为本,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教学形式得到了有效改观, 课堂气氛也更为热烈, 但应认识到的是, “传授”与“承受”的师生关系并未在实质上得到根本改善, 致使语文教学丧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 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锁链。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并将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讲堂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开放式课堂。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节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事先安排学生就海明威的生平事迹及其他相关评论材料对文章进行预习, 并在课文中提出自己的疑问。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思考, 并提出了以下问题, “桑地亚哥的失败应如何评价?”“如何理解与评价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是毫无意义吗?”等等。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单纯地按自身教案设计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的提问应积极鼓励、肯定, 即使学生提出了意见相左的疑问, 如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意义产生怀疑等, 也应同样予以鼓励, 要在教学中逐步扭转学生的观点。换言之, 教师要以课堂教学流程转变为突破口, 转变师生间的教、学关系。即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 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原始解读, 通过课堂对话, 切实地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疑难, 以生为本, 给予其人文关怀, 才有可能真正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存在依赖心理, 不知道如何提问、从何提问。因此, 授之以“渔”, 是学生掌握、理解语文知识学习的方法或途径, 是问题教学法所应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 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一是从各人对文章解读的矛盾处寻找提问点, 活跃语文思维。例如在《祝福》中关于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学生们有自己不同的思考, 观点包括:柳妈的一席话、鲁四老爷的冷酷、封建礼教。教师完全可利用学生的疑问调动其深入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质疑讨论、加深对文章主题的认知, 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触动逆向思维的可燃点, 批判地、多向地触发提问点。
总之, 在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学要在问题教学法的起点上应做到以“问”入手, 授之以“渔”, 通过赏识激励呵护学生参与提问的积极性, 在为学生构筑个性发展、与教材亲密接触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努力达到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就“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应用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 从问题情境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优化及课文内涵引导探究三方面具体阐述了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思维灵感
参考文献
[1]邹艳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J].教育研究, 2008, (1) .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9
一、创新思维能力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其实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 它所阐述的内容不是艰涩难懂的大理论, 而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自然规律以及物理知识, 并且它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以很容易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共鸣。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刚迈过欢乐的童年, 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幻想与好奇。如果为人师者能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教育, 定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探究思维的萌芽。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温床, 因为学习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需要由表面的自然现象过渡到抽象的自然规律的系统性的学习上, 这必能够让学生觉得很好奇,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 我们就能够激起学生那种探索的热情,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尊重个性, 激发创新源泉
(一) 个性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石
初中学生是一个刚刚迈入青春年华的群体, 他们普遍会出现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对于来自师长的谆谆教导和金玉良言往往会采取置之不理的反对态度, 但他们却会对物理定理和那些自然规律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个性品质, 看似桀骛不驯, 但却充满好奇。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这种个性品质, 这种个性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 在面对教师讲授的定律面前, 他们常常会试着去否定, 思考着如何去推翻教师的结论, 有时还会抛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很古怪的想法。在过去, 很多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来唱反调的, 因而没能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一个正确的疏导。于是, 教师就会慢慢地发现, 会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 课堂也越来越沉默, 越来越无趣了。
在今天, 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表示, 尊重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越来越重要了。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 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勇于表达自己。同时, 教师还要在实际行动中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 让他们遇到困难时, 能够有一个抒发的渠道, 能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如何在挫折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力站起来, 并最终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真相。由此可见, 个性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护航者。
(二) 回归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物理是很注重实验的, 物理常常需要拿实验结果亦即事实来说话。也正因为这样,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操作平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 “纸上谈兵”终究是肤浅的, 因而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广阔的试验天地中去, 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动手的欢乐, 还要让他们享受到那种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与激动, 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绝佳路径。
做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主流。这些小实验往往是由生活中的某一小现象引发出来的, 与我们联系甚是紧密。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或是分小组, 或是到实验室去, 亦或是到野外去实地考察, 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小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辛苦探寻来的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定理的理解, 能使他们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储存起来。更重要的是, 课外小实验的开展, 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暂时的放松, 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
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首先要取得来自学生的信任。这时候,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初中生处于懵懂的叛逆期, 他们无法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 而教师也没有用心去理解他们在青春期的彷徨。这时, 教师若能够和学生采取一种平等的交友的形式, 像朋友一样倾心交流,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 或是分组进行圆桌会议等, 定能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明确自己的目标, 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教师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人, 要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观点没有所谓的对错, 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可能会被别人嘲笑, 挨教师骂。这样, 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实现, 新奇的想法能够被说出、被鼓励, 学生也会认为创新是一件较酷的事情, 从而会积极努力地行走在创新这条大道上。
古语有云:韬光养晦, 厚积薄发。要想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 光谈上面这些是不行的, 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 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掌握基本的知识, 为创新储备必要的知识积累, 还要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添砖加瓦, 不断地充实自己, 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作为教师, 我深知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 在教学过程之中, 我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并体恤他们幼小的心灵, 在学习生活中启发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价值观上注重对他们的积累知识意识的培养, 从而为他们迈上创新之路铺平道路, 扫清障碍。
摘要:初中物理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为我们打开了自然普遍规律的大门, 强调用事实说话, 以实验结果来反驳谬论, 并且它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 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地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如何激发这种潜能发表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望与众位分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超红.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陈丰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10
一、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欲
初中是学生创新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 所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变得重要起来, 而创设情景的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教学法。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 不断的创设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 产生的新问题, 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又或者可以采用实验、多媒体的形式, 直接展现化学中种种神秘的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没有空气生物就不能存活?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使生物存在?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基本了解空气的物质构成, 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也能从这些问题中举一反三, 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化学问题, 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打破学习中被动接受的固定思维。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存在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二、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指导,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老师就应该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 使不适合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固有的思维中剔除。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同样能够将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采用直观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硫酸等强酸性物质的脱水性, 教给学生防范化学伤害的方法;其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 来展现化学中放射性物质的危害, 可以给学生展示各种受到核污染的地区的图片, 让学生深切的感受。以及实验教学法, 我们可以利用铁与硫酸铜实验来观察,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掘隐蔽在实验现象后的重要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 用来放入硫酸铜的铁钉是否光滑? (2) 铁钉尖是否需要朝下放进试管中? (3) 铁钉表面覆盖的一层红色物质是什么? (4) 溶液为什么会由原先的蓝色变成浅绿色?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可以极大提高观察的效率。
三、通过联想和习题训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在整个化学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唯有想象力丰富, 才会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但是这里的想象并不是说可以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 这里的想象需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扩展延伸开来, 发散学生的思维。其次就是多做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就是习题演练, 教师在教授完新知识后总会停下来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习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 是最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比如统一类型的题, 通过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或者将一个习题的解题方法运用到其他的习题中, 这样的思维方式, 是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前奏, 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如还原氧化铜中计算最后得到的铜的重量的题目, 就可以根据未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不变来求解;还可以直接计算出生成的铜的重量;差量法;根据固体减少的质量求解。从中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习题中至少有三中不同的解法, 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通过各种解题思维的灵活运用, 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能够拓宽、深化解题思路, 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会的创新思维, 最主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利用化学中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以及化学中存在的各种神秘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只可以利用直观、联想、习题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样可以使用挂图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化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目的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而是只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介绍了集中能够在课堂中增加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方法, 在教师的教学中, 远不止这些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望教师能够积极创新, 真正把化学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园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广, 课堂教学越来越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并总结出了几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统华.浅谈创新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11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激发,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研究科学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二、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
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对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看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教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加课堂表现分并给予奖励。总之,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地航船,志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进情感的世界,作为教师就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加以正确引导、点拨
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而且始终如一,这样语文教学过程才能浑然一体、趣味横生,一切枝枝节节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去探“情”。
探情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自觉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情感互动重点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学生就会回报以丰富的情感,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四、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
现代教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最深刻的活动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把握、点拨,是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材创作情感二者的协调、交融。教师的一切行为,包括老师的教学情感,都是为了达到二者的协调、交融。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果教材文本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就形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总是要通过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感应,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体验,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促使双方发生这种交互感应,如果主体没有感受到客体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主体的情感没有被调动起来,主体没有特殊体验或缺乏概括的映像,那么再好再美的对象也不可能储存在头脑里。我们常说的“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就表现在这里。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进行激发训练与培養,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 篇12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育工作者的定向思维扼杀学生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本书籍,其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广泛,也是多方面的。 因此,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词语也应当尝试用不同角度去解释和理解。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者遵从教科书的参考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掉学生的创造力。练习题例: 春天来了,大地是一片() 。某同学在括号内填写“希望”,教师认为错误,其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照课文的内容填下“绿色”。由此可见,这位学生本身有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但是教师的习惯性定向思维却将该生否定。
(二)条件环境的限制
农村的条件没有城市的条件优越,就课外读物而言,大量的农村学生并没有机会接触到,因此无法完成课外拓展性阅读的任务。其次学校图书馆未能及时更新书籍,使得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再有,农村经济能力的限制,电脑有限,网上有大量的知识,使学生并不容易获取,这些都对语文教学产生着影响和束缚,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对外界接触不多,仅限于农村生活和乡村美好的风光,所以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
(三)忽略现代意识的渗透和现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教学生做人。如学习雷锋、生活简朴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语文科目的同时教师更应该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结合学科的特点,教授学生文字常识、写作技巧、语法基础、渗透当代的生活常识、时代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听、说、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若想为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首先应当从最基本的培养学生听、说、 读开始。由于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因此它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理解水平低下的阶段,所以教师务必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读,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途径很多。学生奠定了结实的基础,提高了语文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奇思妙想,迸出创意的火花。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由于过去的教育过多的注重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导致部分师生关系不和谐,且使得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紧张而机械的知识传授氛围中,难以形成创新意识,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是一大阻碍。因此创设民主、和谐、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打消学生的心理压力、戒备心理,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并且在自我表现中增加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单纯依靠教材书籍,特别对于农村学生而言,由于农村学生所生长的环境本身条件有限,所以更加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设立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或写作的形式,以课外活动展开,如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 辩论大赛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所有的内容与活动,教师都是以不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完成。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案例
由于农村环境的因素,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大自然,也更加热爱大自然。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题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 教师利用课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去大自然中( 假设为秋天) 观察,带领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鼓励学生寻找秋天的足迹,在交流中帮助学生启发创新思维,发挥自由想象力,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统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专业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营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环境; 同时也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软件设备; 家长要积极的配合学校教育,切勿扼杀学生天真、浪漫的一面; 小学生同样要自觉的投身于学习和练习中,坚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会越来越好。
摘要:针对目前的教学来讲,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学习中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提上了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主要以小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创新思维概念做出界定,对农村小学语文学科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实质。
【初中语文思维激发教学】推荐阅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07-28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05-18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9-11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1-14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06-05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初中语文高效教学10-15
初中语文对比教学10-16
初中语文兴趣教学05-09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