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共12篇)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1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重课前预习、课内延伸到课外,反过来再以课外帮助课内,最后通过课后延伸进行思维感悟,形成语文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朗读、图画、合作研究、自主研讨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下面结合多年从教经验,谈谈我如何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观念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传统的教学思维,师道尊严不容挑战,老师都是一味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老老实实的接受机器,后果是老师只是从事周而复始的教书匠,学生成为没有活力、没有朝气的书呆子。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春风的沐浴,首先我们的语文老师陈旧的教学理念要打破、要创新。如果思想不改变,中国的教育永无出路,永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老师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把课堂主阵地让位于学生,真正发挥语文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唤起学生自信、活力,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思维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老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唤起求知欲,开拓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在课上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质疑,敢于放飞思绪,敢有创新思维,才能有真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研讨,才能创造出生机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效果。例如,课堂上,老师对优等生采用激将法,让他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对学困生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打击他,希望用爱心去浇灌和鼓励,私人聊天使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不离不弃的温暖,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激发不为人后的斗志。让老师融情与课堂,让学生幸福的学习,快乐地接受知识。
三、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为创新思维构建实现的平台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所以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如同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教学。现在我校借鉴山东先进的教学模式——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比较新潮,比较新颖,语文协同模式需要做好三案:导学案,检测案,诵读案。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切中初中语文课标,使编出来的导学案有学习目标,点出重难点,还要发挥自主学习的课前预习,理清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调动创新思维的课堂研讨,最后还要撰写学后反思,使导学案真正起到引航作用;检测案编写的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贴近学生实际,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制,检测案选题要抓住重难点,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要让学生找到灵感,拓展空间想象,同时使优等生巩固做、中等生想做、学困生能做,从而使检测案真正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诵读案,则要求老师编写时要前后联系,选好脍炙人口的名篇、名段、名句,使学生背诵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四、品味经典启发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本中,存在着极为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课文诗歌,教学工作者可以要求学生品味课本中提供的辞藻华丽的文章和诗歌。例如,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描写月色的诗句有“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新月吐蛾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采用品味各种描写月色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合理地通过表象,进而在时间和时节上进行思维拓展,充分领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对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画面进行合理想象等,对创新思维起到启发作用。
朱自清在《背影》中,有一些句子对父亲的描写,例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通过动词“攀”“缩”等一些动词的描写,使学生深深地理解父亲对儿子拳拳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眷眷的疼爱。通过多媒体播放,对课文饱含深情阅读,使绝大多数的学生思绪万千,产生了联想,回想自己父亲平时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有些女同学抑制不住感情的流露,脸上已经挂着晶莹的泪珠。所以,联想产生的情,在情中对课文进行了感悟和理解,从而使教学效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涉及的动作描写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无私的爱。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文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慢语速,压低声音,将这种情感悄无声息地传递给正在认真听讲的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五、从图启示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近年来中考看图作文屡见不鲜,平时就要培养利用图片、观察图片来理解图片的能力。我们知道图片作文如果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没有深层的寓意,那么这样文章就不会有新意,所以看图作文除了正确的理解,还要有合理思维的想象力,开阔视野。这样文章写出一定很大气,能揭示图画的本质,富有说服力,写出来文章就是高质量的文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出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空间、时间思维,只要思维活跃了、清晰了,文章就会一蹴而就,写出富有文采的文章;阅读才能流畅;解题才能准确。所以为了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老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才能激发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初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创造性思维,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教师做起,创新教学
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先从教师自身开始,做好一个创造型的老师。创造型体现在教育观、性格特征、教育艺术和知识结构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束缚,教学模式仍较单一,照书念书,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因此,在更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创新方面有着亟需改进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修养,同时加强教师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精诚合作,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才能培养和开发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打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
教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和解疑,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许多新的发明和发现都是从批判性思考开始:质疑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对于学生否定质疑课本或老师讲解的情况,不要进行责备,要与学生共同商榷解决。真正打破常规敢于实践质疑的,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都是创新型学生必须具备的要求和素质。
三、突破课堂,创新实践空间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联接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概念化教学是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当变为实践性教学。例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况演习,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把自己当做剧中人,过足“演员”瘾,同时能够培养起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方面的能力,突破现有的局限课堂空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开创了新的实践空间。同时在置身其中的实践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拓展,为培养创新型学生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激励学生探索,培养独特思维能力
独特的思维要求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与前人、众人的想法不同,独具卓识,有新解、有新知,体现出科学的首创性。这样的首创性往往来自思维中的质疑分子,对中规中矩的怀疑,对真理定理的质疑,对教本的质疑,对老师的质疑,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一性。质疑通常是创新的源头。当一个学生养成了勤于发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发展平台。这时需要老师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引导学生怀疑所谓的定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不可理解的错误想法也千万不能挖苦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和主题思想等角度去发现问题,避免不着边际的滥问。要以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起学生独特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求知欲激发过程的重要角色。我们要在创设认知环境和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感染吸引学生去思考、探析、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宪法.在话题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作文教学研究,2008,(04)
[2]褚凤继.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5)
[3]江洪.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3
【关键词】 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往往会把学生的情感和陶冶情操忽视。在教育的基础上,老师也应该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能有自己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下面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应抓住几个重要的环节。
一、改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教师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对教师教学观念的管理,帮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将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以便起到推进教学发展的目的。另外,针对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的问题,学校也应积极地采取解决办法,挖掘教师的潜能,以此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二、创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开拓。教师每天应该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来面对每一位学生,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情感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这样一种情感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学好,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新课的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找答案、问问题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思维是思维智力品质之一,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充分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发。教师应指导學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一些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创造探索解决问题。1.在课堂上,也要培养学生一种读的情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每个学校一般都会有晨读,早晨的记忆力是一天里最好的时段,所以晨读是事半功倍的。晨读是一个增长知识、探索知识奥秘的大好时光,让学生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晨读,并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读的方式,这样往往可以更好地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讲讲,教师应尽量让一些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维讲解的能力,让学生到讲台上讲给大家听听,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讲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会设立一个多媒体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在课堂运用中越来越广泛,它是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动机、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四、实施情感教学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情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正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孤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才。
情感教育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使语文教学在亲切、愉悦中进行,当教学具有这种氛围时,学生的思维就进入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状态。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发生。
五、结论
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可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和自己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感和思维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将情感教育和创新思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理健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和学生融入到一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激励,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成才,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和累加,对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一次进步,有助于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容宾.新课本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方法—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之我见[J].
[2]岳小林浅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
[3]张桂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
[4]李晓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初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5]周萍.真切的体验真情的课堂—基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教学策略[J].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4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发展思维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 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 形成能力, 发展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思维, 学生只能在读书中学会读书, 在说话中学会说话, 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课堂教学的时间大量被教师烦琐的讲解、过多的分析、毫无意义的挖掘、翻来覆去的提问所占用,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日复一日, 学习的积极性将烟消云散, 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 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我经常采用分组学习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充足的学习时间、独立学习和相互交往的机会,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情绪高涨, 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他们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 互相监督, 互相帮助。教师巡视于小组之间, 了解情况, 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适当指导, 排除障碍。通过集体交流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 课堂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突发奇想, 打破思维定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 另辟蹊径,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学得轻松, 思维也会更活跃。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一学生对文中“渔人”的表现谈了自己的一番见解:“其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渔人一出桃源, 便‘诣太守, 说如此’, 这个渔人人品不好, 不守信用。”学生的这一番见解真出乎我的意料, 不过却让我感到高兴, 学生们的思维“活”起来了。我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做法。
平时, 在课堂上我十分注意设置问题情境, 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 引导学生大胆地打破定势思维。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后, 问:“愚公花那么大精力去移山, 何苦呢?搬家不是更省事吗?”然后让学生课余讨论, 下一堂课再围绕此问题进行教学。而在拓展阅读《黔之驴》一文时, 一上课就问:“自然界中老虎怕驴子, 还是驴子怕老虎,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起初老虎见到驴子竟不敢接近, 听到驴子大叫一声也很害怕, 逃得远远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他们常常会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设想, 对一些问题的陈述往往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流畅自然的表达。
三、提倡学生质疑求异, 引导大胆创新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 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 而是手段, 是认识科学本质, 训练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 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 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发明的起点。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提倡质疑, 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标新立异。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形成新思维, 树立新观点, 创立新理论, 并在这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狼》一文时, 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时一个学生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他胆怯地站了起来, 低下头, 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 很有价值, 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 这个学生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 他颤声道:“老师, 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 但它们配合默契, 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个学生涨红了脸, 两眼熠熠发光。此后, 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 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鼓励不断创新
高尔基说过:“艺术靠想象而存在。”想象是文学创作的翅膀。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思维,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 循循善诱, 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入手,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狐狸和葡萄》时, 我用课件制作了三幅彩图:1.饥饿的狐狸来到葡萄架下;2.狐狸馋涎欲滴;3.狐狸摘不到葡萄。栩栩如生的课件制作,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 对着彩图灵活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把三段彩图的内容表述出来, 再与课文中的文字相比较, 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文字美和意境美, 理解文章寓意。这样, 既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不仅仅是把文章词句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 而且还要对画面进行新颖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即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想象和逆向思维想象。由于每个学生各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 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就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如在讲《故乡》萧瑟荒凉的环境描写时, 可进行“假如你在2012年去闰土的故乡访问, 可能有哪些见闻”的想象。总之, 根据文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和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让学生的思维来一个急转弯, 从而以反补正。
在作文教学中, 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发展大胆奇特的创新思想。我力求以科学、崭新的思想去指导学生作文, 鼓励学生作文立意新、思想新。如在训练九年级学生写小议论文时, 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不少学生写出了新思想、新观点。如“心诚不见得一定就灵, 光有美好的愿望, 没有努力奋斗, 还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卷不一定有益, 如果无选择地看书, 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书刊影响, 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怎样培养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篇5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让学生调查长江大桥的修通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并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能提高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6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语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我在教学中,以此为原则,尊重学生主见,变讲堂为学堂,变讲授为启发,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二、创设思维情境,推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思维的情境就必须倡导质疑。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地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提出:二篇文章中,两个重点描写的人物,谁是主人公呢?课堂上我们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解决,并综合分析,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每一段教材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分节授课,不能一一讲完。每讲一段课文之后,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在讲完每课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整理知识,边整理边思索。学完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根据单元文类的特点,将教师讲授的各知识点梳理出来。在整理知识时,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出差错,对其缺点要晓之以理,细心纠正,对其创新及时鼓励。
同时,我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我认为,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灵活思维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而多题归一则是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许多问题和试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试题的规律,达到弄通一题则解答一片的效果,使学生的聚合思维得到良好的培养与训练。
四、通过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教师不仅要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如果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我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通过对这种矛盾的争论,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我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并抓住这两者逆向思维的火花,激发更多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归于统一。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赫留金的不幸遭遇,更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这种人的卑劣形象。如此提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性,也增强了课堂活跃的气氛。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设备条件, 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融洽好师生关系, 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有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勇于探索, 产生强烈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 探究数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选用生动通俗的例子,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函数的兴趣。“用折纸剪花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对称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与生具来的, 他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个教育者的追求和职责, 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的个性特征,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尽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4.1 在课堂上实行愉悦教学法。
游戏与数学相结合,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 可以做一个游戏:一个学生扮演字母若干个学生扮演数字, 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游戏。通过游戏, 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 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另外,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做到寓教于乐。在实行愉悦教学时, 应注意要把握好度, 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 不能让学生像一盘散沙, 有的玩, 有的笑, 有的学, 降低了课堂效率。
4.2 课堂上实行民主化教学。
教师上课时要把学生当成是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收录机, 依据学生的思维过程逐步解决问题。教师用爱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 让教师真正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接纳老师, 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 感觉身心愉快, 乐于接受外来信息, 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那么如何实施民主教学法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让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指导。让学生当老师课前老师要把应布置的教学内容指给学生, 必须对课后练习有明确的要求, 并对习题进行分析, 布置适当的习题可以先做, 小老师在讲解时教师不要打断, 当小老师讲完时教师点评补充总结。 (2) 鼓励质疑, 深入探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有疑到无疑, 再产生新疑, 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问中求异, 在异中求问, 使学生疑中生奇, 奇中生趣, 不被表象所迷惑, 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质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 抓住知识的重点,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学会学习的方法, 不断强化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习能力。 (3) 鼓励学生选择作业, 创作作业。教室布置作业往往针对全体, 有难有易, 对于学习好的同学作业中的简单的可以不做, 在教师的参谋下, 自己选择课本以外的, 难度大的技巧性较强的题来练习, 从而能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 教师允许其放弃难度较高的的题, 而只需做难度较小的题。学生也可自己针对自身的基础设计难易适中题来做,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作业民主化, 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爱好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加强演示注重实践。手和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脑使手得到锻炼。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获得感性经验, 促进智能的发展。
4.3 课外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 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 探索思考。自我设计, 自我解决,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调查、社会实践等。
5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思维训练是有益的。打破常规教学的“老师讲, 学生听”, 变“传授”为“探究”, 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维,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6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 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究阶段———观察, 实验, 想象;实施阶段———推理, 运算, 表达;总结阶段———抽象, 概括, 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识, 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 他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地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收到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 2006, 1.
[2]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对上述原因,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保证自学时间, 提高质疑能力
朱熹说:“读书, 始读, 未知有疑。其次, 则渐渐有疑。”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首先自学教材, 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将不明白的地方画上线, 然后课上小组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疑问, 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积极质疑问难, 形成质疑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 由于学习的知识较少、争强好胜等多方面的原因, 往往所提出的问题还比较没有深度, 甚至没有什么价值, 扰乱课堂的预期计划, 但作为教师都要高度重视, 不应不屑一顾, 否定呵斥学生, 而应在肯定其努力的情况下, 给予中肯的指导, 充分保护好其质疑的信心, 调动学生质疑积极性。最初学生的质疑一般会集中在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上, 但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 学生对问题会有茅塞顿开之感, 感受到由质疑带来的满足感, 加上老师的表扬鼓励, 学生一定会产生质疑兴趣, 逐渐形成质疑习惯。
三、设悬巧妙, 开启创新思维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 教师应根据这个特点, 创设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各种小疑问。教师课前引导新课时, 设置“悬念”, 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重点及难点问题时, 设置悬念, 可把重点寓于趣味之中, 引起学生对重难点的关注。如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在学习课文前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 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国土合起来, 这样就变得更大了。而地球上还有没有什么地方的面积比陆地面积更大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揭示课题《海底世界》, 并紧扣课题提出疑点:海底到底有多大呢?海底里面的世界又怎样的呢?学了这篇课文, 你们的疑点就会解开了。以此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 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四、科学大胆想象, 培养创新思想的形成
教材基本上都是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形象得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欣赏其艺术美, 因此小学语文课非常适合于发展小学生想象力, 因为要创造那就只有大胆的想象, 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与创造密不可分。许多文章在行文中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 引导小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如教学课文《司马光砸缸》, 对于救人的方法, 孩子们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说:“砸缸多危险, 砸伤人也不好啊!”有的说:“找根绳子拉上来比较安全。”虽然他们的想法很幼稚, 但这不正是他们创新思维的展示吗?想象与创造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 才能有所创造, 才能有所创新。
五、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 教师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学习知识就是循序渐进地进行, 使学生从低到高、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科学性, 因此语文课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 设计合理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是学习与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能够激发学生执著地去探索, 在探索中, 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 充满奇想。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 可以先准确、生动地描叙情景, 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 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犹如亲眼看见, 李白送好友后呆立江边不肯离去, 若有所失的神情。让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 深刻理解了李白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激情的语言, 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情景再现, 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课前教师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本地较有特色的山形、山势以及与之相映衬的湖泊、河流, 在大自然中感受美, 享受美, 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习兴趣。上课时, 通过课本中桂林山水插图和各种桂林山的形态图、侧面图, 去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将它们进行对比, 了解桂林山水奇特的美, 如此安排教学,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只考虑一种思路, 一条道走到黑, 钻牛角尖, 它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 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草》的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时, 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草刚发芽的样子。一位小学生提出意见, 认为老师没有画出“春风”, 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画出春风?那位小学生自己上台把小草全改成了向右微微弯曲的样子。这位聪明的小学生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绘画要画事物本身的思维定势, 通过改变小草的形状, 从侧面画出了“春风”。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开出的花朵, 美丽、动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学生才能活跃思维, 学得灵活。
二、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 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 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 这样的教学活动, 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人云亦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笔者让四位学生上台据诗意想象作画, 四位学生都画出了山峰、瀑布、紫烟, 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画的山峰不是普通的山峰形状, 而是把山峰画成了香炉的样子, 另一位学生还在山峰脚下较远处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很明显, 他们俩一个根据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创造性地想象了山峰的形状, 另一个则注意了理解“遥看”, 想象诗人在远处遥看瀑布。笔者表扬了这两位别出心裁的学生, 鼓励全班同学像他们那样多动脑筋, 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才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 培养出创造力。学生这样学习, 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学习, 有创造性的学习, 有生命力的学习!
三、鼓励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抛开总是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 进行反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 这种逆推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可从课文结尾处往前逆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在设计板书时理出贯穿课文的因果链条, 让学生明白逆推过程。如《看月食》一课, 教学月亮复圆的一部分, 就可以让学生自学, 借助板书从“红铜色的圆影子”开始往前遂层逆推。《惊弓之鸟》一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可让学生变序复述, 逆向前推, 在逆向复述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度、流畅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延迟评判,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浅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篇10
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就要有的放矢, 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入手,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思维的时间性, 必要时对学生思维进行诱导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维进行的, 没有学生的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空间和时间,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 为学生的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研究的是,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证明, 思考时间若非常短, 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单且不完整, 但是若把思维的时间延长一些, 学生就会更加全面、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 这样, 回答的准确率就会提高。当然, 思考时间的长短, 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另外,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必要时教师可对学生的思维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不能强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喧宾夺主。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高质量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 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如下进行: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 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 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命题。
1.在证明命题时, 首先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几个判定定理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几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 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2.在辅助线引入上,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 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 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
3.定理证明研究之后, 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 接着进行应用、练习。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 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 但是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 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养成。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及其重要的成分。因此,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2-02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创新人才。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做法。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该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以少数学生为配角,以多数学生为群众的课堂演出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板书制作成课件。由欣赏一幅内容为“明月柳梢头”的背景课件开始,在分析画面意境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进而引出课文。在舒缓的古典音乐环绕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励学生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如我在教《石壕吏》一文时,学生问,结尾处杜甫写到“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呢?我让学生大胆质疑与讨论,然后合理的回答。有的学生说是老头子回来了看到老妇被抓走了而哭泣,有的同学说是儿媳妇的哭泣声,有的同学说是小孙子的哭泣声,这时就有同学进行反驳,说文中写到“惟有乳下孙”,说明小孙子很小,如果哭很可能发出婴儿大哭的声音,不能是低声断断续续地哭,所以不能是小孙子。这些质疑和回答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我及时表扬他们善于动脑筋,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应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
(三)激活学生想象 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等,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二、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形式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成,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另外,我还对评价的内容有特别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回答的答案内容应该力求“标新立异”,如在教《爱莲说》一文时,文中“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的本意是表达“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人生观,而有的学生认为是“另类”,有的认为是“不随和”, 有的认为是“身处恶劣环境,却作出杰出贡献”等等,我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起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如上所为,持之以恒,学生就一定会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新课程教学资源库》,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著
浅淡初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树立创新意识,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每名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教师真正地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能从心里悦纳教师, 感觉身心愉快, 乐于接受外来信息, 就能主动地参与, 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被激活了.
如在学习比较线段大小时, 我提出:今天请你们一起来和老师比比身高, 你们愿意吗?很快与学生拉近距离, 为心灵的交流打下基础.接着又提出:比谁的身体要高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甲说:“我是通过目测得到的, 教师明显比我高”.学生乙说:“我是通过测量知道的, 我有168厘米, 老师有170厘米.”学生丙说:“我在一次活动时, 我和您站在一起进行比较, 我才知道我比老师高一点.”像这种知心式地交流, 学生没有压力, 才会放开思维的闸门.老师接着提出:你能总结一下方法吗?学生在这种愉快的交流中总结出结论:一是目测, 通过观察发现;二是工具测量, 直接量出身高的具体的数量;三是利用参照物, 既可以把老师作为参照物, 直接地进行比较, 也可以利用其他物体作参照物, 间接地进行比较.学生在讨论交流中, 相互补充, 相互提示, 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抓住教学机遇,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如何抓住教学时机,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我的体会是:
1. 利用“开放性问题”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不时表现出探索新知识、追求新知识的需求和意向,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在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以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 现在你们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出几种测量水池宽度的方案吗?请先画出图形, 然后举手发言.”话音刚落, 不少同学就举起了手,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全等三角形,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边的一对相似三角形, 有的画出了以水池宽度为斜边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我又启发学生比较:“上面几种方案, 那一种更理想?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最容易.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比较归纳→得出结果的系列训练, 不仅让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调动了学习兴趣, 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
2. 利用添加辅助线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良好的思维习惯, 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 注重思维诱导, 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把结果教给学生, 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添加辅助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大难点, 面对一道道几何题, 学生在添加辅助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甚至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切忌包办代替, 只要恰当引导, 学生还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例如, 在解决有关梯形的问题时,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不难发现有很多辅助线的做法: (1) 延长两腰使其交于一点; (2) 平移一腰; (3) 平移对角线; (4) 作底边上的高; (5) 作梯形的对角线……面对这样的问题, 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操之过急, 包办代替, 就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至以往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被动甚至厌学.
3. 利用“变式”练习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讲解“求解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的问题时, 学生往往会犯得出一个解而丢掉另一个解的错误.我先用运动的观点向学生解释两圆相交的形成, 当两圆相切时, 如果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 当两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两圆相交.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圆心在公共弦两侧的相交两圆, 待学生根据已知求出圆心距以后, 让一圆的圆心继续向另一圆的圆心靠拢, 当两圆的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时, 再让学生计算两圆的圆心距, 这时学生发现在相同已知条件下两种情况算得的结果并不相同.由此得出两圆相交有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或同侧两种情况的结论.学生通过类似的大量“变式”练习, 不仅有利于彻底根除多值问题中漏解的毛病, 而且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也会逐步增强.
三、改进评价方法, 积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开展创新教育, 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评价时可让学生互评, 教师作为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 一是要多一些宽容.在创新过程中, 从客观上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允许学生有差错.二是要多一些鼓励.在培养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 对有专长、有创见的学生, 常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扬语气词,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要多一些爱护.好问、好奇、“插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 也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 创设氛围, 给予肯定, 使学生乐于创新, 并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团结协作, 共同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夏杰文.创设思维情景师生互动增效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11) .
【创新思维培养初中语文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12-11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论文10-17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10-20
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途径论文09-06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2-08
数学创新思维培养05-23
物理创新思维培养06-14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