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2024-12-01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通用12篇)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篇1

当今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加迅速, 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而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众多条件中的重点之一。而作为教师, 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培养者, 必须具有创新思维, 否则就不能担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任务。尤其是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决定了教育活动必定是创造性的活动。因此, 创新思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 积极寻找最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 进行优化处理, 从中不仅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一定创新,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一、要以例题为基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首先就要在情境的创设中高人一等, 做到引人入胜,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数学课结束时,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一定提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千方百计地创设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情境, 使得学生在认知方面得到双丰收。

例如,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笔算除法中, 有两道例题, 分别是:1.我们学校共有576名环保小卫士, 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 可以组成多少组?2.环保小卫士在十月份收集了930节废电池, 平均每天收集电池多少节?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设计, 在出示几道试商练习和几道笔算练习之后, 就可以分别探究这两道例题, 这样的设计直接、明了, 是典型的计算教学。但是, 如果是为了计算而设计计算, 就未免太肤浅了。其实, 如果认真分析两道例题的共同点, 就会发现它们都与环保有关, 这样就可以以环保为切入点, 通过创设环保情境——解决环保问题——合作完成数学方法——畅谈本课收获等一系列环节, 以环保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学生在谈体会时所谈的就不一定只是计算的方法, 可能还有对环保的重新认识, 这样的设计,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既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方法, 又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 注重前后联系, 彻底解决学生的认知疑惑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而新、旧知识之间是有一定的、密切的联系的, 教师要及时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明确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既是对新知识的有利巩固, 也是对旧知识的重新记忆。当学生在学习新知遇到疑惑时, 就需要教师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开动思维的创新性, 另辟蹊径, 从而找到解决疑惑的方法。

例如,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学习计算分数除法时, 教材按两步来完成的, 首先是完成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也就是4/5÷2, 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 能很快得数结果是2/5,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除数和商的分子的时候, 得出相应的计算方法是不难的。接下来是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 也就是2÷2/3和5/6÷5/12, 只要按照教材的计算步骤进行讲解, 学生是能够快速找到方法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的。可是原来是除以一个数, 可后来为什么要变成了乘这个数的倒数呢?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 就是教师也不能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 那就需要教师启动思维, 寻找简洁有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

试想一下, 以前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了, 关键就是计算的问题了。可以在复习时出几道口算题, 其中就包括2.3÷1、78÷1类型的式题, 这样学生在找最好算的式题时, 自然而然地会选这种类型的题, 进而找到规律:一个数除以1仍得原数。这样学生在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探究时, 就可以引导:能不能把除数转化一下, 变成好算的式题, 学生会联系复习时的式题, 想到把除数变成1, 这就需要应用商的变化规律, 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 也就是2÷2/3= (2×3/2) ÷ (2/3×3/2) =3÷1=3, 由于除数是1了, 可以省略, 进而简化为2÷2/3=2×3/2, 较为直接反映乘倒数的计算算理。这样, 经过了思维创新的教学设计, 对于为什么乘倒数的理解, 是一定有一个简洁、易懂的答案的。

三、另辟解决方法, 类比分析数量关系, 促进思维的有序性提升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一些看似超越年级特点的习题, 学生往往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不会积极思考, 甚至一些家长也会直呼太难了, 如果过几年再做就会非常简单, 言下之意是这些题出得超范围了, 学生不会做是绝对正常的。这时, 教师就应该从旧知入手, 利用浅显的图例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从而变难为易, 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 既锻炼了教师自身思维的创新, 也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 在学生认识倍数的意义之后, 尤其是表内乘除法之后, 往往会在做习题时遇到这样一种类型题:一个数扩大10倍后, 结果比原数大72, 求原数是多少?的确, 学生也不会算乘10的式题, 而如果学生在学完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再做这道题, 是没有丝毫难度的。是真的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了?就应该真的放弃解决问题了吗?其实,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 分析到位, 解决它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来帮助分题意, 理顺数量关系。首先, 用1根小棒来表示原来的数, 扩大了10倍后, 也就是变成了几个这样的数?可以用几根小棒来表示?学生是可以理解出应该用10根小棒表示的, 进而引导学生找到大出的72所对应的小棒数, 也就是几个原来的数, 进而求出原数, 这样深入浅出的讲解, 一定会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起到一个很好的启迪。

总之,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就要首先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我们教师就要立足数学课堂教学,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摘要: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十分注重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进行分析, 积极寻找最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 然后进行优化处理, 从中不仅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一定创新,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关键词:教师,创新,教学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篇2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本文通过讲述创新思维的来源,让人理解创新思维其实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没发现而已。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就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让人更好地去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来源培养

一 创新的来源

(一)交叉学科的开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交叉的学科,是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学科是交叉的,学习除了要思考问题之外,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应变。有时考虑医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将物理或化学中很基础的问题与之巧妙联系起来,好好分析,认真思考,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在我们考虑物理或化学问题时,往往都要考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忽略,有时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以前所作的努力都会白费。而交叉学科的开设,让我们更广泛地去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地开阔,我们的头脑也更好地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好地学到思考的能力,学到动手能力,学到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我们的思维会得到质的发展,思考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从而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就不会单单局限于一个方面,我们会联想到各个方面,从不同的地方入手,有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来源。不拘泥于单个方面地去思考问题,敢于去想,敢于去做,这是交叉学科带来的好处。因此,重视交叉学科,有时创新的灵感就会浮现。

(二)不同专业的人的交流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我们都有同感,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员交流中,会突然打开困尧多时的问题谜团。在交流的时候,也许你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但却使你有了一个“想法”,那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说白了,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就是在别人交流的刺激下,自己所谓灵感的爆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要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可能很难,但通过不断的交流,就会对这一学科产生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思维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跟不同专业人员的交流可能是获得创新思维更有效的一种方式方法。

(三)接触新的领域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刚刚进入一个新坏境,我们一般都会对周围环境特别的关注与好奇。而接触一个新的领域,我们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正因为好奇,所以才会去接触它,才会去研究它,才会去学习它。经过不断的探究观察与学习,我们就会对这个领域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与加深,我们的头脑也会得到充实的知识。有时不断地探究观察与学习就会得到新的发现。

(四)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许多科研课题都是在开题论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有时候刚刚和我们预想的结果相反,或出现我们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然而,这很可能才是问题的真实结果。因此,此时千万不要简单的以为这是实验出了错,或者是意外,而应该想到这有可能就是新发现的开始!是创新性发现的苗头!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该重复实验,确认所谓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一些干扰和假相,一旦经实验确信正确,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出发点。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微小错误,不断地实验,你可能就会得到重大的发现。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来源。

二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应是高校重视的一个课题,也应引起个人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而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其一 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的基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到底的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我说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二)、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 聚合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

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想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就要提出来,先不管它的对与错,提出来就证明你学会带着思考去学习,你的思维也会得到发展。没有疑问的学习,是不正常的学习,有疑问而不敢提出来的学习,是不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带着疑问学习,勇于提出疑问,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到我们学到了什么,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就会引起我们的求知欲,我们也会不断的思考,不断地探究,我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提出了疑问,我们还要大胆的想象。这里的想象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大胆的想象,是你不但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你就不会有创新,勇于想象是造就成功的基石。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篇3

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合作、组织、引导的角色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创设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愤”、“悱”的情境。“愤”就是欲求明而不得,“悱”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做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人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要善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参与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时: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使大多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挫丧其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无理数》第一课时中,承接上一章《勾股定理》可设置这样一道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是3、4,求第三边x。学生自主探究后进行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一个共识:第三边有两种情况,一种求出来是x=5,另一种x的平方等于7,这样的x有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分类讨论,温故知新。

二、巧妙构思。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一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容易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分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新颖的教法不仅能吸引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对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多维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选择好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尤其重要。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找准教材和学生认知的结合点。不仅要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内容和特点、知识点、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而且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把握教学的适度点,找准启发的切人点,从而选择出富有创新的、最适合学生的一套完善的教法。

三、钻研教材,挖掘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

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学习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数学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人才之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究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创新思维培养 篇4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缩影, 而通过历史教学, 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更要培养其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其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只有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进而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 最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把握好课题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课题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和特点出发, 选择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 否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可以把中国史教材中一些尚存争议的问题作为课题选择。如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划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 还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旧式农民战争, 还是市民革命, 或是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等。若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交给学生讨论, 很快则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这些课题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另辟蹊径, 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现象, 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但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上《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 当我提出“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会失败?”时,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认为, 如果没有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就会成功, 中国从此就会走上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也会像日本一样迅速繁荣昌盛, 国力增强。而有的学生则认为, 即使袁世凯不出卖维新派, 戊戌变法也会失败:原因之一, 维新派当时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反对的是势力非常强大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力量对比悬殊;原因之二, 维新派采取的改良措施和所走的道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中国当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泥潭中, 宛如一个生重病的病人, 改革如同用药, 要先调理一番, 再用药大补, 若盲目吃药, 很容易加重病情。而在百日维新短短的一百零三天中, 光绪帝共颁布谕旨三百余条, 平均每天三条, 不分轻重缓急如雪片般飞下, 而每一项改革又都牵涉千家万户, 但改革政策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组织, 令人晕头转向, 就连维新派内部人员也感到变法难行;原因之三, 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已经非常腐朽, 要想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重新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原因之四, 帝国主义国家已在中国攫取了很多利益, 它们是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即使维新派夺取政权, 也很难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通过讨论, 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了历史, 进而实现了思维创新。

三、注重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同时要关注国家大事, 关注现实生活, 以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 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 我还给学生讲述了近年来日本出现的歪曲历史教科书的事件。通过两相比较, 学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历史知识, 最终看清了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 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罪行的丑恶面目。又如在讨论祖国统一这一专题时, 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得出了以下结论: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独分子、藏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 破坏统一的种种行径无耻之极。

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5

【内容摘要】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主要从“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自主合作探索,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加强开放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及时开展指导评价。”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加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探究学习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严重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即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探究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这样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迅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就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

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开放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

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与能力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及时开展指导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为素质教育开启一条广阔的大道。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全新培养 篇6

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興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给每位学生充分的时间用手中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来研究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了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激活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篇7

●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教学民主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 他不光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也要与学生共同商量, 甚至连公开课上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 仍然跟学生商量。他的这种教风, 给了学生重大的自主权, 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从而将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主人翁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 “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 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灵活结合教材, 激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 在教学中, 我结合教材, 大胆进行教学设计, 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 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 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 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 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 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探究热情

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 获得信息, 检验信息,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 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 激励学生拼搏进取, 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 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 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 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 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信息技术的迫切性;近景, 上课伊始, 展示目标, 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 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

争强好胜的心理, 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 输入汉字练习这一节,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 针对这一现象, 利用好恰当的契机, 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 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 人人上机, 看谁的速度快, 这样一来, 你追我赶, 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篇8

数学家波利亚就曾指出:数学教学的任务是要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 鼓励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 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 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 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互相交流思想,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情景, 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例如, 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 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我与学生融为一体, 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和学生一起比身高、量身高, 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 然后每个小组进行, 看看谁最高, 高多少, 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就抓住时机, 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 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多启发、多引导,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 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索, 从而有所发现, 找到规律。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 如牙膏盒、冰箱、空调、魔方等等,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再让他们每人摆动学具,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 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 再让他们用多个小正方体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我出示一个大正方体 (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 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几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搭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呢?学生兴趣极高, 在动手操作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 创造思维解决了问题。

三、改革评价方式, 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必须改革评价标准,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 善于包容学生, 谅解学生的错误, 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 着力挖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 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 要加以呵护, 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 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 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学法 篇9

在数学问题情境中, 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 这种认知冲突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景相伴, 触景自然生情.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感染性强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就会在数学的学习中, 投入更多的精力, 产生如醉如痴的热情, 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将渴望了解它, 潜心研究它. 渴望求知的动力越强, 创造的欲望就越高.

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宽广, 善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探求, 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既能把握数学问题的整体, 抓住它的基本特征, 又能抓住重要的细节和特殊因素, 放开思路进行思考.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充分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了平方根这节后,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三道填空题:

① 9 的平方根是_____;② x2= 9, 则x =_____;③9 开平方得____.

这三道题都填“±3”, 其实考查的都是平方根的概念, 只不过问法不同. 通过这三道题的练习, 加深了学生对平方根概念的理解, 开阔了思路, 填空时一定要注意加上“±”号.

三、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善于开拓、变异, 从多种途径求得问题解答或由一个问题展开多样的结论猜想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 注意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求异、 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放性作业等.

(一) 一题多解

在数学教学中, 对于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获得同一结果, 这种殊途同归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拓宽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向多方发展, 有利于思维发散性的形成与发展.

解法1:代入消元法, 由已知得到b=2a代入;

解法2:参数法, 设a=k, b=2k代入;

解法3:特殊值法, 取a = 1, b = 2 代入;

解法4: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 由已知得a≠0, a/b=2,

(二)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将数学题目的本质数量关系保持不变, 而将非本质的特征和一般条件进行多种变换, 从而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例如:在复习四边形时, 先讲了以下一例: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 F是CD的中点, E是BC上一点, 且AF平分∠DAE, 求证:AE = AD + EC.

将已知条件作如下变化:

① 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

②正方形ABCD改为直角梯形ABCD.

将结论作如下变化:

①EC=1/4;②AF⊥EF;③EF平分∠AEC;④EF2=AE·EC.

将题设与结论进行部分交换:

在正方形ABCD中, F是CD的中点, E是BC上一点, 且AE = AD + EC, 求证:AF平分∠DAE.

教学实践证明, 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可有效地迁移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学习一道题, 会解一片题, 使创造能力得以提高.

(三) 布置开放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是针对给出明确条件, 要求固定答案的封闭性作业而言的. 它主要有条件开放、 结论开放以及综合开放等几种类型. 例如, 让学生做完计算① (+9) + (-7) ;② 3x- (2x - 1) ;③ (a2b3) 4一组封闭作业题后, 要求学生写出一些算式, 使其结果分别为① 2;② x + 1;③ a8b12. 做开放性作业, 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加深了, 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调动,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四、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反向去思考分析问题,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 是摆脱思维定式, 突破旧有思想框架, 产生新思想, 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例1 计算 (x + 2y) 2 (x - 2y) 2.

解法1, 正面运用幂的运算法则 (ab) n=anbn.

解法2, 利用逆向运算anbn= (ab) n.

已知逆向运用幂的运算法则要比正向运用简单得多. 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幂运算方面的逆训练, 因而学生在计算等时, 便有一种水到渠成, 迎刃而解的感觉.

此题利用逆通分法则比较简单. 因此在教学中, 注重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思维的习惯性,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创新埋下一颗良好的种子.

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

一、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1) 培养创造性思维。 (1) 引导思维发散, 创造语言情景。英语学习中几乎所有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句型操练都可以在合乎情景和十分自然的语言氛围中进行。因此, 我经常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 (2)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各种各样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注意力, 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兴趣高、印象深, 并且做到活学活用。 (3) 大胆设想, 培养思维独创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联想, 发挥独特见解。如上课文Life in the future前, 提出问题What will your life be in the future?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自由讨论。许多学生谈到了computers will be used more and more, space travel will be popular等等。这与课文内容不谋而合,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证实了他们设想的准确性。 (4) 多项质疑, 灵活运用。多项质疑、发散性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向知识领域纵深探索, 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全部信息, 使学生灵活地接受知识并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5) 利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在阅读课文教学中, 训练学生的口语思维表达能力可以采用复述的方式, 课文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是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 复述是一个用英语进行思维及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还可尝试其他的交际性的活动。如在讲解the Olympic Games这一课课后, 我要求学生围绕北京为何能够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举行辩论, 以Beijing has the ability to hold the 2008 Olympic Games successfully为题, 鼓励学生搜集各方面的有关知识, 充分发挥想象力, 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开启学生创新智慧的钥匙。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仍然表现为讲风太重, 负担偏重。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语言启发、情景启发、对比启发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五让: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想、课内让学生练。 (2)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 形式要多种多样, 如朗诵歌唱、讲故事、写作竞赛和展览、演讲比赛、短剧演出、英语角和英语班会等。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努力创新英语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被人们所运用。平时利用英语原版电影录像材料进行听力课堂的教学, 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二、启发创新思路, 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我在高一英语新教材的课堂教学中做了一次改革尝试, 收到了较好效果。

(1) 合理选材, 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教材内容,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选择一些课本剧作为施教的课题, 它比较切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 能较好地实现创新教育这一目标。从教学要求看,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部分学生只注重笔试成绩、轻视听说能力的弊端,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剧听力难度适中、内涵丰富的特点, 精心设计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强化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教和学双方的潜力, 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一目标。

(2) 尝试构建“激励学生主体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设计The Necklace一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上, 指导思想是坚持体现“以学为主, 因学论教”的教学原则, 从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入手,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确保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1) 背景介绍, 激发学习。教学伊始, 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著作。通过对莫泊桑坎坷经历的介绍, 教育同学们要不怕挫折, 在逆境中培养奋起的顽强学习精神。 (2) 启发听说, 激励参与。本片课文剧成了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幕, 在介绍背景之后, 又让学生听录音, 每听完一场回答问题。通过回答, 同学们较快抓住了故事梗概, 能流利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在参与活动中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 (3) 创设情境, 变化迁移。为使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的知识, 规范地使用语言, 依据教材内容, 选择适用性广、搭配力强的短语和句型, 进一步讲授和操练, 把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比如, 在操练“marry”这个词时, 问不同的学生, “When did your parents marry (or get married) ”When did your father marry your mother?How long have your parents been married?在区别know和recognize时, 设计这样一个语言情景:I got to know you when you came to this school.Maybe in ten years I won’t be able to recognize you.通过形象引导, 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些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多元化操练形式, 如即兴问答、连锁训练、英汉互译、自编例题等等, 又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加上全班同学广泛地参与训练, 进一步增强了课堂语言实践能力的力度, 使训练质量达到比较理想的要求。 (4) 组织讨论, 升华提高。根据教学要求, 适时地组织讨论,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满足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需求, 会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多项信息交流。

三、巧妙设疑, 发展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创造性思维应与英语教学的交际性特征相结合。英语教学中进行看图说话、设疑、即兴发表见解、角色扮演等, 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1) 巧妙设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 处处设疑、激疑。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 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提问, 使学生由过去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 于无疑处设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本无疑之处巧妙设疑、激疑、揭示问题背景, 发现问题的实质,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2) 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哥白尼不满神圣的《圣经》, 才解开了宇宙的奇观, 开普勒不满“日心说”才去发现真理。学生也应永不知足、勤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 应深层提问, 挖掘内涵, 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深层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 而且其回答本身就是学生具体创造性的体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 投去一石, 泛起涟漪层层。巧妙设疑, 给人启迪, 培养学生养成遇事好问、勤于探索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 发展想象力, 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伽利略为了对“上帝用了六天创造了世界”这一观点的求异, 终于发现了天文望远镜。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 思维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培养、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标新立异。 (1) 立题讨论, 各抒己见。有计划地确立讨论题, 为学生搭建思维摩擦与碰撞的舞台, 使学生既独立思考又集体合作,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模拟角色, 发展想象。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讲过, 让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同时对着一个苹果画, 美国孩子会有人画成扁的, 而这些中国孩子则会尽量画的与对象一样。这说明我国教育注重学生求同思维, 而忽视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人一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新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敢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

参考文献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1

语文教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内容中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因素,十分有利于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善质疑。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从已知向未知的心理延伸。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内涵的创新因素,使在读写中寻找答案,提出设想,表达见解,这样就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鼓励质疑问难

创造性思维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会学生质疑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因为学生要质疑就要进行思维,从而诱发探索,增长新知识。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让他们大胆地讲出来。对于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首先要给予肯定,有独特见解的还要表扬他们敢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就会使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产生渴求发言的欲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论语·述而》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使学生始终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励、启发他们质疑问难,主动地发现和探究问题。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决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失去兴趣,会限制创新思维的展开。

二、训练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呢?

古诗文的学习能培养发散思维。如教李白的《送友人》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学生分析这首诗感悟到李白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唐代诗人作的送别诗很多,为了让学生探究出不同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体会其中的多角度思维,可让他们从唐诗中找出几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骆宾王写的《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表达远大志向;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豁达之情;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抒发悱恻缠绵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对友人的深情。这些别具一格的唐代送别诗给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最好的启迪,也是他们学习发散思维的典范。

现代文阅读也能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上《生物入侵者》一课时:

师引:(先让学生猜猜)是什么生物入侵?

学生答:螃蟹入侵,河道被毁坏。

学生答:外星人入侵。

……

师引:本省本地区有没有“生物入侵者”?

学生答:杭州天目山铁路旁就有一枝黄花入侵,其它植物受到排挤,被一枝黄花占据了大片土地。

学生答:家乡松树林被松毛虫侵占。

……

他们个个张开思维的翅膀,飞到天南海北,飞上宇宙空间。转入课文内容“什么是生物入侵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性”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

三、逆向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传统的观念,采取违背常规的思路。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能提出个人独到见解。

如何开展逆向思维呢?为了激发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兴趣和欲望,可选一些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让学生进行辩论。

例如: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句的辩论。把全班同学分为红队、黄队两大阵营,红队谈传统得出常规定论,黄队则逆向论述。

红队:苦药虽然苦得难以入口,但是清热解毒,能治百病,要想治好病就得吃苦药;想办实事,想办好事,就得听刺耳的、不中听的劝告。

黄队:苦药难入口,不利治病,改用糖衣或胶囊,吃时不苦一样有效。忠言也不一定要逆耳,更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人心悦诚服。如《战国策》中触龙劝说赵太后把长安君送齐国做人质的故事,那些忠臣耿直照奏,都不能说服赵太后,反遭辱骂及杀身之祸。只有触龙讲明爱儿女的道理,才使赵太后愿意把长安君送齐国,最后齐国出兵救赵国。再说从古至今有几位逆耳的忠臣劝说国君成功呢?

黄队:再如当教师的,你对学生批评太尖刻,不委婉,不润物细无声,不潜移默化,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效果。在当今社会,“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上策,而是下下策。

……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异中求新,正中求反,培养学生创立新意的思维,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2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上一篇:文献资源建设论文下一篇:耐腐蚀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