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4-10-26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共11篇)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教育创新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教师职业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职业。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不懈探索和教育的不断创新上。由于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 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 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对教师来说,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 当然也就谈不上如何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界定

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创新能力, 是衡量一位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标准。

教师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异、新颖、高效地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产品的各种能力的复合体。

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既是创新者, 又是创新产品的制造者;既是一位善于发现、鉴别学生创造力的良师, 也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益友;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 而且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 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创新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能准确判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 并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的学习活动, 以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创新能力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教师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进步和发展

创新是教师首要必备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崇尚经验, 反对创新;崇尚权威, 反对超越, 这种观念曾使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无发展的历史循环”, 暴露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指出:缺乏创新, 是我国科技界当前的弱点, 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2.教师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以培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创新教育, 是跨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和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 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因此, 高素质的教师, 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3.教师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 离开了创新, 教师的工作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 就会走向失败。一定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关键, 它关系着教师能不能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其灵魂就在于创造。能不能打破常规, 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其关键就在于教育艺术的创造性。

三、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策略

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培养与训练。

1.以人为本, 培养创新意识

确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 教师应具有发展的学生观。教师创新的阵地在课堂。教师应具有共建的课堂观。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 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 学生的创新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 性情得以陶冶, 个性得以发展。教学,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实现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教师应具有合作的教学活动观。牢固树立教学观回归教学的本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 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二传手, 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 不再是“以本为本”, 而是回归生活, 回归学生。

2.专业自主, 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 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创新的教学, 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 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 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只有自主研究才能产生不同的方法, 上出“自己的课”, 形成富有个性的风格。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个性的教育。在全社会尊重个性的前提下, 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观念更新, 改变传统教育中过分提倡社会性、过多注重应试性和过多倡导师道尊严的观念, 大胆地进行教育观念创新, 实践崭新的、现代的、更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要跳出思维定势, 鼓励个性张扬。

3.抓住机遇, 提供创新保证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将创新潜能激发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在机遇出现时, 展示创新潜能;在互动互惠的教学中, 挖掘创新潜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中, 释放创新潜能。要提倡教师要“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 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工作模式。主动地对教材进行重组, 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创造课堂教学新思路, 凸现潜能。

4.整合信息, 提升创新深度

教师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创新教育的向前发展,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也将不断变化。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教育信息的能力。要“见微知著”, 发现普通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要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并运用综合的能力重新组织信息,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意和创意。可以说, 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教师要培养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的筛选、吸纳、整合的能力, 增强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创新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焦点和核心, 实施科教兴国和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加强教育创新。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更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 应该从培养创新意识开始, 提高创新能力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唐讯.建构新世纪教育理念[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时见.学校教育变革的反思[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4]姜树卿.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5]朱小蔓.关于教师创造性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2

论新时代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美术人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全社会推广素质教育,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美术教师的`创新改革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新思想,注重美术教育研究水平的提高.

作 者:曹磊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58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美术教师素质 创新精神 终身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责任 篇3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比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比如,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生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八年级《保护生态环境》一课时,由于这节课纳入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所以我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环保意识。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利用其他废弃物制作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学生被一件件物品所吸引,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物品是使用什么做成的吗?”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我给予正确答案。这时候学生表现很惊讶。我紧接着又启发地对他们说:“现在你的想法是什么?”启发他们思考“其它一些废弃物再利用的实例”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好处”等问题。这时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已有的环保意识已经被唤醒,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油然而生。这样既导入了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的动力,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现代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是知识的增长点,好奇求知是人的本能,青少年更是如此。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学习中应该问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最好。这就要求学生去求知、去思考、去不断创新。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可有人就觉得随身带钥匙太麻烦,就问为什么偏要带钥匙开锁,不用不行吗?于是就有了声控锁、电子锁、指纹锁甚至是眼锁。许多问题都是在好奇中提问为什么,在为什么中提出怎么办,在怎么办中解决问题。一个人要想有重大发明,必须有好奇心,提出新观点。牛顿小时候在果园玩耍看到苹果往下掉,提出为什么不往上掉,于是就有了在物理学中学到的万有引力定律。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完全有可能做到。比如,学生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就很好奇,提出植物真的会呼吸吗?若长期在植物叶片表面涂一层油,植物的叶片会枯萎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实验,得出了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发明和创造总与想象、联想紧密联系,人脑越用反应越灵活。在学生中经常出现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利于开发智力。经常出现,思维、想象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创造思维也就越强。有个让鸡蛋不用依靠立起来的例子,老师让每个学生试一试,差不多都失败了,而有个学生将鸡蛋立了起来,他是将鸡蛋重重一放,鸡蛋碎了,却立了起来。想象的翅膀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造。我国被尊为木工开山鼻祖的鲁班,一次被叶子划破了手,发明了带齿的锯子。学生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对社会对国家作出创造性的新贡献。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师应多组织学生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采集和制作标本。我在上生物课时,凡七、八年级的有关的实验课,都组织学生制作标本,并给予评分,在学期期终评分时适当计入。我还和科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制作标本的技能。

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实验方式来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师可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例如,七年级生物学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的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更要指导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和繁殖花木的活动,曾先后在校园进行了鸭掌木、月季等花卉的扦插繁殖,还组织学生在家里自养盆花,后带到学校进行评比奖励。我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使其学到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指导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另外我们还进行了蜗牛、草履虫等动物的饲养实验。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和参观考察。方法主要有:(1)结合课本《生物与环境》这一章实习课,要求学生外出调查,了解本地区的动植物种类,环境污染的状况、自然保护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2)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科技夏令营,参观风景名胜景区自然保护区等。(3)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高科技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影片,让学生看到科学技术的威力和作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认真地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

创新教育与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研究掌握其办学规律和特点,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其根本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面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高职教育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而言,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高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中。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与稀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同时,电子商务与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微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面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产品设计的日新月异、产品生产周期的变短、以价格和营销为基础的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等,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因此,应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从零开始,创办微型企业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到急需创新型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微型企业就业的理念。高职教育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以各种形式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教师具备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靠高职教师的教学及其言传身教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在思想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不喜欢禁锢和约束,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所以,只有高职教师富于创新能力,才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时,教师独特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体现。不仅会给教育和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而且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源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沟通,建构更宽厚、更前沿的知识结构,主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富有创造精神的性格特征,对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教师在强烈的创造意识驱使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并提出创见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独立思考性与坚韧性等方面。

创造性建构知识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新学科大量出现,新知识迅速增长,创造成果多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应积极适应市场,不再单一地以学科体系来划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发展的,应不断学习、捕获学科前沿理论信息,并能创造性地概括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渊博、宽广、综合、新颖的知识体系。

科研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创造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理论的研究能力、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与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教师夯实理论根基进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重教学、不重科研。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针对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以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有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创新教学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能力首先是创新教学内容的能力,即在符合各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增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是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如高效、高速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等;再次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能力,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环境。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传统的教育觀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的创造能力无从谈起。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同时应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为中心。

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在培训目标上,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应加强教师的创新知识教育,介绍新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思维方法,开拓教师的思维视野,激发教师的创新进取精神;在培训方式上,应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特别是跨学科讲座。还可以结合学术假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与科研实践。

鼓励教师走教学科研一体化道路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科研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教师不从事科研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就会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同样,教师不从事教学,研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为教师的创新研究与创新教学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教学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把教学作为科研的实践场所,引导教师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建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宽松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产生创造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宽松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果缺乏宽松的环境,教师就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教学与科研,更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宽松的环境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宽松的环境加上科学的教书育人评价体系,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是培养提高教师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外因。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学术领域内自由论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之间的切磋,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学习,按常规处理问题,很难适应竞争的环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多角度回答问题能力与积累创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将培养创造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把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红.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4).

[2]任宝旗.论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赵薇.现代高职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4]何培芬.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04,(2).

作者簡介:

朱双华(1973—),男,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论创新型教师的研究与能力培养 篇6

一、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点

1. 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现代教育也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应该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但由于长期忽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处于一种学术“稳定”的环境之中,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缺乏,进而在教育教学上引发出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理念陈旧,固守已习惯的教学;局限于单一模式,排斥多元化教学模式;用模型化的目标要求学生,不允许学生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等等。很难想象,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教学缺乏创新性,却能完成培养具有创造力学生的任务。

定势思维虽然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掌握规律,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意识,易使学生受束缚。创新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它能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扮演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管理者、示范者、父母与朋友,更重要的还是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活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特点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科研能力是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科研的真正意义还在于深入研究教育现象,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自觉调整实践行为,在实践中钻研、积累、升华。教师必须善于把本职工作自觉纳入研究的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才能创造性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 具备理论知识。

创新型教师,我认为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就教育理论知识而言,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然而,现实的教师在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过窄过陈,缺乏人文学科基础,尤其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有关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高师毕业生由于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外的其它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基础,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察,开展科普活动、健体和审美,等等;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二、创新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动力。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转变为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自身的参与活动才能有效。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几个语法,几个固定的结构,并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死记它们的特点,虽然能记住,但内容一多,学生不及时整理,就容易把它们的特点混淆了。如果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去感受、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去创新,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就会印象深刻。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开发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现在的学生信息来源渠道众多,知识面宽,好奇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多方面知识,文理兼通,做个杂家。所以,当教师进修学习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找到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把它转化为科研课题来研究,使进修学习真正收到成效。当然,只靠进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多读书、看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五十年知识陈旧周期已缩短为十年,某些领域更短。所以,面对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情况,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就更要不断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

3. 锻炼逻辑思维,增强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的思维要有独创和批判的特性,也就是不要盲从、迷信。教师不要把书当作《圣经》,沦为书的奴隶,不然就无从谈什么创新。我们应知道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敢于舍弃一些东西,才会得到一些东西。

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善于发现为一般人所忽略的东西,观察出事物隐蔽的特征,分辨事物之间细致的差别。

最后,教师要有教学诊断能力,即教师要有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性教学,它是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较强的教学诊断能力是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

(1)课前的规划与准备。教师在课前不仅要明确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而且要帮助学生做好预习,还要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教学预测水平,是一位创新型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

(2)课堂的展开与管理。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创新型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3)教材的呈现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随时进行有意识的反省,做到三诊断:一是诊断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二是诊断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三是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

(4)课后的反思和评价。上完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后,要及时分析,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4. 磨练意志品质,培养积极的心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创新型教师来讲很重要。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敏锐、深刻的思维为前提,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教师有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品质去不懈地探索和钻研,并时时感染学生及周围一切有关的人;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注意力、反应敏捷的心理品质,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准确把握与学生沟通的有利时机;需要教师有适应环境和能够与人协调关系的能力,使创新教育和教学改革不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创新教育要消耗教师较大的心理能量,以承受各种压力和风险。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虽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但也有规律可循。根据培养目标不同,我认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如下。

1. 理论探究式。

理论知识是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在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合作式学习转变,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角色行为发生以下变化: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探究式激励学生获取知识,丰富理论。

2. 教学实践式。

课堂教学是实践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型教师技能训练的主战场。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而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技巧。为此,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渠道。

3. 以研促训,注重研培结合。

在培训创新型教师的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校本教研,注意自下而上地创设教研舞台,让教师充分表演,使教研与培训紧密结合,以教研促培训。这就要求狠抓教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有创新意义的公开课,并组织教研组成员相互听课、评课,鼓励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理解,共同研究,再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去体验。经过这样反复的探索研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理念,必须培养多种能力,勇于改革,敢于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仁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的工作[J].教育研究, 1986, (7) .

[2]朱小蔓.教育面临的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7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科研

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选择。“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 上手快”, 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种企业的需要, 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创新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因此, 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 构建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是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 也是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1. 认识上不统一。

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想层面认识到高职教师科研培养的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依然沿用培养单一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思想。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几率几乎为零, 所以没有必要对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

2. 制度建设不健全。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 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呈现出“虚无缥缈”, 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常常是只要有课题的人就被认定“科研创新能力强”, 表现出明显的“虚”;而一些无实质核心的科研课题却屡屡得手入主各类高一级科研创新资助行列或获得各类大奖, 让行内人士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技术所在, 即“无”;高职院校一些“有能力”的人, 一个课题反复更换标题可以延续几年在多个项目中“中标”, 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 “缥”;做来做去, 几十年过去, 仍未见所谓的科研创新效果, “缈”。在这样缺乏制度规范和支撑的环境下, 无法体现出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尖端性, 更无法体现出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专业工研型人才的高职特质, 也无法让为之努力的高职真科研真创新生存下去。

3. 培养形式单一, 培养对象行政化。

目前高职学院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多数是“走出去, 请进来”,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在走出去的人选上, 更多是外派行政领导学习, 特别是省外或国外学习, 真正的一线专业教师机会少之又少。在请进来项目中, 更多是为了完成年度考核目标而开展的一些形式上的讲座而非目前成熟的本科院校的学术研究讲座。高职院校极度缺乏建立一个与高职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4. 客观上存在的问题。

经费上, 由于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 资金偏紧;科研课题项目来源上, 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创新的课题研究项目较少, 申请渠道较少, 选题范围较窄。

二、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 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

通过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 也培养着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需要以教师为主体, 以教学为载体开展研究探索, 这对教师是挑战, 也是机遇。

2. 创新高职院校教改模式。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融合到教学中, 开展项目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与专业相关的课题或大赛项目, 这个过程既是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实验技术、前人成果等融会贯通的过程, 同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技、增强技术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过程。推进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3. 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我国尤其是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 企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进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育人者的科研水平, 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研发能力, 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创新型、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 可以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完成的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相关行业、企业, 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更好的研发活力, 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三、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情况, 可先以工程院系为改革试点, 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教师科研管理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1. 构建研究教学平台, 培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

研究教学是一种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特色的教学模式, 它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 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研, 对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重视教师应用能力培养。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用于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将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项目教学内容为基础的《课题设计》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 培养高职教师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及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 突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教学环节, 把研究内容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自主研学方式, 组成教师为主导, 学生全程参与的研发团队, 提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

2. 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是提高高职院校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实验操作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训机构。以各系为单位成立专业研发中心, 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各项企业真实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应成立系级专家组, 负责带年青教师从事项目和科技活动的开展, 建立教师研发专修室, 组建教师科研团队作为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以企业真实项目、大赛项目为依托, 根据不同专业需要, 组建专业教师科研团队, 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3. 建立科研管理平台, 优化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建立有关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 使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 是培养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加大相关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设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专项计划, 制定教师科研资助管理制度, 支持教师开展自拟题目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究, 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 为教师进行科研和创新活动搭建良好平台, 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 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制定教师科研综合考核标准, 提高教师创新能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传统与实际, 修订考核标准, 把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及工作量计算范围;把教师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范围。

4. 创建信息反馈平台, 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

信息反馈平台是监控体系整体运作效能的有效途径。内容如下:建立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 创建高职教师科研调查及评估系统, 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情况以量化方式进行统计和评估, 为年终测评和考核提供依据。建立高职学生创新及就业质量调研系统。以第三方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毕业后高职学生的技术创新状况、就业质量、企业反馈信息进行跟踪调查, 及时调整体系各平台的功能和机制, 提高体系整体动作效能。

加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不仅能够收获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受益的“三赢”效益, 而且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样本。将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以研究教学平台、科研实践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多平台互为融合的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为培养具有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耿艾莉, 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2, (6) :71-73.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2) :79-81.

[3]段兆英.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81-83.

[4]陆颖.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37-39.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8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能力,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才能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才能学好。兴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教师可根据数学兴趣的指向性, 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 所以它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暂。 而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目的、任务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其所维持的时间比较长, 能长久地影响人的行为, 并使人在活动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 自己一定会学好这门学科。 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以培养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 教师就对学生进行奖励, 使学生在轻松兴奋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抓住时机,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

在学生的学习训练中解答应用题, 是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学生能深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应用题知识, 会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 选择最简便的解题方法, 发挥其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依据数学教材中相同、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因素, 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仅要熟悉数学学科的知识, 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新知识, 融会贯通, 不断扩大知识面, 高屋建瓴地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 要创新就要勇于探索, 勇于向传统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 任何科技成果的产生, 都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才取得成功的, 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功、没有探索就没有改革、没有探索就没有现代的社会。 要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就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面。

三、教师要善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安静, 既不回答问题, 又不提出问题, 在教师面前不想说、不敢说, 久而久之, 学生活泼的个性会变得压抑沉闷, 连个性都不存在了, 也就谈不上创新了。 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启发积极思维。 我在数学课堂上,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回答得正确, 我就表扬他们, 回答得不对的, 我也不批评。 我的数学课堂上, 学生生机勃勃, 踊跃回答问题、探讨问题。 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充分肯定他们敢说的勇气, 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四、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让他们各抒己见, 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使问题得以解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又开拓了他们的思路,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个性,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如教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 推导出计算面积的方法, 既增强了学生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多让学生提出疑问。 让学生质疑问难,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于解答, 而是要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这样做, 一方面, 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重视,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 就可以在讲解时有所侧重, 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9

一、立足于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我们学习数学,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首先必须通晓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练会基本能力,才能在研究学习中有所发现。好高鹜远、排斥基础,是不可能创出什么“新”来的。基础知识是构建该学科知识大厦的基石,基本方法和能力决定了知识大厦能不能去顺利构建,没有这些,知识大厦就是空中楼阁,更不可能金壁辉煌。我们难以想象,连数学的基本加减乘除运算也不会的学生,能在数学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打牢双基,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创作的源泉。在这儿,我也要说,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也是数学发现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必由之路。

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方法和手段,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当然,观察应讲究方法,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例如,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科拉顿分别进行了电磁感应观察,结果法拉第获得了成功,而科拉顿却错失了良机。万有引力的发现,欧代几何体系的建立,近代数学史上一个个新发现无不打上观察的烙印。因此,观察能力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数学上,更是离不开观察。杂花生树,群鸟纷飞的明媚春天,原野上追逐嬉戏的孩子手中高高放飞的各色风筝、气球,在轻松之余,你是否想起过它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你是否想到了启发孩子去观察分析、气球为什么飞得那样高,你有办法测出气球在空中的大约高度吗?这些活动无时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数学对象包涵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数学观察不外乎观察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两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观察已知和需要求解的,还需要观察从已知到求解的整个过程,随时捕捉有用信息。

三、立足于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像物理、化学学科有许多可供学生直接观察的实验,而更强调思维的活动,但是,有许多物理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数学问题,没有数学的介入,就很难以凭借观察得到的现象窥其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在培养学生创造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1. 加强设计训练,引导学生探索

高一数学第五章《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节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同样长的绳子挂一个物体,如果绳子的最大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你能否用向量的知识,分析绳子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与两绳之间的夹角θ的关系?在研究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问随力F增大两根绳子与物体结点处能否在同一直线上,当我用力拉绳子时,学生们观察到结果是可以在同一直线上,但是经过深入思考结合课本上的数学模型可知,上述回答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现象掩盖了本质,事实证明,只有深入思考,建立数学模型才可能揭示本质。

2. 重视预测、猜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通过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或现实中尚未发现的事物形象。人们借助这种思维常能在未经逐步仔细分析的情况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一些合理的预测或猜想,这种猜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也正是“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是使杨振宁、李政道得以问鼎诺贝尔奖,也正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使陈景润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无数合理的猜想组成数学这个神奇的世界,也正是这些数学的预测和猜想成为数学发展的动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合理地去预测或猜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3. 鼓励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才能逐步形成,数学题目的解决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是独立思考活动的一个有效载体。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极端情况出现。表现之一,教师不信任学生,问题设计不是给学生,而是给教师自己,认为学生思考不出,处处包办,不停讲解,意尽而言未犹,学生的思维主体性难以体现,思维被动、僵化,何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表现之二,问题设计后,教师不考虑学生思考出还是思考不出,不择手段去“强迫”学生思考,一言不发,不去引导,认为老师一开口,就培养不出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都是对独立思考的片面理解,也是创新能力培养之大忌。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0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 策略研究

新课改的焦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更多空间留给学生。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设实验情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化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欲望,将创新潜能激发出来,才能更好地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中。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爆炸实验、镁条燃烧和加入指示剂之后的酸碱中和反应等。但这仅是一种稳定和本能的兴趣与好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成为主导动机,才能真正发挥调控和持久的作用。同时,化学教师讲授得准确和生动、言谈举止的幽默大方等诸多因素,在学生学习化学动机和兴趣强化和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善于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很少会对课本或教师提出质疑,由于匮乏相应训练,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养成学习惰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首先,应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并能主动发现问题。其次,培养学生质疑习惯,主动寻找疑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严谨的教材论述,以及各个章节知识的交汇、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更多思索空间,而不是将简单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学生展示自我、大胆质疑环境的营造,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使学生经常性地获取成功的体验。同时及时鼓励和帮助学生,使学生拥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思想。允许学生提出异议,鼓励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盲从书本、教师和权威,具有逆向思维品质。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主要以实验为主,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掌握知识,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不但能促进学生对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的掌握,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实验技能和化学知识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和常规实验相比,设计探究性实验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进行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出来。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兴趣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将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课本,安排学生共同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并对一些课外知识进行适当学习和补充。通过开展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同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创新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学生的知识面和好奇心是培养良好想象力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活泼生动、巧妙思维和新颖构思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可将一些妙趣横生的事例和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使学习方法更高效。通过对各领域知识的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合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源泉,更好地发挥现象力。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环节的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培养学生多角度解题能力。

另外,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反思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加深理解。在创造性学习中,教师应不断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自我创新和不断反思,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形成创新、反思和探索的新的学习模式,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将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出来。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潜质进行了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菁菁,周素琴.演示实验巧改进 化学课堂显活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2]袁来德.化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

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1

1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民族传统的体育有效地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以将民族传统的体育内容带进高校的课堂,对于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传统保健体育的内容。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此种模式:从基础功夫着手,进而发展到基本动作的练习,最后进行套路学习。这种固定模式会涉及到套路技术的动作,其内容较为复杂,其动作的线路也比较难记,练习难度高,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往往使青少年人群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与此相反,恰恰对学生心理造成沉重的负担。

另外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保健教学过分重视运动形式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套路性、技击性的能力很少涉及,因此其特有的攻防内容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也影响了传统的体育文化自身向前发展。所以要对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必须通过加强教学活动中担任监控者、组织者以及促进者角色的教师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创新,从而更加是有效地开展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文将就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论述。

2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 . 1高校保健体育教师要进行思想转变

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教学中心是该面向过去还是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过分地重视过去,这一点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与体育教育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难以适应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所以高校体育要想不断向前发展, 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首先得把教育的重心由过去向未来转化,建立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思想,这是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当前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传统知识的教学,教学的方向是面向过去,面向过去发展教育的表现是过分重视对古代劳动人民强健身体经验的总结,而对于此类知识的学习也只是机械式记忆,影响到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学生潜力的一种浪费,也是造成了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无法与世界接轨。然而面向未来的教学则重视的不是总结而是创新与创造。实际上不论是我国古代的教学者,还是近现代的教育者,都强调创新型教育,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像我国古代有一位教育家就强调温故知新的思想,他是孔子,而我现代有一位大教育家陶行知也在宣扬“发古人未所发,明今人未所明”,这些都是在鼓励学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所以高校的传统体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的贯彻,其重点是加强面向未来的教学,加强创新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推行。

2 . 2加强现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加强现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对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的传统保健体育教学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教学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套路技术的动作教学,对于和其关系密切的养生机理与相关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在教学中活动中重视不够,这样一来就导致学生对于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内容只能做到知识性的理解,而对于背后的原理却不甚了解,这将导致学生在终身体育的能力、健康培养能力、对于传统保健体育中文化精神的弘扬与继承能力方面发展滞后。相对来说,创新型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是一种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的创新型教学,这就决定了新的体育教育在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还不能忽略体育知识教学,不断地加强当前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创新。

就教育方法来讲,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包括对话式教学,这些教学形式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不断地拓展体育教学这门课程的空间与时间,注重学生学习实效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合理地分配学习内容。就教学内容来讲,教师需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结合其中关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淡化套路,实现技击,强调实用”的要求,淡化套路的学习,加强突出技击等力的提高,重视其实用性。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对部分拳种实施综合加工的方式来加强其技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发挥(此部分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样以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精髓与养生机理,加强对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价值的了解,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使学生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与“我会学”转变,有利于对学生众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 . 3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是实现体育教师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新世纪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对其老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目标,需要其不仅要加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还要不断地加强其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传统体育保健的教师来说,要想使民族文化的有益部分得以传播,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节奏, 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新事物,不断地提高其创新水平,以此来面对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各种挑战。

如今的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同时还有管理科学的综合性课程,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中承担指挥者角色的体育授课老师来讲,其首先得掌握各种与传统保健的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进行有效把握,也才能够完成各种体育教学的科研任务与内容创新,进而才能够去教育学生,促进学生传统保健体育水平的提高。所以,传统的体育保健教师首先应该对传统保健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人文性价值进行了解;其次需要加强其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掌握,确立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地加强对于新知识和新经验的学习,同时要积极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最后,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中的多媒体知识,对于多媒体的应用知识和应用方法要有足够的掌握,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和教学,以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 . 4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保健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同时还有利于传统保健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能够对体育保健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它将会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使其在面对生活中各种传统文化内容时,有一种创新的需求,愿意为传统保健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3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保健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思想意识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和知识的更新换代方面来进行着手,同时还包括校园传统体育保健文化氛围的塑造。除了文中所讲的这四个方面的措施,必定还有其他改进的方法,因此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摘要: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之中加强创新,没有教师教学的创新,教学活动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体育工作和体育教育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将对高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上一篇:男子项目下一篇:玻璃钢化粪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