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然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所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用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改掉不爱动手,不爱说话等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改变单一思维模式, 倡导开放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长期以来, 无论教师和学生往往习惯于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式, 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给出的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 就被认定为是错误的。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一台已有知识的复印机而已。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 作为教师, 应当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 倡导开放性思维, 引导学生针对一个问题, 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堂科学课上, 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对老年人常用的手杖进行改进。这好比一石击起千层浪, 同学们踊跃发言, 有的说在手杖上加上照明装置, 便于老年人夜间出行时使用;有的说在手杖上加上报警装置, 方便老人在患病和遇到紧急情况时, 能及时能与医院或家人取得联系;有的同学说在手杖上加上GPS定位系统, 便于老人在走失时, 家人能及时准确的寻找……全班同学一共给出了23种解决方案。往日由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 变成了老师引导, 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展示想象力的舞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而且, 学生在发挥想象力时, 也感到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用, 主动要求学习基础知识。开放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
因势利导, 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变成学生创新的动力
笔者与友人、同事叙谈中,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取得成功的往往不是当年班里那几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分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的学生反而容易事业有成。牛顿、爱因斯坦、华学庚等科学家, 他们在学生时代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才生。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所谓的“好学生”的标准。笔者认为, 传统的教学理念, 过分强调了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评判学生优劣以及能否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标准,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出现“高分低能”也就不足为奇。笔者认为, 学校不是工厂, 学生不是工件, 学校应当在普及书本知识的同时, 承认学生个体上的差异, 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转化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多少年来, 老师经常教导学生“要主动适应环境, 不应当让环境适应自己”。诚然, 这种理念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确有积极意义;然而, 换一个角度看, 这种理念其核心观点就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 而不是积极地寻求改变。爱迪生发明电灯, 是因为他感到昏暗的油灯不便于生活和工作;瓦特发明蒸气机, 是因为他发现单纯依靠人力, 不但劳动强度高, 而且生产效率低下。创新和发明往往是从改变的人们身边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条件入手。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变革思维意识, 使学生逐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
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1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应该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这是创新的根源所在。
现在有观点认为,我们向来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培养,应当重新排列为“情感——能力——知识”的顺序。就是说,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同时鉴于知识激增、难以穷尽,应重视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去追求掌握大量知识,实行“情感领先、能力跟进、知识殿后”的原则。宁可牺牲一些知识掌握,包括教材压缩一点,难度降低一点,教师少灌一点,学生多动一点,课程丰富一点,考试办法多样一点等,用一系列措施强化创新的首要地位。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传统的操纵一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一是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变换,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三是放弃严格控制,让学生舒展天性,生动活泼地成长发展。
要实行思想学问的民主,让教学的过程成为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过程,一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二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语言、统一行动,鼓励个性和独特,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错误,培养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实现五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想得通;解放双手,甩掉无形的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这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谛,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
日常教育评价的改革应以创新为衡量标准,重过程、重综合、重全面,注重于鼓励、激发和引导。
2 探索精神
勇于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科学是知识系统,但是,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结合课程教学让学生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的变化趋势。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因为怀疑和问题能够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展知识。新的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状态,所以还应建立教育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还应引导关注前沿,面向未知。
为纠正现在教育的弊端,我们更应重视学习探索知识整体及知识间的联系。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很少教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点,但这些正是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发现和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3 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即标志着创新。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一般情况下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课程内部知识进行重组;二是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中,后一种比前一种要求更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第一层次入手,最终让学生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
让学生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并加以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之一。
4 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识是促使个体进行创造的一种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创造的潜能,如果教育得法,就可能在每一学生身展现出来。当然,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但创造意识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前提,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则可以从重新组合能力培养入手。事实上,绝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展和重新组合。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脱离现实凭空创造,因此,注重培养中小学生再次发现知识和重新组合知识的品质,就是在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篇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实施开放的数学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开放的数学教学,是指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开放的数学教学以其科学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地、有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施教学内容的开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其次,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数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一位教师设计了《小小旅行家》的数学活动课。在课上,这位教师以全班学生去旅游为知识的支撑点,精心创设“购买门票”、“安排午餐”、“购买划船票”等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教学过程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往往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除了死记一些知识和背诵一些公式以外,其它一无所获。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满堂灌”和简单、“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教学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自学式。自学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索、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新知,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2、合作式。合作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学习目标,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共同验证学习结果,形成小组意见,再进行全班交流,从而达到对数学教学内容深化理解,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
3、探索式。所谓探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方式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层次。
三、实施练习设计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开放性的练习是指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法并不唯一,而是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开放性的练习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四、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是指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心理特征。如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敢于冒险,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等。传统教学对待学生的评价往往更注重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这样的评价模式因为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标准又单一化,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因此,我们应构建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学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表达;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会不会与人合作;会不会操作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可以用“你学得真积极”,“你学得真好”等语言激励他们。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意志。
其次,对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课程标准》),当他们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能嘲笑,而应该鼓励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如一位教师抽一名学生回答3+2等于几时,那名学生回答:“3+2=4。”这位教师对他的评价是:“你回答得真不错,离标准答案只差一点点了。”这位教师的评价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啊。
最后,对学生的期末评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数学课程标准》),要取消百分制成绩报告单,改变以往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的做法;要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填写评语式的成绩报告单。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探索的精神。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 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3X?-X-4=0的一个根为 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 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 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 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着力思维素养,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在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创新思维又在一般思维上发展起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并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存一起。而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培养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能力。因此,培养思维的品质以及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要求新颖、首创创和独特。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独立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不盲目跟从,并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问题关键、切中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着眼于新的理论高度,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学生思维敏捷而流畅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来考虑问题,而不是被某种固定意识所牵制,能举一反
浅谈作文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篇6
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
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
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异想天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
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
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
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
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
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教材为纲,唯权威是命,唯标准是遵,使课堂教学变为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获得标准答案为目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单调;教和学都是为了考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让教学过程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再是获得结果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多义性,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再以导语为例: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其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奇”。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方式,以“情”制胜。运用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去创新。当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样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才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才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 实施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是一样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要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到加强。
四、在总结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总结评价时,对“创新”的实现者要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用鼓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点,帮助他们到达成功的彼岸。对那些与创新无缘的学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教学中,要从他们错误的回答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出一定的思路和新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学生的每一点成功与进步都来之不易。小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并不是势高万丈的火焰,一旦熄灭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习惯,使学生坚定信念,形成爱学习、爱创新的习惯。
五、引导学生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数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点滴思考与做法。
一、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意识创新
从自编题中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的又一新特点。为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与训练学生这方面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讲授完“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后,要求学生自编关于这方面的应用题,并给予解答,这样让学生参与编题活动,展示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既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又更新了他们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再是过去的“老师出题,我做题”的传统学习方式。若教师经常性地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运用新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意识创新,既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二、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观点创新
每个知识都有其发现与发展的过程,许多的著名定理,都是人们经过艰辛的劳动,甚至是花费了几代人的心血,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发现或获得证明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可见,知识的发现或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几何定理的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费时间与精力创设问题背景,引导学生不断去探索、去研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去发现、认识并理解与掌握定理。
譬如,在教学“相交弦定理”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在前面研究几何图形时,一般都是从边与角(对角线)、和与差、等于或不等、倍与分来考虑的。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思考后,找不出相交弦定理的基本图形中的边或角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新观点,看能否从其他方面加以研究,比如,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圆内两条弦的位置关系有几种?(2)圆的两条弦相交时,交点的位置与圆心关系如何?(3)若两条弦相交于圆心,则每一条弦被交点(圆心)分成的两条线段的积是否相等?(4)探索并猜想,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非圆心)分得的四条线段仍存在上述关系吗?学生验证并表述,最后老师加以点拨。在上述引导、启发、探究、猜想、证明、表述的一系列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定理的发生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探索新知的欲望,揭示了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在这种探求新知的欲望之中,调动了学生志、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新了观点,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升华。
三、借助例题、习题,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生思维创新
通过对例题的启发、变通、引申,挖掘知识的内在练习,实施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揭示一般性规律,使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通,并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们要努力做一名好教师。
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解题的方法创新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束手无策时,不妨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加以梳理,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关系联想,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对此题各自不同且独辟蹊径的解题方法,让我们教者感到惊叹!惊叹学生潜能如此巨大,方法如此巧妙。放手发动学生往往会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又激励更多的学生去学习他们更新思维、创新方法,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潜在的竞争氛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数学命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联想,如横向与纵向、数与形、外在形式与内在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问题,探索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出新的问题,达到对问题处理的方法创新,从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
新一轮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转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指导,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鼓舞、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头脑中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杨印友
摘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大策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自主创新在未来所占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特点,是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而这些是应试教育最容易忽略甚至挫伤的。通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发挥才能;释放潜能;创新能力
既然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找到一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呢?这是通用技术教师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我们要应用通用技术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自主的发展空间和敢于质疑一切的冒险精神。教师本身更要更新教育观念拓宽视野,放手把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以便释放自己的才能和潜能。由于现先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和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意识,凡是高考不考的学科很难得到重视。通用技术就是其中不考的科目之一。因此,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如何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要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言行直接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对自己所任课程要足够的重视起来,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备好每一节课。多方面收集案例,案例有正面的也要有负面的,比如火车站台有的上下车很方便是站台高度和车厢地面平行,有的上下车不方便是因为站台和车厢底面相差一定的距离。还有车站的地下或空中通道只有台阶没有斜面,带行李箱(有底轮的)的顾客上下很不方便。这些都是没有考虑“人机关系问题”,如果熟悉通用技术设计中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侯没有学习通用技术。学生了解这些案例,逐步对通用技术产生兴趣自然会去探索这一规律。教师再通过日常生活的其他案例,使他们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的心理倾向,由此激发创新意识。
其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勤学好问,表现出的是好奇心的强烈和思维的活跃,教师要给予恰当的鼓励。日常生活我们接触到的各种技术产品,通过使用我们发现他的不足,让学生提出改进意见。教学中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立足于生活,热爱生活,注意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试着将生活中不方便变为方便就是创新。很多的产品都是在质疑中得到改进提高的,例如手机的来电铃声开始都是一样的,由于大家在一起分不清是谁的手机来电,于是有了个性铃声。大家都用一次性纸杯喝水,很难辨认,设计者就在纸杯上贴上编号或不同颜色。这些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敢于提出技术产品中的不足,有敢于创新、不怕挫伤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特别是不太喜欢展示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敢说敢做尤为重要。学生只要有了这种勇于探索精神,才有实施创新的希望和愿望。
第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学生的能力也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学生的真正能力是无法展现的。开展课后实践活动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一方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度,也可以相互探讨、交流,使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便施展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实际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如课本上的台灯、笔筒、文具盒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独立实践时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对这些物品的形状和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的要求就是创新动机,所以个人设计并制作出富有个性的物品。分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发挥协作精神,共同的智慧、探索、研究设计出富有共同审美观点的作品,在合作中寻求快乐,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当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建立在以下环节上:
1、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是最能锻炼人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守劳动纪律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2、培养使用常用工具的能力。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掌握一般的焊接技术、切割技术、测量技术、组装技术。
3、绘图识图技术。这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能力。通过训练能将自己的设想绘制成草图,根据所给的材料绘制出平面图。别人给出的图要能够加工出物品。
4、培养规范的操作习惯。各种工具的使用既有技术性也有危险性,所以在实践课前要教给学生规范的使用方法,如切割材料时要先将材料固定牢固,防止切割中的滚动或滑动带来的危险。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差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方法上的欠缺,也反映了大学生由学校转入社会时能力的欠缺。对于生物专业学生,应更加注重培养开放性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我们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生物,实践,创新,素养
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共存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求职人员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薪水”,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你能为我做什么”,供求双方没有在实践能力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因而尽管岗位空缺,但是招聘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陷入求职难的窘境。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差,实践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创新能力就更不用说。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时,往
【1】往不能找到解决方法,束手无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不佳,比起其他专业更为紧迫,竞争更大,压力更大。因此,对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生物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一、注重实践能力
大学四年的学习却找不到工作岗位,四年知识几乎用不上,这主要是大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有用的东西,求职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体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校的原因: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很多高校缺乏实践场地,尤其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张,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原有的试验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蜂拥而来的学生需要,常常是很多人围绕一个实验设备转,一人演示,多人围观,起不到动手效果。部分高校可能由于资金不足,使学生的实验流于形式。没有做
【2】 实验的条件,学生的动手能力很难提高。
2.自身的原因: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
当前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这类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核心家庭”,自小备受宠爱,经济上高度依赖父母,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空前优越,对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估计不足,忧患意识淡漠,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低下,导致其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原因:科研学术氛围不浓。
当前人们对科学研究的态度更是急功近利,科研成果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十年磨一剑’的从容氛围已经荡然无存。浮躁功利,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学生的实践动手、研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对于提高生物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一下几点:
1.强化实践意识
学校需要通过就业指导以及其他课堂教育,收集大量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使得学生明白实践能力对于其本人就业、择业、创业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技能要求强的课程,采取笔试和实操各占5O 的考核方法,由此督促学生重视实践能力提高。
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在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学校也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科研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等,集中资金改善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和物质保障。
二、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素质,它既是个人能力充分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然而我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这些将不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①素质教育实施不够完全。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只满足于考试成绩;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和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轻视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③师生交流开放程度
【3】 不够。高校教师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高校的教学内容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3.创新和科研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实验设备陈旧以及实验器材与当前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吸引不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更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多数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和科研机会不足,严重阻滞了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强实践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共性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课堂内外都能长见识,增才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体制
高校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成立社会实践社团等,着重建设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促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加强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新实验仪器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发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实验研究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兴趣,鼓励大学生的参与创新实验和科
研项目,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生活充满热烈的憧憬之情,对未知的生活领域往往具有积极的探
【5】索之心,这是大学生身上一种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但是,毕业生往往期望
立即就能找到一份工资高、环境好、稳定、不太辛苦之类的好工作,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现在紧张的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好高骛远或者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当然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依靠学校提供合适的环境与氛围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普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只有在高等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创造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彭青霞.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154-155.【2】 彭红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2012,12: 127.【3】陈劲,王黎萤.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M].北京:国家行政学出版社
社.2008.77-78.
【4】王丽,陈江博,苏雪琼,等.科研融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11(8):1l2-114.
【5】梁剑光,朱东兴.生物专业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实施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考试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我们的现实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与模仿,缺乏的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又往往是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绊脚石。面对知识经济和教育现实,许多有识之士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而我认为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创造良好氛围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想。在全国瞩目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二十一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其次,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想方设法努力营造全校性的比、学、赶、帮、超的创优氛围,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勇于创新的正气压倒守旧懒散的陋习。
二、提高教师素质,传授创新方法,改进教学方法
正如固体物理学研究饮誉学界的闵胙本教授所言,要造就创新人才,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通过授课引导、讲座报告、身体诱引、典型开导等方式让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激励创新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是最好的培养基地。课堂上运用创造思维教学,将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融为一体,对准学生思维脉搏,注意各种反馈,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畅所欲言,谈尽观点,甚至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怀着一颗随时支持学生创新行为的教育之心,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面对他们不合常规的尝试,有合理的成分,就给予必要的支持,不要轻易泯灭学生的创新之火。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其中,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和"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该受到赏识和鼓励。
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绩,也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更有创新。第二,品格性原则。强烈的兴趣、顽强的意志、对问题的钻研意志力和敏锐洞察力、勤奋的努力、主动自觉、务实求真等优良的品格(人格特征)是创新的内在因素,是能否取得知识的关键。第三,示范与尝试原则。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更新方法,不断做出创新示范,来影响学生;同时不断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不断鼓励学生经常性的尝试和创新努力。第四,多层次原则。发挥各学科的作用,挖掘其内在美,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整合家庭、社会生活的教育力量,"齐抓共管"
學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它不能替代其他形式的教育,必须包括其他教育形式的配合和补充。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各种思想、道德、规则、习惯的集中地,人们在这里受到其最初的影响、教育,并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在人的一生中,家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长期存在,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力量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的社会大环境极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不与社会合作,学生的很多需要不能满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工厂、机关、部队、科技场馆、农村等广阔天地,都是特殊的课堂,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而且有学不完、用不尽的大量信息,是浩瀚的知识海洋,是人类的知识宝库。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2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 是指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并且找到新的方法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须有较强的预知能力、想象力、评价能力等, 并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密切关联。不为传统所束缚, 不为经验所局限, 不守常规, 勇于开拓, 大胆创新。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 对头脑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 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实践。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创新意识是前提, 创新思维是核心, 创新技能是保障。通过实践证明, 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这样的。只要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工作中, 都是可以大胆的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维的。就是因为大学生课外创新非常活动符合上述的条件, 所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 创新活动的作用和特点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主要以传授知识为核心, 基本的特点是以老师讲课为中心的, 从而大大的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常将教学的过程当做是一种知识的静态传递并且不添加新的东西, 这样就会让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对学生探索、发现和创造没有帮助。因此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是非常的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两个方面那是非常的重要的。那就是课内和课外。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在老师讲课的方式, 即上课的时候老师不再是主体, 即多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情节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为学生创建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一个氛围, 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和多面性的特点, 课堂上的集中教学有着它本质上的不足。所以, 大学生进行的课外创新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 而且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大学生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 并且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培养并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课堂教学相比,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着其本身独特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性。课堂上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就是要把这些知识学会, 而课外科技活动不同, 它更侧重学生的实践性, 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 创新性。学校组织一个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 学生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然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这个过程都需要有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第三, 协作性。学校举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来参加的学生肯定不会都认识的, 这样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学生会更加的有兴趣。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可以互相学习, 相互了解, 互相帮助, 也能接触一些新事物。更为重要的是科研活动要求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注重团队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未知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必要任务, “创新”是最为重要的特征, 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学术报告、学科竞争、学术科技作品制作 (学术论文、科技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 是大学生创新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多参加这些活动, 就是一个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个探索过程, 是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的相互集合的一个过程, 让学生自主的动手自主的开发思维, 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提高创新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知识运用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可以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提高, 而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之间又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创新活动能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就是因为人们对于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好奇的心理, 所以出现了创新这个立题。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不可能构成一项实践活动, 整体上呈现复杂多变性即知识信息量大、实践复杂。因此创新活动需要的知识量很大, 现有学员的知识量是远远不足的, 因此每个学员一定要补充大量的新知识。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与平时的学习大大不同。平时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累积的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是, 先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新的知识) 。并且立即学习, 然后应用的一个过程。与平时的学习相比缺少系统性。连贯性, 但是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加入了实践的过程, 将学生以前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新知识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很大的鼓励, 着重强调知识的促进作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为了使学员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准确掌握新知识, 实践最为关键。而且创新活动有时间限制的特点要求学员做事要有效率, 不能拖拖拉拉。随着这个培养过程的慢慢的进行, 学员的能力也会一步一步的提升, 到结束这个活动时我相信学员的进步肯定是很大的, 对学员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创新活动使他们高效率的掌握学习的方法, 这就是教学注重的不是数量的多少, 而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这就充分验证古人的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2 创新活动还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 人们的要求也会随着提高, 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提高, 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刻不容缓。项目的立项来源于动手实践, 但是有的项目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的修改原来拟定的法案, 所以完成一个项目终究还是离不开实践, 显而易见, 实践与创新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实践活动要能很好的开展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就是大胆的尝试, 很多的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的难, 那就是只有想不到的, 没有做不到的。实践能使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大大缩减, 在项目的进行中大家要坚持一个理念,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由此, 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3 创新活动还可以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信息能力可概括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能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对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的发现、运用以及培养上。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因为知识不足或技术的匮乏而使这个项目不能正常的继续下去, 此时学员一定会找问题的原因, 大家就会查找资料, 互相讨论, 最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对环境发现的一个过程。另外, 信息能力也会直接的影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的思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养料, 那么知识就可以提供这些养料;实践支持创造性的思维。在创新活动过程的进行中, 学员之间的讨论成为开发他们思维的一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人的一句话很重要“三人行, 必有我师”。正所谓集思广益, 它使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再单一, 有效地减少惯性思维, 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的重要。老师通过结合学生自己的自身特点开创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挑战欲是首先必须要做的, 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反感到产生兴趣;其次, 老师也要积极地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了解学生的需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使学生与老师成为朋友, 让学生对老师的了解从讲台上严厉的角色转变成可以谈心的知心朋友, 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你的课程, 对促进学风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最后, 因为老师亲自指导这个科技活动, 从而找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及时的纠正,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以后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使高校完成社会赋予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知源, 许晟.谈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6.29 (1O) :100-101.
[2]张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3) :50-53.
[3]许晓呜.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 2007.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谈通用技术的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6-16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7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2-08
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11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08-25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09-01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1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