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1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长宁学区张烨侯卫玲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小学生作文指导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更是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优秀范文的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是非、优劣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选择优秀的作文进行范读。在进行范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讲解此篇范文写作的技巧、结构、语言运用等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在进行人物描写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我的爸爸》进行范读:他个子不高、剃着平头、平时总是低着头走路,行色匆匆,似乎有忙不完的工作;他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但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上手去帮忙;他是一个坚强的人,自己遇到事情时,总是自己解决,从不麻烦别人;他是一个寡言的人,从不会对亲人说一句我爱你们;他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不会表达,却总是默默地将儿女放在心上……他就是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一段作文,描写了爸爸的哪些品质?是以什么方法进行写作的?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我的爸爸》以排比句式写出了爸爸的忙碌、善良、坚强、寡言等特点,虽然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却将一个好爸爸的形象跃然纸上,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与尊重。可见,读范文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学会一些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二、积累阅读素材的训练作用
作文能力,不但要靠教师的指导,同样还要靠学生自己对作文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以丰富的阅读来奠定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而学会将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技巧、作文写作技巧等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从而提高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同样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学习的文章,切勿为了追求教学效果,而推荐小学生阅读一些较难的文章,以防挫伤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以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表达来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比如,在进行叙事作文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 看过那些有关叙事的作文,这些作文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叙事的,在自己写作时可以参照哪些写作方法等等。小学生拥有一定量的阅读词汇与写作技巧,就会很容易地完成叙事作文的写作。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意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1.注重作文评语的多样化。在评改时,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应
用了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习作,你进步大”。“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加成功”。这些评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想象不够丰富,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2.实现讲评语式的多样化。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有时选几篇
各具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评讲,通过“评-改-评”的循环,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四、注重因地制宜,提倡多种形式的作文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鲁普斯卡娅说:“兴趣是一种最大的力量。”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教学,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精心审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剂良药。
五、注重个性培养,提倡多层次的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文时,我努力做好以下三点:
1.命题适度放开。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我极少搞“一刀切”。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者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
2.上交可先可后。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
好后,只要经过认真检查,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们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再上交。如果作文质量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3.训练疏密有致。对于优秀的学生,我适当加以作文训练的密度,如每周安排写两篇作文,看两遍课外优秀作文,让他们熟悉各种题材的作文,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而对于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则坚持少而精说为训练原则,最多每周安排一篇习作,让他们能够“精雕细刻”。
六、注意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得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
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只要我们
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作文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语文教师更是不断地研究教学、了解学情,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以便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2
一、明确每一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重视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将其与各学年的作文教学割裂开来单独进行。教师不要错误地认为习作是高学段的教学内容, 跟低学段毫无关系。实际上, 作文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中, 只不过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作文要求和侧重点。例如, 低段的“能说会写”中, 要求说出:你在上学路上看到过的难忘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你在学校生活中最感激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在家庭生活中感觉令你最幸福或最难过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这就是高段中写人写事的记叙文的雏形;低段中“躺在床上望星空”, “秋天到了, 白天都是忙着秋收的人, 可是到了夜里, 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 静悄悄的一望无际的田野里, 小动物们, 小植物们, 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些则是高段里童话写作和续写所需要的想像能力的起始阶段的练习……所以教师要按照每一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前后学段之间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树立“求真”的思想
作文贵在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而不是说谎能力。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 发表真感想, 抒发真感情。如果学生的作文越写越假, 谎话连篇, 学生不会成为一个诚实的人, 这对学生人格的成长简直是一种无情的戕害, 又何谈什么写作能力的培养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好心办了大错事了。要想让学生有真事可写, 有真话可说, 一方面, 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充分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另一方面,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观察、思考能力, 分析与综合能力等, 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不能单纯地为了作文而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以生活为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使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达到一种“‘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境界, 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三、尊重学生个性, 给学生营造自由的空间
对于小学阶段的每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 而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例如, 对于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 可以要求其文采的日益显露;而对于语言运用能力一般的学生, 则先逐步做到语句通顺, 详略适当也是完全可以的。对于想像力差一些的孩子, 可以让他们从着重练习纪实的文体入手;而对于那些想像力比较丰富的孩子, 则完全可以鼓励他们放胆写写童话等体裁。对于感到家庭生活比较幸福的孩子, 可以在作文中抒发自豪之感;而单亲或留守家庭的儿童, 也完全可以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其心中的委屈与希冀……让他们自由地去写, 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带着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3
一、细心观察,感悟生活
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充实,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平时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去寻找作文的“下锅之米”。
首先让学生写一句话,把生活中有感触的内容用一句话写下来,看到太阳出来了,写“太阳像个大火球”,看到树叶落下来了,写“黄蝴蝶飘舞”。只要有感而写,不在长短,实在没有感觉,可以收集听到的精彩的一句话。不断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时记下一瞬间的灵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写生活小练笔,考试前写写自己是如何准备的,心情如何,发试卷,观察一下同学的表情,具体的写写自己的心理,受到老师表扬,写写教师是怎样表扬的,自己的心情如何;放学的路上是怎么回家的;上学的路上有什么奇怪的举动;购物时是怎么和售货员交流的;去书店看什么样的书;天气突然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一下怎么变的,雨、风有什么特点,雨中的风景及行人如何等。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可以通过普遍现象去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当然这种感受生活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二、积累语言,灵活运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学生收集到丰富的生活素材,还要通过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文章。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学生都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即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随地记录积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写作资料的能力。如果说感受生活是大课堂,那么阅读积累就是小课堂,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开阔学生眼界,豐富学生词汇,活跃学生思想,这样学生的习作便有了源头活水。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作家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语言上精心锤炼,用词表达、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自备笔记,摘抄精彩片断、妙语佳句,然后背诵或在摘录的基础上写一至二篇小练笔进行训练。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作文时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就会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此外,还要加强学生阅读量,除学校举办的读书活动外,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利用小动物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动物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小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较充实生动。
四、模仿课本,培养文风
课本的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范文,通过它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结合,既密切了读写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课文选材广泛,寓意深刻,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各方面的。学生学了《放风筝》一文,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扎风筝,再写《扎风筝》,借鉴书中关于风筝的外形描写,降低的难度,学生在学中动手,动中练写,以课文为基础,又强化了对课文的学习,练笔效果十分好。学了《鸟的天堂》一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想象一下“鸟”的天堂里鸟儿是怎么生活,写一篇童话。这种具有创新意识的模仿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
五、以说促写,表情达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六、多加肯定,激励信心
俗话说,自信使人美丽,自信使人快乐,自信使人走向成功。如何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作文的高峰呢?一是消除畏难心理,如娓娓的谈话、轻松的音乐、色彩鲜明的画面、趣味游戏,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步入习作的殿堂。二是多让学生展读自己的作文,相互评改,及时鼓励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构思,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进步的乐趣,不断树立起自信心。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4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永吉十中常卓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每到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总是非常的头疼,甚至惊呼道:“又上作文呀。”真是谈“文”色变。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学生缺少写作的材料,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特别多,没有时间接触生活,不观察生活,结果正应了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就确切地告诉我们,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
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呢?
一、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寻找写作素材
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时,我有意让学生注意观察从上课铃响到上课开始之间同学们的动作、表情等,上课后引导同学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记下来。例如,同学们写《瞧,我们班的同学》时,学生从班级的同学中搜寻有特点的同学,比如:学习标兵、体育之星、搞笑之星等等,在课上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评选,并且说明当选的理由,学生在评选中积极性很高,这都和学生的平时的观察是离不开的。《我的初中生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上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初中生活更是有话可说,而且感受颇深,学生写作文时可真称得上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及时进行记录。记录后学生就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如:常带学生外出观察事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按观察所得,有条理的写下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持之以恒,学生在生活中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今后的作文来讲很有帮助。
二、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积累作文素材
中学生除了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在家里度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无尽源泉。可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生活面窄,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没什么可写;另一方面作文走入了严重的误区:作文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且端起架子去胡编生活。这样一来,把本来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作文陷入了说假话、说空话的绝境。难怪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这都和学生的生活常识缺乏有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要让学生练习写人的文章,1
可以写父母,可以写其他的亲人,还可写老师、同学等。要让学生练习写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写各种家务劳动或家庭趣事等。如”: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时,我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你回到家之后穿上的拖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上学之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家后细心观察,从中有很大的收获。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说了很多他们以前没有发现的细节,正是由于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用心感悟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也同样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亲人,正是在爱的触动下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字。并且都说自己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既教育了学生又积累了写作素材。除了这些,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记录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对此事的感受,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在社会生活中思考,丰富写作源泉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在社会生活中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创设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作文情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素材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帮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获取作文的知识。我们在写作地震中的感受时的作文时,首先把收集来的影视资料进行整理,并且播放,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冲击,思想都受到了震撼。在写作时能够恰当的把所积累到的资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尝到了积累的甜头,而且开阔了视野,对于今后的作文材料积累来讲更是事半功倍。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缺乏生活经验是学生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生活视野,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可以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搬”到课堂上来,我鼓励学生看电视,特别是《生活》,《人与自然》、《走进科学》一类的节目,关注新闻节目,学生能够从中有很多的收获。及时把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同时也要细心观察社会上的现象,并且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这样就积累了写作的材料。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5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务活多,阅读量少,父母在外打工多,对孩子管的少,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乡镇集市几乎没有什么书店报刊亭,大多数农村家庭除了课本之外其它藏书几乎都没有,更不用说订报纸杂志。因此,学生的作文素质、能力、质量都比较差,面对如此境况,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摆在我们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认为有一些有效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生作文,老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急于指导学生如何去写,而是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作文中快乐成长,在快乐作文中发展。
农村中学生,他们缺乏对外界一些新鲜事物的认识,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一个广阔的农村天地。这也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应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农村的民风民俗、乡情乡貌,优美自然的山水风光,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农民。改革开放给乡村大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村作文素材。教师多启发教育他们,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爱,才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他们多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亲手去做,去尝试,将整个身心融入到农村的大千世界之中。这种种优势,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利用,就可以为农村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天地。比如教师命题,不只根据教材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强制学生写作。因为这样的作文课只会扼杀学生的灵感,使他们厌恶写作文。而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和特色,紧靠“农”字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题目,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农村事物入手,或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农民伯伯学习来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了,当然也就乐于写作了。
二、引导学生多读书
农村中学生没有课外书读,阅读面比较窄,知识不够丰富,语言苍白干瘪,教师就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要求他们平时或放假回家,要去借书借杂志报纸来看,到图书室借书看,组织学生每年订阅适量的报刊,开展“每人一本书,读遍所有书”的活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交流,叫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阅览室去做摘抄或到电子备课室上网查找,利用早自习或空余时间多背古文古诗,精美散文。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写作文就容易更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提高作文质量。阅读在吸收,写作有倾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笔下才能生花。
作为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课堂作文时间,给学生读一些优美精粹的时文美文,并给以精当的点评。也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名著,激励他们尽可能去阅读,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多读书会读书,会作文,也学会做人。
三、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文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能否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认识到并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作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具有较大的思维潜力,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文指导,让学生谈看法、炼主题、说写法,列提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布局谋篇的能力。一开始写作文,学生怕说不好,怕写不好畏首畏脚,使思维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让学生明白: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清楚自己思考的内容,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是最美最好的语言,也就是真正的语言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主动性。提高作文水平光靠几节作文课,一学期写几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写,自己想写、要写、认真写。作文教学课要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老师总结归纳要有点有面有要求,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岂不美哉快哉?
四、鼓励学生多写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学生愿意写、写得出、写得好作文,语文教师还应该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比如,语言的表达,文章的顺序、结构,材料的选取、安排,审题的准确,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烘托等各种表现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快速作文等。这些都应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失时机灵活巧妙地讲授给学生。每次三五分钟即可。日积月累,灵活运用。学生作文定然增色多多。
教师要经常引导教育学生,作文贵在作,不作不成文。平时要多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写大作文小作文。一句话,贵在多写,熟能生巧,多写笔生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像画家每天都要写生一样。不断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要有一种写作欲望,不要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作为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多进行写作实践,无论是对提高作文能力,还是提高语文学习成绩,都是大有好处的。
五、指导学生要善于模仿
写作需要生活、需要思想,而中学生的生活面还比较窄,思想尚不够成熟,还不可能形成一套具体的系统的对于写作以及对于生活的看法和观点。这样,他们在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时,还需要广泛吸取别人写作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就像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先必须从临摹开始,中学生写作,也要从临摹开始,摹仿句子、段落,摹仿篇章、语言,摹仿结构、立意等。比如在给学生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我就要求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及后面对捕鸟过程的精当的动词描写,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中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模仿……这些模仿,为学生写作夯实了基础,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只要我们细心指导,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效仿古今名家,把他们平时读书摘抄的资料,积累的优美的语句,有机的运用到相应的文章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感到这样做,确实既丰富了写作材料,提高了写作技巧,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整体写作水平。从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大大激发作文的积极性。
浅谈作文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篇6
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利用想象,获取灵感。
当前,学生的作文模式化特别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少想像力,特别是缺少创造想象力。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干瘪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满树的桃花开了,啊!这可太美丽了!完全是用香花组成的桃树,一朵朵花就像一朵朵小火苗,在绿叶中,像颗颗闪闪发亮的红星星。”这些描写小作者有重点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善于观察,发展思维。
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
新思维。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根底厚了,想象与联想才有起飞的基地。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三、方式多样,培养能力。
陈旧老套的作文题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枷锁、也是让学生感到作文
无话可说的祸根。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的新鲜事》、《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异想天开》、《我是小小设计师》等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
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学
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
作文。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
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成为学生作文时追求的一种境界。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
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年》、《“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会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兴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思创造出
四、注意评价,培养人格。
要注意作文评价的开放,作文评价不能只有唯一的模式,更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在作文评价时采用了学生自评、组评、师评等多种方式。可以说、充满激情的鼓励,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这也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必须做到的。比如,拿众所周知的一个常识性问题“雪化了变成什么?”来说,如果按照思维的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我们千万不能大惊小怪,要满怀激情地鼓励他说得好。试想,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脑海中能近闪出这样一个奇妙而充满诗情的意象么?作文评价中,我们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有的老师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判作“荒诞”,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这些评语无疑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泼上冷水,久而久之,会渐渐熄灭他们心头的创造火种。要想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真正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让学生自身具有观察、分析、阅读提炼、组材、表达的综合能力, 离不开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与引导。下面, 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 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一、善于观察与阅读, 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是一种综合训练, 文章写得好不好,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 但是再往上想, 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 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 而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平时积累充实了, 作文就不会太难了。与此同时, 作文指导不应局限于课内指导, 还应注意作文以外的生活积累,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 提高认识。只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报刊、书籍, 教师都可以介绍给学生去读一读, 看一看, 使学生不断积累真经验, 真知识, 真感受, 作为作文材料的来源。否则, 学生到写作文时现找材料, 不但会感到作文难, 而且“找来”“抄来”的作文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所以教师平时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善于观察和努力读书, 不断丰富生活积累。
1. 通过观察丰富写作内容。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写作来源。写作文时, 学生常感到无事物可写, 其实, 并非无事可写, 而是自己平时缺少发现, 没有留心。作文贵在真实, 要直抒情感, 达到文有真意。 (1) 要感情真实。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 表达个人的情感。不论思想或情感都是因人而异的, 不能强求一律。同一个文题, 每个学生应表达出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只有“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才能作文。 (2) 要材料真实。作文的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同一个文题由于每个学生的积蓄不同, 写出的文章也是各式各样的。因此,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注重观察生活的细节, 并能深入探究, 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 作文时学生手中有素材, 就会个个跃跃欲试, 便可写出丰富的、生动的作文来。
2. 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经验。
阅读是积累, 写作是运用。只有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吸收, 才能丰富、自如地写作运用。如果学生知识贫乏, 词汇缺少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 我们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课文的学习,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进而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儿童有善于模仿的心理特性, 小学生写作有一个从模仿到写作的过程, 他们通过阅读一篇篇的范文, 可以模仿片段, 也可以模仿全文, 还可以模仿它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教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 让学生模仿这篇课文的写法, 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或蔬菜, 有个学生其中一段这样写道:“秋天, 金色的季节, 我们的石榴树上也是果实累累。红石榴挂在树梢, 像一盏小红灯笼;那些籽粒饱满的, 就裂开了, 像是看着你笑, 令你垂涎三尺。”学生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优美的片段, 是靠平时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 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
二、激发写作兴趣, 树立自信心, 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
小学生最怕写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写, 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1. 激发写作兴趣, 是点燃写作的火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 必须使学生对作文有兴趣。老师可通过在课内外与学生拉拉家常, 说说心里话, 学生把多姿多彩的生活向老师倾诉, 老师分享受着学生的快乐,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说真话, 抒真情, 表真意, 从而激发了学生情感的“火花”, 唤起了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 此时, 教师应及时点拨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捕捉住生活的亮点。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创作的源泉, 让他们有话可写。在聊天的同时, 教师要抓住机会, 走近学生,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可以使学生心无顾忌, 敞开心扉, 流露真情。把生活中快乐的生活体验, 新鲜有趣的话题让大家凑在一起有话说, 这时, 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及时记录下生活的喜、怒、哀、乐, 写下属于自己的作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正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蓄, 不吐不快。”通过谈心为作文教学创设了情境, 再经过教师多方引导, 让学生去获取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这样, 学生就对写作不会再产生畏惧心理, 而产生兴趣。
2. 树立自信心, 是写好作文的推动力。
作文课堂是学生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批改作文, 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我们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章的“闪光点”, 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都会让给学生带去快乐, 滋长乐趣, 增强信心。对于学生的习作, 要少些定论, 而多些鼓励, 少些否定, 而多些赞扬, 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如对于作文能力较强的同学, 重点应放在对段、篇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技巧上的评价;而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 重点应放在遣词造句上, 竭力在他们的习作的字里行间寻找“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好段落, 一个好句子, 或者是一个好词, 甚至是一个好题目, 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 写上几句赞扬的、鼓励的眉批, 使得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 让他们觉得自己会写, 自己能写, 人人都充满自信心。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收集;激发兴趣;评改
在平时的作文訓练中,很多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我想首先是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爱作文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总觉得无东西可写;但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我们就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作文教学。
一、引导观察。积累材料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人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对此,我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景物,要求写观察日记。春日,我带领学生观察百花盛开的原野;夏夜指导学生观察繁星闪烁的夜空;金秋,让学生观察丰收在望的稻田;冬天,要求学生观察大雪纷飞的天空,银装素裹的村庄。大自然丰富多彩,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各种奇妙的幻想。记得有一次在观察稻田后,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秋天的稻田真美啊!走了进去仿佛置身大海中一样。浪花金黄金黄的、黄的发光,黄的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如果不仔细观察,又怎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已的“材料库”。
二、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抓住作文评改的契机,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老师在评改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和期望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树立学生的信心。对进步特别显著的学生,我会采用鼓励性的评语,如:“这次作文,你进步非常大,真是了不起。”“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真让老:师吃惊”等,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面对—些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就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如:“要是能把作文写得有条理些,老师会更加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丰富些,你的作文就可以拿去发表了。”这些评语不但激励了学生,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在以后的习作中,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加以改进了。
总之,只要我们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在平时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愿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教给孩子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那么在学生的眼里作文将不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见了作文也才不会是“老鼠见了猫”。
实践证明,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丰富训练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剂“良药”。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杨芳
摘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和体会。关键字:创新能力思维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①这意味着创新不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头。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对新知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引导自主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②“吃花生必吃带壳的”,③用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形容 1
学生的自主探索最合适不过,自主探索犹如“剥壳”,剥壳越有劲,花生越有味道。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掌握规律,要让学生去体验获取知识这一过程的酸甜苦辣。
例如:我在教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后,用1平方厘米去量黑板面积,并问学生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的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这个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同学们自己来创造,哪个愿意来试一试?”顿时,学生情趣高涨,马上由许多学生说:“平方分米”。这时,马上给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创造了一个面积单位”的赞扬。但我没有就此停下来,又把学生的思维领向新的高点:“老师不讲,同学们不看书,谁能说说刚才你创造的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能在空间比划一下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很快有同学演示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谁能说一下1平方分米是怎样得来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地观察、起疑、比较、争辩、归纳„„终于得到发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④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会了创造,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获得知识的本身。
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
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小组相互协作动手拼摆,很快就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
2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推导方法时,其他小组立即说出了他们的方法:用一个梯形沿中轴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还可以利用做平行线的方法,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推导出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还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又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4×4-6×2)÷2;4×4÷2-6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4×2-6。”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4―(6―4)。”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在解答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学生能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的解释,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改革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品质。
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⑤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
3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也应当正确对待,不能“一棍子打死”。如:一位学生在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做习题1800×300=540000,列竖式为:18
×3
540000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这道题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在讨论不妥之
处。这样既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这位同学以自信,使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五、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难单纯地从课本中领略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学习了面积计算,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操场、花圃、圆形水池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让学生制作各种纸盒;学习了圆柱、圆锥的体积,让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切面积、沙堆、麦堆的体积和质量;学习了比例,让学生测出旗杆、教学楼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数据,制作各种统计图表。
在实践活动中,特别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将一块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木板锯成直径为2分米的圆形板,可以锯几块?”墨守成规的学生用正方形面积除以圆形面积,算出可以锯5块,脑
4子灵活的学生考虑到实际,摆圆片试验知可以锯4块。又如:测量计算酒瓶的容积,一般学生认为酒瓶上半部既不是圆柱形又不是圆锥形,感到无法计算,而动脑筋的学生想到:先在瓶内装大半瓶水,算出有水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然后把瓶竖倒过来,算出上面空的这部分圆柱体的容积,这两部分的容积之和就是这个酒瓶的容积,别出心裁的方法,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喜欢自由思考问题”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创新教育,但它却是“创新素质”的源头活水,因此,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老师们去点燃他,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就感到充实、感到需要、感到快乐,我们也就会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境界。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10
平昌县响滩小学
陈小梅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
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在不少公开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目前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代指导。比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理解诗句后问学生,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指导,读这句诗时,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教师不满意,再启发说还 1 要读得深沉一些。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再创设一下情境,学生定能读出真切的情感。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一个人的智力。面对朗读教学这三大现状,我们应如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扣题直读
对于题目揭示了文章或中心的课文,可以跳出分段意的框框,扣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扣住题目阅读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爱故乡的杨梅),江南盛产杨梅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专爱故乡的杨梅?(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文采用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先总的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具体写杨梅树、杨梅果。)故乡的杨梅果有哪些方面特别惹人喜爱?(形状、颜色、滋味)通过扣题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联系也清楚了,学生较快地理解了课文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
(二)、扣词熟读
对于关键词突出的课文或段落,可以扣住关键词,熟读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草船借剑》一文,抓住了“立下军令状”、“神机妙算”想两个问题:
1、诸葛亮为什么愿意和敢立下军令状?(前因)先默读课文思考,想像当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然后议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诸葛亮说话的神态和语气读出来。
2、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划出“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后果)再反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事例,抓住“自有妙用”“动静”“四更”“大雾漫天”“一字儿”“擂鼓呐喊”“一定”“只管”“掉过来”“吩咐”“放回”等复述借箭的经过。这样,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三)、扣段精读
对各段表达形式相似,思路相同的课文,可以精读一段,举一反三;对于主线突出的课文,可以精读重点段,用重点去带动全局。如《蛇与庄稼》一文,精 2 读第一段,重点议论蛇与庄稼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段的分析方法阅读理解第二段,议论猫与苜蓿的关系。阅读理解第三段,举例说明事物的简单联系和复杂关系。
(四)、扣章诵读
如《詹天佑》课后要求背诵三、四自然段,教师先提出背诵的要求,接着提出思考要点:这两节各写了什么?再抓住各节中的关键词语,逐段背诵,如第三自然段中有“任命、轰动、争了一口气、笑话、轻蔑、高山深涧、尝试、至于”等,将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连词成句,边背边体会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饶、嘲笑中,怀着为国家与民族争气的坚定信念而毅然接受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通过诵读,学生不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而且领会了这些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还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的富强奋发学习的热情,实在是一举多得。
以上四种朗读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易于操作,能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外,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适时地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教会学生把握词调。语调是语音、语素、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从小抓起,不断积累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会有保证。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积累词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
二、注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层次要求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同,在指导写作时,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命题适度放开。课标要求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在作文命题上狠下功夫,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所出的作文题目,要尽可能符合他们的表达意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于作文的命题我极少搞“一刀切”。常常多出几个作文题目,或多提供些写作素材,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所喜欢的来写。
2.上交作文可先可后。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要求那些“小作家”们写好作文后,只要经过认真检查,就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宝贵的写作素材。而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我则允许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构思、查阅资料及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才上交。如果有的学生作文质量太差,我就加以指导,再让他们重新构思、写作。作文上交有先有后,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的不可应付性。
三、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多样化的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改中,我注重方法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1.对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了协商性的评语。对这些学生,我会与他们共同探讨写作的技巧,肯定他们的优点,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向他们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比如,“要是你的作文更有条理些,老师一定会更喜欢的。”“如果你的想象更大胆些,你的作文一定会更棒的。” 这些评语可让学生明白自己作文的不足,以便他们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改进。
2.实现讲评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有时,我会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作文,进行对比讲评,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有时,我会围绕作文中的共同问题进行启发谈话,综合评述全班作文情况,表扬共同的优点,批评共同的缺点,提出总体性的修改意见;有时,我会把一些佳作整理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让学生阅读、欣赏、品评;有时,我会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评析;有时,我会先张贴或印发一篇作文,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评——改——评”的循环,让学生真正评有所得。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篇12
一、让学生想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知好知之, 好知之不如乐知之”。陶铸在《思想·情感·文采》一文中说:“只要你是有心人, 对社会主义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 对事物经常接触, 时刻注意, 那你就可能发现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陶铸的这些话中的有心人, 即是对事物感兴趣的人。从而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了解学生思想, 出题使之愿为表达心声
譬如:我了解到最近一段时期, 学生对某一科作业过重特别反感, 可对这一科老师又敢怒而不敢言。此时, 我抓住时机, 针对这一现实, 我就出一个题目《老师, 我想对你说》, 并声明为学生保密。这样, 学生的思想大门被打开, 聚集了多日的感情岩流便喷薄而出, 言为心声, 各个写得掷地有声, 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2.设置情景, 使之跃跃欲试
一次, 我班王喻晓同学在浴池拾到一根金项链, 想方设法找到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 写了一封表扬信。我就在班里读了这封表扬信, 并让喻晓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当时, 我注意到五十多双凝目而视的眼睛, 肃穆的表情, 以及给喻晓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我随即出一个作文题目《闪光的不仅仅是——》。题目一出, 立时, 学生伏案挥笔, 班里只有写字的唰唰声。由此可见, 如果学生能主动地, 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那么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二、让学生相信能写
信心是作文的动力。要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 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告诉学生:谁会说话, 谁就会写作文。其实作文就是说话——在纸上说话, 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作文, 只是你没用纸和笔, 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 我们回家, 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在写记叙文。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 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卖家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 这就是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头论足, 这就是议论文。经我这么一说, 学生异常的兴奋, 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 对作文信心大增。
三、让学生随意写
我们都知道, 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 因受兴趣、爱好、阅历等方面的影响, 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 出了题后, 不作任何提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写, 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翅膀自由的飞翔, 写出有自己特点, 有个性的文章。例如, 一次我出一个题目《粉笔》后, 没作任何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写, 结果令人鼓舞。就粉笔这个题目, 单就体裁而言, 就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等。就每一种体裁而言, 写法又各不相同,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真正写出了各自对粉笔的理解和感触, 使学生思维在自由的天空任意飞翔, 激活了思维, 发挥了创造性。
四、让学生会写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他们摸索到一种方法技巧, 这比单纯去给他们讲什么“作文要起承转合”强得多。但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 在鼓励学生探法、悟法的同时, 给学生以基本的创新方法指导是必要的。
1.善于模仿
古人说:“浅者偷其字, 中者偷其意, 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 “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 古今中外, 从模仿到创造, 写出有新意的作品不胜枚举。名垂千古的《腾王阁序》作者王勃, 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 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 传颂至今。鲁迅创作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 其形式和题目, 均“偷”自俄国文学家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名家大作尚且如此, 学生为何不能“偷”其作文方法呢?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是个性的发端。
2.点击冷门
就是让学生不要盲目跟风, 不随波逐流, 不人云亦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写出自己的特色。譬如说, 汶川地震发生后, 全国人民纷纷奉献爱心, 捐款捐物, 以这一话题写作, 有写单位捐款的, 有写个人捐款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个乞丐把积攒下来的二百三十四元六角捐了出来, 这位同学可谓点击了冷门,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反弹琵琶
就是让学生善于去注意人活着事物的另一面, 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学生写学雷锋这一话题, 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做好人好事, 使用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可有一位同学却写了一件借学雷锋之名趁机提走了人家的包的人和事, 从而引发人们对“学雷锋”的思考, 就显得别出心裁。
4.另辟蹊径
就是让学生在写作时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写作途径。譬如, 就语言表达而言, 问找到对象没有?如果没有找到, 一般都说“没有”, 好一点的表达是说“八字还没一撇哪”, 如果你表达为“我的爱情之网还晾晒在橘子洲头”, 这不是会让人耳目一新吗?
五、让学生完善写
其实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 给他点儿阳光就灿烂, 给他点儿洪水就泛滥。因此, 作文批改, 让学生去表现, 就能使他们张扬个性,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两节作文课, 一节让学生写, 另一节开始让四人一组按写作要求评改。然后找代表谈本组写作得失。老师可及时针对共性问题作一些评点, 兼顾优劣, 同时对学生赏识和夸奖, 然后让学生品评老师的下水作文, 这不仅是对写作理论的验证,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老师的文章与自己的对照, 比优劣、看得失, 究原因。同时让学生畅说欲言, 谈认识、说看法, 这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也增加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使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主动性, 产生了对下一次写作的渴望, 大大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要考虑学生的思想认识, 知识程度, 语言表达等因素, 建立在兴趣、信心基础上的科学的方法才会行之有效。否则, 不管老师这个导演水平有多高, 其“戏”也一定要砸锅。我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来进行创新作文教学, 完全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状况。只要我们正视现实, 认真寻找对策, 使用正确的方法, 那么, 作文园地就一定会万紫千红, 生意盎然, 朝气蓬勃。
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 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30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7-25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8-11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09-01
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08-27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