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2024-06-28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通用13篇)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授《一片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动物?他们在爱护树木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根据这些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按着读懂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使学生"好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基础。

??1、首先要树立学生"好问"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好问大王"学习,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3、创设"好问"情境。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白兔迷路》时,我先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讲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来时,我停下来,学生马上有人问到:"那小白兔后来怎么样呢?她是怎么回家的呢?"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生"会问"――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

[1][2]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2

一、从情感入手, 消除学生质疑心理障碍,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敢于质疑

长期以来, 教师多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 怕学生会节外生枝, 打乱整个教学计划程序, 上课时不敢让学生提问, 习惯以讲为主, 学生处于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 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 创造性被抹杀, 各种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而学生特别是中差生有自卑心理, 害怕说错被教师和同学取笑, 即使有疑问也不敢说, 优等生想说没有机会, 久而久之, 课堂缺乏民主和谐气氛, 形成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因此, 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问。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 建立浓厚的师生情, 消除对立情绪, 使学生尊重老师, 而不是怕老师。其次, 教师用语尽量要和蔼可亲, 多用一些表扬、鼓励性词语, 让学生有亲切感, 为质疑做好心理准备。再次, 对学生不批评指责, 不恶语伤其自尊心, 哪怕是离谱也要认真对待, 保护其积极性, 努力发现其闪光点。有时学生即使说错了, 教师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 绝不能挫伤其积极性, 学生怕问的心理才能逐步消除, 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质疑之术, 使学生学会质疑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有胆量并有了一定的兴趣后, 并不等于就能问到点子上, 问得恰到好处, 这就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学会质疑。首先,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上质疑、从一题多解上质疑, 从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上质疑,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其次, 教师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哪些部分容易质疑, 如:新旧知识衔接处, 学习过程困惑处, 法则规律的困扰处, 教学的重、难点处, 指导学生无处不可生疑。再次, 学生质疑教师要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相结合, 做到起点低、收尾高, 由浅入深, 不断追求, 不断探索。

浅谈初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让学生“愿意问”

只有让学生“愿意问”,才可能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后,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要求积极质疑。进入初三以来,我发现课堂上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的只有几个人,能够主动提出疑问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我首先从思想上宣传质疑的好处,要求他们积极质疑。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商量。谁提的问题多,提得好,谁就经常得到口头表扬,甚至是小小的物质奖励。而那些不动脑筋从来不提问题的同学,是思想的“懒汉”,谁愿意被称为“懒汉”呢?果然有一部分同学举手提问了,时间久了,一些中下生也开始积极动脑,来体验质疑的乐趣了。

2.重视表扬鼓励学生。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老师要用热情的语言加以鼓励,用赞扬的语气加以肯定。可别小看这些精神鼓励,它可是培养学生质疑兴趣的一剂良药。即使有的学生所提问题比较浅显,浮于表面,甚至是滑稽可笑的,教师也不能随随便便地进行批评,而应首先肯定他的胆量和勇气,再婉转地提出改进的意见。

3.重视学生的发问。我在班上曾搞过一次口头调查:“课堂上在什么情况下最愿意提出问题?”学生有的说当受到老师的表扬时,有的说当老师将他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时,还有的说当他提的问题在全班引起争论时。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动脑筋的成果非常重视,老师便不能马虎对待学生的提问。首先要认真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不论大小,不分质量都要耐心听取,并及时进行分析,适当作出评价,即使有的问题毫无意义,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打断,而应听完,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尽量解决学生疑问,这一点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二、使学生“学会问”

学生“愿意问”,并不代表他已具备了质疑问难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有时课堂上让学生发问,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或者提问非常踊跃,但所提问题分散,没有价值。因此,使学生“学会问”,把方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巾去,也是关键的一环。

1.在预习时质疑、我非常重视对学生预习的布置、检查。在预习作业中,每天都摘录疑难问题一开始,有的同学根本不做,思想上还有懒惰情绪。为了减少预习质疑的盲目性,我在布置预习时,加强了质疑的针对性。比如布置预习《曹刿论战》一课时,要求针对课题发问,并摘录下来,再阅渎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哪些问题。课上检查时,学生非常踊跃。

在预习过程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先摘录疑难,然后对照书后思考题,看看所提问题有几条与书上的问题相吻合。这种做法,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当然,预习题的布置也必须具体,少而精,仃一定的思考性、趣味性,努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受到影响,走上自己发现问题之路。

2.精读课文时质疑。学生在预习课文以后,对深入理解课文往往还存在障碍,教师可以从如下儿个方面进行引导。(1)从字词句发问。如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分析“标致”在课文中的含义。(2)从教学重点、难点发问。教师在课上首先提出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思维,提出疑难。如学习《囚绿记》这篇课文,有同学对“绿”在文巾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太理解。这本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教师就必须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认真分析。

3总结课文时质疑。一篇课文学完后,进入总结赏析阶段,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重要时机在这一阶段,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可引导他们回顾一下,还有没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商讨。这时,学生提的问题一般能扣住教材,甚至能突出重点,巩固新知,达到使理解更深更远的作用。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生“怎样问”

学生在课堂上“愿意问”“学会问”,还要教师引导“怎样问”,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常抓不懈。

1.问题要思路清晰。一堂课里,学生的质疑必须一直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先提什么,后提什么,顺着教材的内容和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习重点突出。

2.抓住重难点提问题。课堂上要注意渊动尽可能多的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题,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紧扣文章的重难点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对提的问题多、问题质量好的学生应及时肯定,通过教师的评价或者让学生说出他的思路等来加以鼓励,以激励其他同学提问。

3.结合恰当的强制手段。通过以上训练,部分同学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一枝独秀不是春”,我们应注意面向全体,在思维懒惰的同学身上下功夫,这就必须动用适当的手段,迫使这部分“消极”的学生活跃起来。目前,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不喜欢提问的同学由教师向他提问,或者组织同学互相提问,可先在四人小组进行,每人都必须提,所提问题经讨论不能解决的再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共同商讨。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4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敢的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释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

1、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2、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1)在预习中提出“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5.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综上所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

(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

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人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这是“疑’’的量的积累。“择疑”的第二阶段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纵深.这是在量的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既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思维的火花,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予以褒扬,而要帮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问题慢慢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择疑”的作用。“择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

3.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

异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迸行,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激发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2.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昵?”

1“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同学们埋头看书,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3.抓住课文中心质疑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问一词或问一句带全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

如教学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

(1)什么叫“劳苦”?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劳苦”,整整一夜审阅了“一尺来高”的文件)

(2)什么叫“简朴“?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句子集中

研读)

这样:课堂教学围绕这个概括课文中心的语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支离破碎,并且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上深刻地感知周总理的高尚人格与高贵品质。

4.针对教学目标质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质疑问难,为学生反思课堂研读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层内涵铺设有效路径与通道。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课始,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

在研读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申的“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质疑。他认为课文中的严监生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而不是吝啬鬼。老师夸赞说:“你真会读书,能对教学目标质疑,不简单!”然后让全班学生畅谈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只有少数学生觉得他很吝啬。究竟是节约还是吝啬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约”与“吝啬”这两个词进行了辨析、比较,明确了两者词义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前的导语,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旁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段。

交流中,教师适时提示:“严监生的神态在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手。学生朗读比较“总不得断气”与“登时就没了气”这两句话,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与体会。再提示学生思考,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从课前导语中得知,严监生家中十分有钱。这“监生”也是用钱捐来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渐渐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质疑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析语句,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讽刺手法,领悟了词义的差别,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浅谈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提高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必要性

人的思想火花就像是星星之火, 能够点燃整个思维过程, 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跳跃点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质疑只是敷衍、斥责, 就会压抑学生的质疑精神, 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给学生身心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 作为施教者———教师, 要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 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方式

1. 启发式

学生提问的问题在其解决能力的范围之内,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的方法,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一些观察性的问题, 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观察, 做好观察记录, 并及时汇报结果。

2. 引导式

如遇问题通过简单的梳理不容易得到答案,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做一些铺垫和引导。

3. 围绕式

即针对抽象难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将问题进行拆解, 提问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这样不仅没有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还能纵深学生的探索兴趣。

4. 留白式

对一些目前还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鼓励学生待以后有能力亲自去探寻答案,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1. 营造质疑气氛

(1) 创设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勇于提问, 对有价值的质疑要及时表扬, 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2) 巧妙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问题的预设要环环相扣, 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目标问题的思考。

(3) 形成热情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惊奇的氛围中享受质疑的乐趣。

2. 示范启发, 开启质疑之门

引导学生质疑的具体方法如下:

(1) 从课题切入。课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题眼, 能够反映出课程的主体, 仅从文章的标题就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课题切入最为直接, 也最有效。

(2) 抓住关键词。课本中的关键词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准确、生动、形象、有感情色彩的词进行质疑, 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并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3) 从“矛盾”入手。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正是作者表达观点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语句的分析研究能够解开矛盾之处, 并且在整个梳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敏感地发现课文中的关键所在。

(4) “无疑”处质疑。看似简单的地方越容易产生疑问, 往往也是出题、解题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平凡”之处看出不平凡。

(5) “似懂非懂”处质疑。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一些问题只能领会一半, 所以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抓住学生学习的临界点, 进一步提问启发, 打破似懂非懂的状况,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有助于学生在原有认识上加深理解, 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3. 积极评价

积极的评价鼓励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催化剂。学生产生质疑之后, 只有在老师的肯定下才更有意义, 很大程度上, 学生积极提问是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尊重。表扬和积极的评价能够让学生鼓起勇气。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 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 能够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有一种难言的自豪感。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随堂的提问, 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 为了课堂的完整性, 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而学生的提问更为自由, 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提问。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要及时把握好课堂的方向, 不能一味迁就学生的提问, 对于有价值的提问, 教师应给予鼓励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教师要积极培养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 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十分重要, 对其今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都应努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志东.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 2010.

[2]张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A].北京力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

[3]顾翼娟.在学生的“出格”中寻找“出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2005.

浅谈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8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和学生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及时引导、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解题方法。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一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哪来的问题;二是没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既使有了问题也没法提出;三是有些问题来自一时的灵感,如果没有机会及时提出,也就一闪而过。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的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地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①设置情境,引入教学。小明参加寻宝比赛,寻宝图上说宝物就在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你能说出宝物在什么地方吗?学生体会,自己实践。如果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为3米,行吗?宝物所在的位置为什么是一个圆呢?体会“圆,一中同长也。”要求学生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得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发现半径与直径各有无数条,并且知道了同圆中的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教师讲解画圆方法及注意事项。②思考:篮球场的中心为什么是一个圆呢?③宝物就一定在距左脚3米的圆上呢?最后得出:宝物是在以小明左脚为球心,宝物在距左脚3米的球面上。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的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操作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内外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例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引导学生对笔算除法的含意算理质疑,如“52根小棒平均分成给两个人,先分整捆的,还是先分单根的?为什么?5捆小棒每个人分得2捆,2写成哪一位?为什么?还余1捆,不够分怎么办?

四、教师适时评价,使学生善于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學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五、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课后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犹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篇9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发现都始于质疑。因为质疑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是一种能力。质疑是科研工作者走向成功的第一块敲门砖。如果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便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中国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中国60年来不能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质疑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就是可以培养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培养质疑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质疑教材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曾说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唯书,就是要勇于质疑教材。

现在我们黑龙江省用的是湘版高中地理教材。这套书质量不是太好,问题不少。例如,在讲天体的概念时,书上认为各种具体的天体类型构成了天体,这当然是不对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发现这一不当之处。在教材使用意见反馈座谈会上,我提出了多条修改建议,其中关于天体概念的修改建议在修订时被采用。

二.质疑老师

老师不可能什么都会,特别是现场回答同学们提问时,回答极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我鼓励学生对我的课堂言论进行大胆质疑。例如有一次讲到全球变暖时,有一位同学问我:有人说全球变暖将使欧洲变冷,这可能么?我当即回答:当然不可能。有好几个同学当场质疑我的说法,在事实面前,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升温更明显,这样北大西洋暖流会减弱,向欧洲输送的热量会减少,所以会变冷。我真诚地感谢同学们通过质疑为我纠正了错误,这件事印证了“教学相长”这个道理。

三.质疑习题

现在同学们用的教辅资料,大多数抄来抄去,在抄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错。我鼓励同学们要善于质疑习题及答案。例如,有一道关于冰岛的习题,图中明明显示冰岛在北温带,但答案却说在北寒带。同学们对此提出质疑,我肯定了他们的说法。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10

灵璧县渔沟中心学校 张雪

【摘要】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关键词】质疑 抓住时机 创设氛围 养成习惯 教给方法

【正文】

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想质疑

质疑能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得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1]我们平时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

1、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是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让学生现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由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从书中找到答案。再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有疑问的或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来,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启发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

2、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积极质疑的学生,对提出的极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或教师的讲解大胆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回答问题,也不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怕回答不好,遭到同学们的讥笑,老师的指责。因此,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给他们创造机会,肯定他们的优点。比如说“你真棒,竟提出令我想不到的问题”“哟,老师真是对你刮目相看”“你真是了不起”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的快乐与自信,也带来了学习的激情。

二、创设氛围,影响学生敢质疑

“迷信权威,迷信书本”造成了学生无条件的相信老师,接受老师的意见,不敢向老师质疑。课堂上毫无生机。因此,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学生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我还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是相互间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意见,无论你们的意见正不正确,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你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即使不正确,你们都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养成习惯,促使学生乐质疑

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放开手让学生去质疑,学生就能够创造性地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们以“能提问、善提问、会提问”为荣。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有学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又如在及教学《凡卡》一文时,当学生在读到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时,不禁提出问题:凡卡的命运是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还要穿插凡卡那美好的回忆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这样,学生就在“习惯“中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教给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知识,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生“会质疑”。

1、在预习中质疑。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扣题质疑。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由题设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到箭了吗?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讲到周总理生活简朴一环节时,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里的“好像”可以去掉吗?它有什么特殊用意呢?,联系课文上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加上“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从这一词中更能体现出周总理的生活简朴。

4、在教学后质疑。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学生看到结尾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到家中一起抚养,不禁提出问题:老师,桑娜一家那么穷,能养活这几个孩子吗?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大胆的想象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情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知道从哪儿入手去质疑问难,怎样把自己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用语言较好地表达,既清楚又不违背原意,什么样的质疑问难是有价值的,等等,最终使学生“会质疑问难”。

五、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学生的思维才不会结束,疑意味着思维获得新的起点。有疑并释疑才会获得新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常质疑。但质疑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不少同学知道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累了,作业多了,就失去学习的兴趣,懒得动脑筋。要想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就要具有锲而不舍地精神,把这项工作贯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能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知疑”,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3]所以,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时效性,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第八条第24页

作者:[苏]苏霍姆林斯基 [2]、九州出版社

《人生哲理枕边书》第八章

作者:柯钧 [3]、《道德修养歌诗谣》之一百二十四 名人“恒”德

作者:姒传双

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姓名:张雪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化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将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感悟融为一体。

2 学生自主提问比教师本身提问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

3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4 质疑有助于培养独创性的人才,勇于探索和实践的人才,勇于怀疑的人才,而这些良好的品质,都源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质疑的第一步应是让学生勇于质疑,只有在肯定质疑的基础上,才能逐渐会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将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为学生质疑提供示范,使学生由模仿而逐渐形成独立的质疑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训练,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示范一些思维方法(1)过程分析法;(2)类比法;(3)逆向思维法;(4)开放想象法。长期地向学生示范这些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在模仿中不断学会质疑。而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初步的质疑能力和模仿的对象,质疑的问题也就不至于太离谱,太空泛了。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

3 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一定要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下工夫。

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而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没有知识作基础,质疑一定是空说的,或者是不着边际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关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研究资料。当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之后,质疑的水平也就一定会日渐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质疑,实际上是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

三、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技巧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并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一些技巧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1)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2)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3)应在关键处设疑。

其次,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地表扬或奖励。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12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视发现提出问题的。费尔巴哈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李政道博士说:“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 否则将来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那么, 怎样来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呢?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有如下体会:

首先, 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他们能够生疑、质疑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每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 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 而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是满足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师应当用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求学态度、可亲的教态、生动的语言以及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此基础之上, 要爱护和相信每一位学生, 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差生) 都充满自信。对学生所提出的每一点发现、见解, 每一点提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慢慢地为学生营造出这样的一种氛围: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无论自己的意见正确与否, 都会受到正确的对待, 因为任何的探索都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才能去积极地生疑、质疑。

其次, 立足教材, 教会学生摸规律, 找方法

学生生疑、质疑之后, 还要教会学生善疑, 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的。要教会学生善疑, 我们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具体操作时,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一篇作品遵照其逻辑规律, 按系统序列分解为切入角度准确、梯度合理、深度适宜的一个个问题, 然后分析解决。不仅要搞懂“是什么”, 更要搞清“为什么”, 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材, 更主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立足于学习它应遵循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 重视对隐含信息的发掘, 零散信息的总括以及对它们的评价, 落脚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说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从这点来看, 教材是例子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再次, 教师要做好组织调控工作

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始, 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生的思路, 诱使学生开口。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后, 要引导学生反复深入地思索。

学生开始生疑、质疑后, 会出现种种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的组织调控。当学生的思维裹足不前时, 就需要教师的点拨疏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教材时, 就需要教师调整;有时学生的认识趋于一致, 但是浮在表面, 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辩证, 就需要教师诱导引歧;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分散杂乱, 就需要教师集中理顺。当时机成熟时, 还要归纳总结。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般来说, 教师不应急于表态下结论, 而应组织学生讨论, 最好是七嘴八舌, 甚至是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多交流, 相互启发, 深刻反思, 使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将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最容易出现“顿悟”, 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当然, 在讨论中, 也需要教师组织调控。有时,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 教师也可以来讲解, 但这讲解要有启发性。如果问题没有普遍性, 可指点途径, 让学生课下自己去解决, 或者在课下做个别讲解。

最后, 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方式

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中随时提问, 也可以在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留出的一定时间内提问;可以单人提问, 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一名代表来提问……总之, 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目的是让学生多提问题, 多提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篇13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凤英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

“疑”是“不相信”;“不分明,难以确定”的意思。“质”通“诘”,是询问的意思。“质疑”乃是“请人解答疑难”,“今亦以指提出疑难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通疑惑、疑难等联系在一起,指心里不明白,不能解答、解决,难于理解或确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原理的不理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不理解时也就产生了“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质疑”就是把不能解答、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化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2、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学生化学素质提高的外在表现就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

“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质疑、释疑,不断总结,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能学会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也能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化学素材、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实验探究、化学学科人文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产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

2、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全面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体验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尝使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机械的模仿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兴趣形成统一,是搞好课改的必由之路。

3、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把握学习的规律、拓展学习视野、主动涉猎、激发学习的潜能是有促进作用和发展前景的。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

三、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找了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进入高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提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老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化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有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及时解决的占38.2%。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呢?

2、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于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于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有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认为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认为老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对于在化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22.1%的同学认为没有时间,50%的同学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对于在化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因素,40.2%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及对化学学科有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抑制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问,喜欢讲的“头头事到”,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而且往往高高在上、太过于严肃而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原因之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记,听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畏难情绪等。总体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

四、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路径

如何变不和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有一大家个共知的事实:幼儿园的小朋友问题意识最强,小学有所减弱,初中再次削弱,到了高中几乎无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年龄和生理及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越无顾忌“童言无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改变,不敢提问和质疑,不敢主动发言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怕难为情,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看轻或不耐顽等等;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课堂的大容量、作业的大容量等等。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少呢?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强力意识,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学贵有疑,善于问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搞不通的问题,不问则不通,一旦问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步感、觉悟感。人的悟性往往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即在思考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一种向往,而且从新生的交流和调查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学生都有决心好好学习,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是很大,也很强烈。此时的我有一种强力的愿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好高中化学这门课程。为此需要在总结自身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牢教学的契机,利用好学生强势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陋习,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本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有一句“老师的话:请把你想问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来,我会尽我所能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我把本子发下去以后说明:同学可以不写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能识别的符号或标记,每个星期把这个本子交两次给老师,老师很乐意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

随后我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绪,讲解了这样一段话:思考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地思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经验;思考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借助科学的思考释疑解难,才能做到闻一知十;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思考才是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如: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质上我们也有责任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努力营造一种常态的学生质疑的方式。

教师的亲切、和蔼、鼓励,能一下拉近跟学生的距离,通过“小本子”的传递,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的“愿问”落实于行动中,往往会导致学生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

学生“愿问”的问题哪里来?每星期把质疑本交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呢?从学生的质疑本上可以感觉到前期学生热情高,而第三个星期开始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而且一个班级中提出同一个问题的人数在增加。新的问题促使思考,我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寻疑。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验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体验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就是不断的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验证和鉴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又一途径。通过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论的获得、实验前后的思考等等。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学生的质疑本上时常留下鼓励的话语,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言,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又如陶行知的八个好朋友:“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质疑问题哪里来?从化学学科教学中来,从课堂中来,从教材中来,从化学知识巩固训练中来。我们的课堂注重课前预习,要求同学预习后提出质疑问题,课中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通过小本子的形式进一步提出思考和质疑,遵循课堂教学“一课三思”的原则。

从答疑本的收交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从开始的一个问题到二个、三个逐渐增加,从开始教师的解题到教师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原因„„尽管有时所提问题不理想,但能把问题提出和呈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

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维和创新。对“质疑本”的使用,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寻找答案,一起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质疑本上的问题,或者认真解答,或者及时给予评价。对好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更要给学生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组织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一样要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次提的更好。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刚开始不愿在质疑本上写自己的姓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实践,学生能把自己的姓名主动写在质疑本上。这是一次飞跃,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和坚持,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从“愿问”进入“想问、敢问”的过程,并已经逐渐学会质疑提问。下面列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质疑本”上所提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①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为什么H2 H+ 1H 2H 3H称为氢元素的五种微粒?

②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

③如何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后,能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是否一定降低?

④元素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相对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⑤什么时候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解题? ⑥怎样求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平均分子量?

⑦不同密度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不能相加,又为什么在许多计算题中可以相加? ⑧如何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 ⑨如何改进初中电解水的装置?

⑩实验室制取氢气能否改用铝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

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认真解答,坚持鼓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情境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要坚持努力,尽可能去体会和感受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会与人合作、学他人之长处,从而有新的发现和提高。

3、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借助“质疑”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问题不愿问走向想问,从想问提升到敢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毕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直接与老师面对面的质疑提问和交流;在课堂上能够针对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表述,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同学还不多。

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我寻找学生“质疑本”上的好问题或个别学生所提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适当放大,使之成为教学的专题,把学生的问题回到学生中去,让大家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前的课堂设计,而在课堂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课后的延伸和继续讨论研究。

课例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教师设计安排一次学生实验,就是化学实验室中有刻度玻璃仪器的读数研究。

课堂环节一:认识实验室中常见有刻度的玻璃仪器,包括:量筒、容量瓶、酸式滴定管(老)、碱式滴定管(老)、新教材使用的滴定管,注意零刻度和最大读数等问题。课堂环节二:放入一定量液体后的静态读数研究(量筒和滴定管)。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动态读数研究(完成量筒、容量瓶定容到刻度时的操作,从滴定管中取定量液体)。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四:对照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读数,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五:教师告诉学生:是根据某同学所提的问题安排这节实验课,由学生分析必要性,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交流实验后的理解和感受,对所提问题作出评价。

虽然此课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但很常用,通过学生的研究,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激励学生,促使其他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二:学生在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提出“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直到过量,现象会怎样呢?”由此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专题教学——《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产物影响的研究》

课堂环节一:学生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

课堂环节二:讨论:反应物相同由于用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已学过的有哪些?学生归纳总结。

课堂环节三: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互换反应着手归纳总结。课堂环节四:师生互补对照(从归纳的方法和思路上对照),一起完善。课堂环节五:应用和拓展

从问题中引发新问题,总结归纳,产生规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为重

要的是:教师不是权威,要在和学生平等的位子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要在真正意义上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做到“敢问”切实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五、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联想和比较发现问题

任何知识中多隐含着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呢?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课例三:氯化钠(食盐)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请大家描述有关对氯化钠(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烧菜作调料,腌制咸菜、咸鱼等,食盐洗澡,食盐洗茶的污垢,食盐洗衣;配制医疗用的生理盐水(0.9%);工业上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

(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呢?”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食盐,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到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此时易产生迫切感,想快点认识和知道。这表明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产生的教学有效性强。)教师:同学们如何从化学角度上进一步认识氯化钠?(师生共同分析氯化钠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的规律,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寻找自然界的存在和实验室制备等。)

学生课后提出:食盐水可以冼伤口,那么食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是否可以用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联想到自制消毒剂的可能性)教师引导:你可以看看书上的“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提出:能否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自己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呢?

教师引导:原理上完全可以,老师希望你们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设计装置,实验求证通电的时间和消毒水的消毒能力的关系等。希望把过程记录下来,产生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学生们终于制成了有饮料瓶制作的简易消毒器,且研究报告和成果获区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处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容易引发兴趣的爆发。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通过质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疑——释疑——质疑——实验解决疑问,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质疑的信心和勇气。(2)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鉴于这一特殊的规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方面均是非常有效的。

在课堂外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的例子: 例1检验家中的食盐是否是加碘盐

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在家碘盐中看不到单质碘的颜色?②为什么加碘盐中的碘用的是碘酸钾而不是碘化钾?③为什么碘化钾和碘酸钾在酸性溶液中相遇会产生单质的碘?④家里的食醋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例2用PH试纸检验自来水和河水及雨水的PH值

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①自来水的PH值为什么小于7,显微弱的酸性?②为什么雨水的PH值也小于7,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以后PH值还在继续减小?③为什么同样的自来水和同样的雨水,由于地点不同而PH值也会不同呢?

例3家中的小苏打、肥皂粉、精盐、绵白糖等失去标签了,请你来鉴别; 例4找一些不同面料的边角,请鉴别它们是羊毛、全棉、还是化纤。在课堂中的实验例子:

例1实验室制备氯气,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②为什么一定用浓盐酸而不用稀盐酸?③为什么收集氯气用密封的方法?尾气为什么用氢氧化钠?④能否用其它较强 氧化性的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

例2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学生提出:①收集满一小试管的氯化氢气体,倒扣在大烧杯中水没有充满试管?②老师在做喷泉实验时水也没有充满烧瓶?③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④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氯化氢气体是否有喷泉现象?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分析实验,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依据对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的装置、对实验的原理等的思考和反思,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所在,使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的兴趣,在学生产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心理时,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其它问题,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改进一些演示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实验,改学生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等等,能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发现问题,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3)通过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可以说找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例1:高一学习《硫、氮的功与过》中的有关硫的内容时,我们把重庆开县的井喷事件作为情景(2003年12月23日24分,当人们还处在熟睡中之时,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天然气井喷恶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最终导致周围居民疏散不及时而中毒死亡240余人,方圆一公里内的家禽、家畜无法幸免。天然气的井喷,就是从气井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的天然气发生无法控制的,向空气中喷发,一般可以达到30多米高“气柱”。天然气是动植物“残体”在深层的地下经过长时间无养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成分是CH4,其中也混有有毒气体,此气体被称为“瞬间杀手”。消防队队员和援救的化学援救队赶到现场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点燃井喷气体;二是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环境监测人员将这种“水”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收集起来后,测定PH值为4.85,第三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为4.75。)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有关问题有:

a.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该有毒气体是怎样出现在天然气里的? b.动植物残体中有什么物质?

c.周围的农民和动物都有大量伤亡,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 d.为什么叫“瞬间杀手”? e.为什么要点燃井喷气体?

f.燃烧产物是什么有何毒性或危害呢?

g.为什么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 h.这两项措施能怎样缓解事故扩大?

i.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危害?

j.为什么水雾掉下的水测定PH值为4.85,过一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化4.75? k.当“水雾”中的水凝结到周围的地面、水体(如土壤、河流、湖泊)后,将对土壤、水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l.那么没有发生井喷事件的话,有毒气体是怎样“脱硫”的? m.如何检验这些“水”的污染物? n.如何解决周围的土壤、水体功能恢复呢?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大家讨论和师生共同评价后,把好的问题留下来,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生活和社会中所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科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

2、让学生“想问、敢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想问、敢问”的关键是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对化学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乐意提问的主要因素。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学习环境。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吝啬微笑、表扬及鼓励

一直以来,我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提前5分钟进课堂,不带任何不良情绪进教室,一进教室总是脸带微笑,在课堂上要有满腔热情。提前进教室一方面是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交流,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时代不同了,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均发生着改变,学生在社会、家庭、课业等负担和压力下,在课堂上吸收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另一种需求不可忽略,那就是情感的需求在上升。能够正确进行顺势引导,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学生,以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希望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聪明,若能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丝.雷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自信心的挖掘者。一直以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柔克钢、以理服人、以热诚和真心关爱对待我的学生,换来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乐意靠近我,主动乐意和我进行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如泉涌,质疑问题比山多”。(2)、在课外或课后不吝啬时间,给学生解惑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解决好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必将延伸到课外或课后。我认为,舍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解疑,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课外答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面对面答疑和解惑,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交流。二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质疑本上学生的问题,我总是认真解答,从不马虎,记得有位同事见了后说:“你太花时间了”。我认为虽说放弃了休息时间,但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乐意把他们的郁闷、烦恼、不解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做到心灵的沟通,做老师的虽苦尤甜乐在其中。

个案1:小钱性格非常内向,原有化学基础不算差,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我观察发现她渐渐的不自信了,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几次想进办公室,却又停了脚步,还好,总算有一天拿着题目让我帮她解答,我表现非常亲切、温和、耐心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和分析,哪一步是关键,你是怎么想的?在师生一起分析时,尽量让她多表述,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有了一次、二次、三次就容易了,老师的真情换回了学生的信任和自信,小钱同学在学习中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飞跃。

在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做法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把学生“请进来”的,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主动来找我,乐意来找我。我们的学生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即使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关照,“请来的”和“主动来的”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讲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是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主动来找我的,我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认真的听、细致地分析、分析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新方法的产生等等。让学生在乐问、乐学中提高质疑能力。(3)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热情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首先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兴趣,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高考考试说明,还要博览群书,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和前沿,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带着浓厚的爱生热情,全身心投入,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点,理清教材思路,体现学科本位和教学本质,融会贯通,找准知识兴趣的切入点和爆发点,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兴趣促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敏锐、想象变得自由、思维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以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概念的难以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看不见和摸不着,此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就会使学生克服为难情绪,同时产生兴趣。例:在讲解金属原子转化为阳离子时,用形象的语言“大方一下,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在讲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转化为阴离子时,“小气,得了便宜还买乖,打起围墙来了”。(5)以教师的示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不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断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发展自身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示范和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会问、善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使学生在提出各种各类问题时要善于总结,让学生知道和重视“怎么问”,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和大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成长。

(1)以案例情境为提问的素材

例在学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把家庭生活中养金鱼的题材作为情境素 材:“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小金鱼窒息?”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经验回顾)——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自来水是怎样杀菌消毒的?(生活回顾)——自来水中可能什么物质?——怎样检测存在的物质?„„

在高一起始年级不断营造氛围,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产生“为什么?”、“怎么会?”、“其中存在什么化学原理?”、“是否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问题?”。

(2)以学生质疑的好问题形成专题

学生在“质疑本”上提出,有刻度仪器的读数问题,形成了一堂学生实验专题课;又如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用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引发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条件生成不同产物的研究”。使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学生要会提问和善于提问。

(3)在好问题的释疑过程中产生新问题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提出在溴化亚铁中滴加氯水,从少量到过量为什么不同?在分析释疑过程中,学生又提出在碘化亚铁中逐渐滴加氯水如何呢?学生在过程中会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看似相同,但解释就可能不同,不能类推。(4)总结提问质疑的一般原则

通过每一阶段的实践和总结,针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升,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方面进行行动研究,要注意总结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发现问题(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和激励——不断寻找规律(学生的质疑本和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质疑要具体,而不能过于抽象,质疑提问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提出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小,不能漫无边际,同时对质疑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质疑过程中注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少用“是不是?能否?是这样吗?”;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请思路,抓住质疑提问的关键。进一步促成学生会问和善问。

在学生基本养成质疑习惯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已学习过的章节进行温习和反思,按章节分析每一单元有哪些问题——那个单元问题最多——哪些问题提的好(高质量)——学生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才能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为了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法和规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努力和实践。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中,从学生的想问、会问、敢问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和延伸,通过质疑本的使用,从高一起始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几次考查成绩来看,学生成绩提高较快,从化学拓展选修来看,化学拓展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学科。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本质上看,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    阎金铎等.科学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张功耀主编.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 王大珩,于光远主编.新世纪初我国学者首次深入系统的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王悦,张勤,张劲著.科学思想与创新素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刘爱伦等.思维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英] S Ian Robertson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黄希庭,郑涌著.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辛自强著.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学生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在这里花费你一点时间,在以下的问题上面做选择,把你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不需要签名,在你认为的答题上打“ ∨ ”。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在初中时你的化学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兴趣一般 C、没兴趣

2、你进入高中以后认为化学学科的学习如何? A、化学较难学习有困难 B、化学学习比较轻松 C、化学学习一般性

3、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去办公室问问题吗? A、经常去问问题 B、偶尔去问问题 C、没有问过

4、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观点 A、经常提出质疑 B、偶尔提出质疑 C、从不主动提出质疑

5、你在化学预习或复习过程中经常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提出问题吗? A、认为教材上的概念都正确 B、有时有想法也不提出质疑 C、从没思考过要提问

6、如果化学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存在,你喜欢怎样提问? A、直接找老师提问 B、以书面形式让老师解答 C、直接问同学解决

7、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学习过程中存在了许多问题 A、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B、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 C、想解决有不敢问

8、如果你经常提问的话,提出的问题是 A、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解答 B、自己有解答要求老师找出错误原因 C、对教材或参考书上的表达提出质疑

9、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你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是 A、学业负担重,没时间 B、老师没有耐心解答 C、问题太多又无头绪

10、你在化学课堂上,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即时提出质疑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11、在化学学习中能激发你敢于提问的原因是 A、老师的热情和鼓励 B、使自己学业有成 C、对化学课有兴趣

上一篇:厅长在污染源普查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碧江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