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精选10篇)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1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
作 者:陈向华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提问、质疑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质疑能力普遍较低。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地约束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现象。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问题不够重视或不予解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从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教学思想、方法较为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教给学生,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个别教师甚至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难倒自己,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喜欢质疑的学生避而远之。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逐渐衰退,质疑能力大大降低,常常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很差,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的。
二、提高质疑能力的途径
1. 比较质疑。
比较质疑通过知识间、方法间的比较进行质疑。通过比较鉴别,诱发思索,寻找异同,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圆周角和圆心角的概念时要进行比较质疑:其相同之处是两边都和圆相交,其不同点是顶点位置不同。学生通过释疑,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知识的升华。
2. 顺向质疑。
顺向质疑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此方法是一种正向思维活动的激发,是常见的一种质疑方法。
3. 逆向质疑。
学生从逆向思考的角度去质疑问难,从而对所认识的事物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 想象质疑。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5. 变序质疑。
这种设疑,打破事物发展顺序,变“由因导果”为“由果寻因”,把事物某些紧要的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6. 抓词质疑。
教师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围绕词语设置疑问,便于理解概念或规律。
三、营造良好气氛的策略
营造质疑的气氛,扭转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局面,以和谐民主地探究知识作为师生情感的铺垫,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教学实践表明,对质疑气氛的体现应侧重于以下几个主面的落实:
1. 鼓励尊重学生的质疑。
首先,教师要注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绝不能以权威的形象出现,而应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在知识海洋中探索,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胆地释放,从而敢于提出问题。其次,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投以信任尊重的目光,并用“问得好”、“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一定在积极动脑”等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鼓励。对于那些不得要领的提问,教师也不要粗暴打断和否定,而要肯定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丰富其知识的宝库。
2. 把握方向,提高质量。
“善教者,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和想法,教给学生质疑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创新性和独特性。
四、质疑的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化,教师必须以质疑为主线,灵活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准确把握时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思维过程的创造能力。
1. 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的联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思维结果,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兴趣的培养主靠外部刺激,难以从学生自身来激发。把质疑与最近发展区相结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和即将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最小差异区域。例如,你现在站着的地方是“已有知识”的草坪,树上的桃子是你“将要学到的知识”,而桃子生长的地方,你站着是摘不到的,为了缩短或填充这个空间,只有产生不同的疑问,采取不同的措施,在“质”中生智,才能筑起台阶,达到“摘桃子”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最近发展区是质疑的要素,质疑是落实最近发展区的台阶”。
2. 利用质疑促进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处于满足、自得、合理之感时,其思维就会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的兴奋学习动机就会降低。充分利用质疑,让其思维远离平衡状态,学生才会产生新的想法,思维体系出现“分叉点”,这样就会促进最近发展区的建立。
3. 注重质疑的成效。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篇3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质疑,即使有,也总是安排在新授课结束或在课堂小结时问一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不出辨别是非或者有问题不敢提,因为提出的问题一旦偏离轨道,就会招来批评。这实质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解放,未形成适宜学生质疑的环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或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均应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能真正消除其胆怯心理,大胆表现自己,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质疑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从教师个人来讲,除观念更新外,自身的底气也要足,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胸有成竹,坦然面对学生的一个个疑问,即使有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也会乐于与学生一道研究、探索。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
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构建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捕捉“疑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设计一个刻度行不行?”“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就会激发其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如低年级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解法。
学生的质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应努力呵护,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4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质疑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数学教学是一门教与学互动和创新的过程,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宜当代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了。新课程强调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发展。现在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助于新课标的学习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已是当前数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来的习题,解不出来的答案,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缺乏质疑的能力。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提高课堂互动环节,构筑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其次,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鼓励,决不求全责备,更不讽刺挖苦。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由此引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课堂教学是联系教与学的空间。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不但要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围绕着“教与学”的核心问题。小学生对数学课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地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得。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
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时间和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机会,并且需要设立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图形认识的课时,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正方形”而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长方形”,或许
会有的学生说“饭桌的桌面是圆形”。在这种讨论的过程当中,老师最好是当一
个聆听者,只做正面的引导,而不是用决定性的语言“是”与“不是”来肯定或
是否定学生的见解。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正是活跃的时候,就好比一台正在发动的机器,如果这是你否定了他们的观点或是引导他们走向思维的死角,那就
是相当于给这台机器断了发动的能源,这样这台机器就会立马停下来。所以构建
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研究表明,人在过度严肃或紧张的环境下,大脑的质膜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是大脑的思维是
比较神经系统和语言系统是混乱的。如果没有和谐讨论的环境,学生忌怕老师而
紧张,那么他们的思维必定是混乱的。
二、策划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知识获取都是由疑惑开始的,有了疑惑才去寻找解决疑惑的方法和答案,这
就是做学问,也即是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
机。有趣的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
集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其实每节课
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提出
问题了。兴趣能使人全力投入,学生的学习好坏,都是学生对学习兴趣大小的结
果。在课堂上做到调拨学生对所讲的课内容感兴趣,那么这堂就成功了。这也是
为什么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对于同授同一堂课,各个老师教出
得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同的老师在调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感兴趣的能力上有所差别。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问题,这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例
如,讲到数字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时。给学生讲解完了课堂的内容后,给学
生出这样一道题“5个数字5怎么样才能得到24”并且给学生提示说加减乘除和
括号都可以用[(5×5×5-5)÷5=24]。然后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演算一
下,这时学生的脑海里肯定是在围绕着这个转的,都是在寻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在这过程中,学生渐渐地
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探索的兴趣,他们的所思维在不断地散发。给予学生一点的时
间考虑后,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他们一些提示,但是要浅而不显,不
能明说答案。要把学生引导到解题的思路上,让他们觉得这道题是他们在老师的指点下,他们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给他们讲解答案。因为在老师的指点下
自己做出来的和老师直接讲解而知道答案这两种情况对学生自主积极探讨的影
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来讲,前一种情况是,其实这道题不难,只要老师一点
拨,我自己就做出来了。后一种情况是,这道题很难,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我是不会做出来的。这两种情况对于以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
老师的讲解做出来的,那么下一回“我”会进一步思考,而不用老师的点拨就可
以做出来,从而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通过老师的讲解才知道这道题怎
么做的,那么以后老师再出类似的题目时,“我”会等老师讲解,不会去思考,因为再怎么思考还是不会做,干脆就等老师讲吧。所以,在课堂上设立一些与课
堂相关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把题目做出来,最后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肯
定。从而促进学生探索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引发。
三、巧妙构建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
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
望。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
景提出了多种假设,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50%。然
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促使学生
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
感兴趣,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到知识而做充分准备。合理的情景创
设是将数学与儿童的生活有效地结合,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分析、提炼、推理、探索和发现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
炼。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在数学情景设立当中,要以学生经
历过的、比较现实的、有趣的、与学生的知识体系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或是有待形成的技能,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和形成新的技能,反过来再解决原先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
题的冲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实践证明利用情景激趣,寓教于乐,更能调动
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以饱满的创新热情去
积极思索、探索和大胆的想象。学生的对数学兴趣浓厚才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提高。
四、积极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在的才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
能力,需要老师引导和刺激。教师在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中占主导
地位,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新课标强调“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
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例如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混合计算的知识点时,老师
让学生随意在1到10这数中挑出四个数字,每个数字用一次,运用加减乘除和
括号,无论那几个数字都可以算得24。如7、8、9、10这四个数就可以这样算,9÷(10-7)×8=24。无论学生举出哪四个数,老师都能快速地算出来,而老师
反问学生时,学生一时半会还不能那么快地答上来。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可以算
出来,这其中可能有什么奥秘。这是学生会带着疑问探索其中的规律。也就是把
探索知识当成一种需求和乐趣。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创新思维应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
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他们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
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既要有
改革创新的意识,又要着眼与实际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进而
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
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著。我在教学中每节课至少留给学生5
分钟的质疑提问时间,努力创设一种“人人爱动脑筋,个个乐于提问”的氛围。传统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讲究的是老师讲授。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或是教科书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公式及法则等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最后获得与标准答案一致即可,它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较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一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在老师的观点指引下完成。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受到很大的阻碍,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与学的相互链接和影响。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多问。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的把学生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并且做到细微细节的完善。例如,在课间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时,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一起玩耍,缩小学生与老师在沟通上的沟壑,在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放弃一点可培养的细节。
结论: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应与学生的能力提升相联系。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探索就会有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才能学会挑战,学会学习。担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更应该把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工作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设立有趣可行的情景教学模式、与课堂相联系的课外知识、改进教学观点和方法,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工作,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凯乐斯.心理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M]
[2]朱宗顺.现代学校教育导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城关镇中心小学肖信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下面我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看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4.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5.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6、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型、知识型的社会。谁拥有知识、拥有能力,谁就拥有21世纪;谁拒绝学习,拒绝成长,谁将被留在20世纪。要学习,要成长,就得依靠教育。由此,想到自己身为一名当今的教师,倍感肩上责任之重。“怎样培养由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这个重大而响亮的问题摆在眼前,提醒自己要转变观念,从实践中切实执行。至此,遐思到小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的浅薄观点即学思结合、由“疑”而新。
学思结合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经验。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使人越来越迷惑,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只是消极地读书学习,不积极思考,没有刨根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获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则其中更强调学和思的结合,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历发现,学习应把学、思、疑、问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心智过程。
学习是吸收信息的输入,是提供思考的材料。思考是在学习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吸收知识去进行思考。因而在学思结合中,学习是前提和基础,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即“学”是思、疑、问的第一步。
学习必须思考。语文教学从小抓起,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思考,再深思。最后到达精思。而且要求学生在读中精思,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读中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文章背诵。让学生诵读与思维同步,把诵读与思维发展智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思同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这一点,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也鲜明地提出来了,因此,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创造力、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思结合的关键是质疑、释疑。学则须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中应当有问题情景,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问,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问题情景。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在小作文中写道:“老师,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训我别乱问以后,我再也不敢问了,怕问了。”看到这点风震撼了,思绪万千——教师千万别扼杀学生的思考,要有疑而问,有了“疑”才能产生新问、新知。于是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疑”的空间,“疑”的机会,特别是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形像,注意自己角色的多变性,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的大姐姐,哥们儿。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不居高临下。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放松、扩大,才能大胆、自由地问,生出宝贵的“疑”来。学生的“疑”产生了,教师要特别注重用赏识的方法给予学生鼓励,不能不耐烦地严加训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开始发现矛盾,自学解决问题,从而获新知,对于学生的“疑”,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由浅层次的疑到深层次的“疑”。开始多在字、词、具体问题上发生疑问,以后才能就文章句、段、主题上发生疑问,引导了学生质疑,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也就是让他们在思维过程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语文学习,不仅须思须疑,而且要让学生有了疑要敢于发问,用外部语言把问题明确提出来。问是学、思、疑的结果。不学、不思、不疑,是提不出问题的,尤其不能提出发展智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还要让学生敢于辩论,特别是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应当向他人提出,不仅要向老师、向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提出,而且也可以向学习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提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相问题,多向、双向信息交流,以求释疑,真正有获。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最终也是“学会做人”,我们二十一世纪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学、思、疑、问的心智过程,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会做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浅谈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生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立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凝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门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车全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一旦学生报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満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后,教师问:“口诀‘二九十八’中的18是怎么来的?”、“‘三九二十七’中的27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四九三十六’中的36是怎么来的?’‘、“‘六九五十四’中的54是怎么来的?”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二、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教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有一位同学举手间:“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敬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学“样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l”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3来,折好后,让同桌的同学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有的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3,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单位“1”不相等,其1/3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 篇6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做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培养之我见 篇7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疑必质
学生的思维会在教师的讲解之下自行展开, 特别是数学科目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会让学生产生疑问, 但是要让他们提出问题, 却并不那么容易, 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是由学生的心理原因所决定的, 他们会担心, 担心自己的提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太简单了, 同学们会不会起哄笑话?会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等等。我们教师要打消学生这种怕提问的疑虑,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一个适宜的氛围, 创建一种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
二、教给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
古语说,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质疑, 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疑在可疑处, 问在困难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思后问, 先学后问, 这也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质量。
让学生的口头质疑转化在书面上。这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会质疑的很好方法, 因为学生把自己思维中所疑的问题, 进行罗列, 再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这样就会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学习, 就能逐步把疑问解除, 最后留下真正的重、难点, 等待老师讲解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所以, 书面质疑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深思熟虑的能力, 便于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提升。
三、讲究方式, 让学生提升质疑能力
1. 抓住课题生疑
让学生从读题开始就产生质疑, 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抓住课题生疑, 就要弄清题目与所要探究的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知网络, 进一步形成学习方法。
比如,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一课时, 学生可以抓住课题“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进行质疑———为什么要学这一课?生活中有这样的实例吗?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区别?等等, 然后, 教师就可以从学生这些质疑的问题开始, 进入教学, 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的质疑, 他们比较感兴趣, 这堂课的效果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2. 抓住重点导疑
知识的重、难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所以,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此处寻疑, 然后以疑为导线, 构建教学流程, 在这一系列疑问中进行双向交流学习, 突出重、难点, 这样, 在逐步的交流探索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比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时, 我们可以先动手实践, 用立方体纸盒操作, 通过观察获得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 多数学生懂得将长方体侧面展开成长方形, 大家一起动手操作, 一起反馈思考, 很快就领会了长方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的道理。
3. 抓住反馈追疑
学生掌握了知识之后, 只是一个表面的掌握, 要让学生深入掌握, 必须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信息反馈上来,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追疑, 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迸发, 进行再一次探究, 启迪创新, 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知识的原理。
比如, 在学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知识点后, 进行追疑———“课本上把除数化成整数除, 我们把被除数化成整数除, 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照样能算出来吗?”随后让学生试一试, 通过大家的演算, 学生就会发现把被除数化成整数后, 除数还是小数, 计算上麻烦, 在比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当然, 要让学生积极思考, 进行质疑, 兴趣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 除了给予学生质疑的方法和讲究一定的方式外, 还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懂得从数学的角度产生疑问, 进而提出问题, 通过认真思考, 自主探究, 从而理解问题。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有疑必质;要教给方法, 让学生学会质疑;要讲究方式, 让学生提升质疑能力。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 学生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玉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山东教育, 2007 (03) .
[2]陈明亮.刍议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3)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篇8
关键词:数学;质疑能力;小学生
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培养小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展开讨论、争辩,保持积极探索的学习心态。
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至于质疑什么以及质疑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只要提出的质疑有根据,目的在于探求真理,教师就应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允许质疑“出错”。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请一位学生上来计算它的面积,这位学生看了看,问:“图形上又没有标注长和宽,怎么计算面积?”我问:“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建议只要动手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二、创设情境,培养质疑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桥梁。好的质疑情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容易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更加自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购物商店”,摆放了若干学习用品,请几位学生分别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有的学生就对每一种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有了疑问。通过模拟购物,学生学懂了元、角、分的知识并学会了实际应用。
三、善于发现,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有学生发现和之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两者在叙述上有区别:分数的基本性质叙述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而商不变 的性质叙述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位学生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弄懂并掌握了这两个性质。
参考文献:
[1]李斌.敢问能问善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安徽教育:半月刊,2003.
[2]李其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山东教育科研,200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篇9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懂得,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
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
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9月—10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6月)10月—12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2013年1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月—6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10
浅谈化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洛社高级中学滕晓艳214187
摘要:本文强调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关键词:质疑、自主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主角。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将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多数教师对待学生象紧张的父母对待跚跚学步的孩子,甚怕孩子摔交,却忘了学步的孩子只有在无数次的跌倒后,才会走得更好更远。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为此胆战心惊,而教师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会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2.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质疑的前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苏教版化学教材中“思考与交流”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结论或疑问拿到课堂上来探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提出问题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氯》这一节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了解氯水或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是由于氯气和水作用生成了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教师可通过演示干燥氯气与干燥红布条、湿润红布条的作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红布条褪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又如在强弱电解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思考题:①、电解质为什么能够导电?②、电解质在什么情况下能导电?③、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什么?④、如何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大脑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通过他们自己的充分思考反而会提出他们的疑惑,而不是不懂装懂。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压抑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许多胆怯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怕被同学、老师笑话,甚至有问题也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再去思考,“懒”得提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对于这一类学生“鼓励”是一剂良药。对于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详加分析,对于他们质疑的行为要多加鼓励。还有一类专爱“钻牛角尖”的学生,似乎令大多数教师头痛,其实不然,他们之所以提出那种“钻牛角尖”似的问题,实际上是他们的思维在某个知识点上打了结,教师千万不要对此类学生“兜头一盆冷水”,要更加耐心的对待他们,将他们的问题症结加以疏导。大多数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自己一时也回答不了,这时切不可一句“没事找事做”或“吃饱撑得慌”将学生堵回去,教师尽可以大方得告诉学生:“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老师都被你难住了,让我们一起研究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吧?”此时你的形象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亲和力,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老师并不是什么都懂的完人!所以师生关系由此会更加和谐,学生会大胆的有疑必问。
(3)掌握契机,激发质疑的火花
班级中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强,他们一般不甘于做常规的提问,不愿生硬模仿,不愿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往往会突发奇想,有较强的求异倾向,这恰恰体现了他们思维品质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批判性。因此,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的“突发奇想”打乱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计划,而应以此为契机,激发出学生质疑的火花。这样做或许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计划,但是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大胆怀疑,可以发表不同意见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原电池》这一节的内容时,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是将铜片和锌片两个电极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并连接一只电流计。我们知道理想状态是铜片上产生较多的气泡,锌片无气泡,但在演示时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当时就有一位“不速之客”提出了疑惑“锌片上也产生气泡是不是锌直接和稀硫酸反应了呢?”我说:“不然,实验室提供的锌片不纯,里面含有碳等杂质。”我又反问学生“锌片里含有的杂质碳与铜片所起的作用难道不一样吗?”学生恍然大悟,锌和碳构成了微小的原电池所以锌片上也产生了气泡,通过同学的质疑,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原电池原理。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在一个班级里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学生毕竟占少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需要老师激化,特别是在化学习题评讲课上,一些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错的同学会较多,越是错学生的反应越是“迟钝”,这时老师要主动“出击”,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精心设计一些可导致质疑和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和内容,以促使他们进行讨论和质疑。例如: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
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计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物质质量法、元素质量法等。通过对本题的讨论学生会提出物质质量法比较繁琐,而元素质量法简单易懂,同时有学生
提出这样的疑问:“比如像NaHS、MgSO4、NaHSO3 组成的混合物,已知硫的质量
分数,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吗?”我说:“很好,你举的这个例子正是这同一类型的题目。”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的前提也许正是一个大胆的怀疑。素质教育不是要培养尽信“权威”的学生,而实验教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阵地。
(1)实验过程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思维空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目前实际存在的实验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的倾向。比如说,现在普遍使用化学实验报告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偏写得详尽有余“空间不足”,这就客观上规定了学生在实验时只能“照葫芦画瓢”。对于化学实验报告的完成,老师应要求学生按序操作,更重要地是观察实验对象,对于一些异常现象要求学生千万不能放过。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留有足够思维空间,才能使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性地完成实验,解决自己的疑惑。
(2)利用探究性实验设置质疑情境
师生一起可试着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编成“探究性实验”,重新设立认知情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发展的实验顺序,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设计实验的思维方法。例如: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利用》的第一单元《天然气 甲烷》,在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瓶中的水溶液酸碱性如何检验?试推测有哪些物质,如何来验证?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了以下的方法并操作:(1)取两份试样,一份滴加石蕊试液,另一份滴加酚酞试液。结果显示加酚酞的不变色,加石蕊的变红色。(2)取样,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得出结论:溶液中有H+、Cl-,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通过设计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有氯化氢生成,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化学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笔者的一点拙见,如何通过化学学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王明轩.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 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
【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推荐阅读: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09-28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06-19
学生求疑质疑能力培养06-16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范文12-03
浅谈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06-28
小学学生数学能力培养07-10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08-30
小学生数学阅读培养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