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2024-08-30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通用12篇)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1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思维案例分析

陶川小学

孙敏霞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而学生思维活动的正确展开,有赖于教师积极的引导。

案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师:请大家拿出你做的长方形(长、宽都是整数厘米)和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我要说明一点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能利用你的学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想一想,想好后说出你的方法。

生:用小正方形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师:大家量一量,看是不是他的办法可行。生:可以。

师:黑板、教室也是长方形,你能量出来吗?量的办法合适不合适?应该怎么办?

生:不合适。

师:那么,咱们是不是应该想个简洁、方便的办法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多媒体课件出示方格纸,在方格纸上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告诉学生每个方格(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大家想办法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看看你从长方形的面积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相互说说你的发现。学生代表发言: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很好,大家拿出你的直尺量出你所做长方形的长和宽,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看是不是和你开始量出的一样。

[让学生自己验证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师:好,这是大家的发现,以后求长方形的面积就不需再想办法量了,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那么,现在该知道黑板、教室的面积该怎样求了吧。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及认真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依赖,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使学生各有所获。又通过合作交流学习的结果,及时反馈,确保学习结果的正确性,这一期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通过整理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建立知识结构。使他们通过思维,自己发现规律,运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有序地、健康地发展。】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2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任何的教学手段的辅助都是围绕着学生主体来展开的,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各方面能力的养成都需要以来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严谨的数学思维去实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往往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主动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究竟应该通过何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努力。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指的是人们对于新鲜事物希望去展开探索过程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是实现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内部驱动力,与此同时当好奇心转化成为求知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说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一个三角形,并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量好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可以邀请一个学生随意报出自己所量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出另外一个度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究竟老师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知道另外一个角的度数的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意思是说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都是通过产生疑问这一个环节而引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良好科学的教学疑问往往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引起学生产生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思维的构建过程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养成。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具有创意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点抛出,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紧张的思维状态当中。比如说在进行最小公倍数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在过去的教学经验当中发现,这一节知识点的讲解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内容,也是让学生对算法进行精准深刻理解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行思考,为了快速寻找到答案,于是思维就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在课堂内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而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数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赖于教师能够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之上将各项知识点内容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进行紧密的结合,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地措施,做好双基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恰当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

(一)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掌握好大量的基本概念,法则等等基础知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比如说对于分数这个知识点的概念,就要求学生要对其的基本性质,大小的比较,约分,通分以及四则运算有一个精准的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分数的基本概念要做到铭记于心,只有对基本概念拥有正确的认识,其他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二)注意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好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脑海当中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没学完一部分知识点内容之后,要及时的做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的准备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比较,让他们脑海当中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从不同角度来加深对各项概念的理解,进而能够在新知识点和就知识点当中形成严密的锁链关系,形成脉络清晰的只是网络结构。比如说分数的意义与除法相比较而言拥有者深切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分数的基本性质,比值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之间也是拥有许多相同之处,我们在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还需要综合的对各项基本性质进行总结,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完好的串联。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展开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养成。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思维能力。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韩恩荣;漫谈少年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J];固原师专学报;1980年01期

[2]、胡春云;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初探[J];湖南教育;1980年09期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重要意义;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由于学生所生存的环境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造成了差距。而通过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所存在的差异,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注重数学思维能力同数学知识、技能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仅仅将数学知识全部灌输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还要利用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由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将数学思维同数学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进行较为有效的数学知识学习,继而加强学生对数学能力的理解。

2.数学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对于促进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由此,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故而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它不但能够让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同时能够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策略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所谓数学思维,它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与归纳总结能力。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故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1.以具体到抽象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论的教学。而概念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故而难以使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以具体实物进行教学,再慢慢脱离实物,向抽象的知识转化,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形成抽象性思维。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数学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定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有效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进行“1~5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学生虽然很容易就学会1~5的数,但要有效地使学生掌握1~5的加减法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比如以五个粉笔为例子,一个粉笔加上一个粉笔,让学生自己数数有几根粉笔,以此类推,让学生通过实物掌握五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身边实例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对于每一环节的数学知识点,教师都应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有效掌握现在所学的知识。而这正是通过数学重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这样方式,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有效地巩固了学生新学到的知识,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进行“6~10的认识与加减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以前所学的“1~5的认识与加减法”同时要将“6~10的认识与加减法”知识融入问题之中去,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内容。

3.通过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数学内容相结合,以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促使数学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与生活中,促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由此,利用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但能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今后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主要途径。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数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小闯.合理挖掘数学中“错误”的价值[J].考试周刊,2012(79).

[2]姜敏.在生活中感悟数学[J].学周刊,2014(17).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4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折一折、剪一剪,探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接着教师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圆柱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呢?”学生立即陷入了深思中。在学生猜测、联想过程中适时引出“圆柱展开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这一结论,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就越加活跃。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限定的形式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呈现有关知识的反例子。学生通过这些实践例子去探索,去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争论的策略

“质疑争论”就是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模糊、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教师设计疑问,从而引发学生争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环境的不同/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层次和素质的高低也不同。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假设和疑问,共同来寻找问题的最佳理解和解决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在学生简单地认识了长方形的形状及各部分名称后,我并没有着急讲解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制作,从而引导出长方体棱的特征。就有学生提出:“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每个长方形有4条边,即24条除以2得到12条棱。”这分明是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三、知本求源的策略

一个人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它们处于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逆向思维也就没有正向思维,反之亦然。数学中有许多可逆向的性质和法则,恰当地运用这些可逆性质和法则,可达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既要让学生懂得正向叙述的意思: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180°……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反向叙述: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180° ……我们要根据不同知识的范围,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逆向叙述数学命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适时沟通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纵横串联,相互沟通,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本领,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小明家计划在10亩地里播种西红柿和白菜。播种面积的比是1∶4。两种蔬菜各播种多少亩?”教师让学生解答和检验后,又引导学生想出两种解法:(1)归一法。10÷(1+4)×4;(2)用方程法。设白菜播种x亩。则西红柿为■x亩,x+■x=10。从而沟通了归一问题、分数应用题、列方程应用题、按比例分配这四种问题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5

【摘要】: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

[2]胡廷欣,童其林.充分利用习题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6

一、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重在思考,而思考来源于质疑,事实证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质疑能产生认识困惑,从而促使学生动脑筋去学习和探索。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将平行四边形图形展示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同时提示学生:想办法把它转换成已学的图形。于是学生思考,最后终于想到用切割互补的办法把它转换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最后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和谐氛围,孕育创新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才是和谐的。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要注重把微笑和关怀带进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让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松弛;要注重把希望带给学生,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此一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种子。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多媒体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5朵,红花8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5朵黄花,8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覆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8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的红花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8-5=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所学内容上。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就会变苦学为乐学。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理解概念, 启迪思维

一年级学生虽然刚从幼儿园上来, 但一般都能从1数到10, 甚至更多的数。不过他们的数数实质上还是“背数”的成分居多, 他们对数的概念和本质并不理解, 只知道这样数下去而已, 并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图进行数数, 把数字具像化, 如“1个小朋友”、“3盆花”等, 让学生一边放开声音数, 一边用手指着实际的物体, 在做练习时我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 在心里默数, 再由实物抽象到用点子图表示数, 慢慢地过渡到用算珠来表示数, 最后再抽象到具体的数, 从而让学生理解数表示的是某种事物的多少。任何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我们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 我们一定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 是思维发展的起步,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数学概念,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打开通路。

二、动手操作, 学会思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的思维发展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的方向发展的。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为辅。在教学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新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 没有思维含量的操作是毫无意义的操作。比如我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 我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妈妈买来4个桃, 请你分给自己和妹妹两个人, 你可以怎样分?这样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而且教师在学生探究出分法后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果我单纯地让学生在脑子里想, 大部分的学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 所以,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里的圆片, 用圆片来代替桃,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进行实际的分一分, 让学生在操作中同时思考:你准备怎样分?从而自己探索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直观操作, 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 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再通过归纳、概括, 抽象出4的分成。这样通过在操作中获得新知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语言表述, 活跃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但是思维存在于头脑中, 看不见, 摸不着, 作为教师如何检验学生的思维呢?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思维诉诸语言, 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述, 才能让我们检验学生的思维。所以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以说促思。比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 用小棒摆一摆算出9+4的结果, 并和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结果的。接着通过看书, 再用小棒跟着书上的方法摆一摆, 并说说你能看懂书上的方法吗?书上的方法是怎样算出9+4结果的?最后全班交流, 说说9+4的口算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优化9加几的口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 并能有条有理地说出口算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 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注重联系, 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好似一张网, 一环扣一环,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比如教材安排学生先学习根据一幅图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一开始的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 最后再到一图四式, 体现了知识的逐步完善和丰富, 同时也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 教材安排学生之前学习了一图四式, 由此列出相应的四条算式, 再由10加几的加法联想到相应的减法口算, 既解决了减法的口算问题, 又揭示了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知识之间纵横交错, 环环相扣,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篇8

一、小学生直觉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特点

数学最初的概念和原理都是基于直觉,数学中的发明与创造很多是直觉思维的结果,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以及关系的敏锐的想象和判断。它是直觉想象和直觉判断的统一,是数学的洞察力,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因此,从培养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以为直觉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简约性。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2.创造性。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的教材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3.自信力。学生的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直觉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

小学数学直觉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有三种基本形式:直觉观念、直觉推理、直觉判断。

1.直觉观念:数学直觉思维中的直观模型和空间图形,在数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抽象或模式化了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心智图像”,也称为直觉观念。直觉观念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东西,它既有生动直观的感性形象成分,又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成分。

2.直觉推理:刚形成的直觉观念是非常简单的,包含数学对象的本质因素相对比较少。经过不断地想象发挥、联想引伸,从一个直觉观念到另一个直觉观念,直觉观念的内容逐渐由简单到复杂,本质因素也不断增多,多个直觉观念就会形成一定的数学结构,这样就会越来越接近数学对象的本质。由于在直觉推理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因此,直觉思维具有或然性的特点。

3.直觉判断:直觉判断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或综合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而是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对象,迅速确定“是什么”,而不是细究“为什么”。直觉观念、直觉推理和直觉判断在数学直觉思维过程中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它们常常结合于一个统一的数学直觉思维过程中。

三、培养小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探究问题实质的思维。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寻找解题的途径、选择解题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源泉

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若没有深厚的功底,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知识是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因此,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努力达到“真懂”和“彻悟”的境界。

2.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学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直觉能力也越强。

3.重视学生观察技巧的培养

学生无论是直接知识还是间接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而直觉是思维在观察上表现出的快速和灵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教材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经常训练,形成技能。

4.重视解题类型多样化训练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几个选项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5.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试探性的思考方法,从整体思考,把握问题实质,迅速合理地猜测出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新颖性和灵活性,促使学生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过渡。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6.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归纳和类比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学生已有的猜想能力和直觉能力,而且应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方法,并使他们的直觉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并趋向精致,“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 。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案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这是一节“角的认识”的新课。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评析]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案例]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这是一节“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新课。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评析]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案例五: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案例评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使其从小形成创新意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案例】

“变异”与创新 这是一节“应用题”的练习课。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一下思维活跃起来。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通过变异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变异”是指改变基本的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例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了一个较普通性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案例】

“联想”与创新

这是一节“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练习课。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可出示题目:26×26、26×26×26、26×26×26×26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一会儿分别计算出了这三道题目的结果。这时教师设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小伟说:“算式中的每个数个位数字都是6,积的个位数字也是6。”小华说:“根据这组算式,我发现了:只要乘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个位数字是6,积的个位数字一定也是6。”小聪说:“老师,根据这组算式,我还想到了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个位数字是5、1时,积的个位数字也一定是5、1。”“„„”同学们充满了自信,响亮地回答着。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10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逻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思维,但它们的侧重面有所不同。逻辑学主要从思维的结果(或产物)如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来研究,而且着重研究正确思维的规律及形式,以及这些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则主要从思维过程本身来研究,着重研究思维过程中的规律,以及导致形成某些认识结果的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由于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心理学与逻辑学对思维的研究也要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补充。我们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也同样要注意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紧密联系这一特点,忽视哪一方面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类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的阶段。人的逻辑思维一般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主要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它是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形式逻辑思维:简称逻辑思维。它是以同一律为核心规律,进行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思维。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概念必须是确定的。例如,A就是A,不能既是A又是非A。在小学数学中每一个概念也都必须是确定的。例如教学约数、倍数时,把0排除,否则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也要包括0了。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上进行思维。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也称为普通思维,形式逻辑也称普通逻辑。一般地说,10—11岁是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这时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2.辩证逻辑思维:简称辩证思维。它是以对立统一为核心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着重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概念的矛盾运动来进行思考。它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联系起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进行思考。它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必须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据心理学家研究,9—11岁学生的辩证思维才开始萌芽。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有关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规定基本,即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里所讲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大纲中明确提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表明,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什么在小学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呢?个人体会有以下两点。

(一)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生了“飞跃”或“质变”。具体地说,10—11岁学生开始能逐步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能初步掌握比较科学的定义,能领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并进行间接的推理(即由几个判断推出新的判断)。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人一度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一点值得商榷。第一,根据心理学研究,创造思维是人们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它有普通思维的特点,例如在解问题时,也有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等阶段。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有想象的参与。另外,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从多数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思维首先要有逻辑思维做基础。其次,人们的一般思维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可以说,发展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品质。但是如果把创造思维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来,对小学生说就要求太高了。此外,由于创造思维这一过程本身比较复杂,心理学的分析研究还很不充分,还难以具体说明它的内涵,要在小学里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就更困难了。也有人强调小学数学应着重发展辩证思维。这也值得商榷。如前所述,辩证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有一定的形式逻辑思维做基础。而且从小学数学内容来说,虽然有些内容能够反映辩证思维的某些规律,但有很多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对加与减,可以说是相反的运算,两种运算相互依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不好讲,因为还没有学过负数。另外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9—11岁才开始萌发辩证思维,显然比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得晚。因此在小学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还为时过早。在小学只能结合某些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唯物辩证观点的因素,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而不是讲辩证法。例如,讲整数加法与减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它们是相反的运算,是相互依存的;讲分数乘除法时,可以通过实例说明两种运算在分数中可以相互转化。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知识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正确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小学数的思维点正处在具体想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当前教学中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容易接受,在学习中往往离不开直观感性材料,有时即使有直观材料也抓不住事物的本质,不能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全部都揭示出来,甚至被一些表象说所迷惑,造成错觉。比如图形上升到相应的概念,小学生往往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发挥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优势,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加强“双基”教学中,既要注意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运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又要注意采用科学探索的教学方法深化基本概念,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创造性地构建认知结构。

二、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思维的多向性有利于灵活思维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

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份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三、给学生创造多种活动机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创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

1.由于许多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师应尽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创设情景,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及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情景:“妈妈带你到超市购买东西,你想要买什么?你知道它们的价格是多少吗?”这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教师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现行的新教材中,适当设计了一些思维拓展的问题,使学生有了思维的空间和创新机会。对于这类题,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先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多项思维。

例如,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时,让学生用给出的6个数字组成六位数,比一比,看谁写的六位数最多,在让学生找出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六位数,尤其是在应用题中更要利用这类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又如,补充问题或条件的应用题先让学生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看谁补充得多;出示线段图、算式或其他条件,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编应用题,看谁编最多。

3.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但更要归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生活数学”。例如,在教学常用的数量关系是,让学生先完成社会调查——了解多种商品的价格,各种常见的车辆速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又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让学生计算教室里要粉刷墙壁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需要买多少涂料多少千克?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篇12

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 通过实践活动的切身感受, 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统计问题中, 可以让同学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调查, 像身高、体重、爱好的颜色、喜欢吃的水果等。在简单计算中, 让学生亲自买一些喜欢的小物品, 真实地经历买卖交易, 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从而对这种看不到、却真实存在身边的东西产生极大的兴趣。

(2)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可以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 开展一些小小的比赛活动,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 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进行计算速度比赛。老师随机地出题目, 学生进行作答, 并小组积分, 一定时间后, 得出第一名并奖励, 这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方法, 将在下文论述。

(4) 开展课外活动, 增强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学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可结合课堂教学, 让孩子动手做些简单物体, 例如, 通过计算制作一个体积一定、底面半径一定的圆柱体。

(5) 利用科技创设学生喜欢的事物, 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数学知识,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

二、小组讨论数学问题, 学会交流

(1) 创造交流的环境。例如, 在认识形体基本特征中, 老师拿着圆柱、圆锥、球、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模型, 然后问: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模型有什么异同点?这时, 同学会观察这些模型, 进行热烈的讨论, 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这样, 一方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快速地投入到上课的状态中;另一方面, 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的能力。

(2) 建立数学兴趣小组, 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相同的题, 也许有多种解法, 通过讨论, 每个学生都会掌握多种方法, 这就是常说的共赢。通过组内活动, 使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与结论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述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具备了主动参与的意识, 并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一交流的过程, 不仅填补了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拓宽、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基本数学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认识, 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 打开他们的思路,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来开发思维。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一般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培养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重点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 结合知识内容, 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到一定阶段, 再启发学生运用到实践中去, 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例如, 在商店买铅笔与钢笔, 它们的单价分别是五角与五元, 问:分别买100支与10支, 哪种笔花费高?将其抽象分析:就是比较0.5×100和5×10的大小。

(2) 虚拟性奖励, 激活学生快速思维。老师提问, 让学生找出答案, 对表现优秀者进行虚拟奖励。

(3) 部分与整体的思维方法, 提高思维的全面性。部分就是由问题入手, 将题目化为小部分, 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 所谓整体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认识中建立起来。通过对问题每个部分进行分析, 然后整合, 从全局思考解决问题。例如, 上面买笔问题, 题目问哪一种笔花费高, 可以分成三个小部分, 分别求出两种笔的各自花费, 再进行比较。

(4) 相互联系, 扩展思维。在数学中, 很多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恰当地相互联系、进行比较,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观察, 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 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 即“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摘要: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 本文论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培养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 同时,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 并结合生活实际, 达到数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上一篇:苏州园林实习心得600字下一篇:武汉市优秀团干事迹材料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