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精选12篇)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1
数学是有着严密逻辑的一门学科, 虽然小学数学内容可说是基础的基础, 但其学科特征已经显现无遗, 尽显理性逻辑的完整性与严密性, 于活泼可爱的小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对于数学老师而言,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小学阶段各年级, 学生虽然年龄跨度较大, 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记忆以无意识记、具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思维具有跳跃性等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因此,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不仅要备课, 更要备人。明确教学口标, 逐个攻破, 坚持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 利用习题资源做到不知不觉中时刻复习, 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
一、明确目标, 把握维度
新内容的讲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起, 点, 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检验, 是双方门主意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因此,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正确理解, 认真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并对学生明确。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的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 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对于学习目标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目标的建构与培养。新型教育理念认为, 要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数学课程的口标阐述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 而一般情况下,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会进一步被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学生学到什么,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以及如何培养, 这都是课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关注三维课程目标, 要把握学科属性, 始终围绕着数学教学活动来进行, 防止“非数学化”倾向导致的教学目标偏离。毕竟数学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一定要在数学环境的前提下, 不能漫无目的, 数学的核心始终在于逻辑思维。小学亦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把小学数学上成数学, 又要超越数学, 既要重其科学性, 又要考虑其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 逻辑思维
当前, 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是:以教授学生知识为目的, 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 正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存在, 成为学生认知体系当中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的初始构型。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考虑到比显性学习目标更深层次上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具象思维为起点。因此,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 其起点不能过于抽象, 而适合于以活动性和直观性的体验为切入点, 一步步深入到抽象逻辑思考的道路上来。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成功的小学数学老师会想尽办法让玩具尽显它天使的特性, 给学生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果实。应用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场地, 很多应用题的计算需要分几步来完成, 而小学生很喜欢一步到位的跨越式操作, 对此他们很有成就感, 但同时在这种跳跃中义很容易出错。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明确应用题的做题步骤, 强调其完整性。
小学生的跳跃式思维与数学科目严密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认知冲突这个专业术语由美同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 指的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所学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无法包容的矛盾, 这一理论可以典型的体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积极的学习情绪, 义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冲击, 从而使数学课堂显得有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个快乐而知性的课堂, 而不是像逻辑程序那样刻板。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 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 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活跃的思维是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 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去吸收知识的过程便是逻辑思维能力悄悄萌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习题资源, 时刻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涉及到题目的演练。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是环环相扣的, 此一课程的学习往往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 提点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F1已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 就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且对他们理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课后的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它对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发展理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不能一次就得到准确的答案, 时常要经过不断的错误, 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这种实践型的认知过程也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很深的印象。在教学时, 老师要透过现象找出学生错误的原因, 在习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 并加以应用, 以期让学生牢固的把握所学的知识。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习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2
一、敏锐性
主要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主要包括:
1、记忆力强
因为少年进入初中后大脑皮层飞速发育,此时也是学生思维发育的黄金时期,记忆力也特别强。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信息,并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即使失去了这些信息的记忆也很容易恢复,有的甚至成为永久记忆,这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也极为有利。
2、反应速度快
在数学中,反应速度快说的是学生从外界提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速度快,这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里框架会在这个时期形成。
3、思维的角度新
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在思想是没有顾虑,能想到老师没有想的,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也就能够发现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因此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不坚化思想,有创新思维。
二、思维的不成熟性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性。
1、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学生思维的无目的性。无目的的思维即思维混乱,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思维层次不高
老师讲的公式定理学生都能记住并进行难度不大的课堂练习,但是碰到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学生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问题。
3、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这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不全面导致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知识盲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数学思维的可训练性
学生的认识结构、已有的经验和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思维状况的影响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1、学生的认识结构
这的认识结构说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等的记忆状况和学生大脑对数学知识的组织状况。学生是否能活用这些知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认识结构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勤勤恳恳,使学生掌握并不遗漏知识点和各中数学思想方法。
2、已有的经验
数学问题解决包括大量的技能活动,它要求常用的解题方法的运用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到自动。另外要求学生的实践经验随着知识读增加不断丰富,思维状况更加合理。
3、非智力因素
这指的是注意力,意志、态度、动机、情绪等。这些因素与先天条件有关,但也需要后天的训练、培养、教育。
所以,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知识学习的完整和深化,通过实践的不断加强,以及教师的不断科学引导,完全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的最大潜能。
中学生思维特点
白清宝
中学生,特别是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虽已达到形式运算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他们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物理思维的训练,其物理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还很差。具体地说:
(1)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中学生不善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思维,遇到问题时,往往靠直觉经验进行判断,“想当然”的推理。例如,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功率越大的灯泡,其电阻越大,灯丝越细”等。
(2)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差
中学生常常是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而他们往往只考虑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被个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片面的、肤浅的概念。例如,“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快”、“钢笔吸墨水”等概念的形成就是这种思维特点的反映。
(3)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差
中学生往往具有思维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努力弄懂意义,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这在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尤其突出。
(4)思维的逻辑性差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3
一、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由于幼儿的认知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较弱,数学对他们来说还没有成为头脑中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他们必须通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才能进行数学的学习。因此,操作方法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在数学启蒙学习中,操作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为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如为每位幼儿提供一份操作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时间。幼儿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由于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的知识还是粗浅、零碎的,需要教师的必要引导,以进行归纳和评价。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归纳、评价,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例如,在一次给图形分类记数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数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几何图形,让幼儿通过三次不同要求的操作活动学习按不同特征给图形分类,并用数字正确记录图形的数量。第一次,要求幼儿通过操作比较几何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让幼儿根据图形特征进行分类;第三次,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分类卡进行形状、颜色、大小的分类并计数。如此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满足了幼儿不同的探索需要,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比较、摆弄中获得了对数学概念“形”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逻辑知识。
二、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中具有关键作用
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生动的语言对于数学启蒙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开发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我们在对幼儿开展数学启蒙时,首先教师要注意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如大班幼儿在认识时钟时,教师可以形象地告诉幼儿长针叫“分针”,是哥哥,短针叫“时针”,是弟弟;哥哥跑一圈弟弟只能跑一格,幼儿很快就能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其次,教师还要给幼儿表达对数学概念理解的机会。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某一问题的感受,边操作边表达。
这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监控,并提高他们对自己动作的自觉意识,从而有助于动作的内化过程,逐步构建逻辑思维的方式。
三、图像体验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与认识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这些接近于经验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图像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桥梁。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应形成对数学表象的认识,而采用只追求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组成”时,教师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然后讲解分合的方法,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组成”的形象。这样的方法是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我们还是应该结合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的变化,让幼儿在和实物或图片互动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将数学概念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幼儿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换言之,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体经验越丰富,头脑里的表象越多,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概括性。幼儿对于数学知识抽象意义的理解,是应该从具体事物和图像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活动条件,通过实物和图片让他们增长对数形认识的经验。例如,在感知数字7时,可让幼儿摆弄7粒木珠,把它们排成一行;把一行拉长、缩短,或围成一个圈、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其它形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都是7个,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凡是数量是7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变换次序,怎样改变空间位置,数量都仍是7。这个“7”不是简单地让幼儿认识“7”的符号或传递给他们的,而是由他们从木珠的各种排列图形的关系中自己发现的,是他们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而得到的。显然,只有在幼儿对更多具体事物和图像的体验基础上才能不断加深幼儿对数形知识的理解。
四、符号的把握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幼儿学习数学,最终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但是,幼儿头脑中往往只是保存一些具体的经验,要使之变成概念的知识,则需要符号体系的参与。例如:有一堆糖,其中5粒用蓝纸包,3粒用红纸包,1粒用黄纸包,请幼儿数出蓝纸包的糖有几粒。幼儿首先需要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颜色,从中寻找出哪些是蓝纸包的糖;再按具有蓝色和不具有蓝色的两类属性将糖分成两堆;再把蓝纸包的糖从左到右排成一排;最后把排列好的蓝纸包的糖与自然数列1、2、3、4、5的符号一一建立对应关系,从而得出有5个蓝纸包的糖的结果。
幼儿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幼儿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数学启蒙不仅能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他们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这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
论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培养 篇4
简单地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
1.直 觉与直观 、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 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 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 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 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 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 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 多角形把干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 ”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 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 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刻意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 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 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 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 下面我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 “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 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 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岔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 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出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 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重要。 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好似我们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二、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1.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 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 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事物的“本质”。
2.创 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地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 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伊恩·斯图加特说 “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直觉。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式都是基于直觉, 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进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方法;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环状结构更是一个直觉思维的成功典范。
3.自 信心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 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兴趣更多来自于数学本身。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 相比其他的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 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 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 ”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 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火花的。 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懂一样东西, 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他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 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 ”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因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
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 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 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 ,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3.重 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具有发散性,因而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高一学生思维特点 篇5
(一)思惟的组织性、条理性差
高一学生不擅长有目标、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思惟,碰到题目时,常常靠直觉经验进行果断,“想当然”的推理。例如,门生以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活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年夜”;“功率越年夜的灯泡,其电阻越年夜,灯丝越细”等。
(二)思惟的辽阔性、深刻性差
高一学生往往因此我为中心看待事物,因此他们常常只斟酌那些能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建构的事物的意义,而不能从多方面剖析题目,捉住事物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要害。常常被个别事物的外面征象所疑惑,构成一些单方面的、浮浅的概念。例如,“力是使物体活动的缘故”;“重的物体下降快”、“钢笔吸墨水”等概念的构成就是这类思惟特色的反应。
(三)思惟的灵活性、敏捷性差
高一学生常常拥有思惟惰性,习惯于生搬硬套公式,而不是高兴弄懂意义,依据具体题目天真选择法子。这在应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尤为凸起。
(四)思惟的逻辑性差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6
关键词:科学课; 创造性思维;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02-001
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课已经成为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的文化课程相比,科学课对小学生奠定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江苏省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全国教育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规定,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教学,并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全国教育典范。
1.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
科学课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课程,而多数学校的试验条件严重欠缺,不仅试验经费不足,而且试验设备也不齐全,阻碍了科学课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其次是科学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小学的科学课老师都是兼职或者临时代课,没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难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加之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导致科学课至今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效。
2.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学理念,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结合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和心智特点,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1]。
2.1在科学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课中要明确科学课以探究为基本核心,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而且在现在的科学课教材中,科学探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等待开发的阶段,因此思维方式没有形成定式,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相当强烈,创造性思维的塑造比较强,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认真组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环境条件。调查显示,1-3年级的学生对学习以外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书本的知识兴趣相对较低,而3年级以上的学生思维有所转变,对复杂的事物更感兴趣,比较倾向于有挑战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科学课的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量、教学资源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课题,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假象,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收集并整理需要的信息资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让学生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而且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论述出来,老师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2]。学生以探究为本进行学习,老师以探究为本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2.2重视学生科学情趣的培养和运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科学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3]。从现在的科学课教材中来看,多数科学课教材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的数量多,并且活动的类型齐全,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活动安排要注重让学生与周围的世界产生接触,提倡科学学习需要贴近生活。小学生的意志力相对比较薄弱,对事情的专注度要明显低于高年级的学生,因此要使小学生持续关注某一项事物,就必须集中力量提高学生对该事物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开展活动中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帮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指引,在玩中培养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学中老师一定不要怕麻烦,要认真准备每一项活动和每一个试验,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未来的科学家,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已经成为曾经梦想的科学家,这是科学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实验探索,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2.3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则是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而且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教学的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保障,而且为了使小学生有更开阔的学习视野,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资源,首先科学课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除了学校和教材中提供的内容,还要开发和利用其他的资源,例如网上图书馆、科技景点以及社区课程资源等,要根据不同的科学课主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让学生运用开阔的视野去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树立强大的自信心,通过创建多个科学素养阵地,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
3.结束语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科学课的老师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承担者,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小学生当前的心智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10,11(01):3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2,45(07):16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7
一、创设和谐环境, 营造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有人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 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 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 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要使师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给予鼓励、尊重、信任与期待, 以此来激发学生在思维方面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承认和认可学生的所作所为, 要珍惜学生每一点创造性的火花, 让学生思维想象的翅膀得到放开与锻炼,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比较宽松。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民主教学为主, 使师生关系宽松、愉悦, 为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感知事物, 追求和探索新知识, 发展思维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 学生才会自愿接受、参与、探究, 而只有学生自愿的, 结果才是有意义的。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 图文并茂、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 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和刺激性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以地理知识的博与巧, 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 使之产生新感觉, 引起思考, 产生兴趣。如经纬网这一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要盖一座房子, 让四面的门窗都朝北, 可能吗?若可能, 则这座房子应建在什么地方?又如为什么日月星辰每天都绕地球东升西落?由于这些问题新奇、有趣, 能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魅力,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应, 学生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时, 思维潜能也得到了挖掘。
三、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可见, 思维是人的本质需求。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创设良好的创新思维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恬静与活跃, 紧张与愉快相统一的教学氛围中发现问题, 积极思维, 主动探索, 进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大胆怀疑, 喜欢刨根问底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提出问题, 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提出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从而产生新奇和探索, 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 激发学生向未知王国进发, 以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方法, 使学生尝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讲到青藏地区的气候时, 教师展示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 设问:“藏族同胞的传统服装有何特色?袖子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服饰品?为什么要做成这种样式?”“台风为什么会给我们泉州的山区带来那么严重的地质灾害?如何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如在讲《泉州地理》时,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0页图3.5, 很快, 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泉州的降水量分布与我国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相反呢?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 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终身热爱地理, 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社会人。
四、创造探究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所充当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做, 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亲自去研究和探索, 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从中可以对地理进行实际演示和操作, 对待地理问题用一种科学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够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研究之后, 对于问题和学习内容都有所发现, 并且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感受,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勇于创新, 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的:“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多种方式, 使教学活动真正具有科学探究思想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 讲到“冬天昼短夜长, 而夏天昼长夜短”这一问题时, 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为什么九月份刚开学时白天还比较长,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养成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的学习意识。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习特点,高职学生,思维能力
1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及产生 因素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受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交通与信息欠发达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比较特殊的学习特点,在知识学习、思想道德理念、心理素质等方面表现出积极主动同时,又存在盲目自卑的心里特征,分析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培养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1.1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知识的 特点
1.1.1学生学习途径单一,获取知识面狭窄,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度不够。社会环境英文 :social environment,指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极为不便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济落后,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通信设备差、信息闭塞,学生开展的校外交流不多,也没有养成主动了解社会这种意识。获取知识的途径狭窄,一是靠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受教师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的限制,也受接受能力的局限 ;二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1.1.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素质、人格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生源来看,入学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差,其中有初中生,有高中生,也有辍学生。这类学生对趣味性的教学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升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学习环境宽松,离开了教师和家长的约束,纪律性容易变差。
1.1.3学生学习思想单纯,在是非面前,大憎大爱,缺乏判断力。在面临个人矛盾,家庭矛盾和民族矛盾中,易激动,爱国爱家热情高涨,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选择以打架斗殴和游行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1.2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素 质特点
1.2.1学生学习起点低,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易产生心理问题。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晚,很多农村的孩子没有学前教育,七八岁才开始启蒙教育,对文艺特长几乎没有额外的培养。一些本土生存条件差的地方,很多家长外出沿海城市打工谋生,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造成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祖辈对孙辈的无限溺爱,只要孩子提出,无限度的满足,如没有时间观念,看电视看到几点没人管等 ;二是作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乡下老人,认识不了几个字,无法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三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放学回家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家里有几个弟妹的,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没有时间自学。在高职院校中,家庭贫富差距也会影响到学生产生自卑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价值观的取向 ;四是长期与父母的分开,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产生心理上的疾病,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母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缺陷。
1.2.2学生存有以个人兴趣学习的不足。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学习取向以个人喜好来学,存在偏科的现像,发展不全面, 当升入高职院校,有的科目成绩好,有的差,面临就业时压力大,成绩较差的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1.3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学习思想道 德理念特点
1.3.1易受世风世俗的影响,高职学生对知识的满腔热情与经济利益的追求存在矛盾导致学习心态不端正。把曾经的学校当作象牙塔样一方净土,学校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但外界利益的诱惑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在外经商,在知识和金钱面前难以取舍,学生不得不对知识空有一翻热情而力不从心。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些女学生受到名利的诱惑或驱使,不能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好逸恶劳,滋生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浮躁心态,不愿读书。
1.3.2封建意识对学生学习意识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少数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还存在,大部份农村家庭的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后,女生的缀学率高,即使有部份女学生升入了高职院校,仍有升学后离校的现象。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压力,在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不管是姐姐还是妹妹,都会让给哥哥或弟弟上学 ;二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目光短浅,视野不开阔。在男女学生入学性别比中,男生入学人数高于女生。
1.4 受经济利益的影响,高职学生 学习商业化,市场化
1、学生学习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学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从这个价值出发,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格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不够 ;高职学校为了学生能就业,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过分追求个人技能的提升。
2、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学习氛围不浓。在全国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公平的情况下,贵州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简陋,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教师队伍水平不高,一个教师教几个年级或是几门课 ;教师学历不高,知识面窄,有的是聘请的代课教师,待遇不高 ;家庭负担重的教师一到农忙季节,主要精力都放在务农方面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存在不合理,教师年龄偏大。
2 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
什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 :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工作能力的核心。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比较力、概括力、 抽象力、推理力、论证力、判断力等能力, 是整个智慧的核心,参与、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用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构建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2.1 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 方式应该多样化
观念是人们行动的信念和指导原则, 它对人的行为活动有很大的定向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活动应做到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授与受的直线模式,应打破常规,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1、在教学中设计和提供思考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去思考,通过联想和类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2、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实施思维训练活动。民族地区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 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要注意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要照本宣科,而是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2 注重对高职学生的人文关怀,培 养学生自信心
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份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弱, 加上经济条件不好,自信心不足,学习和生活放不开,如果长期处在自卑的状态中,思维能力会受影响,教师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和他们沟通,加强心理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看待自身不足和存在的困难。教师在生活上引导他们勤工俭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接受新事物,拓展他们的视野, 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习上,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与高职学生原有的文化水平常存在衔接不上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会挫败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应鼓励、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帮助学生解疑,使学生变疑为思,让学生在学习困难中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在近年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尤其对高职教育投入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但相对沿海城市来说,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匮乏,应加大对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在硬件设施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软实力也要满足教学要求,那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加强教师的培养,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拿破伦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的一群羊, , 能战胜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优秀的学生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 教师得有一井水,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思维。
2.4 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 方式
部分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受地理环境和封闭文化的影响,在成长中养成了封闭、收敛、恒常、经验的思维习惯,极大制约了这些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因此要帮助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型、从收敛向发散转型、从恒常向创新转型、从经验向重科学求袢转型,帮助学生养成开放、发散、创新、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5 有针对性的进行思维能力的训 练
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接触的事物不多,见识面窄,容易导致思维的局限性。科学研究表明 :一般来说,人脑的潜能只发挥了不到10%,而90%以上的潜在能力有待开发,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活,思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让人感觉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想办法,精心设计训练方式进行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如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我们可以开展语言方面的活动上去训练他们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我们可以安排基础技能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做到让学生在接受训练的过程中养成思维的习惯,养成说话和做事的良好惯,用辩正的思维去促使他们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9
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大学期间,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都趋于稳定,并开始逐步的走向社会,向成年期过渡,由于长期的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
目前,关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应激源中思维方式对个体或群体应对行为的影响、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就某一单一的体育项目来研究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其次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而普通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此外,对大学生整体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较少。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直接体育人口,一般都拥有健康的体格和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但是他们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时候还要面对升学、考试、就业、亲人重病等应激事件,必须采取合适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节和适应。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特点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训练以及比赛。而比较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也可以加深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解。
2、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
2.1、思维方式的研究
(1)思维方式的概念。
资料表明可以从个体、社会、文化三个分析层面对思维方式进行归纳界定。按照斯腾伯格的观点,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所偏好的进行思考的方式。思维方式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偏好表达和使用能力的方式。思维方式不完全是认知的功能,也不完全是人格的功能,而是界于它们之间的某种特质。社会层面的思维方式被看作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习俗等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维活动形式,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的具体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水平的整体凝聚,它决定着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因此,思维方式又常常作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差异。侯玉波认为,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一种元认知特性,是指人们在看待和思考问题时的基本倾向,反映了文化和地域传统对人们处理和看待问题的影响。
(2)思维方式的结构。
关于思维方式的结构,学者们主要从内容和维度两方面进行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黄光国认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类比的、联想的、圆周式的,或共时性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讲究逻辑、因果式和分析式的。杨义则认为中国人思维方式最明显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双构性(辨证性),整体性和辨证性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有特色的以应变为目标,着眼于整体稳定和完善的“中庸”、“中和”思维特点。侯玉波和朱澄等人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变化性、矛盾性、折衷性、联系性、和谐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包含3个维度:联系性、变化性和矛盾性。
2.2、应对方式的研究
(1)应对、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是指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或处理问题。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应对方式是指典型的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倾向,也可被认为是在应对一系列广泛的应激源过程中,人们通常使用的策略或方法。在体育领域中应对方式,是指在体育锻炼或比赛当中,运动员在感知对手、环境等一系列内外因素变化时所做出的一种应激反应。
(2)应对方式的划分。
八十年代后,Billings和Moos(1980)根据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应对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回避应对.但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应对倾向,这种“应对的行为特点”就是对方式划分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6种方式: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院抽取120名学生作为被试。发放120份问卷,问卷收回后,剔除无效问卷6份,获得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为95.00%。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方面资料,并对获取到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置“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问卷”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被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和AMOS7.0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
(1)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比较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差异,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17.49,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整体性与变化性之间以及变化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而整体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变化性、整体性、矛盾性。这表明变化性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特点。
注释:**表示在0.01水平显著,M表示平均值,SD表示标准差,Post Hoc表示多重比较。
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性特性反映了我们时代和社会的特征:信息的迅速增长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们能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世界,明白现实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这种发展观有利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正视现实,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而不是一成不变,内心冲突、难以自拔。
从表2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变化性和矛盾性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F=5.91,P<0.05;F=64.74,P<0.01),在变化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矛盾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整体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32,P>0.05)。
注释:*表示在0.05水平显著,下同。
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其变化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相对于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而言,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这种变化性体验机会少的多,而且程度不够深。因为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小就开始了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而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在高中甚至高三为了考大学才开始运动训练和体育比赛的,他们在训练的年限以及强度、参与比赛的次数以及级别,都不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而个体思维方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时间越长,思维方式越趋向于稳定和成熟。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特性的体验更深刻,而这无疑会对其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中的变化性得分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在矛盾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这跟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在变化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联系紧密,因为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更善于以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非固着于某一问题,矛盾性自然降低了。
在整体性维度上,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能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以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而整体性思维是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20到30岁整体性思维达到最高水平。无论是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他们均处于这一整体性思维的高水平年龄段。
(2)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比较了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时采用各种应对方式的情况基本相同,并没有出现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结果。
这一结果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社会方面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人数自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加上大学生是佼佼者的传统观念,致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压力极大,但又无力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所以倾向于采用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第二,家庭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一贯的宠爱让子女几乎没有机会经历风浪和挫折,所以养成了遇到问题就找他人帮忙,而非主动积极的自我解决。第三,学校和学生本人方面。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大学,越来越多的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无疑提高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通过解决或合理化方式来应对的可能性。因此,在应对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并没有显现出更多的积极或消极方式的选择。
5、结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整体性与变化性之间、变化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均非常显著,而整体性与矛盾性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变化性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方式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永泰.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业学生、普通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06.
[2]Sternberg RJ:“The Nature of Creativity”[M].New Youk Camberdge University Ress,1998.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10
关键词:课程设计,思维特点,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要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按照课程设计形式和发展思维的具体化要求,优化设计理念,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一、优化课程设计形式
针对课程设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背景为基础,结合思维特点和具体设计形式的要求,优化设计方式。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教学设计方案引起重视,优化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文字相比,图片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图片本身具有色彩鲜艳和动作抽象的特点,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文字表达的形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采用图片表达语言,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桂林山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风景名胜有进一步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风景名胜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很多学生对风景名胜有很大的好奇心,原有的文字表达的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将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纳入到教学课程设计中,能起到优化设计形式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鲜的画面能给予学生视觉冲击,让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此外为了起到扩展知识的目的,可以将其他地域显著的名胜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包括杭州西湖、北京故宫等,增加学生对其他地域名胜古迹的了解。此类介导式的教学方式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特定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
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扩展学生的思维形式符合当前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达到扩展学生思维形式的目的。将游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要求,能让学生理解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进而实现主动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到《坐井观天》,讲述的青蛙坐在井里看井水中倒映出的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前引导工作,例如,“大眼睛,宽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描述的是哪一种动物,谜底是青蛙。此类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翻阅其他书籍,查阅同类成语知识。以盲人摸象为例,意为由于只了解事物的局面,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人们在评论一个人、一部电视剧或一种社会现象,往往因为只看到局部而下结论,便造成了片面性。寓言故事表达的是隐喻的意思,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让学生对不同寓言故事表达意思进行分析,从中掌握故事的内在含义,不断提升自身理解能力。
三、语文知识练习
语文和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很多文章都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在教学阶段要对语文知识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到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都局限于对文章的了解,对文章的深层意思缺乏有效的了解,进而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根据新课标教学形式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对文本知识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将生活和语文案例结合在一起,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对知识的了解。在小学语文教材口语交际中学到《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动物类型,辨别什么是有益的动物,什么是有害的动物。例如,青蛙、猫头鹰、啄木鸟等,有害的动物包括老鼠、蚊子、苍蝇等,将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能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对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只有主动学习,具备学习的欲望,才能提升学习水平。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式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看、读、写和想,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教材的限制,增加学生对文本知识的了解。每个寒暑假,学生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对中心思想和人物关系进行分析,独立学习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
五、结束语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特殊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做好课程设计的相关工作,优化设计形式,以教学改革为基础,保证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基础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以发展思维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将各项教学措施落实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10,11(01):3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12,12(01):89-90.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注重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独特性、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等。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主动性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
例如:一次我看到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的时候,他根据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切入课题,先让学生想象圆形车轮和方形车轮在路面的两种运动情况,然后教师可以运用媒体展示两种车的动画运动。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是没有方形车轮的,学生通过观看会不由自主的思考:“对啊,我们见到的车轮都是圆形的,如果车轮是方形的,车怎么行使呢?” 学生学习兴趣立即就会调动起来,进而自然产生疑问:“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方形的呢?圆有什么特点呢?”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入到积极的思维前奏状态。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二、在形象思维的平台上开展逻辑思维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初始阶段是从动作开始的,也就是说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事物为依托而逐步发展过度到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思维的起点,作为小学阶段,形象思维还是占主体地位,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是思维方式训练的一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表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以教具、学具(实物、图形、课件等)的演示或情境的展示等手段通过具体形象思维这个平台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个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个体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合作探究,齐心协力,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可能都去寻找一个合适的伙伴来共同探讨商量解决,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独立去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然后可以去征询别人的意见来印证调整自己的思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通过材料产生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比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出示题目后不要忙着让学生解答,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分析、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在学生个体已形成初步的思维路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使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设个性思维独立发挥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潜力,让学生个体在获取的信息条件的基础上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充分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有效的锻炼。
四、注重合作学习,互补学生思维的盲区
常人在思考问题时总难免会出现思维的盲区,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考虑的百密而无一疏。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同样如此,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逻辑思能力还显得很薄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集体交流,共同思维,共同创新。
比如在实际生活这类应用题(设计合理的租车方案)的教学中,往往对于同一道题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我们学生是否都能把这些方案都想到呢?那就不一定了,可能有的学生能想到几种,有的学生能想到一种,也有可能有同学根本找不到解答问题的方法。那么在这个时候,合作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可根據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个人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取多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开阔学生的思维广度。在多向交流中,自己可以听取本小组乃至其他小组成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他人优秀的解题策略,汲取别人先进的思维方式方法。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讲述给你的小组成员听,让他们对你的解题策略和思维方式进行评价,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校正,弥补个性思维的局限,拓展思维空间,使得彼此的思维方式在合作探讨的基础上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在教学过程多向交流互动的平台上,最大限度的弥补个性思维盲区所造成的不足。
五、注重思维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篇12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 它已经成为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工具和语言。数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 它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 它具有符号化、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精确性、简洁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阅读数学材料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活动, 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所以, 我们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理解, 在数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1.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等都是高度概括抽象出来的, 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 才能正确分析它们的逻辑关系, 达到对课本的真正理解, 形成知识结构。
比如, 乘法分配律: (a+b) ×c=ac+bc。一个简单的算式, 高度概括了乘法分配律。要真正读懂这个公式, 需要明白“为什么两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积再相加”, 整个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因此说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
2. 数学阅读是读写结合的过程。
数学阅读一般是读写结合的过程。教材编写为了简捷, 常将数学推理的理由省略, 运算证明过程比较简略, 阅读时跨度较大, 有时需动手画图, 有时需动手演绎, 有时需动手作注释、作记号, 以便顺利阅读, 而且一边读一边写还可以加强理解和记忆。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 将数学阅读融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指导中, 教师要抓住细节, 做一定的示范或引导, 教会学生从何处思考, 深挖教材的思维因素, 教会学生找问题来突破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 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思考来理解其内涵。
例如, 在教授《等式的基本性质》时, 许多学生只说出了“等式的两边同乘或除以相同的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而漏掉了“0除外”这一关键内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所看到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读出来, 培养学生的严谨性。还要让学生自己想想“为什么要把0除外”?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的能力。
2. 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为此, 我们还应该在课外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看一些有趣的、有一定难度的课外读物,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完圆周率后, 可以让学生读有关祖冲之的故事,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来尝试各种方法计算圆周率, 让自己和圆周率有一个亲密接触, 探索圆周率的秘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将数学阅读结合其他学科。
部分学生觉得数学课单调、乏味, 不如轻松欢快的音乐课, 多彩多姿的美术课, 自由奔放的体育课等。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来进行数学阅读,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的兴趣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的《测量》时, 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通过不断比划“一米”、“一分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 大部分学生对这三个单位的认识比较好, 也能体会三者之间的不同, 可以很好地应用。可是有的学生不感兴趣, 对三个单位总是混淆。于是就利用音乐课上学的长声, 在读“一米”的“米”时拖长音, 而读“分米”时声音稍微短些, 读“厘米”时就更短, 学生根据读音的长短来记住几个单位的大小。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 学生学得开心, 掌握得扎实, 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当然, 数学阅读除了结合其他学科之外, 更重要的是跟学生自己的生活结合, 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感到其乐无穷, 阅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08-30
小学数学思维教学06-15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建构06-05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09-16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7-17
小学数学思维及培养08-05
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10-13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方法09-15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