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特点(精选12篇)
小学生特点 篇1
弗赖登塔尔认为, 所谓几何就是把握空间, 而这个空间对小学生来说, 就是他们生活和运动的空间。因此, “几何”又称为“空间几何”, 从严格意义上讲, 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部分, 是一种直观几何, 或称之为经验几何、实验几何, 是存在于不太严密的局部组织之中的。小学生刚接触几何的时候, 往往觉得学起来很困难, 下面笔者就来研究一下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特点, 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方向。
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
1. 经验是小学生几何学习的起点
小学生的几何学习与成人 (或更高年级学生) 不同, 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小学生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 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 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 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 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
2. 操作是小学生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 更多的属于直观几何, 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 因此, 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 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 积累自己的经验, 丰富自己的想象。
二、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空间观念, 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发展
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 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 但小学生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 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 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 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 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 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 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
2.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 (1) 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讲解《面积与面积单位》时, 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 并与周长作出对比, 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
(2) 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 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
(3) 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学龄前小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 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 到了低年段, 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 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
(4) 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 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 角的大小怎样时, 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
(5) 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一年级时, 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得形状;二、三年级时, 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 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 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 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6) 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
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 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 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 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 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 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 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7) 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 用三根“拉杆天线”, 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 以此来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1. 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 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 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 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 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 视觉知觉障碍
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 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 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 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
以上是笔者通过研究总结的小学生学习几何的几个特点, 希望通过笔者的总结, 教师们能在抓住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几何的教学效率。
小学生特点 篇2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他们一般有以下心理特点:
一、好的愿望与心理准备不足。
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学习不努力,过一天算一天。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具体办法可以讲一个名人、伟人艰辛的心路历程的故事。组织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长过程的影片,启发学生懂得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辛努力。
二、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们充满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这说明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要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要有表率作用,同时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为引导他们理智处事还需要开展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绪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冲动而造成终身后悔”的反面故事材料,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
三、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小学生宽恕倾向的发展特点 篇3
摘 要:随着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宽恕这一积极的心理品质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为了探讨小学生宽恕倾向发展的特点,以南京、无锡三所普通小学的88名小学生为被试者,运用故事访谈法对访谈结果进行赋值计分,验证我国小学生宽恕发展是否符合Enright宽恕发展序列所描述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的宽恕发展特点符合Enright的宽恕发展模型,同时,又呈现出宽恕条件、表现、策略三个维度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特点。
关键词:宽恕;小学生;发展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道德心理学研究出现了新的主题——宽恕心理学。引起心理学家对宽恕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研究结果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宽恕人格倾向,从而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团体及个人暴力行为。多项研究表明,宽恕与心理健康乃至生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宽恕界定及发展风格
宽恕指个体愿意对曾不公平地伤害自己的人放下负面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对他宽宏大量,甚至施予爱。具体来说,认知上,宽恕者不再使用谴责性的想法,甚至对对方表现出尊重;情绪情感上,中性情绪情感逐渐取代了负性情绪情感,最终向积极情感发展;行为上,不再做出报复行为,而愿与对方共同参与某些活动。Enright及其同事发现,人们对“为何要宽恕”或“怎样才能做出宽恕”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差异,呈现出“三大风格”:“复仇的宽恕”“表面的宽恕”“内心的宽恕”(如表1)。
表1 Enright宽恕发展风格序列
宽恕研究领域的先驱Enright认为,进入初中或至少是小学六年级以后的学生才会呈现“表面的宽恕”风格,这期间都具有“前宽恕阶段”(包括“报复性宽恕”和“赔偿或补偿性的宽恕”,相当于表1中的“风格一”)和从“前宽恕阶段”向“期待性宽恕”过渡的特征。事实与此推断是否相符,本研究拟对其进行探究。
宽恕是具有亲社会行为性质的心理现象,但在小学生年龄段中的研究还很少,这与儿童道德领域其他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不协调。研究小学生的宽恕倾向是怎样的,以及这对于学校教育有怎样的启示,对于发展心理学角度的宽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生宽恕发展风格及其推理特点
1.研究目的
探究在推理故事时小学生表现出来的宽恕倾向特点。
2.研究方法
采用故事访谈法,对被试一对一进行访谈,时间约20分钟。
(1)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在三所普通小学(两所南京、一所无锡的学校)中,选取90名年龄在6~12岁之间的小学生,其中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各15名。整理访谈内容后,除去回答不完整、明显有矛盾的访谈资料和被试,最后得到有效被试为88人。被试情况如表2:
表2 被试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分布
■
(2)研究材料
①宽恕发展风格序列表(Enright)
Enright等人认为,宽恕风格的发展经历由外在到内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伴随个体对他人认知水平和观点采择能力的持续提高,宽恕也从有条件的宽恕发展到无条件的、内心真正的宽恕。
②宽恕推理访谈材料
根据Kohlberg“海因茨和药剂师的故事”以及Enright(1989,1997)改编过的结尾,本研究设计的访谈问题,分别对应每一个发展风格的三个维度(宽恕的条件、表现、策略),比如:
属于宽恕的表现范畴的问题:王先生在原谅卖药人的同时还生他的气吗?如果会是这样,他把心里的怒气表现出来好不好?为什么?
3.研究步骤
首先请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本研究的访谈问题与Enright相关研究的访谈问题作比较,使访谈问题更符合中国人语言表达习惯。
就故事及访谈问题对6名小学教师和12名一到六年级学生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故事和访谈问题做口语化的处理和完善。
根据访谈结果进一步完善故事的陈述、提问的顺序及方式。删去学生多数不易理解的问题。正式访谈时,主试给出简短的指导语,并讲述故事,确认被试听明白,再向其提问。在取得被试同意后进行访谈录音,并转录为文字。
4.统计方法
参照Enright的评分方法,对被试在宽恕风格每个维度的回答赋值打分。回答符合风格一,计1分;符合风格二,计2分;符合风格三,则计3分。综合10组问答,将被试的回答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并对每个维度中的回答进行打分,某个被试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分数,比如同时有风格一(1分)和风格二(2分)的回答,但最终的得分点以三个以上回答所共同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为准。由两名主试分别对被试的回答进行评分,每个维度上评分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04,0.778,0.532。在每个维度上,被试会有两个得分,将两者平均,则每个被试得到三个维度分:条件分(C)、表现分(M)、策略分(S)。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分析。
5.研究结果
(1)宽恕倾向发展风格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被试者的三个维度分与年龄的相关分析结果为:条件分(C)与年龄显著相关(r=0.317,p<0.01);表现分(M)与年龄显著相关(r=0.532,p<0.001);策略分(S)和年龄显著相关(r=0.595,p<0.001),由此可见,宽恕的风格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
(2)宽恕倾向发展风格的每个维度上年级与性别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级别小学生的宽恕倾向发展风格各维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如下图),条件分、策略分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表现分在一至五年级也是逐渐增长,只是六年级得分(2.13±0.44)略低于五年级(2.30±0.49)。总的来说,小学生的宽恕倾向风格呈上升发展趋势。
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宽恕倾向发展风格三个维度平均得分比较图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年级小学生的宽恕风格得分进行比较,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发现,条件分、表现分、策略分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672、0.087、0.003,即条件分、表现分方差齐性,策略分方差不齐性,进一步多重比较时,分别采用LSD和Games-Howwll比较法。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3,表现分(M)和策略分(S)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条件分(C)则不存在年级差异:
表3 三个分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注:***p<0.001,**p<0.01,*p<0.05,下同
对表现分(M)进行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检验(见表4),由表可见,六年级的表现分(M)显著高于一、二年级,五年级的表现分(M)显著高于一、二、三年级,四年级的表现分(M)显著高于一、二年级。
表4 不同年级小学儿童表现分的方差分析
对策略分(S)的年级差异进一步使用Games-Howwll比较法进行多重比较(见表5),由表可见,六年级的策略分(S)显著高于一、二、三年级,五年级的策略分(S)显著高于一、二、三年级,四年级的策略分(S)显著高于一年级。
表5 不同年级小学儿童策略分的方差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三项分数进行性别差异的比较,条件分(C)(t=0.712,p>0.05)、表现分(M)(t=1.162,p>0.05)、策略分(S)(t=-0.393,p>0.05)三者都未见显著差异。
为考察年级、性别这两个变量对被试上述三个分数是否产生交互效应,将这三个分数分别做年级×性别的方差分析,结果是:条件分(C)的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1.942,p>0.05);表现分(M)的年级主效应(F=7.635,p<0.001)和策略分(S)的年级主效应(F=9.923,p<0.001)都非常显著;条件分、表现分、策略分的性别主效应及年级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总体来说,小学生宽恕倾向风格在条件、表现、策略三个维度上都随年级的增长由低向高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又呈现出某种不平衡。
在条件维度,依然表现出Enright宽恕发展风格序列模型中“风格一条件维度”的特征,在表现维度,一、二年级与五、六年级学生有着明显差异。五、六年级学生对于宽恕表现的推理,已显示出宽恕发展风格二中“表面宽恕了,但意识到内心还有挫败感,压抑自己”的特点;四年级前表现出风格一的特征。在策略维度,一、二、三年级与五、六年级学生有明显差异。一、二、三年级学生在推理有利于宽恕倾向出现的策略时,明显表现出“风格一 策略维度”的特征。到四、五年级时,显示出“风格二 策略维度”的特征。
表现维度和策略维度有个共同之处,与条件维度不同,四年级前后的学生,表现维度和策略维度的分数接近或已达到2分,说明到四年级前后,儿童对宽恕倾向的推理在表现维度和策略维度上可以达到风格二(表面的宽恕),也意味着三、四年级是关键时期。
6.小结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宽恕特点符合Enright宽恕发展序列模型中的风格一,即“报复和得到赔偿”后才可能宽恕的特点,且随着年级的递增,风格二“表面宽恕”的特点逐渐增强;四年级前后的儿童在宽恕表现和策略方面的认识表现出“表面性宽恕”的特点,他们不主动理解冒犯者、重新解释冒犯事件或者直接采取激烈的报复策略,而是意识到要压抑内心挫败感,选择表面宽恕,并用被动、消极的策略应对愤怒。
三、儿童的宽恕概念和宽恕发展风格特点对教育的启示
培养“宽恕”德行要针对个体宽恕发展风格特点,制订具体、可行的教育策略。在Enright早年的研究中,他认为6~12岁儿童只有进行了报复或得到赔偿之后才可能宽恕,而本研究从三维的角度研究发现,尽管在条件维度上结果与之吻合,但综合其他两个维度来看,他们的特点并不能如此简单地概括。条件、表现、策略发展不平衡,风格一、风格二在各个维度相互交叉。在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对同一个问题,儿童可能有不同的认知。这可能与个体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家庭背景等诸方面的影响有关。因此,对小学生的宽恕教育不能进行大而化之的灌输,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应当首先了解个体主观感受到的伤害及其程度,了解其宽恕发展特点和对宽恕的认识水平:他是把宽恕看作等待报复的机会,抑或是一种疗伤的策略,还是主动对他人实施善行;其次要基于个别差异,让道德发展水平稍高的个体带动发展稍低的个体,而不是用成人的认知教导所有的个体。这符合儿童宽恕发展风格的年龄特征,也与“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一致。
培养“宽恕”德行要规避可能的负面效应。小学生对宽恕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在于行为层面,这与本研究中小学生在宽恕表现和宽恕策略维度显示出“表面宽恕”的特点一致。条件维度的特征表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得到某种补偿,之后才能宽恕,但他们已经能意识到应该外在地表现出宽恕,这与成人对他们的期望和教育不无关系,很多教育者重视的是小学生行为的结果。因此教育要注意规避表面宽恕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简单强调行为上的宽恕可能导致的内心压抑,或为了表现宽恕而对负性情绪置之不理或不恰当处理甚至把遭冒犯的原因归结为自身。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忍”“谦卑”的心理以及集体主义文化中“人和”“人情”“面子”因素,对人们作出宽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这恰恰可能是一种表面宽恕的做法,这也折射到了小学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愤怒的释放有助于宽恕,愤怒减少的比例与宽恕显著相关,专注于释放愤怒过程的个体更可能宽恕。也就是说,首先恰当地处理“愤怒”等负性情绪,是“宽恕”的必经之路,压抑“愤怒”对“宽恕”有害无益,如果小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从小就用“不能释放愤怒”的意识自我强化,或者在学校经常性地被要求“找自身原因”而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对他们的健康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养成宽恕德行。教育不应仅强调美德本身,而要更多地关照“宽恕”这样的心理过程会给个体心理带来的有益之处。
参考文献:
[1]McCullough M E, Bellah C. G, Kilpatrick S D, Johnson J L. Vengefulness: Relationships With Forgiveness,Rumination, Well-Being,and the Big Five[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27(05): 601-610.
[2]Al-Mabuk, R., Enright, R. D., & Cardis, P. A. Forgiveness eduaction with parentally love-deprived lat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5(24):440-442.
[3]Park,Y.O.,Enright,R. D..The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in the context of adolescent friendship conflict in Korea[J]. Journal of Adolescent,1997(20):393-402.
[4]傅宏. 基于中国大学生样本的宽恕及其相关人格因素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1): 58-63.
[5]Varda Konstam, Miriam Chernoff, Sara Deveney. Toward forgiveness: The role of shame, guilt,anger, and empathy[J]. Counseling and Value,2001, 46(01): 26-39.
作者简介:陶琳瑾(1979—),女,汉,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092);南京师范大学青年人才科研培育项目(13QNPY06)。
根据小学生特点加强体育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生,特点,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体育工作,摆正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其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1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小学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小学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尽量采用分组练习, 使学生共同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所有学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以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学生体育的好坏。
2.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事物,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游戏化
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髓生长。
3.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 目前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应将耐力练习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3.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3.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 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肌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肌体发展不均衡。 所以,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学生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 篇5
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一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一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3、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二年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时的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意识到班级的荣誉。
3、二年级学生还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对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会放到心上,但喜欢听表扬的话,对批评的话语不放在心理,一会就恢复到原始状态。
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三年级学生一般为8—9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9—10岁开始突增,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
2、三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二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三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较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三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
4、三年级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要特别注意身体姿势的培养。
5、三年级学生肌肉中含水率较高,肌肉细长而且柔嫩,因此,要多安排中、小强度的练习活动,不易安排静力性或爆发性练习。
6、三年级学生的心脏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小于高年级,因此,不易进行过分剧烈或耐久性过大的练习活动。
7、三年级学生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兴奋和抑制的机能有所增强,学生每日平均需睡眠的时间为10小时左右,清醒时间增多,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提高较明显。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三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三年级学生注意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差,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3、三年级学生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4、三年级学生的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愿意依靠老师,由老师来评价动作好坏和裁判胜负。
5、男女生在一起活动不受性别的限制,集体意识开始形成,其兴趣由个人活动逐渐转至集体而有组织的活动。特别愿意选择合得来的同学,结成一组练习。
6、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担心自己体育成绩不佳、担心自己在练习中影响集体。开始能分辨同学中体育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但被批评后的情绪很容易恢复。
四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一般为9---10岁,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9—10岁开始突增,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四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
2、四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三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
3、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不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四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4、四年级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比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容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要特别注意身体姿势的培养和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5、四年级学生肌肉中含水率较高,肌肉细长而且柔嫩,大肌肉群发育比小肌肉的发育要早因此,要多安排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在注意发展大肌肉群的同时,也要注意小肌肉群的发展。
6、四年级学生的心脏容积和血管容积之比小于高年级,因此,不易进行过分剧烈或耐久性过大的练习活动。
7、四年级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有主要地位,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教学的五大领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四年级学生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身体练习时容易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经常忘记练习的主要目的。兴趣十分广泛,几乎那项体育活动都喜欢,感知动作的要领比较笼统,容易把相近的动作混淆起来,时间和空间感较差。
2、四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有意注意虽有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较好,交换练习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内。
3、四年级学生无意记忆还占相当优势,因此,讲解不宜过长,叙述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要提纲挈领。
4、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容易激动,动不动就提出批评意见,但仍愿意依靠老师,希望老师来做主。
5、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界限,男女生之间容易保持一定的距离,站队时的间距都比低年级大了,不愿意站的很近。
6、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担心自己体育成绩不佳、担心自己在练习中影响集体。开始能分辨同学中体育能力的高低及学习态度的好坏。愿意听表扬,要求老师采取公平态度,老师批评不当,就不乐意,特别是女生。
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的特点:
1、五年级学生一般为10—11岁,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发育指标的增长出现第二高峰。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均自10岁开始突增,12岁达到高峰;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12岁达到高峰,因此,五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的最高峰时期。
2、五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四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0岁时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12岁以后差距逐渐加大,男生大于女生。
3、五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非常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五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11---12岁时,灵敏素质发展也极为敏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4、部分女生月经初潮的年龄,恰好是女生素质增长波动起伏或下降的阶段。女生由于月经初潮的到来,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给女生素质发展带来一些困难。因此,五年级应开始对部分女生注意区别对待。
5、五年级学生处于敏感素质发展即将交替的阶段,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特别是大肌肉群的发展时期,也将向大小肌群同时发展的时期过度。五年级是素质发展的大好时期,相应练习的容量要大。
6、五年级学生的心脏仍属于小学生的特点,脉搏频率较快,但心脏发育十分显著,已接近中学青春期的特点。因此,适当加大运动量,会使学生的心脏容积和心脏功能得到显著发展。
7、11---12岁的学生脑的重量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活动的机能也有显著提高,大脑兴奋机能也增强了,11---12岁平均睡眠9小时即可。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五年级学生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但相对比较,五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因此。身体练习时应相对提高难度和标准。
2、五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25分钟左右。注意分配能力也有提高,在注意腿的动作同时,还能注意到手或脚的动作,注意上下肢动作的同时,还能注意到重心的变换。
3、五年级学生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记忆。
4、五年级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因此,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5、女生在一起活动开始注意性别界限。男性女性的性别特点明显地表露出来。集体意识显得强烈,与其他小组的对抗意识越来越强,喜欢与同学协作参加竞赛性的练习,愿意练习竞技运动中的一些基本动作,但仍十分喜欢游乐性、趣味性、活动性游戏。
6、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对老师的行为敢提出批评意见,对老师不公正的处理会有不满的表现。不愿违反规则,十分重视约定事项。
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1、六年级学生一般为11---12岁,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总的说来,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发育指标的增长出现第二高峰。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男生12岁达到高峰,以后增长率逐年迅速下降;女生均自8---9岁开始突增,12岁达到高峰,因此,六年级学生相对比较,是属于身体发育的最高峰时期。
2、六年级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五年级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11---12岁时仍处于增长阶段;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男女生比较男生均大于同龄女生,12岁以后逐年加大。
3、六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50米、立定跳远和50米乘8往返跑男生优于女生,差异非常明显;立位体前屈女生优于男生且差异明显;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五年级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13岁时,静力性耐力和爆发力也开始为敏感期。
4、部分女生月经初潮的年龄,恰好是女生素质增长波动起伏或下降的阶段。女生由于月经初潮的到来,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给女生素质发展带来一些困难。因此,五年级应开始对部分女生注意区别对待。
5、六年级学生处于敏感素质发展即将交替的阶段,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特别是大肌肉群的发展时期,也将向大小肌群同时发展的时期过度。
6、六年级学生的心脏仍属于小学生的特点,脉搏频率较快,但心脏发育十分显著,已开始进入青春期的特点。因此,适当加大运动量,会使学生的心脏容积和心脏功能得到显著发展。
7、12岁的学生脑的重量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大脑活动的机能也有显著提高,大脑兴奋机能也增强了,每天平均睡眠9小时即可。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六年级学生感知觉属于少年阶段的特点,但相对比较,六年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已发展到一定水平,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比童年阶段明确,感知事物的精确性也有所改善,许多练习虽然属于已学过的教材,但其动作规格标准提高了。
2、六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30分钟左右。注意分配能力也有提高,在注意腿的动作同时,还能注意到手或脚的动作,注意上下肢动作的同时,还能注意到重心的变换。
3、六年级学生有意记忆在不断发展,开始由教师布置任务的记忆过渡到自觉的意义记忆。
4、六年级学生已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因此,需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4、男女生均显露其各自的心理特点,出现相互反感的倾向。集体意识又有发展,已不满足无规则要求的游乐性游戏,特别喜爱有一定规则的竞赛,愿做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游戏。已开始把体育活动作为抒发感情的途径。
小学生特点分析及教育活动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学生特点;教育活动;分析与探讨
小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理解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思考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非常有限,常常是一开始注意力较为集中,到后面越来越松懈,或者是直接走神,换句话说小学生转移注意力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学要的教师要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会小学生更多的知识内容,就必须要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进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小学生的特点分析
首先就是小学生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小学阶段。因为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是他们在认识以及性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小学生常常会选择感兴趣的事物,但是在接受了教育进行了学习之后,常常是会选择按照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再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以及其内容。随着小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有所增强。开始小学生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意识的记忆,只是机械式按照教师的规定进行记忆,但是却对这些学习任务的记忆有些困难,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可能记忆的效果会好一些,后来通过学习,在进行记忆的时候,对抽象难记的词、相关的概念,或者是直观的材料、公式等,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使得他们的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是小学生各个阶段的特点。小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由一开始对家长的依恋,到慢慢的在学校中得到快乐,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小学生在课堂中,听过教师的讲解之后,接触了更多的知识内容,也有了自己进行思考的能力,尽管他们独立思考还不是特别的成熟,但是还是会愿意注意到周围的很多事物,这种新鲜感会充斥着小学生的整个大脑,同时还会给教师提出更多的问题。小学升到了二年级,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能够开始进行独立的分析问题,上完课之后,自己可以开始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他们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有了逐步的竞争意识,但是还会有很多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常常抱着游戏一样的态度。小学生到了三年级,他们的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待新鲜的事物,愿意去听去看去观察,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初步开始懂得作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同时,学校对于小学生的作业以及任务量也开始增加,主要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掌握住更多的学习方法,记住以后常用的乘法口诀,培养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推动能力。小学生到了小学四年级,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明显,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的力度越来越需要加强,同时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好,速度也能够有明显的提高,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再愿意和家长或者其他人进行分享,有了自己的个性。对待学习,也是因为每个小学生性格的不同,有些小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马虎的状况,语文课本中要求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数学课本中,应用题型也越来越多。小学生到了小学五年级,小学生开始注意到成绩带来的影响,开始喜欢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愿意和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起玩耍,对于一些学习上的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学会给自己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自我控制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小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各方面的能力与水平都有所提高,小学生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伴随升学的压力,学习压力不断提高,学习的课程也有所增加,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二、小学生教育活动的探讨
小学生在和教师接触之前,常常会对教师有一定的距离感,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必须要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以及分析,分析研究出更加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
学校的教师可以与小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拉近自己与小学生是孩子间的关系,让小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意,让小学生在心理上减少对教师的距离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管教以及平时的指导。教师要想做好对小学生的管教,还应当控制好自己的管教力度,不能太过严格,也不能太过松懈。太过严格就会使得小学生与自己有距离感,在小学生的内心里面,会对教师的管制产生抵触心理,换句话说就是,教师的管教力度太过于严格,不仅不会达到管教的目的,有时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给小学生一定的空间。但是教师的管教力度也不可以逃过松懈,因为那样就不会达到对小学生的管教效果以及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对小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给小学生讲道理,引导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促使小学生健康的成长。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还不能够仅仅有学校的教师来承担这个责任,应当也有小学生家长的责任,因为,家长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学校的一些行为,其实离不开小学生在家里的习惯,所以,小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也不可以忽视对小学生的教育,例如,小学生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应当训练小学生听了一遍教育之后,就立马做到。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还应当对小学生能够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有些小学生可能会因为性格的原因,往往行为非常过激,对任何人的教育都当耳边风,教育过后依然不改,这时候家长可以让他理解教师还有自己的苦心,为什么要对她进行约束,让他明白大家都是为了他的成长考虑,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讲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生的很多特点以及后来的教育,二者之间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不管是小学生的教师还是他们的家长,要想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都应当做好对小学生特点的了解以及分析工作,对小学生进行一些观察,了解实际情况,然后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让小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钱瑾.小学生特点分析智力的培育及思考[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第四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暨智慧学校创建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峰论坛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12:3
作者名称:
小学生特点 篇7
一、巧妙创设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1. 谈话导入, 激发 “心”动。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平等谈话, 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位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沟通, 使学生从教师充满激情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问题导入, 激发 “心”动。“学习贵在质疑”, 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教师围绕课题或中心, 精心设计关键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起来。提问要“胸中有教材, 眼中有学生”。
3. 情境导入, 激发 “心”动。 (1) 音乐渲染, 激发情感。音乐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它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 是我们渲染教学气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果选取的音乐与文本相符, 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 先配以哀伤的乐曲向学生讲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然后默哀一分钟, 在这种沉重音乐渲染下, 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远离自己的特定环境, 此时让学生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敬仰、怀念之情朗读全文, 他们读得动情, 学得认真, 是音乐感染了学生的情感, 从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 直观影像, 创设情境。小学生以直观形象记忆为主,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媒体手段, 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 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朗读。例如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 我组织学生观看残酷无情的二战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侵略者的野蛮残暴, 反抗者的勇敢机智。那惨无人道的战争画面扣动学生的心弦,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动而辞发”, 学生怀着对英雄崇敬的情感, 声情并茂地去朗读课文, 有效地增强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效果。
二、注重情感教育, 以情激情
语文课堂永远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因此,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但是, 要想触动学生的激情, 作为语文老师就必须在正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找到最佳的激发点。在课堂上, 教师就从这个激发点出发,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用他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用他人的心来理解这个世界, 积极地感悟他人的思想感情。
三、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让语文课堂个性张扬, 激情四射的关键。只有师生关系的融洽, 才能换来学生敞开心扉的信赖,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激情四射。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教师要毫不保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贡献精力、才干;其次, 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信任学生, 出自内心地关怀学生, 像慈母般地爱护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最后, 教师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四、激励性评价, 让学生自信快乐成长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把评价的权利下放, 让学生自主评价, 提出不同的看法, 哪怕是片面的, 都要给予宽容和理解, 不以统一的标准来框定学生的思维, 进而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自己的评委, 教师仅在一旁引导、点拨, 和学生作平等的交流。
总之,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教师一方面须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上使学生个性张扬, 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还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见解的机会, 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才能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挖掘。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 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 从而使语文课堂激情四射。
小学生特点 篇8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兴趣, 从而能主动学习。因此, 探究式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设计要从感性材料出发, 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要。
1. 激发学生直觉兴趣, 学生易被新奇的物理现象吸引, 想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要安排相关的物理实验, 以激发学生直觉兴趣。
2. 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
趣, 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动加深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简易天平等小制作, 结果多数学生都做了, 可见学生具有浓厚的操作兴趣。
二、科学探究引发好问心
好问是初中生特点, 如只学而不问, 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 只有通过思考、讨论, 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课堂上, 有学生喜欢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 但不善于举手发问。教师要及时鼓励, 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物理现象,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善于设问, 以激发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当今的学生,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批判性, 他们对书本上的或教师讲的知识, 往往会提出疑问, 但他们考虑问题常常还欠周密, 容易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 对于这些, 教师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 积极引导。
三、科学探究满足好动、好玩心
学生进行探究时可将他们分成合作小组, 设计实验时就可以同本小组成员交流, 尽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也许不完善, 但这不是问题的所在, 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 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获, 都能得到满足和提高。教师在此期间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 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这样, 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 投入实验的全过程。有的学生在探究课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好玩心理需要, 他们常常在课后主动提出一些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另外, 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 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一定的帮助, 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科学探究刺激好胜心
科学探究有“交流讨论”环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刺激好胜心理, 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视课堂时间的长短安排每个小组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小组交流的优良、提出问题的多少、价值以及课堂上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正确与否, 给每一小组评定成绩, 并在课结束前当堂公布结果。实践表明,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还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 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 以求在争论中理清思路。当然,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 课堂交流、课堂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 特别是中差生, 面对这样的情景会自信心不足, 也很难答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他们会表现出特别的紧张。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 促使学生为进一步学习而奋发努力。
总之, 在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 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 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探究教学旨在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按照学生心理规律和认识规律, 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去发现探索物理学的规律,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生心理,科学探究,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承埙.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 篇9
一、培养小学生品德要重视和开发其品德心理要素的特殊性
首先,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特点体现为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 其理解水平停留在表面, 看不到本质, 学生常把谨慎和胆小、勇敢和鲁莽等行为混淆, 但是小学四年级的理解尽管还需要一定的形象材料做支柱, 但已经有一定的道德概括水平。[1] 据此,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照顾到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理解水平和能力, 既要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道德材料以适应小学生道德理解力的培养, 又要适度提升小学生道德辨别力和道德事件概括力。培养小学生品德也要关注道德判断力。李伯黎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起, 绝大多数已能够根据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道德判断, 从小学五年级起在一些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中出现新品质, 既能看到对象的优点, 也能看到对象缺点。[2] 由此,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关注道德判断发展特点, 根据年龄差异不断把小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引向深入。也就是小学德育在三年级左右要把学生品德因果判断力培养作为引导重点, 随着年级升至五年级时, 要注重培养其品德判断辩证思考力。当然,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还有很多, 但不管怎样, 小学生品德培养以此为依据既是适应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客观要求。
其次,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情感特点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 即在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 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显著, 而三年级与五年级的差异没有如此显著, 小学生对道德范畴 (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幸福) 也表现出情感差异, 其义务感最强烈, 荣誉感次之, 良心和爱国主义再次之, 幸福体验最差。[3] 因而,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不平衡性要求小学德育要有步骤、分阶段、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地去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 尤其要着重培养小学生义务感、荣誉感等。当然, 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也不容忽视, 陈会昌认为小学低年级能从朴素的乡土观念出发体验到中国人应该为中国人工作, 小学中高年级则能初步理解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关系, 从五年级起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 逐渐加入了自豪感、依恋感等感情色彩, 小学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三年级与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最快的时期。[4] 因此, 按照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安排小学德育需要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规律性, 既要适应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 又要超越小学生道德情感现状, 更要引导小学生向高级道德情感阶段跃迁。
再次,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意志特点为依据。西方心理学家对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特点的研究, 首先是社会认知学派, 他们认为小学生的道德意志行为是以逐步掌握“做好孩子”的道德定向来充当遵守社会惯例的角色, 避免与他人冲突, 尽量不被他人谴责。显然, 小学生道德意志特点带有很强的外在依附性, 但同时也具有支配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萌芽, 因而小学生品德培养既要利用其外在依从性, 也要利用其内在道德意志的控制力, 从而锻炼小学生坚强道德意志品质。同时, 我国心理学家也认为小学生道德意志的突出特点是受外部力量的作用, 小学初期道德意志自觉发展较慢, 小学中后期道德意志自觉发展较快, 即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最初来自外部影响, 到了高年级逐渐转为内心的自觉性。据此, 小学德育既要关注道德意志行为内在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趋向, 又要以小学生道德意志自控力和自觉性为道德意志培养的引导方向。
第三,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行为习惯特点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特点呈马鞍形,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 中年级较低。按理说, 中年级道德行为习惯要比低年级高, 因为低年级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依附性很强的“教师和家长的权威”阶段, 其行为特点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发展, 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 小学生就不完全“听话”了, 而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上升, 不仅是“量”的问题, 而且是个“质”的问题, 说明他们道德行为习惯已带有自觉性和稳定性。据此, 小学德育必须弄清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着重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此外, 大量研究也证明, 社会性强化、角色模仿、榜样、暗示、行为目标、行为后果以及短期训练都可能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 因而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时也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 有时采用纪律约束和道德行为强化策略对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也是完全必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品德要认识到其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相关性
培养小学生品德不仅需要基于儿童品德心理诸要素特点, 还必须植根于小学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特点, 尤其关注小学儿童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关系问题, 从而以小学儿童心理认知水平及其与品德发展的关系角度去探寻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性和确定小学生品德培养内容和策略。实际上, 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的一种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因而个体道德发展是受其认知水平制约, 这就决定个体道德判断与逻辑运算之间必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当然, 这里的相关性虽不能说明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的因果关系, 但却能反映二者共同的发展趋向。因此, 关注和研究小学生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相关性问题应成为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重要心理依据。
培养小学生品德必须正确处理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品德发展相关性。小学生认知特点尤其思维特点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5] 实际上, 小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对其社会性和个性获得迅速的发展, 尤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以及自我意识发展都具有重大提升意义, 但这种转变的“不彻底性”也制约小学生的社会性、个性以及品德心理特点。说到底, 小学生思维特点及其对品德发展制约性决定德育内容必须要具有具体形象性, 在小学低年级,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或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道德知识和策略, 到小学高年级可以多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适当增加一些概念、理论等抽象内容, 帮助他们道德发展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务或场景的依赖, 以提升和发展小学生道德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当然, 小学生思维发展进程以及对道德发展制约程度还与学校教育、学生生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其他因素限制和影响着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因而也限制和影响着道德发展程度。据此, 笔者认为小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其智力和思维开发密不可分, 要想培养小学生品德, 就需要加强对小学儿童的学校教育、学习引导、家庭教育, 从而不断去开发小学生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 以促进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这是小学生品德塑造和培养的前提, 也说明开发认知能力与培养品德素质的平行进行是小学生品德培养的突出特点。
三、培养小学生品德要关注和利用其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
小学生品德培养植根于小学儿童整体心理特点, 决定其品德培养不仅要顾及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相关性, 以采取适应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德育内容和策略, 更应该从总体上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 从而把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基于该特点之中, 以整体适应和开发小学生品德心理这种突出特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小学生品德的突出特点是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整个小学阶段, 儿童在品德发展上, 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 但是年龄越小, 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当然, 一般而言, 小学儿童言行的分化只是初步的, 即高年级儿童还是以协调性占优势。他们所存在的言行脱节不是来自内部的道德动机, 而是限制于道德的组织形式及道德结构的发展水平。”[6] 其实, 儿童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也能在西方心理学家理论中找到理由。例如,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 (6到10岁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规则倾向。科尔伯格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处于第一阶段, 其道德动机主要被恐惧心理所束缚, 从三年级后, 儿童进入第二个阶段, 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会去做, 执行对等原则。小学高年级能达到第三阶段, 服从做诚实儿童。实际上, 这种品德发展的协调性不仅对小学生适应生活和学习意义重大, 而且也对小学生品德的塑造和培养具有应用价值。
小学生品德培养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因而培养小学生品德以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为依据, 既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等行为习惯, 以塑造小学生诚实、守信、忠诚等道德品质, 又要重点加强对小学生关心他人、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时, 尤为关键是要利用品德协调性以突出小学生自觉纪律的培养。因为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 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7] 第一阶段, 学生依靠外部教育要求, 依靠教师制定的具体规定和教师的及时检查;第二阶段, 儿童未形成自觉纪律, 但是已经体会纪律要求;第三阶段, 儿童自觉把纪律准则变为自觉行动。心理学研究指出,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由于儿童品德心理的协调性特点, 低年级儿童就可以形成自觉纪律。当然, 小学儿童违反纪律或缺乏自觉纪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这既由于年龄差异, 也存在个别差异。尽管如此, 小学德育利用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最为关键或主要的就是充分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因为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既有小学生心理的现实基础, 也是发展小学生道德品质客观需要, 更是利用品德发展的协调性特点的关键内容。总之, 基于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特点, 小学德育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侧重于基本规范教育, 加强自觉纪律培养, 让他们在儿童时期就种下高尚的“道德种子”, 以使儿童养成具有自觉纪律性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四、培养小学生品德要注意和把握其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除了要关注和利用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特点外, 还需要注意和把握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即抓住品德心理总体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时期。因为心理学界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 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不是平稳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个关键转折时期, 也就是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然而, 这个品德发展关键期, 具体在什么时候 (哪个年级或年龄) 出现, 却尚待深入探讨。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家庭教育, 这个关键期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另外, 我们这里关键期主要是就小学生品德心理整体发展而言的, 就具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的心理特征来说, 其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例如,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不一致。实际上, 小学德育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对不失时机地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 从促进品德发展的角度看, 关注和利用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应该是小学品德培养的重要心理依据。
培养小学生品德必须以儿童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依据, 即小学生品德培养只有把握住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才能确定合理的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换言之, 小学德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编制、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植根于和服务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既要注重小学生品德培养“量”的积累, 也要抓住时机促成小学生品德“质”的飞跃。当然, 注意和把握品德发展关键期的前提是对特定时空条件下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开展研究, 虽然通常认为关键期在三年级下学期,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教育、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不同智力和思维开发程度, 这个关键期的确会提前或延后。加之, 不同品德要素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尽管相关, 但都不会完全重合。因而, 小学德育实施除将重点集中于三年级下学期, 还应把这集中区域进行适度扩展, 并且还要根据不同品德要素的关键期进行灵活施教。例如, 小学生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但是发展速率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 小学二到四年级发展较慢, 为稳定时期;四到六年级发展较快, 为快速发展时期。同时, 把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问题看做小学德育重要心理依据还在于现实中人们大多关注青少年的青春期, 大多知道初二、高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而对于儿童生身心发展关键期似乎不太重视, 没有多少人能说清, 因而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小学儿童,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 去客观研究和考察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然后把小学生品德培养基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进而紧紧抓住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黄金期, 以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 这既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来负责。
摘要:小学生品德培养应该植根于儿童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既要重视和开发小学儿童品德心理要素的特殊性, 又要认识到小学儿童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的相关性;既要关注和利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又要注意和把握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品德培养只有以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为依据, 才能促进和实现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培养,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408.
[2]李伯黎.儿童对行为原因和后果的道德判断的初步研究[J].山西教育科研通讯, 1984 (3/4) :15-20.
[3]李怀美.中小学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9 (3) :32-37.
[4]陈会昌.中小学爱国观念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7 (1) :41-46.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344.
[6]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331.
结合教材特点谈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0
传统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很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较, 在这一方面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新要求。即:
1.切实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 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4.加强数学语言表达叙述能力的培养。
5.加强学生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
结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引导:
一、重视算理数学, 提高口算能力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学生的计算能力是紧紧围绕着新课标及三维目标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口算是其它计算的基础,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注意, 记忆、思维, 对提高笔算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新大纲要求切实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口算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计算正确、迅速, 为达到这一要求, 我在教学中重视算理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口算。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 看演示, 明算理, 比谁算得对。
2. 用规律, 做一做, 比谁算得快。
3. 比一比, 赛一赛, 提高准确率。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如果学生不理解, 那么, 就很难地口算出20以内的加减法。如果只是理解了算理, 还要进行有效的练习。由此可见, 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 不能今天有时间今天练, 明天就不练, 一定要天天练, 而且还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 让学生在近乎于游戏中练。经过长期训练, 促使学生口算能力不断提高。
二、注意直观教学, 培养空间观念
所谓的空间观念, 就是在空间知觉上建立起来的, 是几何形体的大小, 形状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在人肪中形成的表象。表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纽带。小学阶段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 再现它们的表象, 能够识别所学习过的几何形体。因此, 在教学几何形体的认识时, 一定要注意直观教学。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喜欢接触物体, 研究物体, 他们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 我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首先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模型, 告诉学生这个模型的形状是长方体, 然后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上都涂上不同的颜色) 几条棱 (几条边) , 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测量,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有六个面, 几条棱, 而且相对面的大小相等, 相对棱的棱长相等。这就是长方体形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表象。根据这一表象, 学生联想到火柴盒、粉笔盒、书都是长方体。这样, 通过外部的动作促进了学生心理内化, 从而使他们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 形成了空间观念。
综上所述, 我归纳出以下3点:
1. 观察实物, 形成表象。
2. 学具操作, 再现表象。
3. 动口叙述, 强化表象。
三、加强操作训练, 促进思维发展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较最明显的特点是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因此, 我在教学时, 借助教材的优势依据三维目标的要求, 加强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动手, 通过动手学会动脑, 通过个人掌握变小组, 全班交流, 从而促进有序思维, 使抽象思维及逆向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 我紧紧抓住了以下几点开展教学活动:
1. 组织学生操作, 培养有序思维。
2. 通过动作思维, 培养抽象思维。
3. 沟通知识联系, 培养逆向思维。
4. 加强小组交流, 回归全班整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
四、动口叙述表象, 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除了以上几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外, 还要求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重要的交流工具, 人们思维的结果, 主要通过语言才能出来, 所以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要求精炼, 准确、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叙述表象, 因为口述表象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在教9+2时, 我先让学生操作, 9根小棒加2根小棒, 怎样移动才能看一眼就看出结果是多少根?然后让学生边移动边说, 先从2根里拿出1报与9根合到一起是10根, 再加上别1根就是11根, 最后让学生把刚才形成表象口述为:计算9+2时先把2分成1和1, 9加等于10, 10再加1等于11。
小学生特点 篇11
关键词:学生心理 科学探究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物理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探究式教学,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兴趣,从而能主动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教学设计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兴趣需要。
1.激发学生直觉兴趣,学生易被新奇的物理现象吸引,想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教学时要安排相关的物理实验,以激发学生直觉兴趣。
2.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动加深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简易天平等小制作,结果多数学生都做了,可见学生具有浓厚的操作兴趣。
二、科学探究引发好问心
好问是初中生特点,如只学而不问,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思考、讨论,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课堂上,有学生喜欢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但不善于举手发问。教师要及时鼓励,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物理现象,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问,以激发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当今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批判性,他们对书本上的或教师讲的知识,往往会提出疑问,但他们考虑问题常常还欠周密,容易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教师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积极引导。
三、科学探究满足好动、好玩心
学生进行探究时可将他们分成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时就可以同本小组成员交流,尽管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也许不完善,但这不是问题的所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提高。教师在此期间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有的学生在探究课上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好玩心理需要,他们常常在课后主动提出一些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另外,在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查阅相关资料或寻求一定的帮助,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四、科学探究刺激好胜心
科学探究有“交流讨论”环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好胜心理,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视课堂时间的长短安排每个小组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小组交流的优良、提出问题的多少、价值以及课堂上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正确与否,给每一小组评定成绩,并在课结束前当堂公布结果。实践表明,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还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以求在争论中理清思路。当然,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课堂交流、课堂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特别是中差生,面对这样的情景会自信心不足,也很难答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会表现出特别的紧张。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为进一步学习而奋发努力。
总之,在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承埙.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小学生特点 篇12
一、营造乐学的氛围, 触动兴趣的心弦
初中生年龄小, 对事物的喜好往往受制于环境的影响。学生情绪的好坏, 会影响其课堂的表现和对英语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轻松地步入课堂。课余时间, 我总会主动与学生接触, 与他们谈心、交朋友, 使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亲可近”的。课堂上, 我也是面带微笑, 用满含期待的目光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使他们都能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我呢”,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轻松自然地畅游于课堂。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1. 联系生活常识。
初中英语的很多教学内容形象性是比较强的, 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乐在其中。如在教学hot, cold, rainy, windy等表示天气情况的单词时, 我就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单词的意思。如:戴草帽或摇扇子表示hot, 打伞或穿雨衣表示rainy, 头戴风中飘逸的纱巾或树枝摇摆表示windy, 戴墨镜表示sunny...又如在教学“What can I do for you?”这一课题的Section A时, 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水果、糖果、青菜等东西, 上课时带到教室, 又让学生把桌椅调整摆放, 将现场能应用的一些东西如pens, books等归类放齐, 瞬间把教室变成一个supermarket,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等不同角色, 进行对话, 我在旁边适时作指导。整节课中学生学得主动、有趣、轻松, 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采用竞争手段。
初中生大多处在青春期早期阶段, 喜欢竞争。因此, 教学中, 我常常采用竞赛的形式来刺激他们。如, 开展单词拼写比赛, 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开展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每次的比赛, 都会使学生们切实感到学好了英语有“用武之地”。我发现, 在比赛中, 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 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于是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 学习效果也就不断改善了。如此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减轻, 学习速度不断加快, 学习兴趣自然得以长久。
3. 开展游戏活动。
初中生处在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转变阶段, 许多人会变得矜持, 常因怕表现不好而游离于活动之外。为此, 我把快乐无拘束的游戏融入英语课堂, 使学生自由地加入教学中。如, 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数字”时, 教完1—10的数字后, 我让学生们拿出篮球, 听从老师的指令拍球。如, 老师说“10”, 则学生边拍球边用英语从“one”数到“ten”, 如果数错了, 自己要一边数着数一边跳10下。课堂热闹非凡, 学生既玩了球, 又复习了数字, 一举两得。
4. 设置表演环节。
初中生喜欢表演, 而表演是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教学中, 我常把一些教学环节设置成表演时刻, 让学生扮演角色, 以此来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一些动物的名称时, 我就抓住每种小动物的特征, 让学生边读单词边做动作, 学生们情绪高涨, 整个课堂就像是一个可爱的动物园, 学生在欢乐中就学会了单词。
5. 引用歌曲助学。
初中生喜欢唱歌, 歌曲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也十分好记。因此, 在教学中, 我常教一些英语歌曲, 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记忆。如在教学一周七天的英语表达方式后, 我教唱了“The Days of the Week”,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 运用多媒体。
初中生正处于由偏重形象思维向偏重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 他们喜欢想象, 突破现有, 而多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声、形、图、色并茂, 能直观、形象地展现各种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中, 我总是把一些抽象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使学生身临其境, 乐在其中。
三、科学评价, 培养学生自信心
青春期的初中生, 对待事物总会意气用事。如在学习方面, 成绩好时, 他们就信心十足, 反之则垂头丧气。同时, 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敏感。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学生这个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使他们再接再厉;对成绩略差的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手段, 鞭策他们努力学习, 迎头赶上;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尽量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表扬。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英语并不难学, 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课堂中, 我尽量从细处着眼, 努力地寻找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微小的进步, 及时给予其“Good”, “Very good”, “Good job”等表扬肯定, 鼓励其继续发扬。实践表明, 每当我用表扬、鼓励之辞来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时, 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尤其是学困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 他们会激动不已, 整堂课都会昂着头, 目不转睛地盯着我, 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
【小学生特点】推荐阅读: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07-20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01-14
小学生的人格特点11-11
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11-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06-26
小动物特点小学生作文07-10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08-28
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12-26
小学教育特点12-01
关于小学生思想特点的调查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