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1
摘要:小学是义务教育中的初始阶段, 新课标改革以后,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教师们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的话题。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考验了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将理论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者, 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结合当前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特点概述
1. 数学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数学是充满着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 其中包含着多种数量关系以及各种空间形态,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认识并且能够简单地运用。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数学, 还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征, 小学数学教材将抽象的内容尽最大可能地生动化和形象化, 以便让小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课本里的知识。
2. 数学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 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来实现。自主探索即小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再次发现和创造转变为自己的数学经验, 因此在数学学习方法上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另外教师引导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 小学生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以及教材的引导来获取知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教材以及教师传授的知识, 因此接受性也是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
3.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只有在教学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教学知识体系, 并且加以完善,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数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个大的知识点里就包含着很多小知识点, 要学完整个知识体系, 可能会花上几个课时的时间。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和渐进性是相互结合的。
二、学习特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1. 数学学习内容对教学的影响
由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上是抽象性、形象性的统一, 小学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上难免会受到限制, 教师应该对数学知识本质上的抽象性有充分的理解, 同时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 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书本上抽象化的概念以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比如, 通过载体或者情景设置等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应该向学生强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本质特征, 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抽象概括, 让学生掌握科学性、抽象性的数学知识, 而不是停留在关于数学的生活经验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书本上抽象规范的数学知识, 而不是处处都遵循模式化。
2. 数学学习方法对教学的影响
鉴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相辅相成, 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合理分类, 只有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正确地把握两者, 对教学方式进行准确的判断, 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 教师在讲解“比例性质”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开展教学, 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掌握“在同一时刻下, 竹竿的长度和影子比例相等”这一规律, 而对于抽象的定义则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 从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 数学学习过程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既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 又要兼顾课时的合理安排。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递进且充满逻辑顺序的, 而不是杂乱无章。比如, 教师在讲述“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开始, 然后通过梯形和三角形组成长方形的方式展开下一知识点的教学, 最后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其他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以此系统性地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特点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 选择最符合当前小学生特征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对教学结构进行全面性的优化, 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2
摘 要:五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除应注意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还应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特点进行科学施教。笔者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改教程中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特点;教学
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生涯中最后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学生,其自身对小学教育逐渐适应,同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成熟。他们逐渐脱去初入学时的幼稚和天真,不再唯老师的话是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了自己的“意识”和“主见”;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中学生那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的意识和主见也停留在较为低级的阶段。作为五年级的一线数学教学人员,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除应注意数学学科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还应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施教,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素质教育目的。
一、五年级数学学科特点
对比旧教材,目前小学五年级数学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和要求,主要添加了对学生计算方法、多角度解题思维、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思想以及?^察物体等内容,也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淡化小数乘法教学,突出计算方法教学
小数的本质是十进分数,因此找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对学生理解小数乘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和经验均有限,因此新教材在小数与整数关系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先讲授分数乘法、再讲授乘法教学法的二步教学方法。与该部分的传统教学相比,二步教学法中分数乘法意义部分的教学地位减弱,着重强调计算算法和方法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乘积变化的规律来解释分数乘法的法则,由此得出分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二)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小数乘整数的教程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个文具盒3.5元,买3个文具盒需要花费多少钱?大部分学生都会很顺利地列出“3.5×3”的算式来表示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但是对于如何快速计算,则每个同学可能有自己理解的方法。比如用已掌握的加法,利用3.5+3.5+3.5来计算,也可以用整数乘法或者其他计算方法。新教材中一共展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尊重学生思维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理念。
(三)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利用加减或乘除运算关系来进行方程变形,从而解方程,即采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简易方程部分教学的核心思想。而在中学阶段,又重新引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不仅显得衔接不畅,而且在小学阶段的算术思维掌握的越深入,在中学阶段代数的引入教学中起到的负作用就越大。新教材重新设计后,突出了采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想,这不仅使得解题变得更加简单,也降低了“小升初”数学学习的障碍,充分突显了其优越性和思路的一致性。对于x+a=b与x-a=b这种类型的方程,都可以采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得x=b-a与x=b+a。这种利用等式基本性质的求解方式,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四)观察物体
新教材添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两组或更多物体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视角观察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两步教学法进行:①引导学生利用大脑空间中已有的多个物体位置关系想象,结合两个物体的具体位置进行初步判断;②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检验自己的推测判断是否正确。
二、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一)良性竞争促教学
进入五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相对较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都不甘落后,他们往往为避免落后于同学而具有较大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引导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整体学习进步。
(二)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情景教学法,综合运用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角色扮演以及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设计课堂教学情景,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及教与学多方面巧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改变学生低效的被动学习局面。
(三)教学实践强化理论教学
新教材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重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忽视动手实践。因此,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积极主动挖掘课堂内外的数学知识、数学创新,通过学习-实践-验证的“学以致用”之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特点 教学影响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教育相对于中、高级教育而言有着其特有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以小学生为教学中心,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中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工作,要根据小学的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学习特点及教学特点等情况,因材施教,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数学教学误差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本文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学科特点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形象性的典型特点。对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同时数学学习对思维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小学生要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还比较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其认知水平有限,还未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未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抽象和形象性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二)学生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限,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小学数学的系统教学安排工作,要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组,让小学生全面地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数学民的规律。教师要构建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形成数学教学的体系结构,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引导小学生逐步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三)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着逻辑强性强、抽象强的特点,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工作。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况的分析,了解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以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辅导工作,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小学生提升抽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
2.教学方法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区别与其他数学教学阶段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有其特点,要结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完善工作,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有探索和求知精神,教师要把教学中的体验转换为经验,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完善工作。在此过程中,小学数学的学习要着力于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各种知识的传授工作,让小学数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
3.教学过程特点
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递进性,要形成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系统的规划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小学数学的体系构建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体系构建有一定的特点,要加强教学网络的构建工作,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内容。
三、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把教材编制的生动形象,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将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寓教于学,把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乐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学要做好与主观抽象事物的区分。小学数学教学要能够充分的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课本多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于年龄层次较小的小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要在课程规划方面做好相应的工作,对课程要有清醒的认识,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课程互动性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避免枯燥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课堂学习重点内容的深化,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知识点的汇集工作,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是学生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学习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的学习,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也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做好教学工作。如果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则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易到难,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教学课程,做到先易后难,不断增加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要求学习的形式也要比较灵活,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这是一种较适宜的方式。如果学生不能或不会在课堂上花时间主动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知识,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加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主动思考和研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做好课程规划工作,由浅入深地做好教学工作总结,对课本知识运用加以分类,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地组织教学学习工作。
四、结论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系统的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针对于每个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工作,规划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提升综合素质和学习水平,实现小学生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洪毅.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的教学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2):236-237.
[2]潘艺坚.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分析[J].文理导航,2016,(07):44.
[3]董智娟.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2016,(04):12.
[4]高立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41):63.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篇4
一、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需要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主观意识,教材的编写一方面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不能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又要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看得进去。 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者具有足够的能力,更需要学生自身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两者统一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对抽象的事物和形象的事物在主观上能够加以区分,这就要求老师解决好三个问题:( 1) 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既要保证教学的生动形象,便于让学生接受,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本质不变,避免出现过于片面而忘记教学的本质,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能力。( 2) 要保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抽象概括。 小学数学中充满了抽象的问题老师在讲解时,要保证讲透、讲明白,及时将抽象化为形象,便于学生记忆。 ( 3) 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数学是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真正掌握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逻辑,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稳步提升。
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数学知识
数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学习,学生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以及学习经验。 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接受能力非常强,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就相对弱一些,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进度的掌握总是一成不变的话,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非常不利的。 这时候就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这对以后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的时候,老师可以先从简单的计算开始,逐渐增加难度。 例如,在计算25x16的时候, 可以先从多位数乘单位数开始引导学生,25×8=200,16可以分为8×2,这样25×16就可以转化为25×8与25×2的和,计算起来就会方便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小学数学学习是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但是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与发掘,即使是老师的传授也需要学生自己研究探讨才能真正掌握,被动接受与主动学习的学习效率是截然不同的,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而主动学习、去探索、去发问, 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比如说,计算一个数除以6,商是115,余数是4,求这个数是多少。 老师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反算的方法,通过已知的数据,结合计算公式可以反推出这个数是115×6+4=694。 然后,再出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互相探讨,寻找解答的方法。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针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 安排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小学是学生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质量影响着将来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一切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要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浅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论文 篇5
摘要: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过程特点
根据已有的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认识过程,又是在课内外和家庭等不同场合综合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体各方面素质动态发展的启蒙过程。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学习途径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中特点
从学习程序看,小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过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程序的不同环节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
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
3、由被动运用向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二、不同学习场合的特点
从学习场合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课堂——课外、校外——家庭自然延伸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分别是: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
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写放胆文、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
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
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是知识学习的起始点,与人类的学习比起来,小学数学的学习更有具体性。小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知识的学习,具有抽象性,需要学生认真思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前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使教师根据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策划教学方案,为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式三点来论述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形象性
1.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教材编写人员将富有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儿童易理解的形象化数学知识,通过转化,它不但没有失去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和严密性,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片和故事,把数学知识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想学爱学。虽然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很抽象,但经过多种方式的呈现,使知识更形象生动。这种方法解决了数学知识特点与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问题。
2.抽象性和形象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时要使形象性与抽象性相结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因此教师需恰当地解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即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怎样将学习内容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本质结合起来;第二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第三,怎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入到学生心中;第四,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学习过程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1.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教学模式开发和应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渐进性和系统性。这两种特性遵循了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和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渐进性和系统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知识具有扩展性,每个知识点要相互渗透,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对小学数学循序渐进学习。
2.渐进性和系统性特点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
根据小学数学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将小学数学学习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恰当的结合起来,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有计划、高效的开展。适应这个特点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按照教科书为学生制定的数学学习顺序进行学习;第二个方面,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使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系统性。
三、学习方式的接受性和探索性
1.接受性和探索性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无论是哪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将已存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来提高数学水平。转化知识的过程既是学生自己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接受原有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数学学习方式的探索,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在接受性和探索性及两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而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对数学知识的传递决定了其学习的接受性。接受性和探索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和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从教师对每一种方法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增加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接受性和探索性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接受性和探索性特点是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影响。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且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和讲授的数学知识恰当地选择教授方法,这样学生既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数学,又能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进步需要靠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点:第一,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生动形象而不缺抽象,教授过程中要把系统性与渐进性相结合,接受性与探索性相结合,遵循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循环渐进地掌握知识,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既有指导性,也有探索性,只要充分理解其特点,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向迅速前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汪永刚.小学数学学习中的“粗心”的原因及措施[J]. 家教世界. 2014.
[2] 邱晓莉.比例知识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巧妙应用[J]. 时代教育. 2013.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7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基本的数学能力、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专业素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这是一个以小学生认识为主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从小学数学学习的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虽然这些知识是人类的早期成果,然而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小学数学学习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个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要遵循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可逾越小学生教学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
2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2.1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突出表现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都是经过历史的长河而沉淀下来的、在数学知识系统中一些最为基础且最具有教育价值的基本内容。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加工,大部分内容已经转化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形象生动的数学知识,但是,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性,仍然保留了高度的抽象性和严格的缜密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最大特点。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结合反映了数学这一学科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对学习内容的严格制约性,体现了数学知识与求学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之间的制约与适应的关系。
2.2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制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与直观形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处理好抽象与形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系,就应该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既要生动直观又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去呈现出来,让学生获得基础的数学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突出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点,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避免因对教学内容过度直观化而导致数学知识科学性的丢失,要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思考。
第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实质性的理解。在对小学生授课时,教师要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数学概念和定理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实质,不要急于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公式化、符号化,避免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陷入僵硬化的状态
3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3.1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反映
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受小学生认识顺序的制约,小学生初次接触数学这一学科,有太多的不理解与不清楚,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难到易的过程去展开,但凡违背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发展顺序的一切教学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 2)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只能循序渐进,由于受到每个知识点包含的知识容量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活动只能分散进行。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学生在一堂课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教师不可能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一个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的传授,需要多课时甚至更长的学习周期来完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普遍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的产生,教师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回顾与复习,在循序的基础上渐渐前进,保持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3.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很强的制约性,要求教师按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确保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高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去满足这一特点对教学的要求: ( 1) 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科书上的内容顺序。编者要严格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同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顺序,通过这两种顺序的结合,明确教材编写的目的,找出一条最适合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学习顺序进行教材的编写。( 2) 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设计、分散实施的工程,教师在授课中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系统与分散的关系,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教学过程要建立在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另一方面, 又必须在微观上保证每堂课、每项教学活动甚至每个知识点的有效性,确保学生真正学到数学知识。
4结论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对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生是一群没有社会经验的儿童,这些孩子们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殊时期。虽然,孩子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长期的发展,但仍然带有比较明显的具体形象特征。与抽象的概念、定理相比,他们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学习过程渐进性的特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事物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去迎合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
如果想实现小学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就要从其特点入手, 详细的了解了其特点以后, 才能在基础上解决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难和恐惧心理。调整教学内容, 选择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方式, 对小学教学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 提高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接下来将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一) 学科特点
由于小学生是刚刚开始接触数学, 对他们来说, 数学是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形象性。同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学科, 但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掌握的知识有限, 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逻辑性学科。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 通常都会把非常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形象化的语言、事例等讲述出来, 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学习。例如,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幼儿园会接触数学的一些基础数字等, 但还不能深入认识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概念, 也不了解数学的作用, 更不能通过平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事情来表示对数学的认知, 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进行硬性记忆。因此, 教师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 五个苹果, 就可以表示出数字五。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不能像学习语文等学科一样可以直接向学生表达知识内容, 数学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 是一个间接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二) 学生特点
因为小学的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 在数学教学中也要根据其系统性与渐进性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开展。通过系统性的学习, 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数学, 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学科的知识构架。除此以外, 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 在讲述混合运算的时候, 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混合运算是在什么基础上延伸而来的, 需要掌握什么算法以后才可以进行混合运算, 让学生知道, 只有全面掌握了综合的运算才能学习下一步, 代数的运算以及再接下来方程的学习, 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小学的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性与概念性的起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要学习什么, 接下来要学习什么,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面到深入是学习数学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通过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后, 其对教学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 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的讲述知识点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可以形象直观的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描述与分析, 然后通过选取和学生生活中有关的事例或场景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讲述,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是一门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有很多知识点都是根据生活中的应用得来的, 教师只要用心的去观察, 探索, 就会发现更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然后由浅入深的把知识点呈现出来。不过, 无论应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都要点到为止, 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们自行去进行探讨、思考与总结知识点,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加强记忆。
(二) 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授课
根据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要根据其系统性与渐进性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授课, 不要出现跳跃或者中断的情况, 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跨度太大而不能理解。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提前做好系统的备课, 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概括与设计。从宏观上来说, 要通过系统性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数学、掌握数学, 培养学生的的发散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微观来说, 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进行执行。要注重每节课之间对知识点的链接, 在正式讲课之前, 可以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回顾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记忆, 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学科, 进而可以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
(三)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
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与掌握程度都是不同的, 尤其是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 在课堂教学中精神容易不集中, 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更是会产生一定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们就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 不能盲目的进行授课, 只追求速度而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放慢速度, 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可以在平时多做指导, 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对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着很好的学习,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找出简单的算法进行数学计算, 然后在不断的增加难度。例如, 在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 66×16= 1056, 就可以找出简便算法, 把16分成8×2, 然后在按照顺序66×8×2=1056,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行计算, 也容易对知识的掌握, 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只有分析出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不断探究出全新的教学方法,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水平,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分析出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的讲述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等方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劲, 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 2014.08:58-63
[2]曹志飞.探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学子 (理论版) , 2015.08:44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9
一、关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于数学教学的影响
1.关于学习内容上的抽象性和形象性有机结合的特性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上的这种集形象和抽象于一体的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任务的排布工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要同时考虑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自身由于阅历欠缺而使得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的矛盾,老师能够把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展示传达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真实体验并认可了这种数学知识的传递方式,因此,老师要通过场景布置和适当的载体来形象化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然后再传给学生;其次就是要凸显出数学知识的抽象本质,加深学生的理解不是简单地滞留在教学所用的载体或情境中。
2.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有机结合的特性
当然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这种集渐进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特性,也是有一定的客观制约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操作教学中,能够合理地处理好数学学习的系统性与有限的上课时间之间的矛盾关系,还有就是课程安排之间的衔接要合理科学,充分保证好学科的渐进性。用多边形面积的章节来举例说明,老师要从简单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入手,然后充分运用三角形和梯形进行长方形的构建拼接,并得到相关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最后就是系统性地讲解巩固多边形面积计算体系结构。
二、充分把握运用小学数学学习特性对教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坏都是参考课堂内容、学生接受参与程度来判定的,我们强调课堂的知识性主要包含知识的新知识的精讲练和重复讲练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突出重点内容来讲解练习,还要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讲解练习过程,这主要是对于那些成绩相对差的学生。精练强调的是选择性,练习题目在精不在多,对于重点考点内容要予以重视;还有针对那些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我们要把握好练习题目的难易程度,不能太难, 当前最好是简单些,这样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趣味性题目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或者是在课堂上适当活跃上课氛围,当然这一切也不能离开最初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锻炼思维。
总而言之,在我们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要将小学数学的教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并且能够合理应用这些特性,全面改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结构体系,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准, 从本质上避免由于不确定的教学认识和盲目的教学实践而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一个很独特的性质,就是将形象性和抽象性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充分将渐进性和系统性糅合到一块,可以说被动接受学习法和主动探寻学习法很好地协作彼此辅助,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老师可以依据相关的学习特点来适当地选取教学方法手段,全面升级优化教学结构,改善教学质量水准。
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特点 篇10
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
1. 经验是小学生几何学习的起点
小学生的几何学习与成人 (或更高年级学生) 不同, 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 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小学生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 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 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 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 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
2. 操作是小学生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小学生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 更多的属于直观几何, 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 因此, 小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 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 积累自己的经验, 丰富自己的想象。
二、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发展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空间观念, 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 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小学生空间想像力的发展
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 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 但小学生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 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 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 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 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 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 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
2.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 (1) 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讲解《面积与面积单位》时, 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 并与周长作出对比, 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
(2) 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 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
(3) 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学龄前小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 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 到了低年段, 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 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
(4) 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 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 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 角的大小怎样时, 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
(5) 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一年级时, 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得形状;二、三年级时, 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 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 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 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6) 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
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 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 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 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 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 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 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 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7) 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 用三根“拉杆天线”, 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 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 以此来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1. 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 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 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 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 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 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 视觉知觉障碍
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 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 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 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教学质量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19-02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主要包括内容上的抽象性、逻辑性,学习方式上的接受性,以及体系上的渐进性,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影响囊括为体系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清晰化教学数学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进展设计、并且正面影响数学教学方法的确立,能够实现数学教学的循序渐进,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符合小学数学的根本性质,以及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进展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以及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拓展化,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
1.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确定主要方式就是结合小学数学的本质、小学数学的教材、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来进行全面的确定以及分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包括抽象性、逻辑性,这是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的特点,即小学数学知识点所包含的加减乘除运算、图形面积周长计算、立体图形分析等,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极为陌生的,全新的,教师的口头讲解以及教师的示范都无法使得学生对此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以及全面的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知识都较为抽象,小学数学习题练习过程中,讲求逻辑性,该特点是数学的基础性特点,依靠逻辑思维,抽丝剥茧,能够条理化以及清晰化习题的解题过程,习题的出题目的,这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实际的影响;学习方式上的接受性,與小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弱、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弱,以及小学生的知识积累量少有直接的关系,这导致学生在小学数学知识上的学习需要由教师引导讲解,学生逐步接受吸收;体系上的渐进性,是指小学数学教材的安排是根据知识的浅深以及知识的关联性划分的,实现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逐步开展,逐步深入。
2.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具体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小学数学教学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开展,能够实现教学方式上的改进、教学理念上的更新以及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下面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具体影响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
2.1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抽象性促进教学方式优化
在掌握以及分析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抽象化具体定义,以及具体体现之后,能够实际的了解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一特点,小学数学学习抽象性是限制学生理解知识以及吸收知识的主要特点,以此为基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这能够保证教学方式改进的而方向准确性,以及保证改进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抽象性对小学方式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逐步推动教学方式往抽象问题具体化、抽象知识实例化的方向发展,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对抽象的知识概念进行重点核心指出,而后采取具体的例子以及具体的事物进行知识的展示,引导学生将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理解以及接受知识,如在教授三角形知识时,小学生无法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论点,教师采取的操作就是选择边可伸缩、每条边都有相应的尺寸刻度的三角形,向学生展示在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边会出现何种结果,两边之差大于等于第三边又会出现何种结果,让学生将这一观点具体化,同时学生也能够实际的了解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会相应的得到发展提升。
2.2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接受性促进教学理念先进化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接受性促进教学理念先进化的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全面化的掌握理解这一特点之后,认识以及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以及重要性,并且明确的认识到自我的引导作用,教学理念在该基础上逐步改进以及先进化,逐步发展为引导学生培养探索能力、坚实化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分析、积极探讨,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化,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相结合,同时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跃化,以及在师生关系缓和化的状态下,利于知识传授的进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更为全面以及对于知识的思考更为灵活。
2.3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渐进性促进教学模式科学化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渐进性,是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一大特点,该特点促进教学模式往体系化、科学化以及分析化方向发展,实现教师教学的计划性,教师教学的阶段性,以及学生知识学习的渐进性,能够实际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学习难度,进一步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发展。
3.结束语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是引导以及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入手,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完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革.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7):275.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篇12
小学阶段各年级, 学生虽然年龄跨度较大, 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记忆以无意识记、具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思维具有跳跃性等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因此,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不仅要备课, 更要备人。明确教学口标, 逐个攻破, 坚持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 利用习题资源做到不知不觉中时刻复习, 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
一、明确目标, 把握维度
新内容的讲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起, 点, 也是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检验, 是双方门主意识相互交流的平台, 因此,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授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正确理解, 认真思考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并对学生明确。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的现象, 明确学习目标, 便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 对于学习目标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目标的建构与培养。新型教育理念认为, 要对三维课程目标不断加以整合并付诸实践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数学课程的口标阐述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 而一般情况下,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会进一步被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学生学到什么, 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以及如何培养, 这都是课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关注三维课程目标, 要把握学科属性, 始终围绕着数学教学活动来进行, 防止“非数学化”倾向导致的教学目标偏离。毕竟数学是一门学科性很强的课程,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但一定要在数学环境的前提下, 不能漫无目的, 数学的核心始终在于逻辑思维。小学亦概莫能外。我们既要把小学数学上成数学, 又要超越数学, 既要重其科学性, 又要考虑其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 逻辑思维
当前, 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误区是:以教授学生知识为目的, 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很多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 正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存在, 成为学生认知体系当中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的初始构型。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应该考虑到比显性学习目标更深层次上的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对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具象思维为起点。因此,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教学来说, 其起点不能过于抽象, 而适合于以活动性和直观性的体验为切入点, 一步步深入到抽象逻辑思考的道路上来。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成功的小学数学老师会想尽办法让玩具尽显它天使的特性, 给学生带来知识和能力的果实。应用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场地, 很多应用题的计算需要分几步来完成, 而小学生很喜欢一步到位的跨越式操作, 对此他们很有成就感, 但同时在这种跳跃中义很容易出错。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反复明确应用题的做题步骤, 强调其完整性。
小学生的跳跃式思维与数学科目严密的逻辑思维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认知冲突这个专业术语由美同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 指的是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所学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无法包容的矛盾, 这一理论可以典型的体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等积极的学习情绪, 义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形成冲击, 从而使数学课堂显得有生机和活力, 给学生一个快乐而知性的课堂, 而不是像逻辑程序那样刻板。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 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 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活跃的思维是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 而利用这种好奇心去吸收知识的过程便是逻辑思维能力悄悄萌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习题资源, 时刻复习
小学数学教学必然会涉及到题目的演练。由于数学这一学科是环环相扣的, 此一课程的学习往往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 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 提点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F1已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 就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个很好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且对他们理性思维也是很好的锻炼。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推荐阅读: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07-20
小学生外语学习特点11-22
数学思想之小学数学07-01
数学考试小学数学日记09-24
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10-04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07-03
小学数学学习11-12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07-29
小学数学学习活动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