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估算

2024-09-23

小学数学估算(通用12篇)

小学数学估算 篇1

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越来越得到重视。新课程把估算内容穿插在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中, 尤其是乘、除法运算中更显得突出, 估算优势作用明显较大, 与估算有关的内容较多。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算和怎样进行估算。 (例如:一是方便、二是接近生活、三是实际应用广泛。) 其次了解估算的价值、目的、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和动力;创设多种情境, 让学生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方法, 知道什么时候要精确计算, 什么时候要估算, 什么时候要估大, 什么时候要估小, 什么时候要应用“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等;把书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沟通并联系起来,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体验, 使学生逐步形成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计情境形式让学生进行判断练习, 巩固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基本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基本的数学意识, 是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和技巧必不可少的途径。再者, 兴趣是做事的动力, 有了兴趣, 学生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学会估算, 巧用估算, 乐于估算。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估算, 还要特别诱发学生的估算兴趣, 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广泛应用估算。

一、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不是乱猜, 而是一种数学思考, 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 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小学数学中的估算主要是围绕着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的。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取近似数估算、看数位估算、结合规律估算、联系实际生活估算等。

当然, 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 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去发现和总结, 从而内化为个体的一种估算能力。

二、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 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 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 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 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 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 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 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经常在计算后, 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 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 在发现问题后, 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 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 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 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这样, 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 相信估算是有用的, 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后估算, 学生肯定会尝到估算的“甜头”, 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当然, 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小学数学估算 篇2

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 王化聚

在网络上搜索观看过多次吴正宪老师的课,每次都是满满的感动,她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精湛、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都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估算》一课再次验证了好课学生做主这一新理念,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真正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下面我来谈一下对这堂课的简单的认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吴老师创设了“青青购物”,“曹冲称象”,“春游租车”,“安全过桥”等几种情境。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生活中的应用,然后再让学生研讨估算的方法,最后再通过比较“在什么情况下小估(大估)比较合适”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估算这一主题层层递进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掌握估算的方法,体会估算的价值。

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吴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利用生活知识把估算分类,分析这些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给这些估算方法命名。分成如大估、小估、中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在这个过程中,吴老师肯定学生的想法,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她用精湛的教学语言和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的开始吴老师让学生提出他们心中有关估算的问题,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了什么是估算?如何估算?估算的用途?估算是谁发明的?等问题,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的思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整堂课中,吴老师总是指导学生来主动思考,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来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吴教师对学生的估算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后,接着出示了计算机中的结果:20108千克和2108千克,问学生哪个对?为什么?让学生自己根据估算的结果来做出选择,以此也体现出估算的作用和数感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近年来正逐渐受到重视,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大量的数据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估算在数据处理中占据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估算教学地位的意义可见一斑。

一、转变学生估算行为,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地重视起估算教学,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

例如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如58÷12,如果先估算一下,60÷10=6,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二、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同学们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在倡导“有用的数学”这一大的教学环境下,估算更是备受青睐。那么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小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如估算198+304,简化为200+300;又如把48×21简化为50×20,如学习乘法估算后,开始进行笔算乘法教学“24×12”时,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前先估一估。24>20,12>10,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能力,整数与整数,分数与分数的计算。

三、让学生贴近生活,自己切身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的发现,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苏教版中: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

当然,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和多指导一些估算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兰.9~12岁儿童估算策略选择的发展特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12(01)

[2]罗玉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教育导刊. 2010(11)

[3]陈丽兰,刘鸣,曹景明.儿童估算策略选择研究述评及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 2009(03)

小学数学估算能力提升策略 篇4

一、从培养估算意识入手, 认识作用

估算有什么作用?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 估算可以培养敏锐的数感, 为精确计算做好心理准备;从生活应用层面看, 估算定位于“差不多、大体上”, 对于一些没有必要作精确计算的生活问题可以促成迅速解决。对教师而言, 一方面需要树立以上两种意识, 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导学生逐渐树立估算有用的意识。为此, 教师可从生活化的估算教育入手, 抓住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或者非常熟悉的题材, 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从而进一步培养“估算有用、我要估算”的意识。

如在学习了计量单位和四则运算后, 我觉得可以引入“估算”的概念。

基础题:

一个人可搬动货物 () 千克;

一辆卡车的载重是 () 千克;

一节火车车厢可装载煤 () 千克;

提升题:

有一节装运煤炭的火车车厢长13米, 宽2.6米, 里面的煤层高1.1米, 如果每8立方米的煤重10吨, 那么这节车厢装了多少吨煤?

你的估算:这节车厢装了 () 吨煤;

你的计算:这节车厢装了 () 吨煤。

二、从指导估算方法入手, 提高水平

学得其法, 事半功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学生要提高估算水平, 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于估算技巧、估算方法的掌握。因此, 当学生对估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 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估算技巧的导上。

1. 识记常规方法。

不管是哪一种估算, 其根本方法就是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也就是要学生能够归纳出大体的估算规律:

其一是数据进一步简化或凑整。这一种方法是估算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 即将数量转化为最为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进行初略的计算。比如将199+203可以简化为200+200;又如可以把4.89+4.93+5.01转化为5×3。

其二是依据生活规律进行估算。这一种方法更多的强调的是估算结果的检验。比如“爸爸现在的岁数是我的3倍, 我今年12岁, 三年后爸爸比我大多少岁?”这道题先估算, 如果爸爸的岁数比我小显然是错误的, 而三年后爸爸的岁数如果还是我的3倍, 那也是错误的。

其三是根据位数进行估算。这一种方法实际是一种数学验算的估算方法。它注重的是对数位中存在0的计算进行结果估算。比如6025÷25=24。对此, 可引导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 因为60比24大, 所以商的最高位应该在百位上, 也就是本题的计算结果一定是一个三位数。虽然数位上有0, 但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

其四是通过比较进行估算。这一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已经知晓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 进行比较式估算。这类估算通常应用在质量、面积、体积、长度等题目中。比如“我们的手掌有多长?”教师可让学生拿出直尺进行比对, 然后再得出结论;比如“一壶油是多少千克?”教师可以用一壶水、一瓶酒等重量进行比较, 然后得出油的质量。

2. 选取多维角度。

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估算方法后, 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理解, 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以期形成多种估算方法。比如“六·一”联欢会在大礼堂召开, 一年级有185人, 二年级有188人, 三年级有192人, 学校的大礼堂有600个座位够不够?对此, 我要求学生进行估算。结果, 有学生采取的是凑整法,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大约200人, 三个一加是600, 那一定的是够的;还有的同学采取的是递减法, 用600分别减去三个不足200的数, 那也够的;还有同学将600分成3个200, 与三个年级的数量进行比对, 发现都够, 所以座位肯定够的。对此,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赞扬各个的结论和思考的方法。估算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思考的方法,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更要重视学生个性思维的亮点。

三、从养成估算习惯入手, 内化能力

俗语说:思维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对估算而言, 同样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 注重习惯的养成。

1. 生活中运用。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 把数学上学到的估算运用起来, 形成自觉使用的习惯。比如在购物前, 先看一看准备购买的物品, 估算一下需要带多少钱, 然后再估算一下, 买好的物品有多重, 自己能不能拿得动;再比如, 根据自己离学校距离的远近, 以及上学走需要多少时间, 骑自行车需要多长时间, 然后估算一下自己的步幅大小和骑车的速度是多少。遇数即估算,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2. 精估算结合。

精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 要让学生明白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估算的价值在于通过估算与精算的结合, 达到预测和检验共进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计算的效率, 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 类比化运用。

举一要能反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类化成类型题, 将估算的方法应用到几何图形等类型的题目上去。比如“植树问题”的棵段问题可以应用到“广告牌、电杆”等类型的计算上去等等。

估算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5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时逐步感悟估算的必要性,体验到估算的作用,从而愿意估算,乐于估算,形成自觉估算的意识。现在就多年教学中关于估算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重视计算教学,轻视估算教学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我们的考试中很少出现估算题的考查,即使出现了,占的分量也是很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估算内容时,也是不够重视,只是稍微作讲解,让学生懂得了估算的方法就可以了。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学生只要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够按照法则去计算,主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能达到高分。教师们有了这方面的认识,导致了他们只重视计算教学,轻视了估算教学。

二、没有把握估算的应用价值

估算有它的应用价值,那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估算教学时,首先要关注它的应用价值,那就是进行的估算要结合实际,看是需要估多还是估少。例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这个问题就是要估多,因为外出购票,需要多带点钱。如果估少了,按估的钱数带上必然会带来麻烦。所以在教学估算时,首先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时候需要估多,什么时候需要估少,否则的话,估算教学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通过反思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做事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可以在兴趣的推动下学会估算,巧用估算,乐于估算。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估算,还要特别诱发学生的估算兴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10比11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带50元够不够?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良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让学生从精确计算中“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三、重视估算方法的指导

估算不是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用一种简便的方法知道答案的范围。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

(1)化整估算法。在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时,根据“四舍五入法”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保留到整数,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如3.14×7.21,学生就可以根据3×7=21从而估算出它们的积大概是21左右,进而算出准确结果。

(2)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456×64,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四位或五位数。

(3)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零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4)联系实际估算法。比如动物的只数,树的棵数,租船的数量一定是整数;飞机飞行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5)以小估大法或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量,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即整体数。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重多少,再除以一个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 篇7

一、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把一袋洗衣粉的重量估算成6吨,这样可笑的错误不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也不是学生粗心,而是学生没有估算能力。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估算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数学能力的强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在学生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估算的习题,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机会提高估算能力。

二、结合教学,教给学生估算方法

估算虽然是对数值的一个大概估计,但并不是凭空想象,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知识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建立相应的长度单位概念,例如,我们的指甲长1(),一棵大树高18(),一个尺子长20(),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学生对长度有个概念,在以后的估算中可以参照这些例子进行判断。教师还要挖掘课本上的估算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化能力,将估算方法和课本知识灵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会更容易地学习估算。

三、通过习题提高估算能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得到提高,所以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做练习题,在练习中提高估算能力。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找到自己的薄弱点,还可以在练习中积累估算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在设置习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估算,在估算中得到全方面提高,要涉及多个单位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估算,在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估算意识,这样学生在以后进行估算时会更容易。

估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学生学习估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还可以在学生估算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重视估算教学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高效、快速地学会估算。

参考文献

[1]罗玉华.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建议[J].教育导刊,2010(11).

小学数学估算 篇8

一、创设估算情境, 激发估算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要想使儿童获得技巧, 就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确实如此, 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中进行教学, 设计游戏活动环节,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体会估算的乐趣。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估算兴趣, 还促进了估算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 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糖果大约有多少个;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 创设了猜爸爸妈妈年龄的游戏:他们的年龄比30大, 比40小, 猜猜他们今年是多少岁?他们一旦猜中后便欢呼雀跃、无比激动;在一次猜糖果 (62颗) 的活动中, 先让学生去估计一下有多少颗, 有的说100颗, 有的说30颗, 有的说80颗……这明显是在乱猜、瞎蒙, 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于是我有意指导学生先去数出10颗糖果圈一圈, 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这一堆糖果大约有几个10, 从而去推算这堆糖果有多少颗, 有的说70颗, 有说50颗, 有个学生说65颗……这样使学生的答案逐渐靠近了正确答案。最后再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糖果的颗数, 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 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这样的活动使低年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饶有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建立估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才能把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一起。例如:去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 估计学校的跑道大约有多长, 估计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日常生活中这类有关物体的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很多。对这些问题, 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只需要估算一下, 能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即可。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米、分米等长度单位, 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给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意识”, 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长度单位:跳绳长约2 () , 大头针长24 () , 校门高约2 () 等。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 还通过不失时机的估算训练, 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估算意识。

三、进行简单推理, 调整估算策略

估算的方法多样, 也并不是所有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错误的估算方法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这说明估算策略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区别。虽然这比一般的应用题还要复杂些, 可是低年级学生经过有效的点拨引导也可以领会。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多种估算策略的同时, 还应启动学生的“元认知”, 进行自我监控, 研判自己的估算策略是否正确, 以便适时调整。例如: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的估算”, 就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一艘客轮限乘400人, 已知二年级男生有245人, 女生186人, 他们可以合乘这艘客轮吗?此题学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 有将245、186看作250、190的, 有将245、186看作200、200的, 甚至是看作250、180的, 其中将245、186看作200、200的这一估算方法虽然没错, 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一样, 估算结果是400, 看起来可以合乘, 实际上把245看作200少算了45人, 把186看作200多算了14人, 男—女合起来还是少算了31人。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究, 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及时调整估算策略, 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的策略。

四、采取估算策略, 实现估算多元化

小学数学估算 篇9

一、教材中对曲线图形面积的估算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2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11.下面是某自然保护区一个湖泊的平面图,如图1,(每个小方格表示1公顷)。你能估计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吗?

通过数格子来估算,55个整格,34个非整格,非整格的算半格,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72公顷。

这个图形面积的准确值应该在55与89之间,上述估算方法不够精确,思维含量偏低,也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没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呢?

二、数格点估算面积

1.数格点算面积的方法介绍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认为,有一种数格点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可以用来估算曲线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起源于格点多边形。所谓格点多边形,就是说这个多边形的顶点全是格点,如图2:

设S为图2的面积,L是边界上的格点数(组成格子的横竖线的交叉点正好在图形的边上),N是内部格点数(交叉点在图形的内部),容易计算出图形面积是11。如果联系到图形的L=6及N=9,还有的关系式成立,这种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2.数格点估算面积方法合理性的说明

数格子的估计方法学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数格点估算面积的方法有何依据呢?先以格点矩形为例。看图3。

设图3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m和n,则面积S=mn。

再来考虑这个矩形的边界格点数L,L=2(m+1)+2(n-1);内部格点数N=(m-1)(n-1);而,所以关系式S=L/2+N-1对格点矩形是成立的。

从图形的对称性可知,上述关系式对于格点直角三角形也是成立的,对于一般三角形也是成立的。

3.用不同方法估算图形面积的比较和分析

由于我国一向重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估算刚刚走进小学课堂,导致很多一线教师对估算教学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在估算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估算的方法、需求单一。我们在教学中要设法改变这种状况,丰富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用。下面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2页的一道练习题来说明。

练一练1:估计一下,下图4中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面积,整格数有22个,非整格数有34个,因此估计其面积是22+34÷2=39平方厘米。

用数格点的方法来估算,先要在图形上画出与原图面积接近的格点多边形,再计算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画不同的格点多边形,然后展示格点多边形的几种不同画法,继而丰富估算的策略。

观察图5。点画线画出的格点多边形接近银杏叶且比银杏叶的面积大,边界和内部格点数分别是16和39,所以它的面积是46平方厘米;实线格点多边形接近且比银杏叶的面积小,边界和内部格点数分别是20和24,其面积是33平方厘米;这样就确定了银杏叶的面积在33到46平方厘米之间。

与数格子估算面积相比,构造格点多边形估算面积的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估算面积与原面积的关系,可以更精确地确定面积范围。从思维层面看,数格点更有数学味,其中的思维含量也高一些。

三、皮克(Pick)定理及其应用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因素

上述数格点算面积的方法早在1889年就被奥地利数学家皮克发现了,S、L、N三者的关系式被称为“皮克定理”。“皮克定理”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数学定理”之一。

数年前,国外某次数学会议上,一位林业官员向与会者介绍一系列有关数学应用在森林工业中的突出例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由巡航车在森林中的位置确定的地域范围,用一张画有点阵的透明薄膜覆盖其上,画出格点多边形,数出边界上点数的一半加上多边形内部的点数,从而得出多边形的面积。虽然这位官员并未意识到他基本上(稍有误差)在使用十分完美、实用的皮克定理。

用数格点的方法估算面积,既丰富了估算图形面积的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皮克定理,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可以掌握并在生活中有效运用的,作为小学教师能掌握本体性知识也是有必要的。教学中增加皮克定理的相关知识的介绍,也可以作为数学史在小学数学中的一种渗透,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体悟数学的味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桑帆.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8).

[2]谈祥柏.数学不了情[M].科学出版社,2010.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篇10

一、估算教学的现状———被人遗忘的角落

估算在教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 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通过调查观察, 与同事交流, 发现目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 估算教学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其原因何在?

1. 教师———重视不够, 引导不足

毫不讳言地说, 现在大多数学教师对估算教学不够重视、不够关注。他们认为, 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 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 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 基本都要用笔算。这些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估算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 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 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在与多位数学教师交流中, 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教学估算, 致估算教学长期处于无人疼无人爱的境地, 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2. 学生———意识淡薄, 能力不强

学生的估算意识及能力如何呢?随机抽取100名高年级学生作调查, 基本情况如下: (1) 你在平时的数学课中学过估算方法吗? (25%的同学回答没有) (2) 数学课上, 教师经常让你们进行估算吗? (75%的同学回答没有) (3) 在做计算题时, 你经常会先估算一下得数吗? (85%的同学回答不会) (4) 习题做完后, 你会用估算的方法检验答案吗? (93%的同学回答不会) ……

以上的调查虽不能全面、客观、精确地反映当前学生估算学习的现状, 但大多数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 估算能力不强是不争的现实。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 如计算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 计算结果和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种现状束缚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和谐发展, 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憾事。

二、估算教学的实践———引发深层的思考

在平时教学和组织练习的实践中, 我们也经常会不期而遇各类估算的“尴尬”, 到底该怎样处理,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

1. 估算结果并不唯一

在估算教学中, 不必也不能把估算结果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答案, 更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值作为衡量、评价估算正确与否的依

指导学生作文, 教师往往强调作文的具体方法。比如怎样选择文体、确立中心、安排结构, 如何开头、结尾、写好主体;如何突出语言特色等。总之一句话:如何创新, 增加亮点, 使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写出的考试作文能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得个高分。作文应该这样写, 不应该那样写;这样写行, 那样写不行。几篇作文写下来, 就像东施效颦, 学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不知道如何下笔了。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是也, 让教师不停地摇头叹息。只有极个别学生应用较好, 取得些许成绩, 博得了教师的赞赏。为什么技法指导收效甚微?譬如练武, 只摆别人的好架子, 打出的招式好看, 可打到人身上, 真如给人挠痒痒, 让人感到舒服。形式很重要, 但只有切合了对内容的表达, 与内容相得益彰, 这样的形式安排才是高效的。在内容上, 只有触动了习作者的心灵, 才会激发起无尽的表达欲望, 才能创造出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练武的讲求无招胜有招, 在作文上来说就是你所写的内容是不是你刻骨铭心的真事, 是否有让你怦然心动的情感荡涤着你。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一个文题, 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写得很一般, 而因为这个文题切合了特别的情感体验, 激起了他 (或她) 长期积蓄心中的要表达的东西喷涌出来, 尽管他语文基础很差, 可写出的作文却真切感人, 催人泪下, 兴奋激越, 感同身受, 引起共鸣。

法国作家都德说:“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也就是说, 小说中的事有作家的经历, 小说中的人物打上了作家的烙印。如鲁迅笔下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学生在作文时只有心灵被深深触动, 激发起自己的表达欲望, 一篇好的作文才可能诞生。

苏辙的散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 (吾)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 充乎天地之间, 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故其文疏荡, 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而不自知也。”苏辙提出的“养气说”, 是他对文学的重要贡献, 他主张文学不是通过学就能有成就的, 是有些偏颇, 但他认为为文要重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饱读诗书, 游历名山大川。他列举孟子和司马迁之所以文学成就巨大, 就是因为他们注重养“气”。

中学生为文, 正是因为内心蓄积的少, 教师只是讲授技法, 是不管用的。正如练武, 师傅教给你拳脚套路, 你只会使个花架子, 在实战中, 只能落败。教师教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做到, 多读书, 多游历, 才能提高自己对是是非非的正确观点。人们不是常说“胸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修养还包括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知道是非曲直, 正义和邪恶, 无论是在大是在非面前还是小是小非面前, 都能表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言语行为, 闻正义之行而拍手称快, 闻邪恶横行而愤然而起。那他在作文的时候就能树立正确的立意, 抒发鲜明倾向的情感, 就会对读者有一定的思想激励和感情熏陶, 从而使读者受到一定的教育。正因为你有这样的修养, 你才会有这样的思想和感情流露。

当然, 提高学生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要避免“速成”, 消除浮躁情绪, 最好能订一个长、短期计划, 通过不断的短期计划的实施, 来达到长期计划的实现, 当少年心中有“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豪情后, 其写作能力才会稳步上升。胸中有大量阅读获得的知识, 自己的实践经验, 良好的道德的熏陶, 这时候, 教师作文技法的指导, 才会成为学生的“久旱甘霖”, 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才能像教师希望的那样有着良好的表现。

(邳州市新河镇新河中学)

据。在没有特定的教学情境或生活情境时, 学生的估算答案多样, 正是回归估算本义的表现。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 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 估算时, 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 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组织开展积极交流,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解释估算的过程, 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 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2. 估算并非仅用“四舍五入”

“四舍五入”法在近似计算中的确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纯粹的计算题中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取近似值。正是这一原因, 不少教师总认为用“四舍五入”法比较接近实际数, 于是有意无意地强调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这样的结果最准确。学生也在教师的不断强化中渐渐地淡忘了“进一法”和“去尾法”, 更不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该如何选取近似数。

由于估算是一种近似计算, 如何选取近似值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实际生活情境题, 特别是要进行一些需要估大和估少的估算题训练, 让学生通过系列化的训练, 在不断的实践中感悟估算的策略与方法。对于解决策略有多种的估算题, 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领悟各种策略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从中选择一种最科学、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

3. 加强估算与精算的辨别

估算, 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需获得精确结果的计算, 是个体依据

条件和有关知识, 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方式对事物的数量或运算结果作出的一种大致的判断。它表现出较强的直觉化、跳跃化与内隐化的特点, 其所得结果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答案的估计。

是不是在平常的估算教学中, 为了落实知识点, 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过分要求学生看见“大约”“估计”就要估算呢?这样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对“大约”等产生条件反射, 只要一看到这些字眼, 就不问青红皂白地用起估算来。对学生而言, 估算成了一个执行指令的工程,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估算。如果我们在教学时, 仅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学生学会“估算方法”“估算策略”的层面, 面对生活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我们的学生还是习惯于机械地操作解决, 那么估算教学的育人效益就值得质疑了。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 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情境, 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在数与代数领域, 挖掘教材资源, 让学生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 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探索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一、前言

估算主要是指在计算或者测量中,无法或无须精确计算时所采用的一种数学方法。广义的估算包括对于计算的估算、对于数量的估算以及对于测量的估算,分别简称估算( 狭义) 、估数、估测。估算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将估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教给学生, 其教学内涵还应包括通过估算培养数感、锤炼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1、教师要研读课标,熟读教材。(1)教师要研读课标,熟读教材,认真领会新课标对估算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教师个人雖然都采取不同的形式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估算教学方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到现在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教材对估算教学内容的的知识编排体系,他们对新课标仅仅做到“相面”而已。所以引导教师扎扎实实、用心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并掌握新课标对估算教学内容的指导要求,充分认识估算教学在生活中价值的和意义;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纵观新教材,梳理整套教材编排体系,了解估算教学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编排情况,理清新教材对估算教学的重视程度,真正重视估算教学。(2)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估算和口算、笔算一样是一种重要运算技能,也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比如:去商店买东西大致需要带多少钱、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活动租车承载学生,需租几辆车等均可采用估算的方法解决。估算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用口算或笔算进行精确计算时可以通过估算来判断精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结果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

2、教给学生估算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作为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估算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胡猜乱想,而是有着严谨逻辑推理和优化、简化计算过程的近似算法。那种不着边际的随便猜测不仅可能与正确结果相差很大,也失去培养学生严谨逻辑思辨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各册教材中的估算题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既要教会学生掌握估算的具体方法,也要培养正确的估算思维习惯。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列举了以下几种比较常用的估算方法:(1)规律估算法。如判断0.128×8.5= 10.88的结果正确吗? 此时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数( 0 除外) 与一个比1 小的数相乘时,其结果比这个数小”的规律进行判断,这样就能马上判断这道题是否计算正确,轻松地对结果做出验证。(2)归整估算法。如,计算32×47,因为30×50=1500,就可以根据30 × 50 = 1500 估算它们的积大约在1500 左右。像这样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十几百的数,就能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提高计算的正确率。(3)联系实际估算法。如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面积约是多少,课本宽约多少,等等。(4)据零求整法。先确定一参照物( 已知的) 作为标准,然后进行估算。在了解“千克”以后,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1千克的数量概念,笔者准备了1 千克黄豆,问: 1 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看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但这时应用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先抓一把黄豆估计有几粒,看看抓了几把。通过这个方法就能估计1 千克黄豆的大约数量。除上述方法外,估算方法还有“去尾法”“进一法”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际应用时,根据需要灵活应用。

3、 强化数学估算训练。虽然学生学习了多种估算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应用自如。教师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给学生搭建应用的平台,还需要对估算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真正掌握估算法,同时也能真正提高估算效率。(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强化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多种估算方法的应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例如:对同一道试题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找出最接近准确答案的估算方式。还以“58+34+71≈ ”为例,这题曾经选择了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结果为160;还以特殊值法进行估算,即55+35+70≈160;同时还可以选择凑整法进行估算,即:60+40+80=180,该方法是在最高位上加1进行的估算;也可以是60+40+70≈170,等等。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方法的应用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而且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创设生活情境进行强化训练。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给单调、无趣的数学课堂增加一些生机。在估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的强化训练。

三、结语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领会课程标准对于估算教学的要求,把握教材对于估算内容的编排意图,以教材为蓝本但又不囿于教材,适时拓展、开发估算教学资源,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与价值,提升估算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军.让估算与智慧握手——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估算教学[J].新课程,2014,(3):127.

[2] 郜舒竹,刘莹,王智秋.“估算”在数学课程中的矛盾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篇12

关键词:估算教学,误区,对策

课程标准、教材,对于估算教学、估算思想培养,有着准确的认识和明确的要求。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师对估算教学也展开了积极、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在估算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结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及日常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提出具体对策。

一、估算教与学中存在的误区

1.为了教材安排而教“估算”

很多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将估算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计算能力来培养,基本上是教材有安排则教,无安排则不教,也就是为了完成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而教。培养估算思想和估算计算能力和习惯就成了一句空话。

2.“大约”就是估算

受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估算实际教学的影响,部分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见到“大约”两个字就用估算,这样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有“大约”两个字不一定就是估算,没有“大约”一词,却可用估算解决。教师如果只教给学生根据某个字眼来思考问题、判断计算方法,不但会造成解题上的麻烦,更会养成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3.根据精算取近似值估算

部分学生在估算解题实践中,没能运用估算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判断、解题,而是先精算然后把精算的结果取近似值。估算是估计大概的结果,与近似数没有完全必然的联系。先求准确值再求近似值,岂不是画蛇添足。

4.一种方法“估算”

受固化、僵化思维的影响,许多师生只认识一种方法的“估算”,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估算方法,暨认为把数字看成整十整百才是最准确的估算方法。

例如,在一个体育场,长57.5 米,宽43.5 米。计算出这个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列式57.5×41.5。怎样估算呢?少数学生是这样做的:57.5 接近58,41.5 看成是40,估算算式是58×40=2320。但教师认为这样不是很好,让学生再想想我们平常是怎样做类似估算题的。估算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能口算,60×40 是很容易口算的,可58×40 就不能口算吗?

二、解决“估算”教学误区的对策

为了避免产生估算教学误区,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估算教学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愿“估”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估算的兴趣,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估算的意义,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通过努力让学生形成估算思想,具有通过估算解决问题的意愿。

例如,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创设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让他们知道语文书大约有多厚,1 米大约有多长,桌子大约有多高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对估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估算习惯的形成也可在活动中不断养成。

2.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方法,使学生会“估”

教师应适当地总结归纳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估算策略、方法主要有:

(1)四舍五入。例如同学们跑步,跑了1480 米,用了11 分钟,大约每分钟跑多少米?可以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11 看成10。

(2)以小估大(或以大估小)。例如,估计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估计100 张纸的厚度,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张纸的厚度了。

(3)取一个中间数。比如33 36 30 38 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 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35,直接用35×4,就大约计算出了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4)利用特殊关系。如129×8,就可以想到125×8,125 的8倍,就得到1000。

3.积极开展好估算评价工作,使学生爱“估”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估算结果的评价过程中,切忌出现“你估的方法真准”的评价语,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当然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这需要老师长期的努力,不断发掘方法,经常性地训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触觉形象下一篇:改进的进化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