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形象

2024-09-23

触觉形象(精选10篇)

触觉形象 篇1

创意是无所不在的魔术师, 它让没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诱惑。品牌是创意笔下的诞生物, 让诱惑变得愈加有价值。本栏目将启示你如何创造品牌设计, 如何让品牌全面散发力量, 创造出富有智慧的奇迹。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的作品在品牌形象触觉情感化方面具有代表性。他倡导在现代品牌形象设计的领域中, 不仅使用平面的设计因素, 同时还应通过所承载材料的多种触觉语言, 与品牌形象进行最直接、实在的交流, 希望以此使受众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一、品牌形象设计的个性化

广告大师奥格威对品牌是这样定义的: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 它是产品属性、名称、价格、历史、文化、声誉、品质、包装、广告风格等方面留给消费者的印象综合体。它是组织、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1]。而品牌形象是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所有的品牌信息, 经过大脑的选择与加工, 在大脑中形成的有关品牌的印象和综合。

品牌形象的设计是品牌设计中最活跃、最体现差异, 也是最有价值、无法模仿替代的部分, 它不应仅是视觉的加工, 而应属于综合信息加工的范畴。恰当的品牌形象风格能凸显竞争优势, 在品牌运作中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 可以有效体现品牌主体, 建立和维系品牌识别。

二、设计的触觉情感化的提出

如今, 以平面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纯美学的传统艺术设计观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和实际需求。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黑川雅之先生称21世纪为“由视觉时代的世纪转移到触觉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新一轮的设计变革———触觉设计, 已经逐渐蔓延到当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触觉是一种主观的感觉, 它呈现出的是综合性的主观印象, 它虽然没有视觉灵敏度高, 但却更加真实而细腻。不同的材料所引起的不仅仅是相异的视觉效果, 还可以传递某种独特的触觉情感。即便是同一种材料, 也会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质地, 带来异样的格调和意蕴。

因此, 在设计领域中, 不仅仅使用色彩、文字、图形等平面的设计因素, 同时还包括在品牌形象传递过程中所承载的材料、肌理、质地、加工工艺等, 通过综合多样的触觉设计语言与品牌形象进行直接的、实实在在的交流, 从而使受众获得全新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三、品牌形象设计的触觉情感化

对于触觉的研究, 日本和欧美比较系统, 以原研哉先生为代表的设计师所提出来的“以五感为设计方向--沟通设计”的理念, 正是把设计心理学范畴引入了品牌形象设计。

原研哉,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其设计领域非常广泛。他认为品牌形象设计所传达信息的手段不仅仅是视觉的, 而且还应该充分利用五感“视、听、触、嗅、味”设计信息传达的模式。他说:“我虽然是一个平面设计师, 但并不仅限于视觉领域作我的工作。我尝试着从触觉开始, 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 进行信息的传达。”[2]

一般的产品开发程序是首先确定产品的形状和草图, 然后再决定使用何种材料, 而原研哉则打破常规, 先由产品策划人员、材料技术人员和开发者共同研究材料所带来的触觉感受, 在反复的研究过程中确定使用的材料, 然后再由相应的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产品就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感觉[3]。

而所谓的品牌形象的触觉感性化设计正是这样, 设计师通过品牌形象的触觉要素来激发受众对本品牌独特的触觉体验, 使品牌形象不仅触摸到受众的眼睛, 而且触摸到五感和心灵。这是一种在满足品牌形象信息传递的前提下, 赋予受众美好情感体验的现代设计方法。

在这里, 我们主要以原研哉先生的作品为典范来探讨品牌形象设计工作中的触觉情感化设计的形式。

(一) 由材料本身的材质所表现的触觉设计

材料本身的材质可以是感觉柔软的, 坚硬的, 滑的, 粗糙的等等, 通过材料表面材质的视觉触觉感, 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4]。

原研哉先生为梅田医院所设计的品牌导视系统, 表现出了触觉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可能性。其最大的特征, 就是标识本身都是用布做成, 每个指示牌被套上了可随时被脱卸拆洗的白色的棉制外套, 有的像袜子, 有的像床单, 由此而营造一种柔和空间感觉 (图1、2) , 让原本有着僵硬棱角的指示牌变得有情感, 有人情味。

标识原本是带有引导功能的信息“指示”, 但只要这种标识在空间存在, 就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一般的标识都用树脂、金属、木材或玻璃等材料来制作, 而原研哉先生在这里用不同的材料活化了设计的物质性, 传达出不一般的标识所具有的触觉情感化的亲和力。

(二) 由材料的肌理所表现的触觉设计

使用材料本身的物质性肌理, 或制造某种机械肌理来塑造品牌形象的触感, 也是达到品牌与受众心理沟通的一种强而有效的设计手法。它不仅以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人心, 同时细腻的肌理表现又使得受众为之动容。

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 原研哉先生依然采用触觉“肌肤相亲”的设计理念。银座大楼表面规则而紧密地排列了很多突起的白色圆点 (图3、4) , 以引发人的触觉感受, 同时安装灯光照明, 光线照射产生出大量的微粒, 向银座大街辐射, 产生非常优美的质感。

独特的“刺绣海报”和“拉链海报”也传递出强烈的物质感。其图案部分都是在毛毡布质地的纸上用“刺绣”技法来表现的, 有手感的触觉 (图6) , 用拉链象征海报的物质性, 并通过拉链把一张张海报连在一起 (图7) 。

这种以刺绣和拉链的肌理为设计元素的海报, 超越了平面视觉信息的范畴, 给人们传递出强烈的触觉感和物质性。

(三) 由材料的加工工艺所表现的触觉设计

材料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使得品牌形象的宣传达到不同的效果。如可采用压印、烫金、覆膜、雕刻、模切等手法, 制造独特的触觉体验。

在为长野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节目册的设计中, 原研哉认为冬奥会就应该体现冬季的特色。他模仿脚踩在雪地上而留下一串串脚印的经历, 在一种白色松软的纸张上, 以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 使得文字部分凹陷下去, 塑造一种在冰雪上留下脚印的效果 (图8、9) , 唤起人们对于“冰和雪”的美好记忆。而在其正中, 又以烫金的方式表现出来深红色的圣火, 光亮的红色深深地压在雪地中央 (图10) , 通过触觉上的对比使设计走向完美。

原研哉在这个项目中, 将长野冬奥会这一品牌形象, 以直观而又隐喻的面貌展现给受众。他独特的触觉感性化设计理念, 不仅给受众一种视觉上的唯美感受, 又给予精神和心灵以强烈的亲和感, 更加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 材料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得到独特的触觉效果, 大大提升了品牌在受众心中的形象。

(四) 由视触觉的质感所表现的设计

表面虽光亮平滑, 但由于图形而让人感觉到凹凸感或粗糙感的材质的视觉型的质感[5], 也称之为视触觉的质感。这是在触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 它将材质肌理等要素, 通过电脑、印刷等手法进行模拟设计。

据城市管理规定, 在工程进行时, 松屋银座所用到的巨型围栏板不能用于广告。所以原研哉先生在其上放置了一个巨型的拉链, 使得整个银座的外壁看起来就是一个巨型拉链。而其中最绝妙的创意点就是, 随着工程的进度, 这个巨型拉链就依次拉开, 在视觉和心理触觉的方面, 都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松屋银座的购物袋的设计, 选择手感丰富的“白色优质纸”, 而在其上用灰色的小圆点把松屋标志用水印纹表现出来, 用这些灰色圆点营造出平面上所特有的视触觉的质感。

由此可见, 视触觉不过是真正的触觉给人的一种抽象的经验反映, 仅仅是触觉的一种符号, 但常常起到强烈的超越平面的视觉效果。

四、实现品牌形象设计的触觉感性化的手段

品牌形象必然依赖于一定的载体, 而原研哉先生用不同的材料活化了设计的物质性, 传达出不同于一般品牌形象所具有的触觉情感化的亲和力。他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品牌形象设计中, 不应仅仅是视觉的加工, 而更应该是综合信息的加工, 我们可以通过品牌形象的触觉要素来激发受众对本品牌独特的触觉体验, 由此打破思维定势和模式, 以便达到“超越平面”的目的。实现品牌形象设计的触觉感性化设计的手段如下:

1.将真实的材质和肌理运用到品牌形象的设计之中去。

(1) 通过材料表面材质的视觉触觉感, 或柔软, 或坚硬, 或光滑, 或粗糙等等, 以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感和诱惑力。

(2) 使用材料本身的物质性肌理, 或制造某种机械肌理来塑造品牌形象的触感, 也是达到品牌与受众心理沟通的一种强而有效的设计手法。

(3) 材料不同的加工工艺, 压印、烫金、覆膜、雕刻、模切等手法可以使得品牌形象的制造独特的触觉体验。

2.通过对材料视触觉的质感的运用, 即不仅仅考虑到品牌形象所承载的材料的运用, 而且以平面的印刷技术来模仿某种材质、肌理视觉效果, 使其表面光亮平滑, 但视觉上却令人有到独特的凹凸感或粗糙感。视触觉虽然仅仅是触觉的一种符号, 但却可以在心理上给人造成强烈的触觉情感。

小结

综上所述, 优良的设计过程包括了设计师对品牌信息收集、分析、消化、重组、升华, 最后才到形式化的视觉表现。当代品牌形象设计师应在这种分析、升华的基础上, 多多考虑从人们的触觉感性化需求的心理出发, 突破仅给人单纯平面视觉感的局限性和缺陷, 努力开发超越平面设计的触觉感官效用, 进一步挖掘品牌形象设计的触觉情感化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方式, 让受众在体验品牌形象的过程中, 享受到视觉之外的诸多舒适愉悦的触觉体验, 由此, 传递出品牌形象更加强烈的震撼心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阳、刘瑛.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3]胡新明、胡艳红.感悟“触觉”——关注触觉感性化的产品设计[J].科技促发展, 2008.03 (39) :76-78页

[4]徐育忠.谈视触觉在包装设计中的导入[M].包装工程, 2006.08 (27) :250-251页

[5]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奇异的触觉 篇2

通过以下几个小实验。相信你会对触觉有一种新的感受……

戴着手套能拿住东西吗

为了保护手,我们有时得戴手套。戴手套拿东西会发生什么呢?

1.戴上厚手套,在拇指和食指间夹住一张纸。眼睛看其他地方不看纸,从1数到60后,看看纸是否还在你手上。

2.戴上厚手套,试着去拿放在桌上的小东西(图钉、钉子、大头针等),你拿得起来吗?

戴着厚手套拿东西很笨拙,纸从指缝间滑下去了你也觉察不到。

为了拿住东西,一定得有很精确的感觉。我们的指端上有丰富灵敏的感受器,它们将侦察到的情报发送到大脑,大脑迅速地分析判断,告诉我们应该使多大的劲儿东西才不会掉。

戴着厚手套,大脑就收不到准确的信息。它就无所适从了,于是,我们就笨手笨脚了!

舒服吗,扎人吗

为什么摸一只猫比摸一只刺猬舒服得多?

从家中找出一个皮毛领子(相信你的家长一定有),用它和牙刷分别擦手背和脚跟。你有什么感觉?

擦手背时,牙刷毛碰到比它更柔软的手,因而手有不同程度的刺痛感。而皮毛领子非常柔软,则给你很舒服的感觉。擦脚跟时,牙刷毛显得温柔起来,仿佛在给脚跟挠痒痒!而不敏感的脚跟对皮毛领子几乎没什么感觉。

人手上的神经感受器数量比脚跟上的多得多,因此更加敏感。盲人能用手指识别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触觉会丧失吗

指尖会丧失感觉能力吗?

准备几块冰块,一块手表,一把牙刷,一张砂纸,棉花,卫生纸,一支笔头尖的铅笔。

1.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冰块1分钟。

2.然后用这三个指头去触碰棉花、砂纸和手表,再用铅笔尖戳其中一个指头。

你有什么发现?

手指尖没有感觉,既不感到被扎,也不知道触碰的是什么东西。

原来,冰块冷却了指尖的皮肤。为了避免受冻,身体会做出反应,使跟冰块接触的皮肤麻木。于是触觉神经感受器不再向大脑发送有关信息,我们也就无法感受到触碰物体表面是平滑的还是粗糙的,甚至被扎了都不觉得疼!

英汉常规触觉隐喻的认知比较 篇3

一、英汉触觉隐喻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 “听着他对我的冷嘲热讽,我感触颇深。” “儿子的不求上进触怒了我,我心一硬,给了他个冷面孔,让他自己去摸索吧。”

在这两句话中,“冷、热、触、硬、摸”都是感触词,但在上述句子中,他们却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转用来描述人们的感受、思想、态度等。也就是说,这些抽象的思想感受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却可以通过具体的感触词被人们感知,这就是触觉领域向非触觉领域的一种影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通过这些触觉词表达思想感受的时候都已经意识不到它们原本的触觉意义了。也就是说,这种触觉隐喻已经变成一种死喻或常规隐喻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的隐喻意义已经成为了自己固定的含义。在汉语中,有大量抽象的概念都是从触觉词影射过来的,例如“冷”除了表达其原始意义“温度低”之外,还可以表达“对人不热情”的意思,如“冷淡”、“冷言冷语”;“热”也有“热心肠”的意思;“抓”除了“用手去接触东西”这一意思外,还可以有“吸引人”的意义,如“这个演员一上场就抓住了观众”。

英语中同样也有基于触觉词的隐喻用法,例如I grasp your meaning.He looks like a warm-hearted person.You are often touched by his beautiful words; But in fact, he is cold-blooded; He is so hard on his wife and his son.这些词如grasp、warm、touch、cold、hard 都属于触觉词,但此处都无一例外地用来表达非触觉的抽象概念。同样,由于长期使用,这些词所表达的抽象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其隐喻用法也已经不为英国本土人所感知了。

为了进一步研究英语和汉语中的感触常规隐喻,笔者选择了汉语词典、英语词典作为语料。这是因为既然是常规隐喻,那它们就已经变成了语言词汇中固定的用法了,因此词典中词的意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所选用的词典,包括《现代汉语辞海》、《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并且笔者挑选了英语和汉语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触觉词,即“冷,热,触,cold, warm, touch”进一步比较其意义。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中的触觉词在表达抽象概念如思想感情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冷”有“不热情”的意思,而“cold”则是“without enthusiasm”,如“冷漠”和“a cold greeting”,“触”和“touch”都可用来表达人们“受感动”,如“触动”“I was touched by his words”。而人们已经感触不到它们的隐喻用法了,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法国语言学家Andre Martinet提出过语言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此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之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于语言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其基本概念是:语言活动存在着从内部促进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以及人在生理上(体力上)与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与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指符号,音素);而人在各方面表达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比较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继续不断地发展的状态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之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思想的抽象性,有时很难用一个词来表达,人们不再费力去造新的词语,相反,人们根据“经济” 原则,用已经存在的具体词汇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人们思想都有共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冷漠的人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如同冷风吹过脸庞一样,因此我们选用具体的词“冷”来形容此人。当英语国家的人同样用“cold”来描述一个人时,这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某些地方其思维过程、思维模式是相同的,在汉语和英语中,触觉词是有限的,但由于其思维共性,他们的隐喻用法很多,而且具有一致性。

除了一致性,英汉触觉词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隐喻意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触觉词的部分隐喻意义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反之也是如此,例如,“冷”在汉语中可表达“不热闹、乘人不备”的意思,如“冷清、冷不防”,但英语“cold”则没有此用法,而在英语中,“cold”有“死亡”的意思,这一点则是“冷”所缺乏的,有时汉语中我们会说“他死了以后,手和脚都变凉了”,但是我们不会用“他冷了”来表达“他死了”,“冷”在汉语中还可以是人的姓,但“cold”则很少被用作英国人的姓氏,“touch”可表达“伤害”或“吃”的意思,而“触”则无此意,这种差别正是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

二、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触觉词的内在关系,人们倾向于用直接、具体的触觉词去理解和表达间接、抽象的人类思想。“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根据统计,70%的日常表达都是建立在认知隐喻的基础上的。”触觉作为最基本的身体体验,为人们表达思想、理解事物提供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人们不停地对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然后再用具体的词去表达抽象的概念。英语和汉语中广泛存在的触觉常规隐喻显示了不同的语言体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其相似性是由于人们思维的共性;而差异性则根源于不同的思想文化。

摘要:英语、汉语中广泛存在着常规触觉隐喻。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体系具有一致性,触觉领域都向非触觉领域影射。也就是说,人们有时是从触觉领域来理解表达非触觉概念的;而且这种触觉隐喻已经常规化了,其隐喻意义已经完全不被人们所感知;另一方面,英、汉常规触觉隐喻也由于所处文化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汉语,英语,触觉,常规隐喻

参考文献

[1]A S 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3]GEROGE LAKOFF.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陈佳.英汉视觉常规隐喻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5]李敏.汉英感觉词引申义的重合与分歧[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3).

完美设计 经典触觉 篇4

海外参考价约10000元

很少东西有比经典相机更好的触感,因为它们有皮革包裹的机身和金属铸造的精致部件。富士显然深谙其道,它的新款小型相机外观复古,经典优雅,走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风格。它的镜头仿佛蒙上了成千上万次拍摄照片留下的历史风尘,颇有韵味。除了时尚的造型外,令人兴奋的地方还有不少:1230万像素的APS-C传感器和23毫米镜头和独特的混合取景器——它可以在你的景像上显示有用的数字信息,还可以切换到全电子模式——证明那些操控棘轮不仅外观不错,也很管用。

JawboneJambox

海外参考价约1600元

瞧,Jambox就像蓝色的浪花一样浪漫!实际上,想出如此曼妙的设计方案并不困难,为什么之前就没有人这样做呢?这样的设计造型,让原本中规中矩、冷冽清高的音箱瞬间变成了温柔体贴的美丽浪花。除了设计巧妙,作为一款蓝牙音箱产品,Jambox还配备了一对高功率重低音发声单元,可以提供85dB声音输出,而且充电一次可以持续使用十多个小时。音箱大小适合放在手上,触觉舒适,视觉愉悦,听觉享受,真是一款好音箱!

Sonus Faber Toy Speaker

海外参考价约7000元

说到“玩具”,你通常不会把它想象成一台高端音箱,而当你抚摸这台小巧的音箱时,除了它的小巧外,你也绝对不会觉得它和“玩具”有什么共通之处。尽管它只有265mm高,但却能承受最高100W的功率,足以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外形设计上,它那用防水皮革包裹的外层和漆面显得奢华大气,体现出它不凡的品味和做工。要说它跟玩具有什么共性,那就是:一眼看见它,你就忍不住这里摸摸,那里碰碰,赶紧把它装上试用。

Ultrasone Zebrano Edition 10

海外参考价约18000元

人类生来就会砍树伐木、打猎捕鱼和放纵欢愉,哦对了,还喜欢抱怨天气。不过只有前三种天性才能促发人类创造出Ultrasone Zebrano Edition10奢华耳机。耳机单元用Zebrano木镶嵌,外面涂上4层清漆作为保护,因而更加光泽,耳垫和可调节的头带都装饰着红褐色的埃塞俄比亚羊皮,手感柔和而且还能将噪音阻挡在外。而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柔软、舒适和高水平噪音隔离技术,为你带来独一无二的听觉享受。镀钛的40mm发声单元和用Kelvar材料包裹的连线不像其他部件那样天然,但无疑有助于制造欢愉。

Vertu Ascent 2010

海外参考价约39000元

触觉形象 篇5

在研究中不必考虑传感阵列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的类型 (如旋转、滑行或旋转和滑行同时存在) 。运用一种三维曲面的矩阵表达式来将局部表面倾斜度简化成一个二阶多项式。利用类似的转换形式, 将这种曲面矩阵表达式也能使在安装有传感阵列的机器手在操纵三维曲面接触物时的接触问题变得简单。在现有的传感阵列中把未知的物体作为局部接触、曲面参数以及传感阵列结构结合起来, 虽然这种运算法则的精确度仍然要取决于在传感阵列的空间分辨率, 但是它不再依赖于相对运动无穷小这个假设。因此对于安装有传感阵列的机器人相对于物体表面相对运动的速度的约束就被极大地放宽了。

1 曲面矩阵及其特性

1.1 曲面矩阵定义

在三维传感阵列曲面的一个接触点, 通过建立一个笛卡尔坐标系并使其Z轴与该点向内指向的法线方向一致。X轴和Y轴相互垂直, 且处于切面相切平面, 定义这样的一种坐标结构为接触结构。考虑一个常规的三维曲面, 在接触结构中表示为,

这个曲面函数在传感阵列中可以近似地局部地写成如下的二次齐式的矩阵方程,

或者

定义三维曲面矩阵S为

该式为方位矢量。

下面是一些曲面矩阵的例子,

其中Sp是三维平面内的一般平面, Ss为半径为r的球体, Sc是底面半径为r的圆柱体, 其中心线与Y轴重合, 所有的曲面矩阵都是在接触阵列结构中来描述。在后续的讨论中提到的二阶曲面S都将直接用曲面矩阵S来表示。

1.2 曲面矩阵的基本运算

1.2.1 加减

曲面S作为两个曲面S1和S2相加减后的结果。

这个性质表明, 一个复曲面可以表示成几个简单原曲面的和。

1.2.2 结构转换

经过坐标变换, 原曲面S0转变成S, 可以用式子表示为:

T也是从原结构到新结构的转变, S即为转换后的曲面矩阵, 它保持了作为一个曲面矩阵的所有性质和运算法则。

2 接触物外形恢复的策略

对于接触物体来说, 传感阵列接触仅仅提供了局部的测量。在搜集和推断未知物体的信息时, 这就要求机器人通过传感阵列来获取和物体之间的旋转或滑行触点。

2.1 传感阵列接触物外形恢复运算法则

外形传感运算法则是处理传感阵列结构 (或空间采样点) 的三维曲面之间的斜率。首先利用机械直接运动学和触觉传感来定位触点结构, 然后用从传感器阵列中得到的有用触点信息来求解接触曲面矩阵。

机器人结构为{W}, 物体结构被命名为{O}, 同时还要引入一个传感阵列结构{S}, 它位于机器人上的接触测量装置。在有效触觉传感中, 机器人的运动经常可以在直接运动学中利用机器人的联合角度测量方式得以利用。换句话说, 传感阵列结构的方位sωr (t) 和方向sωR (t) 是已知的, 而时间由机器人运动决定。触觉传感提供了关于传感结构的触点相对位置, 即机器人端触点的方位sRf (t) 和速度svf (t) 通过触觉传感是可以测量的。在触点的曲面法线可以通过利用触觉传感寻找触点受力的方向来测量。或者在有效接触传感中与机器手接触的物体外形已知的情况, 触点的曲面法线可以简化, 从传感阵列的形状和给定的触点方位中计算出来。一旦曲面法线确定了, 那么触点结构方向sRc也可以确定。

因此可以得到

等式 (8) (9) 即一般的方位约束, 关于物体结构的触点结构方位可以得出,

其中, oωR是物体结构{O}的方向。

利用一般法线约束触点结构的方向可以表示成

2.2 传感阵列中的局部曲面参数

在曲面矩阵S中有10个独立元, 要解决所有这些未知量, 可以一次性进行N次测量。例如利用现有的触觉传感数据和过去的N-1次测量数据。对于全部N次测量重写式 (12) , 表达的深刻所有式子都与接触结构相关,

其中t为时间参数,

w (t-i) 在Cf (t-i) 中表示成相对角速度。

将所有物体曲面矩阵转化为现在的触点结构Cf (t) , 传感阵列接触点结构 (或者S (t) ) 得到了所有的用曲面矩阵S表达的N个矩阵方程。关于触点结构的定义还给出了一个边界条件{z=0, 在x=y=0时}。

2.3 触觉的控制方案

由于有效触觉传感所具有的特性需要导出一种控制方案, 它能够伺服机器人联合运动, 基于触觉传感得到的外形和触点力大小以及力的方向。由此接触得以维持, 曲面跟踪策略得以应用, 这种控制是以当前以及先前的触觉测量为基础的。

触觉传感阵列的真实状态可以通过触觉传感和机械直接运动学得出, 如 (8) (9) 式。反馈的触觉状态可以由与触觉结构真实状态相关的向量来表示。

其中xa和ya是在相切平面内确切的触点方位, Fa是触点的法向力, Kz是硬度因子, θxa, θya和θza表示触点的确切方向。在机器人的运动时, 考虑了预期的局部物体形状, 这是从外形传感运算法则得到的, 在每个采样周期都适用, 同时这弥补了预期的和真实接触状态的差距。

3 结语

采用曲面矩阵来讨论传感阵列的接触物形状识别问题, 并用这种方法来操作三维曲面几何图形、接触点约束以及机器人机械运动方程非常方便。在提出有效触觉传感策略的同时, 外形传感运算和控制方案得以实现。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表面的矩阵运算方法, 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处理触觉传感阵列的接触物外形恢复问题。运用这种方法得到一种有效的接触物外形识别的运算方法和机器人触觉的控制方案。

关键词:触觉传感阵列,识别意识

参考文献

[1]H.R Nicholls, M H Lee.A survey of robot tactile sensing technology.Ro-botics Research, 1989, 8 (3) :3~30.

[2]B L Gery, S N Gottschlich.A tactilesensing system for dexterous manipulation.IEEE/RSJIROS, 1994:1384~1390.

[3]张红芬, 李科杰, 申延涛.机器人触觉临场感系统研究[J].机器人, 2000, 22 (5) :365~370.

论日用陶瓷中的触觉设计 篇6

日用陶瓷,顾名思义是为日常所用的陶瓷。日常中的生活饮食,食品盛放处处可见日用陶瓷的踪迹。这样的陶瓷艺术首先应是适用的,服务于生活的,是一种“实用工艺”,是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谈艺术的产品。陶瓷的可塑性极强,使得日用陶瓷的造型丰富而广博。但日用陶瓷中的碗、杯、盘、碟、壶、罐等陶瓷器皿造型样式都须遵循它使用的功能性、便利性及手感性的实用上再去谈变化、审美、艺术。不同的器物具有不同的功用,造型就需要满足不同的功用来完成作为人类物质生活依托的使命。

作为器物的日用陶瓷包含视觉、触觉的设计。“视觉”是我们所看到的“美与不美”!“触觉”是我们所触摸到的、触碰到的“手感”“口感”好与不好,它因“用”的使命而不可或缺!因此对日用陶瓷的欣赏或是评价,要从“视觉”“触觉”两方面去考虑:有良好的审美价值,符合时代美感;遵循人机工程,方便、实用,手感好。由此可见日用陶瓷的触觉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用陶瓷的设计离不开两个元素:造型工艺和材料。无可否认,他的触觉设计也正从这两个元素入手设计。

1 日用陶瓷造型的触觉设计

在日用陶瓷造型的触觉设计上须关注手口的人机工程学以满足“用”;另外我们还要从形态设计语义、心理视角进行触觉设计。

1.1 人机工程学角度的触觉设计

人机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分析设计使产品“以人为本”,更好的“为人服务”。日用陶瓷多用作“食”器,这使得在造型设计时应多考虑手部、口部的触觉设计。了解手部结构,了解抓握的原理,了解日用陶瓷与手接触的方式,进行细节的考虑与设计,尽可能地减少手部用力和疲劳,使之舒适;了解口部结构,使得“口感”触觉更完美。

以壶具为例。东汉·许慎《说文》中注:“深腹,敛口,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椭圆等形制壶,昆吾圆器也。”壶,是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咖啡等液体,且多配杯而用。壶作为要将液体分倒入各杯中的主器,把手的设计尤为重要。设计时如何使其手感好,便于抓握,便于施力,且不易滑动,这就需要结合手掌结构,增加触觉设计。

“手的抓握主要靠手部的肌肉骨骼系统,手部肌肉协调作用使手主动控制机制发挥作用达到灵活抓握并进行移动、倾倒等操作”[5]。抓握住物体需要五指卷曲,物体过细、过粗都不利抓稳。指球肌、大鱼肌、小鱼肌接触把手,肌肉结合皮肤的罗纹起到减振、防滑的作用。壶局部的触觉设计考虑就要放在这几个肌肉接触到的部位。

壶把手的触觉设计。如图1(来自网络呢图网),壶身圆润饱满,壶身与壶把手、壶盖把手组成的三个圆,富有节奏。单纯从造型角度分析,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它实用吗?壶把手的设计明显不合理—体过细、形过圆,使得抓握的手感不好,使手易于疲劳。体过细、形过圆的壶把手要想拿起装有液体的壶身时,势必要用很大的力,这样的触觉设计无疑是失败的。如图2,一位丹麦设计师设计的仙人掌茶壶,壶把手的粗细正好使手指卷曲握住,把手的长度大于手掌宽度使得更易抓握,同时把手上方粗于中部,使之防滑,这样的触感设计是值得借鉴的。

壶盖提手的触觉设计。壶盖提手主要是通过大拇指、食指的捏合以达到打开壶盖的作用。因此壶盖提手的设计就应符合手指及手指间的尺寸:过小、过矮不易捏起,并会感觉过于吃力;过大不利于单手拿起。笔者认为壶盖提手的触觉设计在高度大于2cm,直径在1~12 cm之间,比较符合手指的拿捏感。

杯口的触觉设计。杯口直接与人的嘴部接触,而人类的嘴唇是非常敏感的。光滑圆润的边沿会给人们很好的触觉体验,有一定厚度、弧度的口沿能增加触觉的舒适度。

当然局部造型的触觉设计,离不开整体造型的考虑。局部与整体相辅相成的,达到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触觉设计,才是成功的触觉设计。

1.2 形态设计语义学、心理视角进行触觉设计

日本手感设计思维认为:好的设计要有“触碰前有手去触摸的冲动;碰触时有手感觉到的触碰刺激;触碰后延伸出的思维反射”[6]。任何产品都具有形态、肌理、材料的视觉因素,我们丰富的触觉经验会通过视觉传递,并判断出可能产生的触觉感受,也就是视触觉。这就使得一件物品的视觉因素会引导我们去接触还是逃避,就如同平日看到婴儿的肌肤,我们忍不住想上前摸一下,而看到仙人球时就会避免去碰触一样。

触觉设计是从注重视觉开始的设计,只有结合形态设计语义学,通过感官的、心理的互动体验进行触觉设计才会是成功的。在图3的玻璃杯中借用手指形状的凹槽,这一视觉马上就转变为了触觉的行动,同时它符合手的结构与拿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触觉设计的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防滑作用。日本的众多日用陶瓷设计中特意保留手工的韵味,触摸手工痕迹,不仅有质朴感,更有一种手工的触觉温度,视觉结合触觉,使用的功能也变得可见。

触觉的设计还应考虑其适度性。触觉是以手部的皮肤感知为主的,当过于尖锐时,它就成了一种伤害。图4笔者针对视障人群使用的便利性而设计的作品《触.动》,借用盲文进行了一定的装饰。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盲文的意思,使之辨别罐中物体,另外借色彩的心理使常人也能有一定的辩识(如黄色罐,盲文为“酸”字),并在设计元素组织时不抛弃视觉的美感设计,使视、触觉都具备一定的美。小点的制作需考虑它的触觉适度性,点过高给人刺激过强不利手感舒适,点过矮刺激过弱不利视障者触摸感知。

2 日用陶瓷质感的触觉设计

材质的肌理直接影响着触觉感知,它是触觉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材料不同,给人质感享受也不同,陶瓷具备传统材质自然、舒适的感觉。日用陶瓷是泥与釉结合火的艺术,材料本身的属性加之在生产过程中的可塑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2.1 陶瓷泥、釉本身的质感带来的触觉感

陶、瓷结合釉使其具有多种触觉特征:可粗犷、朴素、浑重,可细腻、光滑、华丽、轻薄等。现代硅酸盐工程的不断探研,使得釉的呈现更加丰富。釉色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有的光泽细腻,有的粗糙厚重,陶瓷披上这件外衣后,使得触觉的设计更能贴近要求。高丰先生在《中国器物艺术论》中:“瓷器的釉质,不仅对于人的视觉和听觉有舒适的感觉,其中这舒适感觉也不外乎触觉。尤其是用做餐具和茶具使用时,其手感更是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9]。

借用陶质朴、粗犷的触觉感设计的禅味、田园风韵十足的茶具,给人安稳寂静,接触如石般自然感受的同时,因触觉的“粗糙”更起到防滑的作用。

而瓷细腻、润泽,其“类玉”就是在模仿大自然的杰作“玉石”的质感、触感,冰清玉洁、细腻的肌理、手感使受众为之动容,同时显现了瓷的高贵、典雅。

陶和瓷都具有这种模拟自然形态的能力,如是的肌理触觉感受,更符合受众那与之俱来的自然感知。利用陶、瓷不同的泥料特性,利用其优越的触觉感及其带来的触觉联想,使日用陶瓷点缀更美的生活。

2.2 日用陶瓷生产过程中的触觉肌理设计

日用陶瓷在从泥到坯到陶瓷极尽72道工序,在这漫长制作工艺中下可任由创作者发挥。如拉坯成型借用轮制旋转制作出各种圆器,在生产常态下陶瓷生产者会努力借助手或工具使之光滑。但创作者们有意识的保留轮制的凹凸、流畅的线条,具有一定的触觉肌理,更增加了旋转泥痕的随性视觉美感!如图5美国Richard burkett的陶艺作品:壶身与壶嘴都用了轮制时保留的凹凸线条,流畅而圆润。壶身在坯体干之前挤压成椭圆形,打破正统的圆器,加之色釉的流动正好又突出了视觉的触觉性,使作品现代而富韵律。

注浆成型更是日用陶瓷中常用的一种工艺。现代设计思维的全纳性,使日用陶瓷的设计者巧妙的借模具的接缝,保留那些纹路,使光洁无变化的坯体上有一些自然、随性的留痕,这样的肌理美化视觉的同时,也增加了触觉的多样性!注浆成型更棒之处还在于翻制自然界、生活中各种美丽肌理,使日用陶瓷拥有各种随性古朴的触觉韵味!

陶瓷的各种烧成方式,如柴烧、盐烧、乐烧也为触觉肌理的设计成为一种途径。乐烧,因其烧成过程中借用急速还原使坯吸附碳,同时使釉中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纯金属;在陶瓷出窑时借急速的冷却,造成釉的冰裂效果、偶然的细碎裂纹,这更是自然天成的触觉肌理设计!

3 日用陶瓷装饰的触觉设计

日用陶瓷装饰可谓是多种多样,一有借用色釉装饰,二有在坯体上进行雕、刻、捏、塑、印等各种装饰,三有借助综合材料的装饰。这三者的装饰都拥有良好的触觉设计可能。釉质可粗糙可细腻,可光亮可暗淡,可流动可静谧能创造出不同的视觉、触觉感受,这就要设计师结合日用陶瓷的风格及客户群的需求进行适时设计。

3.1 陶瓷自身的装饰触觉

陶瓷的可塑性及无限的创造可能,使其在触觉设计时能进行各种仿制触觉肌理的设计:皮质,衣纹,花纹等等,借逼真于某种物质以激起观者想要触摸的情绪。笔者姑且借陶瓷日用瓷的坯体装饰“印”之方法一探其奥妙。用“印”的方法,借身边各种自然物、人造物或自制工具进行按“印”,就能呈现出具有凹凸肌理的可触纹理,再通过一定的设计排列,就能达到视触觉优美的陶瓷作品。这对日用陶瓷的设计无疑是一种锦上添花,对使用者更是增加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如图6笔者的试验性作品《痕》,借工具的压印,使单一的盘子具有一定的随性美、自然美。艺术史学家伯纳.贝瑞森曾写:“触感价值将艺术的能力、强度、与真实新鲜地传递给观看者。…总是鼓励我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去亲近、捕捉、去拥有或是游走在他们之中。[7]”日用陶瓷是生活的陶瓷,更是艺术的陶瓷,重视触觉肌理提升产品的形式,增加它的使用与审美价值。

3.2 陶瓷与它物结合的装饰触觉

日用陶瓷的设计在综合材料上的运用也更加的广泛,如藤、木、竹、金属等的介入。不同材料质地与陶瓷相配,使视觉上有了质感的丰富与对比;另外更增加了不同触感的组合设计。如图7的分茶勺,润白的茶勺加上质朴的竹子,纯净的色彩,给人禅意的宁静;茶勺上的小洞与竹节的小凸点交相呼应,增加了视触觉的设计感;更为重要的是,茶勺的柄因竹节的可触、可握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看似不经意的搭配却展现了完美的触觉设计。

陶瓷的装饰语言如浩瀚大海般丰富,敢于创新,敢于结合各种视觉、触觉的设计语言将为日用陶瓷的实用及艺术添彩。

4 结语

通过身体的触碰、触摸的手感是不分民族、不分时代的,他潜藏在人的意识里。良好的触觉感设计能让人体验自然与时尚。触觉设计广泛地被现代设计界推崇,作为日用之目的的陶瓷,触觉设计增加了审美性,实用性,具有其符合人机工程要求,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人性关怀的意义。

日用陶瓷作为产品,协调运用其造型的多变性,材料的丰富性,工艺的多样性,装饰的生动性,提高其触觉的设计,增加其生命力,这必是触觉设计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摘要:日用陶瓷造型关注手口的人机工程学,并从形态设计语义、心理视角进行触觉设计。陶瓷泥、釉本身的质感触觉;日用陶瓷生产过程中工艺的运用如拉坯留痕、注浆模拟自然的触觉肌理;陶瓷自身的装饰,与它物结合的装饰性触觉感,都丰富了日用瓷的触觉感,使得触觉设计在日用陶瓷“用”的前提下,增加其实用性,审美性。

关键词:日用陶瓷,触觉,触觉设计

参考文献

[1]黄硕.触觉设计之我见[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07:32-35.

[2]王雅莲.日本手感设计之美学启示[C].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高端论坛暨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三)-哲学概念论文集,2014,05:7-9.

[3]刘谦.谈实用、美观、经济三因素对日用陶瓷设计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3(07):76-78.

[4]王筱静.论肌理在陶艺创作中的情感表达[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5]苏远,王健.手抓握功能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14(06):91-95.

[6]印秋萍.移动终端的手感体验设计思考[J].包装工程,2011(10):63-66.

[7]夏吕姆.解读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95.

[8]余靖,陈琳娜.日用陶瓷造型的“非主流”设计[J].中国陶瓷,2012(10):68-71.

触觉形象 篇7

关键词:视唱,训练,内心感受

视唱练耳在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中, 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理论课, 它与各种音乐课程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声乐、器乐、作曲、理论、欣赏等许多音乐课程的基础。视唱练耳水平的高低, 对学习其他音乐课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走进音乐殿堂的必由之路。

一、和声听觉训练

视唱练耳课包括“视唱”和“练耳”两个部分。“练耳”是培养音乐听觉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旋律听唱 (写) , 二是和声听辨, 其中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声听觉训练就是用听觉记忆来分析和辨明音程、和弦及和声功能等, 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弦结构, 敏锐听出和弦色彩、性质及和声功能, 获得系统的音乐听觉, 以应用于音乐学习、创作、欣赏等实践中。和声听觉训练的目的, 是培养听唱、听辨、听记多声部音乐的能力, 所以唱是和声听觉训练的一部分。训练应从音程开始, 先唱、听旋律音程, 再唱、听同时发出和声音程。例如在进行大、小二度音程教学中, 应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小二度包含全音和半音的不同, 并交代在键盘上的位置。再从听觉上感受、分析旋律二度音程流畅、流动的感觉和小二度的刺耳紧张的感觉。

在音程构唱训练中, 通过讲解各旋律音程特点来达到构唱的目的。构唱练习时要轻声唱, 要明确音程的性质, 注意音准, 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音程的倾向性, 如唱大三度、大六度、大七度音程和增音程, 上行构唱时应该有向上“扩张”的感觉 , 下行构唱时有向下 扩张的感觉等。通过这一练习, 为听辨好和声音程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这只有通过大量构唱对每个音的音高、互相间的距离有了非常多的感性认识, 才能在听辨时产生正确的唱名感觉。另外还有音色感, 如纯四度音程, 音响色彩比较开阔、明朗, 但有点空的感觉;小二度极不协和音程听上去尖锐、紧张。总之, 要想听得出来, 首先要唱得出来, 教师要循序渐进, 由唱逐渐过渡到听记。视唱练耳课的和声听觉训练不应只局限于听辨单个的或几个的和弦连接, 而对结合音乐作品的和声听辨给予重视。采取什么样的听辨策略, 是听辨者接触和分析音乐作品后, 所进行的选择性思维操作。因此, 假设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和声听觉能力, 就可以教给他们相应的分析音乐作品和声的听辨策略, 以使他们在听赏音乐作品时获得更多的和声感受。

二、视唱

视唱是看谱唱旋律, 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学科之一, 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 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感觉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练习识谱。学习视唱是通过训练, 培养音准、节奏、调式调性等感觉音乐的能力。通过视唱使学生获取音乐养料、积累音乐素材与资料, 增加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节拍、节奏、速度感的训练是音乐素质训练的重要环节, 必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节拍和节奏相辅相成, 是音乐的骨架。让学生养成视唱中击拍子的好习惯, 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视唱前要看清调式、拍子、速度、力度、表情等要求, 还要看清全曲的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在视唱中要看、唱、听、打相结合。看 (视) 要在唱的前面, 不能看一个音唱一个音, 而且不能是光眼睛、嘴巴在工作, 耳朵还必须去听。要逐步控制好音高、节奏、快慢等, 同时手还要击出节拍来以帮助掌握速度、节奏。所以在视唱时, 要调动眼睛、嘴巴、耳朵、手, 使它们协调一致、配合得当。

节奏练习是视唱练习很重要的一部分,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活动中, 先是要面对的就是节奏, 节奏掌握得好坏, 直接影响到视唱教学。节奏训练可以分几步进行练习:首先重视各种节奏型的组合,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反复练习;达到较熟练程度时, 可灵活采取分组练习的方式。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打基本节奏 (单拍子) , 一组打变化节奏, 两组同时交替进行。在听辨自己所打节奏的同时, 要监听另外一组所打节奏正确与否。促进学生对节奏的认识, 听记节奏训练是一个好办法。作曲练习是节奏训练的延续和深化, 也是作曲生涯的开始, 旨在加深学生对节奏的认识和对音乐的理解。一是让学生把刚练熟的一组节奏短句填上音符 (填前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二是渗透节奏表现力知识教学;三是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要求编写节奏短句, 进而再把已编好的节奏短句填上音符, 形成旋律;四是灵活地按前面的步骤选弹、选唱。教师要时时启发学生视唱出的自己的作品。训练中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注意因材施教。音准的训练是视唱练耳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加强学生的音程和三和弦的构唱训练、加强学生的模唱和听觉训练、加强学生的视唱训练、培养学生课外练习的能力, 从而建立正确的音准和音乐听觉, 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取向。

在视唱教学中除了进行音准、节奏等一些技巧性训练外, 还要进行情感培养。感情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 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心理活动, 也是加强对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内心体验与感受。人们普遍认为, 大调式具有明亮、强健等特性, 小调式具有平静柔和等特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学习中有了内心的体验与感受, 才能把作品中交代的情感表现出来, 才是表现并强化感情性的最终目的。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技能的训练, 也是培养个性音乐情感的基础课程。

三、旋律听写

旋律听写是一种全面的技能。听写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训练记谱的能力, 更是培养对音乐的深入领会、理解, 发展音乐的想象力, 发展对音乐形象、音乐形式手段的内在积累以及深入理解音乐风格特征等一系列的能力, 从而充实音乐的记忆力。旋律听记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听音高的能力、听音程连接的能力、听节奏节拍的能力、听辨调性的能力、记谱能力、记忆音乐的能力等等。运用记忆心理学的原理, 运用听觉记忆的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旋律听写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是难度最大的。解决旋律听写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 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 通过标准音的首调唱名确定调号, 解决学生能昕出旋律, 但找不到音位、无法正确记谱的问题;第二, 强化音乐记忆, 提高对旋律的记忆能力;第三, 加强记谱技能训练, 养成良好的记谱习惯, 加快记谱速度, 提高记谱效率。听写旋律是音乐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才能不断提高旋律听写能力。在进行听写之前, 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如旋律记忆训练, 一是唱、背、默写视唱练习曲;二是用集体出声唱与默唱交替练习, 培养内心听觉。抄谱练习和听写节奏练习:教师用钢琴弹出没有旋律的节奏, 每题弹三遍, 每遍之前教师交代速度, 用手拍击快慢速度, 学生听时要跟着轻轻打拍, 记忆节奏组合, 不要着急记写, 要听完后在心里默默背一遍, 再动笔记。还要听写多音音组练习:教师在钢琴上弹出习题, 每题弹三遍。弹之前告诉第一个音。可采用背记的方法, 就是听完后, 在心里默默唱一遍, 再用笔记下;也可以采用边听边记的方法。再要填上空缺的音:就是一条旋律, 其中有某一小节的某一拍没有音符只有括号, 要求你来填空, 教师在钢琴上弹出整条旋律, 每题弹三遍, 学生填空。每遍弹奏前教师先用手拍击出快慢速度, 学生要跟着轻轻打拍子, 听完还是不要急着写, 要在心里默唱后再动笔。最后是旋律听写练习。前面几项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进行旋律听写训练了, 旋律听写要由浅入深进行训练, 要注重方法, 多听多练。

视唱练耳不仅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基础课, 更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必修课;其本身具有严密的技能结构和训练逻辑, 同时又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因此, 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是学好音乐专业和培养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我们都知道, 音乐是音的艺术, 也是听觉的艺术。要想学好音乐, 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可以说, 音乐听觉是打开音乐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是培养学生对音或者音乐感知能力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蒋维民.视唱练耳入门[M]∥音乐基础系列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触觉形象 篇8

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言, 盲人的眼睛长在手指上[1]。手指, 对于盲生来说,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盲人常常以手代目, 用它去感知外界的事物。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 盲生的手指指尖触觉阈限要低于明眼人[2,3], 说明盲人手指的触觉更为敏感。但关于盲人手部触觉敏感的原因, 通常都认为是大量的训练或练习经验, 降低了触觉阈限, 形成了感觉补偿[4]。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被试。分别选择身体状况和情绪状况良好, 且愿意参加试验的52名盲生和33名明眼学生, 两组被试平均年龄相当, 听力、智力均正常。 (2) 仪器与材料。两点阈测定仪。 (3) 实验程序。试验中, 被试坐在桌边, 戴上遮眼罩。主试呈现实验指导语后, 使用恒定刺激法, 在被试食指指尖部位上施加刺激, 记录被试反应。每个刺激量至少使用30次。中间安排5分钟的休息时间。 (4) 数据处理。用直线内插法求出每个被试的两点阈限。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盲生与明眼生的比较。

分别计算盲生组和明眼生组男女生各平均阈限值, 并计算出两组被试平均阈限值。结果发现, 盲生组的平均阈限值高低于明眼生组。经方差齐性检验没有显著差异 (F=2.165, p=0.146) 。在差异显著性检验中, 明眼生组和盲生组间呈显著性差异 (t=23.527, p=0.000) 。

2. 男生与女生的比较。

分别计算出所有被试男生和女生的平均阈限值。结果发现, 男生组的平均阈限值高低于女生组。经方差齐性检验没有显著差异 (F=0.695, p=0.407) 。在差异显著性检验中, 男生组和女生组间呈显著性差异 (t=23.577, p=0.000) 。

3. 不同年级的比较。

被试来自小学六个年级。将六个年级平均分为三个年级段, 并计算各年级段阈限平均值。结果发现, 不论是盲生组还是明眼生组, 三个年级段的阈限值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且三四年级段的阈限值都最低。并且随着年级段的变化, 二组被试在三个年级段阈限平均也随之有了变化, 且两组被试阈限值的变化趋势也相近。

4. 不同年龄段的比较。

按8~10岁、11~13岁和14~16岁三个年龄段分别把盲生组被试分为三段, 把明眼生组分为二段, 并计算各年龄段阈限平均值。结果发现, 盲生组三个年龄段的阈限值存在着显著差异 (t=16.546, p=0.000) , 且11~13岁年龄段的阈限值最低。明眼生组二个年龄段的阈限值存在着显著差异 (t=14.212, p=0.000) , 且11~13岁年龄段的阈限值高于8~10岁段。

四、讨论

1. 盲生与明眼生阈限值之间的差异。

试验发现, 盲生指尖的阈限值比明眼生低, 且呈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盲生的指尖触觉比明眼生要敏感。

2. 不同年级的盲生之间的差异。

试验发现, 不论是盲生组还是明眼生组, 三个年级段的阈限值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并且都经历着一个由高到低然后再上升的变化过程。

3. 不同年龄的盲生之间的差异。

试验发现, 盲生组三个年龄段的阈限值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尤其是8~10岁段与11~13岁段之间, 三个年龄段整个的变化趋势与年级段相似, 都经历着一个由高到低然后再上升的变化过程。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 盲生的指尖触觉比明眼生要敏感。女生的指尖触觉比男生要敏感。 (2) 三四年级段或11~13年龄段的盲生指尖触觉最为敏感。 (3) 盲生指尖触觉敏感度在11~13岁达到顶峰。

2. 建议:

首先, 教学中可以考虑对男女生提出不同的摸读速度要求。其次, 虽然学生年龄或年级增大, 但不能简单地要求其摸读速度也直线上升。三四年级以后, 可考虑学生相对稳定地保持摸读速度。最后, 重视摸读训练、尤其是11~13岁之后。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9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盲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1.

[3]荣晓华.盲童与正常儿童触觉特点的比较实验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3) :41.

声波创造触觉新体验 篇9

声波如何制造“触觉”

假若你去狂热的音乐会现场,便能体验到声波和触觉之间存在着联系。那些声音不仅冲击着你的耳膜,而且震荡着你的身体。人体感觉到震动和触觉的产生在原理上是相同的。皮肤上的细胞拥有一种名为“机械性感受器”的神经末梢,一旦它们侦测到了压力,它们就会向大脑释放信号。“机械性感受器”也存在于人的内耳中,它们被称为毛细胞,它们将声音转变成电信号,这些电信号通过神经传入大脑。

事实上,用声波创造触觉体验并不神秘,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都在探索使用声波制造“虚拟”的触觉。他们使用的声波属于超声波,这种声波频率很高,乃至于人的耳朵无法听见它们,与此同时,它们也能产生人的皮肤足以感觉到的压力,于是这种声波就能在皮肤上制造触感了。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调节声波改变这种触感的方位和形状,还可以引导触感精确地发生于很小的范围内。

现实版的“牵引光束”

物理学家探索声波的物理感觉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然而直到现在人们才开始探索如何将声波产生的“触觉”运用于电子设备中。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斯里拉姆·萨布拉马尼安和他的同事尝试用声波控制电子设备,让人们可以不用触摸设备就实现与电子屏幕进行交流。例如,人们可以在屏幕前挥动他们的手,从而启动一个程序。这些科学家认为,使用超声波在屏幕周围悬浮一些物体就能实现这个目标。

后来,萨布拉马尼安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当时还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生的汤姆·卡特着手研制一种能发射高频声波的声波换能器。他们使用320个换能器连接一个电脑,这个系统允许他们精确地调整声波,并在半空中制造一个虚拟的飘浮物。2013年,他们在一个科学会议上第一次展示了这种“超触觉装置”。2015年,他们展示了超声波如何悬浮、移动和操纵一个小物体。他们将这个发明称为“牵引光束”——这是一个因科幻小说而为人熟知的名称,“牵引光束”可以使用能量捕获物体,例如敌方的太空船等,而萨布拉马尼安等人推出的新型的“声音牵引”则有望从科幻中走出,成为一种实际存在的可用于操纵物体的隐形“镊子”。

萨布拉马尼安和汤姆·卡特组建了一家名为“超触觉”的公司,希望他们的声波科技能为电子学开辟全新的发展途径。也许未来的司机只要在空中活动他们的手指就能拨打电话和收听广播,而视线完全不用离开前方的道路;未来的游戏玩家不仅能看到和听到他们的游戏世界,还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那个虚拟的世界。

前景不可限量

日本东京大学的工程师筱田秀行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一个名为“克隆接触”的系统。这个系统把类似“超触觉”的科技运用于通讯和交流,它看上去像两个大盒子,每个足以装下一个篮球。其中一个装了一个真实的球,另一个则显示那个球的影像。由于盒子之间的一组镜子,那虚幻的球在运动的时候和真实的球是完全同步的。

筱田秀行等人在这个装置中安装了一组超声波换能器,这使得装置中的真实物体和它的影像能够通过触碰实现“交流”。例如,假若有人推动了真实的物体,那么它的影像也会发生同步的运动,这看起来并不稀奇,任何反射的影像都会如此,然而假若有人把手伸进盒子推动那个虚幻的反射影像,他的手指也会真的感到物体的存在,这就是声波在发生作用了。当人们触碰到了那个虚幻的影像,它会真的动起来,就像触碰了真实的物体一样,更为神奇的是,那个真实的物体也动了起来。任何作用于一边的力引起的运动都会同步地发生在另一边。假若两个人分别将手指伸进不同的盒子中,他们就会觉得真实地触碰到了对方的手,而那也只是声波制造的虚幻感觉而已。

筱田秀行还设想了一种更加实用的“克隆接触”装置,它将帮助相隔遥远的人实现相互接触。例如一个孩子能依靠这种装置感到他的父母就在身边。

将声波和触觉联系起来是科学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的装置虽然还不完善,但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也是全新的。许多人认为,它可能引发重要的创新,带来全新的科技。它的应用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责任编辑】庞 云

触觉形象 篇10

人体全身的皮肤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神经细胞, 人们通过这些神经细胞与外界产生联系进而来获取外部信息, 这样的体验方式被称之为触觉。当人们置身于一个空间环境中时, 为了更好的去感受空间, 经常通过肌肤和双手直接触碰空间里的事物进行了解。触觉体验与视觉、听觉、嗅觉有天然不同的地方, 它必须要与事物进行亲密的接触后才能够获取事物的信息。人的视觉能够与物体产生距离的情况下快速捕获到信息, 而触觉就会显的迟钝一些。但是触觉有视觉办不到的优势所在, 就是能够通过触摸事物感受物体之间细微的差别。这种体验要比视觉得到的信息更加的直观与真实, 也使触觉体验在环境空间的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触觉感官体验在环境空间设计上的应用开始被重视。其中, 对于触觉感官体验的革新性应用就是盲道的设计, 体现出了对于盲人的关怀。从此之后, 触觉感官体验的设计研究开始从残疾人身上开始扩大到社会的每个人, 让其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作用。孕育而生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科等扩充了触觉感官研究的可行性。进入新世纪, 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体工程学之于设计己经做得非常完善, 对于那些触觉感知偏弱的人群, 设计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索设计的可能性, 加强触觉体验的环节。

二、触觉感知对特殊群体关照

现在在许多方面, 都开始提倡人性化的口号, 设计中的人性化体现也在逐年增长。人作为环境空间的主要体验者, 设计出的产品与作品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人。近年来设计界对于残障老幼这样的特殊人群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这些群体开拓的体验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且增添触觉体验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服务于这些特殊人群, 这也突显出了环境空间中触觉体验设计的重要性。

在触觉体验应用中关注儿童问题显的尤为重要。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力量, 在生长发展阶段要拥有适合的空间与安全的环境。像刚出生的孩子, 其感知世界的方法就是依赖触觉。通过触摸他们才能体会到尖锐、平坦、软硬的抽象概念, 之后很快的随触觉进行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直到形成认知能力。少年儿童因骨骼与认知发育并不完善, 在活动中跌倒摔跤, 协调性不佳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触觉感知存在的因素, 使少年儿童的活动空间、学习空间既有利于其身心发展, 又能够减少危险隐患。空间中在出现的尖锐墙角、硬质的地面时就需要选择柔软的材料进行替换与再加工。这些安全性质高的材料运用还会促进儿童的触摸行为近一步开发身心的作用。在当今社会, 要满足残障人群、老年儿童对于空间的体验要求, 设计就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人人体验的程度, 深入研究触觉感官因素, 为这些特殊群体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空间是设计师们以后所要肩负的重要使命。

三、触觉要素设计要点及应用

1、设计要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利用触觉要素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注意大范围的可触摸物体。环境空间中存在着大面积的景观, 这些花草植被在设计前应该进行触摸性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就是受人亲近、强调体验的触觉景观, 是属于自然景观, 像植物、河流与动物等。而硬性景观就是一些经过加工的建筑、地面铺设和景观中的小品等, 这些属于人工性的可触摸景观。在环境空间设计时运用可触摸植物的时候, 可规划出能够观赏接触的植物花草区域, 这样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接触与探索。在植物中也有着多种拥有触觉感知的品种, 像含羞草这类常见的植物, 人们总是很乐意与其接触互动。而一些有毒的观赏植物要进行隔离或者圈围, 像观赏性的滴水观音, 它所流出的毒液对于儿童来说有致命危险。因接触到带有毒性的观赏植物而中毒的儿童, 每天都会发生, 所以在设计中要掌握这些设计要点, 才能在环境中发挥出触觉体验应用的作用。

为避免影响触觉感官效果的因素, 还需要对影响触觉效果的材料进行很好的把握。像公园让人放松休闲的场所, 它的主要交通干道上就不能使用过于凹凸的地面材料来拼贴, 行人走在上面会使脚部产生明显的不舒适感, 而且在铺设这样的路面时, 也不可铺设距离过长, 因为长时间不断的摩擦也会造成脚部的不适。当选择铺设在室外空间的地砖时, 要遇水不轻易打滑的品类, 这样才能降低危险的系数。不一样的区域选择不同材料来铺设地面, 即在功能上满足分割空间的效果, 又经过体验产生不一样的触觉体验。

2、应用分析

在软质触觉景观的实例中, 有很多触觉体验设计的环节, 像常见的一些可以接触的水景设施、喷泉等, 通过水体的变化, 流动所产生的一些趣味性效果, 引起人们的接触性体验。在荷兰的哈尔斯特伦, 一个斜坡上有一座被人们公认的隐形桥。它是为了方便穿过防御要塞而设计出来的, 人们要想去到对岸必须穿过这个嵌在河流里的桥。人行走在其中伸手就能触摸到水面, 可直接与自然进行触碰, 这种触觉体验也给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特意来此体验。还有一些与动物、植物直接进行亲密接触的体验设计, 像在日本的松鼠公园, 人们在休闲停留时, 抚摸植被放松心情同时还可以与公园中的野生松鼠进行各种亲密接触。园中野生的松鼠由于长期与人的接触, 主动亲近人类的行为让体验者在心理上感受到放松。而且在园区的长期保护下, 公园也吸引了各种鸟类小动物的休居, 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生态系统。在人与动植物进行亲密接触时, 互动性的体验会使内心产生亲切愉悦的感受, 这种体验也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于爱心的塑造。

硬性景观是经过人工进行装饰设计而展示的, 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像一些经过设计加工的路面, 铺设的砖石都是经过考究的, 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铺装充满着趣味性的变化, 而且还有利于人脚底的触觉感知。还有像美国风景园林大师乔治, 哈格里夫斯所设计的流水台阶, 其趣味性的设计让人们愿意与其接触体验。当人们光脚站在流水的台阶上时, 人与水之间的交流犹然而生。还有中国中山市岐江公园中的废弃铁路改造设计, 铁路上铺满的白色石头, 使轨道变为了道路。人们走在上面不仅拥有触觉的体验感受, 而且这些感受还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 进而产生人心理情况的变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枯死原因下一篇:小学数学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