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形象

2024-10-19

人文形象(精选5篇)

人文形象 篇1

作为英国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女主人公鲍西亚这一光彩夺目, 有血有肉, 敢于突破常理、敢于创新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在鲍西亚身上赋予了人文主义新女性的理想,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文主义美好品质的赞颂与追求。

一、独立正义的人物性格

1. 她善良美丽, 不爱慕虚荣, 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剧中鲍西亚身份显赫, 是个富家千金, 但却不同于一般千金小姐的陈腐观念和守旧思想, 她很有自己的主见, 很明白自己所追求、所想要的。他父亲死后, 给她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并留下了三个匣子选亲的方式来决定鲍西亚后半生的幸福。由于鲍西亚的天生美丽气质以及丰厚的遗产引来了海外的各种追求, 使鲍西亚陷入两难境地。她说:“我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 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 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婚姻对女人来说是一辈子的大事, 虽然鲍西亚觉得为难, 并没有抱怨了事, 而是在父亲的遗嘱下, 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首先, 她遵从父亲的遗愿, 面对蜂拥而至的求婚者没有“临阵脱逃”, 并且对他们的人品、性情相当了解。其次, 她不在意求婚者的名利权势而是更注重他们的品行。为了得到她想要的爱情及幸福, 她略施小计, 遵从父亲的遗训, 设置了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摩洛哥王子在打开金匣子的那一刻得到了一张骷髅画, 法国阿尔贡亲五打开银匣子得到是一张傻瓜画像, 只有当巴萨尼奥打开朴实无华的铅匣子得到了鲍西亚的精彩画像。鲍西亚通过略施小计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并毫不犹豫地与巴萨尼奥结为夫妻。真正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过人的智慧让她帮助自己挣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朝着自由的爱情迈开追求的步伐, 赢得了爱情, 获得了幸福。她的机智使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让她远离了痛苦与不幸。

2. 她聪明睿智, 有胆有识, 敢于同封建旧势力进行抗争

《威尼斯商人》中“法庭斗争”是全剧的高潮, 在这一高潮中鲍西亚的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塑造。对于法庭中一磅肉的争论, 没有所谓的正义战胜邪恶, 只有“智”的较量。在剧中, 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得到爱情, 以自己的一磅肉作为抵押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钱, 后来还期已到, 安东尼奥由于自己的船出事无法按时归还, 夏洛克为了报复丝毫不留情面, 硬是诉诸法律要求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此时的夏洛克气焰遮天藐视一切, 那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公爵、绅士们面对夏洛克悖于情理合乎法律的质对, 一筹莫展。当所有人都以为安东尼奥必然会割一磅肉时, 鲍西亚的出席使案情出现了转折。此时的鲍西亚出现在法庭上, 维护法律的权威并挽救安东尼奥。从表面上看, 最开始鲍西亚支持夏洛克的说辞遵循法律的威严, 让安东尼奥执行一磅肉的惩罚, 其实是让夏洛克一步步走向鲍西亚的计策当中。她与夏洛克交锋的全过程包含着这样的游戏: (1) 遵循契约, 确定他割人肉的合法性; (2) 漫不经心, 奉劝他放弃割人肉; (3) 产生错觉, 检验契约, 让夏洛克进入圈套; (4) 反驳夏洛克的契约; (5) 反败为胜, 大功告成。果然夏洛克一味想惩罚安东尼奥的心理致使他最终进入到鲍西亚早为他设好的圈套当中。“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 你的土地财产, 按照威尼斯法律, 就要全部充公。”“除了冒着你自己的生命危险割下那一磅肉以外。你不能拿一个钱。”鲍西亚一字字对夏洛克说着, 此时的夏洛克早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气焰, 只像一个被人泄气的气球, 最终导致了夏洛克的悲剧。这一场精彩的法庭论战, 充分显示出鲍西亚的才智过人、极致敏锐、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性格。这种女性形象也是作为人文主义伟大作家的莎士比亚所赞赏和认同的。

鲍西亚戏弄巴萨尼奥, 要下了两人的定情信物———戒指, 在回家后故意向巴萨尼奥索取婚戒, 致使巴萨尼奥无言以对, 着实被鲍西亚戏弄了一番。足以看出学问深厚、见义勇为的鲍西亚也有小女人的一面。

二、在16世纪父权主义下的女性中, 她正是人文主义的化身

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和文学常常关注人性的弱点, 而人文主义运动更关注人类的道德和智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注重人的经验和理性思考, 注重个人幸福的追求, 个性的实现, 尊重人的自由、解放与平等。莎士比亚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 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世界观, 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 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作用。从歌颂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批判阻碍时代发展的封建主义出发, 塑造了一系列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 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热情和生气勃勃的时代。

莎士比亚在鲍西亚身上寄予了人文主义新女性的理想,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文主义美好品质的赞颂与追求, 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 鲍西亚冲破了传统父权制的束缚, 由此可以看出, 鲍西亚是一个为了爱情敢于作为的人, 大胆地追求自己认为的真爱。在当时那个女性权利被限制的年代里, 能这么直白地向男方表达自己的爱意, 实属不易, 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并且她走出家门, 进入社会, 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威尼斯的男性们, 她冲入了“男权”社会的领地, 体现了一个机智聪颖的女子应有的社会价值。显示出新时代莎士比亚专有的精神面貌, 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和机智, 其思想超越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 但行为举止却都为当时社会所接受。与其说莎士比亚顺从了当时的意识形态, 不如说, 这是剧作家的一股巨大的艺术冲动。

在法庭上的那一幕确实展现了鲍西亚机智过人、有勇有谋的性格, 但她的身上还是披着男性的服装, 她还是以一名男子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无论她如何能言善辩, 机智过人, 也改变不了她作为男性代言人的身份。鲍西亚确实具有过人的才学,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她却无法随心所欲地展现和运用自己的才学。作为女人抛头露面, 她只能待在贝蒙特的那方小天地里, 那便是她的整个世界。她根本无法崭露头角, 或者即使有机会, 也必须依靠别人的身份才能取得话语权。她在展现自己才能时, 就失去了自我的身份。说明在当时, 女性的权利还没有完全的解放, 鲍西亚的才华没有办法在那样一个父权和夫权为主导的男性社会中完全展现出来。女性想拥有话语权、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依存在男性的世界下生活。虽然说鲍西亚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人文主义思潮下的新鲜血液, 但相对于现在, 当时的环境仍十分限制女性的自由, 所以鲍西亚不可能像男性一样随心所欲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也就不可能成为操控的女强人。

莎士比亚———作为人为主义的剧作家, 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与肯定是由其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他笔下的女主角形象非常漂亮, 而且具有超常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质, 把女性的主体意识强烈唤起, 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表达了人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 实现人文主义目的的美好梦想。他肯定女性的智慧, 讴歌女性的美德, 赞美女性勇于追求的气概。他为重新认知女性, 改变女性的生存空间, 贡献了他自己的力量。

三、总结

莎士比亚创作的《威尼斯商人》被誉为英国乃至全世界最具经典的剧作之一, 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鲍西亚也成为“新女性”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对鲍西亚人物形象的刻画, 将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 集于鲍西亚的身上。在当时封建势力浓厚, 解放思想刚刚兴起的社会背景下, 敢于冲破束缚为自己而活, 追寻个性解放, 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 便是莎士比亚塑造鲍西亚的一大成功与独特之处, 并且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

[2]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G]∥莎士比亚全集 (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3]张全新.《威尼斯商人》与人文主义[J].社科纵横, 1997, (2) .

[4]何平滚.光彩照人的女性——《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J].语文学刊, 2004, (2) .

人文形象 篇2

关键词:芳官 龄官 人文精神

所谓的人文精神一般是指对人的一种关怀。《红楼梦》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之一,它在人物塑造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红楼梦中“人”的研究一直是“红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其优伶形象的研究受不少研究者的青睐,其中芳官、龄官尤其引人注目。本文仅以《红楼梦》[1]中芳官与龄官的长相及才艺、性格、情感世界和命运结局四个方面的比较为例来阐释其中表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作品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在芳官与龄官的长相及才艺方面分析:两人均从姑苏采办而来进入贾府,在梨香院中一个主演正旦,一个扮小旦,在戏班中,二人地位相当。而曹雪芹对十二优伶的刻画上,着墨最多的是芳官,用情最苦的是龄官。芳官是戏班里的正旦,俗称"青衣"。作为旦行里的主要角色,扮演的多是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如为死去的丈夫,守身如玉的贞节烈女;为家庭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之类。通过正面和侧面刻画了一个明艳动人的美优伶。龄官的外貌与黛玉相似,可见龄官也是位不落俗尘的美女子。

同在梨香院,一个窄窄小小的地方,作为优伶从小就学戏,她们的日常生活便是开嗓、练戏、唱戏。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芳官和龄官虽扮相不同,但是两人技艺都很高超。

她们一个明艳动人,一个不落俗尘,一个与宝玉相像,一个有黛玉之态。作者刻画了两个技艺高超的美人,给予各位读者美的享受,但是作者对于两人形象刻画手法却各异,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有自己个人的见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写出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抒发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二、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主要通过芳官与龄官的性格比较。芳官出场在大观园鼎盛的后期,重点放在洗头事件中,芳官受到干娘的不公正待遇时,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据理力争,敢于反抗。王昆仑将芳官的这种反抗说成是坚决反抗欺凌的武剧[2]。面对赵姨娘的气势汹汹,毫不畏惧,直接顶撞,挨了打后,便在地上打起滚来,寻求众人的帮助。此时,其身上的天真任性也展露无疑。当宝玉对其使眼色想问及藕官在院子里烧纸钱的事,她便装肚子疼,使袭人离开。说明芳官的聪明和灵敏。

龄官的出场是较早的,并且一出场受到了元妃的赏识,面对奖赏表现出不卑不亢,并且拒绝唱《游园》、《惊梦》二出,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通过外表的描写点明龄官大有黛玉之态。熊泽文认为“细细研究龄官,不难发现她身上集中了宝黛二人最突出的性格,即宝玉的清醒,黛玉的孤傲。”[3]不同的是,龄官的身份低微,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扭傲的个性。这种性格不仅仅表现对元妃的拒唱。同时,龄官对宝玉央其唱《牡丹亭》时也称自己嗓子哑了,冷淡待之,足见其孤傲。龄官的心思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敏感的。在其后贾蔷为了给龄官解闷,买了个会衔旗的雀儿,这只雀儿将其他的姑娘都逗笑了,而唯独龄官看了,忍不住生起气来,使得贾蔷进退两难,最后将雀儿放了。

通过比较,芳官与龄官的性格,同中有异。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真实客观的描绘出了两个年纪相仿却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管地位的高贵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性格。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比较两个人物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一定的启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第三、丰富情感世界。主要从芳官与龄官的情感世界分析。芳官与宝玉之间称兄道弟,任性而为,活泼天真。宝玉和芳官划拳,晚上喝醉了,袭人将她扶到宝玉身边睡下。宝玉给芳官取了男名“耶律匈奴”、“温都里纳”,并且觉得男名更为别致,对于她的装扮也是以男孩子扮相。芳官和其他人相处,非常仗义。她帮助柳五儿免于误会。为藕官和药官的事惋惜,足见她是性情中人。

相比于芳官,龄官的感情世界,对贾蔷的爱情占据着主导地位。龄官孤傲的性格,恐怕也难在大观园中产生出芳官那样的友情。第三十回“龄官画蔷”看出了一个爱之深,却不敢言,感情无法排遣的受感情煎熬的女子形象。同时,龄官对贾蔷的感情又是含蓄的。当贾蔷要为她的吐血病去请大夫时她不让。通过宝玉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口是心非的少女形象。作为一个戏子,龄官倾心于自己的主子。在《红楼梦》中对于龄官与贾蔷的爱情没有详细的论述,但是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中,一个戏子与主子的爱情,终究会以悲剧收尾。

通过比较两人的情感世界,阐释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友情和爱情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两种情感,在这其中通过一系列的小事件使学生对友情和爱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关注人物命运。从芳官与龄官的命运结局分析。在五十八回,由于皇太妃的甍逝,朝廷命令各地停止家伶的蓄养,禁止唱戏。因此,十二官有了第一次的各奔东西,此时芳官被指给了宝玉。在王夫人清理怡红院时,芳官还在反抗,也正因为她平日的棱角,使得她成为被清理的对象。她反抗干娘、赵姨娘还没什么,但是她现在反抗的是视“美女”为“野兽”的王夫人,被撵已是必然。可芳官却没有像王夫人所想的那样,随干娘找个人家出嫁,而是与藕官、蕊官“斩情归水月”,斩断尘缘,绝望而入空门。她们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一片自由洁净的蓝天。实质上,是被两个心怀不轨的老尼姑拐骗了去,每天都有繁重的杂务。十几岁本是人生中最灿烂、最无邪的年龄,而芳官最后却怀着对人世的失望和痛苦遁入空门,不禁让人为之可惜!

遣散家班的时候,龄官没有像其他同伴那样,留在贾府侧身为奴,而是带着对贾蔷的失望决然离去。龄官的离开,如花的飘落,水的流动,到了该落和该流动的时候,终有自己要去的地方。龄官的离开,实际上是一种解脱。如果她没有离开,也必然会随着大家族的没落而走向灭亡。当然,对于龄官的具体结局,在文献中没有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不管怎样,龄官的出走是一种较之他人相对明智的选择。

芳官与龄官的不同结局,不仅是她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她们的性格使然。通过对其命运结局的比较,表现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有其发展的合理性的,作者在写她们的最终结局时,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对人自身进行思考,树立人本意识。

总之,文学作品中大多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红楼梦》作为语文经典课外阅读之一,通过探析其小人物芳官与龄官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原文,皆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王昆仑.红楼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61.

[3]熊泽文.龄官论[J].名作欣赏,2011,(5).

人文形象 篇3

诺艾拉·夏特雷 (N elle Ch telet) 集作家、学者、外交官于一身, 也曾是位演员, 现为巴黎第五大学大众传播系教授。她的短篇小说集《嘴的故事》于1997年获得法国龚古尔短篇小说奖。该小说集由18个独立的短篇小说组成, 故事均取材于日常生活, 都与“嘴”或者说“食物”有关, 故事短小精炼, 情节简单, 却蕴含深刻内涵。《老妇人的炖肉》是小说集中的第一篇, 讲述了老妇人雷蒙德由于做炖肉失败而最终选择跳楼自杀的悲剧故事。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它不仅与情节、事件有关, 而且与作品主题密切相连, 人物在小说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尤其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更是叙事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作品中, 人物形象塑造与其他叙事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 女主人公雷蒙德的形象更多的是通过叙事者的全知视角下的感官叙事建立起来的, 叙事者展现得更多的是人物心理感受, 可是说这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鉴于以上特点,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用了哪些手段?为什么使用这些手段?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作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本思想?本文首先对主要的人物观进行梳理, 以便更好地廓清我作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之处。之后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展开研究:全知视角及内视角下的感官叙事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间接塑造。

二、两种主要的“人物观”

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然而不同的理论家和作家却有不同的人物观,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些人认为人物在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物塑造的成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 在他看来, “任何一个史诗式的主人公, 不仅能够真正地站起来、自如地行动, 而且还同时是作家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情的一个人格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愿望的幻影, 是我们希望的化身。他们使作者模拟的真实性格的真实性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更提高了这些性格的普遍性”。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作家莫言, 他认为:“如果说汉语文学的核心问题, 那么我觉得塑造典型人物是十分重要的,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 是作家创造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核心又是他们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又是一种作家的不同流俗的思想的反映。” (谭君强, 2008:156) 另一些人如形式主义者和结构主义者认为, 人物只是情节的产物, 它们的地位是功能性的, 将它们视为真实的人物是错误的。在她们看来, 叙事理论对人物的探讨必须避开人物的精神———心理这一层面, 而仅仅涉及人物的功能层面。持类似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布莱希特, 他主张把事件过程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 人物在她看来只是一个符号, 目的在于展示现实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并不一定要有鲜明个性。 (朱立元, 2005:204) 以上两种人物观或者重视人物刻画与塑造, 或者轻视人物塑造, 转而重视行动或事件, 而只把人物看成一个符号, 然而这两种较为极端的人物观并不能囊括所有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取向, 重事件轻人物的作品常见于侦探小说, 这类小说重视情节的铁荡起伏、重视行动。在一些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 人物或者说人物性格的描述则占了主导地位。此外, 有一些小说既重视事件、情节, 又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因此来说, 人物和事件是有机联系的, 二者的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波动的, 它们的重要性随着作者创作目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 我们的作品究竟属于哪一类小说呢?它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 是否可以对其进行归类呢?我们将通过接下来的分析回答上述问题。

三、全知视角及内视角下的感官叙事与人物形象塑造

短篇小说《老妇人的炖肉》以全知叙事者的第三人称叙事展开, 采用零聚焦的视角, 即所谓上帝之眼, 叙事者看到了一切, 知道一切。该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强的镜头感, 好像读者也在看着这眼前发生的一切:早上, 雷蒙德静静地躺在床上, 心脏很奇怪地紧了一下, 她醒了过来。她睁开双眼, 却比平时要多花几分钟时间才能适应夏季柔和的光线:不好的兆头……像往常一样, 她看着天花板上装饰的蔷薇花图案, 目光渐渐移动到分枝吊灯的吊柱上, 上面排列着昆虫的尸体, 最后她完全苏醒过来, 观看早上第一只苍蝇的临终, 可这并没有让她害怕:不好的兆头……她把头转向窗户, 看着百叶窗的影子戏着窗帘, 可这也没让她露出微笑:不好的兆头……她挪动双腿, 左胯是麻的, 长久以来, 雷蒙德确定自己健康地活着是因为她全身哪儿都不疼, 可是今后她知道, 年老体衰带来的疼痛将是她活着的唯一证据, “我活着是因为我能感觉到身体某处的疼痛”, 今天左胯的疼痛提醒她她还活着。由叙事者的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 叙事者聚焦的是老妇人雷蒙德的眼睛、她的视线, 并且叙事者能感知到老妇人心脏紧缩了一下及她左胯的麻木和疼痛。老妇人的心理也是叙事者能够体验到的, 例如观看早上第一只苍蝇的临终并没有让她害怕。至此, 小说叙事转为内视角, 即人物视角, 叙事者顺着人物的视角看、听, 这时叙事者的视野受到限制, 它只能看到或感知到人物看到或感知到的, 然而这种视角却能拉近叙事者与人物的距离, 更利于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感觉 (Frédéric Calas 2007:75) :门开了, 一阵走路时裙子发出的窸窣声, 一只娴熟温柔的手将一杯茶和两块黄油饼干放到床头柜上。由此我们看到, 老妇人雷蒙德听到了门打开的声音和裙子的窸窣声, 看到了一只手将她的早餐放到了床头柜上, 然而此刻却没有半句言语交流, 只有老人的感知:听、看, 甚至老妇人只看到一只手, 而没看到整个人, 女儿送来早餐看似变成了一个机械的动作, 一切静静地发生, 更加凸显了老人的孤独。接着小说又重拾全知叙事者的叙事:她缓慢地起床, 如此不情愿登上生活的舞台, 焦虑使其瘫痪, 以至于不得不在床边坐了一会儿。她懂了自己为什么焦虑, 今天是周六, 是做炖羊肉的日子, 奇怪的是这是多年来她第一次为做炖羊肉感到焦虑, 想到炖肉甚至让她觉得有点恶心:不好的兆头……她开始吃饼干, 一边嚼着, 一边想着从前的事情, 这时心脏又紧了一下, 这次她害怕了, 她立即找出一瓶药水, 涂抹在太阳穴和手腕上, 直到恢复平静。她走进厨房, 系上围裙, 开始做炖羊肉。不知在哪个环节出了错, 炖羊肉失败了, 全家人坐在桌边默不作声。外孙的目光躲着她, 她的女儿将炖肉从餐桌上撤下, 没有提议下顿再吃, 她的女婿则长时间沉浸在报纸上的排字游戏中。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炖羊肉的味道, 久久不能散去……终于大家都离开了餐桌。在厨房里, 老妇人帮着女儿洗刷餐具, 她多次被女儿安慰, 甚至被温柔地“讽刺”:小小的失败, 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妇人感到全身发冷, 每句安慰的话直刺内心。她回到自己的房间, 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 面无表情, 目光呆滞。此刻, 她还能闻到衣服褶皱里散发的炖羊肉的味道, 她在大脑中急切搜索活下去的理由, 说真的, 她没找到。这段全知叙事依然聚焦在老妇人的内心感受上, “懂了”、“害怕”、“想”、“全身发冷”、“闻到散不去的炖羊肉的味道”、“在大脑中急切搜索”, 这些词都直指人物的内心和感受, 焦虑感占据了人物的内心。而“不好的兆头”这个名词句重复了四次, 它既像叙事者的话语又像人物的内心独白, 更加反映了老妇人焦虑的情绪。

四、人物形象的间接塑造

叙事学家雅各布·卢特区分了两种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 即直接定义和间接呈现。直接定义就是用直接的、概括的方式塑造人物性格, 例如依靠形容词或抽象名词。 (徐强, 2011:84) 上文中叙事者对人物的感官叙事及心理叙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直接定义法, 虽然叙事者没有直接使用形容词或名词修饰人物, 却直击人物的感受和心理。间接呈现与直接形容相对, 指的是不以直接指示的方式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是采用各种手法展示并以具体的表现反映出这些特点。间接表现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 较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及对环境的描绘等间接地表现人物性格。 (谭均强, 2008:170) 在我们的作品中, 除了使用直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官叙事外, 间接呈现也是作者采用的重要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其中语言和环境两种方式对塑造老妇人的形象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在《老妇人的炖肉》这部作品中, 叙事者对老妇人的外貌没有任何描述, 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人;故事中唯一的行动就是老妇人做炖羊肉, 这与老妇人的性格或形象没有太多关联。接下来我们看看叙事者是如何利用人物语言和环境的描绘两种方式塑造人物的。人物话语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 无论是从人物话语内容上看, 还是从人物的说话方式上看。然而事实上, 从叙事话语上来看, 整篇小说都是叙事者一个人在叙述, 没有小说中常见的人物话语, 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 老妇人雷蒙德大部分时间在看、在想、在感觉, 想从前的事情, 想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 想炖羊肉失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可以说人物话语缺失是这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 反而更凸显了老妇人的孤独、寂寞, 可以说人物话语的缺失产生了一种“无招胜有招”的效果。

对叙事空间或环境的描绘是塑造人物的另一种间接方式。在我们的作品中, 老妇人的房间与女儿女婿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 老妇人的房间安静得能听到苍蝇的嗡嗡声, 女儿女婿的房间却十分热闹, 不时传来体育解说员解说比赛的声音, 还有她的孙子吹哨的声音, 这种叙事空间上的安排对老妇人的孤独起到了极强的烘托作用。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阐释我们发现, 《老妇人的炖肉》这部作品借助感官叙事及心理叙事, 与人物话语缺失及环境烘托等方式相互配合, 重在展现老妇人这一天当中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 早上醒来, 老妇人心脏的不适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 叙事者对这种心理反应连续四次重复“不好的兆头”这句话, 这种叙事重复产生的累积效果, 一方面能够直接映射老妇人焦虑的情绪, 另一方面为后来老妇人跳楼自杀做了恰当铺垫。而后, 做炖肉失败将老妇人的焦虑情绪推到了极点, 成了小说的核心事件。最后, 餐桌上女儿女婿及外孙的态度则成了催化要素, 更是加剧了老妇人的焦虑情绪。把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置于艺术表现的中心, 突出老妇人孤独焦虑的生存状态, 而忽视她的外部特征及行动或事件, 叙事者的这种选择使得人物符号化。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上的选择可以说是上文提到的两种极端的人物塑造方式的杂交, 即轻事件, 重人物心理刻画, 然而人物又是符号性的。小说的题目定为《老妇人的炖肉》, 而不是《雷蒙德的炖肉》, 更加强了人物的符号性质, 老妇人雷蒙德的生存状态集中体现了老年人的普遍生存状态, 至此, 叙事者的存在主义动机变得更加明显, 作者欲以此唤起人们对老年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 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在作者笔下, 食物变成了语言。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到后经典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6.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04.

[3]雅各布·卢特, 著.徐强, 译.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4.

[4]N觟elle Ch telet:Histoires de bouches[M].Paris:Folio, 1997.

人文形象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8级护理三年制中职护生共600名, 均为女生, 年龄16~18岁, 已在校修完全部护理课程, 并进入临床实习满3个月;兰大一院、兰大二院各科住院一周以上患者或其家属共800名。

1.2 方法

笔者在对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

1.2.1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情况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护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知度、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对目前学校人文教育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3个纬度, 共20个条目, 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为0.917。采用1~4级评分 (A为完全赞同, 评4分;B为赞同, 评3分;C为部分赞同, 评2分;D为不赞同, 评1分) ,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采用不记名填写形式进行。下发问卷600份, 收回596份, 有效问卷566份, 有效回收率为94.3%。将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满意度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实习护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与人文关怀能力等, 了解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满意度, 共20个条目, 采用1~4级评分 (A为很满意, 评4分;B为较满意, 评3分;C为一般, 评2分;D为不满意, 评1分) 问卷由患者或其家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填毕即刻收回, 下发问卷共800份, 回收率达100%, 有效问卷744份, 有效回收率为93.0%。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提炼相关素质项目和类别, 应用百分率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各纬度评分情况 (见表1)

2.2 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与人文素质调查情况 (见表2)

2.3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满意度调查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需求分析

3.1.1 中职护生对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知度

护士职业形象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语言和行为给人们的印象, 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人文素质是在良好职业形象基础上体现“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能力。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护生了解人文知识的现状很不理想, 但对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认同度得分是3个纬度中最高的 (3.30±0.10) 分。其中, “护生的人文素质在其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里和技能一样重要”、“良好的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对于护士来说很重要”、“参加护士职业形象培训及礼仪练习对护生很有必要”这3个条目得分最高, 这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需求日益凸显有关, 说明中职护生对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对护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而“护理专业需要学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文、伦理学等相关人文社科类知识”、“人文素质和文化知识的关系密切, 但是有区别”这2个条目的得分低于3分, 说明护生对人文素质内涵的理解尚欠缺, 还需要在实践中给予引导。

3.1.2 中职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 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 (2.88±0.12) 分。其中, “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参加护理服务培训来培养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我非常有兴趣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 不只是为了考试”、“学习人文社科知识, 不但对将来的职业很重要, 对我个人的生活也很有意义”这3个条目得分较高, 说明了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有较高的期望。

3.1.3 中职护生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

护生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 (2.18±0.10) 分。其中, “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已经能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在学校中, 经常有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科类讲座”2项评分较低, 说明目前的学校教育对人文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 重视程度尚欠缺。

3.1.4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形象的满意度

表3显示, 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业形象的满意度中“一般”的选择率最高, 其中对“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 说明现阶段中职护生的人文素质不能满足临床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一部分护生没有形成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 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也相对薄弱。

3.2 对策

护士职业形象和人文素质是一个护士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也是现代护士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人文文化实现的, 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护理作为一门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 要求护士既要关注医疗护理技术, 又要熟知人文知识, 理解护理专业的价值,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学会关心患者、服务于患者, 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等。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中职护生进行职业形象及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护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和丰富人文素质内涵的意识, 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护生的头脑、陶冶护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 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2]。

3.2.1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护理专业作为融知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专业, 其人文素质教育应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高职、中职、高专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 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理论和技术的教育, 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 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3]。这种情况加剧了中职教学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倾向, 加之中职护生的阅历及年龄特点, 势必会导致其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影响并决定着护生的言行和护理质量。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含量, 更要增加其文化知识含量, 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 促进其文化素质的提升。

3.2.2 改革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应从护理基础教育抓起, 护理人文缺陷与我国护理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上的缺陷有关[4]。人文素质课程是培养中职护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当前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中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人文素质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使护理基础教育凸显人文。制订教学大纲时明确列出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在内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 把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考核标准, 尤其是在护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核中。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基础护理操作示教、讲解操作方法时应强调面对患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明确列出态度的评价方法和分值。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 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 而且还要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中职教育的客观情况, 注重护理人文课程的开设, 如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社会医学、人际沟通、职业形象设计等。这些课程在护理领域中渗透、融会, 为护理添加新的文化因子, 引起护理内涵的深化、框架结构的嬗变和护理层次的提高, 从而促进护理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5]。

3.2.3 强化护理道德的养成教育

(1) 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护士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与道德品质, 影响并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及患者的根本态度, 影响并制约着护士的行为和工作质量。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护生的敬业感和责任心;对待他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护理人文精神的塑造一旦内化为护生的情感和体验, 必将有利于其高尚人格的形成, 有利于其护理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护理事业的发展。 (2) 培养护生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的语言能力:护士的语言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护士的语言应坚持以下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严肃性与亲切性的统一, 坦诚与慎言相结合。让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 把语言交流作为训练与掌握的内容, 使护生学会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

3.2.4 开展礼仪培训, 提升职业形象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职业形象培训, 通过护士标准着装、站姿、行姿、坐姿、蹲姿和常用护理操作的各项规范姿势集体训练、个别纠正、相互评价等方法进行培养, 最后可在护生中进行展示和评比, 树立护生的职业形象意识。

3.2.5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因时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根据护理专业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 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护理技术操作课上, 除了使护生掌握操作技术外, 更重要的是让护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景进行训练。如训练护士如何与患者交流, 要贯穿在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操作前, 护士首先向患者问好, 然后告诉患者操作的原因、目的、名称并简单介绍操作方法, 使患者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操作中, 护士使用安慰性语言, 转移患者注意力, 观察患者反应, 及时做出指导并回答患者提问;操作后, 询问患者的感觉, 交代注意事项, 最后就患者的积极配合表达真诚的谢意。还要恰当运用非语言与患者交流, 例如患者疼痛时适度地抚触, 让患者从心理上、生理上都得到安慰。

3.2.6 加强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培养

护生在进入临床进行综合实习时, 应继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由临床代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在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的同时, 注重培养护生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改革护生实习期的教学方向和目标, 在临床带教中建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教学构架, 比如, 在教学查房中, 增设心理学、人际学知识;在指导护理操作技能时, 增加人文关怀知识;在对患者行健康教育时, 运用护理美学、行为科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 要让护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对待患者, 急患者之所急, 想患者之所想, 关心、体贴和帮助患者, 在护理实践中, 唤起护生对患者的关爱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 激发和提升护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3.2.7 制订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评价方法应改变传统的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 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察知识的记忆转向考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 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 采用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操作性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 努力把护生的能力素质纳入考核的范畴。笔者制订出了《15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人文素质要求及效果评价标准》, 在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中不仅考核护生对技能掌握的情况, 同时对在此项操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素质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课堂学习评价与临床表现评价相结合[5]。

3.2.8 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护生对护士形象的确立, 首先来自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职业形象往往对护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涯中起着榜样和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行举止、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 对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6]。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就是护士职业形象的代言, 教师发型的选择设计、妆容的清新淡雅、衣着的得体大方都在潜移默化地给护生以标榜。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 教师除了进行正确的操作技术示范外, 还要进行规范化礼仪服务示范, 给护生建立信心, 使护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 (2)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来感化护生。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 要有正义感, 敢于坚持真理, 对国家和人民充满爱, 对弱者要有同情心, 心地善良, 培养的护生就会有强烈的人文精神[7]。 (3) 教师要将传授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做事、做人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不能只停留在仅有的知识层面上, 忽视讲授的内涵和精神实质[8]。临床护理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热爱护理工作, 在各项护理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 言语间充分尊重患者, 行动上充分爱护患者, 对患者的每项操作实践都充满关怀性, 能有效的与患者交流与沟通, 使学生能在临床实践中耳濡目染, 得到正规、严格的训练。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 以鲜活的事实、诚挚的情感、生动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和科学的态度, 使护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达到使护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目的[9]。

参考文献

[1]杨丽, 何国平.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7) :923~925.

[2]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130~132.

[3]陈三妹, 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5 (2) :36~37.

[4]武有祯, 李睿明.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J].九江医学, 2001, 16 (3) :61~62.

[5]李秋萍.护理本科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1) :1034~1037.

[6]代玲.护理教育中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49~50.

[7]王斌全, 李洁.我国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 2008, 22 (12) :3199~3200.

[8]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J].护理研究, 2005, 19 (10A) :1983~1985.

人文形象 篇5

一、政治思想素质培养———通过人文理论学习, 夯实人文基础, 厚重内涵

1.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

教育, 帮助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实话纲要》, 不失时机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积极组织业余党校、业余团校, 开展党章、邓小平理论、十七大精神理论学习。坚持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举办“创文明学校、做文明学生”的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十八周岁成人仪式, 通过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的形式, 使同学们树立起公民意识, 同时负担起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以特色纪念日为契机, 在学生中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将思想教育渗透到人文精神建立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扩大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学生制作的《白桦林》《护理周刊》等栏目, 报道校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大事件, 反映同学们的心声, 宣讲学校管理制度。我们还制订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培训班方案, 组织全体团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精神等理论知识, 聘请学校领导和党性突出的党员给团干部讲解生平经历、对党的认识, 以及对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利用“早读”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 改善了校园内社会新闻传播渠道相对不畅的环境, 使同学们及时到了解国家、社会和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件, 培养了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关心社会时事的意识, 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延伸。

二、专业素质培养———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培养科学素质, 提高职业能力

1. 强化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习, 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

护理人员掌握社交和护理礼仪, 使她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 促进护患之间语言沟通, 有效地消除患者由于陌生环境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 建立深厚友谊, 取得相互支持与帮助。

2. 利用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开展“烛光中的信念”活动, 传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

(1) 以“重温南丁格尔誓词”为主题的授帽宣誓仪式。邀请护理专业专家主持的火烛传递仪式, 当点燃的火烛的从老师和学生手中传递时, 会场上下都洋溢着圣洁、庄严、温馨、感动的气氛, 使同学们受到一次又一次洗礼, 感受到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 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了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决心和信念, 同时活动在整个学校都赢造出一种神圣庄严而又和谐的氛围, 深受本专业及全校师生的好评。

(2) 以“天使的美丽”为主题的才艺展示。通过组织“我的节日”的文艺汇演、“护理·科学·艺术”的诗歌朗诵会、“快乐共享, 梦想齐飞”征文等活动, 体现了护理专业的学生多才多艺, 展现了新一代受到高等教育的护生的素质和风采, 诠释了护理专业科学的真、伦理的善、艺术的美。

(3) 以“为了神圣的事业”为主题的专家报告会。通过讲述自己护理生涯中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想, 专业发展的形势、前景, 及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盼和祝愿, 使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为护理事业奋斗终身,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南丁格尔精神得到发扬。

3.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加强自我学习、自我认

识、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造,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自我的认识能力。我们利用三个假期分别进行无专业限制的社会实践、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并组织班级、系内的经验介绍和交流, 力争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到最多的经验, 为日后的就业实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文化素质培养———扩展第二课堂空间, 加强人文实践活动, 锤炼身心品质

1. 结合学校开设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组织《体育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中华古诗词大赛》《校规校纪大赛》《护理礼仪风采大赛》《人文大课堂》《舍务知识大赛》《文秘学讲座》《英语演讲》《就业指导讲座》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亲身加入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 感受人文知识的内涵, 锻炼自己在工作中的交往能力和展示能力, 提高自己品德素质基础。

2. 以“社团”为载体, 培育特长学生。

护理系成立了九个社团, 95.6%的学生加入了各类社团,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 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身体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

1. 开展新生身体心理普查工作, 掌握新生身心健康的基本状况。

连续三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 (大学生人格问卷) 和体质健康测试, 通过此次普查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的第一手资料, 为下一步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使我们的身心健康教育工作能更好地、更为有效地和具有针对性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

2.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关注重点群体。

根据新生入校时所做的“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U PI”测试的结果, 及时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其中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学给予重点关注, 经常找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并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 使他们尽快出心理困惑中走出来, 健康快乐地成长。

3.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1)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试, 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悬挂标语横幅、散发传单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并在学生宿舍区的橱窗中长期摆放心理健康知识和咨询情况的宣传板, 引起了校区广大学生的关注,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开展“优化心理品质, 共建和谐校园”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通过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使许多学生学会了科学地认识自己, 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 也使我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

通过开展上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是塑造护理服务淑女形象的重要保障。教育实践证明, 人文教育和医学科学知识教育是护理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护理教育需要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说两种教育都具有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当代护理教育只有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 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线, 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归宿。素质教育的开展, 能促进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

上一篇:教育的作用下一篇:翻译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