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活动(共12篇)
人文活动 篇1
我校的人文特色教育从学习人文知识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内在的人文精神。而这里的人文知识是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我校通过对重点人文课程的建设、各学科课堂自身融合、人文拓展课程的开设、专题讲座学习,使学生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得到思维的启迪。
在此基础之上,我校以“人文的关注与思考”为核心,开展了“三寻访树三魂”“三学育三心”等一系列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人文知识的同时,获得内在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提升,如情感的丰富、意志的磨炼等。
一、通过“三寻访树三魂”活动培育人文精神
1.“三寻访树三魂”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校通过“三寻访树三魂”实践系列活动,引领蕴涵学校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寻访校友,树优秀“市二”魂。我校开展校史教育系列活动,针对我校一批杰出校友,组织学生走访校友、采访校友,将校友身上折射出来的“市二”精神带回学校,与在校学生共勉。第二,寻访城市,树传统文化魂。我校组织整个年级开展寻访城市足迹实践活动,学生5~7人组成小组,寻找上海这座城市承载历史积淀的雕塑、建筑、场所,通过调查访问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与魂魄。第三,寻访伟人,树不朽民族魂。我校组织各班级开展“英雄模范班”的创建,从伟人选定,到全班讨论、主题班会开设、主题活动选择、志愿者服务开展,整个活动都使学生感受到伟人的人格力量。
2.“三寻访树三魂”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我校“三寻访树三魂”活动从人、物、史三个角度出发,注重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力量会聚、人的文化传承、人的灵魂与精神。
寻人,拥有一百多年校史的我校有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历史的见证。寻物,上海这座城市是人文知识的宝藏,从历史、名人、社区、工业不同视角分类,都给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寻史,我国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英雄人物,从班集体的“学英雄模范”系列实践活动,到六朝古都南京、文物之邦绍兴的历史文化之旅,众多历史文化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是人文溯源、历史年轮。
3.“三寻访树三魂”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关注
我校以人为本,积极关注学生自主性发展,依托课题探究模式,努力争取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生都是渴望被认同的,我校不仅通过班级、年级展示学生的寻访成果,还通过PPT演讲或是视频制作,推选出校“社会实践之星”。另外,我校还推荐优秀课题参加高层次评比,包括上海市青少年英特尔创新科技大赛、NOC视频制作大赛等。我校每年还会将学生的优秀成果统一汇编,修订成册,出版印刷,从而体现出对学生智慧与汗水的尊重。
我校积极尝试运用多种机制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自主选择并寻访一处已被发现的或未被发现的人文、历史、自然场所;自行研讨调查研究方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它的现状,并为将来它的发展提出建议等。这一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更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对人的价值的探究与思考。
二、通过“三学育三心”培育人文精神
1.“三学育三心”活动主要内容
“三学”是我校开展的学军、学农、学工社会实践系列活动。高一年级开展学军活动,学生在军事化训练中学习国防知识,感受爱国情怀的熏陶,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人共处。高二年级开展学农活动,学生通过在田间劳动了解农村农业,增长与农业自然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劳作中学习与自然共处。高三年级开展学工活动,学生在职业锻炼中了解职业生涯知识,增强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其团结互助与独立处事的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学习与社会共处。
2.“三学育三心”活动中的人文价值
我校“三学育三心”活动侧重从人、自然、社会三个角度,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也有各个活动不同实践的目标侧重,使学生通过不同活动的实践锻炼,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提升相关技能,同时通过与精神层面的联结,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学军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之心。我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包括动员、宣传、内务整理在内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完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进行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人与人的友爱互助。学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之心。学生通过研究型课题,深入思考和细心观察大自然,研究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学农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之心。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在暑期到学校周边的居委会、敬老院、慈善超市、阳光之家等机构挂职,参与各个机构的正常工作,在职业锻炼中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学习立足社会的技能,关注社会民众的生活境况,体验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3.“三学育三心”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关注
我校充分采用“军政助理”“自我管理委员会”“学农管理队”“学工联络员”等自管模式,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用的原则,挑选学生担任一定的管理职务,如负责管理班级和年级、策划活动、联络学生,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管理中感受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此外,我校还搭建舞台支持学生抒发心声。例如,在学军活动中组织开展班级演讲、黑板报展示、军歌比赛等;在学农活动中召开文艺联欢晚会、“劳动创造美”主题班会等;在学工活动中开展“我关心的社会问题”专题调查,包括“社区老人生活现状”“贫困家庭经济状况”“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等。在各级平台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了解他人的思考。※
人文活动 篇2
活动主题:
体现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元素,展现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让同学们学会关心别人以及接受他人的感动,让关怀活动传承下去。
活动介绍: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一切都以人为本,给予他人关怀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关键,本次系列活动将从“人文电影放送”,“爸妈,我对你们有话说”,“人文大讲堂”,“ 我们自己的图书馆”四个活动中侧面体现出我们的人文主义。
虽然人类的发展进程从未停止过,但是人文的精神依旧没变,那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所产生的感动,每一次每一次都会深深的颤动我们心底的那一泓清泉。我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这样的情感将慢慢的传承下去,关心,无处不在!
活动时间:
每年4月上旬至6月中旬。
(一)人文电影放送
活动主旨:
传递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各种情感的交织,让同学们领略感情风暴的魅力,从中体味到人文精神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时间:
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
活动形式:
电影的内容是能让人感动的题材,集中体现了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价值观,电影内容由同学们投票决定,举办方推荐10部电影,由同学们投票其中三部,票数最高的三部为我们放送的人文类电影。
1.投票形式为在2幢前的宣传栏上张贴海报,同学勾选自己喜欢的电影,公开公示。
2.电影放送的时间为4月开始后的每周的星期天晚上。3.放送的地点为模拟法庭。
活动经费:50元
(二)爸妈,我对你们有话说
活动主旨:
表达对父亲,母亲的感恩之情,思念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给在辛勤劳动的父母们送去一份温暖,爱要及时,爱不要太迟!活动时间:
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母亲节前一个星期),六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父亲节的前一个星期)
活动形式:
1.全系范围内征文,主题以父母亲节为主,可以是诗歌,可以是信。
2.由老师和学生干部评选出30封,由举办方提供贺卡和信纸信封寄出。
3.为提高同学们积极性,设置五个奖项,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分别是最有孝心奖,最具感恩奖,最具创新奖,最受欢迎奖,潜力之星奖。
4.活动采取投稿形式,电子稿发送到harry7799@126.com,手写稿交给各班班长,班长交给活动负责人。结果在父亲节,母亲节一星期之前出,然后您的祝福,我们送!
活动经费:150元
(三)人文大讲堂
活动主旨:
彰显人文科学系学子风采,把人文科学带给更多的人,主要讲授一些常用的汉语言知识,身边的法律常识。用语言感染别人,用文字丰满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学习、涉及更多非本专业的课程知识,我的大学不同样!
活动时间:
五月到六月的每个星期五的晚上
活动形式:
1.面向全院学子自由报名,也邀请专业老师上课,课程有针对性,不是太深奥的知识,例如一些法律常识,汉语的幽默故事等等,一方面帮助学长学姐们巩固了知识,强化了体系,另一方面,教育了关怀了各专业的学子们学习新的知识。2.每周五晚上一节课的时间45分钟。3.每周一宣传栏张贴星期五上课内容。活动经费:50元
每期海报宣传,教室一间
(四)我们自己的图书馆
活动主旨:
每年离校的时候,我们总是能看见各寝室楼下会有很多即
将离校的学生在卖书,一本书,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经验„„ 大学最美好的4年我们在元培共同度过,除了感伤与怀念,我们是否有能力为这个学校留下点什么呢? 面向对象:
大四学生 活动时间:
大四的第二个学期(4-6月份)活动形式:
1.我们将对大四的学生发出倡议,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或第二学期开学初大四学生集中的时候挑选出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统一发放卡纸,将大四的故事和大学300字寄语写在卡纸上随书一起上交。
2.争取以班级为单位,得到每一个大四学生的支持,由学生会负责图书的统一编码,向学校申请一个藏书室,由学生自己管理,由学生自己创立的图书馆不对外借书,只提供阅览,这样在我们自己的图书馆学弟学妹可以了解前辈的学习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毕业的学子也可以在这里集体缅怀过去的流金岁月,找到人文的气息和生活过的痕迹,对母校有很好的联系。
人文活动 篇3
【关键词】课程基地;校本课程;活动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9-02
【作者简介】王公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我校“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旨在整合相关学科,为学生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环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其人文素养。怎样才能实现学科整合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课程宗旨的有效途径。
活动化校本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活动化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动手体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物化平台的利用、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核心目标的落实。
一、开设特色活动课程,凸显人文特色课程内涵
“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的经验是: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卷中,在学生的生活里,在学科课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徜徉在历史中,生活在现实里。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亲近历史、走近社会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从实践的层面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教育比较薄弱,许多应该有的学校活动往往因为要给高考让路而取消了,因此,解决好“学科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成为能否落实“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宗旨的关键。
自“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至今,徐州三中各学科围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一要求,开设了许多活动化校本课程,如“徐州民俗”“走近名人”“与父母亲谈话”“礼仪规范”“徐州精神”“数学与生活”“理性思考”“鼎铭民乐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乃至日常行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镜头一:基于学校围墙文化的“徐州民俗文化典故”演讲活动课程
校园的围墙上,分布着一组24幅反映徐州民俗的铜版画,一群学生正围在一幅铜版画前,一名女生正在做着讲解,学生们的行为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五省通衢”是指哪五省?戏马台有什么故事?“镇河铁牛”有什么作用?钟鼓楼是什么时候兴建的?……这些承载着徐州悠久历史的民俗版画带给学生们一种新奇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心中许多的疑问。于是衍生出了许多与徐州民俗有关的社团组织——“徐州古地理”考察队、“废黄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团、“徐州历史名人”雕塑组、“徐州烙馍”研究社、“徐州精神”传唱团……这些都是自徐州三中成为江苏省“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以来高一新生的必修课程,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等,也成为学生经常的活动。
镜头二:基于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研发中心的课本剧活动课程
每到周末,课程基地体验中心的剧场、研发中心就会成为学生聚集的场所,剧场上有表演者,研发中心有阅读讨论者,诗歌中心有朗诵者……更多的是观看、评价者。这是徐州三中高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实践证明:活动化校本课程对学生有吸引力。因为这符合学生的表现欲,学生总是希望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做一回导游,讲一讲徐州的典故”,“上台表演一下学习的课文”,“亲自评价一下观感”等等,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因为活动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我组织活动,因此可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机会与场所。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动化”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做的技能,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增长的过程。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参与活动化校本课程需要学生研读、选择、准备,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分析往往成为学生探究、评判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活动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活动化校本课程”不是一个学生能够完成的,需要小组合作、需要班际联系、需要与社会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获得提升,人际关系会趋向和谐。
总之,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很好地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情等各方面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二、学科整合,分段实施,落实校本课程
从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内涵看,如何处理学科与人文特色的关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以活动化校本课程为载体落实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活动化校本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活动,生活问题、认识问题、方法问题等的解决都需要联系运用高中阶段各学科的主干知识。所以,活动化校本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并引导其对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从实践经验看,以往学校开设的许多校本课程,因为学段不分明、随意性强,所以多数如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因为其学段分明、指向明确,便于实施和落实。如高一年级以“行为规范”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二年级以“价值判断”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高三年级以“素养提升”为主线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不仅便于实施,而且还逐步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成长之路。
三、改革教学与评价,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效用
有人说,课程基地建设硬件易,软件难,发挥效用更难。徐州三中近几年的探索证明:基于课程基地的活动化校本课程,由于能够有机地联系学科与校本两类课程,从而更有利于课程基地效用的充分发挥。
在实践过程中,为保证各种课程基地平台利用的最大化,徐州三中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构建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鼓励使用各种平台开发适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
“共享·成长”学科教学模式是基于人文特色课程基地建设进行的教学研究,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科教学多样化、特色化、高效化。如语文学科把学科教学延伸到“诗社”“朗诵团”“课本剧社”“名著诵读班”等等社团活动之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还增加了“基地平台”的利用率,吸引了一些对语文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又比如学校自己组织的“模拟经济法庭”,把许多不同的学科联系到一起,既探讨实际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是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评测奖励,提升校本课程的实用价值。
此外,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链条,规定不同学段的人文素养评估机制,也是发挥课程基地效用的有效措施。目前,徐州三中从高一入学的第一场会议、第一节礼仪课、第一次参观活动,到高二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选科,到高三的第一次班会等都有明确的人文素养目标要求。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培养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说,人文特色学科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已经打消了教师们心中的疑虑,也激发了教师利用课程基地的热情。
读书活动创特色人文教育促发展 篇4
一、营造读书氛围, 陶冶品德情操
1. 发动宣传, 倡导读书
学校充分利用墙报、班级黑板报、校道、教学楼外墙、电子屏幕、涂鸦墙、读书角、校园广播站等阵地, 悬挂读书标语、滚动播放读书格言、张贴读书名言警句、广播读书故事等, 向学生宣传读书的意义、方法, 促使学生树立终身读书意识、养成良好读书兴趣和习惯。宣传标语简洁扼要、形象生动、内涵丰富, 其鲜明的时代性、强大的号召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了读书文化的熏陶, 唤起了学生读书意识和对读书的热爱。
2. 美化校园, 环境育人
在新生入校的前几周, 开展“书香教室评比大赛”和“宿舍创意设计大赛”。在大赛中, 同学们用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无限创意将班级教室和宿舍打扮一新, 装饰漂亮。品位高雅、健康向上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对学生的品行、素质的形成起到了无声的教化作用。大赛既使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 又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 实现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树立职业理想, 激发读书兴趣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确立的奋斗目标, 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技校学生大多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理想和追求, 兴趣爱好层次偏低, 专业知识欠缺, 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年, 应尽快通过各种启迪理想、激发志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信仰和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 为技校生活确定目标、树立航标、指明方向。
1. 举办讲座, 榜样立人
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主讲, 职场人士现身说法, 解答学生关于人生、职场、读书的种种困惑。职场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深切体会到读书对于人生理想、职业成长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 参观展馆, 了解书籍
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外历史博物馆、大中小型图书馆, 了解图书的类别、内容、特点和作用, 使学生在实物感官中, 通过眼看、耳听、手摸、心悟进一步感受书籍的魅力, 增进直观感受、促进理性认识。
3. 激发兴趣, 指导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学校文科教师轮流定期开辟“精读与泛读”、“怎样提高阅读效率”、“读书方法纵横谈”、“名人读书”等读书专题讲座, 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4. 推荐书目, 制定计划
由专业教师和文科教师共同商讨, 结合专业特点和成长需要,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 为学生量身定做阅读书目和计划。书目类别可以有:文史类书籍, 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类书籍, 解答各种身心疑惑, 促进身心发展;专业类书籍, 提高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休闲类书籍, 轻松、娱乐生活。各类书籍的比例因专业、学习阶段而变化。学生根据老师推荐的书目, 依个人情况制定读书计划, 计划中应明确书名、相应时间段、阅读量、阅读方式、方法等要素, 并以具体的量化指标对读书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和综合评估。
三、开展实践活动, 丰富读书内涵
1. 规定日读量, 保证读书时间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工作日全天向学生开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根据读书进度表, 填写读书卡, 写读书笔记等, 以此来保证每天读书时间、质量和效果。
2. 开展美文诵读, 形成特色
(1) 晨读美文。由各专业系组织实施, 班主任下班指导。晨读时间为每周早上, 各班选出有一定诵读水平的学生上台领读, 预先确定晨读内容, 带领全班同学读书。
(2) 国旗下朗诵。在晨读的基础上, 各专业系选出本系的“诵读之星”, 再经由老师辅导, 安排在每周升旗仪式之后进行。学院六个专业系和公共课系、团委、读书社、广播站, 每周依次轮换。在朝阳升起之际, 在五星红旗飘扬之时, 师生一起聆听美文的韵律, 一起感受青春的脉动。
(3) 齐诵美文。各专业系在每学期分别组织一次大型的美文诵读比赛, 其中我校现代服务系的大型手语诵演节目《隐形的翅膀》, 信息技术系的《弟子规百人齐诵》等活动组织严密、实施到位、效果显著, 千人齐诵, 气势磅礴, 掀起了美文诵读的高潮。形式多样、韵味十足的诵读活动经过多年的组织实施开展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并逐步摸索出“三个一”的活动模式, 即每天安排20分钟的晨读时间作为诵读小课, 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比赛, 每学段组织一次专项诵读达标晋级测评。如今琅琅书声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文诵读活动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而且使学生在诵读中真切受到道德的教化、思想的熏陶、艺术的感染, 为学生的发展和生活幸福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3. 紧跟时代步伐, 引导网络阅读
在电子媒介与网络成为民众生活重心的现代社会里, 学校图书馆加快了馆藏资源数字化进程, 增加了电子资源的采购, 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读书网站和电子报刊;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心理栏目, 建立了心理热线、开设了心理健康论坛等, 为学生提供了多途径的心理咨询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各班级在班主任和计算机老师的指导下, 纷纷利用班级博客、班级主页、QQ群、微博等现代工具, 开展网上读书活动, 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 充分发挥了网络正面积极健康的教育功能。
4. 邀请企业参与, 举办辩论赛
学校职协定期举办以“读书·职场·核心竞争力”为话题的大型辩论赛。学生辩论、专家点评、企业赞助, 赛事的权威性和成效可见一斑。学生既得到了理论上的指导, 又增强了实战经验, 实现了学做一体、知行统一。
四、读讲写做结合, 培养综合素质
1. 开展“技能.读书.人生”系列演讲活动
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演讲, 各班选出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 然后再由团委负责组织校级演讲比赛, 由文科老师指导, 担任评委并点评。师生共聚一堂, 品味经典, 畅谈人生。
2. 开展“读书·成人·成才·成功”主题征文活动
每月由文科教师负责向任教班级推荐好书, 指导学生阅读, 每人写一篇读书笔记。再从各班级中选出好的文章, 由学校分期在宣传栏展出, 在学校网站展示, 或者通过广播站播读。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以写促发展, 读书学习思维方式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 增强了活动成效, 扩大了读书活动的内涵。
3. 开展读书手工品绘制活动
具体做法是, 每班在学期末至少制作10张手抄报, 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分期在宣传栏展出;每个学生每期至少制作一张书卡或书签, 从中遴选制作精美者, 用展板展示。书卡内容分两部分, 一部分为摘录精彩片段、名言警句, 一部分为读书心得;书签正面有书名设计, 背面有图案花纹设计, 切合读书主题。花色多样、造型精巧、创意独特、主题鲜明的精美作品, 表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五、反思总结心得, 提炼升华经验
1. 定期出版班刊、系刊、校刊
以“让先进的理念得到宣传, 用优秀的文章鼓舞人”为指导思想, 抒写读书心得, 总结读书经验。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读书活动之后, 各班级、各科系对读书活动进行反思、提炼、总结, 撰写文章, 定期出版报刊杂志。其中班刊《初生》、《小苗》、《飞翔》, 系刊《同行》, 校刊《校报》、《心理报》等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所出刊物板块设计新颖别致、内容详实丰富、文化味浓、含金量高, 凝聚着学生的辛勤汗水和心血智慧。刊物的出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设计、编辑、绘画、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提升了班级学校凝聚力, 彰显了学校富有专业特色、人文底蕴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
2. 编写校本教材《晨读美文》
文科老师在全校集思广益、分工合作、探讨修订、群策群力, 集体编撰了这册读本。纸质读本图文并茂, 电子读本动静结合、声 (音) 形 (像) 俱备, 极具欣赏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全校范围内很快得到了推广使用。学生利用早晨、课余、闲暇时间进行诵读品味, 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 在摇头晃脑的沉浸中, 优秀而经典的中华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头脑, 滋润着学生心田, 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技校学子。
六、活动有序展开, 读书成效显著
读书活动在我校大力推行以来,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 遵循“酿读、激读、导读、践读、评读”的认知学习规律, 形成了我校“读书常态化、活动具体化、内涵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评估制度化”的读书活动格局, 读书成效显著。
一是读书理念深入人心, 学生读书兴致盎然。学生的读书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从“不读”到“愿读”、“乐读”再到“善读”, 读书从可有可无变为爱好成为习惯, 内化成人文素养精神品质。
二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把读书融入生活, 化作生活成长的要素, 融入成长过程的始终, 在“书”中感悟、在“读”中实践, 知行合一、健康成长。
三是读书方式推陈出新, 读书活动蔚然成风。通过教师、学生、书籍的交互作用, 先进思想、优秀文化、校本资源有效融合, 师生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 师生关系融洽团结, 构建了淳朴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是学校声誉日益提高, 学生比赛屡屡获奖。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校园”、“志愿者先进集体”、珠海市“先进单位”等, 2009年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 我校研究成果《以活动引领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一等奖, 同时荣获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学生表现优异, 取得骄人成绩, 2009年7月康利兰同学获广东省高考状元;2010年1月彭炜银同学获首届广东省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竞赛二等奖;2012年11月我校在广州地区部省属技工学校教研会组织的“学生读书成果评选活动”中, 获“读书笔记”项目二等奖5名、“演讲比赛”项目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名的好成绩。
读书启迪灵魂生命、读书促进创新发展。在倡导读书革命的时代, 我校将进一步以提升人文素养为目标, 在全校范围内继续大力推进读书活动, 以读书培育美好情操、以读书奠定幸福人生、以读书造就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1]庞建民.创新读书活动, 引领全民阅读[J].图书馆建设, 2008, (6) .
人文活动 篇5
朱蕾蕾 颍上一中
摘要: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都想把他们培养成材,而高中阶段的教育更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忽略了人文思想的教育。手抄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手抄报 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总以为自己多学、多做、多说的话,学生就会有成绩。可是这样做了以后却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去年参加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组之后,我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发现了一些被我忽略的事实。
一、开展第二课堂----手抄报的必要性
现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学生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不足,阅读方式盲目被动阅读等问题。其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忽略了他们的主导作用。再次,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培养的学生只会做题,还应该培养他们组织,动手及合作能力。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就有了创办英语手抄报的想法。
二、创办英语手抄报的具体做法
首先在我所带的两个班级里说了我以上的想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和支持。然后让每个班的每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组织这些代表和课代表在一起进行了讨论,制定出以下的具体步骤。步骤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第二个是编辑阶段。1.准备阶段
(1.)内容的准备:主要包括各种材料和工具。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 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纸(大小视需要而定);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内容应多准备一些,可以有多点选择);书写、绘图工具等
(2.)人员的准备:先把每班的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有六人 左右。每组的小组成员可分别负责采编,编辑,美工和誊写。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按照大家的自愿和特长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每个小组负责一期。2.编辑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分成版面设计、抄写过程和美化过程。(1.)版面的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可以用铅笔先轻轻地画好格 子或 版块,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以把铅笔的痕迹轻轻擦去。分为报头、文章、插图、花边。
(2.)抄写过程,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手抄报的用纸为白色,所以单词的书写常
用黑色水笔。单词书写的要求不要特别漂亮但书写一定要工整,大小适中。另外一定不能写错单词。(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好,就可以进行插图和花边的绘制。这个部分的 制作很关键,如果制作的精美而且内容丰富的话,可以更大地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切就绪之后,第一小组的成员开始了制作工作,内容很丰富,有文有图。例如,学了世界各地的节日之后他们把中国的元宵节的相关内容了解放到了手抄报里。文字是黑色的,在黑色的字上又用红色的笔描写了一个大大的“倒福”,在文字的旁边还粘贴了可爱的福娃。除此之外,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情人节的由来,文字内容写在一个红色的心里。在报纸的一角还有制作组的大名。
三、手抄报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对他们来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所以课堂教学也主要重视知识的教授,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大的提高。首先,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了以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题这个教育理念。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是主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主动收集和查找。学生对于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东西更有感情,会记得更牢固。
手抄报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中国有句俗语叫 “入乡随俗”。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高考,所以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个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自己也把生活的中心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忽略了他们除学习能力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同学之间的相处很保守,不愿意在学习中互帮互助。除此之外,他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别的同学(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其他同学的一些特长,例如编排,绘画等能力。增加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在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的实践过程中,我觉的手抄报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辅助资料,也为学生学习英语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制作手抄报以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词汇量扩大了,视野也得到了扩展,学习效果明显。今后,我还要继续探索,多方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 【1】庄晓蕙:《英语报刊阅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11期
人文活动 篇6
关键词:少儿文学活动课程 人文素养 培育
“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它既是学校语文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又有着比传统的语文学科课程更为多元的教学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教育功能。它以文学活动为中心,以儿童兴趣和能力为基础,强调儿童自主活动,教师从中发挥指导和协助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学生思维、情感、个性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的缺失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在享受充裕的物质财富时,却疏忽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对美好传统价值观念的固守。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崇尚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在经济利益的角逐中,国人原来推崇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无情地抛弃,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与友善,追求金钱、物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人文素养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
(二)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何为人文素养呢?人文素养也可以说成是文化修养,包括了一个人精神层面和道德方面的素养,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在于:1.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社会和自我、他人和自我、物质和自我的关系,从而做到自我精神和认识的独立,而不是迷失在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中;2.能够帮助我们用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去观察和体会这个世界,从而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妙的东西,朝向美好的一面探索;3.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4.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人文素养修炼的过程,其实就是追寻生命意义,构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三)少儿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其人文素养的吸收和培养关乎国家的未来。然而当今社会少年儿童的人文素养环境实在令人堪忧,人们日益把教育看成改变人生的工具和谋生的手段。为了迎合大众的世俗心理,追求升学率,现在的学校表面打着所谓重视人文素养的幌子却倾全力抓应试教育,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就根本谈不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是把少年儿童变成一个个吸纳知识的容器,最终被驯化成一架架会考试的机器。“少年强则国强”,中国要真正走向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必须重视对少年儿童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少年儿童人文素养,培养孩子高尚的内在品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开展少儿人文素养教育?“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多重功能,不可忽视。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文学是使人发现、反省、完善自身的镜子,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1]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少年宫,致力于通过各种“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提升少儿的人文素养,让孩子呼吸到人文思想的空气,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涵养内在的道德品质。
二.少儿文学活动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概念
“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2]“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课程的目标、方法、内容和评价等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其总体的功能。”[3]
广州市少年宫“少儿文学活动课程”以社会为课堂,以历史为教材,通过培训课,读书会、工作坊、采风营、语言沙龙等,让孩子在书香中悠然行走,在行走中体验快乐。课程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亲近书籍,热爱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学之情、艺术之美、历史之思、创造之灵、道德之善,增长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让孩子游观四海,行知天下,在世界范围内“游育”,拓宽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成为高素养的小公民。
(二)课程目标
“少儿文学活动课程”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划分为六项内容。
1.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生命意识、环保意识等。
2.强烈的责任感。培养少年儿童的责任意识,使其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
3.坚强的适应力。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不畏挫折,不怕困难,在不断的吃苦中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成长自己。
4.高度的自信心。培养少年儿童的自信心,使其充满活力、智慧、创造力。
5.真挚的感恩心。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国家。
6.温馨的同情心。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一颗善心,能够宽容待人,帮助他人。
(三)项目课程
1.绘本创意课程
“绘本创意课程”是一门人文素养融合性课程,以优秀的绘本为载体,开展以“文学、戏剧、美术”为一体的教学,通过阅读、表演、绘画、手工、游戏、亲子互动等,让学生体验文学、艺术的魅力与乐趣,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课程打破学科的界限,以生活性且富于童趣的话题统整多种艺术教育手段,其目标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孩子情感、态度和个性的综合发展。课程紧扣孩子成长敏感期的特点,通过体验、对话、反思、创作,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共情与同理心等多元智能。
课程大量使用了大师、大奖的作品,涉及幼儿生活的情感、心理、品格、审美、观察、想象等方面,绘本开阔的视野、思维的高度、永恒的价值、优秀的技艺对孩子未来积蓄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2.岭南文化学堂
广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的文化名城,她融会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孕育出独具匠心的悠久文化,她异彩纷呈、特色十足,既古朴久远又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生活于此,说着粤语,吃着粤菜,穿行在骑楼小巷,但对这个城市却了解甚微。开展“穿街过巷睇广州”主活动课程,组织孩子一起行走广州古街深巷中,细数老街的点滴,感受广州的细微之美,追寻广州的历史痕迹。孩子们在活动中接收岭南文化的熏陶,感受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孩子们在感受珍贵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加亲近了我们的城市,了解了自己生存的根,这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3.“走进名人”活动课程
“走进名人”活动课程旨在引领学员畅游文学殿堂,吸取古圣近贤的智慧,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品读其作品,了解名人的风骨和情思,感受他们精神的伟大,汲取他们智慧的光芒;走访其故里,追寻名人足迹,缅怀圣人的成就和精神。学生分成研究小组,通过调查、阅读、上网、参观等方法走近名人,研究名人,又通过作文、调查稿、采访记录、绘画作品、手抄报、电子小报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的精神境界,学习名人的高尚品质。
4.“益”读经典文学活动课程
“互联网思维”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它让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社会人的存在日益明显,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参与途径越来越灵活,参与度越来越高。“益”学经典文学课程立足于培养有使命感、责任感、行动力以及贤善人文情怀的儿童青少年,引入“服务学习”的理念并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法,推动学员在“学习——思考——服务——反思——提升”的过程中沉淀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力,释放创造力。
围绕课程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课堂的输入以支持学员进行“服务学习”而展开。基于此理念,上述课程由两大核心内容构成:一是涵养贤善人文情怀的中国经典诗歌、散文赏读,少儿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拓宽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二是推动“项目制学习”的“服务学习系列工作坊”, 将社区资源、公益资源链接到课程中倡导培育孩子的公益服务意思,培养孩子的使命感、责任感、服务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三.“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
文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启迪思维,还能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完善人性,为少年儿童设计的文学活动课程对少儿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一)培养少儿的健全人格
文学活动课程将最优秀的精神食粮带给孩子,许多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质、人生成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激情等,通过儿童文学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中,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求索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体验到人类的诚实、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等美好禀赋,这对于广大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特殊作用与功能,也是儿童文学之于儿童人文素养的魅力所在。
(二)培育少儿的温情精神
“儿童的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4]儿童文学的温情精神使得儿童教育永远是暖色调的,充满和煦的阳光,充满人性的关怀。因此,少儿文学活动课程借助儿童文学的温情让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他们的人生中发芽、开花、结果,促进他们的精神生命健康而和谐地成长。
(三)提高少儿的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色彩美、音响美、形象美、情感美、精神美给孩子们以多方面的启迪,引起孩子的愉悦和震撼,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5]少儿从小感受美、欣赏美,萌生对美的热爱之情,才会积贮起日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动力。
(四)拓展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幼儿文学的创造性精神能促使幼儿开阔思路,帮助他们冲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克服呆板固执的倾向,产生灵活变通的思维活动。”[6]幼兒文学作品中,幻想、比喻、拟人、夸张、荒诞、变形等手法的运用,引导孩子去向往、去思考。生动的形象、精妙的比喻,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深奥的思想和道理,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儿童作品中富有创造精神的人物形象对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也起着巨大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从封闭性、单向的思维方式转为开放性、多角度的思维方式。”[7]
(五)提升少儿的社会服务意识
在文学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走出课室,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获得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学习领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增进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社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养成主动关心特殊社会群体,自觉地为他们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钟湘麟.校园文学活动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J].现代语文,2010(10).14
[2]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1.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4]陈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157
[5]张丽、王苗苗.幼儿文学学习活动教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2,11-12.
[6]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7.
[7]瞿亚红.文学启蒙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的价值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21
本文为“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15Y66)的研究成果之一。
人文活动 篇7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 特定对象,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 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 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重要元素, 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 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 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 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 它能够具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 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日益加深, 同时, 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 也带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 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 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 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认为学语文没意思, 比如一提作文就头疼, 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 早会了, 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从教育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 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 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 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 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 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现实教学中, 仍然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固化, 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 教师, 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 而不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不少小学学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视不够, 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 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 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位, 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 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知道, 任何涉及活动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活动安排的考虑, 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 他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要前提。
(二) 学科性原则:
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 对语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是创新教育的时代,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 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教学原则, 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 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 形式有别, 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语文实践属性, 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构建方面, 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 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 并持之以恒。总之, 在素质教育体系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调发展, 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 2005, 1.
人文活动 篇8
在开幕式上, 姚文俊先生致开幕词, 高建国局长致欢迎词。王文湛先生作了精彩的报告, 他分析了当今教育的现状, 特别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改革要从四个方面抓起:教育教学改革、各类教育发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王文湛先生接受许昌实验小学小记者的采访
王文湛先生作精彩报告
下午, 七十多岁高龄、神采奕奕的贾志敏老师带来了一节观摩课《爸爸的老师》和一场学术报告《学新课标教真语文》。贾老师仅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就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朴实无华的课堂告诉与会老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怎样真正教语文, 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魅力令所有与会人员钦佩。随后, 陶继新先生作了一场报告《人文素养与经典语文课堂》, 指出经典对于个人成长、对于生命状态都有深远的意义, 带给与会老师深刻的启迪。
贾志敏老师执教《爸爸的老师》
陶继新先生作报告《人文素养与经典语文课堂》
5月10上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了《古诗:乞巧》《趣味语文:推敲》;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杨修宝老师执教了《母爱》, 并作了报告《专题日记、作文的探索与实践》。下午, 上海市魅力教师戴建荣老师执教了《揠苗助长》《静夜思》;全国优秀青年名师丁慈矿老师执教了《对课》, 并作了报告《情趣是怎样炼成的——诗词教学举话》。
吉春亚老师执教《趣味语文:推敲》
杨修宝老师执教《母爱》
戴建荣老师执教《揠苗助长》
丁慈矿老师执教《对课》
5月11日上午, 全国优秀教师、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了《麦哨》《桂花雨》,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作了报告《理想的课堂与有效教学》。
虞大明老师执教《桂花雨》
陈大伟先生作报告《理想的课堂与有效教学》
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一场场厚重的学术报告拓展了老师们视野, 点燃了老师们的智慧。
闭幕式上, 孙章存先生作总结讲话。他重申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感谢许昌实验小学细致周到的服务, 特别是此次活动邀请的名师专家展示了不一样的风采。他们人文素养深厚, 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他们不断创新, 经典课堂就是要不断完善、改革, 课堂才会达到完美的程度, 只有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上才有新高度。向学生学习, 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的潜能。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 首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立志做学生喜欢、幸福的老师。方向是不竭的动力, 要规划好人生、教师生涯。要用爱心铸就辉煌, 爱语文、爱学生, 让课堂成为人生价值的舞台。要坚守、执著, 要不懈努力, 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人文活动 篇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蔚然成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活动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 “四有”标准,深刻阐释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 心”。这 “四有”标准充分强调了 “好老师”必须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即雄厚宽广的人文知识、真诚守信的人文态度、豁达乐观的人文精神,这些素养的落脚点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知识内化而成的人文精神以及外化而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终构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 “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根据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应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基本途径,以素质拓展为广阔平台,且这一 “内化” 过程必须与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相辅相成。 如果师范生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把握失衡、人文知识匮乏、价值观功利化,将导致其对教师职业信念的模糊。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是促进师范生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也是弥补师范生人文知识缺乏的必要途径。
二、角色认知阶段师范生人文行为的培养
大一是师范生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并逐步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对 “教师” 这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阶段。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师范生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了解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分开来。为了在角色认知阶段培养师范生的人文行为,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校园设施,通过校园的建筑、设施与绿化等的整体规划来构建和谐的校园物态人文环境; 二是学校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学校行政管理和生活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环境; 三是校园人文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如文艺演出、 音乐会、文化艺术节等,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实践机会。刚入学的新生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因此学校除了营造充满文化氛围、人文气息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以外,主要还是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多开展以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如文明校园创建、公寓文化节等,让师范生身处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活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人文环境的强烈熏陶。这一时期的素质拓展活动应以文体活动为主, 如师范生技能竞赛、经典诗文诵读、励志演讲、才艺展示比赛等。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师范生广泛宣传 “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和 “最美乡村教师”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等。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虽踌躇满志,但不免迷茫; 虽思想单纯,但可塑性较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是新生最喜闻乐见的人文行为培养模式,而且师范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往、合作,为毕业后在社会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应指导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好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使师范生通过对教师职业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树立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
三、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大二、大三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师范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波动性,思想活跃且兴趣爱好广泛,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应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行动、公益活动等参与式和体验式活动为主,内容偏重传统文化、师德修养、中西文化比较等。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应从校内转向校外,从书本转向实践,从耳濡目染转向感同身受,致力于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1.注重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通过把大学生直接引入社会生活,使他们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了解人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规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与社会现实的融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关键一环,在教师角色强化阶段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对于师范生而言,参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不仅磨炼了心志,增强了技能,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以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来参与竞争与合作,使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生动化并演变成人文情怀。
2.注重榜样教育
师范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与自己的师长朝夕相处,为榜样教育法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理性与情感、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也是师生之间知识、情感、思想、人格等全方位相互沟通的过程。师长的处事方式和职业操守,无形中体现着教师的人文态度和人文情感。师范生从自己老师那里感受到的师道尊严、师恩、师德、师爱,为自己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了情感基础,更强化了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学校应多组织师范生参加先进人物事迹和道德模范报告会。师长的言传身教就是最有效的榜样教育,师范生从师长那里学到的敬业、好学、正直、无私、诚实、守信、仁爱、互助、积极、 进取、勤俭、节约、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等可贵品质,远远超越了书本知识,从而让其受益终身。
3.注重自助功能
为了进一步内化人文学科知识,培养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学校应重视高校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一系列的资助政策能够引发学生回报社会、无私奉献的感恩之心,更能发挥励志成才的教育功能。学校应鼓励师范生多参加以家教形式为主的勤工助学活动。因为勤工助学以其自身的优势,在使师范生获得经济和生活保障的同时,又能使他们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不但使其自强自立,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得到了体现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勤工助学作为一种 “吃苦”教育,能帮助师范生克服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和仁爱之心。师范生通过勤工助学,能体味到生活的艰难与父母的辛酸、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内涵和为人处世的真谛。有的师范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发现商机,在毕业之后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这一点上来说,勤工助学是比社会实践更为深刻和有效的素质拓展活动,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角色认同阶段师范生人文信念的培养
大四对绝大多数师范生来说,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当然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思想趋于成熟,能够比较客观和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观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职业定位的角度讲,树立未来教师的角色信念是个体的心理需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行为来自主完成。
这一阶段的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之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师角色认同。 在进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活动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人文知识,使他们更加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形成对教师职业特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把当一个 “好老师” 视为自己行动 的指南。 开展以 “师恩难忘” 为主题的一系列文明离校活动,以座谈会的形式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践行大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精神是奠定角色信念最后的工作。
在临近毕业之际,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情绪波动、思想矛盾的问题,加之他们毕竟尚未走入社会,不具备成年人稳定的思想状态,所以在这一阶段往往可能发生较大的思想反复,甚至会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此时,开展一些人文色彩浓厚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人文关怀活动,组织他们和低年级同学进行文体比赛、经验对话等,对稳定毕业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做好人生定位、直面激烈的竞争、正视残酷的社会现实、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增强抵御失败和抗击打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意义。
人文活动 篇10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是人对生活的看法, 人内心的道德修养, 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 代“职业人”, 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 “工具人”。缺乏人文素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只会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如何避免当代高职生在孤独的求学路上, 在功利主义倾向和快餐文化盛行的语境中人格 失衡?如何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教育中健 康成长?近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通过社团戏剧活动在学生社团中灌输人文素质教育, 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学生社团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 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 戏剧活动以其仪式化、互动强、受众广、传播快等优势, 有利于高职生在活动中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有为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蔡元培说: “吾人急应提倡美育, 使人生美化, 使人的心灵寄托于美, 而将忧虚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 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戏等, 均可去做, 以代替不好的消遣。”中国戏剧家协会周光认为, 人格健全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教 育目标, 校园戏剧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戏剧活动, 体验戏剧本身的内在力量, 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是社团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 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学生社团戏剧活动, 具有一般社团活动难以匹敌的优势, 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
一.戏剧“朋辈教育”活动能全面提升社团学生的人文素质
所谓“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 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社团活动中, 以剧组和剧团为基层单位的戏剧活动, 在戏剧创作与实践中构建朋辈教育模式, 更有亲和力和实效性, 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在课外戏剧活动中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发挥和谐校园中良好的共振和扩散效应, 帮助文化艺术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尽快适应戏剧的学习, 找到社团的归宿感。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 到一个最终通过舞台美术、灯光照明、演员的团队合作而形成的艺术作品, 每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持续深入地思考、创意、酝酿, 需要每一位演职人员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戏剧活动给社团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谓完美的“朋辈 教育”大舞台。
二.参与戏剧表演能有效提升社团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如何提高抗挫能力, 使他们顺利步入社会, 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许多高职学生对社会、对自身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他们用这些想法来指导行动时, 就容易出现挫折。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要积极借助社团戏剧活动培养“阳光、健康、主流”的青年一代, 培养负责任的、对国际、民族、人类有益的观众。戏剧源于对生活的模仿。学生社团排练的一些经典剧目, 无论是《哈姆雷特》中人文主义思想与所处时代的矛盾冲突, 亦或是《伊索》中奴隶伊索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还是《恋爱的犀牛》中对爱情与现代社会荒诞性的自嘲, 这些积极有效的戏剧审美活动, 不仅有助于高职学生了解、认识社会, 借助扮演和戏剧台词的呼喊也有利于创造一种精神宣泄的环境, 使受挫折的人可以自由顺畅地表达受压抑的情绪。在社团轻松愉快的排练氛围中, 即使表演失误也付之一笑, 能让学生走出中学时代充满挫折感的应考阴影, 勇于尝试, 勇于表现, 在日渐成熟的表演技巧中寻求新的自信,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社团干部在处理各个工种之间以及演员团队之间的关系时, 在应对各种矛盾、冲突时, 其语言表达、组织 管理、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创新戏剧游戏形式能有效提升职业类社团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类社团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实训等特色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容易获得高职生的青睐。调查问卷显示, 90%以上参加过职业类社团的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 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都较同届未参加职业类社团的要高, 学生本人的就业竞争力优势明显。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社团借助新颖的戏剧游戏形式开展职业扮演和职业竞技, 能有效提升成员的职业认同感。当前, 不少政府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都有较强烈的职业扮演感。戏剧其实就是一种虚拟的游戏情境, 学生学习中不必追求学院派戏剧表演的专业性和纯正性。创新戏剧游戏形式, 能有效达成职业教育的目的。社团通过精心地策划设计戏剧游戏, 引导成员在即兴创作表演中完成职业游戏任务, 能帮助很多尚未走出校园的高职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如笔者设计的戏剧游戏《给 加西亚的 一封信》中, 学生须扮演美国陆军中尉罗文, 完成服从、忠诚、坚强等七项军人品 质的考验 任务 , 将“信”成 功地送到 “加西亚 ” (社长) 手中。通过参与这些戏剧游戏, 社团成员对一名现代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质会有深刻认识, 职业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四.戏剧欣赏活动有助于提升社团学生的人生境界
近年来, 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不断加深, 大众文化对校园文化深刻的影响也开始让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大学生思想活跃, 倾向于个性化的兴趣选择, 更倾向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戏剧教育的普适性、经典性以及超越当下价值观念的开放性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戏剧浓缩的人生是对人的本质的探寻。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戏剧因其“强烈体验性”已在一些大城市拥有了大批观众, 戏剧在人与人交流中的作用体现了出来。戏剧欣赏成为步入社会后很多职业人的心灵修炼课程。北京大学叶朗强调,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 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 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对人生产生 无限的爱恋, 无限的喜悦, 从而使自己的境界得到升华。戏剧的美育功能是强大的, 能培养人形成健康的心理, 完善的人格。高职学生在学习、欣赏、参与戏剧艺术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更高的人生境界去思考世界, 戏剧的潜移默化, 会深深影响其人格形成。
总之, 社团戏剧活动是能与高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抓手, 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举办社团戏剧活动要努力做到“职业化、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让戏剧活动普及到每一个热爱戏剧的学生生活中去;要充分利用戏剧研讨会平台, 积极探究如何利用戏剧活动影响社团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促进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葛雅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教育, 2011. (9) :122—123.
[2]黄茂勇, 林小娜.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新使命[J]机械职业教育, 2013. (5) :57—59
[3]陈桂兰.高职学生心理抗挫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 :144—146.
人文活动 篇11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人格品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要求各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内涵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先进性、思想性,发挥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中小学中应加强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从而引领未成年人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内涵的提升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其内涵的提升。尽管各中小学校做法各异,但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总体设计上,都是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力求体现各自的办学思想。开展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力。特别是小学应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各自特点和文化传承实际,开展特色鲜明且具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尊重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要注重内涵的提升
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各学校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传统美德、英雄事迹、国内外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等,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中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的各种场合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通过环境建设、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编辑校报校刊,制作教风宣传牌,建立校史陈列室和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让师生耳濡目染,增强师生对校园人文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规划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成功打造了以“乐雅”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都以时代精神和学生精神需求为切入点加以设计,在内容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丰富载体,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东西,它必须依赖于各种载体来体现,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课程为载体,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小学教育阵地;以网络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以各项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德育建设、生活自我管理相结合,与学生学习目标相结合,打造社会主义校园文化。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各种载体,才能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形成具有本校办学的鲜明特色。
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里各种寓意深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联系校园文化“软硬”件的桥梁和纽带;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减轻学生各种压力的一种方式。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组织和开展了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实践活动;以“看家乡、爱家乡、颂家乡”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展夏令营、磨炼营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以及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话端午、中秋赏菊诗会等实践活动。同时将传播民族节日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民俗、民风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用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塑造学生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六、努力创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健康的和积极的校园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三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师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七、多措并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
由于各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特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有其独特的风格。挖掘中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传统是历史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积淀学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凸显其特色。二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各学校学生特点和人文精神,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校园文化特色。三是特色创新。既要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在规划时,要着力以特色确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人文活动 篇12
目前, 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 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培养等重视力度从现状来看还远远不够, 而且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任务艰巨, 而又迫在眉睫。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诸多方面, 最直接的因素来源于社会大环境。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受溺爱的独生子学生人数空前, 高职高专院校绝大多数都在扩建扩招, 生源大多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者或中考成绩不理想者。称职的师资力量常常配备不到位, 教师队伍中新毕业的大学生增多, 他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做教师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而实际上刚毕业不久的他们拥有的更多是学生的特质, 需要时间和组织培养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老师身份的转变, 积淀作为老师的责任、自信、威信、威望和威严, 尤其是要积淀作为现代高职教师所急需的耐心、爱心、诚心和凡心。
另外, 社会用工制度的改变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大学生不包分配, 新技术层出不穷, 上学的学生浮躁而盲目, 学习无热情, 有些从小就厌恶学习。人事代理的高职老师教书无成就感, 育人无使命感, 生活无归宿感。使得教书育人、内涵式发展的学校职能和工作重点在高职院校被逼到管学生而又感叹难管、安全第一而又防不胜防、狠抓学风而学习搞不上去。
然而市场是残酷的, 竞争是激烈的。企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实践检验出来的, 能有多高呢?而就业的定位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空间。事实上有些高职高专毕业生还不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面对这种现象值得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职员工反思, 要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果。
总而言之, 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开放体系的互联网文化传媒、东西方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冲击、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单亲家庭学生的增多等导致学生身心“营养失衡”、“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显, 而在以高考成绩不理想和中考成绩不理想者为主要生源的高职院校“失衡、贫血”现象尤为严重, 学生无食欲 (不想学、旷课、自习室空荡荡) 、消化不良 (学不进去、不及格人数空前) 、身心不健康 (不和谐事件频发) 。高职院校要想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体检, 要解决学生因文化营养不良抵抗诱惑能力弱而无法消化吸收专业技能的病症。笔者以为亟待补的就是人文修养;亟待加强的是思想政治素养。
人文修养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现代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正如一项工程要顺利竣工除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外, 还会涉及与工程相关的经济、法律、艺术、管理等人文社科领域, 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高职教育主要是工科教育, 更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个人的成长、学生的培养缺失了人文的土壤, 自然无法健康发展。这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讲是必不可少的。
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由于高职毕业生大多是要到厂矿、社区、农村等生产建设最基层工作, 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最广泛。从一定意义上说, 高职学生更应该树立起对社会的公共责任感。这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角度看非同小可。
所以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获取专业技能所必需的支撑, 那么眼下如何行动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笔者以为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通过完全有别于初中、高中的应试教学或大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的自信, 解放学生的精神, 营造快乐、和谐的成长氛围, 淡化初中、高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快, 使这个层面的学生在高职院校找到成长的乐土, 发现、发挥自身的价值, 完成学生身份向社会人的转变, 成为能承担社会、企业、家庭、朋友责任的踏踏实实在一线干事的社会基石力量。国外的成功经验证明,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 要用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必须处在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中, 让受教育者自身去体会、感悟、成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有感悟时进行总结升华, 避免强迫式、说教式的灌输给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认为正确的、高尚的思想 (如果他们没感悟、甚至会逆反厌恶) 。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厌恶了、麻木了初高中时的那种说教式、灌输式、纯理论教育的, 而大部分所谓成功的大学生应该是掌握了灌输式教育的技巧的。
文学、艺术、体育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的思想行为, 强化着人们的精神力量。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作为拓展训练, 潜移默化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行, 从而影响和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又要倡导符合历史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积极健康、更人性化、更多样化的新的校园文化元素, 给有灰色情绪的高职学生提供一个营养身心、美化心灵、健全人格、强化精神、丰富知识、享受生命、体味成长的酸甜苦辣的灵感地带。
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实质上就如同美容, 美起来很慢、很难, 但毁起来却往往比较容易。要想使校园文化活动达到美化高职学生心灵的效果, 起到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除了对活动组织者的理论水平及文化涵养有较高要求外, 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首先是活动设计环节。活动的设计要把社会现状、学院现状、学生现状和育人目标融合起来, 符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季节性、阶段性特点, 力争做到使学生喜闻乐见。比如:结合企业用人双向选择的政策和实践育人的实效, 号召同学们在寒暑假从事社会实践与调查活动, 并在全院召开寒暑假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会, 融合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 给学生提供精神聚餐、心灵营养、学习动力的平台。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主题演讲赛、辩论赛、卡拉ok比赛、舞蹈大赛、相声小品大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文明篮球赛、跳绳比赛、拔河赛等等。
其次是活动启动环节。启动是基础,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沃土, 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的孕育, 是学院文化气息的积淀。所以针对每一项有目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理论认识水平、兴趣特点、接受能力等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工作, 广泛征集活动建议, 酝酿活动感情, 制造活动气氛, 组织学生报名。争取全员从活动的不同侧面参与, 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发现自我、放松心情的平台, 从而活跃校园气氛, 发掘同学们的潜力, 发挥同学们的特长, 发现问题, 引导成长, 起到过程育人、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作用。
再次是活动演练环节。演练阶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阶段,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自身举办文化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要有组织、有目标、有引导、有指导。在这个阶段要花费人力、物力精心组织报名的同学, 利用初赛、复赛演练, 加强选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提高锻炼参与者的胆识、魄力, 提升整体活动的水准, 培养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 初步确定决赛选手人选。聘请相关老师对决赛选手进行辅导, 确保决赛选手的高水平发挥;确保活动的组织过程科学、流畅、井然有序。从而积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比如对于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会, 在复赛阶段演练阶段, 辅导老师帮助复赛选手不断提高报告材料的文学性, 提炼报告材料的思想性, 以材料事实为依据, 设计搞笑幽默点、伤心落泪处、庄严神圣时;与此同时, 通过演练, 选手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表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控场互动能力、思想认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然后进入决赛环节。决赛阶段是整个活动的升华。利用决赛的形式向全院师生汇报展示活动的精华, 同时也使得整个活动得以升华。通过决赛汇报, 一方面使全院师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 因为这些选手们就源自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另一方面也使同学们大开眼界, 选手们竟然有如此不寻常的表现, 竟如此出色, 真棒!象这样的活动组织过程定能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明确同学们的是非观念, 弘扬正气,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例如:一场没有经过精心雕琢的报告会让选手难堪, 让观众厌烦, 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相反, 精心准备、渗透着组织者的智慧和心血的报告会现场交叠回荡着掌声、笑声、泪水和肃穆。
最后是回顾总结环节。对于每一项活动, 从设计、启动、演练到成功举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不断地反思、总结。绝不能只重视活动的举办, 而忽视了启动和演练阶段, 更不能把大赛仅仅看成是参赛选手的事。一个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要情系每一个学生工作者的心, 牵动每一位辅导员的心, 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 对整个学院产生积极、正面、长久的影响。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活动进行小结。组织者就要聆听各方的意见, 总结经验教训, 表彰奖励从不同侧面参与活动的先进个人,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科学性、思想性, 时代性和育人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 实践育人、情景育人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事实的验证和人们的认可。我们应在高职院校投入人力和物力,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切合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 占领学生课余时间, 引导学生的言行,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乐于、勇于承担学习专业技能的责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终成长为服务社会一线、支撑社会进步、构建社会和谐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 本文深刻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存环境和学生的思想状况, 提出了以人文思想教育作为基础, 潜移默化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行, 重塑自信、实现价值、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向社会人转变的观点、方法和思路,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人文活动】推荐阅读:
我院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05-27
人文青协爱心演讲活动新闻稿06-17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5-29
人文困境07-17
人文关爱07-22
人文形象10-19
人文文化10-21
人文写作05-14
人文评价05-22
人文解读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