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文化

2024-10-21

人文文化(精选12篇)

人文文化 篇1

当前的教育呼唤教育的人文性, 而人文化的教育离不开具有人文精神的师资。教师在以往的培训中不积极或存在抵触情绪, 不仅仅是因为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 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缺乏人文性也是教师对培训逐渐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培训的管理者既要选择教师需要的培训, 又要重视师资培训本身人文性的体现, 用人文化培训培养具有人文性的师资, 以此促进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其学以致用, 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人文化的教师培训, 首先要注重师德涵养

培训从涵养师德开始。每个行业都会有行业道德要求, 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行业要求, 就是通常所说的“师德”。良好的师德是办好学校的基本前提, 良好师德内发于对学生、学校、教育事业的“爱”, 以爱才能育爱、有爱才能暖心。师德是我们办好学校的最基本条件。

遵守师德, 是从事教育行业的道德底线。同时, 作为人民教师, 还要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是一个既要脚踏实地, 又要不时仰望星空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 就是没有星星的黑夜。

(一) 以环境陶冶师德

教师严守职业道德、拥有职业理想, 不是靠管束, 不能靠说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心灵首先需要涵养。涵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环境。环境的创建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校史记录足迹

“循校史以尚贤, 修德行以致远”, 每一所学校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是最好的师德教育资源, 健康的办学精神、鲜活的历史人物, 不仅成为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肥沃土壤, 而且也成为教师自我教育的甘美源泉。因此, 学校建立校史馆或校史展厅是非常必要的。校史会让一代又一代人找到自豪感和使命感, 激励师生更加团结、勤奋, 共创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2.用先贤树立师魂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学校环境中一定要有先贤至圣的身影。一尊雕塑、一句名言、一段事迹、一幅书画, 都会唤醒教师对前人的追忆。先贤圣德的精神引领, 对教师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把这些精神融化在环境之中, 对教师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必然会树立师魂, 陶冶师德。

3.用校美孕育师美

爱校如家, 首先是家要像家。优美的校园环境自然能产生吸引力, 催生教师对校园之爱, 对教育之爱。四季花朵、艺术雕塑、山水景观、完善的设施、高雅的布置, 会让教师置身校园流连忘返。校美是因, 师德是枝, 教育是果。

4.用人文滋养师品

良好的人文环境必然体现对教师的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需要和发展愿望。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是学校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源泉。

(二) 以仪式熏染师德

仪式是使行业道德得到固化和强化的最有效方式。在学校工作中, 一些活动或仪式, 往往能够起到熏染师德的作用。

1.设计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学校有诸多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有很多场景会对教师产生激发和触动作用, 反复强化, 进而会内化为教师师德。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起始和终结性质的活动往往会因相聚和分离时人类最基础的情感而产生直达心灵的触动, 抓住时机, 把师德内容植入活动之中, 会达到熏染师德的目的。

2.设计好升旗仪式、结对仪式

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 是学校最庄严的活动之一。升旗仪式绝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的, 也应该是师德熏染的最好时机。让教师讲演、让教师设计、让教师品评, 都是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好时机。同时, 新教师入职之初, 一般都是有结对仪式的, 庄重的仪式会对新教师产生尊严感和紧迫感, 也会对老教师产生责任感和自豪感, 因此都是最好的师德教育契机。

3.设计好节日流程、退休流程

三百六十五行, 全社会为之过节的为数不多, 教师节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节日一定要有物质激励, 也一定要有精神激励、荣誉激励, 这是一种最好的职业尊严教育。此外, 退休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结束, 对退休的设计和策划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这种尊重会直达每一位退休教师的心灵, 也会温暖每一位在职教师的心, 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师德, 是自主的、自发的、自觉的, 是一种持续的内动力。

(三) 以活动激发师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最高的需求是精神需求。教师是知识分子, 这种需求更为重要。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展示舞台, 一定要通过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的评价去激发教师的超越精神。

1.搭建展示平台, 提升自信

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观摩课、展示课、示范课、探索课等要反复开展;成果介绍、经验介绍、实验介绍、思考介绍等要经常开展;论文结集、案例结集、教案结集、专著结集等要定期开展。总之, 要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 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自信, 激发职业荣誉感。

2.建立反馈机制, 不断认可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教育的反馈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的评价。学生评价有两种方式, 一个是定量的附分评价, 一个是定性的过程评价。定量附分评价一般学校都比较重视, 因为很多指标都关系到教师的最终考核结果。同时, 我们也要重视定性的过程评价, 比如“最可爱的园丁”“最喜欢的一节课”等评选活动, 貌似无关痛痒, 但却是对教师的另一种激励, 甚至超越了分数和物质刺激, 并且这些反馈是随机的、阶段性的, 具有持续的推动力。

二、 人文化的教师培训注重团队协同发展

师资水平的持续提高一定要考虑两个因素。除了“先天”的因素, 比如教师个体受教育程度、个性特长等等, 更多取决于“后天”的因素, 比如教师入职后的学习和提高。入职后的培训和提高, 一般来讲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二是注重团队的协同发展, 两项必须平行并进, 缺一不可。个体提升是团队发展的基础, 团队发展带动个体持续提升, 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自然、可持续的发展。

(一) 促进教师个人能力提升

1.自主研修是主渠道

当下的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模式, 任何行业、任何人都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的自主研修实际上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形式之一。学校应该给教师足够的自主研修空间, 鼓励教师自主研修, 并实施相关的支持措施和激励措施。

同时, 学校应该给教师更多的自主研修时间。基础教育的教师工作量很大, 来自各方面的任务多而繁杂, 压力也比较大。学校应尽可能给教师减少压力, 简化各种程序、精简会议, 让教师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研修。条件允许的话, 应该规定出时间, 排除一切干扰, 让教师自主研修制度化、常态化。

此外, 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广泛的自主研修资源。现代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 教师自主研修也应该建立在资源多元化的基础上。学校提供的资源可以包括书籍资料、多媒体设施等等, 应该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自主研修资源储备。

2.培训引领是好载体

培训引领, 可以是专家讲座、参观学习, 也可以是互助研讨, 总之是要站在一个高位发挥引领作用。普遍的做法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利用教育专家的高度来扩展教师的视野, 挖掘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高专业素养, 提升专业效率, 从而实现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同时, 建立在个人自主发展基础上的互助研讨, 能够对个体的发展诊断把脉、提出意见和建议、指明方向,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主题牵动是金钥匙

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去发展专业能力, 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主题可以是普适性的大问题, 也可以是局部的小问题;可以是全体教师或大部分教师的整体问题, 也可以是个体的微问题;可以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者的问题, 也可以是聚焦教师的教育者的问题, 但必须都是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必要的问题, 我们可以加工, 以科研课题的方式呈现。主题牵动的教师能力提升, 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 因此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更高。能力是在实训中形成的, 这种提高是真实的、实用的、可持续的。

(二) 促进团队协同发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整体性特点, 教师个体是生存在各种团队之中的, 学校不可能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教师的能力提升也必须借助团队的协同发展, 团队协同发展对教育才有意义, 才能大大推进个体的能力发展。

1.合理构建发展共同体是关键

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构建多元的发展共同体, 为教师良性、持续成长助力。校内的备课组、教研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发展共同体, 主要解决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的施教问题。校内的班级组合、年级组合是教育、组织教学能力提升的发展共同体, 侧重解决如何组织学生、调动学生、激励学生, 如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在组织教学中得以实现。校内的名师工作室, 是教师专项提升的发展共同体, 围绕某一学科、某一特色、某一专项开展定向的培训和培养, 使名师专长和受训教师发展取向有机结合, 同时也是依托名师培育名师的发展途径。校际的友好校和协作体, 是教师全面提高的发展共同体。校际交流不应该局限于表面浅层次的交流, 而应该按照发展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和构建。友好校、协作体的共建应该有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指标, 同课异构、共备一堂课都是可以采纳的互动方式。

2.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是目标

教师发展不是齐步走的, 健康的师资队伍应该是有层次、分梯队的。新入职教师、成长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名师型教师, 是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的。每个层次的培养构成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 比如针对青年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会”、针对成熟教师的“名师后备队”、针对名师的“特级教师后备队”、针对班主任的“德育导师后备队”等等。这些团队的建设, 都能在相应层面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教师梯队建设必须有具体的目标引领。针对不同的梯队, 要制定详细的目标要求, 这些目标要求是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 也是不同梯队教师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的。目标的制定要注重知识结构, 更要注重能力结构。教师梯队建设, 要注意合适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对象, 方式方法要有所区别。该讲授的讲授, 该调研的调研, 该试验的试验, 该探讨的探讨。根据不同梯队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殊途同归, 最终实现团队协同发展。同时, 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学校的发展是持续的, 梯队的培养必须有常态化的机制, 才能保证团队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人文文化 篇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伦理思考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一方面带来物质资料的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类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赋予科学技术以人文关怀.社会各界都在致力于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之链.

作 者:李霞玲 李诗和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64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年,卷(期):2004“”(7)分类号:B82关键词: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伦理价值

文化创意与人文奥运 篇3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北京分会承办的,是为我国乃至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搭建的国际性产业合作交易平台。在国家领导重视和政府的强力支持下,文博会从一开始就显出高起点、国际性的态势,在2006年举办的首届文博会上展区面积达到40000平方米,参展人数达到了20多万,其中来自境外的参展者1000多人,11个论坛峰会积极传播前瞻理念,引领行业发展,期间包括法国参议员米歇尔盖雷、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创意产业部埃德娜多斯桑托斯·杜伊森博格在内的189位相关人士做了发言与演讲,推界交易致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与会各方的产业合作。首届文博会期间共达成合作意向184个,总金额37.63亿美元,现场拍卖金额达到9亿元人民币,文艺演出精彩缤纷,不仅体现了文化做为一种交流与沟通渠道的原始意义,给与会者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给文化演艺产业的交易注入了催化剂,同时,文博会开办的创意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和人才积极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成功举办第一届文博会后,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于2007年11月7~11日拉开帷幕。据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市贸促会会长熊九玲介绍,今年的文博会将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为主展场,同时在首都博物馆、通州宋庄艺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近十家展览机构设立分展场。相比去年,本届文博会延袭了上届的特点与模式,并且在规模上又有扩大,展区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品质上又有提升,展会服务全面而又分工细致。

人文文化 篇4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系统知识, 忽视了人文性和艺术性, 缺乏对学生情感、思想和创造力的重视, 使原本应丰富生动的英语教学变成了冰冷的认识活动, 扼杀了学习者的兴趣和创造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课堂形式单一化, 忽视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被动接受英语知识, 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应付四级考试、研究生考试, 而不是应用英语交际能力。吕叔湘指出:“教学的性质类似农业, 而绝对不像工业。”他旨在说明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 教师供给他们合适的条件和照料, 让他们顺应规律自己成长。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化因素, 教师开拓人文化的英语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显然已经不能跟上当今日益全球化的步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 这就需要有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第四十八条) 中明确指出,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人文化的英语教学, 适时引入西方文化, 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放眼世界, 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角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语言、文化与人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化, H.H.Stem (1992:208) 根据其结构和范畴, 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文化从广义上来说,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文化从狭义上来说, 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大学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涵盖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多个层面。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英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 学习语言, 就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文化, 就要理解其语言。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本身, 更应让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使之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

洪堡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 把自己塑造成有尊严的、有教养、独立的人。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人文教学。英语一方面, 是西方人进行交流沟通、传递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 它又是西方名族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塑造人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堂, 一方面, 要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关爱、支持、鼓励学生, 以开放的姿态,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另一方面,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的同时, 将西方文化的载体——英语语言所包含和承载的人文精神发掘出来, 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心去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 使学习者具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转化教师角色, 注重合作与讨论

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 把舞台让给学生,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堂,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因势利导。这样做, 并非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选择课堂内容、建设课堂环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等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同伴之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等途经, 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积极的主动学习者。将情景法、交际法、学生合作讨论法引入课堂教学。这些教学方式倡导尝试、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不但有利于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还有助于学习者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契机, 展开课堂讨论, 让学生领会不仅可以从与教师的讨论中受益, 而且可以从与同伴之间的讨论中受益, 让学生学会不但向教师学习, 而且可以向同伴学习。

2.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 注重人文化熏陶

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手段, 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课堂教学的价值远远超越于语言之上, 它是感受语言、感受文化、体验生活和体验情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者, 通过交谈与对话启迪学生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和交往方式, 使课堂充满活力, 思维气氛浓厚, 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开口说话, 表达自己的思想,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敢想敢说。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各人的经历, 把学生的经历和思想渗入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成为生气勃勃的主动学习者。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思维方式, 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质疑、反思、交流和实践, 努力把握教学契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课堂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

3.将西方文化导入课堂,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

改变传统英语学习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其文化背景的学习状况, 把语言学习和文化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视频尤其是影片具有直观、生活化的特点, 是理想的学习资源。学生对观看视频有高度的热情。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主题, 如西方校园生活、西方饮食、西方家庭生活、西方节日等。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结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导入这些有关西方人文的主题。学生大多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 这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意愿。每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话题展开, 在将西方文化生活引入课堂的同时, 设置情境表演,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某个学习生活场景,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表演角色。例如, 在讲到西方国家旅游这个话题时, 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虚拟建立西方国家的旅行社, 为旅行社取名, 推销自己的旅行社。最后由大家评价哪个旅行社最受游客欢迎。情境表演始终要让学生注意其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这样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参与的兴趣。西方文化的导入, 可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培养学生国际化视角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根据课题实施前后对课题实验班的跟踪问卷调查表和成绩统计表分析, 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 从语言学习来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化元素并适时导入西方文化,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英语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了解英语所反映的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使之能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2) 从学习过程来看

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变成为一种学生和教师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创造者, 使学习英语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 使学习英语的过程成为一种愉悦感兴趣的历程, 使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创造者。

(3) 从人格塑造来看

在英语教学中, 把语言应用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机结合。教育学家乔姆斯基曾指出, 语言学习实际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长。人文化的英语教学不但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的教育, 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关怀人、尊重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人格得到提升。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和学生平等交流、表达真情实感、支持鼓励学生、会感同身受、具有开放心态的引导者。在课题的开展中, 教师通过多渠道学习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 不断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 实现专业化发展, 真正实现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

五、结论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以生命投入而构筑的生动丰富的生活。英语教学也同样, 绝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注重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 在尝试和体验中发展和加深对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习者成为主动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在当今日益国际化的时代, 世界各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人文化的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文化洞察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他国的人文, 以宽阔的国际化视角为指导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适应时代的发展, 成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这才是英语教学中更为重要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H.H.Stem.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研出版社, 1992.

[2]Robert Lado.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6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十六章第四十八条) .

《文化苦旅》中的人文精神 篇5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都着实令人喜欢,这些散文散发出来的美让人感觉韵味浓浓,也让人感觉到了文字的强大支撑力量。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再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以及关怀,对于人类所遗留下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进行重视,肯定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一定层面上讲,人之所以被称为是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则是在于它的人文体现,有着自身最为独特的一面,即精神文化。而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则深刻挖掘了人文精神,体现了深深的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的尊崇。通过《文化苦旅》,让余秋雨带着读者走遍世界,边观景边悟情,从中感受余秋雨的内心世界,感受历史文化的变迁,这种情、这种景在《文化苦旅》中完完全全地诠释了出来,人文精神尽在其中。

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解读

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处处可见其文笔的生动和优美,仿佛在这本书中每个人都能够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是真实和微妙的。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书中体现了超强的文化感悟以及艺术表现力,文中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渊博,也为散文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文化苦旅》不是几日就簇成的,而是在作者不断的思考和研究下写成的,其中无不体现了余秋雨渊博的知识和对于历史的见解,这些知识和见解能够让读者从中深刻了解问题和分辨问题,无论读者阅读余秋雨的哪一句话,都能够从中窥见超强的文字逻辑性,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分析总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回味久久,当然其中的人文精神更是不言而喻。

《文化苦旅》这本书中的各种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每一处历史古迹和名胜景点都会让读者心动万分,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景象能够让人感到轻松自在,余秋雨正是想通过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出他的意识,因此书中所介绍的民族意识和人文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看到强烈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强而具有震撼力,正是通过名胜古迹与历史相关联,由此将民族意识点出,余秋雨笔下的《文化苦旅》,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窝,其带给读者的震撼非常大。

二、余秋雨的人文精神

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末也是当代极富盛名的散文家,其所具备的独特创作艺术个性书写了许多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散文。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涉及了许多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文人群体、笔墨文化等等,这些著作的问世,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一致追捧,人们读其散文,不光是品其文采,更是悟其感想,从余秋雨的散文中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内心也能够感触许多,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自然是能够提高不少的,由此余秋雨的散文总是被人们深深喜爱着。他笔下的一系列丛书的问世都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当做是炙手可热的读物。余秋雨所著作的散文有着自身非常独特的艺术和风格特征,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无论是哪个语句都是极富细腻,其中的语句优美,有着深刻的含义,读者总是能够从中读余秋雨,悟余秋雨,感受其真实的文学境界。对于余秋雨而言,他本人有着较为独特的意识,在散文视角方面也是尽显与众不同,他喜欢将其自身渊博的知识加上独特的视觉意识一起融入民族传统文化中,在散文中喜欢借事物表达自身的感想。比如通过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感受一些民俗,从传统的文化中去摸索民族特性和民族人格。

对于历史文化的深思以及与众不同的观点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大特色,而对于感悟传统民族文化、揭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和人格特性,则又显示了余秋雨的深厚文化内涵,让人通过内涵品文学韵味。通过他的《文化苦旅》,读者从中感受到了国人的感伤,也读出了中国文人命运的凄惨和悲催,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感以及人生的沧桑感。《文化苦旅》带给人们恰恰是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深虑。

三、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山水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以浓厚的书卷气息,只身一人,静静地书写着一切,从朔风凛冽的咸阳古道、阳关雨雪到春花烟雨的苏州小巷、三秋西湖,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途中有着山水各一程的坎坷,也有着风雨交加的寒冷,途中不断寻求着古老民族的新生力量以及文化的新鲜血液,在书中,余秋雨通过自身的独特感受,向人们展现了一代代人文志士,他们饱含希望、才华横溢。余秋雨在文中再现历史,写出人生,句句经典,写出了极富沧桑之美的篇章。文中句句语句无不再现其潇洒从容的姿态,他的笔法带着纵横时空感,又掺杂着一些犹豫,将散文所具备的气派、韵味、魂魄等境界一展无余。

此文中,余秋雨描述被历史泥沙所掩盖的山水风物以及楼台阁榭深处的文化积淀,由此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景观,这些景不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的每一处展现都再现了历史的动态场景。恰如余秋雨在文中所说的:“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自己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文中所介绍的山水文化无不让读者发现了历史的足迹,将文化一层层挖掘,体现了余秋雨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了启发。余秋雨通过对于景点慢慢的流逝,颇为感慨,加上他的艺术性感悟,再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文中的每一处都体现了余秋雨想要跨越时空去追寻文化,想要面对面地进行心灵时空的交流,这一切无不说明余秋雨笔下真切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民族文化

《文化苦旅》是值得每一个人去阅读和体会的,余秋雨的细腻文字将民族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阅读了我国古文明史的同时也体会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桑。余秋雨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美学家,其文字功底不言而喻,他获得的奖项数不胜数,他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尤其是《文化苦旅》,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轰动了整个文坛史,整个作品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让人读后颇为震撼,无论是作者的文化底蕴还是表达意蕴,总是让人能够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存在。 《文化苦旅》描述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史,写出了50风俗的点点滴滴沉淀,虽然说的是游记,但是也是通过游记写文化,将我国的文化史紧紧和山河联系在一起。在这句句精美的句子下,我们享受着余秋雨的美句,享受着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明。这些历史和文明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个深刻的含义,虽然有一些地方我们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到达,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或者你许下某些心愿,希望游玩某处,但是这些心愿有时候会因一些因素而无法梦寐以求,但是通过余秋雨的这本书,你总是能够从中窥探到这些景点,并从中获益匪浅,这些历史犹如你也经历过,要不我们怎么会翻阅书的同时发出各种叹息呢?而这种叹息恰恰是源于民族感和民族意识。比如说,长城,大家都知道,其位于我们的国都北京,为什么长城能够成为我们国家的象征,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城所肩负起的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责任重大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我们迈步于长城之上,我们似乎感受到了无数个英灵在反击匈奴时候的勇猛,这种力量是攻不可破的,更是值得所有人敬畏的。余秋雨的这本书在介绍景点的同时,也将民族精神表达了出来,实为读者阅读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塑造文化形象,提升人文品位 篇6

一、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江中学以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加强硬件建设,通过学校的建筑物及其布置来塑造校园的整体形象,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沧江中学各类场室、教学设施均按广东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宽敞、洁净的校园,覆盖率达100%的绿化,得体醒目的标语布置,图文并茂的橱窗宣传,藏书量达7万多册的图书馆,公寓式学生宿舍,干净明亮的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舒适整洁。这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一流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

二、规范化的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首先是规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沧江中学建立以团委、学生会、少先大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监督体制;制订党政工团工作职责,学生量化考核评分细则和文明班评比细则。这些规章制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地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

其次,规范了校园环境、教学区、宿舍区的布置,初步形成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的格局。学校发挥师生创作的积极性,制作了大量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文明的言行张贴于办公室、教室、走廊、楼梯等地方。校园内设学科宣传栏,定期出版学科知识板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师办公室内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职责》和名言警句;功能场室悬挂相关的横标,如电脑室悬挂《全国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在草坪、墙壁等各个恰当的地方安放如“小草对你笑一笑,请你把路绕一绕”“请用文明语”等充满着人情味的文明道德标语牌,使学生走进校园,即可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

再次,规范了反映学校个性与特色的标志。集中师生的聪明与才智,创作了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徽、校歌、校刊、校风、校训、校服、校牌等。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文化。

三、抓好五个阵地建设,搭建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

沧江中学努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使广大学生“听有声音,看有内容,写有阵地,动有场所”。

一是办好“校园之声”广播:学校把周一至周五课外活动的时间定为播音时间,设固定播音员,播音员通过面试、培训,持证上岗。建立小记者站,写稿、荐稿、审稿全由学生负责。“校园之声”广播成为学校传播人文思想、文化知识和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二是搞好课室文化氛围建设。在教室内悬挂国旗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置黑板报、学习园地、光荣榜、班级口号、学风和班训、课程表等专栏。定期组织课室文化建设、黑板报评比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三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组织了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定期活动,大胆探索,多次到外地取经、学习,努力开发校内资源。通过走访区文化局、史志办、广播电视局,教育局等单位,广泛收集资料整理,由学校教师亲自执笔,汇编而成的校本教材《高明》,已进入使用阶段,得到了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是办好《浪花》文学社。学校积极寻求社会、家长支持,集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成立了《浪花》文学社,定期出版校刊《浪花》。2006年3月,以文学社为基地,组建了《珠江青少年报》小记者站,成为我校师生展示创作的重要平台。

五是成立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绘画、舞蹈、钢琴、文学社、信息技术、科技、社会实践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有专人负责,有辅导老师,有活动场所,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发挥和发展。

“人文化营销”恰当其时 篇7

当“互联网思维”遇到“人文化思维”后, 我们会发现任何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商业逻辑, 都将面临被人文颠覆的危险。互联网诞生于前所未有的开放社会, 光有技术的质量还不够, 还必须有人文的温度。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 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 技术可以荡平世界, 但技术不能荡平心性, 不能荡平文化。“人文化”绝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方法论, 一切从人的体验、情怀出发, 以人的利益作为终极价值。

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 不只是在人文领域, 在社会其它领域, 皆因“人文化”渗透, 最终实现了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尊重人, 关怀人成为王道。正心诚意的“人文化”, 正在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文化营销”的企业战略

“人文化营销”, 即用“道德与仁爱”“哲学与精神”“文明与美学”“创新与公益”创造新的营销文化。研究人的精神本性和意识多维, 将顾客的意志、热望与精神动力凝合起来, 凝合起一种价值观, 凝合起一种思想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人文化营销”是“营销”, 符合“营销是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一本原特征, 但“人文化营销”又不仅仅是“营销”。它更是企业基于竞争, 培育的一种以“人文”作为要素的企业战略。用“人文”内化和淬炼企业精神, 用“人文”凝聚员工的力量, 用“人文”引领道德经营风尚。并去领悟思绪的精妙, 去建立念兹在兹的追求。“人文化营销”, 通过营造出企业文化、道德、同理心的“人文精神”, 强化企业对顾客的人文关怀, 并注重“以德润身”, 所展开的市场营销活动。“人文精神”与“人文化营销”是一体两面, 企业“人文精神”的实践就是“人文化营销”, “人文化营销”需由教与学长期累积的学习、内化过程, 方可进入生命体, 并最终影响和转化人的信念、想法、态度、习性、行为和气质。

“人文化营销”乃是企业“人文化”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推崇“用营销去规划企业的战略和生产时”, 它所涉及到的又关乎企业战略、产品创新的“人文化”。如果说传统的营销是企业生产之后的被动环节, 那么“人文化营销”则是从后台走向前端。因此它是主动的、开放的。“人文化营销”中, “人文”后的“化”同样重要, 观乎人文, 以新的营销形态化成天下, “化”与“不化”是“人文化营销”成功的关键。如果说包括“营销3.0”之前, 我们是完全用自然学科的立场去研究市场, 那么“营销3.0”之后的“营销4.0”——“人文化营销”, 则要求我们以“人”的立场来研究市场。

“人文化营销”的价值追求

企业应构建“人文化营销”的“成本理念”, 企业成本发生的目的一般是获取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其人力、产品等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 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节能降耗, 其具有直观性, 很容易看得出来。“人文化营销”的“成本理念”是企业寻求战略突破的隐性投入, 是企业向更高营销形态迈进, 是解决营销当下的实际, 是寻求营销竞争, 建立企业人文形象和精神状态, 构建企业“人文化”的“优势”, 继而成为“胜势”。因隐性, 所以具有抽象性。“人文化营销”的“成本理念”, 乃企业成本管理的新视角, 它着力于企业战略的新高度, 是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系统考量, 是寻求企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创造“顾客的让渡价值”。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顾客的让渡价值”理论, 他认为“顾客的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从产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所有利益。顾客总成本是顾客为得到某一产品或服务支付出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力成本。

传统经济学是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的经济学。在此观念下营销产品无差别可言。而“人文化营销”, 是通过“人文资源”转换了传统产品的物理属性, 呈现出明显的精神性、内在性、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想让顾客获得更多的价值, 惟有提升物理属性之外的“精神价值”。“人文化营销”就产品而言, 提倡“赋予事物的意义”, 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 彰显“客户精神层面的诉求”, 包括对产品“功能化”“精神化”“智力化”“社会化”的深度挖掘。

着力于顾客的“同理心”。同理心, 即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当营销面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社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产品安全、拐卖诈骗”的环境时, 构建营销的人文商业伦理, 建立包括尊重客户价值、重塑商业生态的形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顾客的“习惯性怀疑”成常态, 而这时与客户建立“互信”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顾客主权的回归, 过去企业的主导将面临颠覆, 这使价格更透明, 渠道更扁平化, 常规营销手段乏力。企业渠道运营商、顾客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改变。营销不是怂恿着顾客在非理性下做出的选择, 而是为他们创造价值。

在“人文化营销”新的观念里, 营销的方向则是思想、心灵和精神。企业需要与顾客建立认同感和共鸣。鉴于此, 人文氛围、良性沟通、顾客关怀、利他思维就成了“人文化营销”的核心要素。营销活动必有功利, “人文化营销”推崇利益双方“利益均沾”, 站在对方的利益立场, 把价值创造中涉及的各主体都作为价值分享的对象, 着眼于持续的双方发展。

构建与顾客的“强关系”。人际关系的网络可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强关系”是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很强, 人与人的关系紧密, 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强弱, 决定了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企业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营销活动中建立于合作伙伴、顾客的“强关系”, 在今天“互联网时代”下尤为重要。

营销是有气味的, 顾客在一公里外就能闻到。科技与商业的碰撞, 固然能火花四溅, 但企业的气质是高贵、优雅, 还是平庸和俗气, 皆与企业的“人文化营销”有关, 它决定企业的理想与商业驶向何处, 是绚烂绽放, 还是卑贱生存。这同样更确定了企业与顾客关系的强弱。

彰显人文理念 重构课堂文化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文化,重构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课堂是这种文化交流、传播的主场所。加强数学课堂文化建设必将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文化意蕴, 弘扬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价值。

然而, 传统的数学课堂忽视数学与文化、数学文化与课堂文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目标上, 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 忽视数学文化的人文性,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本教育, 也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②教学内容上, 过分拘泥于知识的逻辑性, 思维的抽象性, 忽视数学文化内涵的挖掘, 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 忽视数学学习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机融合。③学习评价上, 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 对数学文化内涵和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要改变这一现状, 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就是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重构上下功夫。

一、重构教学目标——让数学课堂彰显人文性

1.重构小学数学学段目标。

重构数学段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和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文化。我们将原来的低、高两个学段, 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 并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基础上增设了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如小学低段 (1~2年级) 我们制订以下学段目标。

2.重构课时教学目标。

重构课时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教师具体把握和重构有效的数学课堂文化。我们对原有的三个目标作了具体的调整和补充, 现举例如下:

【案例】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①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②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思维、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②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情感、人文目标:①通过商品价格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②通过五岳高度、河流长度等文化背景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感悟“数大小比较”的文化价值。

【案例】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课时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 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思维、能力目标:①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情感、人文目标:通过“二十四棵树植树问题”文化背景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感悟“植树问题”的文化价值。

二、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脱离数学文化的人文性, 而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隐含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师应该重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数学文化, 使数学内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体会数学的价值。

1.融数学人文知识和精神于教学内容之中。

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献身造福人类的理想。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 可融入一千年前《周髀算经》中提出的“周三径一”的说法, 还可融入“祖冲之和他的圆周率”的史料。

《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了圆周率后)

师:同学们, 你们通过猜想、验证, 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其实早在一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就有了这方面的探索和认识, 其中提出“周三径一”的说法, 你现在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 (介绍) :在一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 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一发现, 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

(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 不禁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 等等。)

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 激发了强烈的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

2.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于教学内容之中。

在人类漫长的数学探索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 将他们身上发生的许多趣闻轶事适当介绍给学生, 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感受数学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如, 在教学《简便计算》时, 可介绍大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高斯求和公式”的故事。在教学《圆柱、圆锥体积》时, 可以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

3.融地域文化于教学内容之中。

挖掘地域文化, 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味、应用性。如:在《比较数的大小》 (三年级上册) 一课中, 融入长江和尼罗河长度的比较;珠穆朗玛峰和富士山高度的比较以及“五岳”高度的比较等。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片断:

师:古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 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你知道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吗?

生:我知道泰山。

生:我知道华山。

师: (出示五岳的名称和高度, 指名读)

东岳泰山 (1545米) 西岳华山 (2200米) 南岳衡山 (1290米)

北岳恒山 (2017米) 中岳嵩山 (1492米)

师:比较五岳的高度, 把这些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看看这五岳中, 哪个最高, 哪个最低。

师:有谁去过这五岳中的一个或几个?

生:我去过泰山, 风景很美。

生:我去过衡山, 是去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的。

……

师:下次有机会的话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你去领略一下五岳的美丽风光。

通过五岳的介绍、比较, 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同时通过五岳的高度比较, 使学生感悟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地域文化, 如我在上课时, 问学生喜欢去什么地方游玩并事先收集了上虞市区的各个景点, 龙山公园、江滨公园、舜耕公园等图片, 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去哪里玩。利用地域文化展开教学, 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且使学生有亲切感, 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4.融数学美于教学内容之中。

数学是美的,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容美。数学课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事物, 用最和谐的图画抽象最形象的形体,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数学美的挖掘与展示, 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可渗透数字、字母、图形及图案的对称美;在《找规律》中, 可融入算式的均衡美等。

三、重构评价方式——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他们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针对当前学习评价的弊端, 必须重构课堂评价方式。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开放式”学习评价方式, 有利于重构数学课堂文化,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所谓开放式学习评价, 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开放、评价过程的开放和评价方式的开放。实施的主要策略有:

策略一:开放评价主体, 促进数学课堂参与全员化。

评价主体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的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 也包括学生本人、同学等。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 将促进课堂活动的互动率, 实现课堂参与的全员化。

1.学生的自我评价。

比如:通过分数乘、除法的学习, 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份对分数乘、除法计算的自我评价。具体做法可以是:让学生收集所有关于分数乘、除法计算的作业, 并利用自己所收集来的作业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自己完成了多少次作业, 每次作业中有多少优秀、多少不足等, 还可以对自己做对的题目与做错的题目数进行大小的比较, 从而肯定成绩, 增强自信, 并进一步检查作业中错误产生的原因, 反省学习历程中的有关挫折。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同伴的学习优点, 借鉴同伴的经验, 从而提高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有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 让几个学生一组, 设计游玩方案、购物方案等, 然后对小组内的各方案进行相互评比;让学生先出分数乘、除试题, 再交给同桌计算, 然后同桌互批……

3.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此, 评价时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如:第六册的综合应用, “学校开展敬老活动, 邀请老年人和小朋友一起去秋游, 请你设计租车方案。”教师评价了学生租车方案是否合理, 租车费是否最节省, 也评价了学生是否敬爱老人, 使老人玩得开心;是否关爱小朋友, 使他们游玩愉快;是否能与同伴合作交流等, 从而开启学生的情感与智力, 使学生学会关心、关爱、交往, 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策略二:开放评价方式, 促进数学课堂目标多元化。

评价方式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学习评价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 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基础性目标的“自我调节式”评价。

在基础性目标的评价中, 要根据不同的阶段, 设置必要的测评表, 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式”的评价。

如“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2.伴随性目标的“情境诊断式”评价。

伴随性目标, 是主要通过档案袋进行的以“情境诊断”为主的评价方式。可以由专家、教师、伙伴进行评价, 评价信息是情境化的, 评价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情感表现的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

3.表现性目标的“展示表现式”评价。

为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我经常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和开放的“公众参与”评价活动。

如小小设计师。要求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 构成手帕的图案, 看谁设计得美。

策略三:开放评价过程, 促数学学习过程全程化。

评价过程的开放, 主要指的是评价不仅要看学习结果, 更要看学习的过程, 既要实施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更要实施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此的评价应至少包括四个方面:评价学习情境、评价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回答, 以及对回答的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

人文文化 篇9

一、讲述数学史话, 渗透人文教育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孕育了灿烂的数学文化。历史上, 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 有《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资源, 通过一些数学史实, 如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 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 增强民族自豪感。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话和数学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 讲到相关内容、和学生进行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随时插入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例如, 在学习“负数”时, 负数是数系扩充的一个过程, 体现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负数产生的故事:古希腊人在借贷的过程中发现, “欠钱”和“赚钱”只能从数量上加以计算, 不能够说明这钱的数目是欠还是赚, 是负数的产生很好地解决了“欠还是赚”的问题。当然, 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内, 完全可以延伸到课外, 例如以数学专题阅读的形式, 围绕某一主题选编各类材料, 让学生独立阅读,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探索中领会数学的价值, 完成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重视数学交流, 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交流 (语言的、图示的、动作的) , 不仅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而且可以使“数学文化”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旅游计划》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 制定旅游计划, 并请小组代表向大家汇报各自的旅游计划。各个小组的汇报交流, 可能会五花八门, 但也精彩纷呈, 并且不乏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 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交流, 大家制定的计划更加完善、周密。知识, 在交流中增值;思维, 在交流中碰撞;情感, 在交流中融通。数学文化的传播, 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规范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拓展思维, 学着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数学, 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三、运用策略, 挖掘数学课堂所蕴涵的文化之美

数学知识看似静态, 其实活力十足、魅力无穷。我们不要漠视数学知识本身所蕴涵的鲜活的文化背景,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课堂的美,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而不以掌握数学知识作为唯一目的。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与数学知识的丰富, 领悟到了数学方法的精妙与数学思想的博大, 那么, 静态的数学知识将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数学文化价值必将彰显无疑。如整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 在适当准备知识复习后, 我以新的问题方式直接出示例题:48+137+52+63,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然后板演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提问: (1) 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2) 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对比情景, 让学生从实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背后的对比之美, 体验到了规则生成过程中的思考之美, 从而领略了数学文化的韵味。这一切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实现“文化价值”,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 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发展到今天, 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 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 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 那么, 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 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 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 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构建校园文化彰显人文教育 篇10

安富小学成立于1923年, 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校。在办学过程中, 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环境育人”的思想,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倾力打造和谐、文明的人文校园环境, 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为学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所以, 我认为, 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 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 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 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可以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二、注重育人环境打造, 夯实人文校园物质基础

为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要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充满个性的文化氛围。

1.学校要加大投入, 改善校园育人环境。为优化育人环境, 促进人文校园和谐发展, 学校加大环境建设投入, 改善了办学条件, 厕所应达到相应的卫生要求, 学校运动场尽量做到无尘、无泥, 保证干净。

2.学校要注重校园设计, 突显校园育人文化。为让学校每处设施都展示文化的魅力, 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文化气息, 学校要着力设计了文化橱窗、作品展示台、争先创优评比栏、德育栏等宣传阵地;绿化区应安放温馨的提示牌;走廊上也要悬挂一些学生书画作品及名人名言;学校花草树木都配戴身份牌。

3.学校注重校园的个性张扬, 凸显班级人文特色。班级特色人文建设是校园人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发挥学生特长, 张扬学生个性, 学校班级都可以按照本班实际, 推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作为学生陶冶情操、展示才艺、培养能力的一个平台。学校每个中队都可以有自己创编的代表本班特色的名称, 都可以设计有自己中队风貌的奋斗口号。教室内要设立“学习园地”、“书画作品园”、“雏鹰争章”栏、英语角、图书角等, 使学生个性得到彰显, 身心得到陶冶。

三、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 注重文明校园的打造, 促进人文校园和谐发展

(一) 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 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学校要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 让学生发表意见, 让师生们感到“家”的温暖。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学校还应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 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施展自身的才华, 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 学校应注重文明新风的树立, 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应从“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抓起, 要逐步形成文明纯朴的校风、勤奋进取的学风、爱生严谨的教风、刻苦求实的班风, 以此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互帮互学的风气。

四、学校要大力开展人文活动, 提升人文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一) 要注重读书活动的开展, 营造书香氛围

为丰富学生文化, 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要注重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 并坚持为学生开放。学校图书室还可以因地开辟“师生妙笔赏析”、“新书介绍”、“美文大家谈”等栏目, 对师生进行阅读指导。同时教师又可以和教学结合, 不定期的在班级组织读书活动、朗读比赛等。此外学校各班级还可以依据学生需求设有图书角, 以方便学生的阅读,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二) 学校应弘扬雷锋精神, 倡导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 对雷锋精神渐渐淡忘,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为重,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 要以学校教育阵地优势,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积极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一可以利用传统节日, 三八节、清明节、重阳节等, 开展“感恩教育”、“缅怀先烈”、“尊老敬老”等中队活动;二可以在校园内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 营造关注留守儿童氛围, 努力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三可以开展“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活动, 倡导全校师生关爱残疾儿童, 让残疾儿童享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快乐生活。学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倡导无私奉献、团结互爱、助人为乐的新风气。

(三) 各中队应精心安排主题活动塑造红领巾文化

各校要以少先队组织为阵地、结合系列主题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书画活动、建队日、经典诵读、红歌传唱等活动, 让师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快乐, 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学生也可以在活动中发现自己, 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 树立自信, 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 学校要重视自身的特色教育, 开展丰富的艺术活动, 以提升文化素养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陶冶情操, 调整紧张的学习气氛。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课外活动小组, 如:舞蹈小组、合唱队、书画小组、乒乓小组、篮球小组等, 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得到锻炼, 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五) 注重教师科研教改文化的打造

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还得注重教师教研教改文化的打造, 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 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 另一方面结合校情, 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 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

五、要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全国上下倡导的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导下, 校园文化建设少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同事关系, 学校师生会更加赏心悦目, 心情舒畅, 在愉快中教学, 也在愉快中学习。作为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合作精神, 生活中的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学校领导要作好表率作用, 多关心中青年教师的发展, 多深入群众, 多求真务实, 正确面对政绩观和搞好干群关系。作为教师和班主任, 应多虚心求教, 关心同事, 注重形象, 严以律已, 以身作则, 多深入和关心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以党支部为核心, 行政领导带头, 政、工、团和学生会以及班主任的齐管理作用, 管理成一条绳, 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让整个校园充满和谐的民主气氛。

日本的职人文化 篇11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年)在其经典名著《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概括日本的民族和文化性格。在作者看来,“菊”是日本民族性格“纤细柔美”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民族性格“好勇斗狠”的标志,她认为“菊”和“刀”共同构成了日本民族矛盾的文化性格。

其实在古代日本,“菊”和“刀”很早就统一在一起了。笔者举两个事例予以说明:第一个事例是平安末年的后鸟羽天皇(1180~1239年)对“菊”和“刀”似乎特别钟爱,他把各地的工匠召集到朝廷制作刀剑,甚至自己下窑锻打,把自己设计的十六花瓣菊纹镌刻剑身,并亲自烧冶。他还将菊纹印在皇家服饰和车舆之上,使其成为皇族家纹,后来就有了“菊花王朝”之雅称。第二个事例是江户时代的“肥后武士菊”,肥后藩主细川重贤(1721~1785年)在藩府设立菊坛,指挥属下佩刀的武士四季种菊,很多武士因而成了“菊细工”,即掌握高超菊艺的“职人”(职人即手工艺人)。武士秀岛七右卫门菊艺精湛,自成门派,被称为“秀岛流”,其所撰写的《养菊指南车》(1819年)成为古典菊谱的最高经典。这一传统赓续了240余年,使“肥后武士菊”成为日本古典菊文化的最高典范,堪称“菊道”。

无论是后鸟羽天皇的菊刀,还是肥后武士的菊艺,都将“菊”与“刀”融汇在一起,前者是“刀”中有“菊”,后者是“菊”中有“刀”,而将两者揉合在一起的便是天皇下窑、武士艺菊的职人精神。再说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写成于60余年前,战后日本被迫制定了“和平宪法”,“刀”被锁入库中,不能碰“刀”的日本人,将其精力倾注于以“菊细工”为代表的职人活动,通过精益求精的“日本制造”创造了“日本奇迹”。“刀”已淡出,“菊”则独存,所以再以“菊”和“刀”来形容日本当今的文化性格恐怕有点过时了。从这个角度而论,如果一定要拈出一个意象来指代日本民族性格的话,恐怕首选还是职人气质吧。

老铺与职人

日本420余万的中小企业是“日本奇迹”的主要创造者,其中有超过10万家百年以上的老铺企业成为中小企业的台柱,由几十万职人作为其主要构成。韩国中央银行在几年前对世界41个国家的老铺企业做过一个统计,发现有200年以上经营历史的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占了3146家而居榜首,所以可把日本称为“老铺大国”,而支撑老铺的便是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日本称作“职人国家”。

日本从飞鸟时代传入华夏的典章制度之后,也将社会分成“士农工商”,但是劳心者和劳力者之间的壁垒并不森严,“工”即职人受到相当尊重。司马辽太郎在其《日本的原型》中指出:“日本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尊重职人的文化”,他把这种文化称作“重职主义”,即劳身的手工艺职人受到社会的敬重。他举镰仓和室町的武士为例,他们一边当兵习武,一边兼职打工,不单单武士兼职,连室町名门伊势家,贵为领主,竟然也世世代代兼职制作家传马鞍,以劳身为荣。上述后鸟羽天皇亲自锻冶刀剑,当然也是这种重职主义的体现了。

职人的神业

“职人文化”在江户时代进入全盛时期,江户城(现日本首都东京)人口繁盛,顶峰时超过100万人,其中一半为本地和各地驻京的武士,而大约有25万手工艺职人为贵族和武士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如织染、陶器、涂漆、五金、玉石、人偶、和纸、木竹品之类,当然更多的还有餐饮、栈房、钱汤等服务行业,一时职人高手辈出。职人是传统工艺(服务)的承传者,他们从上一代承受技艺,一生以“目无旁视”的专注精神从事其职,完善技艺,然后传薪给下一代职人。

职人往往把自己的职业视为“神业”,尤其是承自祖上的家业,更是先祖神灵的托付,职场就是“神棚”,“人在做、神在看”,必须持有十二分的虔敬,就像对待神祗一样,秉持敬畏的态度来从事其业,以维持先代传下来的祖业。既然是神业,各行业职种本身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一定要分出高低的话,手工艺职业在现今似乎依然受到高度尊崇。日本的职业调查机构专门调查13岁以下少年儿童的职业梦想,这些儿童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往往具有指标性质,其统计显示,历年最为儿童憧憬的职业是“蛋糕师”,领先于专业运动员、医师和公务员。

传统的日本职人往往一生只从事一职,很少会“见异思迁”。日本人自造了两个成语,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叫 “一生悬命”,即一生把命都悬在所从事的职事上,是敬业精神的具体写照;另一个叫 “一筋”,有点类似中国的“一根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决无变心的可能。日本人尊重勤勉的职人往往超过崇拜出类拔萃的天才。

泛职人文化

日本文化主“敬”,除了其“多神教”的传统背景之外,恐怕更是职人精神的反映吧。敬业精神使得职人不敢怠慢自己的神业,通过勤勉和努力,追求技艺的完善。这一完善过程,归纳起来有三大境界:首先为“达人”,即通达本业的精湛技艺,达到于本业无所不知的境界;其后技艺更为精进者为“名人”,即以一艺之秀声名远播,成为本业的代表人物;技艺最高者为“国宝”,或称“人间国宝”,是国家“文化财”或者“无形文化财”的创造者和保有者,掌握着行业的最高技术,技艺臻于炉火纯青、出神入化,而职人也成为行业之“神”,受到全社会的尊宠。日本政府到2010年9月为止,在“工艺”一项,共认定全国陶艺、漆艺、织染、竹木金石诸工等165名手工艺职人为“人间国宝”,对他们给予特别资助。

如前所述,日本传统的职人精神并不限于职人行业,而是遍及整个社会,笔者将此现象命名为“泛职人文化”。譬如在日本媒体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均指在本领域里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而不一定是以手工谋事的职人。尤其是劳心的政治职业,本来和手工艺职人相去甚远,但日本多有以政治为业,祖孙相传,有迄四、五世代者,被称为“政治屋”。因此,泛职人文化也成为当今日本文化性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努力是泛职人文化的最大优点,使得日本成为美国之后、握有世界最高技术的第二大国。美国军方用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尖端武器,如诱导炸弹和电波干扰装置等,其关键部品多由日本的企业制造。再如渊源于江户节能传统的日本当代节能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去年为止,和环境、节能有关的世界专利技术申报,八成来自日本,其中大部分为相关行业的职人所提供,节能技术被看好将成为日本第三度崛起的重要法宝。

不过这种泛职人文化也有诸多弱点,如职人全神贯注于自己的行业,目不旁视,往往缺乏对行业发展方向的预见能力,而且因为将自己的行业视为神业,不及其余,导致心胸狭窄,无法接受外来的新事物。职人文化的这些弱点在现今日本社会以及民众身上的体现将会越来越明显。

人文化教学管理初探 篇12

在多年外事学院探索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改中,我从第一线的教学管理出发,不断总结,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

一、确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应当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管理的导向,不能等同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强调的是评价、鉴定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管理强调的是教师的发展,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成长。外事学院对教师实施自评,学生网评,专家督导组抽评等模式有效,合理,科学的评价教师。作为教学管理者,主要是做好各项组织准备工作,做好服务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工作。主要是加强服务意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不是对立的关系,不是找茬挑刺,而是不断完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最主要是服务。

二、立足教师发展,引导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教学管理人员发现教师教学上的问题,应进行个别交流或者提出参考性意见,询问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提问、共同探讨和让教师自我评价等途径,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自我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加以改进。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者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教师,要针对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诚实地、持续地、有目标地对个人的教学表现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评估,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教学的情况。如有一年轻教师,学生对他的课有意见,以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替换老师,我经过随堂听课,和老师座谈,帮助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尝试多种课堂模式,并和学生沟通,展开深如讨论,老师、学生互换角色,学生试着教课,老师当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等。很快课堂有了争议,有了生机。该教师已经成了我院的骨干教师。创造各种外出培训,实习,交流的机会,加强教师的继续学习深造。联系电台,报刊杂志出版社,和师生一起研讨,辩论,营造一股浓浓的学术氛围。

三、加强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不能只靠简单的行政手段,更不能靠强迫命令等官僚作风,必须用引导的方法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如宽松的工作时间,人性化的工作安排,一定的物质保证、经济支持等。我院的一位教学骨干教师,有此身体不适,上课前紧急如厕,结果迟到几分钟,督导抓住不放,准备树立典型,该老师压力很大,召开学生座谈,要求教师书面检查等,大有上纲上线的味道。我和院长等跟督导专家具体汇报情况,学生也联名力挺老师。最后只是让该老师引以为训,未作处理,全员教师都感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性化,倍感温馨。工作更加出色。西方先进的教学管理充分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发展,即以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的。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强调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学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是科学地、有计划地去帮助、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是专业人士的认识,即教师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有才智的、有敬业精神的人士,并把这三点基本认识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认识,这是对教师尊重、信任的表现。

四、强调教学管理的专业性

教师作为专业人士认同平等的同事关系,而不愿意在等级关系中工作,专业人士有自己的自主权,自己来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不能只靠简单的行政手段,更不能靠强迫命令等官僚作风,必须用引导的方法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如宽松的工作时间,人性化的工作安排,一定的物质保证、经济支持等。同时,强调教学管理的过程应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即有能力与人合作,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有洞察人际关系状况的能力。他们强调管理人员应当诚实,言行一致,要与教师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样才能在人际关系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五、充分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1、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中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技术及网络平台,使用教学管理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从而达到传统教学管理手段可望而不可及的管理质量。

以排课为例,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解决了以往手工排课中检查冲突困难和制作各类课表烦琐的问题。系统自动排课后,可通过人机交互式来调整教师的上课时间、地点,调整课程过程中系统将自动检测冲突。同时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打印班级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甚至学生的个人课表。

2、随着FTP、E-mail、飞信、校园网等通讯手段在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及师生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下达各种教学相关信息,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以往使用传统教学管理手段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在键盘上轻敲几下,按下回车,几分钟甚或几秒钟就可轻松搞定,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而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得以抽出时间去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加强在遵循教学规律、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总之针对普通高等教学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的现状。作为民办高校的领头军,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显然难以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形式下,进行人文化的教学管理探索已是当务之急。以上作出的一些探索,和教育管理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汤文军.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3.

[2]刘江亭.对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上一篇:专业技术词汇下一篇:飞机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