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爱

2024-07-22

人文关爱(共4篇)

人文关爱 篇1

【摘要】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因材施教的课堂, 是充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 创建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文本出发点稿) 》指出:是促进学生全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持续数学、和谐课程, 地发其基关展爱, ”基于这一出发点创建和谐高效的课, 堂我们, 让数学课堂充满必须注重人文关爱活力文体验到、数学学习充满灵动, 的乐趣与价值闪耀智慧之光, , 有效提升使小学生

/数学素养, 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荣一、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创和谐的学的学习热情, 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习环境不仅能有效激, 而且能发学生建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 有利创意, 营造出轻松于促进学生的、和1全面发.展构建。关爱互动的师生关系

谐建立良好的师生的基石。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关系是构建”牵引着学和谐课堂课“教生的”“, 学学生”, 学生的“学与教师是互动”又、互利推动、互进的关着教师的堂程系, 、教学方法教师为实、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 都流

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师还要关心、了解

与尊重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乐意与教师配合、交流, 有效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2.构建融洽互助的学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 还要搭建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最普遍、最直接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同时, 还要适时创造时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课、探索知识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等, 是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时机, 在学生互动、互助、互促中, 达到和谐共进。

3.构建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

为学生搭建轻松的交流平台是创建和谐课堂的必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讨论与交流问题, 在师生互问互答中产生共鸣, 引发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是教师导入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引起学生主动思考, 再通过师生交流反馈实现知识的生成;也可以针对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现数学方法的自然生成。师生交流的和谐有助于推动和谐课堂的创建, 促进师生的有效发展。

二、立足发展,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教学生成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具体的课堂充满变数, 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干扰”, 教师要灵动地发挥教学机智, 变“拙”为“巧”, 因势利导, 让课堂教学彰显特色, 精彩生成, 从而保障和谐课堂的有效实施.

1. 创设利于求知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体验,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

2. 营造利于生成的课堂教学

新知的教学有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突变, 致使教学进程出现“短路”, 教师要智慧处理, 巧妙引导, 促进新识的有效生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教师要善于观察, 善于分析, 善于判断, 根据学生的反馈, 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本源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再矫正学生的错误, 对症下药, 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矫正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 以静制动, 能有效实施和谐课堂, 促进有效生成。

3. 使用优美恰当的评价语言

激励的评价语言, 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 比如:“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提, 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你将会越来越聪明。”赞赏性的评价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比如:“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你真有创造性, 老师为你感到骄傲。”教师评价语言的优美、恰当, 必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因材施教, 关注个体的差异发展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异, 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基础上鼓励个体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因而,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促进有差异的提升, 实现和谐课堂的差异发展。

1. 关注知识基础的差异

我们面对的小学生, 是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无论是设计教学过程、探索活动还是作业练习等, 需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 让他们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及练习, 让优等生有挑战, 学困生易接受, 人人有收获, 人人有发展。

2. 关注思维水平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 对待同一数学问题,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反映,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尽可能让各类学生有展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 点亮他们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磨砺与提升, 实现思维品质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 关注学习能力的差异

由于各种原因,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层次不一的, 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差异, 要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又要让其他学生学有所获, 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互补, 和谐并进。

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纲, 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做起, 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 让他们在和谐的课堂中, 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摘要:和谐课堂是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因材施教的课堂, 是充满灵性、生机、智慧的课堂, 创建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 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和谐课堂,发展,人文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运章, 吴振英.基于新课标的数学教材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J].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 (2) :180-184.

关爱老年群体体现人文关怀 篇2

对老年读者而言, 充分的社会参与可以满足社会互动的需求, 并体现其爱与自尊、参与或与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 图书馆除阅读及活动参与之提供外, 也可当作老读者聚会、志愿服务之场所或兴趣收藏的展示空间。老年读者参与终身学习除了从社会中获得自己的成长机会之外, 也是一种回馈社会的过程, 其因为再学习而更有智慧, 因为智慧而能再贡献于社会。

1 我国公共图书馆为老龄服务偿试

充分认识老龄工作的特点, 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 发挥老年朋友的聪明才智,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图书馆来说, 提高对为老龄读者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研究老龄读者的需求, 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深化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 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张家口市图书馆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借阅证实行优惠, 吸引了许多老年人来馆阅读学习;增订适合老年读者阅读的图书、报刊种类;在老年读者借阅图书的方法上区别于其他读者, 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便捷灵活的服务。例如有的老年读者家距图书馆较远, 看书的速度较快, 我们可适当地多借几册, 如有老年人身体偶感不适, 不能前来, 也可由其子女代为归还, 确认身份后还可以继续借阅, 借阅时间基本上不受限制;老年读者来馆查阅资料时, 会受到特别优惠的待遇, 如果需要还可以为他们免费复印所需的内容。

图书馆的和谐创建要同老龄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注重促进老龄人的心理和谐,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为他们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供相应的服务。

上海市卢湾区打浦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就搞得有声有色, 他们先后开办了书画沙龙、书法班、绘画班、裱画班、读书会、书评、影评、知识竞赛、摄影、医卫讲座等活动, 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广大老年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各种老年读者深感兴趣的活动, 使他们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 对营造老年人与老年人、家庭、社会以及自我和谐, 以致达到社会的广泛和谐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多年来, 张家口市图书馆经常组织老年读者开展有益的活动, 不断拓展和提高服务功能。如开展网络读书活动;经常组织老年读者召开读书座谈会, 让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读书体会, 充实精神生活;为了满足广大老年书画爱好者的兴趣和愿望, 每年在新春佳节、“三八妇女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九九”重阳节和国庆节期间, 该馆都要组织举办老年书画作品展评、现场笔会活动, 相互交流切磋, 深受老年书画爱好者的欢迎和支持。经常组织、举办面向老年读者的各类知识讲座活动, 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老年读者讲授历史文化、时事政治、健康保健、科学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读者的各类知识讲座活动, 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老年读者讲授历史文化、时事政治、健康保健、科学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深受广大老年读者欢迎。近年来, 随着我国基层社区建设工作的发展, 很多社区图书馆应运而生, 在为社区老年读者的服务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做好老龄读者服务的措施和办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关爱老年, 重视老年群体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人的共同的责任。如何满足老龄读者, 这支庞大的读者群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是未来图书馆人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公共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

2.1 政策支持。

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应当得到社会的普遍关爱和尊重。国家要从立法的角度确立老年人应该享受的社会权益。图书馆也同样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老年人走进图书馆, 如:对老年人办证提供优惠, 延长借阅时间, 增加册次, 开辟老年人通道, 上门服务等, 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使老年人老有所以, 老有所乐, 为他们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2 资金支持。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非营利的公益事业,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老龄群体占图书馆读者群体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由于老年人在阅读心理、阅读倾向、阅读内容、阅读需上都和一般读者有很大的区别, 因此, 在不影响正常图书采购的之外, 应设立老年读者采购经费, 专门为老年人购入能满足其阅读需求的图书、期刊、声像资料等文献信息。

2.3 设备支持。

由于老年读者身体条件的特殊性, 普通设备可能会影响老年读者利用图书馆。如通道、楼梯、灯光、桌椅、阅读环境、文献载体等等如果不适应都老年人的阅读需求, 就会对他们的阅读形成心理障碍, 对利用图书馆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拒绝走进图书馆。因此, 有条件的图书馆在初建就应考虑弱势群体, 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为其提供专门阅读空间和文献载体、电脑设备等等, 使其在满意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2.4 建立社区服务站。

老年人年世以高, 行动多有不便, 特别是家离图书馆较远的老年读者, 去一次图书馆对于他们来讲实在是力不从心, 在居民社区、老人公寓等老年人居住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流通站, 既避免了老年人征途之苦, 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要求, 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 同时也达到了图书馆为百姓和弱势服务的目的。

2.5 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老人文化活动, 吸引老人朋友利用图书馆。

石家庄和上海的经验对我们来讲都很有借鉴意义, 开展书法比赛、知识大赛、故事会, 歌咏比赛, 使老年人在活动中品味读书给他们的老年生活带来的愉快, 感到图书馆服务的温心和体贴。感到社会的和谐与关爱。

2.6 举办各类讲座。

许多老年人, 由于在岗时工作繁忙, 钻心于本职工作, 其他方面的知识涉猎不多。退休后, 非常想利用晚年闲暇时间扩大知识面, 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使自己生活的更充实, 更快乐。图书馆是他们获取知识丰富生活的首选, 结合书本知识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能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促进对知识消化和吸收,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特别是组织有关如何利用图书馆方面的讲座, 能增加他们的图书馆知识, 消除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心理障碍。

摘要:21世纪是人类进入老龄化的时代, 关爱老年群体, 重视老年服务这将是全社会共同的话题, 老年群体队伍的逐渐加大, 无疑给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图书馆,老龄,服务

参考文献

[1]武小如.顺应老龄化社会趋势, 做好老龄读者服务工作[J].图书馆学刊, 2007, 5.

[2]宋建鲁.略论图书馆真对老龄读者的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7.

[3]朱本义.图书馆的老龄服务问题[J].图书馆, 1989, 2.

论关爱残障学子践行人文关怀 篇3

残障人士是社会的一种特殊群体, 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特殊教育要求以人为本, 关心残障学生的成长。

1 残障学生几种常见的心理

1.1 自卑心理

残障学生由于身体的部分功能丧失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种心理趋于上升态势, 遇到困难与打击易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不愿与人交流, 久而久之, 容易产生自闭, 形成社会功能障碍和交往障碍。

1.2 敏感心理

由于意识到自己与常人身体机能上的的差异性, 他们在认识, 情感与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表现与健全学生不同。残障学生对他人的语言与态度十分敏感, 他人的一句无心言语很可能会触怒他们。他们中的多数情绪化明显, 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与磨擦。

1.3 悲观心理

身体上的残缺导致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 甚至对生活悲观失望, 从而产生自暴自弃和厌世的消极心理, 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2 高校应构建相应的支持体系

2.1 制定针对残障大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

教育应实现其公平性, 残障大学生享有与健全学生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条例, 根据残障大学生特殊的实际情况, 为贫困的残障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设立专门的奖助学金, 争取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支持, 共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2.2 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应禀承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由学校相关部门人员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 专门负责残障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指导和协调他们的学习与就业等事项, 在对残障学生进行安排住宿时, 应将他们相对集中在一起, 将一些健全的学生安排在他们的周围, 在紧急情况时方便对他们进行帮助。以楼层和班级为单位, 对有残障的学生, 楼管与学生班干部要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

2.3 校园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的建筑进行改造, 完善无障碍设施的配备, 在教学楼, 食堂, 宿舍, 实验室, 图书馆等场所增设无障碍通道, 电梯等设施, 为残障学生的出行提供便利。

2.4 鼓励残障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无论是健康的学生还是残障的学生, 都平等地享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权利。学校要注重鼓励残障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课外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立的意识, 在集体活动中增进与其他学生的交流。

2.5 设立心理咨询与辅助中心

高校应高度关注残障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发展, 为残障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残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学校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助中心, 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与发展水平, 他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普遍存在与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运用实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有层次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促进每个残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自信, 正确的自我观与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完善人格, 矫正他们的偏差行为, 开发学生的智力与情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由于残障儿童类别的多样性, 对于各类残障学生应制定相应的测评工具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 对于某类残障学生, 应制定能反映其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测验工具。

3 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高校要注重引进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及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教师,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经常组织培训活动, 提高自身的素养, 在活动中, 教师互相学习, 互相探讨, 分享教学经验。

3.1 诚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与天赋。尤其是面对残障的学生, 教师要有一颗包容与仁慈的心, 尊重学生, 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贯彻爱的教育, 残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 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鼓励与理解。同时, 由于经验和阅历不多, 所以对他人会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学心的心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道德标准, 是他们所学习的榜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体贴关爱学生,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尊重, 只有真挚地爱会带给人信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放下自己的权威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最好的方法, 只有亲近学生才能营建平等良好的交互平台,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能够带给他们温暖。

3.2 耐心

残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残缺, 因此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与消极的负面情绪, 不少人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在学习认知、人际交往、思想行为等方面均低于正常学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 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持之以恒地教育他们, 帮助与引导他们努力克服心理障碍, 引用名人事迹及榜样的例子来勉励他们, 带领他们走进正常的生活轨道。

3.3 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由于生理性和器质性的残疾, 他们普遍呈现多自卑, 胆怯、多疑、孤僻等性格, 有一些人难免会产生错误的思想与不良的行为, 对自己失去信心, 容易自暴自弃。为了让残障学生适应社会, 将来可以自食其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势与特长, 使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运用激励的教学方法, 课内及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调动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 自我肯定, 实现自我价值。

在全校园形成关爱残障学生的道德氛围, 构建博爱文明的校园文化, 家庭, 学校, 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形成教育合力, 人人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让残障学生也能够象健全的人一样地快乐生活,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吴剑.学会欣赏学生是特殊学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J].现代特殊教育, 2004, (12) :13.

[2]毛玲楗, 聂永双.爱心·耐心·诚心·信心[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2004, (7-8) :26.

[3]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69.

[4]程益基.以生为本, 构建聋教育课程新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 2007, (4) :6.

[5]许家成.以生活为核心, 满足智障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 2007, (6) :4-6.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人文关爱 篇4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新,人文

高效课堂应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理解知识,还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1 角色定位——由“传道授业”转化为“激励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研究的“引路人”。在学习中,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真挚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激励者。

例如在“倒数的认识”一课的导入过程中,有位教师就较好地发挥了“激励求知”的作用,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首先出示三组倒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你发现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后发现两个特点: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积都是1;每组数中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地指出:这样的两个数就叫做互为倒数。教师在出示了课题:“倒数”之后,马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倒数是怎样产生的?(2)倒数是一个数吗?(3)怎样求倒数?(4)学习倒数有什么用?

我们看到:在上述导入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而且还大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不仅激励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且易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变得要学、会学。

2 用好教材——把“静态知识”转化为“探究素材”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应该是高效课堂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的使用好教材,将教材当作学生善于弹离的跳板;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课本为基础,精心组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创造性地组织应用,变成生动有趣的、便于学生展开研究活动的“探索素材”,从而调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反比例”概念的教学关键是:突出两个量的乘积一定。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突破这一关键。比如出示一道探究题:有人从A地到B地,每分钟走100米时,需要3分钟;每分钟走60米时,需要5分钟;每分钟走50米时,需要6分钟。到此教师提问:每分钟走30米,需要几分钟呢?这样就能让学生从两个量的变化中,发现隐藏的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而这正是“反比例”概念教学的关键所在。

由于学生经历了主动参与了“化静为动”的探究活动,把隐藏的定量变为明显,使学生很快的领悟到A地到B地的距离一定,为学生顺利抽象出“反比例”的概念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化“静态知识”为“探究素材”,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来分析、解决问题。

3 创造条件——让“言传身教”转化为“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动态探索活动”的素材。这个过程如果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是按“教路”设问下去,那就仅是一个静态知识,仍然被教者当成一个“结果”加以灌输。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许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发给学生一个作好了一条高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沿着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份,再移动过去拼成一个长方形。最后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表面看,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按图剪一剪、拼一拼,并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

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把静态的知识还原成动态的探索过程。上例可以这样设计:(1)联想。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吗?有哪些?(2)探索:如何转化呢?讨论后再进一步启发,你能剪一刀就转化成长方形吗?(3)深化:让学生得出比较合理的剪法。(4)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转化的过程,学生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为知识的“发现者”。

4 指导合作——使“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优势互补

将“小组研讨”与学生的“个体探索”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个体探索。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内容,教师应将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为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应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实验的五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按照所设的陷阱,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倒水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情况。有两个学生,倒入3次,还没有倒满;有两个学生还没倒完3次却大叫:“水溢出来了”;第五个同学却说:“我倒入3次刚好倒完”。同学们议论纷纷,疑虑顿生,这是什么缘故呢?当学生思维活动进入高潮时,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对实验用的容器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只有在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

5 创新实践——将“实践应用”与“巩固知识”有效整合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的主要场所,如何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延伸到课外?这就要以巩固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主动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学习“利息”后,让学生到银行调查现在存款的利率,学习填写存款、取款凭条;学习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帮助体育老师在操场上规划掷铅球场地;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后”,让学生用“正”字法统计每周的“升旗手”等。

这样的教学将“巩固知识”与“实践应用”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的身上充满了创新、求异的因子,作为数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依靠自身智慧、适时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氛围,促使他们不断萌发创新意识、扩张创造能力,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天然气储层论文下一篇:BF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