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关爱

2024-10-03

尊重和关爱(共7篇)

尊重和关爱 篇1

几天前, 和编辑部的同事一道去大连采访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几天下来, 收获颇多, 不仅完成了对活动的采访报道, 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体育教师身上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 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从第一届全国体育观摩课至今, 中国学校体育界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种风貌极好地诠释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这所有的付出目的只有一个: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各项工作, 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纵观整个观摩课活动, 圆满而热烈,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为此付出了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 全面展示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盛况, 为全面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观摩课的展示中, 我们看到了很多教师的良好的教学理念、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 令两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耳目一新。其中, 大多数授课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都是“借班上课”, 缺少了大多数教学观摩课前期长时间的“排演”过程, 靠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真功夫, 但授课教师“真金不怕火炼”, 依靠自身良好的教学能力, 把课上得精彩、热烈, 课上课下, 师生笑脸盈盈, 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在某种程度上, 对这届全国观摩课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与会者感受着学校体育欣欣向荣的发展气象。

但看课的过程中, 有个别细节却不容忽视, 比如说在开幕式表演之后的一节观摩课中, 就出现了“学生面向阳光学习, 教师背对阳光授课”的场面, 这显然是违犯教学常规的, 我想, 在平时这位授课教师一定不会出这样的问题, 但或许当时这位教师认为, 学生面向阳光的方向, 正是主席台的方向, 为了让嘉宾更好地看到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这样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位教师恰恰忽略了, 无论是观摩课, 还是常态课, 主要的教授和发展对象都是学生, 况且当时专家点评组的成员已经来到了场地中央。这时候作为授课教师最好的选择就是, 坚持课堂常规,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因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 尊重和关爱学生才是我们第一位的选择。西方哲学家会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东方道学家则说“观人以微”, 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细节和一些微小的事务, 在作为体育课, 尤其是向全国展示给同行借鉴和学习的观摩课中, 在保证创新、生动、高质量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课堂常规这样的细节, 因为这同样是一节优秀课重要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学校体育在改革和进取中大踏步向前, 把尊重和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都应该是我们在任何时候所必须秉承的, 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所提出的, “要通过5年左右时间, 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的一个重要保证, 只有我们把尊重和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 我们才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明确使命和责任, 严格要求, 推陈出新,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日前, 教育部发布规定, 将学生的近视率、体育课开足情况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完成情况等列入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 甚至强调督导结果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成绩的重要内容。为了落实上述工作, 教育部同时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这些积极举措的出台, 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而这其中所体现出的正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9月29日,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 胡锦涛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继续弘扬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 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胡锦涛主席的讲话, 让我们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崇高的使命与责任, 发展群众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体育改革创新, 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学校体育都应该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因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体育发展的基础,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 新的发展机遇, 给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明确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要求。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让我们从日常工作做起,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精神, 把尊重和关爱学生放在第一位, 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尊重和关爱 篇2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哪么,关爱与行善自然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关爱行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尊重的关爱行善就是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在看柴静的《看见》时,有这样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脸色黑黄的瘦小孩童弓着身子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睁着迷茫又惊恐的双眼面对着镜头。柴静站在他面前发问:“你已经多久没看到爸爸妈妈了?”他抿着嘴,摇了摇头,将目光移向地面。“你想不想他们?”

他依然默不作声,把头埋得更低了,肩膀开始微微颤抖。柴静愣了一会,停止了发问,蹲下身来,用手拭去了他脸上的.泪珠。

这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瞬向。赞扬其关爱当事人者有之,批评其作秀式采访者有之。而在我看来,若柴静当时真的是作秀,她大可坚持间清那个留守儿童心里的感受,那个孩子必定会在镜头面前嗦陶大哭,这样不就能更好地博取大众的同情心?媒体若是在屏幕上再曝出一个地址,这个孩子也会得到相应的关爱与帮助。但是,这会是这个孩子想要的吗?集静是本着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去采访的,当她看到那个孩子“把头埋得更低”时,她及时停止了采访,维护了那个孩子的尊严,我认为柴静的关爱是真正的关爱。

“草木是靠着上夭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苍弯。啤在几个世纪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曾写下这句话。然而到了现世,却又为什么变成了“上天的雨露滋养草木,草木却只敢低着头”呢?这便是滋养草木的方式出了间题。拥有帮助处于困境之人的慈爱之心固然很好,但若只是一味地只因同情而施舍,这对受惠人的自尊又何尝不是尸种伤害?人虽穷,但志不穷。我们有什么理由因为别人的处境悲惨,就站在高台上,用近乎动物投食一样的态度俯视他们,施舍他们,践踏他们的尊严?

曾获雨果奖的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中,主人公查理是一名三十多岁的后天性弱智患者。他写不好字,做不好事,甚至有时还会像婴儿一样把尿拉在裤子上。查理从小到大受尽屈辱,除了弱智学校的老师与同学,几乎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之后查理接受实验,智商开始增长一,回忆起往事,几乎全是不被尊重的痛苦。这虽是一篇小说,但折射出的却是太多的心酸与无奈。查理看似一直在接受他人帮助与关爱,实质上只是成为了他人展示自己同情心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牺牲品。若是面包店的人们将他看作一个普通的同事,科学家们将他看作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试验品,或许查理就不会在科学发表会上与同是试验品的老鼠阿尔吉侬逃走了。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 篇3

一、树立信心,爱藏心间

幼儿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进入幼儿园后,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会产生陌生和恐惧的心理,从而哭的哭、闹的闹、跑的跑,这就需要教师扮演起孩子父母的角色,把孩子依恋父母的任务担当起来,喜欢和热爱每一位孩子。要知道,热爱孩子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孩子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有人曾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孩子言行有误时,教师仍然给予关爱,给予信任,能更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然,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家庭氛围的影响,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刚入园时只会支支吾吾地说一些简单的单句,且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大部分孩子都是非本地的,都夹杂着外地口音,与这些孩子沟通,老师也会显得特别累。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应该有耐心,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进步是一天一天能看得到的。教师要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使每一个孩子对教师产生认同和依恋。

二、拥有良好的心态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这多半和一个人的性格有关。而我是一个有点内向,挺慢热的一个人,想要调整好心态,真正融入一个新的氛围中会比较慢一些。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也有“分离焦虑”了,一个人在外面,放假回家,离开家时总是特别难受,对于家人我总是一味地索取,而我现在却要去奉献,做得不好还会被批评,心里的委屈和埋怨也无从说起。我是个特感性的人,有一次看到刚入园的孩子哭泣,我居然想到了自己,也默默地哭了。可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有人和我说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而我也不是另类。我觉得这些孩子就和内心深处的我一样,渴望自由却想着被保护。渐渐地不讨厌孩子们的哭声了,我会耐心地蹲下身去抱抱他,轻轻地拍拍他、安慰他,就像安慰我自己一样,想想真的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三、爱护孩子,杜绝体罚

大部分孩子入园第一天都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和父母在一起,习惯了家庭的自由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去哄他们,选择孩子喜欢的玩具,先让大多的孩子可以自己玩起来,然后再看剩下的还在找妈妈哭闹的孩子,带领他们一起玩玩具,老师可以适时说一些鼓励的话:“我们的小朋友真棒,第一天上学就这么乖。”直至让所有的孩子都稳定下来。只要我们用心去和他们相处,不断地牵引他们,他们一定会习惯学校的大环境,并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一个班40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心头肉。在放学时总会听到家长们问:“今天我家孩子乖不乖?饭吃得多不多?”“今天我家宝宝有没有咳嗽?有没有不舒服?”等等。作为老师,我真的相当理解为人父母,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学校不够信任。既然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我们手里,我们肯定会尽到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尽自己的所能,关心和照顾每一位幼儿。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幼儿园老师体罚、殴打幼儿的事件频频曝出,社会各界对幼儿园老师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家长对老师也不再是百分之百信任。特别是新时期的现在,孩子更是打不得骂不得。就拿“温岭幼师虐童”一案来说,我不知那位老师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笑着扯起了孩子的耳朵,幼儿园老师都该和蔼亲切,可那位老师却让人联想到恶魔,令人毛骨悚然。孩子该有多痛,哭得会有多惨,可那位老师却用“好玩”二字轻描淡写地概括了自己的恶行,令人发指。顽皮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那么1、2个,只要拥有一颗宽容的仁爱之心。孩子的年龄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他们言行举动。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够善良,那是因为我们经常嘲弄他,这将会成为孩子幼小心灵上的一个小伤口。有句话说“受了伤的孩子,长大了会伤人,所以,请不要轻易地伤害一个人,因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就拿我自身来说,我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情景已经记不清楚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个老师扯了我的耳朵让我站墙角的画面,这也是我幼小心灵上难以抹去的印记。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呵护他们、教育他们、爱他们,就像爱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

四、一视同仁,注重细节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从刚入园时就能看出个体的差异。作为老师,对表现好的孩子不要吝啬,及时地给予表扬,他们会表现得更棒。而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老师的鼓励会给他增加信心,说不定,你有一天就会发现,“咦?这个孩子跟以前不一样了。”

不要太早地去定论一个孩子的能力,他们的潜能有多大谁都无法预料到。孩子是一张白纸,老师和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家长和老师是孩子一天之中接触最多的人,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每个孩子都在观察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就在影响着他们。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如果一个孩子感受到的是很多的爱,那么他也将会充满爱,去关心和爱护他人。幼儿教师面对着稚嫩可爱的小花蕾,要用爱、真诚去浇灌。

尊重和关爱 篇4

踏着音乐伴随的上课铃声, 我大步流星地走上了阔别了一个假期的三尺讲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呈现在眼前, 那甜甜地一声“老师好”把那世事的一切烦恼带到了九霄云外。让人没有理由存有一丝哀怨, 没有理由存有一丝过错。我便毫不犹豫地握起那根三寸粉笔写下了“今天”二字。看到与课题无关“今天”二字, 学生们脸上呈现了疑团, 一个个把眼睛变成了问号。教室里顿时安静急了, 似乎掉下来一根针都能听到。我微笑着打破沉默说:“同学们,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课, 我准备把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你们, 让你们抛开假期玩野的心, 回归到课堂来闪亮登场。你们能做到吗?”没等我把话说完, 只听“好!”这个字由衷的从学生的嘴里发出来。“那就是———‘今天’这个礼物。”我故意放慢语调答道, 就在学生有点纳闷的时候, 我做出了解释———

今日事, 今日毕。小到今天的吃饭、玩耍, 大到今天的作业完成等, 都要用“今天”二字来支配, 不能留有一个尾巴, 等到明天去做。就像吃剩饭的滋味一样, 谁都不愿意。道理似乎都懂了, 那一张张天真的脸上写满了愉悦的神情, 趁热打铁, 我又讲述了一篇《今天是美好的》的有关文章, 让他们谈感受, 谈发现了什么, 联系到了什么, 与课题有关的无关的齐头并进, 只要敢于发言, 敢于说说心里想的, 就达到目的了。记得教育专家李学谦说:倾听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倾听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失败, 往往就是从不倾听开始的。有不少教师把孩子的困惑、不满看成是不听话, 时常见到的情景是还没等孩子说完, 就被老师粗暴地打断了。这样教育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孩子永远向老师关闭心灵沟通的窗口, 老师失去了与孩子对话的可能, 从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了。所以, 更进一步说明了两点:其一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就必须尊重学生, 倾听学生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疾苦, 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就可以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 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增加老师的亲和力, 学会倾听。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其二, 平等尊重是师生沟通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学生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 命令喝斥的管教者, 而是能与之平等相待, 同甘共苦, 同喜同悲的良师益友。假如一个人知道你是始终为他着想的, 是帮助他的好朋友, 那么他也就很放心你、信任你, 这大概也就是心理学里的“自己人效应”吧。所以班主任要与学生平等的相处, 要尊重学生, 要和学生做朋友。例如, 刚接到一个班级后, 首先要想尽一切办法和学生拉近距离。多去和他们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如下棋、打篮球、打乒乓、聊天等。和他们有了共同的爱好, 那么班主任也就成了学生的“自己人”了。

我班班有个学生叫王×, 他来到这个班级的第一节课就趴在课桌在睡觉, 连书本也不拿出来。任课老师气乎乎地来给我告状。我找他谈话的时候, 他一进办公室就笔直地站在那里, 一副经验老到地准备挨训的样子。我拉了条椅子让他坐下, 他头抬起来说:“我站着好了。”我开玩笑着对他说:“你太高了我和他聊天你站着我有压迫感呀”。这样他就坐了下来。这个时候, 我又倒了杯茶放到了他的面前, 他这个时候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进门的那种敌对情绪一下子不见了。我微笑地问他读书有什么目标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他有什么打算。他说混2年毕业就好了。那么我又问毕业后你打算怎么办?他一下来了精神大声说“买彩票中500万呀”。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你好有气概呀!我也去买过彩票, 我是一次也没有中, 现在我是想也不敢想了。那么你买彩票的钱哪里来呀?”他说我去打工赚呀。这个时候我就和他聊怎样去打工和周围朋友在打工过程中的艰辛。这个时候他的脸上又露出了迷茫的神色。我就趁热打铁讲了一下我们航海专业的发展和高薪和优点。同时鼓励他好好学习。他这个时候愉快地表态一定好好学习。在这次沟通中我就是要让他感觉到我是很尊重他, 对他也是很平等的, 并且还有着共同的经历来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使我与他成了自己人, 这样才达到了我教育他好好学习的目的。

天空上飘来朵朵白云, 似乎从是教室的窗口飘出的舒心与惬意。噢, 这就是今天最灿烂的收获, 让它开在阳光明媚的开学第一天。“今天”的确宛如那开在花园里呈现出色彩的花, 是绚丽多彩的亮点, 是蝴蝶翩翩起舞在花瓣上吸引调皮孩子钻进去捉那的童真童趣。点亮双眸的只有今天的实际行动在如玉的年华———学生时代的篇章, 让我们拥有“今天”在课堂上放飞, 来实现理想。

尊重劳动关爱环卫工人 篇5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环卫工人的艰辛,提倡关爱环卫工人,从我做起。

2.“从我做起”不仅仅是不乱丢垃圾,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去合理利用,减少垃圾产生,用环保的观念践行生活点滴,尊重环卫工人人格及保护其劳动成果,共同维护城市清洁优美环境。这才是真正对环卫工人的关爱。

3.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极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1、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

(1)教师:小朋友,知道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清洁、漂亮吗?环卫工人经常做什么事呢?我们今天去看看环卫工人在干些什么。

(2)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注意环卫工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工具,经过环卫工人的工作,马路有什么变化。

2、讨论环卫工人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1)教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环卫工人,他们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没有环卫工人会怎样?

3、尊重、爱惜环卫工人和他们的劳动成果。

(1)教师:环卫工人很辛苦,不管刮风、下雨、下雪都在认真的工作。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看看书上这些小朋友谁对谁不对。

(2)清洁工人很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们,鼓励学生做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三、活动结束

尊重和关爱 篇6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逆反心理较强。他们往往吃软不吃硬:“你越是要我这样, 我偏要那样, 看你能把我怎样?”基于中学生这种心理状态, 教育管理应从尊重出发, 从理解出发, 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 从学生的细微处出发, 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关心。笔者班有一个学生早上连续迟到了好几次。笔者认为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原来该生家长早上要赶在四点左右出去批发水果, 就把家中的闹钟定在学生上学的时间, 由于该学生总想着闹钟响过之后, 稍等一下起床, 结果就又睡过了头。了解了原委后, 笔者每天早上, 会在上课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及时向他的家里打电话, 提醒他抓紧时间起床, 弄点吃的, 再来学校。四五天后, 该生来到办公室, 向笔者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师, 谢谢你, 以后我一定能够按时来校的。”又过了几年, 早已参加工作的该学生在教师节的贺卡上写到“老师, 从你身上, 笔者真正地感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 谢谢您”。

二在尊重的基础上关心学生

一个善于爱的教师, 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尊严, 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 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反之, 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就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甚至毁掉他们的前途。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如果教师的出发点是对的, 也是好心, 却一味地以过去的老传统、老思想用批评的口气不论场合、不论时间和地点对待学生的错误或不足, 或者不同的见解, 则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甚至顶撞。笔者教过的一个学生, 上课的时候总爱表现自己, 引起教师的注意。有一次, 有个教师讲课正进入状态, 他却突然接一句话, 打断了教师的思路, 而让他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却又说不明白。教师接着讲课还没有几分钟, 他又开始接嘴了, 气得教师很无语, 不得不大声地批评, 还说了一句难听话。这个学生一愣, 便不再吭声, 趴在桌上再也不听课了。以后, 这个学生再上该课, 不是玩游戏, 就是趴在桌上睡觉, 或者干扰邻桌的同学听课, 教师批评他, 他要么装没听见, 要么顶撞, 要么说两句俏皮话,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气得教师把该学生撵到办公室。而他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他, 而是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 问他:这节课是什么课?他说, 不知道。笔者笑了笑, 继续批改作业, 当改到他的作业的时候, 发现他的字不错, 就顺势表扬了他, 并且告诉他:要是各门功课都能像他写的字一样好, 该多好啊。接着问他今天上课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很气愤地说, 他不想上×教师的课,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很难听的话, 他刚进中学的时候, 他的这门功课较差, 他妈妈说让他在上课时, 要多发言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希望教师能多照顾。谁知, 老师却批评了他。症结找到了, 我肯定了他妈妈的想法, 对他的好学精神也予以肯定。下课后, 我与该课教师进行了沟通, 并且该教师还主动地向该学生道歉, 惹得该生满脸通红, 还不住地向教师鞠躬道歉, 教师并向该学生讲了上课听讲的方法。过了几天, 该老师见到我说, ××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上课听讲认真, 回答问题也大有进步。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关心爱护学生

家庭教育中, 父母通常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 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 常常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提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孩子稍有缺点和不足, 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自然对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爱厌倦不已。到了学校, 学生会不自觉地抵制这种一厢情愿式的教育方式。他们特别希望成人, 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能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他们沟通、对话与交流, 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员、裁判员, 或是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对他们说东道西。他们希望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对他们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点拨、诱导和启发, 少一些无休止的唠叨与指责。作为教育者, 如果无视学生的这种需求, 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 一厢情愿地教育学生, 就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哪怕这种教育是出于对学生真切的关爱。有一段时间, 笔者发现教室的地面上有许多食品垃圾袋, 并且上课期间学生有吃东西的现象。笔者并没有批评学生乱扔垃圾, 而是趁学生做练习的时候, 下去把教室的垃圾袋拣起来, 扔到垃圾桶里。对于学生上课吃东西的现象, 笔者也没有立即制止。有一次笔者上课的时候, 故意拿个馒头, 吃着讲着课, 学生们有的笑, 有的直接说:老师讲课时吃东西实在是不好看, 不礼貌。笔者趁机给他们讲, 这样的确很不礼貌, 上课就是上课, 不能随便吃东西, 大家已经看到了刚才上课吃东西的不好形象, 希望大家以后也要注意。从那以后, 再也没有学生在上课期间吃东西了。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行动要多于语言, 多用行动来激励学生, 如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 教师也参与到劳动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打扫, 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 作为拉拉队队员积极参加到学生当中, 为学生拍手, 加油鼓励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平等。

学生需要爱, 教育呼唤爱, 关心爱护学生, 使学生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德、智、体全面健康成长,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在教育工程中, 平等、理解、尊重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一定能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尊重和关爱 篇7

一、分论坛研讨活动

分论坛分别设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与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基于班级发展论坛”围绕“基于班级发展——关爱学习困难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议题, 由石景山区京原小学、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分校、天津市滨海区塘沽大庆道小学、北京第二O六中学、石景山区杨庄小学、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在学困生转化工作方面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 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副院长刘红对各校教师代表的发言作了专家点评。

“基于学科发展论坛”围绕“基于学科教学——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议题, 由东城区国子监中学、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丰台区辛店学校、西城区育华中学、北京九中初中部、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的教师代表作了主题发言,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物理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陶昌宏,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副院长孙淑萍作了专家点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展示与研讨中, 围绕“关注差异、创设绿色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一议题, 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石景山区杨庄小学、石景山区京原小学、北京九中、石景山分院附属学校、北京市苹果园中学分校等学校进行了12节课堂教学的展示,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康杰分别对这些展示课以及观课教师的讨论作了精彩的点评。

二、大会交流

此次会议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主持。会议伊始, 谢春风主任隆重宣布会议开始, 第六届“关注差异、关爱学生,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交流研修会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石景山区教委主任郝显军致辞, 介绍石景山区在深化教育改革、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统筹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成果。随后, 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李观政宣读了此次年会征文获奖论文的名单, 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率领项目研究团队进行了成果汇报。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于秀云, 以“绿色教育理念引领、区域推进学困生干预研究”为题, 从健全机制、加强研究和积极整合三个方面介绍石景山区教委在推进“学困生”项目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 以及取得的可喜的成果。

梁威副院长以“提高北京市群体干预、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预警跟踪及提升学习质量的行动实践”为题作了项目工作报告, 从项目实施制度、开展专题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加强专业引领、开展调查研究等七个方面对工作进展进行系统梳理, 重点介绍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即关注学困生从理念走向实践、学困生问题研究从尝试走向成熟、学困生干预从教师个体走向群体、学困生问题研究从局部走向全面、形成多方合作的研究机制、建立系统丰富的项目研究档案并形成一 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 梁威副院长还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设想, 即完善项目管理模式、做好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数据资源、搭建研究与展示的平台、完善学困会组织机构。

密云县十里堡中学教师王艳珍作为一名农村教师, 以“关注中小衔接、共促师生发展”为题介绍自己通过参加学困会的活动, 特别是北师大的项目, 在密云县中小学衔接问题研究中成长的经历。另外, 全校仅有200余名学生的普通农村中学——大兴区定福庄中学的张凤云主任以“农村初中校以班级合力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实践探索”为题做了汇报, 从研究背景、研究理念及指导思想等角度, 和参会人员分享如何建立教师群体干预模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经验。

此外, 原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文喆对大会发言进行点评。他首先对项目组六年来所做出的成绩表示祝贺, 接着谈到自己的三点感受:一是项目组从“关注学生”发展到“关注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继续将这种理念传承下去。二是项目组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策略和工具的开发与运用, 这些可操作性的方式将来也可以移植到其他项目的研究中去。三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断深化, 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都很好地体现出群体合作的优越性。

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则精辟地总结道,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发展”, 其中关注是态度, 差异是前提, 发展是目的, 项目组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与绿色发展实验区特点相一致, 体现出“关注差异”的三个关键点。一是树立差异教育观, 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梳理课题团队的思路和方法, 对思维的差异性要由个性研究走向共性研究, 以个性研究共性。二是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差异教学的问题, 如何为每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项目组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 这是对传统教育诟病的一种挑战。三是教育要实行差异性评价。针对基础教育的异化, 我们要探讨如何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体发展进行评价。

最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副处长徐志芳进行总结发言, 他谈道, 在梁威教授的带领下, 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研究能坚持做20年, 这是值得称赞的。“双预”项目在北师大项目组的引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著的。项目组坚持理论引领和实践推动的紧密结合, 通过多方参与, 从育人和教学的角度推动学困生的研究与发展, 从提升能力和培养兴趣两个方面来解决学困生问题, 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名师大讲堂——专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作了“尊重规律、科学育人”的专题讲座。她指出, “好的教育动机未必有好的教育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介绍了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策略研究, 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行为习惯、认知发展、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五大误区进行具体阐述, 强调要克服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 增加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上一篇: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下一篇:公证服务下经济建设